让生命更璀璨(耶稣会圣召小手册)
作者:耶稣会士
一. 引言 二. 修会生活 三. 修会与教区的区别与合作 四. 耶稣会的建立
五. 耶稣会士在中国 六. 耶稣会士的使命 七. 耶稣会的行事风格 八. 耶稣会士的培育过程
九. 寻找生命的意义和方向 十. 新世代的分辨 十一. 耶稣会前任总会长雅鲁培神父对青年的期许 最后几句话
附录 侠情圣踪      
一. 引言
    

    曾有一群安静不为人知的人

    也有一群著名的学者,传道者及教师

    为了福音,教会与穷人

    放弃了自己的生活

    简朴忠实地生活在世人无法了解的

    神贫,贞洁与服从的世界中

    是他们才有今日的耶稣会

    我们为他们感谢天主——

    耶稣会第34届大会,1995年
二. 修会生活
    在教会的具体生活中常有不同的「神恩」团体。修会(ReligiousOrderorCongregation)就是圣神在教会内兴起的特殊神恩团体——它们针对时代的特殊需求,给予具体的答复,目的是使基督的身体——教会不断成长,同时也使修会自身成员们的生活更符合福音劝谕,达到成己达人的目标。

    教会初期一些愿意修成圣德的人,往往潜居深山僻野,专务默祷克己,即所谓的独修者。后来圣德昭著的修行者,结集志同道合的信徒同居共处,这样便形成了隐修院。奉行同一生活方式的隐修团体间,渐渐形成系统,便成隐修会。中世纪以后产生的修会,因着传教工作的需要,内部组织更趋完善,形成现代意义上的修会。在修会中,全体会士属一位最高上司(总会长)管理;总会长以下又有省会长和各地的区会长(院长)。

    初期独修者的目标,是通过默观和苦行,专务自身的道德修养,他们的生活自然间接地影响到外面的世界,所以也有其社会意义。后来的隠修士们除了专务自己的圣德修养外,还手抄了无数古籍,对于古代文化的保存贡献最大。假如没有本笃会隠修士把古代希腊和拉丁文的许多珍本保存下来,或许便永远没有十六世纪的文艺复兴了;不过隠修士们的这类工作祇是次要任务。十世纪以后开始兴起的传教修会(ApostolicOrdersorCongregations)常把传扬福音、服务人灵和修养自身,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目标,如方济会(FrancisanOrder)和道明会(DominicanOrder)就分别以贫穷与宣讲答复了当时「牧灵」方面的需要。

    十六世纪时,教会面临着内忧外患的重重危机急需改革,许多使徒工作修会团体在此时应运而生,协助教会响应「黑暗时代」的挑战,「耶稣会」便是其中之一。

    因着工作方针的转变,古代修会的许多成规,自然不能完全适合于许多近代的传教修会。譬如,传教修会不能像隐修会一样,蛰居隐修院垣墙以内;也无法把一天的大部份光阴花在歌咏圣诗上;同时他们的服装也需要略为简化以适应更机动的生活方式。在这方面,耶稣会大胆地对修会的生活与使徒工作方式进行了很多革新,为修会史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三. 修会与教区的区别与合作
    虽然修会司铎和教区司铎在教会内接受同样的使命:宣讲天国,救助人灵和服务人群,但修会团体按照自己的创会神恩及精神,特别服务于教会或社会的某些领域。同时,各修会按其不同神恩以各自适当的形式度团体生活,在团体内分享「所有」及「所是」,并以「修会团体」的名义从事符合该修会神恩的使命。修会有国际性与地方性的区分。一般来说,国际性修会会士接受该修会总会长的派遣,而地方性修会会士则服从当地主教的领导。

    教区是教会的行政区域,是托付给主教并在其司铎团协助下所牧养的信友团体,因此教区司铎通常在一指定的行政区域范围内(堂区),管理和服务天主的子民,特别是提供圣事上的服务。教区司铎因为堂区工作的需要,并没有度像修会一般的团体生活,也不需要宣发贫穷愿,虽然他们也按照福音的劝谕,度着简朴的生活,并宣发贞洁愿和承诺服从主教。

    一般而言,修会的使徒工作都是在修会长上的派遣下,在教区行政范围内进行,虽然修会和教区二者并没有严格的从属关系,但是修会也需要尊重当地主教的权威,并且尽可能协助当地主教在牧灵上的需要。总的来说,修会司铎和教区司铎在神恩、工作内容、生活方式等方面有所区别,但是目标却是一样的:答复天主对自己的特殊召叫,并通过献身服务荣主益人。

    以耶稣会为例,它是一个国际修会,修会内的高级长上会与当地主教交谈,针对该教区的需要,派遣具有不同专长的会士前往服务。或者修会长上在征得主教的同意后,派遣会士前来开展对建立天国有益的各种使徒工作。在过去的经验中,耶稣会和许多的教区主教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特别在神学培育、神修指导、堂区服务、社会工作、文化教育上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四. 耶稣会的建立
    作为最有影响力的修会之一,耶稣会是天主给教会的特殊礼物,为了帮助教会响应时代的挑战。

    时代背景

    十五、十六世纪的欧洲大陆,正处于一个变革而混乱的时期……

    由于科学、航海学的进步,促进了新大陆的发现;活字版印刷术的发明,加速了新思潮的交流;人文主义加强了个人意识的发展。于是各种新学说纷纷流传,犹如雨后春笋,甚或走到极端,盲目地藐视和否定一切权威,从而造成思想上极端紊乱的现象。

    在政治方面,封建社会已到了寿终正寝的阶段,新的国家观念正在萌芽。各级政权间显得极端的混沌,道义一落千丈。好几百年来公认的教宗宗主权,已不受王室尊重。贵族王室染指教宗的版图外,还用尽心计将手伸到教会爵禄上去。这样,不但削弱了教宗的政治实力,还把莠种播入了教会的行政机构,使神圣的权威因之逊色。

    宗教方面,王室为图谋教会的财产和势力,设法替其子弟觅得神职俸禄。许多不学无术,更无道德修养的王室子弟,竟然在圣统中青云直上,且往往一个人兼了好些爵位,坐享厚禄。一般正式献身神圣职务的人员,却穷得可怜;他们既没有受良好的培育,愚蒙当然不免。身为精神导师的神职人员尚且如此,一般民众则更不必说。更不幸的,是身为教会的领导者,有时竟也染上世俗的恶习。好些修会似乎也一时忘掉了自己的神圣鹄的,让会规渐渐松驰。如此种种内忧外患,使得教会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教会内部极需认真整顿。

    然而,教会毕竟由耶稣创立并由他领导,外界的威胁、内部某些人民的腐败,可以减削它外在的风采,但绝不能致它于死命。在当时,天主圣神使教会产生了许多伟大的圣贤,更特别地,在这重整教会的圣哲阵容中有着依纳爵.罗耀拉(IgnatiusofLoyola)和他的一群伙伴所共同创立的耶稣会。

    两个战场

    一五二一年的春天,西班牙与法国发生了战事。法国趁班国内乱,乘虚越过比利牛斯山脉,直逼那瓦尔省城邦布罗讷。要塞司令那海拉公爵正奔命在外,守卫要塞的祇是一小队人马。要塞堡垒已被重重包围,城中官绅为求自保,主张开门投降。惟有一位青年军官坚持与城俱存亡,说服大家艰苦奋战。如此苦守了六个昼夜后,突然从敌阵飞来一枚炮弹,弹片四溅,军官的一条腿被打断,另一条腿亦受了重伤。就这样,抗战阵线和军官同时倒了下来。那位军官便是依纳爵.罗耀拉。之后法国侵略者占领了城镇,却为这位刚毅不屈的军官所感动,遂请军医替他扎了伤,并派两名兵士,将他送回罗耀拉老家。

    经过一百多公里的崎岖山道,依纳爵那原本已放正的腿骨走了位置,如让它自然衔接,痊愈后太不美观,为此依纳爵要求替他再动手术。面对极度的痛苦,他握紧拳头一声也不呻吟。可惜这番苦楚还是白受:因为重新对准的腿骨是衔接起来了,但膝盖前隆起一大块畸骨。依纳爵不愿忍受这个丑相,他央求医生把这个突出的骨头锯去,以便使它恢复常态。这次痛苦的手术几乎让依纳爵送命。终于,伤口渐渐收疤,折了的腿骨也接上了。不过痊愈后,依纳爵的右腿较左腿短了一段,走路时终究免不了一步一蹶的跛拐着。

    此前,依纳爵一直憧憬着风流骑士的生活,有时会一连好几小时地做着自己的美梦:怎样去博得一位王室贵女的欢心,怎样建立军绩向她献殷勤,见面时如何与她攀谈等等。可是不幸的现实,迫使他认识到这种美梦祇是一种单相思而已。他的命运究竟会怎样呢——这位爱好荣誉、富有热情的壮士,此时尚不知道,天主早已悄悄地开始在他身上工作。

    病床上的依纳爵,感觉时光过去的特别慢。为着消遣,他向家人要几本英雄传奇或浪漫小说之类的闲书来打发时间,可是这一类书在家中连一本也找不到。书架上仅有的几本书,祇有一两本或许可以说是用小说体裁写的:一本是传奇体裁的「圣人列传」,另一本是隐修士罗陶夫着的「耶稣传」。

    出乎意外地,依纳爵的好奇心竟被这两本书吸引住,不忍释手。他读着,沉思着,沉思着,读着……他思想的视野渐渐开展了:圣贤们的超越生活和他自己的生活形成了一个显明的对比。他对圣贤们的生活开始景仰。他不时这么忖度说:「圣贤们能做的,我为什么不能?」

    一五二一年,一个初夏的晚上,依纳爵一步一拐地爬上了屋顶的阳台,对着闪闪星空,数小时凝神熟思。他自问道:「我曾为基督做了什么?我现在为基督做什么?我将要为基督做什么?」

    反省着这样的问题,他的心目顿时开朗了,感觉有一种力量催逼他负起一种新的使命。当年坚守邦布罗讷城的依纳爵,没有因为受伤而放弃他的忠诚美德;不过从今以后,他要给一位更伟大的君王矢志尽忠,贡献他的一生,并且因此开始他的「朝圣之旅」。

    在生命的道路上,依纳爵已经转了一个方向。依纳爵看见这条新的路线后,他的志趣完全改变了。以前教他爱恋莫舍的,如今不再引起他的丝毫兴趣。现在,他祇怀着一个志愿:要像圣人们一般,「要为天主干一番伟大的事业。」他要做天主的骑士,耶稣基督的勇将!腿上的伤已痊愈,依纳爵从家庄启程,向西南部锯山的一座隐修院进发。在一尊古老的圣母圣像前,按中世纪骑士的风尚,彻夜祈祷;又在一位司铎前,把自己过去的罪过,坦白忏悔了一番。次日清晨,在阳光熹微中,依纳爵解下腰间的佩剑,挂在圣母像前;把华丽的骑士服脱下,送给了一个乞丐,换上朝圣者的粗布长袍,穿上草鞋,拿着一根手杖,一只水瓢,便匆匆上道。

    但是,要往哪里去呢?他还不清楚。眼前他祇想到附近的茫莱撒山谷,去静静祈祷几天,并利用暇时记录几页笔记;但没想到,他在山谷一住便是十个月,整天克苦,祈祷,默想。在那里天主亲自陶冶了依纳爵,对待他「就如同一位老师对待他所教的学童一样」。这座小山洞便成了依纳爵内修生活的摇篮,耶稣会的真正发源地。一五二三年二月十七日,离开茫莱撒时,依约爵已是一个新人。他将这一切心灵的体验用文字记录下来,这便是直至今日仍深刻影响着教会灵性生活的「神操」的初稿。

    建立新军

    这时,依纳爵决定去耶路撒冷朝圣,在耶稣基督生活过的土地上,给自己的新生活展开一个序幕,而且如果环境允许的话,便在当地的犹太人和土耳其人中展开传教工作。依纳爵从巴塞罗那搭船,经过了六星期的海程,终于踏上了圣地。他随着朝圣者的队伍,在耶稣生活、宣讲及受难的地方做了极虔诚的祈祷和敬礼。巡礼已毕,依纳爵坦白地向看守圣地的方济各会修士,表明了愿意留居圣地传道劝人的志愿。可是这项计划被拒绝,于是他便随着朝圣团回了祖国。

    曾当过军人的依纳爵,虽然能读会写,但学识终究有限。他领悟到要完成传教的志愿,非求学不可。于是,卅二岁的依纳爵,坐在巴塞罗那一所小学的板櫈上,和一群十来岁的顽童喃喃学习拉丁文法,可以想象,这需要多大勇气啊!尽管年纪已大,记忆力差,注意力更难集中,但经过了长期的努力之后,依纳爵终于能读懂拉丁文的教本。之后,他又到亚尔加拉去深造。由于求知欲太强,囫囵吞枣地在一个短时期,把文学、科学、哲学和神学的教本都念过一遍。然而欲速则不达,他得益并不太多,遂决定再到萨拉曼加大学去求学,并将工作祈祷后余下的时间,全部用来向人宣道。

    在那里,依纳爵与其它四位同学穿着棕色粗袍,到医院为穷人服务,给民众宣道。当时的宗教裁判所对这么离奇的布道者,产生戒心,便叫住了依纳爵,仔细盘问了他的思想,严格审阅了他的「神操」小册。虽然找不出什么嫌疑,裁判所却禁止依纳爵在念完神学前自由宣道!形势又一次告诉依纳爵,学识不够,在传教上会到处受阻难。他遂决意去巴黎大学专攻神学。经过七年极艰苦的读书生活,一五三五年,依纳爵终于获得了巴黎大学硕士学位。那时他已整整四十二岁。

    没有资产,没有声望,更没有一般人称为天才的依纳爵,在巴黎大学七年的苦读中,引起了许多同学和教授的注意和景仰。吸引人的,不是他的外貌,不是他的口才。他征服人心的秘密,是一种精神的吸引力。和他交往的人,不禁会被他内心蕴藏的激情带到一个高超的境地、也被他服务人群及追求天主更大光荣的理想所振奋。在依纳爵的住处,同学们有时个别的来和他谈心,有时三五成群的倾听他的言论。他们在依纳爵那里学得了生活的艺术;他们的视线从小我中解放出来,扩展到了整个人类。

    一五三四年八月十五日,圣母升天胆礼的清晨,依纳爵一行七人,向巴黎北郊的致命山进发。他们庄重而兴奋的表情上显著几分神秘。这七人除了依纳爵外,有牧童出身后来成为脱利腾大公会议的神学顾问的法伯尔、被后世誉为「远东宗徒」的方济.沙威,以及其它三位班籍的神学家和一位葡萄牙人。为了天主的更大光荣,为着人类获得真幸福的理想,这几位青年人在依纳爵的感召下走到一起,将向天主宣誓以实践这神圣的志愿。

    在致命山上一座圣本笃隐修院的圣堂里,当时团体中唯一的司铎法伯尔为弟兄们举行了弥撒圣祭。恭领圣体前,依纳爵和他的伙伴们先后朗诵了宣誓文:他们将按福音精神度一个穷人的生活、守绝对的贞洁、去耶路撒冷朝圣,努力劝化该地的教外人。不过为防止意外的阻碍,宣誓文上加了这么一个结语:「如果经过一年努力还不能去圣地,便上罗马请示教宗,任他安置」。也许谁也不曾想到,耶稣会未来的路线,竟在这最后一句上注定了。(一五三四年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本质上耶稣会已经诞生。不过它的法律地位,还需教会元首的批准。)

    不久,依纳爵生病了,而通向耶路撒冷沿途的战火也始终没能使这伙年轻人实现前往圣地的梦想。最后,他们按照致命山上的誓愿,决定去罗马,把自己的小团体献给教宗,任凭他按教会的需要派遣。

    团体是有了,该用什么名字称他们呢?弟兄中有的主张称为依纳爵会,对这种提议依纳爵本人首先不同意。经过祈祷和分辨,依纳爵认为,他们既然因为耶稣而团结在一起,志愿作祂的伙伴,为祂服务,那么这个小小的团体便该称为「耶稣会」(TheSocietyofJesus)。

    当时之教宗保禄三世很快便赏识了这些品德高卓、学识渊博的司译,决意重用他们来协助整顿教会的重要工作,同时命令依纳爵撰写耶稣会的会宪草案。一五四O年九月廿七日,教宗给普世下了诏书,正式宣布耶稣会成立,并称耶稣会是「天主赐给教会的一支生力军。」后来依纳爵被一致推选为总会长。

    新型的修会

    教宗保禄三世批准的耶稣会,不公唱日课、不穿会衣、没有规定的严厉苦工、会士的生活不能靠固定的基金来维持。除遵守一般修会所共有的三个圣愿之外,耶稣会特别添加了一个服从教宗的圣愿,这在教会史上是一个创举。耶稣会在许多方面对传统的修会生活进行了更新,并非故意标奇立异与其它修会分别,而是为适应传教使命所做的必要措置,因为给民众讲道,为人群服务,都少不了精力和时间两个条件。

    为着多给人群效劳,依纳爵不顾他本人对美妙歌咏的爱好,毅然牺牲了一般修会公唱日课的习惯。同样地,统一会服自有它的价值,可是在某些环境中,也能够妨碍传教的方便。耶稣会的目标是去世界各地,和任何文化习俗的人接触,向他们宣扬福音。为此依纳爵不采用规定的服装,有利于耶稣会士深入社会各阶层,方便与普罗大众接触,并在其中开展工作。

    至于耶稣会自动放弃固定的生活基金,会院没有产权,并规定耶稣会士不接受任何固定神禄,一则为更合乎福音圣训,和贫穷谦虚的耶稣更相似,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历史的教训使然:一般修会的衰微,大都因为忽略了神贫。十六世纪教会的大创伤,也是因某些神职人员忘记了他们宣讲的耶稣是一个穷人。依纳爵意识到真正的改革必须从自身开始,便毅然定下了耶稣会这样独特的生活和行事方式。

    服从教宗的圣愿,是用事实来捍卫耶稣代表的权威。十六世纪教会内部最大的危机,是若干人轻蔑神圣的权威。有些人肆意批评诋毁教宗,其结果祇是破坏,毫无建设。经天主圣宠感化的依纳爵,没有失掉固守邦布罗讷城时的忠诚气质,他坚信耶稣把教会建立在伯多禄和他的合法继任人身上。所以耶稣会士的雄心,就是在耶稣基督十字架的旗下,在教会内为普世人群的得救服务,自然他们特别拥护耶稣的代表——罗马教宗。

    总之,耶稣会之所以采纳许多新颖的行事方式,为的是放下过于笨重的配备,以便轻快有效地完成特有的使命。依纳爵焦虑在心的,是广大群众的救援和天主的更大光荣,所以,古老修会的许多传统,凡不合耶稣会使命的,在得了教宗的准许后,他都将之放下。

    惊人的影响

    教宗保禄三世批准耶稣会成立后,立刻重用耶稣会士去完成他整顿教会的大计。他派耶稣会士到大学去讲学,或是往朝廷当使节,或到民间宣讲教理,给穷人服务。耶稣会士在许多不同的使命中,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许多品学兼优,志趣不凡的青年和神职人员,被耶稣会士的崇高理想和实际工作所吸引,纷纷要求加入耶稣会。一五五四年教宗儒略三世重颁诏论,盛赞耶稣会,取消首次批准时六十名的接收限额。

    耶稣会士工作的园地和对象,犹如教会一样的普遍。在耶稣会士中,有卓越的天文学家、地理学家、社会工作者、有宣讲师,有传教士,灵修专家,也有神学家和哲学家。他们出入朝廷,当王室的神师;他们进到印度最被轻视的阶层,或是在美洲献身服务黑奴;所有的一切,都是为活出福音的真精神,使人认识基督。

    耶稣会的目标,是恢复教会的本来面貌,保全发扬它的特质。耶稣会工作的方法是建设性的,引导人在反省中认识到天主的爱及圣神在教会中的临在,进而帮助人从内心皈向天主。耶稣会士对教会的忠贞,对基督使命的无条件献身和它卓越的工作成绩,受到了教会一致的好评,因而在各地迅速成长起来。到一五五六年耶稣会会祖逝世时,耶稣会士已达一千多人,分布于十多个国家。

    对于教育事业,耶稣会更是不遗余力。创立七十年后,教育事业竟占了整个耶稣会机构的百分之七十五。当时的一万三千耶稣会士中,从事教育的竟有一万人。耶稣会最乐于从事的是把宗教知识和道德观念传输给儿童和青年。在社会各阶层都可以碰到耶稣会的学生。耶稣会对于群众教育的努力,并没有使他忘记培植优秀青年的重要性,四百五十多年来欣欣向荣的日耳曼公学(GermanCollege)和额我略大学(GregorianUniversity),给教会和社会培养了许许多多学者,圣人和伟人。
五. 耶稣会士在中国
    耶稣会正式成立两年之后,依纳爵亲密的爱徒与同伴——方济‧沙威接受派遣,开始远东福传的漫漫之旅。他从罗马启程往葡萄牙,经非洲到印度,马六甲,印度尼西亚群岛,日本,开展福传工作。在日本期间,人们质疑说:「如果你的宗教那么好,为什么最有智慧的中国人不知道?」这样的疑问不仅使方济沙威认识到中国福音化对周边国家的重要性,更激起了他前往中国传教的热情与梦想。

    几经周折之后,一五五二年四月,沙威从印度卧亚(Goa)启程经马六甲,八月抵达位于今日中国广东沿岸的上川岛。但由于当时交通、政治及他的生病等因素,这位伟大的使徒终究未能实现其夙愿,最后于同年十二月三日,遥望着远方的中华大地、遗憾地长眠于上川岛上。

    虽然沙威朝思暮想到中国传教的壮志未酬,但他在东方传教的壮举和他写给欧洲弟兄的手札,却激起教会向新世界传福音的风潮。就在沙威逝世的当年,利玛窦于意大利出生。三十年之后,即一五八二年,利玛窦神父及其同伴们终于在明神宗万历年间,正式踏入中国,开始了他们鞠躬尽瘁、福传中华、荣主益人的使命。他们在中国宣传福音,引导知识分子及其它阶层人士归向基督,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前驱。

    首批来华的耶稣会士大都精于科学,于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造诣尤深。他们在利玛窦的领导下努力介绍西方科学,为当时爱好西洋科学的仕大夫,撰写了科学论著一百卅七篇,其中付梓出版的有一百多种。最负盛名的,是庞迪我神父和徐光启合译的「几何原本」,这是我国第一本几何学教本。继而庞迪我神父经徐光启批荐,入北京修治历书,在宣武门天主堂旁建造历局。

    一六三O年,崇祯帝召汤若望神父入京修历,又命将天文仪器移置宫内,筑台陈设,并许汤氏随意出入宫廷。崇祯特别欣赏汤若望神父的工作,一六三八年亲书「钦褒天学」匾额(按「天学」一词,乃当时天主教之别名),命大臣送天主堂悬挂;不到二月,各省天主堂都先后挂上这祯钦赐匾额,教士教友大受保障。崇祯又准汤氏和同会弟兄龙华民,罗亚谷在宫内设堂宣道,并准耶稣会士在各省从事传教工作。一六一O年前后,耶稣会士已在北京,上海,福建,江苏,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四川等省市展开传教工作。

    因着传教士的热心投入,教务的进展极其可观,按毕嘉神父一六六七年的报告,计从一五八二年至一六六四年杨光先教难时,八十三年中在我国传教的耶稣会士共八十二位,耶稣会士授洗人数共二十四万六千人。永历二年(公元一六四八年)皇太后、皇后、太子慈短,及官员四十八人,在瞿纱徽神父手中领洗;两年后,太后曾修国书致教宗及耶稣会总会长,请求派遣大批传教士来华传教。

    明末清初,耶稣会士在华工作依旧顺利,及至顺治帝崩后,康熙接位(公元一八六四年),年才八岁,由辅政大臣视政。回教徒杨光先嫉恨西洋教士,上疏诋毁天主教和西洋历法;汤若望、南怀仁、利类思、安文思等廿五位耶稣会士被押。汤若望被判重刑,虽幸蒙开释,不久便离人世。一八七三年,康熙帝开始亲政,替汤若望翻案,把杨光先放逐回籍,召南怀仁回钦天监供职。不久更释放被拘禁之传教士,使能自由传教。此后康熙帝御题「万有真原」匾额,送天主堂悬挂,又令仿写若干份,分送各街天主堂,朝野人士对天主教观感骤为好转。

    康熙帝英才好学,一连十五年之久(二十岁到三十五岁),先后在耶稣会士南怀仁、徐日升、闵明我三位神父指导下,研究哲学和西方科学。当时南怀仁虽任钦天监监正一职,但他的首要任务,是中国耶稣会传教士的会长。他看见圣教会在中国大有发展的可能,便请求罗马传信部,派遣大批传教士来华工作。当时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初告成立,使膺选首先来华。一六八八年,南怀仁神父去世。至康熙末年(公元一七三一年)在华传教的耶稣会士共八十二位,会院卅七所,公学四座。

    雍正乾隆两朝,教会在中国屡遭艰难,除了北京的几位传教士外,各省传教士被逐的很多。后来因敬孔祭祖而引起礼仪之争,传教士的工作再次遭到严重挫折。至一七七三年,耶稣会被教廷下令解散,因而在中国的传教事业完全停止。

    复兴后的耶稣会在一八四二年,派了首批三位法国耶稣会士重到中国,管理拥有四万八千教友的江南教区。七十年后,该区教友增了四倍,达十八万四千名;江南教区也先后划分为安庆,芜湖,蚌阜,徐州,扬州和上海等六个新教区,共有教友卅六万一千九百名。

    法国的耶稣会士于一八五一年相继到河北传教。当时教友总数祇九千名。五十年后,教友数字已增至六万九千名。一九四八年时,直隶教区(除早将永年等地交国籍神职班接管外)划分为献县,景县和大名三个教区,管辖教友为十三万七千名。

    按一九四九年的统计,在华耶稣会士的总数为八百三十七位,国籍会士约二百五十位。管辖上海、献县、景县、大名、肇庆、香港、安庆、芜湖、蚌阜、徐州、扬州等十一个教区,约五十万教友,占全国教友数六分之一弱。

    由耶稣会创办并管理的大学二座:上海震旦大学,创于一九O三年;天津工商学院(今河北大学),创于一九二二年,一九四七年升格为大学。在中小学教育方面,自办学校约十二座,其中徐汇中学创于一八五O年,为我国最先创立的现代中学之一;此外耶稣会又协助十一男女修会,在管辖区内教育中学生约二万名,小学生约六万名。

    在文化研究方面,建有博物院二座:上海的韩德博物院(创于一八六八年)和天津的北疆博物院。另外,在上海徐家汇及外滩的气象台和畲山的天文台(创于一八七一年),曾久为远东最负盛名的气象台,对于台风的研究首屈一指。被誉为「台风之祖」的劳积曛神父,曾任该气象台的台长。

    以上是耶稣会士在中国的概述。可见,四百多年来,无数来自于世界各地的耶稣会士们,承传着方济沙威和利玛窦的理想,与中国人们一起为中华福传及服务华人而鞠躬尽瘁。今天,薪火继续燎原,有待你我的传递……
六. 耶稣会士的使命
    耶稣会会士因着对共同理想和愿望的追求聚在一起,共同分享贫穷、贞洁、服从的团体生活,而组成一个「爱的修会」。耶稣会是一个国际性修会团体,现有会士约二万人,接受派遣在全球六大洲的一百多个国家服务。

    耶稣会士在使命上与基督结合,以信仰和爱的眼光,渴望按教会的需要奔赴世界任何角落:哪里更能为天主效劳,哪里的人们更需要得到帮助,耶稣会士就生活在哪里,并以随时待命的绝对服从精神,接受各种艰难使命,忠诚、灵活、富有创意地保护信德,传扬福音,教育民众,服务人类。会士们渴望带着福音的讯息与不同文化和价值观的人们对话,以爱为出发点,以建立天国为目标,促进信仰,推行正义。

    耶稣会士甘愿做基督使命的仆役,在天主恩宠前承认自己是罪人,但仍蒙天主恩召,成为耶稣的伙伴,救赎工程的同工。其使命与生活,是一种在基督内走向天父的朝圣之旅,借着默观和把握时代征兆,了解社会的处境及人心的内在渴望,追求以最大的热情和最高效率服务教会,宣讲福音,净化人灵,提升人性。

    耶稣会士的工作没有边界,各种服务人灵的工作都是会士投身的领域。例如:教育,堂区牧灵,传教,大众传播,医院服务,青年工作,心理谘商,家庭及婚姻辅导,灵修中心,宗教交谈,科学研究,文化分析,学术交流,照顾弱势群体及边缘人,及其它种种社会服务等。
七. 耶稣会的行事风格
    1.个人对基督的深爱

    「我曾为基督做了什么?我正在为基督做什么?我应该为基督做什么?」经历「神操」的人会明白这些问题是一种邀请,也是一种挑战。会士们的回应是基于一个被深深感动的心,涌出感恩图报之情,这是将我们与耶稣紧紧连在一起的基本恩宠。尽管今日的世界是一个以自我中心、追求奢侈舒适生活、推崇名誉、权力、地位及自满的世界,会士却在贫穷的基督身上找到安慰及意义;以忠心和勇气,简朴的生活,谦逊的态度去效法祂,并将祂的救恩传报给他人。尽管有许多困难,会士仍愿意坚决地对耶稣作深深的奉献。

    2.行动中的默观者

    会祖依纳爵的天主是在一切事物中时刻工作的天主,祂邀请人类与祂一同劳作。因此在万物中找到天主,使一切事物在天主内达到圆满,是依纳爵及其弟子孜孜以求的目标。这个目标使人们在忙碌的工作与生活中,常常瞻望那位历史与人类的主宰,不只是盲目或机械地做事情。为了达致这样的理想,会士们需要时常以「分辨」的态度与精神,来面对生活与使命。

    依纳爵式的分辨是让人在日常的默观祈祷与反省中,对自己的情绪、需要和渴望有所留意及认识,并运用圣神的智慧去明白天主愿意我们走的道路,即分清楚哪些是来自于天主的感动,哪些是俗世的诱惑及主观的偏情,因而有所取舍,做出人生重要的决定。也就是说,需要在行动中保持默观,聆听上主的旨意,随时准备好放下自己的喜好和意见,努力成为天主得心应手的好工具,并且结出真正而恒久的果实。

    3.一个在教会中的使徒性团体

    耶稣会士来自于世界各地,却因着听到基督的召叫而生活在一起。因此,会士们不仅是工作的伙伴,更是在主内的朋友。无论彼此怎么分散于世界各地,仍属于整个修会。尽管耶稣会的成员来自于不同的国家,相互间存在着文化,语言,历史,年龄,爱好等差异,在实际生活中也免不了会有些因为个性所引起的张力及磨擦,但这正是修练之道:「爱」不是抽象的,爱是在互异中学习彼此尊重及欣赏,学习放下一己之管见及执着。其实,文化的多元性不仅使会士的生活更为丰富,而且扩展了彼此的视野。更为重要地,耶稣会士在祈祷分享,交谈与感恩祭中,找到使徒性团体所需要的精神资源与弟兄友谊的支持。

    a)灵修交谈是维系会士在主内友谊的桥梁

    灵修交谈除了是宣讲天主圣言的使徒工作,也是耶稣会团体生活沟通的纽带。会祖依纳爵当初聚集伙伴也是先经过灵修交谈,然后才带领他们做神操,进而将他们引向天主。团体内的交谈是一个沟通平台,有助于增进弟兄的手足之情,加深在主内的友谊,以爱进入对方的生命,彼此接纳,欣赏,并养成端庄特色。正如昔日依纳爵和初期同伴们是藉由灵修交谈来维持深厚的友谊和保存他们在主内的承诺,今天的会士们也步武会祖的芳表,努力使灵修交谈成为联系自己与天主及团体其它弟兄的纽带。此外,会士们也借着与会外士人的灵修交谈,共同寻找天主的旨意——这是彼此合作、共同侍奉天主的基础。

    b)团体生活是耶稣会士活力的泉源

    当初依纳爵及他的主内朋友们,在其伙伴团体的基础上创建了耶稣会,成为首批的耶稣会士:他们将自己完全奉献给基督,做他的伙伴,在团体内互相支持,以谋求人灵更大的益处。

    耶稣会士在团体中生活,借着爱与信任、借着祈祷分享与感恩祭,建立彼此间真挚的友谊与手足之情。这种在主内的友谊来自天主的恩赐,是修会的宝藏。耶稣会士虽然分散在不同的会院,从事不同的工作,但却分享着同一的归属感和灵修渊源,即同蒙天主召叫,加入这个团体,学习彼此关怀、互爱、信任、交谈,重视对方,并一起分享相同的使命和神恩。

    4.与有需要者同舟共济

    耶稣会的使徒工作虽然包罗万象,但始终秉承基督与教会的训导及会祖的芳表——为贫苦大众服务。一直到今天,对弱势群体、贫穷人、社会边缘人及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的关怀,始终都是修会优先选择的使徒工作,因为基督就隐藏在这些人当中,会士们借着对穷人的关爱与付出,而和穷人们共享救恩。对穷人的优先选择能将福音价值真正融入社会的每个角落,帮助人们体验到天主的怜悯与慈爱。借着与穷人、弱势群体团结一致,休戚与共,会士希望成为福音本位化的使者,并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5.积极与他人合作

    今日的地球村世界使人意识到合作的迫切需要。新形势下的福传使命要求会士,与许多拥有不同天赋的教内教外有愿景的一切善心人士合作交流。耶稣会觉得今日圣神正在召叫会士成为「为了他人并与他人同在的人(menforothersandwithothers)」。因此,耶稣会士要努力保持创新和开放的合作态度,借着聆听及接纳,与有心人共同完成愈显主荣的使命。

    6.对知识界的投身和承诺

    依纳爵自己的经验提醒他,为信仰及圣言提供服务需要精湛的学问。因此「这个修会需要的,是在基督内全然的谦逊和明智,能活出基督徒的生活,并且具有充足知识的人」。所以,会士一方面完全信赖天主的恩宠,另一方面也不忽略人类伟大的创造,即应用科学,技术,学识,人性美德等来宣讲福音。今日在科技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为修会的福传提供了更多的工具。所以推行正义的使命所要求的充分准备,也包括对今日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耶稣会士从不忽略去留意时代讯息及社会发展。对教育的投身令人深感肩负净化社会的使命。精湛的知识,有助于人们对文化的赏识,而批判文化的能力对福传尤其重要。耶稣会很重要的传承之一就是重视教育,献身教育,并且借着教育,提升人的品质,与全体人类共创更美好的世界。

    7.随时待命

    如同基督受派遣,来到世界向人类宣报救恩的喜讯,耶稣会士也同样接受派遣,并常常准备好到世界任何地方为有需要的人服务。会士不寻求俗世的利益,无条件地为任何牧灵工作奉献自己,无偿地服务他人,为把基督的爱带给更多的人。这项使命也催促耶稣会士将这同样的精神通传给别人。

    8.愈显主荣

    会祖依纳爵终其一生是一个追求「更」的精神的朝圣者;他一生追求天主的更大光荣,对他人更完美的服务,以及对世界更大的益处。「在依纳爵的世界观中,平庸是不存在的」。因此,对于荣主益人的事务,会士永远不甘于满足现状。为依纳爵的弟子而言,边境和疆界都不应成为限制或终点,他们的使命要求不断去挖掘、探索,为找到更好的方法来光荣天主、协助人灵。
八. 耶稣会士的培育过程
    耶稣会的培育理念是全人发展,即身体,情绪,理智及信仰并重,不应偏颇。要达到各方面的成熟,在具体生活中做基督的代言人,成为天主得心应手的工具,就不能急于求成,揠苗助长。所以,耶稣会的培育一般较长及审慎:

    1.望会(数月~两年)

    有志度修会生活的青年人,一般可以通过和耶稣会士个人或团体的接触,进一步认识自己,了解修会的团体生活、精神、使命等。他不需要住在耶稣会的团体内,但是他需要灵修辅导的陪伴和心理辅导的指引,经过祈祷、退省、来聆听天主的召唤,明了自己内心的动机、内在恩宠、心愿等,从而分辨出天主期望自己所要走的道路。若他决定度奉献生活,愿意加入耶稣会,那么经过必要的申请手续后,便有可能获准加入耶稣会。

    2.初学(两年)

    初学不是分辨是否有圣召的阶段,这在望会期间或更早以前便已决定。在初学院中,一个初学生通过经验丰富的初学导师带领,学习更深入地认识自己,认识基督及认识耶稣会。透过团体生活学习与弟兄并处,一同起居饮食,散心及运动,使身心灵得到全面整合与平衡。在每日的感恩祭中,建立一份个人与耶稣基督及圣母玛利亚的亲密关系。

    在初学阶段中有几个重要的「考验」——包括30天的大避静、徒步朝圣、医院照顾病人、牧灵服务、工厂实习、与穷人一起生活等——帮助初学修士整合祈祷与使徒工作,验证对天主的响应是否妥当及真实。初学修士在这些「考验」中,免不了会经验到自己的软弱,意识到自己是罪人,甚至会因为面对社会中的不公义而产生无力感。这些实际经验,让初学生们更深体会基督的逾越奥迹,向祂开放,同时依靠天父的爱来努力成全自己。

    3.文学(一~二年)

    初学生在结束两年的初学后,经过批准便宣发贫穷、贞洁、服从圣愿,矢志追随基督。跟着开始人文知识的培育,包括语言,历史及其它社会学科。有志成为「(终身)修士」者,需加强本国文学的陶成,及学习为使徒服务工作必需的神学、牧灵及专业知识。「读书修士(准备将来成为圣职者)」除了加强本国文学之外,还应学习外语,提高综合素质。除了学习外,所有的修士还需要参加一些使徒工作,使学习,祈祷及工作协调整合。

    4.哲学(二~三年)

    哲学是神学的基础,目的在于使万古常新的信仰本地化。哲学期间,读书修士系统地探讨人生各种问题,并用一定的时间了解东西方的人文哲学思潮,对不同体系的思想传统,作理性的剖析,并认真反思人生、信仰及各种价值观念,同时也兼顾祈祷与使徒工作的整合。负责培育的导师通常会以其丰富的灵修内涵和人文学识来陪伴读书修士的成长。

    5.实习(一~三年)

    在哲学与神学之间,读书修士接受派遣前往实习,为期一至三年(传统上称之为「试教」)。读书修士之前的培育都是在培育会院完成的,而实习则是在具体的使徒工作团体和环境中进行。实习的第一个目的,就是实习者的自我成长——在品德与心理成熟上的成长;再者就是借着在团体使徒工作中所分担的责任,发挥自己的种种才能,促进灵修整合与人格成熟。其中要求对使徒工作认真负责,并面对工作中的各项具体要求。

    这样的目的和要求对实习会士来说是一种挑战,因为他必须在一个使徒团体中学习共同生活并贡献所学,在工作中不仅与其它会士弟兄相互配合,也要和会外人士合作;同时他应怀有慷慨的自我付出、谦诚的自我接纳与接纳他人,能适应不同环境,有聆听的基本能力,乐意向他人学习,在接受训诲上甘心受教。这些训练也帮助实习会士明了灵修生活的重要,培养坚强信念,将使徒性的优先放于个人的专业准备之前,作一名「行动中的默观者」,在「万物中找到天主,在天主内找到万物」。

    6.神学(四年)

    读书修士实习结束后,经过考核、批准,便开始为期四年的神学培育,系统地学习有关神学、圣经、教会传统、伦理学、牧职培育等知识,然后领受司铎职务,肩负司铎使命的工作与责任。神学培育旨在引导读书修士更深入的参与天主在基督内的救恩计划。同时,他必须在读书阶段的使徒工作中,培养对现代世界具有锐利的触觉,加深个人与天主的关系,以及了解在基督内所启示的神圣奥迹,作深入的神学反省,理解司铎生活的意义并与教会同心合意。此阶段是帮助读书修士对他在修会内的司铎圣召有更明确的认识,好能按照耶稣会的神恩和使命,自由地成为教会的牧者。

    7.卒试(通常六~九个月)

    卒试是耶稣会士确定性加入耶稣会团体的最后一个培育阶段。晋铎后的会士或终身修士,通常在工作几年后,会进行六至九个月类似初学生活的体验,比如做卅天大避静、为穷人服务、堂区牧灵、学习会宪、阅读修会文献及教会历史等等,再度努力地去认识、体味神操与会宪的精神与内涵,并以此精神帮助自己将过去不同培育阶段的经验加以整合。在接受了长时间的培育之后,卒试培育为耶稣会士奉献自己服务他人的生活注入新的活力,并更彻底地与自己、与他人、与教会及天主和好,继续让天主来扶持、带领他。此阶段之后,经过进一步的考核与批准,会士便会适时宣发末愿。

    8.专业培育(视具体情况而论)

    耶稣会士的培育,除了按照「读书规则」所要求的常规培育(如对人文思潮及神哲学的研读)之外,也要求会士对当今的知识、经济、社会等学科有更深度的了解和掌握。因而很有必要选择适宜的会士在某些专业知识领域进行深造,以响应时代及我们使徒工作的需求。这种培育有些是关于牧灵方面的,有的则是在现代人文、社会或自然科学领域。

    专业培育的目的固然是为了增进一定程度的知识,但更是借着这种培育来支持、继续修会在各个领域中服务教会及基督的使命,同时也使会士自身在知识、人文、灵性方面得到更为成熟的整合。专业培育阶段通常是在祝圣圣职或工作一段时间后进行。

    9.(终身)修士

    在耶稣会内,除了将来要从事圣职的读书修士之外,还有一种称为(终身)修士的会士。他们与其它的司铎会士一样,是经由天父的召唤而成为「耶稣的伙伴」,借着三愿,自愿献出一生,在耶稣会内和其它的会士承担共同的使命:服务信仰,促进正义。修士也借着修会生活,在教会和社会中为今天的世界作先知性的见证。终身修士们不从事圣职,但按照个人所领受的神恩受到派遣,在不同领域中服务。例如,会院内的服务、灵修交谈和辅导、带领神操、讲授要理、投身教育、或在某一专业领域工作等。他们以此身份和方式,参与为「天主福音的司铎性服务」(圣保禄语),分享团体生活的各个层面,丰富耶稣会的使命与生活。

    终身修士的培育大体上遵循一般会士的培育课程,初学之后接受包括人文,社会,灵修,神学,牧灵及其它专业等方面的培育,不过修习的年限则视个人情况而机动地调整。
九. 寻找生命的意义和方向
    1.基督说:「我是道路,真理和生命……」(若14:6)

    「我是世界的光,跟随我的,绝不在在黑暗中行走,必有生命的光。」(若8:12)基督,人类生命的道路,来到了我们生活的世界,带给我们希望与爱,使我们不致于在黑暗中行走。你是否也在寻找生命之光?你是否也在寻找生命的道路?或者你愿意让真光照耀你的心灵?或者你愿意准备为传福音而上路吗?

    2.「你们不要为你们吃什么,穿什么而忧虑……看天空的飞鸟,田间的野花……你们的天父尚且这样照顾,更何况你们呢?」(玛6:25)

    在圣依纳爵的神操中提到,对一切事物,应当保持平心和中庸的态度:即,并不重视健康胜于疾病,不重视财富胜于贫穷,不重视尊荣胜于屈辱,不重视长寿胜于短命……。总而言之,我们所愿意所选择的只是那更能引我们达到受造的目的的事物。

    我们的生活中常充斥着许多忧虑与牵挂。面对不可知的未来,我们往往迷失方向,但天主却告诉我们:不用害怕,有他的上智照顾为我们已足够了。当你在人生道路的十字路口徘徊的时候,你是否知道,基督就在你身边陪伴,扶持,指引你。天主无尽的爱,是我们信任的港湾。在跟随他的道路上,他永远同我们在一起。

    3.「一粒麦子,如果不落在地里死了,仍只是一粒,如果死了,纔会结出许多子粒来。」(若12:24)

    「你们应该彼此相爱,如同我爱了你们一样。人若为自己的朋友舍掉性命,再也没有比这更大的爱情了。」(若15:12-13)

    生命的价值不再乎长短,而在于我们怎样借着爱与服务善度了每一天。基督的行动总是出于爱。因为爱,他奉献了自己的生命,他也希望我们怀有无私奉献的情操及建立爱的能力。我们的使命是成为「为他人生活并与他人同在的人」。我们蒙召去爱,无条件地去爱。我们随时准备去为我们的近人服务。你愿意来分享基督的爱的使命吗?你能够接受这种挑战吗?

    4.「人纵然赚得了全世界,却赔上自己的灵魂,为他有什么好处呢?」(玛16:26)

    圣依纳爵曾醉心于功名利禄,圣方济沙威也曾如此……但他们因着基督的这句话而获得新生,自愿放弃一切来跟随基督,服侍世人。在生命的旅途中、名誉、地位、学问、金钱有可能占据了我们大部分的生存空间……你是否想过,生命中有些价值和意义远非金钱、地位可以衡量的……你愿意像那些先圣先贤们一样,放弃一切累赘的包袱,去追求天主的国及其义德,加入传扬天主圣言的行列,让生命过得更有价值吗?

    5.「来,跟随我,我要使你们成为渔人的渔夫。」(玛3:19)

    「『老师,你住在哪里?』…『你们来看看吧。』…那两个门徒就同耶稣一起住下。」(若1:39)

    在旧约中,亚巴郎一蒙天主召叫,就放下一切,选择了天主。两千年来,许许多多的人听到基督的召叫,也放弃一切,追随基督。我们生命的每一时刻都是一连串的选择,每次都是新的选择和皈依。选择基督,在旁人看来,是一种损失,但我们在天主那儿却获得了丰厚的赏报,我们的生命也更有意义。

    你可以让自己静下来,聆听分辨天主在你内的声音……我们生活中的选择,是为了天主,或只为我自己?……分辨导向选择,选择导向天主。如果不选择天主,那么,分辨和祈祷就失去了原有的价值。愿你勇敢地向基督开放,勇敢地选择天主耶稣。不要害怕,并接受他热情的邀请……你的生命会因此而更加充实和丰富。

    在生命的旅途中充满名誉、地位、学位、金钱,但唯有那生活的爱,才使我得到真正的滋润和满足。

    在步履经过的村庄,呼吸所及的天空,也许我曾追寻着基督的影子,但却不曾触摸他的衣翩……希望这次我能,寻找到他,听到他的呼唤,那么我便不再犹豫,将勇敢地向他走去……

    亲爱的年轻朋友们,你是否听到了他的呼唤?你是否在寻找生命的意义和方向?你是否愿意完全奉献自己,服务他人,光荣天主?你是否愿意在这个尘世中做天主的事业?

    我们期待和你在我们爱的团体中相遇相知……并分享我们的生活与使命。
十. 新世代的分辨
    假如上主这时候召叫你,你该怎么办呢?也许以前你会认为当神父或是加入一个修会团体的想法跟你毫无瓜葛,但是现在这个想法却突然变的触手可及;不过另一方面,你也一定会感到有些困惑。是啊,你真的得好好考虑考虑了。

    在考虑的时候,你或许会感到一种兴奋、激动,那么好,我的朋友,请继续品味这种激动的心情,并且向这种想法开放,让它攫取你的心、感动你。这种兴奋、激动的心情,正是圣召的本质;它攫取你的心,使你热血沸腾、心跳加快,并且使你的心思念虑充满了惊异的感受!它会使你扪心自问:这是真的吗?这有可能吗?上主在召叫我吗?他真的对我有计划吗?

    WOW!上主对我有计划?

    是的,就是为你:「WOW」!

    我想我们所有感受过这种召叫的人,都曾经在某一时刻大声叫过:「WOW」!我的朋友,现在正是好好地审视这个感觉的时候了。老实告诉你,也许你已经正在进入这个「WOW」的感觉呢。

    如果你已经惊叹过「WOW」,同时在心田里感受到一阵轻柔、惬意的触动,那么,这记号就是你考虑圣召的第一个绿灯,它预先告诉你前方可能会是一路顺畅。换句话说,这么简单的一个「WOW」,就是你圣召的第一个正面的记号。

    「WOW」!

    所以如果你有足够的勇气,那么,来,让我们继续往前探索、继续祈求上主让你遇到更多的绿灯,因为上主可能就在路的尽头等着你。除非……除非你止步不前——因为可能碰到暂时的红灯、一时的挫折、一个瘪掉的轮胎,或者其它什么东西——而放弃了你的想法。

    也可能你突然间看到路边的一个匝道,因着一时的冲动,决定放松自己,驶出匝道,而忘却了自已的追求和理想。

    以下提供的三篇反省材料,希望能帮助你更清楚的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因为只有把事情了解的更透彻,你才能做出明智的决定。不要害怕继续看下去。如果天主没有召叫你,这个小册子也不能为你的圣召「无中生有」,因为只有耶稣可以「缠住」你。也就是说,如果你真的没有圣召,这本小册子至少会帮助你确认:你真的没有圣召这件事。

    现在,不知你有没有注意到前面那个我划线的词——「反省」。不要只是「阅读」这些材料,而是需要仔细斟酌、用心玩味、一遍一遍的斟酌,直到心里产生一些味道和共鸣,就像人们嚼口香胶一样。不过这些材料不像口香胶一样,反而是越嚼越有味道。

    面对这些材料,我们不能囫囵吞枣,因为只有愚人才会直接将口香胶吞下,同样也只有愚人才「阅读」这些内容,当然我确信你不是愚人中的一个……。我们应当默想它的内容,在你和耶稣之间的亲密关系中,仔细斟酌,一遍又一遍。也就是说,下面的材料不是用来「看看」而已,而是用来祈祷的。

    1.为什么是我?

    这些事以后,耶稣往加里肋亚海,即提庇黎雅海的对岸去了。大批群众,因为看见他在患病者身上所行的神迹,都跟随着他。耶稣上了山,和他的门徒一起坐在那里。那时,犹太人的庆节,即逾越节,已临近了。耶稣举目看见大批群众来到他前,就对斐理伯说:「我们从那里买饼给这些人吃呢?」他说这话,是为试探斐理伯;他自己原知道要做什么。

    斐理伯回答说:「就是二百块『德纳』的饼,也不够每人分得一小块。」

    有一个门徒,即西满伯多禄的哥哥安德肋说:「这里有一个儿童,他有五个大麦饼和两条鱼;但是为这么多的人,这算得什么?」

    耶稣说:「你们叫众人坐下罢!」在那地方有许多青草,于是人们便坐下,男人约有五千。耶稣就拿起饼,祝谢后,分给坐下的人;对于鱼也照样作了;让众人任意吃。他们吃饱以后,耶稣向门徒说:「把剩下的碎块收集起来,免得糟蹋了。」他们就把人吃后所剩的五个大麦饼的碎块,收集起来,装满了十二筐。众人见了耶稣所行的神迹,就说:「这人确实是那要来到世界上的先知。」耶稣看出他们要来强迫他,立他为王,就独自又退避到山里去了。(若六,1-15)

    你熟悉这个故事,是不是?这是福音中许多会让人「WOW」的故事之一。

    那天傍晚几千人饱享意外的晚餐之后,所发出的惊叹之声就是「WOW」,他们意识到耶稣是一位先知性的人物,耶稣成了他们的英雄。同样地,耶稣也成了我的英雄。的确,在这段福音中,还有哪一个人可以称得上是我的英雄呢!

    不过,我在这段福音中发现了一个小小的英雄,是谁呢?安德肋?斐理伯?伯多禄?喔喔!那儿有一个男孩。(你遗漏他了吗?)也许在那天傍晚,他也发出了「WOW」的惊叹声,而且可能超过十二次都说不定。他是谁呢?他的名字叫什么?或者我们该问,凭什么他的名字应该被纪录下来?他只是一个小男孩罢了,一个消失在五千人当中的小男孩。

    而且,这段福音的作者若望告诉我们,这五千人还不包括女人和小孩。也就是说,在那个时代妇女和儿童不算数。一个男孩,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不过重要的是,在那儿有一个男孩。我的意思是:一个真实的男孩!那天傍晚他在那儿,这就算数儿!而且这个男孩成了那天的英雄,因为那天是他挽回了局面。

    那么,他是情愿的拿出自已的面包和炸鱼,还是不情愿呢?如果那些是他的晚餐,我想他不会很愿意把他的食物交给耶稣,因为他没有办法猜出耶稣用他的饼和鱼打算做什么?

    让我们想象,就只是想象──,假如他拒绝了。WOW!

    为了他自己的利益,他绝对有权力这么做。当然,耶稣不会硬抢他的饼和鱼,对吗?「抢人家的东西」一点都不像是耶稣的作风。耶稣只是邀请他,并且向他要饼和鱼。如果这个小男孩拒绝了耶稣的邀请,而自己吃了饼和鱼的话,那么,那天下午,他的肚子一定会觉得饱饱,而且很舒服。但是这么一来,他将错过他这一生可能成为英雄的机会。

    我们想象他可能会说:「为什么是我呢?我相信我不是这里唯一有饼和鱼的人,其它许许多多的人可能除了饼和鱼之外,还有无花果、奶酪、甚至有酒,为什么一定是我呢?」他大可以这样问,但是他没有那样做,反而,他主动的献上自已的食物给耶稣。因此在那天晚上,因为他和他的慷慨无私,不仅他自已有一个好的晚餐,其它饥饿的五千个人也得到饱饫。(在那时妇女和儿童不算数。不过我想从现在开始,男孩应该算数,当然,女孩也是!)

    因此,为何是你呢?对,你只是个男孩或女孩,耶稣为什么需要你呢?耶稣与你这个男孩或女孩,能归化多少个宇宙和世界呢?你有什么可以吸引耶稣的目光呢?我相信,你能指出很多你的同学或朋友比你更有天赋,甚至在宗教信仰上也比你更虔诚。可是为什么是我呢?耶稣可以用我的才能作什么呢?我有的只是一点儿。

    亲爱的朋友,这就是问题所在,你绝对预测不到,在你把自己交到他手中、为他服务之后,耶稣能和你一起成就些什么?对耶稣来说,你算数;而且和耶稣一起,你更算数。的确,你没有很多,但是如果把有的一点点放在耶稣手中,事情会变的很不一样。

    所以,为什么是你?那,又为什么不是你?

    现在,你确定你没有什么话要对耶稣说的吗?为什么你不阖上你的眼睛,好好与耶稣谈谈呢?为什么你不对他说:「主,我害怕,我犹豫给你我的饼和我的鱼,或是其它我有的东西。因为我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也许你会把我的饼和鱼吃掉,而使我没有晚餐。主,你看,我有我自已的打算,我也有计划运用我的才能去度我的生活。主,你确定你的计划能使我幸福吗?」

    请自己与耶稣继续交谈……

    2.天上的星辰真的遥不可及吗?

    当黑落德为王时,耶稣诞生在犹大的白冷;看,有贤士从东方来到耶路撒冷,说:「才诞生的犹太人君王在哪里?我们在东方见了他的星,特来朝拜他。」黑落德王一听说,就惊慌起来,全耶路撒冷也同他一起惊慌。他便召集了众司祭和民间的经师,仔细考问他们:默西亚应当生在哪里。他们对他说:「在犹太的白冷,因为先知曾这样记载:『你犹大的白冷啊!你在犹大的群邑中,决不是最小的,因为将由你出来一位领袖,他将牧养我的百姓以色列。』

    于是黑落德暗暗把贤士叫来,你细询问他们那星出现的时间;然后打发他们往白冷去,说:你们去仔细寻访婴孩,几时找到了给我报信,好让我也去朝拜他。」他们听了王的话,就走了。看,他们在东方所见的那星,走在他们前面,直至来到婴所在的地方,就停在面。他们一见到那星,极其高兴喜欢。他们走进屋内,看见婴儿和他的母亲玛利亚,遂俯伏朝拜了他,打开自己的宝匣,给衪奉献了礼物,即黄金、乳香和殁药。他们在梦中得到启示,不要回到黑落德那里,就由另一条路返回自己的地方去了。

    没有人真的知道那些来访的贤士是谁?到底从哪里来?但是有两件事是肯定的:第一,他们是星象学家,星辰的凝视者。你可以说他们有一点不食人间烟火,因为他们关心天上的事远胜于地上的事。现在你的脑海中对他们已经有一点概念了吗?第二,他们是从很远的地方来。因为很远,所以使他们的旅程更加麻烦。

    好吧!现在让我们来谈谈正事。跟随耶稣的召叫应该注意两件事:第一,要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视野和愿景。第二,要有追寻别人不敢追寻的勇气。

    这些贤士并不是唯一看到那颗星的人,但是大部分看到那颗星的人只是觉得它很漂亮,如此而已。另外有一些人明了那颗星星的意义,而且很高兴,因为他们知道有一位君王就要为犹太人诞生了。还有一些人想要去探索这个新王,可是过了不久,他们就完全忘掉了这件事。只有这些贤士将这个追寻新王的事付诸实施。

    他们决定要准备行囊上路,看到他们要上路的人们中,有人问那些贤士:「你们真的确定有新王诞生这件事吗」?贤士们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他们,因为他们也不是百分之百的确定。「而且,你们知道吗?在这个旅途上会有很多的困难在前面等着你们。特别是你们的年纪都大了」。他们继续跟其中年龄最大的三个说:「你们真的觉得可以撑过这个艰难的旅程吗」?另外一些人则对他们说:「祝你们好运!因为你们在路上真的需要好运道。」

    大部分的人都觉得他们疯了,而且还很愚蠢,可能是他们看了太多的星辰,以致于脑袋不正常了。开什么玩笑,去追星星?难道他们没有听说过星星是构不着的吗?难道他们会不知道吗?不会吧!

    情况看起来很糟,而且使人很沮丧,对吧?他们被人误解,缺乏支持,但是他们仍然按照他们的计划往前行。他们假装听不到别人的冷嘲热讽和言不由衷的建议与关心。他们的双眼就只是专注的看着天空中那颗闪闪发亮的星星,它是那么的蓝,那么的亮,那么的美,但也是那么的遥不可及。然而那颗星星却始终如一的在向他们招手,因此他们开始出发跟着它走。

    在经过一段时间以后,他们听不到辱骂,也看不到嘲弄了,因为他们终于动身离开了。可是他们是孤单的,孤独的只与那颗星在一起,但是他们无所畏惧,因为他们已经把所有的希望与未来的命运都和这颗星紧紧联系在一起了。

    我相信你一定会同意我的话:他们真的配得赏报。因为他们真的很勇敢,敢上路去追寻那颗星,正是因为他们的勇敢,使他们真的找到了耶稣。

    在那一路上有许多的困难,沮丧,孤单和不确定的未知数。这个旅程不那么容易,可是他们仍旧上路了,只因为他们渴望去找到那个新王,那个新王在召叫他们,而他们没有让他失望。

    朋友们,请注意,如果你决定要修道,你最好准备要克服一些内在的和外在的阻碍和困难,也许你的朋友可能会误解或轻视你,尤其是异性朋友,他们可能会说:「多浪费」!还有些人会想,你大概是从「杜鹃窝」里出来的,所以脑袋不清不楚,他们会说:「反正,他总是怪怪的,是一个怪胎」。

    除此之外,你还得忍受一些内在的问题,因此,你的决心将会被考验,所以这个时候,你需要一个协助者的指引,也许是一个值得信赖的司铎,也许是一个明智的修女,他或她会帮助你在经历这些考验时,仍然紧握你的方向盘。在这个时候,心情需要欢快起来,眼睛不要离开那颗星,继续向前推进,每一次好好的活一天就够了。

    到了旅程的最后,你的赏报就在那里等着你:你的那颗星,你的君王,你的耶稣!

    3.爬上一棵树!

    耶稣进了耶里哥,正经过的时候,有一个人,名叫匝凯,他原是税吏长,是个富有的人。他想要看看耶稣是什么人;但由于人多,不能看见,因为他身材短小。于是他往前奔跑,攀上了一棵野桑树要看看耶稣,因为耶稣就要从那里经过。

    耶稣来到那地方,抬头一看,对他说:「匝凯,你快下来!因为我今天必须往在你家中。」他赶快下来,喜悦地款留耶稣。众人见了,都窃窃私议说:「他竟到罪人那里投宿。」匝凯站起来对主说:「主,你看,我把我一半的财物施舍给穷人;我如果欺骗过谁,我就以四倍赔偿。」耶稣对他说:「今天救恩来到了这一家,因为他也是亚巴郎之子。因为人子来,是为寻找及拯救迷失了的人。」(路十九,1-10)

    有时候我们看不到耶稣,也不知道他会跟我们要什么,但是如果我们不断的追寻,有一天我们一定会找到答案。还记得「找的就必找到」这句话吗?这句话真是棒呆了!不过有时候虽然我们不断寻找,可是却发现自己越来越困惑。

    嗯,也许你可以学学匝凯,就是那个圣经中用「身材短小」来描述的那个矮个子。不过个子矮却阻挡不了他想看耶稣,即使是在他面前有一堵高耸的人墙挡着。

    当你渴望去看耶稣,跟随他的召叫时,也许也会有一堵人墙挡着你,使你看不到耶稣。例如,你父母对你的计划,一个特别的人,也许是你的男朋友或是女朋友。不论你把脚尖儿垫的多么高,你还是构不着墙缘,你能看到的除了墙还是墙,一堵禁区的墙,刚好挡住你看耶稣的视线。

    你可以对这堵墙做些什么呢?爬过去,绕过去,假装没看到,或是跟着那颗星星,到一个对你有利的地方。注意那正要经过的耶稣,因为你知道他也许也想看看你。

    匝凯很矮,所以他找到一个好地方,一棵野桑树,从树上面他可以瞥见耶稣。他终于看见了,而且他也被看见了,更重要的是,耶稣叫了他:匝凯,你快从树上下来,在你家准备一个地方给我,因为今天我想要住在你家,当你的客人。匝凯,不用目瞪口呆,因为大家都知道我喜欢和罪人同吃同喝,对,就是像你一样的罪人。匝凯,在你的生命中准备一个地方给我。

    匝凯简直不能相信自己的耳朵,他想他是不是在作梦?可是当他看到他同乡们的脸都朝着树上瞧着他看的时候,他意识到,这下子可不是在作梦了。于是他跳了下来(也许就像是成熟的果子掉了下来一样)。经上说,匝凯怀着喜悦赶紧下来,在他的家中款留耶稣,当然,也在他的生命中款留耶稣。

    跟随耶稣令人喜乐,跟随耶稣也令人慷慨。喜乐加上慷慨等于热情,热情就是WOW!这个热情足以让人超越在这个世界上用任何材料所筑起的任何的墙:人群的墙、财富的墙、罪恶的墙、习惯的墙。我们应该离开人群的干扰、把财富施舍给穷人、罪恶必须要赔补、生活方式需要改变,就好像许多商家在大拍卖所用的广告词一样:「一件不留」。

    我喜欢大德兰所写的几句话:「不再有忧虑,不再有害怕。万物皆消逝,唯有主常在。耐心事竟成。与主相协不虞缺,有主已足无他求」。

    如果你想要以修道的方式跟随耶稣,那么你最好准备好让这几句话成为你生命的方针。我自己则是将这几句话压在我书桌的玻璃垫下。并且帮助我祈祷说:「我的天主,我的万有」。
十一. 耶稣会前任总会长雅鲁培神父对青年的期许
    对想成为耶稣会士的青年

    我会说:

    如果你的这个想法令你感到不安或是害怕

    你最好是留在家里

    如果你爱教会只是如同她是继母一般

    而不是你的亲生母亲

    你最好不要来找我们

    如果你认为入会是帮耶稣会一个大忙

    你也不必来找我们

    如果你生命的中心是为服侍基督

    我们欢迎你

    如果你有宽阔和强壮的肩膀

    我们欢迎你

    如果你有开放的精神,也有豁达的思想

    和一颗可以容纳世界的心

    我们欢迎你

    如果你懂得如何开玩笑

    和他人和乐一团

    偶而也会自嘲

    我们欢迎你
最后几句话
    在1981年8月6日,雅鲁培神父(1907—1991)路过泰国首都曼谷时讲了下面的几句话,一回到罗马机场,他脑溢血,因此他当时在泰国所讲的话,就成为他以总会长身份讲的最后几句话。

    我们耶稣会士并非人们所说的那样坏

    也不是人们所想的那么好。

    不,我们是平凡的人;

    就是说,我们不是天才。

    天才,耶稣会内是有的,不过很少。

    好久以前,有人说过:

    耶稣会的伟大在于

    按部就班把一批批平凡的人

    培育成为有用之才。

    你们之间是否有自以为天才的人?

    我想不至于!

    但是团结呢?那就是重要的事了。

    我们灵修同一心愿:共同献身于基督。

    依纳爵心目中

    我们的优越不在智力层次,

    ──固然智力层次要优越

    但我们要优越在献身精神上。
附录 侠情圣踪
    1.圣方济‧沙威(St.FrancisXavier),1506–1552

    圣方济‧沙威一直被认为是宗徒时代以来最伟大的一位传教士。

    沙威于1506年生于西班牙那瓦尔省的沙威堡垒,是家里五个孩子中最小的。十岁那年,那瓦尔省总督叛变西班牙国王,结果战败,沙威的家道也跟着中落。经历了这翻震荡,年轻的沙威一心想着出人头地,重振家族。十九岁时,沙威动身去了巴黎,在那儿开始他的大学读书生涯,并与伯铎‧法伯尔(PeterFaber)同住一间宿舍。这两位年轻人很重视学位成就,却不大看重他们永恒的生命。可是当依纳爵‧罗耀拉于1529年搬进他们的寝室后,他们的人生便陆续发生了改变。依纳爵先归化了法伯尔,改变了他的生活路线,使他愿望作一位司铎去救助人灵。可是要沙威回头,就不是那么简单,因为他全心全意向往世俗上的地位和成功。

    1531年春季,沙威获得了硕士学位,并在杜耳满‧包菲学院讲授哲学。那时依纳爵以爱心和友谊赢得了沙威的信任,并且挑战他说:「人纵然赚得了全世界,却赔上了自己的灵魂,为他有什么益处」(玛十六26),因着这句话,沙威终于服膺了天主的圣宠,把自己全献给了祂。

    除了法伯尔和沙威以外,依纳爵还赢得了其它四位学生抱有这同样的想法。他们现在共有七位志同道合的伙伴了。1534年的8月15日,这一伙人在巴黎郊外的致命山上圣丹尼斯(St.Denis)圣堂集合,矢发了贫穷和贞洁誓愿,并决定前往圣地归化不信天主者。

    1536年11月,沙威和其它伙伴离开巴黎前往威尼斯,以便去耶路撒冷传扬福音。他们在威尼斯的医院内服务穷苦病人两个月以后,便去了罗马,为求得他们去朝圣并领受铎品的宗座准许。他们再次返回威尼斯后,领受了铎品。

    因为威尼斯和土耳其人正在交战,使得这群伙伴不能去耶路撒冷,他们便前往罗马,将自己置于教宗的权下,随他的意愿派遣。在教宗正式准许成立修会(1540年)以前,圣座曾邀请依纳爵神父响应葡萄牙国王若望三世的要求:遣派两位耶稣会士(当时只有十位而已)前去印度传教。当时被选中的是:鲍巴地拉和罗德利。但过了不久,鲍巴地拉患病了,因此依纳爵必须找一位代替的人,那人就是沙威。

    1540年3月,沙威和罗德利离开了罗马,在6月底抵达了葡萄牙的首都。在这等待船期的期间,这两位耶稣会士便开始在城内宣讲圣道和为监狱中的囚犯们服务。当国王看到这两位传教士工作得非常出色,他就请罗德利留下来开办学校。就这样,天主上智的安排使得沙威必须只身上路,并且成为耶稣会的第一位传教士。当沙威还在里斯本时,国王的信使亲手递给他一封宗座信函,任命他为教廷大使,给他权柄管理在印度卧亚的所有葡萄牙的神职人员。

    1541年4月7日,方济启程航向印度的那天正是他35岁的生日。在海上经过了艰辛的十三个月后,他终于跃上了卧亚(果阿Goa)的海岸!沙威在卧亚除了给葡萄牙人讲道理以外,还拜访各监狱,也为痲疯病人们举行弥撒。葡国大使提供高级房屋给他使用,但他婉拒了,反而去和穷人一起住在医院里。当地葡国总督被他的榜样感化,有时也和他一起出门去传教。有一次总督问沙威,凭他之力可以改变世界吗?沙威回答:他只做他能做、该做的部分,而天主会完成祂的部分。

    后来几年的工夫沙威从这一乡村到那一乡村、从这一个岛屿到那一个岛屿宣讲,并且给准备好的人付洗,当他离去的时候,就留下一位传教员来带领他们。沙威常常赤足行路,穿着简单的衣服,穿梭在大街小巷宣扬福音,因此得到当地人民的欢迎。

    沙威在马六甲时,遇到了一位日本贵族安黑罗,他对加入天主教颇感兴趣。沙威于是兴起到日本传福音的念头。1549年,沙威和其它几位耶稣会士同安黑罗一起动身,在日本南部安黑罗的老家鹿儿岛登陆。安黑罗安排了一次与当地「大名」(daimyo,幕府以下之军阀,即封建时代的诸侯)见面,这位大名很爽快地给了耶稣会士们传教的许可。可是在鹿儿岛停留了一年以后,只有一百个人受洗,沙威认为这样的传教工作不实际,于是一行人前往葡萄牙人惯常出入的九州岛发展。

    沙威来到九州岛的两个月内,就有一百人受洗。但是因着切望见到皇上,好能得到传教的许可,他不愿意再多停留于这个岛上,而想办法到皇城京都去。沙威途经日本第二大城市Yamaguchi,本想停留长一点,但却因为觐见大名的行动受挫,无法在当地传教,于是一星期之后便离开了这个城市,最后在1551年的1月抵达京都。他们想尽办法要觐见天子,但是都不成功。

    这时,沙威认识到,在日本最有权势的人并不是京都的皇上,而是Yamaguchi的大名!于是他们又回到了Yamaguchi,这一次他们不再以欧洲穷汉出现,而是以教廷大使的形象出现。沙威雇了马匹和轿子,穿着鲜艳的、飘垂的丝质袍子,并有三个教友侍从陪着。他们以隆重的仪式进入Yamaguchi城,大名的宫门立即为这几位阔老爷打开了,而且这位大名总没有猜疑这些「贵宾」,就是几个月以前他所摈弃于门外的「欧洲野蛮人」。沙威献给这位大名珍贵的礼品——钟表、八音盒、镜子、水晶石、布匹和酒,并呈献上他的国书,这是葡萄牙国王若望三世(JohnIII)和教宗保禄三世(PaulIII)的信函。大名非常高兴,并立即允许了司铎们在其王国内宣讲天主教会的全权。经过建立起他们贵族和外交使节的身分以后,立时有许多日本人前来拜访耶稣会士们,在六个月内就有五百日本人领洗进教。不过当时曾有不少日本人问他,如果你的宗教那么好,那么为什么有智慧的中国人不知道这件事呢?这样的疑问使沙威意识到:要皈化日本,必须先要皈化中国。

    1551年9月,沙威离开日本返回马六甲和印度。可是这艘船开出七天后,忽然遇上了台风,被卷入漩涡中。最后在广州的上川岛外海抛锚。此时沙威眼巴巴的望着远处的中国,似乎感觉到中国正在呼唤他啊。不过当风势好转时,他必须随船返回印度去处理耶稣会内的许多工作。

    在1552年9月沙威在广州海湾的上川岛登陆。这个岛是中国人走私的隐藏处所,葡萄牙商人也同样的用来做交易。要去中国,沙威只能藉助生意人的船只把他带进去,可是在旧中国的闭关政策下,没有人敢冒这种危险。在偶然的情况下他雇到了一个人愿意带他去大陆。可是当他付款后,那个人却再也没有出现。沙威很失意的望着中国,并不知道他的传教生命已经接近尾声了。

    11月21日,沙威病倒了,躺在上川岛海边的小草棚内发高烧。陪伴他的一个中国教友(Antonio)在他最后的病痛中,忠诚地侍奉他。(多年以后,安东尼写出了有关圣人去世前几天的情形。)11月28日,沙威陷入昏迷状态;可是到了12月1日重新恢复了意识。在清醒时,他不停地祈祷。12月3日的大清早,沙威怀对天主无比的爱情和无法去中国的无比遗憾离开了世界。沙威去世后,他的身体埋在上川岛上,等到春天,才把他的遗骸迁到马六甲,数年以后迁到果阿,葬于善耶稣(BomJesus)圣堂内。

    方济‧沙威是耶稣会创会伙伴当中,最勇敢最忠信的一位。他因着圣依纳爵的启发,超越自我,结交挚友,与其它的耶稣会士成为主内的伙伴,并在使命中航向他毫无所知的世界。这位亚洲福音使徒,拓展了圣依纳爵以世界为家的福传蓝图,是一位无畏的海上使徒。他鞠躬尽瘁,最后病死在广东省外的上川岛。这位传奇般的英雄,带动后继者利玛窦与汤若望的脚步,在中国洒下福音的种子,并激发世界众多男女青年,怀着传教梦想,将自己的人生航向天主所指引的地方。

    教宗保禄五世于1619年10月25日宣布方济‧沙威神父为真福。额我略十五世于1622年3月12日将他列入圣品。他的庆日则定于12月3日——他回归天乡的日子。在1910年,教会尊他为传扬信仰的主保,又于1927年尊他为传教区的主保。

    2.圣雅风‧罗特里格,(St.AlphonsusRodriguez),1533-1617

    雅风‧罗特里格,是十一个孩子中的老二,1533年生于西班牙的塞高未亚。他的父亲是位成功的毛类和布疋商人,建立了一个舒服的家庭。1544年,当圣依纳爵首批同伴之一,伯铎‧法伯尔神父来到塞高未亚教授教理时,罗特里格家族在自己家中提供给他住宿。这是雅风第一次与耶稣会士接触。

    雅风十二岁时,他父亲送他去亚尔加拉耶稣会学院,可是因着父亲的突然去世,他没有完成学业。雅风返回家里,帮忙他的母亲经营家庭的生意,不久之后便接管了全部业务。二十七岁时,雅风与玛丽‧苏亚来兹小姐结婚,育有二男一女。但是他们愉快的天伦之乐没有持续很久。很快地,一个又一个灾难接踵而来:首先他的大儿子死了,然后他的女儿也跟着去了。不久他的妻子也永别人间,然后是他的母亲,最后连他的小儿子也未能躲过同样的厄运……在那三年,雅风痛苦万分。

    现在雅风不但没了家庭,而且他的布疋业务也开始渐渐走下坡,这是由于出口毛类产品所抽取的税太重所致。生意一天不如一天,最后雅风不得不结束营业!这位年轻的鳏夫自视为一个失败者,内心充满了急躁和失意。于是他去拜访刚抵达塞高未亚的一个耶稣会神父,好能寻求心灵上的指导。正是借着他的家庭变故,天主领导雅风出奇地与天主密切结合。他本来申请要作司铎,但所得到的回应有点儿使他灰心。人家给他说:他年岁太大了(他当时大概有三十五岁左右),不但缺乏学识,并且他的健康也不够承受耶稣会士生活上所有的辛劳。

    雅风虽然有些失望,但并不气馁。在1568年他去了瓦伦西亚,重新回到课室完成他的学业,以备将来可以做一位司铎。读了两年的书,接受了较深的教育后,他再度申请进耶稣会,并且言明,假如不能被接受将来当一名司铎的话,他心甘情愿做一名终身修士。在瓦伦西亚被考问后,所得到的结论与在塞高未亚是一样的。雅风的年龄和健康都一致跟他唱反调。虽然所有面试的会士都投下反对票,但是省会长神父最后准许了雅风进入耶稣会。省会长的理由是:如果雅风的学识不适宜做司铎,甚至也可能无法应付终身修士所要求的体力付出,那么他进入会内可以成一位圣人!

    在1571年,雅风进了耶稣会的初学院,当时他已有三十七岁。六个月以后,被调到西班牙外海的马约卡岛上的蒙德熊耶稣会学院,以完成他的初学陶成。从此他就一辈子生活在那里,有四十六年之久。雅风在1573年宣发了初愿,并在学院内从事着各种不同的职务。到了1579年,开始做学院的门房工作,接待来学院的客人们。另外,忧苦的人来见雅风,他就给他们劝慰,还有的时候给那些有急需的人资助。雅风在他的日记上告诉我们,每次门铃一响他就在门旁往外看,想象着是天主亲自站在门外要进来。当他往门口走去时,会重复地说着,「主啊!我就来了!」每个来到蒙德熊学院的访客都会感受到那付满面春风的笑容,这是雅风用来恭迎天主的仪态。

    有十五年的时间,他负责门房会客室——这是一种毫无光彩的差事,天天一样,极其单调,是需要谦逊和圣德才能担当的职务。六十一岁那年,雅风的健康日渐衰退,长上为了减轻他的劳累,改派他做些较容易的活儿,这样他就不需要长时间看门了。所有在蒙德熊读书的学生都感觉到雅风的风度和影响。他们来到他那里为得劝勉、鼓励并请他代祷,这是他最乐意为他们做的事。一有机会他就给学生们讲论有关对圣母的敬礼,并为他们中不少的人抄写了诵读用的圣母小日课。

    在雅风修士活着的时候,很少人知道他的祈祷生活是那样的精深。当他过世后,他的日记和他的神修笔记被发现以后,人们才知道,天主曾以极丰富的圣宠施惠于这位谦逊的修士,并且我们的主耶稣和圣母,以及圣人们曾多次显现给他。

    雅风八十高龄时更显著衰弱,还略有些驼背。他再也不能在传达室做守门者的助理了。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月里,雅风的记忆力减退得很厉害,就连最熟习的经文都记不得了。现在他仅能做的是呼求「耶稣」和「玛利亚」的圣名。雅风修士临终之际,蒙德熊团体的弟兄都聚集在他的房间内祈祷,以把他的灵魂托付于天主手中。当他的耶稣会弟兄们结束他们的祈祷时,雅风睁开他那大大的眼睛环视了围绕着他的每一位,然后垂下头来凝视着手中的苦像,虔诚地亲吻着说:「耶稣!」就这样,唇边上含着救世主的圣名,雅风‧罗特里格修士平安地回到天父的怀抱去了。这天是1617年的10月31日。

    雅风修士在生前已经显过一些奇迹,因此在他死后也有人来请求他的代祷,很多人得到了治愈的奇迹。七年之后,应罗马要求,要从棺木中取出他的一块遗骨,打开棺木后,发觉他的遗体仍柔软未腐。教宗利奥第十三世于1888年的1月15日将他列入圣品。

    3.利玛窦(MatteoRicci)1552-1610

    明清之际,大批耶稣会士来到中国传播「天学」。他们除了把基督的信仰带给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之外,也促成了中西文化交流大潮的涌现。在此过程中,耶稣会士利玛窦堪称勇开先河并取得卓越成就的第一人。他虽然还没有被封圣,但他真可说是一个圣人。

    利玛窦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恰是方济沙威在上川岛去世的那年)出生于意大利的马塞拉塔城,是家中十二个兄弟姊妹的老大。父亲是位医生。利玛窦年少时,身体强健,金发碧眼,性情活泼,很得父母亲的喜爱。他自幼进入耶稣会公学,十六岁念完了中学。这时他的父亲,已做了省长。他对长子抱着很大的期望,希望这个儿子,将来能继承他的官职,光耀门楣,所以他父亲把他送到罗马的大学读法律。

    利玛窦在课余之暇,常去拜访在罗马的耶稣会士,并参加了耶稣会士所创立的「圣母会」(即现在的「基督生活团」)。在和耶稣会士的来往中,利玛窦的内心慢慢起了变化,他觉得人生如果只为追求世俗的名利,实在太庸俗了。罗马法的条文和耶稣会会祖圣依纳爵的神操书相比较,前者使人向地,后者却使人升天。他似乎也听到天上有一个声音,招呼他的心灵向上高飞。

    1571年,利玛窦去拜见耶稣会的总会长。那时总会长恰好不在,代理神父纳达尔出来接见。利玛窦向他说明自己的愿望,请求准许入会,由于他的意向纯正,纳达尔神父就收录他进入初学院。当他的父亲听说儿子入了耶稣会,非常生气,立刻就前往罗马,准备好好训斥一番,并命令他退出耶稣会,继续大学未完的课程。不料车子走到中途,他父亲突然中暑,不得已只好打道回府。利玛窦的母亲就趁这个机会劝告丈夫这可能是天主的圣意,不要违背,让儿子专心修道。

    初学结束一年之后,利玛窦被派到到罗马学院学习哲学神学,同时师从名家学习天文学。十五、十六世纪正值新航路开辟、地理大发现的世纪,各天主教团体也急欲使亚洲成为新兴的「福音」之地。利玛窦此时也自愿加入传教团体,在万历五年(1577)被派遣到印度传教。那时,他已拥有了丰富的神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知识。虽然年轻的利玛窦一心想到东方传教,但是他大概没想到他生命的落脚处是中国,因为那时明朝采取闭关自守的政策,耶稣会圣人方济沙威就是遥望着中国而遗憾去世的。后来的三十年,也没有一个耶稣会士或其它修会的传教士能突破这个障碍。但是天主的圣意却是要这个年轻人做他从来没有想到要做的事。

    利玛窦先在印度卧亚教书,1580年领受司铎职务后到交趾支那教书两年。后来耶稣会负责东方教务的视察员范礼安神父派他到中国传教。万历十年(1582)四月,利玛窦从卧亚出发,四个月后到达葡萄牙在中国的根据地澳门。万历十一年(1583),利玛窦和罗明坚一起来到广东肇庆,着手建立在中国大陆的首个根据地。尽管得到了知府的支持,但当地士绅百姓的抵触情绪非常大。利玛窦等采取了缓和冲突的办法,就是尽可能研习中国文化,并将天主教教义融合进中国的古代经籍之中。

    利玛窦为吸引中国人目光,公开展览西方先进的机械制造产品和科技成果,如钟表、三棱镜、圣母像、地图等。另外为了适合中国人「中国是中央帝国」的观念,利玛窦还改变了世界地图在西方的原始面貌,使中国刚好位于地图中央。这些引起了中国人的浓厚兴趣,利玛窦的住宅也因此门庭若市。他借机利用在罗马所学的知识,制造天球仪、地球仪,在不知不觉间成为西方先进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播者。利玛窦也学会了与中国士绅相处的技巧,他颂扬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糅合中西方两种哲学观念,并用西方的钟表、地图等先进科技产品作为「敲门砖」,敲开了贵族、官员的大门。

    他们在肇庆建立了中国大陆的第一座教堂,取得了极大的成功。继而赴韶州、南京、南昌等地传教。但是利玛窦体察到,虽然和地方官关系很好,但传教效果不大。这使他相信,只有获得皇帝的许可,传播福音的事业才能真正展开,否则会在一夜之间遭到禁毁的厄运而前功尽弃,所以他们决定要上北京见皇上。

    利玛窦于1598年首次到达北京,认识了许多文人和官员。但当时的税务太监马堂很想把利玛窦的贡物据为己有,所以处处阻挠他。利玛窦在北京一个多月后无功而返,回到了南京。1601年,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利玛窦第二次入京,向明神宗献上天主圣像、圣母像、天主经典、自鸣钟、万国地图和洋琴等礼物,并获得了在北京居住的许可。万历帝更特准利氏在宣武门附近建造圣堂。

    此后,耶稣会传教士庞迪我、熊三拔、费奇观等都先后北上协助传教。其时,相国沈一贵,叶向高等慕道好学,利玛窦便把天主教教义原原本本地介绍给他们。不久之后,又把教理讲义印成专册《天主十义》。此书说理清晰,文笔畅雅,颇为学者们所爱。利玛窦在北京的十一年里,虽祇给五六百人授洗,但已在一般官民心中树起了天主教崇尚科学、宣扬真理的良好形象,为教会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当时官界皈依教会的有太仆寺卿李之藻,未来的相国徐光启和京兆尹杨廷筠等。

    之后,来中国传教的耶稣会士渐渐增多,利玛窦神父便负责指导全国耶稣会士。1605年,他在北京创立了第一座初学院,培育优秀国籍青年向同胞宣讲基督。首先被选加入耶稣会的国籍人士是钟铭仁和黄明沙两位修士(1591年在韶州开始初学);他们协助开教,颇着成效。黄明沙修士在教难时受刑过甚,惨死广州狱中;钟铭仁修士也几乎死于仇教者手下。

    利玛窦神父每天都会接见数十位访客,相当忙碌,因而健康受损,终于在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病逝。万历帝谕令钦赐莹地。利玛窦在中国传教共二十八年,经他直接劝化的虽仅二千余人,但他的传教精神和方法,至今仍为传教士们所推崇。估计当时在全中国的天主教教友大约有五万人。据记载,现在的北京南堂(圣母无染原罪主教座堂)就是在当年利玛窦的旧居上建造的,距离紫禁城不远。

    利玛窦之死并没有停止耶稣会士们传教的步伐。他死后,更多有关天文、历法、地理、医学、水利等西方学术著作被陆续翻译到中国。利玛窦本人与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测量法义》,与李之藻合译《浑盖通宪图说》、《同文算指》等书,带给中国人新的思维方式。中国的文化也藉由耶稣会士之笔传到欧洲,影响所及使得法国启蒙思想家、百科全书派的文化大师都认为中国是理想的乐园,直到清初乾隆实行严格的锁国政策之前,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不断,为世界文化史添上了灿烂的一页。

    利玛窦的生活,就如耶稣给民众最后的演讲一样:「一粒麦子如果不落在地里死了,仍只是一粒;如果死了;才结出许多子粒来。」他的生命培育出近代中国教会的苗芽,也给教会指出一个新的福传方针。他在中国二十八年,自始至终把尊重中国文化、介绍西方自然科学和宣传天主教义良好地结合在一起,并且取得了辉煌的成果,被后人称赞为中西文化交流历史上的「最高典范」,贡献是永垂不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