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卷 (1992-93年) 圣奥斯定「忏悔录」的生命哲学
作者:周景勋

一.引子

圣奥斯定在「天主之城」卷八第一章中,明确地说:「真正的哲学家就是爱天主者。」

「爱天主者」必然地寻觅「真理」而离开「恶」。圣奥斯定在公元二八七年归依「基督」,离弃自己放荡不羁的生活后,对「真理」之热爱,可从「忏悔录」书中卷三第六章第十节得悉:「唉!真理,永远的真理,我从心灵的最深处追念你,深深地向往你。」因为:「我所渴望的,不是那些美妙的受造之物,而是『真理』--是你的本身--『永不变易.永不晦蚀』(雅各伯书1:17) 的你。」

为能了解对「真理」如饥似渴之追念心情,人必须先有信德,才能了解「真理」,以及存立在「真理」之内。在圣奥斯定的思想中:信仰与哲学是不能分离的,哲学之所以能完全实现,需要信仰的启发;或者说:哲学是植根于信德中,才能觅得生命的终极,达到圆满的幸福。研究圣奥斯定哲学思想的专家「盖雷(F. Cayre)」说:「所谓哲学,即是指有关思想和生活所依重之原理的自然知识。为能瞭解奥义,需要有信德;奥斯定根据依撒意亚书7:9那句话:『除非你们相信,你们便不会瞭解。』(思高圣经版本译:『假使你们不肯相信,你们必然不能存立。』) 常喜欢说:『相信吧!好能使你瞭解天主的话』;但是在相信以前,先要理解字句本身的自然意义,因此他说:『理解我的话吧!好使你能相信;相信吧!好能使你瞭解天主的话。』(证道集四十三篇第九节)」(1) 圣奥斯定的观点认为:哲学是使人幸福的智慧,真理就是幸福的基础,而人若只依靠自己的理性,是找不到真理的,换言之,即达不到幸福。圣奥斯定肯定说:「若问单凭理性,不靠信德的扶助,人是不能达到真理的。」此乃奥斯定以纯哲学的观点驳斥怀疑主义的证据。(2)

事实上,圣奥斯定所追求的「真理」就是「天主本身」,所希望达到的「幸福」也是「天主本身」。所以他在「忏悔录」卷一第一章作了断言性的导言:「因为你创造我们是为了你,我们的心得不到你,就不能安息在你的怀抱中,便摇摇地不会安宁。」其实,这启导之言也就是「忏悔录」的结语,因为圣奥斯定曾说过:「我那十三卷忏悔录,是赞美使我幸和不幸的正义慈善的天主的,能使人的思想和感情转向天主。」(3) 就是他在生命的寻觅中,最后觅得「生命终极」的天主所作的所言。

1. 盖雷著(刘俊余译),《奥斯定哲学导论》(F. Cayre, Initiation a la Philosophie de Saint Augustin),闻道出版社 民74年四月初版,第一章「何谓奥斯定哲学」20-21

2. 同上

3. 订正录卷二第六章

圣奥斯定的忏悔录乃写于公元四00年左右,由书名便可了解到:这是一本记载「在生命的堕落后,走向归依正途:『真理』」的书,可说是一本「生命哲学」的书。

订正录乃圣奥斯定晚年的一部书,共分二卷,大概是在四二六至四二七年间完成,按狄悦蒙(Tillemont) 的Memories, Vol. 13 P. 1040之主张,则是在四二八年完稿的。

(参阅:包达理著(刘俊余译),《奥斯定思想概论》(Eugene Portalie, Saint Augustine),闻道出版社 民74年10月初版,第二章「著作」第一节「自传及书札」48-50

二.「忏悔录」是一本「生命哲学」的书

倘若我们以一般人的心态阅读「忏悔录」,我们会觉得这是一本很动人的传奇性的「自传」。

倘若我们以文学的角度来评断的话,我们可以说「忏悔录」是一本感人肺俯的着名的「传记」。

倘若我们从天主教的灵修学上作衡量,则可以说「忏悔录」是一本引人成圣,与天主相晤相遇的灵修书。

倘若我们从人的心理角度上看,「忏悔录」实在是一本描绘一个人心理流灵和改变的好书。

但为我来说,我愿意以「哲学」的探讨来说明:「忏悔录」不单是一本传奇性的「自传」、一本着名的文学的「传记」、一本「灵修书」、一本「心理描述的好书」,它更是一本「生命哲学」的书。我们可以从「忏悔录」中看到圣奥斯定在自我生命中的生生变易的过程,以及思想上的演变过程,这演变或变易可以说是他整个人生活直截了当的流露--赤裸裸的心灵与思维的流露。我们在「忏悔录」中所遇到的,往往是一个投向生命终极的问题,其目的在于说明自我对生命幸福的探索。

圣奥斯定对生命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直到他将自己的心安顿好,才能超越生命中所遇到的一切;这个安顿是经过了生命的挑战、挣扎、痛苦、……甜、酸、苦、辣、……。当他写「忏悔录」时,已经是为自己的生命找到了安顿的地方,故不是在年轻放荡不羁的时候写的,而是在归依主,有深切的宗教经验后所写的;这时,圣奥斯定大概是四十五岁左右(公元四OO年左右),已经是一位主教。因为圣奥斯定在写「忏悔录」时,乃是以回忆「自我生命由罪恶中跳跃出来,迈向信仰生命的升华」的方式写的,故「忏悔录」可以说是「回忆录」;圣奥斯定是以全心全灵回亿自我生命的演变,且在心灵得到安顿于天主怀抱中,藉信仰的光照而写的;故圣奥斯定在热切的心灵表达下,使他不得不以「祈祷」的方式不断地感谢和赞美所信仰的主。

因着「信仰的光照」,圣奥斯定在写「忏悔录」时,已经对自我生命的重整有深邃的反省;而生命的反省必定有一个完整的思想架构,才会有生命的反思和整合;这思想架构蕴藏着一个「哲学的体系」--是一个「生命哲学」的体系,藉以告诉人如何把握自己、超越自己,迈向生命的终极,使生命得以安顿下来。因此,我们可以在圣奥斯定的「忏悔录」的哲学体系中,看出他生命和思想的转化;这转化也是他心灵的变化,蕴含着一股灵修的力量,以引出他自己对天主的肯定和信仰;这肯定和信仰乃是心灵的太阳--天主所光照和启发的,发挥了他的「光照」或「启发」的学理。

三.「忏悔录」的剖释

「忏悔录」(Confessiones) 这个书名是以拉丁文定名的,有着特别的意义。若按字源上说,我们很容易认为是来自Confessio (忏悔、认罪),即指「承认或叙述自己的罪过」;然而,按圣奥斯定「忏悔录」的「生命哲学」之架构,不只是一个承认或叙述自己罪过的行为,而是一个把握生命、寻觅「真理」,使心灵得到安顿的归依历程;且在安顿后,有着一份喜悦的感恩和赞美;所以Confessiones乃是取自圣经上用的Confiteri (自白、忏悔、显露〈动心〉),即是指「一个人自惭形秽,承认并赞扬天主的德能,使人的思想、感情和心灵转向天主」的意义。(4)

藉着Confiteri的意义,我们可再深入地了解「忏悔录」的内涵,更肯定了「忏悔录」卷一第一章的重要性:「因为你创造我们是为了你,我们的心得不到你,就不能安息在你的怀抱中,便摇摇地不会安宁。」从这一节中,我们可以看到圣奥斯定「忏悔录」的「生命哲学」的骨架,就是清楚地说出了:

1. 「忏悔录」指向的终极对象(Object):「你」--「天主」

我们可从「忏悔录」卷十第一章找到答案:「由于你喜爱真理,所以「谁履行真理,谁就进入光明」(『然而履行真理的,却来就光明』思高圣经译:若望福音3:21)。因此,我愿意在你面前,用我的忏悔,在我心中履行其理;同时,在许多证人面前发表我(履行真理) 的文章。」此节中所言:「我愿意在『你』面」前的这个「你」所指的就是「天主」,也是「我们的心得不到『你』……便摇摇地不会安宁」所指的「你」是一样的。

2. 「忏悔录」的写作形式(Form)

圣奥斯定是以「心灵」的渴望「天主」写「忏悔录」的。因为在写「忏悔录」时,他已经从生命转化的归依历程中,将自己的「心灵」安顿在「天主」怀中;所以他更能以「心灵」的体验写出「心灵」话语。

在「忏悔录」卷十第二章中可清楚看到:「主,无论我怎样,你都知道,我完全将自己呈露在你面前。我已经说过,为什么我向你自讼自承。我向你诉心自白,不是用肉体的言语,而是用你所熟悉的心灵的言语和思想的呼声。」

3. 「忏悔录」的目的要旨(purpose)

「这是我的『忏悔(录)』的效果:我要显露(自白) 的不是我过去是怎样的人,而是现在的我。我不但在你面前,内心怀着既喜且惧、既悲叹又带着希望向你诉心自白,而且还要向那些与我有同样信仰、同样欢乐、同样死亡的人子们、或先或后与我在一起的国民和羁旅此世的朝圣者,以及陪伴我走生命历程的人诉心自白。」(卷十第四章) 圣奥斯定向所有的「人」表达自己的心意,实在希望告诉他们:「我的心灵已安顿在主内」。所以在「忏悔录」卷十第四章的最后,圣奥斯定说:「我是一个小孩子,但我有一位永生的天父常看守着我;他是最能帮助我的保护人;他生养找他顾护我。全能的天主,你是我的万善,在我重返你膝下之前,你是始终在我左右。因此,我将向你所命我事奉的人们吐露肺腑,不是追叙我过去如何,而是诉说我目前如何,今后如何;可是,我并不想这样判断自己。(格林多前书4:3,思高圣经译:『至于我,或受你们的审断,或受人间法庭的审断,为我都是极小的事,就连我自己也不审断自己。』) 希望读书也本着这种立场读我的『忏悔录』。」倘若人人读了「忏悔录」而能把握圣奥斯定那份寻觅真理,追求终极幸福,不断去恶归依天主的精神,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履行真理,也必然能进入光明中,将心灵安息于天主的怀里。



4. 包达理著(刘俊余译),《奥斯定思想概论》,闻道出版社 48-49

四.「忏悔录」几个「生命哲学」的课题

当我们阅读「忏悔录」时,我们不容易把握他的哲学思想,因为圣奥斯定在描述自己的思想中,不是按照纯逻辑的路线作发挥,而是以「心灵」的切望表达「心灵」的「生命哲学」的世界,所以才会将「生命终极」的断言放在导言上来说。因此,在我们阅读「忏悔录」时,必须先看准其所包容的因素所要表达的实在价值,然后再加以区分,并要留意每个因素--课题在整体思想中的角色。既然圣奥斯定是用「心灵」描述他的生命,故他是用生活的反思以求达到一个实际的实在,即一个实际的生命的终极历程;在迈向终极历程的路上,表面看来是崎岖不平,又复杂混乱,可是在整体上看,它是一贯相通、组识圆活的,且看出整个「生命」的作用。

因此,倘若我们在阅读「忏悔录」时,将重点放在「生命」的角度上去把握圣奥斯定的思想,我们找出他的思路:「一切都指向生命的发展」(5),生命的发展在于显扬「真理」--「天主」。所以,「生命」是一种暗示,以展示生命彰显的极峰,是在心灵的活动领域中的「真」和「善」。因为圣奥斯定的哲学思想初时是受新柏拉图思想影响,但在归依基督后,他的思想是将「哲学」和「信仰」(神学) 贯通起来,肯定了「真」和「善」是「天主」的本性;故此,纵然在新柏拉图主义中有最精明和对超然真理最敏感的人,如柏罗丁,却不能凭自己的力量达到天主。圣奥斯定在「忏悔录」卷七第二十一章清楚地说:「细心研究之下,我又觉得,我在新柏拉图主义的书籍里,所得的若干真理,在圣经里也可以找到。但读时,必须依靠你的圣宠,使得我们晓得:凡有所见,不应『自夸,彷佛以为不是领受的』(格林多前书4:7,思高圣经译:『你有什么不是领受的呢?既然是领受的,为什么你还夸耀,好像不是领受的呢?』),这不仅对于见到的应该如此,为了能够见到,也应如此;--因为,『所有一切,无一不是受之于天主。』(格林多前书4:7)--这样,不仅受到劝告去认识纯一永远不变的你,也为了治愈疾患而服膺不释。谁远离了你,不能望见你,便应自行正肃,踏上通向你的道路,才能看见你,而终于得到你。」所以圣奥斯定相信天主的计划,在他的生命中,使他在认识天主前,先赞研新柏拉图的着作,以智者自居,以学问自负,而陷于罪恶中;然后,使他牢记着新柏拉图主义着作所给他留下的印象,直到他归依主,将生命浸溶在中圣经中时,天主用妙手来裹治他的创伤,便能分辨出何者是臆断,何者是服膺,以能知道找寻通往幸福的天乡。(忏悔录卷七第二十章)

在「忏悔录」卷十三中,圣奥斯定更描写了:「因圣宠而革新的基督徒之完善生活,特点即在于完全服从天主的圣神;而圣神在这里不是指的任何一种圣宠,而是指那使人成为精神(心灵) 的最高贵的圣宠。……圣神七恩使人达到的境界,是灵魂完全为天主圣神所变化,并绝对听从祂的指导。这就是奥斯定念念不忘的理想,与他的哲学也有密切的关系。」(7) 就在「生命」的变化中,圣奥斯定有了生命的跳跃,且透过信仰,依赖「真理」--「天主」,以及基督的「爱」和圣神的「恩宠」,他的生命得到升华,而进入与天主共融合一的「圆融生命」。在这样的一个生命历程中,其所涉及的「生命哲学」的课题,重要的有:「真理」、「善与恶」、「美」、「认知与记亿」、「幸福」、「时间」等。今分别简述于下:

1. 真理

圣奥斯定对「真理」非常热爱,他爱慕真理,视之如生命;他要以全个「心灵」去拥抱真理,因为他知道他所爱的是什么,追求的是什么「真理」,实在就是天主本身,即永存不朽的真理,他整个生命就在永恒不变的真理中生活:「唉!真理,永远的真理,我从心灵的最深处追念你,深深地向向你,因为我所渴望的,不是那些美妙的受造之物,而是『真理』--是你的本身--『永不变易,永不晦蚀』(雅各伯书1:17,思高圣经译:『一切美好的赠与、一切完美的恩赐,都是从上,从光明之父降下来的,在他内没有变化或转动的阴影。〈他自愿用真理之言生了我们,为使我们成为他所造之物中的初果。雅1:18〉) 的你。」

「真理」是「忏悔录」的核心思想,也是圣奥斯定「生命哲学」所要追寻的终极目标,若得不到真理,就是得不到天主,心灵永不得安息。而谈论「真理」最富丰的,可算是「忏悔录」的卷七。我们可以从三方面来分析:

1.1 真理的开显 (卷七第十章)

「谁认识真理,即认识这光;谁认识这光,也就认识永恒。惟有爱能认识它。」

「光」是回应卷七第九章所言的内容,奥斯定引用若望福音所表达的:「在起初已有道(圣言Logos),道与天主同在,道就是天主。道在起初就与天主同在。万物是藉着他而造成的:凡受造的,没有一样不是由他而造成的。在他内有生命,这生命是人的光。光在黑暗中照耀,黑暗决不能胜过他。」(若望福音1:1-5) 人的心灵只是为光作证,但人的心灵不是那光;可惜,「那普照每人的真光进入了世界,但世界却不认识他。他来到了自己的领域,自己的人却没有接受他。但是,凡接受他的,他给他们,即给那些信他名字的人权能,好成为天主的子女。……」(若望福音1:9-13) 圣奥斯定根据若望幅音的思想,显示出「道」和「光」的思想,这是与新柏拉图主义作一个调整,然后再引用玛窦福音11:25,29所言:「跟我学习吧!因为我是良善心谦的,你们将找到你们灵魂的安息。」以配合他生命的终极:「我的心灵得不到你(天主),就永不得安宁。」这可以使我们再回到卷七第十章,便可以看出真理完全引导着圣奥斯定的生活,以及心灵的活动:

「永恒的真理,真正的爱,可爱的永恒!你是我的天主,我日夜向你呻吟。我认识你后,你就提升我,使我看到我应见而尚未能看见的东西,可是我还没有资格去瞻仰它。你却用你的神光照耀我昏沉软弱的眼睛,我既爱且惧,屏营战栗。我发觉我是远离了你,飘流异地。我彷佛听到你发自天际的声音对我说:『我是强者的神粮;你长大后将以我为饮食。可是我不像你肉体的粮食;你吃形粮,粮将像你;你吃神粮,我不会像你,而你将像我。』」因着真理的包容,开启了圣奥斯定的心灵,使他心领神会的不再怀疑真理是否存在,更肯定了天主所答覆的话语:「我是自有的」(出谷纪3:14) 是真理。

1.2 真理的不变 (卷七第十七章)

「我发现在我变易不定的思想之上,自有永恒不变的真理。」这永恒不变的真理就是「天主」,无恒地超越受造物的,而受造物,即所有的东西都出自真理所限制,故圣奥斯定说:「你用真理掌握着一切,一切以存在而论,都是『真』的;若把不存在的东西认为存在,才是错误。」(卷七第十五章) 因此,凡出自真理的东西,永远不会是假的。因此,圣奥斯定从万物中体验到那永恒不变的真理就是天主本身,万物因天主而为「真」;所以,「使奥斯定陶醉的并不是只想知道真理的好奇心,他想拥有真理本身,并视之如自己的性命;他追求的不是这个或那个各别真理,而是那唯一完整的真理,万物中一切问题的答案:他寻找的是那包罗并解释一切的实在、真、及善,也就是天主。他不断向往 『天主,即智性及内心所领悟的永存不朽之真理』(杂题八十三,第九题)。」(8)

1.3 人如何达到真理

当圣奥斯定体验到有永恒不变的真理在掌握着他的生命后,他也感觉到:「这样,我逐步上升,从肉体到达凭藉感觉的灵魂,进而是灵魂接受器官传递外来印象的内在力量,也是禽兽所具有的最高感性。更进一步,便是辨别器官所获印象的判断力;但这判断力,照我个人的经验,也是变易不定的。因此,当求达到理性(智慧) 本身,理性从我积习的牵缠中将我的思想解放出来,且使我摆脱彼此矛盾的种种想像。找寻到理性所以能毫不迟疑肯定不变优于可变,是受遇一种光明的照耀--因为除非对于不变有一些认识,否则不会肯定不变优于可变的--最后在惊心动魄的一瞥中,得见『存在本体』。这时我才懂得:『你形而上的神性,如何能凭所造之物而辨认洞见』(罗马书1:20,思高圣经译:『其实,自从天主创世以来,他那看不见的美善,即他永远的大能和他为神的本性,都可凭他所造的万物,辨认洞察出来,以致人无可推诿。』)」(卷七第十七章) 可见,圣奥斯定在瞭解真理,进获得其理,是经过不同阶段的生命反思,即从感性,以至内心的判断力,理性的肯定,以及天主的光照,才能在那「一瞥」中感悟真理的不变,即天主的大能。(9)

2. 善与恶

圣奥斯定年轻时曾信仰摩尼教,而摩尼教的学说是「善恶二元论」的,将恶归于物质,人的身体也是恶的,只有精神实体才是善的。我们从「忏悔录」卷三第十章中可了解圣奥斯定所受到的影响:「我并不想到那个真正存在的真理;因此,人们向我提出:『罪恶来自何处?神是不否限制在一个物质的躯体内,是否有头发和手指?多妻的、杀人的、祭祀禽兽的人能否列为义人?』种种问题后,我如受到针剌一段急忙赞成那些狂妄骗子的见解。这些问题使无知的我忐忑不安;我背着真理,还自以为面对真理;我不懂得『恶』不过是缺乏『善』,彻底地说是虚无。那时我的肉眼已为外物所蔽,我的精神只能见到魑魅魍魉,当然我不会懂得这一点。」

圣奥斯定在卷七第一章就清楚表达了自己的错,且渐渐地在成长中,对自己的「生命哲学」思想更有信心:「我败坏而罪恶的青年阶段已经死去,我正走上壮年阶段;我年龄愈大,我思想的空虚愈显得可耻;除了双目经常看见的物体外,别种物体,我都不能思议。我的天主,自从我开始听到智慧的一些教训后,我不再将你(天主) 作为一回血肉躯能来想像--我终于躲避这种错误,我恨高兴在我们的精神母亲、你的圣教会的信仰中找到这正确的观念。」因此,圣奥斯定在肯定「天主」是不朽坏的神体,也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后,便藉此以驳斥摩尼教徒(卷七第二章);'虽然圣奥斯定自己承认:「对于恶的来源问题,我还不能答覆,还不能解决。」(卷七第三章) 但他依然深信天主是不变的天主:「不论恶的来源如何,我认为研究的结果不应迫使我相信不能变化的天主是可能变化的,否则我自己成为我研究的对象了。我很放心地进行研究,我是确切认识到我所竭力回避的那些人所说的并非真理,因为我看到这些人在研究恶的来源时本身就充满了罪恶,他们宁愿说你的本能受罪恶的影响,不肯承认自己犯罪作恶。」(卷七第三章)

其实,圣奥斯定已经在卷三第七章中说了他当时不懂得「恶」不过是缺乏「善」,是「虚无」;事实上他是了解的,只是不去探究「恶」的来源问题而矣;而且「恶」本是「虚无」,故也不必探究。因此,圣奥斯定不发问:「什么是恶?」因已是清楚地说了:「善」的缺乏就是「恶」,恶本身不存在。圣奥斯定要问的是:「为什么会有恶?或作恶的原因是什么?」这两个问题实在只是一个:就是「作恶的原因」。这问题的解答,我们可从圣奥斯定所着作的另一本书:「论自由意志」(De Libero Arbitrio) 中得到圆满的答覆。然而在「忏悔录」中,圣奥斯定也很精简明晰地说了:「作恶的原因是自由意志。」(卷七第三章) 于是,圣奥斯定有了答案,可是,他依然的追问下去:

谁创造了我?不是我的天主吗?

天主不仅是善的,而且是善的本体。那末为何我愿作恶而不愿从善?是否为了使我承受应受的惩罚?

既然我是无比温良的天主所造的,谁把辛苦的种子撒在我身上,种在我心中?如果是魔鬼作崇,则魔鬼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如果好天使因意志败坏而变成魔鬼;那么,既然天使是来自至善的创造者,人何从产生这坏意志,使天使变作魔鬼?(卷七第三章)

恶原来在哪里?从哪里来?怎样钻进来?

恶的根荄、恶的种子在哪里?是什么?是否不存在?既然不存在,为何要害怕而防范它呢?

既然美善的天主创造了一切美善,恶又从哪里来的呢?

当然受造物的善,次于至善的天主,但造物者与受造物都是善的,则恶确从哪里来的呢?是否创造时,用了坏的质料,给予定型组织时,还遗留着不能转化为善的部份?但这为了什么?既然天主是全能的,为何不能把它整个转变过来,不遗留丝毫的恶?

天主为什么要用物质来创造万物,而不用他的全能把物质消灭净尽呢?

是否物质能违反天主的意愿而存在呢?

如果物质是永恒的,为何天主任凭它先在以前无限的时间中存在着,然后以此创造万物?

如果天主是突然间愿意有所作为,那末既是全能,为何不把它消灭而仅仅保留着整个的、真正的、至高的,无限的善?

如果天主是善的,必须创造一些善的东西,那么为何不销毁坏(恶) 的物质。另造好的物质,然后再以此创造万物?

如果天主必须应用不受他创造的物质,然后才能创造好的东西,那么天主便不是全能的了?」(卷七第五章)

这些问题,圣奥斯定没有回答,只是轻描淡写地肯定的说:「我的心已能坚持这信仰,将一天比一天更融洽于这信仰中。」因为,对于主基督,我们的救主之信仰已巩固地树立在圣奥斯定的心中。(卷七第五章) 故他要强调的是:「天主所愿的是善,天主就是善的本体,而朽坏(恶) 不是善。」(卷七第四章) 恶不是一种本体,本体本身不是恶的:「事物如果存在,自有其善的成份。因此,凡存在的事物,都是善的;至于『恶』,我所追究其来源的恶,并不是实体;因为如果是实体,即是善;如果是不能朽坏的实体,则是至善;如果能朽坏的实体,则必是善的,否则便不朽坏。」(卷七第十二章) 因此,圣奥斯定再强调:「我探究恶究竟是什么,我发现恶并非实体,而是出于败坏的意志叛离了天主(善)。」(卷七第十六章)

3. 美

「我诧异地觉得:我已经爱上了你……我被你的『美』所吸引住。」(卷七第十七章) 圣奥斯定被天主的『美』所吸引,实在是心灵净化的美,使自己的心灵可以达到善,这就是「忏悔录」所要赞叹的,使自己的心灵留下终身难忘的印景:「对于我所见的一切,只留下了一个可爱的回忆。」(卷七第十七章) 包达理(Portalie) 在描述圣奥斯定对「天主的美」的爱慕说:「别的思想家认为世界的景象显示天主的『存在』,而他在询问受造物时,询问的是天主的『美』,而万物的答覆是邀请人爱慕天主:『天、地、天地中间的一切,到处叫我爱你。』。接着他又说:『我瞻望,就是我询问;它们的美丽,就是它们的答案』(忏悔录卷十第六章)。」(10) 万物的美丽是分享天主的美,因为天主在创造万物时都认为一切皆「美好」,故万物的美是天主「美」的痕迹,是天主「美」的影子,这「美」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在的,尤其是哲学家亨利神父认为是「忏悔录」的蓝本之「九论集」中有说:

「回到你自己内,看吧:若你在你自己内还看不到美,请学那雕刻家;为了使像美丽,他这里去一点,那里去一块,他刮削,他琢磨……(等作品完工后),你要有自信(这就是柏罗丁的骄傲),纵然你仍是在这里,但你升高了,而你不再需要向导;固定你的视线,看吧!因为那是唯一能看到奇美的眼睛……。谁若想观赏天主和至美,先要变成神圣和美丽的。」(11) 内在的美是心灵的美,分享天主的美。

4. 认知与记忆

圣奥斯定的认知思想实在就是「生命的追求」的思想。认知乃指向生命的终向:即认知天主、追求真理,所以他才会说:「我的心灵得不到天主,就摇摇不安」。认知可见是「心灵」上的,但人的心灵是通过形体的动作才认识一切事物:「我,内在的我,我的灵魂,通过形体的知觉认识这一切。」(忏悔录卷十第六章)

因此,认知有感官性的认知,其对象是外在的,如光明、颜色以及各项物象则属于双目;声音则属耳;香臭属鼻;软硬、冷热、光滑粗糙、轻重、不论身内身外的,都用全身的感觉。(卷十第八章) 有了感官性的认知,问题就发生了:这些色、香、声等如何储藏起来?即当人不看时知花之色、不嗅时知花之香呢?圣奥斯定于是提出了「记忆」--感官性的记忆。记忆就好像一库藏,以供思想回忆时应用:「虽则我并不嗅闻花朵,但凭仗记忆也能辨别玉簪与紫罗的香气;虽则不饮不食,仅靠记忆,我知道爱蜜过于酒,爱甜而不爱苦涩。」(卷十第八章)

但是,感官性的认知和记忆是找不到天主的,而且感官所认知的东西都不是天主,只能藉这些东西证明有一创造者:就是天主。因此,只有进入心灵才能找到天主。(参阅忏悔录卷十第六、七章)

圣奥斯定为了肯定找寻天主不能在记亿中找,故在忏悔录中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认知和记亿。为描写记忆,他在卷十中共用了九章的篇幅:

感官性记忆(卷十第八章)

智性记忆(特别是数学上的观念和回亿卷十第九至十三章)

情感上的记忆(卷十第十四、十五章)

遗忘的记忆(卷十第十六章) (12)

但以上所言的记亿都不能找到天主,故圣奥斯定最后走到记亿的根底处找,因而进入了形上学的价值上探求。这个探求是一个新的方向,就是对幸福的追求。

5. 幸福

圣奥斯定认为「幸福」早已存在的心灵中,故人在追求中,自然向往真理、向往幸福,自己也必须会选择真理和幸福。然而,在追求上,其方法是「超升」,内容依然是「记忆」,即先由记亿中提示出幸福,于是会吸引人向上的追求。(13) 其实,找寻幸福就是找寻天主,反过来说:就是找寻天主等于找寻幸福,心灵就能安定。圣奥斯定说:

主啊!我怎样寻求你呢?我寻求你天主时,是在寻求幸福的生命。(卷十第二十章)

幸福就是来自真理的快乐,也就是以你为快乐,因为你『天主即是真理』(若望福音14:6),是『我的光明,我生命的保障,我的天主』(圣咏廿六首1节,四十一首12节) 于此可见,谁也希望幸福。谁也希望唯一的真正幸福,谁也希望来自真理的快乐。(卷十第二十三章)

人的幸福是在天主内,且只有在天主内,天主便会光照我们、领导我们、赏报我们真正的幸福;这样,人的心灵才不致摇摇不安,因为「除了在你怀中,我为我的灵魂不能找到一个安稳的境地:只有在你怀中,我能收摄放失的我,使我丝毫不离开你。有时你带领我进入异乎寻常的心境,使我心灵体味到一种无可形容的温柔,如果这种境界在我身内圆融通彻,则将使我超出尘凡。」(卷十第四十章) 圣奥斯定的整个心灵,都放在幸福--天主中,因为他从自己的经验中,体味到幸福是札根在人心灵的最深处,人人都愿觅得幸福,但人人所用的方法不同;有很多人在受造物中寻找,这是白白寻找的,因为不会找到,幸福不在其中;这是当圣奥斯定在青年时到迦太基时一样,只向外寻求,结果只有越寻找幸福、幸福就越远离他。(14) 诚如忏悔录卷三第一章的记载:「醉心于爱的我,还嫌爱的不足;我追求爱的对象,只想爱,我讨厌平凡的生活,也讨厌没有陷阱的道路;我的心灵因为缺乏滋养的粮食,缺乏你--我的天主而饥饿,但我并不感觉这种饥饿,也不企求不朽的粮食,这并非我已饱饫了这种粮食;相反的,我越缺乏这粮食便越感到它的无味。」因为青年的奥斯定没有将幸福放在真理中,只放在自我的放纵中,所以不明白不朽的幸福是在心灵深处的;直到奥斯定认识了天主,常爱慕天主,爱慕真理,才体味到:「从真理来的,才是幸福」(卷十第二十三章),而且更感受到天主就是光、救援、真理,在祂内有幸福的生活、有喜乐;所以,人越认识天主,就越爱天主;越爱天主,也就越认识天主,人的心灵便也越归向天主,他便越感到幸福,心灵便能得到安息。

6. 时间

圣奥斯定在自己的生命中不断追求「幸福」,这份追求就是对天主的向往,故是生命的进路,在期间必定有「时间」的观念。但当圣奥斯定面对天主时,天主是「永恒」,在忏悔录卷十一第一章开始,圣奥斯定就说了:「主啊!永恒属于你!」且在卷十一第四至九章都在谈「圣言(道) 创造天地,而肯定了圣言是永恒的话、圣言本身就是永恒的,但圣言显示于外的东西并不是永恒的。只有那些有信仰的人,在内心寻觅到永恒的主,在永恒的真理中找到祂,因为天主圣言就是永恒的。

圣奥斯定提出「时间」的思想,正是与天主的永恒成对比的,即是将无限的时间(永恒)和有限的时间作比较。然而,究竟人如何在时间内,透过时间而达到永恒?于是,圣奥斯定提出两个问题以说明时间的定义:

(1)第一个问题是只以经验来衡量时间的人,他们没有永恒时间的观念,也不瞭解超越的时间。这些人的问题是:「天主在创造天地之前做些什么?」(卷十一第十章) 这些人的心只浮沉在「主观的时间」中,浮沉在「过去」和「将来」的波浪中。他们不明白「永恒」就是「现在」:「时间不论如何悠久,也不过是流光的相续,不能同时伸展延留,永恒却没有过去,整个只有现在,而时间不能整个是现在,他们可以看到一切过去都被将来所驱除,一切将来又随过去而过去,而一切过去和将来却出自永远的现在。谁能控制人的思想,使它驻足谛观无古往今来的永恒怎样屹立着调遣将来和过去的时间。」(卷十一第十一章) 所以,圣奥斯定大瞻地回答:「天主在创造天地之前,什么都不做。」(卷十一第十二章) 既然什么都不做,连时间也不存在,所以只有思想肤浅的人徘徊于过去时代的印象中,而觉得诧异。为天主来说,「一日如千年、千年如一日」(伯多禄后书3:8),天主的今日即是永恒,因为天主的日子没有每一天,只有今天,这个今天,不在人的时间中。

(2)第二个问题是:「究竟时间是什么?」(卷十一第十四章) 这就是「客观时间」的问题。圣奥斯定的答案实在很奇妙:「如果没有人问我时间是什么,我自觉知道它是什么。但是,如果有人问我时间是什么,我就不知道它是什么了。」(卷十一第十四章) 可见,时间真是一个奥秘。毕竟在奥秘中,圣奥斯定还是以意识中的三度空间:现在、过去、将来答覆了「时间是什么」:「我敢自信地说,我知道如果没有过去的事物,则没有过去的时间;没有来到的事物,也没有将来的时间;并且如果什么也不存在,则也没有现在的时间。」(卷十一第十四章) 但时间的实在性是在于「现在」,所以,圣奥斯定认为:「有一点已经非常明显的,即:将来各过去并不存在。说时间分过去、现在、将来三类是不确当的。或许说:时间分过去的现在、现在的现在和将来的现在三类比较确当。这三类存在我们心中,别处找不到;过去事物的现在便是记亿,现在事物的现在便是直接感觉,将来事物的现在便是期望。如果可以这样说,那末我是看到三类时间,我也承认时间分三类。」(卷十一第二十章)

圣奥斯定以「记忆」考究,将「时间」问题的复杂性揭穿了,且分辨了三类的时间,引出了人对永恒的期望,故可以说:「圣奥斯定要讨论时间的目的就是要透过时间,走向永恒。这永恒是完美的现在,是全部的现在。在它里面,没有『过去』的消逝威胁,也没有不健全的『将来』挂虑。」(15)走向永恒就是去向幸福的生命,也就是人心灵向往的终极,即使自己的心灵能安息在天主的。

五.结语

圣奥斯定写「忏悔录」的目的就是要告诉人:「在我的生命中,我找到了天主、找到了永生的幸福、找到了真理、找到了永恒的终极……我的心灵已得到安顿--在主的怀抱中安息。

「忏悔录」就是圣奥斯定将自己的生命从失落中,经过不断的挣扎,渐渐觉醒,便开始寻找生命终向而慕道,不断反思而觉悟道之在心内,继而得道、行道,以致与道相通相融的历程,清清楚楚地用自己赤诚的心灵将自己解剖。这种一步一步的觅道以至得道而与道通为一的历程,我们可称之为「生命哲学」的历程。圣奥斯定更将自己的生命哲学溶化在自己的信仰中;因此,无论他的思想如何发展,必定与自己的心灵终极有关,而终极指向必定是「天主」,诚如他在忏悔录中所说:「我以整个加我投入你(天主) 的怀抱后,便感觉不到任何忧苦艰辛了;我的生命充满了你,才是生气勃勃。」(卷十第二十八章) 又在「论自由意志」里说:「正如身体的整个生命是灵魂,灵魂的幸福生命则是天主。」(卷二第四十一节) 这是因为在圣奥斯定的经验中,生命是为天主的,人之被创造也是为天主的,所以没有天主的人,心灵便无所憩息。

由于「忏悔录」的「生命哲学」所描述的是人走向永恒终极的生命力动态,这种生命力是心灵的表达,使人面对着终极的天主;因此,「忏悔录」的「生命哲学」所讲的也是「天人的关系」,这关系阐示了一个超越的历程:

我们拾级而上

数尽了一切有形之物

即神游物表……

怀着热烈的情绪,向往幸福所在

接着再向心内走……

我们又穿越我们的灵魂……

到逢丰富无穷的境界。(忏悔录卷九第十章)



5. 同1 27

6. 同上

7. 同上28-29

8. 同4 345-346

9. 可参阅刘俊余译,《奥斯定哲学导论》,第六章「忏悔录中之哲学」154-156

10. 同4 346

11. 同9 161-162

12. 同上 169-170

13. 邬昆如编著,《西洋哲学史》,国立编译馆出版 民60年,第二部,第一章「教父哲学」第三节「奥古斯丁」251

14. 巴尔迪著(吴宗文译),《圣奥斯定传》(Gustava Bardy, Saint Angustine),闻道出版社 民62年12月初版,第十九章「圣奥斯定的心灵」309

15. 同13 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