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卷 (2000年) 从「解读」到「通读」
作者:黄凤仪

踏入21世纪,我们有与趣知道,在研读圣经方面会有什么进展。我们更想知道,在未来的日子里,对一般人来说,在阅读圣经方面能有什么突破。答案会否在于「解读」与「通读」?

1.解读

阅读圣经,每人因文化背景和社会处境不同而所得各异1。故有人倡议「解读」的方法2。这基本是跨越经典的阅读,即从经典甲的角度去阅读经典乙,然后让经典乙向经典甲说话,提出挑战和启迪。如是,两个经典互相辉映,相得益彰,激发新的思潮与想像,并催迫人去作整合。

理论上,「解读」的方法没有对读者作出额外的要求,而是,这样的整合出现于每次阅读圣经的过程中。人不是带着空白的思想与心灵去阅读的,皆有预设和背景。不同的视野在阅读的过程中会产生张力与调和,且让人最后在整合时达到认知与体悟。

「解读」的实质建议是:在阅读圣经中,起用「另一文本」。这「另一文本」可以是自己文化的典故或当前的社会实况。

无疑,「解读」带来的挑战是很大的,它要求我们熟读中国的典籍以及时刻观察审视身处的世界。目前,能够做到者为数极少,故正是众人要勉力的地方。只是,这是否最理想、最自然的做法?答案会否指向「通读」这方面?而「通读」似乎是与文化分不开的,特别是强势文化。何谓强势文化?早期的不同教会团体可给予一些提示。

2.强势文化

耶稣离世后,新约基督徒信仰很快就从巴肋斯坦传至外面的希腊、罗马世界。在很短一段时间内,便见三种不同的教会团体出现3。

2.1犹太基督徒团体

新约基督徒团体始自犹太教,由一群信主的犹太人组成。他们相信耶稣就是默西亚,他被钉在十字架上,但天主使他复活并把他提升到天上,他将快从天上降来,成为世界的判官和救主。从宗徒大事录及保禄的书信得知,当时有一群犹太基督徒生活在耶路撒冷,他们是虔敬的,勉力实践他们的犹太宗教信仰,谨守犹太律例,每天按时到圣殿祈祷,看重割损,严守安息日和饮食等规条。他们同时亦相信纳匝肋人耶稣,接受他为默西亚,天主的受傅者,这位耶稣圆满地解释了天主的法律,其中启示了天主的旨意。

路加在宗2:42-47报道,早期耶路撒冷教会的团体生活具四大特色:共融、祈祷、擘饼、听取宗徒训诲。这四个特色显示,犹太基督徒的信仰生活与犹太宗教是仍有紧密连系的4。比方他们没有终止犹太人的祈祷,按时往圣殿祈祷,而慢慢加进的新的祈祷也是照犹太形式形成的,其中路加福音中童年史内的赞歌,本身就有旧约的回响。此外,天主经内部份的祷告让人想起犹太会堂中的祷告。团体举行的擘饼仪式也是由犹太人的牺牲祭献演变而成的。宗徒在他们的训诲中则把团体的生活与旧约圣经和耶稣的教导作一对照。

保守、严守犹太法律可能便是这个教会团体的写照。这个团体在犹太思想和文化方面没有多大的改变,只不过加进了对基督信仰的元素,可算是一个强势文化。

2.2希腊化犹太基督徒团体

虽然基督徒信仰始自巴肋斯坦,但巴肋斯坦犹太文化不是新约的世界,外间的希腊文化才是新约的世界。虽然当时已是罗马的天下,但人们还是生活在浓厚的希腊文化中。

希腊文化包罗万有,且吸纳力强,而它不着意的影响力更强。任何宗教信仰或哲理,一朝进入了这文化中,便会被它潜移默化,慢慢改变容貌,犹太宗教也不例外。犹太人分布于整个希腊文化世界中。这些在外的犹太人说希腊语,同时亦以能在家中保存自己民族的语言和传统而自豪。他们也把圣经翻译成希腊文。

希腊化犹太教并不限于侨居于外的犹太圈子,实质上希腊文化也进入了巴肋斯坦,故此在那里也见到它的踪影。

其实,犹太宗教文化本身对外面的世界也有一定的影响。他们的一神论和伦理道德范例吸引了不少外邦人,而结果便是在地方犹太团体的周围,总有一些非犹太人像他们一样,过着虔敬的日子。基于未能接受割损和对一些饮食规条有所保留的缘故,这些外邦人还未完全加入这个宗教。在宗徒大事录中这些人被称为「敬畏天主的人」。

从起初,希腊化的犹太基督徒便已很积极传福音,相信他们从耶路撒冷被逐后,更是如此。他们在身处的世界中,满腔热忱地传扬福音。他们理所当然地以希腊化犹太人为传福音的对象,同时亦向那些「敬畏天主的人」,以及普罗大众宣讲天主的道理。教难加速整个传教过程,我们可以下结论说,是希腊化的犹太基督徒把福音带进希腊世界的。

希腊化犹太基督徒因着传福音的需要在信仰表达方面大胆创新,把犹太、希腊、以及发展中的基督徒信仰传统灵活地融汇在一起,成为我们今天的神学基础。比方,在论及基督时,巴肋斯坦犹太基督徒强调他是「默西亚」,即天主的受傅者,天主所选拔的人;他是「人子」,即末世的审判者和救主;他亦是「主」,在亚剌美语中这是一位有权审判者的称号。希腊化犹太基督徒则不然。希伯来文的受傅者「默西亚」变成希腊文的受傅者「基督」,且逐渐失却其本意,最终差不多成为耶稣名称的一部份。「人子」的称号亦弃而不用,因为在希腊文中它没有甚么意义,取而代之是「天主子」或「主」。在当代希腊文化中,「天主子」指向具有神的素质,展示着神才拥有的超然力量。而希腊文的「主」又别具意义,指向一切有权能的神、帝皇、或人。在希腊化犹太基督徒中,「耶稣基督是主」慢慢成为一种信仰宣言,乃是这位「主」,而不是巴肋斯坦犹太基督徒的「人子」将要从天上再来。

总的来说,昔日的希腊化犹太基督徒活在两个强势文化中,且活得很好。

2.3外邦基督徒团体

基督徒信仰通过希腊化犹太基督徒的宣讲进入了外邦世界。当此信仰一朝稳站在这个世界时,它便按照它的取向弹性地及自由地发展。面对新环境的挑战时,它会重新反观自己以作回应,而结果就是对自己有新的了解,且同时对其信仰的对象「主」亦有新的了解。这种新的了解是从希腊外邦文化孕育出来的。基督徒信仰始于犹太宗教的一个派别,现今则是希腊宗教世界中的一份子,沾上不少这个世界的哲理及其他宗教的色彩。

就是在这世界里,基督徒信仰在挑战中发展,所面对的挑战包括:(i)首先,它很难保持传统犹太基督徒对末世希望的看法,即相信耶稣快将以人子的身份再来,审判并改变这个世界。反之,它慢慢受希腊文化的影响,相信世界的拯救在于把它提升到更高层次的存在。(ii)另一困难乃复活的问题。基督徒深信基督的复活以及信众死后将要复活,且对他们来说,复活乃肉身的复活。但在希腊世界所讲论的却是灵魂的不死不灭。(iii)重要的是,外邦基督徒创作了不少基督颂。这些基督颂跟随同一的思想模式:一位救主从天而降,在世完成他的救世计划,然后回升到天上。如此思想实质而言,很受外邦世界神话故事的影响。(iv)再者便是对耶稣为「天主子」的了解。耶稣亦神亦人之论为团体带来一定的困难,因为部份基督徒很容易相信,他们跟随的是克胜死亡的基督,他们分沾他的光荣,只要具有信心,便能在生命中克服一切,就像基督在世时克服了死亡一样。对基督死亡的看法,重心并非在于苦难祭献,而是在于更光荣的存在。

这种外邦文化是另一种强势文化。在「因信成义」的道理上与犹太文化打了一场拉锯战。在保禄书信及宗徒大事录中,但见保禄必须维护他的信仰观点以及向外邦人传福音的方式。希腊化犹太基督徒向外邦人传福音的工作异常成功,可是问题跟着来了。部份犹太基督徒要问:这些外邦人真的能得到救恩吗?必须要求他们犹太化,比方接受割损和守饮食法吗?在归化的外邦人当中,部份为前面提到的「敬畏天主的人」,他们之所以被希腊化犹太人感化,正因为这些传福音者不要求他们接受割损和守其他梅瑟律例。争议的结果是:向外邦人传福音的方式可以有别于向犹太人传福音的做法。在这事上,犹太文化和外邦文化均显示,自身是强势文化。

3.通读

「通读」指向在阅读圣经时文化上的领悟,同时亦指向在生活中对圣经内涵的领悟。这是双向的,不论从哪个方向走,走法都应是自然的,因为是生活的一部份,是生活的一种表达,是圣经与文化自然的贯通,可比拟文学上所说的「通感」5。

「通感」是钱钟书先生从中国诗文中看出来的一种描写手法,所列举的其中一个例子是:「红杏枝头春意闹」。「闹」,他说,不形容其杏之红,但形容其花之盛。「闹」字是把事物无声的姿态说成好像有声音的波动,仿佛在视觉里获得了听觉的感受。这便是「通感」。

他更接着说,这种手法实质上是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诸如此类,在普通语言里经常出现。比方「热闹」和「冷静」表示「热」和「闹」、「冷」和「静」在感觉上有通同一气之处。

若「解读」是刻意的追求理解,那么「通读」则是不经意的融汇贯通。在「通读」中,圣经与文化并存,自自然然地互相呼应,容容易易地进入对方的意境中。当然「通读」预设人热爱自己的文化,并以它而自豪。若人人如是,这必然是强势文化,有整体身份的认同、整体的认知、整体的执着。

期望在21世纪,通过努力认知自己的文化,一种新的读经大气候会出现。



1.参阅BROWN R.E. & SCHNEIDERS, "Hermeneutics", NJBC, 1158-1160。

2.参阅李炽昌,《古经解读》,香港 香港基督徒学会出版 1997 4-8。

3.参阅GUTHRIE D., New Testament Introduction (Downers Grove, Illinois: Intervarsity rev. ed. 1990) 。

4.参阅BROWN R.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New Testament (New York-London-Toronto-Sydney-Auckland: Doubleday 1997) 286-289。

5.参阅钱钟书,「通感」,《钱钟书散文》,杭州淅江文艺出版社1997 253-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