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卷 (2000年) 香港基督徒21世纪的信仰
作者:郑生来

香港基督徒21世纪的信仰

--人与宇宙在天主内一起运行




首先多谢大会,给我机会与大家分享。

我今天选取的题目是,「香港基督徒21世纪的信仰 --人与宇宙在天主内一起运行」。

在21世纪的新科学和生态危机所促成的生态神学,我想用一句话,开始谈天主的奥秘和香港神学本地化?我最后选择了以下的句子:

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

非常名。

为表达神与他的创造和救赎的奥秘,神学的语言和概念是很有限,可表达某实情或事物,但不能完完全全地表达一切,甚至某方面表达了以后,也可变成是另一回事。我以一次的体会做例子作分享。

1.体会神的例子

我有一次用呼吸来做冥想,过程中,我轻轻留意着那经验的历程。我的焦点放在我的呼吸和呼吸中的气,慢慢留意「气」在呼吸中的运行,让那气徐徐地由上而下,围着我,在我内,重复地有节奏地、感受那经验。倾向神的感觉渐渐地浮现出来。我感受到与神同在,感受神在「气」中,又意识这气是神。

在圣经中,「气」(ruah)也是圣神的名称,但我当时没有想这事情,也刻意不作任何理性的思索、分析或反应,只留意事情的发生和自由地演变。我体会这「气」的亲切、接近、能量、动力、与我汇合、团在一起,我正在经验神与我一起,所以慢慢地,我把这「气」转称为「天主」,用了「天主」的名号来命名这个体会,但即时觉得这名称格格不入,好像是一团外在的东西,冷的而没有任何关系或亲切的感受,根本表达不到那经验,这个名号当时是象一个比较局限和受规限的个体,而不能形容完全渗透和包容我的神的体会。所以我放弃了「天主」这名称,返回「气」那里(不知是否可以这样说)。我当时感觉到「气」是更适合我正在体会的神,感受到「气」可以表达这渗透性和密切的体会:「气」围着我,渗透我,在当中感受神同在,这是我经验对神的感受,所以就用了「气」的名号来命名神,在这体会中我有节奏地说「气」…「气」…「气」… 来命名我正在体会的神,也觉得很配合。

过了一段时间,我渐渐感受到在「气」中有所转移,我开始觉得「天主」这个名称变得有了「气」这种内涵,不再局限在一种有规限的个体,而是渗透和围绕着我的「奥秘」、「能量」、「气」、「神」。

到了这个时刻,在我的体会中,「天主」这个名称已变得有了以上的内涵,同先前我用了「气」的体会有相同的内涵,而天主这个名称也可混合在「气」的体会当中,这时,我转用「天主」这名词,而感受这名称与「气」的内涵是一样,这次便可以用上了「天主」这名号,同时又多了一层的经验,「天主」这个名称,在这时刻就增加了一层亲切感的体会和内涵,之前的经验没有那么透彻,可能基于我已往对「天主」这个名称的体会。「气」、「天主」与我混为一体了!

然而,这次「气」的体会,广阔和加深了我对神的意识、认识和体会。我的确要感谢在「气」运行的「天主」,在我之内运行的「气」的「天主」,在宇宙不断运行的「气」的「天主神」!

过后的反思自问,何以在我第二次有内涵地用上了「天主」的名称时,会多了一份更深刻的亲切感﹖可能是因为我从小就用了这个名称,而时常都会经验这种亲切体会。这次「气」的体会,起了一些变化,丰富了我过往的体会,同时也使我更明白,「名可名,非常名」,中国文化这奥妙和充满智慧的句子。「名」是去表达一种经验,下一次未必可用得上这个「名」子,这便是「名可名,非常名」。我用概念去理解这句话──「名可名,非常名」,也是可以的,但经过了这次冥想经验,心灵体会得更深更阔了。「名」背后还有更深、更高、更阔的奥秘,爱是这样,圣事的标记亦是这样。

2.做本地神学的基础之一:本地教会的团体和个人的灵性体会

当我们谈及天主,我们需要从我们对天主的亲身经验而谈,特别我们的灵性体会/灵修的经验(mystical experience)。我们亦需要与他人沟通商谈,与他们对神的体会整合,与他们的经验有所交流对话,也可回应他们这些经验,并作出反思。这也包括他们对神的适当、亲切和具体的表达。

本地教会团体和个人灵性的深层核心体会,是建设本地神学的基础之一。如果我们的神学,停留在书本,搬字过纸为主,我们很难会建立起本地神学。我们需要细致、详尽地引出自己、他人和教会团体对神的体会。神学培育,也必须教导神学生,留意和表达他们个人对神和神的运行的体会,从而学习辨认其他人和教会团体的信仰经验和实践,继而作出神学反省。这种培育,是同时刻在建设本地神学。

3.角度

从甚么角度看事物是重要的,理念式、概念式去看,抑或从心灵的角度去看,是有所不同的(虽然彼此有关和互相配合)。若你憎恨一个人,便只会看见他的坏处,但若你喜欢一个人,他做任何事也会成为好事。若真的能比较客观地喜欢,好的坏的也看见,那是真正关心这人。从基督徒的信仰幅度来看,祝福这个人,愿意他好,认识他的好与坏,态度不只是赏罚,而是愿意肯定他的好,也愿意他不停滞在他的不良习惯,愿意他从他的好坏中学习和成长。这就是不同的角度影响我们对事物有不同看法。

信仰的角度,也会有天主的爱、救恩、恩宠、死亡与复活、宽恕与重生,不是压抑人的软弱和缺点,而是协助、带领或鼓励人在他的好坏、优点和缺点中学习和成长,在天主的毫无条件、白白施予的恩宠下成长。这是福音的喜讯;有时候我们所讲的道理或神学,与上述不一样,亦未必真正带出基督的喜讯。

4.心灵的角度

昨天有人提及心中有屎,便看到屎,心中有佛,便看到佛。

屎若聚在一起,便是臭的,但若分开,便有变化,可成肥料。所以,任何概念其实也会有变化,不能一成不变或局限于某时空的体会。

愈是研究神学,愈要紧记这原则。越有权的人士,越有权威的神学家,更要紧记这原则,否则便会失去最重要的重心。

基督徒神学是向基督徒和其他人,讲天、地、人(天主、人和大自然),但所用的语言和概念,是有局限,只可协助解释和表达,但不能完全表达、代表、代替 --- 可道出,但不能完全道尽;可名名,但所象征的,不能完全作代表,尤其关乎无限的天主本身。

中国文化,其中一样是要从心灵去看,从大自然生态去看,像张春申神父昨天的金句:「仁来自天地之心」。若单从理念去看,是不能透彻地和深入地掌握,因为古典文化,必须从心灵及大自然中发现其心得,涌现和发掘,所以要从这角度去了解,否则会有所误会。我觉得可从此,体会天主的爱,不一定每次搬圣经来了解和体会。

如果用中国文化,但不谈大自然生态,主要的东西便欠缺了,所以深层地谈及绿色环保的人士,也借用易经、道学、佛教等。

在大自然中有美与和谐,这是邝修女前天所提及的。孙神父说有些和谐是建基在某方被压迫、保持被动、不能做他们想做的事,那么,问题在那里?

在大自然中,是最容易体会美与和谐的。但当返回家中,和谐好像留下在大自然中,没有带回家。人际关系与大自然里的体会,似乎是分割了的,两者处在不同的世界,这就可形成人与大自然脱节。我们要返回大自然,得平安喜乐和谐,让大自然协助我们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人原本是大自然一部分,但不知不觉分割了。在这两日,我注意这礼堂好像没有植物,大自然似乎留在外面,我们对这方面不在意,表明人的习惯与大自然分割。我们需要提升对大自然的意识和关系。在大自然中有生气、生命力,吃也要吃有生命力的,不能全吃死的。天与人是互动、互相影响,是动态式的;本地化是要这样建设,不是要说很多,而是要体会,心灵的体会,表达方式可以是说话可以是创作、画画、图案等。

5.「天地人」的生态神学和「天地人合一」的图形和艺术

21世纪的本地化神学,某程度上也要演进为本地化的生态神学,会包括人的『身心灵』的整体性,以及宏观的『天地人』,不欠缺任可一方。

图形化来说,有人以圆圈的图形来形容「天」,以三角形代表「人」,正方形代表「地」。另外,亦有人把代表人的三角放在圈内,表达天对人的影响,构成很多三角形在很多圈内,很有动感,很美,人在天内,天在人内。同样地,把代表人的三角形,放在代表地的正方形内,产生另外代表地影响人的构图,很有意思,也很有趣,感觉有一种内在互相的影响,出发点是天和地影响人,但图案的结果,也有人影响天和地!这种结合和艺术,也可协助建设本地神学。

6.奥秘与圣事(sacrament)

天主教会可作一个很重要的贡献,就是推广「圣事」(sacrament, mysterion)的意识,在有限的事物或事情里,体会无限的天主,以有形的标记,辨认和显露无形的恩宠、爱、救恩、生命力等(invisible grace within a visible sign symbol):

从外在的事物,领会内在的事理;

以外在的记号,指向内在的奥秘;

从可见的标记,体会不可见的恩宠;

有限的实物,潜伏着无限的灵光;

在有限的媒介里,活着救赎性的爱;

指向带来释放的爱。

这是在教会七件圣事内的,

教会也是,

个人也是,

人之间的爱也是,

大自然更也是。

体会天主,

是要以这样去看;

地可说出天主的真善美,

我们要倾听地的呼声;

地的智慧,

就是在地里潜伏着神的智慧,

也是潜伏着在人心灵深处的神的智慧;

人是地的一份子,

人与地汇合,

地在人内汇合,

在人心深处汇合,

潜伏着天主的智慧

天主的爱,

天主的好。

这样

在本地时空和环境,

建设本地化神学。

7. 研究曼陀罗的应用

在天主教会和不同宗教,可找到带给人顿悟、治疗、和自我表达的「曼陀罗」(Mandala)图形,也是不可忽视的,值得在这方面作更多研究。地球和不同物体的电磁场所产生的图形也像「曼陀罗」图像,很奥妙地与宗教及心灵的体会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未有现今科学前,人的心灵早已体会宇宙里此等的奥秘和动态。

8.全球化的划一化(uniform globalization)或伙伴式的一体化(global partnership)

现今说全球化是指英语化,英语化即美国化,也即是划一的一体化。电脑方面的全球化,也倾向垄断的一体化,所以免费而可自行发展的Linux 操作软件系统是比微软公司的垄断,为中国是来得更好。

全球化和一体化应是怎样呢?应是全球伙伴一体化(global partnership),不是划一化的全球一体化(globalization)。一体化对穷国不公平,有钱人和跨国公司对穷国不公,所以应是多元性的伙伴式的一团化(pluralistic global partnership),大家一起全球化,不只是我跟随你而变成一体化,这一点和本地化很有关系。普世教会,不是指单一化的关系,而是多元化的普世性,是伙伴式的关系。新的科学所带来的共同的新宇宙论,会与生态系一起强调多样性的一体化。

9.跨文化的价值观和图像(cross-cultural values)

另一种的全球性的共通性,是跨文化的价值观和图像,有人研究全球不同和多元化的文化中,有五种形状是共通的。这些图形有治疗、启发作用,若要说本地化的独特但不与其他地方分割,就需学习懂得应用这些图形,应用在我们生活中。不只是讲话,然后写书,更要加上应用以改变自己,协助我们成长,治疗和更新我们,与信仰生活可有密切关系。在培育、礼仪和灵修方面可以是受用。

我很简单地列出这五类图形和其意义可有的作用:

i.圆圈的形状:意味和指向完整性和合一的经验;渴求:独立、个体性;

需要:空间、找寻自己、找寻身份。

 

ii.十字形(加号):指向关系与整合的过程

强调:质素、有时间与人分享、喜欢合作

需要:支持

 

iii.旋转型:指向成长、改变与进化的过程不断回到同一点,但在不同的层次上;对事情、人和地方有新的透视

需要:多元化、新奇的事物、改变。

 

iv.三角形:目标:梦、远景;金字塔、箭头、圣山、自我发现、启示;

需要:跟从自己的梦境。

 

v.四方形:指向安定、可靠、安全;

愿意:建设、进行计划

需要:持续性、有所交代、完成事务。

还有心理学所讲的「原型」或「原始型」(Archetype),在信仰培育、团体文化、礼仪和灵修是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而有了多方面的忽略。

最近兴起及发展不错的「超人格心理学」(transpersonal psychology),视宗教传通和灵性一面为最基本的重要性,是值得注意和参考。

10.「天地人」和「身心灵」缺一不可

探讨神学,是要说关于天、关于人、关于地,缺一不可。神学的一个盲点是有关「地」,生态环境,因而无意中疏忽了大地和创造者天父的特质。这盲点也使台湾主教团的新天主经,缩窄了奉行天父的旨意的范围,从原本的「地上」(整个创造)缩窄到只在「人间」。天主的计划和旨意,是运行在整个宇宙里,希望会很快改回用「地上」,因为不少人每天都在念基督所教导的祷文,每次的感恩祭也是必念的。

任何本地化神学都需要包括本地化的生态神学,是信仰的基要部分。在每次的聚会中,要留意有没有忽略「天地人」任何一方。在个人层面,也要留意有否遗漏「身心灵」的任何一面。这可以帮助我们在信仰生活和神学方面,保持其整全性和完整性。

11.创世纪的关键重要性

21世纪的本地神学,需要重新探讨创世纪的创造故事,特别在天主创造中有关天主的「好」,天主的欣赏、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基督徒需要培养同样的心态和精神。

人治理、管理大地,若从控制角度去看,我们会以统治、霸道、官僚的心态去做。绝对的控制是不对的,是最差的霸道。人有天主的肖像,要有天主的态度,懂得欣赏。欣赏是最前提,治理和管理是在后,有所需要才做,如风暴后的重建、引水入沙漠让草可生长等等。一般来说,是接受大自然所赐予,天主在大自然中所赐予的一切。不是廿四小时也在管,是有问题才管,其他时间是欣赏配合,以伙伴式与天主和大地一起运行。如果我们接受大爆炸和新科学的理论,人与大地的一切,都是息息相关。

12. 范式转移(Paradigm shift)

21世纪也带来一些范式转移,这个转移是本地神学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以下列出几方面:

i. 从「人为中心」(homo-centred, anthropocentric)转移到,以「生态为中心」(eco-centred)或以「天主为中心」(theo-centred)。这种关系会是像蜘蛛网络的多元多线式的关系。

世界不是从人的意愿及创作力产生出来的。宇宙是先于人类存在,亦不属于人类的,是属于天主的。

人是在宇宙的运作和进化而出现,人是宇宙的一份子。人是宇宙不同物种之一。另一方面,人是宇宙进化而达到觉醒和自我意识(the universe attaining conscious self-awareness)的要素,人的出现,是宇宙深层幅度的演进。人以欣赏和喜乐庆祝宇宙的奥秘,是宇宙中出现的新功能。人的身体是与星球息息相关;人组成的要素,早在50亿年前,已在星球产生了。人不是宇宙的中心,是宇宙的一分子,亦有他们特有的功能。

ii. 经济范式转移:

a)从无限和不断的增长,转移到可持续的增长(sustainable growth);

b)从视自然界只是为人所应用的资源,转移到视自然界为互相扶持的生命系统;

c)从一个男性直线式方法看事物,转为以生态的循环式。

d)我们的经济模式也要从「人为中心」和剥削性转移到以「生态系为中心」(eco-centred)。

廿一世纪所需要的范式转移,是从「无限和无止境的经济增长」,转移到「可持(sustainable)的发展。

我们需要从一种视自然界只是为人所应用的资源,转移到视自然界为互相扶持的生命系统,而人在其中寻找自己扮演的角色。

一个关闭式的商业交易过程,会只顾及生产和产品交易,不多考虑自然界不断的贡献。发展错误地被认为是无限和无止境的不断增长。

在「发展」的概念里,忽略了地球资源是有限,而盲目地视无限发展增长和方便,作为理想目标,加速消费和浪费,亦同时制造了不断增长、堆积而难于处理的垃圾,使海洋、河流、土地变成庞大的垃圾缸。

我们也需要从一个男性直线式方法看事物,转为以生态的循环式看宇宙和生活。每天睡觉、起床、梳洗、吃饭、再睡是循环式。若用直线式看事物,便会和宇宙及生活本质上脱节。宇宙、人、生活便会分割。这样做神学,肯定会脱离人生,肯定脱节。从人为中心,演变以生态为中心,天主为中心。从直线式经济,无止境的增长,不断消费(如拉橡皮圈一样,拉断了或再没有弹力),转为循环式的息息生辉。要有循环,维持弹性,成为可持续更生,增长不要耗尽,可留有余。

iii.历史和团体的范式转移:

从局限于「人类」的历史,转移到宇宙和宇宙中不同物种的共同历史,需要转移扩阔到物种之间、人类与地球的共同历史的探讨。只局限于写人类的历史,会使我们不够大体,所写的历史要兼顾整个创造才得体和完整。天主的创造史是与整个创造有关,所以完整的历史是整个宇宙的历史,包括宇宙间所有不同物种共同的历史。

地球团体也不只是局限于人类的团体,而是地球上的一切所组成的团体。雀鸟、花草树木等,都是我们的团体的组成分子。

iv.神学的范式转移:从由上而下,转移到也重视由下而上

神学不能只是由上而下,而更重要是由下而上。神学经常是由上而下的概念来看待宇宙(hierarchical conception of the cosmos),把人类放在「宇宙的中心」或在一切之上。

我们需要转移到视基督为治疗一切分割的那一位,无论是人与天主的分割,或是人与其他受造物的割离。

从16世纪,西方强调了与可见的世界脱离,而倾向于神圣永恒的世界,才可达到人类真正的命运和完美境界。这样,自然界便成为人可剥削的物品,是为满足人的理性,美感的享受,任由人类的摆布和应用。

进入21世纪,生态神学指出,自然界与人类一起,才是一个地球团体,一个整全的宇宙团体。

v. 科学的范式转移:

a)从机械式概念转移到动态式、精神物质并存的概念

b)从斩件式、局部式(parts mentality)转移到整全性(holistic)概念

c)从机械式概念转移到动态式、精神物质并存的概念,也从斩件式、局部式(parts mentality)转移到整全性(holistic)概念。

过往一般的科学范式,认为世界是一机器。西方医学也有受机械的观念所影响,倾向于「换零件」的做法来处理身体的病痛,忽略身体本身的再生、自我治疗和自我演进的能力。

整个世界是动态式,精神物质并存。机械式之科学只是局部式(parts mentality)处理问题,需要转移到整全性(holistic)方法处事。

我们需要从机械式物质进化过程的构想,转移到视自然界为动态式精神和物质的转化过程。现在的科学研究,例如新物理学和量子学,已到达了不可思议的地步,难以形容的体会,机械式的物理语言已不足够用,科学家在物理实验中,遇到了宇宙奥秘,而不得不惊叹,使得某些科学家转移到东方的玄妙哲学和宗教语言,来表达他们的体会。这促使西方宇宙论、科学家、哲学家、宗教人士等,也重新找回西方的神秘主义的灵性传统(mysticism),个中的智慧和启示。

新物理学等科学,体会到宇宙万物的一体性和多元性。

另一方面,世界中一半的科学家,正在与战争有关的机构,研制杀害和破坏生命与环境的方法和工具。

vi. 从局限于左脑的理性分析,转移到左右脑的整全运用:克服二元论的分割。

我们现在也正在从局限于左脑的理性分析,转移到左右脑的整全运用,克服二元论的分割。左脑会处理分析和理念,与理性化、逻辑、思维、疑问、右手、接受宽容、中立的讯息等等有关。右脑方面会带动绘画、艺术、唱歌、跳舞、笑,与创作力、直觉性、灵性感觉、更高意识知觉、左手、接受强硬、命令的讯息等等有关。

vii.从性别歧视转移到也重视妇女贡献的得着

这是本地教会和神学,绝对不容忽视的一面。妇女对生态意识、深层了解和投身,是不可抹杀。男女平等,不单对妇女更公平,对男士和整个社会都有好处,妇女的心得和贡献是无可限量的。

以上种种的转移,在深度上,妇女有突破性的贡献和启发。妇女习惯性用右脑多于男士,男士可以从中学习。

13. 本地化神学之建设

以下我提出几个建设本地化神学的要素:

i. 贫穷弱小者 = 基督

建设本地化神学的其中一个基础,是关心贫穷弱小者,这是信仰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每个地区都会有贫穷弱小者,而本地神学,不能不包括他们在这地方教会的信仰反省,辨认天主在他们身上所发出的呼召,以及教会对社会正义的行动和实践。

本地神学,需要学习在贫穷弱小者身上体会基督,以及在这实况中怎样去传基督的喜讯。本地神学更需要尝试,从天主特别偏爱的贫穷弱小者的角度和实况中,学习了解基督的福音,也就是愿意基督在他们的身上和实况中,向做神学的人士和当地教会传福音的讯息。教会学习怎样泛爱世人,需要从贫穷弱小者开始,并作为出发点和方向。彻底关心贫穷弱小者,会带领教会和神学,为整体人类(整个社会和世界)作出贡献。21世纪的贫穷弱小者,也包括所有被残害的生命。基督徒不能对其他生物残忍,也不能支持这样的做法(如屠宰家禽的方法和过程),我们这方面的意识,仍需要培养和提高。

ii. 重视个人的「心身灵」

神学家和神学生,需要学习体会和关心自己的「身心灵」,因而学习教导信徒,渡健康的身心灵的生活、习惯和治疗。健康的饮食,是对自己和家人的身心灵的关心,也是直接关心土地和环境,更是为后代子孙着想。选择健康的食物,是配合祈祷和饭前经的感恩和祝福。如果我们选择不健康的饮食,我们怎样可以感谢天主﹖难道我们可以对天主讲:「天主,谢谢你赐给我和我的家人,这些不健康的食物!」这与神学有直接的关系,与本地神学更有关系。以往会讲 "Think globally, act locally" (全球性思虑,地方性实践行动) 。现在已加了另一句: "Think globally, eat locally!" (全球性思虑,地方性饮食),尽量吃当地的新鲜「当造」(按季节性的产物)的健康食物。

iii.教友民间的礼节仪式

信仰的礼节仪式,具有关键的重要性,但只依靠圣堂内为教友所组织的礼仪仪式,是不足够的(虽然堂区内的圣事仪式是不可或缺)。

每日早晨,起床、伸懒腰、洗脸、刷牙、穿衣服、吃早餐、看报纸等等,都是每日惯例的仪式,也是必须的事情。

早祷、与天主讲早晨、划十字等,也是日常的信仰礼节和仪式,问题是这些日常的礼节较少和薄弱。堂区的礼仪,用上了很多大自然的东西,同样日常的信仰礼节和仪式,也可用上大自然的事物,事实民间的礼节,是会与大自然息息相关,仪式可由自己创造。

我们在这里举一个例子,协助自己与大自然接触,也希望体会温暖、光和改变。我们需要先决定这次要有这种体会,简单的程序(包括引言式的祈祷和结尾) 和用具,如蜡烛(为表达光)和温水(为体会温暖和洗手洁净) ,如果需要,也可以先写下引言的祷文。

开始和天主谈话(引言),看着蜡烛的光静下来,觉得适合时,放双手在温水里洗手,望着天、地、大自然配合来做,体会光、温暖、洁净的改变。结束的祷文,可以综合体会和感恩等。

这类简单的仪式是很有用的,若只是去圣堂,靠神父组织,施行圣事,这样就本地化不来。我们需要有民间对这样仪式的意识和尝试,个人的或小组形式的,甚至更多人参加的都可以。在这方面,可以建设天主教邻居小组的礼节和天主教家庭文化。晚上,幼儿睡觉前,在他们的额头划个十字祝福他们,会是个很好的信仰习惯,也配合幼儿受洗时由神父、父母、代父母等的同样的祝福。

iv. 与不同宗教交谈

香港不同的宗教,各具有不同的传统文化和实践,蕴藏着深度的智慧,也有不少是与中国文化有关。不同宗教的共通点,也可协助我们掌握到神的生命以及神的基本要素,更可以激励我们重新了解天主教的信仰。

v. 圣事与标记

圣事是指向神和他的爱,以及他救赎性的行动,在有形可见的事理体会无形的恩宠;这样,天主教的圣事观,为21世纪可有很大的贡献。因为可见证着一种心态和方向。就是一切事物都含有不可思议的内涵和意义,期待着显露的时刻,宇宙的一切,有天主的含蓄性,让我们体会他和他的神圣,他和他的奥秘、智慧和爱。

所以七件圣事,不只停滞在教堂和教会组织内,而是指向一切事物,这点在讨论生态环境和天主的创造,尤其合适。

vi. 圣经:信仰的个人、团体、民族灵性经历和故事,神话,「原始型」

为21世纪的香港教会和整个中国教会,以至普罗大众,我们需要在圣经中找寻信仰的内涵以及灵性经历的故事,无论是个人(如约伯)、团体(如书信里的)或是民族性的(如在出谷纪所记载)。我们可以取材于这些经验,细致地、详尽地看其中的精神,整个的经历、演变过程、发展的途径、奋斗中的突破等等,然后,再回看我们个人、团体和民族、数千年的文化和经历。应有不少可以应用,成果也可能会出人意表。

圣经怎样应用「神话」(myths)和「原始型」(archetypes),也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启发,有关我们的社会和生活中的「神话」,寻回并体会最重要最需要的「原始型」。这些会给我们不少的启发,无是神学方面或是礼仪和信仰培育方面。

vii.礼仪本地化

我建议礼委每年带出一样与礼仪本地化有关的东西,无论怎样细微也可以,重要的 每年有一些可以累积下来的建设,60年后便会见不少的成绩,所以,这建议不是只向某几个人提的,而是整个教会,也不只是这一代的人,而是与下几代的人都有关连。

viii.圣神修院神哲学院一年一度的本地化研讨

神学本地化是一件艰巨的工作,但是必须做的事。我建议圣神修院神哲学院,每年 次举办。这可以累积神学本地化的探讨和结果。神学本地化是要刻意做才会出现,不能轻浮地掠过就算。

xi. 辅助原则(Principle of Subsidiarity)

建设本地化神学,与建设本地化教会,是相息相关不可分割的事。建设本地化教会 中一个基本原则,是『辅助原则』(principle of subsidiarity),要让有关组织、团体、地方教会等自行运作、发挥和成长,不必要时不作任何干涉。这与天主创造的大自然运作的方法一样。大自然基本上已经可以自我组织、自我治疗、自我演进,而这些潜质应受到尊重。在有必要时(例如不能自我治疗的严重创伤),人才需要插手介入。介入的方法仍保持尊重这种种潜质,协助回复这些自我运行的能力。这是天主创造中的运行,最高智慧的表现。所以,这「辅助原则」在建设本地化神学工作上,无论运用在思想、行为和结构等方面,都很配合。

x. 生态环境

在1990年,教宗若望保禄二世指出,关心生态环境是信仰之基要部分。因为我们尚未做,所以要提醒。现今是科学时代,又进入生物科技时代,而现时的危机演变,正带引着我们走向另一新世代:生态时代。如果我们的讨论,仍停滞在科学、科技时代,我们只是留踏在将会过气的年代,现今科学科技,要与生态时代相适应地作出贡献。

神学需要对这些范畴有所醒觉。

最后,想提一下有人指出:面对现今年代的危机,我们需要think globally, act locally(全球性考虑,地方性实践和行动),这是因为现今危机的情况是涉及全球性问题,而我们又疏忽这幅度。亦有人体会,在当地行动中,重要的一环是吃当地的菜种(更经济和环保,围范大,普罗大众直接有分),所以提出think globally, eat locally(全球性考虑,地方性饮食)!

有人觉得行动也要全球性,于是提出think globally, act globally,其后又发现,为一些人,全球性问题太大,不一定能掌握到,或者会觉得压力过重,事实上,个人在各自的地方和情况中,作出细小的承诺与实践是同样重要,所以提出: think locally, act locally(地方性考虑,地方性实践和行动)。

放在一起,我们要多方面考虑和实践:

Think globally, act locally

Think globally, eat locally

Think globally, act globally

Think locally, act locally.

四方面是同等重要,视乎情况而界定着重那一方面,更好是可以为本地和全球着想而有所实践的行动。

我再次多谢圣神修院,恭贺修院在共庆30周年之际同时迈向新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