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卷 (2005年) 回顾宗座宗教交谈四十载
作者:弥额尔.斐哲乐 Fitzgerald, Michael 译者:林纯慧

一九六四年五月,天主教会设立了一个专门处理天主教会与其他宗教联系的部门。当时专为联络其他基督徒的「基督徒合一秘书处」早于教宗若望廿三世任内已经开办。教宗保禄六世在此基础上,再设立「非基督徒秘书处」,其后又开设「非信徒秘书处」。这三个办事处正好配合保禄六世的第一份通谕《祂的教会》(1964)中所勾划的宗教交谈蓝图。


教宗若望保禄二世上任后,把「非基督徒秘书处」易名「宗座宗教联络委员会」,其精神源自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颁布的《教会对非基督宗教态度宣言》。这份文件的草案于一九六四年已开始被详细讨论,翌年十月廿八日在教会神长庄严投票下正式通过。四十年后的今天,当我重读文件内容时,喜见个中意义没有随时间过去而变。这份文件确实启发了天主教会不同阶层的成员促进与其他宗教互相尊重,至今仍然是宗教关系的参照。


1. 人类的基本团结


《教会对非基督宗教态度宣言》开宗明义说:「在我们的时代,人类的结合日益密切」2。很多国家从历史明白到他们的社会是由多元的民族、文化及宗教组成。这正是亚洲众多国家的写照,当中包括中国在内。因此,宣言的开端「在我们的时代」早已预料到今日的世界迈向多元化。且看伊斯兰教徒已占欧洲联盟国家人口相当高的比例,佛教徒、印度教徒及锡克教徒也为数不少。同样,不少基督徒也在伊斯兰教的中心阿拉伯半岛工作,当中的亚洲劳工以印度人和菲律宾人居多。多元主义为争取宗教自由和宗教团体的合法地位注入强心针。


这份文件的第一段道出人的共通之处,引用《圣经》说出全人类同出一源,所有人都包括在天主的救恩计划之内。教宗若望保禄二世的训导经常强调这真谛。例如一九八六年十月廿七日在意大利亚西西举行的「和平祈祷日」,若望保禄二世论及人类的共同起源和共同终结,而在此期间,「我们必须学习在和平与和谐中共同迈进,否则便逐渐疏远,甚至害己害人。」


我们承认人与人之间存在分歧,但也有基本团结的地方,可以说这团结源自人的本性。所有人都会面对相同的问题──生命的意义、苦难和死亡、真正的喜乐,他们会从宗教寻找满意的答案。这些问题万古常新,科学昌明并不能使这些疑团消失,反而能为人性尊严的问题注入新意义。
在过去多年来,不同宗教的人士分享对于人生的见解,强调尊重从受孕一刻以至濒临死亡边缘的生命,现在他们更要表达对胚胎研究及复制生命技术等议题的意见。探索人在受造宇宙地位也逐渐成为宗教交谈另一重要的范畴。宗教人士也分享他们对环保的意见,环境生态已向地球发出警号,要求人类必须改变滥用自然资源的行为。


人是否仍然从宗教寻求答案?或者在今时今日,有些人已经不相信主流宗教,希望自立一个或多个他们认为较适合自己的宗教。这种后现代主义不相信已存在的论说,采用「新纪元」的多来源或汇合论,以期同时从多个主流宗教取得答案。因此,宗座宗教联络委员会不仅关注与伊斯兰教、佛教、印度教等主流宗教的关系,也研究新宗教情操。简单来说,这包括所有「以各种形式具有宗教情操者」(《善牧》宗座宪令,159节)。


2. 宗座与不同宗教交谈


《宣言》的第二段一开始提到有人表示信徒感到「某种玄奥的能力,存在于事物的运行及人生的事故中」。这种宗教表达方式可以称为「传统宗教」3。由于这些宗教组织不强,而且有时带有一些神秘色彩,难以与他们进行正式交谈。事实上与这类宗教背景的人的交流,往往是在他们成为基督徒之后才进行。这是福音与文化持续交谈的事例。例如教宗若望保禄二世致美洲原住民的文告指出:「你们根据福音的训诲会成功带领人民既忠于所属的传统,又会在物质及精神上得以发展……。信仰会使他人爱你、尊重你的特性、与你携手建设一个人人都会积极及负责任地参与的未来,以合乎基督徒的尊严。」(《文告》,1992年10月12日)


我必须承认,本委员会并没有积极与「传统宗教」联络。不过,我的前辈上任委员会主席艾凌志(Francis Arinze)枢机来自传统宗教背景,他曾两度致函主教们,呼吁要给予信奉传统宗教的人牧民照顾。他也在美国举行的特卡奎萨北美洲原住民天主教徒会议上发言,又在印度向部落天主教徒演说。我也想特别指出,美洲原住民代表也有参加一九八六年亚西西的和平祈祷日,并在一九九九年参加本会在梵蒂冈举办的跨宗教大会。我得在此一提,孔教儒学思想家也有参加二零零二年的亚西西大会。


首个在《宣言》提及的宗教传统是印度教。这个传统并没有任何中央领导,因此很难与他们进行有系统的交谈,但是这并不代表没有对话。在印度教徒占大多数的印度,基督徒定期透过教育和医疗机构以至彼此为邻,德兰修女的典范记忆犹新,与印度教徒进行「生命交谈」。此外,印度的天主教会也发展了一个完善的交谈中心网络。


尽管这些中心一般进行多边交流活动,但也能促进天主教徒与印度教徒沟通。近年印度出现印度教徒意识形态(hindutva),断言祇有印度教徒才是真正的印度人,这迫使部分基督徒领袖要与倡议这类运动的领袖展开交谈,以维护非印度教徒的权益。另一方面,好些大学开办了比较宗教研究学院,藉此与世界各地的大学进行正式交谈。印度教徒及基督徒也通过其他渠道,例如普世博爱运动等教友组织来发展友谊。


印度教徒遍布世界每一角落,他们的影响不单在于人数,更在于越来越多人对印度教传统的祈祷和冥想方式感兴趣。基督徒与印度教徒之间有不少友好的接触。英国伦敦有一间新建的印度教庙,游人络绎不绝,庙宇更开设神学交谈,尤其多与国际黑天意识(Krishna Consciousness)协会合作。今年四月,又在该庙举办第七届印度教大神毗湿奴派(Vaishnava)与基督徒交谈的周年大会,由协会及美国天主教主教团基督徒合一及跨宗教事务办事处合办。这些交流并非要达到一致的见解,但是至少透过研究和讨论,可以让双方瞭解彼此的立场。


至于佛教,《宣言》简单描述这个传统所提出的生活方式,是克胜「转变世界中的基本不足」,正正是佛教着重出家生活的理由,使佛教僧侣和比丘尼以及天主教传统中的修道人之间的交谈得到丰富的成果。跨宗教隐修生活交谈在天主教会中已经很有系统,越来越多男、女隐修院也参加这些灵修讨论。在美国新明谷隐修院举行过两个重要的会议,多默.麦纯(Thomas Merton)隐修传统,在二零零三年五月举行的「西方的女修道人」会议上,佛教及天主教的女修道人一起反省女修道人对今日美国的意义,会议的成功促使男修道人进行一次类似的交流,在二零零四年六月在加州有「万佛城」之称的尤凯亚市举行,称为「西方的男修道人」会议。


我想谈谈隐修院及祈祷中心的角色,以回应那些寻觅这种灵修方式的需要。今天很多人受到佛教的吸引,因为佛学已成为一门冥想学派,这种冥想也许被视为现代烦嚣生活的解毒剂,宗座宗教联络委员会联同欧洲主教团在欧洲举行过两次佛教谘询会,讨论如何陪伴寻觅真谛的人。


宗座宗教联络委员会也与小乘、大乘及金刚乘三个主要佛教宗派的信徒进行颇严谨的交谈,希望双方有较实际的合作,例如参与由日本一个佛教运动「妙智会」发起的「全球儿童宗教网络」。此外,曾有佛教徒及基督教徒就和平与修好交流,或者就吸毒者复康问题等交换意见。宗座宗教联络委员会提出四个交谈方式──生命交谈、行动交谈、官式交谈以及宗教经验交谈,在世界各地以不同程度地实践中。


《宣言》在谈论佛教后,进而提及「其他宗教」,它没有指明那些宗教,也许应指那些曾进行宗教交谈的宗教。当中首先是锡克教。锡克教没有被确认为一个独立宗教,而仅被视为印度教的支派,很难令锡克教徒接受为何被列作「其他宗教」,因此有些锡克教徒一直争取教廷发表声明称许锡克教的律法(dharma)。事实上,锡克教在世界上占有一定地位,并确与其他宗教人士交谈,尤其是多边层次交谈。在二零零二年亚西西和平祈祷会上,有一个由锡克教在印度金庙派出的官方代表团参与,以及在金庙所在地一所锡克大学多次举办锡克教与其他跨宗教的交谈会,令人鼓舞。其他有份参与跨宗教交谈而值得一提的有巴哈伊教、神道教、天理教、拜火教及道教。
《宣言》在段末总结带出重要讯息﹕「天主公教不会抗拒这些宗教任何真实和神圣的元素。」值得强调的是第二个形容词「神圣」。这个词表示这些宗教蕴含恩宠的元素,让他们的跟随者得到救恩。教会并非确认这些宗教是另一些得到救恩的渠道。梵二文件称,教会「是一个宣扬基督是『道路、真理和生命』的团体。」天主透过基督与世界修好。但是,本委员会在其他文件明言,圣神可以带领人以天主同意的方法分享逾越奥迹(参阅《论教会在现代世界牧职宪章》,22节),而逾越奥迹是唯一拯救人类的途径。所以,教廷信理部发出《主耶稣》文件一方面坚持在耶稣基督是唯一的主及救世者,鼓励神学家研究不同宗教在救恩工程中扮演的角色。


《宣言》同时呼吁交谈及宣讲,使我们需要反省如何协调这两个教会传教的元素。因此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在一九九零年《救赎使命》总结说﹕「宗教交谈是教会传教使命的一部分……在救恩计划下,教会认为宣讲基督及参与宗教交谈并没有矛盾……两者必须维持密切关系和独立性,不可混淆、受支配、或被看成一模一样、仿如可以互相取代。」(《救赎使命》,55节)这神学考量既为牧民工作提供一个明确的基础,又成为本委员会在过去四十年发出的两份官方文件的内容,第一份是一九八四年发表关于交谈与传教的反省和方向的《教会对待其他宗教信徒的态度》;另一份是在一九九一年发表的《交谈与宣讲》文件;还有一份正在草拟的文件讨论宗教交谈中的灵修探讨。
《宣言》的结论鼓励天主教徒「要与其他宗教进行谨慎及怀有爱德的讨论和合作……同时要见证自己的信仰和生活方式。」我们可以效法若望保禄二世,他严守这个原则,时常开放交谈,又同时是任劳任怨的基督见证人。



1.这是宗座宗教联络委员会主席弥额尔.斐哲乐(Michael Fitzgerald)总主教于2004年11月28日在香港圣神修院神哲学院的演讲辞,主题是梵二颁布《教会对非基督宗教态度宣言》四十年来的成果。

2.原文「人类的结合日益密切」中的「人类」一词英语是men,过去四十年来已改为采用兼容男女的语言。

3.宗座宗教联络委员会的一份文件有以下定义:「传统宗教指那些保持在原来社会文化环境的宗教,不像世界大宗教会传播于很多国家和文化中。」传统一词并非指不变的事物,而是表示本土文化的环境……在非洲,这些宗教普遍称为「非洲传统宗教」;在亚洲则称为「原住民宗教」及「民间宗教」。

3. 与伊斯兰教交谈


《宣言》明言教会「很尊重」伊斯兰教徒4,这确实显示教会完全改变昔日视伊斯兰教徒为敌的态度。或许有人问,究竟在二零零一年「九.一一」事件后这「尊重」是否不变。无可置疑,这些事件勾起很多人内心对伊斯兰的恐惧,往往将这宗教等同于恐怖主义。伊斯兰教坚如盘石的教义加强这恐惧。目前我们确实需要多认识伊斯兰教,幸而九一一事件后,因为好奇心驱使而学习伊斯兰的人激增,这知识对作出适当的辨识很重要。在美国受到恐怖袭击后不久,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那的演说是一个好例子:
「我希望重新肯定天主教会对伊斯兰教的尊重,鼓励祈祷关心有需要的人的真正的伊斯兰教。回想过去的错误,包括最近发生的事,所有信徒必须团结力量,确保天主永远不会成为人类野心的人质。仇恨、狂热主义和恐怖主义亵渎天主的圣名,扭曲人的真正形像。」


哈萨克斯坦阿斯塔那


2001年9月24日
简而言之,本委员会重视伊斯兰教所拥有的价值观:相信一个创造者和审判者真主,重视亚巴郎,朝拜视为先知而非天主子的耶稣,荣耀玛利亚,尊崇道德生活,特别是祈祷、捐献和禁食。到底我们有没有更懂得欣赏伊斯兰教的价值观?也许很少,但是我们可以注意现任教宗训导中的一些内容,他强调需要加强基督宗教和伊斯兰教的灵性连系。这看法肯定十分重要,因为目前双方的接触是从政治出发多于从宗教考虑。基于两教信徒共同的起源和共同的终结,教宗向伊斯兰教徒说话时也刻意用「兄弟」一词来称呼他们。


本委员会怀着此兄弟情谊,由一九六七年起,每年在伊斯兰徒斋戒月结束的开斋节向伊斯兰教徒发出信息。今年发出的信息「儿童──上主给人类的未来的恩赐」为主题。同样,我们也有在排灯节向印度教徒祝贺,以及在浴佛节向佛教徒致意。


梵二《宣言》有一点曾令伊斯兰教徒失望,它没有提及穆罕默德。即使内容如何充实和正面的声明也会被视为负面,所以缄默更明智。也许在若望保禄二世讲及圣神在人类的宗教探索过程中曾含蓄地提到穆罕默德说:
「必须首先记着,人灵对真理和善的每个探索及最后对天主的分析都是由圣神启迪。不同宗教的出现来自对天主基本的开放。在这些宗教的起源,我们往往发现其创始人藉着天主圣神助佑,得到深厚的信仰经验,他们为要把经验传授予他人,会以教义、礼仪和戒律表达宗教的内涵。」
《教宗接见大众的演辞》


1998年9月9日
本委员会处理与伊斯兰教强调他们是由亚巴郎透过依市玛耳传下来的后裔时尤其谨慎。不过,我们认识到他们清晰地把自己信仰与亚巴郎的信仰结合。亚巴郎是一个连系犹太人、基督徒和伊斯兰教徒的人物,并是近四十年所发展的交谈一环,很多组织以亚巴郎的名义发展下来,历史最悠久的也就是法国「亚巴郎的弟兄」,另一个法国组织名为「亚巴郎的婴儿」。在英国,一股类似的动力催生了「三个信仰论坛」。事实上,信奉这三个亚巴郎宗教的信徒确实关系良好。
伊斯兰教的确与基督徒宗派加强了交谈,有时他们也会与犹太人交谈。再者,伊斯兰教徒建立自己的交谈架构,例如在国际伊斯兰义工及人道救济委员会之下建立的国际论坛,它的主席伊斯兰教阿扎尔教长,或者阿扎尔与一神宗教常设委员会,均答应与天主教会成立联合委员会,以开展两教的交谈。
鉴于历史,《宣言》呼吁基督徒和伊斯兰教徒忘记过去的纷争,致力谅解。很多交谈即使针对信仰的交谈都加深了双方瞭解各自的立场。在社会问题上,交谈营造了合作服务人群气氛,但双方仍有很大的合作服务空间。


4. 与犹太人交谈


由于这方面的交谈并非宗座宗教交谈委员会的职责,我不会在此就基督徒与犹太人交谈进展说什么。事实上,过去四十年这联系发展迅速。我可以多谈一点犹太人、基督徒和伊斯兰教徒的三边交流。上一段提及的团体及多方曾作出不少努力,举办过不少次会议及讲座。曾邀请犹太人和基督徒和伊斯兰教徒就题目分别发表意见。或许这些场合不足之处是没有让讲者讨论环节,虽然没有即场辩论,但至少可以书面表达意见和回应。我曾负责由美国天主教马凯特大学发起的研究工作。犹太人教授鲁文.费尔斯通(Reuven Firestone)、伊斯兰教徒教授马哈茂德.阿尤布(Mahmoud Ayoub)及我本人被邀请出席多晚的演讲,发表对阿巴郎宗教的演说,然后互相评论彼此的演说内容及回应。整个交谈内容现正整理,即将辑录成书。
我们也得承认,以色列及巴勒斯坦的冲突持续,为和平的交谈带来障碍。本委员会与梵蒂冈犹太人关系委员会、世界基督教协会以及信义宗联会分别在瑞士和希腊举行过两次会议,探讨对将来和平关系展望。前圣公会坎特伯雷大主教乔治.加雷(Carey)爵士成功建立「亚历山大利亚进程」,召集以色列、巴勒斯坦和世界各地的宗教领袖和政治领袖,为开展和平进程铺路。向仇人伸手需要很大勇气,但各方得法承认在这冲突地带之内,有犹太人、基督徒和伊斯兰教徒表现出这股勇气,他们理应得到应有的支持。


5. 普世弟兄情谊


《宣言》的末段直接谴责各种形式的歧视;不幸地这些歧视至今仍然存在。反闪族主义不断在多个欧洲国家复辟,犹太寺受攻击,犹太人的坟墓遭破坏等;至今有伊斯兰教徒也曾受到类似的袭击,也有很多人谈伊斯兰教色变。同样地,基督徒在伊拉克和其他国家也受到排斥仇视,圣堂被炸毁或纵火。不过,不少宗教领袖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进行调解以舒缓紧张关系,例如国际知名的跨宗教运动,世界宗教和平议会就曾在备受冲突蹂躏的波斯尼亚与黑塞哥维那,以及塞拉里昂等国,成立跨宗教议会,这就是宗教交谈对世界的一些贡献。梵二《宣言》的目标也在启迪和指导天主教徒多进行交流。



4. 法文本采用estime一字,意大利文本用stima,英语译本用a high reg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