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夕阳无限好
    据行政院劳委会最近表示,由于本省低年龄组人口成长减缓,同时国民寿命也一直在延长中,所以在目前的总人口中,四十五岁以上的老年人所占的比例也将逐年增加。预计到民国八十三年时,老年人口将达百分之七,而到了八十九年时,则将高达百分之八点四。由此可见,不久之后我们即将迈入高龄化的国家。

  高寿原是人人所向往的,因此,如果能活到高寿,应是一件非常可喜的事情。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因为从我多年来与老年人接触的经验来看,发现凡是高寿的人却并不是个个都是快乐的。因此,如何帮助他们度一个快乐的晚年,是我们整个社会的责任。

  今年三月初我应邀在芝加哥演讲,有一位教友因为在中央日报海外版的“精华版”读到转载我在自由时报副刊发表过的一篇题为〈老年人的另一片天空〉的文章,所以希望我也能够抽空谈一些有关如何帮助老年人过得更快乐。正巧上周一警广“迈向成功”节目主持人吴正恬小姐也就同一问题问过我,所以我就个人的一些浅见提出来跟听众朋友分享,也愿意藉此一角,向读者讨教。

  当然,老年人想活得快乐,有钱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但由于这个问题是不言而喻,更何况有钱也不一定就会快乐,所以我就在此略过不提。

  我个人认为,老年人如果想活得快乐,必须具有下列四个条件,缺一不可,那就是一、健康的身体;二、健全的心理;三、充实生活内涵;四、追求人生终极的意义。

  健康的身体:长寿固然是福,但长寿必须同时也活得健康,才有真正幸福可言。否则,不但对自己是一种痛苦和十字架,对别人来说,也是一种很大的负担,特别是对亲人更是如此。

  一般老年人对于自己的健康,能够抱持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是过分关心和挂虑;另一种则是漠不关心。

  过分担心自己的健康,往往会造成给自己增加许多不必要的心理压力,一天到晚疑神疑鬼、心绪不宁;而对自己健康漠不关心的人,则是对生命的本身之不够尊重,因为我们的肤发原是来自父母,同时更是上天的赐予,所以我们只要还留有一口气,就有责任好好照顾自己的身体。

  我偶尔会遇到泪流满面而又焦虑的子女向我抱怨说:“神父,我爸爸身体非常不好,我们做子女的一再地催他到医院看病,可是他老人家却常会回我们一句说:‘反正人老了,迟早都得走的么,为什么还要那样麻烦和浪费钱呢?’眼见他的身体一天比一天差,但是我们除了替他着急之外,也真是感到非常无奈!”

  说真的,老人家也许对生命及生死已有了大彻大悟,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但是,如果你也能够站在子女的立场去体会一下他们为人子的一片孝心的话,你就再也不会那样固执与坚持了。那么,老年人如何保持身体的健康呢?

  要有充足的睡眠:所谓充足的睡眠是因人而异的。有人可能需

要一天睡七、八个小时,甚至比这个还长。像我年已九十有三的父亲,如今精神仍然常常饱满,他老人家除了正常的睡眠外,一有空的时候,他就会跌入梦乡。

  有的人却只需要短时间的睡眠就够了。像我的一位老师,他也是一位神父,他每天只睡三、四个钟头而已,而且工作非常认真和卖力,但是却一点儿也没有倦态。

  总之,不管需要多少睡眠,以睡得香甜、睡得沈最要紧。毕竟七、八个小时的浅眠也比不上二、三个小时的酣睡。

  每天起得早:我们宝岛日间到处都有污染的空气,对呼吸器官不好,所以老人家如果能够早起作深呼吸,必能加强肺活量,并可延年益寿。如果能够到户外,特别是到林间去更好,因为在这些地方的空气格外清新又新鲜,多吸它几口,再一边聆听虫鸣鸟叫,那又将是何等令人感到心旷神怡的人间享受呢!

  少吃多餐:不久前在国内电视上曾经报导过,美国有一家医院曾完成了一种试验。他们把接受试验的人分成两组,两组所取用的食物及食量全都是一样,惟一不同之处是,一组是一次吃饱,而另一组则分成数次吃,也就是少吃多餐

。结果发现,分数次的消化情况要比一次吃饱的来得好。

  我想,这对老人家应该是一种很好的启示。因为老年人的消化系统多少都会有些问题,所以切忌多吃,以免胃的负荷过重,承受不了。所以还是以少吃多餐为宜。不过,最好还是以遵照大夫的指示为上策。

  在此顺便一提的是,老年人最好不要挑食。我曾经认识一位长者,他老人家由于容易听信别人的话,同时多少也有一点儿怕死的心理,所以一下子光吃青菜不吃肉,过了不久,反过来,只挑肉吃不沾素,不但把家人给弄得不知如何是好,有时候还因为营养不良,常常晕倒,让子女吓个半死。

  所以,不管你吃什么,营养要够还要平均就是最好。如能请大夫或营养师为你设计适合个人的食谱,那就再好不过了。老年人比较偏食素菜,所以不得不格外小心,吃素也得同时兼顾营养的均衡才对。

  适当的运动:生理老化是老年人普遍的现象,所以需要藉运动来松松筋骨,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的作用。但是运动必须要适当,以免造成运动伤害。对有心脏病及高血压的年长者尤须注意,最好要有大夫的指示。犹记得十年前我认识的一位年已七十多岁的大夫,他一直患有心脏病和高血压,听说最后的几年他每天清晨都从中山北路二段诊所,慢跑到圆山。最后还是因心脏病而逝世,不知道是否跟运动有关?

  老年人在选择运动时,如能运动与趣味性兼而有之,则最好不过,像打打高尔夫球、游泳、跳韵律舞之类的就不错,为身心双方都有益处。

  定期作全身健康检查:外国人多有这种观念及好习惯,而国人则非常少有;多半是头痛医头,却痛医脚。有的人更是从不到医院看病,讳疾忌医。我就亲自见过两位老年人都是这样的。第一位生前患有高血压多年,据他女儿告诉我,他老人家只上过一次医院,往后药吃完了就叫太太代劳到医院取药。而且由于怕死心理作祟,虽然并没有大夫叮嘱,但他有好多东西都不敢吃。最后实在已病入膏肓,在家人的强迫下才住院,但却也是最后的一次。而据说最后还是死于营养不良,令大夫感到不可思议。

  另一位是年轻时当水泥匠,一辈子烟酒不离,而且年纪愈大瘾也随之更大。他也跟第一位老人家一样,最恨上医院;伤风感冒时,随便在药房买成药吃吃就算了。七十岁作完大寿后不久,就因撑不下去而被迫第一次住院,检查结果是末期食道癌,一个月后就走了。

  所以,老年人如果能够每年固定一到二次到大医院作全身健康检查的话,心里必会有更大的安全感和活得踏实些。其实,这只是观念的问题。如果检查出有毛病,不是可以及时医治,以免后悔不及吗?如果没问题更好,这样可以活得更轻松、坦然而愉快,也可以让家人放心。

  切忌乱服秘方或补药:现在医药非常进步与发达,但是一般老人家却相当保守,除了成药外,有重病也喜欢服秘方。殊不知每人体质不同,有些秘方为甲有效,为乙却不尽然,有时反而有害无益。老年人也喜欢吃补药,而其实目前我们生活在宝岛上,一般说来营养是够充分的了,而且有人常说药补不如食补有效,看来这种说法也是颇科学的。更何况大陆探亲解禁之后,坊间伪药充斥,如不加小心,恐怕会造成得不偿失,一旦不慎误用,则会遗憾终生。因此,有病找个好大夫诊治,当是最佳途径。

  健全的心理:有健康的身体而无健康的心理,仍不能算是一位建康的老年人;何况心理健全与否,在在都会影响到生理的健康。

  不要过分挂心身体:关心自己身体健康固然重要,但是如果过分挂心到疑神疑鬼及紧张兮兮的地步,那已是心理有毛病了。

  我认识不少大夫,他们常常告诉我,今天有不少老人家,特别是一些家庭较富裕的阔太太们,是医院的常客。他们常向大夫抱怨,不是这里痛就是那儿不舒服,好像全身都是病似的。有的病人还到处遍访名医,虽然经医生诊断无病,但仍是久久无法释怀。我想,基本上这是怕死的心理作祟。适度关心自己身体健康是应该的,但如果太过分,必会给自己制造出许多不必要的烦恼和带来莫大的心理压力与恐惧,因此而造成的后果要比生理的病来得更严重和可怕。

  像这样的人,不妨先冷静下来,想一想“人生自古谁无死”的大道理。如果还是想不通,最好找个心理专家辅导一番,好能早日走出死亡的阴影。

  一个无法接受老与死的事实的人,不会是一个愉快的老人,更何况“老”具有不同的意义。例如生理的老、心理的老、精神的老……“老”是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但是我们却可来个人老“心”不老;也就是说生理虽然渐渐老化,但我们的心却可以越来越年轻。

  七月间我到马尼拉参加讲习会,就近拜访了二十四年前认识的一位美籍老神父,他是我昔日的辅导。这位神父今年二月间刚过七十大寿,近几年来由于消化系统有毛病而略显苍老与消瘦。可是每次跟他交谈时,我总是看不出他有老态,关键即是在于他一直拥有一颗非常年轻的心,不但老神父们找他指导,连二十左右的修士们也乐意接近他和接受他的指引。

  至于“死”的问题,同样也是无法避免的事实。那么,既然无法改变,而我们又不愿意去接受它,痛苦就因此而产生。其实,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并不在它的长短,而更是在于我们怎样活。换句话说,生命的内涵要比活得长来得更有意义和有价值。

 所以,能够接受“老”而同时对生死业已大澈大悟的老人,必然是一个成熟的人;而成熟的老人,必定也是一个活得既健康又愉快的老人无疑。

  切莫自怜自艾:老年人的另一个心理敌人,就是容易有自怜自艾的心理。他们或对子女,或对亲友,或对周遭的环境,常会有不满的情绪,甚至想世上再也没有一个真正关心他的人,好像他已经被这个世界所遗忘了一般。而其实,这只是心理在作祟。试想,自怜自艾不但于事无补,反而容易让自己掉入失望的深渊,自认为活不下去了。在此情况之下,何不尝试着珍惜你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同时培养知足常乐的心怀。如果真有苦闷而自己无法排遣时,不妨找一位社工人员谈一谈,替自己疏导一下,把心结解开。万一找不到的话,也可以找个人倾吐一番。但却有一点必须特别注意,那就是切忌找一个本身已有一箩筐问题的人诉苦。否则,不但自己情绪无法获得纾解,反而还给自己增添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与苦恼,那才得不偿失。毕竟,盲人骑瞎马,难免有掉入坑里的危险啊!所以必须格外小心。

  避免过分唠叨:在老年人当中,有时候会发现两种极端的表现,一种是唠叨个没完;另一种则是闭口不言。形成前者有两种原因:或是本来就已唠叨成性,到了老年则更变本加厉;而另一种原因是来自怕别人认为自己已经是无用的人。所以一见到人就一直在谈自己的过去。

  我就曾遇到一个这样的人。他生前拥有两个博士学位,在一所闻名的大学担任教职长达三十多年,真可谓桃李满天下。此公个性倔强而又好胜,退休后很难适应。每遇客人来访,他都会抓住机会,像放录音带似的把自己过去所作所为,重复一遍,令许多客人感到不耐。而其实他这样作只是在告诉别人,他并不是一个无用的人,希望还能获得他人的赞赏。在这种情况下,亲友们就必须以更大的爱心与耐心对待了。

  另一种极端是极少讲话,偶尔会哀声叹气一番而已。像这样的老人家固然不会给人添麻烦,但是却也有令人感到不知如何是好的无奈,由于根本不知他心里在想些什么,所以也往往有爱莫能助的遗憾。

  总之,两者都是过与不及,所以应该尽量避免。

  自尊心不可太强:我注意到有些老人家,当他们需要别人伸出援手的时候,却迟迟不肯开口,有的是很有修养,不愿意麻烦别人,但有的却是由于自尊心太强在作祟。

  我认识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先生,老伴儿已去世多年,三个子女全在国外定居,要他迁去同住,他却又嘀咕外国又有什么好。但是问题是他既不肯请佣人,而本身又不良于行,虽然亲友都想尽办法愿意助他一臂之力,但他老人家总以不便麻烦别人为由而拒人于千里之外,令亲朋好友不知如何是好。而其实,真正的问题是在于他的自尊心太强罢了,害得大家为他担不少心。

  老人家如能尽量独立生活是最好不过,但如果真有需要别人帮助,那就得有相当的谦逊和勇气向别人开口了。

  经常保持适当的忙碌:西谚有“空闲是魔鬼活动的最好场所”的说法。想一想也满有道理的。我想,那些喜欢幻想的人,恐怕大部分都是比较清闲的人。人一空下来而又无所事事的话,就很容易掉入胡思乱想的深渊里去,而一旦想

多了,可能就会想出毛病来了。

  所以,老年人应设法安排自己每天的时间,像看看过去想看而又没时间看的一些好书、读一读报、听听新闻、浇浇花草,养些自己喜欢的宠物,邀二、三个知己到家里来下棋、品品老人茶、或天南地北一番,甚至可以到公园跟一些同好拉拉胡琴、票票戏……。那怕是在家中抹抹桌椅、整理整理书柜或扫扫地,都是打发时间的好方法。也可以每过一段时间,把家里的家具重新摆设一下,增添一些新鲜感和情趣。总之,只要你有心,不怕没事作。

  培养开朗的心胸:好胜好斗是属于年轻的岁月。一个人如果已到了老年却仍喜欢斤斤计较的话,一定无法活得坦然而愉快,因为心中常充满了愤愤不平的情绪。人到老年而仍然无法对世事抱持超然的态度的话,表示生命仍未达到圆融和对人生还没有大彻大悟。试想,当我们双腿一伸的时候,连一片云彩我们都带不走,现在又何必那样的看不开呢?因此,试着培养一颗豁达开朗的心胸,不管是对别人或对事,常要放得开,拿得起放得下,这样,你必然会活得更愉快,别人也会乐意跟你亲近。如果也能笑口常开,再加点儿幽默感的话,不但会使自己神清气爽,还可以让你周围的人也感染到生命的喜悦之气。

  敏于宽恕:年轻时就不愿吃亏和容易记仇的人,有时候到了年老反而会变本加厉。我就认识一位已过了“随心所欲”之龄的长者,他就是这样的人。几时大家正谈得高高兴兴,突然间他听到一句不中听的话,或多少对他有点儿失敬的言词,他就会当场大发雷霆,甚至掉头离去,使整个场面的气氛一下变得非常尴尬,最后都会不欢而散。而且事过很久,他老人家还是无法释怀,不但自己不快乐,同时也失去了不少朋友。所以,老年人如能敏于宽恕,不但有益心理健康,更会因着在他人面前树立长者的风范而以德服人,真是何乐而不为呢?

  充实生活内涵:老年人很容易产生一种错觉,也可以说是一种不自觉的危险。那就是自认为老了,没用了,所以只好等死,于是生活对他们来说,就等于吃饭、睡觉和偶尔看看电视而已。我曾有一段时间每周一次到一所安老院作专题演讲,演讲完毕离午餐时间还早,但却看到许多老人们已在那儿等吃中饭了。我想,不单是中餐如此,恐怕三餐都是一样。这样的生活从外表上看起来似乎很好过,但是我们不是也可以问,这样的晚年真的有意义和价值么?毕竟,生活并不就等于吃饭和睡觉而已,它应该还比这个多些。因此,如果能把生活安排得更好些的话,那不是会显得更多采多姿而有活力么?

  有位在老人安养中心的女教友,她是一位退休的老师。她常不解地问我说:“神父,我现在年纪虽大,但却常感觉时间不够,因为我永远有看不完的书啊!我真不懂有些老人常常抱怨时间太多,不晓得该怎么打发才好。”

  其实,老年人每天拥有最多的就是时间。如果懂得善用的话,生活必定会充实。我认识一位女教友,年轻时虽有心学画,但正值抗战期间,生活艰钜,一直无法实现梦想。六年前三个孩子均已长大,她终能拾起画笔,想一圆童年时的美梦。她先由竹子画起,而花鸟,而山水,短短几年中俨然画得像名家一般,如今已是一位当代大师的入室女弟子。她除自娱外,也能娱人,因为向她要画的亲朋好友越来越多。同时她也在教堂里当义工,教二十多位家庭主妇学画。她告诉我还有一椿未了的心愿,那就是希望不久将来可以开一次个展义卖,把所有收入捐给安老院。今年她已经六十岁了,但她的生命却也在此刻正迈向颠F;,逐渐地呈现出令她惊喜不止的崭新面貌。每次见到她作画时那副挥洒飘逸、浑然忘我的神态,我心深处总会有着莫名的感动。其他像上老人大学或到慈善机构当义工,也都很有意义。

  生活的内涵是要靠自己去充实的;而生命的意义也只有自己才能把它活出来,别人是不可越俎代庖的。老年人的生活更是属于自己的,因此,要怎样活,往往还得靠自己费点儿心思和努力。

  但有一点是需要注意的,那就是在安排生活中,老年人可能会产生另一种的错觉,那就是以为只要把所有时间都填满了就够了。为此,有些老人家一天到晚,除了吃饭、上盥洗室及睡觉外,几乎都沉溺在牌桌子上。对他们来说,生活就是打牌,打牌就是生活。在国内如此,在国外更是如此。结果是既伤身又伤神。像这样的晚年,难道真的会有意义和价值吗?

  写到这里,脑子里突然间闪入了一个念头,似乎颇值得参考。那就是老年人,特别是有点儿写作细胞的人,为什么不着手计划为自己写一本“回忆录” 呢?不但可以给自己留些纪念,也可以说是对一生的回顾与评估吧!对子孙来讲,那也将是一本最值得他们珍惜的“家训”。如果写得精彩的话,也可以发表,让别人也能够欣赏一番。

  总之,晚年的生活怎么过,主要还是得靠自己安排。而在安排生活时,如能在打发时间与丰富生活内涵两者之间都兼顾的话,晚年一定会是多采多姿的了。

  寻求人生终极的意义:人一到老年,随着时光的不断流失,往往会面对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那就是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而特别是当一个老年人知道自己已慢慢地走向生命的末端时,这个问题将会显得更为迫切而又急需寻找一个圆满的答案。一连串的问题,诸如:人为何要活着?活着又是为了什么?人既然活着,为什么又要死呢?既然会死,而死亡又是那么地不可避免,那么,死亡的真正意义何在?死亡的背后是否代表一切终将归于幻灭?或是在其后还有生命的存在呢?如果有,那又将是怎样的一种生命和世界呢?等问题都将会接二连三地在脑海中涌现。而实际上,这些严肃的问题,已经把一个人带到了人生最高的境界─宗教 ─的层面上去了。只要你花点儿时间去追寻的话,不难可以找到令人相当满意的答案。到那时候,你将会享有一种从未有过的“归根”的感觉,因而在心中产生一分最深沉的平安与喜悦。

(自由时报79.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