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培植圣召的新方针

辨别神类
本书所谓的辨别神类,是指一个人给另一个人的帮助,使他能够明了天主在他内心的工作,并与之响应。

这样的分辨,有两件附带的工作。

(一)   认出天主临在人内的征象。

(二)   观察人响应天主在其内工作的能力。

这第二件工作,与第一件工作同样重要。的确,只知道天主是在我们内,还是不够的;必须知道怎样去响应祂。提示一个讯息还不够,必须知道去接受讯息。辨别神类,目的就是想帮助人内心接受价值。

这第二部分的工作,牵涉到个人的心理姿态状态;它现在还被一般人忽视,因为人们往往认为它无关宏旨,不足重视。一入股 人都有这种错误的思想,以为帮助人在基督的价值方面增长,只要把这些价值提示出来就够了;他们却忘记了,认识价值是一回事,把价值实行在生活上,却是另一回事。

响应天主的号召,并不是一件势所必然的事。心态不同的人,听到了同样的号召,必然会表示不同的反应:有的效力大,有的效力小。即使一个人真正寻求天主,他心理上的不一致,仍然能阻止他真正自由而具体地把价值实行在自己的生活上。他在口头上宣称那些价值,可是他内心却缺乏把它们内在化的能力。

加速响应天主的圣召
按照这样的观念,辨别神类,并不是立刻给人这样的指导:「你的问题是这样的:你应该这样去做;这是你应该走的路;是我这样告诉你。」

也不是要像父母那样去对待别人,对人说:「勇敢吧!尽管放心!看看吧!一切都会弄好的。不用挂心!不必去想它!你只祈祷吧!」

按照我们的看法,就是要这样对人说:「我要帮助你,使你能够照着你在你自己的内心所找到的那个办法来生活,不要受一时情绪好坏的驱使,也不要受我的道德精神所影响。我要在两方面来帮助你,即在你的价值方面,和在你的情绪方面。」

所以,辨别神类,不是给人指示一些方法,而是帮助人重新整理自己全部的生活,以与基督的生活相协调。只在确立了这个基本的问题,一个人才会在更有利的条件下,发现天父对他所要求的是什么。

的确,进行这种分辨的工作,就是帮助一个人,不仅是使他知道「做什么」,尤其是使他知道,「怎样去面对天主和面对他自己」。

如果不设法加强一个人的响应能力,那么分辨的工作就会被低估:或者把它变作一种用空泛的虔诚劝告,来进行的神修方法,或者沦为一种好像小学生的练习:在老师的口授下,把一般的定律,应用在生活的个别情形下;或者好像一些我灵的物质,接受神师的指导,把它看作保证绝对是天主的圣意。

我们尽管可以应用一般的定律,接受神师的指导,研究很动听的美妙堡垒,不管是多么华美,可是建筑在一个人的旁边,而不是在他的内心。

分辨的第一个主题是价值。我怎样响应天主的号召?这个问题,不能把它立刻——现在当场——化为另一个问题:「在我的生活上要做什么?」却唤起另一个基本的问题:「对我来说,天主是谁?」能答复这个问题,是给自己说明,自己圣召的目标价值和工具价值。

所以,要重新发现那些超越一切事物的价值;从放弃只求工作效能和市场贸易定律的新精神着手,不是从已经得到的成功,掌握的权力和情感的满足,来评估生命的价值;要用新的目光来观察,天主之国并不建在成功的威信上。

这话立刻使人想起了另一句话:「怎样使天主之国,与我对成功、自主、统治、进取等等的需要,协调配合呢?」

分辨的第二个主题是心理上的不一致。应用自问:「我怎样认知这些超越性的价值?」「我内心有些什么感触?」要是对这方面不去留神注意的话,就会犯独足行走的错误,即使用价值这一只脚,却少了另一只同样重要的脚。这是由个人的资质和他以前所得到的经验、影响他对价值的认识。

只有在心理上的不一致方面下工夫,才能避免歪曲所认识的价值。对于福音的价值,格外容易有这样的歪曲。不错,面对这些价值,不能采取中间的路线。可是,除了肯定和否定的答复之外,也可能是一个模棱两可的答复。接受价值,并非因此就尊重它们的本质,却可能把它们化为我们的尺度,甚至于使它们失掉本来的特性。

换句话说,一个内心有不一致需求的人(这样的人并不少见),面对价值时,也会稍改他的态度;但他首先歪曲对价值的知识,加以批评,使它就合自己个性原有的因素;因为事实上,价值显然与他的那些因素格格不入。最后的结果,个人很少会有真正的改变;而且他还会发展一种自卫性的态度,以适应圣召的情况;可是,这并不是能使人成长及有助于建设的适应。

这些内心的不一致,如果不被认出,不加以处理的话,就会妨碍响应的能力,激起自卫的行动,不仅是自我藉以抵御外在环境的进展,也用以抗拒自己内在的攻击。这都是歪曲着事实真相来进行的。

分辨以实行追随基督的志愿:三种同样重要的方法
分辨的最后目的,是帮助一个人加深对生活的适当抉择,使他清楚知道自己愿意改进,并不是想得到一时的满足,必须持之有恒,且非出自虚伪的冲动,而是由于确知自己还没有过到的。

分辨的主题是价值和心理上的不一致,是为追随基督,所以我们可以说,传统的神修指导,只提示一些价值,而分辨却帮助人,使他内心能够吸收这些价值。由于这个问题涉及个人的心理状态,所以也可以把现代的心理学,予以基督化的理解后,加以利用,因而得到极大的益处。

为此,在培植圣召的时候,必须采用三种方法,或利用相连的工具,即:神修教育、实际经验和心理学这三种方法。它们分别帮助人认识价值、接受价值,以及考查是否怎样接受。

(一)教育的方法,在于提示并阐明圣召的价值,即利用讲授神学、训话、避静、神修指导等等。其中以来自团体生活和兄弟友爱的教训最为优异(修会12)。如果一个团体不注意兄弟友爱的内在价值,如果人人「各行其是」,那么圣召已经蒙受损害,对一个青年来说,他就无法使那些圣召价值内在化;对成人来说,则很难保存他内心已经吸收的价值。

(二)经验的方法,在于实习各种角色,即从事各种社会活动,实行使徒工作,吸取堂区经验等等。教育和实际经验这两种工具,都很重要而不可或缺;可是,只靠它们还不足以达到培植圣召的目的。它们本身就留在不属人有的阶层上,因为它们不理会接受者怎样聆听讯息,怎样反应经验;或者它们只看蒙召者的个人,却不触及那最重要的部分,即潜意识的动机;而这潜意识的动机,如同我们已经讲过的,不断地发生着影响,很多次也阻止内在化的能力。

这是超出善意范围以外的事:给人提示的价值,却被人歪曲的接受。一个被自己内心不一致所阻的人,无法深深地把提示他的经验,实行在自己的生活上;他不但不学习新的行为,反而重复以前那些不适现况老样子,来面对新环境。

我们只要回想一下,有百分之六十至八十的人有这样的情形。正如卢拉神父所分析的四年培植圣召的成果,证明大多数准备过司铎和修会生活的人,内心没有充分的内在化能力;只靠教育和经验所提供的帮助,关不能改变这个困难发。的确,在这四年的岁月里,在深入认识自己方面,很少进步。

(三)心理学的方法,目的是在于使人准备自己按照所宣称的价值来生活,一方面减少人格所不能采纳的,且与圣召价值体系不合的那些部分,另一方面却增强个人听从和实行天主圣方的能力。换句话说,目的是在于增强内在化的能力,对个人的潜意识方面下功夫,为实现圣依纳爵所指示的促进神修的方法,即持久而深入地认识自己,同时稳定地管制自己(神操327)。

把这种对自己的认识,视为一种不足重视的事,这是武断,无法证明,贻害匪浅的想法;因为内心不一致的人,永远保持他们的不一致,给自己造成一些虚幻的期望;时日越久,他们的失望也越大,而跟随基督所必需的牺牲,将使他们不断地感到不安和失意,而不能成为生命的泉源。

一个真正有效的培育计划,应该同时应用这三个方法。将心理学和神修学分闭,或将人性的成熟和圣召的成熟隔离,这是愚昧的事。培植圣召,必须提示一个客观的精神内涵,可是同时也要发展个人内在化的能力,为使人将此精神内涵内在化。如果不把人性的和精神的二者互相整合起来,那么所提示的理想,不但不能助人成长,反而成为使人迷失和失败的根由。

为此,对于心理学的功用,不应该去求助于一位心理学家,请他不时到修院里来,以各种测验来评估圣召。问题并不是在于决定谁有圣召,也不是在于评估每个人的圣德,而是在于帮助随从圣召的人,照着他们自己口头所宣讲的价值来生活。这更是预防的问题,而不是治疗的问题;更是想培植,而不是想补救。

心理学的五种功用
心理学所擬定完成的工作,并不是想取代目前所采用的培植圣召的方式,而是想补其不足,以求完善。是希望进行支持辅助的工作:使人能有适当的准备,为能在学习和经验等方面,实在能有所获。心理学有一些工具,可以完成这项任务。

心理学的第一种功用是治疗性的:补救培育方面所犯的错误,减少失败的不良后果,治疗各种心理症。

不过,这并不是心理学最主要的功用。有一种更近乎培植的,那便是选择性的功用,即对那些预备进修会的候选者,加以选择甄别。可是,这种选择,不可把它随便解作一种普通粗略的分类,把那些不适于修会生活的份子剔除,而取录那些适宜的青年。

这里所谓的选择,是指一种甄别的分辨工作,不是观察有没有圣召,而是研判候选者的性向素质。「测量」圣召,不是心理学的事;是帮助候选者,在听到天主的召叫时,评估自己的能力,并考虑自己是否能够自动自发地、实实在在地响应天主的召叫,过这圣召生活,不要觉得自己好像被这圣召所挟持,或扭曲圣召的伟大性。

照着这个意思来讲,心理学的选择,成为培植圣召过程中的第一步工作,修会应该是接纳一个人进修会时完成此事,而不是——经过了几个月之后——开始发现有难题时,才着手去做。立即采用心理学所能提供的协助,是一项爱德的服务;等到发生了问题才取用,它就流为一种检查和判断的工具了。

第三种功用是预防性的:初进圣召之途的人,对于日后随从圣召时所能遭遇的困难,就在他刚进入修院时,已能发现困难的根源。为什么不及早设法补救,偏要等到困难发生之后,往往到了无法挽救的时候,才急着想找办法呢?如果从一开始,就设法防止这样的事发生,因而减少失败的人数,也降低挫折的重大影响,因此更显示爱心。

本书后来还要说明,关于录取入会者这个问题,心理学也可以说一句话,不是为判断或测量候选者,而是为帮助他明白,天主向他要的是什么。

然而,心理学的主要功用是培植和整合圣召——第四、五种功用。

「培植」的意思,是帮助候选者能深入而持久地认识自己成长的情形,在某些方面比较成熟,某些方面尚留在幼稚状态,了解自己之后有自我控制的能力,能把一切可用的精力,都导向实现圣召理想方面。

「整合」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协助候选者,使他在心理和圣召上,能够和谐地成长起来,达到成熟的地步。很多次我们发现,在当会士和做人之间,分裂不和,好像修会生活是消极的,否定人性,然而相反的,修会生活是积极地肯定会士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在人性和精神之间的分裂,并不是属于人类本性的,而应该把它归罪于那些死板地分类的教育方针。按照这种教育方针,先是培植理智,然后从事牧灵活动,最后——如有时间的话——才教育人性。为此,教师关心青年的心智;负责教育者,注意他的实际活动;神师则指导他的心灵;心理学家则留意他的心理病态。这样的教育,从来不接触到人的整体,且妨碍真正的培植工作;因为真正的教育工作,应使各种价值,都能与人的整个人格接触,并自由地运转。

一个心理学家,希望培植和整合有圣召的候选者,常走在两条平行轨道上:一面注意人性的成熟,另一面也促使圣召成长。他的目标是想建立一条直接的通道,把福音与生活,祈祷与行动,双方连接起来。

心理学的培植功用:何种心理学?
承认了心理学的培植和整合的功用之后,接着就有这个问题;应该去请教怎样的心理学家?

一个有圣召者之所以去叩心理学家的门,应该是由于希望把基督信仰的价值,实行在自己的生活上。有了这样的希望和要求,已能省去心理学家的许多指导。有一件事已是显而易见的:说一个心理学家只注意心理学的问题,而是理神修的问题,这是天真幼稚的想法把心理和神修分开,是一种相反人性的作为。心理学家固然处理那些有关心理的问题,不是那些有关神修的问题,可是在其进行工作时,必然也会遇到一些有关神修的问题。

心理分析。有些心理学家,把宗教或对神的信仰,视作心理的病态,或视作袪除罪恶感和忧虑的治疗法去请教这样的心理学家,当然是有害无益的(即相反整合圣召的目的)。他们对人的观念,与基督教会所持的,龃龉不合。譬如说,有许多心理学家,有这样专重心理分析的偏差,认为人生的最后目标,是满足自己的需要,消除紧张,得到快乐。

按照这样的观念,请教者的圣召志愿被破坏了。一定不会受到鼓励。修会圣愿竟被解释成逃避现实。人的本能升华被认为是不可接受的。而信仰也被视作宣布个人无能和失败后的一种补救。

这并不是说,这样的心理学家,是一些「不良的」人物,只是说,他们所假定的人类学,与修会生活所主张的互相抵触。在这样的心理学家之中,很难找到一个不仅能接受修会生活的价值,而且也会重视其意义的。

再者,这种机械的人生观,完全是从「性」的观点来看人生。他们把性看作是一种渗透并决定整个人生的力量,因此,谁若抑压了性,每次都会激起惊异,而被认为是一种不能适应的现象。

这样的「性」观念,即使心理学家不说话,也能输给那些来向他「请教的人」。我自己认识了许多人,在去见过心理分析家之后,对自己原有的价值观,完全笼罩在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的阴云下。其中有一个人这样对我说:「今天我还像昨天那样相信有天堂,可是我不于关心要升天堂了。」

自我实现的人文主义心理学家。有些心理学家,容易接受或容许在人生中可有宗教的活动,但并不把宗教视为主要的活动,对人生的动机并不能起决定性的作用。这样的例子就是有许多人做了「自我实现说」的信徒;他们的首脑是罗杰士(C.Rogers)

有许多这样的心理学家,他们认为人生的最后目的,就是实现和发展自我,表现自己所有的潜能。最主要的是表显自我,把自己内心所感受的实现出来;至于所表显的是不是有价值,那是不用去理会它的。按照这样的观念,信仰生活只为自己服务,当信仰使人觉得实现了自己而感到满足时,才算得有用。没有比这种主张更相反福音的了!

这种心理学,正在吸引着许多属于修会中的人;事实上,它是提供给人一个机会,在许多年的法定培育制度之后,能够重新评估人的价值。其实,这是一个骗局:它虽给人安慰,却不能使人成长。宣称人必须实现自己;固然给人卸下了生命的重担,可是也取消了那种使人成长的适当紧张;没有了基督徒的价值,基督的宗教就变成死文字的废纸了。

譬如说,一个会士,得到这种心理学的帮助,耳际不停地听说要实现自己,经过几个星期或几个月,常听到这种明言的或不明言的讯息之后,已没有理由要继续过修会生活;因为,在修会生活里,实现自我乃是奉献自己的后果,并不是一个直接追求的目标。

群体动力。求助于群体动力,对达到培植圣召和促其整合这个目的,也毫无用处。所谓群体动力,种类甚多,有感受的群体动力,有讨论问题的群体动力,有自我表达的群体动力等等。这些活动,也像前一种的自我实现,很受人们欢迎,尤其是有不少女性的团体参加。

这些群体动力往往提供一些喧哗嘈杂的方法,藉以刺激情绪和感情;进行各种练习,以推动参加者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告诉别人在自己的身体上,什么是自己最喜欢的,什么是最不喜欢的;坐在朋友身旁,什么使自己感到紧张;说明自己感到害躁或不安的一个经验;提出自己个人的一个问题,使别人能够提供意见,并分享同样的经验等等)。接着自由讨论所得的结论。

当然,这样的作风,能使整个团体紧密团结,大家都觉得很兴奋,很快乐;因为大家都能彼此了解,也很自然、坦诚、真诚地表明自己的内心。不过——问题就在这里——群体的活动,只能刺激感情,至此为止,此后即一无所能。在这方面的影响固然很高,却很空洞,不久就会消失(至多只能维持三五个星期!)。

这种经验所造成的错觉,就是把能力(刺激感情)与效果(导致改变),混淆不分。这种经验固然强烈,却不能产生一种持久的改变。兴奋并不是使人改变的良好基础,只能使人前行几步而已。

这样的群体动力不是使人改变的一个有力方法。只是被人不断追求的迷信,那里有刺激(自我表白),那里也有改变。这是一个迷信!这些群体动力固然很有趣,可是并不能帮助人成长。

并于这方面的研究,已获有非常可靠的证据,使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如要使人改变,只靠感情方面的刺激是不够的,还必须吸收一个认知的系统,这认知系统能和情绪方面的各种经验连贯起来,并使人在日常生活中所发现的个别情形普遍化。

这个科学的结论,也能使我们反省一下,那些所有的牧灵方法,由于能刺激情绪,而曾被认为具有教育价值的,都是浮泛不实的。

无事不知的心理学家。最后还有一种心理学家的门,是不应该去叩的。那就是在门铃上面写着一个这样的大字:「神」。

心理学家的任务,是研究人内心最深藏不露的各种行动;可是,他们屡次把自己所应该提供的服务,变成一种权利,任意评论别人的生活。他们是在扮演着「神」的角色,对于来向他们请教者的生活,成为最高的权威。他们神格化自己的权力,却贬抑了请教者的身份,甚至于也忽视了他们自己合法的长上的权威。很多次那些去向这种心理学家请教的人,很听从心理学家的话,却不肯服从其他的长上;最不幸的是在这些长上之间,也有那位掌管天地万物的真天主。

选择心理学家时应有的标准。我们之前往心理学家那里叩门请教,目的是希望得到他的帮助,好能成为更成熟的人,更有圣德的会士。这种希望,应该获得保证,能够成为事实;因为,如果落空的话,那么我们不仅是会长丧失我们所拥有的物,连我们本身也会丧失。

我们所需要的,首先应是一个对于人的人格极有研究的心理学家。事实上,有好几种不同的心理学:有实验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有些心理学家,对于鼠、猫、鸽子等进行专门的研究,却不研究人。有些人之名为心理学家,因为他们曾看过有关心理学的书。上述这些心理学家,对于我们培植圣召的目的,都没有用处。

一位精神病专家,对于我们的目的,也毫无助益(除非有人显有精神病态)。他知道人类在生理和精神方面的种种反常现象,也知道给病人开药方治病。他从疾病的镜片中,透视一个人;可是,关于人的人格,和人格方面的动力,他却并没有多少经验,也不知道如何处理这方面的问题。

对于我们培植圣召的目的,能有助益的心理学家,是一个知道人格的构造,尤其是关于潜意识的根源,具有深切知识的心理学家。他的这种知识,必须也是实用的知识;就是说,他必须在专门的导师指导之下,亲自做过一个时期的心理辅导实习,尤其是对他自己,曾进行过一番研究工作,以便认识自己本身的问题,并把其中一部分问题加以解决。

此外,我们还需要一位对于人类的精神结构,有过专门研究的心理学家他所学的心理学,不可能是一种「中立的」心理学,却与人的精神结构有连系;就是说,必须研究过这个能与天主冷谈交谈的人的人格。为此,他研究人的精神结构,因为能准备一个人去响应天主的召叫。他也研究人的成熟性,因为能帮助一个基督信徒,使他成熟起来。如果要一个心理学家,能够影响完成圣召的作用,他就不能不注意方面。

我们所需要的心理学家,对于「人生应是一种超越」这个信念,必须具有一个明确的观念,同时也必须善尽他为心理学家的任务,为能协助人生所附有的这种超越自我的特性。他必须清楚知道,而且他本人也有经验,生活就是超越自我,人之能够实现自我,其程度就看他能够弃绝自己多少而定,人所应该走的第一步,并不是寻求自己,而是实现那些在他之外,超越他的价值。

由此可见,一个这样的心理学家,必须是一个属于修会的人(司铎或修女),或一个有名有实的基督信徒。他只负起自己的职责还不够,必须把自己的职责,看做陪着来向自己的请教者,一起走向心理路程的终点。然而,他只重视自己的职责还不够,必须努力工作,务使那个请教者,更能负起他自己的责任。他不可把十字架、放弃自己、无私的服务等,只看做人生的一些次要的因素。研究心灵深处的心理学,乃是为圣召服务,不是为破坏圣召,或对圣召置之不理。

今天从意大利各所大学的心理系毕业出来的心理学家,是否具有这些观念?我很怀疑,虽然我对各所大学的情形,所知有限。那些从额我略(国瑞)宗座大学里,由卢拉神父所创办的心理系毕业的心理学家,曾按照上述的这些观念训练出来的,确有科学的学识;这是我所能肯定的;因为关于这一点,我知道详细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