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福八端之二 哀恸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要得安慰
这是真福八端的第二端。
但拉丁通行本,以及我国过去拉丁通行本翻译的圣经和教友袖珍(香港版 409页),把真福第二端作为第三端,原有的已本希腊抄卷和拉丁通俗译本由于传抄的不慎而移动,将第二端移到了第三端。
现今我们依照玛窦福音原文改动拉丁译本的次第。
真福二端按路加所抟的福音作:你们现今哭泣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你们将要欢笑。(路6:21)对真福第二端,二福音的文词和意义,稍有出入。玛窦所讲的哀恸的人是有福的像他在真福第一端所论的,着重精神方面。而路加是为归化的外教人写的,偏重一般的社会的普遍状况。他多次记述了那些丧失了亲人的人,如何哭泣,耶稣救助安慰了他们(7:13、32、38,8:22、25,23:28等处)普使他们破为笑。现成的例证很多,读者易于了解。
  哀恸一词按原文,在旧约中多是指人因受天灾人祸,而感受的悲哀,痛苦、忧闷、难受等意,特指对亲友的亡故而感受的  。(创37:34、达10:2、加上12:52)
新约中的哀恸一词共享过十一次,多表示心灵上的痛苦,悲哀和忧伤。
玛9:15新郎办喜事亲友应他同乐,不可有悲哀,如丧考姘的表示。
圣保禄对格林多的教友怙恶不悛,心中表示非常悲愤。(格前5:2)
哀恸和哭泣二词连用时,表示不仅心灵上的悲痛,而且外面也表示出来.如妇女去耶稣的坟墓那里,哀号哭泣.(谷16:10)若望以预那些与基督的神国敌对人灭亡时,他们的帮凶一见此情形,无不痛哭哀号,(默18:15.19)参见 四:9.
真福二端所说的哀恸的人,他们所感受的痛苦难受,原因不是为了他们自已的罪过,而是因为世界上的恶势力压迫难为他们,使他们感受痛苦.
第二端与第一端,都是指耶稣时代一般的贫苦大众所受的压迫与哀痛,
耶城法文方济会和公教文化杂志和多数译本作:AFFLICTI.
以色列人自犹大国灭亡之后,直到基督的时代,可以说过的是奴隶的生活,精神和物质两方面,不断受着痛苦与压迫.因此先知代表天主说:你们安慰安慰我的百姓吧!(依4:11)
他们要得到的安慰,就是默西亚给以色列人带来的救恩,按依61:23默西亚要治疗破碎的心灵......安慰人的忧苦的人,给熙雍悲哀的人一项冠冕代替灰尘,喜乐的油以代替丧服,颂扬以代替沮丧的神.
耶稣在纳匝肋会堂讲道时,引用了以上这段圣言,以后向若翰的门徒,也引用了同样的预言,表示这预言在自己身上应验了.(路4:18――21;玛11:2――6)
当默西亚降生的时侯,正义虔诚的以色列人,如西默盎,期待着以色列的安慰.(路2:25)
基督一方面宣讲天国的福音,但另一方面对一切疾病灾祸殃所困扰的群众,大动慈心,不时治好他们,安慰他们,(玛9:35-36;11:5-6)且说:凡劳苦和负重但的,你们都到我跟前来,我要安慰你们.(玛11:28)



何为哀恸



哀恸的人原文伯(PENTHOUNTES),出自动词(PENTHEO),意谓悲伤、忧愁、哀悼、哭泣,用的是此字的分词,以分词作名词用,指正在或常在悲伤的人,故依原文意义来说,并非指人一时的感觉,而是反映人的一种生活常态。安慰一词原文作PARAKALEO,意谓求助、安慰、鼓励、劝勉;用以反映称天主圣神为护慰者一名,(PARAKPETOS)即是由此字而来。有了这番语源释义后,我们可以进而讨论第二端真福的念义。
这一真福的念义,看来似乎比前一真福易于了解;谁不悲伤?又谁悲伤而不想获得安慰?但悲伤而必获得安慰,悲伤而得福之道,却不简单。要想明了其中的秘决仍还有赖第一真福的含义。第一真福实为后七真福之本。真福八端是福音生活的八面,有了神贫,福音生活必也八面玲珑,无往而求自得。这一点是诠释真福八端所不可不注意的。
贫与哀原是相连的,贫非人所原哀亦非人所欲;但人生是不了贫(玛26:11),亦少不了哀(若十六:20—22;罗八:22—23)。福音之所以解救人生,在于使人安贫、乐贫、甘贫、嗜贫;由贫而来的哀亦由此而成为可安、可乐、可甘、可嗜的哀,其中转变由来的因缘仍在于[神]:出于神的贫是真富,出于神的哀是宽慰。天主是社,天主的国是神国,贫而神的才能有天国,哀而神的能享天慰。诚然,使人生活的是神,肉一无所用(若六:63)
由神而贫的人,必为寻求天国和它的义德而抛弃一切(玛六33;十九21),决不贪财,为财而丧失生命(玛十六:26);同样,由神而哀的人,必为穷困堪怜的人生而痛哭,决不以贫苦哀伤来换取现世要变为哭泣的欢笑(路六21;24;25)。
神贫的人舍弃钱财,因为钱财今人骄奢淫逸,远离天主而自绝于天国(玛六24;十三22;十九23;);神哀的人谢绝福乐,因为世福世乐不但空虚易逝(若壹一;16-17),而且终归给人招来痛苦(路十六23-26;雅4:9--10)
神贫的人知道自己原一无所有,神贫的人知道原只有罪过。神贫的人承认自己一无所有,才有天主为他的万有;神家的人承认自己只有罪过,才有天主作他的安慰。是以神贫的人是富有万有,神哀的有是长享安慰;使人能作出这番自认自讼的,还是人由于接受福音而获致主的神。主的神使人知贫知哀,而化贫为富,化哀为慰;不但已富己慰,而且使人富人慰。
圣保禄甚具有主的神,分看来像是优苦的,却常常喜乐,像是贫困的,却使许多的富足,像是一无所有的细[小穷人]圣方济各亦深具有主的神而酷爱神贫。他常常痛哭流泪,悔恨自己的罪,哀伤世的不知对天主以爱还爱;但分却常常喜乐。百病缠身,苦不堪言,人不堪其苦时,他反召分的子弟来为分高歌奏乐。快将死时,自己引吭吟咏,来宣传他心内不可言传的安慰和喜乐,在歌声中,由现世的天国进入了永生的国。
基督传授给我们的福音,不是什么理想,而是实际的生活,他生活于前,我们继之于后,那我们也必如圣方济各一样,歌声欢迎今人生可悲可哀的死亡。死亡且不可悲,人生还什么可悲!



由四旬期谈到耶稣的哀恸

我们打开全部新约,找不到一处记载耶稣笑了;可是我们可以找到耶稣哭了的记载。新约中明明记载,耶稣至少哭过三次。
第一次,按圣路加的记载:耶稣临近耶京的时侯,望见京城,便哀哭她说:恨不能在这一天,你也知道有关你平安的事,但这事如今在你眼前是隐藏的。的确,日子将临于你,你的仇敌要在你的四周筑起壁垒,包围你,四面窘困你,又要荡平你,及在你内的子民,在你内决不会一块石头在另一块石头上因为你没有认识眷顾你的时期。(路19:41--44)
耶路撒冷!耶路撒冷!你常残杀先知,用石头砸死那些派遣到你这里来的人。我多少次愿意聚集你的子女,的如母鸡把自已的幼雏聚集在翅膀底下,但你却不愿意。(玛27:37)
耶稣为什么要哭耶路撒冷?
第一:因为耶稣看见耶路撒冷辜负了天主多少特恩殊宠!自从撒罗满完成天主的圣殿后,天主赐给了耶路撒冷多少若大的因惠,尤其耶稣公开讲道后,在耶京讲了多少道理,显了多少神迹,但耶京都毫无回心转意之情,这怎能不使耶稣悲从心来,流泪痛哭呢?
并且耶稣自比作母鸡,又比得多么亲切动人!天下的母亲哪有不爱护自已子女的,但他们伸手护卫护子女的姿态,总不如母鸡伸翼护雏,奋不顾身的姿态,显得真切动人!耶稣这样爱护了耶路撒冷,可是她偏不愿意悔改,接受耶稣的爱护,这怎能不使耶稣伤心流泪?在这里我们应反省,回顾一下我们一生的历史,这是否也是我们灵魂的切实写照?
第二:耶稣之所以哭耶路撒冷,不但是为了耶路撒冷忘恩负义,并且还预先见到,过几天之后,她还要犯一个滔天的大罪,即杀害天主子,钉死救世主的大罪犯一个滔天的大罪,既杀害天主子,钉死救世主的大罪。因此,天主必要报复,将她撤低破坏,将其中的居民完全歼灭。耶稣预见他心爱的圣城,要 受到如此民凄惨的浩劫,他怎能不大动慈心,高声痛哭呢?
耶稣第二次流泪,是在他复活拉匝禄时。(若11:1--44)当时耶稣正在约旦河东岸传教,玛尔大和玛利亚派人去报告耶稣说:主啊!你所爱的病了!当耶稣到伯达尼时,拉匝禄已死了四天。玛尔大听说耶稣来近了村庄,便前去迎接他。以后又回家叫玛利亚来见耶稣。那时耶稣看见她哭泣,还有同她一起来的犹太人也在哭泣,便心神感伤,难过起来,还说:你们把他安放在哪里?她们回答说:主,你来看吧!耶稣流泪了,于是犹太人说:看,他多么爱他啊!耶稣为什么在拉匝禄的坟旁流泪痛哭?是因为他所爱的人死了!耶稣固然是永不改变的天主,但他也是有灵魂有肉身的人,和我们一样,自然也有喜怒哀乐爱恶欲的感觉。他现在看到这两个哭不成声的姊妹,和前来吊丧的亲友都在哭哭啼啼,触景生情,不免伤感难过,一时悲从中来,眼泪夺眶而出。
我是否是耶稣所爱的人?我在主前是否也已死了?是否也已臭了?是否也惹得主耶稣在我灵魂的墓旁流泪痛哭?这是我们在此应反省的课题。
耶稣第三次流泪痛哭是在山园祈祷时。虽然前三圣史都给我们记载了耶稣在山园中忧闷得要死,但没有记载他曾哭过,只是路加记载了:他的汗如血珠,滴在地上(路廿二44) 。可是圣保禄宗徒明明记载说:当他还在血肉之身时,以大声哀号和眼泪,向那能救他脱离死亡的天主,献上了祈祷和恳求(希五7)。这明显是指示耶稣在山园祈祷时痛哭流泪的情形。
耶稣在山园祈祷时为什么痛哭?我们可以断定决不是因为他怕死,因为他早已多次预言过自己必须上耶路撒冷去受难,被人杀害,并且他自己还说过:我要为羊舍掉我的性命,谁也不能夺去我的性命,而是我甘心情愿舍掉它(若十18)。
我们了可以断定,耶稣之所以痛哭,决不是因为他认为自己的工作失败,前途没有了希望。因为他早已多次预言过自己死后,第三日必复活,而再三告诉宗徒们说:一粒麦子如果不落在地里死了,仍只是一粒;但如果死了,才结出许多粒来。又说:当我从地上被举起时,便要吸引众人归向我(若十二24-32)。
耶稣在山园祈祷中放声痛哭,是因为他看见了将有许多人要辜负他所流的圣血,是因为他看见了许多人竟拒绝他以自己死亡,为他们挣得恩宠,是因为他看见了将有许多他所爱的人,就是你和我,仍要刺透他的圣心!就是这位流泪满面的耶稣在山中圣训是曾说过:哀恸 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要受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