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论文 十、论爱心与拯救
    ——这个世界最需要爱

    亲爱的朋友们:当你见到这个题目会有怎样的感觉呢?是惊喜?激动?兴奋?还是迷茫?乏味?不屑一顾?之所以惊喜,兴奋是因为不论它曾有过何种不同的遭遇,何种不同的大人物,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们的评头论足,在人们心灵的最深处,但她仍然是人极为需求的永久渴盼。那乏味或不屑一顾的,或许是在人类历史的命运中,那带血的伤痕和苦难太深重了。的确,现代有太多的人,由于人生的颠沛流离,命运的无常及苦难,不仅否定上帝(天主)的存在,而且似乎看破了红尘,于是从此关闭了仁爱之门,退到以自我为中心的角落里,自生自灭。我想这也确实是生活中事实啊!

    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爱心,从来就没有少过痛苦的付出,往往是爱得越多爱得越烈,付出得也格外得多。可曾记否亚巴郎“从命献子”?为了忠信于天主,接受了何等的考验。圣经的作者以极其生动的笔法,详叙了极为感人至深的一段:“这些事以后,天主试探亚巴郎说:「亚巴郎!」他答说:「我在这里。」天主说:「带你心爱的独生子依撒格往摩黎雅地方去,在我所要指给你的一座山上,将他献为全燔祭。」亚巴郎次日清早起来,备好驴,带了两个仆人和自己的儿子依撒格,劈好为全燔祭用的木柴,就起身往天主指给他的地方去了。第三天,亚巴郎举目远远看见了那个地方,就对仆人说:「你们同驴在这里等候,我和孩子要到那边去朝拜,以后就回到你们这里来。」亚巴郎将为全燔祭用的木柴,放在儿子依撒格的肩上,自己手中拿着刀和火,两人一同前行。路上依撒格对父亲亚巴郎说:「阿爸!」他答说:「我儿,我在这里。」依撒格说:「看,这里有火有柴,但是那里有作全燔祭的羔羊?」亚巴郎答说:「我儿!天主自会照料作全燔祭的羔羊。」於是二人再继续一同前行。当他们到了天主指给他的地方,亚巴郎便在那里做了一座祭坛,摆好木柴,将儿子依撒格捆好,放在祭坛上的木柴上。亚巴郎正伸手举刀要宰献自己的儿子时,上主的使者从天上对他喊说:「亚巴郎!亚巴郎!」他答说:「我在这里。」

    使者说:「不可在这孩子身上下手,不要伤害他!我现在知道你实在敬畏天主,因为你为了我竟连你的独生子也不顾惜。」亚巴郎举目一望,见有一只公绵羊,两角缠在灌木中,遂前去取了那只公绵羊,代替自己的儿子,献为全燔祭。亚巴郎给那地方起名叫「上主自会照料。」直到今日人还说:「在山上,上主自会照料。」上主的使者由天上又呼唤亚巴郎说:「我指自己起誓,--上主的断语,--因为你作了这事,没有顾惜你的独生子,我必多多祝福你,使你的后裔繁多,如天上的星辰,如海边的沙粒。你的后裔必占领他们仇敌的城门;地上万民要因你的後裔蒙受祝福,因为你听从了我的话。」(创:二十二、1-19)而耶肋米亚先知在尽先知责任时,曾感受到比死亡还剧烈的痛楚。“我的母亲,我真不幸呀,你竟生了我这个与普世相对抗的人。”(耶:十五,10)当耶京陷落时先知欲哭无泪,肝胆俱裂,“我的肺腑,我的肺腑!我痛苦欲绝,我心已破碎,我心焦躁不宁,我不能缄默!因为我亲自听到了角声,开战的喧嚷。真是毁灭上加毁灭”(耶:四、19)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作母亲的,每当谈到自己儿女的悲惨命运时,往往泪水横流,伤心不已。爱,就意味着关爱别人,不忍心见到自己所爱的人受到一丝委屈。这种高尚的情感,有时也存在于帝王将相的心中。清初时,爱新觉罗•福临(顺治皇帝)就是其中一例。顺治17年(公元1660年)8月19日,董鄂妃在承干宫内薨逝,时年仅22岁。顺治皇帝曾自我安慰地说:“她崩时言动不乱,端呼佛号,嘘气而化,颜貌安整,俨如平时。”但死者无论怎样意泰安详,也无法掩饰生者对死者无以名状的悲痛。

    这种可贵的情感,如果不是建立在一种特殊的铭心刻骨的爱中,也绝难以为爱而付出代价。我想在每一个伟大人物的心中,都有这样一种爱火,一种深不可测的大慈悲;一种无法遏制的深情,一种无法满全、满足的渴望;一种越烧越旺、永不熄灭的熊熊之火。他或是爱苍生、爱百姓;或是爱国家、爱民族;或是爱理想、爱事业;或是爱朋友、爱家庭、爱教会、爱信仰。这种“爱火”是情和爱的结合,是在大爱之中包含着深情、浓情和激情的一种精神状态。我曾看过几次《谭嗣同》电影,所受感动,至今犹存。有一段道白是这样的:当他即将被捕时,和爱妻有几句对话,妻伤心欲绝地说:“复生,我们还没有孩子!”复生极为痛心地流下了眼泪说:“我们要孩子作什么?在中国,多一个孩子,就多一个奴隶。”

    的确,此君为中华民族的复兴,甘愿洒一腔热血,换来民族的振兴太难能可贵了。

    朋友们:在这个大千世界中,谁愿意为爱而真正付出自己的一切?即使有这种勇气、信心、果敢甚至对死亡的无畏,是从哪里产生?这里便产生了这样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敢爱才敢作证,有爱才能付出,有爱才能做到‘粉身碎骨全不怕’……”

    但这神圣的爱,如何才能拥有?我想唯有主耶稣基督才能有绝对意义上的爱,而这爱又非常独特地显示在耶稣基督全部的苦难中,特别是钉于十字架时,他相信,通过他对敌人的服从,能够实现天父的圣意。正是怀着这种信念,他走向了十字架;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时,他自愿接受了所有的恶意中伤和残酷行为,并把有毒的成份去掉,把恶意中伤与残酷变为奇迹般的宽恕。在耶稣最初传福音时,他大声告诫人们:爱,宽恕永远胜过仇恨与敌视。尽管如此,我们有时在现实生活中,却很难实践,我们那可怜的一点点宽恕,究竟有多大力量……。

    耶稣的一生,的确太悲惨了。也许没有任何人比耶稣更有资格谈论失败和痛苦。敌人对他的敌意、迫害、误解,忘恩负义……当时间一天天地过去,最后到达耶路撒冷,那颗泣血的心呵!他遥望圣城,禁不住泪水横流,直到髑髅地,在这儿他追求的是天父的旨意。他爱的失败——这种爱似乎又战胜了失败——变成了爱的释放,取得了永恒的胜利的力量。这是人类有史以来出现的一个最具体的、战胜挫折的胜利————受难者变成了胜利者。

    在此我们得出了一个伟大的结论:这就是基督来到世界,为了人类,自愿跌入不幸之中。这也说明,一个高高在上、无所不见的天主,终于同苦难的人类融为一体。十字架上的基督表明天主认同了人类的苦难、不幸与悲剧。也表明天主不忍心人类遭受苦难。

    对耶稣来说,不幸是神圣技术的奇遇,当心灵朝向天父……把自己钉到世界中心本身中去。十字架的横梁穿过这一交合点——上去,天父的爱全然践行在矛盾、厄运、撕裂和整个地付出自己的过程之中,直到在不幸中倾尽自身。这种倾空就是爱。

    故此,基督信仰最为卓绝地体现于在不幸与受辱中,对生命和生活说出含泪的肯定,在困境和孤苦中对挚爱与希望说出含泪的肯定,我们遭受凌辱,我们的生命遭受多种威胁,我们的生存受到了伤害……尽管如此,我的生命仍属于爱,属于正义和希望。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基督的爱不仅能给予我们勇气、信心,而且可以达到拯救人类的目的。众所周知,人世间的罪恶、痛苦、诱惑、自私,无论何时何地,都将对人类造成了很大的威胁。我们能否真正地超越它们?基督的真理告诉我们,唯有基督助佑我们,才能达到此目的。

    从这里我们不妨作一个对比,有真正伟大信仰的人和没有信仰的人的差异:我们生活中有太多的人承受无比深重的苦难,但有伟大信仰的人是化苦难为力量、化苦难为信仰、化苦难为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和犀利的批判武器,化苦难为博大的悲悯和深刻的思想。陀思妥耶夫斯基说:“我只担心一件事,就是怕我配不上我所受的苦难。”而没有拥有真信仰的人,则是在无穷的苦难中学会了明哲保身,学会了见风使舵,学会了随波逐流。最后,也学会了卖友求荣、虚伪和残忍……。因此,没有基督的真正信仰,不可能超越苦难,更难从中找到救赎的价值。

    朋友们,十字架上的爱是人类宇宙中最高、最伟大、最卓越的大爱,这是因为这世界所有人类的罪恶、不幸、苦难、死亡……都被基督的爱淹没了。请想想,天主子本无辜,却受尽苦难,并以全部绝对的惨情、惨景、惨死,爱了人类及世界。这将又意味着什么?这将意味着基督以爱根除世界的绝望、死亡、堕落及世界的腐化。圣保禄宗徒正是从这基督厚重的安慰中得到了最大而又最强,甚至比死亡更强的生命。他在其书信《罗马人书》(八,31-37)中说“是困苦吗?是窘迫吗?是赤贫吗?是危险吗?是刀剑吗?……然而靠着那爱我们的主,我们在一切事上大获全胜。”因为保禄深知天主爱人类连其独生子也完全牺牲了,还有什么不肯施于我们的?

    我们在二十世纪发现了一位伟大的基督战士,一个可歌可泣的、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基督真理的见证者——朋霍费尔。

    1943年的圣诞节,朋霍费尔在集中营的囚室里给父母写信,他担心自己因被囚禁而在节日里给父母蒙上阴影。他在信中写道:“不用说,我非常盼望得到释放,与你们在一起。但是,这许多年来,你们已给我许多欢乐的圣诞节,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其光辉足以强烈地照亮这幽暗的圣诞节。在这个时候,我才真正感觉到继承了一种过去的精神遗产,具有何等重大的意义,它的坚实丝毫不为现世的变故和不幸所动,从这种回忆得到的温柔的感觉,属于人类更美好更珍贵的东西。凡能坚持和维护这不可剥夺的价值的人是不会被压倒的。在监牢里守候圣诞节,对一个基督徒来说并非特别艰难。”我敢说,在监牢里守侯圣诞节的人,比在别的许多地方,比那些有名无实的基督徒更有意义,更为真诚。悲惨、痛苦、困乏、孤单、无助以及过失,在上帝眼里与人类眼中大不相同:天主之所以降临在世人厌恶的地方,基督之所以生在马槽,对这些奥秘,一个囚犯比任何人都更能理解。”

    正如神学家尼布尓所言:“他不屈不挠的战斗已成为灵性重于物质的生动象征。他的行为已经表明,仁爱的和真正有人性的人的灵性,必定战胜邪恶,这种邪恶不能攻破负责的灵性自由的最后堡垒。精神的生命并不逃避死亡和摆脱毁灭,相反,它承担死亡并在死亡中得到保全。它只有在完全的毁灭中才能实现其真理。”

    朋友们,让我们发现这神圣的爱的秘密吧!因为天主是爱,它是永恒的,又是绝对的力量——天主的力量。为了证明它,天主以其爱子,以绝对意义上的惨死,为保证使我们分享到基督这伟大的爱。我们相信,拥有了这种爱,我们都可以成为奇迹,都可以伟大起来。这种伟大的奇迹,我们可以从印度德肋撒修女身上看到,她把一切献给了穷人、病人、孤儿、无家可归者和垂死临终者,她从12岁起直到87岁辞世,一直为受苦的人们活着,这个来自偏僻乡村的瘦小女子,能够挺身而出,走进苦海,释放出如此惊人的力量,感召了如此众多的民众,就是靠着她那份几乎是无限的,但却是坚韧的爱。

    朋友们,也许我们不禁要问,德肋撒修女的力量之源在哪里呢?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是从耶稣来的。这里所说的,不仅仅是耶稣的劝语(爱你们中最小的兄弟,就如同爱了我一样),而且是伟大的启示,那就是英国詹姆斯•里德曾提到的:“基督使我们感到我们人格的神圣,感到每一个灵魂在天主眼中都是珍贵的。它使我们感到,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存在着某种具有无限价值的‘东西’,天父不忍心我们把这种“东西”失掉。这种理想激励人们去打破奴隶制度,并呼唤无数的人到贫民窟中去挽救酗酒的男人与淫荡的妇女。这种理想把无数的传教团送到遥远的大陆,哪怕只是救了一个灵魂。”

    德肋撒修女正是能从任何人身上,甚至从最最卑微可怜的人身上,都能发现其“价值”。并给予最深切的关怀。

    在生活中,我们发现一种真正的爱能复苏人们久已“死去”的灵魂。有这样一位青年,几次事业及失恋的双重打击,使他再也无法面对现实,精神几近崩溃。后来愤尔出走,其父母亲友一连数月呼号奔走,足迹所至,穿越了中国的大江南北。后来有这样一个令他永生难忘的一刻,当可怜的老父亲终于找到他时,以最难想象的激情,含着眼泪拥抱他。此时,青年人顿感暖流传遍全身,在这里不仅找到爱和安慰,同时也找到了生命的价值、生存的勇气及信心。

    在《怎样超越痛苦》一书中,作者谈到:“今天也许是该重新讨论爱的方式和威力的时候了,如果人们懂得彼此尊重、彼此友爱、彼此关怀信任以及和平相处,哪里还有什么伤害可言呢?只有爱能跨越各种观念和种族之别,而置人性于首位;只有爱能提供人们战胜饥饿与绝望的无穷力量。但不幸的是,我们一直忽略它,在我们眼里,爱的品质,诸如体贴、承诺、关心、大度和信任等,都被视为陈腐,因而无一遗漏地被我们冷落。”

    我们不妨多环视一眼四周,就不难看到更多的仇恨、暴力、歧视和对生活的冷漠。播音员和专栏作家们,每天报给我们的各种统计数字、战争、饥荒、无辜受蹂躏的儿童、人的尊严与人权被剥夺……而我们今天看到或听到这些消息时,居然无动于衷,心情似乎与看球赛的感觉不相上下。显然,我们执迷不悟地选择了对爱的忽略。

    事实上,现代世界的真正疾患,就是没有爱。请不要忘记,被爱不仅是一种愉快的感觉,它更是一种力量和生命。我了解的一位老人,在一次分享中说,当他听到电视剧《渴望》的主题歌中的歌词:“悲欢离合,都曾经有过”时,老人泪流满面……他觉得这首歌曲太理解他,曾有过的悲欢离合的艰难处境了。在圣经中,耶稣不厌其烦告诫人们去爱,不停地爱。唯有以爱为前提,天主的国才能离我们最近。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完全可以把周围的环境变成天堂或地狱,这个自由在于我们自己。斯坦培在《愤怒的葡萄》里曾描绘了这样一个动人的情景:一家农户在草棚里,发现了一个奄奄一息的老年流浪汉,于是他们小心地把他抱在怀中,还把甘甜的乳汁喂到他嘴里,流浪者不禁热泪滚滚。此时此刻他感到自己仿佛进入了天堂,圣母就在他的身旁。

    朋友们,我们可以想一想:我们往往会大声谴责各类犯罪的行为,但我们却往往忽略了一种似乎比暴力还可怕的罪恶,那就是冷酷无情。看看吧!今天世界上有那么多的人流浪街头,为了生存受尽凌辱,有更多的人失望、报怨、自暴自弃、吸毒、离婚、家庭的暴力、绝望无助甚至自杀。看到这一切,我们全球的基督徒不感到羞愧吗?我们还有用吗?

    今天是物质文明与感官享受盛行的时代,“档次”、“时髦”是当今世界的流行语。没有怜悯,冷漠似乎成为我们社会的特征之一。我们也常会以种种借口推托尽仁爱的义务。记住,比你更穷的穷寡妇,将要控告你的无情和没有同情心。

    在《生活文摘报》上有这样一条令人心碎的消息:某城市中有一户人家,独生女仅六岁,因半夜突然肚痛,父母连夜赶往医院。经检查是急性阑尾炎,需要立即动手术。可惜恰巧没有带足钱,当孩子的爸爸火速回去取钱时,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孩子不停地在喊叫,孩子的妈妈甚至跪求于地,小孩子也不停地喊叫‘阿姨、叔叔’救救我。由于医院有规定,或更由于医护人员太“心硬”,小孩在悲痛与绝望中离开人世。“妈妈,您再求求阿姨”!竟成了她幼小生命的最后遗言。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心碎的故事。在我们的想象中,即使就是一个堕落透顶的人,也不能无视孩子的急切呼救。但事实却正好相反,在这冷酷“无情”的背后,隐藏着多么惨烈的悲剧呢?我们常常在无情地嘲笑历史,认为现代似乎就意味着文明,而过去的历史就是落后、野蛮、封建。我又想起了《红楼梦》中当曹雪芹写到如花似玉的尤三姐自杀时,极为痛心惋惜地写下了“揉碎桃花红满地,玉山倾倒难再扶”的诗句;在我们今天“怜悯与同情”几乎相当形式化,甚至虚伪化了。在今天以自己的生命,甚至以痛苦的代价去同情他人的人,几乎是凤毛麟角。俄罗斯伟大思想家陀斯妥耶夫斯基曾说;“在我们的地球上,我们确实只能带着痛苦的心情去爱,只能在苦难中去爱!我们不能用别的方式去爱,也不知道还有其它方式的爱。为了爱我甘愿忍受苦难。我希望、我渴望流着眼泪只亲吻我离开的那个地球,我不愿,也不肯在另一个地球上死而复生。”他的话语,表达了他对人类苦难的痛彻肺腑的同情。

    亲爱的弟兄们,在今天的世界中,我们要用自己的全部生命去见证这种爱。我们坚信,爱的力量是无穷的,这种爱既可拯救自己,也可拯救他人。因为它源于天主而又归于天主。我想全人类自创世纪以来,最伟大、最有价值、最值得称颂的事,莫过于基督在十字架上伟大的挚情及圣爱。可叹现代人仍在自我满足与傲慢中,遗忘天父的赎情。我们大声呼唤:人类需要救赎,世界需要爱,我们更应拥有爱。

    诚然,我们应该彼此相亲相爱,因为这是爱的神圣法则,这是爱的最高境界。我们应该拿出我们最初的,最大的,最惊人的及不可思义的勇气、信心、力量、去爱一切的人。我们要让这爱永远永远地流淌,因为只有这份爱只有这唯一的爱才能杜绝世界上的绝望和悲剧,才有可能治疗人们破碎的心灵,救助一颗颗滴血的心,包扎这创伤满目的世界。我们要像基督一样,投身到爱的海洋里,为了爱,那怕是粉身碎骨,那怕是血迹斑斑,哪怕是遍体创伤,我们都在所不惜。

    只要世界上还有流血淌泪;只要世界上还有各种不幸和悲惨这一回事,我们就绝不放弃这深深的爱。为了这世间的伤痛,我们心甘情愿含着眼泪,拥抱亲吻那一个个“伤口”,直到我们的生命化为灰烬,因为这是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深切渴望。

    为了千百万母亲的微笑,为了亿万儿童纯洁的眸子永远闪烁的灵性光辉,为了千千万万遭遇不幸的妇女今夜不再流泪,更为了世界上所有的人的血泪人生,使他们都能在希望中生活,我们的爱愿走到地狱的深处,凝视那久远的伤痕和痛楚。

    愿天下人都能献出一点爱,愿天下所有基督徒都向印度德肋撒修女学习,愿我们都能捧出一颗火热的爱心,安慰所有神形受伤痛的人们,包扎所有人的创伤,止息所有人的眼泪,愿世界充满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