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出或认输?
    付出是和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且和别人有关系的一个重要部分。如果把它当成一种实用艺术,就需要下个定义,说明我们意指为何

    ,也要更深地意识到它。

    我们可以给某人一本书,让人搭个便车,给人愉快的一瞥,送人一块钱、一餐饭,或帮个忙。或者在情感方面,我们可以把自己

    给人。这类付出表明我们是什么样的人,我们的思想、感觉等是什么样的。然而,在我们较亲近的关系中,情感的付出是更为敏感、

    强烈,也更为复杂的部分。不只牵涉到经由沟通而作较深的分享,而且也牵涉到更深层的承诺。就是在这个领域,我要反省付出的三

    种典型。

    自我付出是爱的行为;首先它是意志行为,是一项决定、一个选择。在自我付出中可能有丰富的温暖、亲热的感觉,也可能完全

    没有感觉,甚至有负面的感觉。但分析到最后,不管有无感觉,它仍然是有效而好的行为。

    有时我们天真地想,当自我付出时,只在有积极正面的感觉时才是纯正的,只有在我们好心情愿付出时才算更正的付出。这种想

    法每导致麻烦。温暖的感觉的确能使付出较为容易,并使人情感方面较为满足。但在没有这样的感觉,甚至伴以负面感觉时,那才是

    更真实的行为。没有温暖感觉的付出必须建基于一种深度的、真挚的信念;换言之,那是较深的爱的行为。如果我们只在有[好]感觉

    而感动时才付出,我们的付出将十分古怪,且言行不一;我们的行为建基于感觉,是不成熟而幼稚的。

    福音上有个故事,说明这一点。一个父亲要他一个儿子到葡萄园去工作,这个儿子毫不迟疑地答应要去。然后父亲要另一儿子也

    去葡萄园工作,这个儿子也毫不迟疑,但说他不去。后来第二个儿子不情愿地抱怨着去了,第一个儿子却根本没去。耶稣问:[这两

    个儿子哪个实行了他们父亲的旨意?]答案很明显。

    如果一个妻子要求丈夫和她一起去购物,而他表现有点不情愿,但说:「为了妳,我愿意去。」妻子可能生气说:[你既然觉

    得这样,就不必麻烦了。]换言之,如果他没有随之而来的积极感觉,他的善意就被拒于门外了。这很不合理,不是吗?实际上,

    这位丈夫没有积极的感觉而应允,对妻子可能更是保证。这是男女之间很普遍的游戏。就这样,我们继续提倡那种错误的思想,认为

    付出除非伴随着愉快而积极的感觉和态度,便无效或价值降低。

    在任何承诺中我们都寻求信服、奉献、言行一致和忠诚,这些特征没有一样要求积极、温暖的感觉来使承诺生效。在任何承诺中

    了解这点都是很重要的,尤其在婚后的早期,在浪漫式的爱开始减退时更为重要,因浪漫之爱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感觉。当我们对别人

    付出时,即使没有伴随着以热诚付出时那样美的感觉,爱也同样强烈,甚至更强烈。

    因为我们的感觉前后不一致,也不在我们的控制之下,我们不能让它们掌管我们的付出。如果我们让它们掌管,附属于感觉的承

    诺就不会持续,因为感觉不持久。然而,如果我对某人一贯地缺乏温暖的感觉,应该详察我和此人的关系,我内心可能有尚未终解的

    负面感觉需要注意。

    耶稣身上有个著名的例子,说明我们可能如何生活。耶稣一再地重提他来是为承行父的旨意。他最终的付出是他的苦难及死亡。

    在他情愿自我交付中,也经验到犹疑和恐惧:[父啊!若是可能,请给我免去这杯吧!但是,不要照我,而要照妳所愿意的。]这是付

    出的最终行动——没有积极的感觉!他的自我交付来自深度的托付、坚信以及委身意识。

    纯正的自我付出,尽管有时难以做到,其特征之一是随之而来的深度满足感与平安。这远远超过那些悦人的感觉,悦人的感觉在

    付出时可能有,也可能没有。即使内心勉强或迟疑,我们的付出只要没有怀恨、愤懑,或者被迫的感觉,就是自由的、纯真的、爱的。从我们外表的举上上,没有人能窥见我们内心的挣扎。这就是成熟!就是爱!

    我们需要消除在[付出]上不实际、理想化的想法,否则会亏待自己,并制造不必要的问题。然而,[认输](Givein)却截然不

    同。认输是负面行为,含有愤恨、怀疑的抗拒、被迫做我们不愿做的事。这种压力可能来自别人,也可能来自我们自己。如果不认输

    的话,我们可能怕发生不愉快的结果而有所行动。认输和付出的意愿与确信有着完全不同的风味。辨认其间的差别而不予混淆是很重

    要的;由此我们才能清楚知道我们亲密关系的实况。

    别人往往认不出我们真正想什么、感觉什么。有时候,一个甘心情愿的付出带着某种牢骚,可能被解释成负面的抵制或怒恨;

    而一个微笑的[是]则可能伪装了稳藏在下面的敌意和怒恨。若婚姻或家人间的沟通不开放不诚实,后者可能会出现。那时人们彼此之

    间感到不舒服;实际上他们并不知对方发生了什么事。这不只影响心情不安的个人,也影响有麻烦的关系。

    有些家庭的认输及怒恨的压抑做得如此天衣无缝,以致无人理会它的存在。在这样的家庭里,上边所说的经验是很平常的事。

    这可以说明为什么,在童年过了许久之后,一个成年人仍对双亲深藏怨恨之情,而父母或者根本不知情,或者即使知道,也困惑不解。这也可以说明,为什么配偶离开一桩看似[好的婚姻」。那是因为累积的怨恨浮到表面上了,他们离异,大都是因为放弃的配偶多

    年来[认输]的结果。认输会破坏关系的亲密,并导致一种虚假、肤浅的亲近。[他们不是相亲相爱的一对吗?][你们相处那么好,从

    来没有意见不合或争执。]尽管如此,这对「理想」夫妇的关系往往是不真实的,而且有严重的麻烦。这类夫妇未曾表示出他们的感

    受,也没能做到把[认输]转变成[付出]!

    我们都知道那个小孩的例子,他从来不给父母添任何麻烦,十几岁时甚至是个面带微笑、顺从的青少年。然后,到了青年期,积

    压的情绪爆发出来,他常常有些叛逆行为。父母们很喜欢有个温驯的孩子,但那样的孩子往往是个不正常不安全的孩子,是个隐藏深

    切需要接纳的孩子,在这背后为了获得接纳,付出的代价是不论如何也要事事顺从、取悦于人。的确,和’说大话」(mouthy)的青

    少年生活在一起、J能是件难事,但至少父母知道这个讨厌的人在想什么或感觉什么!他那「扭曲的」、不成熟的行论说明这一切!

    认输以便受到接纳,可能暂时解决了问题,但日子久了,这类不计代价的和平与顺从不只是不诚实,而且会在他身上制造情绪的冲突

    ,最后,破坏他们之间的关系。

    在生命的某处,我们都必须处理认输的事。在创世纪的故事中,厄娃向蛇认输,亚当向厄娃认输,结果很惨。我们每个人都必须

    辨认出认输与付出之间的区别。

    如果怨恨没有察觉出来,原本良好的人际关系会产生重大的危险。一方认输的结果是,一层层的怨恨堆积起来,可能伦装到只有

    在不愉快的结果发生后才认出来。因为认输的模式会像呼吸一样自然出现,必须有意识地努力去认识我们内心每次发生了什么事。但

    完全意识到我们内心的动向是不可能的。不过,必须尽量和我们内在的世界保持联系。

    要解决问题,我们必须把认输转变成付出。有时候我们在认输时要表示愤恨,使对方能正确地明白我们的心情,使我们能继续共

    同生活下去,不管是彼此容忍、妥协,或意见相左。至少问题浮到表面上来了,不再彼此明争暗斗地玩游戏。

    这类转变牵涉到个人是否能借着动机或成熟来改变态度。例如,那个不情愿陪太太去购物的丈夫说:[但亲爱的,为了妳,我要

    去。]就是把认输转变成了付出。青少年必须在成长中学习如何做到这一点,否则到了成年,他们仍不成熟。也请想想主日不愿进堂

    的青少年是怎么回事。父母应该帮助青少年把导致认输的义务感转变成个人的责任感,使青少年说:[我进堂参与弥撒不是因为我喜

    欢,也不是因为你们是我的父母强迫我,而是因认我个人的信念告诉我应该去。我感到有种宗教的责任感。]这是走向成熟重要的一

    步。

    认输的手法有的是明显的,有的是隐含的,处理这些手法是情绪及心灵成长的一部分。这意谓着,处理之后我们更能符合实际期

    望地生活下去,更能控制及创造我们自己的命运。

    能够分辨认输和付出的区别,会使我们在我们所形成的关系型态中成为迥然不同的人。总而言之,区分,基本上是我们每个人所

    必须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