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浪淘沙篇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电影「罗生门」的桥段再一次被搬上人生舞台。

    一.受害者

    我觉得他有偏帮教会之嫌。纵然他能听我倾诉,替我解愁,且劳心劳力为我奔波,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法,但是,在那伤害我的人面前,他太过中立和客观了,为什么不完全站在我这一边?为什么?我想,他在偏帮教会。

    二.伤害他人者

    他没有帮我脱离窘境。你看,他根本没有将事件化整为零,在那个我曾伤害的人面前,不见得他把这个人的情绪压下去。在记者面前,他毫无能力制止他们刊登这件事,他实在有意「煮死」我,他,一点爱德也没有。

    3. 某些弟兄

    我看他,一定与这个「受害者」有不寻常的关系,不然,怎会联同一起去陷害别人?另外,他跟那个「伤害他人者」肯定有私人恩怨,今次正好假公济私,来个一石二鸟,既可使「伤害他人者」身败名裂,又可与「受害者」优哉悠哉共同欣赏一套亲自泡制的好戏,何乐不为?

    四.神职界中某些人物

    他正是若望福音第八章内所记载的那些围观者,只会向他人掷石头,却不愿一顾自己的罪恶,真是一点爱德也没有。美国教会每年花费十亿美元来处理神职界的性丑闻,神职界的贞洁操守出现严重的危机,以上的个案,只不过是十亿美元中一段小插曲,但是,使这个「他」,一位曾费寝忘餐忘厕所,为这件「性丑闻」作调庭者的年青神父,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其实,事件结束时,他从调庭者变为真正的受害者。

    「性丑闻」的实况:

    A是位神父;嗯,请注意,本文不是「X周刊」,所以不作「深入报导」,只作概括叙述。

    A是位神父,晋铎后被派往一个发展不久的堂区服务。主任司铎委任他当辅祭会的神师,十来个青少年当中,A神父看中了长相俊俏的B,就是受害者,当年仅得十三岁。B除了长得讨人喜爱之外,还单纯活泼,天真澜漫。

    A神父看准了机会,夜约B到他的睡房,哄说要辅导他,B不以为然,立即赶赴神父宿舍。A神父整夜与他攀谈,不着边际,直到深夜。

    「夜深了,不如在这里过夜吧!」A神父说。B向来尊敬又尊重神父们,所以一口答应。就在那天晚上……

    第二天醒来,A神父恐吓B勿将此事宣扬开去,否则不得好死。

    十三岁的B,如何承担被人侵犯伤害又恐吓的重大压力?终于患上精神病。

    在精神病院的日子,不好受,也不好过。治疗完毕,返家静养,仍需继续服药。实际上,心结还没解开,B终日想着自己是一个肮脏不洁的罪人。

    C太太出现了,她是堂区的资深教友,发觉B的转变,便关切地细问,B缄口不语。C太太于是劝B去找「他」,B本来对神职界已信心尽失,但是,B看「他」是一位和蔼慈悲的好神父,就鼓起勇气,跟C太太登门造访。

    经过多番的辅导,B决定从心底宽恕并愿意接纳A神父。以为一切都完满解决。

    谁知?

    A神父曾开罪过不少人,当中包括B所就读学校的老师。其中一位与B关系什佳的老师,于一次倾谈中得知A神父的作为,一则为公,二则为私,便找来了记者朋友替B作访问。

    「猛料」在「出街」前几天,为A神父是世界末日,因为记者嚷着要替他作访问,什致闹到主教那边去。

    主教于是委派「他」来作主教、A神父、B及新闻界的中间人。整整一星期,「他」从早上七时直到深夜一时都在替这件事疲于奔命。

    「X周刊」的记者一向以「爆料」见称,鹿已在手,不脱鹿角是岂有此理的事。

    A神父的性丑闻终于见报。

    面对这件令人伤感的事,怎么可以「都付笑谈中」?不可以!这是一个需要负责任的行为。

    致于「某些弟兄」及「神职界中某些人物」的幼稚无聊,一切空虚虚空的闲言,都付笑谈中吧了。

    因为,「他」问心无愧,正如耶稣所说:「我在地上,已光荣了你,完成了你所委托我所做的工作。」(若17;4)

    虽死尤荣。

    因为,「他」深信,这个世界还有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