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被钉十字架的耶稣
    有些信奉基督宗教的村庄,在每周五下午三点时,教堂会响起钟声,提醒大家这是人类历史中最有意义的一刻:在那周五,耶稣身悬哥耳哥达十字架上。十字架的阴影投在古今各世代,立於时间的中心点。西方文化以耶稣作为年代的划分,不仅时间如此,地理也一样,十字架立在世界的中心,人类所有的道路都走向这一点。嘉都西会(Carthusian)的格言是「十字架矗立而世界在运转」。十字架交叉形成轴心。每个人都会遇到十字架,但每个人的反应不同。当我看到十字架时不假思索的反应是什麽?这是个很好的问题——答案很有启示性。我的第一个念头是衡量它的艺术价值吗?是罗马式或巴洛克式、是典雅或俗气?或者我会立即想到耶稣的苦难和挣扎?我会想到这是古时所用羞辱至极的残酷刑罚吗?我有没有想到耶稣的委顺?或他的爱?看到十字架我的第一个印象是什麽?这会对我有所启示。

    不论十字架标记或真正的十字架——过去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稣,今日我们生活当中的十字架——都会引起很多不同的反应。有些人的反应是讨厌地拒绝或沉默地排斥,也有人觉得和十字架息息相关:「我所爱的被钉在上面了。」在这样的两极中有太多不同的反应。十字架自始就是一个矛盾的记号。与耶稣同时被钉的强盗,一个和耶稣一起祈求和好的恩宠及天国,另一个却嘲笑他,忿忿地排斥——同样地,分立耶稣十字架的左右。有人嘲讽耶稣,挑战他,要他从十字架上下来,罗马的百夫长则正好相反,承认道:「这人真是天主子!」(玛廿七54)。

    我们都会碰到十字架,对它的反应至关紧要。一九九六年三月七位熙笃会修士在阿尔及利亚遭人以非常残酷的手段屠杀,成为宗教狂热的牺牲者。在这些殉道者的葬礼中,当地主教皮耶·克莱文里(PierreClaverier)讲道,几个月後,这位主教也遭同一批基本教义分子杀害。当时主教在讲道时就说,他自己的死亡也近在眼前,难道他已察觉了吗?道理中谈到其他事情时他说:「如果基督信仰和十字架保持距离,就会大大失去内涵和力量。教会的活力,它的希望与成果,其典型和根源就在於耶稣的十字架。别无其他!其他的都是次要,只是引入错觉或掩人耳目罢了。教会如果行事作风与世俗无异,是自欺欺人,不过是众多人道组织的一个,或者有特殊效果的传教企业而已。」

    十字架是历史的中心,是教会的中心。我们唯有从那里才能生出果实。我所爱的被钉了,基督徒这群人认识被钉的那位、天主之子,他们深受他爱的感召,从他内找到生命中最伟大的爱。十字架对他们来说是世界的中心。耶路撒冷的济利禄(CyrilofJerusalem)说:「天主在十字架上伸出双臂拥抱全世界。」天主宽广地开放自身,伸展臂膀渴望拥抱所有人、所有的事物,引用初期基督徒作家拉克坦修(Lactantius)的话说:「天主在十字架上伸出双臂拥抱整个世界,彰显从日出到日落,一个未来的民族要聚在天主的羽翼下。」

    就这一点来说,世界面临一次赌注。在《若望福音》第十一章中我们看到一段十分难忘的经文。在公议会中争论有关耶稣之死时,其中一个人,即「那年的大司祭盖法」说:「你们什么都不懂,也不想想,叫一个人替百姓死,以免全民族灭亡,这为你们多麽有利。」若望又加了这样的解释:「这话不是由他自己说出的,只因他是那年的大司祭,才预言了耶稣将为民族而死,不但为犹太民族,也是为使那四散的天主的儿女都聚集归一」(若十一49-52)。每个十字架旁都是一个世界。

    「我只愿认识基督和他复活的德能,参与他的苦难,相似他的死。我希望也得到由死者中的复活」(斐三10-11)。「我只以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的十字架来夸耀,因为藉著基督,世界於我已被钉在十字架上了」(迦六14)。保禄的话让人印象深刻,但要从我们的日常生活去了解他的话却不容易。如果我们只看到十字架的挫败和不公很容易引发拒绝或消沉。

    「若有人事先告诉我,我要和祢,我的天主,一同经验到什麽,我会崩溃地离开。即使如今它已抓住我整个人,这仍然超出我所能理解的。我走过火焰却没有被焚烧;我负重,却没有动弹不得;我最担心害怕的事已发生,而我幸免於难。祢与我同在,让我能承受不确定感,接受痛苦。极不耐烦的我,以信心委顺自己,让我的一切都交给祢,因为祢为我而战。祢所作所为有如印章盖在灵魂之上,我将永不会忘掉祢的德能1」。

    这就说明了有人经验,也接受自己生命的十字架。可是又有多少人没办法答覆而失意彷徨,失去目标而跌落痛苦中。天主决定性地启示自己是被钉十字架的人,让所有的人性期待落空。潘霍华说所有的宗教都期持一位强有力的神。新教神学,尤其是巴特学派,在宗教和信仰之间做出清楚的划分。宗教是人类生命可达到的最高境界——人的最高级。相形之下,来自天主的信仰则是神圣的,单靠我们自己无法达到。信仰是天主赐给我们的。神学的传统深深体察到宗教与信仰的鸿沟。举例来说,潘霍华谈到「去宗教化」的基督宗教时,他是指我们才形容过的,未受宗教污染的纯粹信仰。

    同样潘霍华也主张——这点无人提出质疑——所有宗教都期待一位强有力的神,一位常常帮助我们的神,神也许不会使我们免除生活中的困扰,但必定会减轻负担。信仰是宗教最重要的匹配。宗教倚赖一位大能之神,信仰则带给我们被钉十字架的天主:「为犹太人是绊脚石,为外邦人是愚妄」(格前一23)。信仰出自恩宠,靠自身努力是无法得到的。

    圣史若望和对观福音一样,都提到三次预言受难,但有他独特的观点。第二次预言说:「当你们高举了人子以後,你们便知道我就是那一位」(若八28)。在「我就是」这个神圣的名字已清楚反映:「雅威——我是自有者」。这是极骇人的矛盾,耶稣正是说,当我像小虫一样死於十字架时,只是个人,但你们因此会认出我是无可言喻的天主。

    从人性方面来说,人们经常而且确实在这个被钉的人身上发现天主,这是一件很难解释的事。举例来说,二十世纪两位冰雪聪明的犹太女性:西蒙娜·薇依和爱迪(EdithStein),就体验到这个恩宠。认出在世界各地,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稣,是天主。薇依写信给神师兼朋友的裴林(Perin)神父说:「对我最珍贵的礼物,你也知道,就是十字架。如果没能让我有资格分担基督的十字架,我希望至少能让我像悔改的右盗。在基督身後,福音中提到的所有人,我最羡慕的就是那个悔改的右盗。耶稣被钉十字架时能在他身边,与他身处同样的情况,对我而言比在他的光荣中坐在他右边,是更值得羡慕的特权。」(一九四二年四月十六日)这不是单纯的狂热而已,薇依也交付了自己的生命。

    爱迪也发现了,或者该说她重新发现,天主在被钉的耶稣身上。爱迪从一九一六年起担任德国夫里堡胡赛尔(EdmmundHusserl)教授的助教。一九一七年十一月,格廷根(Goettingen)的哲学家阿道夫·莱纳赫(AdolfReinach)在法兰德斯战役中捐躯,爱迪从夫里堡长途跋涉到格廷根去参加丧礼,并慰问遗孀安娜·莱纳赫(HnnaReinach)。可是对爱迪来说,这个探访慰问实在不容易,因为要无神论的她说出比较深度的安慰,不知从何说起。所以在这次会面中,双方竟然角色互易,新寡的安娜·莱纳赫虽然伤心,但还能勉强以自己的基督信仰安慰爱迪。爱迪之後成为加尔默罗会修女时娓娓道出这段经验:「这是我初次与十字架及神圣的力量相遇,这力量传给——背负十字架的人。我第一次这麽清楚地看教会,从耶稣痛苦救赎而来的教会,征服了死亡的芒刺。就在这一刻我的不信粉碎了。耶稣,在十字架奥秘中的耶稣,开始向我照射。」我的不信粉碎了,一般人会听成:信心粉碎了。可是她说的却是,我的不信粉碎了。好像十字架的奥秘藏在不信这堵墙後面,此後,她成为加尔默罗会的修女,取了一个与十字架相关的名字,十字德兰本笃。

    许多人同这两位发现了被钉的天主子。「当你们高举了人子以後,你们便知道我就是那一位。」这是从最深的信仰对十字架做出的回应。

    耶稣身悬十字架上,被拒绝和孤立、排除——他不再属於这个世界——甚至也与天国隔离,不属於那里,因为,他「曾使那不认识罪的,替我们成了罪」(格後五21)。深不可测而痛苦的奥秘,让他几乎不成人形,自如微虫。

    他这个最自由的人,悬在那儿,被钉住了,动弹不得。他的一切被拿走了:

    ·他的衣服,他最後仅有之物;

    ·他的人性尊严,在众目睽睽之下,他赤裸的被钉在那里;

    ·他的健康,在短短十二小时内损耗殆尽;

    ·他的名誉,毁於一旦,虽然不久前他还广受大家的尊崇爱戴;

    ·他的信誉,没有了,因为经上记载说「凡被悬在木架上的,是可咒骂的」(迦三13,引自申廿一23)。此刻他被钉在木架,这是他对手最大的胜利,申命纪这句话是他们胜利的保证。

    ·他的朋友及门徒,当他被逮捕时「门徒都撇下他逃跑了」(谷十四50)。

    ·他的母亲,犹如他的遗产,交托给了我们,也把我们交托给她。

    ·他的父亲,这也是最可怕的「我的天主,我的天主,你为什麽舍弃了我?」(谷十五34)

    ·完全的空虚,彻底的舍弃,绝对的孤寂,但在此同时,也成为我们孤独中的避难所。

    耶稣身悬天国与世界之间,他不属於任何一边,却成为两者的桥梁。文立光注意到耶稣如何过渡到另一边:

    ·从治愈者转为受伤者

    ·从同情的人转为需要同情的人

    ·从高声呼喊:「谁若渴,到我这里来喝吧!」转为呼号:「我渴。」

    ·从向贫困者宣扬喜讯转为贫困者本身

    ·耶稣跨越了区隔富足和匮乏者之间,巨大的人性鸿沟

    耶稣身悬在天国与世界之间。世间的邪恶凝聚为一股力量,犹如紧握的拳头向他痛击。但正是如此,圣言说出最清楚的语言,肢体的语言。千真万确地,「圣言成为血肉。」现在我们能清楚看见圣言要说什麽。我们可以同时听到、看到圣言的讯息。那是爱的讯息:「耶稣既然爱了世上属於自己的人,就爱他们到底」(若十三1)。若望这句话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最後晚餐的关键,也是整个苦难的关键。也就是说,若我们经常体会这份到底的爱每一个细节,才能以正确的心态和真正的基督信仰默想耶稣的苦难。

    让我们从两个层面作一步说明。第一,十字架告诉我们,天主有多爱我们,我们在天主眼中有多珍贵。「为义人死,是罕有的事;为善人或许有敢死的;但是,基督在我们还是罪人的时候,就为我们死了,这证明了天主怎样爱我们」(罗五7-8;八32)。

    在高科技时代,偏向个人行动及离群索居的社会生活中,很多人极力寻求自我认同,投入大笔金钱和精力做这方面的研究。容格的原型理论为我们的人格背景带来一线光明。性格鉴定法(Myers-Briggstest)和人格九型(Enneagram)帮助我们更了解自己的行为。畅销书刊中,占星学、星座、星座命盘以各自的方法答覆这方面的需要。想要再深入探讨的人,有各式各样的工作坊、研讨会及各种治疗,其中最广泛运用的大概属精神分析。在这片充满各种可能的丛林中,我们不该忽略十字架。尤其我们从十字架了解我们在天主眼中有多珍贵。如果我们不时需要克服一下自卑感,最健康有益的方法就是经常凝视十字架上的基督:在那里我们可以看到自己多有价值。如果我们觉得很难接受自己——自我接纳是非常精致的艺术——不妨由此学习这项艺术,天主在耶稣身上彰显出我们多有价值,多麽被爱。精神分析不断深掘到我们的童年时期、婴儿时期,如果可能,甚至到胎儿时期。我有时想,好啊,乾脆再走远一点,到天主渴望让我们成形的那一刻。我们应该回溯到那麽远,那是我们最深的人性尊严所在,我们来自这个爱,永不为任何东西所动摇。天主对我们的渴望是永恒的礼物——我们因天主之爱而生活,比依靠空气、食物和水更多。这是我们真正的根源所在,是我们最深的起源。即使我们有所欠缺,这个爱仍完好无缺。那是十字架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从十字架学到的。

    第二个层面是,十字架的讯息不仅对我们个人,也是对其他所有的人。圣保禄称其他基督徒夥伴「基督为他而死的弟兄」(格前八11)。我们可以向弟兄姊妹说的,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耶稣为他(她)而死。一个人不论是否长相吸引人,是否聪明,是衰老是年轻,程度是高是低,有没有语言能力,位阶是高是低,与耶稣爱人到底,甚至为他(她)死在十字架上相比,这一切都不算什么。

    在我们的人性意识中,应让这个思想成为心中最重要的事。唯有当这个基本事实浸润我们所有的关系时,才能成为真正的基督徒。耶稣死在十字架上,为我们之间建立了关系,比我们之间造成的分别更有力。耶稣「为使那四散的天主的儿女都聚集归一而死」(若十一52),我们应从耶稣的死亡去衡量近人的价值。

    我们的洗礼肯定并加深这个根本的关系。「难道你们不知道,我们受过洗归於基督耶稣的人,就是受注归於他的死亡吗?」(罗六3)我们都获得这个印记。「因为你们凡是领了洗归於基督的,就是穿上了基督,不再分犹太人或希腊人,奴隶或自由人,男人或女人,因为你们众人在基督耶稣内已成了一个」(迦三27-28)。耶稣死在十字架,教导我们接受兄弟姊妹本来的样子,因我们彼此相连,我们都在基督内。耶稣死在十字架上也教导我们一项最艰难的艺术:宽恕。

    若望把耶稣的死与刺透肋旁相连,他引用先知匝加利亚的话:「他们要瞻望他们所刺透的那一位。」而上一句则是:「我要对达味家和耶路撒冷的居民倾注怜悯和哀祷的神」(十二10)。如果我们把他视为我们所刺透的,必获益良多。耶稣将他的圣神给了我们,是爱与尊重之神,是他所生活的神。圣维雅纳(TheholyCured’Ars)说过:「十字架是人所能读到最有学问的一本书。」从这本书中获得耶稣的智慧和爱,以及今人震撼的果实。

    想了解十字架的真谛,不能不看它的背景,一定要深思耶稣的整个生命和复活,否则光看十字架,而把之前和之後的事分开,会对福音断章取义,使我们的信仰严重扭曲。

    耶稣死於十字架并非意外,而是无可避免地起因於他的公开生活及言行。耶稣谈到自己的苦难时,常用「必须」这个字,他根清楚这是定局。「耶稣便开始教训他们(门徒),人子必须受许多苦,被长老,司祭长和经师弃绝,且要被杀害,但三天以後必要复活」(谷八31)。当苦难过去,耶稣仍对厄玛乌的门徒提出同样的教导:「默西亚不是必须受这些苦难,才进入秘的光荣吗?」(路廿四26)耶稣知道先知曾提过这不可避免的事实,最清楚的就是第二《依撒意亚先知书》的四首上王仆人之诗歌,耶稣想必已由此认出自己的身分与使命。在约旦河领洗的记载《玛窦福音》的叙述与四首诗歌相连,因受洗叙述的最後一节正是第一首诗歌的第一节:「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玛三17;,依四二1,参玛十二17-21)。上王的仆人被天主派遣去救赎祂的子民,他要受许多苦(尤其《依撒意亚》五三章的第四首诗歌)。但他因此而结实累累,远远超越以色列的束缚。

    耶稣在他的洗礼中,与我们在罪里密切结合。若翰的洗礼是悔改的洗礼,耶稣决定接受洗礼,是清楚而自由地选择,和需要悔改的人共同分担他们的命运。为此耶稣开放自己,被罪恶所沾染。就在那时,不认识罪的那一位为我们成了罪,使我们能在他内成为天主的正义(参格後五21)。这就是耶稣的苦难。

    在回答比拉多的问话时,耶稣概述自己的整个使命,他强调「我为此而生,我也为此来到世界上,为给真理作证」(若十八37)。这就是耶稣的一生,为给真理作证。真理,当然就是天主无限之爱绝对的可靠性(参第三章)。我们的世界就是这样,那稣的使命是为天主的爱作证并活出这个爱,这是天主的旨意:让人们相信这份爱。早在耶稣之前五百年,索福克里斯(Sophocles)在他的名作《安蒂冈妮》(Antigone)中清楚说出,那渴望爱所有人的,得接受什麽。剧中人克里安(Kreon)告诉侄女安蒂冈妮说:「仇人永远不会成为朋友,就算死了也不会。」安蒂冈妮反驳说:「他一定会!我活著不是为了恨,而是为了爱。」但克里安如此回应:「如果你想爱就到阴间去吧,你可以在那里爱人」(552节及其後)

    父并不「愿」自己的儿子被钉十字架,父所愿的只有爱。父愿意自己的儿子具体实现圣爱的真实与可靠性,并在我们的现实世界中践行。耶稣是父使之成为血肉的圣言,启示给我们天主深不可测的奥秘:天主是爱。「但世界却不认识他。他来到了自己的领域,自己的人却没有接受他」(若一10-11)。按我们所塑造世界的可怕逻辑,这事必然会发生。耶稣被拒,陷於苦难,甚至被钉十字架,但父和子依然保持忠信,继续揭示爱的真理和真实。当这事发生时,很多人的眼睛张开了,首先是罗马的百夫长说:「这人真是天主子!」(谷十五39)接下来,许多人会和若望一起说出:「我们认识了,且相信了天主对我们所怀的爱」(若壹四16)。

    耶稣的死亡不只和他的生命相连,也与复活紧紧相系。唯有在复活的光照下才能以信仰看耶稣的死亡。福音从开始就是这麽做的,我们也称此为默感。另一方面,如果我们把耶稣的死亡和复活分开,整个基督信仰会崩溃,而我们的信仰只是空言,我们仍活在罪恶中(参格前十五17)。复活是对耶稣整个生活的神圣肯定。这件事告诉我们,天父对子及子所带来的讯息如何保持无限忠信。复活揭开十字架的深邃,并启示了真正的奥秘。

    永生的天主

    祢已将你的名字与权能

    赋於纳匝肋人耶稣,

    我们的兄长身上。

    可是祂的生活却无权无势

    在此现世

    你给了祂发言的权威

    祂是你的圣言

    可是却没有找到一个听的

    我们祈求祢

    让我们认出这伤痛之人

    你的第一句话及最後一句话

    我们唯一的救主厄玛奴耳

    今天以及每一天,直到永远。

    注释:

    1SabineNaegeli,DieNachtistVollerSterne(Freiburg,i.Br.,Germany:Herder,1997),p.106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