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灵修生活 【第一章:灵修生活】
    我年轻时打高尔夫球,而且常常打!我十三岁时喜欢踢足球、打篮球和棒球。满十四岁时,我放弃了这些运动,只打高尔夫球。之后四年,我几乎每天都打高尔夫球。太阳一出,我就开始练习发球,满是露水的草地上到处散落着我的练习球,数目总有上百个。我一而再、再而三……从早到晚不断地练习。我成了打高尔夫球的好手。

    今天英国广播电视台播出欧洲高尔夫锦标赛,我看了十五分钟。我是在随意转换频道时,无意中看到这个节目的。我看到这位高尔夫巡回赛的顶尖好手,每次发球前,都先做两次挥杆练习。这令我一震,他是之夜高尔夫球手,一辈子都在打高尔夫球,他已经打过无数次高尔夫球,挥杆次数也数不清了,他是冠军,是欧洲最好的高尔夫球手,是美国最好的高尔夫球手,现在是全世界最顶尖的高尔夫球手;这位冠军选手每次发球还要先做两次挥杆练习。这时我开始反省,也许事情真的应该是这样……也许真正的冠军、真正的专家、真正的成功,就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去做一件实在很简单的事情,反覆不断地练习,并把这事做好……做得非常出色。

    任何人,只要曾经试着把一件事做到非常好,都会对此发现大感诧异。

    据说,古典吉他演奏家塞哥维亚(AndresSegovia)一天练习吉他八小时。其中六小时练习音阶,两小时用来练习新曲或要演出用的曲子。塞哥维亚是一位古典吉他大师,但他每天花六小时练习最简单的DO-RE-ME音阶!

    这表示什么呢?我们是否从中得到启示,知道如何把一件事做好?我们是否得到任何启示,知道去做某件事的意思?我认为这是表示,一件事要做得好,不是自然而然,也不是不须练习就会做好的。我认为这是表示,看起来很容易做到的事,其实是经历过日复一日的努力与练习的成果,我认为这是表示:“除非你下功夫,否则什么也做不成。”

    如果这是真的,那么对我们的灵修生活以及人类的生活,必定也有所启示。

    基督徒的灵修生活是要过着以天主为中心的生活,这位天主以三个位格启示给我们,即圣父、圣子耶稣和圣神:造物主天主,救世主耶稣,护慰者圣神。基督徒的灵修生活就是持续不断地“照耶稣所行的去行”(若二6)的过程。如果我们应用高尔夫和音乐的例子,那么,灵修生活必定是终其一生日复一日、一而再、再而三的努力练习。

    如果这是正确的——而我相信它是正确的,那么,一而再、再而三,日复一日不断练习,直到你熟练、直到你觉得很容易为止的事情,是什么呢?我们可以把人类的行为或好习惯拿来作为这问题的答案。从阅读福音中,看到耶稣的生活、死亡与复活,人们便得到基督行为模式的清晰图像。我们也可能受到耶稣所言所行的精神启发,而像耶稣在福音中所行的那样去做。这样,我们可以学习“像耶稣所做的一样去做”或“像耶稣所生活的一样去生活”,“像耶稣一样的举止”,“像耶稣一样的说话”,“像耶稣一样的行为”。

    我们可以这样试试看,当我们试着像耶稣一样的举止时,可能在某些情况下会成功,而在别的情况下失败。在过灵修生活时,我们会注意到音乐家、艺术家和高尔夫球手很快就觉察到的事。“这并不那么简单!”可能非常困难,有时甚至让人觉得不可能做得到。一旦有了这个理解,你就会明白,你必须一试再试,才会成功。你会明白,必须有一股动力,使我们有新的行为,改变过去多年冷漠、不同于现在的行为。旧习惯根深蒂固,也许这习惯性的行为,与我们所渴望的并不一致。我们所需要的动力,就是一试再试的习惯,以及偶尔的成功。如何得到这动力呢?就是藉着一再地尝试错误……藉着尝试和失败……藉着努力和成功!经由良好的行为、得以逐渐察觉其中牵涉的是:认清现实,知道这并不是容易做到的事。

    正如圣经所说,全部的法律和先知都可用这句话表示:“你应当全心、全灵、全意、全力爱上主,你的天主。你应当爱近人如你自己。”(谷十二30)我们都知道,这里所说的对近人的爱,与对天主的爱有密切的关系。这个深刻的基督信仰见解,影响并塑造了大部分的西方文明。

    几世纪以来,从柏拉图的哲学到电脑的发明,我们的文明在理论和实用上都对人类的进化贡献良多。在二十世纪初期,日后被称作“心理治疗”的现象,掳获了西方人的思想和兴趣。心理学和心理治疗研究的兴盛,如此广受欢迎,我们可以说,今天西方文明的大司祭就是心理医师和心理学家。心理学的现象值得投入兴趣、注意及交谈,并纳入基督信仰和灵修体验中。

    许多过灵修生活的基督徒,认为祈祷、天主以及走向天主的行动,都是主日的事。他们觉得他们的感情生活、与人的关系以及生活中的困难,都与天主没有什么关系。他们觉得天主距离他们的私事很遥远,甚至觉得教会根本不在乎他们所关心的。他们觉得除了天主及教会的利益之外,他们注定在人际关系上饱受情绪痛苦。心理治疗和心理学界,针对这样的孤独感有深刻的言论;它以关心、知识及愿意聆听的态度发言。潜意识的发现,以及随之而来人类心理和精神疾病方面的知识,实是社会之福。心理治疗的普遍,是一种进步,更是值得欢迎的礼物。如今关于情绪和心理治疗痛苦的灵修意义,我们需要基督宗教来提供资源。我们需要在一个人的“潜意识”与心理治疗的晤谈和经验中,看到天主的临在。需要看到天主多么关心我们是否能彼此相爱。也需要明白,天主如何希望人类能彼此分享他们个人的、潜意识的自我。并且明白,灵修生活、心理治疗的经验和天主伟大的诫命,其实是同一件事。

    正如我们所受的教导,灵修生活——走向天主,与天主的关系,就是祈祷。祈祷以及走向天主有许多方法。问题是许多人不明白,去发掘“潜意识”以及他们所忍受和体验到的情绪痛苦,就是走向天主……也就是祈祷。这就是身心二元论的老问题。问题在与我们没有明白,度人的日常生活,承受情绪痛苦并得到解决,本身就是神圣的……就是灵修生活。

    本书的方向就是去看人类的日常生活,和情绪的痛苦及解决,真正的面目……那是走向天主……是一种祈祷,是神圣的,也是在过灵修生活。这么做是为了揭露灵修生活的意义以及情绪痛苦的意义,才能针对那些看不到痛苦意义的人,提供具有治疗效果的事实。

    观看走向天主亲密结合、与天主亲近的灵修生活时,我们会在生活经验中找到意义,让我们看清一切,并因此得到自由。

    几世纪以来,灵修学者将灵修生活分成炼路、明路、合路三个阶段。他们说炼路需要走许多年,其中还包括否定之路(vianegative)。“否定之路”即为放弃各种以自我中心的行为和动力所做的种种决定。

    明路在于我们能渐渐认识耶稣基督,祂是“我们从未见过的天主”(若一18)的肖像。这是靠“主的神”(格后三17)在我们内,吸引我们走向基督。这条道路需要许多年时间的酝酿。

    合路则是人与天主的亲密生活,在这里,我们的身、心、灵都是天主之爱活生生的临在。自此以后,我们全部生命都是如此。

    此一传承而来的灵修生活纲要告诉我们,从十五岁到五十五岁,我们走在炼路的否定之道上。然后我们会进入下一个二十年,即明路,亦即从三十五岁到五十五岁。之后,我们生命最后的时光,五十五岁到七十五岁或八十五岁,则是在合路阶段。

    如果把这个视为普世对灵修生活的观点,也许有些不公平,但许多著述都认为这是一种正确的描述。现在我们可以根据对成人生命周期和阶段的研究,来看此一模式,并提出以下的问题:“在我的灵修生活中,是否同时处于这三个阶段?我是否在灵修生活的一个动态中,处于炼路阶段;在另一动态中处于明路阶段;在第三个动态中则处于合路阶段?”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

    我希望向你们启示,这个旅程的意义在于,真正体验“潜意识”而经历各种生活上的情绪痛苦,正是“神圣”的真义,也是走向天主的一种行动,也正是祈祷的真义。走在自己的道路上时,各方面的力量和支持都会加在基督徒旅人……朝圣者……受苦者身上。他会看到天主如何希望他去这么做……去分享……去经历注视潜意识而生的的情绪痛苦。除此之外,天主的支持,与你的合一,以及无微不至的关怀,也加强基督徒旅人的意志。这旅程的重要性在于,每位基督徒朝圣者,能认出走向“潜意识”的路程中,他们是神圣的……在经历、走过情绪痛苦时,他们并未与天主即基督教会疏远,也未与他人疏远,事实上他们正在拥抱真正的自我,拥抱其他人、拥抱天主、基督信仰,以及神圣本身。

    在一同踏上旅途时,我假定:

    •在所举的比喻或例子中,每位朝圣者都相信天主,也相信纳匝肋人耶稣基督的神性。

    •关于灵修传统和历史,教会有丰富的资源。在人们走入“潜意识”的旅途中,经历到情绪痛苦时,教会能予以特殊的援助,更有责任伸出援手。

    •每位基督徒在体验到情绪痛苦时,都需要基督和教会的支持;而正经历此种痛苦的人,也都在寻求外加的力量和意义,因为这些通常在我们的社会上是得不到的。

    为了让各位了解我所用的一些重要名词,特别解释如下:

    •情绪痛苦(emotionalsuffering):是指人经验到自己的“潜意识”,并开始脱离“假我”的经验和行为,而了解“真我”的经验和行为时,所承受的情绪上的痛苦。

    •灵修(spirituality):个人对天主与他们的关系有的想像和了解,对天主的回应以及寻求天主的态度。

    •真我(realself):“个人成长和实现的原始力量”(凯伦•霍妮KarenHorney).

    •理想化自我(idealizedself):非理性想像中的“我”……按强迫性的自我命令,自己应该有的样子。

    •自我概念(self-concept):个人对自己、他人和世界的现实、价值和可能性等等假设。

    •精神官能性冲突(neuroticconflict):在回应现实刺激时,“真我”与“理想自我”的冲突。

    •软弱(weakness):个人处于无力造成任何有意义的重大改变的情况;也是圣保禄宗徒在书信中所说的软弱无力。

    •灵魂的黑夜(darknightofthesoul):圣十架若望在同名的著作中,所形容及说明的过程。

    在探索灵修生活时,我也假定:

    •天主要我们彼此深度地分享自己,这样的分享也是一种履行天主最大诫命的方式。

    •为促进真正的自我实现,认识情绪和沟通是必须的。

    •过灵修生活的个人,必须在他们的情绪痛苦中看到意义,也看到天主的临在。

    •在个人的追寻中,教会具有独特且积极的角色和传承,引导灵修生活与所遭受的情绪痛苦,去发现天主和他们的“真我”。

    然后我要揭开灵修生活的本质和意义。在灵修生活中,天主的旨意是要我们与自身以及他人分享内心的感受。随着对“潜意识”有更多认识,以及对于“情绪痛苦”的认识,再加上谈及这些事情如今已是司空见惯,因此必须明白,情绪、人的互动以及在这些经验和沟通中产生的痛苦,就是“神圣”的本质。

    我们必须看到情绪和心理痛苦的实相……视之为灵修生活。这里所需要的是提供一个情境,使我们能清楚说出自己的内心活动。本书希望提供这个机会,反省自己的内在经验。这儿可不是宣泄情绪,二十从你已经感受到的体验,产生反省和祈祷,使你对内心的体验有坚定的信心。目的是为了让你宣扬你的信仰,并与在同样处境中挣扎的人沟通。我们都知道,人先是有所体验,然后会反省这体验,并从体验中产生信仰“洞见”,最后则是将自己的发现传报给别人知道“沟通”。

    我希望提供一种情境,使你能置身其中。我要提出我对灵修生活的了解,使你能看到自己位于何处。我会用一些问题让你们反省和讨论,以帮助你逐渐了解。我希望用旅人这样的比喻来说明灵修生活,以便描绘出各位的起点。我请求你反省、祈祷,而觉察到在这旅人的比喻中呈现的连续经验里,你处在什么位置。从某方面来说,本书是一本指南。这样的认知会让你在天主前的自我了解上,得到平衡和稳定。以这样的了解为基础,我们就能有坚实的立足点,与真正的自我、与他人,也与天主互动。这样的自我了解,这样的稳定,就是信仰。那是身为天主儿女的自由,是能够说出自己内心情况而产生的真正平安。

    在说明灵修生活时,我采用了辩证法。我会先提出一个特定动向的幅度,然后再提出另一个,接着提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中介”。第三章到第七章提出灵修生活的一个幅度:人的情绪(心理)经验。第八章到第十章则提出另一幅度:人与天主互动的经验。第十一章到第十五章则是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讨论,指出前两个幅度都属于灵修生活。

    我所用的方法是提出问题,让你在祈祷时或在团体中回答。要回答的问题是,看见天主在你情绪——心理痛苦中的临在……从“潜意识”的情绪——心理冲突,走向有意识的、情绪——心理的解答和健康时,所发生的痛苦中。许多人在这里看不到天主的临在,也不把这旅程视为灵修生活。许多人在主日热切地向天主祈祷,但却以为他们的情绪生活、人际关系及种种问题,与天主和他们对天主的寻求没有什么关系。

    发问、祈祷和反省,能有效地处理状况,因为祈祷和反省可同时向身、灵发言,彻底打破身、灵的分离。因为祈祷同时向身、灵说话,而能打破这样的分裂。所以我设计了一些问题和祈祷反省,来解释并鼓励灵修生活。这会使本书的目的更进一步。天主要我们彼此沟通。这就是祈祷;这就是走向天主;这就是圣;这就是灵修生活。

    整本书中兼容并蓄地从各个不同的来源取得资讯。其中包括凯伦•霍妮和阿德肋(AlfredAdler)的人格理论;圣保禄、圣十字若望、圣依纳爵的灵修,好明确陈述令陈述灵修生活究竟是什么。

    在道出情绪和情绪发展理论时,我会采用暗语或比喻故事的方式,在故事中愤怒的情绪是受挫后的反应。这只是许多情绪理论中的一种,而我要在本书中探讨这一理论。

    正如哈珀(RobertA.Harper)在讨论兼容并蓄的价值时所说:

    僵化、教条主义以及狂热地固守某一特定制度,当然不会使鲁钝的工具变得锐利。应该鼓励尚在训练的年轻临床学者,尽量接触所有的治疗理论,并轮流练习各种技巧。在这个预期更科学化的时代,我们相信这样的临床医师很可能比起只限于一种理论和有限技术的医师,能帮助更多病人。

    在第三部和第四部中,我会引用圣保禄、圣十字若望、圣依纳爵的灵修,作为了解灵修生活意义的资料来源。

    问题讨论

    你认为灵修生活需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每天练习吗?为什么?

    你如何体验这一点?请在小组内或与另一个人分享。

    你认为在你灵修生活不同阶段,会因不同动态而同时具有炼路、明路与合路的境界吗?如何造成这情况的?

    你是否相信你有一个“潜意识”?那是什么?人为什么会有“潜意识”呢?

    生活中的哪些事,是我们不希望觉察到的呢?

    你的“潜意识”在你灵修生活中是否活跃?它如何运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