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城之旅(二) 铜币.遗嘱
    当我们从包神父的办公室走向大门口的时候,遇见一位年龄蛮大的先生。他一见到我们,就以一种很慈祥的表情向我们微笑,并且向我们走过来。倪神父一看到这种情形,赶紧一方面向他打招呼,另一方面向他介绍我是来自远方的中国籍的神父。原来他是在那儿负责看门的。

    当他一听说我是中国人的时候,就笑嘻嘻地问我说:「神父,能不能请您给我几枚中国铜币呢?因为我的儿子很喜欢搜集各国的钱币。」

    自从一九七三年六月离开国门后,虽然明知新台币在国外并无用武之地,但是也许由于来自心中那分属于海外游子思乡的情怀吧,我还是常常喜欢在裤袋里放一点新台币。于是我就尽量在所有的衣袋里搜寻,看看能否找到几枚铜板。很幸运地,我终于在表袋里找到两三枚,总算没叫他老人家失望。只见他双手捧着铜币,两只眼睛笑得都眯成一条线了。连声向我道谢不已。在他脸上,我所看到的不止是满足的喜悦,而更是一位慈父,那感人的爱子之情。

    为了表示对我的谢意,他老人家特地跑回办公室,取出几张印刷精美的明信片相送,作为纪念。其中有一张就是我先前见到的那座达尼老的雕像。

    有许多人有搜集某几样东西的嗜好。有人喜欢搜集名剑,有人喜欢搜集奇石、洋娃娃、火柴盒、邮票……可说无奇不有。据不久前报载,英国皇储查理王子竟有搜集马桶的偏好,让人听来真是不可思议。

    搜集的嗜好既可推广见闻,也能增添生活情趣,有时候甚至可以给人带来一笔额外的财富,可以说好处不少。但是如果到了废寝忘食,走火入魔的地步,那可就变成了劳民伤财的玩意儿了。我常常喜欢这样假设,如果有人对有不同搜集嗜好的人,特别是喜欢搜集比较稀奇古怪东西的人作一个研究的话,恐怕可以写出一部脍炙人口的心理学钜着而名扬天下。

    人的行为已够复杂了。但是如果我们去探讨行为的动机时,问题就可能显得更为复杂。因为我们有时候作出一些连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的行为来。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每一个行为的背后,往往是有一些动机的,问题在于我们自己是否知道和了解。

    几年前,在美国有一对在歌唱界很出名的夫妇:桑尼和雪儿。据说雪儿很喜欢买鞋子,而且是大量地采购。至于是否都穿,她并不在乎。她的这一个嗜好引起了很多歌迷的兴趣与好奇。于是就有人对她的过去作一个调查与探究,希望能寻到一些可以解释她这种近乎狂的嗜好的蛛丝马迹。最后,总算找到了一个相当合理的答案。据说雪儿在童年时代,从来就没有穿过一双新鞋。母规常常把她姊姊的旧鞋子让她穿。没想到这件事情在她幼小的心灵上就形成了一种相当大的缺憾。终于造成她日后常常喜欢买鞋子的习惯。在心理学上,这种行为称之为「补偿行为」。

    我曾经听过这样的一件事情:有位五十开外的女士,由于心爱的丈夫突然离开人世,内心感到空虚异常,甚至有痛不欲生的诱惑。从此之后,她每天不管有事没事,一定要外出逛街。回家的时候,总是大包小包地抬回来,而所买的东西却不一定是真的需要。

    她的女儿曾以此来向我讨教。以我个人的看法与分析,她母亲的个案与上面所提的雪儿的个案颇为相似,也是属于一种「补偿行为」。她由于文君新寡,一时情感空虚,还无法适应丧夫后的生活,所以只好以买东西来填补心灵的空虚。可是,心灵的空虚是属于精神性的,又怎能被物质所填满呢?于是东西买得越多,空虚感反而越大;而空虚感越大,东西也越买越多。形成一种恶性的循环。

    心理上的空虚感,虽然可以藉各种不同的行为或事物,获得某一种程度的补偿,但是这绝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毕竟心病还是得用心药来医啊!

    我们跟这位看门的长者见面,并且还交换过见面礼,虽然这次的邂逅只不过是「萍水相逢」而已,但是还是值得我们珍惜的。因为只要是真情的流露,短暂的交会,仍会迸发出人性永恒的光辉。

    所以,我们就暂时停住脚步,跟他进一步地寒喧起来。

    他曾指着位于左边的一座塑像对我们说:「这位就是著名的撒丁尼亚皇帝。」还特别指着刻于石板上的那几行字,向我们解释说:「这几行短短的字,是皇帝死前留下的遗嘱,要求别人在他死后,千万不要以皇帝之礼厚葬他。」从这位长者的语气和神态,我可以看出他对这位伟大的君王那分景仰与钦敬的心情。

    皇帝乃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一国之君,死后受哀荣是理所当然的事。可是撒丁尼亚皇帝却一反常规,要求在他死后不要以皇帝之礼葬他。我想,除非是一位非常有智能和有德行的人,根本是无法作到这种地步的。

    在我们本省,有多少有地位、有权势,或有财富的家庭,他们在为逝世的长者办理丧事时,可以说极尽哀荣之能事。光是花车,就可以排上几里路长。锣鼓喧天,更是不在话下,有时候还请了好几个乐队来凑热闹。至于殡葬完毕,请几十桌饭席,更是平常的事。我就曾经参加过一次,席间一共有十六道大菜,吃得叫人喊吃不消。

    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视「孝道」的民族,同时由于我们深信人死后灵魂仍旧存在,因此孝道在死后延续着;而为死去的亲人举哀乃是理所当然的孝道的表现。但是如何表示孝道,却是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如果我的观察不太离谱的话,我敢肯定地说:有不少家族花大把钞票为亲人办丧事,与其说是尽孝道,不如说是在炫耀自己的财富来得更恰切一些。

    我对人性从来没有失望过,甚至可以说有时候表现得太乐观。但是在这件事情上,我却抱着相当怀疑的态度。丧事的铺张与浪费,到底是真的为了安慰死者的在天之灵,或更是满足生者的虚荣心呢?

    我很欣赏那些在遗嘱中要求家人为自已的丧事节省的人;特别钦佩那些把葬礼节省下来的费用拿来作慈善事业的人。因为他们了解,这一切外在的铺张,不但对他们死后的生命毫无所补,反而是不必要的浪费,不如拿来帮助一些需要的活人来得更有意义。

    我对撒丁尼亚皇帝的生平毫无所知。但是光从他遗嘱中的这几句话,多多少少也可以窥出,他生前一定是一位仁慈而又谦卑的君王。

    在玛尔谷福音第九章三十三节至三十五节的地方,记载了一件事情:宗徒们来到葛法翁,进入家里,耶稣问他们说:「你们在路上争论些什么?」他们都默不作声,因为他们在路上彼此争论谁最大。耶稣坐下,叫过那十二人来,给他们说:「谁若想做第一个,他就得做众人中最末的一个,并要做众人的仆役。」

    有一天,载伯德的两个儿子若望和雅各伯,被母亲领到耶稣跟前,请求祂说:「叫我的这两个儿子,在的王国内,一个坐在的右边,一个坐在的左边好吗?」耶稣回答他们说:「你们知道:外邦人有首长主宰他们,有大臣管辖他们。在你们中却不可这样;谁若愿意在你们中成为大的,就当作你们的仆役;谁若愿意在你们中为首,就当作你们的奴仆。就如人子来不是受服事,而是服事人,并交出自己的生命,为大众作赎价。」﹙路二十、21,25-28﹚。

    我想,撒丁尼亚皇帝的表现,的确给上述这两段福音的精神作了一次非常美丽的诠释与批注。但愿世上所有的君王,都能效法他这种伟大和感人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