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七、生活圣言
    在救世职务上,有两点是特别归属圣神的,一是默感圣经,一是先知之言。文字言语的服务,沟通传达之术,是整个救恩史上天主对人的爱和指引,全都透过历代先知和圣经表达。这些言辞全都是具有能力的,足以说到做到呈现具体实效的。

    天主的话确实是生活的,是有效力的,比各种双刃的剑还锐利,直穿入灵魂和神魂,关节与骨髓的分离点,且可辨别心中的感觉和思念。(希四12)

    言语是能力,圣经是圣事与临在。天主的气息经由人而发声,而行动。我们这个时代大众传播的媒体发达,印刷、录音、录影、符号输入、影印传真以及翻译等,记录言语文字的工具和方法越多,它的价值反被贬低,它的原始含义也往往在翻译和重述中丧失了。

    言语本身含有某种实质,能够给予现实世界一种指导和改变,但也能有所伤害和医治,建设和破坏等;它像是轻风飘过,其实却有神速的力量。耶稣训示门徒:“不论进了那一家,先说:愿这一家平安!那里如有和平之子,你们的和平就要停留在他身上,否则仍归于你们。”(路十5-6)听到这样的话,似乎随即能想象“平安”像只鸽子,从门徒口中飞出,环绕屋中寻找一名和平爱好者,以便栖息;如果找不到就飞回祝祷和平者的身上,等待下一次机会。不仅是“和平”,其他诸如仁爱、祝福、信任、友善或是仇恨、抗拒等词,都不是随风而过的,它们都是一事实、一股活力、一把有力的武器,在现实中产生正面的或负面的作用。

    依撒意亚先知大段神谕的结束语,强调了由上主而来之言的实效:“譬如雨和雪从天降下不再返回原处,只有灌溉田地,使之生长萌芽,偿还播种者种子,供给吃饭者粮食;同样,从我口中发出的言语,不能空空地回到我这里来,它必实行我的旨意,完成我派遣它的使命。”(五五10-11)带有力量的言语,总不会忘记它的爱与滋长繁殖的使命。

    希伯来民族对上主之言的概念,不是我们所能懂或想象的。在他们看来,先知宣报某事情发生时,并不是因为有事情要发生,所以先知宣报了;而是因为先知宣报了,所以该事会发生。先知之言不仅是宣示;同时是产生事件。(参考The Meaning of Sacred Scripture,Louis Bouger)。因此以色列的君王和邻近各国的君王,都急于获得对己有利的先知之言,躲开于己不利者。巴郎背摩阿部王邀请去咒骂以色列,就是一例:

    漆颇尔的儿子巴拉克,其时正是摩阿布的君王, 遂遣使者往幼发拉的河阿玛伍人之地的培托尔去,见贝敖尔的儿子巴郎,请他说:「看,由埃及来了一个民族,遮盖了地面,现今正住在我的对面。 现在请你来,替我咒骂这民族,因为他们比我强大,或许这样我能将他们击败,从此地赶走;因为我知道,你祝福的,必蒙祝福;你咒骂的,必蒙咒骂。

    摩阿布的人找到了巴郎,且是带著酬金去的,巴郎表示他需要一夜的时间,向上主请示。

    天主对巴郎说:「你不可与他们同去,你不可咒骂这,因为他们是受祝福的。」 巴郎早晨起来就对巴拉克的缙绅说:「你们回本国去吧! 因为上主不许我同你们一起去。」 摩阿布的缙绅就起身回到巴拉克那 说:「巴郎不愿同我们一起来。」

    随后派来更多的使者,刚高贵的礼物。终于巴郎骑上了驴子去了,天使曾半路挡路;但最后天使现形告诉他:“同这些人去罢,但你只应说我吩咐你的话。”关键就在于此,先知所宣报的一言一语,都将成为事实,所以他必须小心谨慎,不能说错一个字。巴拉克要征服此民族,而上主则要保护它,也要看紧先知的嘴巴。

    巴拉克听说巴郎来了,就到阿尔摩阿布──此城临近阿尔农河边,在国界的尽头,──去迎接他。 巴拉克对巴郎说:「我不是派遗了使者去请你?你为什么不到我这 来,莫非我不能酬报你?」 巴郎答覆巴拉克说:「看,我已到你这 来了,但我能随便说什么吗?我只能说天主吩咐我说的话。」

    接下来是祭典与祝祷的准备,七座祭坛,七头公牛及七只公绵羊,一应齐备,以便先知咒骂以色列民族。巴郎一心准备咒骂,但他一启齿,说出来的全是祝福的话,君王听了当然不高兴,便对巴郎说:

    「你对我做的是什么事?我叫你来是为咒骂我的仇敌,你反而祝福! 」 他回答说:「我岂不该谨慎说出上主叫我说的话吗?」 巴拉克对他说:「 你同我到另一地方去,从那里可看到他们;这里只看到一部分,不能看到全部;从那里替我咒骂他们。」

    又是七座新的祭台,七头牛和七只公绵羊作祭品,看看在这新的据点,是否能让君王称心如意;可惜先知莫可奈何,还是得祝福以色列。君王不得不抗议:“你不咒骂他们,但也不该祝福阿!”他们又试了一次,仍无法如愿,巴郎口中硬是说不出一句相反以色列子民的话,反而一次次地祝福,使得君王大怒:

    巴拉克对巴郎大发忿怒,拍手向他说:「我请你来是为咒骂我的仇敌;看,你反祝福他们,且已叁次。现在你快回你故乡去! 我原想丰富地酬谢你,但是,上主夺去了你的酬报。」 巴郎回答巴拉克说:「我不是已对你遣来的使者声明过:即使巴拉克给我满屋金银,我也不能违犯上主的命令,任意去行善或作恶,而只能说上主所吩咐的吗? (户二十二-二十四)

    先知的话就是圣神之言,不论是胜利是败北,总之是言出必行的。因上主之名所发出的言语,能给予它所指的事件一股物质力量。

    在印度,我所居住的区域,人们在好几年前便开始将圣经重译为当地的语言,因为原有的已不敷用了。计划是获得官方批准的,但好些传统的信友却反对,而他们的理由是:天主之言是不可改变的,适合天主一样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所以一经翻译定型了,不论是多么老旧的话都必须保持不动视为天主永不动摇的宝座、能力和威严。已有的译文不可改动,因为那将使圣神的经书无效,销毁了礼仪中已祝圣过的上主之言的能力。我们确实用了不少心血和时间,说服他们;但留给我的深刻印象,则是这些热心教友对天主之言的执著与尊重。

    其他宗教对神明之言同样是极为尊重的,也坚信此言能产生物质能力的信仰。

    窃贼训练他的儿子继承衣钵(即偷窃的本领),非常小心不让他走进庙宇,不让他听到那儿所诵读的经典,因为其中的任何一个字、一句话,都足以改变他,使他向善。如此一来做父亲的就会失去一个工作伙伴和继承人。一天,父子二人要经过一个广场,那里有人在朗诵神明之言,并加以解释,群众都坐在草地上倾听。父亲训示儿子路过时双手堵住耳朵。他听不见任何一句话,危险就可以躲过了。儿子顺从指示,双手堵住耳朵,走着走着,一根刺扎入他的赤脚,他尖叫之际天使松开双手,弯下身去抱住受伤的脚。父亲见状,为了要避开危险,随即冲上前用自己的手,堵住儿子的耳朵。儿子的耳朵,只是一刹那未受保护,而就这瞬息已足够了,圣神的经典之言已进入他内,且产生了力量。他意识到所从事的行业是违法的,悔改而舍弃了他的行业。下半段故事更有意思,父亲因为要去保护儿子的双耳,结果自己的耳朵便无暇照顾,圣神的经典之言,也经由它们而进入他内,感动了他的心,他变成了一个忠实的人。难怪他一直躲着庙宇附近的人和经典之言,因为自此以后他得去另找谋生之路。

    另一件事也是在印度我居住的地区发生的:在两个宗教互相敌对的岁月里,有一次回教的清真寺被烧,火焰过后仍在闷烧时,竟然有一个小孩到余烬中区细心地捡拾一些东西。虔诚的信徒从一扇半开的窗子,辨识出他捡拾的是一页页可兰经。无所畏惧的孩子,将它们放回平日所供奉的壁龛内。对生活之言的了不起的敬重!可兰经中称我们基督徒为“经书的子民”,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天主之言的价值和力量,才配得上如此高贵的称呼。

    耶肋米亚先知:

    ——我的话岂不是像火?岂不是像击碎岩石的铁锤:(二十三29)

    保禄:

    戴上就恩当盔,拿着圣神作利剑,即天主的话。(弗六17)

    耶稣:

    我给你们所讲论的话,就是神、就是生命。(若六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