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窦福音 第十八章
    小孩子和恶事

    1那时有门徒前来问耶稣:“天国里谁最伟大?”

    2耶稣叫一个孩子过来,让他站在门徒们当中,

    3说:“我实在告诉你们,如果你们不能变得和小孩子一样,你们就进不了天国。

    4那谦卑、单纯如同小孩子一样的,就是天国里最伟大的。

    5谁为我而接纳了这样一个孩子,就是接纳了我。

    6谁若使任何一个信我的‘小孩子’失足跌倒,倒不如在他脖子上绑块磨石,投进深海里。

    7世上因有让人失足的恶事而要倒霉了;恶事不可能不来,但那引人失足的人有祸了。

    8若是手或脚使你犯罪,砍下来扔得远远地。单手或独脚的进入永生,总比有双手或双脚,却被投入永不熄灭的地狱之火要好得多。

    9要是你的眼睛使你跌倒,挖下来,丢得远远地。只有一只眼睛而得永生,总比有双眼却被扔进永不熄灭的地狱之火要好得多!

    10要提防,不要轻视任何一个这样的‘小孩子’。我告诉你们,他们的天使在天上,常见到我天父的面容。

    11(人子来是为救那迷失了的。)”

    12“你们看该怎么办?有人牧养了一百只羊。其中的一只走失了,主人不该丢下那九十九只,而去找那只迷途的羊吗?

    13他找回了迷途的羊,心中欢喜,比有那九十九只没有迷失的羊还高兴呢。

    14同样地,你们的天父也不愿任何一个这样的小孩迷失。”

    在信德中兄弟如何相处

    15“若你兄弟犯罪,你单独去规劝他。他若听你规劝,你就赢得了那兄弟。

    16他若不听你的,你就另外带一个或两个人去,帮助作证解决事情。

    17如果他仍不听,你就去告诉教会。若是他连教会也不听从,从今以后,对你来说,他就算是外教人,或像税吏那种人。”

    18“我实在说:凡你们在地上束缚的,在天上也要束缚;凡在地上释放的,在天上也要释放。”

    19“我同时也告诉你们,你们中若有两人在地上同心合意地祈求,我的天父一定会应允。

    20因为哪里有两三人因我的名相聚,我就在他们中。”

    21伯多禄前来又问:“主!如果我的弟兄得罪了我,我该原谅他几次?七次吗?”

    22耶稣说:“不是七次,而是七十个七次。”

    不原谅同胞的人

    23“天国就好比一个国王,要跟他仆人结帐。

    24首先带来一个欠他一万元宝的人。

    25因他无力偿还,国王就下令卖掉他所有的一切,连同他妻子、儿女,作为抵押。”

    26“仆人跪下祈求:‘可怜我吧!给我些时间,我会如数还清你的债。’

    27国王就怜悯他,免了他的债,把他放了。”

    28“这仆人一出来,遇见了欠他一百元宝的工作伙伴,他立刻抓着这伙伴的脖子说:‘你欠我的,还给我!’

    29那伙伴跪地哀求:‘可怜我吧!我会还你的。’

    30但这人不肯,还把他送进监狱,直到他还清为止。”

    31“别的同伴看见如此情况,都很气愤,就去向国王报告了所发生的事。

    32国王就把这人叫来,说:‘恶毒的仆人,你央求我时,我解除了你的债,

    33你难道不应该同情你的同伴,好像我怜悯你一样吗?’

    34国王非常生气,遂把他交给刑吏,直到他付清所欠的。”

    35“如果每个人不从内心真正宽恕自己的弟兄,我的天父也将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他。”

    ——————————————————————————————————————————————————

    ●●●注释:

    18.1从这段开始,玛窦为耶稣安排了第四次“训道”,主要是谈基督徒的团体生活。当我们祈祷“我们的天父”时,我们就不再是独自一人了。耶稣把“教会”留给了他爱的以色列。“教会”首先是团体,有如下的使命;照顾弱小无助的人(6-11)和迷失的“羊群”(12-14),这个社团应是一个时刻有耶稣临在的、团结友爱的兄弟团体(15-21),它充满了彼此宽恕的精神(21-35)。

    18.6卑微的人

    有关本页第一段的注释,请看谷9:33。

    稍后,耶稣从“儿童”说到“小孩子”,即淳朴的人群。他们卑微,是因为他们在社会上没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和社会上层人比起来,他们的信仰更为真诚。

    如果你们不能变得和小孩子一样:是指人除非由上而生,否则不能见到天主的国,是重生的另一种解释(若3:3-4)。因此,“成为小孩子”有“重生”与“归根”的意思:即保存与根源,也是回归本性的淳朴。“小孩子”是“赤子”的意思;“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世上因有让人失足的恶事而要倒霉了:“恶事”在希腊文中原是指路上不引人注意,却绊人跌倒的小石头。“恶事”也就是引人犯罪的小事情。“恶事”的思想或习俗在社会上并不引人注目,但却能在潜意识中不知不觉地把人引向犯罪的路。耶稣也提到社会压力给人们造成的伤害(7)。穷人卖力挣扎,以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准,从而有机会接受更好的教育,也赚得更多的钱。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现有社会的畸形,在这样的社会中,那些不肯同流合污,拒绝模仿自私自利者的生活方式的人,他们的生活将是艰难的。内心谦卑朴实的人只有放弃,接受失败,他们宁愿失去眼睛,失去重要的东西,而不愿失去主的恩宠。

    单手或独脚的进入永生(8):耶稣在这里强调永恒生命无与伦比的价值。有时候为了进入天国,我们甚至要牺牲我们的工作、安全感和我们对自己生命的把持感。

    罪恶的来由有时是个人的,有时是社会的。我们生活在一个人性已残破不全的社会中,那么每个人也就分享了这种残破,耶稣的奉献弥补了这种残破。我们能够通过对人性善意的期待、对罪恶的警觉、对每个人的接纳和宽免来重建人道的和谐。通向天国的唯一之“道”,是用真诚的爱及悔过的泪水来清洗我们的内心世界,让圣神的光除去我们的失望,改变我们冷漠的态度。

    恶事不可能不来:耶稣生活在一个极其暴乱的社会,可他并没有抱怨。也许,正是为此他做了一场空前绝后的奉献。

    天主所创造和正在救赎的世界,并不是一片幸福的绿洲,而是一个通过个人及共同奋斗,从而共同成长的地方。丑恶是世界的一部分,但是邪恶的力量绝对不能使天主在最后将得的光荣有丝毫的减损。为正义而付出的磨难和泪水,会成为一片新的人性田野,在那里天主将人类最美丽、最珍贵无比的礼物-爱唤醒,爱的成长给社会带来新的精神。

    18.12一百只羊的比喻,也可见于路15:1。这个比喻告诉我们几点:耶稣特别关心罪人和迷途的人,这也就是他对宗徒们强调的外出传教的意义。

    事实上,耶稣来是为“找寻和拯救迷途的人群”(路19:10),“召唤那些遭受遗弃的人,而不是有地位的人”(玛9:13)。我们的堂区和基督徒团体应以这种精神去拥抱社会上无援无助的人,遭受排挤的人,受穷受难的人,而不是只看见自己的小圈圈。

    18.15若你兄弟犯罪:耶稣以前告诉过伯多禄:“你在地上禁止的,在天上也将禁止”。现在他向整个教会宣布了这一点,信徒应学会在团体中自行解决问题,体会到耶稣在他们中,如同他的名字“厄玛奴耳”所表达的:天主与我们同在。

    因为哪里有两三人因我的名相聚(20):不论是教友团体、修会,还是基督徒夫妇及家庭,他们因着耶稣的名共同祈祷,耶稣必然临在。我们将自己的祈求告知天主以前,应先在彼此之间达成真诚的谅解。

    人们能在高耸入云的教堂中,或对大自然的默观中,在心灵的平静中寻求呼唤天主。但是天主希望我们先在基督徒团体中寻求他的存在。当我们聚集起来“以基督之名”祈祷时,他就来到我们中间。教会处在危机和困境时,他和我们在一起。在整个教会的历史发展中,耶稣一直陪伴着我们。在玛窦福音中,耶稣教诲的中心是基督徒团体的精神。这个基督徒团体收留贫穷受苦的人。它有无量的宽恕和彼此接纳的精神,它的祈祷上达天庭,主必关爱他们。这样的教会拥有社会生命力,在传教的过程中能够接受在各种情况下带来的挑战。

    我们参与各类社会活动,努力克服不可避免的各种冲突,并且在传播福音的工作中奋斗不懈。如此生活,我们便能在真理的追求中成为天主的子女,认识我们真正的天父。教会是我们能找到天主的秘密所在。教会也是天主在人间的工具,教会是“天主的标记或圣事。”

    这里提到几种“圣事”:圣洗圣事、圣体圣事……很多教友想要接受这些圣事,却不想承担对教会的承诺。从洗礼和宗教仪式中我们获得天主的恩宠,是因为教会有权赐与这些圣事,教会本身就是“天主的圣事”。天主不是躲藏在事件的仪式中,他透过基督的大家庭来启示自己,我们从中可以找到他:“你在地上禁止的一切……”我们对基督徒团体的忠诚,就是一种生活在天主的恩宠之中的象征。

    18.22七十个七次。和创4:24比较。我们必须学会用宽恕来取代复仇的渴望。这是对于悔改人的宽恕。见路17:1。

    18.23宽恕

    同伴对我们的冒犯和伤害,和我们对天主的冒犯与不信任相比较,实在算不得什么!天主不断地原谅我们,但我们却不愿给别人哪怕是一次机会。天主没有强调他的权利,我们却像那个恶仆般心硬如石,刻薄待人(见玛5:43)。

    这个比喻所说的不只是个人的问题。世界上最需要的便是天主的宽恕,我们最需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接纳和宽免。控诉和仇恨是永远不可能为社会带来正义和公正的。当我们在憎恨他人的时候,我们的内心也在隐隐作痛,我们的心也在流血,我们若真正理解了全善天主的美,在面对伤痛时,我们就只有一个选择:宽恕。

    这个比喻还帮助我们理解圣经中的另外一节“我要复仇,雅威说,我要按每个人的不同行为对待他。”天主不会按自己的权力要求我们“偿还欠他的”。但他却要求那些“无能”还债的“小孩子”被剥夺权力的归还。他也要求那些对自己的罪悔过,但却得不到他人原谅的权力。

    玛窦福音的第四篇“训道”,以探讨宽恕的责任结束。教会没能像人们期待的那样圣洁,这显而易见。但回顾教会的历程,我们发现,它一直在勤勤恳恳地宣讲天主的慈悲,感染人们宽恕的心和精神,人们在教会中学会了一些宽恕,和许多其它文化相比较,基督的精神确实更具有更新和宽恕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