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哲學與人學中的人
    緒論

     我們如何從天主的自我啟示中認識祂,獲得祂的救恩,並成為祂的子民,之後終生愛祂、體驗祂的臨在,和祂建立一份個人關係?我們如何向當代人肯定基督的絕對性?如何恢復基督在信友個人和團體生活的中心地位,以祂為各人的思想、愛惡和行動的準則?基督今日到底以何種方式繼續在我們中間臨現,讓我們能享受祂的逾越奧蹟的成果?教會如何向今日的人表達基督對人類的愛?

     以上這些問題的答案只有兩個字:禮儀,即是希臘文的。因為禮儀是天主今日繼續向人顯示自己和將救恩賜給他們的空間;因為在「禮儀經驗」中,基督是「絕對的中心;在禮儀行動中,基督臨現在祂的教會內指示她如何在歷史中生活,並與眾同行;因為信友在禮儀中切實地參與基督的逾越奧蹟並因而被基督所救。

    當然,我們非常清楚禮儀不是教會生活的全部,因為人在走近禮儀之前,如保祿在致羅馬人書中所說的,先要被召,接受信德和悔改。然而,我們卻也不能否認,教會和每一位信友的生活都是在禮儀中誕生、成長和發展。所以,禮儀不但是使人獲救的工具,禮儀同時是幫助信友在信德、希望、愛情和自由中成長的「學校」。

     教會的禮儀既然如此重要,設法對這禮儀認識多一點,似乎是每一個已領洗的信友刻不容援的工作,因為這直接影響他們的信友生命的成長。切願這些文字不但能引發大家對禮儀的興趣,更能推動大家學習在禮儀中切實地慶祝自己所生活的,並在生活中忠實地活出在禮儀中所慶祝、相信和宣認的。

     內方面容,除緒論及結論外共分八章,另加五個附錄。各章題目分別為:一.哲學與人學中的人,二.禮儀與人的關係,三.禮儀本質探索,四.教會禮儀行動中的會眾,五.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的禮儀改革,六.日課或時辰禮儀,七.主日與禮儀年,八.聖儀。至於五個附錄,附錄一論述禮儀與基督徒靈修,附錄二談信友在禮儀中的參與。附錄三從信友的身份看信友參與禮儀的動機及他們在禮儀中的角色,附錄四論述聖道禮與講道的密切關係,附錄五解釋講道的意義及這禮儀行動的不可取代性。順筆一提,本文參照某些學者的做法,以基督徒Christians一字指所有信仰基督的人,特別指天主教友。至於Protestants,即十六世紀馬丁路得所開始的誓反教派的信眾,則統稱新教徒。

    第一章

    哲學與人學中的人

    一. 哲學中的人

    此處所說的哲學專指西方哲學,特別是以柏拉圖為代表的希臘哲學,我們亦跟隨柏拉圖的研究方法,從「觀念」開始而後「物」,再從「物」到「人」及「靈魂」。

    (一)觀念

    觀念,即英語的idea,原本是從希臘文一字翻譯過來,有時也寫成,意思是形象─image或面貌aspect,即是人可以看得見的,所以有時也譯作「形」,即英文的form。易言之,觀念就是當我看見某物時所看到的:AnideaiswhatIseewhenIseesomething。舉例來說,由於在我內已先存有關於「人」的觀念,所以當我看見一個人的時候,我實實在在把他看作一個人:WhenIseeaman,Iseehimasaman。即是說,當我看見一個人的時候,我腦海中有關人的觀念,會即時與我眼前所見的那個人連起來,於是我知道我所見的是一個人。同樣地,當我看到一個字的時候,我可以即是讀出那個字,也曉得那個字的意思,因為我認識那個字,我擁有關於那個字的觀念。相反地,如果所看到的是個我不認識的外國字,那麼,雖然我認識串成該字的每一個字母,卻不能認識那字,因為我沒有關於此字的觀念。因此,觀念是認識一切事物的基礎。

    這套觀念學說可以說是柏拉圖哲學的基礎,而這學說最重要的地方,是指出真正的存有,不在物中,卻在物外,在觀念中:truebeingdoesnotresideinthingsbutoutsideofthem,intheideas。易言之,真正的存有,是一種形上的存有。既是形上的問題,大家可以想像,人是無法從感覺中感受觀念。此外,對柏拉圖來說,觀念是「一」、「不變」和「永恆」的:one,changelessandeternal。這解釋了為什麼柏拉圖將現實─reality─分成兩世界:可以從感覺感受到的物的世界,及觀念的世界,而只有觀念的世界,才是唯一真實,並完滿存有的世界。為此,柏拉圖對物的世界的態度,一直都是懷疑和不信任。

    總結柏拉圖哲學有關觀念的分析,其主要思想如下。觀念對人來說,是必須的,原因是人要先有觀念,才能夠:認識物的本質;認識物之可能或不可能存在;及明白物怎麼可能存在及停止存在。

    (二)物

    柏拉圖視物為觀念的影子。而大家都知道影是一件物體的記號,可以讓人知道該物的存在。柏拉圖並以美為例,解釋物如何是觀念的影子。由於我們看到美麗的事物,這些事物令我們記起美這觀念,最後把我們帶進觀念的世界,所以物是觀念的記號。

    (三)人

    那麼,人又是什麼呢?為柏拉圖而言,人是一個墮落的存有:afallenbeing。縱然如此,人卻比物高級,因為柏拉圖認為人在未墮落前,曾見過觀念,即物的真正存有,於是得以沾染了一點觀念的真理,因此在本性上,人是在真理中。

    為什麼柏拉圖說人是個墮落的存有呢?這與柏拉圖所主張的人的出處有關。這出處來自當年蘇格拉底在依尼梭司河畔(Ilissus)對婓度士(Phaedrus)所說的神話,以下是神話的內容。人本來沒有肉身,只有靈魂。柏拉圖更把人的靈魂比喻做一輛由兩隻飛馬拉著的馬車,這兩隻飛馬一溫馴一強悍難馴(情慾)。此馬車一由位馬伕(理性)駕馭,馬伕一直設法好好控制馬車。

    當馬車走到天堂的某處時,會穿越觀念世界,靈魂於是開始欣賞,雖然有些困難,但靈魂終究還是欣賞到觀念。正在此時,兩隻飛馬互相打鬥起來,導致馬車失控,連飛馬的翼也折了,車跟馬一起往下墮,靈魂於是墮落麈世,並投生到肉體中。因為靈魂曾見到觀念,於是靈魂雖然降生到肉體中,卻不會變成野獸,只變成人。此外,由於靈魂在觀賞觀念時的領悟程度有別,所以靈魂有不同等級,從最高等的哲學家到最末的暴君。

    以上是柏拉圖有關人之出處的解釋,人是從天上墮下的靈魂投生到肉體中所變成。這靈魂雖然見過觀念,卻在做了人之後全部忘掉。幸好人的靈魂未墮地時所擁有的飛翼雖然已經折斷,卻留下了一段殘肢,這段殘肢仍然發痛。於是每次當人看到物時,他會因為折翼殘肢發出的陣陣痛楚的剌激,使他記起其靈魂在變成人之前所見的,有關於物的觀念,於是能夠認識所見的物。

    總結上述,柏拉圖的人是從物開始:manstartswiththings,但永遠不會就此停留於其上。因為人不能在物中找到物本身並未具有的存有(nottofindinthingsabeingwhichtheydonotpossess)。所以,柏拉圖所說的「人從物開始」,,他的意思是因為物能夠刺激人記憶起他曾經觀賞過的觀念。因此,對柏拉圖而言,知識也者,並非因為看見我們外面的物,卻是記憶起那在我們裏面的觀念(Knowledgeisnotseeingwhatisoutsideofus,butrememberingwhatisinsideus)。一言以蔽之,物的存在,只是為了刺激人,好把人的思想提升到觀念的世界。

    (四)靈魂

    對柏拉圖來說,靈魂─Soul─是不死的、永恆的。原因是如我們在上面提過,靈魂曾見過觀念,物的真正存有,因此也沾染了一點觀念的真理,分享了真理,而真理是永恆的,所以靈魂也變成永恆。柏拉圖的靈魂分三部份。第一部屬感性:sensualpart,是最接近肉身的需要的一部份;第二部份是精神部份:thespiritedpart,專掌管人的情緒;第三部份是理性部份:rationalpart,靠著這部份,人能夠獲得有關觀念的知識:knowledgeofideas。

    二.人學中的人

     人學:Anthropology被認為是一切科學的基礎,因為這一門所研究的,都與人有關。這裏得補充一句,若真的要研究「整個人」,一般的人學只著重人的理性,物質層面,所以並不足夠,因為人不單靠物質生活。因此,我們這裏要談的人學,是神學中的人學:theologicalAnthropology。所謂神學中的人學,意思是以神學的觀點,以天主的「啟示」為依歸的人學。

     以神學為基礎的人學所表現的人,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為回答這個問題,我們會從兩方面,即人的「靜態面」與「動態面」分別探討。

    (一)人的本體性靜態面

     所謂人的本體性靜態面:ontological-staticvisionofman,意指人的實體,人的本質構造,不是解剖學上的構造:有幾根骨頭,肌肉有幾多種等。卻是從哲學出發探討人的本體,內容包括以下兩點。

    首先,從前面哲學中的人的分析,可以看到人是由靈魂和軀體結合而成的動物,這結合是完整無缺的,兩者互為影響與呼應。當人說「我」的時候,這個「我」包括他整個人,即靈魂跟肉體。而人的一切行為和表現,思想智能方面的,或身體各器官的運作、四肢的活動,均來自這結合。

    人既是一種由靈魂和肉體結合而成的動物,大家可以想象,如果沒有靈魂,人固然沒法生存。同樣地,如果沒有肉體,人也不能在世上生活行走,不能成為「人」。這對我們一點都不陌生,中國民間流行的那一大堆說狐道鬼,借屍還魂的故事足可以證明。當然,最有力的證據是基督的降生,信經說:「祂因童貞瑪利亞取得肉軀而成為人」!所以身體對人是無可或缺的。

     事實上,聖經也記載得很清楚,天主造人時先做了他的肉體,再賦予他靈魂。我們看看創世紀怎樣記載:「上主天主用地上的灰土形成了人,在他鼻孔內吹了一口生氣,人就成了一個有靈的生物」(創2:7),故此人並非純神體,他擁有一個血肉之軀。而為了「生存」,他不但需要時間、空間讓這身軀活動,且需要以其他物質養育這肉軀,以確保在「人」生存的這幾十年,或甚至一百年中,他的身體能正常地成長,並依人的意願行動操作。

    (二)人的功能性動態面

     說到人的功能性動態面,其基礎來自聖經。因為據聖經所載,人是天主依著自己的肖像造成。所以,人原來就是天主的肖像。人的功能性動態面,英語所稱的functional-dynamicvisionofman,即是人向外的伸延性,人與外界的關係,這關係統攝下面四種作用:

    1. 朝向神的功能

    人不能獨自生存,他天生是種群居動物,需要向外發展,要與其他的人接觸、溝通。換句話說,人際關係乃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而第一位與人建立人際關係的,正是創造他的天主。因此,人與生俱來便帶有這朝向神的功能─Godorientedfunction─,也正是這功能賦予一切研究天主和研究人的學科一定的價值。對於這一點,其他從事人文科學研究(與宗教無關)的專家、學者亦一致承認。就算從文化歷史的角度看,這理論亦一樣成立。自初民開始,人便與神攀上關係,無分種族、文化、地域。試看看中國,我國的半信史時代始於主前二千三百年的商代,從這時代遺下的文獻,譬如甲骨文,我們知道當時的社會,可以說完全由鬼神統治。生活中事無大小,從征戰討伐到疾病婚娶甚至出門遠行,都得用占卜的方法,先向鬼神請示,以決吉凶。再舉一例,廣東是中國最南的一省,風俗習慣跟其他各省頗有差異,廣東話更被我們那些北方同胞視為「外語」,因難學也。然而廣東話除了難學外尚有一大特色,與鬼神有關的辭彙甚多,尤其是用來罵人的俚語俗語。考其究竟,乃因為我們廣東地處南方,而遠自春秋時代起,「南蠻」便被視為是個人鬼神混雜的社會,這點廣東話該是個最好的例証(參看梁小中編著,《廣東話趣談》)。由上面這些例子看,人天生有朝向神的功能,這說法不只適用於我們教會的啟示,亦一樣可印証於任何文化族群的宗教。

    2.社會功能

    上面剛說過,人是種天生群居的動物,他需要與其他人交往,需要別人的認同、支持,而同時他亦開放自己,接受別人。因為只有這樣,人才可以確定自己存在的價值,積極地生活,好讓本身的潛質與才能獲極度的發揮。易言之,人天生具備一種社會功能:socialfunction。看到這裏,或許有人會問,人以何種態度與別人交往?換句話說,人的人際關係以甚麼為基礎。答案是以天主子女的身份為基礎。所以這交往是公平的,沒有高下尊卑之分。即是沒有一個人是另一個人的主人,對他操有制宰生殺之權。全人類彼此是兄弟姊妹,大家處於一個完成平等的地位。這點非常重要,是教會信仰的一部份,是信友靈修、與建立教會團體(任何形式的團體)的基礎。

    3.宇宙功能

    宇宙功能─cosmicfunction─這名詞近年才興起。這功能以基督徒的立場,從一個全新的角度來看人跟整個宇宙,特別是跟他寄存於其內的世界和宇宙的關係。天主在創世時便賦與人掌管治理普世萬物的權力(創2:19-20),所以人是萬物的主人是件不容置疑的事實。問題出在,人該如何運用這權力,而不至將其妄用。人應該怎樣處理世界資源,與其他人公平分享,利用這些資源養育萬眾,造福社會,以至不違反天主當初創造世界的本意。

    4.歷史功能

    跟上面所提的三種功能一樣,最後的歷史功能:historicalfunction,亦是一種人非具備不可的功能。因為人需要在歷史中成長,達到自我完成的作用(這點很明顯,所以我們從個人、民族、國家至世界,各有其個別的歷史)。對一個基督徒來說,他的歷史即是救恩史,故這歷史的終點不在現世,而是指向未來,在天主所預許的永生中。

    要了解歷史功能有一個關鍵性字眼:使命。身為基督徒,我們知道天主在創造每個人的同時,也派給他一個特別任務。所以人一生下來,便由天主那裏接受了他在世上,在歷史中應完成的個別使命。

    從以上的分析,大家或許已看出,這最後一項作用其實包含另外三種作用。因為人在履行自己的使命時,他要跟其他人合作。因此他先要與別人建立起人際關係,以便團結眾人,結集大家的力量:社會作用;同時,他也要盡量利用世界及宇宙所能提供的各種效能和資源:宇宙作用,使其與天主安排的計劃配合:對神作用,完成救贖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