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教會禮儀行動中的會眾
    第四章

    教會禮儀行動中的會眾

    

    天主教會的禮儀永遠都是個團體的慶典,而非私人行動,因為教會原來就是團結的聖事:unitatissacramentum,是一個在主教的帶領下,聚集起來的神聖子民。事實上,會眾,即英語的assembly的重要性再受到重視,不但對理解教會的禮儀有直接的幫助,同時間接影響對教會學的研究。下面我們會簡略地分別論述聖經及教父思想中的會眾神學。

    (一)會眾的聖經基礎

    1.舊約

     今日我們所稱的會眾譯自希臘文,為了能夠對今日教會的禮儀有較深入的理解,詳細分析這字的意思似乎是必不可少的工作。《七十賢士本》以一字來翻譯希伯來文的qahal。而在舊約聖經,qahal有雙重意思,此字代表把人集合起來的召喚和那些回應召喚而組成會眾的人。換言之,qahal表示集合的群眾和使群眾集合起來的事件。從以色列的社會文化層面來說,他們召喚qahal一般是為了聆聽君王的話,並一致地就所聽到的話給予一個「正式」的答覆,因此,在以色列人的生活中,qahal是件相當嚴肅和隆重的事,因為所處理的是與國家人民有關的問題。依此推論,大家可以想象一個因雅威之名而出現的qahalYahweh,即「雅威的會眾」是如何重要,因為這qahal要處理的已不再是國是,卻是天主與以民的關係。在本質上,沒有其他方式比qahalYahweh更能將以民的天主選民身份表達出來。因為在這qahal中,藉著聽天主的話這行動,以民一方面承認自己的選民身份,同時接受天主與他們所立的盟約。正是由於qahal此字所代表的這種特別意義,《七十賢士本》才選擇了希臘文的來翻譯這個希伯來字。事實上,與另一個表示禮儀會眾的希伯來文‘dah比較,qahal代表的,是以民在他們的歷史中某些具決定性的時刻,天主對他們所作的一些特別和異常的召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然是出谷紀第十九章所記載,以民離開埃及獲得自由後三個月,當他們抵達西乃曠野時,首次因天主的召喚在該曠野集合。由於經文一至九節對理解qahal這字的意思相當重要,故特別把經文引載於下:

    「以色列子民離開埃及國後,第三個月初一那一天,到了西乃曠野。他們從勒非丁起程,來到西乃曠野,就在曠野中安了營;以色列人在那座山前安了營。梅瑟上到天主前,上主從山上召換他說:『你要這樣告訴雅各伯家,訓示以色列子民說:你們親自見了我怎樣對待了埃及人,怎樣好似鷹將你們背在翅膀上,將你們帶出來歸屬我。現在你們若真聽我的話,遵守我的盟約,你們在萬民中將成為我的特殊產業。的確,普世全屬於我,但你們為我應成為司祭的國家,聖潔的國民。你應將這些話訓示以色列子民』。梅瑟就去召集百姓的長老,將上主吩咐他的那一切話,都在他們前說明了。眾百姓一致回答說:『凡上主吩咐的,我們全要作』。梅瑟遂將百姓的答覆轉達於上主。上主向梅瑟說:『我要在濃雲中降到你前,叫百姓聽見我與你談話,使他們永遠信服你』。梅瑟遂向上主呈報了百姓的答覆」(出19:1-9)。

     梅瑟遂依照天主的指示,吩咐以民先潔淨自己,三日後在西乃山下集合迎接天主,天主有話要向他們說(出19:10-15)。三日後以民如期在西乃山下集合,聽天主對他們講話。這次聚集是以民接受天主的話的答覆,同時以民亦因為聽這話而成為一個民族:天主自己所選的民族,成為天主的產業,一如上面引載的第五及第六節經文所說的:「你們若真聽我的話,遵守我的盟約,你們在萬民中將成為我的特殊產業。的確,普世全屬於我,但你們為我應成為司祭的國家,聖潔的國民」。這次聚集也是天主與以民建立的盟約的基礎,因為天主在這聚會中向以民頒布了十誡和其他法律(出20:1-23:33),以民則在這次聚會中接受了天主所吩咐的一切話和誡命:「梅瑟下來,將上主的一切話和誡命講述給百姓聽,眾百姓都同聲回答說:『凡上主所吩咐的話,我們全都奉行』」(出24:3)。以民更為立約一事舉行了隆重的祭獻,作為立約的記號,表示他們承認這盟約。在祭獻中,梅瑟先把約書念給百姓聽,之後在百姓回答過:「凡上主所吩咐的話,我們必聽從奉行」後,梅瑟拿血洒在百姓身上,將天主與會眾結合起來,成為立約的上雙方」(出24:6-8)。

     在歷史演進中,以色列的會眾qahal跟其他事物一樣,經歷過好些改變。然而,不論是那一個年代的qahal,始終保存以下這四個特性或因素。第一,會眾是因為天主的召叫而出現或形成。其次,天主在一事件中以特別形式臨現於會眾中。復次,是一個隆重地宣讀天主的話的時刻,而聚集的人都表示承認並接受這話。最後,通常會眾以祭獻作為承認這份關係,即盟約的記號。在舊約中,不乏一些重要qahal的敘述,好像《厄斯德拉下》第八至十章所寫的qahal,便很具代表性。該段經文記載以民從充軍之地回到故國,人民都一無所有,連聖殿都沒剩下一磚半瓦,那時他們唯一實實在在擁有的,就是天主的法律,於是民眾要求經師厄斯德拉拿出《梅瑟法律書》來讀給他們聽。茲把經文節錄一段於下:

    「到了七月,當時以色列子民還各在本城裏。所有的人民,都一致聚到水門的廣場上,要求厄斯德拉經師,那出上主命以色列當遵守的梅瑟法律書來。厄斯德拉司祭便在七月一日,將法律書那到會眾前,即男女和所有能聽懂的人前,在水門前的廣場上,從早晨到中午,在男女和能聽懂的人面前,宣讀了法律,所有的人民都側耳靜聽法律書。厄斯德拉在眾目注視之下展開了書因他高立在眾人之上他展開書時,眾人都立起來。厄斯德拉先讚頌了上主,偉大的天主,全民眾舉手回答說「阿們!阿們!」以後跪下,伏首至地,欽崇上主。厄斯德拉讀一段天主的法律書,即作翻譯和解釋,如此民眾可以懂清所誦讀的」(厄下8:1-3.5-6.8)。

    2.新約

     (1)瑪竇福音

    《七十賢士本》選擇用來翻譯希伯來文qahal的希臘字在福音中只見於瑪竇福音:16:18(一次);18:17(兩次)。瑪竇16:18記載的是當伯多祿代表全體宗徒宣認耶穌為默西亞時,耶穌告訴他,要以他作為建築自己的教會的基石。耶穌對伯多祿說:「我再給你說:你是伯多祿(磐石),在這磐石上,我要建立我的教會,陰間的門決不能戰勝她」。至於另一處史所記載的,是耶穌向門徒講解他們應該如何規勸得罪自己的弟兄。若是那個得罪人的弟兄不聽他們私下的勸導,那麼,耶穌說:「你要告訴教會;如果他連教會也不聽從,你就將他看作外教人或稅吏」(18:17)。

     從以上這兩段經文,可以看到,即「教會」一詞所指的,是那些相信耶穌的人所組成的團體,而耶穌對這教會的態度是:這教會是祂的,不是任何人的;是祂自己要建立這教會,而且是建立在一個特別的基礎上,這基礎就是伯多祿。易言之,在一切與教會有關的問題上,伯多祿永遠是一個中心點。

     (2)宗徒大事錄

     新約經書中,一字用得最多的是《宗徒大事錄》,總共用了二十二次。究竟路加在《宗徒大事錄》中用這字是否有什麼特別意思?根據一般學者的意見,概括的說,路加思想中的包含以下的意思:

    指一群居住在一特定地方的人,這些人都是聽了有關耶穌基督的宣講,

    相信了祂,再藉著聖洗聖事而成為一個團體,並因著他們的信仰而令到

    他們與所居地之市民有明顯的分別;

     這些都是小團體,而且是家庭式,即所謂「家中教會」(House Church);

     -每一個地方的都是耶穌基督以伯多祿磐石為基礎而建成的普 世教會,在這些特定地區的可見記號;

     這些都是天主用自己的血聖子的血賺取回來的,又藉著聖神 在每個教會中立某些人為監督,為牧養整個羊群。

     綜括上述,路加思想中的有很強的聖三幅度,而聖神更是整個組織和各種不同職務,尤其是教會傳教工作的肇始者和推動者。可以見到為路加來說,所指的不只是禮儀會眾,而是廣闊得多,指整個信友團體。

    (二)教父作品中的會眾神學

     那些相信天主,跟隨基督的人,他們會按時聚集起來,一起聆聽主的話、祈禱或舉行禮儀行動,這是個自教會成立之初便已經出現,與教會同時產生的現象。如我們在前面說過,有關信主的人聚集一起祈禱最早的記載是《宗徒大事錄》1:12-14節。該段經文記述宗徒們看了主耶穌基督被接升天後,聽從祂的吩咐,返回耶路撒冷,等候聖神降臨。他們回到住處後,與聖母瑪利亞及另一些婦女同心合意地專務祈禱:

    「那時,他們從名叫橄欖的山上,回了耶路撒冷,這山離耶路撒冷不遠,有一安息日的路程。他們進了城,就上了那座他們所居住的樓房,在那裏有伯多祿、若望、雅各伯、安德肋、斐理伯、多默、巴爾多祿茂、瑪竇、阿耳斐的兒子雅各伯、熱誠者西滿及雅各伯的兄弟猶達。這些人同一些婦女及耶穌的母親瑪利亞並他的兄弟,都同心合意地專務祈禱」。

     稍後,《宗徒大事錄》再記述第一批因伯多祿的宣講而歸化的信友,在受洗後,不但專心聽宗徒們的訓誨,還時常聚在一起、擘餅、祈禱:

    「於是,凡接受他的話的人,都受了洗;在那一天約增添了三千人。他們專心聽取宗徒的訓誨,時常團聚、擘餅、祈禱。因為宗徒顯了許多奇蹟異事,每人都懷著敬畏之情。凡信了的人,常齋集一處,一切所有皆歸公用。他們把產業和財物變賣,按照每人的需要分配,每天都成群結隊地前往聖殿,也挨戶擘餅,懷著歡樂和誠實的心一起進食。他們常讚頌天主,也獲得了全民眾的愛戴;上主天天使那些得救的人加入會眾」(宗2:41-47)。

     為什麼那些聽了福音的宣講,領洗加入教會成為信友的人,需要時常團聚?他們只是為了要加深彼此的認識,分享彼此的經驗,抑或有更重要的原因,使到這些人非時常團聚不可?換句話說,教會是否有所謂會眾神學?下面我們嘗試從一些最早期的教父作品,尋找答案。

    1.《十二宗徒訓誨錄》

     所選的第一篇作品是成書於第一世紀末的Didaché即《十二宗徒訓誨錄》。該書的第十四章有一段這樣勸勉信友:

     「為尋找對你們靈魂有益的事,你們要時常團聚。因為如果你們在最後時刻仍不能令自己成全的話,那麼,你們的整個信仰生活根本為你們毫無用處」。

    2.安提約基雅的依納爵

     第二篇作品選自安提約基雅主教聖依納爵給厄弗所教會的信,依納爵給厄弗所的信友這樣寫道:

    「為了在天主前向祂獻上感恩與讚頌的行動,你們要設法時常團聚。因為當你們時常團聚時,會將撒殫的勢力摧毀,並以你們一致的信德,消滅他破壞性的工作」。

    

     上面引載的兩段文字有一共同主題:勸勉信友要「時常團聚」,因為這對加強他們的信德,是必需的。《十二宗徒訓誨錄》視團聚為培育信友的一個漸進式方法,因為一般而言,信友團聚的目的主要是祈禱或舉行禮儀。所以,信友的德行,的確可以通過聚集而不斷增強,對善的意識也會越來越清楚。至於安提約基雅的聖依納爵,他則視信友以他們「一致的信德」為基礎的團聚,作為摧毀撒殫的力量和他的工作的武器。

     這兩篇文字雖然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天主教信友的團聚,然而,兩段文字卻讓我們明白了一件事:天主教會的信仰,在其內容來說,並非物質性的,所以我們無法向人說:「看!這就是我們向祂祈求的聖父」。最可以讓人看到我們的信仰的方法,是當懷著「一致的信德」的信友團聚起來向天主祈禱讚頌的時候。因此,信友聚在一起祈禱或舉行禮儀,不但是他們表達自己的信仰最有力的方式;更是他們保持自己的信仰、留在這信仰內,一個不可取代的方法;同時是使這「同一的信仰」可以跟隨著人類生活的節奏發展並成長的方法。因為正是在這成長過程中,每一為信友都依照自己得自聖神之不同神恩,建樹自己、實踐自己的歷史使命。

     而整個過程,特別是第一步會眾的形成把各個別信眾聚集起來,成為一個團體,完全是聖神的工作,一如聖安博所說的:「是聖神建樹教會」。因為是天主聖神藉著自己不斷的工作,使聖父四散各處的子女,重新聚集在復活的天主子我們的主基督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