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慕道函授课程
作者:香港天主教教友总会
一、信仰与人生
1、困惑人生 2、大地之谜 3、死何足畏 4、痛苦何价
5、人间褔乐 6、怒之以爱 7、简朴生活  
二、圣事重温
1、圣事总论 2、圣洗圣事 3、坚振圣事 4、圣体圣事
4、圣体圣事 5、感恩祭--弥撒 6、修和〔告解〕圣事 7、神品圣事
8、婚配圣事 9、病人傅油圣事    
三、诫命重温
1、诫命总论 2、钦崇赞美(第一、二、三诫) 3、彼此尊重(第四诫) 4、尊重生命(第五诫)
5、性的成熟 (第六、九诫) 6、超然物外(第七、十诫) 7、谨口慎言(第八诫) 8、完美之境(真福八端)
四、祈祷生活
1、不会祈祷? 2、入世默观者 3、政治家的灵修 4、灵修﹒纪律
5、祈祷﹒生活 6、家庭祈祷 7、玫瑰经祈祷 8、圣母的神修
9、耶稣的祈祷      
五、耶稣基督
1、童年史 2、比喻 3、奇迹 4、教训
5、苦难圣死 6、复活    
六、伦理再反省
1、人生观 2、易地而处 3、打破偏见 4、公平的博爱 (伦理要素之一)
5、醒觉和决志 (伦理要素之二) 6、感觉和情绪 (伦理要素之三) 7、知识和技巧 (伦理要素之四)  
七、圣母
1、完美的门徒 2、「女人」 3、圣母与圣神 4、天主之母
5、无原罪特恩 6、童贞及升天    
八、教会
1、教会的起源 2、教会是甚么 3、教会的子民  
九、新约导言
1、读经运动 2、圣经这本书 3、新约的形成 4、对观福音
十、福音
1、马尔谷福音(上) 2、马尔谷福音(下) 3、玛窦福音(上) 4、玛窦福音(下)
5、路加福音(上) 6、路加福音(下) 7、宗徒大事录(上) 8、宗徒大事录(下)
十一、书信
1、保禄生平 2、保禄书信(上) 3、保禄书信(下) 4、宗徒书信─公函
十二、若望
1、若望福音(上) 2、若望福音(中) 3、若望福音(下) 4、若望书信(下)
5、默示录(上) 6、默示录(下)    
十三、旧约导读
1、旧约这本书 2、旧约的形成 3、旧约时代的历史背景 4、以色列民族简史
十四、梅瑟五书
1、梅瑟五书、创世纪 2、出谷纪‧肋未纪 3、户籍纪‧申命纪 4、梅瑟五书——人物(上)
5、梅瑟五书——人物(下)      
十五、旧约史书
1、史书概论、若苏厄书 2、民长纪、卢德传 3、民长的事迹 4、撒慕尔纪﹒列王纪
5、编年纪、厄斯德拉 6、君主的事迹 7、传记(上)多、友、艾 8、传记(下)玛加伯书
十六、先知书
1、先知书导论 2、依撒意亚书 3、耶肋米亚书 4、哀歌、巴路克书
5、厄则克耳书 6、达尼尔书 7、十二小先知(一)(约纳、欧瑟亚、亚毛斯) 8、十二小先知(二)
9、十二小先知(三)(哈巴谷、亚北底亚、岳厄尔) 10、十二小先知(四) (哈盖、匝加利亚、玛拉基亚)    
十七、训诲文学
1、训诲文学导论 1、约伯传 3、圣咏集 4、箴言
5、雅歌.德训篇 6、训道篇.智慧篇    
一、信仰与人生 1、困惑人生
    信仰与人生(1)

    困惑人生?没有人能事奉两个主人。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天主教教友总会(电:25603800)

    人该怎样善用此生来建设永恒的天国?

    前言

    有一个老迈的艺术家一生勤奋创作,如今已到了晚年,一个人过着孤单的生活。每天从早到晚,就只是坐在窗前的躺椅上,望向窗外那棵大树,细数着树上的叶子。他告诉自己,当树上的最后一片叶子落下来时,就是自己生命结束的时刻。春去秋来,眼看着树上的叶子一片片地飘落,说也奇怪,树上剩下了最后的那块,却一直没有掉下来,老人便一天天的活下去。

    住在老艺术家隔邻的是一个嗜酒如命的老酒鬼,一生人中没有一天不拿着酒瓶的,如今也快到七十了,却一点儿也没改变。一天适逢酒醒之际,听到老艺术家自言自语的话后,他想他自己一生中从未做过一件有益于人的事,如今也快结束人世了,就给人间带来些希望吧!于是他便偷偷的在老艺术家的玻璃窗上绘了一片树叶,就是那一片永不脱落、一直支持着老艺术家生命的叶子。

    生命岁月只是短短的几十年,有人生活得很充实;有人却觉得很无聊,真可说是千变万化。如果问一句:「你为甚么生在世上?」所得的答案可又多姿多采了。

    「人生在世吗?为了吃、喝、玩、乐,不外是享受人生!」

    「不为甚么,既来之则安之!」

    「过一个充实的、有意义的一生。」

    「为了贡献社会,服务别人,为大家谋福利。」

    「为了。」

    「你呢?你为甚么生在世上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每个人都在生活着,但是,是否每一个人都找到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呢?

    现代人的人生观

    俗语说:「一样米,养百样人。在营营役役的社会中,人心之不同宛如其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生活方式,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方,以下便是一些有代表性的人生观:

    享乐主义的人生:「人生需要享受,使钱要讲派头!「高人一等的生活!」虽然这些是广告的绰头,但是却道尽了不少人的人生观,只要留意一下电视广告所推介的重点,均离不开「有钱人的天地」。却是住洋楼、穿华衣、吃美味、出入汽车代步,早已成为现代人梦寐以求的生活目标。

    明哲保身的人生:「反加价?有甚么用,反正结果还是要加,算了吧!有钱便多用些,没钱少买些好。」「各家自扫门前雪,我问心无愧,做好自己的一分便够了。人生在世短短几十年,但求安居乐业。所谓明哲保身,怀着与世无争的心境度日的人生观,在年长者身上是最常见要的;同时也是今日大多数市民所抱的处世态度。

    愤世嫉俗的人生:有些人抱着「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心态,来看四周的事物,于是每件事都看得不顺眼,都是要不得的。例如人家做善事,他会说一定是为了出风头;人家帮助了别人,他便猜想别人有所企图。生活为他来说是一种痛苦,他活着好像全是为了鼓毁谤和批评,也好像世界亏待了他们似的。这些人永不会感到快乐。

    机械式的人生:有些人一天的生活在漫无目的中度过,每天的工作就是,只是无意识的动着。「有时候好睏,真想好好的休息一下;但是要生活,停了手便没饭吃。」这是一个典型工友的心声,生活的压力使人忘却了工作的意义。

    服务‧欣赏的人生:「我最大的理想是能够学以致用,发挥我的长处,贡献社会。「我此生希望的是能够善用生活中的每分每秒,活一个有意义的生命。」「我希望此生中能够将爱心带给更多的人,让人人都能分享生命的意义。」以上是一些有抱负、充满爱心和信心者对生命的看法。他们都拥有一个积极而崇高的人生观,因而生活出生命的意义来。

    智者慧见

    有人说:「时势造英雄!」也有人说:「英雄创造时势!」姑勿论那一句话正确,毕竟「路是人走出来的。」时势固然影响人生,但也得要有可造之才,才能产生英雄。古今中外的贤人哲士,都有自己的一套人生观;虽然时代背景以及个人偏向都不同,但能把握一个有意义的生命方向,坚持到底,这是信心和毅力使然的。以下就是一些贤哲们对人生的看法:

    挪威戏剧家易卜生认为每一个生命都有责任,人的过咎,不在于所行的过而在于未行的善。他这种积极而有责任感的人生观,可以鼓励人认真地行善。

    人若能够将生命的年限置诸度外,抱着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宗旨去看生命,度一个顺应自然的生活的,莫过于陶渊明了。他说:「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影答形)这里又当与庄子的「古之真人,不知悦世,不知恶死」(大宗师)相呼应。他们二人均不以死生祸福而动心,而从顺应自然中泰然自若的活下去。

    以爱和服务来贯彻生命意义的,有罗马哲学家辛尼加。他认为一个人应该生活得好像自己的生命是完全为了他人的利益而存在似的。这是何等伟大的服务精神。在爱人方面,大仲马的看法是:爱人能使生活优美、热烈,仇人能使人生活紧张、计较。

    最后有些人将信仰、真理注入人生目的中。但丁说过:生活中没有信仰的,有如一个没有罗盘的水手,在浩瀚的大海里随波逐流。而泰戈尔则认为人生虽只有几十年,但它决不是梦一般的幻灭,而是有着无穷可歌可颂的深长意义;附和真理,生命便会得到永生。

    总观上述各人的人生观来看,他们都拥有真的一面,而且这些哲人们都能坚守自己的见解,努力地生活下去,虽然成功失败不尽相同,但都奋斗过,都努力地活出生命的意义来。

    基督徒的人生观

    有人说:既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观,就让自己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过日子便好了。也有人认为基督徒的信仰也是一种人生观,实在没有甚么特别的地方。究竟基督徒的人生观是甚么?它的理想和目标在那里?耶稣说:「你们应当是成全的,如同你们的天父是成全的一样。(玛‧5:18)从耶稣的这句话,可知基督徒的人生观是全面性的,是追求一个「成全」的境界,它包括了以上各学者所持的论点。以下我们将提出数点来讨论。

    超越现世──基督徒对物质的看法都是积极的,既能够善加利用而又不执着。相信大家都承认:一个人若将物质生活作为生活的最终目标时,便永远没有满足的一刻。人在满足了物质需求之后,只换来更大的空虚和欲望;因为生活的真正意义,不是物质所能解答的。基督信仰告诉我们,现世生活是短暂的,只是走向永恒生命的途径;而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是人走向一个完美境界的必经过程。所以,人应该透视生活的意义,找到万物的美善根源,一切均以天主为依归。这里要求人除了具备陶渊明和庄子顺天安命的心态外,还应积极的投身于生活的生死祸福中,去感受创生的伟大;去品尝人间的甘苦,这样,人才能真正体会生命的意义,才能善用此生来共同建设永恒的天国。

    根源于爱──爱是人生最丰富的经验,一般人都在爱与被爱中成长。许多人一生抱着爱和服务的精神献身大众。爱也是基督徒的最大诫命,基督的一生是在「爱人爱到底」的牺牲中完成。基督这种无私的爱,是为了给人启示爱的根源──天主,让人在有形的爱德行为中,体会到世界是可爱的,从而更认识到天父的爱;认识到世间的一切美善,都是反映着那永恒的爱。人世间反映着爱的大小行为,真是无可胜数。例如每天默默地做着家务的妈妈,在巴士上遇见的一位好心司机,就是一种最不为人注意的爱的行动。这些都反映着上主的爱。

    积极、喜悦的心态──基督徒的人生观不是避世,而是积极地、怀着一种喜悦的心态来面对一切。所谓「积极」意味着一个永不停止的持续行动,无论何时何地都在行动中;而「喜悦」则有别于「快乐」。快乐来自外在有形事物的感染所得,故事过情迁时,快乐随即消逝,喜悦则发自内在无形的心灵境界。有时候,纵然在痛苦中、在磨难里,人也可以拥有喜悦心境,而随喜悦而来的是一个充满安宁的属神境界,剎那间,人真正的拥有了那喜悦和爱的根源的天主,这是快乐所无法比拟的。

    从上述基督徒的人生意义看来,好像只不过要求人度一个真善美的生活。顺天应物、服务和爱人都是基督信仰所强调的,那么,人只要活出这些德行时,他们便是基督的人了。这点是肯定的,这世界上的每一分努力,每一个善行,都实实在在的反映出天主的爱和善。上文所引述贤哲的人生观,也都生活出基督的部分人生意义来。换言之,无信仰的人都可以拥有生活中的真善美,不过只是局部的罢了;除非人能透视了真善美的根源,知道世间的一切都是由造物主而来,而最后又回归衪,否则,人永远把握不到人生的意义。一个只致力于服务他人,或抱着心安理得的心态来度日的人,还未能真正的把握到基督徒的人生意义。他们只是为服务而服务,结果会为工作所劳役,纵然跳出了「自我」,却又变成工作的奴隶。最后,当所致力的「善行」遇到人力无法避免的某些「局限」时,人便会无所适从,无所依靠。到底人是需要援助的,这时候他需要一种超常的力量来支持他,来肯定他的价值方向。

    我们相信人是天主所造的,人最终的目的是要归向衪,以祂为依归,以祂为生命中的一切根源,在此生度一个丰盛的生命。度一个丰盛的生命,不在于趋吉避凶,而是脚踏实地的在生活中体尝天主那无私的爱,并将这爱还施于别人身上。基督徒的生活遭遇当和常人无异,但是,正确的人生观必能将它美化,使活出意义来。此外,人的生活也是在不停的选择中,那怕活了一辈子,到老年将死之时仍在摸索里。因此,老艺术家会寄望于那一片不落下的树叶来延续生命;而一生无所事事的人,也会如同那醉酒鬼般为别人做出好事来。

    反省‧讨论‧行动

     在我的生活中,最大的希望是什么?它和基督徒的人生观相配合吗?

     用几分锺的时间回想一下:在我的生活经验中,有过那些积极的行动,能帮助我生活得更开心、更有意义吗?

     用心去做好身边的日常事情,首先从家庭中做起。

    参考资料

    *「人的无限欲望」、「人心趋向绝对价值」 天主教的信仰

    *人生与人生观 见証63期第20页

    *基督徒人生观 基督(示)第129一158页

    *圣经:

    依‧40:6─7

    玛‧5:18;6:19一23,24,25一34,16::26

    路‧12:6一9,15谷‧8:35一36

    若‧16::33格前‧3:18一19

    伯前‧1:24一25

    信仰与人生(1)

    困惑人生习作

    甲、选择题(请在下列各题中选出正确的答案)

    (一)怀有积撤人生观的人会:

    □1.抱着「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心态来看四周的事物。

    □2.抱着「但求明哲保身,安居乐业地生活」的心态来过活。

    □3.尽情地享受目前生活中的一切。

    □4.对生命充满爱心和信心,以求活出生命的意义来。

    (二)基督徒除了应具备陶渊明和庄子顺天安命的心态外,还应:

    □1.积极地去求取一个更舒适的物质生活。

    □2.把握时间,满足目前的一切欲望。

    □3.积极地投身于生活的生死祸福中,感受上主创生的伟大。

    □4.抱着一切以永生为依归的目的过活,故不必理会现世的生活。

    (三)基督的一生是在「爱人爱到底」的牺牲中完成的,这是为了:

    □1.让人见到痛苦的惨状,使人不敢犯罪。

    □2.将天父的爱启示给人,也让人以爱的生活去回应上主。

    □3.显示出人的忘恩负义,竟将天主钉死在十字架上。

    □4.反映出这个世界是充满着罪恶的。

    (四)基督徒的人生观,是常怀着积极和喜悦的心态来面对一切事物。所以能够:

    □1.常常保持一个无忧无虑的愉快生活。

    □2.于面对痛苦、磨难时,也可以拥有内心的安宁和喜悦。

    □3.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全无困扰。

    □4.不停地追求一个更快乐,全无艰难的生活。

    (五)人是天主造的,所以人最终的目的是要归向祂,这是说:

    □1.若人的生活与努力,皆能以天主的爱为依归时,才能把握到人生的意义。

    □2.要能趋吉避凶地度一个丰盛的生命。

    □3.人只要服务他人,献身于工作,便能达到人生的目的。

    □4.基督徒的生活和际遇,是和一般人不同的。

    乙、填充题(请在下列各题中填上适当的字句)

    (一)耶稣说:「你们应当是ˍˍˍˍˍˍˍˍ的,如同你们的ˍˍˍˍˍˍˍˍ是成全的一样。」所以,基督徒的人生观是追求一个ˍˍˍˍˍ的境界。

    (二)基督徒使用物质的积极态度,是既能够ˍˍˍˍˍ而又ˍˍˍˍˍ。

    (三)快乐来自外在有形事物的感染所得,喜悦则发自ˍˍˍˍˍ的。所以,ˍˍˍˍˍˍ人纵然在痛苦、磨难中,也可以拥有一个充满ˍˍˍˍˍ的心境。

    (四)人除非透视了ˍˍˍˍˍ的根源,知道一切都是由ˍˍˍˍˍ而来。最后又回归祂;否则,人永远把握不到ˍˍˍˍˍ。

    (五)人在满足了物质需求之后,只换来更大的ˍˍˍˍˍ,因为生活的真正意义,不是ˍˍˍˍˍ所能解答的。

    丙、这一课题中,我最欣赏的几点是:

    (请写下你的一些感受)
一、信仰与人生 2、大地之谜
    信仰与人生(2)

    大地之谜那些没有看见而相信的,才是有福的。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天主教教友总会(电:25603800)

    我生活中的那一片段,能揭示出大地之谜的奥秘?

    前言

    「一粒砂石,观全宇宙;一朵野花,想见天国。」见到这句话,使人联想起那首旋律幽美的歌曲─「道之道」:

    告诉你,那一天,我抱着一个婴孩,拥抱了人类的生命。

    我拾起一粒砂,看到宇宙的缩影。世上一朵小花,可盛载千万人的喜乐;

    世上的百般灵气,能聚积成一粒小水珠。而花的生命和路旁的水珠,都在邀请我走向你

    ,走向你!再平凡无奇的东西,在诗人艺术家的眼中,经常成了美妙的天地。世上的事物,即使是最渺小的,若细心加以观察和思考,也都能给人带来意义,并使人悟出真理来。所以说:「都在邀请我走向你」这个「邀请」是来自造物者的奇工妙化,是因为人有一双敏锐、好奇而有心的眼睛,去体察和沉思,最后找到了祂──宇宙大地的造物主。

    有一个印度人说:世界是由一头大象支持着的。有人问他,这头大象是由什幺东西支持的?他答说是由一只大乌龟。那人再追问他这只乌龟又是用什幺支持着的呢?他回答:是由一种不知叫什幺的东西支持着。

    宇宙间的许多问题,追究到最终时,到头来总是一个谜,一个不可解答的奥秘。自古有人类以来,人便将这些不可解的奥秘归根于超然的力量──神。另一方面,自有宗教以来,一直也有人在怀疑和反对神的存在。以下我们将透过一些人的经验、历史事实和前人的智慧来探讨一下神存在的问题。

    人性经验

    人在平淡的生活中,也许从不去理会神和宗教的问题。但是,到了身陷苦痛、挫折时,便会发出求助、求救的呼声,下意识中希望有一个外来的力量打救人,这就是发自内心对神的渴慕。

    为什幺许多人都否认神的存在?这是因为情欲诱骗人心,使人希望没有神,好能不安束缚和制裁。但不争气的人心,每每在作了坏事时,便经不起良心的谴责,愈觉得天下间冥冥神明的力量,这种犯恶时巴不得没有神,而心里又惧怕受罚的现象,就是神存在的最大証明。有时候,人看来是生活于恶根性底下的,但恶事做尽之时,亦会自觉不安,这实在是身不由主使然。正如圣保禄说的:「我所愿意的,我偏不作,我所憎恨的,我反而去作。」(罗‧7:15)

    另一个证明神存在的具体经验是爱,从人身上发出的爱的力量,可以说使人感受到造物主的伟大奇能。我们深信在人性的内心深处,潜在着一股来自天主的爱的力量,是超出人本性所能控制的。痛苦、死亡原是人所共畏,但由于爱的驱使,人竟有力量为义而受害;又或者为所爱的人代罪。这是「因为基督的爱催迫着我们」的缘故。(格后‧5:14)我们相信造生人类的主宰,是一切美善的根源,人是祂的肖像,所以蕴藏着追寻美善和爱的能力,纵然有时候这种能力好像被外在事物所蒙蔽了,但发自内心的无形力量,仍然在人的心内行动着,也只有当人回归到这爱的根源──造物主的时候,人才得到内心的喜悦。这时候,人所努力的、赋出的一切也便得到了补偿。

    科学可以解释吗?

    有人以为:从前由于人无知,慑于自然的威力,所以误信神鬼之事,如今科学昌明,人早就呓不必再相信这些无稽之谈了。不错,科技的进步,确实给人解答了许多疑问,也使人摆脱了迷信的事情。不过,有一个现象是无法否定的,就是面对越进步的科技,人越觉得自己的渺小,和惊叹宇宙的伟大。试看今天的许多发明,真称得上巧夺天工,但是,人在饱享了物质文明的成果后,却又宁愿置身于渺然寂静的环境下,那怕是道旁的小草,天边的浮云,都比那些神乎其技的成就更为可爱,要觉奥妙:因为大自然的生命是造化的成果。出自人智慧的东西是永远无法媲美的。人本身是有生命的,也一直的追求生命的奥秘,也惟有创造生命的主宰,才能真正回应人的需要。

    也有人说:宇宙大自然、的一切是「巧合」而成的。「巧合」在阿拉伯语原意是掷骰子。将骰子掷出去,如果出现了同一点时,我们便说「巧合」。如果我们将钟表的零件随意放在一起,它会凑成一只会报时的表吗?再看看宇宙中四时变化,万物的成长繁殖等,都有其一定的井然秩序。再者,今日人虽已发明了至大功能的电脑系统,然而却无法使死去的大脑恢复生命。有限的事物,如锺表和电脑,尚且要有一个有智慧的人来安排处理,那幺,宇宙之大,生命的奥秘,又怎可以没有一个主宰来善加管理呢?

    中国哲人

    离开中国哲学史,虽然诸子的论述从未有正面、直接地谈论神的事情,但从他们的言论教诲中,均不难理出一个共同点,就是各哲人都意味到宇宙间有一超然的力量,影响着宇宙和人的内心世界。于是,靠着这力量运行不止,生生不息。而人生于世,无论处世待人,都常受到一种无形的、发自内心的力量所左右。

    Δ老庄之「道」──:首先老子以为天地的生存,一定有他的来源和原理,他描述这个原理:「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老子25章)就是说老子认为这个先天地而存在的「物体」,是万物之母,就是「道」。其后庄子在知北游篇中说:道是无所不在的,在万物中,在蝼蚁中,甚而在屎溺中。从这一点更可推知这无所不在的道更在人心内,因为庄子主张寻求「道」的方法是静心,要人从忘我的境界悟道。所以老庄的哲学是:指出先天地万物而存在的、作为天地万物根源的就是「道」:而这道既存在宇宙之间,作为宇宙的根源,也存于人心之内,作为人的根本,所以庄子又称这道为「大本大宗」(天道篇)。

    Δ孔孟主张──孔子论道,大抵是以「仁」为主,「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论语里仁)又说「仁者人也」,意思是说:仁是人的根本,是人做人处事的原则,是一切行为和判断的动力,是人与生俱来的。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又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所以他教人「尽心以知性,知性而知天。」然后更进一步「存心养性以事天」。孟子先点出人的根本是「善」,也就是孔子所说的「仁」。如果人能按着他自己的本心行事待人,他就能由他的善行追溯到他自己的本性,而这本性也就是天的本性,于是可知人和天的本性都是「善j。总括来说,孔孟哲学是先从人的善行来体验人的根源是善,天的根源也是善。

    综观以上各人所持的论点,不外承认宇宙万物以至人心道德的准绳,均与冥冥中有一力量相连,作为动力的根源。姑勿论称它为道、为仁、为善也好,只是名称上的不同罢了。其实他们都承认有一个超越的存在,只不过他们只从现世阶层来看它,把它解释为推动宇宙的力量,和支配人心的道德准绳,而不直接说明它就是「神」。

    宗教的存在

    自古有人类,有社会团体存在,便有宗教现象的出现。如原始民族的精灵,庶物崇拜,是认为万物都有神灵,并将特喜爱的物件如兽骨、饰物等,视为降褔消灾的灵符。这些现象显示出人对超现实力量的恐惧和寄予希望。世界上差不多每一个民族、国家,都有神话故事,尽管描述过程,及故事发展各有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模式:神仙有超人的力量,是赏善罚恶的,最后结局时,善人必得胜利。

    世界各大宗教,莫不向人宣示一种超现世的境界,追求一个不灭的永恒生命。例如佛教认为人生是无常、无我和苦的,而这个苦不在于现实环境造成,而在于「我」的修练,在于能否修善行,这些就成为生死轮回不息的后果。佛教修练的最高境界「槃」,意即解脱。

    印度教亦相信善恶有因果,人生有轮回,并认为人和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有灵魂,躯体死后,灵魂还可以在另一个躯壳中复活,而现在的生活便成为人转世的准则。

    回教虔信唯一真神「阿拉」,信人死后复活,及末日的审判。人要承认自己的信仰,并行祈祷斋戒来敬拜真主。

    基督教所信奉的是独一无二的真神。此外,我国民间信仰的崇拜,由来已久。从以上种种事实显示,人心深处都直接间接的寻找着造化他们的神,可惜人类理智在探求真理时,常显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集。

    启示的宗教

    翻开各宗教史实,追本溯源,其中只有天主教有详尽的历史记载。旧约中记载天主首先告诉人「祂是自有者」(出.‧3:13),而历代的圣祖和先知们做了这个信仰的传承人。我们从中东的历史资料中,可以知道旧约时代的宗教如何在众多的多神宗教中,保持了独一无二的真神信仰,独树一帜。后来,基督降生了,便更清楚地将天主的真面目目敌示给人。至此,从以上所举的中国哲人及世界各宗教情形看来,我们相信只有天主教保存了天主启示的全部真理,而自称为「启示的宗教」。所谓「启示」是说这位至高无上的神,以人所能了解的方式,向人指示、被露祂自己的本性,这些超过人思想所能明白的事理,除非神自己给人讲明白,人的理智是无法找到圆满答案的。

    天主教能肯定地向人宣示这个神的形像和面目,是因为神亲自的来到世上(耶稣基督的降生),向人介绍祂的本性,揭示祂的计划和祂与人的关系,所以我们再不必用揣测的名词来形容祂,而能透过天主教教会的传承去认识我们的造物主──天主。

    反省、讨论、行动

     除了从教理学习中认识天主的存在之外,你在生活中如何体验这份信念?试分享一些经验。

     试在一天工作之后,停下一会儿,回顾一下在今天的生活中,那些经验能使自己更信赖天主。

    参考资料

    *神的存在 天主教的信仰第8一19页

    *合一教理 卷四第31一34,50一60,94一99页,

     卷一第10页

    *神的观念 神学论集5期第295页

    *圣经:

    出‧3:14

    咏‧19:2

    智‧13:1一5;15:1一6

    依‧40:26

    约‧12:7一10

    罗‧1:20;2:14一16

    若‧14:9

    信仰与人生(2)

    大地之谜习作

    甲、选择题(请在下列各题中选出正确的答案)

    (一)人本身是有生命的,也一直的追求生命的奥秘,究觅谁能真正回应人的需要?

    □1.生物学家。

    □ 2.创造生命的主宰。

    □ 3.星相家。

    □ 4.科学家。

    (二)人有力量为义而受迫害,为所爱的人代罪,究竟什幺在催迫着我们?

    □1.自信心。

    □ 2.利他主义。

    □ 3.基督的爱。

    □ 4.英雄主义。

    (三)那个教会是唯一有详尽的历史记载?

    □ 1.天主教。

    □ 2.佛教。

    □ 3.回教。

    □4.印度教。

    (四)谁将天主的面目清楚地做示了给人。

    □ 1.圣母。

    □ 2.耶稣。

    □ 3.孔子。

    □4.圣保禄。

    乙、填充题(请在下列各题中填上最适当的字句)

    (一)我们相信造生人类的主宰是一切ˍˍˍˍ的根源。人是祂的肖像,所以蕴藏着追寻

    ˍˍˍˍ和ˍˍˍˍ。

    (二)人能得到内心喜悦的时候,就只有当人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

    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的时候。

    (三)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比那些神乎其技的成就要可爱,因为是造化的成果,非人的智慧所能媲美的。

    (四)中国各哲人的论点均有共通之处,就是承认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以至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均与冥冥中一股ˍˍˍˍˍˍˍˍˍ的力量相连,作为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的根源。

    (五)我们不能单凭理智去认识创生人类和宇宙的造物主,必须藉着天主的ˍˍˍˍˍˍ。就是天主以人所能了解的方式,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世上,向人按露自己的ˍˍˍˍˍˍˍˍˍ,揭示祂的ˍˍˍˍˍˍˍˍˍ和ˍˍˍˍˍˍˍˍˍ的关系。

    丙、在这一课中,那一些事例或言论能协助你更要肯定天主的存在。

    (请写下你的一些感受)
一、信仰与人生 3、死何足畏
    信仰与人生(3)

    死何足畏在主内死去的人是有福的。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天主教教友总会(电:25603800)

    在那里能找到一份力量去面对生活中的痛苦、困难、甚至死亡?

    前言

    几个月前,一位朋友的历女亚玲,患上癌症不治,去世时才十八岁。在她卧病期间,家人常谈论她的病况。故此,朋友六岁大的儿子辉仔一直都晓得玲姐姐患了重病。在玲去世后几天的一个早上,哥哥问辉仔:「玲姐姐去了那里?」他说:「死了,去了天堂。」「你想她吗?他点着小头表示想念。「你有没有哭呀?」「没有。哥哥再问他为什么以后再见不到玲姐姐也不哭呢。他望着哥哥不解的说:「她在天堂上,将来我去天堂时,便可以见到她了,为什么要哭啊!」

    这是辉仔对「死亡」的认识,从他的答话中,觉得他不会认为死亡是件可怕的事。当然,这些思想是成人所灌输的。通常父母愈不愿意提及死亡,该子们就愈怕死亡。习惯上,我们都不愿意直接地讲出「死亡」这个名词。我们会说「他走了」或「他离开我们了等话。究竟死亡是不是这么可怕,以致人忌讳到连讲这两个字也不敢呢?死亡在人的生命中意味着什么?死亡是表示生命的完结吗?如果明天你就要死去,你会怎样去准备这一刻的来临呢?

    为什么怕死?

    自古以来,死是一个自然的生命现象,富人会死,穷人也会死,年老的固然要死,但年轻的亦会死去。「死亡」一直威胁着人类。孩子们斗咀,骂对方早死;成人们揽镜自怜,亦不过由于年华消逝、一步步接近死亡之故。究竟人为什么怕死呢?不外由于对现世的留恋,和对未来的不可知产生恐惧,更加上不知道死亡会在那一时刻来临之故。

    △对现世的留恋──人一生奋斗,不断追求成就和财富,但当死亡来临时,一切都化为乌有;也有人一生发奋图强,培养知识和才能,为人服务,到死亡来临时,他的贡献也变成了有限。也有人一生坎坷,在苦痛中度日,但如果他知道快将死去的话,他便会巴望着能有多些时间,享一下苦尽甘来的日子。另一个面对死亡时最难放下的一件事,就是要离开自己的亲友,如果家中尚有幼小子女的话,那就更加放心不下了。总之,面对死亡的来临,就好比一个远行的人,坐在候机室中等候着进机仓。此时浮现脑际的尽是往事,一切都是那么的可爱和令人留恋,连过去不快的人和事,如今看来也是可怀念的。

    △对未来产生恐惧──人都希望能预知自己的未来,占卡,士丫问卦的心理就在于此。对于现世时间中的未来际遇,尚可以从过来人身上推测,作鉴戒。死亡后的世界人无从知道,也没有人可给与经验上的指示,纵或有人敢告诉你,却都被视为无稽或迷信之言。因为大家都认为生死之不同,是处于两个不同的「世界」。敢不同于现实,又不能确知它的究竟,于是人便产生对手亡的恐惧。

    △不知道何时会死──死亡的出现最难预测,人除了久卧病榻而死之外,通常大多数人是没有心理准备去接受死亡的。每天意外死亡的事件中,都难逃「死亡」的劫运。可以说,人最确定的事情,是死亡,因为每个人都要死,而人生最不确定的事情是死亡的时刻,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死。此外,人对将死弥留时刻的那阵痛苦程度,也是无法推测和作好准备的。

    死亡价值观

    人怕死,欲逃避死亡,但却又无法知道死亡的日期;而现实生活中,郄又有人找「死」,用「死亡」来解除痛苦,自杀者的出发点就在于此。一名中学生,因为不能升级而自杀身亡。在遗书上他写道:「其实死亡和留班对我来说,都是一件痛苦的事,但我已考虑得很清楚了,十秒钟的痛苦,比起日后接种而来的痛苦更为舒服。所以,我选择了前者。这里,为他来说,死是一个结束、终点,也是一个解脱,脱离现实生命中的困境;因为他对生命失去了信心。他在寻死之时只看到自己的成绩表,他忽略了在学生生活之外,尚有其他有意义的事物,于是他毁灭自己,同时也否定了生命中的一切意义。

    我们说:「死有轻于鸿毛,有重于泰山。」以下就是另一个实例:「突破」杂志的创办人苏恩佩女士,在二十多年与,癌病斗争的岁月中,不但没有妥协,反而不断地献出自己的每分力量,为主为人服务。在她,的遗着「死亡,别狂傲」中,她写道:「我知道我不畏惧死亡,因为我虽然谈不上『成就』,但我已献出凡我所有,过了充实有意义的一生。我知道我不畏惧死亡,因为我是一个蒙赦免、蒙教赎的人,死亡于我并非『不可知之地』,而是迁移到一个更美好、要光明的地方,更有能力地献上自己。」一个多么积极、负责的心态!她能够接受死亡,但又郄不是为了逃避,更不会惧怕死的来临,因为她已经献出了她有意义的生命。可以说,她是无愧于心,死而无怨了。况且,她知道死亡并非终结,而是到一个更美、更光明的地方,那里有更充实的爱的生活。

    死亡可充实生命

    有死亡,人才会珍惜生命,真正珍惜生命的人会常常准备着面对死亡。人面对死亡可以如同学生面对考试一样:考试日期愈近,便愈发奋用功起来。但是,一个勤力的好学生,整年累月都是那么勤力的,时时准备好随时应考。

    智利一名二十岁的少女,得悉自己心脏过弱,仅剩半年寿命。结果,她辞去原先的职务,自动到贫民窟从事社会工作。她说:「这样,我会死得痛快些。」以后,因她工作成绩卓绝,应邀到纽约演说。在那里,她遇见一位名医,治好了她的绝症。至今,她仍在南美帮助穷人。说起来,给予她的生活新意义和新方向的不是那位名医的成功手术,而是她自己对死亡的期待和准备。

    死亡是一个必然的现象,它给予生命一个局限,于是,人便要在这个局限内努力,好充实这一段有生命的时间。另一方面,我们的生命一直参与着世界的造化工程,人类的历史就是由许许多多生命来延续的。由于生命受到死亡所加的局限,人便要更积极地把握时间,完成自己的责任。

    基督徒的死亡观

    △死亡不是生命的结束──死亡是生命其中的一个阶段,一个人在这个世界的生命的各阶段是:出生、长大、年长、衰老和死亡;但「死」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结束,它只是生命的「生活」形式改变罢了,所以,我们不以为毛虫死去,而说牠已转化成蝴蝶了。人死去实在是另一个新生的开始:「义人的灵魂在天主手里,痛苦不能伤害他们。在愚人看来,他们算是死了,认为他们去世是受了惩罚其实,他们是处于安宁中充满着永生的希望。」(智‧3:1─4)这个新开始的新生命,是超越人现世生活经验的,所以人将「生」与「死」视为两个极端,同时又带着一个「短暂」的视野来看生命,故将「死亡」当为生命的结束。信仰告诉我们,死亡是进入新生的门径。在追悼亡者礼仪中有这样一句话:主,为信仰你的人,生命只是改变,并非毁灭。故此,死亡也可以有它积极的一面,这个结局是值得高兴的。因为「这场好仗我打完了,应走的路途,我走完了,信德,我保守了。」(弟后‧4:7)

    △死亡开始了永生──耶稣基督的被钉而死,是件千真万确的事,所有基督徒都相信耶稣接受了究亡这事实,同时亦肯定了祂的复活事迹。「我们若是信耶稣死了,也复活了,同样,也必信天主要领那些死于耶稣内的人同祂一起来。」(得前‧.4:14)这是说:既然我们相信耶稣自己复活了,当然也相信祂能使我们和祂一起复活。事实上,基督的复活告诉我们,死亡不能征服祂,相反地透过死亡的事迹来显示了基督自己的爱,和天父的恩宠和爱:因为爱,基督甘愿接受死亡,也由于天父的慈爱和恩宠,基督死后复活了。由于基督的复活,我们相信我们将来也会与祂一向复活。在耶稣传教的时候,祂先后复活了雅依洛的女儿和拉区禄(若‧11:1─44),这更坚强了我们对「复活」的信心。其实,因为有死亡才有「复活」。因了基督复活的事实,我们才可以分享天父的生命。因此,我们可以说,「复活」是我们有死肉躯生活的希望和凭藉。

    △死亡的准备──圣经中形容死亡的来临,如盗贼一样突然而至,(得前‧5:2)因而劝勉人:「你们也应当准备,因为在你们不料想的时辰,人子来了。」(路‧12:40)事实上,既承认死亡是生命必然的事实,我们便应该时常做好准备,就好像一个少女筹备婚嫁,或一个妈妈准备迎接自己的孩子诞生一样。人要是有这样的一个积极心态来准备死亡的话,便一,定会善度生活来期待永生。诚然,相信永生和复活,是不会减少生活中的痛苦事件和困难的,不过,可以给予我们无比的坚韧力量,去积极的面对它们,同时更帮助我们体会到生、老、病、死在生命中的意义,并勉力的去适应和接受,相信这是准备死亡的最好方法。

    结语

    「死亡」是人生命中一个必然现象,就好像生、老、病一般的普通,不过由于不知死后的情形,故人会对死亡产生恐惧。基督徒对死亡也是恐惧的,但信仰使他们认识到「死亡」是回到天父那里,而最后人都会复活起来。现在的生活就是准备日后「复活」的时刻。所以,我们要积极地善度现世的生活。因此,死亡不足畏,要害怕的是:我们是否把握着现世的生活,来准备死亡的来临?我们能否如苏恩佩女士般在迎接死亡时,充满信心地说:我已献出了我的所有,过了充实有意义的一生。

    反省、讨论、行动

     试检查一下自己是否时常都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痛苦和困难。你是否以一个充实的生活去迎接死亡?

     在遇上一些不如意的事或困难时,请尝试以一个积极的态度去处理问题。如果你感到力不从心,请尝试在祈祷中吸取力量。

    参考资料

    *死亡奥秘的意义 天主教的信仰第238页

    *死亡 合一教理卷三第34─39页

    *基督徒的死亡观 基督(示)第151─158页

    *死亡的奥迹-人类的未来 (光启)第109页

    *死亡是什么 铎声210期第31页

    *死亡的意义 见证101期第5页

    *死亡的冥想 见证66期第700页

    *圣经:

    玛‧24:36─37

    路‧12:40;21:34─35

    智‧3:1─4

    罗‧5:14;6:3─14;14:7─9

    得前4:14;5:2

    格后‧5:8─9

    默‧14:13

    信仰与人生〈3〉

    死何足畏习作

    甲、 选择题(请在下列各题中选出正确的答案)

    (一)你以为人们惧怕死亡,其中的一个原因是:

    口1.对未可测的将来感到畏惧。

    口2.死后受地狱之苦。

    口3.怕孤单寂寞。

    口4.怕死时的痛苦。

    (二)为基督徒来说,死亡是:

    口1.解脱痛苦的方法。

    口2.生命的终结。

    口3.生命存在形式的改变。

    口4.天主的惩罚。

    (三)面对死亡所加的局限,我们应该:

    口1.今朝有酒今朝醉。

    口2.得过且过。

    口3.善度此生。

    口4.坐以待毙。

    (四)那些是我们有死肉躯生活的希望和凭藉?

    口1.金钱。

    口2.复活。

    口3.知识。

    口4.友谊。

    乙、填充题(请在下列各题中填上最适当的字句)

    (一)死亡可以ˍˍˍˍˍ生命。因为死亡是必然的现象,它给予生命一个ˍˍˍˍˍ, 这样促使人要ˍˍˍˍˍ地把握这段有生命的时间,ˍˍˍˍˍ自己的责任。

    (二)信仰告诉我们,死亡是进入ˍˍˍˍˍ的门径。为一位信主的人,死亡只是生命的 ˍˍˍˍˍ,并非ˍˍˍˍˍ。

    (三)耶稣的复活证明了ˍˍˍˍˍˍˍˍˍˍ是ˍˍˍˍˍ的开始。透过死亡的事实, 揭示了天父对人的ˍˍˍˍˍ和ˍˍˍˍˍˍˍ。

    (四)「复活J是我们有死肉躯生活的ˍˍˍˍˍ和ˍˍˍˍˍ。

    (五)信仰告诉我们,死亡如盗贼一样,突然而至,所以该当时刻ˍˍˍˍˍ。最好的 方法就是使自己的生活ˍˍˍˍˍ和ˍˍˍˍˍ,不逃避痛苦和困难,郄勉力 ˍˍˍˍˍ和ˍˍˍˍˍ。

    丙、在本文中,那些说话或事实最能鼓励你善度此生,迎接死亡。

    (请写下你的一些感受)
一、信仰与人生 4、痛苦何价
    信仰与人生(4)

    痛苦何价?麦子不死空自留,麦子死去百倍收。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天主教教友总会(电:25603800)

    人生中每一点滴的苦与乐,加以善用,一定能有助于我们的成长。

    前言

    陈太有五个儿女,但其中一个是患有癫痫兼先天低能的,有人提议送那孩子入一间修女办的医院,陈太连声道谢说:「我舍不得让他离开我,因为在众儿女中,他在我们夫妇两人心里占有特别的地位。」

    亚祥是个热心教友,才三十六岁便遭遇到两次丧偶的痛苦,每次都给他留下一个未满月的孩子。当第二个妻子死于车祸时,亚祥给妈妈写信说:「我不知道我犯了什么错,天主竟这样对待我。」那位母亲郄给他回信说:「孩子,勇敢些吧!天主不是不爱你的,你知道吗?祂一直和你在一起呢!不然,你怎会经得起考验啊?」

    这就是痛苦的价值:疾病虽令人痛苦,但它使那对夫妇充分的发挥了他们对儿女的爱心。丧妻之痛虽然令亚祥一度踌躇天主对他的照顾,但他妈妈郄为他另找出答案来。

    世界上每天发生的痛苦事情太多了,无论肉体上的、或心灵上的痛苦,只要有人存在的地方,便有痛苦相随着。好像人的出生,就是为了受苦而来到世界上似的。究竟痛苦的意义在那里?人可以逃避痛苦吗?受了苦又有什么价值?

    人生不可能无痛苦

    人都害怕受苦,并要设法逃避痛苦,或减少受苦的程度,所以广告总是要人相信那些止痛药的灵验性。每一种创伤都可以找到特效药:牙痛有止痛药,头痛有头痛药,手术有麻醉剂;甚至在遇上精神苦恼问题时,有人用酒精来麻醉自己,为求得一刻时间躲开烦恼问题。活在这世界上而没有一点痛苦的,这真是神话。除非将人的感觉切断,否则很难使人无痛苦地活着;又或当人失去了理智,成了疯子时,便没有烦恼,也不感到受苦之痛了。但是,人活着而不知道痛苦,那只是个半生半死、是个不完全的生活。

    痛苦在生活中是很真实的:如考试失败、事业无成、谋职不顺、久卧病榻、亲友亡故、家庭失和、遭人误解等都带来痛苦。尤有甚者,如战争、天灾横祸等,更是无法控制的事。痛苦就是那么不停地闯进人的生活里,更是一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

    痛苦是一种惩罚吗?

    许多人认为痛苦是一种惩罚,是因为人做了恶事,所以天主要罚人。固然,我们不否认有些痛苦是因为人而产生的,例如家庭变故、考试失败,还有其他许多的事情,本来是可以避免发生的,结果因为人性软弱及败坏的缘故,而使悲剧发生了。这时候,人本身便要自食其恶果。但在另一方面来说,有些痛苦郄非来自人为的错误,例如天灾横祸等事情,对于天旱、水灾的发生,我们是无法控制的。所以,有些人认为这是天主降灾罚人的记号,因为我们常背叛天主,做出相反祂的爱的事情。古经上不是有很多例子吗:诺厄方舟和所多玛城的事迹就是了。我们对这个说法暂不置评,但是我们都承认痛苦是人类犯罪的后果,如果没有罪恶,人便无痛苦了。不过,我们肯定地知道,天主准许痛苦的出现,并非单是为了「惩罚」我们的罪,而是有一个更深的意义。关于这个痛苦的意义,耶稣用自己的一生给我们说明白了

    耶稣所受的痛苦

    痛苦本身不是件好事,连耶稣自己也害怕和不喜欢受苦。祂在山园祈祷时说:「我父,若是可能,就让这杯离开我吧!(玛‧26:39)耶稣在传教时也常帮助人解除痛苦,所以祂行了许多奇迹:治好癞显病人(路‧16:11─19),复活寡妇的独生子(路‧7:11─15),这都表示出祂希望人不用受苦。但另一方面,祂郄站在受苦人当中,受尽身体和心灵的痛苦,就是要告诉我们,既然此生不可能无痛苦,便应该积极地去了解痛苦的意义,勇敢地去面对它。

    耶稣是人,是有感觉有感情的一个人,所以,祂和我们一样会面对生活中的痛苦事情:他看见朋友死去会难过的流泪(若‧11:35);当在圣殿中驱逐商人时,他该是多么的痛心,因为人把天父的祈祷殿宇作为市场(玛‧21:13)。最后,一生中最痛苦的时刻,莫过于祂的苦难圣死了。

    Δ基督的苦难──耶稣在山园祈祷的时刻(路‧22:29─44),披露了自己心灵上所受的至大苦痛,祂祈祷说:「父啊,如果愿意,请给我免去这杯罢!但不要随我的意愿,惟照你的意愿成就罢!」(路‧22:39─44)耶稣的一生都在做天父要祂做的事,当这最痛苦的时刻来临之际,祂明白这是祂的使命,但是极度的恐惧迫使祂向父发出哀祷。我们可以想像一下:一个无辜者将白白地被人控告、侮厚,并接受惨刑处死,这一切怎叫人不害?现在耶稣是在极度被人遗弃的孤单中,因为连祂的三个门徒都远离了祂,唯一在祂身边没有忘记祂是天父,福音上说:「有一位天使,天上显现给祂,加强祂的力量。」(路‧.22:43)这是说在祂被人遗忘的极度痛苦中,有一度从上而来,超常神力在支持着祂。最后耶稣「在极度恐慌中,祈祷越发恳切,祂的汗如同血珠滴在地上。」(路‧22:44)就从这最后的两句描写中,我们清楚地感受到耶稣当时的心灵苦痛。

    至于肉体上的痛苦,耶稣在去世前受了双重的刑罚,就是先受鞭笞,然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鞭笞是一个极重的刑罚,按史实记载,一般人在受此刑罚时,十之八九都会死去。我们知道耶稣捱受了三十九下后并未死去,但祂身上必已体无完肤了。因为祂先受了这等重刑,故此被钉在十字架上后仅数小时便死去。,

    耶稣确实受尽了人间的苦楚(心灵的、肉体的)才去世,祂的受苦死亡是有血有泪的真人真事,祂所受的苦并不因祂的天主性而减轻,祂是百分之百的具有一般人的感觉和感情。所以,天主圣子的苦难圣死,不是在世人前玩把戏以赚取同情,而是为了表达对人类的爱;同时,也愿意和受苦的人在一起,一齐面对痛苦。故此我们可以说:痛苦是爱的奥秘。

    痛苦[的价值

    Δ痛苦是爱的奥秘──耶稣所受的苦难,给我们做示了爱的奥秘:这是天父对人类的爱,和耶稣回应天父爱情的至大行动。于是,痛苦不是惩罚,是爱的标记。如果我们爱一个人,可以毫不畏惧地愿意为他受苦,至少会分担他的痛苦。在这个时候,我们会毫不注意「痛苦」本身的事情,而只专注于「爱」的行动上;因为爱超越了一切。

    Δ痛苦使人成长──痛苦可以是使人成长的工具。我们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在温室里成长的花卉,是经不起风霜的,只有在风雨中长大的花草,才能接受考验。回想一下自己以往的生活,每次经验了或挨过了一个困难之后,或多或少都觉得自己成长了些吧!

    Δ痛苦加深信德──孩子跌倒了会马上找妈妈。我们有困难时会否想起天主?求祂赏赐力量?痛苦使我们认识自己的软弱无能而投奔天主,依靠祂。这就是信德考验的时刻(参阅圣经约伯传),它反映出我们对主信赖的程度,同时如果把握机会,它可加深我们的信德。

    Δ痛苦教导人分施爱──当我们有过大病住院的经验时,便更容易明白病人的苦况,了解他的心情。所以我们经验过痛苦,也亲尝过爱之后,便能够更同情、了解别人的痛苦,而以行动来帮助他人,以减轻他们精神上、肉体上的痛苦。

    Δ痛苦是一个警号──孩子玩火,给烧痛了便以后不再玩火,假若没有痛楚,他便不知道危险,或许记不起危险是什么,继续地忘形的玩下去,其结果必是不堪设想了。痛苦使我们从安逸中醒过来,时常反省,不断谢恩;因为有痛苦我们才会感受到快乐的可贵。

    胜利的十字架

    产妇如果不经过痛苦,又怎会享受到做母亲的喜乐呢?据说孕妇生产时的阵痛程度,是痛苦中最大的级数。据某些资料的统计说:一般母亲都宁可忍受痛楚而不使用无痛分娩。又说:使用自然生产法的母亲,对自己孩子的爱护往往超过那些应用无痛分娩者的母亲。这就是痛苦愈大爱愈深之故。

    人生不可能无痛苦,人也无法躲开痛苦;但是,我们可以控制痛苦的程度,这就是我们内心面对痛苦的态度了。与其无可奈何地被迫接受痛苦,为什么不勇敢地面对它。基督徒面对痛苦时,不应只着眼于当前的痛苦,而应看到它积极的一面;就好像我们面对十字架时,我们除了见到被钉的基督外,同时亦看到复活的基督。所以,痛苦不应代表着失败和绝望,而是另一个希望的实现,走向胜利的代价。

    一粒麦子如果不落在地里死了,仍只是一粒,如果死了,才结出许多子粒来。(若‧12:24)

    反省‧讨论‧行动

     经验中有那一件痛苦的事情影晌了你的生活?它使你成长了?抑或至今你仍耿耿于怀?为什么?

     试找出一两个积极的方法来帮助自己面对痛苦。将这些方法写在记事簿上。

     用二十至三十分钟来默想耶稣苦难(玛‧26─27章,路‧22─23章,谷‧14─5章,

     若‧13,18─19章任选一篇),并将自己生活中的痛苦和耶稣的苦难连结在一起。你觉得在自己的生活中,快乐的时候多呢?还是痛苦的时候多?为什么?

    参考资料

    *痛苦合一教理卷三第32─34页

    *十字架和人类的痛苦铎声195期第─5页

    *罪恶与痛苦见证二卷5期第11页

    *圣经:

    创‧22章

    玛‧24:23

    约‧1:1一2:10

    训‧3:9一15

    若‧16:33;12:24一25,27

    哥‧1:24

    格后‧12:9一10;1:5一7,8一11

    弟后‧2:8一13

    信仰与人生(4)

    痛苦何价习作

    甲、选择题(请在下列各题中选出正确的答案)

    (一)人生不可能没有痛苦,面对痛苦的最好方法就是:

    □1.设法逃避、躲开痛苦。

    □2.尽量寻求快乐的事情,可帮助忘记痛苦。

    □ 3.认识痛苦的真义及价值。

    □ 4.承认痛苦是一种惩罚,罪有应得。

    (二)耶稣所受的苦难告诉我们

    □ 1.天父对人的爱,以及祂承行天父的圣胜意。

    □ 2.痛苦是极可怕的事,因为它往往便无辜者受磨难。

    □ 3.祂运用了天主性的无上权威来接受苦难,所以基督的苦痛不同于我们的痛苦。

    (三)耶稣传教时行了许多治病的奇迹,这是因为:

    □ 1.祂愿意人知道祂是天主子。

    □ 2.祂愿意解除人的痛苦。

    □ 3.要显示出痛苦、灾难在人生活中是无意义的。

    (四)耶稣在山园祈祷的事迹中,告诉我们:

    □ 1.人在受苦时,连天主圣父也离开他。

    □ 2.天父常出现于人的苦痛中帮助人。

    □ 3.人在极度痛苦时往往忘记天主的存在,故不必祈求祂。

    乙、填充题(请在下列各题中填上最适当的字句)

    (一)耶稣山园祈祷时向父说:「父啊,你如果愿意,请给我免去这杯罢!但ˍˍˍˍˍˍˍ 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

    (二)痛苦不是惩罚,是ˍˍˍˍˍˍˍˍˍ。如果爱一个人,便愿意为这个人ˍˍˍˍˍˍ 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

    (三)痛苦使人ˍˍˍˍˍˍˍˍ,是人成长的ˍˍˍˍˍˍˍˍˍ。

    (四)痛苦教导人从受苦经验中去分施ˍˍˍˍˍˍˍˍˍ。因为这样更容易ˍˍˍˍˍˍ ˍˍˍˍˍ。而以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来帮助他人。

    丙、在读完这一课后,你对「痛苦」的看法怎样?

    请写下你的一些感想:
一、信仰与人生 5、人间褔乐
    信仰与人生(5)

    人间褔乐期待上主的人是有福的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天主教教友总会(电:25603800)

    在生活中能够时刻与主在一起,就是人间的真福乐。

    前言

    五岁的小强放学回来,拉着姐姐的手,一脸羡慕的样子:「姐姐,你就幸福啦,不必上学了。」因为姐姐的学校暑假开始得早,所以姐姐放假了,小强还在考期考。妈妈听见了,便问小强:「怎么样才算是幸福?」小强侧起头数着指说:「好开心囉,可以一直看电视啦,不用上课啦,可以吃很多朱古力啦,还有「还有不被爸爸罚啦!」妈妈说。「对了!」小强满意的大声说。

    「幸福」是每个人都想得到的,也都希望抓紧它。

    「有情人终成眷属」被视为幸福的一对。

    「儿子考上大学」母亲被羡慕为有福的妈妈。躺在母亲怀中甜睡的婴儿,何尝不予人一种身在福中的感觉呢!说起来,真难给幸福下定义,因为各人所追求的不同,对幸福的价值观也不一样。

    人人都追求幸福

    人生在世上,如果全不感受到幸福,或认为世界上根本无「幸福」可言,若是如此,生活实在太痛苦了,太没有意义了。人的一生在营营役役中度过,交织着若无数大小的幸福和痛苦的事情,就是这些事情的发生,使我们的生活富有意义。这个意义就是人怎样在痛苦与困难中,生活出幸福的人生来。追求一个更美好的生活环境,延医食药为了减除病苦,以及负荆请罪求得良心平安等行动,都是人追求幸福的具体行为。

    有人认为升职加薪是幸福;有人认为最幸福的事莫过于有个好家庭;医院的病人都觉得健康的人最有福;老年人会认为得子孙的孝顺是至大的福分。由于各人的遭遇不同,思想各异,于是便对幸福产生不同的看法。不过,大致上看来,人所追求的幸福,不外于下列事情:有相当的物质生活;有健康的身体;有相当的自由和精神生活,最后便是生活于爱和被爱中。

    以上各点,在我们生活中的大小比率可不必相等,但一定要存在于生活中,才能使人感觉到他是生活在幸福中,或者是在追求幸福的路上前进。

    世间的幸福

    「福」字在中国传统上代表着「好兆头」,更常以平安、快乐、欢笑、爱情和荣华富贵等,作为「幸福」的表达和描写。向来我国人对「福j字特别有亲切感,在喜庆贺词中更常出现福字的对联。

    福字在说文解字中说:「福、备也,从示褔声。」而段玉裁的注释是:「备者,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者之谓备。」从说文内容来看,「福」是说无所缺,万物皆备不失便是有福之人。而段注将它引伸为无不顺,就是在生活里得心应手,无所欠缺。传统上更以儿孙满堂,荣华富贵为至大的福气。从这一点、看来,它反映出一般人对福的观念,多集中于物质层面的解释,就是在生活物质方面的「有」与「无」来衡量是否幸福。不过,在这物质层面之上,亦有主张将「福乐」置于不朽的精神领域的,那就是传统上我国人所说的三不朽,所谓「立德、立功、立言」这三个德行,一直被人视为人生中所致力的不朽精神境界。从历史中,也见到许多圣贤,虽然一生坷坎,无官无禄,死后郄给人留下不可磨灭的精神生活的表样;他们的论着一直世世代代地影响着后人。这些不朽的德行,是人从现在物质生活中,跨越出来的一种精神福乐,可惜,我们生活着的人,多忽略了它存在的价值,而祇追求物质生活的福乐。

    圣经中的褔乐

    圣经中所讲论的福乐,与一般人所追求的幸福是无法相比的。在旧约中有关真福乐的描写,散见于圣咏中:「凡敬畏上主的人,真是有福,喜欢他诫命的人真是有福」(咏‧112:1);「眷顾贫穷人的人,真是有福」(咏‧41:1);「凡依赖你的是有福的」(咏‧84:13)。在新约中,耶稣的山中圣训条文里,除了包罗上述所说的,更清楚地指出福乐的定义:「神贫的人是有福的,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哀恸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要受安慰。温良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要承受土地。飢渴慕义的要得饱饫。怜悯人的要受怜悯。心里洁净的要看见天主。缔造和平的称为天主的子女。为义而受迫害的天国是他们的。」(玛‧5:3一10)

    总观上述圣经中所说的真福的人,不外是那些贫穷的和受迫害的人。所谓贫穷者是指那些没有财物、没权利、饱受压迫和被人蔑视的人,这些人在天主面前是特别蒙受眷护的,因为「上主的神临于我身上派遣我向穷人传报喜讯。」(依‧61:1),而耶稣在世的生活中,正履行了这任务,祂常常出现于这些人当中。至于受压迫的人,是因为他们忠于真理和信仰而受到迫害,他们着实是为耶稣的缘故而受苦的。对这些人来说,,天主一定和他们在一起。这里所指的福乐,是指「与天主在一起」的这个恩典。真福八端中所说的得到天国和土地,做天主子女等,都不外是指享见天主,得到主的怜悯和安慰;换言之,是「拥有」天主的时刻。我们是主的受造物,此生的路向是回归天主那里;我们但愿能够在生活中时刻与天主在一起,因为拥有天主便即拥有一切,这才是真福乐。

    从人间幸福到天上真褔

    如果将上述两段对福乐描写的内容对比一下,可以见到正好是两个极端。人间的福乐建基于衣食住行的荣禄上,有钱有势的人常为人所羡慕;但在天主眼里,这一切都是微不足道,是次要的。因为,这些东西很可能,成为我们寻找天主的障碍物。一个家财万贯的人,可能整天对着天文数字的钱财来精打细算,以求能赚得更多。反之,一个贫如洗的穷光蛋,当他相信他不可能再会比现时更穷的时候(因为已到达了穷的极点),他心内真的是无牵无挂,他不必为股市行情而失眠,也不用为未来的社会动向而操心。如果天主就在此两人的面前,那一个会首先找到祂?

    诚然,人都希望有一个更好的生活,如果有机会升学升职,这不失为一件好事,也是天主赏赐的,应该好好享用。然而,这一切不应作为基督徒的幸福标准和追求的目标,因为最大的福乐是「与天主在一起」。古语说:「满招损,谦受益」,要与主在一起,便首先谦下自己,要成为一无所有,要不执着于富贵荣华的享受。因此,那些不拥有什么的人,是比较容易找到天主的。

    切勿以为天主要我们都变成了穷光蛋才接受我们,而是要我们从现世的「幸福」环境中去追求天上的福乐。这是最难而又是最重要的,不过实行起来时,说易不易,话难亦不难。刘太出身于清贫家庭,结婚后十年,夫终于从打工仔的日子,克勤克俭的,当起老板来。刘太和丈夫带着三个儿子建立起一个幸福富裕的家庭。朋友们都羡慕刘太有今日的生活,刘太郄从不骄恣,因为以前尝过苦,知道穷困的味儿,现时虽富有,郄仍能安分守己地生活。上星期忽然在圣堂见到她,追问之下,原来她搬家了,因为刘先生生意失败,连房子也没有了,故此暂时在母亲家里住。正想安慰她几句,不料她郄说:「以前也不是一样吗?挨穷也挨过了,,富有的日子也享受过了,我原是一无所有的,如今就算再挨苦,也只不过是再过以前的日子吧!我是绝对不怨天的。当然,最初几天也有点不是滋味,于是到圣堂祈祷,求点力量和指引。现在,我反而觉得好平安,好像天主就在我身边似的!」

    谁说刘太现时不幸福?她富有时,大家都认为她是有福的,这是人世间的幸福,如今生活上的转变,使她得到另一种福乐,就是天上的真福。这就是从人间幸福到天上真福的最好例子。基督徒的幸福,应指向天上的真福,而世间生活上的幸福,应该成为我们走向天上真福的桥梁。

    重视生活的「幸福」

    保持心灵平安,认识及欣赏生活中的事实,是获得「幸福」的两个要素。

    耶稣复活后显现给门徒时,对他们说:「愿你们平安!」(路‧24:36)「平安」二字,在原文中意指「和谐」、「融洽」之意,就是说要有一个「和谐」的生活。有一个和谐的生活起码要做到三方面的和谐。要能够欣赏自己的长处和接受自己的局限;要能够同时接受他人的长处和缺点;要能够与天主保持亲密的交往。看起来,好像是三件事情。实际上三点是共通的,一切关键在于「我」自己能否达到心灵平安,所以要由自己开始做起。

    认识及欣赏生活中存在的事实,就是要懂得知恩满足。许多时,人不快乐的原因,主要是对于所拥有的各项恩典缺乏认识,也就是不懂得欣赏生活的各项经验和成就,而感激上主的恩赐。所以,现世生活中的真正幸福不在于拥有什么,而在于自己生活了多少,那就是接受了多少,而又将它应用于生活,贡献出来。这都是一个恩赐,是来自天主的。这样看来,所谓幸福,是在于我们有没有「感激」之情,一个懂得感激、多谢的人,必能常拥有一个满足、快乐的幸福人生。刘太能够同时面对「幸」与「不幸」的环境,活于平安之中,谁说这分意志、这生活的心态,不是幸福的明证呢!

    讨论、反省、行动

     在以往的日子里,我对「幸福」的追求抱什么态度?我会着眼于财富?名誉?成就?或其他的东西上?

     为什么说「拥有天主便拥有一切」?这句话在实际生活中可行吗?或者这只是理想罢了?

     打开圣经细读「玛‧5:3─10」的内容。在其中找出两端与自己现况很吻合的经文,静静地默思。

    参考资料

    *贫穷者乃真福萌(示)第51页

    *幸福与基督迈进(教理中心)第11页

    *真福八端?神学论集55期第67页

    *金钱的正确观念见证88期第32页

    *圣经:

     依‧30:18

     圣咏49篇

     路‧6:20─26

     伯前‧3:14,4:4

    信仰与人生(5)

    人间福乐习作

    甲、选择题(请在下列各题中选出正确的答案)

    (一) 人的一生中是交织若无数的幸福和痛苦的事情,所以:

    口1.人是无法控制的,完全是天意所定。

    口2.人不必去努力谋求幸福,因为有福便自然来到。

    口3.人能够从中生活出意义来。

    口4.人要努力地逃避痛苦的事情,才能得到幸福。

    (二)圣经中真福八端所描写的福乐,重点是指:

    口1.当人与天主在一起时才是真福乐。

    口2.当人甚么也没有,成了穷光蛋时是真福乐。

    口3.当人被人欺负到极点的时候是真福乐。

    口4.当人生活上一无所缺时是真福乐。

    (三)一个幸福生活的条件是:

    口1.要有足够的生活享受。

    口2.要有健康的身体。

    口3.要懂得知足常乐。

    口4.要万事都没有困难。

    (四)一般人在现世生活中把握不到真正的福乐,原因是:

    口1.未能赚取足够的金钱。

    口2.一般人都过于贫穷。

    口3.未能体会到福乐的真正意义,和放弃现实中的短暂安逸。

    口4.这个世界永不会有「福乐」的临现。

    乙、填充题(请在下列各题中填上适当的字句)

    (一)一般人对幸福与否的看法多集中于ˍˍˍˍˍˍˍˍ层面的解释,也就是以ˍˍˍˍ生活的ˍˍˍˍˍˍ来衡量。

    (二) 我国传统上所说的三不朽,是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

    (三) 神贫的人是有福的,因为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

    哀恸的人是有福的,因为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

    (四) 缔造和平的人是ˍˍˍˍˍˍ,因为ˍˍˍˍˍˍˍˍˍˍˍˍ子女。为义而受迫害的人ˍˍˍˍˍˍˍˍˍ,因为ˍˍˍˍˍˍˍˍ他们的。

    (五)人不快乐的原因,是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缺乏认识,故此我们要ˍˍˍˍˍˍˍˍˍ自己的生活,ˍˍˍˍˍˍˍˍˍ上主的恩赐。

    丙、请用简单的字句写出本课的中心思想,并加上你个人的见解。
一、信仰与人生 6、怒之以爱
    信仰与人生(6)

    怒之以爱七十个七次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天主教教友总会(电:25603800)

    宽恕的行动,是来自无比的爱心与勇气。

    前言

    明德是天主教徒,在政府机构内担任要职。他为人尽责,向来都得到上司们的读赏。两年前调职后,与上司合作愉快。上两个月,明德在无意中发现了一件事,这位上司曾写了一份对明德很不利的报告书。明德一怒之下便要求调职。个多月来,他都为这件事而耿耿于怀。终于,机会来了,上星期明德接到通知,上级为了调查一件事而要明德写一份关于这位上司的意见书。

    如果你是明德,你会怎样写这份意见书呢?故意毁谤他以雪心头恨?抑或放下成见,据实情书写?

    有仇不报非君子

    有人认为报仇是英勇的行为,是公义的事情。所以,当人看到电影、电视中的主角终于大仇得报,恶人自食其果时,便大快人心,全剧也圆满结局。如果这是事实,这一代仇恨的结束,便成为下一代报复的开始。所谓冤冤相报何时了?俗语也说:冤家宜解不宜结。恶性循环的仇恨,只会增加双方的痛苦,并使仇恨愈来愈深。

    被人欺负而反击和生报复之心,是极自然的反应,是自卫的行为。但是这种因仇恨而生的报复反应,不但无法补偿损失,反之会加增自己心灵上的痛苦,因为一个人若怀着报复的野心时,便会失去内心的平安,整天想着报复的事情。愈是他不想见的人──仇人,便会是无法抹去他在自己心内的影子,因为怨恨太深了。试想,在这情况下,人会快乐吗?人的内心有余地接纳天主和其他人吗?事实,仇恨束缚人,使人吃不下,寝不安,不能祈祷也不能言笑。仇恨使人成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人。

    英国有一句谚语说:「宽恕,是最光荣的报复。」在论语中,孔子也说:「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宪问)意思是如果有人做了对不起自己的事时,不要报复,但是要公正地对他,叫他知道他所做的事是错误的;对于有恩惠于自己的人,便要以恩德去回报他。圣经中耶稣要我们爱仇人,为迫害自己的人祈祷(玛‧5:44),耶稣这种以德报怨的行为,要求更高,是远超过宽恕和以直报怨之上。

    宽恕与被宽恕

    与好朋友争吵后,再和好如初时那种喜悦,心情:孩子被父母惩罚,后来得到宽恕的那份快乐;又或每次从告解室走出来时的那阵轻松心境,这些都是人得到「被人宽恕」的具体经验。它给人带来平安、喜悦而又蕴含着一种「更新」的希望。在那一刻,人都会有一种类似要「从头做起」的感觉。当彼此间的情谊愈深,或所发生的事情愈严重时,我们被宽恕后的那种「轻快、喜悦」的心境就愈大。这就是耶稣所说的被宽赦得多的爱也愈多。(路‧7:36-50)

    事实上,怨恨、宽恕和爱,这三个行动间的程度是成正比的。由于爱得深,不快事情出现时,受伤害的一方便会恨得切,要得到这「怨恨」的解除,便得有更大的爱,才能打动人的心去彻底地宽恕。当我们走在街上,突然被一个陌生人指骂一顿,当时的反应很生气,巴不得把这人痛打一顿,幸而他溜得快。回到家里虽则仍感不快,但很快便会把这件事放下了。如果同样的事情是出自你好朋友的所作所为时,这份被侮辱了的愤怒,便会耿耿于怀,历久不消。究竟这两件事有什么不同呢?是两个当事人彼此间关系不同之故。对一个陌生人,我们是不会把他放在心上的,也就是说:这人在我心中根本不存在,所以不会「伤」我的心。朋友就不同了,情谊愈深,寄望愈高,于是失望也就愈大。所以,恋人、夫妇间的伤痕,常是铭心入骨的,需要很大的努力,无比的爱心和勇气,才能达到宽恕的行动。

    宽恕的动力

    从以上的事实看来,宽恕的动力来自爱。伤心而生怨恨是自然的反应,但宽恕的行动却一定要透过爱心,要从「伤心」的经验中挣扎出来。宽恕不是忘掉一切,也不是压抑自己不去回想往事;而是承认接受这个事实,从这一份痛苦、被害的事件中,面对事件的祸首而不怀恨,不起报复心,也愿意透过时间,慢慢的去重新接受这个自己「原想忘掉」的人。宽恕也不是从不计较,让人消遥法外,而是要让人知道他所做的事是错的。适当地纠正别人的错处是一个爱德行为。不然,宽恕可能变成了纵容,使人变本加厉的作恶。耶稣宽恕人的时候,也很注意这一点,祂对罪妇说:「我也不定你的罪;去罢!从今以后,不要再犯罪了!」(若‧.8:11)这里,耶稣使人知道自己的错处也帮助她改过。至于上文所引用的,孔子教导弟子要「以直报怨」的宽恕,也有同一的道理。

    圣经中的宽恕

    圣经中讲及宽恕的事迹很多,在旧约中最着名的爱仇故事是古圣若瑟,虽被哥哥卖往埃及,却对他们以德报怨。(创‧37一45章)另一个感人事迹,是达味圣王两次放过自己的死对头撒乌耳。当时撒乌耳正设法追杀达味。(撒上‧24:4;26:1一12)新经中耶稣的宣讲和教训,也常强调宽恕和爱仇的事迹:要宽恕,不要以眼还眼;要爱仇人;为迫害自己的人祈祷。(玛‧5:38一44)此外,耶稣更以身作则,立下了宽恕的榜样。她在面对将要发生的苦难和痛苦之际,宽恕了出卖祂和背叛祂的徒弟──茹达斯、伯多禄。祂更多次给他们示意,希望他们改过。虽然茹达斯和怕多禄的反应不尽相同,但耶稣却爱他们如一,给予同等机会。在基督复活后多次显现给门徒的这个行动中,表示了祂对这一辈曾经和祂日夕相随,却在「共患难」时一个一个地离开祂的门徒们的一个至大宽恕。至于十字架上,祂为杀害祂的人祈祷(路‧23:34),也便是以德报怨的爱仇行为了。

    尔免我债

    宽恕是一度命令,是基督徒信仰的要求,伯多禄问耶稣该宽恕人到多少次,耶稣说要到七十个七次,意即无限吹的宽恕。其后,耶稣又讲了「君主与仆人算帐」的比喻(玛‧18:21一35),在其中告诉我们,天主的无限仁慈。宽恕了我们的一切过错,我们也应该宽恕那些得罪自己的人。这里说:「如果你们不各自从心里宽恕自己的弟兄,我的天父也要这样对待你们。」(玛‧18:35)看起来,好像天主定下了「宽恕」我们的条件,就在于我们能否「宽恕」别人。事实这是基督徒信仰本身的要求,因为我们信仰的核心是爱,不宽恕他人就是不爱人,不爱人就等于不爱天主。如果我们不爱天主,就表示我们拒绝接受天主的宽恕。所以,能否得到宽恕的关键,全在我们自己身上。宽恕别人的能力不是本性做得到的,是超越了人感性层面。我们能够宽恕别人,是因为我们丰富地接受了天主宽恕之恩,而这份恩典是由于我们从主那里所得的爱,推动着我们去宽恕他人。

    生活中的宽恕

    大多数人的一生,都没有做下伤天害理的事,也没有与人结下深仇大恨,表面上倒不必强言「宽恕」那么严重,不过生活中人与人间的误会,是需要有宽恕的心。更说不定,有一天会碰到重大事情,如事业上被人陷害,婚姻生活被欺骗了等等,这就需要有更大的爱心和力量才能做到宽恕了。以下是一些帮助我们实践宽恕的具体方法:

    △以爱为出发──二次大战期间,一个德国随军神父走进苏境的一个农家里,主人家是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太太,她很用心的照顾这位敌军的神父,给他吃的,用的,又为他安排机会逃去。神父问她为什么不将他交给军部处理时,老太太幽幽地说:「战争使我失去了儿子,我痛苦够了,我不希望别人如我一样遭受失子之痛。」然后招招手叫神父离去。这是以爱体爱的力量,促使这位老太太化解仇恨,因为他爱自己的儿子,所以她也体会到别人失子的痛苦,况且报复不能弥补产生了的痛苦。

    △信德的精神──天主是全知的,世界上所有不公义的事情,天主都清楚知晓一切,我们相信生活上所发生的一切事情,连不公义的,都有它使人成长好的一面,而且是天主准许发生的,祂亦自会照料一切。相信这份信德、可以减轻我们心中的愤怒思想。

    △接受事实──让自己正视事实,也明白到事情发生了,报复是于事无补的。最好在面对事实之余,也尝试让自己多了解出错的原因。我们许多时会发现,原来人家不是完全蓄意害自己的;又或自己原该也负起某方面的责任等,这都有助于我们对人的宽恕。

    结语

    宽恕的行动是发自内心的,不能强迫。也不能用表面行为强装出宽恕来。天主要求我们不记仇,不报复;祂帮助我们去爱人,也帮助我们去宽恕人。一个生活于真爱中的人,一定能够善用这些机会。上文故事中的明德,就是一个好例子。你想知道他怎样写那份意见书吗?明德经过几番内心的挣扎,终于服膺于信仰下,他明白做一个基督徒最好的报复方法是宽恕。于是他写了一份对他上司极有利的意见书。一星期后,他的上司亲自来找他,为过往的事向他道歉。明德说:「那时候我是那么的开心,以致全忘了他曾做过的一切,我心内历久不解的结全打开了。随之而来的,是一份从没有过的自由心境。」

    这就是「宽恕」的硕果。

    反省‧讨论‧行动

     在生活中有没有「宽恕人」和「被宽恕」的经验?那时候,你有什么感受?

     你觉得宽恕别人是件困难的事吗?为什么?试举出一些其体的方法来帮助自己实践「宽恕」。

     在这一两天内找出半小时来默思「方济各祷词」的内容(见颂恩270首)。

    参考资料

    *宽慰 合一教理(3) 第97页

    *宽恕 见证1965年2月 第13页

    *圣经:

    创‧37一45荤 肋‧19:17

    出‧21:25 撒上‧26:1一12

    德‧28:2 路‧23:34

    玛‧5:38一42,18:23一35

    罗‧13:4,12:21

    伯前‧2:23 宗‧7:60

    信仰与人生(6)

    怒之以爱习作

    甲、选择题(请在下列各题中选出正确的答案)

    (一)身为基督徒,对待自己的仇人应该抱甚么态度?

    口1.以直报怨。

    口2.以牙还牙。

    口3.以德报怨。

    口4.冤冤相报。

    (二)要真心宽恕一个人,不是容易的事,为了履行这宽恕:

    口1.人要忘掉一切,不再去回想往事。

    口2.人要透过时间,抱着爱心来面对事实。

    口3.人要努力忘掉这个人,在心中除掉这个朋友。

    口4.人要毫不计较地让别人逍遥法外。

    (三)我们能够真心地宽恕别人,是因为:

    口1.我们为人慷慨大方之故。

    口2.我们蒙受主的宽恕,是主的爱推动我们宽恕别人。

    口3.我们本性能力的推动,使我们有怜悯人的心

    口4.我们要守好诫命。

    (四)耶稣在宣讲福音时,特别多次强调宽恕和爱仇的事情,这是因为:

    口1.祂自己也行了宽恕和爱仇的表样。

    口2.祂觉得这命令最易遵守的。

    口3.祂知道仇恨阻挡人去爱天主和爱人,一定要有真心的宽恕,才能得回这份爱。

    口4.宽恕的道理最感人。

    乙、填充题(请在下列各题中填上适当的字句)

    (一)由于爱得深,被伤害的程度便愈大,,继之而来便要付更大的╴╴╴╴╴╴╴才能宽恕 对方。这就是因为╴╴╴╴╴╴╴的多,╴╴╴╴╴╴╴也愈多。

    (二)有关宽恕、报复的见解各不相同:英国谚语说╴╴╴╴╴╴╴╴╴╴╴╴╴╴;孔子 也说:╴╴╴╴╴╴╴:而耶稣则要我们宽恕别人至╴╴╴╴╴╴╴次。

    (三)因仇恨而生的报复行为是无法╴╴╴╴╴╴╴的,并会加增╴╴╴╴╴╴╴。

    (四)实践宽恕的一些具体方法是1.╴╴╴╴╴╴╴2.╴╴╴╴╴╴╴3.╴╴╴╴╴╴╴。

    (五)耶稣教导我们爱╴╴╴╴╴╴╴,为祈祷╴╴╴╴╴╴╴╴╴。

    丙、请写下你对这一课内容的「感受」。

    (注意:这不是理想,只是你个人即时的感受)
一、信仰与人生 7、简朴生活
    信仰与人生(7)

    简朴生活像是一无所有,却无所不有。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天主教教友总会(电:25603800)

    人若能以简朴的心态来生活,虽在穷困中却比任何人都富足。

    前言

    「请问是什幺力量吸引了这些工程师、音乐家离开自己原有的生活岗位,跑到隐修院去过一个默默无名的清贫生活?难道不觉得埋没了他们的天分吗?」一次圣召研讨营中,一位青年站起来问道。就在「星语」一书中,作者卡罗修士也答覆了一个类似上述的问题,他说:「我们不能靠普通常识或理智来理解。只有信仰能开启我们的心智。为什幺耶稣要做穷人?为什幺祂要隐藏祂的神圣尊严身份,祂要在我们当中过最卑微的生活?。」(星语128页)

    这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这个高度物质化的社会里,均有人自愿放弃生活中可得的享受,选择一个简朴的生活。表面看来,是这些人蒙受一个特殊的召叫,专务献身的生活;但若想深一层,基督一生所过的简朴生活,不也就是所有基督徒应该勉力效法的吗?祂一生在贫穷中渡过,相信祂也要求我们度一个简朴的生活。

    生活的两个极端

    生活在广告下的人群,物质生活的追求愈来愈高,崇尚时髦、赶潮流的玩意,不单只是成年人的事,现在连几岁大的小孩,也懂得嚷着妈咪要买名牌货。一个月入不到三千的文员,可以化上六、七百元来买衣物。在校学生对着一本十块钱的参致书,大叫太贵而不买,然而下课后会化上四、五十元逛街看戏,却说物有所值。也有人因为隔壁陈家换了套新沙发,便认为自己也该买套新的,事实上原有的一套尚未坏呢!祇要看看假日街上的人潮,茶楼酒家的客满现象,就可知道今日香港人的消费程度。有人说:「有消费才有繁荣,对社会是一种贡献。当然,如果人能够量入为出,不浪费的话,这确实是个好现象。可惜的是,今天大多数人已分辨不出何者是需要,何者是浪费了。

    在世界的另一个角落里却有不少人连一餐饱饭也吃不到。据称在非洲,每四名儿童之中就有一个是吃不饱的;在印尼,每年都有十万名六岁以下的儿童,因缺乏维他命A而失明。更讽刺的是,欧洲富裕国家中,却有人因为营养过多而形成高血压、血管硬化等病。一个经济学家说,世界上的物质本可养活全世界的人类,飢饿、贫穷的现象出现,这完全是因为分配不均所造成的。

    生活的简朴

    文俊夫妇俩人月入万余,但一直只租住一个六百多元月租的房间,食用方面何止简朴,简直到了清苦的程度,相信连起码的所需营养也不够。就这样,他们银行的存款数字愈来愈多。他们要这样节衣缩食的原因,是为了日后生活的保障和安全。

    Δ简朴生活不应是悭吝──简朴生活不该像守财奴般的视钱如命,而要懂得分辨出奢侈、必需和吝啬间的分别。如果为了能拥有更多财富而忽略了必需的物质,甚或愿意牺牲必需品时,这种简朴生活就使人成为钱财的奴隶,也失去了原有的意义。简朴生活也不否定物质的享受,每个人都有权利享用和欣赏自己流汗所换来的合理成果,然而却不表示有钱便可以随便地购买物品,满足自己的欲望,因为这会带来无止境的纵情享受,和陷于越来越深的自我中心。

    Δ简朴生活要求我们懂得分享──钱财节省下来,是为了与那些没有的弟兄们共同分享,从自己生活的盈余中,甚至从不足里腾出一些来,为捐助给那些有需要的人。唐代大诗人杜甫有以下的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减米散同舟,路难思共济。」(解忧)这种人溺己溺的博爱精神,应是我们基督徒共有的。回想一下每次木屋区大火,或豪雨成灾时,我们的关心程度如何?有慷慨解囊吗?或且如杜甫般会节省自己的食用来赈灾?

    Δ简朴生活使人更接近天主──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尽心下)又说:「富岁子弟多赖。」(告子上)由此可知,生活中永无所缺,事事从心所欲的人,自然容易变得散漫和苟于安逸,所以孟子提醒人要抑制欲望,,然后才可修心养性,达到心灵上的鍊净。欧瑟亚先知书上也说:「饱饫之后,他们便心高气傲,因而忘却了我。(欧.‧13:6)真的,人在富贵荣华中,是较难对天主忠心的,因为人都容易醉心于钱财的事情上。所以耶稣说人不能事奉两个主人(玛‧6:24)。为得到天主,人要有所舍弃,就好像为获得那颗珍珠,人便要变卖一切(玛‧13:45)。然而,这也不是说要人放弃财富,绝不可占有财物,而是让人知道,财物本身不值得人为它牺牲自己。富人可以有自己的钱财,但应拿来与别人分享,有责任照顾别人。事奉天主的人,把金钱拿来施舍;事奉钱财的人却固守着金钱,作为自己的依靠。

    Δ简朴生活使人易于体会生活的意义──生活原不单指衣食住行,但许多时,为了两餐而奔波,致使人忘掉了其他的事,而只着眼于一个更好的物质生活。每餐大鱼大肉的人,从不知道米饭的甘味;每天出入都以汽车代步的人,很难有机会体会到漫步的情趣。简朴生活就是叫我们减少生活中的许多「不必要」,而拾回那些早已遗落了的生活片断。有时候,从某些不足和缺乏当中,我们才能够珍惜那「有」的时刻,因而也便懂得感恩和颂赞。

    心灵的简朴

    度一种简朴生活最重要的不是有没有金钱,以及用不用钱的问题;也不是指物质上是否欠缺,而是人的心灵境界。甘于简朴──这是一个生活于天主爱中的自由选择。人可以不拥有什幺?但心中老是奢望着许多东西,希望终有一天会得到;人也可以拥有许多家财,然内心却是自由无所牵挂的。基督徒的简朴能否真正存在于生活中,就要从点来衡量了。

    人的一生中,在物质的享用上,有时候较富裕,有时候好贫乏,这「富裕」和「贫乏j的出现,许多时不是我们自己可以控制的。但是,我们可以使自己时常怀有一个简朴的心境,无论在「有」与「无」的时候,都能自由地、快乐地生活在喜乐和爱之中,这才是真正的天主子女的自由。人在生活中常奢望着占有许多事物,这表示我们没有安全感,我们害怕将来没有保障,为明天而忧虑;相反的,如果常有依靠天主的心,便不会太过依靠财物,因为相信一切都是天主所赐,主要的是与天主一齐和信赖祂。耶稣也教导我们不要为明天而忧虑。

    (路‧12:22一31)

    立德是个大厂家,他以前是个一无所有的打工仔,凭着双手辛勤地工作,如今创下了自己的事业。在一片经济不景和前景不明朗的声浪中,朋友们都劝他到外国去投资,为自己准备后路,但立德却认为,既然自己原先只是个打工仔,大不了将来会打回原形。现在既然能够继续做下去,支持着自己的工厂,为一班工人提供现有的工作,间接上也帮助他们养活了一家大小,看来,这也该算是一种对社会的贡献。立德这种「白白得来的,白白分施出去」的心态,可称得上是一个简朴精神的典型。也因为他抱有这种自由的心境,所以不必为未来担忧,因为有与无在他看来都是身外物,他所需要的心灵简朴已经得到了。

    结语

    持守一个无牵挂、不执着的简朴心态来生活,不是一下子能够做得到。现今,大多数的人,生活于一个中等家庭,三餐不缺,生活上也不缺少什幺。可以说,大都失掉了真正贫穷和缺乏的经验。因此,亦较难领会「神贫的人是有福的」这句话的意义。当我们说度一种简朴生活时,是希望能从节省生活中不必要的物件开始,养成一个朴实无华的生活方式,从这外在有形的节制中,进而深入了解到贫穷的真正意义,和它存在的价值:「像是忧苦的,却常常喜乐;像是贫困的,却使许多人富足;像是一无所有的,却是无所不有。」(格后‧6:10)这是说,天主以恩宠充满祂拣选的人,虽在贫穷中,但他不会羡慕任何人,也不会感到自卑或产生任何的怨恨,故此能做到如圣保禄所说的,在穷困中却比任何人都富足,一无所有却无所不有。

    反省‧讨论‧行动

     环视自己身边所拥有的东西,看看有多少是必需品,有多少是属于多余的。

     耶稣说:「那些有钱财的人,进入天主的国是多幺难啊!骆驼穿过针孔,比富有的人进入天主的国还容易。」这句说话有什幺意思?可能吗?

     外出购物前,最好将所需物品写在纸上;避免受广告引诱,买回不必要的物品。

     能否在每月的支出中节省一些,将省下的钱财捐献出来,资助那些有需要的弟兄。

    参考资料

    *丰 示出版

    *星语 真理学会第89页

    *生活的简朴 铎声156期第10一17页

    *神贫的精神 铎声129期第16页

    *牺牲享受﹒享受牺牲 见证66期第1页

    *希望在人间 神学论集50期第507页

    *圣经:

    玛‧5:3一1,13:44─45

    路‧12:16一21,32一34,18:24一27,28一30

    格后‧8:9,9:8一11

    信仰与人生(7)

    简朴生活习作

    甲、选择题(请在下列各题中选出正确的答案)

    (一)「有消费才有繁荣,对社会才有贡献」这句话说得不错,但消费者应有下列的条件, 这才达到人类共享社会繁荣的真实意义:

    口1.有很高的购买力。

    口2.懂得享受生活。

    口3.会分辨出「需要」和「浪费」的不同点,而将钱财用于有意义的事物上。

    口4.常设法追求一个更高的物质享受。

    (二)世界上有部分人的生活在奢侈浪费中渡过,但有部分却两餐饱,饭也不足,这是因为:口1.世界上的资源极缺之故。

    口2.那些人不争取,不懂得生财之道。

    口3.财富资源的分配不均。

    (三)我们鼓励人度一个简朴生活的用意是:

    口1.为了许备更多的财富。

    口2.为了与那些有需要的人分享节省下来的金钱。

    口3.为了自己将来有一个更富裕的生活环境。

    (四)人在生活中,有时候很富裕,有时候会较贫乏,所以我们要:

    口1.尽情享受那一段有钱的日子。

    口2.常怀一个不执着的心境来面对「有」与「无」的生活。

    口3.努力地赚取更多的金钱以换取高级的享受。

    乙、填充题(请在下列各题中填上适当的字句)

    (一) 简朴生活不应是悭吝,这种悭吝的生活会使人成为ˍˍˍˍˍˍˍ。

    (二) 钱财节省下来不是为了自己的享用,而是为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

    (三) 简朴生活使人更接近ˍˍˍˍˍˍˍ;并易于体会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

    (四) 度简朴生活最重要的不是ˍˍˍˍˍˍˍ的问题,而是人的ˍˍˍˍˍˍˍˍˍˍ。

    (五) 当我们相信、倚靠天主,我们不会奢望有ˍˍˍˍˍˍˍ,也不必为明天ˍˍˍˍ。

    丙、请写出一些具体的行动来帮助我们度简朴的生活。
二、圣事重温 1、圣事总论
    圣事重温〔1〕

    圣事总论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天主教教友总会(电:25603800)

    天主召集祂的子民分享祂丰盛的恩宠。

    前言

    美颜领洗有几年了,一直都遵从学道理时的教导:去圣堂、领圣事、祈祷等。她对信仰从来没有疑问,也不多想,一切是那么的自然,样样事情都规规矩矩的去做。

    今天,她在参与弥撒后的回家途中,碰见了隔壁的陈太。陈太是一位基督教徒,也刚好守完礼拜。于是,彼此便谈起教会的事来。陈太对天主教的弥撒、敬礼、圣事等提出许多问题。她认为天主教太多礼规,信仰被繁文褥节所束缚了。例如领洗之后,又有甚么坚振、圣体、告解、傅油等圣事,实在太麻烦了。她问美颜,究竟是否需要那么多规条及圣事,人才得救?美颜给这一问,竟被楞住了,更不知道怎样回答。继而,她自己也开始从心里提出许多问题来:——

    究竟圣事是甚么?——

    圣事和我们的生活有甚么关系?——

    圣事礼仪是繁文褥节吗?

    圣事是甚么?

    首先我们要承认一个事实,我们人是由灵魂和肉身相合而成的。我们人的思想和经验是要透过实物来表达。例如:我爱某人,我便选购他喜爱的东西送给他,以示爱意;同样,在人和天主的交往中,亦需要一些具体的方法,圣事就是藉生活中的具体物质,透过言语、行动而表达出天主给予人的不同恩宠。这是耶稣特别建立的方法,我们可藉此与天主相遇及交往,并接受更丰富的恩宠。故可以说:圣事是透过有形的礼节,来表达无形的恩宠,是教友得恩宠的最佳途径。

    圣事本身也是一个标记,是我们向天主表示崇拜的记号,是我们教友间彼此团结的象征。比方父亲生日,子女全体相聚向父亲祝贺,表示对他的尊敬;又兄弟姊妹济济一堂,可加深手足情谊,更为别人树立友爱的善表。在圣事的行动中亦有上述的作用,就是透过礼节,我们体会到对主的崇拜和与主接触的关系。信友在同一时间内参与圣事时,更能提醒大家都是主内的兄弟姊妹,信仰同一的天主,连教外人见了,都知道我们是同一的信仰团体。

    圣事和我们的关系

     在生活中与主相遇

    七件圣事是照顾我们基督徒信仰生活的良方,就如同一个婴儿诞生了,父母便即负起教养的责任。人的一生所面对的问题,不外是生、老、病、死而已;七件圣事也正好是我们生命中、在不同环境下与天主相遇的时刻。每一件圣事都有它独特的不同象征记号,都流露耶稣的爱;使领受圣事的人,在不同的时空和需要上,得到天主的帮助,获得所需的不同恩宠。以下就是最明显的实例:人经母亲怀孕而得到生命,基督则以圣洗圣事给我们恩宠生命;人逐渐成长直到圆满发展,坚振圣事使新生命得到圆满;人需要食物养活身体,圣体圣事则养活人灵;人生病时需要药物,告解圣事则医治因罪受伤的灵魂;病弱中的人需要亲友的安慰和支持,病人傅油圣事帮助病者面对病苦和死亡的时刻;社会执政者执行法律,保障人民利益,神品圣事使人负起照顾人恩宠生命的成长;婚姻制度使男女在爱中结合,组织家庭,婚配圣事祝圣他们的生活,加强婚姻的神圣性,促使男女为爱作证,教育儿女,以爱事奉天主。

     圣事会使人变得更好吗?

    为甚么领圣事时,感受不到天主的恩宠?且也不见得使人变得更好?关于这点,我们试取个比方来解释。从圣事所得的恩宠,就好像人的智慧和才能一样,时时要运用,要动脑筋,思巧力便愈强,头脑便愈灵活。所以,圣事的恩宠亦需要我们加以发挥,在生活中实践,在不同的恩宠生活中同化自己,使自己的信仰生活日益巩固。圣事不是一样物件,它是看不见也摸不,更不能把它收藏起来,用的时候才拿出来。领圣事——这行动应该和我们的日常生活休戚相关。如果善用圣事,我们生活中的待人接物,以至自己的心态、情绪,都会得到好的影响。就以告解圣事中的定改来说,如果告解后有切实的定改,在生活中必常意识到领告解圣事时许下的定改。于是,待人接物时便会处处小心和警惕,不希望再跌倒。

    至论有些人觉得领了圣事也没有变得好些,这倒使我记起一则故事来:一个脾气暴躁的船长,很容易责骂船员的。他是个天主教徒,每天都祈祷也常领圣事。一天,船员在批评他说:怎么船长每日祈祷又常领圣事,却仍旧那么大脾气?恰巧船长听到了,便笑对他们说:「假如我不每天祈祷和常领圣事的话,也许我早就将你们一个一个地抛下海中。」然后他又叹了一口气说:「我知道我尚未完全改好自己的脾气,我仍需努力;但是,若比起以前的我来说,也进步得多了。」

    事实上,天主的无形恩宠,不是我们人的能力可以量度的。因为我们有信德,相信圣事是耶稣因为爱我们而立的。是一个得恩宠的最好方法。无论感受到与否,我们肯定,只要我们善用它,天主的恩宠藉圣事,必会临于我们身上。

    圣事礼仪是繁文褥节吗?

    但凡有聚会便必有聚会的形式。当我们举行圣事礼仪时是一个团体聚会,是与天主交往的时刻,所以更应有一个特定的场合来举行这些神圣而庄严的聚会。

    教会内每件圣事都有它的独特处,因而有不尽相同的进行礼仪,有自己的表达方式。骤看起来,似乎很繁复,但如果认识了每一件圣事的个中意义时,便不会有这想法了。参与者在礼仪中的心态和投入感,是整个关键的所在。例如参与弥撒一事,我是否明白礼仪中每一节的意义?我有否怀与好朋友见面的喜乐心情而去?又我有没有跟随整个礼仪的进行?以上这些问题,如能都注意到,相信一定不会感到礼仪繁杂。回看今日教会中的礼仪,亦随时空的需求而改变了不少表达方式,目的在使信友们能更明白礼仪的意义,使在参与时更加投入。

    七件圣事

    圣事有七件,就是圣洗、坚振、圣体、修和〔告解〕、病人傅油、圣秩〔神品〕和婚配。

     入门圣事

    入门圣事是指加入教会最先领受的三件圣事,就是圣洗、坚振和圣体圣事。

    所谓「入门」,因它是个人成为基督徒的第一步,跨过这「门槛」后,即被迎进基督徒的团体,开始过基督徒的生活。当一个人接受足够的教理培育,行过适当的礼仪后,他便成为教会的新成员。

     罪人圣事和善人圣事:

    圣事中有两件称为罪人圣事的,就是圣洗和修和圣事,因它们有赦罪的功效,洗涤人灵的罪污。其余的圣事便称为善人圣事,是人怀有天主的恩宠方可以领受。故人若犯了大罪,得先行善领修和圣事,才能去领其他的圣事。

    又在圣事中的圣洗、坚振和圣秩,只能领一次,因它们给与人灵一个有效、永不消灭的印号,意即从这些圣事所得的恩宠有延长的效用,所以不必重领。

    圣事是:

    1. 耶稣亲自建立的;

    2. 一个有形可见的礼仪,用以分施无形的恩宠给那些领受圣事的人;

    3. 公众的大事,是人与教会团体和神交往的至高境界。

    生活反省

     在我的宗教生活中,我看重领圣事这事吗?

     我有过从领受圣事中得到与主交往的经验吗?

     为甚么我去领圣事?

     教会的礼仪规则是繁文褥节吗?为甚么?

     我有将领圣事的行动视作教会团体内的事吗?

     我领过甚么圣事?

    参考资料

    *圣事神学刘赛眉〔光启〕

    *礼仪导论邓守诚译〔香港真理学会〕

    *我们的圣事赵一舟〔见证月刊社〕

    *与基督迈进第112页〔教理委员会〕

    *从救恩奥迹论圣事神学论集第20期第185页

    *言语及圣事神学论集第7期第51页

    *圣事神学的新趋势神学论集第30期第551页

    *人神之间圣事性的相遇神学论集第5期第327页

    *圣事与生活铎声第143期第2页

    *圣事见証1965年6月第30-32页

    圣事、总论习作

    甲、 选择题:

    〔一〕圣事是:〔选出错误的一题〕

     人向天主表示崇拜的记号。

     人向天主求取即时见效的有形方法。

     在生活中透过言语和行动与天主交往。

     透过有形的礼节来表达无形的恩宠。

    〔二〕领圣事时:〔选出对的一题〕

     这行动应该和我们的生活有关连。

     可望一劳永逸地得到恩宠。

     一定可以感受到天主的恩宠。

     会飘飘然地进入仙境。

    〔三〕举行圣事礼仪时是一个教会团体与天主交往的时刻,所以应该:〔选出错误的一题〕

     有一个特定的礼仪来举行。

     神圣而庄严地举行。

     属于自己教内人的事,和社会团体无关系。

     投入地参与。

    〔四〕七件圣事:

    1.都有它们独特的不同象征记号。

    2.是我们在不同环境下与天主相遇的时刻。

    3.是父母照顾子女的七种方法。

    4.是天主给我们的七种药物。

    5是照顾我们信仰生活的良方。

    以上内容,那一个组合最正确:

     〔1〕〔2〕〔3〕〔4〕〔5〕

     〔1〕〔2〕〔3〕〔4〕

     〔1〕〔2〕〔5〕

     〔2〕〔3〕〔5〕

    〔五〕圣事:

    1. 是耶稣亲自建立的。

    2. 共有三件。

    3. 全部是罪人领受的。

    4. 有些是一生只可领受一次的。

    5. 是人与教会团体和神交往的至高境界。

    以上内容,那一个组合是正确的:

    〔1〕〔2〕〔3〕〔4〕〔5〕

    〔1〕〔3〕〔4〕〔5〕

    〔2〕〔3〕〔4〕〔5〕

    〔1〕〔4〕〔5〕

    乙、填充题:

    〔一〕七件圣事是:圣洗、坚振、修和〔告解〕、圣体、 、 和婚配。

    〔二〕入门圣事是 、 和 三件。

    〔三〕一生人只领受一次的圣事有 、 和 。

    〔四〕有赦罪功效的圣事是罪人领受的,它们是 和 。

    〔五〕人有恩宠才可领受的圣事是 、 、 、 和 ,它们被称为善人圣事。
二、圣事重温 2、圣洗圣事
    圣事重温〔2〕

    圣洗圣事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天主教教友总会(电:25603800)

    我们藉着象微生命与死亡的水而会生。

    前言

    海白是我中学时的同学,他对教会的道理和圣经知道不少,也声称相信天主。然而十多二十年来仍未领洗。去年在国外碰见他,交谈之下,知道他尚未有意思入教。他所持的理由不外是:——

    信天主便行了,入教只是个仪式,何必一定要领洗?——

    因为怕不能尽好本分,所以不敢领洗——

    只要按自己的良心做好便够了。而且,领了洗的,也不一定就是个好人。

    信便够了,何必领洗?

    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果信任一个人或爱一个人,便需要有具体的行动来表示,只是口头上的爱或内心的认许是不够了。同样,信仰天主的人便应有具体的行动,即愿意接受圣洗圣事。

     圣洗是耶稣亲定加入教会的正途

    虽然天主能用其他许许多多的方法,使人得救,耶稣却亲自订下了圣洗这个方法。祂告诉我们:「人除非由水和圣神而生,不能进天主的国。」〔若.3:5〕圣洗圣事就是一个使我们藉着圣神和水重生的正途,是教友加入教会团体的入门圣事。人在领洗后,便正正式式成为天父的子女、教会团体的一分子。

    为甚幺是「重生」?因为在圣洗圣事中,我们公开的弃绝罪恶及它的势力,忏悔己罪。洗礼洗去我们的罪污,脱去旧我,成为新人。一切焕然一新,充满希望,在圣神的光照下生活,成为世界的光,负起传福音的使命。

     天主赏赐的礼物

    一个人能够领洗,是天主赏赐的礼物;因为领洗是要怀有信德的。信德就是一个恩赐,是天主白白赐给我们的。不是吗?在千万人中,怎幺我会认识了天主?原来当我们还未成人形之前,天主已经拣选了我们:「我还没有在母胎形成你以前,我已认识了你,在你还没有出离母胎以前,我已祝圣了你。」〔耶.1:4〕这里很清楚地告诉我们:是天主首先、主动地召叫了我们做祂的子女,领受洗礼,分享祂的生命及爱。圣若望说:「请看父赐给我们何等的爱情,使我们得称为天主的子女。」〔若一.3:1〕。我们知道,天主给每个人一个机会〔一份礼物〕去认识祂,但所用的方法及时间发生的先后是不相同的。人应该留心注意,要随时把握机会,错过了便失去这份礼物。假如一个人确认洗礼的重要性,但因为疏懒之故,找藉口推辞,不肯接受基督,因而拒绝加人教会。这些人便辜负了天主的恩宠,他们当自负其责。

    「不是凡向我说『主啊!主啊!』的人,就能进天国;而是那承行我在天之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天国。」〔玛﹒7:21〕那幺,谁还敢说:「信便够了,不必领洗」呢?

     一个彻底的行动

    在圣洗的礼仪中,我们在众人面前高声许下誓言,愿做耶稣的门徒。接受圣洗这个行动,除了向天主许诺外,尚含有团体的社会行动,就是向教会团体开放自己,求她准许自己加入成为其中的一员;更向社会大众公诸自己的意愿说:自此之后便是一个基督徒,今后生活中的一切,愿为基督作证。以上是两个很具体又实际的行动,是有目共睹的。另有一个无形的事实:就是我们分享了天主的生命与恩宠,成为天主的于女,开始生活在祂的爱内,亲尝那从天父而来的亲情,充满父亲与子女间的慈爱。

    未领洗的人永远站在门外,更无法得到其他圣事的恩宠,且难增加信德。只有跨过圣洗的门槛,我们才真正开始度基督徒的生活。

    怕不能守好本分,不敢领洗

    如果要做到百分之一百完全守好教友本分,毫无瑕疵才敢领洗的话,相信这一辈子也不必奢望领洗了,况且连圣人也无可能做得到。实在,天主也早就认识我们人性的软弱,所以祂用许多方法来帮助我们做好人。这些方法都是透过教会中的圣事而给我们的。所以,祂不在意、也不要求我们做到十全十美才赐下祂的恩宠,祂要求的,是我们的努力,并且以各种恩宠来帮助我们向着目标前进。

    圣洗圣事不是魔术,不能马上将人「变」过来,但是来自圣洗圣事中的恩宠,却有潜移默化的神效,能将人顽硬的心肠改变过来。不过,内中有一个条件,就是人本身要尽力而行,要与天主的恩宠合作。另一方面,领洗并不意味着一切事都办妥了,相反的,只是个开始,开始学行路,学修德行,学习怎样在生活中一天天地成长,更相似基督。所以,这是一辈子的事,是没有止境的。

    领洗尚有一个好处,就是体验到天父的慈爱,因为有爱,生活中的一切便不应拘泥于「怕」之中,凡事的出发点亦会建立在「爱」的关系上了。

    按良心做人便够了,不必领洗

    普通人所谓「好」与「不好」是没有绝对的标准。阿甲心目中的好,不等于阿乙心目中的好。他们都是各按自己的良心去衡量事物。甚而,也听过有些汪洋大盗也振振有辞地数述他们的「良心」呢!

    有一个事实,就是人的生活环境和教育背景,都影响到他的道德标准。所以,但求一己的良心来处事时,有时是未必准确的。况且,因了人性的软弱多变,于处事时更难于衡量良心的准则了。基督徒坚信基督本身是真、善、美的准绳,是我们行善的模范。使我们的生活中,有一个目标和规范可以遵循,并在各种恩宠的光照下去生活。信徒们的生活,更能在教会的训导中、步武圣贤的芳表下、并藉若祈祷和圣事的滋养,一日日地走向成全的境界。

    圣洗圣事是:

    耶稣亲自立的。使人藉着圣神及水的洗礼而重生,成为天父的子女,公开加入教会团体,成为基督徒,负起传扬福音的使命。人的悔改、皈依,是归向死而复活的基督,它要求我们除了懂得教义外,要以祈祷和反省,在信友团体中不断更新。领洗之后才可领其他的圣事。

    生活反省

     还记得领洗的那一天吗?你初领圣体、领坚振的时刻是怎样的呢?试找回那天的心境和图像。

     还记得领洗时的公开诺言的内容吗?

     生活经验中究竟有没有一些事情发生了,而拉近了主和自己的距离?

     领了洗至今,我的信德、信仰生活有没有加深?抑或后退了?为甚幺?

     我有善用教会的礼仪、圣事来滋养自己的信仰吗?

    参考资料

    *成人人教礼典第48,67-85页〔礼仪委员会〕

    *礼仪小组手册第26-30页〔礼仪委员会〕

    *礼仪导论邓守诫译〔真理学会〕

    *圣事神学刘赛眉〔光启〕

    *我们的圣事第27-52页赵一舟〔见证月刊社〕

    *与基督迈进第116-121页〔教理委员会〕

    *圣洗圣事是父子关系的表现见证第12期第84页

    *洗礼是我们首吹自献于天主见证1967年1,2月第87页

    *圣洗见证1964年11月第29页

    *圣经:玛.28:18-20谷16:15-16若3:5-8

    宗2:37-39;8:12-13,35-39;9:18;10:47-48.16:15,33;19:1-7

    罗.6:3-4格前1:14-16;10:14迦.3:26-29

    弗4:5;5:26-27哥2:11-15铎.3:5-7希10:22-23伯前3:20-21

    圣洗圣事习作

    甲、选择题:

    〔一〕圣洗圣事:〔选出错误的一题〕

    是我们加入教会的入门圣事。

    是一个象征记号,只要人相信天主,领洗与否没有大关系。

    具有重生的意义。

    有赦罪的功效。

    〔二〕天主给每个人一个机会去认识祂。〔选出错误的一题〕

    人应该留心,把握机会。

    方法虽不同,但都是必须藉着信德来完成。

    我们不必着急领洗的事,因为早晚领洗都是一样的。

    假如找藉口推辞,便是辜负了天主的恩宠。

    〔三〕在圣洗圣事的礼仪中:〔选出错误的一题〕

    我们公开承认天主,加入教会。

    是一个团体的行动,表示团体接纳我们。

    加强我们皈依天主的意识,以有形的行动来表达自己的意愿。

    水洗的行动,只是一个赦罪的象征。

    〔四〕信教不外是教人做好:〔选出对的一题〕

    人只要按自己的良心做事便没问题了。

    好是没有标准的,故不必斤斤计较地要入教,问心便够了。

    良心固然可以作为处事的标准,但不是绝对不会错的,所以也需要真理来补充。

    如果觉得自己已经「很不错」了,便不必入教。

    〔五〕来自圣洗圣事的恩宠:〔选出错误的一题〕

     有潜移默化的功效,可使人变好。

     能够立即消除人性的各种坏倾向,马上变好。

     帮助人勉力做好,渐走上成全的路。

     帮助人体验到天父的慈爱。

    乙、填充题〔请填上最适当的句子〕

    〔一〕人除非由 和 重生,不能进天主的国。

    〔二〉我们藉圣洗加入教会,负起 的使命。

    〔三〕人领受了圣洗圣事,就可以分享到天主的和 。

    〔四〕耶稣说:不是凡向我说「主啊!主啊!」的人就能进天国;而是那承行我

    旨意的人,才能进天国。

    〔五〕人的悔改、皈依是归向 。
二、圣事重温 3、坚振圣事
    圣事重温〔3〕

    坚振圣事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天主教教友总会(电:25603800)

    圣神的恩宠为全世界所有的人。

    前言

    「求圣神啦!」常常听到教友们说这句话。好像生活中的大小事情,圣神都一手包办、都管得着,是那么的容易呼之则来。真的,如果我们能够怀着信德倚靠圣神,随从祂的指引,祂一定能在我们的生活中给予莫大的助力;可惜,事实并不如此,若深入反问一下:我是诚心诚意、全心倚靠圣神的吗?又或许只是一种惯性、一句口头禅而已!

    黄太太是个天主教徒,她和一般人一样,过着最普通的家庭生活。她最想知道的是:如果她决心做一个好信徒的话,圣神到底怎样影向她的生活。她每天的生活不外是看顾孩子,洗衣,煮饭,购物,料理家务,看电视及做一些零星的工作。这些事到底怎样受圣神的临在所影响呢?从某一个角度上看,这一切并不受圣神的影响,因为一个圣人或一个罪人都可以把这一切事做得井井有条。因此,圣神的临在,不可以从人是否有效地实施一种工作而断定。然而,我们却说,黄太太作为一个基督徒,的确是在圣神的影响下,做好她的工作;因为黄太太是一个好的基督徒,天主圣神参与她的工作,使她的工作成为爱的服务。事情就是那么简单,只要她尽力而为,无论结果是好是坏,圣神都一一给与圣化,使它在天主眼中成为有价值的。纵然,黄太太从不意识到圣神在她身上的工作和能力,但是圣神同样在她内工作。当然,假若她能够时刻意识到圣神的临在,时常祈求祂的帮助,那么,她的生活就更完美了。

    世界上绝大部份的人,都过着平凡的生活,每天都做着同一的事情,但当我们在圣神的领导下进行时,这一切都有无比的价值,这并不是因为工作本身,而是因为我们甘心自动地专心去工作,藉工作表达自己的爱,这就是圣神的力量。

    圣洗与坚振

    教会在以往的日子里,是将坚振圣事安排在领洗后的数月或一年才举行。领坚振前并有一段时间去学习道理,以准备领受坚振圣事。圣洗圣事和坚振圣事之所以分开举行,一方面源于婴孩领洗;因为婴孩领洗时,未有能力领悟及明白接受天主圣神的恩宠,承担基督徒的使命,做传扬福音的工作,虽然领了洗,却要等到他们长大后,作了妥当的准备才可领坚振,完全地加入教会,分享和承担团体中的一切。这方法也一直使用在成人入教的过程上,这实在破坏了慕道者信仰旅程的完整性。另一方面,由于新领洗者不断增加,主教不能亲临付洗,但却保留了主教的施放坚振的权力,故将坚振押后,待主教有机会来主持礼仪时才举行坚振圣事。

    自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推行礼仪改革后,为了使慕道者的信仰旅程能保持其统一性,重新强调了入门圣事的完整性和意义〔入门圣事包括有:圣洗、坚振、圣体三件圣事〕。所谓「入门」的重要性,因为信友是藉着圣洗、坚振、圣体三件圣事与基督合而为一的,就是说由圣洗所得到的新生命,要在圣神的照顾下成长,故领坚振后便产生特别的力量与教会更圆满地联系,以言以行为基督作证,更圆满地参与基督的圣体宴。由此可见出三者间的关系非常密切,有承先启后的作用。它们同属于一个奥迹,不可分离,否则会失去圆满性。

    成人有足够的智慧能力接受信仰上的一切要求。要做一个彻底的基督徒,就应该在「入门」的那一刻已明暸,并能够实践基督徒的生活。因为在漫长的慕道期间〔即学习教理时期〕,对信仰生活应有足够的认识及体验。在领受入门礼时,应该知道自己确能、并愿意做好基督徒的作证生活,才可给他付洗,准他加入教会内。

    为什么要领坚振?

    有人问:圣洗圣事是藉着水和圣神而重生的,为什么还要领坚振?首先我们要肯定的一件事,就是所有圣事都是重要的,因为圣事本身是要将天主的救恩以象征记号在我们的生活中重演出来,七件圣事各有不同的象征记号,各自反映出天主教恩事实的某一面,也分别施与不同的恩宠。当然,人在领受每一件圣事时,都受了圣神的推动,藉着祂的能力才会主动地去参与教会内的圣事。例如圣洗圣事中,耶稣明言说:人除非由水和圣神重生,不能进天主的国。这里是我们「经由」或「藉着」圣神而得重生。而在坚振圣事中,我们是实实在在的「领受」圣神。在坚振圣事的施行中,有一段经文是这样的「请领受天赐的圣神,这就是祂的印号」。

    此外,在圣经里,基督对宗徒许下了圣神要来:「我要求父,他必会赐给你们另一位护慰者,使他永远与你们同在,他是世界所不能领受的真理之神.…。」〔若.14:16-17〕在教会初期,门徒们都有领受圣神的:「…….伯多禄和若望一到,就为他们祈祷,使他们领受圣神宗徒便给他们覆手,他们就领受了圣神。」〔宗﹒8:15-17〕由上文看来,坚振圣事是特别「赋与」圣神给信友唯一的一件圣事。此外,更应注意一点,就是接受圣神得先领洗,必须藉着基督的死亡、复活而重生,加入教会,因为基督把自己的圣神赐给教会,再经教会赐给每一位信徒。坚振被安排于圣洗与圣体二圣事之间,实在有一种承先启后的作用,故坚振并非终点,它的圆满性就是使教友在生活中力行圣洗时的许诺,不断地皈依天主。

    坚振的功效

    正如上文黄太太所挂心的一样,究竟圣神给了我们些什么能力?说起来,确实太丰富了,以下祇能选出几点来谈谈:

     坚振圣事使教友成全

    我们领圣洗圣事只是个开始,领坚振后才确定成为完全的教友,肯定地是「加入教会」,不后退地承担教友的使命,并分享一切权利。

    由于坚振圣事所强调的教友使命感和为团体作证的意识,使教友深深地明白领洗后的责任,及自己的生活态度,使能时刻记起领洗时的许诺,并在生活中身体力行。

    圣神居于人灵深处指引着我们,但不意味着祂取代了我们的人性,为我们决定了一切。我们仍然是懦弱、能受诱惑的,甚至会缺乏信德,但圣神给我们力量去面对这一切。每次,当我们尽了自己的能力,选择了基督徒所应选择的方向时,这就是圣神的力量在支持着我们,使我们作了一个正确的选择。

     负起作证的责任

    在宗徒大事录中,我们看到圣神的能力,怎样显发在宗徒身上:「他们祈祷后,他们聚集的地方震动起来,众人都充满了圣神,大胆地讲论天主的真道。」〔宗﹒4:31〕「我们就是这些事的证人并且天主给那些服从他的人所赏的圣神,也为此事作证。」〔宗.5:32〕以上就是圣神在信徒身上所施的能力。我们知道,宗徒们在耶稣升天后一直都躲起来,害怕官兵拷问。然而在圣神降临后,胆怯的他们,便挺身出来作证,把生死置诸道外,一心只想为基督作证。耶稣在升天时对门徒说:「当圣神降临于你们身上时,你们将充满圣神的德能,要在耶路撒冷及全犹太和撒玛黎雅,并直到地极,为我作证人。」〔宗﹒1:8〕很明显的,这一切亦在我们身上重演,我们得负起作证的责任,就是使天主启示给我们的真理,在我们生活中活出来;让别人从我们身上找到真理。

    坚振圣事:

    是耶稣许下给我们的。在这圣事中,我们藉着覆手和傅油礼领受圣神,而能确切地加入教会,认清自己的使命,做一个圆满的基督徒。同时更藉着圣事本身所授与的圣宠,帮助我们善尽作证的使命,做基督的传人。

    生活反省

     我是否知道领坚振后的使命?

     我在生活中有多少时候会想及天主圣神?

     我是怎样面对一天生活中的大小事情的?机械式的去完成它、抑或怀着爱心去做?

     我怎样才可以实践[做基督的传人」的使命?

    参考资料

    *风从那里来〔真理学会〕

    *灵之涟〔示编辑委员会〕

    *圣事神学刘赛眉〔光启〕

    *礼仪导论邓守诚译〔真理学会〕

    *我们的圣事第53-76页〔见证月刊社〕

    *坚振圣事铎声第133期第36页

    *坚振圣事铎声第134期第72页

    *坚振圣事见证.1964年3月第33-44页

    *坚振是独立圣事的神学意义神学论集第34期第547页

    *坚振圣事的牧灵工作铎声第143期第83页

    *圣经:若.7:37-39;14:15-17;16:135;1.8:14-19;9:12,17;19:6-7

    格前﹒2:11-I2希.6:2

    坚振圣事习作

    甲、选择题:

    〔一〕圣神参与黄太太的一天工作,因为:〔选出错误的一题〕

    黄太太勉力做个好教友,事事倚靠天主。

    黄太太做出来的工作十全十美。

    黄太太无论做大小事情都怀着爱心去做。

    黄太太常常记起圣神的恩宠会临在。

    〔二〕坚振圣事是耶稣亲自立的,在这圣事中:〔选出错误的一题〕

    我们领受圣神。

    我们得到罪的赦免。

    我们正正式式加入教会的大家庭。

    我们答应为基督作证。

    〔三〕现在,圣洗和坚振圣事同在一个礼仪中举行,内为:〔选出对的一题〕

    省掉教友再听一次道理的麻烦。

    圣洗、坚振有异曲同工之故,故不必分开。

    入教者愈来愈多,主教分身不暇,故由神父于领洗时一并举行。

    成年人领洗时,应该具备足够的能力承担基督徒的责任,可以圆满地加入教会。

    〔四〕领了坚振圣事:〔选出错误的一题〕

    可以得到圣神的力量,善度教友生活。

    已经是一个成长的基督徒,应负起传教的责任。

    便不必害怕,因为有圣神的能力助佑,永不再会犯罪跌倒。

    能更圆满地共融于教会内。

    〔五〕所有圣事都是重要的,因为:〔选出错误的一题〕

    是天主圣父定下来使人得救的方法。

    是将天主的救恩以象征记号在我们生活中重演出来。

    都反映出天主救恩的某一面。

    是赋与我们不同需要的恩宠。

    乙、填充题:〔填上最适当的字句〕

    〔一〕圣洗圣事使我们 圣神而得重生;而在坚振圣事中,我们是实实在在的

     圣神。

    〔二〕领圣洗圣事只是个开始,领坚振后才可确定成为 的教友。

    〔三〕在坚振圣事中,我们藉着 和 的行动领受圣神。

    〔四〕在圣神降临后,胆怯的 便挺身出来 。

    〔五〕藉着坚振圣事所授与的恩宠,帮助我们善尽作证的 ,做基督的 。
二、圣事重温 4、圣体圣事
    圣事重温〔4〕

    圣体圣事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天主教教友总会(电:25603800)

    在基督的爱内分享同一个饼及同一只爵杯的人,也在基督内合为一体。

    前言

    圣诞子夜弥撒前十分钟,国颂站在等候办告解的人龙中,看看腕表,又望望长龙,心中正盘算不知道可否有机会办告解。忽然听到一位神父出来报告说:「在弥撒进行时,将没有神父听告解,那些想告解而又没有机会的朋友,现在可以怀着爱主的心情,在天主前痛悔己罪,即使良心并不平安的朋友,若能保证在一个星期内找神父办告解,在神父公开赦罪后,便可在弥撒中领圣体。」在言语中,神父再三强调『爱』和『痛悔』,希望教友们不要放弃领受圣体圣事的权利。

    今晚国颂怀着前所未有过的平安和爱去领受基督圣体,并亲尝到什么叫「爱主之情」。一向,国颂进堂的次数只限于圣诞和复活节等大日子,每次领圣体之前,他总怀着一种公平交易般的心情前往告解,不然,他便不敢上前领圣体。三天后,他去找神父告解,对神父说:「神父,多谢你那晚鼓励我们去领圣体,解救我的心灵;也因为那晚领了圣体,我感到有力量、有爱,亦促使我回来找你,重新开始我的教友生活。」

    为什么不常领圣体

    以前教友早期日进堂,望弥撒、办告解、领圣体,全部在一小时内一次办妥,就此尽了教友守主日的本分。每星期一次的领圣体及办告解,便那末的一气呵成。因此之故,许多教友便习惯了办完告解才领圣体,唯恐准备得不够妥当似的。如今,教友办告解的次数减少了,因而许多人亦减少了领圣体的次数,渐渐变成只为了尽本分而去参与弥撒,至于领圣体与否则毫无所谓。其中原因多半是「怕」自己常犯过错,不敢领圣体;同时,亦发现「领」与「不领」根本没有多大分别。这是一件很可惜的事,纯粹是因为我们体会不到基督的爱和苦心,也不知道圣体圣事的价值,才会那么轻易的放弃领圣体的机会。

    耶稣说:「不是健康的人需要医生,而是有病的人。我不是来召叫义人,而是召叫罪人悔改。」〔路﹒5:31-32〕如果我们懂得什么是「爱」?什么是「宽恕」?我们就不难明白以上的这一段福首;因为爱得愈多,宽恕也愈大。〔参看路﹒7:36一48〕没有宽恕和求宽恕的爱是假的。换句话说:假如我们充满了爱,怀着渴想与基督亲近的情怀去领圣体的话,我们便会为自己的冷淡和过失抱歉,而诚心地祈求天主的宽恕。这样,我们也会怀着天主的恩宠来准备领主的圣体,与基督结合在一起。那时候,圣体圣事才能真真正正的达到它本身的意义:就是爱的给与、爱的共融和天人合一的标记。

    圣体圣事是什么?

     圣体圣事是爱情的标记

    「在逾越节庆日前,耶稣知道他离此世归父的时辰已到,他既然爱了世上属于自己的人,就爱他们到底。」〔若.13:1〕就是因为基督爱人心切,除了甘愿接受苦难圣死之外,更想尽方法去实现「天天和人在一起」的诺言,于是便建立了圣体圣事。这是一份费尽心思、满含爱情的礼物;是一个至大的牺牲,以致为朋友献出了整个自己。耶稣曾教训|我们说:「若为自己的朋友舍掉生命,再没有比这更大的爱情了。」〔若.15:13〕祂自己即领先完成这「最大」的爱的行动。这个行动从祂的死亡显示出来,直到今天,祂给我们留下这份爱情的圣事——圣体。

    在礼仪宪章第二章中对圣体圣事有这样的描写:我们的救主,在被出卖那一夜的晚餐中,建立了圣体圣事。一方面是为了使祂的祭献永存于后世,直到祂再来临;另一方面则为了给教会留下祂死亡、复活的纪念。这是一件爱情的圣事、统一的标记,是信友相爱的联系,又是凯旋的盛筵。这盛筵是以基督为食物,使人灵充满恩宠;并给我们保证了来世的福乐。〔参阅礼仪宪晕第47号〕

    从上述引语中可知,圣体筵席是将基督死亡、复活的事迹重演出来;另一方面,它是爱的施与,是天主父和我们人的一个最亲密结合的时刻。首先是人与神的共融——耶稣进入信友心中,不单是精神上的结合,且是具体的有形行动。在这个行动中,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共融的天主。其次,因着分享同一个饼,将我们信友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共融的团体。「我们所祝福之杯。岂不是共结合于基督的血吗?我们所擘开的饼,岂不是共结合于基督的身体吗?因为饼只是一个,我们虽多,只是一个身体,因为我们众人都共享这一个饼。」〔格前.10:16-17〕

     圣体圣事是信德的奥迹

    「我就是生命的食粮,到我这里来的,永不会飢饿,信从我的总不会渴。」〔若﹒6:35〕

    「我所赐给的食粮,就是我的肉,是为世界的生命而赐给的。」〔若﹒6:51〕

    以上两段话,在人听来是相反理智的,是不可思议和不可能的事,难怪犹太人彼此议论说:「这人怎能把他的肉,赐给我们吃呢?。」〔参阅若﹒6:51一58〕从这段圣经中,我们得到的是一个极肯定的回答。耶稣并没有说这是一个假设或象征的行动;而是更确切地明认他这血肉之躯是信友的真实饮食之粮,透过这食粮,我们得以和基督生活在一起。虽然耶稣明知他的这番话会引起人的反感,甚至自己的门徒亦不相信祂,但祂仍旧说下去,并指出他们的心意说:「这话使你们起反感吗?」跟便点出最深的奥理:「我给你们所讲论的话就是神,就是生命」;「为此,我对你们说:除非蒙父恩赐的,谁也不能到我这里来。」〔参阅若﹒6:60-65〕

    今天,我们得以相信圣体圣事的奥迹,是藉着信德,并在信德内去接纳这一个事实。虽然肉眼所见的和所信仰的,在外面看来不符合,但是,因为有信德来补充,所以我们能够毫不怀疑地接受一切。信德是天主给与的,是来自天父的一份礼物,不是凭人的智慧、能力、而是凭天父的慈爱所许下的。我们能够面对祭台上的圣体,朝拜祂,又能够恭恭敬敬地上的领受祂,这一切都要我们带着至大至深的信德。我们能承认及接受耶稣亲定下的圣体圣事,是要我们在爱的共融下去完成的,这实在是我们信仰生活的高。

    怎样预备领圣体?

    「无论谁,若不相称地吃主的饼,或喝主的杯,就是干犯主体和血的罪人,所以,人应省察自己,然后才可以吃这饼,喝这杯。」〔格前.11:27一28〕圣保禄宗徒的教训,提醒我们要谨慎及庄重地去参与主的晚餐;在领圣体时先要省察一下,看看是否相称,配不配领主的圣体。今天,教会为了帮助信友善于领受圣体圣事,给我们订立了一些指示。

    最主要的是应该怀有天主的恩宠,就是不在大罪中;其次应怀着爱主之情,渴望与主结合。此外,尚要守「圣体斋」,就是在领圣体前一小时,除了清水外不进食任何物品。关于这点,是为了表示对圣体的尊敬,希望藉着身体行动上的些微约束,来提醒及加增预备领主的人的精神准备。以上这些都只是领圣体前的预备;更重要的是日常生活上的预备。

    领圣体不应只是局限于领受前后那段暂短的时刻,而应该将它延续在每日生活中。例如一个人领圣体之后,从圣事恩宠所得的力量,应该在生活中活现出来。最显而易见的是「爱心」,就是透过爱来做一切事情。这样,我们每天的生活就是预备领主的最好、最长的准备。每次领圣体后,将生活中的成败得失和祂分享,继而从祂那里取得力量来面对生活上的挑战。

    圣体圣事:

    是耶稣在最后晚餐时建立的,祂使自己真正临现于饼和酒内,成为信友的食粮。使凡领受这圣体圣事的人,彼此成为兄弟姊妹,在基督内彼此结合,达到与主与人共融的至高境界。

    生活反省

     每次在参与弥撒时,我渴想领主的圣体吗?或者,我以为领不领都没有多大关系?

     每次在领圣体之前,我是怎样预备的?我怀着一个怎样的心情去领主的圣体?

     在日常生活中,我会感到渴望领圣体吗?

     圣体圣事的恩宠究竟影响了我多少?

    参考资料

    *我们的圣事第四章赵一舟〔见证月刊社〕

    *礼仪之光第85页〔慈幼出版社〕

    *与基督迈进第122页〔教理委员会〕

    *圣体圣事专辑神学论集.第12期

    *追论现代有关圣体圣事的问题神学论集第一期第39页

    *圣体圣事面面观铎声第143期第8页

    *论圣体圣事的敬礼铎声第143期第42页

    *圣体圣事的真谛铎声第163期第36页

    *圣体与今日教会铎声第134期第10页

    *许可基督徒在天主教内领圣体铎声第116期第10页

    *今日的弥撒——领圣体礼见证第33期第49页

    *圣体——爱的根源见证1964年5月第27页

    *圣经:谷.14:22-24若.1:14;6:53-58;7:37-38

    格前.10:16-21;11:23-27若一.1:1-3

    圣体圣事习作

    甲、选择题:〔在下列各题中选出错误的题目〕

    〔一〕圣体圣事是:

    耶稣升天前立的。

    一中只能领一次。

    一份无限爱情的礼物。

    有大罪的人不能领的。

    天主与人的一个最亲密的结合。

    〔二〕耶稣建立圣体圣事的至大目的,是因为:

    要实现天天和人在一起的诺言。

    静待在祭台上等人来朝拜。

    爱人心切,要爱到底。

    要作人灵的生命食粮。

    .要将自己整个交给人,与人结合。

    〔三〕当人去领圣体时应该:

    怀至大的信德,相信基督在面酒形内。

    明白面酒只是象征着基督的体血。

    相信耶稣有能力将面酒变成自己的身体。

    怀着渴望与主亲近的心情前去。

    记得圣体是我们人灵的食粮。

    〔四〕我们相信耶稣在圣体内是因为:

    我们听从祂,相信祂是天主。

    天父赐给我们的信德。

    我们完全明白了祂的话。

    我们知道这只是一个假设罢了。

    我们信赖耶稣所做一切的能力。

    〔五〕关于领圣体,教会定了一些规则叫人遵守,是为了:

    不希望太多人前去领圣体。

    提醒人对圣体的尊敬。

    帮助人去善领圣体。

    增加人对圣体圣事的神秘感。

    使人更相称地领圣体。

    乙、填充题:

    〔一〕我轻易地放弃去领圣体,是因为体会不到 。

    〔二〕耶稣说:我不是来 而是 。

    〔三〕圣体圣事是 、 和 的标记。

    〔四〕圣体筵席是将基督 、 的事迹重演出来。

    〔五〕在圣体圣事的行动中,我们面对的是一个 的天主。
二、圣事重温 4、圣体圣事
    圣事重温〔4〕

    圣体圣事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天主教教友总会(电:25603800)

    在基督的爱内分享同一个饼及同一只爵杯的人,也在基督内合为一体。

    前言

    圣诞子夜弥撒前十分钟,国颂站在等候办告解的人龙中,看看腕表,又望望长龙,心中正盘算不知道可否有机会办告解。忽然听到一位神父出来报告说:「在弥撒进行时,将没有神父听告解,那些想告解而又没有机会的朋友,现在可以怀着爱主的心情,在天主前痛悔己罪,即使良心并不平安的朋友,若能保证在一个星期内找神父办告解,在神父公开赦罪后,便可在弥撒中领圣体。」在言语中,神父再三强调『爱』和『痛悔』,希望教友们不要放弃领受圣体圣事的权利。

    今晚国颂怀着前所未有过的平安和爱去领受基督圣体,并亲尝到什么叫「爱主之情」。一向,国颂进堂的次数只限于圣诞和复活节等大日子,每次领圣体之前,他总怀着一种公平交易般的心情前往告解,不然,他便不敢上前领圣体。三天后,他去找神父告解,对神父说:「神父,多谢你那晚鼓励我们去领圣体,解救我的心灵;也因为那晚领了圣体,我感到有力量、有爱,亦促使我回来找你,重新开始我的教友生活。」

    为什么不常领圣体

    以前教友早期日进堂,望弥撒、办告解、领圣体,全部在一小时内一次办妥,就此尽了教友守主日的本分。每星期一次的领圣体及办告解,便那末的一气呵成。因此之故,许多教友便习惯了办完告解才领圣体,唯恐准备得不够妥当似的。如今,教友办告解的次数减少了,因而许多人亦减少了领圣体的次数,渐渐变成只为了尽本分而去参与弥撒,至于领圣体与否则毫无所谓。其中原因多半是「怕」自己常犯过错,不敢领圣体;同时,亦发现「领」与「不领」根本没有多大分别。这是一件很可惜的事,纯粹是因为我们体会不到基督的爱和苦心,也不知道圣体圣事的价值,才会那么轻易的放弃领圣体的机会。

    耶稣说:「不是健康的人需要医生,而是有病的人。我不是来召叫义人,而是召叫罪人悔改。」〔路﹒5:31-32〕如果我们懂得什么是「爱」?什么是「宽恕」?我们就不难明白以上的这一段福首;因为爱得愈多,宽恕也愈大。〔参看路﹒7:36一48〕没有宽恕和求宽恕的爱是假的。换句话说:假如我们充满了爱,怀着渴想与基督亲近的情怀去领圣体的话,我们便会为自己的冷淡和过失抱歉,而诚心地祈求天主的宽恕。这样,我们也会怀着天主的恩宠来准备领主的圣体,与基督结合在一起。那时候,圣体圣事才能真真正正的达到它本身的意义:就是爱的给与、爱的共融和天人合一的标记。

    圣体圣事是什么?

     圣体圣事是爱情的标记

    「在逾越节庆日前,耶稣知道他离此世归父的时辰已到,他既然爱了世上属于自己的人,就爱他们到底。」〔若.13:1〕就是因为基督爱人心切,除了甘愿接受苦难圣死之外,更想尽方法去实现「天天和人在一起」的诺言,于是便建立了圣体圣事。这是一份费尽心思、满含爱情的礼物;是一个至大的牺牲,以致为朋友献出了整个自己。耶稣曾教训|我们说:「若为自己的朋友舍掉生命,再没有比这更大的爱情了。」〔若.15:13〕祂自己即领先完成这「最大」的爱的行动。这个行动从祂的死亡显示出来,直到今天,祂给我们留下这份爱情的圣事——圣体。

    在礼仪宪章第二章中对圣体圣事有这样的描写:我们的救主,在被出卖那一夜的晚餐中,建立了圣体圣事。一方面是为了使祂的祭献永存于后世,直到祂再来临;另一方面则为了给教会留下祂死亡、复活的纪念。这是一件爱情的圣事、统一的标记,是信友相爱的联系,又是凯旋的盛筵。这盛筵是以基督为食物,使人灵充满恩宠;并给我们保证了来世的福乐。〔参阅礼仪宪晕第47号〕

    从上述引语中可知,圣体筵席是将基督死亡、复活的事迹重演出来;另一方面,它是爱的施与,是天主父和我们人的一个最亲密结合的时刻。首先是人与神的共融——耶稣进入信友心中,不单是精神上的结合,且是具体的有形行动。在这个行动中,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共融的天主。其次,因着分享同一个饼,将我们信友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共融的团体。「我们所祝福之杯。岂不是共结合于基督的血吗?我们所擘开的饼,岂不是共结合于基督的身体吗?因为饼只是一个,我们虽多,只是一个身体,因为我们众人都共享这一个饼。」〔格前.10:16-17〕

     圣体圣事是信德的奥迹

    「我就是生命的食粮,到我这里来的,永不会飢饿,信从我的总不会渴。」〔若﹒6:35〕

    「我所赐给的食粮,就是我的肉,是为世界的生命而赐给的。」〔若﹒6:51〕

    以上两段话,在人听来是相反理智的,是不可思议和不可能的事,难怪犹太人彼此议论说:「这人怎能把他的肉,赐给我们吃呢?。」〔参阅若﹒6:51一58〕从这段圣经中,我们得到的是一个极肯定的回答。耶稣并没有说这是一个假设或象征的行动;而是更确切地明认他这血肉之躯是信友的真实饮食之粮,透过这食粮,我们得以和基督生活在一起。虽然耶稣明知他的这番话会引起人的反感,甚至自己的门徒亦不相信祂,但祂仍旧说下去,并指出他们的心意说:「这话使你们起反感吗?」跟便点出最深的奥理:「我给你们所讲论的话就是神,就是生命」;「为此,我对你们说:除非蒙父恩赐的,谁也不能到我这里来。」〔参阅若﹒6:60-65〕

    今天,我们得以相信圣体圣事的奥迹,是藉着信德,并在信德内去接纳这一个事实。虽然肉眼所见的和所信仰的,在外面看来不符合,但是,因为有信德来补充,所以我们能够毫不怀疑地接受一切。信德是天主给与的,是来自天父的一份礼物,不是凭人的智慧、能力、而是凭天父的慈爱所许下的。我们能够面对祭台上的圣体,朝拜祂,又能够恭恭敬敬地上的领受祂,这一切都要我们带着至大至深的信德。我们能承认及接受耶稣亲定下的圣体圣事,是要我们在爱的共融下去完成的,这实在是我们信仰生活的高。

    怎样预备领圣体?

    「无论谁,若不相称地吃主的饼,或喝主的杯,就是干犯主体和血的罪人,所以,人应省察自己,然后才可以吃这饼,喝这杯。」〔格前.11:27一28〕圣保禄宗徒的教训,提醒我们要谨慎及庄重地去参与主的晚餐;在领圣体时先要省察一下,看看是否相称,配不配领主的圣体。今天,教会为了帮助信友善于领受圣体圣事,给我们订立了一些指示。

    最主要的是应该怀有天主的恩宠,就是不在大罪中;其次应怀着爱主之情,渴望与主结合。此外,尚要守「圣体斋」,就是在领圣体前一小时,除了清水外不进食任何物品。关于这点,是为了表示对圣体的尊敬,希望藉着身体行动上的些微约束,来提醒及加增预备领主的人的精神准备。以上这些都只是领圣体前的预备;更重要的是日常生活上的预备。

    领圣体不应只是局限于领受前后那段暂短的时刻,而应该将它延续在每日生活中。例如一个人领圣体之后,从圣事恩宠所得的力量,应该在生活中活现出来。最显而易见的是「爱心」,就是透过爱来做一切事情。这样,我们每天的生活就是预备领主的最好、最长的准备。每次领圣体后,将生活中的成败得失和祂分享,继而从祂那里取得力量来面对生活上的挑战。

    圣体圣事:

    是耶稣在最后晚餐时建立的,祂使自己真正临现于饼和酒内,成为信友的食粮。使凡领受这圣体圣事的人,彼此成为兄弟姊妹,在基督内彼此结合,达到与主与人共融的至高境界。

    生活反省

     每次在参与弥撒时,我渴想领主的圣体吗?或者,我以为领不领都没有多大关系?

     每次在领圣体之前,我是怎样预备的?我怀着一个怎样的心情去领主的圣体?

     在日常生活中,我会感到渴望领圣体吗?

     圣体圣事的恩宠究竟影响了我多少?

    参考资料

    *我们的圣事第四章赵一舟〔见证月刊社〕

    *礼仪之光第85页〔慈幼出版社〕

    *与基督迈进第122页〔教理委员会〕

    *圣体圣事专辑神学论集.第12期

    *追论现代有关圣体圣事的问题神学论集第一期第39页

    *圣体圣事面面观铎声第143期第8页

    *论圣体圣事的敬礼铎声第143期第42页

    *圣体圣事的真谛铎声第163期第36页

    *圣体与今日教会铎声第134期第10页

    *许可基督徒在天主教内领圣体铎声第116期第10页

    *今日的弥撒——领圣体礼见证第33期第49页

    *圣体——爱的根源见证1964年5月第27页

    *圣经:谷.14:22-24若.1:14;6:53-58;7:37-38

    格前.10:16-21;11:23-27若一.1:1-3

    圣体圣事习作

    甲、选择题:〔在下列各题中选出错误的题目〕

    〔一〕圣体圣事是:

    耶稣升天前立的。

    一中只能领一次。

    一份无限爱情的礼物。

    有大罪的人不能领的。

    天主与人的一个最亲密的结合。

    〔二〕耶稣建立圣体圣事的至大目的,是因为:

    要实现天天和人在一起的诺言。

    静待在祭台上等人来朝拜。

    爱人心切,要爱到底。

    要作人灵的生命食粮。

    .要将自己整个交给人,与人结合。

    〔三〕当人去领圣体时应该:

    怀至大的信德,相信基督在面酒形内。

    明白面酒只是象征着基督的体血。

    相信耶稣有能力将面酒变成自己的身体。

    怀着渴望与主亲近的心情前去。

    记得圣体是我们人灵的食粮。

    〔四〕我们相信耶稣在圣体内是因为:

    我们听从祂,相信祂是天主。

    天父赐给我们的信德。

    我们完全明白了祂的话。

    我们知道这只是一个假设罢了。

    我们信赖耶稣所做一切的能力。

    〔五〕关于领圣体,教会定了一些规则叫人遵守,是为了:

    不希望太多人前去领圣体。

    提醒人对圣体的尊敬。

    帮助人去善领圣体。

    增加人对圣体圣事的神秘感。

    使人更相称地领圣体。

    乙、填充题:

    〔一〕我轻易地放弃去领圣体,是因为体会不到 。

    〔二〕耶稣说:我不是来 而是 。

    〔三〕圣体圣事是 、 和 的标记。

    〔四〕圣体筵席是将基督 、 的事迹重演出来。

    〔五〕在圣体圣事的行动中,我们面对的是一个 的天主。
二、圣事重温 5、感恩祭--弥撒
    圣事重温〔5〕

    感恩祭——弥撒

    「那些被邀请前求参与祂的盛宴的人是有福的。」.

    前言

    上星期一班旧同学聚会,东拉西扯的不觉地谈起宗教来。因为在座者大部分是天主教教友,于是随口问一声「星期日至到那一间圣堂去参与弥撒?」那晓得,原来一半以上的人都没有去主日弥撒的;即使有去,亦时常迟到早退,或有一点、藉口便不去参与弥撒了。于是追问下去,听听大家的理由,不外是不明白弥撒的意义;并相继地提出许多问题来——

    为什么一定要在主日参与弥撒?——

    弥撒究竟有什么意义?——

    弥撒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一定要在主日参与弥撒?

    有人问:天主是无所不在,也不受时间限制的,那么,为何一定要在星期日去参与弥撒呢?况且,耶稣建立圣体圣事是在星期四最后晚餐的时候,现在我们均在星期日举行弥撒。

    的确,我们是在弥撒中重行最后晚餐的祭献。这个祭献不仅是重演耶稣的死亡,完成牺牲的祭礼,更重要的是宣示祂的复活奥迹o基督在星期五受难、死亡,而在第三日〔主日〕复活。这是整个祭献的高,我们称它为逾越奥迹。这个奥迹表达出基督战胜了死亡,进入了光荣复活之中。所以,我们基督徒每主日聚集一堂,庆祝逾越奥迹,就是在追忆并重新体验我们信仰生活的根基和得救的源泉:「如果你口里认主耶稣为主,心里相信天主使他从死者中复活起来了,你便可获得救恩。」〔罗.10:9〕现在,当我们参与弥撒时,不仅是相信主耶稣复活了,并且是积极地、实际地参与这个奥迹,和祂一齐献给天主圣父,并向众人宣示祂复活的奥迹。因此之故,教会定了星期日为教友参与弥撒的日子。此外,星期日又是一个世界性的共同假日,对信友遵守主日的命令上来说,一般是不应有困难的。

    弥撒是什么?

    是耶稣亲自选定的一个向天父献祭的方法,用来重演祂在十字架上的祭献,使各时代的教友,藉着这个隆重的祭礼,献给天父一份至尊贵的礼品〔即耶稣自己〕。

    祭礼是人牺牲一种物品,奉献给神的仪式。藉着这仪式表达我们的孝爱,并承认自己的不足。天主是无限尊贵的,世间上没有一样物品可相称于祂的尊贵,只有藉着具有天主性和人性的基督的自献,甘愿作为祭品。于是,耶稣用祂的权能,在最后晚餐时祝圣了饼和酒,成为祂的体和血,献给圣父。在此同时,祂又将这体血交给众人,作为全人类的精神食粮;更藉着人与基督体血的结合,把众人合成一体,共融在基督内,成为一个身体,献给天主圣父。耶稣说:「我是葡萄树,你们是枝条;那住在我内,我也住在他内的,他就结许多的果实,因为离了我,你们甚么也不能作。」〔若.15:5〕圣保禄又说:耶稣是头,我们是祂的肢体。〔参阅格前.12:27〕那么,基督的一切,自然和我们休戚相关了。而且,耶稣也愿意我们能和祂结合,把我们自己生活上的劳苦、喜乐和祂一齐献给天父。所以,在弥撒中,是我们全体信友一齐举行祭献,而由一位司铎来主礼。故此,信友应积极地参与主日弥撒。

    弥撒是信友共融的标记。在弥撒中,将不同生活的人聚集在一起,一齐向天父举行敬礼。这是一个人神在爱中的共融和结合。因着同一的信仰,大家分享同一的食粮——基督的圣体,从而得到恩宠和力量。在这共融的标记中的另一个意义,就是向外作证,使非基督徒认识、知道我们同属于一个信仰的大家庭,有一致的行动,有同一的希望。

    弥撒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教会要求我们至少在每个主日参与弥撒,自有她用心良苦之处。除了上述所说的在主日纪念基督的光荣复活外,弥撒实在是我们表达信仰生活的高,和整个基督徒生活有极大的密切关系。首先,这是一个「需要」:

    (1) 个人的需要——人固然可以独自地和天主交谈、祈祷,但这是不够的,因为人是群体生活的,需要团体的支持。况且,基督在世上创立了教会,祂愿意众人的得救,是经由教会团体而完成。

    (2) 团体的需要——既然耶稣创立了教会团体,教会便负起传扬福音的使命。而这个团体应该有一些外在的、可见的有形行动来宣示她的特质和信仰,弥撒就是宣示信仰的高,是集合每一个「小我」基督徒,而成为「大我」教会团体。也唯有透过这有形的活动,才能鼓舞及结合全体信众于一堂,向天父献上祭礼。对外而言,这亦是一个标记。今日许多教外人都知道,我们基督徒在星期日是要去圣堂的。

    或许,仍然有人会说:我仍然觉不到主日弥撒和我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去是去了,回来后又如何?首先该指出一点,参与弥撒的时间并非于那末短短的个多钟头:「准时进堂,礼成离开」,便以为大功告成了。其实,弥撒圣祭应该不停地、持续地伸延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从离开圣堂的一刻直至下次再参与弥撒为止,基督的救赎祭献,应该活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的日常生活又成为祭献的一部份。这该是一个彼此有直接关连的生活。

    每次当我们参与弥撒时,我们会带同一周以来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一齐前往,与基督一齐奉献给天父。参与弥撒就好像去和一个好朋友见面似的,在这个会面中,我们可以随意地跟祂谈话,亦披露一下这个星期内自己的生活情况,和祂谈家事、国事,以至世界大事;也给祂送上一些自己在生活中预备好的礼物:例如有好几次不故意发脾气,多次真心宽恕别人,曾忍受了病苦和不如意的事情等,更多谢祂赐给自己有个愉快的周末。以上这些都要靠我们在生活中肯提醒自己,肯下功夫去反省,才能将它们带入到弥撒中的献礼,使自己真正地参与这祭献,与耶稣一同作祭品。

    当我们在弥撒中领受耶稣圣体时,我们是和祂亲密地结合在一起,并领受了从这圣事所得的恩宠,它们是我们生活中的力量。所以,每次在弥撒礼成之后,我们便应像加足了汽油的跑车般,滑着轻快的步伐回到人中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那怕是痛苦辛劳也好,我们必有力量去承担;因为,我们知道有耶稣和我们一齐,有天主圣神照顾着我们。

    感恩祭〔弥撒〕的结构意义

    当耶稣受试探的时候,祂对魔鬼说:「人生活不只靠饼,而也靠天主口中所发的一切言语」〔玛.4:4〕。在另一处又说:「你们若不吃人子的肉,不喝他的血,在你们内便没有生命。」〔若.6:53〕这里告诉我们:养活人灵的方法就是藉着聆听「天主圣言」和饮用「基督的体血」,缺一不可。今天,在弥撒圣祭中便包含了这两大部份:圣道礼和圣祭礼。弥撒中的诵读圣经和神父的证道,是我们的精神食粮,是耶稣自己对我们说话的时刻,所以应该细心聆听。

    以下是整个弥撒的内容及意义

    预早或准时到达圣堂先作适当心灵准备

    进

    堂

    礼 致候及忏悔礼

    求主垂怜经 承认过失,信赖及皈依上主

     光荣颂 赞颂主荣

     集祷经 向主诉说大家的愿望。

    圣

    道

    礼

    仪

     读经〔旧约〕

    答唱咏〔圣咏〕

    读经〔新约〕

    福音

    怀着信德去聆听上主的圣言。

     讲道 证道与共鸣

     信经 集体宣信

     信友祷文 依赖上主,关怀世界。

    预

    备

    祭

    品 奉献饼酒

    收弥撒献仪

    献礼经

    偕同基督,奉献自己作为圣洁的祭品。

    感

    恩

    经

     颂谢词 宣示对主的谢意

     欢呼歌 回应对主祭的宣言

     呼求圣神 求圣神祝圣礼品

     建立圣体圣血的叙述 感怀着感恩之心,追忆基督遗留的大爱。

     纪念与奉献 打破时间的限制,体验基督的救世行为。

     呼求圣神 使人类在圣体内合一

     纪念诸圣及求恩 深信诸圣共融相通,并为教会及生者死者祈求。

     圣三颂 愿天主永受赞美

    领

    圣

    体 天主经 用最美丽的经文,去准备领受最尊贵的圣事。

     求平安经

    互祝平安 要领受合一的圣事,便要保持彼此的合一。

     主祭领圣体、圣血

    信众领圣体〔圣血〕 分享同一的基督,众人在主内结为一体。

    礼

    成

    式 堂区报告 教会事、教友事。

     降福信众 满怀信心,接受派遣迎向未来。

    弥撒〔感恩祭〕:

    是基督徒庆祝耶稣最后晚餐所举行的圣祭,是献给天父的至高祭礼;它更是基督徒与天父爱的盟约、合一的象征和信友彼此共融的标记。

    生活反省

     当我参与弥撒时,我有留心地跟随着整个礼仪吗?

     我去主日弥撒祇是为了尽本分?

     找个方法,将自己的生活和主日弥撒联结一起。

     弥撒是对主的献礼,我有带同「礼物」去行奉献吗?试从生活中去预备各自的献礼。

    参考资料

    *礼仪导论邓守诚译〔香港真理学会〕

    *感恩祭沿革〔礼仪委员会〕

    *礼仪之光〔慈幼出版社〕

    *我们的弥撒赵一舟〔见证月刊社〕

    *与基督迈进第122页〔教理委员会〕

    *弥撒礼仪研究神学论集第46期第491页

    *「应行此礼,为纪念我」神学论集第38期第455页

    *共融乎?祭献乎?神学论集第33期第363页

    *维持堂区生命的日用粮神学论集第17期第318页

    *弥撒礼仪指南神学论集第35期第113页

    *圣体圣事专辑神学论集第12期

    *重演于礼仪的救赎奥迹见证1965年8、9月第62页

    *弥撒的外型见证1970年10月第29页

    *圣经:玛.4:4谷.14:22-25格前.10:16-18;11:23-27希﹒1:1-2

    感恩祭习作

    甲、选择题:〔在下列各题中选出错误的题目〕

    〔一〕教会定了在主日参与弥撒,是因为:

    纪念耶稣在主日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纪念耶稣在主日清早复活。

    重演最后晚餐,向天父献祭。

    使教友相聚一起,同庆祝主的晚餐。

    藉此机会,向主、向人宣示自己的信仰。

    〔二〕弥撒是:

    我们表达信仰的高。

    整个基督徒献给天父的至高祭礼。

    一个与朋友聚会的场所。

    教友共融的标记。

    一种象征的仪式。

    〔三〕参与弥撒的最好准备:

    早到圣堂,收敛心神。

    用心跟随整个礼仪的进行。

    准时进堂,礼成离去即可。

    反省一周以来的生活,准备和耶稣一齐献给圣父。

    预先阅读当天的圣经内容,帮助自己在弥撒中更投入。

    〔四〕弥撒是信友的共融标记,因为:

    彼此同属于基督的身体。

    大家共同分享一个饼——基督的圣体。

    弥撒是在教堂内举行的。

    来自各方的信友,一齐向天父举行敬拜。

    因为我们的相聚,别人因此知道我们同属于一个教会。

    〔五〕弥撒中不可缺少的部份是:〔请选出全对的一.题〕

    圣祭礼仪

    圣道礼仪

    圣祭礼和圣道礼

    讲道理

    领圣体

    乙、填充题:

    〔一〕弥撒包括 和 两个主要部分。

    〔二〕弥撒不仅是重行最后晚餐的奉献,重演耶稣的 ,更重要的是宣示祂的

     奥迹。

    〔三〕圣保禄说:「耶稣是 ,我们是 」。

    〔四〕人生活不单只靠饼;也靠 。

    〔五〕养活人灵的方法,就是藉着聆听 和饮用 。
二、圣事重温 6、修和〔告解〕圣事
    圣事重温〔6〕

    修和〔告解〕圣事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天主教教友总会(电:25603800)

    这是天主的慈爱与宽恕最具体的表现。

    前言

    「告解究竟有什么好处?每次我去办告解,回来之后,还不是又犯同样的罪?」

    「我知道仍不是个好教友,要改的地方多着呢!但是每次到了告解的时候,就是无法找出自己的错处,不知如何向神父告罪。」

    「告解是我自己和天主之间的事,为什么我们要向神父告罪?」

    「我每两星期告解一次,不见有什么进步,还不是毛病百出?」

    以上的说话,很可以代表那些不认识告解圣事、并对这圣事失去信心的教友的心声。以前,大多数教友每周或每月都按时办告解,特别在主日,告解亭前总是排着长长的人龙,如今已没有这种现象出现了。这种改变会来自下列两个原因:

    第一、 是教友渐渐认清、明白了告解圣事的意义,适当地在生活中视自己的需要而作妥善安排。

    第二、 是由于礼仪改革后所产生的反效果。由于新礼规中强调圣事的需要性及意义,不希望教友行公式化的告解。这些惯性的领圣事方法,未必能达到圣事本身的效果。于是,有些教友便振振有辞地凭着不少藉口而不去办告解;有些教友甚至连规定最少每年一次办告解的训诲也忘掉了。

    我有罪吗?

    圣若望说:「如果我们说我们没有罪过,就是欺骗自己但若我们明认我们的罪过,天主既是忠信正义的,必赦免我们的罪过我给你们写这些事,是为叫你们不犯罪,但是,谁若犯了罪,我们在天父那里有正义的耶稣基督作护卫者。」〔若一.1:8-2:1〕

    读了圣若望的这段话,谁又敢说自己没有罪呢?事实上,我们亦很清楚自己原是个罪人。我们每天的生活,都有不圆满、未尽力做好的过失。这些缺失,相反我们基督徒的爱德,破坏了天主和我们间的沟通,也影了与近人的交往。

     罪

    罪是一个人在完全清醒和自觉下,滥用天主给他的自由所做出的背叛行为。事实上,罪就是做坏事;是自觉的愿意背叛天主,伤害别人。这个行动相反基督徒的爱的诫命,应该对天主对人负责。罪更破坏了父子之情,使人远离天主,丧失对天主的感恩和信仰。

    罪有大小之分。就是说,在信徒的一生中,有许多罪不致于毁灭他作为天主子女的关系。例如疏忽,日常过失,违反爱德的小毛病等,这些都是小罪。另有些罪,如果是在相当程度的知觉下,和相当确定的责任感下触犯的,它足以将人和天主分离;毁灭人的信仰,这就是大罪。但大罪小罪的界限,在实践时是很难下定论的。基督徒不应该以所犯的是大罪或小罪来衡量该不该做;而应从爱天主的角度着眼,因为所有相反天主意旨的行为,无论大罪、小罪都损害我们与天主间爱的联系。所以,我们要不断地挣脱各种罪的束缚,归向天主,做天主自由的儿女。当然,自觉到有大罪时,必要领受告解圣事才得罪的赦免。若犯了小罪,可藉真诚的痛悔得到罪赦。

    与主与人修和

    新告解体规称告解圣事为修和圣事,它具有很深的意义,首先为弥补罪的破坏性;我们要与主与人修和,而这修好的方法是藉着基督:「天主曾藉着基督使我们与祂自己和好,并将这和好的职务赐给了我们。」〔格后.5:18〕教会将这和好的方法放入圣洗圣事中,然后更进一步地藉着圣体圣事与天主结合。为了补救我们于领洗后所犯的罪,耶稣立了修和圣事。所以,修和圣事为那些与基督和教会断绝了关系的信徒〔有大罪的人〕是绝对需要的;为那些对天主和对弟兄不完全忠诚,未能完全实践领洗诺言的人〔有小罪的人〕,则并非绝对需要,但却非常有益。我们与天主间的修好,更应要以行动来求得主的宽恕。犯错的永远是我们人,而天主却常常伸开双手,等待与我们言和。天主又极其尊重我们的自由,所以从不勉强我们的行动,只是不断地等待。在浪子回头的譬喻中,具体地给我们描述天主对罪人的慈爱,祂呼唤沉迷在罪恶中生活的人,重回自己的怀抱,分享祂幸福的生活。

    在修和圣事中也要求我们与人修和,因为过失通常都是由人与人间的冲突而起。天主极愿意我们先与人修好,以表示怀有一个真诚悔过的心。耶稣说:「你若在祭坛前,要献礼物时,在那里想起你的弟兄有什么怨你的事,就把礼物放下先去与弟兄和好,然后再来奉献。」〔玛﹒5:23-24〕由此可知,与人修和是与主修和的先决条件之一。

    修和圣事

     修和圣事的标记所含的特殊意义

    每一件圣事都有它独特的象征记号,分施不同的神恩。这就是说,每一圣事都有它外在可见的行动〔仪式〕,并藉着一些特定的言语〔经文〕表达出来的。修和圣事中的标记就在「告罪」和「被宽恕」的行动中完成。自教友醒悟到自己犯了错起,直到被宽恕作补赎止,是整个修和圣事的完整过程。这期间包含了内在的〔省察、痛悔〕和外在的〔告罪、补赎〕行动。在这件圣事行动中,所给与的是得罪赦之恩,与天主、与教会和好。藉着这圣事,我们在生活中与慈爱的天父相遇。

     修和圣事的团体意识

    有人以为犯罪,向天主忏悔认错就够了,不必向神父告罪,因为犯罪是自己个人与天主间的事。这种思想直接影响到教友善用修和圣事。其实,我们每一位基督徒在基督内组成一个身体教会,基督是头,我们彼此互为肢体。每一个肢体受伤、患病、疼痛,都直接地影到肢体的每一份子。所以,我虽然是自己个人犯罪,但直接损伤了教会,这个由天主子民组成的身体,理应向主,向教会团体认错。司铎及主教从基督和教会领受了赦罪的权柄,代表某督和教会团体接受罪的忏悔及认错,而给予罪赦和平安。因此,修和圣事绝不是个人的事,而是教会团体的事。

     修和圣事中的重要部份

    〔一〕痛悔——痛悔在修和圣事中占着重要的部分。因为人要有真心的痛悔,才能有确切的定改志向。为获得改过的决心,首先要明认自己的罪违反了天主的慈爱。痛悔使我再次感怀天主的慈爱,恼恨自己的叛逆行为,愿意重得天主的爱。痛悔不是因了一个短暂的内心感情而激发的,而是基于一个恒久的、持续的「愿意重度新生活」的心;所以,这行动应于日后生活中表现出来。

    〔二〕定改——有真心的痛悔,必有决志的定改。定改的行动是悔罪后的具体表现,是生活中的作证。纵然因着人本身的软弱,仍然会失足,但是一个愿意定改的人,会千方百计地躲避一切使自己跌倒的机会,以求不再犯罪。

    〔三〕告明——认罪就是向我们所开罪的人表明自己的懊悔。现在得罪了天主又侵犯了基督和教会,所以要向团体认罪。司铎代表基督和教会团体赦免人的罪,因为耶稣曾将赦罪权交给了宗徒。所以,为得罪赦我们要向司铎告罪。再者,若我们只在内心认罪,则我们究竟是向天主认罪?还是向自己认罪?很多时候我们是在欺骗自己的。我发觉做错了,便在内心向自己认罪,其实不过是藉此克服自己失败的感觉。事实上,当我越不想向人公开认罪而严厉责备自己时,欺骗自己的危险也越大。

    〔四〕补赎——如果我们有一个真诚悔过的心,我们一定愿意为已做错了的事作赔偿。「赔补」不是付出一笔代价,换取罪赦。赦罪是天主的恩赐,是一份礼物。「赔补」不应是平面式的交换,而是出于爱,无限的爱催迫我们去做补赎。

    教会要求我们从不断的更新中,以祈祷、克己和服务他人去实行赔补。这些行为应包括并超出听告罪司铎所给与的「补赎」;这些行为不论在赦罪前后,都有它们的价值。

    〔五〕赦罪——是告罪者得罪赦的有形记号。是耶稣藉此记号,使罪人重获内心的平安,得到天父的慈爱。耶稣曾以「亡羊归栈」和「浪子回头」两个比喻来启示天父对人的慈爱。

    切勿失去信心

    有许多人为了多次告解而没有改变自己,便失去对告解圣事的信心,于是便渐渐疏远,继而放弃领受告解圣事。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改毛病并非易事。多少次犯了再犯,改完又改,还是无济于事。这是一个事实,但这并不表示「无用」和「白费」。首先,它要我们承认自己,的软弱无能,要谦虚的一次又一次求宽恕。其次,外表上看来似是全无进展。实则上,每当我们努力地、谦虚地行圣事之际,我们已在上进中;因为我们不着眼于自己所收的果实,而只依靠天主仁慈和信赖祂的照顾。

    修和圣事:

    是耶稣亲自立的。祂在升天前将赦罪的权柄交给了教会,使教会能继续耶稣去寻觅罪人,领导罪人回归父家的工作。若我们因罪远离了天主,我们可藉这圣事与天主及教会重新修好,获得罪赦。

    生活反省

     我心目中的天主是怎样的?威严?慈爱?赏罚公平?

     当我去告解峙,是为了爱天主?或是为了怕受罚而怨、得罪赦?

     当我醒悟到自己所犯的过错时,我有勉励自己去办告解吗?

     我会安排一个有规律、善领圣事的生活吗?

    参考资料

    *起来回归父家!〔真理学会〕

    *新订告解礼仪指引〔闻道出版社〕

    *礼仪之光第86页〔慈幼出版社〕

    *与基督迈进第129页〔教理中心〕

    *忏悔圣事专辑神学论集第八、九期

    *忏悔圣事与教友生活神学论集第20期第221页

    *从救恩奥迹论忏悔圣事见证第35期第15页

    *告解人数减少的原因及反省铎声第170期第32页

    *在个人和好礼中表现教会的团体幅度〔仝上〕第38页

    *圣经:若.20:21-23玛.16:19,18:18路.7:47-50;15:1-8,11-32;19:1-10

    雅.5:19-20迦.3:22,26格后﹒7:9-12若一.1:8-10

    咏﹒6,32,38,51,102,130,143

    修和圣事习作

    甲、选择题:〔在下列各题中选出错误的题目〕

    (一) 一般人不去领告解圣事是因为:

    对告解圣事失去信心。

    犯完再犯,感到不好意思。

    办了告解后都不见有进步,不去也罢。

    他本来就没有犯过罪。

    神父也是人,故不必向神父办告解。

    (二) 善用告解圣事的人:

    知道反省,视自己的需要而行。

    会安排一些固定的日子勉励自己去领受。

    到了时候便去,愈多愈好。

    会注意到整个告解礼规的程序。

    会小心地做好圣事中的每一部分。

    (三) 基督立了告解圣事是为了:

    赦免人在领洗后所犯的罪。

    帮助人回头改过。

    给人有更大的自由,不怕犯罪,因为可以再去告解。

    将赦罪的权交给教会。

    使人有一个具体的求宽免的行动。

    (四) 在修和圣事中,我们:

    与慈爱的天父相遇。

    与威严如判官的天父相遇。

    不做补赎,罪便不得赦。

    与主与人修和。

    重新成为天父的儿女。

    (五) 在修和圣事中,要有真诚的痛梅和定改:

    我们便一定不会再犯罪。

    我们便应躲避一切犯罪的机会。

    便不必失信心,只要尽力而为。

    圣事的恩宠,必会帮助我们。

    不必斤斤计较自己的软弱,只要谦虚地依靠天父的慈爱。

    乙、填充题:〔在空格上填上最适当的字句〕

    〔一〕罪是一个人在完全 和 下,滥用 。

    〔二〕修和圣事中的重要部分是 、 、 、

    和 。

    〔三〕在修和圣事中,我遇到慈爱的天父,祂是 、 又

    的天主。

    〔四〕修和圣事是耶稣在 前立的,为使教会能继续耶稣去 。

    〔五〕耶稣说:你若在奉献时想起你的弟兄有什么怨你的事,就 先去

    然后再来奉献。
二、圣事重温 7、神品圣事
    圣事重温〔7〕

    神品圣事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天主教教友总会(电:25603800)

    奉献一生传福音,这是对主爱的一个回应。

    前言

    记得在学校寄宿的那段日子,一班乳臭未干的小伙子,都是辅祭会的热心会员。大家聚在一起的时候,最喜欢大谈志愿和抱负。那时候,大部份都许下要当神父的;也只有做成神父才是最了不起的事。因为神父的长袍他好威风,最神气,在校园里飘来飘去,令人起敬起爱;况且神父是基督的代表,谁也得听他的话,他有权管理教会的所有事务。所以,「做神父」是我们的第一志愿;但是,做神父是要有圣召的,不然,想做也不会成功的。于是我便会问自己:「我有圣召吗?」许多次听到别人说:「某某有圣召,入了修院。」又说:「某某丢了圣召,离开修院了。」究竟圣召是甚么?是天主所赐的一样东西?物件?可以随便发现、保存或抛弃吗?又或「有圣召」的人比「没有圣召」或「丢了圣召」的人更有福吗?究竟天主所拣选的是什么人?神父的职务、生活和我们究有何分别了?

    圣召是什么?

    一般人在谈「圣召」的时候,大都将它狭义化了,专指修道圣召;将它专用于神父、修士、修女身上。事实上,每个人都有一条生活的道路要走,我们要从修道、结婚、独身三方面选择其中一项的而行。每一项都是圣召,都有它的特定意义和价值。人无论以任何方式生活,都能完成、回应天主在他身上的召唤。究竟人要过怎样的生活方式?最重要的是看清楚天主的圣意了。我们在生活的实践中,能逐渐领会上主的旨意,继而不断地发现、继续回应。所以,这个行动是无终结的,它应该一步按一步地跟随、实行,它是个不断的追寻,又是个无尽回应。

    在圣召的回应中,时时是天主主动地行第一步,然后人慷慨地回应祂的召唤;在整个过程中,天主圣神一直带领人,使这份来自天主的礼物,在人的生活中发显出来。

    司铎圣召

    司铎圣召是天主赏赐的一份特殊礼物,而这礼物只给与教会内一小的男教友。凡接受这礼物的,应该运用它来服务教会;使自己的生活更亲密地与主与人结合。要做一个神父,表面上就如一般医生、教师等专业人士一样,为某一行业服务。然而,教会告诉我们,而司铎圣召也有它特殊的使命和职责,是异于一般专业人士的。首先这职务是耶稣自己亲自建立的。基督来到人间,度过短短的三十多年,其中传教的时问又只有三年,之后,耶稣就离世升天了。祂为了要使自己的救恩、工程不断延续下去,将福音喜讯传遍普世,所以祂建立了神品圣事,使司铎成为他的继承人,继续祂分施救恩的工作。

    「当耶稣沿着加里肋亚海行走时,看见西满和西满的兄弟安德肋在海里撒网,他们原是渔夫。耶稣向他们说:「来,跟随我!我要使你们成为渔人的渔夫。他们便立刻抛下网,跟随了祂。」〔谷.1:16-18〕这是基督传人的最好写照:首先耶稣主动的召叫他们来跟随祂,这是第一步,是来自天主的主动邀请,继而宗徒的回应:他们便立刻抛下网,跟随了祂。是那么的一个敏捷、决断、干净俐落和毫无保留的回应。这些都是一个司铎为回应铎品圣召所不可缺少的精神。在教会宪章第四章说:每个人都有成圣的使命,所不同的是成圣的方法各异罢了。司铎的成圣方法,就是透过领受从基督而来的司铎圣职,奉献自己的一生,专务祈祷、传扬福音的工作;并因这圣事的不灭神印,从上主手中领受了行使职务的特殊神恩。

    司铎的职务

    在教会的许许多多职务中,司铎的职位是最基本的,是不能缺少的。纵使因着环境、社会的前求,司铎的形象有所改变,但是司铎本身在教会中的角色是永不改变的;因为教会是一个信仰团体,是由教友集合而成的,司铎是教友的领导人,奉献自己的一生?为宣传福音而工作。

     延续基督在世的工作

    基督的三年传教生活里,不断地与人接触,安慰忧苦,向人宣讲天国的福音。如今司铎也要继续这些工作。在圣洗池旁,司铎给人付洗;在告解室里,司铎给人赦罪;在弥撒圣祭中,司铎祝圣基督的体血,作我们的神粮。以上都是耶稣亲定的圣事,祂将权柄交给司铎,由他们来施行。司铎的圣职是永久的,因为他们领受了永不磨灭的神印。一个教友可以否定他的信仰,但他领洗的神印仍然存在;同样的,纵然一个司铎像我们每个人一样会犯错,但仍然不会失去他的神印,而且,司铎施行圣事时,并不会因他是否有圣德而影响了他施行圣事时的效果。

     建设基督的神国——宣道

    「你们往普天下去,向一切受造物传扬福音」〔谷.16:15〕耶稣愿意透过人的宣讲,传递祂的福音,使人认识真理。祂在世时将这传福音的使命交给信徒们,所以,每个基督徒都有传福音的责任。司铎在整个教会团体中居于领导的地位,负责照顾、训诲、督导天主子民的灵修生活;他是这个信仰的团体的表征和服务者,并带领全体信众一齐传扬天主的福音,扩展天主的神国。

     主教的助手

    在上述的各种职务中,司铎帮助主教实践宗徒的使命。司铎从主教那儿接受所指派的牧民工作,成为主教的助手;并直接向主教负责,服从主教的命令和指派。在祝圣司铎典礼中,预备接受铎品者要首先向主教允诺尊敬及服从他,和他的继承人。

    司铎的独身生活

    我们常常听人谈论有关神父可否结婚的事。有人以为今天各地闹圣召荒,假如神父可以结婚,便必有更多人做神父了。另一些人又强调神父职位的崇高,为要效法基督,理应守好独身生活。

    天主教司铎的独身不娶是教会要求神父们遵守的,这完全是基于牧民上的需要和使司铎的奉献生活更为完美之故。在梵蔕冈第二届大公会议文献中对司铎保持独身的劝勉及解释的理由,不外为:

    〔一〕完成完全的奉献:司铎献身服务于基督的王国;为能更自由地为天主及人类服务,并愿意将自己的爱分施给所有的人,甘心放弃婚姻的生活。这完全是一个爱的回应,一个无条件的给与。诚然,独身不娶是超乎人力的理想,但是为一位爱天主在一切之上、一心依靠天主、服务众人的献身者来说,并不是不能克服的困难。

    〔二〕牧民工作上的需要:家室的牵挂往往影响到人在工作及事业上的发展。这也是独身不娶的好处,这样,司铎能全心全意、无所挂虑、自由地做好传扬福音的工作。此外,减轻经济挂虑亦是另一大前题,因为养妻育儿的责任,也不是件简单的事。圣保禄讲得好:「没有结婚的人关心主的事,关心如何取悦于天主。结婚的人关心世上的事,关心如何取悦妻子,所以他的心就分散了。」〔格前﹒7:32-33〕司铎所宣扬的福音,所从事的牧灵职务,是将人人引领走向一个圆满的圣德境界,所以司铎本身个人的圣德和他能否做好自己的工作有极大关系。他们要努力生活自己所宣讲的,更要成为一个恒常祈祷的人,为能够有一个内外合一的平衡生活。唯有透过祈祷,与主的结合,才能得到圣宠,去追随主的召叫,努力走铎品的道路。

    司铎的培育过程

    为未来司铎,培育是很重要的,它是圣召成长的摇篮、温室、熔炉和试金石。香港教区司铎的培育始于入修院的前一年,直至铎后的一年止,都有一个整体的连贯过程:

    第一阶段是「选择期」,就是一个有志修道的青年,在未进修院前要与院方保持接触来往,以求更清楚自己的圣召。

    第二阶段是「先修班」是进入修院学习团体生活,在信仰和神修上下功夫。这是青年人由家庭走进修院的第一步。

    第三阶段是「哲学两年」的时期,这些学科是准备将来研读神学及肩负牧民和辅导工作的基础,同时又是认识自己,使自己的学习配合自己的生活的重要阶段。

    第四阶段是神学第一、二年。这段时期的重点在于促进神学理论和实际牧民经验的互相配合。

    第五阶段是神三、神四两年。这期间修士们除了攻读神学外,更安排时问投入指定的堂区或社区服务,用以充实自己的牧民经验;同时也在学习中了解教区及社区的现况。

    第六阶段是执事年及铎首年。此期间修院将有一位专人作这些「新人」的导师,以辅导及协调他们在牧民岗位上所遇到的困难,并作定期性的生活反省。

    神品圣事是:

    耶稣亲自建立的。为继续祂在世时的宣扬福音工作,于是便在基督徒中,拣选一些特别献身的人去担任牧养人灵的专职。在这圣事中,赋与领圣事者一个不灭的神印,使他永为司祭;专务行圣事、献圣祭、宣扬福音及照顾天主子民的工作。

    生活反省

     我有关心教会内推行圣召的工作吗?

     我对「献身生活」的见解为何?认识多少?

     现时代仍需要有人去做神父、修女吗?

     如果我的孩子要去修道,我会同意吗?

    参考资料

    *天主的召唤〔真理学会〕

    *来吧!跟随我〔真理学会〕

    *司铎职务与生活法令〔大公会议文献〕

    *司铎之培养法令〔大公会议文献〕

    *在教会中服务〔与基督迈进第144页〕

    *司铎职位〔神学论集第7期第115页〕

    *奉献的独身生活〔神学论集第17期第346页〕

    *度奉献生活者的心理需要〔神学论集第13期第463页〕

    *也谈独身生活制度化〔神学论集第13期第443页〕

    *主教职与司铎职之区别〔神学论集第20期第227页〕

    *基督与司铎〔见证1971年6月第3页〕

    *司铎独身问题〔见证1971年6月第1页〕

    *圣经:玛﹒10:8,40路.22:19格前.11:24-25宗﹒14:23.20:17铎﹒1:5

    神品圣事习作

    甲、选择题:〔在下列问题中选出错误的题目〕

    〔一〕圣召是:

    天主对人的召唤,让我们在与祂的合作下选择修道、婚姻或独身生活来侍奉天主。

    天主对某人特别宠爱的召唤。

    一个不断的追寻和无穷的回应。

    由天主开始主动召叫人,然后人回应。

    〔二〕司铎圣召:

    是天主赐给各人的礼物。

    实际上与一般事业人士没有分别。

    有它的特殊使命和职责,异于一般专业者。

    天主在教会内召叫一小群男教友来担任铎职。

    〔三〕司铎的职务:

    领导教友,负起宣传福音的职责。

    延续基督的工作,施行圣事。

    建立基督神国——宣道。

    为求一个安定的职务,既解决生活又能帮助别人。

    〔四〕当耶稣在海边行走时:

    西满和安德肋见了祂,便立刻跑过去跟随了祂。

    祂召叫了西满和安德肋,他们便跟随了祂。

    祂主动的召叫西满和安德肋,他们以行动来回应。

    安德肋和西满正在海里撒网。

    〔五〕司铎的独身生活:

    .为了度一个比别人清高的生活。

    是耶稣命令人遵守的。

    是为了牧民上的需要。

    是为了要更完美地度奉献生活。

    乙、填充题:〔在空格上填上最适当的字句〕

    〔一〕 、 和 三方面都是圣召。

    〔二〕神品圣事是 亲自建立的,为了继续祂在世时的 工作。

    〔三〕耶稣对西满和安德肋说:「来!跟随我」,他们便 。

    〔四〕司铎甘心舍弃婚姻生活,这是一种 的回应,一个无条件的 。

    〔五〕在神品圣事中,领圣事者领受一个不灭的 ,使他 。
二、圣事重温 8、婚配圣事
    圣事重温〔8〕

    婚配圣事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天主教教友总会(电:25603800)

    男女二人在主的爱内缔结婚姻盟誓。

    前言

    一天,一位年轻男教友告诉神父说他要结婚了,神父就热诚地祝贺他。可是,他的反应却是一个毫无表情的微笑,再摇三下头和叹一口气。神父就问他:「怎么?快结婚了,还不开心?为甚么还摇头叹气?」他回答说:「人家都说结婚好像坐巴士,在车站等着等着,过了一会儿,来了一辆。看看,不是我要的那班车。再过一会儿,又来了一辆,也不是我所要的。等着等着,好不容易,等到我所要的那班车。挤上去了,挤得头昏眼花,又想。」神父对他说:「你是一位教友,你相信天主的。天主为婚姻预备了这么丰盛的喜乐,在祂的眼里,婚姻是这么美丽,充满了天主的祝福,你如果抱着无可奈何的心思去结婚,那你真是在侮辱天主!」

    爱的盟约

    二人因爱而结合,彼此相爱可以说是婚姻的起步点。到了愿意将自己整个交给对方的时候,便是走进教堂,举行公开仪式的时候了。

    「××,我如今郑重承认你作我的妻子〔丈夫〕,并许诺从今以后,无论环境顺逆,疾病健康,我将永远爱慕尊重你,终生不渝,愿主垂鉴我的意愿。」〔婚配圣事礼典誓词〕

    以上是爱的盟誓。双方都深深地体会到要为对方付出的是整个的自己,同时,亦接纳整个的对方。这个奉献和接纳是恒久的,没有时空界限的,又是无条件的。无论在任何事情发生了,都要矢志不变,固守盟誓。说实在点,这是一个莫大的挑战,要人去接受、信任一个软弱、善变、常会犯错的「人」,将自己的一生交托于他〔她〕,确是件毫无保障的事。然而,我们会不难看出,在上述誓词中,虽然无一个「爱」字,但所有行动的背面都是爱的潜力,是因了爱的推动、鼓励,才得以完成这个忘我的奉献;也只有置身其中的当事人,才能体味出个中意义,这真是一个爱的奇迹。

    婚配圣事

     在基督的爱内

    在婚配圣事中,圣事的施行人是男女双方,主礼司铎只是担当见证角色。结婚男女两人是整个圣事的关链,因为这个盟约是由男女共同缔结的,而且这圣事婚约的有效性,延至男女当中一人离世始自动的解除。

    婚姻是一件圣事。在圣事中基督与人相遇。同样的,在婚配圣事里,基督亲临其中,圣化他们的婚约。自此之后,夫妇二人成为一体,在信仰生活的成长中,再不是单人匹马,而是双栖双宿的共同进退,一齐朝着基督徒的理想前进。也许有人觉得这只是一个理想罢了,做起来谈何容易!这又不然,试看看其中的一个生活实例:有一对年青夫妇,二人结合前已是热心教友,故此能够从开始便建立一个公教家庭。他们早晚一齐祈祷,睡前一同诵读圣经。这是他们婚前就定好的生活守则。基督的爱是舍己为人的,是忘我的,是爱的最高。这对夫妇首先在对方身上体会到基督的爱,也能本着这份爱心去接纳对方。在二人世界的生活中,不可能没有误会和得失;但是在基督的爱内,他们能包容一切。

    圣保禄说:「爱是含忍的,爱是慈祥的,爱不嫉妒,不夸张爱,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忍耐。」〔格前.13:4-7〕人在一起相处久了,总不免有时候对同伴感到失望,因为人是有缺点的,那怕是最恩爱的夫妇,亦有进入一段「低潮」。在这个时期内,彼此会憎厌,互相挑剔;虽然,内心深处仍然爱着对方。一些有经验的夫妇告诉我们,在这个考验中,要能坚忍地面对挑战,不失望地、怀着善意地去找出路,终必能重见光明的。过去的痛苦将成为今日宝贵的经验。故此,婚姻生活实有助于夫妇二人达至人格的成熟,同时迈向基督爱的圆满境界。

     夫妻之爱

    在婚姻生活中,爱最具体的表现及特有培育爱心的行为,就是夫妻的亲密结合。教会在现代世界牧职宪章第49节论及夫妻之爱中曾说:「这爱情因着婚姻的本有行为而得到表现并完成。夫妇亲密而圣洁的结合,是正当而高贵的行为。以合乎人道方式而完成的这种行为,表现并培育夫妻的互相赠予,使二人以愉快感激的心情彼此充实。」这里指出夫妇二人性爱的重要性;同时说出人有自由,能把自己完全交给所爱的人,充实对方。「当一个人,无论是男是女,在性关系中真心为对方负责任时,就表示他或她决定永久接受这种关系。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奉献和永久的责任感,自我的奉献会显得太轻易,这样,它如不是一个谎言就可能是一种经不起考验而容易贬值的感情。」〔合一教理.卷四第113页〕。

    换言之,性爱的奉献要求双方共负责任,一同肯定这份爱。基督徒在面对自己的婚姻性爱生活时,应该有自己信仰上的立场和观点,接受教会的训导,使不受外界社会潮流趋势所动摇。

     孩子——上主的恩赐

    一位热心教友和人分享他做父亲的经验时说:「当我抱着那初生的婴儿时,我整个的心在震憾着。我看到的,不只是她,不只是我,而是我们。我体验到圣经的那句话:『夫妻二人合成一身,结成一体。』而且,不是暂时的我们,而是永久延续下去的我们,不仅是我们,还有天主的爱向我们在一起。」

    生命是天主极大的恩赐,婚姻成了传递这恩赐的媒介。在生命诞生中,夫妇二人担任要角,是天主的能力在他们的相爱中产生生命出来。信友们理当高兴接受这份从天而来的恩赐。「妇女生产的时候,感到忧苦既生了孩子,因了喜乐再不记忆那苦楚……」〔若.16:21〕可见小孩在父母心中的地位,以及给家庭带来的喜乐。然而,却有许多父母为了享受自由、无拘束的生活而拒绝生育子女,这是极其自私的,并违反了婚姻圣事中生育儿女的目的。事实上,子女在家庭中能维系夫妇间的感情,给家庭增添欢乐,决不是「增加负担」!当然,教会也会因社会环境、经济及子女的教育等问题而鼓励教友以适当的方法去调节生育,但子女的多寡应由父母双方来决定,然这决定并非出自「自私」行为的驱使。

     团体意义

    有人以为婚姻是男女两人的事,和第三者没有关系;甚至有人认为连自己的父母亦不必参与意见;这实在是不对的,因为婚姻是受到法律的保障。这种社会性的行动与社会团体,彼此有至大的关系。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和繁荣。在教会内,婚姻更被视为一件圣事;但凡圣事必有它团体性的一面,就是领圣事的人和教会团体的关系。在婚姻圣事中,教会团体接纳、祝福这婚约,使男女双方领受到这圣事的恩宠。在婚配仪式中,他们宣告相爱的意愿,并许下同生共死地负起家庭的责任。此时,整个教会团体,特别是参礼者是他们的见证人。自此之后,夫妇二人所组成的家庭,负起传扬福音的使命,培育下一代,缔造一个祥和的家庭气氛,使接近他们的人,分享到家庭的喜乐。这就是基督徒的使命。

    与教外人通婚

    夫妇二人能够有共同的信仰,无论对思想的沟通或子女的教育上,都有极大的帮助,是至为理想的。然而,由于环境所限,如今与教外人通婚的例子,比比皆是。教会亦早就给了宽免,准许教友与教外人通婚。但是,身为教友的,应该有自己的信仰原则。让对方明白自己的宗教,共同定下一个符合信仰生活的家庭计划,使不妨碍信仰的成长和善尽培育子女信仰的职责。

    离婚

    「婚姻是天主结合的,人一定不能拆散。」这是教会至今仍然坚守的规条。基督徒是不能离婚的,因为他们的盟约式的爱情关系,具有圣事性和永久性,是不容许在两人中有第三者介人,除非有一方死去,那时婚约才得以自动解散。

    今日教会面临一个大挑战,就是教友的离婚和再婚问题;因为世界上的大部份国家,已将离婚合法化。这样,使基督徒婚姻的不可拆散性相对地受到动摇和影响。教友要求准许离婚、再婚的个案,日益增多。面对这些问题,教会亦给了不少牧民上的指导,来帮助教友更深入认识婚姻生活的意义。然而,基于生活的事实,为教友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考验,是一个信仰上的抉择,能否得胜,就要看看自己平日有没有实践自己的信仰生活了。

    基督徒生活的要求,有它自己的独特处;对事物价值观的判断应有一套源自福音精神的准则。当我们的信仰生活既充实又常生活于天主的爱内时,世界外在潮流式的生活冲击,只能更加深我们对事物的反省,更能肯定我们信仰的价值,并让我们在生活中有机会为主作见証。所以,我们应该更深入地认识婚姻的价值,了解蒙受婚姻生活召唤的人,是被召叫共同生活于基督的爱内,男女二人一齐去完成他们此生的使命。

    婚配圣事是:

    男女二人,在基督的爱内,自由地将自己交给对方,愿意共同勉力度一个更圆满的基督徒生活;并在二人的相爱中,传生后代,负起教养子女的职责。

    生活反省

     我有否将自己的信仰带入家庭中?如何教育子女?

     为我来说,不同信仰的配偶,对婚姻生活有影响吗?

     当我考虑配偶时,有否将「信仰」列入其中?

    参考资料

    *在主内结合〔与基督迈进第139页〕

    *婚姻〔礼仪之光第119页〕

    *性与婚姻〔合一教理卷四第124页〕

    *婚姻盟约与婚姻圣事〔神学论集第15期第55页〕

    *婚姻圣事的宣讲〔神学论集第22期第587页〕

    *基督徒的婚姻还可能存在吗?〔神学论集第20期第243页〕

    *离婚与再婚〔神学论集第13期第423页〕

    *「天主教关于婚姻道理的新观点」〔神学论集第3期第89页〕

    *婚配圣事〔见证1965年4月第20页〕

    *婚姻中的友谊生活〔见证1971年7月〕

    *性与婚姻〔见证1967年1-2月第79页〕

    *圣经:玛.19:1-12谷.10:1-12路﹒16:18格前.7:8;10-11;12-16;25-28;32-35

    弗﹒5:22-23哥.3:18-19伯前﹒3:1-7希.13:4拉.2:14-16创﹒2:18-25

    婚姻圣事习作

    甲、选择题:

    〔一〕婚配圣事是要男女双方在基督的爱内:〔请选出错误的题目〕

    各自单人匹马的去发展、成长。

    双宿双栖,同甘共苦为基督作证。

    在对方身上体会到基督的爱而接纳对方。

    宣誓相爱到底,无论疾病、贫穷也不分离。

    〔二〕在婚姻生活中,如果夫妇二人都是基督徒时:〔请选出错误的题目〕

    生活中便没有挫折和困难,能愉快地生活。

    就不必忧虑,必能保障二人的婚姻生活,彼此相爱到底,永不变心。

    便能易于沟通,互相接纳,虽有困难亦不失望。

    就更能度一个基督化的家庭生活。

    〔三〕婚姻的团体意义:〔请选出错误的题目〕

    是男女两人的私事,和第三者没有关系。

    是与整个社会的发展和繁荣有大关系。

    是男女二人在教会内建立家庭团体,将他们的喜乐分施给其他的弟兄。

    在夫妇二人所组织的家庭中,目的只是为了传宗接代。

    〔四〕在婚姻生活中,小孩子:〔请选出正确的题目〕

    会带给夫妇更多的负累,往往是父母不和的导火线。

    是上主的责罚。

    能让夫妇二人体会到小生命是基督特别赏赐的一份礼物。

    的诞生与否,做父母的如果不喜欢养孩子,便可以自行决定不生育。

    〔五〕基督徒:〔请选出正确的题目〕

    只要预先申请,便可以与教外人一样离婚的。

    是不可离婚的,除非有一方死去,那时婚约便自动解除。

    离婚后是可以申请再婚的。

    是可以与教外人通婚的。

    乙、填充题:〔请填上最适当的字句〕

    〔一〕婚姻生活实有助于夫妇二人达至 的成熟,迈向 的圆满境界。

    〔三〕男女双方愿意在性关系中为对方 时,就是表示他或她决定 接纳这关系。

    〔三〕夫妻 的结合,是 的行为。

    〔四〕基督徒家庭团体的使命是 、 和缔造一个祥和的 。

    〔五〕婚姻是天主结合的,人不能 ,除非有一方 ,那时婚约便得以自动 。
二、圣事重温 9、病人傅油圣事
    圣事重温〔9〕

    病人傅油圣事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天主教教友总会(电:25603800)

    主,求以大能的手,眷顾病弱者,使他们在病苦中特别领受到的慈爱与平安。

    前言

    前些时,我到医院探望朋友的母亲。她老人家已经七十多岁了,向来身体健康,想不到这次病倒,竟在医院躺了两个多星期。老太和朋友全家都是教友。我问朋友有否请神父给老太行傅油圣事?她吓了一跳,睁着我问道:「怎幺了,母亲不行了吗?」最初看到她的反应,我甚觉奇怪,后来才知道她以为我觉得老太不行了,需要傅临终。经我解释清楚之后,她便请来神父给老太行傅油圣事。

    今天,仍然有许多教友像我的朋友一般;以为病人傅油圣事只可在死亡边缘、临终的一刻才可以领受。实在这是很久以前的事了,那时候称为「终傅圣事」。自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之后,将「终傅」改称为「病人傅油」,是说在人患重病、衰老体弱时都可以领受,而不是说一定在「临终」之时才施行。

    病苦的意义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经的阶段,是人无法逃避的人生过程;也只有透过自己的经验,才更能体会到当事人的心境。生病的经验,或多或少每个人都有过。小病固然很快便会痊愈,但突如其来的大病,无论对病患者本人及其家人,都是一个大考验。究竟如何去面对?怎样去跨越?这就要看人的心态和一向做人的态度了。

    基督徒和普通人一样要接受病苦,不过,信仰使我们了解病苦的意义和价值,在受苦中仍不失希望和信心。病痛使我们与苦难中的基督相遇,分担祂的苦痛,就是「为基督的身体——教会,补充基督苦难所欠缺的。」〔哥﹒1:24〕同时,藉着痛苦,我们才体会到健康的宝贵,并能同情、关怀那些久卧病榻的受苦者,将天主的爱带给他们。

    病人傅油是显示基督的爱及关怀

    翻开福音,我们会发现在耶稣所行的许多奇迹中,大部分都是治好病人的。「耶稣走遍了全加里肋亚,在他们的会堂里施教,宣讲天国的福音,治好民间各种疾病、灾殃。」〔玛.4:23〕「日落后,众人把所有患各种病症的,都领到他跟前,他就按手在每人身上,治好了他们。」〔路﹒4:40〕这些都是耶稣关怀和爱人的实际行动。为那些病者来说,他们会因疾病而得福,因为藉此而得到耶稣的垂怜,也更能体会到天主的慈爱。其后,宗徒们继续耶稣的工作,按照祂的吩咐,「都出去讲道,劝人悔改给许多病人傅油,治好了他们。」〔谷.6:12-13〕在初期教会中,宗徒们亦为患病者祈祷,以主的名为他们傅油。〔参阅雅.5:14-15〕

    ]

    今天,基督没有亲自来到我们中间,医治我们,但是祂却给我们留下傅油圣事,使教会能继续祂在世时对病人的关怀与爱护;更藉着圣事恩宠,使人却在病苦中仍不失基督徒的精神和信德。

    谁可以领病人傅油圣事

    教友有重病、年老衰弱和临终者,都可以要求领傅油圣事,以减轻病人心灵上的痛苦,并使到他的家人得到安慰。一些教友在病重时,会自动要求领傅油圣事,求病愈的恩典;至于年纪老迈的人,虽然身体强壮,也可以请求领这件圣事,求天主赏赐善度晚年,勇敢接受孤寂心境的力量。所以,在许多老人院或医院中,每年都会安排施行集体傅油圣事的礼仪。由此看来,傅油圣事并非只用作临终的准备。况且,在整个傅油礼仪的经文中,更无一字一句涉及死亡的。因此,傅油圣事不是为得善死者的通行证,却是在病苦虚弱中,天主所给的强心剂,用以增强人心灵与肉体的力量。

    傅油圣事的效果

    有人问:傅油圣事可以治好疾病吗?关于这点要说明的是:病人傅油圣事原本的效能,是病人求天主治病;但不是盲目的、迷信的祈求,好像求灵丹神药似的。正确的态度是:我们怀着倚靠天主的信心,将自己所受的病苦交给祂,求祂治疗;另一方面却不忽略治疗的方法,要找医生医治和吃药。病者及他的家人要将最后的希望交托在天主手中,如果天主愿意,必会使我们痊愈,若医不好时,天主为了我们的好处亦必有祂的计划。我们相信主必给我们足够的力量,去面对疾病所带来的痛苦。

    每一件圣事都有它圣事性的特别恩宠,为给予领受该圣事的人,使他能得到所需的力量,去面对病痛的考验。在傅油圣事中,天主增强人的力量,使人对祂的照顾与仁慈有更虔诚的信赖;帮助人勇敢地接受病苦的烦恼及困扰。同时,这圣事更加深家庭及团体中弟兄间的情谊,表达对病者的关怀与爱心,及精神上的支持;而在为病者的祈祷中,更会大大地显示出教会的共融精神。

    在傅油圣事中,天主增强人的力量,使人对祂的照顾与仁慈有更虔诚的信赖。

    基督以自己的体血,作旅途者的食粮,支持病者对永生的希望。

    病人傅油礼仪

    傅油礼仪是非常简单的。司铎为病人灵魂及肉体的健康祈祷后,就在病人头上覆手,然后在他的额上、双手上敷抹主教特别祝圣过的圣油。同时唸一次「藉此神圣的傅油,并赖天主的无限仁慈,愿天主以圣神的恩宠助佑你。」病人答:「亚孟。」司铎继续说:「愿天主赦免你的罪,拯救你,并减轻你的病苦。」病人答:「亚孟。」

    以上就是傅油礼的简短过程。但是,为一般在领傅油圣事的病人,多数会安排告解及送临终圣体;就是首先神父听病人的告解,然后给临终大赦,行傅油礼,然后善领圣体等。这些都要视病人的情况而决定的。

    病人傅油圣事是:

    耶稣特别关心病弱、衰老和临终的人而立的。使领受此圣事的人得到恩宠和力量,在病中常能保持内心的平安,不失忍耐,一心依靠天主的照顾。

    生活反省

     在我的生活经验中,有没有患过重病?当时我的反应、心境是怎样的?如果我从未得过大病,我有没有常多谢天主的恩典及照顾?

     在我的祈祷中,我会为老弱者、病患者、垂死者代祷吗?

     我有从病苦中得到更认识天主、更爱天主的经验吗?

     当家中有人病重时,我有关心到他精神上的需要吗?也许他需要请神父来施行傅油圣事;也许需要有人为病者讲解信仰的事情。这一切我都有关心到吗?

    参考资料

    *礼仪小组手册〔礼仪委员会〕第40页

    *与基督迈进〔教理委员会〕第135页

    *礼仪之光〔慈幼出版社〕第97页

    *病人的圣事〔见证〕1965年4月第24页.

    *病人傅油礼典〔中国主教团礼仪委员会〕

    *圣经:雅.5:14-15谷﹒6:13路.9:1,6;4:40

    结语

    「圣字重温」函授课程至此全部结束。由于篇幅所限,无法作更详尽地介绍每件圣事。有关圣事的其他资料,可参考每课附录的阅读资料,或请堂区的神父、修女和传道员;更可参加堂区的慕道聚会以作更深入的探讨。

    病人傅油圣事习作

    甲、选择题:

    (一) 基督徒的病苦:〔请选出错误的题目〕

    与一般人一样,没有什幺意义。

    能透过信仰,使我们了解病苦的价值和意义,不失希望和信心。

    能体会为基督身体——教会,补充基督苦难中所欠缺的。

    在长期的忍受下,更无法去关怀、同情他人。

    〔二〕病人傅油圣事:〔请选出错误的题目〕

    是一种灵丹、神药和祈求。

    是要病人怀着倚靠天主的心,把病苦托给祂。

    是要病人藉着圣事的恩宠在病苦中体会基督的苦难。

    是病人垂死前的挣扎。

    〔三〕领受病人傅油圣事,可得到以下的效果:〔请选出错误的题目〕

    必可以使疾病好转。

    使人对主的照顾和仁慈有更虔诚的信赖。

    帮助病人勇敢地接受病苦的烦恼及困扰。

    可以减轻病苦。

    加深个人对团体和弟兄间的情谊。

    〔四〕谁可以领傅油圣事?〔请选出正确的题目〕

    有重病、年老衰弱和临终的教友。

    任何病人及老年人。

    凡领了洗的人随时都可以领。

    身体有不舒服的时候可以要求领。

    〔五〕领受病人傅油圣事的正确态度是:〔请选出正确的题目〕

    怀着倚靠天主的信心,等待奇迹出现。

    只要一心相信天主必能把疾病治愈。

    循例领受,找医生医治才是唯一方法。

    怀着倚靠天主的心,但不忽略治病和吃药,更将最后希望交托在天主手中。

    为了求得「善死」的通行证。

    乙、填充:〔在空格上填上最适当的字句〕

    〔一〕昔日称为临终圣事,自梵二大公会议后已改称为 圣事。

    〔二〕病苦使我们与苦难中的 相遇,分祂的 。

    〔三〕病人傅油显示出基督对人的 及 。

    〔四〕在傅油圣事中,弟兄们对病弱者的关怀、爱心和代祷,都能显示出教会的 。

    〔五〕傅油圣事是耶稣特别关心 、 和 的人而立的。
三、诫命重温 1、诫命总论
    诫命重温(1)

    诫命总论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2560-3800)

    爱是法律的满全。

    前言

    小蕙今年三岁,每晚睡前妈咪都给她讲圣经故事。那天晚上,妈咪讲古经中洪水灭世的故事,说出当时的人因为不听话而犯了罪,所以天主便用大水消灭了所有的人,只救了诺厄全家。到了唸晚祷的时候,小蕙瞪着妈咪说:「妈咪,天主这么恶,今晚我不唸经了!」

    回想起小时候自己心目中的天主形像也是很恶的。教理挂图上一个三角形里面睁着一只大眼睛,真是「一目了然」,任谁也逃不开天主的视线。这只大眼睛就好像专门为了看守着我们,一如考试时老师监堂似的。这形像可以说是将我心目中的天主定了型:是一个高高在上、威力万千的正义之神。于是,我们变得为了免受罚而守诫命,为了怕开罪天主而避恶行善。总之,畏惧之情多于孝爱。有时候反问自己:我的信仰生活真的是这般消极的吗?为甚么时常将诫命规条置诸眼前?当我们说「爱的诫命」时,它意味着甚么?基督来了,早已将旧有的十诫刷新、升华了,究竟我们懂得多少?

    罪

    朋友喜欢取笑我说:「你们信教的人,开口闭口就是罪,不上教堂有罪,不守诫命又有罪。信了教好像和罪结了不解之缘似的。」经她这么一问,好像被说中了。真的,生活中不其然地把罪视为一件自然与宗教相连的事,一件不可避免、不必过问和多加注意的事。究竟「罪」在我们的宗教生活中有何意义?以前学教理时说:「罪就是明知故犯天主的诫命。」犯罪的后果便是受罚,所以为免犯罪便要守好诫命。这是我们一向对天主的消极关系。相反的,如果我们认识到「罪」本身的影响力,及它在「神」、「人」间的关系时,我们便不应只为了「怕受罚」而「不犯罪」了。

    「罪」就是人滥用天主所给予的自由,做出违背真理的事。这些行为不单使我们离开天主的真光,也蒙蔽了我们的心,使我们不懂得爱为何物,更不去爱天主和人。我们忘记了自己是来自天主的,一切都该当回归到天主那里。所以犯罪并非触犯诫命那么简单,而是好像一个儿子亲手打伤自己的慈母般,痛楚固然有,但是至大的痛苦是伤了母亲的心,那种伤心的感受,比起肉体上的痛苦程度何止千万倍。更且,罪不可能只触犯天主而不涉及人。所以,罪必使我们与天主和人分离。

     原罪

    天主创造人类之后,原赐给人恩宠的,但因为人妄用了自由,反对了天主,所以人便和天主分离了,要基督的降生才能重新使人和天主建立关系,这是传统上我们对原罪祸害的解说,就是由于亚当一人所犯的罪影响了整个人类。这里称之为「原罪」的「罪」,实有别于我们所犯的「本罪」的「罪」。向来,我们都不大顾意承担这「罪」的称呼,特别因为我们在传统上对「罪」一词非常敏感。人们都不愿意冠上罪的名称,因为怕惹官非。所以,对于人出生便白白地背上原罪的名义来说,实有点受不了的感觉。

    个人所犯的本罪是人相反天主的一个自由行动,是经过人的自由选择而做出来的;但「原罪」却不在人本身的自由选择之下便已存在。而且它影响着人的自由意志,它在人运用自由之前已限制了人。所谓承担原罪的后果,通常我们都将原罪视作一样「物件」般一代一代的传递下去。现在如照上文所说的可以解释为:是整个人类以及每个人内在的状态(境地),都不合乎天主仁慈的计划。此状态并非由每个人故意,犯罪所形成,而是与人性一齐传下来的。在这种情形下,人不能凭自己的能力恢复与天主的父子关系,而需要基督的降生来修好天主与人的关系。

    基督的救援

    打开旧约圣经,无论有关原罪的描写或其他一切人性堕落的纷争事迹:如加音亚伯尔故事、分音塔、洪水灭世等事例,莫不是告诉我们:人需要基督的救援。从历史事迹和过去的经验,我们知道人生下来所接触的世界就是那么的败坏,瀰漫着罪的气氛,因为我们生长在一个不健全的环境中。如同今天许多孩子,因为小时候没有得到好的教育和爱护,于是长大了也不懂得爱护别人。所以,人不懂得爱也不会去爱别人。天主是爱,当我们的生活远离了爱的时候,我们也就远离天主了。基督降生成人,以生活来宣示爱。祂亲身以言以行来教导我们该怎样生活、怎样爱人、怎样回归天父那里。基督的生活教给我们一个方法、一个途径,使我们重新走回正路——找到天父。所以基督说:「我是道路、真理、生命。」

    人类原祖所犯过错的后患,因着基督而得以克服。圣保禄说:「就如罪恶藉着一人进入了世界但恩宠不是过犯所能比的,因为如果因一人的过犯大众都死了,那么,天主的恩宠和那因耶稣基督一人的恩宠所施与的恩惠,更丰富地洋溢到大众身上(罗﹒5:12,15)这里指出亚当(一人)的犯错殃及众人,但基督的降生却施恩于众人,赎回了一切。况且这恩宠远远超出原罪所遗下来的祸害,致使有人称这罪为「有福的祸害」。我们不难看出,天主爱人的爱永远超过人的罪。当我们尚在罪恶中时,祂已爱了我们,我们尚未回头时,祂已宽赦了我们的一切;因为「基督在我们还是罪人时,就为我们死了,这证明天主怎样爱我们。」(罗.5:8)人在软弱无力中才会更倚靠主,人在被宽恕中才更能体验到爱的真谛。(参阅路﹒7:36-50)如果我们接受这句话,那么,便会发现原罪道理中积极的一面——使我们更体会到上主的慈爱鸿恩。

    诫命

    「做基督徒是要守天主十诫的。」连教外人也能说出这句话来。小时候学道理时,将天主十诫背得滚瓜烂熟,然后脑海里满是「不许这个,不许那个」。诫命是天主颁布给人的生活法则,是人在世上完成得救的其中一个方法。换言之,守诫命是得救恩的保证。十诫是天主在西乃山上颁布给以色列人,要他们遵守的生活规范。诫命的内容全按照当时的文化背景和伦理生活情况,具体地、清楚地写下来,要他们绝对遵守。以色列人也知道十诫是天主给他们的恩惠,使他们懂得怎样生活,这实在是他们获得生命的幸福途径。(参阅申.10:13)

    今天我们的生活环境、时代背景和伦理规范,与以色列人的情况有很大的差异。所以,若只按着文字上十诫的条文去遵守,实未能满全我们守诫命的责任。换言之,我们应该有一套能够反映当代伦理道德的守则,来帮助我们走得救的途径,这就是「诫命」的精神;是耶稣所刷新的「爱」的诫命。

    其实,诫命内容本身不是最重要,主要的是我们守诫命的心态;因为内容会因时代之不同而有新的需要,要加以阐释;但是,精神就永恒不变。圣保禄说:「这约不在于文字,而是在于神,因为文字叫人死,神却叫人活。」(格后.3:6)是基督所带来的新的精神,使我们更明白守诫命的真意义。

    耶稣说:「你们不要以为我来是废除法律或先知;我来不是为废除,而是为成全。」(玛.5:17)这成全的标准是环绕着一个「爱」字。有人说:「爱」是最能容纳各项内容的公式;但在实行起来时,却又是最难达到成全境界的。就基于此,耶稣要我们无止境的去爱。因为只有基于真爱而做的一切才是无条件的。这好比一对相爱的男女,彼此为对方做一切时,从不计较报酬,也不吝啬所付出的是多少。同样,我们的信仰生活亦应源于「爱」,从而引发出来的行动才是至真至高的信仰生活境界。上文说「守诫命的精神和心态最重要」,就是基于这一点。究竟我们守诫命是出于爱天主爱人之心,抑或是为了怕受罚?

    诫命不是我们信仰生活的目的,它只是一个方法;一个用来帮助我们修德的指标,让我们的生活规范有一个准则;故此,为那些守法的人,诫命的存在与否无关重要,也不影响他们的生活态度和原则;但是,为那些远离伦理规范而生活的人,诫命便成为他们的道德准绳,厘订生活的宝鉴。明白了这一点,相信我们都愿意生活于一个自由的、不在法律约束下的爱的生活。人都有爱和被爱的经验:父母子女、朋友夫妇间的爱。这些都是出于自然的流露,也不必强迫自己去接受。但是,耶稣却要求人去爱所有的人,连所憎恨的人也要爱。(参阅玛.5:46-48)这实在很难做得到,不过耶稣早就看到这点,所以祂说:「谁若愿意跟随我,该弃绝自己,天天背着自己的十字架跟随我。」(路.9:23)又说:「凡你们愿意人给你们做的,你们也要照样给人做。」(玛.7:12)以上就是爱的最具体描写。当我们的行为以爱为出发,超越了「法律」和「诫命」的界限时,再不会计较做了多少;得到多少了。

    基督徒应该同样爱好人和坏人,也准备好为别人而牺牲自己;耶稣以身作则,首先实践了这至大的爱仇德行。祂在十字架上将爱人的诫命升华了,成为我们的伦理生活总纲,那就是「爱天主在万有之上及爱人如己」,圣保禄也说:「爱是法律的满全。」(罗.13:10)这是最清楚明确的事实。

    天主十诫:

    一、 钦崇一天主在万有之上,

    二、毋呼天主圣名以发虚誓,

    三、守瞻礼主日,

    四、孝敬父母,

    五、毋杀人,

    六、毋行邪淫,

    七、毋偷盗,

    八、毋妄证,

    九、毋愿他人妻,

    十、毋贪他人财物。

    生活反省

     当我面对天主时,我常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罪人,抑或是祂的儿女?

     当我要为生活上的事情做抉择时,我会否从基督徒的立场上作取舍?

     我对于「守诫命」的态度是怎样的?是为了怕罚?是为了良心的平安?抑或是为了爱天主?

    参考资料

    *天主教的信仰(保禄书局)第65-70,203-406页

    *合一教理卷三(真理学会)第56-60,68-90页

    *基督之律卷三(1)(光启)第5-16页

    *原罪四讲张春申着(光启)

    *关于原罪的一些问题神学论集1、2期

    *有关原罪知识的来源神学论集29期第363-388页

    *现代神学中的原罪问题铎声175期第8-14页

    *原罪及其神学解释的变更神学论集47期第47页

    *「罪」与「皈依」的神学神学论集8期第297页

    *罪与天国「越」示编委会出版第9-17页

    *圣经:创.3:1-7若.13:34-35出.20:1-17路.15:11-24玛.5:17-48;22:36——40

    罗.13:8.14哥.3:14

    诫命总论习作

    甲、选择题:(可选择多项)

    (一) 原罪是:

    超出人本身所犯的本罪之外,从母胎传下来的。

    我们父母所犯的罪遗留到我们身上。

    人类失落天主恩宠的关键,所以需要基督的救赎。

    在圣洗圣中赦免的。

    (二) 亚当所犯的罪是「有福的祸害」因为:

    藉此基督降生,施恩予众人。

    基督的救赎恩宠远超过原罪的祸患。

    因此我们更体验、明白天主对我们的爱。

    这罪是由亚当一人承受,与我们的本罪无关。

    (三) 耶稣教给我们守诫命的正确精神是:.

    以爱为出发点,要爱天主爱人。

    主持正义,保存大众利益,发挥爱的精神。

    为了积极的度爱的生活。

    为了怕犯罪受惩罚。

    (四) 天主十诫在今天为我们来说:

    是过时的、不合潮流的法则。

    是约束人生活的法则。

    仍然有存在的必要。

    是获得教恩的一个方法。

    (五) 我们对天主的形像应该是:

    一个高高在上、威力万千的正义之神。

    一个三角形里面睁着一只大眼睛。

    一个永远怀着宽恕的慈父。

    一个赏善罚恶的判官。

    乙、填充题:

    (一) 罪就是人滥用天主所给的 ,做出 的事。

    (二)原罪是整个人类以及每个人内在的状态,都不合乎 。它是与人性一齐传下来的。

    (三)救赎的恩典是说 所犯的罪,因 的降生得以补偿。

    (四)诫命的 不是最重要,主要的是 。

    (五)天主十诫可总括为:爱 及爱 这是我们的伦理生活总纲。
三、诫命重温 2、钦崇赞美(第一、二、三诫)
    诫命重温(2)

    钦崇赞美(第一、二、三诫)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天主教教友总会(电:25603800)

    遇到任何挫折都不失望,要常赞美光荣天主。

    前言

    「我的天主,我的万有!」这是义大利圣人五伤方济各祈祷时常用的话。在方济的一生中,天主就是他的一切。当方济肯定了天主的爱后,便立即以行动来回应。在天主与金钱、名誉、地位以至亲情当中,他只选取了天主。于是,他很快地便失去了以往的一切,因为他选择了形同乞丐般的寒酸生活,致使富有的父亲公开地和他脱离关系。往日一班拥侍左右的朋友,也不知去向了。现在的方济,连起码的两餐饱饭也失了保障,但是他内心充满喜乐和平安,他觉得失去的不算甚么,找到天主才是无价之宝。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许从未发生过如圣方济般的大抉择、大弃舍,不过,每天生活中的小事情,均不停地要我们去选择:是否爱天主在一切之上呢?例如:我们面对星期日的弥撒和旅行时,会选择那一样?我们会早些出门准时参与弥撒抑或贪睡多一刻钟而迟到?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少不了要做的取舍和选择。

    钦崇一天主在万有之上

     崇拜偶像

    有人说他不信神,只信自己;也有人说他心目中没有偶像,只有自己。尽管说的时候振振有词,但实际生活中却被围困于众多的群星英雄之中。每个人心目中都有英雄人物的造像。在大众传播媒介的宣传下,明星、歌星、球星等人物,早就深入人群中,一般人都对他们仰慕不已,也梦想着一朝荣登龙门之列。这些也只是我们生活中的有形偶像。另有一种无形的偶像,影响力尤甚,那就是金钱、名誉、地位了。人往往为了追求更高的物质生活,或想得到一个更高更有体面的地位而不择手段,弄至寝食不安。耶稣说:「没有人能事奉两个主人:他或是要恨这一个而爱那一个,或是依附这一个而轻忽那一个。你们不能事奉天主而又事奉钱财。」(玛.6:24)耶稣早就看到人的弱点——一个反覆善变的性格,所以祂给我们明言出来,要我们在选择的时候做个明智的决定。

     崇拜天主

    「我是上主你的天主,是我领你出了埃及、奴隶之所。除我之外你不可有别的神。」(出.20:1-3)这是天主要人遵守的第一条诫命:钦崇一天主在万有之上。所谓钦崇天主,首先要肯定祂和我们间的关系:祂是神,我们是受造物;祂是生命的主宰,我们的一切都是由祂而来的。祂不但给了我们生命,更一直照顾着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的成长。就凭着这些恩惠,我们便该当爱祂超过一切其他的受造物了。出于爱心的崇拜是亲切的,是最真诚的。崇拜天主自然会做天主所要我们做的事,爱天主自然不会伤祂的心。

    一向我们都称天主为天父。然而,心目中有否把衪当作父亲般看待?或者,我们仍然将祂视为高高在上、威严透顶的判官?子女与父母间的亲情,是不能被别的事物所代替的。无论在任何情况下,这亲情都会披露出来。孩子们崇拜父亲,除了欣赏、赞叹他的才干外,有时亦会跑到父亲面前撒娇或说些俏皮话。在敬拜之中,同时又产生倚靠和信赖。这分亲情是盲目的、无条件的和与生俱来的。多少次,耶稣的声音一次一次地重覆告诉我们「天父的慈爱」,祂是父亲,我们是祂的子女。我们理当体验到父子般的亲情。在浪子回头的比喻中(路.16:11-l2)耶稣极其称赞小儿子,因为他倚靠父亲的慈爱,由于爱而催使他勇敢地回头;而大儿子则抱着「公平交易」的态度来和父亲讨价还价。今天,我们早就应该摈弃大儿子的态度而怀着小儿子般的信赖去投奔天父怀中,这是祂所喜欢的。同时,这也是我们信仰生活中对天父形像的一个改变:从一个威严判官转变为慈祥的父亲;从主仆关系走进父子亲情中;从畏惧的心理演进入倚靠的情怀里。最后,由于孝爱的推动,催迫着我们用生活来实践这对主的崇拜之情。

    尊重天主的圣名

    有时候听见人说:「某某人誓愿如同吃生菜」。这是说此人常乱发誓,谎话连篇。发誓这回事在今天来说太普遍了,连小孩子在游戏中也常起誓,以示清白。以前,人起誓是一件很谨慎严重的事,以至「誓言」可被作为某些信用的凭藉,人格的担保。

    身为一个基督徒,对「发誓」这行动要很谨慎,不可随便妄用天主的圣名。「不要奉我的名发虚誓,而亵你天主的名字:我是上主。」(肋.19:12)撒谎是违反真理,属欺骗的行为。立誓者为了表示自己的「真」,而妄用天主的圣名来为自己作证,这就罪上加罪了。所以第二诫命令我们「毋呼天主圣名以发虚誓。」天主的圣名代表天主自己。所以我们呼唤时要尊敬。另一种相反第二诫的行为是抱怨、诅咒天主,遇到不顺心的事便出言抱怨,归咎于天主的不照顾。这是至大的不敬,同时亦看出我们自己信德的薄弱,受到挫折便失望,不倚靠天主的能力,只会抱怨。以上都是我们最容易犯错的例子。然而,第二诫亦有积极的一面,就是鼓励我们在祈祷中心口合一,常赞美天主的圣名,也呼求天主圣三的帮助。

    守瞻礼主日

    钦崇敬拜天主的方法很多,其中一个方式是祈祷和祭祀。当我们聚在一起举行敬礼时,就是崇拜天主的一个具体可见的行动。为使我们在繁忙的生活中,不忘恭敬天主起见,教会特定了一些节日来帮助我们想起天主。天主的诫命中也有明文规定要遵守的日子。

    「六天应该劳作,作你一切的事;但第七天是为恭敬上主你的天主当守的安息日。」(出.20:9-10)如今,世界各国的工作周,大多取用了星期日休息的制度。原来这第七天休息的规矩是由基督徒守罢工这诫命演变而来的,能够在每星期里,使全世界的人有一个共同的休息日,彼此间享受同一国际社的假日,这不能不说是件好事。

    基督徒的守主日是在第七天停止工作,专心去参与崇拜、敬礼天主的聚会。所谓「主日」,就是「主的日子」,既然是主的日子,当然要保留作为专务主的事。这是为使基督徒保持清晰的意识——不要忘记天主的事。现时教会所定的日子里,除了每个星期日外,尚有圣诞节一天要守的节日。这些特定的日子里,除了祈祷、参与弥撒之外,还要求人罢工(停止每天上班的工作),以保有一个优闲的身心来恭敬天主。由于社会环境及生活上的需要,许多人都未能够安排到在主日休息,所以很难守好「罢工」的规定。教会因了牧民上的需要,便给予这些人宽免,只要求教友在主日参与弥撒圣祭,便算守好这一诫命。但是,应当知道,这并不意味着一台弥撒便全做好了守主日的本分,而是应当尽自己的力量,在主的日子内,多行祈祷,学习和研究信仰上的事情,以加深对主的认识,稳固自己的信仰。

     主的日子

    直到现在,我们只从外在的罢工、参与弥撒来看「主的日子」。这些都是很表面化的事,若要深入「主的日子」的意义,我们便得从基督徒的信仰根本谈起。基督徒的信仰中心是基督的死亡、复活。原来主日是特别记念基督从死者中复活的奥迹。今天我们特定在主日庆祝基督的死亡、复活奥迹。这牢不可破的纪念,经历了二千多年,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那怕遭受了教难,但祇要一有机会,几个人聚在一起,便会举行纪念的仪式,藉以维系众人的信仰。在举行感恩祭时,不仅纪念基督的复活事迹,并且养活人灵,供给人生命之粮,使人在圣体圣事中成长茁壮。(请参阅「圣事重温」之五:感恩祭)如果深明这重大节日的意义,主日上教堂便不应只是为了尽本分;也不是因为被教堂内的清静庄严气氛吸引而来;更不是因为习惯了,所以便去,而是因为了解了主日的意义,要使信仰生活活得更充实、有内容和有意义。那么,我们得从弥撒中吸取生活的原动力,成为生活中的力量,使自己在基督内一日日地成长,同时也帮助别人归向主。

    综观上述三条诫命所要求的,是要我们在生活中将主的事情放在第一位。有时候,在实际的某些事情上是不容易办到的;但我们的经验是:因为这是诫命,故此虽然难也得勉力的做,况且这是帮助我们走成全(得救)道路的一个方法。这也是履行了诫命的要求,不过,如果我们能跳越「法则」和「命令」的规条,纯以「孝爱」的心情守诫命时,我们将会享受到自由的可贵。

    天主十诫前三诫是:

    一、钦崇一天主在万有之上,二、毋呼天主圣名以发虚誓,三、守瞻体主日。

    生活反省

     在日常生活中,行事待人是否都以「敬主爱人」为出发点?为什么?

     你对祈祷和礼仪生活的态度怎样?可有可无吗?是填充空闲时间的活动吗?是刻意地孝爱天父的行动?

     在遇到逆境、失意或不顺心的事情时,曾否怨天尤人?在成功或得意时,又曾否赞美和感谢天父?

     在祈祷时是否心口合一?并以行动来配合祈祷?

     主日参与弥撒是否感到是一份沉重的负担?每次都准时及专心吗?能否提早十分钟到圣堂,准备一份平静的心境参与感恩祭?

     你感到弥撒为你有什么意义?除了主日外,平日也有把握参与感恩祭的机会吗?为什么?

    参考资料

    *钦崇、尊敬天主圣名与守主日天主教的信仰第207页

    *主日与主日弥撒神学论集2期第227页

    *钦崇、赞美、祈求主与基督迈进第152页

    *基督(示编委会出版)第137页

    *基督之律卷二(1)(光启)

    *圣经:出.20:1-3;7;9-10肋﹒19:12咏﹒51:17玛.7:21

    路.13:3;4:33-35若.4:23;14:15斐.1:9

    钦崇赞美习作(第一、二、三诫)

    甲、选择题:

    (一) 我们与天父的关系应当犹如:(选出对的一题)

    罪人和判官

    子女与父亲

    兄弟姊妹

    知己朋友

    (二) 崇拜天主在万有之上,就是:(选出对的一题)

    追求更高的物质享受

    星期日望弥撒

    恒常祈祷,并在生活的取舍上选择天主。

    选择形同乞丐般的寒酸生活。

    (三) 我们对天父的态度是:(选出对的一题)

    倚靠和信赖

    公平交易

    畏惧

    仰慕

    (四) 我们不可以天主的名字发虚誓,因为:(选出错的一题)

    违反真理,亵天主的名字。

    誓言可被作为信用的凭证,及人格的担保。

    是现代人生活中太普遍的事。

    谨慎的誓言是信靠天主的凭证。

    (五) 我们该守胆礼主日,因为:(选出错的一题)

    这是教会的规炬,教友的本份。

    该天是国际性的假日。

    是主的日子,让信友保持一个优闲的心境,去专务祈祷和强化信仰生活。

    是特别记念基督从死者中复活的奥迹,是基督徒信仰的中心。

    乙、填充题:

    (一) 我们该钦崇 在万有之上,因为祂是 的主宰。我们的一切是由祂而来,并由祂照顾,所以我们该用 来回应祂的恩惠。

    (二) 亲切而真诫的崇拜是出于 ,同时也产生 和 。

    (三)尊重天主的圣名,除了 外,在不顺心的事情上 和 天主,并在祈祷中 。

    (四)「主日」就是 ,要保留作为 。

    (五)在主的日子,应多行 ,学习和研究 上的事,以加深对 的认识,稳固自己的信仰。
三、诫命重温 3、彼此尊重(第四诫)
    诫命重温(3)

    彼此尊重(第四诫)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天主教教友总会(电:25603800)

    我们该以爱心去培养一个和谐、共融的人际关系。

    前言

    阿芬领洗十几二十年了,平日在家喜欢和邻居打牌。她的教友生活向来都过得马马虎虎,高兴时便带孩子去圣堂,若碰巧前一天打夜牌,第二天起不来的时候,便不去参与弥撒了。大概阿芬学道理时背熟了要理问答吧,虽然道理真义懂得不很多,但却喜欢引用圣经和要理来教训该子们:甚幺上天堂、下地狱、毋妄证等语不绝于口。上星期到她家时,她正在教训大女见,因为女儿没有准时煮好晚饭。孩子今年读中三,生来就是一副倔强的脾气,母亲骂一句便驳回两句,最后竟数说起母亲的不是来:甚幺自己学校功课多啦!没时间啦!况且母亲只是去打牌又不是做工等等。气得阿芬睁大眼睛说不出话来。然后她拖着女儿骂她犯了第四诫,要她去办告解求宽恕。

    我在一旁,想不到阿芬会这样教训|孩子,即时也觉到很愕然。实在也亏她能这样教导孩子们。她倒用对了,说孩子不听父母命,犯了第四诫,但她竟没想到她自己也可能犯了第四诫,因为她没有尽好做母亲应尽的责任。她竟不知道第四诫所涉及的人际关系,何止儿女对父母这般简单,尚有上司下属、僱主佣工和政府人民的一切权利义务等问题。

    权威和服从

    人生下来便要倚靠别人才能生活。家庭是我们最先接触的团体。我们的群体生活始于家庭,然后是学校和社会。因此之故,人际关系是我们一生中要面对的,并且也直接地影响着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天主是爱,祂愿意我们度一个爱的生活,所以,祂给了一条让我们共同遵守的诫命——第四诫。

    凡有人群的地方,便应有制度和大家要遵守的规则,这是为了保障大家的利益而定下来的。一个人如果从小便谨守规矩,服从父母,将来在学校和社会上都必易于守法,不会以服从法律和权威视为妨碍自由。但是,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大多数是敌视「权威」的,对拥有权力的人,如父母、长辈、上司和政府等人,当他们行使职责时对他们就存有成见。这原因可能来自以往对某些人滥用了权力所留下的不良印象而产生的。事实上,权威是来自天主,为使人透过权力来完成服务的职责。所以,为上级的,要考虑在为人群服务时是否在寻求大众的利益?当我们谈及服从时,不要以为俯首唯诺就是最佳的服从者,因为权威和服从不应是单直下的,而是双程;将上下之间的关系建基于彼此尊重和共同负责的合作上。所以,上位者都有他们当守的职务和当行的权炳,这是为达到有效的服务而存在的。至于身为下属的便要切实地合作,遵守法则,尽好应尽的义务。

    父母与子女

    「父慈子孝」是建立美满家庭不可缺少的条件。我国人最讲孝道,以往几代同堂的大家庭制度能够存在,便在于一个「孝」字来维系。今天大家庭制度早就不适用了,上下两代共处者也不多了。如今子女成家后多数搬到外面居住。家庭中成员的减少,在人际关系上理应较简单和易于接纳。然而现时上下两代间的隔膜却愈来愈大,于是「代沟」问题便成了最好的藉口。「代沟」固然是由于两代间的生活习惯、时代背景及教育差异所形成的,是个无可避免的事实,也是每一个时代都出现的问题。不过,由于处理方法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结果。今天若要反省代沟问题,便要从两代间的责任和爱心来检讨了。

    养儿育女是父母的天职,除了养育和供书之外,家庭教育是很重要的,孩子自小便受到父母们言行举止的影响和薰陶,所以父母的身教重于一切,要给孩子树立好表样,耶稣也告诫我们说:「无论谁,使这些信我的孩子中的一个跌倒,倒不如拿一块驴拉的磨石,系在他的颈上,沉在海里的深处更好。」(玛.18:6)现时许多父母都以为给予孩子们物质上的一切需要,使他们吃好的、穿好的便尽了自己的责任,于是辛辛苦苦的为了赚取更多的钱,要使孩子有更好的生活享受。那晓得今天的孩子,最需要的是更多的关怀和更融洽的家庭气氛。身为父母的,应该让孩子们有足够时间与自己交谈,分享他们的生活经验。一旦这种自由、开放、彼此分享的家庭气氛建立起来之后,当孩子长大时亦会视父母为交谈、分忧的对象;而做父母的亦习惯了让孩子们分担家庭中的困难。这点无论对个人的成长和彼此间的沟通来说,都有莫大的益处。

    孝敬父母是做儿女不可少的职责,这也就是我们中国传统中的最大德行。所谓「生养死葬」,只是最基本的要求。身为儿女的,如果只是为了「尽责」而养父母,而不是出自「孝爱」,那末,仍未做到「孝敬」的高。虽然每天丰衣足食,但终日饱尝孤寂的滋味时,试问,这又怎比得上粗茶淡饭,但却享受到儿孙之乐的生活呢?讲孝道不只是生活、物质上对父母的供养,更重要的是那片孝心。

    僱主与工人

    天主造人,是无分贵贱贫富,是一律平等的。虽然工作岗位不同,有些人做老板,有些人做工人,但是,都一同参与工作,建设社会。僱主少不了工人,而工人也不能没有僱主,彼此是建基于尊重、信赖和合作上的。可惜,有许多商家、老板,常常剥削工人,没有付出合理的工资,和为工人提供福利与保障,只着眼于自己的利润上,这是一种相反基督徒精神的行为,同时也触犯了第四诫。第四诫要居上位的以爱心关怀工人,使他们重视自己的工作,欣赏自己的能力,因而抱着服务大众的心态去工作。

    身为工人的,也要积极的做好自己岗位上的一切。偷懒、怠工,及故意浪费资源等,都是不负责任的行为,有损基督徒精神的。工作是天主悦纳的祭品,它要求劳资间彼此合作,去造福人群,建设世界,故此工作有至大的服务意义和价值,我们理应重视它。

    政府与人民

    在民间盛传的一句说话:「官字两个口」,可谓说尽了民众对政府的观感。官民间的关系,似乎自古以来就存着隔膜,不合作和互不信赖,两者间也常出现争执。且看耶稣时代亦如是,有人问耶稣说:「可不可以给凯撒纳税?」这些人企图以难题来使祂陷于官非中,幸而耶稣巧妙地解答了。(参阅路.20:21-25)

    政府的存在是为了公共福利,保障人民的权利、生命和财产。世上所有的权柄都是来自天主的。身任要职的官长,也只不过是为人服务,做众人的「仆役」,受委托去管理一切。所以,不应滥用权柄,以大权在手便高高在上,自抬身价。相反的,要善用权能,本着服务的精神,为人民工作。耶稣说过:「你们中最大的,要成为最小的;为首领的,要成为服事人的。」(路.22:26)

    缴纳税收、奉公守法是每一个公民当尽的义务。为求建设一个安定、幸福、充满正义、友爱的社会,除了执政者的明智行政措施外,每个人都应献出自己的一分力量来维护及推行。每个人的一分力量就是大众的力量,能够推动整个社会前进。基督徒要想将基督的爱及精神带进人们的生活中,便要更积极地关心、参与大众的事情,热心公共事业。例如举报贪污,揭发罪案,保持城市清洁等都是我们份内的和可行的事情。

    第四诫所命的不外是我们常人该遵守的人伦关系;是最为普通并与生活忧戚相关的。对于这一条不是基督徒也应遵守的诫命来说,身为基督徒的,更应积极地、自动自发地用爱心去培养一个和谐的、共融的人际关系,毫无保留地献出服务的、关怀的和无私的爱心。

    第四诫:

    命人孝敬父母,但亦说明父母对子女的责任;并将这种关系推介至长上与下属;政府与人民的权利义务上。目的在维护各人的利益,要人各尽其职,共同去建设一个和谐共融的社会。

    生活反省

     我身为父母或教师的,会给孩子们立下甚幺好榜样?有改善的必要吗?

     为人子女,我曾如何孝敬父母?从今以后,我该怎样表达对父母的孝爱?言语上?行为上?

     我身为上司,是否常滥用职权?抑或本着爱心关怀下属的一切?能否有些具体的改善方法?

     身为僱员或下属,我有善尽职守吗?为甚幺?

     我当在祈祷及圣事中向天父祈求,赐我乐于善尽职守,怀着爱主爱人的心服务他人。

    参考资料

    *天主教的信仰(保禄书局)第214-221页

    *基督之律卷三(1)(光启)第17-132页

    *家庭中的沟通神学论集39期第115页

    *圣经之家庭生活神学论集19期第9页

    *基督化家庭见证68期第8页

    *要留给子女甚幺?(上)见证75期第20-22页

    *要留给子女甚幺?(下)见证76期第27-29页

    *教育子女是父母的天职见证1965年四月第32页

    *何来代沟?如何消弭?见证72期第8-9页

    *圣经:德、.3:14-18;30:1-13路﹒20:21-25;2:51;22:26

    若﹒19:l0-ll弗.:6:1-9罗﹒13:1-8

    诫命重温(3)

    彼此尊重习作(第四诫)

    甲、选择题:

    (一)普遍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大多数人都:(选出对的一题)

    .喜欢「权威」的。

    .敌视「权威」的。

    .害怕「权威」的。

    .奉承「权威」的。

    (二)今天的孩子最需要的是:(选出对的一题)

    .物质的享受。

    .接受高等的教育。

    .自由活动。

    .关怀和更融洽的家庭气氛。

    (三)相反基督徒精神的行为是:(选出错的一题)

    .僱主以爱心关怀工人。

    .工人故意怠工及浪费资源。

    .商人只着眼于自己的利润上。

    .滥用权力。

    (四)基督徒应重视工作,因为工作是:(选出对的一题)

    .谋生的工具。

    .天主悦纳的祭品。

    .消磨时间的方法。

    .使自己生活有所寄托的方法。

    (五)第四诫命人孝敬父母,目的是:(选出错的一题)

    .揭示父母的无上权威。

    .提醒子女与父母间彼此应有的责任。

    .维护各人的利益。

    .提醒人要各尽其职,建设社会。

    乙填充题:(填上最适当的字句)

    (一) 这诫命所涉及的人际关系,除了父母与子女之外,也包括各阶层人仕的一切 的问题上。

    (二) 有人群的地方,便应有制度和大家要遵守的规则,因为要保障 。如果大家都

     ,便不会以服从法律和权威为妨碍自由的事。但是权威和服从不应是单线直下的,却该建基于上下之间彼此 和 的合作上。

    (三)父母教育子女应给孩子 ,让孩子们有足够 ,分享

     ,并教他们分担 。做子女的,奉养及照顾父母应出于 ,而不应只为了尽责。

    (四)政府的存在是为了 人民的权利、生命和财产。官长们的权柄也都是来自 的,他们是受 去 一切。所以他们该 权能,本着 的精神,为人民工作。

    (五)基督徒要将基督的爱及精神带进人们的生活中,便要积极地 、 大众的事情,热心 ,献出自己的 来推动整个社会前进。
三、诫命重温 4、尊重生命(第五诫)
    诫命重温(4)

    尊重生命(第五诫)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天主教教友总会(电:25603800)

    生命固然宝贵,但能使生命活得有意义就更宝贵了。

    前言

    某女修会在澳门离岛管理着一间小型的弱智和精神病院。某一天,我前往探访时,见到院长修女不停地东奔西跑,为这个病人清理床铺,为那一个病人剪头发,甚么都要由自己动手做。她告诉我,病院规模小,人手不足,所以事事都要亲力亲为。当闲下来的时候,她又四处巡视,病人都爱拉着她问东问西,都是一些千遍一律无意义的问题,而她却不厌其烦的重覆一次又一次的回答。我就见到一位老婆婆把同一个问题问了七、八次之多,而修女也就回答了七、八次。每一次的答覆都使那老婆婆开心地拍手叫好。事后,我问修女,是什么原因使她有如此大的忍耐和爱心面对这一班人。她说:「没有什么,只不过她们是人,是我们中的一个人。她们都拥有生命,她们都有权利生存下去。我尊重她们每一个人的生命,就如同尊重你和我的生命一样。我的责任是帮助她们活一个更丰盛、更有意义的生命。」

    人人都爱惜自己的生命

    每个人都爱惜自己的生命,都希望长命百岁。纵然活在世上的时间只是那末的短短数十年,但是,人却不惜为了保护生命而努力寻求方法。所有衣、食、住、行各方面的进步,莫不是为了使生命享有快乐的时光。病人努力与病魔搏斗,为的是要继续活下去。讲究卫生和营养也不外为了更长命。世界上每个国家和地方法则也都有明文保障、维护人的生命,防止损害人的身体。

    以上的事实表现出人和团体都极力的珍惜生命,使它不受祸害。然而,世界上均有一些人自动地为了爱,为了抢救别人的生命而捐弃自己的生命。这些人不是轻视自己的生命,只是让自己的生命活得更有意义。我国有句话:「死有轻于鸿毛,有重于泰山。」生命本身自然宝贵,但是,能使生命活得有意义就更宝贵了。

    人有权支配生命吗?

    有人不惜争取、延长生命的年限;另一方面,有人却视生命如草芥。不是吗?每天打开报纸,自杀、劫杀、伤人等事件淋廊满目,而我们早已对这些事处之泰然、,也显得无动于衷。这是因为我们不关心别人、漠视生命的价值吗?抑或我们只关心自己而忽视了别人存在的价值呢?我们都知道伤害别人的身体和性命是犯罪的行为,连自杀也是违法,是禁止的,因为除天主之外,谁也没有权柄决定生命的长短。尽管我们对「毋杀人」的诫命最清楚明白,也不容置疑,但是每当我们面对社会上许许多多似是而非的新道德观念时,往往会迷失方向,无所适从。

     堕胎

    在第五诫中关于堕胎的问题为今日教友们来说,是一个大挑战;也是一个切身的问题。基于家庭计划和经济预算,做父母的对养育儿女的数目早就作好了选择。于是当某些「不速之客」不在预算之内突然来到峙,便得面对挑战,做一个明智的抉择。往往在抉择时,碰到社会上的道德标准和我们的信仰有所砥触时,我们在取舍的行动上就更形困难了。因为,或多或少的,我们都受到了社会上一般的道德尺度所影响。

    香港现时已放宽了堕胎,在不少情况下被视为合法行为。换言之,堕胎这回事再不必偷偷摸摸的找黑市医生。表面看来,好像是件好事,尤其是为那些孩子过多的贫穷妇女,以及一些不是因了自己的过错而必须堕胎的人来说,是安全得多了。但是,在基督徒而言,我们可否认同这些法例?

    以下让我们节录两段教会有关堕胎的指示条文来作反省:「生命之主天主曾将保存生命的卓绝任务,委托于人,并令人以相称人性尊严的方式,完成这任务。故此,由妊娠之初,生命即受到极其谨慎的保护。堕胎和杀害婴儿构成滔天的罪行。」(论教会在现代世界牧职宪章第51号)。

    很明显地,教会的指示是:无论在任何环境之下,永远不能许可人以直接的行动毁灭无辜胎儿的生命。至于问及基于母亲的健康,优生学的根据,以及因奸成孕等情况下,教会是否允许堕胎?在一九七四年轻教宗保禄六世批准的「堕胎声明」中的立场为:

    「可能是母亲的健康,有时是她的生死问题,亦可能是增加子女数字,胜过家庭的负担,特别怕婴儿是不正常的、或残废的;也可能是家庭的荣誉问题,或社会中的地位问题等。我们说以上任何理由,都不能授人权力去杀害另一个人的生命,虽然它刚开始。对婴儿将来的幸福,没有人,连父母在内,亦不能代替他,虽然他尚在胎中,用他的名义选择他的生死。」(参阅合一教理卷四143页)

    有许多人以胎儿尚未成人为理由,否认杀害生命的说法。虽然医学及生物学不能清楚告诉我们,生命到底何时开始。但是有一个事实,就是胚胎是一个小生命,是天主赋与人灵魂的先决条件;是一个生命诞生的过程。现在,我们蓄意要将这将要成人的生命除去,便是破坏了生命成长的自然律,这实在是一项狭义的谋杀行为。

     自杀、安死

    上文提及「有些人为了帮助别人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的事实。这种伟大的行为,与自杀是两件截然不同的事。自杀是人在自由意志、下决意终止自己的生命。为基督徒来说,这行动表示了对主的失望;大大的否定了天主的慈爱。纵使一个人的生命活得一无用处,且完全失去意义也罢,他也不能自杀,因为他无权这样做。「安死」是帮助一个人死去,以减轻和缩短一个垂死者的苦痛。通常是病人的家人要求医生使用药物,帮助病者早日结束生命。有人说:「既然明知病人无好转的可能,且出于爱心以减轻他的苦痛,究有何不可?」

    我们的答覆是:无论如何,我们没有权去干预人生命的长短。况且在天主的计划中及病者的立场来说:病痛不一定不好;相反的,可成为他个人修德立功的方法。同时也是天主容许在他生命中出现的事实。在安死的行动中,我们超越了信仰天主是生死大主的应有界限。如果这行为是出自病者自己的要求时,这便成为一种间接的自杀了。

    活一个丰盛的生命

    毕竟在我们当中走上自杀的路和有勇气寻死的人还是不多,但是,染上恶习的人却比比皆是。所以,第五诫要求人远离一切伤害身体的事物,如吸毒、酗酒、打架、沉迷赌博和暴饮暴食等,都是损害人健康的行为。

    表面看来,第五诫所命令的不伤害人的身体和生命,也只不过是一项消极性的禁令。不犯错不等于就是守好诫命,每一条诫命都有它积极性的一面。第五诫唤醒人活一个丰盛的生命;善待身体,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我们说:生命是来自天主的,祂要求人在生活中成长,走向成全的境界(得救)。要使我们的生活有意义,首先应该为自己安排一个均衡的、有纪律的生活;培养一个欣赏生命的心态;以喜悦的心情来面对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同时,用爱心来开导、劝勉那些对生命失去信心的朋友,帮助他们重新站起来,努力的活下去。这样,在爱天主、爱人的生活里,我们才能满全守诫命的意义,在得救的路途上前进。

    第五诫——毋杀人

    命人尊重人的身体;积极地欣赏生命的价值。为此,人当远离伤害人身心的罪行:如杀人、自杀、堕胎、安死、酗酒、吸毒、打架和放纵生活等行为。

    生活反省

    一、与人交往的时候,我曾否向一些附和堕胎合法化、人工节育法等的朋友,表达自己的信仰对「生命」的立场。

    二、我同意并遵从教会的训导吗?我对「尊重生命」的内涵有多少认识?

    三、在履行尊重生命的责任时有什么困难?曾否向其他教友或神长们求教?或者帮助人解决困难?

    四、我曾否肆意纵容自己沉迷于损害身体的活动、事物或行为中?或者企图学习一些有损身心的事物,例如赌博、酗酒、吸毒、暴饮暴食、阅读不正当的刊物等。

    五、我是否每天都感谢天主的恩赐和眷顾?是否恒常祈祷?是否刻意地去渡一个有意义的生活?

    六、我是否努力从圣经中学习基督徒的生活?是否勉力以喜悦的心情去面对每天的际遇?

    七、我乐意把握时间,从感恩祭中吸取生活的力量吗?

    八、今后,我如何在履行尊重生命的责任时,做得更好?

    参考资料

    *尊重人的生命天主教的信仰第222-224页

    *基督之律卷三(1)(光启)第132-166页

    *身体与生命合一教理卷四第139-147页

    *天主教对安死的看法神学论集23期第103页

    *安乐死亡铎声151期第29页

    *人口问题与调节生育神学论集18期第549页

    *毕林氏节育法铎声156期第49-50页

    *绝育铎声177期第30-32页

    *圣经:玛.5:21-22;12:9-13谷﹒8:35路.9:24;17:32若﹒12:25

    格前﹒6:13,19-20希.10:5-7罗.12:1;14:7-8

    诫命重温(4)

    尊重生命习作(第五诫)

    甲、选择题:(可选择多项)

    (一) 谁有支配生命的权柄?

    父母。

    自己。

    医生。

    天主。

    (二)我们要保护及爱惜生命,因为:

    要守第五诫。

    生命是来自天主的。

    要与堕胎合法化的运动抗衡。

    不能破坏生命成长的自然律。

    (三)教会训示我们,由那时开始生命即应受到极其谨慎的保护。

    怀孕三个月后。

    怀孕一个月后。

    婴儿出生以后。

    妊娠之初。

    (四)天主赋予生命,要人善度生活,因为祂要人:

    臣服于祂的威能。

    享受人生。

    报答祂的慈爱。

    在生活中成长,走向成全的境界。

    (五)满全守好第五诫的积极意义是要求我们:

    不犯错。

    在爱主爱人的心态中,尊重、保护和造就自己和别人的生命。

    不伤害自己和别人的身体。

    按时代的需要,保护可造就的生命。

    乙、填充题:

    (一)第五诫命我们 和 。

    (二)教会训示我们:无论在任何环境下,永远不能以直接的行动毁灭无辜胎儿的生命。而该以

     的方式,履行

    的卓绝任务。

    (三)基督徒不能在自由意志下决意终止自己的生命,因为这种行动,表示了对主的 ,

    否定了天主的 。

    (四)活一个丰富的生命,就是 身体, 中的每一刻。

    (五)要使生活有意义,首先应该为自己安排一个 的, 的生活;培养一个 的心态,以 的心情来面对一切。同时,用 来 、那些对生命失去信心的朋友,帮助他们重新站立起来。
三、诫命重温 5、性的成熟 (第六、九诫)
    诫命重温(5)

    性的成熟(第六、九诫)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天主教教友总会(电:25603800)

    爱情是件很微妙的事,该来的时候不来,不该发生的时候却发生了。

    前言

    有人说:爱情是件很微妙的事。该来的时候不来,不该发生的时候却发生了。相爱本是件很美的事,但如果发生在不该爱的人的身上时,那便会铸成大错。

    珍是个热心教友。上星期弥撒后急不及待的来找我,说有件要紧的事和我商量。待我把她带进办公室,关上门后,她便放声大哭。她告诉我她犯了第九诫,她是个大罪人。原来她爱上了一个有妇之夫。虽然明知这是相反天主诫命的,但又不能自拔,因为彼此相爱太深,已到了谁也离不开谁的地步。她又问我说:「为什么教会不许人离婚?现在我该怎么办?」

    这是千万例子中的一个吧了!珍因为是个热心教友,所以当她发觉做错了便来求指导,找个解决的方法。事实上,今天在教会内有许多人犯了类似的过错,但于害羞和无诚意、改过而不敢求宽恕和面对事实,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是教会的规条太严吗?抑或当今社会风气太坏?如果是后者,在信仰的角度下我们该怎么办?

    现实的挑战

    从古至今,色情腐蚀着每一国家、城市,甚至是人类的心灵。放眼香港,不知何时开始,性犯罪案件愈来愈多,方法更是层出不穷。加上大众传播的喧染:电影、电视、杂志等都猛力推销色惰,都在猛烈刺激人的性欲。在日积月累的「陶成」下,人的道德观也随着「开放」了,被色情「同化」了。以致今天许多人面对离婚、重婚、试婚及婚外性行为等事,已不再大惊小怪了。甚至有些基督徒在犯错后,也会觉得没有什么不对,因为许多人都这样做。

    早在二十多年前,香港尚未流行「试婚」这玩意。那时候「同居」事件,也只不过出现银色艺人的生活里,普通人是绝不接受这一套的。如今可不同了,同居还有个堂然皇之的理由,要互相了解、适应和自由,所以在结婚前先来一段「试婚」时期。

    性开放的恶果

    面对上述这些滥用性能力的例子,不难怪色情罪案愈来愈出现在年轻辈身上。继性泛滥而带来的恶果更是无法估计,不单自己受害,同时也波及别人,遗害社会,影响治安。据警察公共科资料统计:1979年非礼案件共715宗,强奸案104宗,乱伦及其他类型色情案共73宗;而1980年有关色情案件的总数为913宗。以上的统计也祇是报案所得的数字,可知,实际的犯罪数字远比这数目为大。

    据医务卫生处数字显示:1979年性病,患者达142,691人其中新患者有26,680人。1980年则增至144,641人。而新患者增至28,022人,增幅竟达百分之五。此外,另一新类型的性病也正威胁着人,据美国统计,这种名为「疹」的性病,正猛烈地打击人,以至几有「谈性色变」之象。此种病顿,以美国二百年历史而论,计有二千万人染上了,1981年就有五十万新病人加入行列。

    继这些直接性恶果之后,间接地受害的人群,可真无法计算。现时的许多社会问题和性泛滥可谓不无关系。离婚率的直线上升,间接地影响到下一代;破碎家庭所造成的问题少年,其数日增;未婚妈妈所带来的堕胎和私生子问题,也严重地影响着香港人。在这一列互相作用、循环交替的连锁反应事件里,「性开放」是至大的罪魁。它在直接间接的控制着整个社会和大众的道德价值观。

    性泛滥的原因

    现时代放荡式的自由观和享乐主义的人生观,是促成「性解放」的至大原因。许多人抱着「性」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是人性的需要,故此,想做便可以做,是正当的;但却忘记了在此之同时,人是理性的动物,是有人性尊严的。告子说:「食、色性也」,「生之谓性」。荀子也说:「性者,天之就也。」然后又说:「今人之性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通常我们只记得:性是与生俱来的,是生理上的需要,故此是理所当然、的事。然而却忘记了人若只随自己的喜好和需要而为所欲为时,便会生淫乱而失去人生活中的礼、义、道德。而这点也是人和动物不同的地方,人要能辨别是非,自我控制,并非只随基本的欲念行事,满足自己的私欲,这是最基本的人性尊严。

    人以为人性、道德是种约束,故要求解放,争取自由,于是便不计后果地满足自己。岂知人是有理性的,要为自己做的事负责任,并承担其后果。婚姻制度是为了保障社会及大众利益而建立的。在婚姻制度下才能使人更正确及有意识地负起性行为的责任。在家庭气氛中,夫妻二人才能真正地、完整地将自己献给对方,并愿意负起养育子女的责任。这些都是要在一个健全的婚姻生活中才可实现的。反之,人若只求个人短暂的享受,不负责任的交往,只会制造更多社会问题,除了破坏自己及别人的家庭幸福之外,并推翻我们的传统道德规范,蔑视社会人伦制度。在基督徒来说,更违反了天主的诫命,因为第六、第九诫极其严肃地告诫人,不可行邪淫,连思想欲念也该躲避。

    在天主眼中的「性」

    「性」是天主所创造的,且被视为「好」及「当尊重」的。天主赐给人两性不同的职分,使各尽其职,并在爱的基础上互相尊重。在古经中清楚而严厉地记载禁止一切婚姻以外的性关系。包括淫乱、娼妓、强奸、猥亵、暴露等。如果人扭曲了天主:创造的原意,最后便招来祸害,如索多玛城的毁灭就是。同样,今天人在滥用「性」的本能后,也会招来罪疚、空虚和伤害。许多心理辅导者发现:人在性解放之后更得不到性的满足,而内在的罪疚和焦虑却不断增加。所以,人于任意妄为地使用性本能之后,并未使自己得到快乐。

    婚姻生活是天主订定的。「上主天主说:人单独不好,我要给他造个与他相称的助手。」(创2:18)天主所结合的,人不能拆散;不负责任的性行为,是荼毒婚姻生活的细菌,因为「性」不是独立的,它牵涉到其他人和社会,最重要的是它与「爱」和「责任」是不可分割的。

    迈向性的成熟

    既然「天主造的一切都是好的」,同样「性」的赋与,若善加运用时,亦必帮助我们发挥爱天主及爱人的力量。基于人性的软弱,社会的败坏风气,若要保持一个「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修鍊,不是一件易事。然而,若有决心,加上不断的努力时,也是可以实现的。

    面对环境的挑战,谈何容易?当我们站在街头,走在路上,举目均是色情书刊,如果要躲避,除非不出街。可知,麻雀可以在我们头顶飞过,我们无法阻止,但我们却可以不让牠在头顶上筑巢。无意中的接触色情书刊,不是我们的错,然不让意念滋长下去,却是我们应该做的事。

    坚强的意志、是我们的起步,最直接的方法是由本身做起。让自己有一个有规律、有条理的起居生活,能得很大的帮助。许多人因为生活散漫,以致事事不起劲,没精打采的,不但失去奋发心,更不会时刻警觉地去检讨自己的生活,注意身心的健康。许多时,事情的发生往往是因由于小事情上的疏忽而起的。此外,藉着圣事、祈祷和信仰团体聚会的滋养和帮助,我们会更了解、明白基督徒的「爱」是什么,也知道如何在生活中发挥爱的力量,帮助我们肯定这份圣洁的爱的礼物,在生命中是如此的珍贵和备受尊重。要保有这份高逸圣洁的情操,不是一朝一夕可得到的,而是在不断的努力和经验的累积中成长。孩子们可以从父母处体会什么是真爱;为人父母、师长的,要教导孩子们正确的性知识,培善自律的生活习惯。如此,在彼此尊重、互爱的生活中,迈向性的成熟,做一个身心健全的人。

    第六诫:毋行邪淫第九诫:毋愿他人妻

    这诫命要人尊重自己及他人的身体,按照天主的旨意使用性本能,并禁止一切妄用性本能的思想和行动。

    生活反省

     与人交往时,对于某些有害心灵的不洁话题,我会表示自己的正确立场吗?

     我有否为自己安排一个有益身心的自律生活?

     我有否放纵自己,沉迷于有害,心灵的不良书报中?

     我对「性」的知识懂多少?我愿循正当的途径去了解它吗?

     我是否觉得教会对「婚姻」、「性行为」所定的规条太严谨?为什么?

    参考资料

    *保护身心的纯洁天主教的信仰第225-227页

    *基督之律卷三(2)(光启)第221-366页

    *性与婚姻合一教理卷四第124-139页

    *维护婚姻与家庭尊严教会在现代世界牧职宪章No.47

    *人类生命通谕No.13,14

    *信理圣部对某些性道德的问题宣言铎声155期第1-2页

    *性与婚姻见证1967年1-2月第79页

    *性与贞洁神学论集14期第563页

    *天主教对性的看法铎声175期第15-23页

    *性的新义见证89期第44页,90期第42页

    *圣经:创.1:27,2:18-25玛.5:27-28,31-32谷.10:9-12

    格前.6:15-20,11:11雅﹒1:2-4。

    诫命重温(5)

    性的成熟习作(第六、九诫)

    甲、选择题:(选出下列各题中的正确答案)

    (一)什么是促成「性解放」的最大因素?

    性是与生俱来不可缺的本能。

    性是人生理上的需要。

    放荡式的自由观和享乐主义。

    过分约束的道德规诫。

    (二)在什么情况下,人可以正确地使用性能力?

    在男女相爱中。

    在人生理上有需要时。

    在男女二人彼此同意之下。

    在婚姻生活夫妻二人相爱中。

    (三)天主赐给人两性不同的职务,使各尽其职,是为了:

    男女有别。

    在爱的基础上互相尊重。

    反映出「性」的美善。

    反映出天主的伟大创造力。

    (四)婚姻生活是天主订定的,所以:

    可以随意使用「性能力」。

    是男女双方的事,与其他人无关系。

    人要负责任,不能拆散。

    与家庭、社会全无关系。

    (五)爱情是件很微妙的事,在男女相爱中:

    祇要彼此真心,便不必理会是否有婚姻上的阻挡。

    祇要双方同意,便可以随时结离。

    应该谨慎,决不可感情用事,同时要负责任。

    第三者是完全没权来干预的。

    乙、填充题:(请填上最适当的字句)

    (一)现时的许多社会问题,婚姻家庭纠纷和青少年罪案,间接直接都是由于 造成的。所以 是至大的罪魁。

    (二)许多人只抱着性是 的 。却从不想到人是理性的动物,是有 的。

    (三)「性」是天主创造的,且被视为 及 的。

    (四)不负责任的 是 婚姻生活的 。

    (五)第六、九诫命人尊重自己及他人的身体。按照 使用性本能,并禁止一切相反这诫命的 和 。
三、诫命重温 6、超然物外(第七、十诫)
    诫命重温(6)

    超然物外(第七、十诫)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天主教教友总会(电:25603800)

    「没有人能事奉两个主人,你们不能事奉天主而又事奉钱财。」

    前言

    星期日和朋友外出购物。商场内挤满了人,玩具部尤甚,都是一家大小出来逛公司的。忽然,被一对母女的谈话吸引住。女儿嚷着要买玩具,那位年轻的母亲却很有耐心和女儿解释不买的理由。好温柔的声音:「宝宝,家里不是有了一只灰狗熊吗?你还没有好好的跟牠玩过呢!你看这只狗仔和灰狗熊不是很相似吗?有一只便够了,我们不要买多余的东西,这样做是浪费的,你明白吗?」只见那孩子不住地点头,我也不知道她明白了多少。不过,她乖乖地拖着妈妈走开了。我正想告诉朋友赞赏那位母亲的教育时,背后传来吵闹声。一个男孩子正吵嚷着要买坦克车,给妈妈连打带骂的教训|他:「不买、不买,谁叫你父亲不争气,赚钱少。如果有钱,想要什幺都有了,那怕你要飞上天也可以。回家告诉你爸,叫他想办法赚多些钱吧!哭有甚幺用,还不收声!」望着这对母子离去,心中好纳闷:明知没钱买,干吗要带孩子来逛公司,引起他的欲望呢!真不敢想像,孩子长大了会是个怎样的人?会是个视财如命的守财奴?抑或是个不择手段的拜金主义者?

    视财如命

    有人说过:「有人为财而死,有人为财伤心。钱财越多,负担越重;在数字上是赚进来,在精神上是赔出去,那真是得不偿失」。只要每天留览一下新闻,尽是抢掠、劫杀、诈骗、走私和贩毒等谋财害命的事件,式样愈来愈多,层出不穷,无非都是为了生财有术。

    「钱财至上」已成为现今社会的新价值观,不论大小事情却离不开金钱、物质主义。在这笑贫不笑娼的社会里,金钱改变了传统的道德标准和待人处事态度。钱财当前,早就没有了「道义」可言。人为了致富,可以不择手段地无视正义和公理的存在。反正,上起达官贵人,下至升斗小民,都有他们发财的方法和手段。所不幸的,这些人常将自己的幸福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有以贩卖毒品致富的毒枭;有专门剥削工人起家的奸商。我们的第七诫禁止人偷盗,然而这些人的行为却比盗贼更不如。他们真是丧尽天良,虚有其活着的躯壳。难道人真的不分阶级,视财如命吗?

    不患寡而患不均

    身处于这「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不合理制度下,受苦、受制于人的永远是同一群人。就以香港为例:曾几何时,「炒楼」之风迷上了人的心窍,有钱、没钱都一窝蜂地「炒楼」作投机买卖。结果,害得那些节衣缩食、真正需要住屋的人捱贵租、买贵楼。现时更有所谓跨国公司的大财团,影响尤甚;世界的财力就这样集中于小撮人手中,他们可以随意支配生产,厘定价格及工资,全不顾及别人的需要和福利;而被剥削的全是那些贫穷的第三世界的国家。看来贫富悬殊的局面,是永远无法推翻的。财富竟成了「世袭」似的代代相传。有钱财的可以一掷千金,挥金如土;贫穷的便要捱飢抵饿,受制于人。

    人为财死

    要生活便得工作,以赚取日用粮,这是生活的规律。钱财固然重要,但应取之有道。所谓「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况且,人一旦发了财,便容易起贪念,被欲望困扰,生活也随之散漫无节制。所以,有钱不易,用钱更难,而且要用得有价值就更加难了。难怪圣保禄说:「那些想致富的人,却陷于诱惑,堕入罗网和许多背理有害的欲望中,这欲望叫人沉溺于败坏和灭亡中。」(弟前﹒6:9-10)这才是我们有至大的忧患,所谓人为财死,因了短暂的物质生活而断送了永恒的精神生命,太过得不偿失了。多少次,耶稣在比喻中以财物来提醒我们精神生命的可贵,因为祂明白「人为财死」的道理,所以祂警告我们不要让我们在追求钱财中丧失自己的人格和生命:「要变卖你们所有的来施舍,为你们自己备下经久不朽的钱囊,在天上备下取用不尽的宝藏;那里盗贼不能走近,蠹虫也不能损坏,因为你们的宝藏在那里,你们的心也在那里。」(路.12:33-34)

    安贫乐道

    纵使人性软弱,欲望无穷,人毕竟是有灵性的,所以人能自制。为了追求一个圣善的理想,人可以放弃享乐的生活,安贫乐道地固守一个简朴的刻苦生涯。大概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谋道不谋食」了。古今中外持有这崇高情操而又能身体力行的大有人在。试看田园诗人陶渊明,他那「富贵非吾愿」,「性本爱丘山」的隐逸、豪迈高情,为了保持纯真而辞官归故里,过一个简朴的农家生活。

    义大利圣人方济各为了追随主的召唤而摈弃一切荣华富贵。他们都道尽了「钱财如粪土」的心境。印度的德兰修女,基于对人的爱和关怀,放弃安定的生活,走进贫民窟,为病患、垂死者服务,是那发自心灵的爱迫使她选择别人所抛弃的贫穷生活。也许,我们仍然觉得这些「大人物」的事迹和我们有段距离。另一个向我们挑战的实例是:每年香港都有不大学生和身任高职的人,、放弃原有的优厚工作,而投身于社会服务,为弱小的人群谋福利,争取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

    以上所有的真人真事,决不是一股勇气便能做到,而是要有爱心和安贫的精神。在这鼓吹物质至上的风气中,能「安贫」「乐道」真不容易。一般人的舒适生活和享乐主义,使我们无法不被感染。然而,上述人物在我们眼前实一个挑战、一个邀请;他们激励我们无法认同自己的生活方式:过分的浪费,不必要的奢华和那种「人有我有」的虚荣欲。这些都是守好第七、十诫的绊脚石。难怪耶稣说:「没有人能事奉两个主人你们不能事奉天主而又事奉钱财。」(玛.6:24)

    超然物外

    人可以有金钱财物,但必须善于管理,善作钱财的主人。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关键在于我们怎样使用和处理。金钱、物质是中性的、无好坏之分。好坏的定义是来自人对物质的使用和管理上是否得当?有人中了六合彩,拿大部分彩金出来做善事;也有人中了六合彩后,趾高气扬,只管利中求利,六亲不认。天主创造世界万物是了给人使用,使人人都能沾受其福。「天主曾钦定:大地及其所有是给人使用的。所以一切受造之物应在正义及爱德原则下,公平地惠及人人。」(教会在现代世界牧职宪章69号)这里说出每个人都有权及有责任分享和分施财富,以解决生活所话,同时,也是履行爱德应做的本份。这是「毋贪他人财物」的积极一面,要人共享自己的所有。「若有今世的财物,看见自己的弟兄有急难,对他关闭自己怜悯的心肠,天主的爱怎能存在他内?我们爱,不可只用言语,也不可只用口舌,而要用行动和事实。」(若一﹒3:17-18)

    除此之外,人若能时常怀着欣赏的心态善用所拥有的,那怕家财万贯,既不执着又不占有;本着「上主所赐予的,上主有权收回」的精神,纵然有一天,真如约伯般被上主收回一切时(参阅约伯传),也必能安贫乐道,无怨无尤。这种精神并不容易做到,但不是不可以。我国司马迁在狱中完成了「史记」这部伟大的着作;诺贝尔文学得奖者,俄国大文豪索忍尼辛被囚期间,凭着记忆完成了许多作品。我们会问:他们的力量,他们的创作思源从何而来?这是置生死于道外、择善固执的超脱精神,使他们能够接受局限,不为困境和失去的自由耿耿于怀,反而更能专注于灵性的生活,做自己想做的事。

    身为基督徒更应该怀着一颗「安贫乐道」的心态,为「甘贫」作证。培养一个正义、诚实、尽责的人格。慷慨助人是我们最好的见证。穷寡妇的捐献是耶稣最赏识的。不要为所拥有的而失去内心的平安,而要抱着不带来什幺,也不带走什幺的旅途者心态,做一个善于理财的管家。耶稣说:「人纵然赚得了全世界,上了自己的灵魂,为他有什幺益处?」(玛.16:26)

    事实上,一个人的贫或富,视乎他对真理的态度而定;有些穷人实在是富人,而有些富人实在是穷人。我们决不能将我们的身外物带走,所能带去的是我们自己这个人。「今世的富人,你要劝告他们,不要心高气傲,也不可寄望于无常的财富,惟独寄望于那将万物丰富地供给我们享用的天主﹒。」(弟前﹒6:17-18)

    第七诫:毋偷盗第十诫:毋贪他人财物。

    禁止人用一切不正当的、相反公义的途径赚取财物;要抱着欣赏、分享的心态,来享用天主在生活中所赐予的一切;并运用它们帮助那些有困难的人,度一个成全的、圣善的、爱的生活。

    生活反省

    一、你如何运用了自己的财物?

    二、你的生活是否一个有节制的生活?可以如何改善,使更符合基督的精神?

    三、在别人有需要而求助于你时,你如何以行动去实践爱德?

    四、你是否在与人共处时尊重别人的财物?是否爱护公物,因为它们是大众的产业?

    五、你如何关注自己的精神生活?是否有改善的必要?试为你厘定一些实际的行动。

    六、你是否欣赏天主恩赐的一切,并小心地享用?是否时常感念天主的恩赐,每天在祈祷

    中感谢天主?

    参考资料

    *尊重他人的财物天主教的信仰第228-230页

    *人间和平越(示)第23-30页

    *违反他人财产权之罪过基督之律卷三(3)第451-455页

    *基督徒对世间财物之评估基督之律卷三(2)第384-396页

    *正义待人与基督迈进(真理学会)第161页

    *基督徒、福音、金钱见证73期第6-27页

    *神贫的精神铎声129期第16页

    *生活的简朴铎声156期第10-17页

    *新世界——金钱的正确观念见证88期第32页

    *福音的贫穷铎声184期第6页

    *圣经:创.1:28-30玛.25:14-30,13:22,6:24-27路﹒12:15-21.弟前.6:8-10.17-19

    诫命重温(6)

    超然物外习作(第七、十诫)

    甲、 选择题:

    (一)我们要度成全的生活,便该选择:

    物质至上主义。

    舒适的生活。

    有节制的生活。

    享乐主义。

    (二).一位基督徒对于金钱财物,应该:

    善加管理。

    视财如命。

    挥金如土。

    视若无。

    (三)天主曾钦定:大地及其所有是给人人使用的。所以一切受造之物,应在正义及爱德的原则下:

    按人的地位分配。

    给善人享用。

    公平地惠及一切人。

    给穷人享用。

    (四)圣若望告诉我们:若看见自己的弟兄有急难时,我们的关怀,不可只用言语,也不可只用口舌,而要用:

    行动和事实。

    祈祷。

    爱心。

    金钱。

    (五)有节制的生活,就是:

    视财如命,一毛不拔的生活。

    安贫乐道地活一个简朴的刻苦生活。

    捱飢抵饿的生活。

    置生死于道外。

    乙、填充题:

    (一)第七诫和第十诫教训|我们要 他人的 ,即教人抱着 和 的心态来享用天主所赐生活上的一切,并善用财物去 帮有困难的人。

    (二)身为基督徒,应该怀着 的心态,为「甘贫」作证。

     是最好的见证。

    (三)耶稣劝告我们切不可赚得了全世界, 。我们该以旅途者的心态,做一个 。

    (四)圣保禄提醒我们,不要因想望致富,以致陷入诱惑及欲望中,因为这些欲望叫人沉溺于

     和 中。

    (五)耶稣在讲道中,多以财物设比喻,为提醒我们 ,警诫我们不要在追求 中丧失了 和 。
三、诫命重温 7、谨口慎言(第八诫)
    诫命重温(7)

    谨口慎言(第八诫)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天主教教友总会(电:25603800)

    一张喋喋不休的嘴,是因为他缺少一颗安静的心。

    前言

    我有一位朋友最爱认第一。无论事属大小难易,只要在座有人引起话题,他便能接上口,且娓娓道来,有声有色。假如你说昨天听了一场毕生难忘的音乐演奏会时,他便会说某年某地的一场音乐会更使人难忘;如果有人埋怨给扒手打了荷包,损失了二百多元,他便立即告诉你有一次他被人抢走了五百元。反正,无论事情好坏,别人有的,他都经验过,而且,情况都在别人之上。我们不能说他故意撒谎来哄人,但却很难令人相信他句句都是真话。

    有人以为这并非甚幺大不了的缺失,也没有非改不可的必要。可是,若要建立起别人对自己的信誉时,就得注意管制口舌,不胡乱发表意见。这无论对己对人,都是有益无害的,因为祸从口出,言多必失。

    无意识的谎言

    有没有尝试过,一个人坐巴士时,细心留意一下旁人的谈话。你会发觉,那些高谈阔论、声浪惊人的交谈者,往往不是说东家长西家短的,便是自擂自吹的在炫耀自己。祇要他们话匣子打开了,便很难关起来,要等到其中一人下车,才可以停止。

    有些人在睡觉前都有习惯回想一下一天内的事情,作个反省。如果我们愿意,可以来个统计:看看自己和甚幺人说了些什幺话?又算一算,在所说的话中,究竟有多少句是闲话?多少句是真心话?多少句是有建设性的?又有多少句是非说不可的重要话?更且,有没有说了伤害别人的话?

    言语是人沟通的媒介,二十四小时,除了睡觉,多半要与人来往接触,言语便成为人生活中重要的工具。因为「说话」太容易了,所以,往往无意识地,也带点放纵地想说便说,从来很少考应该不该说和为什幺说。这是人的通病,而且更是香港人的通病,因为身处于这地狭人多的环境里,想逃避不见人,实在不容易。于是,就间接地制造了许多「言多必失」的机会。这类过失不外是:如上文所说的好自夸、充「内行」;有些人则喜欢挖苦别人,表面像开玩笑,目的则为使对方下不了台。更要不得的是,有些人为了满足好奇心,出尽方法打听别人的隐私,其后又张扬开去,破坏别人的名声。更有些人心口不一,满嘴阿谀奉承的言语。凡此种种,都是第八诫所禁止的。虽然,其中有些是来自无心的、不自觉的行为,但也得承认,这是人的毛病。在此,可见出第八诫是人生活中最常犯的一条诫命。因为,抱着人人如是的心理,便不加以注意和纠正,当日久成了恶习,便想改也改不掉了。所谓「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孟子)一个喜欢说人坏话的人,必定贻患无穷,实在不可以不谨慎。况且,许多家庭纠纷、不睦,都间接地源起于「是非」和「谎言」。

    制性度的谎言

    有一些公认的大众谎言,是文明社会所不能控制的,那就是大众传播媒介。在电视「教育」深入家庭的今天,无论男女老幼,都受到举足轻重的影响,许多坏意识和似是而非的错误观念,都一一深入人的脑海,并影响、左右人的生活价值观。例如「想做就去做!」的口号,好一派洒脱豪爽之气,可谓风靡一时,以致年青的一辈都「敢作敢为」,毫不负责。另一个鼓吹享乐、虚荣心的广告,提倡「人生要享受」和「生活讲派头」,像锦上添花般给人灌输金钱、欲望的意识。

    另一项愚惑人的大众谎言,常出现于报章和新闻报导中。往往为了争取读者和观众,凭着少许蛛丝蚂迹便大造文章,把传说、臆测与谣言说成如真的一样。当这些渲染性的内容深入观众的脑海,留在读者的记忆时,便很难将它除去。甚至,在一些政治性的宣传报导中,往往歪曲事实,恐怖分子几写成英雄人物。此外,也有人打着言论自由的口号,不负责地批评,故意的人身攻击等,都是相反第八诫精神的。

    诚实笃信

    「诚实」是「做人」的要求。以前我们小时候,自三、四岁起妈妈便给我们说「狼来了」的故事,告诫我们不可说谎,要做个诚实的孩子。偶有半句谎言,给母亲知道了,便会受罚。况且,撒谎的技巧不到家,所以一定会给人识破。因此,更不敢轻易撒谎了。反观今天的小孩子就不同了。年仅三岁,便学会了察言辨色,知道甚幺时候说甚幺话来讨大人的欢心。而做父母的也从不纠正孩子们的做法,反而欣赏自己有个聪明伶俐的儿子。正所谓「小时了了」,如果长此下去,真不知道长大了可真成才否?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往往是导致孩手们离开诚实路途的起因。

    做人要守信用。基督徒呢?这更是诫命所立、福音所示的真理。耶稣说:「你们的话应当:是就说是,非就说非,其他多余的,便是出于邪恶。」(玛.5:37)当我们面对「是非」、「黑白」要做抉择时,往往慑于权威或在人众我寡之下,不敢说真话,但又不敢说谎,于是便顾左右而言他,企图转移目标。耶稣在此清楚地告诉我们这是邪恶的事。第八诫禁止人说谎、做假见证。(参阅出.20:16;申.5:20)新约中圣保禄也说:「你们应该戒绝谎言,彼此应该说实话,因为我们都是同一个身体的肢体。」(弗﹒4:25)圣雅各伯更告诉我们:「谁若在言语上不犯过失,他便是个完人,也必能控制全身。」(雅﹒3:2)由此更可明白祸从口出的道理。所谓诚于内、形于外,言语是人内心的表达,来自基督徒口中的应该是充满智慧的言语。诚然,在言语上不犯过失,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要做一个成全的基督徒,就得努力不懈地下功夫,在言语上着手,做一个有自制能力的人。

    善用口舌

     维护真理

    耶稣在世的生活,一生的事迹都在为真理作证。祂在人的心目中是一个敢说敢做、不苟且贪生的硬汉。祂的言词是如此的具权威和说服力,以至当他公开地,揭发经师和法利塞人的假仁假义时,一向狡猾如他们的,也无言以对。最后祂的死亦是为真理而牺牲。

    历代教会内亦出了许许多多维护真理、敢说敢做的人物。而最常见的,莫过于领导教会、带有先知性角色的教宗们。在他们任内,关注世界各地的需要,特别在信仰、伦理道德等问题上,呼吁众人注意精神生活,保持,心身的平衡发展。每当面对一些重大的问题时,教宗便会向普世教徒发表他的文告来维护真理。例如一九六八年,教宗保禄六世在一片拥护人工节育的声浪中,发表了「人类生命」通谕。主要在于重申禁止人工节育的立场,说明生命的尊贵和夫妻间的彼此相爱。

    维护真理确是我们的责任,不过实行起来却不容易。原因不是我们做不来,而是不敢或不勉力去做。例如生活中当听到别人被毁谤时,我们多做到缄默不语,却很少出言纠正。这是因为我们爱面子,怕说不过别人,也怕开罪人家;更且抱着事不关己的态度,于是便不管「闲事」了。

     诚心的读美

    圣保禄说:「一切坏话都不可出于你们的口;但看事情的需要,说造就人的话,叫听众获得益处。」(弗﹒4:29)天主给人说话的能力,是要人透过言语的沟通,彼此相爱。所以,若只做到言语上不犯错是不足够的,第八诫积极的一面,是要我们在适当的时候,诚心赞美别人。我们中国人是很少(或不习惯)自动自发的出言赞赏别人的。出自诚心的赞美,为对方是一个支持和鼓励。又或在别人痛苦失意时,巧妙地说上几句安慰的话,这些都是最轻而易举的言语运用,叉是最真诚的礼物。

    说话的另一面是聆听。我们应该培养一个聆听的心,随时准备接受别人。安慰别人和接受安慰是双轨的,说和听都两样重要。要能说一些有建设性的话和接受一些善意的批评时,才是一个善用口舌的人。有人说:「一个说得太多的人,是因为他想得太少;一张喋喋不休的咀,是因为他缺少一颗安静的心。」人要能保持一个宁静心境,确实不是件容易事。一个惯于思考的人,通常予人一个谨慎、言之有物的印象。要做一个沉着、有深度、有智慧的基督徒,便要培养自己有一个能耐,去接受「静默」的挑战。凡事多思考、少说话,对自己的舌头控制自如;不语时固守内心的平静,说话时流露智者的慧见。人在静中才能聆听,才能听到上主的声音。

    第八诫:毋妄证。

    要我们谨口慎言,诚实待人,尊重别人的名誉,严守他人的秘密;并以一个积极的态度,善用口舌赞美、鼓励别人,为真理作证。

    生活反省

     与人交往,当听到对方毁谤别人的名声时,通常我的反应是怎样的?保持缄默?出言阻正?抑或加以附和?

     生活中,我是否很随便地说话,从不会想一想该不该说,并想到要对自己的话负责任。

     把这一条诫命列入每天生活反省中,睡觉前查考一下日间与人交往时说过什幺话。

     当别人有所成就,样样比自己强时,我会诚心的赞美、恭贺他?抑或在背后批评他?

    参考资料

    *爱真理和尊重他人的名誉天主教的信仰第231页

    *言语真实基督之律卷三(3)(光启)第543-560页

    *关于荣誉之主要义务(仝上)第609-621页

    *真理和诚实合一教理卷四(真理学会)第117-124页

    *圣经:肋.19:15-18出﹒20:“德﹒7:14,28:13箴﹒6:16-18,30:8

    玛﹒5:37,10:16.11:25若.18:37,8:“-47罗.1:29一32宗.5:1

    弟前.1:9-10弗.4:24-25哥.3:8-9雅.3:2-10

    诫命重温(7)

    谨口慎言习作(第八诫)

    甲、 选择题:(选出正确的答案)

    (一):谨守口舌,不犯言语上的过失,这是生活上:

    最容易犯的毛病。

    最容易遵守的诫命。

    最普遍的毛病,故不必介意。

    最难克服的事,故做与不做都是一样。

    (二)言语是人内心的表达,所以和人交谈时应该:

    察言辨色,以免得罪别人。

    注意对方的反应,然后才好说实话。

    诚实不欺。

    尽量缄默,以免犯口舌之祸。

    (三)维护真理不是容易的事,因为:

    世间上就没有真理可言。

    人都慑于大众的权威而不敢勉力的主持正义。

    自己无权无势,起不了作用。

    事不关己,管也管不着。

    (四)圣保禄叫我们「看事情的需要,说造就人的话。」

    是要我们不断地赞美、恭维别人。

    是要我们看到别人有需要时,加以鼓励和安慰。

    是要我们免伤爱德,处处袒护别人。

    是要我们祇说使人高兴的好话。

    (五)第八诫命令我们:

    不要管闲事。

    祇说赞美别人的话。

    谨口慎言、诚实待人。

    不要伤害别人的生命。

    乙、填充题:(填上适当的字句)

    (一)一个喜欢说人坏话的人,必定实在 , 。

    (二)「你们的话应当: , 其他多余的, 便是 。」

    (三)雅各伯说:谁若在言语上 ,他便是个 ,也必能 。

    (四)天主给人说话的能力,是要人透过 , 。

    (五)第八诫命令我们谨口慎言、诚实待人之外,还要求人尊重别人 的,严守

     并积极地善用口舌,为 。
三、诫命重温 8、完美之境(真福八端)
    诫命重温(8)

    完美之境(真福八端)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天主教教友总会(电:25603800)

    爱能化腐朽为神奇,是使人走向完美境界不可缺的动力。

    前言

    每天早上,自沙田乘车至官塘的途中,常见到三两个弱智儿童,在母亲的照顾下登上89号巴士。孩子们在车上喜欢大声说话,间东问西,并不时发出傻笑;做妈妈的也不怕麻烦,更不会因了车上乘客投来的奇异目光而显得不好意思,或表现出不耐烦的态度。她们总是细心地不厌其烦的聆听和回答。其中有个患了小儿痲痺、连坐直身子也不能的男孩,每次都见他母亲吃力地背着他上、下车,看来,怪辛苦的。有一次,和这位母亲交谈起来,便问她为什么不送孩子到健康院去,省得每天来回奔波接送。怎料所听到的答话是:「孩子是自己的,该由自己来照顾,健康院人手不够,病人又多,致于送进去总比不上在家里舒服。看起来好像很辛苦,其实倒不然,有时候,见到孩子吃饭吃得开心时,我自己也跟着开心起来。于是,也忘记了辛苦这回事了。」

    听了这一夕话,心中不期然浮现了某书本中的一段话:爱能把重担变为轻省,把急燥变为忍耐,把苦楚变为甘甜,把怯懦变为勇敢。

    源于爱的诫命

    爱和被爱的经验是我们所共有,是自然而来的,也不必我们去刻意安排和寻找。生活中的许多事物,都能反映出爱的行为。小如母亲手中的一杯水、一碗汤,便表达了对子女的爱心;情侣眼底的一朵玫瑰花,亦能道尽了爱的美意。水和玫瑰花本身没什么意义,然而,加上了爱的行动,它们便升价百倍。许多时,赴汤蹈火的牺牲壮举,亦导源于爱的力量。只有爱叫人忍受一切,不计较,不执着,也不图报酬。

    天主十诫的内涵也维系于一个「爱」字。当我们透过生活中爱的经验时,便不难体会到为什么守诫命要回到以「爱」来做基础;因为祇有在爱中成就的事才是至真至美的。这不是说以爱心来做的事一定十全十美,无止境;不过,可以说:爱能化腐朽为神奇;爱可以遮蔽许多不完美的事;甚至,爱可以洗净罪恶的污痕,使人重获新生。而最重要的,爱是人走向完美境界不可缺的动力。

    「你们应当是成全的,如同你们的天父是成全的一样。」(玛﹒5:48)基督徒的使命是成圣,是走向一个完美的、圣的境界。它要求我们无条件地、完全地、彻底地交出自己,就好像圣经里的穷寡妇一般,献出自己的全部所有。(参阅谷.12:41一42)这个彻底的交付,更是一个无正境的、不断的行动,也只有透过爱,人才能够锲而不舍地去做。因为发自爱的行动是永远不会结束、停顿下来的,爱的给与是永远没有「足够」的。

    在爱的信仰生活

    山中圣训中的真福八端,是基督徒实践爱的生活的具体表现和应有的心态,真福八端实可称为我们伦理生活的大宪章。

    「神贫的人是有福的,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哀恸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要受安慰。温良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要承受土地。飢渴慕义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要得饱饫。怜悯人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要受怜悯。心里洁净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要看见天主。缔造和平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要称为天主的子女。为义而受迫害的人是有福的,因为天国是他们的。」(玛.5:3-10)

    细读内文,我们也许会问,这些话是那末的不可思议,且极其相反人性生活中的需求。不错,在本性看来是不可能的事,但透过爱便得到升华了。事实上,这些看来好像自相矛盾的条文,都是耶稣自己亲身生活过、经验到的。现在,祂就要求我们在生活中实践出来。

     神贫的人:是指那些人不为财物所迷惑,而常保持一个追求精神财富的心态。这些人无论现世生活是贫是富,都能为天国的缘故舍弃物质的享受,在现世过一个悠然自得的生活。这样他们已开始沾尝天国的福乐了。

     哀恸的人:是指那些人拒绝与世界协调或适应世界的标准,抱着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心态,为那些离开正途的人哭泣、祈祷。这样,他们是站在被钉耶稣的身边,承受祂的安慰。

     温良的人:是指那些勇于忍受侮辱毁谤,虽在蒙受不公平的时候,仍能保持心平气和,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显出自己不属于这个世界的。

     飢渴慕义的人:是指那些人按照正义生活,虽然得不到别人以义相报,而仍能仰望着正义的主宰,脚踏实地去生活。

     怜悯人的人:是指那些能同情他人疾苦,并乐于伸手援助他人的人。这怜悯使他们忘记了自己的地位、名誉,而甘与穷困者在一起,因而他们会得到主的怜悯。

     心里洁净的人:是指那些将自己的心交给了耶稣、时常保持纯洁、问心无愧地生活的人,他们常能沉浸在默思上主的爱中。

     缔造和平的人:是指那些努力谋求人与天主、人与人间和平互爱的人,他们是天主的和平工具。

     为义而受迫害的人:是指那些甘愿为持守正义、真理而受苦、受迫害,也不违背义理的人,天国是属于他们的。

    综观真幅八端,它们不是死板的条文,而是许许多多活生生的实例。要求人将它刻在心板上,活于生活中。本着这种精神去发掘自己的生活方式。也许我们的生活不可能具有「八端」中的全部德行,不过,其中之一、二定必在生活里出现或发生过。虽然,还不知道自己做了多少?行了多远?但把持一个不变的信仰生活规范是不容置疑的。今天,圣经、教理以至教会都很难划出一套当守不易的道德规条,让我们按字实行,因为时代、环境以至个人性格的不同,都会影响取舍的标准。所以,个人应以真幅八端为伦理精神的标准,在反省中不断交出自己,迈向成全的境界。

    真福生活的见证者

    每当我们在爱中生活,向着真善美圣的境界前进时,我们的每一个善行都能反映出天主的美善,都向人类宣示着上主的爱。教会宪章第五章强调人都有成圣的使命:「任何身份与地位的所有基督徒,都被号召走向基督生活的饱和点、及爱德的成全境界。」(N0.40)向来我们都将「成圣」两字视作圣人们的事情,总觉得我们这些常人,何来做圣人的资格?可知,圣德是修鍊得来的。就在现代世界里,也能找到许多人摒除国家、种族的界限,为了爱,不惜离乡背井,到遥远的地方去为人服务。他们奉献了自己的岁月和才能,也有不惜献出了生命。这种超然的忘我精神,不是与生俱来的,因为他们都是一个普通人,只是他们具有过人的爱心和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罢了。

    天主造人,没有两个是相同的,同样,在人生的旅途上,亦各自走着不同的步伐和小径,也都独自地生活出真福八端中的内涵:圣女小德兰在隐修院中默默地献上她的青春岁月,在祈祷克己中走完她的小径。另一位隐修者嘉禄富高神父,却跑出修院的围墙,离乡背井,先后寄居于阿尔及利亚和撒哈拉沙漠,以祈祷和爱心来关怀照顾四周的人,在那里完成他奉献的生活。现代人中的德肋撒修女,早已迹及四野,跑遍了印度的大街小巷,为能使更多人得到帮助和照顾,目的在散播爱的种籽。她说:「我希望他们知道,在这世界上,仍然有人真真正正地爱他们,需要他们,最低限度,在她们死前几小时,能够明白到上主及人的爱。」

    这些圣者伟人的独特生活事迹,成了世界的见证者,也作了我们生活的宝鉴,我们可以从中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成圣」途径,带领我们走向一个完美的幸福境界。

    基督徒的旅程

    做一个活生生的基督徒,就要度一个充满爱的生活,迈向一个无止境的圣善目的地。生活中多姿多采的挑战是行旅生活必然发生的事。我们要抱着朝圣者的心态,怀着虔敬的精神,细察四周的事物,拥抱所走过的每一片土地,关怀每一个角落的人所发生的事,与哭泣的人一同哭泣,与喜乐的人一同喜乐。直到那一天,当我们走完全程,站在上主面前之际,能够坦然地向祂揭示自己的每一个步履,承认此生中有爱、有泪,曾付出牺牲,也接受了祝福;曾在大自然中赞叹上主的美善,也在贫苦者身上看见天主的救赎。无论那里,身在何时,都能把握每一时机,反映出上主美善的影子,给世界散播爱的馥郁气息,这是基督徒的使命,也是朝圣者的精神。我们慢慢走,欣赏啊!

    生活反省

     生活为我来说,是一个担子抑或是享受?我会珍惜生活中所亲尝的经验吗?

     我有生活出真福八端中的某些内涵吗?是那几样?

     我觉得真福八端中那些内容是自己最难实行的?为什么?我该怎样克服自己?

    参考资料

    *我是道路天主教的信仰第200-202页

    *成全的标准与基督迈进(真理学会)第165-168页

    *信徒成圣与传教的使命天主教的信仰第233页

    *追随基督潘霍华着(道声)第95-105页

    *山中圣训合一教理卷四(真理学会)第56页

    *基督徒的希望神学论集26期第559页

    *基督徒的人生观基督(示)第129-158页

    *见证的生活基督(示)第119-125页

    *论教会内普遍成圣的使命教会宪章第五章

    *圣经:玛.5:1-16,43-48谷﹒8:34-37,12:41-44

    若﹒17:15-18,15:18-20格前﹒9:24-27哥.3:1-14

    诫命重温(8)

    完美之境习作(真福八端)

    甲、选择题:(选出正确的答案)

    (一)凡事只要我们怀着爱心去做:

    便一定做得十全十美。

    便一定没有差错。

    便不必考虑是否已尽了力量。

    便会使它更有意义。

    (二)真福八端是我们伦理生活的大宪章,因为:

    它是极其相反人性的。

    它是我们走向完美境界的指标。

    它要求人舍弃一切追随基督。

    也要求人度一个克苦的生活。

    (三)人人都可以做「圣人」是说每个人:

    都要向着圣善的境界前进。

    都可以行奇迹、治病。

    都要苦身克己,离乡背井出外传福音。

    都要度一个远离世俗的生活。

    (四)圣者伟人的独特生活显示出:

    天主特别爱他们,使他们与众不同。

    天主愿意;每个人透过不同的生活方式来成圣。

    做一个圣人的恩典是与生俱来的。

    人不需要努力,都可以成圣。

    (五)基督徒的现世旅程,要求我们:

    不必关心世界上的人和事,只寄望永生。

    尽情享受,度一个多姿多采的生活。

    把握生活中的时机去爱天主、关怀人,度一个成全的生活。

    舍弃一切人、地、事物,度一个孤寂的生活。

    乙、填充题:(填上最适当的字句)

    (一)耶稣说:你们应该是 的,如同你们的天父是 。

    所以,基督徒的使命是 。

    (二)穷寡妇的捐献是献出她的 ,这是一个 的交付。

    (三)当我生活于 ,向着 的境界前进时,我们的善行都反映出天主的 ;都向人宣示 。

    (四)「任何身份与地位的基督徒,都被号召走向 的饱和点、及 的 。」

    (五)伟人圣者的独特生活事迹,是世界 的,是我们生活 的,故此我们可以从中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 。
四、祈祷生活 1、不会祈祷?
    祈祷生活

    不会祈祷?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2560-3800〉

    祈祷本身是服务的动力,它使工作变得更有意义。

    前言

    我们常听到教友们说:「我不会祈祷!」「我没有时间祈祷!」其实,祈祷生活为一个基督徒是非常重要的。祈祷的领域广泛,包括了人的一生。为基督徒来说:有生命的一刻就要祈祷。但是,该怎样祈祷?如何将它溶汇于生活中?常嚷着「不会祈祷」和抱怨「没时间祈祷」的人,难道就有充足理由不行祈祷吗?

    在这个单元中,我们愿意透过一些人物的祈祷生活实例,来阐释生活和祈祷的关系,同时也帮助我们明了如何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仍能保持一个不可或缺的祈祷生活。

    社会工作者

    玛德莲妮﹒杜伯尔(MadeleineDelbrel)生于一九零四年。她自幼随着无神主义的父亲,奔走于法国的大城小镇中。天性喜欢上教堂的玛德莲妮,十二岁就初领圣体。她的祈祷生活是受了一位热爱信仰的青年所影响而开始的。

    玛德莲妮原希望进入苦修院的,但因为她要照顾失明的父亲而留下来。渐渐地,她明白自己的圣召是留在这个世界中,把福音生活出来。于是她和两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法国的一个小镇中从事社会工作。一住就三十多年,到一九六四年她才去世。

    在这三十多年间,她经历了不少困难,有政治上的,有经济上的。每一次她都能排除艰苦,支持下去。她明白,这一切力量的来源就是祈祷。但是在一群没有信仰的人中,怎样维持祈祷生活呢?最初,她和她的朋友都觉得很难找到时间来祈祷;而且,就算有时间,也很难提起心神和有精力去祈祷。

    另一方面,她常听人说:服务本身就是祈祷。但是,玛德莲妮总觉得这是一个误解,觉得这说法有问题,因为她太清楚自己的弱点了。从经验得知,她肯定「祈祷就是行动的动力。」她发现在她们对人的服务中,她们是多么容易变成一个大家长,占有的意念也会越来越强烈;她又很容易失望,心灵也很容易受伤,所有的自我中心的征兆都会出现。玛德莲妮相信:「祈祷能把我们从自我中心解放出来。」她认为必须要寻找出某一种能对我们产生这种功效的祈祷方式。她知道,如果她不能在为人的服务中抽出时间来祈祷,她的服务就要变质。即使只是很短的祈祷,但总是「从有用途的时间中,抽出时间来作更大的用途。」

    源于爱的祈祷生活

    读了玛德莲妮对祈祷的体验后,相信我们都会觉得祈祷是重要的。她强调工作绝不能代替祈祷;而祈祷本身是服务的动力,并使工作变得有意义。但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好像总没法腾出时间来祈祷,再加上住屋环境,想找个祈祷的地方也实在困难。于是,我们都归咎于有心无力的境况。不过,若细心地反省时,就会发觉「要不要」祈祷,不在于「有没有」时间,而在于「想不想」和「肯不肯」着实地去做。

    祈祷最重要的不是它的长短而是爱心;不是一项应对天主做的功课,而是一种对天主的渴望。这渴望是由爱而产生的。如果我们很渴望热爱一个人,自然的,无论乘车、走路时都想望着这个人。因对天主的爱而产生的渴慕之情,亦能够随时随地的表现在生活的种种情况中:上班时,在车厢内,轮候巴士时都能短短地想念天主,就在那一刻和主有所接触。如果祈祷源于爱,有爱便一定能常常找到办法的,那怕是十分钟、一小时,甚至会花上一整天的时间来祈祷。

    从认识到爱慕

    要去爱一个人不是件容易的事,要去爱看不见的天主,看来更不简单。爱一个人要透过接触,要花时间来培养感情。同样的,学习爱天主也得费心思,制造与祂接触的机会。从学习教理,认识天主的一刻,然后领洗,继而和主建立起情谊,这期间的许多经历是因人而异、各不相同的;不过,在不同中却又有着共同必然出现的某些情况。以下是一位教友在祈祷中成长的亲身经历:

    若没有与天主日益密切交往的祈祷,我的教友生活是空的。因着在祈祷中不断地与基督相遇,不仅改变了我原先偏激的人生观,更使我分享到天主爱的生命。当我初次听到「天主是爱」、「效法基督」时,我觉得很新奇。后来我在他人的鼓励下,开始每天五分锺的祈祷。我是利用上床前或躺在床上的几分钟来回想一天的事情,加以反省,然后念几遍经文。

    在一次避静中,神父的道理打动了我。避静结束后,我接受了以前不能接受的道理,并开始去圣堂祈祷。我也学习聆听和读圣经,于是祈祷便不再只倚赖背诵经文,而能够善用自发的说话,渐渐也会安静下来聆听天主。这是一个转变,我虽然没有直接从天主那里听到什么,但在每次朝拜圣体时,我保留脑中的空白,我感到一种来自天主的平安与喜乐。但是,有时候我在圣堂待了很久,仍是心烦意乱的不能安定下来。神父教导我,在这情况下要照常祈祷,不可松懈,以信德的心等待这段时间过去。于是,我的祈祷生活便在时晴时阴的情况下继续下去。

    所谓好景不常,在一次转换工作及家中接二连三的变故下,破坏了我整个的灵修生活,常有力不从心的感觉。以前,每天都到圣堂,如今,有时连主日也懒得去。就在这个时候,我得准备领受坚振圣事。于是便被迫每星期一次学习要理。这次再与主相遇,就好像故人重逢似的,收获太多了。虽然我心里的痛苦与矛盾仍在,但我感觉有一股外来的力量在冲淡了它们,任凭上面是波涛汹涌的,而在内心深处却存在着一份平安。这段时间内,我终于学会了排除那些自以为是的东西,腾出心灵位置接待天主,我知道这是祈祷的力量,是天主的白白恩赐。

    如今四周的世界依然如此,然而在我的眼中,一切都有了更深的意义。基督的信仰没有使苦变为甜,使丑变为美,它们依然是它们,然而透过基督,我有更大的喜乐去接受这一切。正如一道曙光划破了冗长的黑夜,并不能使山变为水,水变为山,但在这光明的照耀下,我们都清楚的看到,山之所以为山,水之所以为水,因为我们分享了天主的智慧。

    从力行中体会

    这是一个典型的祈祷生活历程。在其中可见到三个不同的阶段。首先行祈祷开始于「守好规矩」、「命令」或「服从」等原因。这期间只管去做,而祈祷的效果会带来一分「初相识」的喜悦,就是开始品尝与主相遇的甘饴,不过很片面肤浅的。

    第二阶段是因为能够不断的追寻,学习,开放,接受,也献出自己,于是便与主踏入更深的交往,享受平安喜乐的光照。不过这些好日子是不会永远存在的,当考验来到,便得挺身而战。往往,在这阶段中会跌倒;但当爬起之时,便发觉自己又跨越了一大步,而且体会到虽苦犹甘的滋味。也在这个时候,能够深深的领会到天主的启示,若能再接再励地继续持久的实践时,便进入了与主结合的第三个信德阶段。这时候,祈祷的历程已超越了感性之上,而进入了一个意志的领域。在这领域中的人,不会计较从祈祷中所回报的甘饴,也不会因为无言乏味而停止祈祷。他拥有的是一分坚强的意志和信德,加上以往曾与主相遇的一分经验,使他肯定一件事:要常祈祷,唯有透过祈祷,才能增进与主的情谊。

    祈祷是一条漫长的路,它会与时间和经验一齐成长。在这渐进的过程中,无论始自推理,继而默想,最后走进天人合一的默观境界也好,其间各阶段深浅自不尽相同,但却脱离不了要以「行动」来实现祈祷生活。

    祈祷反省

    1. 你觉得自己祈祷不足或不祈祷的原因是:

    信德不够

    不知怎样祈祷

    没有时间

    没有适合的环境

    懒惰疏忽

    未能体会到祈祷的好处

    2. 你觉得需要祈祷的原因是:

    为求一些恩典

    能与天主交谈

    需要增加力量

    是教友的本分

    3. 你觉得祈祷对你有甚么帮助?

    获得信心

    增加克服困难的力量

    稳定情绪

    心灵上有所寄托

    4. 你祈祷的方式通常是:

    默想圣经

    用固定经文

    自发的祷文

    默祷、静观

    参考资料

    *祈祷拾锦 光启

    *祈祷 真理学会

    *生活在祈祷中的人 真理学会 第34-49页

    *祈祷入门 光启

    不会祈祷?习作

    甲、选择题:(请在下列各题中选出正确的答案)

    (一) 玛德莲妮能持守祈祷生活是因为:

    父亲是个热心信徒。

    她遇见一位热心的青年。

    她想入修院。

    .自小便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 玛德莲妮认为我们做不好祈祷的最主要原因是:

    .没有多余时间去祈祷。

    .住屋环境太差、没有祈祷气氛。

    .我们自己「不想」和「不肯」祈祷。

    (三) 玛德莲妮认为:

    「工作就是祈祷。」

    祈祷会影响工作的效率。

    .祈祷是行动的动力。

    .服务本身就是最好的祈祷。

    乙、填充题:(请在下列各题中填上适当的字句)

    (一) 祈祷最重要的不是而是;不是一项,而是一种对天主的。

    (二) 基督的信仰不会改变外在的事物,它们依然是它们,然而透过基督,

    我们。

    (三) 爱一个人要透过接触,要花时间来培养感情;同样的,爱天主也

    得。

    (四) 祈祷是一条漫长的路,它会与和一齐成长。其间各阶段

    虽深浅不同,但却脱离不了要以来。

    丙、请从本文中节取出一些最能打动你和激励你的祈祷生活的句子,并反覆地思考。
四、祈祷生活 2、入世默观者
    祈祷生活

    入世默观者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 〈2560-3800〉

    只要能掌握生活中心领神会的那一刻,祈祷就可以进入沉思默祷中。

    前言

    到过大屿山神乐院的人,都会爱上那儿的宁静环境,视它为祈祷胜地,所以很多人喜欢利用周末假期到那里静修祈祷。个中原因,除了那里的自然环境外,更因为那是一座隐修院,到处散放着祈祷的气氛。那里的会士们都过着默观的生活,他们的生活方式与时下一般人追求物质享受的风气成了强烈的对比。渐渐地,克苦、祈祷好像是隐修士们的「专利」,而我们教友要祈祷便得先「找」出时间来,难道我们不可以做一个既生活于世务中、但又度祈祷生活的人吗?

    关怀大众的默观者

    多玛斯﹒麦纯(ThomasMerton)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少年时代的生活,相当散漫,也没有正式的接触过宗教信仰。多玛斯的父母都是艺术家,有着典型的艺术家脾气。自六岁丧母后,多玛斯便随父亲到处流浪,这也是他得不到有系统教育的原因。

    某一次周末,多玛斯推却了一个好朋友的约会,在星期日早上参与了生平第一次的感恩祭。就在他聆听着神父解释天主的爱时,他内心起了莫大的变化,他觉得他像是甦醒过来似的。那是他皈化的一刻。当他从教堂走出来站在大街上,他告诉自己他正走入了一个新世界。多玛斯像是跌入了爱河中一样,他开始努力去寻找这爱。于是,他要求听道。在领洗时,他把自己交托给天主,同时开始寻找为祂服务的最好方式。终于他加入了熙笃会的苦修院。

    在修院中,多玛斯过着严峻的默观生活,他成了一个模范的、真正的隐修士。从他的许多着作里,我们发现他不是一个脱离世界的隐修士,而是一个投身社会、关怀大众的默观者。他分享他的经验说:「在路易士乡,就在第四街和核桃街交接处,在购物中心,我忽然被一阵强烈的感觉所压倒。我意识到我爱这些人,他们是属于我的,我也属于他们。」这经验使他本来深湛的祈祷生活,变得更丰富和更广阔。多玛斯做了十年初学师之后,便隐居在树林的小屋里。每天清晨三时起床祈祷,在他的日记里,愉快地记述那些破晓前的宁静时刻。他的生活越来越趋向默观格调;他默观的题材往往是一片树叶,一堆空罐头。他不安排东西,就让它们以本来面目对他。他以为聆听是默观生活的要素。他说:「事实上,隐修士离弃这个世界,为的只是更专注的聆听那最深刻的、最被忽略的、发自最深处的声音。」

    祈祷使我们常抱着一个崭新的心来开始每一日的生活。

    出世、入世

    一般来说,我们都将默观祈祷生活视为修道人的特殊本分,是他们的职责。不错,一个献身修道者是誓许奉献自己给主,专务祈祷生活。特别是隐修士,一天中会用上大部份的时间来祈祷。不过,这并不意味着默观祈祷是他们的专利;说实在点,生活于现时代的我们,更需要注意默观祈祷才是。

    今天,我们生活于一个讲究效率的竞争社会中,四周的压力使我们像机械般随着人群走,我们没有时间去分施爱和感受爱。但我们原是来自爱的根源—天主的,我们有去爱和被爱的渴望。有时候,我们都低估了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不可能在这繁忙的生活中,有默观生活的一面。既然、多玛斯能够跨越孤寂隐院之外去找寻祈祷的题材,关怀世界的每个人,为什么我们不可以从现成的生活中取材,来充实自己的祈祷生活呢?为什么我们不能找出时间来制造一些机会、计划一个默观祈祷的时刻和地方?我们要腾出时间,让自己在主内感受爱,也唤醒自己向主表达爱,和加深彼此间的爱。或者,我们仍然害怕找不到时间,和怕没有适当的祈祷场所。其实,我们的祈祷场所可以是一间后房、一张床铺,我们可以凝视一朵小花、一棵小草,或在街上漫步,只要掌握着心领神会的那一刻,我们就可以进入沉思默祷之中。

    生活祈祷、祈祷生活

    如果我们知道如何聆听天主的话,如果我们知道如何去看生活,我们整个的生活将是一篇祈祷文。如果我们懂得为主保留一些属于祂的时间,如果我们知道珍惜和祂单独相处的那一刻,祈祷的时间将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的一部分。以下我们将举出一些实际的例子,这些人都是在今日繁忙生活里保持着一个不可少的祈祷时间和行动。

    思明在一间机器厂工作,每周的工作时间都不同,有时早有时晚。因此,思明虽然很希望能每天参与弥撒领圣体,但碍于工作关系而无法实行。不过,他却把握着生活中的每一个机会。他说:

    「最初,对于不能参与弥撒的日子很不是滋味。渐渐,我体会到与主交往尚有其他的许多方法,又何必要执着某一个形式呢!于是,我按照自己每周的工作时间,来协调自己的祈祷时间。能够参与弥撒时便好好的把握。在其他时间不配合的日子,我便会抽点时间来阅读、默想当天的弥撒读经,又或用上二三十分钟来静思。现时我已习惯了每天抽出一些时间来做祈祷。我发觉我再不会受人地时间的限制,而能够自由地因时制宜的争取祈祷的时间,并努力的完成它。」

    巧玲每天六时半出门,从沙田前往官塘返工。忙完朝八晚五的工作后,又往夜校进修。每晚返家时已将近十时了。要做到「每天抽些时间来祈祷默思」,对巧玲来说真的是有心无力了。但是,巧玲却一直从未忽略每天做好自己的祈祷。我们问她是怎样抽到的,她告诉我们说:

    「我是利用了每天来回上班返家的交通时间。从沙田到官塘,巴士最少要行四十分钟,加上排除轮候的时间,就将近一个小时了。初时,我对排队乘车,总以为是白白的浪费时间。后来朋友送给我一本袖珍新约,我就把它放在手袋里,每天利用候车的时间来阅读圣经。每次只读一小段,然后坐在车上闭目默思。偶然也从窗外景物捕捉上主的影子。现在我再不会感到乘车的烦燥和无聊了,反而好好地珍惜那一段车程,连在交通挤塞的日子,我也能安然、善用了那段较长的时间!当晚上放工回家的旅程中,我则喜欢数着珠子念玫瑰经,任随车子带着疲惫的身躯前行;这时候又有另一番不同的感受。如此,一早一晚与主会晤的这分情趣,使我对生命充满信心,也使我常常抱着一个崭新的精神来开始每一日的生活。」

    黄太自生下第二个女儿后便没有出外工作,但繁琐的家务也够她忙的了。每天,她忙完丈夫及孩子们的早餐,就送孩子上学,等到闲下来时已九时多了。然后便开始整理家务,买菜洗衣等等。黄太是在公教家庭教育下成长的,自小便养成念早晚课的习惯。每天清早她会提早些起床,好能从容的完成早课。日间在整理家务之余,她便坐下来读一段圣经。电视新闻的内容更常成了她代祷的对象。甚至有时在做家务时,她想起了某些人物或事件时,便自然的在心中默祷,求主帮助这些人。

    从上述三个不同的祈祷方式看来,他们都能因时制宜的把握着一个适合自己的祈祷方法。我们也注意到一件事,就是竭力争取祈祷的时间,无论在何种环境中或任何工作压力之下,都可以拥有那与主同在的「专用时间」。

    每天生活中的点滴,应该成为我们祈祷的丰富题材,而因着机械般繁忙的生活节奏,更应激起我们去争取、拥有属于自己与主交往的时刻。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去发掘如何为我们自己制造默观的机会,也随时准备好去学习和付诸实行。

    「真正默观的经验,就像我们经验爱一样,只是一种赐予,而不是我们自己聪明地运用神修技巧得来的。」(多玛斯﹒麦纯)

    我们能否生活于世务中又能度祈祷生活?

    

    反省、讨论、行动

     在上述的几个生活事例中,那一个最和我现况接近的?我有努力地做好祈祷吗?

     找出自己不能做好祈祷的原因,并设法改正过来。

     在小组中彼此分享个人的祈祷生活和习惯。

    参考资料

    *生活在祈祷中的人 真理学会 第98-112页

    *渴慕的短祷 光启

    *与天主谈话的艺术 光启

    入世默观者习作

    甲、选择题:(请在下列各题中选出正确的答案)

    (一) 多玛斯﹒麦纯开始找寻信仰的时刻是在

     他小时候随父亲到处流浪的时候。

     一次参与感恩祭之后。

     领洗之后所得到的启示。

     加入了熙笃会之后。

    〈二〉默观祈祷生活在今天来说是:

    过于规律化、不合时宜的神修。

    是现代人无办法去实践的神修。

    隐修士们的专利生活方式

    极其需要而又不能忽略的灵修生活。

    〈三〉 利用工作中的悠闲片刻时间来作短短的默祷,它最大的益处是

    能与天主保持一个密切的交往。

    能够恢复疲劳。

    为能完成唸经的本分。

    乙、填充题(请在下列各题中填上适当的字句)

    (一)多玛斯说:真正默观的经验,就像我们一样,只是一种赐予,而不是我们自己

    得来的。

    (二)思明能做好每天的祈祷,不受时地的限制,这是他能够因时制宜的,

    并。

    (三)要我们的生活成为一篇祈祷文,我们便要聆听和知道如何。

    (四)因着机械般的繁忙生活,我们更应该去争取、拥有的时刻。

    丙、读完这一课后,你觉得祈祷生活是否很难实践?为什么?请写下您的感受:
四、祈祷生活 3、政治家的灵修
    祈祷生活

    政治家的灵修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2560-3800〉

    信仰生活没有一定的方式,主要是看自己能否从实际的境遇中找到天主。

    前言

    天主创造了每一个人,把他放在不同的时空里。我们接受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便开始以自己的生活方式,去回应上主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不同计划。尽管各人的生活不同,环境有异,但方向却是同一的,就是在生活中回应天主的爱。要在一个平凡的生活里来完成这个一生不断的使命,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天主会给人力量,来走完这条路。度一个彻底的信仰生活,是没有一定的生活方式的,主要的是自己有没有实实在在的活在自己的岗位上,从实际境遇中找到天主。

    政治家的灵修生活

    一个生活于祈祷中的人,不是与世隔绝,而是对每日生活四周的事物,如政治、经济、局势等表示关注。关于这点,联合国秘书长韩马绍的一生就是个例子。

    韩马绍(DagHammarskjold)生于一九0五年。大学毕业后,他就在政府的财政部门工作,看来这当是他的一份稳定工作;谁知,后来竟被选任为联合国的秘书长。这个举足轻重的职位所带来的挑战,对他是大福同时也是大祸。八年来他过的是一种工作排得密密的生活。试问这样一个政要的人物,又怎能有时间来祈祷呢?我们也常听人说:「如果你在这样大的压力下工作,你的宗教就要被它完全挤压死了。」但是,这句话对韩马绍来说正好相反;因为正是这个时期,他的祈祷生活得到真正的发展。当然,肯定的这是一条艰苦的路程。

    通向灵修的道路

    究竟韩马绍是怎样从繁忙的生活中充实自己的祈祷生活呢?我们从他的记述中,大致上可分为以下四点:

    Δ抓着了悟的片刻:

    韩马绍通向信仰的途径,和一般人无异。这是一条漫长的路,很多时候几个月也掌握不到什么,正想就此放弃探寻的时候,那个「片刻」便出现了。所谓「片刻」,是指一些在生活中突然出现的「了悟」时刻。因着它的出现,使人在生活中猛然醒悟过来。继之而来的,将会使人对生活产生更深的认识,并肯定它的意义。在韩马绍的生活中有一段这样的记载:「我不知道是谁—或是由甚么东西引起—提出这个问题;我也不记得是甚么时候提出来的,我甚至不记得当时有没有回答。不过,好像某一个时候,我是对某人或某事说出『是』,而那个时候开始,我就知道我的存在是有意义的,于是,我的生活,在自我投降中有了一个目标。」

    关于上述的「顿悟」经验,我们或可从以下具体的事实去了解:某女修会会祖的童年生活与一般女孩子一样,喜欢抱着玩具娃娃来疼爱,十二、三岁了,还是那末的不离手。然而,有一天,当她抱着娃娃,跟它说话,逗它开心时,忽然间脑际掠过一个思想:「娃娃是没有生命的,不会哭也不会笑,也不懂得爱,干吗!我竟这般的愚蠢,将自己的爱给与这个没有生命的木偶,我该将我的爱去爱别人才是。」此后,她便再不玩木偶了,她将这爱变而为去关心社会上的穷苦大众,她渴望能成为一个传教士,将基督的爱介绍给别人。这也是她后来创立了一个传教修会的动机之一。

    这是一个转变,可以说,天主用不同的方法,在不同的时间,就在日常生活中,在不为人注意的事件里来改变我们,在我们的信仰历程中,正是由这些大小不同的「顿悟」时刻交织而成的,所以我们要紧握着每一剎那。

    Δ圣人典范:

    韩马绍喜欢研究和默想那些圣人们所留下来与主交往的神秘经验的作品,因为这些人都和主有过一个亲密的交往,从他们在祈祷中和天主接触的经验里,可见到他们的生活蕴含着较深和较广泛的爱。阅读他们的着作,可帮助我们去发现和认识生活中的基督。说到对基督的认识方面,韩马绍最欣赏和佩服的,是基督那任劳任怨、舍身为人、完全投身于服务的精神。这份精神大大地吸引着韩马绍,成为他为人服务的动力来源。为了能更认识和投入于这些圣者的生活,他在旅途中常携带着书本,以供阅读默想之用。据说在他的公文袋中常存放着一本师主篇。

    通常我们读圣人的行实时,都将他们置于一个高不可攀的地位,将他们视为一位与世隔绝的不平凡人物。当然,他们的德行美表,确是到了不平凡的境地。但是,我们却忘记了他们是一个常人,一个有血有肉和我们一样的人,所不同的,是他们自己走出一条成圣之道来。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并将他们互相比较一下,我们便会发觉没有两个是相同的。我们阅读圣人传记,不是要盗取他们的生活方式,而是从中激励我们的心意,去发掘对主对人的爱。

    Δ解决思想难题:

    韩马绍认为如果我们想度祈祷生活,必须为自己解决一些思想上的难题。每个人都有自己个别独有的难题,人不能把别人信仰的模式拿过来用,而要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去建立起自己的成熟思想。他说:「我从来不愿意放弃坦诚地、正确地去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建立个人的信念。」

    为要了解上述的论点,我们可以应用以下的实例:

    国华读中四那年领洗。在校期间,他一直都维持着一个热心的宗教生活。毕业后,他进入了大学,在大二那年,信仰受到莫大的考验。信仰上的许多以往从没有怀疑而已完全接受的事物,如今看来是无稽的和不可理喻的。内心常存着抗拒的思想,使他再不能善度信仰生活。直到有一天,他重新坦诚地面对自己的生活经验,再次建立起个人的信仰来。现在国华找回他先前已得到但又失落的信德,而他现时拥有的信仰经验,比以前的更为充实和更有深度。

    Δ跨向信仰:

    祈祷生活和信仰深度是成正比的,换言之,当人不断地向信仰迈进时,随之而来的是对祈祷的渴望。那是由于对主的认识和爱慕日益加深,期待之情便愈热切,我们若到了这个境界,工作、事业以及环境,都不能阻挡我们向慕天主的心。韩马绍在他面对错综复杂的世界大事之际,常保持信仰的热忱;而且,就在他服务联合国的那几年中,他的祈祷生活进步得最迅速和富有收获的,这原因就在于他能大踏步的跨向信仰,于是渴望祈祷之情,便接踵而生了。

    结语

    读了韩马绍祈祷生活的心得,相信我们都不敢说因为太忙、太多事情而抱怨没法祈祷了。

    天主塑造了每一个人,每个人都是那么的独特,绝不重复;因着不同的性格和客观的环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祈祷方式。故此,别人的体验和方法,只可作为一种借镜和参考;同时,也希望能刺激起自己的信仰生活,然后着实地为自己找出一条路来,在天主仁慈的光照下起步,走向更成长的历程。

    天主用不同的方法、时间,在不为人注意的事情中改变我们。

    反省、行动、分享

    行动:

    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了悟」的时刻,如圣经中的多默宗徒就是个好例子了。现在请细读:若.20:24-28的章节,然后默想片刻,假想你是多默的朋友,拿起笔来给他写几句话去安慰他。

    小组动力:

    「多默与我」若:20:24-28。

    目的:藉着多默的经验,使我们发现并讨论在我们的生活经验中信仰的确实性。

    用具:每人一张纸及颜色笔。

    程序:

    a.小心阅读若.20:24-28

    b.用一种颜色、一种声音、一种感觉来形容你的读后感,最后找出你自己在那里。(例:你可能刚开始时对一切事物都表示怀疑,或者你可说你正在找寻究竟这是否真的,更或者你正有着同多默一样的反应说:「我主,我天主!」)

    c.写完后,大家坐下来轮流说出自己纸上的每一答案,并解释为什么?

    b.表格样本

    颜色:

    声音:

    感觉:

    我在那里:

    参考资料

    *生活在祈祷中.的人 真理学会 第84-97页

    *城市中的沙漠 真理学会

    *泥星——圣人生活点滴 真理学会

    *五分钟默想 光启

    政治家的灵修习作

    甲、选择题:(请在下列各题中选出正确的答案)

    (一)韩马绍在出席联合国秘书长期间,在繁忙工作中,他的祈祷生活:

    变得更为充实。

    给工作压力挤迫死了。

    完全以工作来替代了。

    (二)我们默想,研究圣人们的言行着作常会得到灵修上的指引,这是因为:

    圣人们是高不可攀的不凡人物。

    他们是天主特别宠爱,被安放在一个与世隔绝境地的人物。

    他们和主有过亲密的交往,从他们的作品,可以吸取爱主的经验。

    (三)每个人都有自己个别的信仰难题,面对难题时我们可以:

    找个方法来躲开它;过了一段时间,难题便自然消失了。

    将别人的信仰模式拿来用于自己身上。

    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重新反省,建立自己的信仰来。

    乙、填充题:(请在下列各题中填上适当的字句)

    (一) 祈祷生活和信仰深度是成__________的,当人不断地向信仰迈进时,随之而来的是对_______________。

    (二) 一个生活于祈祷中的人,不是_________,而是_______________的事物表示关注。

    (三) 别人的体验和祈祷方式,只可_________最主要的是能为自己找出一条路来,在主的_______________下起步,走向____________________。

    丙、对于韩马绍通向灵修道路的几个方法中,那一个为你更适合。又或你对这些方法有何意见?请简述之。
四、祈祷生活 4、灵修﹒纪律
    祈祷生活

    灵修﹒纪律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 〈2560-3800〉

    祈祷生活的背后,蕴含着心灵的挣扎。

    前言

    梵蒂岗大公会议后的弥撒新礼仪,早就不「新」了,可是今天仍有不少教友沿用自己的老方法来参与弥撒。

    某堂区有位太太,每天参与弥撒时,例必跪在同一的跪,手握着念珠,不停地念经,极热心的做自己个人的祈祷,不大理会祭坛上神父在做些什么。问她为什么不跟随弥撒程序来参与弥撒,她说这是个养成了的祈祷习惯,觉得很好,很投入,于是便一直保持下来。

    一位中学时的同学,以前很热心,是校中出名的好教友。最近见面时,她说很久没有去圣堂了。邀请她再去圣堂时,她说:「太久未去圣堂了,早就没有了这习惯,已不想再去了。」

    人是很奇怪的,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被「习惯」支配了。那些成了习惯的事情,便很难再改变过来,就像上述的两个例子一般。究竟一个基督徒在生活中,是否需要定下一个规律来加深自己的信仰生活呢?又一些惯性的祈祷对神修有帮助吗?以下我们可从潘霍华一生的信仰经验中找到答案。

    亲近主的人

    潘霍华(DictrichBonhoeffer)生于一九零六年,是八兄弟姊妹中最沉默寡言的一个,他的一生差不多在沉默中度过。潘霍华的父亲是柏林一间古老大学的心理治疗学教授,是个严谨的人。母亲性情温和,年轻时曾在修院住了几个月,但是,她却对宗教不感兴趣。故此,他们全家很少上教堂,但孩子们饭前总是唸经,每天全家一齐唸晚课,在圣诞节和新年期间也唱圣诗。

    潘霍华在这个没有上教堂习惯的家庭中长大,却在十四岁前便决定做牧师和神学家。十七岁,他第一次离家到大学攻读神学,两年后去义大利。他一到罗马就爱上了这个城市。在罗马有两件事吸引他:一是教会的普世形象;一是崇拜礼仪的光辉。特别是后者,一直都影响着他的祈祷生活。潘霍华做了一年牧师,便回到柏林大学当助理讲师,后再到美国攻读一年。一九三三年回到德国。第二年,希特勒上台,此时,在德国占大多数拥护希特勒的基督徒,与极少数反对希特勒的基督徒互成对立,分岐越来越大。潘霍华奉命主持一个地下的神学院,训练年轻的牧师。两年后学院遭关闭,而他自己亦于一九四三年四月五日被捕,一九四五年四月九日清晨被处绞刑。一个与他相处到最后一刻的英国官员说:「他是我遇见的极少数杰出的人。对他来说,他的上主是真实而且非常亲近的。」

    有规律的祈祷生活

    自小养成的家庭晚祷习惯,使潘霍华常保持着一个有规律的祈祷生活;亦因为这样,大大地帮助他度过狱中的岁月。从他的「狱中书简」内,我们看到他多年来有规律的祈祷,使他内心的自由得到开花结果。在狱中,他每天都维持自己有节奏的祈祷生活。他说:「早上六时,我喜欢阅读圣咏和诗篇,想念着你们全体,同时也知道你们亦在想念我。我把圣经从第一页看到最后一页,现在我正好看到约伯书,这是我特别喜欢的部分。我每天都读圣咏,这是我多年来的习惯。」

    潘霍华虽有着充实而有条理的祈祷生活,但他的背后,蕴含着心灵的挣扎,他在狱中曾想过「自杀」,不过很快的便猛醒过来,找回内心的平安。事实上,他在个人的祈祷中也是时起时落的。例如他说:「有好几个星期,我圣经读得很少;我不知道怎样办才好。我不觉得我有责任要改善这种情形。当然,这里常常有倾向懒惰的危险,但对于这种情形过于焦虑,那就不对了。我们可相信,在指南针摆动过后,它就会再度指向正确的方位。」

    这是祈祷生活中常出现的现象,在严谨的生活中亦会掠过一些懒散的懈怠;不过,由于一向有规律的、充实的祈祷习惯,很快便会回复过来。

    恒心不断的祈祷

    关于祈祷,我们都有一个习惯,就是在有需要、有困难时才会频频的加紧祈祷;而在平素的生活中,就不那么容易记得祈祷了。人都是很感情化的。一般来说,祈祷也随着自己的情绪而波动;正如祈祷的内容和时间等,都大受情绪的影响。本来,祈祷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与个人的生活分不开的,自然会受到生活中事情的影响,这是自然而正常的事。至于我们是否受到时间的支配而影响了祈祷的时间?抑或我们应该要去支配时间来做好祈祷?关键的不同就在于此。要能够妥善地安排时间,做好祈祷不是那么说做就能做到的;除非我们肯付出时间来训练自己,使自己有一个规律的神修生活。例如每天定出祈祷的时刻,或规定自己,念早晚课的时间,和所使用的某些经文。这些严谨的守则,实在是初学祈祷者不应忽略的,同时这亦是潘霍华神修生活中的起步原则。

    团体的崇拜

    潘霍华特别推崇的另一个祈祷方法,就是团体的崇拜。崇拜的仪式包括圣咏、圣经诵读和一些自发的祈祷。他常鼓励一家人、一群朋友,或是几个修道人,聚在一起祈祷;所以,潘霍华在领导地下神学院时,特强调这种团体式的祈祷。因为他看到,年轻人需要的是勇气和决心,这两者只能通过正确的祈祷才可获得。

    在做好个人祈祷之外,能够安排一些团体的祈祷,往往可以充实个人的神修生活。耶稣说:「你们中二人,在地上同心合意,无论为什么事祈祷,我在天之父,必要给他们成就。因为那里有两个或三个人,因我的名字聚在一起,我就在他们中间。」(玛.18:19-20)

    当教友聚在一起,以团体的名义来祈祷时,是在偕同整个教会一齐赞美上主。

    经验分享

    慧敏领洗已有一段日子了,她总觉得自己不会祈祷。她知道祈祷就是和天主交谈,但自己对着天主好像没什么可说的,纵然有,一下便说完了;又或者常常都是同一的话题,因为自己的生活圈子有限,代祷的和记挂的人和事就是那一些。有一次,她和人分享上述的疑难时,她的朋友建议她使用一些现成的祈祷经文来帮助、充实自己。所谓现成的祷文,就是一些教会撰定的经文,或来自一些圣人们的祈祷话语,还有圣咏等。

    也许有人认为背诵经文会很死板和机械化,可是,如果我们有充裕的时间来细嚼经文的内容,我们便不会这么想了。这些由前人神修经验中得来的祷文,是他们和主深入交往、接触的经验宝藏,是在一个很高的神修境界中得来的,实在是一遍遍很美的祈祷心声。当我们用心地去善用这些内容,默思上主的美善和慈爱时,一来可帮助我们扩大自己的狭窄内容,二来又可以透过它们来赞美天主。因为自己的个人神修体验,终究比不上他们的深度。此外,在团体举行祈祷礼仪时,也需要一些特定的经文来帮助参加者投入礼仪之中。

    结语

    从潘霍华的信仰经验中,使我们看到他是一个在生活中常将主置于首位、严守灵修生活的人,主必与他同在,并以恩宠的力量来支持他、保护他。只要看看他在狱中的生活,常保持着心灵的一贯平静,继续平素与主交往的情谊,我们便知道:主真的与他同在。

    纪律可以帮助我们养成良好的祈祷习惯,但并不意味着这样便拥有了良好的灵修生活。只有充满活力的心火,才能使人真正地去做和学习;然而,为能保持这不灭的火燄,我们又不得不有一个纪律、恒久的祈祷习惯。

    反省、行动、分享

     选择一位自己喜爱的圣人(或自己的主保),研读有关他的作品,并深入地探讨他的神修生活。

     在小组中分享各人现有的祈祷习惯和祈祷心得。

     利用下列的表格来反省个人的祈祷生活,并定下一个规律来帮助自己。

    祈祷生活记录表

     早上 下午 晚间

    主日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参考资料

    *生活在祈祷中的人 真理学会 第50-66页

    *域市中的沙漠 真理学会

    *颐心篇 真理学会

    *祈祷——亚洲教会的生活 真理学会

    *现代人的见证 光启

    灵修﹒纪律习作

    甲、选择题:(请在下列各题中选出正确的答案)

    (一) 潘霍华在狱中生活时,能够支持他、使他勇敢地活下去的力量是:

    他宁死不屈的性格。

    他常持守的有规律祈祷生活。

    来自他家人的爱。

    (二) 祈祷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是和个人生活分不开的,至于是否能在生活中做好祈祷,那便要看看我们能否:

    去支配时间来做好祈祷。

    让时间来支配我们的生活。

    先做好工作,然后腾出多余的时间来。

    (三) 潘霍华一生中被人敬重,人们称他为「一个与上主非常接近的人」。他这种为人赞美的操守全赖于:

    他一生英勇奋门的事迹。

    他真正地生活出「与主相偕」的生活。

    他有过人的才华。

    乙、填充题:(请在下列各题中填上适当的字句)

    (一)人在严谨的祈祷生活中,有时也会出现一些的现象,但如果有一

    个的、的祈祷习惯时,很快便回复过来。

    (二)要能妥善地安排时间做好祈祷不是那么容易的事,除非我们自己,使

    自己有一个生活。

    (三) 当一个人在生活中常将主置于、严守时,主必与他同在、

    保护他。

    丙、请写下你对本文的一些感想:
四、祈祷生活 5、祈祷﹒生活
    祈祷生活

    祈祷﹒生活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2560-3800〉

    从生活中找祈祷的内容,是使祈祷生活化的必然途径。

    前言

    「东正教徒朝圣记」(TheWayofaPilgrim)书中的主角,是一位东正教徒,由于他读到圣保禄书信中有关祈祷要「不断地」、「时时」、「日夜」等字眼时,心中掀起了对祈祷的渴望,同时亦怀疑「人怎可能整天不断的祈祷?」。他为了要寻得答案,也为了要达到这个祈祷的境界,于是便毅然地离乡背井,踏上旅程,不惜远涉重洋的去广求高人的指导,学习怎样祈祷。在旅途中,他把握了每一个机会,向所遇到的人学习,询问他们祈祷的方法。有时候又住下来尝试使用不同的方法来祈祷。这些人中有工人,有农夫,有本堂神父,也有隐修士。纵使各人不尽相同,但却能使他从中学到许多不同的祈祷方法,和一些实际的经验。最后,这无止境的学习、不尽的历程,带引着他一步一步的接近天主。

    究竟在这繁忙的生活中,可否不断的祈祷、常常想着天主?当然可以,但是要寻求方法,并努力去尝试。

    社会学家

    米赛尔﹒郭士(MichelQuoist)是一位社会学家,同时也是一位神父,他每日工作、写作和祈祷。郭士在一九二一年生于法国的一个市镇,十四岁便开始工作谋生。一九四七年晋铎后,先后从事过许多不同的工作。闲下来时他喜欢写作,所以也出版了好些着作。其中最烩灸人口的是「现代人的祷词」(光启出版社出版),现已译成了廿四国文字,倾销二百万册之多。这书给予人一种真实感,不是从虚幻中编写出来的东西,而是从一群处于现实生活的基督徒心中,涌现出来的祈祷,是一些虔诚的基督徒献给天主的日常生活。它告诉我们,要不断反省和祷告身边所发生的事。我们的祈祷内容,应该就这些生活中所发生的事,从自己心里发出语言,与主交谈。所以,这书不是一本祈祷经文,而是一本激发我们的个人感受、向上主说出自己内心说话的良书。也可以说,这书教导我们怎样在生活中不断祈祷。

    从生活中找祈祷的内容

    从生活中找祈祷的内容,这是郭士主张的祈祷方法,同时更是使我们的祈祷生活化的必然途径之一;也唯有透过这方法,才能将我们的生活溶合于祈祷中,不断地延续下去。生活中的事情,都来自喜怒哀乐四种结果,人因此而向上主发出:赞美、祈求、感谢的不同祈祷内容。从福音中我们也看到,天主常常透过生活中所发生的事件来分施祂的爱,将恩典通传给我们。就在一些简单而恳切的话语中,我们看到最生活化的祈祷:

    两个瞎子在耶稣跟前说:「达味之子!可怜我吧!」(玛.9:27)

    一个癞病人向耶稣说:「主,你若愿意,就能洁净我。」(路.5:12)

    十字架的右盗临死之前所发出的祈求:「耶稣,当你为王时,请记我一念!」(路﹒22:42)

    在加纳婚宴中,圣母的代祷,她向耶稣说:「他们没有酒了。」(若.2:3)

    以上这些都是源于生活中的需要而向主发出的求救讯息——求恩的祈祷。

    至于感谢和赞美的祈祷,在福音中也不少:

    当圣母往访表姐时,对上主的赞颂和匝加利亚的赞辞,都是很好的例子。(参阅路.1:46-79)在路加福音中也记载了那个痊愈了的癞病人:「其中一个,看见自己痊愈了,就回来大声光荣天主。」(路.17:15)

    我们如果真的能够习惯地从生活中找祈祷的内容,我们便可以很容易的做到「不断的祈祷了」。

    要找时间祈祷

    除了从生活中找祈祷的内容外,郭士更强调「要找时间祈祷」。他说:「不要说:我没有时间祈祷,把工作奉献给祂也是祈祷。爱要求你停一会儿。如果你爱,你会找时间去爱。祈祷就是停一会儿,就是每一天、每一星期,把你一些时间给天主。

    我们做事,不能单凭五分锺的热度,要有事先的安排。平时我们做事都有计划、有预算。同样的,我们也该将注意力集中于当前的事上,也不必要求常常想着天主,因为同时做两件事是最消耗精力的;但可在工作中断的时候,作短暂的默祷,不过在小小的中断后,应该马上回到原来的工作上。有时候,因为工作过重而感到支持不住时,可马上停停,松一口气,祈祷。这是用时间最经济的办法,同时也是回复精神的一个好方法。忙完了一天,把自己的工作在祈祷中交到天主手里,任由它留在那里。

    郭士建议我们每天早上看福音和作简短的祈祷,这会帮助我们在一天中和基督保持联系与谈话。晚上,在一天将尽时分,静静的反省一日来所做的事——按照天主透过福音和我们生活的事件去反省。而这反省应很自然地引向读美、感恩、赎罪的恳求。

    没有规律的祈祷,我们就不能从生活的种种事件中看到天主,因为「要见到祂和明白祂说的话,你就必须在每天的祈祷中去找寻祂、倾听祂。」这是郭士所强调的。此外,祈祷也不能依靠我们变动不定的情绪。如果人只找寻感情经验,那一定不能有正确的祈祷生活。在我们这方面,祈祷的价值,在于祈祷要求我们付出的努力;在天主那方面,我们祈祷的价值,在于圣神在我们心中的活动。

    我们需要停一会儿去祈祷。

    祈祷要不断寻求方法,并努力去尝试。

    祈祷方法与灵修生活

    从前人的例子来看每一个人的祈祷方式,都有其独特之处,而所使用的和强调的祈祷方法,又是那么的奏效,这足以激励我们的祈祷生活。

    祈祷、礼仪、默想、读圣经和看圣书等等,都只是一些帮助我们善度灵修生活的方法,它们本身并非就是灵修。换言之,我们不能用祈祷时间的长短,来分辨一个人的灵修生活;这只是一种外在的有形记号,至于内在的实质,就要看看人的生活态度和待人接物才能厘定。

    灵修生活——是一个以基督为中心,让基督在我内日渐成长,而我自己则日渐消失的生活过程。目的是要达到如圣保禄说的:「我生活已不是我生活,而是基督在我内生活。」(迦.2:20)由此,我们可以想像到,如果祈祷默想不能使一个人在主的爱内成长,这祈祷默想便只是一种例行的、无意义的功课,说不上神修生活;因为一个人可以整天在圣堂内祈祷,而祈祷内容则全在于想着自己,自私自利的以自我为中心,那就好像圣经中法利赛人的祈祷般只在高举自己。(路.18:9-14)这样的祈祷,不能领人接近主。事实上,在这情形下,人的内心也没有余地去接纳天主的爱。

    一个真正生活在祈祷中的人,因着和主的亲密交往,个人生活的言谈举止,会自然流露着基督徒爱的标记。就好像当我们初次与某些有德行的人见面时,会直觉地被他的表现所吸引着;这种自然的生于内而形于外的表现,是灵修生活所修来的活见証,是做作不来的。祈祷默想虽不等于是灵修生活,但是生活在灵修生活中的人,自不会忽略这些导人向主的祈祷方法;因为爱催迫着人与主亲近,愈找机会与主相遇时,便会愈觉得自己渺小而愿意承认自己的不足,便努力去实践爱主、爱人。

    灵修生活是一生一世的事,它需要规律来帮助我们达到,而每天的生活点滴,应成为我们祈祷的素材。

    反省、行动、讨论

     反省一下自己的祈祷内容,多环绕着生活中的那些事情而发出祷告的?为甚么?

     在小组中分享:「在生活中那些情况下最容易使你想到天主?请举出实例。」

    参考资料

    *生活在祈祷中的人 真理学会 第113-126页

    *祈祷与生活 光启

    *现代人的祷祠 光启

    *回思集 真理学会

    *圣经: 罗.1:9弗.6:18

    祈祷﹒生活习作

    甲、选择题(请在下列各题中选出正确的答案)

    (一) 为能将我们的生活溶合于祈祷中,郭士认为最好的方法是:

     从生活中找寻祈祷的内容。

     定下一些祈祷的规则,每隔多少时间便祈祷一次

     做好每天的早、晚祷。

    (二) 所谓灵修生活是指:

     每天所用的祈祷内容。

     一个以基督为中心的、爱的生活过程。

     祈祷、礼仪、默想、读圣经等等。

    (三) 圣保禄宗徒强调我们要不断的祈祷,郭士认为:

     这是没法实践的理想。

     这非易事,但透过恒心和寻找方法时,便可实行出来。

     这是很容易做到的事。

    乙、填充题(请在下列各题中填上适当的字句)

    (一) 天主常常透过生活中所发生的__________来分施__________,将____________给我们。

    (二) 十个癞病人痊愈后,其中一个___________,就回来___________。

    (三) 灵修生活是不能从_________时间的长短来分辨的,而要看人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才能厘订。

    (四) 灵修生活是一个以_________为中心,让基督在我内___________,而我自己则________的生活过程。

    (五) 一个真正生活在祈祷中的人,他的言谈举止,会自然流露着____________的标记。

    丙、关于郭士所举出有关「不断祈祷」的一些可行方法,你同意吗?你又会尝试照着去做吗? 为什么?
四、祈祷生活 6、家庭祈祷
    祈祷生活

    家庭祈祷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 〈2560-3800〉

    祈祷使我们充满力量去面对生活沉重的压力。

    前言

    有人说:影响一个人一生最多的是两个女人:一个是幼年时的母亲,另一个是成家后的妻子。这两个人在家中都是担当着家庭主妇的职位,她们是丈夫的妻子和孩子的母亲。自古以来,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历史上的伟人如孟子、岳飞等,均由于母亲的教导而成器。美国总统林肯也说过:我的成就要感谢我的母亲。在神父修女的传记中也常见到,很多圣召是因为源于母亲的热心事主。一般基督化家庭的建立,往往也端赖于母亲的努力。至于家庭基督化的形成,则扎根于家庭祈祷,因为祈祷能触及生活中的每一部份,一家人聚在一起祈祷时,就愈能体会到「家」的共融气氛。

    基督化家庭

    美国近代作家卡耐基(DaleCarnegie)是个杰出的人际关系辅导者,他的学员遍布各地。卡耐基在米苏里州长大,家境清贫,但从不缺乏父爱。这可从他自己的说话中知道。他告诉人们,自己有个热心的爸爸,自幼便在良好的公教教育中成长。每晚睡觉之前,一家大小必聚在一起,由父亲讲一段圣经,听完了才去睡觉。他说:这良好的祈祷习惯,使父亲得到力量去面对每日生活的压力;虽然穷困、不如意,但是仍感到平安。每天从父亲讲解圣经时的面容上,便知道他是真真正正获得天主平安的人。卡耐基更没法忘记一件事,就是每年圣诞节,无论家里是怎样穷困也好,父亲必设法预备些东西送给那些比自己更穷的人们。

    堂区有一对热心的教友夫妇,二人于婚前对未来的家庭生活,有过约法三章的协议;就是要共同保持一个公教家庭生活。他们相约好每天睡觉前,一同阅读圣经及做晚祷。朋友中许多人都觉得这协议不会持久,因为夫妇二人的工作都不同。但是,他们结婚也快两年了。庆幸的是他们仍然仅守诺言,度一个共同分享的信仰生活。

    翻开圣人行实,在谈及童年的信仰生活时,往往会发现很多人都是因缘于家庭宗教生活的薰陶。说起家庭宗教气氛,脑子里便浮现出一幅家庭乐的写照——一家大小端坐着,父亲、母亲数着念珠,轮流领念玫瑰经,是那么的安详和融洽。有时候和一些代代相传的老教友谈起来,他们也会发出会心的微笑,细述当年阖家晚祷的情景。谈话中更流露出丝丝念旧的情怀,嗟叹这一代的教友生活不如往昔。

    推行「家庭祈祷」当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姑勿论那些家中只有部分成员是教友的,就算全家都是教友也罢。个人行祈祷已不容易,更谈不上全家一起共同祈祷了!正因为这样,难怪使人怀疑上文中那对夫妇的承诺究可维持多久?诚然,这真是教友中不可多得的例子。以下我们会介绍另一个现代人中的实例。希望透过字里行间的描述启发我们的灵感,唤起我们的信仰生活。

    家庭祈祷

    陈先生夫妇是热心教友,教导孩子时甚注重他们的宗教信仰。以下是陈太有关他们实行家庭祈祷的描述:

    感谢天主!祂赐给我们五个可爱的孩子,也让我们洞悉对子女宗教教育身负的重任。家中大小一齐祈祷,是最能唤起信仰气氛的,所以饭前饭后,以及每晚睡前,都尽可能一同祈祷。

    我们吃饭前大家一同背诵简单的经文。在大节日则由父亲领导祈祷。我们总不忘记为那些穷困飢饿者代祷,同时也感谢天主赐给我们丰富的食物。一家人要等齐一起祈祷,有时需要点耐心,真正花在祈祷上的时间不到两分钟。孩子们到了吃饭时留连电视,确实惹人发火,但等祈祷后,一切都烟消云散,教训孩子的口吻也平和了。一家人得以在和乐的气氛下用餐,这是饭前祈祷的另一收获。

    孩子们都还小,最大的才十多岁,最小的不足五岁,我希望他们九时前睡觉,所以每晚八时半晚祷。大家一起跪在我的床前,如果谁不守时,到了时间,我们都跪着等他。没有任何一个人好意思慢吞吞的来。这个好办法,使我们不必花时间在等人上,所以晚祷只需十分钟,有特别的事时,稍为加长一点。一年多来,还没有超过半小时的时间。除了膝盖受伤,或时间太长外,他们都会学大人的榜样跪着。他们虽然知道可以坐下来祈祷,但通常更乐意跪着!他们把跪当做是一种克己与忍耐呢!

    晚祷实例一则

    母:一天又过去了!天主,我们聚集在一起,反省我们今天的行为,那一些是天主不喜欢的?那一些是天主喜欢的?我们是天主的子女,天主像父母一样喜欢自己的孩子做好。看见我们用功,天主会开心,如果我们懒惰,天主会难过。天主,你是无所不在的,现在你和我们在一起,听我们的祈祷。你知道我们所做的一切,您更喜欢我们诚实,勇于改过;知道错了便尽力去改,避免犯错。

    济:我今天上音乐课时,一直与同学笑!结果给老师罚站,我感到很难为情。我以后上课要乖些,请天主原谅我。

    中:今天比赛篮球时,本来我们会赢的,结果却输了。我很伤心,我希望天主使我们这队不要灰心,下次要赢回来。

    华:我今天在校车上照顾邻座的小朋友,带他下车,他妈妈高兴的谢谢我,我很开心。我知道天主也会高兴的。

    芳:小朋友都笑我手流汗,不跟我玩,只有几个人跟我玩(哭了起来)。

    济:妳不会自己玩,哭什么!

    中:妳可以去找方华玩啊!(我见大家乱给她出主意!于是)

    母:天主!你在圣经上教训我们,每个人要有仁爱的心,那几个跟亚芳玩的小朋友,实在是好孩子,他们有爱心!天主你一定喜欢他们。亚芳能有这样好的小朋友,真感谢妳!

    〈见大家了解如何与人相处后,请最少尚未发言的祈祷!)

    正:我刚才祈祷的时候,都一直动来动去的,求天主原谅!

    母:天主!多谢你赐给我们美好的一天。我们的过错,求你原谅!求你接纳我们的祈祷,并使我们平安的度过这一夜,明天能加做些使你高兴的事,天主求你降福我们!

    大家:天主,求你俯听我们的祈祷!因父及子及圣神之名。亚孟。

    结语

    读了上述许多人的生活实例及晚祷的内容,都不期然地感到实行「家庭祈祷」是不必花上很多时间,最主要的是态度方面:例如要有恒心,要重视祈祷的时刻,不要怕麻烦。通常这个做与不做的决定,是来自父母亲,孩子们多是被动的,且不会怕麻烦。那么,身为一家之主——影响力最强的那一位,便首先要以身作则的领先做起来,孩子们一旦养成祈祷的习惯,对他们未来的信仰生活必有大帮助。

    反省、行动、分享

     教友家庭与其他家庭应该有不同之处吗?我们怎样去描述一个良好的家庭?

     有勉力尝试鼓励「家庭祈祷」吗?有甚么困难和阻力?试在分享中找出可行的方法。

     请从我们自己的经验中,举例说明以下三句话的真实性:

    「家庭是人生最初而最重要的学校。」

    「有其父母,必有其子女。」

    「父母的榜样——不论是好、是坏,或是不好、不坏——永远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儿童会加以接受。」

    参考资料

    *祈祷拾锦 光启

    *圣经诵祷 光启

    家庭祈祷习作

    甲、选择题:(请在下列各题中选出正确的答案)

    (一) 影响人一生最重要的是:

    学校生活。

    朋友。

    家庭教育。

    (二) 要建立一个基督化的家庭,最具影响力和赖以推动、维系的人物是:

    本堂神父。

    父母亲。

    子女。

    乙、填完题:(请在下列各题中填上适当的字句)

    (一) 许多圣人们的一生,能度一个热心的信仰生活,多赖于的党陶。

    (三) 能够维持一个家庭祈祷的习惯,诚然不是件容易的事,但亦不是不可行的,其中最主要

    的是,例如要,要重视,和不怕等。

    丙、(一)可否简单地提供一些推行家庭祈祷的可行方法?

    〈二)为什么现时代的教友多不注意到「家庭信仰」的问题?请分享你自己的经验。
四、祈祷生活 7、玫瑰经祈祷
    祈祷生活

    玫瑰经祈祷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2560-3800〉

    一声声「万福玛利亚」的呼唤,是最能打动慈母心的祷告。

    前言

    五百多年来,玫瑰经一直是家喻户晓的祈祷。无数信众每天都在私下地唸玫瑰经。教会则定了每年十月为玫瑰月。不过约于二十多年前,教会中起了践踏玫瑰经的浪潮,认为玫瑰经是些无意义的、有口无心的重覆背诵的经文,不能激发起信友的灵修生活。于是,玫瑰经被列为过时的祈祷方法。许多圣堂也跟着取消了公唸玫瑰经的习惯。在年轻一代心目中,更将它视为一种「老土」的祈祷方式!

    想不到,近年来一些带有「复古性」的祈祷聚会,受到许多堂区的欢迎,「家庭玫瑰经」聚会就是其中的一种。进行的方法虽不尽相同,但是均以信友聚集于某一家庭内、公诵玫瑰经的方式来举行。这种聚会除了能一齐祈祷外,还在信友间起了信仰沟通的作用;透过祈祷与生活的分享,来增进教友间的情谊。有许多教友,今天仍保持着每天诵唸玫瑰经的习惯,且其中不乏年青的一辈呢。这种传统的祈祷方式,它能够历久不变的存在,代代传留下来,当然有它能回应个人灵修上需求的一面,但对于玫瑰经的祈祷,我们又懂得多少呢?

    玫瑰经起源

    △ 玫瑰经雏型:

    玛利亚参与了基督的救赎奥迹,她是天主的母亲,教会特别敬礼她。敬礼圣母的风气由来已久。当时教友们在默想玛利亚事迹时,为她配上赞美的名号,如称她为「世界的希望」、「天使的皇后」等;一些热心的诗人,又创造一些新名号、新头衔,谱成赞美歌曲来光荣她。在十二世纪以前,教会就开始叮嘱人们唸「万福玛利亚」。中世纪初期,亚丰索谱成「圣母歌曲」。第十三世纪时,一位熙笃会院长EtiennedeSallai写了圣母十五种喜乐的默想:即她的出生、献堂、领报、访亲、耶稣诞生、贤士来访、献主于圣殿、在圣殿中找回耶稣、耶稣讲道时的奇迹、十字架、复活、升天、圣神降临、圣母被提升天及受光荣。在每端默想后附加一段圣母经。这种做法虽则还不是玫瑰经,但亦可称之为玫瑰经的雏型。

    △ 圣道明的角色:

    十二世纪末,由于掀起反对圣母的谬论,圣道明便起来推动向圣母的祈祷;这可以说他是第一位传播玫瑰经的人。但玫瑰经的现时结构,却是在十五世纪末,AlaindelaRoche所完成的,就是默想五端或十五端奥迹,每一端是由十遍圣母经所组成。以后信友便渐明白默想奥迹的重要性,而这些奥迹则分为喜乐、痛苦及荣福三种,按照星期的周率来默想耶稣及圣母的重要事迹。

    玫瑰经过时吗?

    许多人说「唸玫瑰经是过时的祈祷方式」,他们认为:玫瑰经太冗长,含糊和柔弱,太没有刺激。依照一种心理说法,谓单调的「万福玛利亚」已不适合现代人机动及创新的要求。其次,大公会议后提倡的新礼仪方式,更能够帮助人祈祷。既然教友对礼仪有认识,而且也很积极,故应取消玫瑰经,而鼓励教友改用其他的祈祷方法,参与礼仪,举办研经等活动。

    玫瑰经诚然是重复着一遍遍的圣母经,但却不是单调无意义的祈祷。相反的,如果运用得当,玫瑰经可导人于一个很深的默观境界。此外,新礼仪固然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活泼、充满生气的祈祷方法,但祈祷方式是多元化的,在不同的环境和时间下,人喜欢使用不同的祈祷方式。玫瑰经能历久弥新的经历了几个世纪,受到无数人的爱戴,这说明每一个时代中的人,都有某些同等的需要。所以,玫瑰经是不会被淘汰的。

    玫瑰经祈祷

    为不认识字的阿婆来说,玫瑰经是她的一个简易祈祷方法,因为她只需要懂得背诵天主经、圣母经和光荣经便可以唸玫瑰经了。至于为那些有着不同神修经验的人,玫瑰经祈祷,也显出多方面的不同功效和作用。

    △ 路德会弟兄的话:

    一位基督教路德会的人士说:「几时唸玫瑰经,真理如同一场大雨渗入下意识内,为一些属于天国的小孩子来说,一再反覆要理中的句子是个最好的效力。这是一种长时期的凝视,一种默想,一种在安宁中对天主的赞美,我们基督徒可以从中学习它的价值。在爱的联系中,十字架是主要的象征,珠是记忆的支柱,帮助克胜急燥,如此可延长一段时间。因而整串唸珠对于祈祷有很大的帮助。」(1973年11月1日罗马观察周刊)

    想不到这位基督教的弟兄,除了对玫瑰经祈祷有极深的体会外,并找出玫瑰珠的象征意义,确实道出「珠子」克服自我、培养忍耐德性的功用。

    △ 卡罗兄弟的话:

    「星语」的作者卡罗兄弟认为:「玫瑰经是我们所达到祈祷的终点,而不是开步的出发点。」关于唸玫瑰经的经验,卡罗兄弟坦白地说,他虽然努力地尝试唸好玫瑰经,但总没有一次不分心地唸完一串玫瑰经的;因为有谁能够专心地一面唸一面思索所唸的每一个字呢?又一连五次被五个奥迹的意象所打断,跟着每次又要接上被打断了的思路。然而,这观念在他到沙漠后便改变过来,他对玫瑰经有一个新的认识,他说自己以前简直不明白这种祈祷的真正意义。他说:「玫瑰经是属于引出或伴以默观祈祷的一种祈祷。不管你在唸时有没有默想,有没有分心,如果你深深地爱玫瑰经,而不肯一天不唸,那你就是一个生活在祈祷中的人了。」

    玫瑰经是我们所达到的终点而不是开步的出发点。对于露德的伯尔纳德,这个终点很快就到达了,因为她注定在她有生之年见到圣母。不过,一般来说,这是灵修达到成熟阶段的祈祷。

    如果一个年轻人不喜欢唸玫瑰经,他觉得烦闷,不要迫他;读一段圣经或唸一些比较理性化的经文可能为他更好。但如果你遇到一个来自穷乡僻壤的孩子,或是一个安详的老人,或是一个老妇人,他们会告诉你,他们不知道为什么很喜爱玫瑰经,你就欢呼喜悦吧,因为圣神在他们心中祈祷。

    玫瑰经对于那些思想合乎实际的人,是一种不可理解的祈祷,正如他们不能理解为什么可以对不可见的天主,一天重覆说一千次『我爱你』一样。但对于心灵纯洁的人,这是可理解的。那些植根于天国和生活在真福之中的人,更能了解玫瑰经。(星语66页)

    △ 恒久不断的「悠闲」祈祷:

    从上述的一些经验看来,玫瑰经是一个帮助人进入默观祈祷的好方法。很多默观式的祈祷都是一种爱的共融,是超出语言之上的。有些人对一次又一次的重覆的诵唸玫瑰经感到枯燥无味。为这些人来说,理性的祈祷可能更合适。但是,他们的思想有时也会遇到疲倦、不愿工作的一刻,这时灵魂便进入了一个空无的状态,这状态使我们脱离世界上的一切意念,深深地与主结合;这个时候,玫瑰经便显出它的可爱之处:那一颗颗珠子从指缝间滑过,配合一声声的万福玛利亚,此时的祈祷才是真正的内在祈祷。肯定的,要达到这种至高的玫瑰经境界,要恒久不断的诵念,同时要怀着一个「悠闲」的心境,慢慢地一句接一句的诵唸下去。

    法地玛及露德

    在法地玛及露德的事迹中,圣母选择一位法国少女和三个葡国的农家孩子,并教导他们唸玫瑰经。她对孩子说:「每天要唸玫瑰经,以便获得世界和平及战争结束。」

    事实上,这种呼吁为今天仍然有意义,因为每一日世界上的许多地区,受着战争的残害酷劫。可以说,我们仍然期待着那「和平」时刻的来临。如果我们敬爱圣母并相信她的话,我们自当更热心地每日唸玫瑰经。

    玫瑰经的效力

    玫瑰经的效力,可以由人各自的经验来证实。在玫瑰经中,我们发现走向天主的道路,但这种发现不能立即完成,因为如果内心被私欲所控制,便不能明暸玫瑰经的意义。换言之,我们需要怀有一颗谦虚的心,持着坦诚的态度来诵唸玫瑰经。

    天主赐给我们一位母亲,我们要如同孩子般的投奔她,那一声声「万福玛利亚」的呼唤,将成为最能打动母亲慈心的祷告。

    怎样唸玫瑰经

    信经

    天主经

    圣母经三遍

    1﹛圣三光荣经欢喜一端天主经﹜

    圣母经十遍

    2﹛圣三光荣经欢喜二端天主经﹜

    3﹛圣三光荣经欢喜三端天主经﹜

    4﹛圣三光荣经欢喜四端天主经﹜

    5﹛圣三光荣经欢喜五端天主经﹜

    反省、分享、行动

     读完本文后,你会恒心的唸玫瑰经吗?

     你觉得唸玫瑰经是一个很能使人举心向主的祈祷方法吗?为什么?

     如果你是为人父母的,请教导你的子女唸玫瑰经。

    参考资料

    *星语 真理学会 第66页

    *今日的玫瑰经 铎声117期 第14-18页

    *大公会议与玫瑰经 铎声149期

    *唸玫瑰经太机械化不是真正的祈祷 铎声175期 第40-46页

    *玫瑰圣母 铎声211期 第58页

    *瞻仰福音的玫瑰经 见证三卷一期 第37-47页

    玫瑰经祈祷习作

    甲、选择题:(请在下列各题中选出正确的答案)

    (一) 大公会议后至今日,对玫瑰经敬礼:

    早就摈弃不顾。

    仍有不少人保持着一个热心的态度。

    一直不停地、一天比一天的为更多人接受和推行。

    (二)大公会议后所提倡的新礼仪、活泼的祈祷形式,更能帮助人与主相遇,所以:

    不必再诵唸玫瑰经了。

    玫瑰经的祈祷方式实在阻挡了新礼仪的推行。

    玫瑰经的敬礼,曾一度被认为是过时的祈祷方法。

    (三)玫瑰经现时的结构形式是

    .圣母自己编订的。

    是圣道明编订的。

    是经过一段时间,渐渐演变过来的。

    乙、填充题:(请在下列各题中填上适当的字句)

    (一) 玫瑰经之不会被淘汰,因为每一个时代中的人,都有无数人喜欢使用的祈祷方法,而祈祷方式是的,在不同环境下,人喜欢使用祈祷方式。

    (二)为一些有着不同神修经验的人,玫瑰经祈祷也显出不同的。

    (三)默观式的祈祷,是一种共融,是超越之上的。

    (四) 我们虽然从玫瑰经中,发现走向天主的道路,但这种发现不能立即完成,因为如果内心,便不能明暸玫瑰经的意义。所以,我们要怀有一颗,持着来诵唸玫瑰经。

    丙、请写下你对卡罗兄弟所说的关于玫瑰经一段话的心得。
四、祈祷生活 8、圣母的神修
    祈祷生活

    圣母的神修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 〈2560-3800〉

    万福,充满恩宠者,上主与你同在!

    前言

    如果我们细心读圣人传记,往往会发现一个事实:圣人们的神修生活是随着生活的岁月而渐渐深入的。也就是说,信仰和实际生活是一同成长的。所以,圣人之所以成圣,是他们自己努力修鍊得来的;这种努力所换来的成果,是每个人都可以学习得到的,可惜我们大多数人以为自己无资格而却步不前,当然,没有恒心与惰性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这一课我们将探讨圣母玛利亚的神修生活。圣母被称为诸圣人之后,又是天主的母亲,当然圣德卓绝,超越众人之上。也许,我们早就将圣母视为一个与生俱来、自然而然的圣者。不错,圣母是至大的圣者,但是她也和我们每一个人一样,是透过她的努力修德而成的。

    无染原罪

    圣母蒙受始胎无染原罪的恩典,是天主的特别赐与,使她在始胎便不受罪恶的影响,这是天主给与她的一种特殊的、相称的圣德光辉。

    有人以为,因为圣母蒙受了无原罪的恩典,自然的处于一完满的境界,她不用费力,便得天独厚地一心做天主的母亲。这说法是极其错误的。无染原罪并非说生来便拥有一切美善和圣德,只是没有原罪的沾染。圣母本身亦需要救赎,天主也给了她绝大的自由来选择一切,包括了犯罪与否的自由权。也因为这样,圣母才能修德行,立功劳,才能面对生活的挑战。如此,她的圣德才显得一天天的深厚,而被称为诸圣人的楷模。

    圣母的神修生活

    有关圣母的生平,福音记载的不多,但从「天使预报」至「十字架下」这段期间的记述中,可以窥视出圣母神修历程的一些概括。其间亦不难发现她是透过生活中的事物,来加深信仰、对天主不断地回应。

    Δ愿照你的话成就于我吧!

    圣奥斯定说过,天主造人,并不需要人的帮助;但祂救赎人时却需要人的合作。在天主对人类的整个救赎计划中,圣母是最具关键性的合作者:她答应做天主的母亲。

    路加福音第一章记载了圣母领报的事迹:当圣母听到天使称呼她为:「万福、满被圣宠者」时,一种自然的反应使她感到惊慌;然后天使告诉她将要怀孕生子的时候,圣母说:「我不认识男人。」最后天使向她解释这是来自天主的能力后,圣母就爽快地回应说:「看!上主的婢女,愿照你的话成就于我罢!」

    从这一段记述中,我们看到圣母是在服从和信赖天主中去接受这使命。她虽不明白个中的奥秘,但她清楚知道这是天主在她身上的计划,于是她大胆地、怀着信德说「是」。这是圣母生命历程中的跨越,她本可以推辞,可以谦虚的说「不」。然而,她甘心情愿在这隐诲不明的事件上承担使命,参与耶稣的救赎工程。

    圣母的一生就从这突破性的「是」而开始,因着她的慷慨接受了第一个邀请,天主的圣宠便更充沛地降到她的身上,使她在未来的生活里,更能慷慨地交出自己,回答更多的「是」。

    在我们的生活中,天主也不断的邀请我们;每一次,当我们跨越自我,慷慨地向祂回应「是」的时候,在神修生活上便迈进了一步。

    Δ把一切默存在心中 圣母在接受了天主的使命后,并非就此坐下来等候天主的照顾,而是利用生活上的各种机会来寻找主旨,对于一些不明白的事情,她常反覆地思念。

    路加福音有关十二龄讲道的事迹:圣母在遍寻了耶稣三天,才在圣殿找到耶稣,她便说:「孩子,为什么你这样对待我们?看,你的父亲和我,一直痛苦的找你。」(路.2:48)没有唠唠叨叨、长篇大论的教训|;没有过分渲染自己心焦不安的情绪,也没有不满的埋怨,只是一句简短的问话。最意想不到的是耶稣的答话:「你们为什么找我,你们不知道我必须在我父亲那里吗?」当时圣母的反应是默默的接受。圣经说:「他们不明白祂对他们所说的话——祂的母亲把这一切默存在心中。」(路.2:50一51)这最后的一句,可以说是点出圣母神修生活过人的特点。「把一切默存在心中」这句话告诉我们,圣母是一个默观者,她常将主的说话反覆思考。能够以一个积极的态度来面对一些难题,对一个不明白的题目反覆地思考,并在信德下准备随时接受。由这个事件,我们可以窥见圣母神修上努力的一斑。

    有时候,无理可循的事也会在生活中突然发生,我们是否能够本着信德的精神,将这一切默存在心中反覆思想呢?如果能,那么,一定会在那里发现天主的讯息。

    Δ他们没有酒了

    一个真正爱人的人,决不会将爱心仅围于自己的家人,而是关注周围人的需要,圣母就是一个好例子。在加纳婚宴上,她发觉主人没有酒了,于是便向耶稣说:「他们没有酒了。」耶稣回答:「女人!这于我和你有什么关系?我的时刻尚未来到。」他的母亲给仆役说:「他无论吩咐你们什么,你们就作什么。」(若.2:1-10)

    从这段福音中我们见到:

    (一) 圣母自动的为有需要的人代祷。圣母常常想到那些有需要的人,在很早的时候就注意到他们的需要而代他们祈求。

    (二) 圣母与主的关系和她的信德。她之所以大胆的请求耶稣立即去做,是因为她认识神,与祂有密切的关系,使她明白到主一定不会拒绝她请求的。耶稣的答话虽然好像是拒绝式的(圣经学者对这段话有不少的研究,在此不必赘述),但圣母仍有信心,知道祂一定会成全她的要求,所以预先吩咐那些仆人们照耶稣的指示去做。

    我们也有过经验:当自己无法去帮助某些人时,脑子里便很快地想到,介绍他们去找自己的一些好朋友,并且胸有成竹地知道朋友一定有办法帮助他们。这是因为凭着自己与朋友的深交,和对该朋友的深切了解的缘故。相信在圣母的帮助和我们自己的努力之下,有一天我们与主的交往也会达到这么的肯定和相通的地步。

    Δ女人,看,你的儿子

    圣母所作的一生奉献,由「天使预报」开始,而在「十字架傍」完成。若望福音对圣母参予圣子苦难圣死的描述为:在耶稣十字架傍,站着他的母亲和他母亲的姊妹﹒耶稣看见母亲又看见他所爱的门徒站在傍边,就对母亲说:「女人,看,你的儿子。」(若.19:25-27)在这描写中,我们看到圣母的勇敢,也肯定她的临在是参与基督的痛苦。圣母的参与救赎计划是在一生漫长的岁月中完成的。圣经中的圣母,不是个得天独厚的超人,她如同一般母亲,为自己的儿子操心,为失散了的儿子焦虑。当耶稣行圣迹治病时,圣经中没提及圣母;当人欢呼赞颂耶稣,拥戴祂为王时,圣母也不在场。唯有在苦路上,在加尔瓦略山的十字架傍,圣母寸步不离地伴同着耶稣。

    这个天主的母亲,实实在在的承担着救赎工程。虽然,基督的许多事迹,圣母不能完全明白,但是她接受,她相信,她与圣子一同共肩苦难。

    结语

    从以上的各章节中,我们不难见到圣母的信仰历程来。她的祈祷是在一个渐进的过程中,与主的关系日形密切。首先,从领报中的圣母如常人般对事物的直觉反应,继而进入默观的祈祷中,最后达到在信望爱中完全的奉献,融合在基督内,参与救赎人类的工程。不过在起步的阶段,圣母与常人不同之处,是她能在黑暗中而仍绝对的信赖天主,并向主说「是」,这是她神修历程的重要关键,也是我们应勉力学习的地方。人是可以在不完全明白的事理中,透过信德与主交往,从而建立密切的关系。

    之后,在变水为酒的圣迹中,更显出圣母与主间的亲密程度。我们可以肯定,圣母对主如此的肯定和信赖,是经过无数的努力、潜思默祷而达到的。最后,在加尔瓦略山上所感受到的痛苦,是一个母亲的最大承担。圣母这毫无保留的奉献,是透过漫长生活中的预备,并在一点点积聚而成的力量和恩宠的支持下完成的。

    就在这些事上,我们见到圣母是一个真正的默观者,她在生命的各种际遇中,对一切不明白的事常存在心中沈思默念。她对身边所发生的一切,既不随从感觉、情绪的冲动,也不单凭理智来推理,她常是在静默中等待,在祈祷中找寻圣言的启示,去获取她得救的恩宠,同时又参与圣子的救赎工程。

    反省、分享、行动

     在生活中面对困难、考验时,我的态度是怎样的?埋怨自己的修德功夫不够?认为自己没有做圣人的底子?

     你觉得心悦诚服地向天主回应「是」时,它代表着什么?又容易做得到吗?

     试腾出时间,从四部福音中找出有关圣母生平的章节,并细心的阅读。

    参考资料

    *耶稣基督与圣母玛利亚 光启

    *圣母的内心生活 光启

    *救主之母玛利亚 光启

    *跃—生命的历程 真理学会

    *沉思 真理学会

    圣母的神修习作

    甲、选择题:(请在下列各题中选出正确的答案)

    (一) 圣母是始胎无染原罪的,所以

    她不需要救赎。

    她这样才可以修德行立功劳。

    表示出天主特别锺爱她。

    (二) 圣母常「把一切默存在心中」,这表示她是个:

    遇事不加思考,只默默地接受的人。

    常将主的话反覆思考的默观者。

    随遇而安的人。

    (三)在变水为酒的圣迹中。圣母很肯定的告诉仆人们,要照耶稣的吩咐去做,她如此的有把握,这是因为:

    耶稣一向都很听圣母的话。

    圣母与耶稣有着很深的交往。

    耶稣会行圣迹。

    乙、填充题:(请在下列各题中填上适当的字句)

    (一)圣母的神修历程,是透过来加深信仰,对天主。

    (二)在圣母所参与的救赎工程中,我们看到她是在中去接受这使命。

    (三)圣经中的圣母,是个无异的人,她为自己的儿子操心,也分担儿子的焦虑。

    (四)圣母是个真正的默观者,她对身边所发生的事既不随从、,

    也不单凭,而是在祈祷中找寻。

    丙、请写出你对圣母的个人看法,或者描述一下你和圣母的「交情」。
四、祈祷生活 9、耶稣的祈祷
    祈祷生活

    耶稣的祈祷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2560-3800〉

    天父悦纳每一个满含爱心的奉献。

    前言

    当我们在福音中读到耶稣的行实峙,会发觉在祂的生活中,祈祷占了一个很重要的地位。虽然,我们见到耶稣出外传教时,将自己全部交出来,让群众尽量的接触祂:人们包围祂,向祂求恩惠,消耗祂的时间、体力,经上记载说祂连吃饭的时间也没有。(见谷.3:2)但是,就在这种忘我的生活里,耶稣却从没有忽略过祈祷这件事。相反的,祂将生活中的这些事,以祈祷作开始,也以祈祷来完成,同时,更透过祈祷来贯串全部的生活。

    耶稣的祈祷生活

    福音中活跃不息的耶稣,常感到有迫切的使命等着祂,就好像在祂心底深处有股恒常存在的力量,促使祂不断的前进。这股无形的力量,一方面令祂毫无保留地走近人群,另一方面又叫祂离开工作,独自的祈祷。这就是我们从福音中多次读到的事迹——耶稣经常从人群中隐退,走到山上、荒野间,独自向天父祈祷。耶稣经常在夜间、甚至整夜、或在深宵时分、破晓之前祈祷(见玛.4:23,谷.1:35,路.5:16,6:12,9:18,11:1等等)。耶稣这样的经常祈祷,反映出祂感到祈祷就如工作一样不可或缺。

    Δ耶稣祈祷的时刻:

    从四部福音的记述中,有关耶稣祈祷的部份,总是和一些特别的事件联系起来的。例如:耶稣受洗(路.3:21),耶稣显圣容(路.9:28-29),显圣迹后被魔鬼指出祂是天主子时(路.4:42),拣选门徒之前(路.6:12),为坚固门徒们的信德而代祷(路.22:32),大司祭的祈祷(若十七章),以及在山园中的祈祷(路.22:41,谷.14:32,玛.26:36)等。我们从这些章节中,不难看出耶稣的祈祷,都是出现在祂生命中具有决定性的时刻中。每一次,祂必定在履行任务之前后行祈祷,这就是上文所说及的,祂以祈祷来贯串整个生活,也因为这样,耶稣能够在生活中不断的祈祷,使祂的使命在祈祷中完成。

    耶稣这些祈祷状况,我们虽不感到陌生,但极具挑战性。耶稣是人,因而受制于人性的局限,祂不能一身二用:一方面在山上祈祷,另一方面身处于人群中。但当祂全神贯注的接待人们时,祂每一刻都是在祈祷的心态中。祂在山上祈祷和与群众在一起,同样是明显的工作,都受到时间秩序的限制,但我们可以肯定说:耶稣的每一项工作,都是导向同一方向归向天父,都是一次与天父共融的真正祈祷。是祂对天父的爱催迫着祂工作,是使命的催迫使祂进入祈祷中。所以,祂一生中所做的一切,没有一件不是源于对父的爱,也没有一刻不是在祈祷中与父契合在一起的。正因为如此,祂的工作、祂的生活,便无法不成为祈祷了。

    Δ植根于天父的爱:

    耶稣很清楚自己是属于天父,来自天父的,在祂怀里永远与祂合而为一(参阅若.1:18;10:30),祂说:「我不是独自一个,而是有我,还有派遣我来的父。」(若.8:16),祂降生的使命,是带领人归向天父。既然耶稣所做的,都不是自己而是天父的工作,祂就时常依靠天父和圣神,只讲述由父那里来的说话:「我由我自己不作什么;我所讲论的,都是依照父所教训的。」(若.8:28)「父啊!愿他们在我们内合而为一,就如你在我内,我在你内,为叫世界相信是你派遣了我。」(若.17:21)

    从这些祈祷内容中,我们可清楚的见到耶稣生命中每一刻都是与父同在,是对父的爱带动祂的祈祷和工作。这分情感有时涌现于祂的工作中,随时流露出来。例如当祂行奇迹治病或复活死人时,祂会举目向天祈祷(谷﹒7:34),又当祂被人群拥戴之际,祂会静悄悄的隐退而去祈祷(路﹒5:15-16)。这一切都在福音中记载下来,如果我们留意耶稣所言所行的事,我们会发现祂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道出了祂和父的密切交往。

    天主经

    耶稣不断的祈祷,不只是因为渴望和父相契合,而且也是为教育他的门徒,吸引他们力行祈祷。「有一次,耶稣在一个地方祈祷,停止以后,祂的一个门徒对祂说:主,请教给我们祈祷,如同若翰教给他的门徒一样。」(路.11:1)这是最好的「身教」例子,门徒们因见师父祈祷,便激起了他们的意欲,求耶稣教他们祈祷。当然,他们也分辨出耶稣的祈祷态度和若翰的不同,而觉得从耶稣那里有一些新的启示。果真耶稣教他们祈祷时要称天主为父(见路﹒11:2-4),这是他们想不到的。也就在这篇祈祷文中我们找到祈祷的中心。

    当我们说「我们的天父时」,我们肯定了自己是天父的儿女,这是信德的行为,并带有赤子依恃的情怀。继而是关心和赞美天主的事,祂的名字、祂的国度、和祂旨意的实现,这是一个爱天主至上的行动。在下半段,我们祈求日用粮,将生活全交到主的手中。继而是人与人间的爱德问题,彼此的宽恕;也就是说上主所悦纳的祈祷,当是一个满含爱心的奉献,因为天主本身就是爱。最后,祈求天主恩宠的保佑,免陷于诱惑。这是至真的事实,一切善均来自天主,我们所行的义,都是来自天主圣神的恩宠。

    祈祷的态度

    耶稣除了教导我们怎样祈祷外,更用许多实例告诉我们祈祷时应有的态度。

    第一、 祈祷要恳切。耶稣教导我们向天父祈祷后,就说出友人半夜借饼的比喻(路.11:5-13),祂说出只要我们热心地求,像孩子求父亲的那样,我们的祈求就必会得到垂允。

    第一、 祈祷时要有恒心,决不可灰心。这是耶稣讲不义的判官和寡妇比喻的涵意(路.18:1-8)。

    第二、 祈祷时要谦虚,要感到自己有所需要。我们实在是个一无所有的人,如果说有,也只是有罪恶。这是耶稣讲法利塞人和税吏祈祷的比喻的用意(路.18:9-14)。

    第三、 祈祷时要有信德。马尔谷在福音中很直接的将这点说出来:「他心里若不怀疑,而相信他所说的必要实现,就必给他实现。」(谷.11:23)所谓要确信不疑,是因为向父祈求,而父亲一定爱子女的,并给与他们最好的(玛﹒7:11)。

    以上所举的实例,都是用来引证一个基督徒祈祷时应有的心态。这种心态似乎多集中于对「求恩」时所抱的态度来说,事实上,求恩只是祈祷内容中的一种,尚有对主的赞美和感谢的祈祷,也是极之重要的,例如路加福音中的那个癞病人,看见自己痊愈了便回来赞美天主感谢祂(路﹒17:11-l9)。在生活中,我们也应如此。

    山园祈祷默想

    我们说过耶稣降世的使命是「承行天父的旨意,给人类分施祂的爱」。同时又说「耶稣是人,因而受制于人性的局限」。现在,我们从福音中看到面对苦难、死亡时的基督,带着孤独焦虑向天父祈祷的一幕:

    在山园中,孤独的耶稣在祈祷着,祂充满着焦虑和畏惧。玛窦圣史用两句话来表达耶稣当时的孤独及焦虑的变化:起初,耶稣俯首至地,这般祈祷着:「我父,若是可能,就让这杯离开我吧!但不要照我,而要照你所愿意的。」(玛.26:39)第二次,耶稣的祈祷是这样的:「我父,如果这杯不能离去,非要我喝不可,就成就你的意愿吧!」(玛.26:40)

    如果直觉地从人的感受上来看这段圣经,我们觉得耶稣在第一次的祈祷中,主要的是求免痛苦,其后经过了一段祈祷之后,耶稣的语气有了改变,求的是成就天父的意愿。从这段福音的默想中,我们看到祈祷的力量:就是祈祷者藉着身临的遭遇与天主开始一种更深、更密切的来往和沟通。在祈祷之初,祈祷者会祈求主除去环境中的种种困难,后来,渐渐地进入个人内心的转化,而变得勇敢、有力量的去面对痛苦和承行主的意愿。

    以上所说的只是我们人的想法,为天主子的耶稣而言,山园祈祷着实包含了更深更丰富的意义。现在,我们只不过从自己的经验中来解释它,为能深明祈祷的效能。

    结语

    我们的师傅基督教导我们要不断地祈祷,要怎样祈祷,同时也以身作则的给我们立下了祈祷的榜样。

    面对着生活中的种种困难时,是最容易想到祈祷的;当接触到美好的事物,例如在风和日丽的大自然下,我们能够举心向上,赞叹上主的造化,这是一种祈祷;当感念世间苦痛,坐视别人遭来横祸时,我们怀着爱心向上主乞求眷顾之恩的时候,同样也是天父所悦纳的;又或只把握着那片刻的时光,感谢祂上智的安排,与主神交之际,这可遇不可求的一刻,将足以改变我们那顽硬的铁石心肠。经验中,祈祷的形形式式实不胜枚举。在我们的一生中,但愿能把握着生活中的一切,力求在各种的祈祷氛围中与主交得,让天主圣神在我们内转化我们。

    反省、分享、行动

     从四福音中找出「耶稣山围祈祷」的章节,比较各部福音所用的不同字眼,并选出其中一段你最喜欢的,加以默想。

     试打开路加福音,将涉及耶稣祈祷的章节全找出来,看看有多少。

    参考资料

    *圣经神学辞典 卷三 第754-756页 光启

    *不朽的圣人. 真理学会

    耶稣的祈祷习作

    甲、选择题:(请在下列各题中选出正确的答案)

    (一)耶稣多次从工作中、从人群里,退下去祈祷;这是因为:

    祂感到祈祷的重要性。

    祂工作得太累了。

    群众的压力太大了。

    (二)当门徒要求耶稣教他们祈祷时,耶稣:

    告诉他们祈祷时要有恒心和谦逊。

    教他们天主经的祷文。

    强调祈祷要有爱心。

    乙、填充题:(请在下列各题中填上适当的字句)

    (一) 祈祷的态度为:1.要_____、2.要_____、3.要_____、4.要_____。

    (二) 我们祈祷,不是求主除去困难,而是求个人_____,而变得_____、_____的去面对痛苦和承行主旨。

    (三) 祈祷的形式不胜枚举,只要能把握着生活中的一切,在_____中与主交往,让圣神在我们内__________。

    (四)

    丙、能否描述一下你对这一课的感受。
五、耶稣基督 1、童年史
    耶稣基督(1)

    童年史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天主教教友总会(电:25603800)

    天主竟这样爱了世界,甚至赐下了自己的独生子!

    前言

    有一次耶稣问自己的门徒:「你们说我是谁呢?」伯多禄回答说:「你是默西亚。」(谷.8:29)

    我们自听到耶稣的名字起,继而慕道,以至领洗,我们被称为「基督徒」已有好一段日子了。如果现在有人问我们:「基督是谁?」时,我们会怎样回答?再者,如果现时耶稣就站在我们面前,问道:「你说我是谁呢?」我们的答案又是甚么?

    为了使我们对自己所追随的「师傅」有更深的认识起见,这个单元中特介绍「耶稣基督。透过福音记载下来的事迹,帮助我们去了解人而天主的耶稣基督在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时空里所担任的角色,以及他和我们的关系。

    圣诞故事

    在香港成长的孩子,只要到了入学阶段,那怕是幼儿班的小朋友,没有不知道圣诞节这日子的。每年十二月,他们都会听一遍耶稣诞生的故事,同时更等待着圣诞老人的礼物。

    孩子们听故事是很投入的,诸凡故事中的人物、情节都会牢记在心。于是圣诞故事中的异星、马槽、天使,以至牧羊人和东方贤士等,都成了故事中的重要配角。成人们听故事除了对故事本身的描述外,还要从故事中找出它的寓意和主旨。因此,当我们面对福昔中所记述的耶稣童年事迹时,会不期然发出许多问号,甚至对降生故事中的描写提出疑问,希望从这些有限的篇章里找出作者写作的要旨,以及它和救赎事迹的关系何在。而这些都是和我们的信仰生活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是一些值得我们去探讨和反省的问题。

    福音中的耶稣童年史

    在四部福音共八十九章中,只用了四章来记述耶稣的重年生活。而这四章分别载于玛窦和路加两福音中,就是玛窦第一章十八节至二章廿三节和路加第一章五节至二章五十二节。我们所传述的圣诞故事便是综合这些章节内容,描绘出来的。以下让我们看看两部福音的分别记载:

    Δ玛窦的童年史

     基督的族谱(1:1─17)証明救主应生于亚巴郎和达味的后裔,是天主所许诺的救世主。

     若瑟梦中得知童贞玛利亚受孕(1:18─24)「怀孕生子,人将称他为厄玛奴耳」是指应验了先知的话(依7:14)。

     救主的诞生(1:25)指出耶稣不是若瑟所生。

     贤土来朝(2:1─12)应验先知的话(米∙5:1─3)。

     逃往埃及国和婴儿遭杀害(2:13─8)以天主领以民出埃及作为基督逃往埃及之预像(欧∙11:1),杀害婴见更应验先知之话(耶∙31:15)。

     圣家回国(2:19─23)应验先知的话(依∙35)。

    Δ路加的童年史

     若翰诞生的预报(1:5─25)采用预报方式来记述若翰的诞生,并作为基督诞生的前导。

     圣母领报(1:26─38)手法与前相同,并特别说出圣母是童贞生子。

     往见依撒伯尔(1:39─56)圣母的赞主曲「我的灵魂颂扬上主」是应用了旧约的诗篇格调,在充满喜乐的信仰下来颂扬天主。

     救主诞生(2:1─14)指出耶稣诞生在白冷城,应验了先知的话(米∙5:1)。

     牧童来朝(2:15─20)接受喜讯的第一批人是贫穷的牧羊人。间接指出,天主的降生带给穷苦卑微者喜乐和平安。

     圣婴受割损与献于圣般(2:21─38)割损礼是使耶稣成为天主选民的外在标记。西默盎和女先知亚纳的说话,暗示了孩子的未来命运。

     返回纳匝肋(2:39─40)路加只用了短锺的话语来交待耶稣的成长过程说:「在上主前渐渐长大」。

     十二龄讲道(2:41─52)这里耶稣正式表露祂的身份──天父的儿子,指示出祂是完全献身于祂在天之父的旨意。

     基督的族谱(3:23─38)此族谱安排于开始传教的时候,用倒述的方式,上溯至亚当,以証明耶稣是全人类的救主。

    Δ两部福音童年史之异同

    读了上述两福音有关童年史的记载情况后,我们试简单地列出它们的异同:

    甲、相同点圣母是童贞,由圣神而怀孕生耶稣的,若瑟是耶稣的义父是达味的后裔。耶稣诞于黑落德为王时,耶稣的名字是由天使预报的。耶稣属于达味后裔,诞生于自冷。圣家居住在纳匝助。

    乙、不同点根据两福音的记载情节,各有不同的取舍。就人物来说,玛窦着重若瑟,而路加则以玛利亚为中心。地点方面,玛窦以白冷为中心,然后是纳匝肋;而路加则以纳匝肋为叙事出发点,然后是耶路撒冷。至于叙述方法:玛窦应用了许多梦境,而语气上多为悲壮式;路加喜用天使报导并充满圣神。是一片喜气快乐的祥和气氛。最后目的为玛窦来说,是証明耶稣是犹太人,应验先知的话,故极具辩护性的,所以玛窦的记述中引用旧约的地方很多;路加以宣告方式作报导,用一种直觉、主观的手法将默西亚的喜讯传述下来。

    童年史与救赎

    在本文开始时,我们曾问及童年史与整个救赎事迹的关系,和作者将它放入福音的主要目的。如今,在列出两部福音的内容后,让我们探讨一下童年史与救赎的关系。

    Δ画年史史料的来源

    从内文的记述方式和表达上看,可知童年史成文较福音中的其他史料为晚,是圣史最后插入的,而史料来源亦与其他的史料不同。由于童年事迹中的某些情节是不太公开,只有家人、牧童、贤士、经师等人知道,所以应是这些人在福音传开来时重温旧梦,将他们忆起的这些往事报导出来。这些往事为外人言,是没有甚么意义,但是为祂的朋友以及信了祂的人来说,就有很深的内蕴。这些回忆并没有失去它的真实性,因为利用口传方式来传述历史或传诵经典的,是犹太人价用的方法,且它的真实性相当高,事实上,四福音史料的来源亦在此。它们都是在后来所发生的一切事件(死亡、复活事迹)的光照下,领悟了当时尚未了解的往事。所以,有关耶稣童年的事迹,除非是在一切后来发生了的事实下,否则,我们是很难揭开它预示的真相和丰富的内涵的。

    Δ应验先知的话

    在两部福音的记载中,都与旧约有着密切关系。而玛窦福音更明显,原因玛窦在知道一些有关耶稣的幼年事件后,经过了反省、透过信仰,把旧约有关默西亚的预言和耶稣的幼年生活互相配合起来,而指出天主对以色列及世界的救恩计划,如何在耶稣身上应验了。

    路加则喜欢用暗示的手法来反映旧约,例如首二章的叙述便是。路加福音中只有一段明引旧约(2:23),因为路加的目的不在引証旧约先知的话,他只在宣告一个喜讯,而写作的对象是外邦人和穷人,故没有直接引用旧约中先知的话。除此之外,路加深受旧约的文学类型所影响,例如「领报」一节的情节即在旧约达尼尔先知中出现过(达∙8:16,9:21)。

    由于基督的救恩计划始自旧约,而旧约各时期中的先知们都有关于默西亚的预言,这些预言又都在耶稣身上应验过来。新约中的救恩奥迹传承自旧约,是旧约的圆满。因此之故,两部福音的童年史都清楚地在福音之始、耶稣诞生之初就明言祂的身份是天主子、是预许的默西亚。

    Δ救恩史的序幕

    正如上文所说,两部福音都开宗明义的表明耶稣的身份是默西亚救世主,那么,祂的降生便是救恩走向成全的起始。也就在短短的记述中,我们看到默西亚整个救赎奥迹的图像。例如救恩不单为以色列人,也是为全人类的。所以路加把耶稣诞生与世界史相连:耶稣诞生之际正逢凯撒﹒奥古斯都出了一道谕旨,命令天下人都要登记户口(路∙2:1);其次,基督的来临特别为穷苦大众是一个喜讯,此熙可见「天使向牧童报讯」(路∙2:8─12)一段。而在玛窦中三王来朝的一幕,也有普世性的意义。就是当犹太人掌权者敌视诞生的婴儿时,远方的人却来朝拜祂(玛∙2:1─12),其中更道出了圣子未来生活的岁月,将会受到迫害。

    如此,综观这些叙述,不仅说出了给予教恩者的身份,而且祂已开始救恩的行动。就是说,耶稣一进入世界便立刻着手放赎人类。虽然这些奥迹暂时还是隐晦不明,但并无妨碍;因为其后所发生在生活中的一切,也不是人马上可以明白的。至于复活奥迹也没有发显给全体人民,只是给那些天主特选的証人,正如童年事迹亦只有少数的目击証人般。凡此种种都足以见出童年史是展开耶稣世界教恩史的序幕。

    结语

    玛窦福音的童年史记述至圣家返回纳匝肋定居便结束了;而路加则以一件惊人的「十二龄讲道」事迹来结束,其中显示了耶稣的使命──承行天父的旨意,更有意要彰显耶稣的超越性是从生命开始就有了的。

    承行天父的旨意是基督在世一生,自降生以至死在十字架上为止,时刻履行的生活。这也是祂以身作则的教训,基督徒的生活就是承行主旨,回应天父的爱。

    反省、研究

     童年的耶稣是很不平凡的吗?我是抱着什么态度来接受祂的童年生活的?

     我从没有细心的去研读过耶稣的童年哎,现在我该怎样去接受并溶汇于信仰生活中?

     试比较、阅读玛宝和路加中记载的童年事迹。

    参考资料

    *耶稣童年叙述中的喜讯与基督论神学沦集36期

    *圣诞的星光神学论集6期

    *基督的童年史铎声166期

    *路加福音耶稣童年史铎声189期

    耶稣基督(1)

    童年史习作

    甲、选择题:(请在下列各题中选出正确的答案)

    (一)福音中有关耶稣的童年事迹,分别记载于:

    口1.四部福音中。

    口2.若望和马尔谷福音中。

    口3玛窦和路加福音中。

    (二)童年史事迹的内容

    口1.是福音作者在执笔的时候已搜集好的题材。

    口2.较福音中其他史料成文较晚。

    口3.是福音作者假想出来的。

    (三)窦玛福音的童年史是:

    口1.以某督的族谱来开始的。

    口2.以天使预报的方式开始的。

     口3.以基督的族谱来结束的。

    乙、填充题(请在下列各题的空格中填上适当字句)

    (一) 在童年史叙中的人物,玛窦着重ˍˍˍˍˍˍ,而路加着重ˍˍˍˍˍˍˍˍ。地点方面,玛窦以ˍˍˍˍˍˍ为中心,然后是ˍˍˍˍˍˍ。路加则自ˍˍˍˍˍˍ开始,然后到ˍˍˍˍˍˍˍ。

    (二) 两部福音的记载事迹,都与旧约有密切关系,玛窦喜欢把旧约有关默西亚的预言和ˍˍˍˍˍˍˍˍˍˍˍˍ互相配合起来;路加则喜欢用暗示手法来ˍˍˍˍˍˍˍˍˍˍ。

    (三)耶稣诞生中三王来朝一幕,指示出救恩不只是为以色列人,也是为ˍˍˍˍˍˍˍˍ的。天使向牧画报讯一幕,指示出耶稣来临是为ˍˍˍˍˍˍˍˍ。

    丙、谱写下几点你对本文的感受或一些较深刻的印象。
五、耶稣基督 2、比喻
    耶稣基督(2)

    比喻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天主教教友总会(电:25603800)

    人需要有一个积极、开放的心灵,才能聆听到天主藉比喻向我们说话。

    前言

    在中国古典文学里,有一种以「比喻」来表达一事物的创作技巧,就是透过一些生活的具体事物来阐述道理,使人易于明白。这种创作技巧,在「诗经」一书中便占着很重的分量,如诗六义中赋、比、兴里的「比」就是一例。这种采用「比喻」的表达方式,原来不单在文学上出现,同时在生活交谈间亦是常用的。在春秋左传中就常记有诸侯饮宴时互相唱和,以诗相对的事例。故此有「不学诗,无以言」的说法。

    使用「比喻」来去达事物,除了是一种文早类型外,也和当代的风俗习惯有极大的关系。例如以色列民族通常是使用口传方法来传递讯息,经典都是一一背诵下来的。对于一些较难明白的事理,当使用比喻来讲述时,就会产生帮助记诵的效果。因此,在耶稣三年的传教生活中,祂常使用比喻来教导人。耶稣的讲道,最主要的是有关天国的讯息,据说在三部对观福音中,提及比喻的地方竟达五十次之多,而每个比喻的内容,都是和天国有关系的。

    比喻的意义及其来源

    「比喻」一词,来自希伯来文的「玛沙耳」(masae),意指「肖像」或「表像」;但此字的原意,是指「智慧的话」或「讽刺之歌」。不过在福音中的比喻,从未用作「讽刺之歌」,而是指耶稣宣讲时所用的一些「智慧的话」或「短故事」。福音中耶稣的比喻,有其文学的特性,但它的根源是来自旧约和经师文学。

    旧约中大约有九个「比喻」,而在经师文学中则近二千个之多。它们有各种不同的作用,有时被用来回答门徒的一个问题,有时使人看到事物更广的一面;以上两个作用都在耶稣的比喻中出现。

    福音中耶稣所讲的比喻,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以数目来说,有的认为共有七十二个比喻,有的则仅算三十五个。前者把许多简短隐喻也包括在内,后者的看法则较为严谨。圣经学家都一致肯定这些比喻是由耶稣亲口所说的,而全部载于对观福音中。耶稣在宣讲时所引用的比喻,大致上都取材自当时的生活环境的,其中大多数只含一个单纯的主要的讯息,初期教会则慢慢把这些比喻的许多细节加以引伸应用。

    也有学者们认为,最初在福音资料形成的阶段中,开始时有一本耶稣比喻集,其中收集了许多耶稣所讲的不同比喻。之后,在何一个福诗作者写自己的福音时,各按自己教会的情形,和对象的需要,从此喻集中抽取出来应用。福音作者大半保存了耶稣在其他时候所说的话,使这些比喻的意义更形丰富,使原意更清楚。

    比喻的内容

    在三部对观福音中,所列出可互为对比的比喻,数目仅为三十四个。如果将它们分门别类时,可分为教义上和伦理上两方面:

    △教义上的比喻

    一、 论天国的比喻者:

    撒种 (玛‧13:1–9,18–23;谷.‧4:.1–9,13–20;路‧.8:4–8,11–15)

    种子 (谷‧4:26–29)

    芥子 (玛‧13:31–32;谷‧4:30–32;路‧13:18–19)

    酵母 (玛‧13:33;路‧13:20–21)

    宝贝 (玛‧13:44)

    珍珠 (玛‧13:45–46)

    莠子 (玛‧13:24–30,32–34)

    撒网 (玛‧13:47–50)

    二、 论天国的成员者:

    被派往葡萄围工作的二子(玛‧21:28–32)

    凶恶的围丁 (玛‧21:33–46;谷‧12:1–12;路‧20:9–19)

    赴宴的人 (路‧14:16–24)

    太子的婚宴 (玛‧22:1–14)

    僱工 (玛‧20:1–16)

    三、 论天国的建立及完成者:

    醒瞎的仆人 (路‧12:35–40)

    十位贞女 (玛‧25:1–13)

    「塔冷通」 (玛‧25:14–30)

    「米纳」 (路‧19:11–27)

    Δ伦理土的比喻

    一、 论对天主的职责者:

    不结果子的无花果树 (路‧13:6–9)

    不速之友 (路‧11:5–7)

    判官及寡妇 (路‧18:1–7)

    法利塞人及税吏 (路‧18:9-–14)

    两个负债的人 (路‧7:40–43)

    二、 论对人的本分者:

    善心的撒玛黎雅人 (路‧10:29–37)

    恶仆 (玛‧18:23-–25)

    宴席的末座 (路‧14:7–11)

    迷路的羊 (路‧15:3–7)

    失去的「达玛」 (路‧15:8-–15)

    浪子回头 (路‧.15:11–32)

    三、 论善用财产者:

    糊涂的富翁 (路‧12:16–22)

    建塔的人 (路‧14:28-–30)

    不忠的管家 (路‧16:1–9)

    准备交战的国王 (路‧14:31–33)

    富翁及拉匝禄 (路‧16:19–31)

    从上面所列出的章节内容看来,比喻中所宣示的,都与「天国来临」讯息有关。耶稣来到世界,为的是向人宣讲天国的来临;他所讲的「天国」远远超过若翰所说的。若翰所讲的天国来临,是指天主的审判;耶稣所讲的天国来临,则指天主的爱及对罪人的怜悯。所以,上述的比喻中,除了首八个直接引出「天国」的本质外,其他的比喻都是指向人本身与天国的关系:例如怎样才能得到天国?此生中的职责就是要获取天国等,都直接、间接地与天国有关。

    耶稣为何讲比喻

    以比喻教训人,不是耶稣的一般宣讲方式,而是耶稣在坐席时谈话间所谈及的话题。所以,我们不难想像,为什么比喻中许多时常提吃饭、饮宴事情,也常提到「主人」和「仆役」的关系。

    在耶稣的比喻中,除了三个(糊涂富人、富人与拉匝禄及税吏与法利塞人)外,其他全是俗化的,就是不直接地提到天主,但会听的人,能够从话里听出天主的救恩来。耶稣不直接地谈论王国和自己的身分,是因为这思想为当时人来说是很奥秘、和新奇的。所以,祂只能核照听众的能力,而渐渐地去揭开。为此,祂喜欢用比喻讲诵。

    比喻可让人对祂的道理有一个初步的忍识,同时促使人思考,人若要完全了解比喻的意义,须有人予以解释。例如在马尔谷中就清整地写出了两种程度上的教训:一个是借助传统的主题(国王、宴会、葡萄园、牧者、播种),使一般听众找到门路;但是身为弟子的便会要求耶稣给他们讲出道理更深一层的讯息。如此看来,为使人开启理智,接受信仰,比喻便成了一个很好的媒介,因为信者越深入所启示的奥迹,就越能了解比喻的意义;相反的,人越拒绝耶稣传布的喜讯,就愈不能领会天国比喻的奥义。

    比喻的解释

    圣经中的比喻,是取材于当代的民族习惯和风土人情,为当时的人来说,自然易于领会并起共鸣。但是,今天在时空环境的距离下,我们去领悟比喻中的意义,便需要下些功夫,才能了解它的真义。幸而在教会中的许多专家,已为我们做了许多注释和归纳,使我们有道可循。不过,若要真能进入「比喻」的寓意中,在阅读默想时,我们也得注意以下几点:

    就是将自己置身于耶稣当时的圣经和东方环境中,并注意耶稣逐步施教的意向。比喻多取材自平常生活的事情:例如浪子回头(路‧15)比喻中,父子情的描写,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是很有共鸣的。至于读到那些特别为了刻划某一人物,而着意加重或建立一个相反论証的;对于这些比喻,我们也不必诧异,例如「不忠信管家」(路‧16)一段便是。

    无论如何,我们从大部分的比喻中,首先应注意以天主为中心的一面,不管寓言的成分多少,比喻中的核心人物,屡次是代表天父的(或执行使命的基督),例如撒种者,盗贼,主人,新郎等。几时比喻中有两个中心人物时,则是指父与子,是指天父的慈爱及祂派遣降世成人的圣子,这便是耶稣所要给我们说出的最大启示。在耶稣所讲的比喻中,无非要指出这个天国奥祕在人间实现的事迹。以下就是一个探讨天国的实例。

    天国的比喻

    在「谷‧4:3–20」有关撒种的比喻中,耶稣是采用了巴力斯坦农人的生活习惯来做比喻。巴力斯坦人种地,是先将种子撒在田地上,经过耕耘或翻士,然后将种子盖在士中的。所以在撒种时是很易把种子四散开来,这点和我们南方人以种秧方式来种稻是截然不同的。通常我们说「播种」,不叫「撒种」。播种是在田地上有条不紊地把种子撒下,目标较准确,于是落在田边的成数不大;「撒种」则势如雨下,散发到四周的。如果懂得这点,我们便更易明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不落在田地上的种子了。

    如果我们单看三至八节时,我们确实不明白「种子」的寓意是什么,直至读完二十节时,才知道这比喻的意义。也许我们会认为耶稣在卖关子,不将比喻的寓意公开给众人。事实上,这里有一个很深的暗示:人需要有一个积极、开放的心灵,才能聆听到天主的话。门徒们因为接近耶稣,愿意向他学习,所以耶稣给他们讲述更深一层的意义。马尔谷指出这比喻的真义说:人对耶稣的言行常有很不同的反应,有的接受,有的拒绝。至于这情形,时至今日亦常出现。例如有机会认识基督、接触宗教的人虽然多,但又有多少人真正的找到信仰?

    结语

    耶稣以比喻宣讲福音时,是用了一个深入浅出的方法,散播福音的种子。初期教会也效法了耶稣的榜样,且保存其中的真义,同时叉把许多细节按听众的需要来变通,使人易于了解。今天为我们来说,除了因循耶稣和初期教会的一贯指示外,更应透过时代的讯息和生活的经验,来加以消化融汇,并在生活中实践出来。

    反省‧研究

     默思片刻,看看你能说出多少个耶稣所讲的比喻来。

     在这些比喻中,你最喜欢那几个?为什么?它对你的生活有何启示?

    参考资料

    *耶稣的比喻 神学论集36期

    *天圆的比喻 圣经双月刊18期

    *比喻 圣经神学辞典卷一

    耶稣基督(2)

    比喻习作

    甲、选择题:(请在下列各题中选出正确的答案)

    (一) 耶稣所讲比喻的内容都是:

    口1.一些茶余饭后、无关重要的资料。

    口2.有关天国讯息的。

    口3.用来解释旧约的。

    (二) 耶稣用比喻讲道的原因是:

    口1.使人无法理解天主的道理。

    口2.使人易于接受天主的道理。

    口3.使人一听便能完全明白天主的道理。

    (三) 不是每一个人听了天主的道理都接受的,因为:

    口1.有些人缺乏信德,也不肯开放心,忧。

    口2.耶稣没有直接的说出道理的真义来。

    口3.天主的道理太深奥玄妙。

    乙、填充题:(请在下列各题的空格中填上适当的字句)

    (一)若翰所讲的天国来临,是指ˍˍˍˍˍˍˍˍˍˍ;耶稣所讲的则指ˍˍˍˍˍˍˍ

    ˍˍˍˍˍ。

    (二)比喻中的核心人物,通常是代表ˍˍˍˍˍ的。当比喻中出现两个人物时,则指ˍˍˍ

     ˍˍˍˍˍ。

    (三)比喻是启迪我们接受信仰的媒介,因为信者越深入所启示的奥迹,就越能ˍˍˍˍˍˍ。

    丙、试写出你对本文的一些感受或意见。
五、耶稣基督 3、奇迹
    耶稣基督(3)

    奇迹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天主教教友总会(电:25603800)

    人先信了耶稣,奇迹对我们才有意义。

    前言

    有一次上主闯进一个作家的客厅里,主人家全无准备的急忙招呼他坐下。

    「请问你是否时常经过这里的?」作家问。「我是上主,我常经过这里,正如哲学家笛卡儿和多玛斯所说,我无所不在,处处都在。但是一般人就是看不见我。」

    「老实说,你为什么不想办法要人注意你呢?偶然来个奇迹,对你也不是太费事。起初你也常显奇迹,或者你可刊登一个大广告,并且发起一个运动。最近广告技术已经达到新的高峰。」作家说。

    上主感叹地问答:「我相信多宣传,多鼓舞也不会有什么特殊的效力。并且商业使我想起了不好的事情;过去有人曾为三十块银钱,把我出卖了。谈到奇迹,我每天不知道要显多少奇迹,但人们那么的忙碌不予理会,有什么办法。人们开车的速度,每小时一百五十公里,,怎么看得到路边的花朵?这些问题在于你们呀!」

    以上只是一段短短幽默的对话,但是却道出了现代基督徒的心声,同时也回答了我们对「奇迹」的疑问。有位神长也说过,奇迹天天都在发生,但是单凭人的肉眼都未必看得见,因为我们须要透过「心眼」用心神去体会。

    奇迹的意义

    当我们说「奇迹出现了」,通常是指一些超乎常理的事情发生了,它是超越一切自然现象,是自然能力所不及的事情。据教会的传统神学上解释:「奇迹」是超自然存在的天主,亲自或藉着祂的代表所行的事。

    在福音中曾用好多不同的希腊名词来称呼耶稣的奇迹。这些名祠的中译大致可称为「奇异」、「能力」和「标记」。在每一个独立的名词中都说出了「奇迹」的某一特点。所谓奇异,是指所发生的事物与日常生活经验者大不相同,因而使人心理起奇异的感觉;能力是指奇迹的出现,是来白天主的能力,非人为的;最后是标记,它指出每一个奇迹中都含有一个象征的意义。总括来说,福音中的奇迹,主要不是用来引起人的好奇、鹭讶,而是要求人从中认出它的意义和奇迹的来源。故此,耶稣所行的每一个奇迹,都是为了帮助人看出一个新意义─天国的来临。

    福音中记载:「若翰在狱中听到了基督所行的,就派门徒去问耶稣说:『你就是要来的那一位,或是我们还要等候另一位?』耶稣回答他们说:『你们去,把你们所见所闻的报告给若翰:瞎子看见,瘸子行走,癞病人得了洁净,聋子听见,死人复活,穷苦人得了喜讯。』(玛∙11:2─6)

    可见,奇迹是天主能力的彰显;同时是一个标记,指出新的现实──天国的临近。

    奇迹的内容

    依照四部:福音中耶稣所行的奇迹,我们可以将它们归纳成四大类,就是骗魔、治病、复活死人及一些自然界中发生的奇迹,现将它们详列于后:

    △ 驱魔──驱魔的奇迹只在对观福音中出现,在五个驱魔奇迹中有两个是三本福音都有记载的。

     革辣撒附魔人(玛∙8:28─34;路∙8:26─39;谷∙5:1─20)

     附魔的哑吧(玛∙9:32─34)

     附魔儿童(玛∙17:14─18;路∙9:37─43;谷∙9:14─27)

     葛法翁附魔者(路∙4:31─37;谷∙1:21─28

     客纳罕妇人女儿(玛∙15:21─28;谷∙7:24─30)

    △ 治病──治病是奇迹中占数最多的,共有十五个记述详尽的事迹,分载于四部福音中。除了伯多禄外母所患的是较平常的病外,其他的都是一些属于先天的和不治之症。

     癞病痊愈(玛•8:1一4;路•5:12一15;谷•1:40一45)

     十个癞病者(谷•17:11─19)

     百夫长仆人(玛•8:5一13;路•7:1一10)

     瘫子(玛•9:1一18;路•5:17一26;谷•2:1一12)

     枯手人(玛•12:9一13;路•6:6一11;谷•3:1一5)

     伛偻病妇(谷•13:10一17)

     血漏病妇人(玛•9:18一22;路•8:40一48;谷•5:21一34);

     伯多禄岳母(玛•8::14─17;路•4:38─39;谷•1:29─31)

     两个瞎子(玛∙9:27─31)

     耶里哥瞎子(玛∙20:29─34;路∙18:35─43;谷∙10:46─52)

     贝特赛达瞎子(玛∙8:22─26)

     聋哑人(谷∙7:31─37)

     若望福音中的三个治病奇迹分别为:王臣儿子(4:46─54),羊门瘫子(5:1─18)和胎生瞎子(9:1─34)

    △复活死人──复活死人的奇迹共有三次,就是:雅依洛女儿(玛∙9:23─26;路∙8:50─55;谷∙5:35─43),在路加中的寡妇的儿子(7:11─17)以及若望中的拉匝禄(11:1一44)事迹。

    △超自然奇迹──奇迹中除了耶稣复活这奇迹中的奇迹,四福音均有提及外,增饼奇迹(玛∙14:13─21;路∙9:12─17;谷∙6:30─44;若∙6:1─15)是唯一同时记载于四福音中的。至于其他奇迹尚有:变水为酒(若∙2:1─11),平息风浪(玛∙8:23─27;路∙8:22─25;谷∙4:35─41),步行海面(玛∙14:22─33;谷∙6:45─52,若∙6:16─21)以及第二次增饼(玛∙15:32─38;谷∙8:1─9)等。

    天国临现于世

    看了上述耶稣所行奇迹的内容,使人不难明白为什么耶稣说:天国临现了。祂不但用比喻、教训来宣扬天国,祂还用「实际行动」将天国带进人间。当我们说「天国」时,自然会想到那里没有痛苦和死亡;充满着自由、平安,亦不再受到束缚。假如我们说,天国的内涵是天主的自由、怜悯、生命、和平,当这些救恩进入人类当中时,就是天国临现于世了。如今,驱魔奇迹,可以说是天国来临的自由:魔鬼压迫、束缚人的恶势力,耶稣将这恶势力除去,还给人自由。治病可说是天国的怜悯出现了,祂的怜悯进入病人身上,尤其那些不被人接纳的癞病人身上。复活死者是天国的来临,是战胜死亡的现实,表示天国的生命进入人间。最后天国带来的和平,不单指人与人间的和平,同时亦是整个宇宙间的和谐气氛的临现,平息风浪的奇迹是个最好的例子。

    「奇迹」可信吗?

    曾经有人怀疑「奇迹」的真实性,他们问:耶稣真的行了福音中记下来的奇迹吗?会否是作者的夸大?又所说的奇迹有其历史根据吗?关于这些问题,纵然不能给与百分之一百的答案,但可以提出某些根据来。

    首先在圣经以外的犹太文学的「塔木耳」(是犹太经师集合法律口传的记录,为公元二世纪后的材料)中,记录了前人的传说:耶稣在巴斯卦前夕被钉。在祂受刑前四十天,犹太官方到处派人向民众布告,因为耶稣行了巫术,故要处死,如果有人要为祂辩护,就出来辩护。可是经过四十天后,无人为祂辩护,所以耶稣被处死了。这记录是一份罕有的资料,可是仔细分析,与玛尔谷福音三章22至30节的内容相同。就是在玛尔谷福音中提到「他赖魔王驱魔」一句,是指耶稣行巫术。由此可见,耶稣的奇迹(或人所说的巫术)不只在福音内记载着,圣经以外的史学亦有。

    现在回到福音的整体资料来看,在四福音中描写奇迹的章节,占着很大的篇幅。就以马尔谷一书来看,奇迹的叙述竟用去全书的三分一,如果我们说奇迹是没有价值的话,换言之,就是在否定马尔谷这本福音。

    最后,我们知道四福音的取材是来自不同的传统,但是,其中有些奇迹,均不谋而合的出现在大家的记录中(例如增饼、步行海面等),且连希伯来书信、宗徒大事录以及保禄着作等,都有提及这些奇迹。由此可知,它们必有不可磨灭的历史价值。事实上,耶稣生命中的许多现象,是需要用奇迹去解释的,例如群众对祂的爱戴,敌对者亦感受到从祂身上有一种很大的权威等。

    当然,在奇迹过程描写的方式上,肯定地作者是受到当时风俗习惯和文学上的影响,但表达的手法并不足以影响它的真实性。

    奇迹与信德

    正如上文说过,耶稣行奇迹不在于使人惊讶,而是有它内在的意义。人要明白体验这意义,需要透过信德,因为奇迹本身并不一定引人信仰耶稣,不少犹太人亲眼见到耶稣的奇迹,但仍然不信祂(若•12:37)。奇迹只是救恩所显示的标记,但不足以成为信仰的基础,人要先信了耶稣,奇迹对我们才有意义。耶稣许多次骂经师和法利塞人是有眼却看不见的瞎子,理由即在此。在奇迹记载中,最重要的不是痊愈,而是人内心的转变和皈依,为我们来说,这是一个至大的讯息(若•9:1一41)。所以,在我们研读耶稣的奇迹时,不应只着眼于「痊愈」,而应该将耶稣行奇迹时所说的话及其教训和奇迹一齐去了解。例如在玛窦福音十一章五节中向穷人传喜讯的工作上,奇迹和言语是并驾齐躯的。唯有怀着信德,透过聆听和谦虚的接纳时,耶稣的言语才在我们内产生作用,加深信仰。

    现代奇迹

    如果我们现在圣下来,回想一下自己过往的经验,看看有多少次遇上「奇迹」的经验?有多少次从「死亡边缘」找回生命?

    每一次当我们离开了天主再与祂从新修好时,就是一个奇迹;又或当我们能以一个新的眼光去面对一些旧事物时,这更是一个奇迹。试间有什么比改变、更新自己更难的事呢?如果我们能够以基督的目光去看人和事物时,这实在是至大的奇迹,因为是天主圣神在我们身上所行的奇能,才可以变化我们。如此一来,这个缔造和平,与人和睦相处的时刻,就是天国临现于世的标记了。那么,这该是个实实在在的现代奇迹了。

    不要设法去「制造」奇迹,而要留心,把握生活中的许许多多出现奇迹的时刻:能见一个人化仇恨为爱心,舍恶习而从善时,这便是一个奇迹了。

    反省•研究

     你认为现代需要有奇迹吗?现代的与耶稣时代的奇迹有什么不同?

     你的信仰经验中出现过奇迹吗?

    参考资料

    ※耶稣的奇迹 神学论集36期

    ※耶稣的奇迹 见证79期

    ※耶稣的奇迹及撒旦 铎声184期

    ※奇迹 圣经神学辞典卷二

    ※增饼奇迹 圣经双月刊34期

    ※主!叫我看见 圣经双月刊26期

    耶稣基督(3)

    奇迹习作

    甲、选择题:(请在下列各题中选出正确的答案)

    (一)耶稣行每一个奇迹,都是为了:

    口1.表扬祂自已的伟大超人力量。

    口2.让人惊讶,显出祂的天主性。

    口3.帮助人了解「天国来临」的意义。

    (二)耶稣说:天国来临了。这是指:

    口1.天主的教恩已进入人类当中。

    口2.世界末日到了。

    口3.天主惩罚人类的时期近了。

    (三)「天主救恩已进入人类当中」这句话是说:

    口l.我们现在的生活再不必受痛苦、疾病和死亡的灾害,而度一个长生不老的生活。口2.天主赐给人类的自由、怜悯、生命与和平等恩典,已进入我们生活中,使我们有 一个和谐的生活。

    口3.人不必再惧怕罪恶和死亡,也永不会失足跌倒。

    乙、填充题:(请在下列各题的空格中填上适当的字句)

    (一)奇迹是╴╴╴╴╴的彰显;同时是一个╴╴╴╴╴╴╴╴╴╴╴,它指出╴╴╴╴╴╴╴的现实。

    (二)耶稣所行的奇迹可归纳成四大类,就是╴╴╴╴╴╴╴╴、╴╴╴╴╴╴╴╴ 及╴╴╴╴╴╴╴╴╴╴。

    (三)人要明白奇迹的内在意义,就是须要透过╴╴╴╴╴╴╴╴╴╴,因为奇迹不是信仰 的基础;人要╴╴╴╴╴╴╴╴╴╴,奇迹对人才有意义。

    (四)在现世生活中,我们不必设法去╴╴╴╴╴╴╴╴╴╴奇迹, 而要╴╴╴╴╴╴、╴╴╴╴╴╴╴生活中的许多出现╴╴╴╴╴╴╴╴╴╴的时刻。

    丙、你希望在生活中见到「奇迹」吗?你觉得「奇迹」的出现会加深你的信仰吗?为什么?(任择一条简述之)
五、耶稣基督 4、教训
    耶稣基督(4)

    教训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天主教教友总会(电:25603800)

    耶稣的教训超越了时空的限制,不停地在我们的生活中回响。

    前言

    「忠言逆耳」这句说话,大抵上指出了一切善意之词,都是那么的难入耳,使人不容易接受。一般人都喜欢听到赞美之词,乐于接受奉承的话;至于一些金石良言的教训和劝导便觉得刺耳。因此之故,人与人的来往,很多时都在各说各的假话;除非是知心朋友,不然还是客客气气,免得开罪他人。

    古今中外,都有不少伟大人物给我们留下处世名言,其中最发人深省,言人所不敢言的,是耶稣的福音。这本福音的内容,有许多使人觉得是不近人情、特别感到它和我们的传统人情格格不入的。

    自古以来,真理是不容易为人所接受,而耶稣所讲的,就是不容让步和妥协的真理,耐不在乎要取悦他人,或是鼓舞安慰人,而主要是为了教导人:「你们如果固守我的话,就确是我的门徒,也会认识真理,而真理必会使你们获得自由。」(若∙8:31─32)那么,在福音中应该找寻的,是真实的而非悦耳的言词,以下我们会探讨一下耶稣的教训。

    教训的内容

    耶稣的一生,无论说的、做的、生活的,都是在宣扬天国的福音,他以比喻给我们解释天国的意义;祂行圣迹,使我们看到天国的临现;同样的,祂的教训,无非为帮助我们去攫取天国,实践基督徒的使命。耶稣说过:「天国是以猛力夺取的,以猛力夺取的人,就攫取了它。」(玛∙11─12)换言之,要做一个彻底的基督徒,必要付出努力和代价,而且,这要求是相当大的!以下将从一个基督徒的「蒙召」及「生活实践」'来探讨耶稣的教训。

    △ 召唤、派遣

    每一个基督徒都蒙受了天主的召叫,这是一份恩典,至于天主对接受这恩典的人所提出的要求,却视乎人的回应而因人而异。福音中有关召唤的资料如下:

     召唤首批门徒 (玛∙4:19;谷∙1:17─18;路∙5:11;若∙1:37)

     召唤肋未 (玛∙9:9;谷∙2:14;路∙5:27─28)

     十二宗徒 (谷∙3:13;路∙6:13)

     富家少年 (玛∙19:16─22;谷∙10:17─22;路∙18:18:23)

    这些资料里所表现的耶稣,是一个具有权威、认识人心的人物,人们面对他的召唤时应做的一个抉择就是:接受或拒绝。祂召唤了首批门徒:伯多禄、安德肋、雅各伯、若望。祂也改变了人,使税吏肋未变成了圣史玛窦。祂随心所欲地召唤人,而不是人选择祂。凡跟随耶稣的人,不是要坐享其成,相反的,祂必须抛弃一切,承受生活的考验,富家少年就是一个例子。耶稣不用讨人喜欢的话来吸引人,他讲明十字架的道路不是康庄大道,而是「崎呕坎坷」之途。当我们回想自己蒙召成为基督徒时,我们究竟为耶稣抛弃了些什么?耶稣曾派遣门徒们两个的外出传教(玛∙10:1,9─14;谷∙6:7─11;路∙9:3─5,10:3─4),难道我们也要这么的献身于传教工作?

    不错,每一个蒙召的基督徒,都负有同一的传福音使命,但是各人所行的方法却不必相同。因为,不可能所有人都专职于传福音及牧民工作;但是,每个人都可按自己的能力,把福音传给别人。耶稣说过:「如果你们彼此相亲相爱,世人因此就可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若∙13:35)基督徒的蒙召,就是生活出爱的真谛。耶稣要求我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天主所给予的才能,度一个见証的生活。

    基督徒生活的彻底要求

    基督徒度一个见証的生活,并不如想像中那般容易,只要翻开福音便见到耶稣教训中所要求的话。为了使人明白基督徒生活要求的彻底性,耶稣不惜用了许许多多实例来教训人,甚至有许多言词看起来是带点过份和苛刻的。首先,耶稣要求人在皈依后要有一个内在的改变;可是由于外在的因素,往往使人失足跌倒。于是,耶稣便告诉人们:举凡一切阻碍新生活的因素都必须根除:

    「倘若你的手使你跌倒,砍掉它!你残废进入生命,比有两只手而往地狱里、到那不灭的火里去更好。倘若你的脚使你跌倒,砍掉它!你瘸腿进入生命,比有双脚被投入地狱里更好。倘若你的眼使你跌倒,剜出它来!你一只眼进入天主的国,比有两只眼被投入地狱里更好。」(谷˙9:43─47)

    多凌厉的措词,耶稣故意用最强的比喻,告诉我们在想作恶事前,先想想瞎眼瘸腿的情形,后在生命与地狱中选择一个。这里的「地狱」意指叹息之谷,它本来是指耶路撒冷西边的一个山谷,那是一个用火刑处死犯人的地方。耶稣是用了一个当时人的说法来形容恶人的惩罚。

    其次,耶稣也不做无谓的妥协:不随同祂的,就是反对祂;不与祂收集的,就是分散(玛∙12:30)因此,祂的来临好像造成了分裂:

    「人脱离父亲,女儿脱离母亲,儿媳脱离婆母;人的仇敌就是自己的家人。」(玛∙10:35─36)

    这段福音为我们以家庭为主的中国人看来,实在有要在不近人情,使人无法接纳。耶稣学这个例子,是特为强调「不妥协」原则的重要性。原来当时以色列人和我们一样,是个重视家庭的民族,故此祂特别指出:做一个真实的基督徒,为了满全誓约一定要有所槟弃,而且要跳出种种束缚才能交出自己,投身于基督的讯息中。其中最使人难以接受的是「仇敌」二字。试间,我们怎可与家人为仇呢?但是,耶稣却认为这些家人往往成为我们亲近主的「绊脚石」,由于过分的系念、迁就和妥协,使我们不能彻底地跟随主。因为耶稣所说的和做的,均与时人所讲论的不同,于是要追祂便得面对其他人的敌对和误会,这使人在生活的取舍上,出现紧张的分裂,甚至发生在家人身上。这里所说「仇敌」二字,实有「阻碍」的意思。

    此外,家人一词亦可引伸为「自己」本身,因为在一切事中,最难应付的是那个自私自利的「自己」,许多时为了满足自我而做出相反基督精神的事来。

    耶稣所要求的是英豪的信德,人必须离开本有的安全感,把信仰建基在耶稣身上,信赖天主的照顾,不害怕,不畏缩(玛∙10:26,28,31)。至于对人方面,要有无限的宽恕(玛∙18:22),并且要如同仆人一般服侍他人(谷∙.9:35)。

    最后,耶稣也曾多次重复以下的一段话:「谁若愿意跟随我,该弃绝自己,背着十字架跟随我,因为谁若愿意救自己的性命,必要丧失性命;但谁若为我和福音的缘故,丧失自己的性命,必要救得性命。」(谷∙8:34─35)这可以说是基督徒生活的要素,并对实践基督徒生活的人作出「必要救得性命」的保証。

    结论

    耶稣的绝对要求,已经清楚的摆在人的眼前,试问:为何初期教会胆敢向普世万民做如此彻底的要?

    首先,我们看看耶稣的言行学吐及生活方式。耶稣对人对事都有过人的判断力;祂主动地招收门徒;祂公开地教训|人;并常用命令口吻来纠正人的错误,在这一切当前,人们不但不反对祂,反而为祂所吸引慑服。

    耶稣所关心、教诲的,不是一般人所做的宗教上、政治上的事情,而是世界的未来,是人类的得救问题和爱的实践生活。反观福音中,凡蒙受了祂的爱的人,必能接受、宽恕他人,亦必在回头以后去施爱于他人。这是祂对人的要求;爱人的必能宽恕别人,因为爱是宽恕,如同天主宽恕了我们一样。

    耶稣以言行作証的事迹,委实太多了,无法一一列举出来。以上所说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它们每一个都有其独特的意义,然而又是互相关连的。耶稣所学出的要求,在我们实行时,程度大小都各有分别。可能甲觉得这一般话较容易做得到,而另一般则难以实行,乙可能感受到的与甲刚刚相反。

    总之,耶稣的教训超越了时空的限制,不停地在我们的生活中回响。同一个人面对同一句话,但由于身处不同的际遇中,便择生相异的回应。所以,福音中的每句话都是活生生的,不会有「过时」和「老去」的时刻。

    初期教会的基督徒,已按着这些要求生活过了,多少教会的圣贤也为此「要求」而付出自己的生命去作见証。今日,我们面对着这条先人走过的道路,耶稣这种绝对的要求,也要们我作出彻底地回应。

    耶稣要求我们离开本有的安全惑,信赖天主的照顾。

    反省˙研究

     身为基督徒,有觉得耶稣的教训很难实践吗?或者,一般来说这些教训都是合情合理, 也不是那么的难实行。

     你觉得这些「教训」都是一个理想,距离生活的实践上尚有一段很远的路程吗?为什么?

    参考资料

    *耶稣的绝对要求 神学论集36期

    *人都鹭奇!袖的教训 圣经双月刊31期

    耶稣基督

    教训习作

    甲、选择题:(请在下列各题中选出正确的答案)

    (一)耶稣是一个有权威的人物,他召唤人的时候:

    口1.人们都立即放弃一切来跟随祂。

    口2.人们都很害怕,没法不跟随祂。

    口3.人们要做一个接受或拒绝的抉择。

    (二)耶稣曾派遣门徒两个两个的外出传教;所以:

    口1.我们都应成为一个传扬福音的传教士。

    口2.要求我们在自己的岗位上,负起传福音的责任。

    口3.传福是传教士的责任,与我们无关。

    (三)耶稣故意用一些严厉苛刻的言词教训|人,因为:

    口1.祂明白、认识人心,知道我们的软弱,特用这些教训来强调信仰彻底奉献的要求。

    口2.祂要恐吓我们。

    口3.害怕人们不追随衪。

    乙、填充题:(请在下列各题的空格中填上适当字句)

    (一) 要做一个彻底的基督徒,必要付出ˍˍˍˍˍˍˍˍ,且要求ˍˍˍˍˍˍˍˍ。

    (二) 耶稣说:如果你们,世人就可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

    (三) 耶稣要求我们有一个英豪的ˍˍˍˍˍˍˍˍ,要离开本有的,把信仰建基ˍˍˍˍˍˍˍˍ。

    (四) 福音中的每句话都是ˍˍˍˍˍˍˍˍ的,不会有ˍˍˍˍˍˍˍˍ的时刻。

    丙、福音中有那些言论是你最喜欢的(或最影响你生活的),请简述出来。
五、耶稣基督 5、苦难圣死
    耶稣基督(5)

    苦难圣死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天主教教友总会(电:25603800)

    十字架启迪,使我们满怀希望去面对生活的挑战。

    前言

    『病了整整廿二年,全身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关节都告损坏。如今,我腿不能行,肩不能举,手不能弯,连一点较硬的面包也咬不动。当年的小儿科病人也早已晋升为老年科了,真可谓「应尽沧桑一病人」。如今,我仍然结天要忍受着关节极大的痛楚,经常彻夜难眠。但别人只见我脸色红润,笑容满面,何曾有一丝憔悴的颜色?我已超越自己,战胜疾病,诚如圣经罗马书上所说,「靠着爱我们的主,在这一切的事上已经得胜有余了。」

    没有人知道我的病是否能够痊愈,或是继续恶化,这些现在对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已认识生命,以及创造生命的主。

    我会活下去!而且,活得光采!活的有力!』这段节录的文章,是年青作家刘侠在「喜乐年年」一书中的结语。刘女士是位热心的基督徒。可以说,她的信仰是从病苦中熬炼出来的,而且不断地成长、.茁壮。从她的许多作品中,我们发现到长年累月地背着病苦的十字架的她,却常在人前展示笑容。她的生活着实充满着信心和希望,也活出了基督徒面对痛苦的意义来。

    耶稣受难事迹

    谈及受苦的意义,我们自会想起十字架上的耶稣,纵然我们区区的小痛苦,断无法和祂的苦难圣死相提并论,但是无可否认的,这是祂受苦受难的活见証,也给我们阐述了痛苦的意义,使我们看到十字架光辉的一面。

    福音中的受难史料

    耶稣三年的传教生活的结局,是受难和复活。在四部福音的内容中,受难事迹占了最大的篇幅。以马尔谷福音为例,受难史几占了全部的五分之一。可见,基督的苦难圣死,着实和我们的信仰有极密切的关系。

    从四福音对苦难史的叙述中,我们肯定这是个千真万确的事实;因为福音中对其他事迹的记载,相互间有不同的出入取舍,是可以分割的。唯有受难史是一脉相连,每一部分的文体及内容都不能分别独立,而是个整体,情节的进展和地点的移动,也都証明出是一个整体事件的叙述。所以,无可置疑的,耶稣受难圣死是发生过的事实。

    至于资料的来源,是来自初期教会的传述及宣讲,继而教会经过反省及祈祷,由各方面的証明文件中,将一些片段事迹逐渐收集起来,而形成有系统及有连贯性的叙述。四福音的作者,各自加入特有的资料,并配合各自书写的目标,最后形成了四部福音。我们可以说,受难事迹不是作者的个人产品,而是初期教会的集体宣讲,是初期教会留给我们的宝藏。

    Δ历史中的受难史料

    福音中的受难史,除了事实的情节,还参杂着教理的讲解。于是一些非天主教的历史评论学者,便认为客观历史中的耶稣与信仰描述中的基督,互有出入。我们也承认福音中所记载的,不是纯粹记事的叙述,而是一种宣讲、辩护,并为加深对基督的信仰而作,但这并非就是与历史背道而驰。

    我们承认,在比拉多或罗马官方的档案中,找不到任何有关基督受难的直接资料。但是,犹太史学家若瑟夫(FlaviusJosephus)及罗马史学家泰西塔斯(CorneliusTacitus)的作品中,曾提及耶稣被犹太人告发,被比拉多判决钉于十字架。记载虽然极其简略,但基本的事实却与福音完全符合。

    历史的考据,也証实福音作者的叙述,符合当时的法律及风俗习惯,例如妇女为死刑犯痛哭,士兵瓜分死刑犯的衣服,饮苦酒,打断被钉者的腿骨,及十字架上的标记等。此外,考古学者也証实了福音所叙述耶稣在苦难被钉时所走过的路线地点在。凡此一切,都在証明受难史并非捏造出来的。

    耶稣的死亡

    从上文看,无论自信徒的角度,或无信仰者立场的史料来说,耶稣死亡的事实,当没有任何可疑之处,祂为什么会被处死?祂是众人的导师,祂以行动来帮助人,可是,祂却被判死刑。究竟祂的死亡有什么意义呢?

    Δ致死的原因

    耶稣的生活中,所言所行的一切,都具有无上的权威,这黠从群众被祂吸引的程度便知。因此,在犹太人眼中,祂是个敌对者。祂从未受过经师训练,也没有任何正式的职务,却胆敢公开教训群众,并批评梅瑟法律。从犹太人观点看来,这些言论不但摧毁了他们宗教的基础,而且会造成国家的危险;因为不少人误解了祂的使命,把祂当作政治性的默西亚,因而引起骚动,所以大司祭盖法要把祂拘捕;另一方面,耶稣也曾批评黑落德。当犹太人拥戴祂为王时,罗马人便认为祂是政治上的危险人物,以为除去祂便可解决一切。最后到了审判时,比拉多明知耶稣无罪,却又因为害怕群众,就将祂处死。

    对于耶稣被判死的原因,除了包含着宗教上和政治上的理由外,实在是出自人的罪恶和误解的结果。

    Δ耶稣的死亡与救援

    从福音的记载,我们知道耶稣面对死亡时很清楚自己将会被处死。祂如同我们一样,对痛苦和死亡都感到害怕(谷‧14:32─42),但是因着爱和服从,祂愿意接受一切。也许有人以为,天主要将耶稣的死亡作为赦免人罪的「交换」条件。虽然新约中的许多经文,都论到基督受苦和死亡的「必须」,但在我们看来,这个「必须」并非用来平息天主义怒的「赔偿」;而是我们人的需求,是站在人的境况中,需要天主在这世界上显示祂的爱。那么,基督的无罪而受苦受死,就是对人最大的爱的做示。

    事实上基督的死,是祂代表人类承担罪的后果,罪的后果是死亡,现在天主进入人类中,以这「死亡」来换取人类的「永生」。同时,在耶稣的苦难死亡中,也显示出死亡和痛苦并非天主离弃人,因为基督是无罪的,仍然遭受痛苦死亡,这实在彰显出天主的爱与人的痛苦和死亡是可以共存的。换言之,天主在耶稣的死亡中指出:罪可得赦免,那里有死亡和痛苦,那里同时也有天主的爱存在。

    十字架奥迹

    在耶稣的受难事迹中,除了使我们重获天主的永生外,究竟在现世的生活中,它启示了些甚么?所谓基督徒十字架的记号,怎样在我们生活中显示出来呢?每年在圣周的苦难纪念(星期五)礼仪中,我们纪念耶稣的苦难圣死事迹时,其中有一项是朝拜十字架。为一个基督徒来说,十字架实具有至大的意义。每一次,当我们见到十字架时,我们不单见到痛苦和死亡;同时也透视了光荣复活的一面。这就是说,纵然我们面对失败和痛苦,我们仍不失望,我们会怀着希望来信靠天主对自己的照顾。此生中谁也逃不开「十字架」,但是能否生活出它的意义,那么就要看看我们懂得多少和做到多少!

    Δ承行父的旨意──十字架上的耶稣,一生都为承行天父的圣意而生活。祂服从至死,以至死在十字架上,最后说出:「一切都完成了」为止。回顾我们的生活,究竟能否将主的事放在首位?又生活中有多少次的选择是以信仰为准的呢?

    Δ完全的信赖──耶稣在传教时教导人要信赖天父的照顾,祂说天父连天上的飞鸟和田里里的野花也不忽略,又何况我们人呢?(参阅玛∙10:26─33)在十字架的苦难中,耶稣真的做到了对父的完全信靠,祂从没有改变祂对父的信赖。在如意顺境的生活中,信赖天主的照顾倒不甚困难,但是,偏偏要一个「好人」受诸多的折磨,在磨难中仍然依赖、相信天主是在照顾他时,就非有大信德不可了。

    Δ无限的宽恕──多少次耶稣告诉我们要宽恕别人,要爱仇人。祂不但透过「言」,也透过「行」启示了这无限的宽恕。在苦架上祂为钉死祂的人祈祷:「父啊!宽恕他们吧!」(路‧23:34)在这行动中,不但要求我们也去宽恕人,同时给我们启示了父对人类的无限宽恕。没有宽恕就没有爱,天父对我们的爱是千真万确的;但祂也要求我去爱和宽恕别人。

    结语

    基督徒的十字架代表着痛苦、困难和死亡,但是也给人带来了慰藉、平安和复活。凡这一切,不单是对永恒的寄望,更是对一个现实生活的把握。十字架使我们在这有死的人中,建立起一个新的价值观;使我们从多幻化的生活里,找到正确的目标,并活出意义来。一位年逾七十的阿婆,经年病卧床上,一切饮食起居均要依靠别人的帮助。有一次,一位探访医院的义工跟她谈话,并安慰她,求天主早日减除病苦。怎料阿婆说:噢!我怎可以向天主这样祈求?小姐你看!十字架上的耶稣,祂受的苦可多呢!我这区区的病痛,算得甚么?不必了,我只求祂赐我力量忍受病苦就好了!」

    反省‧讨论

    ─耶稣为什么要死?祂的死亡和我的信仰有什么关系?

    ─在我的生活中,「痛苦」一词有什么意义?

    ─在我的经验中,我是以什么态度来面对痛苦的?

    参考资料

    *耶稣的苦难与死亡 神学论集36期

    *基督的救恩 神学论集24期

    *基督的救援王程与敌示工程的关系 神学论集51期

    *救世的基督 铎瞥2C7,209期

    *耶稣受难的故事 见証6期

    准印者:胡振中主教提亚印刷厂承印10/84一7000

    耶稣基督(5)

    苦难圣死习作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

    编号:╴╴╴╴╴╴╴╴╴

    甲、选择题:

    (请在下列各题中选出正确的答案)

    (一)耶稣受难事迹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因为:

    口1.福音的作者都是目击証人。

    口2.在福音史料和历史史料中,都能找到互相吻合、引証的有力资料。

    口3.它应验了古经所预言的一切。

    (二)耶稣的无罪而受苦受死,正表示出::

    口1.祂是天主子,是不害怕痛苦和死亡的。

    口2.天主是公平的,人犯了罪便得有人作赔偿。

    口3.天父对人类的至大爱情。

    (三)十字架奥迹使我们见到:

    口1.生活中痛苦的意义及复活光荣的一面。

    口2.痛苦的可怕。

    口3.人性的败坏和无可救药。

    乙、填充题:

    (请在下列各题的空格中填上适当的字句)

    (一)耶稣被判死的原因,除了ˍˍˍˍˍˍˍ上和ˍˍˍˍˍˍˍ上的理由外,同时是人的ˍˍˍˍˍˍˍ和ˍˍˍˍˍˍˍ的结果。

    (二)在耶稣的苦难中,显示了痛苦并非ˍˍˍˍˍˍˍ,因为耶稣是无罪的也遭受痛苦。

    (三)面对十字架奥迹,生活出痛苦的意义来,,我们对天父应该做到1.ˍˍˍˍˍˍˍ祂的 ˍˍˍˍˍˍˍ、2.对祂ˍˍˍˍˍˍˍ、3.对人要有ˍˍˍˍˍˍˍ。

    丙、看完这一课后,你对「苦难」的体验有什么新的发现?请写下你的一些感受。

    欢迎读者写下对「苦难圣死」的疑问,并连同完成了的习作寄交下列地址;寄回习作后,你将获得「复活」慕道函授课程。
五、耶稣基督 6、复活
    耶稣基督(6)

    复活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天主教教友总会(电:25603800)

    复活给我们有死的生命带来希望。

    前言

    陈老师在课堂上给孩子们讲述慷慨助人的道理。在解释告一段落后,便问大家讲:「假如现在你得到一百万元,你会拿一半出来分给穷人吗?」「会!」孩子们高声问答说。「如果你袋里有一百元,你会拿五十元出来吗?」孩子又一致的答说:「会拿出来!」。最后陈老师又说:「假如现在你袋里有一块朱古力糖,你会分一半给那些穷小朋友吗?」「我会分!」陈老师微笑着,看大家都齐声的回答,但这次他见到小强紧闭咀没作聋,于是便问他:「小强,你呢?为什么你不回答问题呀?」小强缓缓站起来,按着衫袋说:「老师,我不知道怎么办,因为我袋里正有一块朱古力糖啊!」

    我们学习教理、受洗成为基督徒时,对信仰上的一切道理都当信无疑地接受了。年复年地觉得自己在信仰上也没有甚么困难,所相信的都是理所当然的事。怎晓得有一天生活中发生了问题时,会重新对自己的信仰提出疑问,会来个彻底的反省、交待。也许这就好像上述故事中孩子们的答话般,只在知识与理论层面上,是一种无关痛痒的抉择,最后当事情落实到生活设身问题时,一切便得重新估计了。

    每年,当我们庆祝复活节时,我们都相信耶稣确实复活了,同时也都承认这是信仰的高峰,是与我们的生活有密切关系的。然而,当我们私底下反省时,我们真的在生活中体验到复活的奥迹吗?它在我现在的生活中有多大的影响?或者,「复活奥迹」这事实只是停留在我的信仰知识领域上,而在生活中却从未体验过这「复活」的意义?

    圣经中的资料

    有关耶稣的复活事迹,不同于死亡的事迹般,可从四福音中找到统一的、有条理的记述章节来。四福音中有关复活事迹的记载,是搜集了许多传统,而这些传统彼此间是无法协调的。例如有关妇女上坟一事,是四福音都有记载的。但是马尔谷(16:1)和路加(24:10)说有三位妇女,不过三人名字互不相同;而玛窦(28:1)说有两位;若望(20:1)则说只有一位。至于妇女上坟的动机,也众说不一。其次是关于显现的记述,在时间及地点上都有出入的地方。按路加记载,公开显现的地方是在耶路撒冷,玛窦则说在加利肋亚;若望则兼取二者,有时在加利肋亚,有时在耶路撒冷。至论停留时间的日数,亦各不相同,有说四十天后升天的(宗∙1:3),也有说是当天便升天(路∙24)。

    从上述看来,关于耶稣的复活,实不可能提供与耶稣死亡事实般同样的証据,因为我们在圣经中无法找到一个关于复活过程完整的叙述,福音中只提及空坟和留下的殓布,以及透过一些人的証言:他们曾见到祂死去,其后又活着出现于他们中间。关于这些显现的资料,我们可以在四福音及宗徒大事录中找到。它们是:显现给宗徒们(玛∙28:18─20,路∙24:36─39,若∙20:19─23,谷•12:14─18);显现给厄玛乌二徒(路∙24:13,35);显现给多默(若∙20:24,29);显现给妇女们(玛∙28:9─10;若∙20:11,18;谷∙16:9)。

    如果单凭空坟墓,也许不能証明耶稣是复活了,但在配合耶稣显现的事迹时,便使人无法不相信,复活后的生命和祂在世时的生命是不相同的。诚然,「复活」本身不是一件可在历史层次上人能够观察到的事实;但我们可觉得到的,是这些见証人的信仰作証。在显现事件之后,最使人无法解答的是,那些胆怯的门徒们完全改变过来。先前在耶稣被捕时四散窜逃的,如今却变得勇敢非凡,他们不但宣讲天国,并且公开地高声传扬「耶稣复活」事迹(宗∙2:23─24)。

    耶稣复活是信德的奥迹,它超越了我们的理性范圈。在这事件中旨在告诉我们,曾经死在十字架上而被埋葬的耶稣已经复活了。祂曾埋葬在坟墓中,却凯旋复活出来;祂经历了死亡,却脱离死亡;进入了黑暗死影中,却满身按着光采,在光天化日之下彰显出来;衪在门窗紧闭的屋宇间,在波涛淘涌海浪之上,及湖畔道路之中与人攀谈、饮食、用言语教诲,用行动証明,这一切都在说明祂复活了的生命和生活的方式已经改变了。祂已经生活在超越时空的新境界,与天父一起享受光荣。

    耶稣复活的意义

    圣保禄说:「如果基督没有复活,你们的信仰便是假的,你们还是在罪恶中。」(格前∙15:17)意思是说,如果没有复活,基督许下的永生与救恩便失去意义,人类也不能从罪恶中得到解脱。

    在耶稣受苦被钉死十字架上时,看来是处于绝对的失败中。如果祂没有复活,祂以往所作的和所说的都成了谎言。当我们说祂的复活把人类从罪恶中解救出来时,就是说祂给我们带来恩救。这一个从创世以来天父已许下的救恩,今天在耶稣的复活奥迹中显示出来,再一次肯定其绝对性。

    经验中人都害怕死亡,而对死亡便会手足无措。耶稣的复活告诉我们天父是生命的主宰,祂可以使人死,也能叫人活。使耶稣从死者中复活的天父,也可以叫我们复活。当我们相信耶稣复活的事迹时,我们便不会惧怕死亡,并且肯定死亡是通向复活之道。

    「从罪恶解救出来」的另一意思,是指我们能从罪恶中得到解脱而获自由,身体、物质、世界本身都是好的,只是我们不加以善用时,反而被它们所奴役,这时我们便会因受制而失去自由。此刻我们是处于「死亡」之中,我们要透过忍耐、痛苦和彻底的弃舍,才能使自己从奴役中跳越出来,获得真正的自由──复活。这是另一个实现耶稣复活的方式。

    基督的复活给我们带来救恩的新纪元,祂的死超越了时空,为全人类带来了救恩,而这救恩现已存在我们之中,因为「他只藉一次奉献,就永远使被圣化的人得以成全。」(希•10:14)我们尚未得到因基督的复活而带来圆满的救恩,是因为我们尚生活在世上,我还未走完此生的路程,这么看来,我们该不必害怕死亡了。

    基督与我们同在

    复活了的基督,以一个不朽坏的属灵身体(格前∙15:44)与我们同在,祂以一个新的方式活在我们中间,祂不像在纳匝肋时期般,而是超越时空,在同一时间内临于不同地方的人当中。耶稣说过:「我与你们同在,直至今世穷尽。」(玛∙28:20)看来这句像是对门徒们说的话,也是对全人类所有基督徒说的。至于这个「临在」是怎样实现?以甚么方式来表达?我们又如何去接受?这些问题都和我们个人信仰生活实践有很大的关系。

    每年复活节,我们都纪念耶稣的死亡、复活,每次感恩祭中,我们都高呼「主呀!我们纪念你的死亡,庆祝你的复活,期待你光荣地再来。」在这些行动中,我们是否真的感受到复活的临现?或者我们只是在追忆一个诉之于信仰层面的历史事迹?难道我们只需停留在这「全信」的层面就够了?至于能否感受、经验到这个奥迹为我们的信仰是否重要的呢?答案是肯定的,基督的复活是事实,而这个奥迹早就超越了时空,祂的每句话、每个行动不单对当代的人是个经验,为我们以后的信徒来说,亦应该实实在在的分享到这复活喜讯的经验;因为诉之于信仰层面的事迹,只能停留在我们的理智层面上,亦只是透过谦诚的心才能接受的。而我们在经验中所得到的东西,因为是自己挣回来的,会特别铭感于心。

    生活中的复活事迹

    人生中肉体的死亡只有一次,而且对这次死亡的来临是我们无法控制的。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均有无数精神的死亡及多次复活时刻,我们藉此可在世上经历复活奥迹的临现。

    当我们说复活的耶稣带给我们新生时,除了指「死亡」之日的新生外,在现世生活中这新生实已存在着。一位死去丈夫,带着两个幼儿的母亲,能够在艰苦劫难中仍相信天主会照顾她。任劳任怨的活下去,不但不失去信仰,而且能怀着内心的平安,将自己这分信仰经验教导下一代。我们说:这母亲是个实实在在与复活了的基督相遇,她在现世就真真正正的尝到了,经由「死亡」走向「复活」的历程。

    真的,几时我们内心焦虑不安,或满含怨恨之情时,我们就是被困于「死亡J中,这「死亡」使我们失落爱,能超脱生活中的恐惧、疑惑和痛苦时,我们就活于复活中;几时我们能够去了解人、能够无条件的去爱人、能够宽恕人并接纳人的宽恕时,这也是复活。这样看来,复活奥迹不单是一个历史事迹,或用理智去想像的,而是真实地,不管何时何地都可出现于生活中,都可以在我们身上重演出来,就如发生在那位母亲身上一般的。

    结语

    信仰是一分恩赐,它要求我们谦诚地接纳和回应,同时也指望我们将它生活出来。除非我们自己经历过,不然,,怎能活出来?复活是天父对人类的最大恩赐,它给我们有死的生命带来希望。因此,纵使我们生活于黑暗、绝望的环境中,仍不失望,仍能满怀信心地生活下去。因为在死亡的尽头我们见到新生;在十字架苦痛中,我们见到荣耀光辉的一面;在被迫害的日子中,我们尝到个中的甘饴。我们坚信耶稣的话不会过去,祂自己复活了,也一定给我们带来新生。

    反省•研讨

     在我的生命经验中,有出现过「死而复活」的事迹吗?

     「耶稣复活」对我来说真的很重要吗?

    参考资料

    *耶稣的复活 神学论集36期

    *耶稣复活与显现奥迹的探讨 神学年刊5期

    *耶稣复活奥迹与信仰 神学神学论集31期

    *耶稣复活的証据 铎声205期

    *耶稣复活与人生 圣经双月刊32期

    *耶稣复活后显现的问题 铎声158期

    耶稣基督(6)

    复活习作

    甲、选择题:(请在下列各题中选出正确的答案)

    (一)我们相信耶稣复活了,是因为:

    口1.有人亲眼看看祂从死者中复活过来。

    口2.复活后的耶稣曾显现给许多人,以及这些见証人的作証生活。

    口3.我们在圣经中找到了足够的史料証明祂复活了。

    (三)我们分享耶稣复活奥迹的恩典就是说:

    口1.我们的肉体不会遭受死亡。

    口2.我们今后也不会犯罪作恶。

    口3将来我们也会像耶稣般复活。

    (三)我们生活中可有多次的「复活」,故此复活奥迹不单是一个历史事迹,

    口1.更是真实地,可随时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

    口2.更是一个可用理智和科学探讨的事实。

    口3.是一个人为的、可控制的事件。

    乙、填充题:(请在下列各题的空格中填上适当的字句)

    (一) 在死亡的尽头,我们见到╴╴╴╴╴╴╴╴;在十字架苦痛中,我们见到╴╴╴╴╴╴╴╴;在被迫害中,我们尝到╴╴╴╴╴╴╴╴。

    (二) 在现在生活中实现耶稣复活的方式,就是要透过╴╴╴╴╴╴╴、╴╴╴╴╴╴╴╴和╴╴╴╴╴╴╴╴,从╴╴╴╴╴╴╴╴中跳越出来,获得真正的自由。

    (三)信仰要求我们╴╴╴╴╴╴╴╴和╴╴╴╴╴╴╴╴、同时也指望我们╴╴╴╴╴╴╴╴。

    丙、请简略写下你对「耶稣基督」这单元的感受或意见。
六、伦理再反省 1、人生观
    伦理再反省(1)

    人生观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25603800)

    不正确的人生观,对人对己都有莫大的影。

    每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观

    如果我们稍为留意周围的人,我们会发觉人人的思想、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都有显着的不同;他们都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生命、看朋友、看自己、看世界。但在不同之中,似乎又可以大别为若干类,例如:有些人重色轻友,有些人爱财如命,也有很多人看重友谊或爱情等。一个人的这些特点并不是偶然的,而是经常在他的日常生活和行动中表现出来。亦由于人对生命和对世界的看法、观点与角度有不同,所以他们对生命和对世界的反应也便有了差异。这便是人生观。

    选择人生观的重要性

    许多人似乎没有刻意去选择自己的人生观。他们对生命、对世界的看法,也似乎只是出于偶然:是社会、父母和学校塑造了他们的人生观;是他们所看的电视,所阅读的报纸,所去的教堂,所交的朋友也给他们提供了一种对自己和对世界的固定看法。

    选择人生观是可能的,也是重要的。你不能说,什么人生观都没有关系。在一些极端的情况中,不正确的人生观对自己、对别人都可能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你是纳粹党人,你会认为杀害犹太人是为人类谋幸福;如果你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随日本皇军进攻中国,你会认为中国本来就应该是日本的属土。

    每个人都可能犯许多错误,但最大的错误,莫过于选择了错误的人生观,即一个不适合他、不能使他的生命放出最强的异彩的人生观(若.10:10)。

    怎样划分人生观

    人生观有许多分类法,有些人喜欢按主义或宗教去划分人生观,如基督徒人生观、佛教人生观、儒家人生观、共产主义人生观等。按照这个方法去划分人生观有两个缺点:第一,是因为在不同主义或宗教的人生观之间,彼此有许多相同的地方;而在同一主义或宗教的人生观之中,有时会因时代地域的不同,而有相当大的差异。第二,是因为我们若果过分强调各宗教、各主义人生观的分别,我们会忘记或忽略了他们之间的共同点,容易造成人类大家庭的更趋分化。

    为避免上述缺点,下面试将人生观分为四大类:1.服从自我的人生观;2.服从别人的人生观;3.考虑自我的人生观;4.考意别人的人生观。

    按照上述方法分类的最大优点,是可以打破各宗教和主义之间的隔膜,给各宗教和主义提供一种「共同的语言」。因为无论一个人信什么宗教,或服膺什么主义,他的行为都不能脱离上述分类的范畴。事实上,基督徒、回教徒、或共产主义者都可以是为了服从而生活(服从天主、阿拉或马克思主义),也可以是为了自利的动机而处世待人(考虑自我):他们可以各自利用圣经、可兰经、或共产主义去塑造自己的「良心」(服从自我),也可以透过对这些经典着作的领悟,而加深对别人的关怀(考虑别人)。

    「服从自我」的人生观

    服从自我(Self-Obeying)可能是人类行为中最普遍的现象。人有时会感到在自己的体内有一种力在驱使自己。这种力虽似在自己体内,又好像不属于自己的,自己不能控制这种力(罗.7:15-23),反会跟随、服从和听命于它。这种力有时是一种禁忌,谁触犯了这种禁忌,就会难过,感到内疚。这种力有时是人的情感,即人的喜、怒、哀、乐的情绪,他无法不受情绪的波动所影响。这种力有时是他的自我形象,例如:他认为自己是个新潮人物,所以便花很多金钱去装扮自己。这种力有时只是一种本能,好像动物有求生和求性欲满足的本能,他也一样会服从这种本能的驱使。他有时会称这种在自己体内的力是良心,有时又称它做灵感或直觉。至于那些认为自己没有人生观和没有原则的人,其实他们的最高原则是:「不按原则办事」;而「不按原则」的意义,便是在每一个情况中,都要听命于这种力,按照他当时的好恶、情绪或「灵感」去行动。

    「服从别人」的人生观

    服从别人(Other-Obeying)的意义就是服从或听命于一种外在的权威。这种权威的来源可能是人,例如:父母、师长、神父、好朋友、总统、一些我们崇拜的英雄或偶像等等;也可能是非人格化的东西,如圣经、可兰经、佛经、孔孟的学说、学校的规则、社团的惯例、地方的风俗,甚至体压力和潮流等等,都可以成为规范人行为的力量。

    「考虑自我」的人生观

    考虑自我(Self-Considering)是一个人只考虑和关心自己的利益和所能获得的好处,或考虑如何可以避免损失和惩罚。这是一种自利的人生观。他可能会帮助别人,而且他在帮助别人之前也可能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但他帮助别人的基本动机,并不是以别人为中心,不是为了别人的好处或需要,也不是要服从神或良心的指示,他只是考虑自己的利益。例如:他知道如果他帮助别人,他会获得感激和赞美,别人在他需要时也可能会反过来帮助他。或者,如果他是基督徒,他相信帮助别人会为他带来天堂的赏报;如果他相信轮回,他相信帮助别人,就是在为自己的下半生或来生积福。

    帮助他人是否只为了天堂的赏报?

    「考虑别人」的人生观

    考虑别人(Other-Considering)就是一个人肯认真去考虑别人的需要和利益。他看得出别人的愿望和急需,他尊重别人应得的权利;他也会服从内在的良知或按外在权威的指示去行事,但他的服从有一个很清楚的动机:以别人的权利和需要为重。他重视公平和正义,因为他觉得与人交往必须以公道为原则;他也会重视仁爱和慈惠,因为他肯定人应该守望相助,并以爱德彼此交往。

    人生观中的理性成分

    上述四种人生观,单从字面上,已可看到它们之间的基本分别。但在前二者(服从自我、服从别人)与后二者(考虑自我、考虑别人)之间,还有另一个很重要的分别:就是在「服从」的人生观中,理性及思维成分较少;在「考虑」的人生观中,理性及思维成分较多。这并不是说,「服从」的人不会思考,更不是说他们没有思考能力。而是说:他们当时的基本心态和倾向是不必思考;思考并不是构成「服从」的重要因素。正因为要达到服从的目的,基本上是毋须思考,所以实际上许多人也就在服从时,没有经过详细思考和深思熟虑这一阶段。如果我们留心观察那些纯粹为了守教规而去圣堂的人,或那些纯粹为了听父母命令而上学读书的人,我们便会知道他们对宗教或求学的意义不太着意去寻求。

    「考虑」的人生观,和「服从」的人生观之间的最大分别是思考。以「思考」为主的人生观,也会服从;但服从总是从属在思考之下。例如:有些自私自利的父母,也会把自私自利的精神教给自己的子女,灌输给他们一些只求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人生观(考虑自我的人生观)。以考虑为主的子女,也会服从父母这些不正确的教导。但他们并不是纯粹为了服从,他们是经过了考虑,认为这是对自己有利的,或者父母的话,正好加强了他们原来已有的「自利」的心态,所以他们才欣然地去接受和服从这套自利的人生观。在这情况中,与其说他们是服从,不如说他们是在详细考肤之下,「选择」了去服从。

    又或者一个人去圣堂尽宗教本分。他可以是纯粹为了听命和服从教规,为了服从神的旨意,也许还可能只是被父母所迫而去圣堂。他也可能是在深思熟虑之后而「选择」了服从,因为他看到宗教的意义,知道正确的宗教信仰,会使他的人生观更积极、更有意义。在这例子中,考虑是他的主要态度,服从只不过是他在经过「详细考虑之后」所作的决定。

    伦理行为是符合理性的行为;而唯一正确的人生观,是「考虑别人」的人生观,我们对这命题将于下一节详加讨论。

    圣言生活

    没有人能事奉两个主人:他或是要恨这一个而爱那一个,或是依附这一个而轻忽那一个。你们不能事奉天主而又事奉钱财。(玛.6:24)

    信奉基督,做基督徒,并不是单单等于洗礼、聚会、听道、唱歌、祈祷……。做基督徒的意思就是:思想像基督,生活像基督,并以基督的精神作为自己生活的准则。换句话说,基督徒在领受了象征「死而复生」的洗礼之后,应该选择基督所揭示的人生观,作为自己的人生观。基督的人生观表面上似乎难于实践,但二千年来,千千万万追随基督的人都能够証明:原来那是使人活得更积极、更有意义和更自由的人生观。

    参考资料

    探索(第八章),徐锦尧着。

    伦理再反省(1)

    人生观习作

    反省﹒判断﹒分享

    (一)请在下列四题中,每题以回选出最主要的一项

    *我不说谎,因为:

    口A良知不容许我说谎

    口B.父母、神父告诉我不可以说谎

    口C.谎言给拆穿了,会十分丢脸

    口D.若别人对我诚实,而我对别人说谎,那是不公平的。

    *我不偷窃,因为:

    口A.我会感到内疚

    口B.圣经禁止偷窃;

    口C.被人捉到那不是玩的

    口D.别人会蒙受损失。

    *我主日去圣堂参与礼仪,因为:

    口A教友而不去圣堂,那根本不能算是教友

    口B.那是教会的规矩,也是十诫的要求

    口C.会多得功劳,将来在天上多享福乐

    口D.我要活一个更丰盛的生命,以酬谢天恩,即服务人。

    *我服务,因为:

    口A.我是善会会员;

    口B.我会获得神长的称赞

    口C.我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也可!打发冗长沉闷的时间﹒

    口D.生命和时间都属于天主,都是社会人类共有的财富,理应为公益而拨出一部份来。

    (二)你认为你自己的人生观主要是属于那一类:(请以√选出其中一项)。

    口A服从自我

    口B.服从别人

    口C.考虑自我

    口D.考虑别人。

    (三)同你是否觉得需要挣化自己的人生观?

    口是

    口否

    因为

    (四)在你的亲戚和朋友中,你认为最多人认同那种人生观?请在下列四种人生观中分别填上1.2.3.4.(1.表示最多人认同,4.表示最少人认同):

    口A服从自我

    口B.服从别人

    口C.考虑自我

    口D.考虑别人。
六、伦理再反省 2、易地而处
    伦理再反省(2)

    易地而处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25603800)

    伦理和道德是教人学习如何与人交往。

    伦理方向

    伦理不单与人某个或「某些」行为有关,而且与「整个人」有关;它不单要教人做「某些」善事,躲避某些恶事,而且要教人度一种基于善的生活,向着善的「方向」走去。因此,伦理的最重要问题,不是一些「德目」(如孝敬父母等)的灌输,而是要帮助人掌握伦理的原则,选择正确的人生观,建立对人和对世界的全面而正确的看法。

    在这角度下,我们认为上一课所说的「服从自我」、「服从别人」和「考虑自我」的人生观都不合理,只有「考虑别人」的人生观才是合理。

    (1)「服从自我」的人生观不合理

    因为:主观、直觉、感觉、情绪,甚至「良知」等,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并不可靠,而一切偏见的发生,通常都是因为主观和情在作怪。若每人都按自己的感觉去待人处事,一定会使人际关系乱七八糟。又如果我们翻查历史,我们也会发现,那些侵略中国的日本人或沉迷于「邪教」的人士,他们多数都认为自己是按着良知去行事,但他们都犯了很大的错误。

    (2)「服从别人」的人生观不合理

    因为:

    第一,人是理性的动物,必须思考,而不能盲从。人在购物、读书、工作及生活的许多环节上,都知道要运用理性,绝不可能单在伦理问题上,反要服从别人。

    第二,服从极其量只能达到某个限度,在行为特殊、具体、迫切的情况中,当老师、父母或任何权威人士都不在场时,人根本不可能靠服从去行事和生活。

    第三,人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没有任何别的人可以替他负起他自己行为的责任。

    第四,权威可能出错,古往今来也曾出现过许多荒唐的领袖;朋友、潮流、明星等更可能错。所以盲目地跟风,人云亦云,实际上就是把自己的前途和人格,卖给了别人。

    (3)「考虑自我」的人生观也不合理

    因为:

    第一,「考虑自我」如果是一个准则的话,它无法可以成就一个普通的准则,也无法可以同时适合当事人双方的要求。例如:如果我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背信弃约,和我立约的人一定会蒙受损失。

    第二,考虑自我极易演变为损人利己,例如:如果我不顾一切地争上巴士,我便会把一些比我早候车的人,挤下车去。所以「考虑自我」的结果,许多时是﹒一方得利,另一方受害,它不能成为适用于双方的原则,它欠缺普遍性。

    「考虑别人」是唯一合理的人生观

    (1)「考虑别人」是普遍而公平的原则

    用「考虑别人」这原则(人生观)去处世待人,不单适用于任何时间和情况,也适用于交往的双方。举例来说:如果「飢饿」是获得食物的理由,那么任何一个飢饿的人,都应获得食物,这个人可以是我,也可以是张三或李四。但假如我说:「我飢饿,『所以』我要获得食物。」这句话的「理由」便不明显。因为若我是以「飢饿」为理由,我的理由便是充分的;若我以「我」为理由,我的理由便不够充分。为什么?因为假设在现场还有两位「飢饿者」,若我以「飢饿」为理由,我便会和这两人平分食物,因为他们和我也有同等的权利,他们和我一样是「飢饿者」。若我以「我」为理由,我便会不顾其他人的死活,一于把食物抢来塞满自己的肚子再算。

    很明显的,若以「我」为出发点,我的人生观或是基于「服从自我」(因为我无法抵受得住飢饿),或是基于「考虑自我」(因为我只是为自己的利益想,罔顾其他人的存在)。在这两个情况中,我的人生观都不是基于一个普遍的原则,因为它只能适用于「我一个人」,只是对我一个人有利;而且这也是不公平的,因为完全无法可以「充分解释」,为甚么只有我一个人才有权利获得所有食物。

    相反地,若以「飢饿」为出发点,我的人生观便是基于「考虑别人」。我会清楚知道和承认,在相同的情况中,别人和我有同等的权利;若他们和我是同样地飢饿,他们也和我同样地有权利去分享这些食物。「考虑别人」的人生观之所以合理,是因为它是基于一些合理而普遍的原则,(在上例中的原则是:「飢饿的人有权分享食物」),这些原则不单适合所有的人,也是客观公平的。

    (2)「考虑别人」是各大宗教和人类智慧的精华

    「考虑别人」其实就是我们习惯说的博爱、仁爱、慈悲、或爱人如己等等;而「爱」的真谛其实就是「考虑人」,也只有「考虑别人」的爱,才是真爱。真正的爱是为被爱者的好处和需要而施予的。如果我爱一位朋友,我不会只基于我自己的好恶,便去强迫他吃他不喜欢吃的东西,或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情,因为我要爱的是「他」,而不是「我自己」。

    在这角度下,「考虑别人」正是各大宗教教义的精华,也是古今中外,许多大智大慧的人的共同主张。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耶稣的「爱仇」,和他的「怀着天父慈悲之心去爱所有的人」(玛.5:43-48)的道理,都是典型的「考虑别人」的主张。佛陀甚至用「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这句名言,去表明佛教弟子应有的舍己为人和舍身救人的决心。

    (3)「考虑别人」是社会存在的基础

    许多人或者觉得这个社会太自私,太多人只是为自己打算,而不顾别人的死活。但自私毕竟只是社会的表面现象。我们对社会的自私现象感受很深,是因为这些都是我们最易见到和感受到的东西。但在社会的底层、根基和深处,我们会发现到爱、公平和许许多多「考意别人」的例子;正是这些因素,支持了社会,使这社会能继续存在和繁荣。下面都是社会充满爱和「考虑别人」因素的例子:

    第一, 家庭是社会的基础。很明显的,家庭最主要的构成部分不是自私,而是各分子间彼此的相亲相爱和互相「考虑别人」。

    第二,社会上有很多各色各样的团体、会社,尤其还有教会的聚会和善会,他们的宗旨,至少在文字上是以互助互爱为目的;而事实上,亦有很多人肯为自己的团体而奉献,按着自己团体的宗旨而努力服务他人。他们都是「考虑别人」的人。

    第三,社会上不时出现的济贫和账灾运动,还有无数默默地为社会而作出贡献的义工,这些都在证明,在我们的社会中潜伏着巨大的爱的力量。

    第四,在各行各业之中,固然有不少人只为钱而工作,但也有很多人实在有敬业乐业之心,用自己的技能,去为社会而作出宝贵的贡献。

    第五,社会上各种分工合作现象,基本上就是人人需要互相合作,各种职业间需要彼此相辅相成的一种表现。

    上述的例子都在证明,社会所以能存在,是因为有慈悲.、博爱、爱人如己、「考虑别人」的人生观和精神作为基础。这些精神,在我们的具体经验中可能隐而不露,但它们确实好像是一棵大树的根,是一座高楼大厦的地基。只有爱和「考虑别人」,才能给「社会的存在」这现象一个充分的解释。

    伦理和道德的真正意义

    基于上述的原则,伦理和道德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教人在世界上学习如何适当地、合理地去和人交往。人要不断学习的,就是应如何按自己的身份和角色,去与人和谐地相处。他要开放自己,冲出自我,看清在他的周围有个客观的世界,确认在他的身旁,有许多和他一样地有同等的权利与义务的人。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不能罔顾别人的存在,不能否定别人的权利,不能不考虑到别人的感觉和需要(迦.5:14)。

    不同的宗教和文化,都各有许多大同小异的原则、标准、规范和诫律,这些可能都是好的,但不能够在具体的情况下,指示人应该怎样做。每一个人都必须面对自己的独特情况,合理地运用这些标准和规范。这时,他不单要考虑自己,也要考虑别人;或更好说,他要全盘地考虑整个情况,包括考虑自己和考虑别人在内。

    圣言生活

    「凡事都可以」,但不全有益;「凡事都可行」,但不全助人建树。人不要只求自己的利益,但也该求别人的利益。凡在肉市上买来的,为了良心的原故,不必查问什么,你们只管吃罢!『因为大地和其中的万物,属于上主。』若有一个无信仰的人宴请你们,你们也愿意去,凡给你们摆上的,为了良心的原故,不必查问什么,你们只管吃罢!但若有人向你们说:「这是祭过神的肉,」为了那指点的人,和为了良心的原故,你们就不可吃。我说良心不是自己的,是他人的良心,那么,我的自由为什么要受他人良心的束缚呢?我若以谢恩之心参加,为什么我要因谢恩之物而受人责骂呢?所以,你们或吃或喝,无论作什么,一切都要为光荣天主而作。你们不可成为犹太人、希猎人、或天主的教会跌倒的原因,但要如我一样,在一切事上使众人喜欢,不求我自己的利益,只求大众的利益,为使他们得救。(格林多人前书.10:23-33)

    在教会的初期,有些人认为吃祭过邪神的肉,就有信奉邪神的嫌疑,所以不可吃这些「祭肉」。

    但保禄则认为,祭过神的肉和未祭过神的肉毫无分别,因为邪神并不存在,所以吃祭肉并不违反信仰。虽然如此,保禄仍认为对吃祭肉一事应小心处理,尤其若有人因他吃祭肉而跌倒,他便要为了这人的缘故而不吃祭肉。这是保禄具有「考虑别人」「替人设想」的精神的表现。

    参考资料

    探索(第九章),徐锦尧着

    伦理再反省(2)

    易地而处习作

    反省﹒判断﹒分享

    (一) 爱人的一个重要条件,是有「易地而处」及「考虑别人」的能力。在下列各例子中,请写出当事人双方的想法和感受:

    *父亲由于经济困难,拒绝给读中三的儿子买一双名贵的球鞋:

    A.父亲的想法

    

    B.儿子的想法

    

    *本堂神父拒绝给一位本堂的冷淡教友向学校写一封求学位的介绍信:

    A.本堂神父的看法

    

    B.该教友的看法

    

    *十四岁的妹妹,了四十五分钟电话粥,十六岁的哥哥大表不满:

    A.哥哥的感受

    

    B.妹妹的感受

    

    (二) 保禄宗徒在迦拉达书第五章十四节中说:「全部法律总括在这句话内:爱你的近人如你自己。」你对这话的了解怎样?

    A.谁是近人?

    

    B怎样爱?(按照「他」的需要或按照你自己的方式?)

    

    C.何谓「如你自己」?

    

    (三)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对的;但「己之所欲,亦施于人」对不对?

    口对 口不对

    理由:

    (四) 按你自己的观察和体验,世上的「好人」与「坏人」的比例如何?请以选出一项:

    好人与坏人的比例是:口9:1;或口7:3;或口5:5;或口3:7;或口1:9。
六、伦理再反省 3、打破偏见
    伦理再反省(3)

    打破偏见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25603800)

    偏见是构成人际间误会和世界动乱的主因之一。

    前言

    当我们谈及伦理道德时,我们多想到孝、悌、勤、俭等道德项目,我们的重点也多是有关个人的修身问题。我们很少想到:为什么人人都想好,而社会风气那么坏?为什么人人都愿意和平,而免不了有战争?

    当他们亲眼看到两个人吵架或甚至打架时,他们觉得很可怕;但他们感到世界分为东西两大阵营(美、苏)和南北两个天地(贫、富)的可怕吗?世上绝大部分的人——包括「好人」在内——都被糊里糊涂地安置在不同的阵营或天地中,不知不觉地要去和另一阵营中的「好人」对垒、对骂,甚至对打。为什么会发生这些怪事?因为有「偏见」的存在!

    有人说:「正确的思考能力,是伦理行为的重要条件;思想歪曲的人,很难活得正直。」偏见便是一种歪曲的思想。个人可能有偏见,国家、民族、宗教也可能有偏见。偏见是人际间误会的根源,也是世界动乱的主因。

    什么叫偏见?

    偏见(Prejudice)一词由拉丁文Praejudicium而来。在古罗马时代,法庭未审讯一宗案件之前,照例有一种「先断」(预先判断)的习惯,以澄清诉讼双方的身份和地位。这种「先断」慢慢就演变成今日我们所称的偏见。所以偏见是在正式审判「前」而下的判断,是在未认识事件,或对事件未经详细考虑前,便遽下的结论。

    偏见大多带有感情用事的味道,是在没有证据下就认为别人不好,是轻视一切陌生的、我们所不认识的或我们所不同意的东西。因此,偏见是非理性的,并没有足够的理由去做基础。如果人们憎恶一些东西,通常不是因为有了理由才憎恶,而是因为已经有了憎恶的倾向,才去找理由来证实自己憎恶得有理。

    一个人对别人的反感,有时可能是出于误会,或者是由于判断错误。但真正的误会或判断错误,会在获得足够证据后才被矫正;而偏见是即使在明显的证据面前,也不会使人更改原来的看法。怀有偏见的人,甚至会抗拒证据,拒绝去相信某人或某事的本来面目。许多「谈判」的失败,主因便在这里。

    产生偏见的社会性因素

    人的偏见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我们所接触的社会产物。既然我们无法离群独居,我们便无法不感染到社会、家庭、学校、朋友所传给我们的偏见。为了避免受到偏见的传染,我们很值得探讨下偏见的来源,以便提高警惕,并使自己对偏见能产生「免疫」的作用。

    1. 内群

    内群(In-Groups)是偏见的原产地。婴儿是没有偏见的,但当他们到了两三岁时,偏见已在他们心中渐渐萌芽。到他们十多岁时,便已经有许多偏见。很明显的,家庭是第一个内群,是人们偏见的主要来源。「阿差」、「鬼佬」这些偏见性的名称,大概便是在家中学来的。

    偏见的另一来源,是人们长大后所参加的各色各样的团体。一般人都有聚居和结社的倾向,以便发展所长,确立身份,和获得一个使自己觉得安全的地方。这些团体对团员来说便是「内」。凡是团体都有自己的一套规则、习惯和背后的一套价值观。人在渐渐适应了这些习惯,和感染了这些价值观念以后,便会觉得这些价值观念和其他的一切都很合理,并觉得其他的团体——外群——的价值观念是没有那么合理,或他们的规则和习惯是古怪的

    形成偏见的更重要原因,是许多团体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内聚力和团结力,都在有意无意间排斥其他团体。不同政党之间的互相攻击和造谣毁谤,便是这种现象的极。欧洲政治学鼻祖马基维利(NiccoloMachiavelli)曾说:「要团结一个内,必须创造共同的敌人。」敌人的存在可以使人团结,而努力一致对外。今日有些政治家都懂得玩弄一些「制造敌人」的把戏,就是当国家内部出现动荡或不安时,故意制造一些事件,有时甚至发动战争,去转移国人的注意力,和加强国人对政府的拥护。

    2. 害怕

    害怕是偏见的另一个来源。人找寻团体的支持,基本上是因为害怕。上古时,是害怕野兽的袭击,害怕这个无情的大地;现在,是害怕别人,害怕别的团体的威胁。一九三零年代经济衰退时,美国和欧洲都有人主张驱逐外来的侨民,因为害怕外国人会抢走他们的饭碗;中世纪的欧洲,大部份国家都有「国教」,同时亦不容许别的宗教存在于自己的国境内,是害怕别的宗教会危害自己国民的信仰,甚至会腐蚀自己国民的道德观念。

    害怕的人,有时会采取自卫的方法,其中一个方法就是以攻为守,即藉着打击别人去保护自己。要证明自己的主义或宗教是真的,并不太容易,但要证明别的主义或别的宗教是假的,是容易多了。

    和害怕别人相反的,就是向别人一面倒。有一些人对自己、对自己的家庭和社会,都有自卑感,他们在心理上可能渴望成为另一个自己,属于另一个民族,有另一双父母。他们所渴望加入的团体,称为准撮团体(ReferenceGroup)。例如:一个黑人有可能希望和白人打交道;一个工人有可能打扮得花枝招展,只是为了希望能使别人把她当作千金小姐。虽然女性打扮是绝对正常的,但若纯粹是为了掩饰自己的身份而打扮,就是自卑感在作崇。其实这也是一种职业偏见:以为做工人是一种次等的职业。

    3. 代罪

    偏见的第三个来源,是人有找代罪羔羊(Scapegoating)的倾向。当事情出错的时候,我们会责怪别人:我们所拥护的球队打败了,我们会怪球证、旁证,甚至天气;打破了一只碗,我们会怪那只绊倒了我们的猫。大部份人返学或返工迟到的理由,都是巴士和交通之过,而不是因为他们太迟起床。若我们所责怪的,正好是我们所不喜欢的人,那么,我们便连任何歉疚的感觉都不会有,因为我们以为:这些人根本是当受责怪的。

    找代罪羔羊的原因,是因为遇到挫折:所拥护的球队被淘汰了,上课迟到了。我们必须找到失败的理由,但最好不要是自己所应该负责的那个理由。我们已经受不起失败的打击,更怕要对失败负起责任;我们要使自己在心理上好过一点,便希望自己是无罪的。唯一的办法,只有把过失推到别的人或物身上。

    人在挫折前会显得颓丧;若是错在自己,更会产生罪恶感。罪恶感对人来说是难以忍受的,而消除罪恶感的正常方法是忏悔认罪,设法赔偿及补救,忏悔礼仪就是一个例子,它完全是自责的,要自己承担一切责任,并负责补偿,根绝了嫁祸他人的诱惑。但另一些人会设法逃避罪恶感,最直接的方法当然是「否认」有罪,另一个方法便是「投射」。

    投射是一种强烈的自卫本能,用来减轻或消灭个人在挫折后所产生的罪恶感和焦虑的情绪。有些不诚实的人,会说别人不诚实;贪慕虚荣的女子,最憎恶别的女子搔首弄姿;一群正在搬弄是非的人,竟然窃窃私语地说:「某某人呀,他真是一个好搬弄是非的人!」

    投射也能出现在夫妇之间。独断独行的妻子会说丈夫很独裁;说妻子太过浪费的丈夫,也许正是个挥霍无度的人——但他会自辩说:这是社交上的需要。

    偏见者的性格倾向

    怀有偏见的人,对事物喜欢采取「两极」的「二分法」,以为凡事非是即非,非黑即白,决没有中间路线。他们容易觉得那些和自己不同的思想都是异端,和自己不同的生活方式都是左道,因而必须用各种方法,包括运用权力去干预。如果可能,他们会要求一个单纯的社会:一种道德观、一个宗教、一套价值标准;所有的东西都应是明确的;一切的是非对错,最好都有清楚的法律、文字去界定。极左或极右的人,都容易产生这种的偏见;世界的分化,便是由这类偏见而促成的。

    现代的社会越来越多元化,人人有不同的思想和信念。如何使这些不同信念的人和谐地活在一起,是现代政治的挑战,也是教会应该致力的目标。

    圣言生活

    弟兄们,我因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之名,求你们言谈一致,在你们中不要有分裂,但要同心合意,全然相合。因为,我的弟兄们,我由黑罗厄的家人手听说你们中发生了纷争。我的意思是说,你们各自声称:我是属保禄的,我是属阿颇罗的,我是属刻法的,我是属基督的。基督被分裂了吗?难道保禄为你们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吗?或者你们受洗是归于保禄名下吗?其实,阿颇罗算什么?保禄算什么?不过只是仆役,使你们获得信仰,每人照主所指派的而工作:我栽种,阿颇罗浇灌,然而使之生长的,是天主。

    (格林多前书.1:10-13;3:5-6)

    偏见不单存在于人与人、国与国、宗教与宗教之间,甚至存在于同一宗教之内!如果人不是小心提防偏见的腐蚀,它会像燎原的大火一样,把任何合一的努力与和平的果实,都毫不留情地焚毁。在这个角度下,偏见可以说是人类分裂的主要原因。

    参考资料:

    探索(第二章),徐锦尧着

    伦理再反省@

    打破偏见习作

    反省﹒判断﹒分享

    (一)请在你所认识的人中,以选出三类他们最常具有的偏见:

    口1食物偏见; 口2年龄偏见; 口3性别偏见;

    口4外貌偏见; 口5时代偏见; 口6职业偏见;

    口7阶级偏见; 口8教育偏见; 口9主义偏见;

    口10宗教偏见; 口11种族偏见; 口12你我偏见。

    (二)请用不记名的方式,写出你最憎恶的一位亲友或同事的三个缺点和三个优点:

    缺点: , ,

    优点: , ,

    (三)耶稣说:「先从你眼中取出大梁,然后你才看得清楚,取出你兄弟眼中的木屑。」(玛﹒7:5)这句话和打破偏见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请以不含价值判断,毫无偏见意味的「中性」术语,去描写下列名词(有些是例子):

    阿差:印度人;黑鬼: ;神棍: ;

    老顽固: ;飞仔: ;叛徒:不再附属于原来组织的人;

    死硬派: ;说教:教训;冲动:

    奇装异服: ;独断独行: ;蛮不讲理: ;

    丑八怪:样子异乎寻常;落后国家: ;不文明:一些和我们的文明不同的文明

     。

    (五)你是个有强烈偏见的人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伦理再反省 4、公平的博爱 (伦理要素之一)
    伦理再反省(4)

    公平的博爱(伦理要素之一)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25603800)

    人为什么只顾发掘彼此的分歧,而无视于人与人之间那些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共同点?

    人人生而平等

    爱不是施舍;人必须懂得在公平的基础上学会彼此相爱。

    人被称为「人类」因为人人同属一类,人与人之间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人在生理上结构相同;在智慧上,能运用语言、文字和标记,能运用双手去操作,运用脑袋去思考、联想和记忆;在情绪上,人有喜、怒、哀、乐、爱、恨等情绪,有上进心、成功感,能欣赏世界、享受人生;人能与人交往,有合群和组织的能力。圣经还告诉我们:人有不朽的灵魂、永恒的命运,大家都是天父的子女,彼此都是兄弟姊妹。伯多禄使徒要认为人是用基督的血赎回来的(伯前.1:19),是圣神的宫殿,共同组成一个基督的「神妙身体」(格前.12:12-27)。

    但是,为什么在人间有阶级、分裂、仇恨和杀戳?因为人忘记了上述所有的人类共有的特点,反把人的「偶有」因素,如智、愚、贫、富、美、丑,或性别、年龄、国籍、种族、文化、主义、宗教等,当作是人的「特质」。人只顾发掘彼此的分歧,而无视于人与人之间那些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相同地方。于是由不同而产生分裂,由分裂而产生仇恨和争斗。

    人有时并不把其他人作为「同类」看待,于是有人爱猫、狗、雀鸟等宠物,多于爱和自己血脉相通的人类。人有时是仇恨自己的同类,以至于出现大规模地「同类相残」的现象。人,在地球上也只有人能大规模地残杀同类;这种现象是连在最野蛮和最凶残的动物中都不会发生的!

    人类如果不彼此相爱,就必会彼此灭绝。

    爱的客观成份:公平

    真正的爱必须遵守公平和正义的原则。它要求爱人者本身有正直的性格,能公平合理地去对待所有的人。没有公平,就没有爱。一个老板若果不能给工人以公道的工资,只在平时给他们一些小恩小惠,绝不能说是爱工人!真的爱要求爱人者懂得用合理的方式,去使别人获得他们「应得的」权利,把原属于别人的归还给他们。

    例如:他不会争上公共汽车,因为他知道那些比他早候车的人有权利比他早上车,这是爱所有正在候车的人;他在和人合作时,不会只顾占小便宜,专拣容易的一份,把困难和棘手的部分留给对方做,这是爱自己工作上的伙伴;他会守信、重诺,因为他知道别人有权利要求他实践许过的诺言,这是爱朋友;他在恋爱之中,会尊重对方,不敢做出越轨的事,还敢于拒绝对方过分的要求,和负起一切行为的后果,这是爱自己的「爱人」;他会保持地方的宁静和清洁,因为他知道人人有权活在一个宁静清洁的环境中,这是爱邻人;他会孝敬父母,因为他知道父母恩情,昊天罔极,父母有权要求子女对自己尊重和爱敬,这是爱父母;他会照顾和帮助弱小者,因为他知道弱小者亦有权获得公平的待遇,能无恐、无惧地活在这个本来应该充满爱的温暖世界上,这是高尚的民胞物与的爱心。

    在这个角度下,爱可以说是包括和涵盖我们的整个生活。

    爱的主观成份:热情

    这是指一个人内心的感觉,人的「情」。人在爱人时,在心中会有温暖、热情、激动、喜乐、畅快、甜蜜和欢愉等「感觉」,这些都是爱的主观成份。父母子女间的爱,朋友间的爱,恋人间的爱,主要都是这种主观的爱。这种爱有时是很强烈的,但有时是盲目的;这便是为什么父母有时会过份溺爱子女,朋友间有时会过份互相维护,恋爱中的人有时会不顾后果,而做出越轨行为的原因。

    主观的爱在与人交往时很重要。别人最易感觉到的,有时不是我们外表的举止和谈吐,而是我们内心的状态,我们是否对人怀有热情,是否对人尊敬。如果我们冷若冰霜,即使我们对人十分公平、正直,别人也不会感觉到我们对他的爱。

    爱的普遍化:公益

    重视公益,可说是「爱人」的普遍化的发展,就是从一个具体的人,推而至于去爱群自己所不认识的人。这有点近于孔子说的「泛爱众」(论语:学而)。即是说,人要能由爱一些直接接触到的人(如张三、李四等),进而去爱其他一切他接触不到的人,产生一种悲天悯人和民胞物与的心。在这个角度下,爱要求人重视公益,努力维护社会的安宁,和关心全国甚至全人类的幸福和进步。这便是爱的普遍化,是进一步的爱。一个怀有这种爱的人,会爱国家、群众;会努力保障人权,维护宪法,扶助弱小;他会有拒绝贪污的力量,和不肯殉私的品格;他会致力于使人人的生命、财产都不受掠夺和威胁,使人的尊严和权利不受剥削和践踏;他甚至会连保持地方的清洁和宁静等事情也不会忽略。

    爱的反面

    (1) 对人采取敌对的态度

    最普遍的就是向人发泄、发怒、骂人、打人等,这些可能都是由于一时的冲动所致。另有一些可能是源于对人的偏见,如憎恶人、恨人、轻视人、逃避人等。这些敌对的态度,有时会在人的心中维持一段颇长的时间。另外有些是报复性的,我们觉得必须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也有些是纯粹的出于嫉,如我们不想别人比我们强,于是我们便设法去中伤、破坏别人的名誉或工作。

    (2) 利用别人

    有些利用别人的例子是很明显的:例如奴隶的主人利用奴隶去劳作;在远足时要经过一段没有路的草丛,众人因为怕蛇而硬推一个人去做开路先锋;为了贪图对方的金钱而和对方结婚等,都是明显的利用别人。另外有一些例子是不太明显的,例如:父母把子女当作是自己的财产或所有物;子女当父母是一个可以「日夜提款」的机器;到教堂做点服务工作,只为了学点什么东西;找个男朋友或女朋友,只为了要向人炫耀自己的魅力;对一个人好,只为了讨另一个人的欢心(或为了讨神的欢心)等等,都是在利用别人,而不是在真心爱人,不是把人的「本身」当作是一个「可爱者」去看待。这样对人是不公平的。

    (3) 冷漠和不关心

    天主教的伦理学,认为一个人犯罪的方式可能有四种,就是思、言、行、缺。即是说:一个人犯罪可以是在思想、言语、行为方面,也可以是在「缺失」方面。换句话说,就是一个人可以是因为什么都不做而犯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医生不懂最新的医学,而医死人;老师完全没有兴趣从事教育工作,对教育又一窍不通而误人子弟;父母由于沉迷赌博或过份专注于工作,而严重地忽略了教育子女的责任等等,都是由「缺」而犯的罪。再比方:在严寒的冬天里,当一群人正在温暖的屋内饮酒作乐时,发现屋外有一位快要冻死的陌生人,但这群人不采取任何行动,任由这个人冻死,这群人也不能说对这个人的死毫无责任。

    我们很易看得出暴力行为的不义,很难会看得出「冷漠无情」、对别人的痛苦漠不关心的不义。有些人由于过份内向,和过份地关注自己的利益,而完全忽略了别人的存在,他们对周围的痛苦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他们对自己的同胞好像已完全丧失了恻隐之心。这些都是缺乏爱的罪。

    培养爱的方法:与人沟通

    首先必须对「人」产生兴趣,多读有关「人」的书籍,多看反映人生的优良电影、电视或小说等。在与人交往时,要积极主动,不单从外表去观察人,还应用「心」去与人交往,能透过人的外表,去接触他的内心世界。与人沟通的重要方法是「交谈」,藉着坦诚的交谈,我们可以知道别人的感受和意愿,知道他们是怎样强烈地需要受到别人的尊敬和公平的对待。他们更知道,他们和我们一样要求被人了解、接纳、鼓励,甚至原谅。这一切对激起我们心中对别人的爱和关怀之情,有很大的帮助。

    圣言生活

    (1)爱就是慈悲

    有一个法学士起来,试探耶稣说:「师傅,我应当做什么,才能获得永生?」耶稣对他说:「法律上记载了什么?你是怎样读的?」他答说:「你应当全心、全灵、全力、全意爱上主,你的天主;并爱近人如你自己。」耶稣转向他说:「你答应得对。你这样做,必得生活。」但是,他愿意显示自己理直,又对耶稣说:「毕竟谁是我的近人?」耶稣答说:「有一个人从耶路撒冷下来,到耶里哥去,遭遇到强盗;他们剥去他的衣服,并加以击伤,将他半死半活的丢下走了。正巧有一个司祭在那条路上下来,看了看他,便从旁边走过去。又有一个肋未人,也是一样;他到了那里,看了看,也从旁边走过去。但有一个撒玛黎雅人,路过他那里,一看见就动了怜悯的心,遂上前,在他的伤处注上油与酒,包扎好了,又扶他骑上自己的牲口,把他带到客店里,小心照料他。第二天,取出二个银钱交给店主说:请小心看护他!不论余外花费多少,等我回来时,必要补还你。你以为这三个人中,谁是那遭遇强盗者的近人呢?」那人答说:「是怜悯他的那人。」耶稣给他说:「你去,也照样做罢!」(路加福音.10;25-37)

    (2)爱就是正义

    你大声呼喊,不要停止,提高你的喉咙,有如号筒,向我的百姓宣布他们的过犯,向雅各伯家指明他们的罪孽。看哪!你们在守斋日仍然苦心经营,勒索你们所有的工人。看哪!你们一面守斋,一面争吵,打架,以恶拳打人;你们不必再如今天一样守斋了,免得你们的嘈杂在高处可以听到。我所中意的斋戒,岂不是要人解除不义的锁链,废除轭上的绳索,使受压迫者获得自由,折断所有的轭吗?岂不是要人将食粮分给飢饿的人,将无地容身的贫穷人领到自己的屋裳里,见到赤身露体的人给他衣穿,不要避开你的骨肉吗?你若哀求,他必答说:「我在这里!」你若由你中间消除欺压,指手画脚的行为和虚伪的言谈,你若把你的食粮施舍给飢饿的人,满足贫穷者的心灵;那么,你的光明要在黑暗中升起,你的幽暗将如中午。(依撒意亚先知书.58:1,3b,4,67,9b-10)

    (3) 天主就是爱(若望一书﹒4:7-8,11-12,16b,19-21)

    参考资料:

    探索(第十章),徐锦尧着。

    伦理再反省(4)

    公平的博爱习作

    反省﹒判断﹒分享

    (一) 请举出人与人之间最相似和最相异的三点:

    A.最相似之点: ; ; 。

    B.最相异之点: ; ; 。

    (二) 如果你要以公平的原则去待人,在下列情况中,你会有什么态度?

    1. 等候乘搭公共车辆时,

    2. 和人一起进食时,

    3. 和人合作时,

    4. 得罪了别人时,

    5. 答应了朋友一件事时,

    6. 为贫苦大众请愿时,

    (三) 在下列情况中,你愿意括号内的人,怎样待你?

    1. 迷路时(路人)

    2. 打电话时(接线生)

    3. 在圣堂中(神父)

    4. 工厂倒闭(厂长或老板)

    5. 向两局议员投诉时(议员)

    (四) 在上述情况中,当你是括号内的人时,你会以同样的态度去对待别人吗?为什么?

    

    

    (五) 在某些情况下,冷漠比暴力更可怕,你同意吗?为什么?

    

    

    
六、伦理再反省 5、醒觉和决志 (伦理要素之二)
    伦理再反省(5)

    醒觉和决志(伦理要素之二)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25603800)

    我们需要醒觉和有坚强的意志力,去推动自己把爱心化为行动。

    由爱心到行动

    我们可以相信人人平等,相信别人和自己一样重要,也可以对人有充分的同情和关怀的感觉,但我们未必就会用实际的行动去关怀和扶助别人。我们在爱心之外还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力,去「命令」我们自己,推动自己把爱心化为行动,使同情心在实际的行动中表现出来。

    耶稣曾把「自我牺牲」与「爱情」联在一起,认为能为被爱者而牺牲,才算得上是最大最真的爱,他说:「人若为自己的朋友舍掉性命,再没有比这更大的爱情了。」(若.15:13)他自称是牧羊人,是一位可以为了爱羊群而牺牲自己生命的好牧童,他说:「我是善牧:善牧为羊舍掉自己的性命。」(若.10:11)这是爱心与行动的最大结合。在他所宣讲的喜讯中,他十分强调爱心与行动的一致性,所以他厌恶那些「用嘴唇尊敬上主,心远离上主」的人(谷﹒7:6),并且严肃地告诉他的追随者说:「不是凡向我说『主啊!主啊!』的人,就能进天国;而是那承行我在天之父旨意(即信仰与生活一致,爱心与行动结合)的人,才能进天国。」(玛﹒7:21)

    行动的两个先决条件

    在伦理的各个组成因素中,爱心无疑是最重要的。但有了基本的爱心之后,人还须将这爱心付诸行动,变为事实。不过,凡是行动都必爱在具体而真实的情况中,按照事情本身的需要而行,否则,我们或者不会有所行动,或者会做不该做的事。所以在行动前,我们必须醒觉到有一种特殊情况出现,而且懂得去「正确地描写这个情况」。这是导向行动,或使行动正确的两个先决条件。

    (1) 对情况的醒觉和注意

    如果我们愿意自己对别人的爱心,能变为爱的实际行动,我们首先要注意到在我们周围所发生的一切,醒觉到周围环境的变化。举例来说,如果你是个很有爱心,很愿意帮助其他同事的人,当你见到一位新同事表现得很胆怯、不敢和其他同事交往时,你一定会主动去接触他和鼓励他。但在你能够采取这行动之前,你必须至少先注意到下面三件事:

    1)有一位新同事在场;2)他很胆怯、很害羞、不敢接触别人;3)他需要别的同事对他鼓励,需要有人主动和他接触。若果你过份忙于自己的事,你便不会注意到这些情况;若果你粗心大意,心神恍惚,注意力不能集中,你也不会注意到这些情况。这样,无论你的爱心有多大,你也不会去主动帮助这位新同事。

    在消极方面,违反「爱」的行为有时也是由于注意力不足而引起的。一个说话不检点,经常得罪别人的人,极可能只是因为完全未曾「注意」到,别人对他的话觉得多么刺耳和反感;一个人和大伙儿在一起高声喧闹,也很可能是因为未曾「醒觉」到,自己的声浪对别人是多么的骚扰。

    注意情况和对情况的醒觉,可以在积极方面帮助我们实践爱心,在消极方面,帮助我们提防做出有违爱心的举止和行动。

    (2)对情况正确的描写

    在爱的实践中,正确地描写情况和注意情况是同样重要的。不能注意到在我们周围所发生的一切,我们固然不会有所行动;但若果我们不能正确地描写或认识情况,我们会做出错误或愚蠢的事来。让我们再举上一节引用过的例子。若你把一位胆怯和害羞的同事描写为:「无用的胆小鬼」,或「不知从那里被赶出来的家伙」,你便不会去帮助他,你甚至会不屑和他做朋友;但若你把他描写为一位需要被关怀的同事」,你便可能会接触他。有时我们做出违反爱的事,并不是因为我们没有注意到情况,而是因为我们把情况加以「错误的描写」。一个在言语上随便讽刺和挖苦别人的人,会错误地认为别人是由于太过小器,才未能欣赏他的「幽默」的说话;一个肆无忌惮地高声喧哗、用各种声浪去骚扰别人的人,也会错误地认为这是他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别人无权干涉。

    在各种对人的错误描写中,最严重的错误是不把人当「人」看待。许多对人有偏见的人,都犯上这种错误,他们不把别人描写为与我有同等权利的「人」,而用其他的说话去描写或形容他们。他们会说:「他真是个老糊涂」,「他太无知,太冲动了」,「他不是我们一伙的」,「他是个丑八怪」等等。这些人觉得别人不顺眼,只因为他们觉得别人在年龄、性别、肤色、家庭上,都和他们不同罢了。我们有时也会把人的「身份」当作是「他」的本身。例如:老师是一种身份,负有教导学生的责任,但在师也是人;父亲是一种身份,负有督促、教养子女的责任,但父亲也是人;警察是一种身份,负有维持社会治安的责任,但警察也是人。

    老师、父亲、警察都是人,正如学生、儿子、小偷是人一样。既然都是人,便同样地有思想、感情、愿望、恐惧和焦虑。在我们描写、形容任何人的时候,我们不要忘记:所有的人、不论年龄、身份和性别,都有共同的人性,共同的需要,共同的愿望。这些人都是平等的,都希望获得别人公平的对待,我们可以而且应该好好地去和他们交往,并按照他作为一个「人」的需要去关怀和爱护他们。在我们描写、形容、看待任何人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要忘记把「他是人」这个因素加进去。其实,即使是我们的仇人,他们仍然首先是「人」,然后才是「仇人」。所以耶稣才说:「你们当爱你们的仇人,当为迫害你们的人祈祷。」(玛.5:44)因为

    他们也是「人」。

    提高醒觉和帮助正确描写情况的方法

    (1)除去生理上的障碍:

    一个人在熟睡时,完全不能注意到周围的情况。同样地,一个人在喝醉酒、吃了迷幻药、吸食了毒品,或在生病、健康情况欠佳、过份疲劳、睡眠不足或发白日梦时,也不能保持高度的清醒和警觉。只有精神饱满的人才能保持醒觉。

    (2) 除去心理和情绪上的障碍:.

    一个人在愤怒、悲伤、恐惧、仇恨等激情的影响下,极难注意到在他周围所发生的每件细微的事物,更不能客观而正确地去认识和描写所发生的情况(所以在激动中最好不要做决定)。有些人在感觉无聊、颓丧时,或者在怀着一种和大伙儿去找寻刺激的心理时,也难于正确地描写情况,更想不到要兼顾别人的利益。还有那些过份内向,对世事从来不闻不问,或惯于自私自利的人,也不会有敏锐的目光,去觉察别人的需要。

    (3) 除去偏见的障碍:

    偏见对人的影响很大,可以使人黑白混淆,是非颠倒,不能尊重别人,不能看清楚客观的情况。吕氏春秋中的「去囿」篇这样说:「夫人有所囿(偏见)者,固以昼为昏,以白为黑,以尧为桀故人必别囿然后知,别囿则能全其天(成为完人)矣。」

    (3)运用积极的方法:

     每日做省察: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天主教的神修经验,也是要人每天在睡觉前,做个一天的省察;每隔一段时间去领受修和圣事或做一两天的退省。这一切无非都是鼓励人不断去做反省,以确保人所走的路是对准了方向。

     时常和人讨论:

    在和人讨论、分享、交流中,我们会扩阔自己的视野,注意到一些别人注意到、而自己未必注意到的事。在讨论中,我们也可以渐渐学到如何去正确地描写我们所遇到的人、物和情况,如果我们的看法有了偏差,别人也可以易于提醒我们。

     养成良好的习惯:

    提高醒觉和正确描写情况,最终目的是使我们能贯彻爱人的信念;而养成爱人的良好习惯,正是使我们能持久地爱人的好方法。事实上,经常帮助人,留心听人说话,用积极和乐观的态度去待人等行动,也是可以养成习惯的;若我们能习惯去爱人,我们便可以在心情不佳、或注意力不能集中的状态下,仍然如常地善待他人。

     伦理教育:

    伦理教育本身更是一门扩阔视野、刺激注意力、推动意志力,鼓励我们在一切好事与善事上去努力参与的学问。所以我们应该多注意和研究有关伦理的问题,增加自己对具体环境的醒觉和认识,然后努力把所认识的去实践出来。

    圣言生活

    (1)我的兄弟们,你们既信仰我们已受光荣的主耶稣基督,就不该按外貌待人。如果有一个人,戴着金戒指,穿着华美衣服,进入你们的会堂,同时一个衣服肮脏的穷人也进来,你们就专看那穿华美衣服的人,且对他说:「请坐在这边好位上!」而对那穷人说:「你站在那里!」或说:「坐在我的脚凳下边!」这岂不是你们自己立定区别,而按偏邪的心理判断人吗?我的兄弟们,若有人说自己有信德,没有行为,有什么益处呢?难道信德能救他吗?假设有兄弟或姊妹赤身露体,且缺少日用粮,即使你们中有人给他们说:「你们平安去罢!穿得暖暖的,吃得饱饱的!」却不给他们身体所必需的,有什么益处呢?信德也是这样:若没有行为;自身便是死的。也许有人说:你有信德,我有行为;把你没有行为的信德指给我看,我便会藉我的行为,叫你看我的信德。你信只有一个天主吗!你信得对,连魔鬼也信,且怕得打颤。虚浮的人啊!你愿意知道信德没有行为是无用的吗?(雅各伯书.2:1-4,14-20)

    (2)谁若有今世的财物,看见自己的弟兄有急难,对他关闭自己怜悯的心肠,天主的爱怎能存在他内?孩子们,我们爱,不可只用言语,也不可只用口舌,而要用行动和事实。

    (若望一书.3:17-18).

    这两段圣经的意思是太明显了,我们甚至可以说:爱的行为是检验信德和爱德的标准。任凭人怎样说自己是信神、爱神、爱人,若没有具体的爱的行为和事实,那么,一切都不过是漂亮的空话。若望甚至称那些说自己爱天主却不爱弟兄的人,是「撒谎的」人(若望一书.4:20)。

    参考资料:探索(第十一章),徐锦尧着。

    伦理再反省@

    醒觉和决志习作

    (一)为什么我们很难醒觉到别人的需要?你认为最大的阻碍是什么?请以选出三个最主要的阻碍:

    口分心;

    口粗心大意;

    口颓丧;

    口不关心;

    口缺少训练;

    口不知道要关心别人;

    口不知道别人有什么「需要」

    口自我中心;

    口过分挂心自己的事;

    口怕别人误会;

    口认为不该管别人开事;

    口自私自利;口。怀有「各人自扫门前雪」的心态;

    口太过内向;

    口对别人有偏见;

    口其他:

    (二)你的父亲禁止你去参加新年舞会,理由是你的年纪太细。你应该怎样描写他?(请以选出一个答案):

    口一个老顽固;

    口一-个与时代脱节的家伙;

    口一个关心子女的慈父;

    口一个为子女而焦虑的父亲;

    口一个未能面对子女成长问题的父亲;

    口一个为太多事情而烦恼的家长;

    口一个为了子女的幸福而不得不硬起心肠的严父;

    口其他:

    (三)我们通常都可以用许多种不同的方法,或从许多种不同的角度去描写一个人。如果你向一位朋友打招呼,他垂头丧气,完全不理睬你,你应该怎样描写他?你能举出三个完全不同的描写吗?

    (1) (2) (3)

    (四)当你听到「应该」这两个字时,你想到「谁」应该?例如当你听到「应该传教」时,你立刻想到的是(请以白选出一个答案):

    口「你自己」应该传教;

    口神父堂区议会会长应该传教;

    口其他教友(自己除外)应该传教;

    口一切教友(抽象的)都应该传教;
六、伦理再反省 6、感觉和情绪 (伦理要素之三)
    伦理再反省(6)

    感觉和情绪(伦理要素之三)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25603800)

    明白自己或别人的真实感觉和情绪,及引起这感觉和情绪的原因,为改善自己是很重妻的。

    爱心与感觉和情绪的关系

    如果我们要用具体的行动,去表现我们对别人的爱和关怀,我们必须能明白别人的感觉和情绪,而且也要知道,当我们用不同的方法去对待别人时,他们会有什么不同的反应和感受。让我们再引用上一课的新同事做例子:我已具备关怀别人的爱心,也醒觉到有一位新同事在场,他在外表看来,似乎需要别人的帮助。但他的需要是什么呢?这便要看我能不能明白他的感受了。他的感受可能是害羞、紧张、害怕;也可能是觉得旧同事不够热情和友善;或觉得自己若太过主动便会使人认为自己冒失;也可能是因为由于没有旧朋友在自己身边而觉得郁郁不乐我若越能明白他的感受,便越会倾向于帮助他;越能知道他有什么感受,便越会用「最适当」的方法去帮助他。这个例子告诉我们:爱心是与明白别人的感觉和情绪紧紧相连的。不明白别人的感受,便不容易去关怀别人;而且若要关怀,也未必能恰到好处。

    我们若要真的认识别人的感觉和情绪,便必须有和别人「易地而处」或设身处地的能力。例如:如果我一个人孤零零地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多数都会有手足无措的感觉,需要别人主动地来和我作友善的接触。因此,我会猜想到这位在我面前的新同事,也多半会有类似的感觉和需要,他需要别人——需要我——去关怀他和接触他。其实,这种易地而处、将心比心的能力,已经是」一种爱人、和愿意平等待人的标记。因为如果我不是用平等的态度去待人,我便只知重视自己,而不知重视别人,会觉得自己在孤独时,有人来关怀是天经地义的事,而别人在孤独时,则是否有人去关怀他都无关重要。

    认识和了解别人的感觉和情绪,是同情和关怀别人的第一步。在孟子梁惠、王章句里面有一则小故事说:齐宣王因不忍见到一只被牵去宰杀祭锺的牛的恐惧样子,而下令「杀免」了这只牛的死罪,改用羊去代替。老百姓们以为齐宣王是由于吝啬的缘故,才不肯用高价的牛去祭钟,而改用贱价的羊。齐宣王却为自己辩护,说自己并非吝啬,只是不忍见到那头牛的可怜样子罢了。孟子随即反问他:「你不忍心见牛去受死,为什么叉忍心让羊去受呢?」这时齐宣王亦不禁哑然失笑:「这便难怪老百姓都说我吝啬了!」但孟子却指出,这正是齐宣王具有仁心的表现。他说:「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孟子:梁惠王上)孟子的意思,是说任何人都有同情和个恻隐之心,只要人能「见到」别人或禽兽的痛苦状态,他的同情心和恻隐心便会油然而生,在看到、听到或接触到别人的苦况,了解到别人的感受时,都会自然地泛起同情之心,而乐于在能力范围内去帮助他们。

    潜意识的感觉和情绪

    认识感觉和情绪的其中一个困难,是由于它们在我们心中有时会出现得很快和很突然,我们往往在「未知」发生什么事情之前,已经有发怒、嫉妒、恐惧或紧张等情绪。有时更在一个情绪之后,紧接着发生一连串其他的情绪,使我们无法知道究竟什么是第一个情绪,或我们原先的感觉怎样,更不知道什么是引起这感觉和情绪的原因。

    举例来说,一个在三、四岁时曾经遇过溺的小孩子,长大后可能会很怕游泳。每当他的朋友邀请他游泳时,他总推说是没有空,或不感到兴趣,或不喜欢等等。他绝不能容忍朋友们笑他胆子小;他有时甚至会讨厌那些邀他游泳的朋友。因为他自己相信:也愿意别人相信他不去游泳完全与胆小无关,而是他自己不喜欢的缘故;他认为自己只是「不愿去」,而不是「不敢去」游泳。

    明白自己或别人的真实感觉和情绪是很重要的,否则我们无法帮助自己,更无法帮助别人去面对自我和突破困境——因为我们根本不知道要突破什么?面对一个口里说不喜欢游泳、心里里怕水的朋友,你不可能单用「说话」去和他讨论游泳的益处和乐趣,这是不会令他回心转意的;因为他并非不知道游泳的益处和乐趣。你也不要奇怪,为什么当你每次邀请他去游泳时,他都回避你,甚至会发脾气,因为你正刺中了他的要害。也许只有一位慈祥的、善于体察人的心意和能够了解别人感受的长者,才能成功地帮助这位曾被水吓破了胆的朋友,去重新面对「水」的挑战。

    我们也很容易会歪曲别人的形象,把真的当假,假的当真。例如:一个男孩子如果有一个很严厉的父亲,他会觉得一切男人都是严厉的;一个女孩子如果有一个很爱管束她的母亲,她也会觉得自己的女上司时常都在针对着自己,因此便时常都想反叛这个上司,故意和她作对。这些可能都是极端的例子。要普遍的情况是:我们根本不去留心观察别人,也无心去反省和分析自己的感觉和情绪;我们不单不设法明白自己或别人的感觉,反而完全跟随自己的感觉(或冲动!)去行事,或把别人表面所流露出来的表情,当作是他内心的感觉和情绪。不少人把朋友误作仇人,把别人好意的提醒当作是尖酸的讽刺,都是因为没有用心去观察和思考的结果

    认识感觉和情绪的方法

    认识自己或别人,正如任何知识和技能一样,都可以藉努力学习和实践而获得。下面便是一些简单的可行方法:

    1. 阅读——多读一些有关心理学和有关人行为的书籍,我们便可对感觉和情绪有基本和正确的认识,也可以知道感觉和情绪对人的影响。

    2. 角色扮演——例如:你可以在一齣话剧,或在一个小组动力中扮演一个角色,然后留心体味你自己在不同情况下「演出」不同的角色时,究竟有什么感受。

    3. 观察——如果你要观察别人,是颇为容易的。只要你能作「近距离」的观察,注意他的面部表情和变化,留心倾听他的说话的内容和声调的转变等等,你多半可以猜到他的感觉和情绪。但要观察自己,便没有那么容易了。你必须刻意去观察自己,留心细听自己究竟在说什么,注意自己的心脏是否在加速跳动,自己的面部是否在转热或变冷等等。换句话说,你必须更加意识到自己的言语、行为和身体的变化,才可以更易确定自己的感受和情绪。把自己的声音用录音机录起来,再听听自己说话的速度和声调的变化,也有助于探索自己的感觉和情绪。

    4. 利用艺术作品——有些刻划人性、能深度地反映生活的文学着作,如小说、诗歌等,或一些精心拍摄的优良电影,通常都能有效地带读者或观众进到书中人或剧中人的内心世界。人的生活和情绪虽然并非按着一定的「公式」而演变,但古往今来的人性还是彼此相当接近的。成功的文艺作品,通常都能「捕捉」到生命中某些不变的规律,或人情中的共通地方。我们在其中不单可以看到别人的影子,也可以看到那些和自己生活相似的地方,因而更能意会到别人或自己所感受到的东西。

    5. 研究个案——这是指研究或接触某些在心理上有问题的人的生活事迹。我们惯常认为有些人患上「精神病」,称他们为疯子;其实,「正常人」和「不正常人」之间的差别,并不十分明确,我们大部份人,都或多或少有精神上或心理上的问题和困扰。经常在疯子身上出现的情况,有时也会间中在我们身上出现;「疯子」的「不正常」行为、思想和情绪,也不过是我们自己的行为、思想和情绪的夸张和扩大。所以研究某些精神不健全者的个案,有时也会使我们不期然、地看到自己的样貌,使我们能更认识自己、自己的感觉和情绪,因而能对自己的行为多加警惕。

    6. 交谈——以上各种方法,都可以帮助我们去认识我们的或别人的感觉和情绪,但其中最重要的是交谈。当我们与人交谈或分享时,我们自然会产生不同的感觉和情绪,这时,我们不单可以有机会「看清楚」别人,也可以透过坦诚的交往,从别人的口中,和在别人的态度与反应中看到自己。事实上,当一个人能用语言去描述自己的内心时,他已努力去认识自己;当一个人敢于去和别人分享自己的内心时,他已经具备了面对自己、正视自己和改变自己的勇气。

    圣言生活

    那时,经师和法利塞人带来了一个犯奸淫时被捉住的妇人,叫她站在中间,便向耶稣说:「师傅!这妇人是正在犯奸时被捉住的,在法律上,梅瑟命令我们该用石头砸死这样的妇人;可是,你说什么呢?」他们说这话,是要试探耶稣,好能控告他;耶稣却弯下身去,用指头在地上画字。因为他不断地追问,他便直起身来,向他们说:「你们中间谁没有罪,先向她投石罢!」他又弯下身去,在地上写字。他们一听这话,就从年老的开始到年幼的,一个一个地溜走了,只留下耶稣一人和站在那里的妇人。耶稣遂直起身来向她说:「妇人!他们在那里呢?没有人定你的罪吗?」她说:「主!没有人。」耶稣向她说:「我也不定你的罪;去罢!从今以后,不要再犯罪了!」(若.8:3-11).

    耶稣曾经宣讲慈悲,又劝人谨守法律。他的敌人于是利用这两者间的矛盾关系,迫他走进一个「两难」的困境中;如果他定这个妇人的罪,他便不是慈悲的;如果他赦免这个妇人,他便有教人蔑视法律的嫌疑。耶稣没有被他的敌人难倒,他根本没有进入这个「两难」的圈套中。因为他没有以「法律」为中心,也并非纯以「慈悲」为重点。他选择了以这个「人」为中心,他要人正视的,是一个犯了罪、满脸羞惭、但仍然是值得同情、可以获救的「人」。他当然要维护法律尊严,但他也要那些执行法律的人反省一下:自己是否其实也与这个犯法的人在同一的水平上。这些人后来都没有执行向妇人「掷石头」的法律,耶稣当然也没有。但耶稣并不是对罪恶姑息,他对妇人的忠告是:「去罢!从今以后,不要再犯罪了!」这样,他不单救了这个妇人的肉身,也救了她的灵魂。这段插曲的中心不是在讨论法律与人情孰重,耶稣愿意突出的,是「人」本身的重要。他认为人人都有自新的权利,人人都有获得同情和宽恕的机会。耶稣明白这个妇人的感觉和情绪,也知道这妇人最真实的需要;因为他由始至终,都是在用「心」去处理这个妇人的问题。

    参考资料:探索(第十二章),徐锦尧着

    伦理再反省(6)

    感觉和情绪习作

    反省﹒判断﹒分享

    (一)用肉体的眼睛,只能看到别人的外貌;只有用心灵的眼睛,才能;透视别人内里的感受。你能由下列的「外貌」,去指出当事人可能有的三种感受吗?(例如脸红,可能的感受是:害羞、愤怒、发烧)

    A.面青唇白: 1________2_________3__________

    B.手脚颤动: 1________2_________3__________

    C.垂头丧气: 1________2_________3__________

    D.默不作声: 1________2_________3__________

    E.手舞足蹈: 1________2_________3__________

    F.激烈辩驳: 1________2_________3__________

    G.左顾右盼: 1________2_________3__________

    H.窃窃私语: 1________2_________3__________

    I.高声唱歌: 1________2_________3__________

    J.手足无措: 1________2_________3__________

    (二)如果你知道你的好朋友遇到下列情况或有下列感觉时,你会怎样做?(例如忧愁时:安慰)

    (1) 害怕时:__________;

    (2) 失望时:__________;

    (3) 伤心时:__________;

    (4) 不知如何是好:__________;

    (5) 愤怒时:__________;

    (6) 做错事时:__________;

    (7) 知过不改时:_________;

    (8) 高兴时:__________;

    (9) 考试名列前茅时:

    (10) 考试失败时:__________;

    (11) 选了他做会长他又在推辞时:__________。

    (三)你试过在情绪上对人判断错误吗?(例如:你以为他忧愁,其实他在沉思)请你举一个亲身经历过的例子。

    (四)情绪能够支配我们,是因为我们不知道,或未意识到自己正在闹情绪。例来说,许多人在发怒时,并不知道自己正在发怒。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六、伦理再反省 7、知识和技巧 (伦理要素之四)
    伦理再反省(7)

    知识和技巧(伦理要素之四)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25603800)

    如果我们认真地面对伦理的问题,我们便会进入一个除旧更新、出死入生的历程。

    知识、技巧与伦理的关系

    本来,如果我们怀有爱心,愿意把爱心付诸实践,我们在多数的情况下都会知道应该怎样做,以使爱心成为事实。我们在伦理问题上,其实已经知得不少:我们知道殴打别人会使人受伤,开快车会危害别人或自己的生命,郊游时不小心会引起山火等等。我们也有足够的技巧去与人交往,例如:我们知道怎样去表达感谢或关怀的心,知道怎样有礼貌地和人交谈,或如何以善意的微笑去鼓励别人等。基于上述理由,我们会认为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需要更多的知识,或需要掌握更多的技巧,以能在现实生活中满足伦理或道德的要求。例如:我们必须具备更多的急救或医学知识,才能在重要关头救人一命;必须掌握更多的特殊技巧,才能帮助那些严重弱智的人士等等。

    其实,知识、技巧和伦理间的关系,并不限于在特殊情况中才显露出来。在一个日趋复杂的社会中,如果我们要好好地处理个人、人际、家庭、工作、社会等问题(这些问题多数都与伦理有关),我们便必须具备许多基本的知识,掌握更多待人接物的技巧和方法。我们可能已经知道大概应该怎样和家人、朋友、邻居等人交往,但如果我们要和他们相处得更好,我们还要不断学习。

    也有些时候,单纯的「知」已经能改变我们对人、对物的看法和态度,使我们在待人接物时,更能符合伦理的要求。例如:如果我们「知道」一个人刚进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我们便不会介意他有手足无措、或甚至有「失礼」的举动;若我们「知道」一个人的父亲刚去世,或刚遇上什么特别困难,我们便会期望这个人表现出忧愁的样子,甚至会原谅他某些不友善的态度。我们越认识一个人,越知道在他身上所发生的一切,便越容易接纳他的言语和行为。在上述情况中,我们会把这个人看成是一个「人」一个受苦、被困扰的人,而不会把他当作是一个过份情绪化的人,更不会把他当作不可理喻的人看待。

    要认识什么事实?

    我们必须认识什么,才能善度伦理生活?显然地,任何东西都可能与伦理有关,都值得我们去注意。不过,下面几类事物,却似乎与我们的道德生活有格外密切的关联,更值得我们去探究和认识:

    1.有关健康、身体、性、毒品、药物的知识。

    2.有关当地的基本法律知识:例如要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要认清违犯法律者应受的处罚;也要认识当地的罪案情况和防止罪行的方法等。

    3.要认识在不同的团体或组织中,或在特殊情况下应注意的习俗和惯例。例如:赴宴的礼节,送殡的仪式,或在正式的会议中要遵守什么程序等。

    4.认识和我们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组织或机构的运行程序,尤其要熟悉自己的学校、家庭、政府、或所属社区与教会的运作过程。

    5.要认识社会内下层人士或基本社会权利被忽略者的实际情况,认识穷人、新移民、老人、伤残人士.、弱能人士等的处境,因为这些人士更需我们格外的照顾和关怀。

    6.此外,在类似香港这种日趋复杂和急剧转变的社会中,人更必须略具社会学、心理学和政治学的常识,而且还应学习思维的方法,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善尽现代公民的责任,懂得如何建设美满和谐的家庭,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共融,和维持社会的安定、繁荣和团结。

    以上只是我们要认识的事物的很小部份。这里要强调的是:在「认识事实」和「伦理生活」间有很重要的联系;即是说,如果我们对事物或情况无知,便很难圆满地实践道德的责任。例来说:如果我们要关怀老人,便必须明白老人的心境,退休者的心理状态;或者要了解,当老人觉得自己无能、无用、退化、时常在加重别人负的时候,他们在心中所尝到的,究竟是怎样的无助与孤独。这一切都可以使我们更加感到有关怀老人的需要。我们对这些情况或事实越知得清楚些,便越易于落实地去履行我们对老人的责任。

    我们有时会听到有些人对许多事物都发表许多「高见」,可惜,这些人对他们所评论的事物,有时却可能知得很少。他们不是在客观地分析,而是在诉诸感情;他们不过是在把自己强烈的好恶之情,借题发挥罢了。用这种态度去对待伦理问题是极不正确的。伦理或道德问题,正如一切科学问题一样,必须基于「事实和证据」,和对真实情况的尊重,而不能单凭主观愿望去解决。我们对许多事物,尤其对党派宗教、性爱、权威、潮流等含有强烈价值取向的慨念,都无可避免地有一些既定的看法(其实这便是偏见);这些看法未必都是基于客观的事实,如果我们只从我们的偏见出发,我们便很难使问题获得真正的解决。认清事实,是解决伦理问题的第一步。

    有关要认识「什么」这问题,还有下面两点很值得注意:

    1. 由近及远

    先认识一切和我们的生活有直接关系的事物,尤其那些能影响我们的行为和左右我们去作决定的事物,例如:家庭、学校、朋友、健康、工作、性与爱、吸毒、赌博、消费、潮流、代沟、使用金钱、政治团体、宗教、娱乐、运动等等。

    2. 通才教育

    在学校中所学习的一切科目和活动,不单对我们的前途或职业有帮助,就是和我们的伦理生活与品德陶成,也有很大的关系。一切的社会教育科目,固然可以使我们加深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就是所有的其他科目,也与我们的生活很有关系。

    例如:经济及公事务科可以使我们知道自己社会的运作过程;地理科可以使我们看到我们所生存的世界的面貌;历史科可以使我们有机会探索自己的根源;语文科可以帮助我们掌握表达自己、明白别人,和增加我们与人沟通的能力;中国古典文学可以使我们接触到中国文化的根源和我们祖先的智慧;数学科可以训练我们的思考能力;生物科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生命的现象和我们自己身体的机能;其他的科学,.可以使我们养成求真、求证和求实践的科学精神;体育可以锻练我们的体魄;音乐、美术可以陶冶性情,把我们的心灵提升到更高的境界;宗教科更可使我们认识生命的意义,培养我们对「超越」的向往,增加我们对精神领域的探索与追求的兴趣。如果我们能好好地学习这一切,又能懂得把这些知识结合于我们的生活,我们便一定会使我们的伦理生活要丰富和更充实。

    当然,我们并非都是「学生」,我们已无需再学习上述的科目。但这些科目的内容,仍是我们作为一个良好市民所应具备的基本知识。而且「求学」也并不限于在学校中学习,如果我们经常注意报纸上带有思想性或社会性的文章,或多收看电视中一般的「益智」节目,也会增加我们对许多事物的认识。此外,掌握寻求知识的方法,要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在需要获得某些知识时,至少应知道去询问谁,或懂得如何在书本或在图书馆中,寻求适当的答案。

    伦理行为分析表(请参阅附表)

    在这最后四课里,我们把一个具体的行为分为四个部分:公平的博爱、醒觉和决志、感觉和情绪、知识和技巧。虽然这四部分并不是互相毫无关连,但这四种因素或元素却不可混为一谈。事实上,有些人可能对某一个元素掌握得很好,对另一个元素却感到力不从心。例如:有些人可能很有爱心,却不知如何表达;有些人可能具备了许多和生活有关的知识,却不能醒觉到在自己周围所发生的一切;有些人可能很热心去帮助人,却不明白别人的感受等等。如果我们能经常按照附表去反省,我们便会慢慢发现自己在那点上是较「强」的,在那点上是较「弱」的。这样,我们便可以在自己弱的地方多加努力,以谋补救,使我们的伦理生活,达到更高的水准和要求。

    伦理行为分析表

    我是否醒觉到我周围情况的变化或有某些事件「发生」了?我的行动是否有损别人的利益或侵犯别人的权利? 醒觉情况

     

    我是否在正确地了解和描写所发生的情况?或者我正在用自己的幻想力去正确描写妄断所发生的一切? 正确描写

     

    我是否爱人和把别人看作是和自己平等的人?我是否重视别人的权利好像重视自己的权利一样? 平等待人

     

    我明白别人的感受吗?我能对别人的遭遇感同身受吗?我明白别人的需要吗? 别人感受

     

    我明白自己的感受吗?我知道自己为什么有某种反应吗?我知道自己本来是有侧隐之心的吗? 自己感受

     

    我是否具备有关这个问题的知识?我能掌握客观的事实和情况吗?我懂得怎样「恰当地」去表达和实践自己的爱心吗? 认识事实

    掌握技巧

     

    我是否敢于做一个真诚的「决定」?在份所应为的事上,我是否有「舍我其谁」或「应做就去做」的勇气? 决志

     

    我是否正在行动?或者我仍是停留在愿望、计划、愿望、计划的阶段行动中? 行动

    参考资料:探索(第十三章),徐锦尧着。

    伦理再反省(7)

    知识和技巧习作

    反省﹒判断﹒分享

    甲. 在「伦理行为分析表」的各个项目中,你认为你自己最能掌握的是那一项?最不能掌握的又是那一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 「如果我老早知道他有这样的遭遇,我便不会怪他了。」「如果我当时能明白他的心情,我一定会尽力去帮助他。」你有过这种经验吗?你曾经因为不认识当时的实况,而对你的父母、兄弟、同事或朋友产生误会吗?你能分享一两个这样的经验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丙. 在本课文「要认识什么事实?」那段中,你有什么是认识得最多的?有什么是认识得最少的?

    甲. 我最认识的是: (1)__________;(2)__________;(3)__________

    乙. 我最不认识的是: (1)__________;(2)__________;(3)__________

    你认为对事实的「无知」,可以引起伦理行为的错误吗?请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圣母 1、完美的门徒
    圣母1

    完美的门徒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天主教教友总会(电:25603800)

    「看!上主的婢女,愿照你的话成就于我吧!」这是承行主旨的祈祷圣母,1165年Aachen总堂吊灯上的铜雕,圣母站着,双手高举(传统上祈祷的姿态),以祈祷及生活去承行主旨。

    前言

    「你们天主教是拜圣母玛利亚的!」这是我们常会听到的一句话,特别是当有基督教朋友在场的地方,有些教派的人士喜欢以此作为攻击我们教会的论点。他们认为:圣母只是一个人,而天主教徒却把她置于一个特殊的地位来崇拜,这是一种「迷信」的行为。

    不错,我们的教友向来对圣母玛利亚怀着至上的敬爱之情,这是铁一般的事实。相信我们都记得,自学习教义之始,便培养敬爱圣面的情操;赞美圣母的经文更是不离口的诵念着。我们可以说,对这习以为常、像是「心悦诚服」的敬慕之情,一点也不怀疑。可是,一天当面对着如上述突如其来的挑战性问题时,我们的反应怎样?能充满信心的站起来说出我们所据的理由吗?或者,我们会显得手足无措、不知如何答辩?也许有些人会因这一问题而竟动摇了自己对圣母所持的信仰呢!

    诚然,圣母学是一门深奥的学问,要完全了解它实非三言两语所能办到。但是,身为一个教友,自称为圣母子女的,又怎可以对她全无认识呢?况且,能对圣母有深入的认识,必有助于我们的整个信仰生活,因为圣母是我们人类中完美的典范是最接近、肖似基督的一位。

    为了帮助我们对圣母有一个概括的认识和了解在这个「圣母」单元中,我们透过学术上的研究,尝试以一个深入浅出的方法,阐述有关圣母的一些最常见的问题,盼它有助于我们的信仰生活。

    我们领洗时答应做耶稣的门徒,而这诺言是件一生一世的事。换言之,我们要以今后的生活见証来追随耶稣。

    领了洗的都是耶稣的门徒,但是并非人人都能做个「完美的门徒」,这得看我们的努力和付出的多寡了。我们常称圣母为「诘宗徒之后」,究竟在她的一生中,有那些独特之处,而使她堪受这份荣衔?此外,圣母生活中的这些独特之处,究竟对我们!自己的个人生活有什么影?我们能够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找到些微的类似经验吗?

    (一)福音中的「门徒」

    从福音的多处记载中,可见耶稣十分重视师徒的关系,他认为这种师徒的关系超过血肉,是以天主的旨意作为中心而缔结的。玛窦福音曾记载:

    耶稣还同群众说话的时候,看、他的母亲和他的兄弟,站在外边,想要同他说话,有人告诉他说:「看!你的母亲和你的兄弟,站在外边,想同你说话。」他却回答那告诉他的人说:「谁是我的母亲?谁是我的兄弟?」遂伸出他的手,指着自己的门徒说:「看!我的母亲,我的兄弟!不拘谁遵行我在天之父的意旨,他就是我的兄弟、姊妹和母亲。」(玛.12:46一50)

    在此,我们可以看到真正的门徒,是遵行天父意旨的人,这样的人不仅是耶稣的门徒,而且这师徒关系远超过兄弟姊妹和母子的血肉关系。譬如玛窦福音第十章三十七节说:「谁爱父亲或母亲超过我,不配是我的。」在同一福音第八章廿二节也记载,耶稣对门徒中一个要求去埋葬他父亲的说:

    「你跟随我,任凭死人去埋葬他们的死人。」由此可见,全心跟随耶稣、承行父的旨意、听天主的话而实行的人,才是真正完美的门徒。

    (二)玛利亚是完美的门徒

    路加福音的记载:

    路加论到耶稣对门徒的训导时,是以撒种的比喻作开端(见路.8:4-15),而这比喻的高峰是第十五节:「那在好地里的,是指那些以善良知识和诚实的心倾听的人,他们把这话保存起来,以坚忍结出果实。」

    虽然其他的对观福音,亦有记述撒种的比喻,但大家在编排上很不同,路加特别把「耶稣的真亲属」(8:19-21)安排在撒种比喻之后,并把这段说话亦纳入耶稣对门徒的训导之内,显然,路加是想指出,真正完美的门徒,是听了天主的话而实行的人,而门徒与耶稣的关系,超出一切血肉的联系。

    玛利亚是真正的门徒,因为她是最能够听天主的话而实行的人。首先,在领报时,她说:「上主的婢女,愿照你的话成就于我吧!」(路.1:38)其次,当圣母往见依撤伯尔时,依撒伯尔称赞玛利亚说:「那信了由上主传于她的话必要完成的,是有福的。」(路.1:45)路加以依撒伯尔为玛利亚的见証人,証实玛利亚相信天主的话,而又照着去实行。此外,第十一章记载:在人群中有一位妇人高声向耶稣说:「怀过你的胎,及你所吮吸过的乳房,是有福的!」耶稣却说:「可是那听天主的话而遵行的人,更是有福的!」(路.11:27-28)最后,路加曾两次提及玛利亚把一切默存在心,反覆思量:第一次是耶稣诞生的时候,牧人讲述天使所曾传报的一切,「玛利亚却把这一切事,默存在自己心中,反覆思想。」(路﹒2:19);另一次是「耶稣初次显示天主性」的时候,路加说:「他的母亲把这一切默存在心中。」(路.2:51)

    路加所指的门徒:一是听天主的话;二是遵行这话的人。在撒种的比喻中,有三组种子分别落在不同的境况中,因而产生了不同的后果,一组落在路旁,另一组落在石头上,只有最后一组是落在好地里,长起来,结出百倍的果实。种子是天主的话,好地就是诚心接受天主的话而去实行的人,玛利亚的心田就是块好地,接受天主的话而又奉行,结出惊人的果实。

    若望福音的记载

    若望福音只有两次正式地提到玛利亚,就是在加纳婚宴和在十字架下。

    在加纳婚宴的母子交谈中,耶稣告诉玛利亚,过去母子的关系,现在要转变为另一种新的关系。这新的关系可从三方面来看:

    (一) 若望福音的作者,把加纳婚宴的事件置于耶稣召叫首批门徒之后,在加纳婚宴中,圣母与门徒一起参加,若望福音是有意把玛利亚和门徒连结在一起。

    (二) 耶稣称圣母为女人,而非母亲,显然是他们之间的关系有一改变。

    (三) 玛利亚明白这种新的关系,所以才说:「他无论吩咐你们什么,你们就作什么。」这句话反映出玛利亚门徒的心态,因为耶稣曾多次训示门徒:「你们因我的名无论求父什么,我必要践行」(若.14:13)又说:「你们如果住在我内,而我的话也存在你们内,如此,你们愿意什么,求吧!必给你们成就。」(若.15:7)在加纳婚宴中,玛利亚亦是一位门徒,她祈求,而耶稣最后亦实践他的承诺。

    若望福音描写在十字架下站着耶稣的母亲和他的爱徒。在此,若望福音又一次把玛利亚与门徒连结在一起。而且,在十字架上,他宣布门徒与玛利亚开始了「母子」的关系,因为他把自己的母亲交给了门徒。在门徒当中,她成为了他们的模范是一位理想的门徒。

    说玛利亚是最完美的门徒,就是说玛利亚在信德中不断接纳天主的话,并加以践行。在天主的救恩计划中,预定了玛利亚是天主之母,这是至高的荣耀,绝对超过她所有的特恩,但天主之母的殊恩,并不掩盖和抹煞她是完美门徒的恩典,相反,二者相辅相成,她是由于接纳圣言而成为母亲,同时,她亦是由于相信,服从和践行天主的话,而成为真正完美的门徒。

    圣母书籍推介

    梵蒂岗第二届大公会议后,有关圣母的中文书籍出版的并不多,但仍有一些是很值得推介的。因篇幅关系,现只简介下列四册:

     耶稣基督与圣母玛利亚(张春申着,光启出版):该书的下半部份,是专论圣母玛利亚,根据圣经与信理来讲论圣母,是作者二十年来从事神学工作的纪录,内容会在国内外一些刊物中发表过。

     懿-圣母神学与基督徒生活(刘赛眉着,香港圣母军出版):这是香港圣母军督察区团邀请刘修女主讲圣母神学的课程,后经辑录编印成册,以激励读者更积极地敬礼圣母,效法她的德表。

     孺(梁雅明着,思高圣经学会出版):作者收集了在过去二十多年来牧灵工作上不同时日所作有关圣母的宣讲。书中十九篇文字,是作者将圣经有关圣母的神学及教会有关敬礼圣母的训示,生活化地提供出来,以加深读者对圣母的认识,从而爱慕和效法圣母。

     孝爱真谛(圣葛利农﹒蒙福着,光启编译出版):该书中文版在梵二之前已问世,且极其畅销,但近年来似已绝版,八五年八月才重印。该书上卷总论敬礼圣母,下卷则阐释敬礼圣母的最佳方法。

    

    反省、研讨——

    福音中所描写的门徒具有怎样的质素?——路加福音如何描写圣母是完美的门徒?——在若望福音中,玛利亚如何表现出是一位完美门徒?

    完美的门徒习作

    甲、 选择题:(请在下列各题中选出正确的答案)

    (一)耶稣在福音中所说的门徒是:

    □1.有权有势,有学识的人。

    □2.跟随耶稣,虚心聆听天主之言而实行的人。

    □3.有驱魔、治病能力的人。

    (二)玛利亚明白自己与耶稣有一种新的关系,这关系是:

    □ 1.母子的关系。

    □ 2.主仆的关系。

    □3.师徒的关系。

    乙、填充题:(请在下列各题的空格中填上适当的字句)

    (一)我们可以看到真正的门徒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依撤伯尔称赞玛利亚说:「________________,是有福的。」

    (三)在门徒当中,她成为了他们的_____,是一位_____________。

    丙、请写下你对本文的感想及一些较深刻的印象。
七、圣母 2、「女人」
    圣母2

    「女人」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天主教教友总会(电:25603800)

    前言

    福音中记载圣母的事迹不很多,至于记述下来的,都是和耶稣有密切关系的事。相信我们都记得这一段福音,就是耶稣在众人面前称呼圣母为「女人」。不知大家在读这字眼时有何反应?有人认为:在我们中国的传统,向来对父母的名字是不敢直接呼叫的,所以觉得耶稣对圣母称呼为「女人」这行为是大大的不敬。另有人以为可能是翻译上的问题。曾经有位年长的教友,分享他的感受说:「每次看圣经,读到这一句时,总感到很逆耳,难以接受。」

    这真是翻译上的问题吗?或者,有它存在的一个独特解释?以下我们将会对「女人」这称呼作一个探讨,希望能解答我们的疑问。

    在若望福音中,作者曾经两次用「女人」来称呼圣母,一次是在加纳婚宴变水为酒的奇迹中(若.2:4),另一次是在十字架下耶稣死亡前(若.19:26)。在圣经批判学还未发达以前,对于这个称呼有很大的争论,焦点常集中于这样的称呼是否尊敬。在近代圣经批判学的分析下,今日对若望福音的神学结构,有了更深的认识,不论天主教或基督教都认为,耶稣称自己的母亲为「女人」,的确不是按照犹太人当时的一般习俗,这种称呼是一种很特殊的表示,与创世纪中的「女人」―「厄娃」的启示有关。

    (一) 创世纪中的「女人」

    在创世纪第一章中说,天主用了六天来创造,第七天休息。在第六天,天主照自己的肖像来造了人,造了一男一女(创l.1:27)。后来,男人和女人都犯了罪,在犯罪的过程中,男人虽然是自己犯了罪,但却是因为受了女人的诱惑。在人类犯罪以后,天主不但惩罚他们,而且亦同时立刻向人类宣布第一个救援的讯息,我们称其为「原始福音」(创.3:14-15)。在这段救援的喜讯中,天主许诺:我要把仇恨放在你(蛇)和女人、你的后裔和她的后裔之间,她的后裔要踏碎你的头颅,你要伤害她的脚跟。」(创.3:15)

    这里所指的「女人」有两层不同的意义,按照创世纪(3:14-15)的上下文来看,她是指当时犯罪的女人(厄娃),但按照圣经的圆满意义来看,她是指圣母玛利亚(新厄娃)。那踏破魔鬼头颅的「女人后裔」,当然是指耶稣基督了。因此,「女人」是指基督的母亲。在创世纪三章二十节说:「亚当给自己的妻子取名叫厄娃。」厄娃的原意是指「众生之母」,但第一个厄娃未能满全「母亲」的使命,反使人类丧失永生,「母亲」的使命必须在第二位厄娃——圣母身上才完成。

    (二) 加纳婚宴中的「女人」

    在若望福音中,圣史以婚宴的场合,作为耶稣行第一个奇迹的背景。无论在旧约的预言中,或者是在新约耶稣的讲道中,都以婚宴来表示天人的结合。就是在这种思想背景中,若望记载了耶稣显示自己的光荣,而他的门徒亦信从了他。

    变水为酒的事件,含有很深的象征意义,酒代表基督带来的救恩,亦象征着新的时代和新的创造。加纳婚宴是表示新创造的颠峰,是人类分享天主性生命的开端。在这背景下,让我们来探讨「女人」这称呼的意义。

    酒缺了,耶稣的母亲向他说:「他们没有酒了。」耶稣回答说:「女人,这与我和你有什么关系?我的时辰尚未来到。」(若.2:34)「时辰」在若望的神学里具有特殊的含义,它无疑是指耶稣的苦难和复活。耶稣在最后晚餐的祈祷中,一开始便说:「父啊!时辰来到了,求你光荣你的儿子,好叫子也光荣你。」(若﹒17:1)由此可见,「时辰」不但包含了苦难时刻,同时亦包含了光荣的时刻。在此,耶稣对圣母说他的时辰尚未来到,意思是指他受难和复活的事件尚未来到。「女人」真正地参与救援工程的时辰尚需要等待,只有在十字架下,这女人的「母亲」使命才真正地完成,在十字架下,耶稣把这女人交给人类,成为真正的「众生之母」。

    (三) 十字架下的「女人」

    在若望福音中,耶稣曾两次称圣母为女人,其实,这两次的称呼都有内在的联系。按圣经学者的分析,若望福音除了(1:1-18)的序言及廿一章的附录以外,全部福音主要可分为两大段,第一段(1:19至12:50)是以耶稣所行的七个奇迹为中心,这一段被称为「记号之书」;而第二段(13至20:31)的主要内容包括最后晚餐、苦难、死亡和复活,由于耶稣已把他的苦难、死亡和复活视作他受光荣的时刻,所以这一段又称之为「光荣之书」

    耶稣常把自己的奇迹称为「工程」,而「工程」的作用之一,是显示天主的光荣;在第一段「记号之书」里,耶稣所行的七个奇迹,并非是显示天主光荣的高峰,这些「工程」都指向一最后的「时刻」―死亡和复活的时刻,这是天父受到最大光荣的时辰。奇迹除了是显示天主的光荣以外,它也是天主的救恩工程。耶稣所行的奇迹,固然给人带来救恩,但这救恩的完成是在十字架上。

    从上述对若望福音的概括分析中,我们再看若望福音中对圣母两次「女人」的称呼。加纳婚宴是「记号之书」第一个记号(奇迹)的开始,它是耶稣整个救恩工程的序幕,亦是苦难及光荣复活「时刻」的揭幕;而十字架则是「光荣之书」的高峰,亦是救恩工程的完成。故此,若望福音把这两次「女人」的称呼,分别安排在开始和结尾,是一种先后呼应的手法,使人看出两者的关系。加纳婚宴中的「女人」只是准备,十字架下的「女人」才是圆满。

    当耶稣在低下头来交付出灵魂之前、在肋旁被刺伤而倾流出血和水之前,耶稣对他的母亲说:「女人,看,你的儿子!」然后又对门徒说:「看,你的母亲!」(若.19:26-27)耶稣的做法,暗示出在他建立教会时,就立了这「女人」为教会的母亲。当日在领报时,她答应与圣神合作而给全人类带来了救主―教会的头,现在,在十字架教会―基督的奥体诞生之时,她又成为了整个教会的母亲。

    (四) 默示录中的「女人」

    最后,我们也愿意看看默示录中所说的「女人」。第十二章一至六节曾如此记载:

    那时,天上出现了一个大异兆:有一个女人,身披太阳,脚踏月亮,头戴十二颗星的荣冠。她胎中怀孕,在产痛和劳苦中,呼疼呻吟。随着天上又出现了另一异兆:有一条火红的大龙那条龙便站在那要生产的女人面前,待她生产后,要吞下她的孩子。那女人生了一个男孩,她就是那要以铁杖牧放万民的;那女人的孩子被提到天主和他的宝座前。女人就逃到旷野去了,在那里有天主已给她准备好的地方。(默.12:1-6)

    以上的片段,「女人」是指圣母,而「男孩」是指耶稣基督,「大龙」就是「古蛇」,即是指创世纪中引人犯罪的魔鬼。

    在默示录第十二章十七节又记载:

    那条龙便对那女人大发忿怒,遂去与她其余的后裔,即那些遵行天主的诚命、且为耶稣作証的人交战。

    这里所说的「其余的后裔」及「为耶稣作証的人」,是指整个教会而言。

    因此,耶稣称圣母为「女人」,绝不是偶然的事。若要了解这称呼的含意,必须先明白若望福音的思想背景及文学结构。若望福音所称的「女人」,是有「新女人」、「新厄娃」及「教会之母」的意义。

    圣母显现的问题

    一次, 有人问伯尔纳德说:「当圣母显现给妳时,她的双眼是否只注视着你一人呢?」伯尔纳德说:「啊,不!她的眼不单只是接触我一人,而是凝望着整个人类。从她慈爱的目光看来,我知道她关心每一个人,认识每一个人,就好像认识一位老朋友一样。」

    上述的一番话,叫我们明白圣母显现并不是为了个人的神益,却是要我们全人类都留心到基督藉着她向我们的召唤。圣母显现的讯息,往往提醒我们天主对人类的爱,而圣母的角色就是以她慈母的心,指引迷失的世人,唤醒他们已衰退的信仰,并要求人类祈祷、悔改、行补赎,重视福音的教训,重回她圣子的怀抱。

    今日,我们面对着世界的种种危机和挑战,我们更当聆听圣母在露德、花地玛或其他地方显现时所讲的语重深长的说话,让我们靠着圣母的指引和支持,一起迈向新的耶路撒冷圣城吧!

    反省、研讨

    —试比较旧约创世纪中的「女人」和若望福音中耶稣所称的「女人」之间的异同。

    —加纳婚宴中耶稣称圣母为「女人」有何意义?

    —十字架下的「女人」与变水为酒奇迹中的「女人」有何关系?

    「女人」习作

    甲、 选择题:(请在下列各题中选出正确的答案)

    (一) 在若望福音中,耶稣曾经:

    □1.两次称圣母为「女人」

    □2.四次称圣母为「女人」

    □3.廿二次称圣母为「女人」

    (二)在若望福音中,加纳婚宴是耶稣开始传教所行的:

    □1.最后一个奇迹

    □2.第一个奇迹

    □3.最重要的奇迹

    乙、 填充题:(请在下列各题的空格中填上适当的字句)

    (一) 第一个厄娃并未能满全_____的使命,反使人类丧失永生,_________的使命必须在___________身上才完成。

    (二) 加纳婚宴中的「女人」只是_________,十字架下的「女人」才是_____。

    (三) 在圣母领报时,她答应与圣神合作而给全人类带来了救主―教会的头,现在,在十字架下教会―基督的奥体诞生时,她又成为了_________。

    丙、请写下你对本文的感想及一些较深刻的印象。
七、圣母 3、圣母与圣神
    圣母3

    圣母与圣神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天主教教友总会(电:25603800)

    圣母以无比的信德,与天主的救恩计划合作。

    前言

    在日常生活的经验中,我们常常祈求天主圣神。有人会早晚向圣神祷告,求他指引生活中的大小事情;也有些人尽管平时好少理会圣神的存在,但在紧急困难来临时,便会立即想起圣神,求他的助佑,指点迷津。总之,天主圣神在我们的心目中是个什么都管得着、任何都帮上手的万能者,只要我们向他开口,甚至有时不必开口,他都事事关心,照应周详似的。圣神与我们的生活既是如此的密切,照理说来,我们和他之间定有一个很深的交往和体验了。事实上,我们对他的交往如何,认识多少,则有待于我们自己个别去反省和探究。不过,为协助我们对圣神有更深的、具体的认识起见,这一课我们特介绍「圣母与圣神」。我们从圣母生活经验的事件中,可了解她在圣神的行动下,如何去回应并跨越许许多多理性层面无法找到答案的神秘经验。同时,更希望我们也能进入自己个人的生活中去察观圣神的临现。

    「圣神要临于妳,至高者的能力要庇廕妳,因此,那要诞生的圣者,将称为天主的儿子。」(路.1:35)

    当讨论圣母的时候,我们往往把焦点集中在她与基督的关系上,强调她是天主的母亲,殊不知这个「母亲」的使命,在玛利亚身上十分特殊,她是以「童贞」的方式来完成「母亲」的使命。「守贞」与「母亲」,本是互相冲突的事,但这两件事却在圣母身上很和谐地综合起来,这是「奥迹」,亦是圣神的伟大工程。现在就让我们来看,圣母与圣神之间的关系。

    圣母对圣神的了解

    (A) )圣经记载:

    到了第六个月,天使加俾厄尔奉天主差遣,往加里肋亚一座名叫纳匝助的城去,到一位童贞女那里,她已与达味家族中的一个名叫若瑟的男子订了婚,童贞女的名字叫玛利亚。天使进去向她说:「万福!充满恩宠者,上主与你同在!」「在女人中妳是蒙祝福的。」她却因这话惊惶不安,便思虑这样请安有什么意思。天使对她说:「玛利亚,不要害怕,因为你在天主前获得了宠幸。看,你将怀孕生子,并要给他起名叫耶稣。他将是伟大的,并被称为至高者的儿子,上主天主要把他祖先达味的御座赐给他,他要为王统治雅各伯家,直到永远;他的王权没有终结。」玛利亚便向天使说:「这事怎能成就?因为我不认识男人。」天使答覆她说:「圣神要临于妳,至高者的能力要庇廕妳,因此,那要诞生的圣者,将要称为天主的儿子。」(路.1:26-35)

    (B)圣母的体验

    玛利亚在天使预报救主诞生的事件中,她深深地意会到!这是上主的工程,但可能不明白「圣神」和「至高者的德能」是怎样的一回事。甚至,我们可以相信,玛利亚不可能立刻完全了解到圣神是不同于父的另一位,因为当时在犹太教的教义中,尚无圣三的道理。那么,玛利亚如何去了解这位降临于她身上的圣神呢?

    从犹太人对旧约的认识中,我们可以推测圣母对圣神不会完全陌生。首先,从梅瑟五书的创世纪里,她领会到天主之神有赋予生命的能力。当她在领报事件发生之后,再读创世纪时,对于天主之神可能有另一番了解―天主之神要庇廕她,在她内兴起一个神奇的生命。

    其次,玛利亚又可能在许多历史人物的身上,去认识天主之神的能力和临在。譬如:基德红、三松、撒乌尔等。天主之神充满他们,赋予他们智慧与力量,而玛利亚现在又发现了「至高者的能力」临于她身上,这种能力使到「贞女怀孕」和「天主成人」

    玛利亚也如同一般犹太人一样,谙熟圣经,知道默西亚时代所要发生的事。由先知书中,她注意到圣神要降到默西亚身上(依.11:1-2),他会领导默西亚(依.61:1),默西亚将把这圣神倾注给人类。在古经中记载,默西亚的时代是充满圣神的新时代,当天使加俾厄尔宣布救主默西亚诞生的喜讯时,就是宣布一个充满圣神的新时代降临人间,圣母在自己身上首先体会到这个新时代的特征—圣神的能力。天主之神在圣母的身心两方面运行,在形体方面,他把玛利亚的「贞胎」转变为「母胎」,而在心灵方面,圣神进入了玛利亚的思想和感情上,使她不断寻找天主的旨意,以自己的自由与天主合作。

    玛利亚面对天主之神的伟大能力时,她不会因为恐惧而畏缩,因为在一开始时(领报的经验),玛利亚便经验圣神是自由之神,在圣神未开始工作之前,他先获得了玛利亚的「同意」,而且,这种同意并非以强迫的方式去取得。圣神降临在玛利亚身上,丝毫不抹煞她「守贞」的意愿,反而很尊重她,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去完成了她守贞的意愿。在这一点上,玛利亚深深地体会到被爱和被尊重,她亦以一种感恩之情与圣神合作,把自己整个心灵和肉身都交托在圣神内,让圣神自由运作,把天主的爱完全倾注在她内。于是,我们可以说,圣子降生成人是玛利亚和圣神完美合作的结果。

    圣母德叙祷文

    古代教会传统加诸在圣母身上的赞美,流露出圣母是教会的典型。教会在圣神的指引,以艺术家的心灵,去欣赏、默观天主最完美的艺术品―圣母玛利亚。人是天主的肖像,反映出造物主的多寡各有不同,因人而异,圣母总括了童贞女和母亲之美,躯体与灵魂无罪之美。下列的圣母德叙祷文,是教会对圣母的一篇赞颂诗歌,透过对天主完美杰作的赞颂,而赞颂真、善、美的天主。

    圣母德叙祷文

    领:天主矜怜我等!

    众:基利斯督矜怜我等!天主矜怜我等!

    领:基利斯督俯听我等!

    众:基利斯督垂允我等!

    领:在天天主父者。众:矜怜我等。

    领:赎世天主子者。

    领:圣神天主者。

    领:三位一体天主者。

    领:圣玛利亚。众:为我等祈。

    领:天主圣母。

    领:童身之圣童身者。

    领:基督之母。领:玄义玫瑰。

    领:天主宠爱之母。领:达味敌楼。

    领:至洁之母。领:象牙宝塔。

    领:至贞之母。领:黄金之殿。

    领:无损之母。领:结约之柜。

    领:无站之母。领:上天之门。

    领:可爱之母。领:晓明之星。

    领:可奇之母。领:病人之痊。

    领:善导之宙。领:罪人之托。

    领:造物之母。领:忧苦之慰。

    领:救世之母。领:进教之佑。

    领:极智者贞女。领:天神之后。

    领:可敬者贞女。领:圣祖之后。

    领:可颂者贞女。领:先知之后。

    领:大能者贞女。领:宗徒之后。

    领:宽仁者贞女。领:为义致命者之后。

    领:大忠者贞女。领:精修者之后。

    领:义德之镜。领:童身之后。

    领:上智之座。领:圣人之后。

    领:吾乐之缘。领:始胎无原罪之后。

    领:神灵之器。领:蒙召升天之后。

    领:可崇之器。领:玫瑰之后。

    领:虔诚大器。领:和平之后。

    领:除免世罪天主羔羊者。

    众:主赦我等。

    领:除免世罪天主羔羊者。

    众:主允我等。

    领:除免世罪天主羔羊者。

    众:主怜我等。

    领:天神来报圣母玛利亚。

    众:乃因圣神受孕。

    请众同祷:天主,求你赋给我们圣宠,使我们藉天使的报告,得悉你的圣子耶稣降生成人,又仰赖他的苦难,使我们获享复活的光荣,因我们的主基督。亚孟。

    反省、研讨

    对于路加福音中所记载的「领报」事迹,我们都很熟识,但有没有探讨和反省过圣神和圣母的关系?

    圣母是圣神的最佳合作者,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否如同圣母一样,对圣神开放,聆听他的声音,与他合作?。

    圣神降临在人身上,协助人去完成天主的计划及旨意,但圣神的引导,并不摧毁人的合理意愿,然而,我们又是否尊重圣神?抑或我们反而以自己不合理的意愿去摧毁了圣神的意愿?

    圣母与圣神习作

    甲、 选择题:(请在下列各题中选出正确答案)

    (一) 福音有关「圣母领报」的事迹:

    口1.记载于四部福音中

    口2.记载于路加福音中

    口3.记载于路加和玛窦福音中

    (二)圣母生活在当时犹太主义的社会中,犹太教是没有「圣三」道理的,圣母如何能够了解到圣神是不同于天主父的另一位?

    口1.藉着对古经中天主之神的了解及她亲身的体验

    口2.天使告诉她圣神与圣父不同

    口3.圣母得到神奇的启示

    乙、填充题:(请在下列各题的空格中填上适当的字句)

    (一)玛利亚又可能在许多去认出天主之神的能力和临在。譬如:、

    、、‥‥‥‥等。

    (二)圣神降临在玛利亚身上,丝毫不抹煞她的意愿。

    (三)天主之神在圣母的身心两方面运行,在形体方面,他把玛利亚的转变为,在心灵方面,圣神进入了玛利亚的及上……。

    丙、请写下你对本文的感想及一些较深刻的印象。
七、圣母 4、天主之母
    圣母4

    天主之母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天主教教友总会(电:25603800)

    前言

    「天主圣母玛利亚,为我等罪人,今祈天主……….」相信我们都常诵念着这几句经文。圣母经是我们赞美和祈求圣母的经文。我们赞美她,因为她是天主之母,是我们的完美模范;我们祈求她,是希望她会为我们代祷、转求于她的儿子耶稣基督。

    全无疑问的,我们都相信玛利亚是天主之母。然而,,关系着许多问题。例如:圣母是何时成为天主之母的?又圣经中对「天主之母」这名称有过什么的启示?这端信理的演变历史等问题,都是很值得我们探讨的。

    天主之母的信仰,已有很长久的历史,在公元第一至第四世纪时,教会对于天主之母的信仰,虽未确立为当信的道理,但在教会内一般的信徒早已如此相信;直到第五世纪时,教会才正式宣布其为信理。现在就让我们稍为探讨这端信理的形成过程及背景。

    (一) 圣经的启示:

    在圣经中,我们很难找到「天主之母」的名称,但这并非说,这端教义在圣经中没有启示的基础。早在公元五十七年时,圣保禄宗徒曾对迦拉达教会的信友说:「当时期一满,天主就派遣了自己的儿子,生于女人」(迦.4:4)。在致罗马人书中,亦有一赞颂词说:「按血统,基督是生于犹太人,他是在万有之上,世世代代应受赞美的天主,亚孟!」(罗.9:5)当圣母领报时,天使对圣母说:「你所生的,要称为天主的儿子。」(路.1:35)

    从以上的圣经章节里,可见圣经中虽没有「天主之母」的名称,但天主之母的事实,却隐含在圣经启示中。

    (二) 教会的传承

    在宗徒时代的教会里,信徒已深信天主子是生于玛利亚,一位着名的教父圣依纳爵,他来自安提约基雅,在他写信给厄弗所的信徒时,曾说:「我们的天主耶稣基督,乃降生于玛利亚。」第二世纪时,教父儒斯定在其护教书中说:「圣言从童女,照天主之旨意降生成人。」此外,尚有其他教父也有类似的言论。

    在初期教父时代,对玛利亚是天主之母的信仰十分肯定。当戴尔都良教父面对「幻象论」的异端时肯定耶稣基督的身体是由玛利亚所生,是真实的身体。所谓幻象论,是一种异端,主张耶稣的身体并非是真实的,只是一形像。此外,面对「嗣子论」的异端时,初期教父亦肯定:「天主所生的圣言也生于玛利亚。」嗣子论的异端刚好与「幻象论」相反,它认为玛利亚所生的是一个真人耶稣,他后来由天主收为儿子,换言之,否定了耶稣基督是真天主。

    到公元第五世纪时,教会为了针对奈斯多略(Nestorianism)异端,在厄弗所召开了一次大公会议(公元四三一年),当时宣布了圣母为天主之母,成为教会当信的道理。

    (三)「天主之母」对今日信徒的意义

    若详细探讨领报时天神对圣母所说的那番话,发现天主是愿意圣母以童贞之身作母亲。故此,在领报时,天便带给了圣母一个使命,就是「做天主子的母亲」,但天主愿意圣母达成这使命的方式,却是特殊的、矛盾的,她要以童贞之身生产耶稣。

    「这事怎能成就?」「童贞」与「母亲」是一个矛盾,从人的理性来看,这件事非常不合逻辑和冲突。天便给圣母带来了一个理性的难题,可是,圣母却以一句充满信德而又很简单的话一一「愿你的话成就于我吧!」——穿越了这个困难,化解了矛盾。自从在领报中接受了第一个「童贞与母亲」的矛盾之后,在圣母的生命里,她不断地,一次比一次更深地被投入类似的矛盾中。其中最大最难穿越的,恐怕就是「十字架与天主子」的矛盾。试问这位有血有肉,分明是被列于罪犯之中的儿子,又怎可能是天主子?在十字架下,门徒动摇了,伯多禄也跌倒了三次,然而,圣母的信德却击破了十字架的矛盾,在完全绝望的境况中,她成为了我们的「圣望之母」。她一生伴随着耶稣,经历了贫穷、凌辱、失落等各种遭遇;但圣经却没有告诉我们,圣母曾经有何抱怨。从这种「无怨尤」的态度,可见圣母信之深、爱之切。

    我们很容易想到「天主之母」这个名衔的尊荣,但我们实在无法了解,从接受这个做童贞式的母亲使命的那一天开始,她是如何不断地被投入一连串的矛盾之中。这些矛盾,为人的理性是一团黑暗,只有圣母那种坚定不移的信心,才有能力穿透这种种的冲突与矛盾。无怪乎在教会内,有些教父称这位天主之母的信德,比亚巴郎还要完美。圣母在信德生活上的完美,不仅是在于「不怀疑」地对天主的忠信,更在于她那份「无怨无尤」的爱德。

    教会宪章论圣母

    梵蒂岗第二届大公会议在讨论有关圣母的问题时,受着圣母学的两种倾向所影响,有些神学家从基督学的角度去了解圣母,把圣母亲为高高在上、尊贵无比的一位同救赎者,她是天主之母,处于几乎与基督同等的地位,若从这方面去讲论圣母,有时会显得夸大,缺少圣经基础。有些神学家则从教会学的角度去了解圣母,把圣母的地位降至人间,圣母是最完美的被救赎者,是教会的典型。两个角度的主张差别很大,前者比较夸大,后者则比较保留,偶而也令人感到不足。

    梵二的主教们,在论童贞圣母的草案中,反映出上述两个圣母学不同的立场。在大会中讨论是否需要一个独立的圣母草案,或是把它放在教会宪章中,最后投票结果,教会学倾向的一派只以少数票之差险胜,因此成了今日教会宪章中的第八章专论童贞玛利亚。

    教会宪章第八章在内容上实在己综合了基督学和教会学两派的思想。在基督学的角度下称圣由为救主之母、天主之母、众徒之母及宇宙之后。教会宪章第八章指出圣母是人类中出类拔萃的一位,反映了基督学中的圣母玛利亚。但另一方面,第八章中也发现教会学倾向的圣母玛利亚,文宪中一方面说圣母在信仰中接纳耶稣基督,把她带给人类;另一方面说教会是信友的母亲,因为教会在信仰中怀孕、培育基督的信徒。圣母是教会生命的理想,最完美的典型。

    若我们要明了梵二之后教会对圣母的看法,我们一定不要错过阅读教会宪章中的第八章,它能使我们对圣面的认识及敬礼,有更清晰及正确的观念,满怀信心地效法圣母,迈向基督。

    反省、研讨

     在圣经中有那些章节特别反映出玛利亚是天主之母的事实?

     「天主之母」何时钦定为信理?对信徒有何意义?

    天主之母习作

    甲、选择题:请在下列各题中选出正确的答案)

    (一) 天主之母的名称虽没有明确地在圣经中出现,但天主之母的事实却隐含于:

    口1.教父的着作内

    口2.圣经的启示中

    口3.教会的文献里

    (二) 在公元第五世纪时,教会是为了针对什么异端而钦定天主之母为信理?

    口1.幻象论

    口2.嗣子论

    口3.奈斯多略异端

    乙、填充题:(请在下列各题的空格中填上适当的字句)

    (一) 早在公元五十七年时,╴╴╴╴曾对╴╴╴╴╴的信友说:「当时期一满,天主就派遣了自己的儿子,__________________。」

    (二) 在领报时,天使带给了圣母一个使命,就是╴╴╴╴╴,但天主愿意圣母达成这使命的方式,却是特殊的、矛盾的、她要╴╴╴╴╴。

    丙、请写下你对本文的感想及一些较深刻的印象。
七、圣母 5、无原罪特恩
    圣母5

    无原罪特恩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天主教教友总会(电:25603800)

    圣母与耶稣常连在一起,是天人合一的标记,故传统上画家笔下的圣母,通常都画出圣母怀抱耶稣,耶稣也拥抱圣母,表达出主与人之间的相亲相爱。

    前言

    每年十二月八日,我们都庆祝圣母无染原罪节。按梵蒂岗第二届大公会议前,这庆日是徊「罢工瞻礼」,是教会年历中八个大节日中的一个;由此可知,圣母无染原罪这端信理是很重要的。

    天主教教义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原罪,自母胎中即带着原罪;而这儿强调的「圣母无染原罪」究有什么意义?它与整个救恩计画有什么关系?再者,圣母之「有原罪与否」和我们的基本信仰有何影响?希望这一课文可助我们解答上述的各个难题。

    (一) 圣经的启示:

    圣经中直接谈到圣母无染原罪的经文,实在很难找到,但一般圣经学者都以为创世纪.3:15以及路加﹒1:28是无染原罪的启示基础。创.3:15被称为「原始福音」,即是当人犯罪后,天主向人类预告拯救的第一个喜讯。为犹太人而言,他们并没有视这段圣经为预言默西亚的福音,但教父却认为这段圣经是预言默西亚的胜利。创3:15中所说的踏破蛇头的女人是谁?按某些圣经学者的解释,这段圣经的圆满意义应当是指玛利亚。既然这女人能够战胜邪恶的魔鬼,换言之,在这女人身上,不可能有一刻间隶属于罪恶权下,由此推论,圣母从始胎即已无玷。

    此外,路.1:28又称圣母为「万福,充满恩宠者!」。按希伯来文,「万福」本来有「高兴吧,欢乐吧!」的意思,这一问安语,正反映了古经中(匝.9:9)所说的:「熙雍女子!妳应尽量喜乐;耶路撒冷女子,妳应该欢呼!看妳的君王来到妳这里,他是正义的、胜利的、谦逊的、骑在驴驹上」。这「欢乐吧!」亦反映着伪经「诺厄耳先知书」的「西雍女子欢乐吧上主君王已在你们当中。」由此可见,天神向玛利亚请安时所说的话,并非一句普通的问候语,「万福」是含有特殊的意义的。天神邀请「玛利亚」进入欢乐中,因为默西亚君王要在她身上来到人间。「万福,充满恩宠者」可以译为:「欢乐吧!早已被天主宠爱的」。既然,「玛利亚」充满了天主的恩宠,则在她身上不可能有罪的阴影存在,神学家由此结论说,玛利亚是无染原罪的。

    (二) 教会的传承:

    初期教父们把圣母比喻为「第二个厄娃」或「新厄蛙」新厄娃与耶稣基督一起对抗魔鬼。第一个厄娃在魔鬼前失败了,但新厄娃却胜利了。教父们并未曾明确地说圣母没有原罪,但却暗示着新厄娃身上没有罪恶,若她有罪,则不如第一个厄娃了。

    对于圣母无染原罪的问题,真正产生困难的是在第四世纪。当时,圣奥斯定与白拉奇争论原罪的问题。白拉奇否定原罪,认为所谓原罪,只不过是人用自由去「模倣」亚当犯罪。奥斯定为了驳斥白拉奇的异说,强调人人皆有原罪,所有人都需要耶稣基督的救赎。由此,圣母无染原罪的问题变得模糊不清,到底,「原罪的普遍性」和「玛利亚无原罪」二者怎样可以平衡综合而不彼此冲突呢?

    自从奥斯定与白拉奇的原罪之争以后,对圣母究竟有没有原罪的问题,争论不休,直至公元一千年,仍然有人认为圣母有原罪。到了十二世纪,在讨论圣母无染原罪的问题时,主要困难在两点上:

    第一、圣母应当也有原罪,因为有原罪是普遍的;

    第二、教赎的问题一若肯定圣母没有原罪,亦没有本罪,则表示圣母不需要耶稣基督的救赎。

    若如此,就是说:耶稣基督的救赎不是普遍的。在这两大困难上,神学迟迟未肯定圣母无染原罪的的真理。

    甚至大神学家圣多玛斯,为了维护基督救赎的完整和普遍性,也曾否定圣母无原罪之说。他认为圣母也需要基督的教赎,所以她也应当有原罪。对于无染原罪的问题,最后由方济各会的神学家董思高(DunsScotus)神父所解决,他认为保护玛利亚无染原罪,并不降低耶稣基督的救赎地位。他用了「先赎」的思想来解释。玛利亚虽然没有原罪,但亦需要基督的救赎;她得救的方式是特殊的一一预先的救赎,亦即是「预防性的救赎」,而我们罪人的得救,却是「治疗性的救赎」。从此,「预先救赎」的理论,总算维护了圣母无染原罪的的道路,又解释了基督救赎的普遍性。

    (三) 圣母无染原罪的意义

    我们都承认,圣母是人,不是神,但这个人在救恩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在这个女人身上,天主流露了他对人类的计划。在圣母身上,无染原罪启示了两件事:

    第一,人类最初的处境并非如此,我们现在是活在一种「不该如此」的境况中;

    第二,天主对人有着忠诚而永不挽回的爱。

    圣母始胎无玷的特恩要告诉我们:人类在受造之初是无罪的,与天主很密切地来往。可是,人运用天主所赋予的自由去犯罪,失落了这「无罪」之恩,沦落到「不该如此」的境况中,与神及与万物分裂、不和谐。天主是这样地忠诚地爱人,并不因为人自由地放弃了这无罪之恩而收回他的一切恩宠,在人犯罪之后,他仍然把这「无罪」之恩继续赐给人,所以,他建立了「洗礼圣事」以赦免原罪,又建立了「告解圣事」,以赦免人用自由所犯的一切罪过,使人不断地回归他,与他及与万物修和。

    圣母祷文

    圣母与我们在天主内的整个生命是分不开的,我们要以艺术的态度,去欣赏天主创作的艺术作品——圣母玛利亚。我们不是分析,却是直观,通过感觉、情感、联想等,去体验、欣赏天主创造的美与救恩。以下是几首歌颂、祈求圣母的祷文,愿这些赞颂的祷声,上达于至善、至美的主。

    奉献中国给圣母诵

    玛利亚,天主之母,你是我们的母亲,今将我们的精神与身体,我们的能力,我们的生命,我们的言行,我们的所有,并整个中国人民,以孝爱的真情,全献给你至甘至爱的圣心。求你为司铎及传教士之母,使他们都能以恒心热爱广扬圣教。求你为教友之母,使他们都能日进于德。并求你为教外人之母,使他们早获信德的光明。恳求你祝福中国亿兆人民,使他们同归于耶稣圣心,以得生命圣德之源,而共属一牧一栈。信众之佑,为我们祈求,圣宠之母,为我们祈求。在天中国之后,为我们祈求。

    救主之母

    大哉救主之由!你是天国之门,世海之星,求你扶助行将堕落的人,奋起前进。你接受天使的问候,超乎自然她生育了创造你的主宰,终身保持着童贞,求你垂怜我们罪人。

    万福,天上母后

    万福,天上留后!万福,天使之母!万福,叶瑟之根!万福,天国之门!照世真光从你发出o荣耀贞女,美丽绝伦,请你踊跃欢欣!万福,光辉灿烂的贞女,请为我们转求基督。

    我要歌唱「申尔福」

    啊!玛利亚!希望在我生命的终结时,我能够歌唱「申尔福」——这一首洋溢着和平希望的圣曲。啊!母亲!当我奔赴天国的路途中,没有任何光亮照耀的时候,希望你慈爱的眼光永远怜视我;像一个筋疲力尽的旅客,在夜幕低垂的时候,回转头来,看看已经走过的路程,不禁快慰地透一口气,因而略坐片刻,呼吸一下傍晚芬芳的空气。无站童贞!

    在我生命的终结时,我将要这样停留片刻,回顾我过去茫茫如烟的生活,我将辞别了熙熙攘攘时代的漩涡,而来投奔你。忏悔的泪珠,将晶莹地夺眶而出,但是甜蜜的微笑,也将在我唇上浮现,像在母亲怀中熟睡的婴孩,微笑地做着美丽的梦。但这将不再是梦,这将是现实,就在那庄严的时候,我将插上翅膀,飞向永生的天岸。

    在这样长眠之前,我将歌唱「申尔福」这一首洋溢着和平希望的圣曲;啊!童贞玛利亚!我将盈盈微笑,因为你将在我唇边,俯下你圣洁的额角,采纳我最后的呼吁,垂听我微弱的赞颂;你将记起我曾在那幸福的一日,许愿将此曲作为我最后的祈祷;你将记起你纯洁的爱情,这爱情会充满了我的一生。

    啊!如果我生命的结束能够戴上致命的荣冠,那么,这圣曲更将何其美丽!那时候,我将真正地能够称呼你:天上之后,仁慈之母!我的生命,我的希望!这将是一首胜利的诗歌!啊!母亲!虽然我很不相称,但是我等着、我渴望着这时刻;在我心中,我怀着孝子的爱情,祭献的愿望,神圣的赞辞,优美的诗歌,我将调配这首激昂的音节,使与我热血的情绪相协合,我向你欢呼:天上之后,我等之母!宽宏的、慈爱的、甘饴的童贞玛利亚!亚孟!

    反省、研讨

     「万福,充满恩宠者」有什么意思?。

     董思、高神父如何解决了「圣母无染原罪」与「基督救赎的普遍性」之间的困难?

    无原罪特恩习作

    甲、 选择题:(请在下列各题中选出正确的答案)

    (一) 初期教父们把圣母比喻为:

    口1.基督的新娘

    口2.大能的贞女

    口3.第二个厄娃或新厄娃。

    (二) 圣奥斯定与白拉奇对原罪的争论,使到圣母无染原罪的问题,变得:

    口1.模糊不清

    口2.更为明朗

    口3.没有出路。

    乙、 填充题:(请在下列各题的空格中填上适当的字句)

    (一)我们都承认,圣母是╴╴╴╴,不是╴╴╴╴,但这个╴╴╴╴╴在救恩史有╴╴╴╴。

    (二)无染原罪启示了两件事:第一:╴╴╴╴╴╴╴╴╴╴-;第二:╴╴╴╴╴╴╴╴╴╴╴。

    (三) 教父们并未曾明确地说圣母╴╴╴,但却暗示着身上没有罪恶,若她有罪,则不如╴╴╴。

    丙、请写下你对本文的感想及一些较深刻的印象。
七、圣母 6、童贞及升天
    圣母6

    童贞及升天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天主教教友总会(电:25603800)

    圣母最光带的时刻,就是完全的在基督怀中,获得圆满的新生命;这也是基督徒希望的所在。

    前言

    在教会的当信道理中,与圣母有关的事迹相当多。除了曾谈过的「天主之母」及「无染原罪」外,现在要讨论的是「圣母童贞」和「灵魂肉身升天」两端信理。

    首先「童贞生子」这说法,在常人看来,是件不可信、无稽、不科学的事,也因此而成为反对天主教者的攻击武器。试看看我们教会的立场,不但没有改变态度来迁就众说,反而于时机成熟时,将它宣布为信德道理;由此可知它在我们的信仰中,一定含有至大的意义。

    另一方面,有关圣母升天这端道理,亦被列为信理。无可否认的,定必对我们个人具体信仰生活影响至大。它除了帮助、丰富我们的信德外,要鼓励、支持我们去效法圣母,向一个完美无缺的境界前进,趋于至善。

    (一)圣母终身童贞的特恩

    (1) 圣经启示

    古经依撒意亚先知书曾预言默西亚的诞生说:「一位童女将怀孕生子,人将称他为厄玛奴耳。」(依﹒7:14)圣史玛窦在描写耶稣基督的降生时亦说:「这一切的事,都是为应验主藉先知所说的话:童贞女怀孕生子,人将称他为厄玛奴耳,意即:天主与人同在。」(玛.1:22)一般的圣经学家都解释,依撒意亚先知书及圣史玛窦所说的童贞女就是玛利亚。为証明玛利亚的童贞,她在领报时与天使的对话十分重要。天使对玛利亚说她要成为「至高者之子」的母亲,玛利亚回答说:「这事怎样成就?我从不认识男子。」(路.1:34)在此,玛利亚所说的「不认识男子」是指她从未与任何男子有婚姻的关系。

    (2) 教会的传承:

    在教会未曾宣布圣母的终身童贞为信理之前,古老的宗徒信经和尼西亚信经已经如此宣信。到了公元六四九年,拉特朗大公会议为攻斥「一性论」,肯定圣母产前、产时、产后童贞。到了十六世纪,天主教面对基督教唯理派的神学家,又提出了圣母童贞的问题。唯理派反对圣母产后童贞,认为耶稣基督非为圣神而受孕,而是来自若瑟。为了反对唯理派,天主教会又在其训导中,肯定圣母终身童贞。

    (3) 圣母终身童贞的意义

    尽管有人争论圣母终身童贞的事实,但为我们看来,终身童贞的信仰,给信徒的生活带来了颇为深刻的启示。童贞的道理并非只为修道者,而是为所有的信徒。今日在神学上,认为圣母在领报时,并没有为自己选择童贞或婚姻,她所选择的只是「天主的旨意」。既然天主的意愿是要她做「童贞式的母亲」,她便终身实行这个旨意。所以,一生专务寻找天主的旨意,是「终身童贞」给一切信徒的启示。

    (二)圣母光荣升天的特恩

    (1) 圣经的启示

    圣经对于圣母死亡和升天的资料,可以说是全缺。教会钦定圣母升天为信理的根据,更是教会的传统及其信仰意识。所谓信仰意识,即是指各地的信徒均不约而同和长时期地如此相信,亦在礼仪中如此庆祝。由于教会相信圣神是临在于教会内,因此,圣神不可让教会及全体信徒数世纪皆生活在错误的道理之中。

    另一方面,虽然说圣经没有明确的启示,但仍可从一些圣经记载,推论出圣母升天的道理。一般常用的章节有,创.3:15及玛27:52。从创世记这段原始福音中,有人认为耶稣基督战胜了魔鬼,亦即是战胜了死亡,而在这场战争中,玛利亚亦参与其中,因此,玛利亚亦应光荣升天,否则,表示这场战门尚未圆满凯旋。至于玛窦福音第廿七章,则是指玛利亚也应复活升天,因为她的地位超过古圣祖,她是耶稣苦难及复活首先去救赎的一位。

    (2) 教会的传承

    在第三、四世纪时,教会内的信徒,便相信圣母灵肉升天。到了第六世纪,圣母升天定为胆礼;在第七世纪时,庆祝圣母升天的瞻礼逐渐普遍。从十一世纪至十二世纪,神学上开始对讨论圣母升天的问题。在一八四九年至一九四O年间,有二千多封请求信寄到罗马,请求钦定圣母升天为信理。在梵蒂冈第一届大公会议里,曾有二O四位教长提议颁布圣母升天为信理。由此种种,可见大部份信徒对圣母升天已深信不疑。

    到了一九五O年十月三十日,教宗比约十二世召开了一个会议,会中通过订定圣母升天为当信的道理。翌日,即一九五O年十一月一日,教宗隆重宣布圣母升天为信理。信条的主要内容是:「无玷卒世童贞玛利亚、天主的母亲,一结束了尘世生活,她的肉身灵魂便一同便被提升天国的荣耀里去。」

    在宣布这项信理时,教宗很小心地避免用「死亡」一词,而用了「结束」二字。原因是当时在神学上对圣母的死亡有许多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她是没有经过死亡而升天,亦有人认为她的死亡很特殊。教宗为避免干预这些争论,而用了「结束」一词,他说:「圣母在结束尘世生命之后,灵肉一同升天。」圣母升天的信仰,在教会内一直维持了一千多年之久,才正式宣布为信理。

    (3) 圣母升天的意义

    圣母升天的信理不仅告诉我们,圣母灵肉光荣升天,从此以后在圣父与圣子之前,不断为人类转祷;在天上,她成为了普世人类的母亲。最主要的,在圣母升天这件事上,信徒可以看到一个得救人性的美丽,不染纤尘,光华夺目。天主创造人,本来就愿意、人达到这极其美丽的境界。人性虽然因罪而受损伤,但因着耶稣基督的救赎,人性仍有可能恢复它受造时的美丽,肖似完美的天主。圣母升天的信理是要告诉人,圣母已到达了圆满的得救境界,救恩不仅进入玛利亚的精神,亦渗透她的肉身,这救恩改变了她整个存在的形态,使她进入了完全的荣耀之中。圣母是最完美的得救者,这是她一生努力与天主的恩宠合作的后果。故此,信徒应效法圣母,与天主的恩宠合作,使人性日渐臻于完美,趋于至善。

    「三钟经」与「喜乐经」

    「三钟经」与「喜乐经」是为追忆圣母玛利亚参与了基督救赎奥迹而编成的美丽经文。第一篇是描述圣母领报时,因为能承行主旨,直接协助了圣子的降生,使我们能获得救恩;另外一篇则是我们偕同圣母,欢呼歌咏基督复活的喜乐。两篇经文都不约而同地交代了圣母在参与基督救世工程上的身份。可惜,由于时代的变迁,很多教友都不认识这两篇经文或已渐渐放弃诵念的习惯了。

    一般来说,「三钟经」是在每天早晨、午响和晚间三段时间分别诵念的,而复活节至圣神降临期间则改念「喜乐经」。至于三钟经的来源已无法稽考,但肯定在十字军东征时代,教会内已习惯在黄昏时分、圣堂打钟号召教友为军队得胜而祈祷。及至第十四世纪,教友更效法当时隐修士的芳表,在早上、午间和日落前,听到教堂钟声,就放下工作,虔诚祈祷。自此,教友也渐养成念「三钟经」的习惯,一天三次提醒自己举心向上。

    至于「喜乐经」的来源,则有一个与圣大额我略有关的传说。话说某复活主日,一大清早,圣人正在举行一项宗教游行仪式时,忽然听到一阵阵天使歌声,赞美天主和圣母说:「天上的母后,喜乐吧!亚肋路亚!因为你所生的儿子,依照他的预言已复活了!亚肋路亚!」圣人闻此天音,立刻回应恳求圣母:「请为我们转求天主,亚肋路亚!」

    为使教友对「三钟经」与「喜乐经」有所认识,现将经文刊登于后:

    三钟经

    领:主的天使向玛利亚报喜,众:她因圣神受孕。(圣母经一遍)

    领:我是主的婢女,众:请依照你的话在我身上成就吧!(圣母经一遍)

    领:天主圣子降生成人,众:居住在我们人间。(圣母经一遍)

    领:天主圣母,为我们祈求,众:使我们堪当承受基督的恩许。

    请众同祷:天主,求你把你的圣宠注入我们的心中;我们既因天使的预报,得知你的圣子降生成人,亦愿赖着他的苦难,及他的十字圣架,获享复活的光荣。因我们的主基督。亚孟。(光荣经三遍)

    喜乐经

    领:天上的母后,喜乐吧!亚肋路亚! 众:因为你所生的儿子,亚肋路亚。

    领:依照他的预言巳复活了,亚肋路亚! 众:请你为我们转求天主,亚肋路亚!

    领:童贞圣母玛利亚,喜乐吧!亚肋路亚! 众:因为主真的复活了,亚肋路亚!

    请众同祷:天主,既因你圣子耶稣基督的复活,使天下万民都得喜庆,今求你因童贞圣母玛利亚的转求,赐给我们永远分享常生的喜乐。亚孟。(光荣经三遍)

    反省、研讨

     圣母终身童贞及升天两端信理,教会在钦定其为当信的道理时,所依据的是那些圣经启示?

     圣母终身童贞的信理,对一般信徒有何意义?

     圣母升天的信理,对信徒的生活有何启示?

    童贞及升天习作

    甲、选择题:(请在下列各题中选出正确的答案)

    (一)圣母终身童贞的信理是在什么时候颁布的?

    口1.公元五四一年。

    口2.第十六世纪为反对原始基督教(马丁路德)而颁布。

    口3.公元六四九年,在拉特朗大公会议反对「一性论」时,肯定圣母产前、产时、产后童贞。

    (二)圣母升天的信理是由那一位教宗所钦定?什么时候?

    口1.由教宗比约第九世钦定为信理。

    口2.由教宗比约第十二世在一九五O年十一月一日宣布为信理。

    口3.由教宗良十三世订定为信理。

    乙、填完题:(请在下列各题的空格中填上适当的字句)

    (一) 在教会未曾宣布圣母的终身童贞为信理之前,古老的╴╴╴╴和╴╴╴已经如此宣信。

    (二)童贞的道理并非只为修道者,而是为╴╴╴╴。今日在神学上,认为圣母在╴╴╴╴时,并没有为自己选择╴╴╴或╴╴╴,她所选择的只是╴╴╴╴。

    (三)教会钦定圣母升天为信理的根据,更是教会的╴╴╴及其╴╴╴╴。

    (四)在宣布这项信理(升天)时,教宗很小心地避用╴╴╴一词,而用了╴╴╴二字。原因是当时在神学上对圣母的╴╴╴╴有许多不同的解释…。

    丙、请写下你对本文的感想及一些较深刻的印象。
八、教会 1、教会的起源
    教会(1)

    教会的起源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25603800)

    藉水和圣神成为教会、信仰团体的一份子,他们彼此支持、鼓励,共同负起宣传福音的使命。

    前言

    名作家思果写过一篇名为「不喜欢教会」的短文。全文如下:

    「很多人说,他喜欢耶稣,但是不喜欢教会。这话很动听。

    殊不知这个教会是耶稣的,在世上代表耶稣。我们可以侮辱一国的大使,而说,我们喜欢派他来的国家吗?

    平心而论,两千年来,教会尽了本身的责任,没有了教会谁知道耶稣呢?我们对教士不要苛求,要维护。」(见証157期)

    如果教友们能像思果般体谅、维护教会的话,那实在太好了。这篇短文不但提醒人要爱护教会,且道出了教会传福音的责任。不过其中有一点要保留的,就是文中所用的语调,是以旁观者的心态,视自己为教会以外的人所说的话。究竟,教会属于谁的?她是怎样产生的?是教友需要教会呢?还是教会需要教友呢?好像上述的连串问题,相信有许多教友都不大留意,但是却和我们的信仰生活有很大的关系。

    我们特选择了「教会」作为这个单元的主题,希望能助我们对教会有一个概括的认识,从而爱护她,负起传福音的使命。

    教会的起源

    我们说教会团体是耶稣建立的。究竟耶稣怎样建立这个团体的?今日我们所见到的教会,是个很具规模和组织的团体,但在二千年前的初期教会,究竟以甚么为基础而成立的?

    ▲耶稣和十二宗徒

    我们知道耶稣用了三年的时间,到处宣讲天国的喜讯。在这三年的工作中,他不是单人匹马的前行,而是带同他的门徒。耶稣在开始宣讲之初,便四处物色人选。马尔谷记载:耶稣来到加里肋亚时,马上便召叫了西满和安德肋,其后又召叫了雅各伯和若望,他们都立即跟随了他。(见谷1:16-20)

    福音记载,耶稣到处传教时,吸引了许多人跟他,但他最后选了十二人和他一起生活,随他东奔西跑,居无定所、食无定时地为人服务。这十二人组成的团体,便是今日我们教会的根源。

    ▲为甚么组织团体?

    一般说法,耶稣和十二宗徒一齐时是教会的雏型,而教会的诞生是在耶稣的死亡、复活事件上的。

    我们回顾一下,当日宗徒们和耶稣一起生活时的经验:他们见到耶稣行了许多奇迹,也听了不少训言,同时更分享了耶稣的喜乐;另一方面却不时因耶稣开罪经师和法利塞人的作为而忧。宗徒们对耶稣的言论教诲,懂得的极为有限。他们是在信德中被耶稣这个人所吸引,愿意抛妻离家,跟随他去传福音。

    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一幕,为宗徒来说是个重大的打击。先前在师傅的领导下,他们不怕艰苦的到处宣讲,如今却一一的躲起来,各自逃散,这团体似乎瓦解了。就在这暗淡无光的一刻,耶稣复活事迹的出现,重新振作宗徒们的信心。复活的耶稣又把四散的门徒聚集起来了。他们现在明白了耶稣的使命和死亡的意义,同时,他们也终于领会到自己的使命,就是要把耶稣复活的喜讯传开去。忽然间,他们的眼目开了,明白耶稣过去所说所做一切的意义,也明白了耶稣的事业,无论如何也不会失去的,而需要向四面八方的人宣讲。他们更回忆起耶稣曾派遣他们两个两个的出外传教的事(谷6:7-13)。最后,在耶稣复活显现时,更对他们明言:「天上地下的一切权柄都交给了我,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成为门徒,因父及子及圣神之名给他们授洗,教训他们遵守我们吩咐你们的一切。看!我同你们天天在一起,直到今世的终结。」(玛28:18-20)

    宗徒体会到他们的相聚,不是为了组成一个甜甜蜜蜜的团体,而是一个向全以色列宣讲基督复活的团体。在这个团体中,他们彼此支持、鼓励,一同负起宣讲福音的任务。看来,宣扬福音这使命便是这教会团体的根源了。换言之,这是个因使命而组成的团体。

    初期教会

    初期教会是指耶稣升天后,门徒聚在一起所组成的团体。这新兴教会的事迹,可见于宗徒大事录中:「他们专心听取宗徒的训诲,时常团聚擘饼,祈祷。因为宗徒显了许多奇迹异事,每人都怀敬畏之情。凡信了的人,常齐集一处,一切所有皆归公用…他们常赞颂天主,也获得了全民众的爱戴;上主天天使那些得救的人加入会众。」(宗2:42-47)

    从上述的内容看来,当时的门徒已展开「传道」的工作,以致人们听了后,不断的有人加入教会团体中。当这些信徒加入教会后,他们便成为传福音者。在教会初期,每一个基督徒都是先驱者,都是基督的见証人。由于他们的努力,在短短数年间,将基督的福音自巴肋斯坦传到欧、亚、非三洲的地中海地区,再向其内陆推进:伯多禄在叙利亚和罗马一带传教,最后在罗马殉道。保禄将福音带到欧洲,消除犹太人和外邦人间的隔阂。他后来也在罗马殉道。若望和多默则深入亚洲西部地区。雅各伯则在耶路撒冷为归化犹太人服务,拓展领域。

    先知依撒意亚曾预言救恩的喜讯,将超越犹太人的国界,进入外邦人的境域,如今这预言果然应验了。在基督的大家庭内,包容了各种民族,联合成为一个超越国界的教会家庭。

    团体的核心和信仰经验

    初期教会发展的蓬勃迹象,除了门徒们赴汤蹈火的大无畏精神外,究竟是甚么原因吸引人,使人肯为教会卖命?

    教会在历史中的宣讲行动,总离不开耶稣基督。当日宗徒所追随的是耶稣基督;初期教会所宣讲的是复活的耶稣基督;其后教难期间,信徒所受的迫害都是为了保存对基督的信仰而起,由此可知,这团体的核心是耶稣基督,是基督吸引追随他的人。

    ▲门徒的信仰经验

    门徒是和耶稣直接交往的人。他们对主的信赖是来自个人的直接经验,不过这经验是在耶稣复活后才唤醒的。由于这份爱的经验催迫每个人,致使他们起来大胆地向人宣讲基督的福音。他们向人表达的是他们自己信仰生活中所碰见的基督,是活生生的事实,是亲历的经验。

    ▲初期教会信徒的信仰经验

    圣神降临后,许多人归化。这些人是听了门徒们所讲述耶稣基督的事迹而归化的。他们中有些人和耶稣有一面之缘,甚或有听过他讲道的;然而更多的是单凭门徒们的见証而相信耶稣。这些信徒是在一个团体气氛下,在祈祷、读经中;在生活分享,互助支持中感受到基督的爱和临现,跟被这爱所催迫,要起来向人宣讲、介绍自己所经验到的基督。这就是基督徒使命感发生的原因。

    ▲今日我们的信仰经验

    今日的基督徒可透过许多不同的媒介来认识基督,领洗以前要经过慕道期才可加入教会。按理而言,今日的基督徒应该有很好的信仰基础,和实践信仰生活的方法才是,然而环顾今日教会内的基督徒,多未体验到如当日信友们般的爱主情怀。看来,我们的信仰,重理论多过实践,认同知识多过经验,以致信仰生活容易流于「规条和公式化」,而忘记了最重要的「生活实践」。这点也间接影响到我们传福音的使命,而认为传福音是神父修女的责任,教友只是一个极次要的角色。

    一个教友领受圣洗圣事时,即接受了传福音的使命,而这使命能否真正的成为一股力量,自内心推动人去履行传福音的职务呢?这便要看看这人的信仰生活经验了。除非人本身已获得了与主相遇的那份爱的经验,否则很难将信仰带给别人。当年宗徒们也是将自己的体验拿出来,充满信心地向人传扬基督,由于这股真诚的爱,使人从他们身上感受到基督的真和爱,而愿意跟随他们的信仰。

    结语

    纵然教会的核心信仰是千古不变的,以基督为中心的,但我们所见到那二千年前的教会,和我们今天的就很不一样,因为教会存在于受时空限制的人类社会中,随不同的社会需要,而要作出合理的改变和适应,使得更有效地向更多的人传报基督的福音。

    从教会历史中得知,在不同时空的社会中,面临不同的挑战,教会就在这历史旅程当中,延续基督的工作,不停地向世界宣扬福音。从外表看来,教会是在教宗领导下的一个宗教组织,但从信仰的角度来看教会的本质时,我们知道她是以基督为首,在圣神推动下,集合所有基督徒在一起的基督奥体。

    反省.分享

    —我用什么方法来维系自己和教会间的关系?

    —当我听到别人批评天主教时,我有什么反应?为什么?

    参考资料

    合一教理 卷五 真理学会

    希望在人间第46-47页 示编委会

    天主教的信仰 保禄书局

    圣经 谷6:7-13

    玛28:18-20

    宗2:42-47

    教会的起源习作

    甲、填充题(请在下列各题空格中填上适当的字句)

    (一)教会是ˍˍˍ建立的;教会的雏型是指耶稣和ˍˍˍ一齐时的生活;教会的真正诞生是在ˍˍˍ事件上。

    (二)耶稣建立教会的目的是为了ˍˍˍ,所以教会是个因ˍˍˍ的团体。

    (三)教会团体的核心是ˍˍˍ;门徒所宣讲的是ˍˍˍ;今天我们所信仰的是ˍˍˍ。

    (四)今天我们的信仰是由十二宗徒的ˍˍˍ传下来的。每个基督徒都有ˍˍˍ的使命,将自己的ˍˍˍ介绍给别人。

    (五)初期教会的基督徒常聚在一起,听取宗徒的训诲,举行ˍˍˍ、ˍˍˍ礼,他们把一切所有ˍˍˍ,并吸引了许多人ˍˍˍ。

    乙、试简述你认识教会的经过。
八、教会 2、教会是甚么
    教会(2)

    教会是甚么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25603800)

    教会是一个有组织的团体,又是一个精神的团体;是人间的教会,而又是富有天上神恩的教会。

    前言

    谈及「教会」,使人联想起许多事物来:有人说教会就是教堂。也曾经听过一些教友以「圣堂」建筑物的宏伟与否来形容「教会」的大小;而有更多的教友觉得教会就是本堂神父、修士和修女们;也有部份教友认为教会就是我们星期日前往参与弥撒的地方。所以,没有圣堂便没有教会了。

    有一次,一位未领洗的青年对神父说:「信天主、信耶稣,绝对无问题,不过,我不想加入教会。」许多人都对教会没大好感,认为教会所订的教律规条太繁杂了,不愿受束缚。从外表看,或许教会给人的形像就是那么的注重繁文缛节,使人受不了,觉得不需要她。这可能是教会不足的地方,也可能是人未曾了解教会。耶稣在世上建立教会,必定有他的用意。试想他一生为人牺牲到底,直至死在十字架上,他又怎会在离开之前立下教会,徒增信徒的麻烦?可知,教会的存在必有其要义和用途。

    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的文献,对教会有一个详尽的描写,也给以一个合乎现代时空要求的「教会形象」。这一课便要向各位介绍一下「梵二」后的教会精神。

    大公会议

    新兴教会在宗徒的努力传教下,随人数的愈来愈多,在传教和治理上都较前忙碌和复杂。在公元五十一年,宗徒聚在耶路撒冷,在伯多禄领导下商讨教会内的一些问题,当时的内容是「决定基督徒是否仍需遵守梅瑟的法律」。后来,这类聚会便演变成为整个教会的会议。

    在大公会议中,全球所有主教在教宗的领导下一齐出席,商讨教会在信仰、伦理、礼仪和教义上的问题。最初的几届会议,是由帝王召开的,因为他们自认是信仰的保护者。后来,自第四届开始,已规定了由教宗的代表主持会议。现时召开大公会议是教宗亲自负责的,由他当主席及厘定讨论内容。出席大公会议的成员包括:枢机、主教、修会会长、宗座代表;领有牧衔的主教也会被邀请出席。此外,尚有神学家和圣教法典的专家列席;甚至有时也邀请一些教友代表作观察员。

    自宗徒在公元五十一年的第一届会议至今,先后共举行了二十一次会议。最近的一次会议是在一九六二年十月至一九六五年十二举行的「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

    梵二的教会观

    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共颁布了十六篇文献,这些文献几乎每一份都论及或涉及教会。因此,实为一个有关教会的大公会议。若以该次会议文献的内容来了解今日天主教的教会观,是最洽当不过的事。其中尤以教会宪章列于其他文献之首者,是因为其他文献几乎皆导源于它之故。由于篇幅所限,我们无法将所有文献逐一介绍,而只能从教会宪章内容中看看我们今天的教会。

    ▲在圣三内集合的基督徒团体

    「一个在父及子及圣神的统一之下,集合起来的民族」(教会宪章4)

    我们都知道,教会是基督徒组成的团体;我们也晓得教会是耶稣在世时建立的,是以耶稣为中心的团体。在这建立的过程中,我们见到天父对人的爱,使圣子降生成人,而圣神则不断地推动圣化这爱的工程:圣子真正的来到人间和人一同生活,后来更建立教会来继续分施这爱的恩宠。所以,我们相信直今天,凡加入教会的人,都能享到天主圣三的爱的生活和恩宠。

    ▲基督的奥体

    教会被称为基督的奥体,基督是教会的头。耶稣多次使用比喻来象征教会:教会是一个「羊栈」,它的唯一必经通道的进口是基督(若10:1-10);教会是「羊群」,耶稣是牧者(若10:14-18);教会是一棵「葡萄树」,耶稣是树的主干,一切生命力都在祂内(若15:1-6)。在这众多比喻中,无非要指出「教会是以基督为首的团体」,祂的作用是给肢体分施生命之源。有时候,耶稣会把自己与祂的门徒和祂的教会认同。当祂派遣弟子时,祂说:「听你们的,就是听我;拒绝你们的,就是拒绝我。」(路10:16)在宗徒大事录中,圣保禄在归化前常迫害教会,耶稣责问他:「你为甚么迫害我?……我就是你所迫害的耶稣。」(宗9:4-5)可知,耶稣与教会是分不开的,是一体的。教友在洗礼中,基督遣发圣神到每位受洗者身上,于是圣神成为教会的灵魂,协调教会的成长、发展。

    ▲基督的圣事

    「教会在基督内,好像一件圣事;就是说教会是与天主亲密的结合,以及全人类彼此团结的记号和工具。」(教会宪章1)

    「圣事」本身是神圣的记号,是用有形可见的具体行动,来表达基督与人类同在的神圣事迹。如今说「教会是基督的圣事」,是因为「教会」是基督临现人间的标记。世界可以在教会可见的行动中,接触到不可见的基督,所以说「教会是基督的圣事」。在这有形可见的教会中,我们见到她的组织和她的工作。基督当初是在贫穷和受迫害之下,完成救赎的工程;如今,教会也在不同时空环境下,走同样的道路,为把救恩传给人类。基督来临,向穷人宣布喜讯,医治忧伤的人,同样,教会也关心照顾受苦的人群。在以上的行动中,教会向人宣示她是一个有组织的团体,但又是一个精神的团体;是人间的教会,而又是富有天上神恩的教会。这就是基督唯一的至一、至圣、至公、从宗徒传下来的教会。

    教会的特征

    每主日参与弥撒时,我们都诵念「宗徒信经」。信经中其中的一句经文「我信至一、至圣、至公、从宗徒传下来的教会」,就是天主教的四大特征。所谓「特征」,是指一些标记,别人由此而认出教会来。这样说来,天主教应该是一个独一无二、充满圣德、大公无私和一脉相传下来的教会,但反观今日的教会,有时觉得她不是那么的完美、而这些标记也不是那么的明确可视。究竟怎样解释?使能支持这「至一、至圣、至公、从宗徒传下来」的特征呢?原来旅途中的教会,在基督恩宠光照下,应该不断地向这四个完美的境界前进。这些记号是每一个基督徒都应致力迈向的目标;而不是说现在的教会已经是一个完美无瑕的教会。事实上,教会是个罪人的教会,因人性的软弱和过失,而使这些标记模糊,甚至有时反见証。不过,教会一直拥有信心,因为基督许下:「看!我天天和你们在一起。」(玛28:20)

    ▲至一

    耶稣只建立了一个教会。但是,今天却有无数的基督教派,各自为政的互不关连。从历史中我们知道,自宗徒传下来的教会第一次分裂的,是东正教会;及十六世纪时,随从马丁路德分出来的基督教会;其后,基督教会更分别建立起许许多多的派别。在这漫长的历史中,姑勿论天主教会的情况如何,但却秉承了自基督建教而来的至一性:全球各地的天主教会,都拥有一致的礼仪圣典。各地方教会虽然有自己的本地化礼仪,用自己的方言来祈祷,但是礼仪圣事的中心是基督;大家都举行同一的感恩祭,分享同一的祭品,共负同一的责任,在同一的精神领袖一—教宗领导之下生活。

    ▲至圣

    教会的历史中,有许多相反圣德的事例发生在教友、神职,甚至教宗身上,而这些事实会使人对教会的「至圣」产生怀疑。不错,这些幽暗无光的时刻,确实抹煞了教会的神圣记号,但是有点不会改变的是,创立教会的是至神圣的耶稣基督,他的教训和所立的圣事,不断地在教会内分施恩宠给人类,帮助人走向圣德的途径。这些都是基督徒所拥有的成圣秘诀。在教会历史中,每个时期都出现了不少有圣德的信徒,他们的德范也就是最好的証据。

    ▲至公

    基督建立教会时,要门徒将福音传遍天涯海角。历代相传,只要福音所及的地方,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加入教会,可以大公无私的成为天主教徒。这至公性使我们的教会超越了国界、地域,也不受政治的束縳限制。于是,普天下的天主教教友,共融于一个大公的教会内。

    ▲从宗徒传来

    如果寻根究柢,天主教可以溯源至宗徒时代。教会内的典章制度,或教义的演绎传授,均是一代一代的传递下来的。罗马教宗是教会首领的正统继承人,是接宗徒位而下传的,负责治理教务及传扬福音的工作。

    结语

    梵二的教会观,非三言两语所能表达,本文在阐述「教会是什么」时,只采用了教会宪章内的第一章资料。其他的资料将于下一课课文中讨论,盼望在这有限的篇章内,能使我们对梵二的教会有一概括的认识。

    反省.分享

    —试从教会的四大特征中看看与其他宗教有什么不同。

    —细读一遍教会宪章的第一章。

    参考资料

    教会宪章 第一章

    天主教的信仰 第148页

    生活、信仰、教理 第20、21、26节真理学会

    教会的起源习作

    甲、填充题(请在下列各题空格中填上适当的字句)

    (一)教会是基督的ˍˍˍ,基督是教会ˍˍˍ;教会是羊栈,基督是羊栈ˍˍˍ;教会是羊群,基督是ˍˍˍ;教会是葡萄树,基督是ˍˍˍ。

    (二)我们说「教会是基督的圣事」,因为教会是ˍˍˍˍˍˍ;世界在教会的可见行动中,ˍˍˍˍˍˍ。

    (三)教会的四大特征是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

    (四)至一的天主教拥有一致的ˍˍˍ,举行同一的ˍˍˍ,服从一个ˍˍˍ。

    (五)教会的神圣记号表现于信友的ˍˍˍ上,故此当教会的成员做相反圣德的事时,至圣教会的记号便ˍˍˍˍˍˍ。

    乙、在现实生活中你有否见到教会的四大特征?能举出实例吗?
八、教会 3、教会的子民
    教会(3)

    教会的子民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25603800)

    天主爱所有的人,在各时代各民族中的人,祂都照顾爱护。

    前言

    一班天主教的老朋友常有不定期的聚会。目的就是「相聚」,故此每次的形式都不一样,但求轻轻松松的谈谈彼此的近况,讨论些热门的宗教问题,再不就是祈祷聚会和圣经分享等。

    在一次的聚会中,座中有人提出一个问题叫大家回答:「我为什么领洗入教?」这是个很普通的问题吧!可能是太普通了,使得各人不敢即时回答。形形式式的答案,可能每个人都不同;又可能同一个人中,以前的答案和现时的答案会不样,不过绝大多数的答话离不开:

    「信耶稣,便入教!」

    「做教友,学习修德行善,做个好人!」

    「教会带领人找寻天主,得永生!」

    「愿意追随天主,有寄托,故此入教!」

    「领洗可得罪赦,成为天主的子女,得永福!」

    「祖传下来都是教友,做教友没甚么不好,所以也跟信了!」

    绝大多数人的答案,都离不开上述的范围,甚少想到基督徒本身的使命,由此可见一般教友,把领洗入教一事局限于个人信仰的得救上,而忽略了基督徒本身在教会内的传福音使命。

    教会内的成员

    天主爱所有的人,在各时代各民族中的人,祂都照顾爱护;只要人做好,按祂的教导而生活,天主必定保护他们。伯多禄教导当代的说:「凡在各民族中,敬畏祂而又履行正义的人,都是天主所中悦的。」(宗10:35)

    天主不但接纳、爱护敬爱祂的人,而且愿意他们聚在一起,互相联系的形成一个有共同信仰的民族。所以,在旧约时天主与以色列民立约:「天主说,请看,时间已到,我将同以色列定约……我要把我的诫命投入他们心内,我要把诫命铭刻在他们心内,我将是他们的天主,他们将是我的民族……无论大小,他们都要认识我,天主说。」(耶31:31-34)

    旧约中以色列人组成的团体,可以说是新约中耶稣建立教会的预像。自始至终所要表达的是:「天主号召了那些信仰耶稣为救世者、为统一及和平本原群众,组成一个教会,作为一个有形的圣事,给全体及每个人带来这拯救性的统一。这个教会应向全球发展,并渗入人类的历史中。同时又超越时代和国家的界限。」(教会9)

    从上述所引的文字中,可见教会是由所有信仰基督的人集合而组成,并负有延续和传福音的使命。这个超越时空的团体,在不同时代中发挥她的传扬福音的使命。今天教会中的天主子民,按其职务来分,可分三类,就是「教友」、「神职」、「修会会士」。

    ▲教友

    所谓「教友」是指教会内,神职人员及修会会士以外的所有基督徒。当然,广义上来说,神职和会士也是教友,不过,他们在教会内的献身生活中所领受的使命,令他们从事特定的职务,而和一般教友的不同。教友们在圣洗圣事中和基督结合,成为天主的子民,以他们的独特的生活方式、分沾基督的司祭、先知及王道的职务,在人群中从事传福音的使命。

    • 司祭——基督是大司祭,他奉献自己做赎罪的牺牲。教友在圣洗中也分了这「祭献」的职务。教友分这职务时,所奉献的绝对不是物质的祭品,而像耶稣一样奉献自己。「献上你们的身体(自己)当作生活、圣洁和悦乐天主的祭品。」(罗12:1)换言之,基督徒的祭献是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献上生活的祭献:在不同的环境和生活中,用不同的方式,将自己的奉献在感恩祭中,结合基督的祭献,一同奉献给天父。

    • 先知——基督是大先知,他用生活作証,以超然的能力给人揭示天父的王国,而且在祂升天后仍然尽祂先知的任务,祂透过教会和教友来继续这职务。当教友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上活出福音的精神时,就是间接地向人宣示基督的信仰。我们发觉,在某些缺少神职人员的教会,以及那些因政治因素而不容许宣传福音的国家中,有时候,由教友充当传福音的使命,以身教来传扬基督的讯息,可能就是该地方教会的唯一宣讲方式。

    • 王道——基督受苦被置于死,但当祂光荣复活时,高居于万物之上,天下万物都在祂脚下称臣,以天主为万有的主宰。基督降世将福音传遍天下,就是要天下万物都归向天主的王国,以王国为中心。基督把这项权柄传给祂的弟子,要他们立身于万物中,以圣德、克己的生活战胜罪恶的势力,将人导向基督君王,这样就是实践基督徒王道的使命。

    每一位教友在加入教会时,已承传福音的责任。教友传教的职务,在今日教会,愈来愈受重视和广泛的推介,因为,他们所涉猎的范围和接触的对象,远较一般圣职、修道所及的更大更多。在不同的阶层和工作岗位中,都能发挥传教的力量。

    ▲神职

    耶稣立了教会,这是所有基督徒的家,为了使这个家发扬光大,永垂于世,便需要一些人来专心的管理,主持大局。所以,教会内的「神职」人员就是为此而存在。天主教会承袭昔日宗徒所传下来的传统,设立了主教职。主教、十二宗徒的继承人,他们的助手司铎及执事,共同接受教会的职务,替天主治理教会。

    • 主教——主教自宗徒继承人中领受职务,作教会的牧人,在自己的教区内负起至高领导者的职责。在信友中间,主教代表最高的司祭耶稣基督,司铎则是主教的协助者。全球主教集合而组成的主教团,是在教宗领导下执行职务的。罗马教宗也是是主教团中的一份子,不过他是继承伯多禄宗徒的职位。昔日伯多禄被基督选为宗徒们的首领,全权管理教会的事务;故此,教宗是以伯多禄的继承人身份,来负起教导万民的职责。如今,全球天主教教徒,均以罗马教宗为教会之首,是全体天主子民的精神领袖;这是二千多年来罗马天主教会所保持的特征之一。这位教会的精神领袖,是超越了种族和国界,凌驾于时空环境,以真理来统御天下万民的心灵,导人至真、善、美、爱的境界。

    • 司铎——司铎是我们在地方教会中这所接触到的神职人员,他们在堂区内传教,接触教友,施行圣事。司铎的职务是由主教分派,通常是在堂区内服务,或被指派出任教区内的一些特别服务。梵二指出:「司铎因圣秩(神品)圣事之故,依照永远的最高司祭基督的肖像,被祝圣为新约的真司祭,去宣讲福音,管理教友,并举行神圣的祭祀。」(教会28)根据圣教法典,规定司铎不可结婚。这种生活是一种特殊的召唤,人必须出于自愿才能作出奉献。

    • 执事——近年来教区常有晋升执事的典礼,通常以此作为晋升司铎前的一个步骤,然而,在某些国家中,执事已成为一种永久性的职务。执事的职务早在初期教会中已存在,宗徒大事录也有记载(见宗6:1-7)。执事的职务,除了不能举行感恩祭和施行悔罪圣事外,执事可在教会内协助举行各种礼仪、讲道、教育、和关怀有需要的人。在一些没有司铎的堂区,执事便要主持堂区工作,举行圣经诵祷和分送圣体等。

    教会内的神职人员也和教友一样,首先藉圣洗圣事而接受了基督徒的使命;后来愿意献身,进一步地专务教会传福音的工作,然后选择铎职的独身生活,从事传教救灵的使徒工作。因为他们在教会内的专职工作,看来好像高出于一般教友之上(这是教友们传统的想法),这实在是职务上的差别,使他们在教会内处于领导的行列而已,在教会内、在天主前是没有等级之分的。

    ▲修会会士

    在神职和教友之外,尚有修会会士。这些人蒙受天主的召叫,献身追随福音劝谕而生活。教会内现时有无数的男女修会,属下的会士均遵守贞洁、贫穷及服从三个圣愿。各人按照其修会会规精神度团体的生活。这些修会会士,由会长遣派到各地方教会,协助传教工作,例如办学校,从事社会服务工作,更有直接参加传福音的工作,在堂区内服务。

    修会会士的献身生活,在今日来说,犹如一种标记,因为他们简朴的福音化生活方式,超脱地追求永恒的国度,而摒弃物质主义无止境的需求,向人超示永生的无限价值,所以说是一种标记。

    成圣的使命

    「所有在教会内的人,无论其属于圣统阶级或为圣统所治理,都领到了成圣使命,就如圣保禄所说『天主的意旨是要你们成圣』(得前4:3)。教会的这种圣德,不断地表现……其他每人身上的表现方式不一,每人在自己生活环境内追求爱德的成全,而兼善他人;在实行所谓福音劝谕时,每人都有其独具的方式……」

    在教会历史中,无论在那一个时代,在任何的国家,都出现过一些被教会公认为有圣德的圣者。有时候,就在教会萎靡不振、败坏的时刻,便出现一些独具圣德的圣人来重振教会。我们可以说,这是圣神临在的记号,使教会保持她「神圣」的一面。事实上,除了这些圣人外,教会尚有无数的无名圣者,他们在不同时空环境下,努力活出基督的福音精神。每个人都负有成圣的使命,这点是我此生的生活指标,要不断走向更圆满的境界。以前我们常说「要救自己的灵魂」,相信亦即此意。不过,单救自己的灵魂,看来思想狭窄些,未见到基督大公的精神。我们要在生活中成己成人,在可及的范围内做传福音的工作。

    结语

    在教会内,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同时每一个人都负有传福音的使命。当我们在生活中不断更新,迈向一个更圆满的境界时,我们就是在圣德的道上前进。

    反省.分享

    —细读一遍教会宪章第四章。

    —在你现时的生活中,可否找到方法去服务教会?如何?

    参考资料

    教会宪章第三、四、五、六章

    生活、信仰、教理第33、34节 真理学会

    圣经: 耶31:31-34

    宗10:35-43,6:1-7

    得前4:1-8

    教会的子民习作

    甲、填充题(请在下列各题空格中填上适当的字句)

    (一)旧约中以色列人组成的团体,是新约中ˍˍˍˍˍˍ的预像。教会内的成员,按其职务而分为ˍˍˍˍˍˍ。

    (二)教友在领洗时便领受了ˍˍˍˍˍˍ的职务。是要他们在不同的工作环境中发挥ˍˍˍˍˍˍ。

    (三)神职、修会会士和教友一样,在ˍˍˍ内接受ˍˍˍ的使命;后来愿意作进一步的献身时,才选择ˍˍˍ和ˍˍˍ的生活。

    (四)司铎是要守ˍˍˍ生活的;而修会会士则守ˍˍˍˍˍˍ的圣愿生活。

    (五)圣保禄说:「天主的意旨ˍˍˍˍˍˍ」所以,每个基督徒在自己ˍˍˍ内走ˍˍˍ的道路,并尽力做ˍˍˍ的工作。

    乙、谈谈你对一般神父、修士,修女的印象。
九、新约导言 1、读经运动
    新约导言

    读经运动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天主教教友总会(电:25603800)

    主,你的语言是我步履前的灵灯,是我路途上的光明。(咏.119:105)

    前言

    「你明白所诵读的吗?」

    「若没有人指教我,怎么能明白?」(宗.8:30)

    以上的对话记载于宗徒大事录第八章内,是斐理伯与厄提约丕雅太监的对话。当时太监在阅读依撒意亚先知书中有关默西亚的诗歌,因为他不明白书中所指的是谁,斐理伯便上前给他解释。后来,这位太监接受了洗礼。

    怀着同一的目的,这一单元将介绍有关圣经的一些普遍问题,以帮助我们对圣经有一个概括的初步认识,这样或可提起我们阅读圣经的兴趣,养成每日读经的习惯。

    读经运动

    有人说:「天主教会以前放弃圣经,现在才重新发现它,推行读经运动。」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近几年来,教会推行读经运动是真的;然而并非以前放弃圣经。反之,圣经在天主教教会内向来都备受重视,处于一个重要的地位。

    首先,圣经内容是我们信仰的中心和生活准则。教会礼仪中如感恩祭、圣事、祈祷的内容诵读,都是以圣经为主的;神父、修女们每日所规定的日课经文,也几乎全部取自圣经;此外,教会的証道和慕道者的教理内容等,也是取材于圣经。从上述的事例看来,天主教教会又怎会放弃圣经呢!

    至于引起此一说法的原因,是由于天主教在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之前,从不鼓励教友研读圣经;圣经虽然备受尊敬和重视,可是和教友们没有直接的接触,远离一般信徒的日常生活。

    Δ梵二大公会议前

    圣经是一本超越时空的不朽之作,成书过程经历了数千年,并以多种不同文体写成,同时是全世界所有着作中译文最多的一本书。在阅读圣经时,如果没有人指导和解释是很难明白的。注释圣经的工作,亦是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解释圣经的目的,是将圣经内文不清楚或暗晦的地方,给予正确的讲解。天主教有一惯例,所有出版的圣经,均要加上注释,用意就是帮助读者们正确地明白圣经的内容。

    由于怕教友们错解圣经的含意,特别是旧约,据说以前连修女们在修院内也不许读旧约的。当时,教友们很少读经,同时也不可能每个人有自己的圣经。为了保存圣经的完整性及纯正的解释,教宗良第十三世于一九0二年十月三十日发表一份宗座文件,命令成立圣经委员会,这是教会内有关圣经问题的最高权威机构。此外,委员会更推动及提倡教会学者对圣经难题的研究,而于一九0九年在罗马成立了圣经学院,提供学者们一个好的研究环境,同时也培育这方面的人才。教宗成立此宗座圣经委员会的用意,是想通告天下教友,在某些圣经难题中,那些是属于信德的道理,那些是可以自由讨论研究的部份。由此可见,教会在圣经的研究和解释上,常持守着严谨的态度,决不随意滥用。

    Δ梵二大公会议后

    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给予圣经一个特殊的地位。首先在大会进行期间,以盛礼恭奉圣经到会场的一个特别位置上,这行动表现出对圣经的极度尊敬。其次,大会所发表的十六个文献的内容,均以圣经精神为出发,按照圣经的教诲来面对现时代的各种问题,以达到教会内上下一体的信仰革新生活。这样的做法,是希望教会从圣经中重新汲取活力,刷新整个教会的行动,在教会内掀起一片读经热潮。鼓励教友读经、生活圣言的言词,更是散存于各文献内。其中启示宪章说:「神圣公议会也同样剀切并特地劝告所有基督徒,特别是修会的会士们,要藉多读圣经,去学习耶稣基督高超的知识。原来不认识圣经,即不认识基督。所以要藉充满天主言语的神圣礼仪,或藉热心阅读,或藉专设的训练班,以及其他受教会司牧批准及督导的,而在我们现代到处盛行的可嘉方法,欣然去接近圣经。」(启示25)

    由于整个教会都意识到圣经的重要,而教友方面又对上主圣言产生很大的饥渴,读经小组,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蓬勃生长。如在巴西、菲律宾、迦纳、莫三鼻给、印尼、瓜地玛拉、法国和美国等地,发现这样的读经小组,日益增多。至论香港,关于研经小组的设立,亦在各堂区内出现。

    为何要读经?

    四五十年代的教友,拿着要理问答来背诵,对圣经里天主默启的文字全无认识,仍然可以做个好教友。至于所背的要理问答、所用的经本和所听的道理,其实都是来自圣经的,那么,为什么要返回圣经里去呢?既然有神学家预备好了现成的佳肴,为什么还要自己重头做起去找寻食物呢?

    读经运动,旨在使每一个信徒,经由自己个人研读圣经,而直接听到天主所讲的话。圣经是天主用人的言语来向世人说话。天主说话时,用的就是人类所用的工具,用我们所能领会的言语,来传递祂无穷之爱的讯息。试问,我们愿意直接地收到这爱的讯息吗?或是愿意听到由别人过滤了而传来的摘要呢?

    让我们看看以下的比喻:某人有一个朋友来探望他。他两人谈得很投契,也谈了很久。实际上,那位朋友所谈的内容,新鲜的东西可能相当少;可是听者仍然感到很满意。他们彼此耐心地听对方说话,及关心对方的问题。换句话说,由于彼此交谈而增进他们的友谊和互相了解。他们之间所交流的,远比一些片断的新闻为多。如果这人对朋友说:「不要浪费我的时间啦!把你要说的话摘要下来,付邮寄给我吧!」我们听了这话可有什么感想?一个朋友的话,决不能把它精简起来,作成摘要;因为我们所需要的是直接与朋友的接触。同样的,圣经里天主的话也不可由精简摘要来代替,天主在圣经里,并非只在启示真理,同时,祂是在启示自己。

    日用的食粮

    尽管一个人读了很多书,得到学校的最高荣誉,拿到文凭及学位,但当人踏入社会后,不可能祇靠学校的知识来维持自己的一生,而要不断地继续充实自己。我们的信仰生活也是一样,领洗后仍要继续与生活一齐成长,单靠慕道时的一点教义来维系信仰是不够的。所以教会给我们预备了强健身体的「补品」。这些「补品」除了圣事礼仪生活外,阅读圣经的圣言生活是另一个最好的方法。

    在我们的一生中,圣经应该是我们主要的祈祷默想用书,我们必须把它放在手边。我们在阅读其他宗教书籍时,如果遇到引用圣经章节时,应该查阅圣经,找出内文来细读。圣经中的不同章节,在我们生活中不同的时期,可能对我们发生不同的影响,使我们活一个更有意义的生活。

    有一次,一位在医院里病重垂危的老妇人,当一位义工问她可有甚么需要帮忙时,她要求那位义工为她诵读格林多人前书的第十五章。圣保禄在这一章里,讲的是我们与基督一起复活的道理。当义工诵读时,看见她很感动,面露安祥之色;而在她床边的圣经,有几节已用铅笔划下记号,可见在她生活中曾多次阅读过这段经文;现在这段经文正好给她带来力量和安慰。这就是圣经在我们生活中发挥力量、滋养生命的极好例子。

    结语

    纵然我们都承认「读经」的好处,也愿意每天读经,然而,大多数人的经验总是半途而废,三两天便停顿下来。追究原因,可能是读的方法不当,也可能对圣经全无认识,再加上没有恒心,使人品尝不到「读经」的滋味。在以下的课文中,我们将给各位介绍一些有关读经的资料,同时也给「圣经」这本书作一简单的介绍。我们相信圣保禄宗徒所说的:「凡受天主默感所写的圣经,为教训、为督责、为矫正、为教导人学正义,都是有益的,好使天主的人成全,适于行各种善工。」(弟后.3:16-17)虽然这些效果,不可能是即刻生效;但不要紧,不必灰心,只要持之以恒,早晚必会生效,因天主曾保証说:「譬如雨从天降下,不再返回原处,只有灌溉田地,使之生长萌芽,偿还播种者种子,供给吃饭者食粮;同样,从我口中发出的言语,不能空空地回到我这里来;反之,它必实行我的旨意,完成派遣它的使命。」(依.55:10-11)

    反省

     我家里有一本圣经吗?我把它放在甚么地方?

     除了在参与弥撒时聆听圣经外,我又试过自己读经吗?

    圣经目录

    旧约

    梅瑟五书

    创世纪(创)

    出谷纪(出)

    肋未纪(肋)

    户籍纪(户)

    申命纪(申)

    历史书

    若苏厄书(苏)

    民长纪(民)

    卢德传(卢)

    撒慕尔纪上(撒上)

    撒慕尔纪下(撒下)

    列王纪上(列上)

    列王纪下(列下)

    编年纪上(编上)

    编年纪下(编下)

    厄斯德拉上(厄上)

    厄斯德拉下(厄下)

    多俾亚传(多)

    友弟德传(友)

    艾斯德尔传(艾)

    玛加伯上(加上)

    玛加伯下(加下)

    训诲书

    约伯传(约)

    圣咏集(咏)

    箴言(箴)

    训道篇(训)

    雅歌(歌)

    智慧篇(智)

    德训|篇(德)

    先知书

    依撒意亚(依)

    耶肋米亚(耶)

    哀歌(哀)

    巴路克(巴)

    厄则克耳(则)

    达尼尔(达)

    欧瑟亚(欧)

    岳厄尔(岳)

    亚毛斯(亚)

    亚北底亚(北)

    约纳(纳)

    米该亚(米)

    纳鸿(鸿)

    哈巴谷(哈)

    索福尼亚(索)

    哈盖(盖)

    匝加利亚(匝)

    玛拉基亚(拉)

    新约

    福音

    玛窦福音(玛)

    玛尔谷福音(谷)

    路加福音(路)

    若望福音(若)

    宗徒大事录

    宗徒大事录(宗)

    保禄书信

    罗马书(罗)

    格林多前书(格前)

    格林多后书(格后)

    迦拉达书(迦)

    厄弗所书(厄)

    斐理伯书(斐)

    哥罗森书(哥)

    得撒洛尼前书(得前)

    得撒洛尼后书(得后)

    弟茂得前书(弟前)

    弟茂得后书(弟后)

    弟铎书(铎)

    费肋孟书(费)

    希伯来书(希)

    公函

    雅各伯书(雅)

    伯多禄前书(伯前)

    伯多禄后书(伯后)

    若望一书(若一)

    若望二书(若二)

    若望三书(若三)

    犹达书(犹)

    先知

    默示录(默)

    新约导言

    读经运动习作

    简答下列各题目:

    (一)打开圣经目录,写出新旧约各书的名称。

    旧约圣经有:

    新约圣经有:

    (二)请抄下圣保禄宗徒在「弟后.3:16-17」中的一段话:

    (三)谈一谈你对圣经这本书的一些印象。
九、新约导言 2、圣经这本书
    新约导言

    圣经这本书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天主教教友总会(电:25603800)

    圣经的原文是希伯来文、希腊文和阿刺美文;它的译文超过一千五百多种,是一本历史最长、最古老、最畅销的书籍。

    前言

    五花八门、多姿多采的生活,令香港人对「读书」提不起兴趣。幸而在言论自由的风气下,报摊上的书刊杂志,却又琳琅满目,到处可见。除了各大小日报外,更多的是各种定期刊物,影视周刊,漫画连环图和成人杂志等。

    阅读固然是个良好的习惯,可以增广见闻,充实知识;但是,如果所读的是一本不健康的书时,不但浪费时间,而且会误导思想,伤害身心。

    一本书的真正价值,除了出版商所关心的销售量之外,更重要的是它对人的感化、影响力的大小。向来,圣经被列为世界上每年销售量最大、对人感染力最强的一本书。圣经的原文是希伯来文、希腊文和阿刺美文,许多人未能看得懂,但它的译文却超过一千五百多种,是一本历史最长、最古老、至今销售量仍然有增无减的畅销书籍。在过去的五百年中,已经常是世界上最畅销的一本书。这原因在那里?究竟圣经是本怎样的书?谁是作者?

    人类的天书

    圣经是一本旷世不朽的作品,不同于一般的伦理、文学、哲学、科学或历史等着作。哲学家祁克果说过:「圣经是天父给世上儿女的一封信。上面有着你、我的姓名和地址。」在这本天书里,这位天上的父亲,处处流露着祂对子女们的爱和关怀,千方百计地告诉我们,甚么是可以做的事,甚么是不该有的行为;也告诉我们,以前许多人违背祂时,所得的后果是多么可怕。最后,祂决定派祂的儿子来世上,教导世人怎样生活。以上的这些事迹,都写在这本天书内。不过,有一点更重要的,是我们从这本天书中得以认识我们慈爱、公义的天父。所以,所有基督徒(包括天主教和基督教),都以圣经为信仰生活的根据,并从圣经中认识天父和基督的面貌。

    圣经既是认识天父的根据,故此,这本天书和一般的书籍很不同,它是天父推动人写成的。世上书籍的作者是人,而这本天书的作者分别是天主和人。

    圣经的作者

    圣经是一部天书,是天主的作品。但是,天主在「写」下圣经时,也用了人来完成。换言之,人也是圣经的作者。圣经这本书是很多的人,在不同的时代、环境下,各自与天主一齐完成的。例如旧约中的先知书和新约中的福音等,都是明显而易见的例子。天主是全部圣经的作者,各时代的人是圣经不同部分的作者,究竟,天主怎样和人合作去完成这本伟大的着作呢?

    圣经中的灵感

    「灵感」一词,辞海中解释为:「文艺科学活动中,因思想高度集中,情绪高涨而突然表现出来的创造能力。是一种神秘的精神状态,是极少数天才所独有。」从上述的描写中,我们知道「灵感」并非可以控制,也不必经过一番思索的过程而得到的。

    灵感一词,是来自外文‘INSPIRATION',字义有「吹」的意思。换言之,是指来自外在因素而使人得到某种能力。

    所谓圣经中的灵感,实在是指圣神的能力,影响圣经作者的理智、意志和表达能力,写下天主愿意表达的事情。一九四三年教宗良十三世颁布的「上智天主」通谕中,对圣经的灵感作了以下的主要解释:

    (一)天主圣神光照圣经作者,使他们正确地运思,写出一切天主所愿嘱咐的事;

    (二)天主圣神推动作者,只是愿意写下天主所要写下的一切;

    (三)天主圣神助佑作者,适当而无误地表达天主所愿表达的。

    换言之,在书写的过程中,当然不是指单单执笔的那一刻,而包括了构思、搜集资料等等的行动在内,天主和人一齐,天主是主因,人受委于天主而和天主合作。不过,在进行的过程中,人不是完全被动的工具,而是每个人有自己的独特处。例如作者的时代背景、文化思想和教育程度等,均影响到该书的特色。然而,它绝不会影响到天主愿意向人表达的意愿和内容的正确性。

    灵感与启示

    我们常说:天主启示自己给人类,究竟启示和灵感有甚么分别?启示和灵感均来自天主对人的主动行为,是同一的天主的救恩行为。灵感是天主能力进入人身,使人做、讲、或写天主所愿意的;而做启示就是天主在那些藉灵感所完成的行动、言语和书籍中所表达的意义。因此,可以说启示是天主灵感的效果。而灵感与启示之别是:灵感的对象只限定在一部份人身上,例如古圣祖、先知,以及圣经的作者,并且,为了完成天主对人类的救恩,他们必须以他们的自由与天主合作;而启示的对象是全人类,一切人应信仰和接受天主在不同方式下所表达的救恩讯息。

    我们试举个例子:天主愿意所有人都认识祂。祂用了许多方法来启示自己。其中的一个方法,是藉着圣经。天主的能力进到写圣经的作者身上,如玛窦、路加、若望、保禄,推动他们,写下祂想要人类知道的内容。于是,我们读圣经时,天主便藉着经上所说的话给我们启示了祂的真理。

    圣经的不错性

    上文说过,圣经有两个作者:天主和人。天主在默感人书写圣经时,人能够将天主愿意表达的事情,毫无错误的藉着写作表达出来。现在我们要谈的,是关于圣经中毫无错误这问题。

    所谓「毫无错误」是圣经的另一个特点,是受到天主的灵感和神恩所产生的效果。圣经内容的表达手法和技巧,都带着当时人的背景和色彩。故此,明显地表面上的错误及不合情的例子非常多,尤其在今天看来,甚至是可笑无稽的。所以,又怎可使人相信圣经的内容是正确不能错的呢?

    这里,我们首先要明白一点,圣经的写作目的和意向,不是要写一本科学书,而是要表达天主的启示。启示的内容是无论在任何时空璟境下,都要传递无误的表达出来。至于我们所看到的表达手法,如作者所采用的文学类型等,都是使用了当时人所有的观念和熟习的事物,是很受到时空的限制的,甚至是相反科学原理和严格的历史批判;但因为圣经的目的不在于写一本科学着作,也不是一本严格的历史书,它所要无误地表达的一个讯息,是「人类的救恩」。即是说天主的救恩如何在人类中出现;祂怎样进入人类历史中,如何使之完成。所以,圣经的不错性,纯粹是指圣经内表达的「救恩性的真理」的不能错。由于这救恩事迹的出现,是在人类历史的某个时刻中,所以,某些与救恩有密切联系的历史事件也是不能错的。例如耶稣降在犹太人中,在那里传教、被钉死等,都是历史的事实,是发生在犹太史中,这是不能错的。

    △救恩的不错性

    所谓救恩,是指天主进入人类历史中,对人启示祂愿意拯救人类。在旧约时,祂与以色列民族订立一个盟约,祂是他们的天主,并答应照顾、保护他们。到了新约时代,耶稣的降生,使这救恩计划的实现,更具体圆满地表达出来。后来,耶稣更建立教会,以保存及传述这救恩计划给万世万代的人类。圣经中有关上述救恩事迹的表达及通传,是不能错的。

    △历史的不错性

    「救恩」是在「历史」中出现的,天主常利用了历史事实,来表达和完成祂的救恩。当我们说历史的不错性时,是指一些与救恩打成一片的历史事实而言。例如旧约中的出谷事实,在犹太人的历史中,这是一件两个民族互相争斗的史实,但从天主这启示一方面来看,这个历史事实亦是天主拯救犹太人的救恩史实。

    结语

    我们略述了圣经的着作特点,和它的不能错误性后,相信仍未能解答我们心中的许多其他与圣经有关的问题,因为圣经实在是一本伟大而不朽的着作。有人穷毕生的时间和精力,来探讨圣经,但问题仍然是层出不穷的。假如我们希望通透圣经的有关问题后,才去读圣经的话,相信这辈子也无法打开圣经来阅读了。

    事实上,读经时最重要的是在信仰和祈祷中进行,单靠理解是不行的。固然,学术上的理解,或可帮助我们找出该本书的来龙去脉,但若要收到书中的救恩讯息时,便非要透过信德和祈祷不可。这一点正是天主启示给我们至重要的真理。

    反省.讨论

     实际经验中,当人向我质疑、责难圣经的某些内容或字句时,我的反应怎样?如何应付?

     我有怀疑过圣经的内容吗?那一类内容是我难以接受的?

    参考资料

    *圣经十讲 光启

    *约书的故事 真理学会

    *圣经的启示与灵感 神学论集19期

    *灵感与圣经 神学论集11期

    新约导言

    圣经这本书习作

    甲、填充题:(请在下列各题的空格中填上适当的字句)

    (一)圣经是ˍˍˍˍˍˍˍˍ写成的,所以它的作者是ˍˍˍˍˍˍˍˍˍˍˍ。

    (二)圣经中的灵感是指ˍˍˍˍˍˍˍˍˍ,影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写下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

    (三)当我们说圣经的不错性时是指ˍˍˍˍˍˍˍˍˍ所表达的ˍˍˍˍˍˍˍˍˍ的不能错。

    (四)圣经不是一本ˍˍˍˍˍˍˍˍˍˍˍ和ˍˍˍˍˍˍˍˍˍ,作者在书写时,使用了

    ˍˍˍˍˍˍˍˍˍ和ˍˍˍˍˍˍˍˍˍ来表达,所以这些表面上的错误是可以接的。

    乙、请简述「灵感」与「启示」有何不同。
九、新约导言 3、新约的形成
    新约导言

    新约的形成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天主教教友总会(电:25603800)

    第四世纪的西乃抄本,内容包括全部新约,是于十九世纪在西乃山下的一间隐修院中发现的。

    前言

    每一个国家、民族都有自己的「过去」,那怕是二、三百年,甚或是三、五千年也好,他们都有自己的历史事迹。例如我国数千年的历史文化,都收集在四库全书里。这套不朽之作,集合了我国的经典要籍,收书3503种,共79337卷之多。可以说,四库全书是贯穿中华民族各朝代流传下来的文化结晶,在中国史上具有永恒的价值。

    为基督徒来说,圣经具有超乎时空的永恒价值,因为圣经的主角是耶稣。耶稣生于二千多年前,而他的事迹却跨越了各国和各民族的界限,贯穿了各时代中的人类。圣经内记载的是整个人类与神交往的事迹。远在耶稣降生前,及他离开人间后,教会内发生的种种事情,亦记载在圣经内。对于一本如此重要的典籍,该如何去学习和运用,确实是个不简单的问题。

    圣经

    大多数基督徒都读过圣经,而且希望深入地去认识及了解它。这一课,我们先从新约着手。

    圣经这名称是中文译名。英文「BIBLE」一词源自希腊文的「Tábiblia」意即‘Thebooks’,圣经是个复数名词,含有许多本书的意思,后来此字在拉丁文中出现时却成了单数,英文便译成‘BI-BLE’,于是,看不出它原来复数的意思。事实上,圣经并非单独的一本书,而是集合了许多部书。

    「圣经」意指神圣的经典,而「经」字在说文解字:系巠声,识也。「经」字原意是说织布用的纵线,而「纬」是织布用的横线。推论起来,经纬是一切成事的基础,所以亦说:经者道之常。是生活和做事应守的规范。在汉代时将儒家一些有分量的典籍着述收录为经,成为时人入学研读的要书。如今,我们的圣经更是一本研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天书。

    圣经共有七十三卷,分为两大部分。前一部份称为旧约。后一部份称为新约。新旧约是以耶稣降生为分界点。叙述耶稣降生前的历史事迹者称为旧约;自耶稣降生开始便称为新约。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新约形成的过程吧。

    新约形成过程

    我们读经,首先要有一本圣经。我们打开圣经时,读到的是一篇接一篇的文章,有些是连贯的,有些则是独立的。究竟一本圣经是怎样形成的?今天我们读到的书是怎样诞生的呢?

    新约经书的写成,可以说是经历了百多年的时间。但并不是说:一位作者坐下来开始写,未写完便去世了,便由第二位、第三位接着的去写,最后共用了百多年时间来完成。实际上,新约的成书,是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 纳匝肋耶稣(公元前六年至公元三十年)

    四部福音的内容都是记载耶稣生平事迹的。耶稣三十多年的生活,特别是他的传教生活,都收在四福音里。新约的成书,是在耶稣降生便开始蕴酿。但是,这一切的记述行动,却在他死后几十年才开始。换言之,在当时没有人想过要记下所发生的一切,也没有人想到这些事迹可以延续到千百个世代地传接下来。

    耶稣的公开生活,始于公元二十七年左右,他在约旦河受洗,然后用了三年的时间传教。这期间他收了十二个门徒,他和他们一齐生活,出外宣讲、治病、行奇迹。当他做这一切时,他从未坐下来订个计划,也未写下任何的言论着作,他只是以「行动」来証明他所说过的话。最后,他被教会的首领控告,罗马政府把他处死。死后第三日,他自己却复活起来。以上的事迹,门徒们都是目击証人。

    (二) 初期教会(公元三十至七十年间)

    耶稣收了十二个门徒,这批人一直跟随着耶稣,当时他们目睹耶稣所做的一切,心里却不大明白,只是觉得师傅很了不起。但当耶稣被捕而钉在十字架上时,他们却怕得要命,躲藏起来,不敢公开露面。后来,耶稣复活了,开启了他们的眼目,更因着圣神的光照,他们渐渐醒寤过来,他们记起耶稣生前说过、做过的一切事。他们觉得要忠于师傅的教导,而且愿意将他们所体验到的信仰经验与人分享。于是他们走出房子,向四周的人宣讲耶稣是救主。

    当时,门徒们以三种方式来实践他们的信仰生活:

    向人宣讲耶酥复活了的事迹

    开始时,门徒只是向犹太人宣讲,慢慢便发展到向外方人推介耶稣基督。他们主要是向人宣告耶稣是先知预许的默西亚,他来世上为给人带来喜讯。他在世时曾济世治病,免除人间苦痛。当无知的人类将他钉死后,他自己按预言而自行复活起来。如今,他仍生活在我们中间。

    举行礼仪庆祝主的复活

    门徒聚在一起时,回顾与耶稣一起的事迹,特别是最后晚餐时的一幕。他们分享彼此的感受,更会向不在场的门徒覆述当时的情形。我们可以想像到:当他们覆述这一切时,他们所看到、面对的耶稣,是复活了的天主子。换言之,他们在信德的光照下,看到复活的基督与他们在一起;无论他们在宣讲及举行擘饼时,生活的天主是和他们在一起。

    教授新信徒

    这时候,有许多人加入教会,成为基督的门徒。于是,门徒们便要为新入教者讲解耶稣的生平事迹,为他们解答信仰上的难题。他们一次又一次的覆述着耶稣的生平。

    (三) 编写成书(公元七十年至一百年间)

    四本福音的编写成文字,约在七0年以后至一百年间,而四福音的完成日期亦不一样。远在四福音成书之前,约于公元三十六年时,圣保禄宗徒归化。当时教会传扬福音的工作,发展得很快。许多热心的门徒,如巴尔纳伯、斯德望和斐理伯等,都献身加入传福音的行列。到保禄归化后,他们更成了中坚分子,将福音传到小亚细亚、希腊、以至罗马。由于传教的范围日形扩大,门徒们无法时时亲临各地巡视。于是,保禄便于公元五十一至六十四年间,给各地方教会写信,一来问候当地的教会人士,二来解答各地教会的难题,鼓励各人热心事主爱人。这些书信被搜集起来,便成为今天我们读到的「圣保禄书信」。圣保禄书信是新约各书中成书最早的一部分。

    由于同一的原因,门徒们不可能亲自到各教会去宣讲基督的事迹,于是便将亲自目的一切书写下来,以传诵于各地和后代。

    第一部成书的是马尔谷福音,约在公元七十年。马尔谷是从伯多禄的教理讲授得到资料的。

    第二部成书的是路加福音,约在八十至九十年间。作者写作的对象是外邦人,他还写了宗徒大事录,可说是福音的续篇。

    第三部是玛窦福音,成书日期约为八十至九十年间。

    最后的一本是若望福音,来自宗徒若望手笔,约于九十五至一百年间。

    此外,若望、伯多禄、雅各伯、犹太和其他们徒,亦曾给各个教会写下了不少书信,现时有部分亦收入新约全书中。

    结语

    从上述成书的过程中,我们知道耶稣从来没有写下任何言论和道理,只有一次圣经记载耶稣蹲下身在地上写字,不过没有记下书写的内容。回顾古今中外的哲人,如拍拉图、孔子等,都不是着书立说者,他们的着述都是徒弟们记下来而成书的。为耶稣来说,这方法更见真实,且为人所接受。从福音中,我们接触到的耶稣,是如此的平易近人,如此的热爱众;如果耶稣是个着书立说的大学问家时,相信很多人都不敢接近他,而把他列入某一阶层的人中了。就因为耶稣的一生是如此的简朴,言行一致地生活于人们当中,结果使门徒们不断地怀念、反覆回想着他的一切,最后,要把这些事迹记下来,留传于世。

    讨论

     当日宗徒们把自己与基督相遇的经验写下,介绍给别人;现在,也让我们分享一下自己的信仰经验。

    参考资料

    *HowtoReadtheNewTestamentbyEtienneCharpentier

    新约成书三个阶段

    纳匝肋耶稣 初期教会 成书

    6B.C.28-30A.D.30A.D.51-70A.D.

    70A.D.100A.D.

    童年事迹门徒生活出福音的喜讯

    隐居纳匝肋三十年

    三年公开生活1.宣讲圣保禄以

    2.庆典书信来宣讲

    收门徒3.教授

    宣讲

    行奇迹门徒在信德

    光照下重读

    死亡耶稣的生平

    复活 有系统地书写出来

    马尔谷(约在70年)

    路加(约在80-90年)

    玛窦(约在80-90年)

    若望(约在95-100年)

    新约导言

    新约的形成习作

    甲、填充题(请在下列各题空格中填上适当的字句)

    (一) 新约的形成可分三个阶段:

    (1)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

    (2)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

    (3)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

    (二) 初期教会的门徒以三种方式来实践信仰生活,就是

    (1)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

    (2)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

    (3)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

    (三) 新约四福音是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

    等四部,宗徒书信有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

    ˍˍˍ、ˍˍˍˍˍˍˍˍ、和ˍˍˍˍˍˍ等人的作品。

    (四)四本福音之编写成书,是由于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的工作发展得很快,

    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日形扩大,门徒无法亲自前往宣讲ˍˍˍˍˍˍˍ,于是便编写成四部福音。

    乙、试略述新约形成的过程。
九、新约导言 4、对观福音
    新约导言

    对观福音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天主教教友总会(电:25603800)

    玛窦、马尔谷和路加三本福音,在叙述耶稣事迹时,采取了相同的观点,在编排脉络及材料取舍上都很接近,可并排对照着求看,故称为对观福音。

    前言

    有一次,一位朋友问我:「你们基督徒究竟相信那一个耶稣?为什么有几个耶稣的故事?那一个才是真正的版本?」

    勿说这番话出自一位外教人口中,相信我们很多教友也未必明白为甚么会有几个耶稣的故事?除非教友自己有读经的习惯,不然,一般教友多数在主日感恩祭中听神父读福音,通常在诵读内容之前,读经者会说:「恭读××福音」,指出该篇福音的内容是取自那一本福音的。假如我们留心的话,会记得主日读经是分为甲、乙、丙三个年份作为一个循环的;三年当中所选读的圣经连贯地介绍救恩史的计划,使教友在三年内清楚明白基督在救恩史中的地位,和积极地参与这事迹。三年内选读的圣经是依照教会礼仪年历来编订的;每年选读一本圣经:甲年选读玛窦,乙年选读马尔谷,丙年选读路加。若望福音则在四旬期及复活期才选读。

    从上述四本福音在教会年节的编排使用上,可见每一部都是教会「认同的版本」,只不过每本书写作的时间、地点和对象都不同,故此每本书有自己独特的地方。这一单元,我们将分别介绍每本福音的内容。

    「福音」

    「福音」这名词现今已成了我们基督宗教上的一个固有名词。由于我们习惯性的使用,使我们不曾想到去追究它的源流是怎样开始应用的。

    现今教会内说到「福音」时,不外是指以下的三种含意:一是基督来到世上,在世上建立天国的好消息;二是指记载耶稣生平言行的那四部福音;三是指举行感恩祭或其他礼仪时,从四部福音中选读的一段经文。

    「福音」字词的来历

    中文「福音」(有译为「佳音」或「喜讯」)一词,译自希腊文的Eu-angelion及希伯来文的Besorah。在希腊文化内,福音一词,表示一个报信者传报的好消息,例如战事胜利和某些大事等;此外,更指一切关于皇帝的好消息,例如太子诞生,新皇登基等。宗徒们,特别是保禄因了这希腊文化的影响而引用这名词,表示耶稣基督是天父给世人带来的真喜讯。

    新约中「福音」本义

    马尔谷福音开始时已用了「福音」一词:「天主子耶稣基督福音的开始」(谷.1:1)在注解上说「『福音的开始』不是指本书的开始,而是指天主子耶稣救赎人类的喜讯,以若翰的宣讲开始了」(注)换言之,这是个连串的行动,是耶稣要实现带给人类的好消息。根据玛.11:4-6及路.7:22-23的记载,若翰派遣徒弟访问耶稣时,耶稣仅用依撒意亚先知的话作答:「你们去,把你们所见所闻的报告给若翰:瞎子看见,瘸子行走,癞病人得了洁净,聋子听见,死人复活,穷苦人得了喜讯。」若翰明认自己是给民众传布喜讯的使者,他的宣讲来自天主的福音,天主的王国将在世界上开展。

    耶稣自天上下到人间,亲自将天主的王权带来世上,他的一言一行,都在实现这一个救世的工程,并在世上建立天主的王国;所以,当宗徒们宣讲福音时,其实就是宣讲耶稣基督、他的一生。因此,今天教会内,福音一词,表示天主在耶稣基督内赐给我们的喜讯。

    「对观福音」

    玛窦、马尔谷、路加和若望,四部福音都是讲述耶稣降生救赎的事迹,所以它们之间,会有许多相同点及不少相异的地方。教会内称玛窦、马尔谷和路加三本福音为「对观福音」,因为这三本福音,在叙述耶稣事迹时,采取了相同的观点;在编排脉络及材料取舍上都很接近。

    「对观」(Synoptic)这名称暗示:将前三部福音并排对照着来看时,会发现其间的内容是如此的接近,有些地方是三部福音都相同的,又或至少其中两部福音是相同的。根据学者们多年的研究所得,三部福音互相的关系,有以下的事实:

    (1) 其中不少材料是三部福音都有的。玛宝和路加有不少特别属于他们两者的材料。其余的便是每部福音所独有的材料。学者们称这三样传授为三重传、双重传和单传。马尔谷的内容,几乎全部出现于路加及玛窦双重传,但亦有单独于其中一部福音出现。马尔谷自己独有的资料约为30节。

    (2) 福音中不但有不少的共同材料,而且这些材料中的用语,屡次是同一的。例如有关「背十字架」言论,可同时见于玛.16:24-25,谷.8:34-35,路.9:23-24。

    (3) 福音分段的前后次序,大体上是一样的,它们显然是根据同一个耶稣公开生活的纲领,就是:洗者若翰的使命,耶稣受洗试探,耶稣在加里肋亚内外的服务和活动,往耶路撒冷路途中,在圣城与犹太领袖们辩论等,最后是苦难、死亡和复活的事迹。

    (4) 玛宝和路加所共有的和他们所独有的事件,都插入马尔谷的架构里,不过手法并不一样。

    照上述学说看来,马尔谷该是三本福昔中最早写成的。玛窦和路加在写福音时,都参考过马尔谷的内容,所以在编排上取了相同的次序;然而,他们也加入了独有的材料。学者们对此解释说:他们参考了另一文件。这文件收集了耶稣的许多言论,今日我们称它为「言论集」,或简称它为「Q」。「Q」来自德文「QUELLE」一字,意思是「源流」。

    马尔谷资料来源

    马尔谷福音是最早写成的。那么,它的材料是那里得来的呢?在上一课课文中,我们提到圣经中新约形成的过程是经过几个阶段的。在未成书之前,门徒们藉着口传的方法来宣讲福音,所以,在马尔谷写书的时候,已有了一套有关耶稣生平和言论的宣讲。如今我们所看到的马尔谷福音,是依据初期教会宗徒的「初传」,是指在初期教会中,宗徒们以见証人的身份,向人宣讲耶稣基督救世的喜讯时,流传下来的传统内容。

    我们知道,宗徒书信的成书,是在四福音之前。从宗徒大事录伯多禄的宣讲和保禄书信的内容中,我们知道当时在教会中已有了一套相当系统化的「传福音」格式。关于当日「初传」的内容,在宗徒大事录内可找到实例。

    「你们都知道:在若翰宣讲洗礼以后,从加里肋亚开始,在全犹太所发生的事:天主怎样以圣神和德能传了纳匝肋的耶稣,使他巡行各处,施恩行善,治好一切受魔鬼压制的人,因为天主同他在一起。我们就是他在犹太人地域和耶路撒冷所行一切的见証人。他们却把他悬在木架上,杀死了。第三天,天主使他复活了,叫他显现出来,……」(宗.10:37-43)

    伯多禄向外邦人宣讲的这一篇讲词中,我们发现它已经在描述了前三本福音的内容,伯多禄的叙述次序,也正好成为三本福音日后写书时的纲领,而第一个应用的人就是马尔谷。马尔谷曾是保禄的传教伙伴,他主要是将伯多禄有关耶稣言行的口述内容记录下来,而加上一些目击証人所提供的内容细节,最后写成了马尔谷福音,开始了「福音」的新类型。

    结语

    对观福音所引起的问题,学者们已研究了二百多年,至今仍未得到一个圆满的解决方案。前文中所引述的假设、推想理由,亦只能提供了某些问题解答上的参考。至于可否成为正确无误的论証,则仍未有肯定的答案。

    当我们将三本福音平行排列,对照着来阅读时,可使我们进一步了解每部福音的不同重点和它成书过程的历史事迹。这点对于我们研读圣经肯定是有帮助,但并不是最重要的;而最重要的,是圣史在他自己作品中所愿意宣传的「福音」内容。

    讨论

     比较马尔谷福音与宗.10:37-43内容中的异同,并讨论之。

    参考资料

    *HowtoReadtheNewTestament

    *对观福音导论 神学论集13期

    *对观福音问题 神学论集16期

    *四福音概论 华明书局

    *圣经辞典 思高

    读经的态度:

    (一) 信赖上主,以赤子之心,聆听天主的训诲。

    (二) 谦逊受教,以开放的胸怀,承受天主的启示。

    (三) 听从圣神的指导,接受圣神的启示。

    (四)

    读经的步骤:

    (一) 祈祷─祈求圣神光照,用信德的眼光去暸解经文。

    (二) 读经─任选一段,或依次序读一章。

    (三) 反省─圣经向我启示了些甚么?我在经句里学到了些甚么?我怎样才能回应天主的圣言?

    几个对你有用的圣经章节:

    忧闷时………请念若望.16:16-23;依.40

    需要平安时…请念玛窦.11:25-30

    疾病中………请念圣咏.91

    失足犯罪后…请念圣咏.51;若望.3

    感恩时………谲念圣咏.103

    祈求仁慈时…请念圣咏.86

    焦虑时………请念玛窦.6:25-34

    亲友逝世时…请念得前.4:13-18;圣咏.107

    诱感时………请念若望.15:1-8;圣咏.139

    新约导言

    对观福音习作

    甲、填充题(请在下列各题空格中填上适当的字句)

    (一)新约中共有ˍˍˍˍ部福音,它们的名称是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

    ;

    称为对观福音。

    (二)福音一词在希腊文化中是的意思;今日在教会中是指。

    (三)教会称玛窦、马尔谷和路加三本福音为福音,因为它们在叙述。

    (四)福音是最先写成的,而玛窦和路加写作时参考了

    的内容和资料。

    (五)马尔谷资料的来源是取自初期教会的内容发展而成。

    乙、简答题:

    简述一下你对「对观福音」的认识。
十、福音 1、马尔谷福音(上)
    福音

    马尔谷福音(上)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天主教教友总会(电:25603800)

    马尔谷给我们暗示说:离开加里肋亚走向耶路撒冷是个艰苦的旅程。这里暗喻了基督徒的皈依历程也是艰苦的。

    上一单元,我们讨论了「对观福音」的一些问题。现在,我们要进到每一部福音的内容中,了解它的特色和中心思想。这一课我们先从马尔谷福音开始。

    前言

    有一次,一位研究马尔谷福音的专家向学生发出一个问题:「为甚么当时的人要杀死耶稣?」结果他们找到的答案是:「因为耶稣与众人一起吃喝,与穷苦病患、有罪和无望的人分享了他的生命,给他们亲密的友谊和肯定他们的尊严」

    当学道理时,我们听到和所谈论的耶稣是一个救主,一个从天而降来人间的人,现在透过马尔谷福音的独特描写,及从他作品的编排、结构和暗喻中来探讨耶稣是谁。

    如果我们能打开马尔谷福音,比对着课文来阅读时,更能帮助我们了解内容,加深我们对耶稣的认识。

    马尔谷福音是四部福音中最短的一部,只有十六章,合共六百七十八节。一般学者认为马尔谷福音是最早写成的。

    马尔谷生平

    关于马尔谷的生平,没有详细的资料,我们从宗徒大事录及书信的内容中,得到有关马尔谷如下的资料:

    马尔谷即是宗徒大事录中所提及的「若望」,他的母亲叫玛利亚,是个热心的基督徒;初期教会团体,常在他家里举行祈祷。宗徒大事录曾记载,伯多禄出狱后即往马尔谷家里:「他(伯多禄)既明白过来,就往若望──号称马尔谷──的母亲玛利亚的家去,在那里有好些人聚集祈祷。」(宗.12:12)

    马尔谷不是宗徒,没有直接听取耶稣的教训,他所得的资料是从伯多禄处听回来的。据说马尔谷是伯多禄的得力助手,亦可能是伯多禄给他付洗的,因为伯多禄称他为:「我儿马尔谷」(伯前.5:13)。他曾跟随保禄出外传教。保禄在罗马被捕时,马尔谷正在那里帮助传教,因保禄在书信中称他为:「我的合作者马尔谷」(费﹒24)。后来,保禄派他到哥罗森人那里去:「巴尔纳伯的表弟马尔谷也问候你们──关于他,你们已获得了指示;如果他到了你们那里,你们要接待他」(哥﹒4:10)公元六十六年,保禄第二次被囚时,曾去信弟茂德,请他带马尔谷来罗马:「你要赶快到我这里来!德玛斯因爱现世,已离弃我到得撒洛尼去了;…只有路加同我在一起。你带着马尔谷同你一起来,因为他在职务上为我是有用的。」(弟后.4:9-11)

    此后,关于马尔谷的生活便没有什么记载了。不过,有传说他去了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Alexandria)传教,并在那附近致命。

    福音的形成

    「福音」一词,最初是指藉口头来宣讲耶稣基督;保禄在致罗马和迦拉达书信中即用了「福音」这名称(罗﹒1:1;迦.1:7)。在四部福音的着作中,马尔谷首先用「福音」一词来指他所写有关耶稣的救赎事迹:「天主子耶稣基督福音的开始」(谷﹒l:1)。可以说,是马尔谷发明了「福音」这文学类型,开了四福音的先河。

     资料来源

    一般学者认为:马尔谷所得的资料是来自伯多禄。这些资料原是伯多禄讲授的教理,马尔谷收集起来编成第一部福音。成书的时间约在公元六十年至七十年之间,地点则在罗马。不过,亦有部分学者认为马尔谷不是第一部福音,是在玛窦福音之后写成的。

    马尔谷在书写的过程中,除了聆听伯多禄的口授外,他亦搜集了其他目击者口头传承的资料,特别是有关耶稣被捕、受审以至被钉死和复活的事迹,然后整理出一部以地理和时间为架构的耶稣生平事迹来。

    今日学者们根据下列的理由,承认马尔谷的资料是来自伯多禄的:

    (1)福音中有相当多「亚兰语」式的说法,及一些只出现于本福音的亚兰语(见注),这指出了巴勒斯坦及耶路撒冷是本福音资料的来源地。至于在伯多禄的宣讲中,同样亦有反映着以耶路撒冷为中心的亚兰语。

    (2)福音中所独有的一些细节和生动的描写,似乎来自一位目击者的直接资料,而伯多禄被视为这些事件的目击者,且要在这福音中多次出现,比在其他福音中出现的次数较多。

    注:亚兰语即阿剌美语,是耶稣时代民间通用的语言。耶稣祖先是用希伯来文的,后充军到巴比伦,惯用了亚兰语,于是希伯来文成了不甚流行的古老用语,只在文字上应用。旧约的原文,除了几卷或几小段外,大都是用希伯来文写成的。希腊文是罗马统治时代,因受希腊教育影响,而成了当时通行的文字。新约各书,除了玛窦原文是亚兰文外,大都是用希腊文写成的。

    马尔谷福音的特色

    马尔谷是一位毫不矫饰的圣史。他的叙述明快而紧凑。一开始便带领读者投入到耶稣充满活力的使命中,继而进入苦难、复活的高潮。以下就是马尔谷福音的一些特色:

     地理讯息

    地理是马尔谷福音中的一个重要特征。从地理结构上来看,可以分为加里肋亚和耶路撒冷两部分。

    福音的前半部事迹(一至十章)在加里肋亚发生:以若翰洗者的工作及耶稣受洗为序幕,开始耶稣一生的事迹;然后发展到后半部(十一至十六章),耶稣在耶路撒冷的生活是他生平的高峰,其中包括了他的苦难、死亡和复活事迹。

    福音的大体结构如下:

    谷.1:1-13──耶稣公开生活的预备:若翰的使命,耶稣受洗、受试探;

    谷.1:14-10:52──在加里肋亚传教事迹;

    谷.11-16:8──在耶路撒冷事迹;

    谷.16:9-20──这几节,普遍认为不是出于马尔谷的手笔,而是后来才加上的。

    马尔谷在耶稣公开生活上,加上一个清楚地理大纲,是为了使他福音讯息更具戏剧性。加里肋亚是犹太人与外邦人杂居的地方。由于初期教会在此发展得非常蓬勃,所以马尔谷把耶稣富有生气的传教活动,如耶稣的教导和奇迹等,都放在加里肋亚这一部分。

    此外,从加里肋亚转到耶路撒冷这一个旅程中,却又暗示着耶稣旅程中的另一幅度──他的使命与十字架的关系。

     旅程

    这是马尔谷福音中所强调的另一个特征。依照地图指示:加里肋亚在北面,而耶路撒冷在南面,是两个对立的方向。作者利用耶稣和门徒往耶路撒冷旅途间所发生的事迹,给我们指出另一个讯息来。旅程的叙述集中于8:22-10:52的章节中。

    首先耶稣提出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你们说我是谁?」(8:29)。伯多禄说出耶稣是默西亚,但是,却不明白是甚么意思。当耶稣向他们描述自己的未来使命,及预言自己要受苦受死时,他们都表示反对,或误解了耶稣的意思(见8:32,9:32-35,10:35-37)。

    其后,耶稣用行动(奇迹)来表示他是谁;他也教导他们「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随他」(8:34)

    ,「为了他和福音的缘故而丧失生命」(8:35),「舍弃家庭和财富,为了能自由地追寻天国」(10:29-31),「成为众人中最末的一个,并要成为众人的仆役」(9:35),「以谦逊和服务来代替野心」(10:42-45)。

    最后以治愈耶里哥的瞎子事迹(10:46-52),来结束旅程;实际上耶稣指出门徒的「盲目」,若要追随他,需有悔改的恩宠。

    从上述穿插内容中,马尔谷给我们暗示说:离开加里肋亚走向耶路撒冷是个艰苦的旅程。这里暗喻了基督徒的皈依历程也是艰苦的,无法与十字架分开。我们也看到门徒迟钝的一面,和耶稣多次的点醒,均无法使他们领会,这是人性软弱的一面。因此,人要不断的悔改皈依。

    结言

    在我们实际的生活经验中,我们也会如同门徒们一般的愚笨,由于固执、偏见和誓不低头的骄傲,我们无法打开心扉来聆听圣神的启迪,以至窒息了我们信仰生命的成长。盼望我们能舍弃自身的盲目,经验耶稣的教导,逐渐皈依他。

    反省、讨论

    细读马尔谷福音一遍:

    把有关伯多禄的事迹记下来,看看有多少处。

    把有关耶稣的名字、称号找出来。

    参考资料

    *圣经辞典 思高

    *神学论集13、16、23、46 辅大

    *对观福音耶稣受难史 陈擘虹译华明

    *HowtoReadtheNewTestament E.Charpentier

    马尔谷福音(上)习作

    甲、选择题(请以来选出正确的答案)

    (一) 马尔谷福音内容的主要资料是来自:

    口1.保禄

    口2.伯多禄

    口3.当时的一些目击者

    (二)马尔谷福音,若以地理结构来说,可分为加里肋亚和耶路撒冷两部分。第一部分的事迹是在那里发生的?

    口1.耶路撒冷

    口2.加里肋亚

    口3.纳匝肋

    (三)马尔谷福音的另一个特色是旅程的描述,这是说耶稣生平事迹发生时的旅程是在:

    口1.加里肋亚到耶路撒冷途中

    口2.耶路撒冷返回加里肋亚途中

    (四)耶稣一生,他的死亡、复活是生命的高峰,这事迹是在那里发生的?

    口1.耶路撒冷

    口2.加里肋亚

    口3.纳匝肋

    乙、是非题(请在口内填上表示「是」或表示「非」)

    口(一)首先以「福音」这名词来专指耶稣生平事迹者是玛窦宗徒。

    口(二)马尔谷福音内的一些细节,写得非常生动,这是由目击証人伯多禄所提供的。

    口(三)在福音中,作者暗喻了基督徒的皈依历程是艰苦的,是与十字架分不开的。
十、福音 2、马尔谷福音(下)
    福音

    马尔谷福音(下)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天主教教友总会(电:25603800)

    马尔谷用空坟来表明耶稣已复活的事实,整部福音也以此作结。

    前言

    三本对观福音所记载的耶稣生平,都有类似的编排顺序,而我们相信玛窦和路加是参考了,马尔谷的内容,受到他的影响而成书的。马尔谷是三本福音中最短的一部福音,而且没有「耶稣童年史」的部分。现在本文要讨论的是马尔谷福音内文的编排组合和它的主题思想。

    福音中的段落和主题

    马尔谷福音共有十六章,第十四章起是耶稣的受难史。从第一至十四章的内容中,我们找到下列十二个段落的组合,而每一组合都有自己的主题,以下我们分段来阅读。

    (一)1:1-13耶稣传教的准备──首先点出耶稣的身份是「天主子、耶稣基督」。继而以耶稣受洗来証明他是天主子;其后又以受试探来暗喻他所受的痛苦。自此,我们见到天主子光荣与痛苦的使命。

    (二)1:14-45传教的开始──用几件发生的事迹来介绍耶稣宣讲的样本:召门徒、驱魔治病、吸引群众等行为,都显示出耶稣本身所具备的神秘力量。

    (三)2:1-3:6与法利塞人的冲突──共记载了五次与法利塞人冲突的事迹。这些事实际上并不是在一起发生的,但马尔谷将它们编在一组,使我们见到耶稣的作为、法利塞人的责难和耶稣的答覆。此外,其中耶稣要指出他是默西亚,他要赦罪、寻找罪人,并实行仁慈的法律。

    (四)3:7-35耶稣周围所发生的事情──包括受群众拥护、选宗徒、遭毁谤、真亲属等事件。看来没有多大连贯性,内容上只加深前段中赞成和反对情景。

    (五)4:1-34天国比喻──共有五个比喻:播种、灯、尺度、种子、芥子。天国是宣讲的中心思想,这里用比喻说明天国的实现,要求人合作(播种、尺度),但另一方面却又要依靠天主的力量(灯、种子)来完成。最后芥子的比喻,是说明天国是由小至大,发展神速。

    (六)4:35-6:6行奇迹――共有五个奇迹:平息风浪、驱魔、治病、复活,最后因为人不信,耶稣不给他们行奇迹。这一段接上一段天国比喻说出耶稣的工作──天国的力量都在耶稣的能力下实现出来,但在过程中,有时耶稣要求人发信德(血漏病妇、女孩的父亲),但对附魔者却不要求;另一方面,纳匝肋人不信,耶稣便不给他们行奇迹。这说明了天国的力量是由天主而来,但要求人合作。

    (七)6:7-29耶稣名声远扬──这一段包括派遣宗徒外出传教及若翰洗者被斩首事迹。表面看来,两个叙述没有多大关系但亦暗示了耶稣传教上将遭遇的困难。

    (八)6:30-8:26饼的事迹——这一段内的事迹都提到「面饱」或「饼」的事。用两个相仿系统来串成两个叙述:

     两次增饼6:308:1

     两次过海6:458:10

     门徒不了解6:528:14

     两次与法利塞人辩论7:18:11

     两次警告他人7:148:14

     各用一个奇迹结束7:318:22

    这一段是以食粮为主题,显示耶稣救援工作和教训,是人类的食粮。

    (九)8:27-10:52基督奥迹的显示──这一段亦是相当长的篇幅。如上一段般可以分为几个对比。首先在27-30节中,藉伯多禄的口说出耶稣是「默西亚」,其后是三次有关受难的预言,之后都有教训|和奇迹:

     8:31首次预言受难「弃绝自己」教训;显圣容

     9:30二次预言受难「作最末的」教训;耶稣圣名能力

     10:33三次预言受难「服役众人」教训;治好瞎子

    最后所附加的道理有:基督门徒的爱德(9:41);论坏榜样(9:42-50);论离婚(10:1-12);祝福儿童(10:13-16);富贵少年(10:17-22);财富之害(10:32-27);百倍赏报(10:28-31)。

    这段主题强调做基督徒的条件是要摆脱世物,实行爱德,追求天国;而基督自己所走的是一条苦路,因此,基督徒亦必须通过苦难来参与基督的光荣。

    (十)11:1-26在耶路撒冷所发生的事迹──包括荣进耶路撒冷、诅咒无花果树及清除圣殿。耶稣荣进圣京的场面很盛大;清除圣殿时更显示他无比的威力和荣耀;不结实的无花果树,则象征犹太人的受罚。

    (十一)11:27-12:44耶稣与对头的五次冲突──耶稣行事的权柄、向凯撒纳税、复活

    、最大的诫命、默西亚为达味之子。五次冲突更加显出耶稣是谁。同时,又预告了苦难的迫近。在冲突中,耶稣又用恶园户和穷寡妇的事迹来指责对方。

    (十二)13:1-37末世讲词──在简短引论后,分为五个论点:谨防假基督及末世先兆、迫害、大灾难、人子来临、基督再来已经迫近,但时间不确定,故要清醒期待。纵观耶稣的宣讲,以天国开始他的公开生活(1:15),而以天国的来临作为结束。

    苦难事迹

    马尔谷福音所记载的苦难事迹,编排在14、15两章中。马尔谷有意将「苦难」思想贯穿他的全部福音,例如在十一章所写的荣进耶路撒冷,即可视为苦难的开端。至于在这之前,亦分别在8、9、10各章中以穿插式般预言过苦难事情。马尔谷不单只交待耶稣的苦难,同时整个其他的叙述都是与苦难有关的。试看看马尔谷叙述与耶稣有关系的人物的遭遇:例如耶稣开始传教时,若翰洗者的被捕、斩首,与反对者渐增的冲突,以及门徒拒绝耶稣付出生命的召叫,这一切都在准备读者到达福音的高潮──死亡、复活。总括来说,马尔谷以耶稣的死来支配他的故事,定了一个模式来向读者注解耶稣是谁,和他使命的意义是什么。

    耶稣是谁

    马尔谷福音中在交待「耶稣是谁?」这一问题上,用了一种若隐若现的手法。

    我们发觉马尔谷将耶稣的一生,交织在「成功」和「失败j的事迹中。他一方面让我们看到「天主子耶稣基督」所作的光荣事迹:表达出耶稣是个成功的宣讲者、受人敬佩的老师、受人爱戴的行奇迹者。这些有力的行为,很可以证明他的身份;然而,这些事迹上的另一面,耶稣却不为人所了解。常有一度神秘的帏帐,使人们看不出他的真实意义来。甚至,耶稣自己也禁止人宣扬开去。马尔谷在此所着意的是:这种既隐藏又显露的紧张状态,贯穿着耶稣一生的作为。他用了三个不同、但互相连贯的方法写出这一点:首先耶稣常对魔鬼或被他治好的病人,严禁他们宣扬开去,因为他怕在世时会受到人的误解,以为他是政治性的默西亚;其次,耶稣在讲比喻时,私下开导他的门徒,但却不给外人解释;最后一点,就是马尔谷常指出门徒们对耶稣的所言所行,始终不懂。这种迷惑不解,直到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光荣复活时才醒悟过来。

    马尔谷在回答「天主子」、「默西亚」这问题时,是安排在苦难公议会审问耶稣时,出自大司祭的一段对话中:「你是默西亚,那应受赞颂者的儿子吗?」耶稣说:「我是,并且你们要看见人子」(14:61-62)。但是,真正到达高峰是在耶稣大喊一声断气以后,百夫长所说的那段话:「这人真是天主子」(15:39),这是整个人类给耶稣的一个答覆,同时成了耶稣显露身份的起点:他在十字架上开始使人看到,而在复活时才真相大白。

    耶稣复活

    前面说过马尔谷只用了16:1-8短短几节,来报导耶稣复活的事迹。这报导太短了,只说出坟墓空了,而没有任何复活显现的叙述;因此,有人在较后时间,参考了其他福音而补上9-20节的叙述。

    其实,马尔谷用空坟来表明耶稣已复活的事实,而整部福音也以此作结,实在有他的用意。马尔谷认为耶稣的一生事迹,要从他的结束方式(复活)上看,才能领悟过来。究竟耶稣的结束是怎样的呢?按他的写法不是死亡,是复活。空坟表示谁也没有看到耶稣复活;更好说,为今后所有信仰基督复活的人,是在信德光照下,从启示中去领悟耶稣的福音:他一生的事迹。

    结语

    马尔谷以耶稣和门徒从加里肋亚出发为起点,一直向着耶路撒冷走去。耶稣在耶路撒冷完成他的使命──死亡、复活;但为门徒来说,郄是另一个旅程的开始或延续:将耶稣福音传扬开去。耶稣一生所走过的路,所面对的失败,使我们明白到,我们所追随、宣扬的耶稣基督,不单是一个会行奇迹的全能者,同时亦是一个甘愿背着十字架、把自己交付出来的人子。他当日走过的路,也就是我们所有基督徒今日应该走的路。

    分享

    和别人一起分享谷﹒16:1-8有关基督复活的事迹,看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本课的参考资料与上一课相同)

    福音

    马尔谷福音(下)习作

    甲、 选择题(请以来选出正确的答案)

    (一)马尔谷在什么时候揭开关于耶稣是「天主子」、「默西亚」这问题的真相?

    口(1)是耶稣在受审时被人责问的对话中

    口(2)耶稣被钉十字架上时

    口(3)耶稣复活后

    (二)门徒虽与耶稣一起生活,却对他所言所行始终不懂,这种迷惑不解,直到何时才领悟过来?

    口(1)耶稣行奇迹时

    口(2)耶稣被捕时

    口(3)耶稣光荣复活后

    (三)「你是默西亚,那应受赞颂者的儿子吗?」这句话是谁对耶稣说的?

    口(1)百夫长

    口(2)比拉多

    口(3)大司祭

    (四)马尔谷以「苦难」的思想来贯串整部福音,他的用意是甚么?

    口(1)增加耶稣受苦的气氛

    口(2)预备读者到达「死亡、复活」的福音高潮,预示耶稣的痛苦历程。

    口(3)以显示出耶稣使命的伟大性

    乙、简答

    为什么马尔谷用空坟来表明耶稣的复活?
十、福音 3、玛窦福音(上)
    福音

    玛窦福音(上)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天主教教友总会(电:25603800)

    玛窦福音在内容上对团体内的手足情谊,有直接的描述。

    前言

    四本福音中,有两本是用宗徒名义写成的,就是玛窦和若望。玛窦福音常被称为教会福音,因为它不但内容丰富,而且大部分以耶稣的言论和教训构成,是教会施教的理想资料。另一方面,自古至今,在教会礼仪中,玛窦福音是最被常引用的一本福音,且排在四福音之首。

    这一课,我们要进入玛窦福音的内容中,找出作者在这部福音中给我们介绍耶稣基督的独特性来。

    作者问题

    当我们开始讨论玛窦福音时,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是作者的问题。根据教会古老的传授,认为这福音是十二宗徒中的玛窦所写。后来经学者们研究,否定上述说法,主张非出自玛窦宗徒之作。时至今日,两派的学者各有自己的解释和依据。

    依据教会的普遍传授,以为「玛窦用希伯来文编排过耶稣的言论」,故相信第一本福音是玛窦宗徒所写成的玛窦福音;他们认为只有出自玛窦本人手笔,才会在每次说及玛窦这名字时,为自己加上「税吏」这个为犹太人讨厌的衔头。学者们更认为在教会内进行的希腊文版本,是从原着希伯来文版本翻译过来的。这是教会传统上的解释,并将玛窦福音列于四福音之首。

    另一批新约学者,却有以下不同看法:首先,从这本福音本身所显示的証据来看,明显的,本书使用了马尔谷福音为其着作的主要资料。玛窦福音资料的来源有三方面,最主要的是马尔谷福音。马尔谷福音全书共有661节,其中被玛窦引用了600节。玛窦全书共有1068节,其余的400多节资料,是来自「Q」言论集和自己独有资料。其次,研究过玛窦福音希腊文版本的人认为,我们现在的法定本玛窦福音,不是由任何语言,不管是阿刺美语或其他语言,翻译过来。这部作品,根本就是用希腊文写成的,因为它经常使用一些希腊文专用的字眼,很明显是出自一位犹太文化背景的基督徒的手笔。同时,在福音中,引証旧约的次数,几乎等于所有其他福音加在一起所使用的次数那么多,故此,这部福音极具犹太色彩。

    纵观上述的矛盾现象,是很难解释清楚的;不过,学者们在将某些事实归纳、连贯起来时,提出以下折衷的解释:在教会中很早便传授下来的那个「玛窦用希伯来文编排过耶稣的言论」的传说,无疑是将之视为玛窦福音的原版,它是用希伯来文写成的,后来才将它翻译成希腊文。学者认为,这希腊文版的耶稣言论,可能即是玛窦福音作者写作时所参考的「Q」言论集。有一点是值得注意的,马尔谷福音所记下的,几乎全部是叙述事实,而玛窦福音则以耶稣的言论为主。故我们可以猜想到,作者是采用了马尔谷的内容,而引用了玛窦所编排的耶稣言论集中的内容,来写成一本与马尔谷很不相同的福音。因此,传统上便认为这部福音是玛窦宗徒的作品。

    写作时期与地点

    由于对作者问题所持的不同看法,致使在成书的年代上亦产生了两个意见:

    首先,支持教会历来传授的人认为,本福音是写于路加和马尔谷之前,约在公元60-70年间完成。

    另一派学者认为,本福音曾参照马尔谷的内容,故必在马尔谷之后写成。此外,自书中的一些暗示:例如「直到今日称那块田为『血田』。」(27:8);「这消息就在犹太人间传扬开了,一直到今天。」(28:15)这两段话中所说的「直到今日」,意味着从耶稣的死到作者写福音时,已经过了一段相当长的时期。除此之外,在福音中还暗示了公元七十年为最早的时期,因为,作者在22:6-7中,暗示了耶路撒冷的毁灭事迹,若与路加(14:16-24)记述的同一事迹比对一下,是没有这6-7节的情景出现的。换言之,由于作者见到耶路撒冷的毁灭(公元七十年),特将其编入故事中。另一方面,在公元一一零年后几年内,死去的安提约基雅的依纳爵,已经用过玛窦福音,由此,可推知本福音写于公元70-100年间。

    至于写作地点,可能是巴勒斯坦北面的安提约基雅,那是一个外邦人和犹太人杂处的教会。从本书的内容来看,很明显是专为犹太基督徒而写的。

    犹太人的福音

    许多圣经评注学家认为,玛窦福音的作者,是一个对经师研经方法相熟悉、同时还具备相当成熟神学观点的人。从福音的内容看来,使人更相信这是一本由犹太人执笔、专为犹太人基督徒而写的「犹太人的福音」。以下是来自福音内容的一些具体例证。

    (一) 耶稣的族谱(1:1-17):四部福音中,只有玛窦和路加记载了耶稣的族谱,然而,两者间的排列和名字都有所出入。每次,当我们诵读玛窦的族谱时,都会感到很累赘;但是,为一个犹太人来说,是一种光荣,它告诉人,耶稣的祖先不但能推算到达味,而且可以直溯至亚巴郎。明显的,要显出耶稣是达味之子、犹太家族的后裔。作者在此时将族谱分成三组,故意安排每一组有十四位,因为「达味」在希伯来语中指「四」,用意在指出耶稣是犹太人所盼望的默西亚。

    (二) 犹太人的王(2:2;27:37):玛窦在福音开始的耶稣童年史中,记载贤士的问话:「纔诞生的犹太君王在那里?」其后,在苦难事迹中,耶稣罪状牌上写着:「这是耶稣,犹太人的君王。」作者藉这两处的记载,来强调耶稣的地位,无非是要犹太人知道,天主的应许已经在耶稣身上应验了。(这两处的内容在其他福音亦有记载,但玛窦在此特别加强了语气。)

    (三) 寻找以色列的亡羊:玛窦福音中强调耶稣来世上,是拯救以色列人的。例如他派遣门徒传教时说:「外邦人的路,你们不要走;撒玛黎雅人的城,你们不要进;你们宁可往以色列家迷失了的羊那里去。」(10:5-6)另一次,一位客纳罕妇人来求耶稣医治她的女儿时,耶稣说:「我被派遣,只是为了以色列家失迷的羊。J(15:24)

    (四) 旧约的引用:玛窦福音引用旧约章节最多,耶稣口中直接引用的旧约,约有三十三次,其中有七处曾经引用了两次;此外,尚有不少章节是间接上引用的。作者不断地使用旧约,无非是要犹太人相信,耶稣是旧约圣经的满全。

    (五)耶稣与法律:犹太人是最重视法律的,耶稣的教训显然与他们传统的法律不协调,玛窦在第五章中特别强调新法律成全旧法律,而且用了很重要的语气,曾六次提到:「你们一向听过给古人说」「我郄对你们说」等。

    (六)摹仿梅瑟五书:玛窦福音中共有五大教训,可视为摹仿梅瑟诫律之作:

    (1) 山中圣训(五、六、七章)

    (2) (2)教导宗徒传教(十章)

    (3) 3)天国的比喻(十三章)

    (4) (4)伟大与宽恕之道(十八章)

    (5) (5)末世言论(廿四、廿五章)

    (七)用字:玛窦福音内的用字,保留了许多犹太人的特别说法,例如在其他福音中惯用的「天主的国」,在玛窦福音中成了「天国」,因为犹太人尊重天主,不敢直呼天主圣名之故。

    在上述所举的例子中,读者可以打开对观福音来比较一下,亦会发现一个事实:往往在三部福音共有一段文字,在玛窦版本里会加添了对犹太人而说的字句,以期收影响之效。

    教会的福音

    玛窦福音被称为教会福音。在四福音中,只有这部福音真正使用了「教会」这名词,共有两个地方:「你是伯多禄磐石),在这磐石上,我要建立我的教会,」(16:18);「如果你的弟兄得罪了你,去,要在你和他独处的时候,规劝他,若是他仍不听从你们,你要告诉教会;如果他连教会也不听从,你就将他看作外教人或税吏(18:15-18)

    以上的两段叙述是玛窦福音所仅有的,从内容上看,它对教会的建立与组织权力,以及团体内的手足情谊,都有直接的描述。事实上,玛窦福音在环绕教堂主题上的讨论和记载,比其他福音有系统和突出;所以,使得这部福音在教会中占着重要的地位,是教会施教的理想资料,同时成为教会在礼仪和训导上应用得最多的一本福音。

    结语

    玛窦福音是四本福音中最长的一部,如果要细读一遍时,亦需要相当的时间,这一课我们只谈及一些概括性的争论问题,至于全部福音的内容重点和主题等等,将在下一课中讨论。

    反省、分享

    1.个人反省:「玛窦被召为徒」(9:9-13)

    2.团体分享:如果我是玛窦,我会有什么感受?

    资料参考

    *玛窦福音 光启

    *神学论集1316 辅大

    *四福音概论 华明

    *HowtoReadtheNewTcstament ECharpentier

    玛窦福音(上)习作

    甲、 填充题(请填上适当的字句)

    (一)玛窦福音的资料来源有三方面:1._ 2. ________3.___ ____。

    (二)传统上所认为玛窦福音的作者是玛窦宗徒的说法,可能是指作者采用了___________的内容,而引用了________的内容,故编排出的这部福音称为玛窦福音。

    (三)玛窦福音所载的耶稣族谱,特别将耶稣的祖先上溯至________,是要显示出耶稣是________的后裔。

    (四)玛窦引用旧约的次数,比其他福音为多,其用意是要犹太人相信________。

    (五) 玛窦被称为教会的福音,因为只有它直接________;同时,它的内容,大部分是________的,可视为教会施教的理想资料。

    乙、是非题

    (请在口内填上表示「是」或表示「非」)

    口(一)玛窦福音是一部特为犹太信徒而写的福音。

    口(二)玛窦福音的作者写书时,曾参考了若望福音的内容。

    口(三)玛窦福音中特强调耶稣是「犹太人的王」,是要犹太人承认及拥戴耶稣为他们世界上的领袖。

    口(四)犹太人是很重视法律的,但耶稣的教训常与他们的传统法律相冲突,这是因为耶稣不重视法律之故。
十、福音 4、玛窦福音(下)
    福音

    玛窦福音(下)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天主教教友总会(电:25603800)

    我们说过玛窦福音是四福音中,材料最丰富,且结构上最有系统的一部。现在,我们便进到这本福音的内文,研究它的主题结构。

    福音中的主题

    玛窦福音中的主题,和其他福音一样,亦是集中在耶稣身上,以耶稣为核心。在福音发展中,作者特别强调耶稣为「厄玛奴耳」,意思是主与我们同在。

    福音的开始,玛窦即解释了「厄玛奴耳」的意义:「看,一位贞女将怀孕生子,人将称他的名字为厄玛奴耳,意思是:天主与我们同在。」(1:23)在福音结束时,耶稣再度提醒人们他的诺言:「看!我同你们天天在一起,直到今世的终结。」(28:20)

    耶稣三年的传教生活中,不但以言行来实践他「厄玛奴耳」的诺言,同时,他召收了十二门徒的用意,也是为了透过他们所组成的团体──教会,来继续实现「他与人同在」的意愿。今天,耶稣以有形的方式,临现于教会内,特别在领受圣体圣事时,我们确实与耶稣亲密的结合在一起。这一点,也是玛窦在福音中特别看重了「教会」的建立,因为她是天主实现和延续救恩计划的标记和地方。

    福音的结构

    玛窦福音沿用了马尔谷福音的结构,但却在前和后加上新的资料。开头所加上的耶稣童年史,和结尾的苦难、复活等事迹,明显地是两个独立的段落。其他所叙述的事迹,按照作者的计划,可分为五个大段落。一般学者所接受的分段法,是按照耶稣的五篇大道理,因为,几乎每一篇都由一样的话语作结:「耶稣讲完了这些,就」。在前四篇的结束后,都提到耶稣又到了另一个地方,至于在第五篇之后,是说他「回归父家」,正是指他的苦难和复活。因此,我们现在所见到的玛窦福音是分成五卷来记述耶稣的公开传教生活事迹的:

    (一) 序言(1:1-2:23)

    序言包括了耶稣的族谱,以证明耶稣是达味的后裔。然后是耶稣诞生、贤士来访、圣家逃难、婴孩被杀和圣家回国等事迹。作者在叙述行文中,多次引用了旧约先知有关默西亚的预言:「看!贞女将怀孕生子」(1:23);「你犹大地白冷啊!」(2:6);「我从埃及召回了我的儿子。」(2:15);「在辣玛听到了声音,痛哭哀号不止」(2:18);「他将称为纳匝肋人。」(2:23)

    玛窦在耶稣童年史中,多次引用旧约来讲婴孩耶稣,无非暗示他是默西亚,是旧约中预像的满全者;同时,在耶稣的逃亡埃及和许多婴孩被杀事迹中,也启示了耶稣的未来遭遇,及默西亚的命运。

    (二)卷一:天国的基础(3:1-7:29)

    自卷一以下是五篇大道理,读者可注意,每一卷中先是一段事迹叙述,然后是一篇道理;用意是先叙述一系列有关事件,然后讲出个中的道理来,使听者更易明白。

    这一篇道理可视为天国的基础。记载了洗者若翰的任务、耶稣受洗、在旷野守斋、召收门徒、在加里肋亚行奇迹等,然后就是长篇大论的教训,个中主旨在说明基督徒的信仰是继承旧约而来的;耶稣不是来废除法律,而是来成全,将它发扬光大。

    (三)卷二:建立天国的准备(8:1-11:1)

    这一卷首先叙述了耶稣所行的连串奇迹。耶稣所做的一切,预示了教会也应该有此传教的精神。第十章耶稣派遣宗徒,随即也训诲他们有关传福音者应具备的条件,和大无畏的精神。最后,耶稣也指出宗徒是他的代表,人们要接纳他们的见証。

    (四)卷三:天国的奥秘(11:2-13:53)

    这一卷内容的发展,从若翰派遣门徒询问耶稣的事迹中,带出当时人民对耶稣的地位已有动摇,再不如先前般热情;连亲眼见到耶稣所行的奇迹,也仍然拒绝相信。至于那些反对耶稣的人,则愈发要谋害他。末段,耶稣藉着几个比喻,说明了天国的特质,只有经过天主赐予的信德,人才能察觉到他是谁,和他的救世奥迹。

    (五)卷四:建立天国(13:54-19:1)

    在「耶稣不见容于家乡」一段中,结束了他在加里肋亚的传教工作;在这段记载中,若翰的死亦暗示了耶稣传教生活的黄金时间已结束。继续下来的,是他多次受到敌对者的质询。建立教会一事,在这里有很清楚的记述,而其中更穿插了伯多禄的突出应对,以表示他在教会中的特殊位置。玛窦在这一段中,用了一系列的事件,来预示将来教会的精神和组织。

    (六)卷五:天国的普世性(19:2-26:2)

    耶稣最后一次前往耶路撒冷,玛窦以此象征着未来的教会,将从犹太教兴起。叙述中包括了:(1)对宗徒讲述教会的性质,如婚姻、贞洁、收纳孩子为教会一份子,以及财富的为害等。(2)用了许多个比喻来说明外邦人在教会里的地位。(3)有关辩论的故事,如纳税、肉身复活、最大诫命等问题。(4)耶稣的救世性的作为:进入耶路撒冷、洁净圣殿、咒诅无花果树等,对当时犹太主义者起了猛烈抨击的作用。

    (七)结束:死亡和复活(26:3-28:20)

    这段苦难复活的记述,是玛窦福音的高潮。在宗徒传教的时候,这段叙述是他们宣讲时的主旨和高峰。有人认为,最初福音是以受难史作介绍的。从以下的事实,我们可以看出这个事迹在宗徒教会的重要性:四部福音的写作对象和方向均不同,但是都记载了耶稣的苦难事迹,而且叙述的次序也是相当接近。

    在这段记述中,玛窦用他自己的特殊资料作解释,将它分为:(1)序言(26:3-30),(2)受难故事(26:31-27:66),(3)耶稣的复活和光荣(28:1-20)。玛窦更用了「往训万民」(28:16-20)来结束福音,再一次强调教会的使命,也把施洗的权柄交给教会,实现他天天和人们在一起的恩典。

    福音中的耶稣

    在玛窦福音中,要给读者一个特别的印象,就是耶稣是王。作者在福音中用了许多话语、事例和比喻,来强调这一说法。以下是散见于福音内有关这主题的章节:

    1. 族谱(1:1-17):强调耶稣是亚巴郎之子、达味之子。

    2.贤士来朝(2:1-12)他们问:「才诞生的犹太人君王在那里?我们特来朝拜他。」他们所献出的黄金,亦是特别向帝王奉献的礼物。

    3.达味之子:这是犹太人所期待的默西亚的出身。福音中有九次提到这个称呼。

    4.伯多禄认主(16:13-20):「你是默西亚,永生天主之子。」

    5.显圣容的异象(17:1-8):耶稣在梅瑟和厄里亚当中。传统上,梅瑟代表法律,厄里亚代表先知。在这异象中,耶稣的权威超过了法律和先知。

    6.纳税问题(22:15-22):显示出耶稣虽承认当时罗马帝国凯撒的权柄,但是他的手里另有天主的权柄。

    7.预言未来的光荣和审判(19:23-30):耶稣对门徒说:「人子坐在他光荣的宝座上时,你们也要坐在十二宝座上,审判以色列十二支派。」

    8.荣进耶路撒冷(21:1-11):耶稣坐在驴背上进城,群众像欢迎君王般的场面欢迎耶稣。

    9.洁净圣殿(21:12-17):这也是君王的权柄。

    10.「默西亚为达味之子」的讨论(22:41-45):耶稣告诉众人,默西亚甚至是达味之主呢。

    11.比拉多前的承认(27:11-14,27-30):比拉多的问话:「你是犹太人的君王吗?」兵士的戏弄:「犹太人的君王,万岁!」罪状牌上所写的「这是耶稣、犹太人的君王。」这三次的描写,均强调耶稣是「君王」的说法。

    在礼仪上的地位

    玛窦福音的内容,在礼仪上的应用最多。玛窦福音是一部充满着浓厚宗教意味的作品,它的叙述既稳定又庄严,无论内容取材,或编排用字遣句上,均极适合在教会的仪式中使用。

    首先,玛窦用特殊的方法记载了耶稣的教训,显示出这些教训无论在任何时空,为每一类人,都有它永恒的重要性。他常用现在式的「耶稣说」来表达这一点,更重复地用「我告诉你们」这话,来表达耶稣的肯定语气。玛窦喜欢引用旧约,以表示圣经对每一时代的意义。

    其次,玛窦在选择题材上十分谨慎,平均地包含了信德、爱德、谦逊、祈祷的力量和慷慨的美德等,这是他在记述耶稣生平时,特别注重宗教上的含意,和信仰生活的实践。这些因素,使玛窦福音在教会的训导和礼仪上占着重要的位置。

    结语

    玛窦福音的作者,把自己信仰经验中的耶稣,展示给我们。如果要真能深入地认识和暸解个中的经验,我们便得打开福音来慢慢细读;透过自己原有对基督的体验和信心,也许可以发现到自己心灵深处的基督,是有另一个模样,不全同于玛窦笔下的「君王」、「厄玛奴尔」、「默西亚」。

    反省、分享

    *在我的生活中,有体验到基督的形像是怎样的吗?

    *玛窦笔下的基督,有那些事例最感动我?

    玛窦福音(下)习作

    甲、 是非题(请在口内填上表示「是」或表示「非」)

    

    口玛窦笔下的耶稣童年史,多次引用旧约,目的是在吸引犹太人,增强说服力。

    口玛窦福音很强调教会的使命,故此在福音结束时,用了「往训万民」来加强教会团体的使命感。

    口耶稣受苦受难的事迹,在四部福音中都有记载,可知这是初期教会传福音时首先介绍的内容。

    口玛窦福音中,用了很多事例来说明「耶稣是王」。这个君王是受人爱戴,有无上权威,并超越一般法律和先知之上的。

    乙、 参阅福音,简答下列各题

    (一) 做天国子民的基本义务是什么?(6:33)

    (二) 人怎样才能得到天国?(13:44-46)

    (三)耶稣怎样回答若翰门徒的询问?(11:4-6)
十、福音 5、路加福音(上)
    福音

    路加福音(上)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天主教教友总会(电:25603800)

    前言

    我们先后介绍了对观福音中的玛窦及马尔谷两部福音,现在我们要进入路加的作品中。路加的作品可以分为两部分,就是福音和宗徒大事录。

    过去,我们见到每部福音都有自己的特点:玛窦福音因为收录了耶稣的大部分言论,故成为教会施教的理想,和礼仪中常被引用的一部福音;马尔谷福音则本着创始者的精神,创造了「福音的模式」,将有关耶稣的破碎言论,谱成一部完整的言行集。至于路加福音,亦有自己的独特性,是一部材料最丰富、内容最充实的耶稣言行集。

    路加生平

    自第二世纪以来,传统上都认为路加福音和宗徒大事录的作者,是保禄宗徒在哥罗森人书中提及的「亲爱的医生路加」(哥.4:14)。

    关于路加的生平,我们从宗徒大事录及保禄书信的内容中,归纳出他的简史来:

    路加是希腊人,生于叙利亚的安提约基雅。可能在公元四十年左右,当他还很年轻的时候,便受洗成为基督徒,后来更成了保禄的「合作者」(费.24)。在保禄第二次和第三次的传教旅程中,路加都有随行。当保禄第一次在罗马被囚时,路加常在他的左右(哥﹒4:14),并可能在罗马见到伯多禄和马尔谷两人。在保禄第二次被囚禁时,只有路加一人在他身旁,大概是他给保禄送终的。保禄殉教后,路加便离开了罗马;但往何处,及死于何时何地,均无可稽考。按古代的某一传说,他守独身,并在希腊传教,后来为主致命,死时约八十多岁。

    路加不仅接受过良好的希腊古典教育,而且受过医学的专门训练,故保禄称他为「医生」。此外,传说中又称他是一个画家。今天,在教会中同时奉路加为画家和医生的主保。每年十月十八日是路加的庆日。

    写作地点

    路加福音的写作时间,约于公元七十年后。至于写作的地点,没有一个精确的答案,学者只从福音的内容上推断出写作的地点,可能是叙利亚省的首都安提约基雅;因为路加对基督徒的使命非常关心,他所在的基督徒团体,已成为传教的据点;其次,他在福音中努力显示外邦人的基督信仰如何植根于早期犹太的基督信仰中,这点可见出,他身处在一个外邦人占优越的境遇中。此外,他对罗马行省的政府相当熟悉,故必在一个罗马行省的首都中;最后,他对加里肋亚及犹太的地理知识很贫乏,应该不可能是在那里执笔的。专家们依据上列所述,而认为只有安提约基雅城最为吻合上述各项的说法。

    论及路加福音的写作对象,虽然在本书开始时,说明是写给「德敖斐罗」,但很明显是写给皈依天主教的希腊人。如果福音是在安提约基雅城执笔时,这城的居民便是当然的对象;不过,我们知道,路加的对象不只局限于某一团体,而是更广泛的伸展到其他非基督徒身上。

    资料来源

    从路加福音的内容看来,他采用了大部分马尔谷的资料,将马尔谷福音661节中的百分之六十内容编入,构成他福音的三分之一内容;除此之外,路加亦参考了「耶稣言论」所载的事迹。再其次,是来自圣母和宗徒们等人的口头资料,尤其是圣保禄的教理讲授。保禄虽然从未与耶稣一齐生活过,但他却以自己的生活,教给了路加一些基本的态度和观念,如书中所说及的普世救援(3:7-9),信德(一、二章),梅瑟法律和法利塞人等的叙述,均来自保禄的教导。

    从路加福音的丰富内容和完整性来看,我们确信路加着实费了不少的心思,去「从头仔细访查了一切」(1:3)。他亲身生活及体验信仰,并在教会团体中不断打听、求証,故获得到许多有关耶稣生活上的细节资料,并把这些都记载在福音中。路加很尊重上述各方面的资料来源,但他并不把它们直接抄下来,而是运用了相当巧妙的方法,机智地插入自己的观点,表明自己的立场,因而构成路加的独特性。

    路加福音的结构特色

    路加福音虽然取材自马尔谷的内容,以马尔谷福音的结构为典型;但是,路加福音亦有自己的结构特色。其中最显着的一点,就是在叙事时,按照地理旅程来安排了三个据点,耶稣传教生活都在这些地方发生的。

    在路加笔下的地理旅程,可分为三部分,即加里肋亚、南下旅程和耶路撒冷三地区。

    (一) 加里肋亚:有关发生在加里肋亚的事迹,都收集在一起,约占了五章(4:14-9:50)。至于在加里肋亚以外的事迹,路加则不记录。例如耶稣在提洛十城区内行的两个奇迹,马尔谷是有记载的(谷﹒7:24-37),但路加却只字不提;又或路加记述了所发生的事,但不写出地名来,例如伯多禄宣认耶稣为天主子一事,本是在斐理伯的凯撒勒雅发生的(谷﹒8:27-30),路加就没有提及地名(路﹒9:18-22)。其中只有一处例外,就是在8:26中所提及的「革辣撒人的地方」,这可能是耶稣在行完这奇迹后,便立即回到加里肋亚。

    (二)南下旅程:这是路加福音的最大特点。路加用了不少的篇幅(9:51-19:28),来叙述旅途过程所发生的事。马尔谷和玛窦也记录了这旅程,不过马尔谷只用了全部福音中的一章,而玛窦则用了两章来讲述。

    路加用了几乎十章的篇幅,记述耶稣前往耶路撒冷时,沿途施教的事迹。旅程叙述显然是福音重要的一部分。路加在第二部分叙述「南下旅程」时说:「耶稣被接升天的日期就快要来到,他遂决意面朝耶路撒冷走去」(9:51)显然的,路加用它来说明耶稣是朝着耶路撒冷走去,南下旅程是这行动的过程。

    (三)耶路撒冷:由耶稣进城起至到他的死亡,不再离开耶路撒冷城。耶路撒冷是一个重要的关键性地方,是福音的中心点,它象征天主所有救恩计划的满全,尤其在叙述前往耶路撒冷的旅途中,路加常提醒读者,耶稣是向着耶路撒冷走去。这旅程不仅是一个地理上的路线,更是一个精神上的旅程。路加有意将耶稣的旅程在耶路撒冷结束,在抵达后便不再离开了。事实上,按照谷.11:11-l3和玛﹒21:17,耶稣荣进耶路撒冷后回到伯达尼,也在伯达尼赴西满的宴会(谷﹒14:3-9;玛﹒26:6-13),路加福音都略去不提这些事。按路加福音的纪载:「耶稣白天在圣殿施教,黑夜便出去,到名叫橄榄山上住宿。」(21:37)橄榄山是在耶路撒冷城的东面。

    路加在叙述耶稣复活后显现的事迹,都是在耶路撒冷或附近的地方发生。还有一点至为明显的,就是在马尔谷和玛窦记述了有关天使在墓中对门徒说的一段话:「他(耶稣)在你们以先往加里肋亚去,在那里你们要看见他,如他所告诉你们的。」路加则改为:「你们应记得:他还在加里肋亚时,怎样告诉过你们」。在此,路加故意删去耶稣到加里肋亚的说法。

    总括上述各点看来,路加有意要读者注意到耶路撒冷在救恩史中的重要位置,是天主救恩工程完成的地点。不仅如此,后来他在宗徒大事录的开端,要指出另一个重要的理由:福音自此地而传遍世界各地。

    圣神的福音

    在教会内,路加福音被称为圣神的福音。原因是路加的着作,提及圣神的地方特别多,而且他非常强调圣神的能力,在整个教恩史中的重要性。例如圣神在耶稣生活中所担任的重要角色,远在他生命之始便开始了。其后,亦一直在他的传教工作中出现,发挥作用。以下可举一些实例来看看:

    童年生活:在路加福音描写有关耶稣的童年生活中,耶稣人性是出自圣神的创造(1:35),而一切与耶稣有关的人:如若翰、依撒伯尔、匝加利亚、玛利亚和西默盎等,都充满了圣神的能力。(1:35-2:27)

    耶稣的传教生活:在耶稣公开生活的开端,耶稣受洗时:「圣神降在他上边」(3:22);耶稣「充满圣神,由约但河来,就被圣神引到荒野里去。」(4:1);又「因圣神的德能,回到加里肋亚」(4:14);耶稣在会堂初次讲道,讲题恰好是依撒意亚先知书所写:「上主的神临于我身上,因为他给我傅了油,派遣我」,然后耶稣接着说:「你们刚才听过的这段圣经,今天应验了。」(4:18-21)这段圣经很明显地指出了耶稣因圣神的力量,完成他的使命。

    耶稣升天前的嘱咐:耶稣在离世升天前对门徒说:「看,我要把我父所恩许的(即圣神),遣发到你们身上;至于你们,你们应当留在这城中,直到佩戴上自高天而来的(圣神的)能力。」(24:49)

    从上述有关圣神的章节来看,我们可以综合一个结论:耶稣的整个降生救赎工程,都是在圣神的引领、推动下完成的。在下一课中,我们将讨论路加福音的内容。

    参考资料

    *路加福音 光启

    *神学论集4016

    *四福音概论 华明

    *约书的故事 真理学会

    *圣经辞典

    *HowtoReadtheNewTestament E.Charpentier

    路加福音(上)习作

    甲、 选择题(请以来选出正确的答案)

    (一)路加是希腊人,生于安提约基雅,受过良好的教育;

    口1.他很年轻便领洗

    口2.他追随圣保禄后才领洗的

    口3.他是伯多禄的门徒

    (二) 路加福音的写作对象是:

    口1.犹太人

    口2.罗马公民

    口3.不局限于某一团体

    (三)谁人直接给路加传授教理的?

    口1.伯多禄

    口2.保禄

    口3.马尔谷

    (四)路加福昔的结构特色是:

    口1.以马尔谷的结构为典型

    口2.强调耶路撒冷的特色

    口3.按地理旅程来安排了耶稣的三个传教据点

    (五)为什么称路加福音为圣神的福音?因为:

    口1.路加置圣神的能力于耶稣之上

    口2.路加特别强调圣神在救恩史中的能力

    口3.路加特别喜爱圣神

    乙、是非题(请在口内填上表示「是」或表示「非」)

    口(一)路加是一个医生,故此教会奉他为医生的主保。

    口(二)路加福音中的「南下旅程」,是指耶稣自耶路撒冷走向加里肋亚的一段路途中所发生的事迹。

    口(三)为路加来说,耶路撒冷是福音的中心点,象征着天主救恩计划的满全。

    口(四)路加常提醒我们,耶稣的旅程是向加里肋亚走去的。
十、福音 6、路加福音(下)
    福音

    路加福音(下)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天主教教友总会(电:25603800)

    前言

    路加福音是一部特为外邦人而写的福音,所以他特别重视任何对外邦人最有利的记述。上一课,我们提过路加福音是一本「圣神的福音」,假若从另一角度来看,路加福音更可称为「普世救援的福音」,或特别关怀罪人的「宽恕的福音」,又或特别重视穷苦大众和妇女地位的「贫穷人的福音」和「妇女的福音」等,此外,更有称之为「祈祷的福音」。以上的描述,都可以从福音的内容上找出证据来。

    路加福音的段落主题

    序言(1:14)

    童年史:1.若翰诞生(1:5-80)

    2.耶稣诞生(2:1-40)

    3.童年生活(2:41-52)

    传教史:1.前导(3:1-4:13)

    2.在加里肋亚(4:14-9:50)

    3.赴圣城沿途施教(9:51-19:28)

    4.在耶路撒冷(19:29-21:38)

    受难史:1.受难圣死(22:1-23:56)

    2.光荣复活(24:1-49)

    3.升天(24:50-53)

    从上述的编排看来,路加取用了马尔谷的架构,不过在内容上,加添了不少独有的资料和巧妙的穿插。以下我们会作一概括的介绍。

    序言(1:1-4)

    从短短的序言中,路加将他书写的动机、目的、取材和编辑的方法,作了简短的交代。「德敖斐罗」是犹太人和外邦人中的一个普遍人名;「钧座」是犹太地方高官的尊称。路加将此书献给这位贵人,但他真正的对象,并不限于这人,而是所有皈依的基督徒团体;他希望这些曾是外邦人皈依的基督徒,能够完全认识了解耶稣的生命之道。

    童年史(1:5-2:52)

    耶稣的童年史,只在玛窦和路加福音内有所记载,它们均可视为整部耶稣福音的缩写,故可称之为耶稣一生的序幕。

    路加福音叙述的童年史,有以下的几个特点。

    (一)使用对比的叙述,将若翰和耶稣诞生的过程,作比较式的叙述,同时用了「预报」和「实现」两部份。

    (二)在内文中多次提到圣神的能力,继有圣母、依撒伯尔、匝加利亚、西默盎;更自他们口中唱出赞美天主的诗句来。(这些诗句被教会引用于每日早晚祈祷文中。)

    (三)编辑材料时,路加是依照时间先后的顺序,有时候更写出正确的编年。(见1:5、24、26、39、56、57;2:1、22、41)

    (四)整个童年史的叙述,是在圣殿中开始(匝加利亚在圣殿献香),又在圣殿中结束(耶稣在圣殿讲道)。

    (五)童年史中出现的证人,都是那些贫穷的人,和那些心地善良、听从天主声音的人。这暗喻了耶稣的福音,是为穷苦大众所接受的。

    传教史(3:1-21:38)

    这是福音最长的一部分,分三个阶段来记述耶稣三年传教生活的事迹。同时,又是路加福音中心思想的活现:

    (一)在耶稣公开生活的预备期中(3:1-4:13),共记述了「若翰作证」、「基督受洗」、「基督的族谱」和「耶稣三退魔诱」等事迹。事实上,路加的中心思想,就是救赎的普世至一性。因此,他在叙述耶稣的族谱时,不只限于选民小圈子,玛窦将耶稣的族谱上溯至亚巴郎,路加则上溯至亚当,并加上一句:「亚当是天主的儿子」。明显地,他强调整个人类是不分种族的,都是天主的子女,都得到基督的救赎。所以,在若翰作证的一番话中,强调在默西亚来时,「一切深谷要填满,一切山岳邱陵要铲平凡有血肉的,都要看见天主的救援。」在日后耶稣的公开生活中,我们更找到答案和引证。

    (二)从传教史的内容记述中,路加把前导所提及的预言,一一以事实证明出来。他要我们看到耶稣所宣告的福音,如何在贫苦大众身上实现出来。以下我们综合了福音的一些重要主题:

    •不分种族,人人都是天主的子女──在撒玛黎雅人村庄的事迹(9:51-56),可以见到耶稣对他们的容忍;在另一慈善撒玛黎雅人的比喻中(10:20-37),耶稣用了他作为至大爱心的模范;还有十个癞病人痊愈后,只有撒玛黎雅人回来感恩(17:11-18)等叙述,都在强调救恩是惠、及所有人的。

    •耶稣来是为召唤罪人──怜恤穷苦大众,拯救迷途罪人,是路加福音内另一个着了不少墨的主题。例如有关耶稣在法利塞人家里宽赦罪妇一般(7:36-50),是路加独有的记载。另外,在路加所载的亡羊比喻中,比玛窦更为详细,而更加上「找着了,就喜欢的把牠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对于一个罪人悔改,在天上所有的欢乐,甚于对那九十九个无须悔改的义人。」(15:1-7)还有,只有路加记载了匝凯的一段(19:1-10),耶稣对匝凯说:「今天救恩临到了这一家,因为他也是亚巴郎之子。因为人子来,是为寻找拯救迷失了的人。」对路加来说,基督的福音是特别临现于不幸者和罪人身上的。

    •耶稣对女性的尊重──依据当时的社会环境,在古代世界里,女人是不被重视和没有地位的一群。路加在他的福音里,极其例外地给予女人一种特殊的地位。首先在路加福音的前两章里,有不少关于玛利亚的亲切记载,使人对玛利亚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只有路加在福音中提及依撒伯尔、女先知亚纳和纳因的寡妇;路加又表扬了玛利亚玛达肋纳的慷慨,和一些热心追随耶稣的妇女,并将名字写出来说:「还有约安纳,即黑落德的家宰雇撒的妻子,又有苏撒纳;还有别的许多妇女,她们都用自己的财产资助他们(耶稣和门徒)。」(8:3)还有,着名的玛尔大和玛利亚的故事(10:38-42),以及加尔瓦略山上一群「搥胸痛哭他」的妇女(23:27)等,都是路加所独有的。以上所有的这些女人,都因路加福音而名垂后世,她们使基督感到极大的安慰和称心如意。

    •祈祷的言论──基督祈祷的言论,在四部福音中都找得到,但路加是特别强调祈祷的一位。首先,耶稣自己常不断的祈祷,特别在一些重要时刻,我们见到他常祈祷。在受洗时:「耶稣也受了洗;当他祈祷时,天开了。」(3:21)准备简选宗徒时:「在这几天,耶稣出去,上山祈祷,他彻夜向天主祈祷。」(6:12)显圣容前:「耶稣带着伯多禄上山去祈祷。」(9:28)在痛苦中:「他在极度恐慌中、祈祷越发恳切。」(22:44)

    路加除了把耶稣的祈祷精神昭示给我们做榜样外,还从耶稣口中教导我们祈祷时应有的态度,就是要有恒心,不可懈怠(11:5-8);要谦卑自抑,如税吏所做的祈祷般(18:9-14)。这样的祈祷,才能成为恩宠的来源,和危难中的力量。

    受难史(22:144:53)

    (一) 受难圣死

    受难内容的记述,是四部福音相同点最多和最接近的。不过,每部福音中的受难史又各有自己的神学观点。

    路加笔下的受难史,亦回应了他全书的主题,耶稣在言行中所教导给门徒的事,都在自己身上实践出来。

    首先,路加把耶稣受难写成殉道者,同时出现了许多见证人。他为殉道者所下的定义及所强调的特点是:在控告和侮辱前,缄默忍耐(23:9);是清白无罪的(比拉多和黑落德也说耶稣是无罪的(23:4、14-15、22);关怀和宽恕的心怀:恩赐痛悔罪犯(23:43),宽恕伯多禄(22:61)、迫害者和执刑者(22:51、23:34)。

    为门徒来说,这位殉道者有很大的吸引力,也打动了他们,令他们跟随他的足迹,使日后门徒们也走上同一的路。第一位回应的是斯德望(见宗﹒7:59-60)。

    此外,为回应福音主旨起见,路加在苦难事迹中亦强调普世救援福音这特性,故意为外邦人留了空位(23:27、48),这些群众中可能包括了外邦人。基督的死是为贫苦大众,他成为穷苦者的代表,而被安排在两凶徒之间(23:32-33)。最后,这位怜悯人的基督,竟忘记自己的苦痛,为别人求情,也安慰痛苦的妇女。当路加结束耶稣在世生命时,是用了圣咏(31:6)的一句祈祷:「父啊!我将我的灵魂托于你的掌握」,来表达耶稣顺从天父的最高行为。

    (二) 光荣复活•升天

    复活事迹可以分为三段:24:1-12、13-35、36-53,第一段说出妇女如何发现主已复活。第二段是显现给厄玛乌门徒。第三段内容中又可分为三部分:

    (1) 叙述门徒认主始末(36-43)──初怀疑不信,经耶稣的证实后仍「不敢信,只是惊讶」。

    (2) 耶稣的训示(44-49)──耶稣的这段教训仅出现在路加福音里。主耶稣的救恩,满全及成就了旧约的预言。这里强调一个人必须不断地复习犹太经书,去体会耶稣曾说过和完成的事物,也向门徒解释经书,并称他们为自己的见证人,肩负着传福音的任务。

    (3) 升天(50-53)──从路加的叙述判断,耶稣升天好像发生在复活节当天傍晚。路加的用意是要显示耶稣奥妙的圣死、复活、升天和圣神降临之间,在教理上的关连。

    总结

    路加福音的开始和结束,都是在圣殿中。耶稣童年史中的那一群贫困卑微者,期待以色列的救主,现在因聆听耶稣的话,怀着信德,将所经验的一切传扬开去,散布到全世界。因此,路加福音并没有结束,而是延续到另一着作──宗徒大事录之中。下一课我们将介绍宗徒大事录。

    反省默想 *阅读并默想「匝凯」事迹(19:1-10)

    (本课的参考资料与上一课相同。)

    路加福音习作(下)

    甲、 选择题(请以来选出正确的答案)

    (一)关于耶稣的童年事迹:

    口1.三部对观福音均有记载

    口2.只有路加和玛窦有记载

    口3.只有路加和马尔谷有记载

    (二)路加福音中,耶稣的族谱是上溯至亚当的,用意在强调:

    口1.亚当是耶稣的祖先

    口2.整个人类不分种族,同出一源

    口3.耶稣比亚巴郎还要大

    (三) 路加福音中写下了几个关于撒玛黎雅人的事迹,用他们来说明:

    口1.耶稣特别爱护外邦人

    口2.耶稣的救恩是为所有人的,是不分种族的

    口3.犹太人不及他们好

    (四) 路加福音中,把耶稣的受难事迹写成殉道者般,这殉道者的特点是:

    口1.在控告侮辱前能不失忍耐和怀着宽恕的心

    口2.吸引了许多人

    口3.服从天父的旨意

    (五)路加福音中把耶稣升天的日子放在:

    口1.复活后的四十日

    口2.复活的当天

    口3.复活后的第三天

    乙、 简答题

    为什么称路加福音为「圣神的福音」?
十、福音 7、宗徒大事录(上)
    福音

    宗徒大事录(上)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天主教教友总会(电:25603800)

    前言

    现代人生活中常强调「把握时间」,特别在香港这万事讲求效率的社会环境下长大的人,更是分秒必争。无论赚钱、读书、甚至玩乐,也一样要「及时而行」,过了时机便会一事无成。

    时间是考验基督徒的试金石。每个基督徒在皈依初期,都有一段兴奋雀跃的时期;可是,日子久了,便会流于单调、机械式的生活,若要在漫长的岁月里,忠于基督徒的圣召,时常活出信仰精神,实在是一件艰苦的事。所以,为基督徒来说,时间是战场一点也不假。另外,要注意的一点,切不可瞻前顾后,让现在的一刻溜走。耶稣的一生中,固然留下许多令人怀念和留恋的事迹,但他不想人停留于这些美好的回忆中,他派遣宗徒,要他们面对世界,负起当今的责任。他说:「父以自己的权柄所定的时候和日期,不是你们应当知道的;但当圣神降临于你们身上时,你们将充满圣神的德能,要在耶路撒冷及全犹太和撒玛黎雅,并直到地极,为我作证人。」(1:7-8)时至今日,我们所接受的信仰,不是一个停顿于缅怀耶稣生前事迹的憧憬,而是古今中外千千万万基督徒生活过而由教会团体传下来的基督信仰。「宗徒大事录」所记下来的事迹,就是第一代基督徒信仰生活的实迹。以下我们将介绍它的内容:

    作者

    在路加福音课文内,我们介绍了路加的生平。传统上的认为路加福音和宗徒大事录的作者,同属一人,是路加的手笔。宗徒大事录是福音事迹的后半部;两者都同样是旅行记事的文件:福音走向耶路撒冷,大事录走向罗马;两者的对象都是写给德敖斐罗的;并且路加在大事录的开始的结尾之间,做了一个明显而有意义的连贯。至论大事录成书的时间,当在路加福音之后。

    资料来源

    宗徒大事录所载的内容,是关于初期教会所发生的事情。当时路加虽然生活在其中,但路加却非所记述的大部分事迹的目击证人。肯定的,他是经过四处搜集、整理,然后编写出来的。以下是路加资料的一些来源:

    (1)路加个人的经历──在大事录的叙述中,有时候,我们见到作者用「我们」这第一身复数的代名词,这表明作者是事件的当事目击证人。他以「我们」这代名词来叙述的事,约占全部章节的三分之一。

    (2)口述资料──有些史料是出自目击者的口述。事实上,大事录所记述资料,大都直接得自见证人的口述,其中包括保禄、伯多禄,以及常与保禄一同传教的同伴弟茂德、息拉、阿黎斯塔苛、马尔谷等。以上这些人都同路加共处过(哥.4:10、14;费﹒23,24);此外,在安提约基雅,也见过巴尔纳伯、西满尼革尔、路基约和玛纳,恒(宗﹒13:1-3);在凯撒勒雅则见过斐理伯执事,最后一次上耶路撒冷时,更见到那里的主教雅各伯和一些长老。以上各人都给路加提供了不少资料。

    (3)书写的资料──路加亦参考过了一些书写的源流,将材料编入自己的作品内。

    大事录的主题

    要谈宗徒大事录的主题之前,我们要了解一下当时新兴教会中出现的一个大问题,就是:与犹太民族主义相敌对的教会大公性或普世性的问题。换言之,外邦人不守梅瑟法律和接受犹太习俗时,是否能成为教会的成员。

    这问题在我们今天看来,不是问题,但在第一代基督徒来说,却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因为在开始时,所有基督徒都是犹太人。耶稣自己也是犹太人。有一次他曾说,他的使命不是来废除而是来完成法律(玛﹒5:17)。耶稣在世时,对于旧约与新约之间的关系,亦没有做明确的指示。在他升天之后,只留下一群热心的门徒,而他们对自己所负的使命却不十分了解。初时,他们只留在圣殿献祭,遵守梅瑟法律而已。另一方面,他们是一个特殊的团体,深信耶稣是默西亚和救人脱离罪恶者;他们的生活是彼此关怀,相亲相爱,并常举行感恩祭。由此可见,这是一个仍深藏在犹太宗教内的新生基督宗教,一切体验和活动都保持着原始形式。其后,当教会逐渐成长,有外邦人加入教会时,他们便无法去解答一些激烈的争执问题:外邦人的命运为何?他们怎能得到救援?当然,他们又不能拒绝给非犹太人救援,因为宗徒们就是被委派「直到地极」去作证。可是,接受基督是否也得接受梅瑟法律呢?这实在是个超过人力可以理解的问题。在宗徒大事录里,我们将见到圣神怎样干预这些问题,给予一个从天主而来的决定性的答覆。

    宗徒大事录这本书,便是环绕这一主题:教会成员在数字上不断增加,并对自身普世性使命逐渐了解,也可以说是教会在天主圣神的推动下,逐渐成长,而且更伸展至外地,从小亚细亚传播到欧洲,建立起一个大公的、普世性的教会。

    神学思想

    宗徒大事录不是一本论道理的书,它只是一本史书,所以很难有一套有系统的神学思想;但因为本书所记的正是初兴教会的事,所以可作为认识公元三十年至六十三年间初期教会发展时的宝贵史料,是一部十分重要的经书。从本书叙述内容中,可归纳出下列几个重要的神学思想:

    (一)救援:是基督,只有他才能带来救援(4:12),因为是藉着基督的苦难、死亡和复活而实现的。这一救援是随同悔改而来,并因信德受洗而得救。当耶稣宣讲时,他是先向犹太人宣讲,然后被外邦人接受,再将救恩传到普天下。

    (二)基督论:我们现在所宣讲的教义,全部都可在大事录里找到。有关耶稣一生的言行,在伯多禄的两篇演讲词中(2:14-39;3:12-26)都简述了。此外,路加在讲述其他事迹时,亦常提及纳匝肋人耶稣是谁这个问题;总括地指出了耶稣基督为默西亚、天主子,具有天主性和人性(20:28);更说明基督已死了,复活后升天去了,如今坐在天主父的右边(1:3、9-11;7:55-56),被立为众人的审判者(10:42),世界穷尽的时候会再来(1:11)。

    (三)圣事:关于圣事的道理,在本书中亦有清楚的指示,特别是入门圣事,在大事录中常被

    提到。

    (1)圣洗圣事:宗徒们受到圣神的洗礼(1:5),这与若翰的洗礼不同。洗礼是「以耶稣的名字」(2:28、8:16、10:48、19:5、22:16),这里看来与玛窦福音(28:19)中所说的以圣三之名来付洗有出入,而今天我们的领洗经文,亦是用了天主圣三的名字。那么,初期教会中为何多次强调「以耶稣的名字」呢?按照宗.22:16的记载:「起来领洗,呼求他的名,洗除你的罪恶罢!」,这可明确地见出「以耶稣的名字」的意思,更可能是指慕道者的呼求耶稣的名字;因「耶稣是主」是初期信友的信仰重心。以耶稣的名字受洗,可能仅表示新基督信徒宣认信仰耶稣是主。

    (2)坚振圣事:坚振是第二件入门圣事。在大事录记载:伯多禄和若望到撒玛黎雅去。「他们二人一到,就为他们祈祷,使他们领受圣神,还没有降临在任何人身上,他们只因主耶稣的名受过洗。」(8:15-16)

    (3)圣体圣事:感恩祭在当时称为「擘饼」(2:42、46),当时的信友常聚在家里,举行读经、祈祷、擘饼礼仪,相信这是基督信友的定期性礼仪。

    (四)圣神:大事录这本书,名符其实地是「圣神」的福音。本书内容指出,圣神是天主的一位,祂的使命是光照和引导初期的教会。圣神与天主圣父有别,祂是圣父的恩许(1:4、2:33);也同样与圣子有别,是圣子领受了圣神,并且倾注圣神给教会(2:33)。事实上,圣神在初期教会中所发挥的力量,就是若望福音中基督预许圣神的实现。祂来是要为基督作证,启迪和安慰教会。

    (五)教会:大事录是初期教会的史书,所以要认识教会的成立、发展和生活实况时,一定不可不读宗徒大事录。在本书内文中,给了教会一些雏型的体制。例如:教会团体成员(信众)度一个灵修的生活,听取宗徒的训诲、举行擘饼和祈祷,并且一切所有皆归公用。有明确的圣统制组织:宗徒是教会的至高导师(2:42,6:2);长老和监督也是有权威的人(20:17-38);执事是协助团体内各种事务的。

    结语

    宗徒大事录向被称为路加福音的续篇。在新约中,本书被编排于四福音和宗徒书信之间,因为它是四福音的续篇,同时又是保禄书信的最详细绪论,将此书与保禄书信对照来读时,会帮助我们对保禄生平和初期教会的事迹,有更确实的认识。在下一课中,我们进入本书的内文中,介绍它的内容。

    反省

    细读宗.1:4-11,设想自己是门徒中的一分子,此时此刻有何感受?

    参考资料

    *宗徒大事录光启

    *神学论集4759 辅大

    *四福音概论 华明

    *HowtoReadtheNewTestamentEtienne E.Charpentier

    宗徒大事录(上)习作

    甲、 选择题(请以来选出正确的答案)

    (一)宗徒大事录的作者是:

    口1.保禄

    口2.马尔谷

    口3.路加

    口4.玛窦

    (二)宗徒大事录的内容,主要是记述:

    口1.耶稣的一生事迹

    口2.十二宗徒的事迹

    口3.初期教会发生的事迹

    (三)以下那些圣事在初期教会中已有清楚的指示:

    口1.圣洗

    口2.坚振

    口3.圣体

    口4.修和

    口5.傅油

    口6.神品

    口7.婚配

    (四)宗徒们外出传教时,宣讲的重点是:

    口1.梅瑟的法律

    口2.耶稣基督降生救赎的奥迹

    口3.悔改的福音

    (五)初期教会中,宗徒在传教上常被困扰的大问题是:

    口1.没有人皈依

    口2.愿意受洗的人太多,人手不足

    口3.外邦人皈依时,是否也要守梅瑟法律

    乙、是非题

    (请在口内填上表示「是」或表示「非」)

    口(一)路加写了宗徒大事录,他是一切的目击证人。

    口(二)宗徒大事录是经路加精心设计成书的,所以有很完整的神学思想。

    口(三)宗徒大事录中的神学思想,可概括为「救援」、「基督论」、「圣事」、「圣神」、「教会」等。

    口(四)宗徒大事录可视为路加福音的续篇和保禄书信的前导。

    口(五)从宗徒大事录中,可以见到教会的团体生活,和当日的圣统制组织。

    7
十、福音 8、宗徒大事录(下)
    福音

    宗徒大事录(下)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天主教教友总会(电:25603800)

    前言

    宗徒大事录是一本历史书,相信没有人会反对这说法;但是,如果说:这本书尚未写完,它有待我们今日的基督徒来完成。这种说法又有多少人会明白呢?

    学者们认为,宗徒大事录确实记下了当年宗徒们如何完成了他们在世的使命,不过却没有将它写完。换言之,天主的福音,尚未传给全人类,我们基督徒的传福音使命,仍要延续下去,那么,我们便要接受这一个挑战,继续传福音的使命,努力地去写「宗徒大事录」。由此看来,这本书和每一个基督徒,都有密切的关系,它是我们教会团体的书:是记载着教会以前所发生的事;可时,也为教会的将来,指示了一条路。

    章节内容

    记得路加圣史在写福音时,用地理旅程作分段,将福音分为三个段落;同样,在宗徒大事录中,亦可以从地理因素角度上,将本书内容分为五大部分。

    第一部分:一至八章皆叙述在耶路撒冷所发生的事,描写当时耶路撒冷的教会团体。

    第二部分:因教会受到迫害,宗徒们从耶路撒冷出去,分散到各地宣讲。这部分包括了几个新发展的教会团体,是在耶路撒冷以外发生的事迹,同时也是保禄出外传教的第一次旅程。

    第三部分:保禄从耶路撒冷至小亚细亚及欧洲,作第二次出外传教,然后返回耶路撒冷。

    第四部分:保禄外出作第三次传教,然后再返回耶路撒冷。

    第五部分:第廿一至廿八章,可称为「保禄第四次传教旅程」,最后他被送至罗马受审。

    前四部分皆从耶路撒冷开始,直到耶路撒冷结束,但第五部分郄在罗马结束,并未返回耶路撒冷,这暗喻着宗徒的传教使命尚未完成,因为在耶稣升天前对宗徒说:「当圣神临于你们身上时,你们将充满圣神的德能,要在耶路撒冷及全犹太和撒玛黎雅,并直到地极,为我作证人。」(1:8)对路加来说,耶路撒冷是救恩的中心,他所写的福音,也是从耶路撒冷开始,到耶路撒冷结束。以下是本书的章节内容:

    (一) 耶路撒冷教会事迹(1-8章):除了开始的序言和耶稣升天的两段作为引言外,其后所叙述的是教会的建立和成长过程,其中是以伯多禄的行事为主干。

    (1) 基督信友团体(1:12-16):包括等候圣神降临和拣选玛弟亚为宗徒。

    (2) 圣神降临(2:1-41):圣神降临的神恩和伯多禄讲道的成果,使三千人归化。

    (3) 新兴教会的团体生活(2:42-47)。

    (4)与犹太宗教发生冲突(3:1-4:22):伯多禄治好胎生瘸子和宣讲行动等事迹,引起犹太首领的不满,把他和若望收监。

    (5)有关巴尔纳伯,阿纳尼雅夫妇的事迹(4:32-5:11)。

    (6)与公议会的更大纷争(5:12-42)。

    (7)选立七位执事(6:1-7):当时教会人数日渐增多。

    (8)第一位殉道者斯德望(6:8-7:60)。

    (9)扫禄迫害教会(8:1-3)。

    (二)教会向耶路撒冷以外的地方扩张(8:4-15:35):包括了在犹太、撒玛黎雅和安提约基雅教会地区所发生的事迹。

    甲、 犹太、撒玛黎雅教会(8:4-11:18):

    (1) 斐理伯在撒玛黎雅传教,伯多禄和若望视察撒玛黎雅(8:4-8:25)。

    (2) 厄提约丕雅的太监受洗(8:26-40)。

    (3) 保禄归化,在大马士革宣讲和到耶路撒冷(9:1-30)。

    (4) 教会在全犹太、加里肋亚、撒玛黎雅发展开来(9:3I-11:18)。

    (5) 科尔乃略与伯多禄(10:1-11:18)。

    乙、 安提约基雅教会(11:19-15:35):

    (1) 巴尔纳伯和扫禄在安提约基雅;耶路撒冷的饥荒(11:19-11:30)。

    (2) 雅各伯殉难;伯多禄被捕与离开耶路撒冷(12:1-19)。

    (3) 黑落德的惨死;巴尔纳伯和保禄回到安提约基雅(12:20-24)。

    (4) 保禄第一次传教旅程,曾扺达塞浦路斯、安提约基雅等地(13:1-14:27)。

    (5) 耶路撒冷宗徒会议(15:1-35)。

    (三)保禄第二次传教旅程(15:36-18:22):耶路撒冷会议之后,保禄向巴尔纳伯提议重访他们的传教地方。巴尔纳伯建议保禄带同马尔谷前行,但保禄不愿意,因为在第一次传教旅途中,马尔谷中途独自离去,故保禄认为他没有传教精神。于是,他们因意见分歧而分成两组,巴尔纳伯是塞浦路斯人,遂带马尔谷返回塞浦路斯;保禄则带了息拉,开始他的第二次传教栋程。

    (1)亚细亚──在德尔具和吕斯特地方,收弟茂德为徒弟(16:1-5)。

    (2)马其顿──在马其顿四大行政区之一的斐理伯驱魔,因而被收监,天主郄救出他们。其后,在首都得撒洛尼传教,引起官方不满,便躲在贝洛雅(16:6-17:14)。

    (3)雅典──保禄逃到雅典,看到当地人拜偶像,于是便跑到会堂去传教(17:15-17:34)。

    (4)格林多──格林多是希腊的古城。保禄在那里住了一年零六个月,后来才返回安提约基雅(18:1-22)。

    (四)保禄第三次传教旅程(18:23-21:26):在第二次与第三次传教旅程之间,路加仅用了「保禄住了一个时期」这一句,其他则掠过不提。以后,保禄又上路,从安提约基雅出发往西北进行,走入加拉达和夫黎基雅地区。

    (1)厄弗所──是亚细亚省会及商业中心。宗教方面,厄城盛行巫术和卖淫等神棍把戏。保禄在那里住了约三年之久,为给那里的人讲授天国之道(19:1-40)。

    (2)马其顿、格林多、斐理伯、特洛河、米肋托──保禄在上述地点都停留了一段短短的时间,探望信友及讲道(20:1-16)。

    (3)召集厄弗所长老致词──保禄自米肋托打发人到厄弗所,请教会长老来训话(21:17-36)。

    (4)米肋托到耶路撒冷──保禄返抵耶路撒冷后,受到热烈的欢迎(21:1-26)。

    (五)保禄、基督的囚犯(21:27-2:31):

    (1)保禄被捕与向犹太人致词(21:27-22:29)。

    (2)保禄在公议会受审;解送凯撒勒雅;在阿格黎帕王前的自辩(22:30-26:32)。

    (3)向义大利航行与遭逢海难(27:1-28:16)。

    (4)抵达罗马(28:16-31):保禄在罗马囚居,至本书结束时,他仍被囚禁,然在这两年间,保禄从未停止宣讲福音。

    初期教会的宣讲

    我们从宗徒大事录的记载中,见到初期教会成立的过程,和当时信友们的生活见证。我们发现,这里所涉及的人物虽然众多,但重点不在于他们是谁?而在于他们做了些甚么?

    在本书中,重要的不是在叙述「人物」,而是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宣讲福音的角色。所以在书中,我们不知道伯多禄是在何时死,不知保禄是如何的被审?再如第一章中拣选玛弟亚代犹达斯为宗徒,以补足十二宗徒的位置,但至第十二章雅各伯被杀后,郄不再另补一个继承人,这是因为宗徒被选是为耶稣作证,犹达斯并没有完成为耶稣作证的「角色」,而雅各伯则以他的死亡达成任务,成功地扮演了此一「角色」,所以就不必再另选一位继承人了。因此,书中人物所肩负的宣讲任务,和他们的宣讲内容,便成了本书的中心思想。以下我们归纳出宣讲内容中的几个特点,以便反映出初期教会的信仰。

    (一) 宣报耶稣的复活─作者把耶稣的复活,视为历史事实,如同死亡般真确。复活行动来自天主的能力,伯多禄和保禄在宣讲这事迹时,是根据圣经来讲的。

    (二)救恩的故事─在本书中,讲述耶稣复活时,经常提到「罪赦」的事,亦即指耶稣的死亡复活,使人获得「罪的赦免」。由此可见,初期教会中有「罪」的观念。现在,耶稣的复活可给人一个保证,即天主真的会赦免人的罪过,使人获得永生。

    (三)恩许的实现─在本书中多次提及「许诺」、「恩许」的实现,说法虽然不同,但是都由耶稣基督来完成,他是天主所预许、来到世界上完成人类得救恩的救主。

    从上述所讲的看来,宗徒们宣讲的「福音」,就是耶稣基督。若综合一下,他们在宣讲中对耶稣的称呼时,可有以下的不同名称:「基督」、「主」、「仆人」、「生命的领导者」、「先知」、「降福」、「审判者」、「教赎」和「天主子」等。

    总结

    路加圣史写下从加里肋亚到耶路撒冷的旅程,已告一段落。四福音中,只有路加是藉着宗徒大事录作为他写福音的续篇,把喜讯的故事,从耶稣的出生、一直讲到他的死亡、复活后,初期教会的诞生为止;同时,他更将福音从天主的旧约城市,带到世界的各民族,直到耶稣的喜讯抵达罗马帝国的首都。

    今天,这使命已落在我们的肩上,因为世界上有千千万万的人尚未听到耶稣的喜讯。这些人就在我们的身边,是我们所爱的,难道我们愿意看着他们失去这接受「恩宠」的机会吗?

    反省

    •分享一下你对「传福音」的使命的看法,你觉得每个基督徒都要起来传福音吗?

    (本课的参考资料与上一课相同。)

    宗徒大事录(下)习作

    甲、 填充题(请填上适当的字句)

    (一)保禄共有四次旅程,每次均自出发,然后返回,只有最后一次到了。

    (二)玛弟亚代替宗徒的职位;而雅各伯殉道后,则没有另选人补他的职位,这是因为雅各伯已完成了的任务。

    (三)宗徒们宣讲的内容可归纳为。

    乙、 简答题

    (一) 宗•1:8这段内容有甚么意思?

    (二)你会继续宗徒们的使命,来完成未完的传福音工作吗?
十一、书信 1、保禄生平
    书信(1)

    保禄生平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天主教教友总会(电:25603800)

    曾是迫害基督徒的首领,摇身一变而成为宣扬基督福音的忠诚门徒,他使教会的门为外邦人大大地打开。

    前言

    「历史上没有几个人所写的信会对世界造成这么持久的冲击力。写给主编的信可能有它的影响,未婚夫或税务局长寄来的信,对于收信人当然有大影响。但无论怎样,信件总是属于暂时性的项目,拆开、阅读、然后不是被存入档案柜就是丢入废纸箱。

    例外又例外的是圣保禄;他的书信里的思想,比任何元素(耶稣本人除外)对基督信仰的影响都巨大而持久。新约几乎有一半是以书信形式写的,这些书信据称都是出自保禄的手笔。」(约书的故事101页)

    现在,我们便要给各位介绍保禄书信,据事实显示,保禄书信是新约各书中最早收录成书的。当耶稣升天后,宗徒宣讲福音,保禄归化后亦加入宣讲的行列。然后,教会的人数和组织日益扩大。因着各地各人的不同需要,宗徒便以书信来传递消息及教导、劝勉各人。后来,将这些书信收集起来,便成为今日的宗徒书信,放在新约四福音和宗徒大事录之后。

    有关保禄生平,从没有一个正面完整的传记。我们所得的资料,散见于宗徒大事录和保禄书信的内容中。

    保禄生平

    △罗马公民的犹太人

    保禄是生长于塔尔索城的犹太人,这是他自己说的:「保禄说:『我原是犹太人,生于基里基雅的塔尔索,却在这城长大,在加玛里耳足前,对祖传的法律,曾受过精确的教育;对天主我也是热忱的,就如你们大家今天一样。』」(宗.22:3)

    塔尔索是一个极负盛名的重要城市。处交通要道,无论商业、经济、文化和人口各方面都具备优厚的条件。保禄生长于这样的一个环境中,自然深受影响。

    保禄的祖先很早便迁往塔尔索城居住,而且取得罗马国籍,享有罗马公民权。保禄的父母是热心的犹太人,属法利塞党。保禄在诞后八天,便受了割损礼,而且他的父亲又以梅瑟的法律和祖先的遗训来教导他。由于保禄的父母重视子女教育,也有经济基础,所以保禄受过希腊教育,有相当的希腊文化基础,他也会学习编织帐幔;及至稍长后,保禄被送到耶路撒冷一位大师祭那里研读圣经。可见,保禄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在他生长的侨居地,可以接触到各类人等,使他对外邦人有充分的了解;他又享有罗马公民身份,可周游罗马各地;他更可使用希腊文向外邦人传教,以上种种条件,都有助于保禄成为「外邦人的宗徒」。

    保禄有两个名字:保禄,是个罗马的名字,即「微小的」;扫禄,是一个犹太名,即撒乌耳,按希腊译音SAULOS,故译为扫禄。相信是他父母为了纪念他是出自本雅明支派的撒乌耳君王而取此名的。

    △教会的迫害者

    从宗徒大事录记载中,我们知道保禄曾迫害过教会,他自己也承认:「我原是宗徒中最小的一个,不配称为宗徒,因为我迫害过天主的教会。(格前.15:9)从上文有关保禄生平的描写上,我们可以想像到何以归化前的保禄要迫害教会。具体地说,他迫害教会的理由:

    第一,公议会裁判了基督,所以保禄认为基督是假默西亚,基督的言行都是亵渎天主的。

    第二,按法利塞党的观念,基督自称「天主子」这行为,是违反上主的法律。对保禄来说,这是绝对不能容许的行为,所以,他要起来破坏基督所立的教会,为的是保护梅瑟的法律。

    △归化

    有关保禄在大马士革途中的事迹,我们都很熟悉。保禄归化的过程,详载于宗徒大事录第九章内。而保禄在自己的书信中,亦多次提及这事,就是在面对反对者时,他为自己的宗徒身份作出辩护,以証明宗徒身份的来源。

    宗徒大事录中关于保禄归化的事迹如下:

    「扫禄去见大司祭,求他发文书给大马士革各会堂,凡他搜出的这道门的人,不拘男女,都绑起来,解送到耶路撒冷。当他前行,快要临近大马士革的时候,忽然天上有一道光环射到他身上。他便跌倒在地,听见有声音向他说:『扫禄,扫禄,你为什么迫害我?』他答道:『主!你是谁?』主说:『我就是你所迫害的耶稣。但是,你起来进城去,必有人告诉你当作什么。』扫禄从地上起来,睁开他的眼,什么也看不见了。人们牵着他的手,领他进了大马士革。三天的工夫看不见,也不吃,也不喝。在大马士革有个门徒,名叫阿纳尼雅,主向他说:「起来,往那条名叫直街的地方去,要在犹大家里找一个名叫扫禄的塔尔索人;看,他正在祈祷。」阿纳尼雅就去了,进了那一家,给他覆手说:「扫禄兄弟!在你来的路上,发显给你的主耶稣打发我来,叫你看见,叫你充满圣神。」立刻有像鳞甲一样的东西,从他的眼中掉了下来,他便看见了,遂起来领了洗。进食以后,就有了力量。」(宗﹒9:1-19)

    这是保禄归化过程的详尽记述,除此之外,保禄自己曾提及的「悔改」事迹,都是以象征手法来描述的,其特点可归纳如下:

     他见了主(格前﹒9:1)。

     原来迫害教会者,现成为见証人、宣讲福音者(格前.15:1-11)。

     天父把圣子启示给他,使他了解救恩的计划,叫他向外邦人宣布(迦﹒1.1-11)。

     基督教训他,放弃古旧的价值,接受因信德而得的救恩(斐3.4-16)。

     他的悔改,表达了天主恩宠的全能(弟前.1:12-14)。

    从上述有关保禄的归化事迹中,我们见到天主在保禄身上的行动:是天主首先主动地召叫了保禄,而保禄在被动下却能垂手听从,回应天主。回头以后,保禄毫不掩饰自己的过往,向人表白自己曾经迫害过教会。由此,我们见到保禄发自内心的皈依,真挚的悔改行为。之后,保禄更以彻底的行动,向外邦人传教,将自己的信仰经验分享给别人。

    我们的领洗皈依过程,也许比不上如保禄般的轰轰烈烈。但是,我们也必经历了如保禄所有的过程:是主召叫了我们,我们也曾放弃了些甚么来回应天主的召叫,成为基督徒?可是,领洗以后,我们有没有把这皈依的经验传给别人?我们有向人介绍基督吗?

    传教旅程

    保禄被称为外邦人的宗徒。自他归化后,他传教所及的地方,远超出了犹太地区教会的所在地。他宣讲的对象是犹太以外的外邦人。学者从宗徒大事录及保禄书信的内容中,归纳出保禄的三次传教旅程:

    (一)首次旅程,约于公元45-48年间,自安提约基雅出发,先抵塞蒲路斯,经小亚细亚到耶路撒冷,参加宗徒会议,返回安提约基雅。(宗.13:1-15:35)。

    (二)第二次禄程,约于公元50-52年间,先抵叙利亚,迦拉达等地,后进入欧洲。在格林多住了一年半,再上耶路撒冷,最后返回安提约基雅。(宗.15:36-18:22)

    (三)第三次旅程,约在公元53-58年间,先巡视了叙利亚等地,后来到了厄弗所,住了三年之久,然后去了格林多,在那里住了三个月,再回到耶路撒冷。(宗.18:23-21:26)

    保禄的三次旅程,均以安提约基雅为基地,因为安市是叙利亚的首都,是水陆交通的要冲地带。故保禄出外时,可取徒步或海上两方式。

     徒步旅行:路途中可借助驴子载物,每隔35-40公里,才有一处休息的地方。旅行者要赶路,在天黑之前抵达休息站,不然会容易遇上强盗或野兽等危险。

     海上旅行:地中海的航行十分便利,但是,若遇上强劲季候风时,是相当危险的,例如沉船、冬季海面结冰船只无法前进等。保禄在书信中曾提及上述的遭遇(格前.11:23-29),由此可知,无论取用那一种行程,都是十分艰辛的。

    被捕受难

    保禄公开宣讲基督时,耶路撒冷仇视他的犹太人,多次想拘捕他。一次,当保禄在圣殿讲道时被捕,解送至凯撒勒雅,监禁了两年。后来,保禄以自己为罗马公民的身份上诉,结果获释放。保禄在罗马获释放后,去过西班牙,后折回义大利,一路上巩固各地的教会。终于,在尼禄迫害教会时,保禄再度被捕,解送至罗马,为基督捐躯,受斩首之刑,获得殉难者的荣冠,当时约为公元六十七年。今天,教会在每年的六月廿九日同时庆祝保禄、伯多禄两位宗徒的庆典。

    结语

    保禄的一生,自一个迫害基督徒的首领,摇身一变而成为宣扬基督精神的忠诚门徒,这不但是初期教会的重要事件,也是整个基督教会的关键事件,因为保禄的悔改,传教行动,使教会的门为外邦人大大的打开,将福音传遍普天下。今天我们在书信中所见到的保禄精神,应该启发我们,效法宗徒爱主爱人的行动,做个忠实的基督徒。

    讨论、分享

    天主为圣保禄安排一条独特的途径,使他成为外邦人的宗徒;我们也反省一下,天主为我们每人所预备的不同皈依历程。

    参考资料

    *约书的故事真理学会

    *宗徒书信主题介绍光启

    *圣经/保禄书信总论思高

    书信(1)

    保禄生平习作

    甲、填充题(请在下列各题空格中填上适当的字句)

    (一)天主为保禄预备一个独特的生活背景:他的父母是 ,属于。

    保禄受过良好的教育,又在大司祭导下研读。由于他具有身份,他可以去传教。

    (二)保禄未归化前曾经,他是在前往途中与相遇而悔改的。

    (三)回头以后的保禄,毫不掩饰自己的过往,他常说:「我原是。」

    (四)保禄被称为的宗徒,因为他传教的地方是在以外的地区,他曾完成了三次的。

    (五)保禄因为公开宣讲基督而,,上诉后而获释放;最后在时再度被捕,而死,为主殉道。

    乙、简答题

    简述你对保禄生平的感受。
十一、书信 2、保禄书信(上)
    书信(2)

    保禄书信(上)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天主教教友总会(电:25603800)

    前言

    上一课我们介绍了保禄的生平,这一课我们便要看看他的作品─书信。新约全书中,圣保禄的书信占看不少的篇幅。宗徒书信共有二十三封,而属于保禄的有十四封之多。虽然,专家们的研究认为,其中有些可能非来自保禄的真笔。但是,在教会的传承中,这十四封书信都列入保禄宗徒的名下,自有其一贯神学上的意义。故此,在这一课文内,我们将不去讨论书信作者的真伪问题。

    保禄书信的特点

    保禄书信的内容充满着对主福音的热忱。他的生活融汇于主耶稣内,以致为爱所驱使,他不得不起来传福音。因此之故,在他的书信内满含着福音的热爱,一切都是为了传福音的好处着想。以下归纳出他书信的一些特点:

    △无固定形式

    一般古代近东地区书信的格式,通常因收信人的不同,而有多种不同的体裁和格式。例如致候辞、结语、感恩辞和祝福语、都有习惯使用的用语,而保禄书信并没有特定的格式,因为他必须针对教会中的特有情况而给予答覆,所以,他的书信兼容各种不同的类型。

    △ 体裁丰富

    由于保禄有深厚的灵修经验和文学基础,所以在他表达基督的道理时,能够灵活地运用文学技巧,使书信体裁更形丰富。保禄惯用的体裁有「默观式」的自由,例如:「按照我所热切期待希望的,我」(斐﹒1:20-26)。另一种是辩论式的对话,例如:「那么我们就因信德而废了法律吗?绝对不是!我们反使法律坚固。」(罗﹒3:31)。此外,保禄更喜欢使用生活中的素材来表达,例如:「在运动场上赛跑的,固然都跑」(格前.9:24)。更有的是使用对比法,例如:生命与死亡;肉体与精神;光明与黑暗等来表达基督的信仰。

    △ 以圣经为基础

    保禄在皈依之前,对圣经已有相当的认识。故此,他在剖析事物时,常以圣经为基础。他使用犹太经师们常用的释经,来解释圣经。这些释经法的特式可分为:

    (一) 使用「何况」议论,就是常在句子中出现「更」的字眼,以表达出其重要性,加重语气的肯定。(参阅罗.5:9-10;11-12;格前.9:12;格后﹒3:8-11)

    (二) 使用「法律同化法」,就是藉着法律的因素,使之同化,指出另一新意来。(参阅格后.8:14-15)

    (三) 使用「组合句法」,就是用两个有共同词的经句,组成一个新的句子。(参阅罗.4:11-12,是由创.15:6及咏.3.32:1-2两段组成的)

    (四) 使用「类比预像法」,就是将过去曾发生的事,类比将来要发生的事。(参阅迦.4:21-31)

    △因主耶稣之名而宣讲

    保禄宣讲的内容是复活的基督。他很少直接引述耶稣说过的话,通常他是将耶稣的言辞综合起来,再配合上自己的言语。例如他说:「主也这样规定了,传福音的人,应靠福音而生活」(格前9:14)。

    保禄书信的分类

    保禄共有十四封书信,分别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写给不同的教会团体或个人的。要将保禄书信分类,可有许多不同的方法,有按其书写的先后次序(即年份);有以其内容长短来分类;更有以收信人的不同来分的;而现在我们则以书信的主题作为分类的准则。

    保禄书信的内容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四个主题:末世论、救援论、基督论、教会论。

    (一)末世论——强调基督的再次来临——

    得撒洛尼前书,得撒洛尼后书——

    写于第二次旅程,约在51年间。

    (二)救援论——强调基督救恩是「现在」的,并应表达于生活中——

    格林多前书、格林多后书、迦拉达书、罗马书、斐理伯书——

    写于第三或第三旅程中,约于56-58年间。

    (三)基督论——强调基督在宇宙、历史中的地位——

    哥罗森书、厄弗所书、费肋孟书——

    是在监狱中写的,时约为61-63年间。

    (四)教会论——以团体为中心,视教会为基督的身体,并竭力保存信仰——

    弟铎书、弟茂德前书、弟茂德后书——

    是保禄或他的弟子所写。成书于67年之前。

    各书信内容概要

    (一)得撒洛尼前、后书

    甲、写作目的

    「前书」是保禄为安慰鼓励城中的信友,反驳敌对者的毁谤而写的。「后书」是为了消除得城游手好闲者对得前所提及的「主再来的时间」所引|起的恐慌,保禄更正他们的恶习和谬见。

    乙、内容重点

    「前书」:(1)称赞信友热诚,坚忍的德行。

    (2)保禄自我辩护,说出他的使命是来自天主;他所传的是救恩的讯息。

    (3)训勉信友修德,生活行动要与所接受的基督教义相符合;并以「主的日子要像夜间

    的盗贼一样来到」(5:2)来提醒他们要时刻善渡生活。

    「后书」:(1)接前书继续劝勉信友,并纠正一些有关主来临时刻的错误思想。

    (2)规劝闲荡的弟兄。

    丙、生活反省

    「我们不断地感谢天主,因为你们由我们接受了所听的天主的言语」(得前﹒2.13)

    「我们该当时常为你们感谢天主,因为天主从起初就拣选了你们,藉圣神的祝圣和信从真理而得到拯救。」(得后.2.13)

    圣保禄说我们的信仰是从接受了天主的话而来。在这行动中,天主圣神一直在推动指引我们,伴同着我们走信仰的旅程。我们领洗时接受了信仰,而我们最大的问题,是在于「怎样加深信仰」.这些问题的真实答案,都表现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亦流露在我们与人交往的行动中。

    (二)格林多前、后书

    甲、写作目的

    保禄闻说格林多教会内发生了一些恶表,尤其是党派的纷争,但保禄因当时不能抽身前去,遂在厄弗所写了「前书」。至于「后书」则在离开厄弗所到了马其顿时写的,因为他得知各人读了他的「前书」后,有所改进,于是保禄便写信夸赞他们,同时也驳斥犹太主义保守派对他的诽谤。

    乙、内容重点

    「前书」的内容非常丰富,大致可分为:

    1.教会内的分裂,责斥分党分派的不当。

    2.格城面临着三个严重的问题:乱伦、信友争讼及卖淫。

    3.答覆婚姻与独身问题;吃祭肉的问题。

    4.答覆有关礼仪举行和信仰生活的问题。

    5.解释基督复活与信友的关系。

    「后书」的结构与内容,比「前书」为复杂,不易看出完整的主题,但亦可分为:

    1.保禄与格林多教会的关系,剖白自己对教会的爱和关心,所做一切都是为了主的缘故。

    2.催促为耶路撒冷教会捐款。这行动本是由格林多教会首先发起的,但格城人民没有反应,而

    其他教会则反应热烈,故保禄在此提醒他们。

    3.有关宗徒职务的辩护。保禄的宗徒职位一直被人嫉妒,保禄阐述自己的艰苦经验,以反驳诽

    谤者的攻击。

    丙、生活反省

    「你们应当儆醒,应屹立在信德上,应有丈夫气慨,应刚强有力。你们的一切事;都应以爱而行。」(格前.16:13-14)

    「儆醒、信德、刚强、以爱行事」是保禄在格林多前书结束前,特别提出来,再一次鼓励、劝勉他的人民的重点。如果我们真的细读了这封书信的内容,我们会发现保禄那一份爱之深、责之切的情怀。保禄是过来人,他从儆醒中寻找到基督而得到信仰,为了保守信德,他坚强不挠的接受考验,这一切无非是要活出爱主爱人的真爱。

    回想我们现时的生活,亦不时面临着各种不同的挑战:道德的低落,物质的引诱,人际关系上的冲突等等,都不是容易抵挡得住的考验。幸而,信仰的薰陶和基督的教诲能带来曙光般的指引迷津。可是,它能否带我们到达彼岸,走到目的地?那便要看看我们自己了!

    (三)迦拉达书

    甲、写作目的

    迦拉达是个相当大的城市。保禄听闻教会内出现了保守派犹太主义份子,攻击教会和保禄,扬言他不属于「十二宗徒团体」,保禄便反驳他们。在这书信内,保禄以锋利的措辞来保护教会,也为自己辩护。

    乙、内容重点

    (1)强调自己的蒙召来自天主,并举出事实来说明自己的宗徒权。

    (2)法律与信仰的关系:福音使人自由,死守法律者成为法律的奴隶。

    (3)基督徒的自由就是爱的生活。

    丙、生活反省

    「弟兄们,你们蒙召选,是为得到自由;但不要以这自由作为放纵肉欲的藉口,惟要以爱德彼此服事。」(迦﹒5:13)

    今天,无论何人,连小孩子也整天嚷着要争取自由;而保禄说:我们蒙召做基督徒,便成为自由人。究竟这「自由」是甚么意思?所谓「自由」是以爱的行动为准则。有人以「自由」为藉口满足自己,而做出许多相反爱主爱人的行为,这时候,我们便不能够做一个自由的人了;因为当我们对某人怀着忿怒憎恨之情时,我们的内心一定不得安宁,无法集中行事;又或当我常记挂着财物,系恋于寻求更大的财富时,我们更无暇去关注他人的需要,更不能于祈祷中集中精神。这都能使我们失去「自由」。

    (四)罗马书

    甲、写作目的

    罗马是一个集政治、经济一身的重要大城市。当保禄写罗马书信时,罗马的基督徒团体已存在若干年了,而当时保禄则身在格林多。他有意要到罗马一行,便去信通知罗马信友他将会到罗马去。保禄更在信中报告一下他自己「福音」的纲要:即整个人类,不分犹太人与外邦人,都同样需要耶稣的救赎。

    乙、内容重点

    这是一篇有系统的着作,与其他书信只是回应当地教会的一些问题略有不同。他写罗马书时,罗马教会非常安定,故保禄能以较客观的理论层面来书写。书信内容的重点可分为:

    (1)所有人、无论犹太人或外邦人,都需要耶稣基督的救赎(1:18-5:11)。

    (2)领洗使我们与基督结合,成为新受造物(5:12-7:6)。

    (3)法律与罪的关系,有时人犯罪是出于无知和无奈(7:7-25)。

    (4)人的一切善行均来自圣神力量的推动。

    (5)犹太人终要归化(9-11)。

    (6)基督徒伦理部份(12-15)。

    丙、生活反省

    「福音启示了天主所施行的正义,这正义是源于信德,又归于信德,正如经上所载:[义人因信德而生活。」(罗﹒1:17)

    这里所说的正义,不仅指天主的公平,而且指祂的美善和仁慈。我们试回想一下自己当初认识天主的时刻:是什么力量吸引了我?我们领洗时是否真正完全「明白J清楚天主的「道理」?我们固然是藉着信德才受洗成为基督徒,可是,领洗后的信仰生活,是否经验到「信仰」所带来的生活挑战和较难实践的要求?

    讨论

    我们说:「保禄宣讲的内容是复活的基督」,究竟保禄何时与「基督相遇」的,试从他的生平中找出答案。

    参考资料

    *宗徒书信主题介绍光启

    *约书的故事真理学会

    *HowtoReadtheNewTcstament?byCharpentier

    书信(2)

    保禄书信(上)习作

    甲、填充题(请在下列各题空格中填上适当的字句)

    (一) 保禄书信的特点:

    (1) (2)

    (3) (4) 。

    (二)保禄宣讲的内容是 。他共有书信,是写给

     。

    (二) 保禄书信的四个主题分别为:

    (1)(2)

    (3)(4)。

    乙、简答题

    保禄在迦拉达书内强调基督徒要做个「自由人」,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事物阻挡着我们成为「自由人」呢?
十一、书信 3、保禄书信(下)
    书信(3)

    保禄书信(下)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天主教教友总会(电:25603800)

    前言

    这一课我们继续讨论保禄书信。我们读了保禄写给格林多、得撒洛尼、迦拉达和罗马等教会的公函。这些都是保禄较早期的书信,是写给他在传教旅程中未有时间前往视察的教会,回答他们的问题。现在我们要介绍的几封书信,是保禄较后期的作品,有些是在监狱中写的;有些是私人信件,是写给当地教会的牧者,故称为牧函。

    保禄完成了第三次传教旅程,在格林多住了三个月,准备回程时已得知耶路撒冷的犹太人要陷害他;果然他就在圣殿内被捕(宗.21:27)。他最初囚禁于凯撒勒雅,约两年后,解送往罗马,一路上遇到不少灾害,抵达罗马后便囚禁在监狱中,而这些书信便是在被囚的日子中完成的。保禄在罗马监狱囚禁了两年,当时约为公元61-63年,他先后写了斐理伯书、费肋孟书、哥罗森人书和厄弗所人书等。

    (一)斐理伯书

    甲、写作目的

    斐理伯城市是欧洲本土第一个接受保禄传教的地方。保禄对这个团体特别喜爱,因而在罗马被囚时也给他们写信,旨在分享他自己的感受。这是第一个收阅书信的教会,在那里没有异端和争执的事件,所以保禄无须多训诲,只怀着父子般的情谊来分享自己的生活体验。

    乙、内容重点

    本书流露出保禄对信友的慈爱,是一篇发自内心感恩之情的自然奔放的作品。所以,内文的主题重点没有多大连贯性。大致可分为:

    (1)对信友的感谢和代祷;

    (2)叙述自己的现况,虽然被囚,但有助于福音的传播;

    (3)劝勉信友要效法基督的友爱谦下;

    (4)派弟茂德看望他们,并劝告他们提防犹太人的异端谬说,应效法他自己的表样;

    (5)提醒信友应常喜乐于主;也感谢他们的餽赠。

    丙、生活反省

    「凡以前对我有利益的事,我如今为了基督,都看作是损失为了基督,我自愿损失一切,拿一切当废物,为了赚得基督」(斐﹒3:7-8)

    今天,到处都标榜着物质至上、享乐为主的口号,要我们放弃不符合基督精神的眼前利益,是何等大的考验!

    保禄能够「为了基督而舍弃一切」的精神,也不是与生俱来的恩典,而是他在受苦中的不断自我舍弃和交付所换回来的那份对主信靠依恃之情。当日领洗时,我们也会公开地把一切不属于基督的精神交付出来,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又一点一点的偷回来,竟忘掉曾许下过的诺言。

    (二)费肋孟书

    甲、写作目的

    费肋孟是哥罗森城的富翁,被保禄所归化而成为基督徒。保禄写这封信给他,是为了代敖乃息摩求情,敖乃息摩是费肋孟的奴隶,由于做了一件对不起主人的事,畏罪投奔保禄,请他帮忙,保禄便写了这封私人信件。

    乙、内容重点

    费肋孟书是所有信件中最短的一篇,也是一篇私人的信件。全篇要旨,指出了在基督内属神的关系远超过人间一切属法律的事情。他要求费助孟以弟兄之情谊来重新接纳敖乃息摩。

    丙、生活反省

    细读费肋孟书一遍,如果我是费肋孟的话,我会否听从保禄的话?在我的生活中,有什么人或事物,是我感到不能宽恕和接受的?为什么?

    (三)哥罗森人书

    甲、写作目的

    哥罗森城的信友大部份为外邦人,他们虽未亲眼见过保禄,但对保禄非常爱戴。他们得知保禄坐监便去信问候,同时也提出他们教会内的一些困难:异端邪说的侵扰,和一些不良分子以假见识来欺骗教友,保禄便在狱中给他们写了这封信。

    乙、内容重点

    可分为两部份:前部属于教义,第一、二两章内给信友提出基督地位的崇高,是一切受造物的首生者。后半部则劝勉信友尽力实践基督徒的生活。

    丙、生活反省

    「你们既然与基督一同复活了,就该追求天上的事,在那里有基督坐在天主的右边。你们该思念天上的事,不该思念地上的事你们要致死属于地上的肢体,致死淫乱、不洁、邪情、恶欲和无异于偶像崇拜的贪婪」(哥﹒3:1-5)

    我们试反省一下,在自己的生活中及行为上,何者是属于「天上」的事?何者是属于「地上」的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是要「致死」的呢?

    四、厄弗所书

    甲、写作目的

    本书写作时期与前三本不同,是在狱中执笔的。厄弗所城是个重要的海港,保禄在第二次传教旅程中,曾在该城住了近三年之久。保禄写这封信,主要是驳斥那儿出现的异端邪说,因为有人将耶稣列入天使群中,不承认他是造物主。

    乙、内容重点

    主题与哥罗森书相似,但在理论方面则较为深奥难明。前段教义部份,主要说及基督救赎的奥妙道理,基督是教会妙身的头,众信友为肢体;后段则属于生活规范劝告信友要修德成圣,活出相称于各人身份的生活。

    丙、生活反省

    「就是他赐与这些人作宗徒,那些人作先知,有的作传福音者,有的作司牧和教师,为成全圣徒,使之各尽其职;为建树基督的身体」(弗﹒4:11-I3)

    身为基督奥体中肢体的我们,各有自己的特点,并贡献出独特的一分力量来建设教会。假如我们忽视了自己的一分,这奥体的成长便受到了影响,变得不够健全。反之,若每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凭天主分施给他的功能,能使奥体长得更健壮美丽。

    牧函

    弟茂德前后书和弟铎书通称为「牧函」,因为这三封信是写给作牧者的弟茂德和弟铎二人,教训他们怎样管理教会和照顾教友。这三封书信是保禄在他被囚禁的晚年写成的。

    一、弟茂德前、后书

    甲、写作目的

    保禄除在其他书信内常提及弟茂德的名字,他是保禄传教事业中的合作者之一。在保禄第二及第三次传教放程中,常与保禄在一起,并曾代表保禄管理厄弗所教会一段日子。保禄在自己的晚年遭囚禁的生活中,给弟茂德写信,就如父亲对待自己的亲生儿子般的呵护、教导和叮咛。

    乙、内容重点

    A、 前书:这是一篇劝勉式的文字,故结构上较散漫,且不大连贯。保禄首先从个人的经验来谈论传福音的事情、祈祷及作监督的资格等,最后要告诉弟茂德当如何做好自己的牧职角色。

    B、 后书:是保禄的最后一封书信,故可以称之为「保禄的遗嘱」。保禄在信中记挂着他的传教事业,同时叮咛弟茂德当如何肩负起他的传福音使命。

    二、弟铎书

    甲、写作目的

    弟铎是外邦人出身,可能是保禄给他付洗的,因为保禄称他为「真子」(铎﹒1:4)。他曾是保禄和弟茂德二人的传教得力助手。保禄写信给他的动机,完全如对待弟茂德一样,教导他如何管理教会。这信当写于弟茂德前书和后书之间的时间内。

    乙、重点内容

    是一封典型的保禄书信,包括了致候辞中的自我介绍及对收信人的问候与祝福;然后阐述圣职人员的规范品格;亦嘱咐当如何对待各级人士,并教导、勉励如何生活。

    丙、生活反省

    三封牧函表露了保禄为主作战;饱经风霜后,又到了身陷于难免一死的实际境况中,对主、对人以及团体的一分渴慕及关切情怀。保禄说:「我已被奠祭,我离世的时期已经近了。这场好仗,我已打完;这场赛跑,我已跑到终点;这信仰,我已保持了。从今以后,正义的冠冕己为我预备下了。」(弟后.4:68)

    以上是保禄对自己过去一生的回顾,他在临死前追忆自己从前做过的一切,觉得自己应走的和应做的都勉力完成了。今天,当我们读到这一段讯息时,有什么感受?我们能体会到保禄的心情吗?为什么?

    总结

    大马士革事迹是保禄生命史上的转捩点。保禄与基督剎那间的相遇,改变了他的一生。这经验不但使保禄脱离以往种种迫害教会的行动,更摇身成为宣传基督福音的前进分子。

    保禄没有像其他圣史般写下耶稣的生平事迹,他是按照生活的时空及璟境需要,将自己所经验到的基督介绍出来。保禄书信中所表达的基督面貌,是他自己实实在在的经验。他既得了如此深刻的难忘经历,使他不能不起来宣扬基督。在保禄内心,巴不得所有人都有如他一样的经验─为基督所夺取,只生活于基督内。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与主相遇的经验,只要我们花上些时间来反省、寻找,我们也将如保禄般被主所吸引,并为祂而奉献一切。

    反省

    阅读宗.21:1-21有关保禄被捕时向民众说的一番话并好好的反省。

    参考资料

    *宗徒书信主题介绍光启

    *基督见証人进修课程(新约之部)思高

    *基督示

    书信(3)

    保禄书信(下)习作

    甲、填充题(请在下列空格中填上适当的字句)

    (一)保禄在狱中写了、、和

    等书信。

    (二)保禄能够为了基督而的精神,是他在和

    所换回来的一份对主之情。

    (三)保禄发出的牧函有、和三封。

    (四)牧函是保禄在时写给和两人,目的在 。

    乙、简答题

    保禄书信中所说的话,都是他自己的实际经验。你能从这些书信的内容中,看出保禄和基督的关系来吗?
十一、书信 4、宗徒书信─公函
    书信(4)

    宗徒书信─公函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天主教教友总会(电:25603800)

    宗徒书信中的公函共有五篇,是宗徒们写给全教会或多数地方教会的信,圣雅各伯宗徒是其中的一位作者。

    前言

    我们已研读了保禄宗徒的十三封书信,这一节将讨论其他宗徒的书信和保禄致希伯来人书。这些公函共有五篇,就是希伯来人书、雅各伯书、伯多禄前书、犹达书和伯多禄后书,至于若望的三封书信,我们稍后在若望的写作中才介绍。

    所谓「公函」是指当时写给全教会或多数地方教会的信,并没有一个特别的收信对象。以下我们将分别介绍每一封信的内容。

    (一)希伯来书

    甲、作者

    书信内文没有明显的写上作者的名字,对于谁是作者的问题,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有认为这封书信的文体字汇与保禄其他的书信回然不同,且用更纯正典雅的希腊文写成;另一方面,有些早期的学者却主张是保禄所写的,因为这书信的内容,有不少部分与保禄的其他书信的道理相合,或完全吻合。本书的主要观念和神学是属于保禄的,但编写则出于保禄的弟子或他的一位同伴。谁是这代笔人呢?有人认为是巴尔纳伯,有人以为是阿颇罗。

    乙、写作目的

    收信人是希伯来人,他们是归化了的犹太人。他们的教会团体在巴力斯坦。从书信中提及的事,我们知道他们是直接由宗徒接受福音的,并且奉教已很久。他们自开始即受到迫害,如今,他们的领袖已不存在了;因此,这封书信是在他们信仰出现危机时发给他们的,用以鼓励及劝勉信友要坚持信仰,并说明新约远胜于旧约,基督自为大司祭的祭献,远超过任何的祭品。

    丙、内容重点

    论述新旧约的异同和基督大司祭的特质,全书可分为:

    (1)综合性的基督论,从旧约中引述默西亚事迹,比较基督的忠信与仁慈。结论是新约胜于旧约。

    (2)论基督大司祭的特点。

    (3)劝勉信友要坚守信德,并引旧约圣贤表率为例;最后,当以督为我们的模范。

    丁、生活反省

    「信德是所希望之事的担保,是未见之事的确証。」(希.11:1)

    「基督耶稣昨天、今天、直到永远,常是一样。」(希.13:8)

    信德在我们古圣的先贤身上发挥了力量,使他们对天主圣言忠贞不贰,甚至舍生致命亦在所不辞。今天,我们同样地从上主手中接受了信德。但是,我们的实际行动是怎样的呢?找个时间反省反省吧!

    (二)雅各伯书

    甲、 作者

    书信的作者自称为「雅各伯」,传统上相信他是十二宗徒之一的雅各伯;但这种说法不够客观,不为许多人所接受,因为本书是一篇相当出色的希腊文作品,作者该是一位受过良好教育、文化水准极高的人,而我们知道雅各伯宗徒没有这样的条件;此外,在书信中从未提及耶稣生前的言行事迹。故此,学者们认为这书信是在雅各伯死后,第二代或第三代的门徒假雅各伯之名而写成的。

    乙、 写作目的

    本书是写给侨居在巴肋斯坦以外的犹太基督徒,即信中开始说的「散居的十二支派」。因听说散居各地的犹太基督徒信德发生问题,只看重信德而轻忽善行,所以雅各伯去信纠正他们的错误的观念。

    丙、 内容重点

    可分为许多个独立的问题来看,但却是环绕着一个主题:基督徒的信德应以行为表现出来。行文中,作者特从许多个不同的生活例子中,发挥及引伸出基督徒的重要精神来。

    丁、 生活反省

    「我的兄弟们,若有人说自己有信德,却没有行为,有什么益处?难道信德能救他吗?假设有弟兄或姐妹赤身露体,且缺少日用粮,即使你们中有人给他们说:「你们平安去罢!穿得暖暖的,吃得饱饱的!」却不给他们身体所必需的,有什么益处呢?信德也是一样:若没有行为,自身便是死的。」(雅.2:14-17)

    保禄书信告诉我们,人是因信德而成义;而这里,雅各伯却强调人获得信德是在于行为上的爱德,这是成义以后的信德,是生活的信仰。

    (三)伯多禄前书

    甲、 作者

    传统上说是出自宗徒伯多禄手笔,但也有学者认为伯多禄不可能写出如此优美的文笔来,因为他只是一个加里肋亚的渔夫。在本书末段里作者说:「我藉忠信的弟兄息耳瓦诺,给你们写了这封我认为简短的书信…」(5:12),这告诉了我们:本书信内容是按照伯多禄的思想和教导,由一位叫息耳瓦诺(即息拉)的人执笔写成的。写作的地点在巴比伦,即罗马。

    乙、写作目的

    收信人是散居在小亚细亚北部的信友,伯多禄听到他们不断遭受教外与犹太人的迫害,受着背弃信德的威胁,所以写了这封信来安慰、鼓励他们。当时约为公元64年。

    丙、内容重点

    除了致候辞及结尾语外,可分为以下几个重点:

    (1)基督徒得沾救恩是由基督而来的,若我们要生活出相称的信友生活,就要离开过去的生活,度

    一个转向天主的新生活。

    (2)论述基督徒对各级人士应有的态度和该尽的职责。

    (3)面对苦难的态度。基督也曾接受苦难,甘心承担我们的罪过。我们因行善而受苦是难免的,

    不要逃避,反而要喜乐,因为我们分担了基督的苦难。

    (4)对团体生活中的各项劝言。

    丁、生活反省

    「如果你们热心行善,谁能加害你们呢?但若你们为正义而受苦,纔是有福的。」

    「若天主的旨意要你们因行善而受苦,自然比作恶而受若更好,因为基督也曾一次为罪而死,且是义人代替不义的人」(伯前﹒3:13-14;17-18)

    生活中的痛苦是无法躲避的,「恶人」应受苦,但「善人」同样也要受苦;而且,有时好像「善人」所受的痛苦远比「恶人」的多,只要我们看看四周这个世界便知道了。究竟,这是否不公平?基督徒在面对痛苦、遇到上述的问题时,怎样去解释?

    (四)伯多禄后书

    甲、作者

    由于前书和后书的语气和文笔有很大的差异,故使人怀疑是否同出于一位作者;但本书致候辞中明言:「耶稣基督的宗徒伯多禄致书给散居在的选民」我们知道发信人是伯多禄宗徒。但有人认为作者用了不同的代笔人,故前、后二书才显得不一致。

    乙、写作目的

    本书的收信人与前书相同。作者收到他们进一步的消息,知道他们的现况似乎较前更为困难,便写了这封信给他们。当时约为公元的66-67年间。

    丙、内容重点

    除去首尾两段致候辞外,内容可分为三大主题:第一段是劝勉信友要忠信,注重修德;第二段作者驳斥假教师,劝人切勿误信他们,反要坚持信仰;最后劝勉众人准备主的日子的来临。

    丁、生活反省

    「在天主前一日如千年,千年如一日。主决不迟延他的应许,有如某些人所想像的;其实是祂对你们含忍,不愿任何人丧亡,只愿众人回心转意。可是,主的日子必要如盗贼一样来到。」(伯后.3:8-10)

    所谓「主的日子」是指甚么呢?当这「日子」来到的时候,我们会怎么样?我们害怕吗?

    (五)犹达书

    甲、作者

    在致候辞中已明言是「雅各伯的兄弟犹达」所写,他是宗徒之一。

    乙、写作目的

    收信人是犹太教归化的信友。犹达因听到这些信友处于假学士和异端邪说的威胁中,故写信鼓励他们,叫他们保卫信德。

    丙、内容重点

    本书信极其简短,全书只有廿五节,可分为两段。前段引述旧约中的实例,说明背叛天主者将受到的惩罚;后段则劝告信友提防及戒备邪说,并热心保存信仰。

    丁、生活反省

    生活在今日的基督徒,也许不会碰到一些很明显的假学士和邪说。可是,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却隐藏着无数的「异端」、「邪说」,而且,每个人所碰到的都不一样。试反省一下;在基督徒生活的角度下,有什么事物使我们远离或影响自己的信仰?这就是我们在今天生活中所要面对的挑战了。

    结语

    在这一课中,我们粗略的介绍了五篇公函。它们有一共同的写作动机,就是在信友们面对信德受考验的时刻,宗徒给他们鼓励、支持和教导,以协助他们渡过信仰的危机。这是牧者对信友的训导职责。时至今日,我们教会中的牧者:如教宗、主教、以至神父们,都在教会中履行这职务。他们也曾针对当时社会上的某些相反信理、或伦理规范的事情,向信友发出文告及训辞;有时在讲道中鼓励、呼吁信众们实践某些善行等。我们该反省一下,在过去的日子里,我们对这些教导训诲是抱着怎样的态度?虚心聆听?漠不关心?

    参考资料

    *宗徒书信主题介绍光启

    *基督见証人进修课程(新约之部)思高

    *基督示

    书信(4)

    宗徒书信习作

    甲、填充题(请在下列各题空格中填上适当的字句)

    (一)宗徒书信中的公函除若望书信外共有五篇:

    

    (二)「公函」是宗徒们写给

    

    (三)圣犹达开始他的书信时,他自称为的仆人和的兄弟。

    (犹.1:1)他写信的目的是信友,叫他们 。

    (四)雅各伯宗徒说「没有行为的信德是死的」请抄下「雅.2:14-16」的内容:

    

    (五)「在天主前 如盗贼一样来到。」(伯后3:8-10)

    乙、简答题

    请分享一下你个人对教会或堂区过往所发出的训导的感受和意见。
十二、若望 1、若望福音(上)
    若望1

    若望福音(上)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25603800)

    若望福音的中心主题是耶稣自己,是他品位的启示。

    前言

    有人说,四部福音好像一首四重唱的歌曲,每一部份都有自己的曲谱,但合唱起来便成为一首优美而和谐的动人歌曲。这四部份歌谱各有自己的音符,但共同演译同一的主题和神韵。我们从四部福音中,看到耶稣的画像。每一部份福音都从自己的某一角度来描写耶稣的图像。它与大合唱的不同就是:一首大合唱是在同一个时空环境下,一同演唱的;至于四福音的写成,是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上先后完成的。

    若望福音是最后完成的一部福音,自事件发生至定稿,所跨越的时间距离,可说是福音中最长的一本了。

    作者

    关于若望福音的作者问题,自第二世纪开始便盛传为十二宗徒中的若望。虽然不断有学者对此肯定有所保留,提出了否定的说法,但是仍未能把握到确实的具体証据。相反的,在若望福音里,我们可找出许多明显的証据来支持这个传统的说法:

    (1) 若望福音的作者,应该是一个生于犹太的犹人。此福音是为非太人而写的,所以作者将所有希伯来(阿剌美)语都翻译出来(1:38,41;9:7;19:13,17;20:15)。其次,作者将被地理情形、宗教风俗和犹太传统等事,都加上注明(1:20,45,49;7:14,42,52;12:34)。事实上,若望福音中所载的地理形势及地名,都较对观福音为详尽,提出了许多未有提及的地方。例如:贝特匝达池(5:2)、史罗亚池(9:7)、石铺池(19:13)等,都是经过考古鉴定的。从上述种种看来,可以証明作者是一个生于犹太的犹太人。

    (2) 作者应该是福音中所述事迹的目击者。若望福音中曾提到一些对观福音未有提及的人物,他们都是在耶稣传教生活中出现的。例如纳塔乃耳、尼苛德摩、拉匝禄等。另一方面,作者对事件中的人物,和发生事情的细节、过程,都描写得非常生动细腻,例如加纳婚宴中的六个水缸(2:6),某些正确的距离(6:19),以及耶稣长衣的式样(19:23)等,都一定出于目击者的手笔。

    (3) 作者应该是一位宗徒。福音中的许多记述只能出自一位宗徒的手笔。例如有关耶稣在晚餐厅的讲词与动作(13-17章),绝不能是一个未参与其事的人所写。按玛26:20的记载,在晚餐厅中只有耶稣和十二宗徒在场。除此之外,这作者又很知道耶稣与门徒之间的关系,且熟识宗徒们的心意。

    (4) 作者是耶稣的爱徒若望。在若望福音中可发现以下的几个特点:

    1)若望这名字在福音中只指「若翰洗者」,在前三福音中常加上「洗者」两字,以辨别于若望,但这福音则宜称为若望。

    2)载伯德的儿子若望宗徒的名字在前三福音出现了共十七次之多;哥哥雅各伯则出现了十五次;但在本福音中只有一次提到:「载伯德的儿子们」(21:2),但对其他宗徒的名字却多次提及,例如伯多禄35次,斐理伯12次,多默8次,安德肋5次……。3)前三部福音中曾多次记述耶稣特爱的三个门徒,伯多禄、若望和雅各伯的事迹,但在本福音中从未提及这三人小团体和若望、雅各伯的名字,反而多提及一个神秘门徒——耶稣的爱徒。这位门徒与伯多禄常在一起,且很投契,可称为伯多禄的知心朋友。在若望福音中多次提及这位门徒时,都是和伯多禄一齐的,例如在耶稣被捕后,引伯多禄进入衙门旳人(18:15-16)以及在晚餐厅预言被出卖的经文(13:23-24)中,均可推知这门徒就是耶稣的爱徒。透过十字架下的一慕(19:26):「耶稣看见母亲,又看见他所爱的门徒……」,至此,我们已可証实这位爱徒就若望;其后,在耶稣显现的事迹中(21:7,20-21),就更加肯定了这个说法。

    最后,当我们証实若望福音的作者就是耶稣十二宗徒中的若望时,并非说由若望一人执笔写下了这部福音,因为从内容显示,发觉有许多迹象需要解释,例如内容上的重复:福音有两个结尾,分别在二十章和二十一章两处;有时候同一事件,在两个地方重复出现。这点说明福音是经过很长的时间,分期写成的,因此,我们认为福音的内容,是来自若望宗徒的权威,可能他写下了某部份;可能是由他口述,由门徒书写;更可能是门徒们一段一段的记下来后,直至他去世了才收集成书的。无论那一个说法也好,我们只肯定一件事,就是所有资料内容,是出自若望宗徒的,且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才完成。

    写作地点和时间

    若望福音的写作地点,一般认为是在安提约基亚城,或广泛地说,应是在利亚省。至于成书年份,约于公元一百年左右。首先,学者们假设第四部福音的作者,对前三部福音已有认识,那么,本福音必不会在公元七十年前写成。其次,不少考証家认为:第四部福音是针对犹太人在耶京失陷后,对基督和他的教会所散布的诬蔑而写的,故此,亦只能在公元七十年后的一段较长时间后完成。故可以说:现存的若望福音,是在若望逝世后编辑而成的。

    与对观福音的异同

    大家公认,若望福音是若望宗徒年老时的遗嘱,用意在补充及完成前三福音的工作。因是之故,将本福音与前三福音作一比较时,发觉有许多相同和相异的地方,以构成若望福音的特征。

    △若望福音与对观福音的相同点

    首先他们都是取材于耶稣的公开生活,以耶稣言行事迹为题,以宣扬基督的信仰,把救恩传扬开去。其次,他们的目的不是写一本历史书,而是将个人(团体)的信仰经验公诸于世,可以说是作者发自内心的信仰心声。最后,福音编写时的资料均来自当教会内所承受的宗徒的传授。不过,若望福音的大部份资料是来自另一传统源流的。

    △若望福音与对观福音的相异点

    若望福音除了在取材上避免了许多与前三福音相同处外,在整部福音的编排上,亦有其独特的地方:

    1) 年代与地点:按照对观福音,耶稣公开生活的绝大部份,是在加里肋亚渡过的,在完成了服务才这耶路撒冷,然后在那里被捕、判刑,并死于十字架上。这样看来,耶稣只一次上了耶路撒冷,而他公开生活的宣讲活动,都集中于一年内完成。至于若望福音中,将耶稣的事迹分入多次访问的行程中,把耶路撒冷写成为他传道工作的主要地点。依据若望的写作,耶稣的公开宣讲活动,至少分散在两年之内。

    2) 事迹先后次序:在述耶稣的同一事迹或言论时,发生的先后次序,常有出入的地方。例如有关若翰被监禁的时间,三福音是在耶稣公开生活之前发生的,而在若望福音中,耶稣已公开了他的传教生活(3:24);至论有关耶稣在圣殿内驱逐商人、晚餐和死亡时刻的安排,均互不相同。

    3)特有内容:若望福音所独有的内容中,又可分为几方面来探讨:

    甲) 奇迹方面——对观福音记载了二十九个奇迹,若望福音只有七个,其中三个是前者所共有的,就是增饼、步行海面及治好王臣的儿子。四个独有的奇迹是:变水为酒、治好瘫子、治好胎生瞎子和复活拉匝禄。若望也知道别的奇迹,他说:「耶稣在门徒前还行了许多其他的神迹,没有记在这部书上」(20:30),但他只选了七个他心目中认为较大和具代表性的,以显示出耶稣天主子救世的地位。

    乙)语言方面——对观福音中所载的耶稣言论,简短而具体,反映出本地风土人情,和一般居民的生活背景,其中很多取材于日常生活的譬喻,有声有色。若望福音中的言论正相反,冗长抽象而又单调。另一特色是使用双关语,例如「圣殿」同时指耶路撒冷和耶稣的身体;「活水」指流水、赋与永生的圣神、或耶稣启示的真理等。此外,若望福音中也含有不少讽剌意味的话,如「难道你比我们的祖先雅各伯还大吗?」(4:12);「他说:我去的地方你们不能去,莫非他要自杀吗?」(8:22)等。这些话语散见于耶稣的敌对者口中,至于福音的读者,早就知道事实正确答案是甚么。

    丙)神学方面——若望福音中所用的字汇,如「生命、生命之粮、光、真理、活水、善牧、葡萄树」等词,都是富有神学意义的,而且很能表达出若望与对观福音不同的神学观。若望用这些图像语来表达耶稣的末世救主品位。其次,若望福音的心中主题是耶稣自己,是他品位的启示,而对观福音的中心主题是天国;以耶稣宣讲天国为传教的开端,天主的国和有关它的问题占了前三部福音的大半章节。

    结语

    关于若望福音的内容和特点,尚有许多资料可供讨论的,我们将在下一课中介绍。为使更易于了解福音的内容,我们现在便可以打开若望福音来细读,对照一下文中所提过的重点,看看能否了解。

    研讨

    .细读若望福音的序言,从直觉上来比较一下它和对观福音的异同:例如:风格、字汇……。

    参考资料

    *圣经辞典 思高

    *若望福音简介 真理学会

    *若望福音及其书信 光启

    *HowtoReadtheNewTestamentByE.Charpentier

    若望福音(上)习作

    甲、是非题(请在□内填上表示「是」,或表示「非」)

    □(一)若望福音是四本福音中最后完成的一本,约于公元一百年左右完成。

    □(二)传统上都认为若望福音的作者是福音中所述事迹的击者。

    □(三)本福音中出现「若望」这名字时,意思是指「若望宗徒」。

    □(四)一般公认,若望福音是若望宗徒年老时的遗嘱,用意在补充前三部福音的工作。

    □(五)四部福音都取材于耶稣的公开生活,他们的目的是要写一本历史事实。

    □(六)若望福音的中心主题是耶稣自己;对观福音的中心主题是天国。

    □(七)若望福音中所载的奇迹,都是若望福音独有的。

    □(八)对观福音的内容,多取材于日常生活,较具体易明;而若望福音中的述,较为冗长和抽象难明。

    乙、选择题(在下列各题中,请以来选出最适当的答案)

    (一)四部福音的作者在写下福音时,是要:

    □1.向人宣示自己和耶稣的关系。

    □2.将自己的信仰经验表达出来。

    □3.补充其他福音的不足。

    (二)若望福音把耶稣的生活事迹

    □1.集中于加里肋亚完成

    □2.集中于一年内完成

    □3.分在多次行程中,以耶路撒冷为传道的主要地点。

    (三)若望福音内多次提及「耶稣的爱徒」,这位「爱徒」就是指:

    □1.伯多禄

    □2.若望

    □3.雅各伯
十二、若望 2、若望福音(中)
    若望(2)

    若望福音(中)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25603800)

    若望透过福音中的各类人物和耶稣的言谈,来为所宣示的内容作见証。这些见証,最后都导源于「父」。

    前言

    「圣言成了血肉,寄居在我们中间」(1:14)这句话出自若望福音,是天主对人类爱情的最高表现。

    若望福音没有像玛窦和路加福音一样,给我们写下一段圣诞故事,不过,他在福音的开始,便即给我们留下一篇寓意深长、发人深省的序言,作为整部福音的序幕。这一课,我们会进入福音中的章节内容中,了解若望圣史笔下的耶稣基督,和他的降生救世事迹。

    福音的结构

    有关若望福音的结构,学者们的意见很不一致,有的以福音地理或时间上的次序为基础,有的以其思想或主题的发挥为基础,更有人主张,作者是取了天主七天的创世工程为原型,将福音分为七大部份。关于上述的分析法,都是较复杂和较学术性的,我们在这里采取另一简单的方法,按照福音里所编排的,将福音分为四个部份:(一)序言、(二)标记之书、(三)光荣之书、(四)附录。

    (一)序言(1:1-18)

    这一段序言是若望福音的概要。序言共有四大段,每段均有主题:

    第一段(1-2)说明圣言的天主性及先存性(圣言是指天主圣子——耶稣基督)。

    第二段(3-5)说明圣言在创造中的地位。

    第三段(10-12)说明圣言在救恩计划中的使命。

    第四段(14,16)是圣言给接受他者的恩宠。

    至于其他部份,如6-8及15节,是针对洗者若翰而编入的,9,12B,13,17-18节等则为作者润饰文词及解释而加上的。

    在序言中最重要的字「圣言」,在其他福音中从未用过,同时亦没有再在本福音的其他章节出现。由于序言中的用词和风格,与福音的其他部份不同,故学者们同意这部份是后来编入的,并非属于原始福音结构中的一部份。

    (二)标记之书(TheBookofSigns)(1:19-12:56)

    所谓「标记」,是作者用来称耶稣所行的奇迹。至于耶稣自己,从未用这称号来称自己的奇迹。只称之为「工作」或「事业」。不过,在此所说的标记之书,则包括了耶稣的一切言行和工作。以下是标记之书的内容分段:

    △第一段的内容(1:19-2:11),包括了七天的工作。

    耶稣在这七天内,把自己显示给祂的第一批门徒,使他们相信祂。这七天又有人称之为创造的七天:

    第一天,叙述洗者若翰三次否认自己是默西亚、厄里亚和那位先知。

    第二天,说洗者若翰指証耶稣是天主的羔羊,是以圣神施洗的天主子。

    第三天,若翰把耶稣介绍给自己的门徒。

    第四天,安德肋向西满指证耶稣是默西亚。

    第五天,斐理伯给纳塔乃耳介绍耶稣是梅瑟先知所预报的那一位。

    第六天,是在前往加纳的途中。

    第七天,耶稣变水为酒,显示了自己的光荣,门徒就信了祂。

    总括来说,这七天是耶稣自我启示的一个撮要。

    △第二段内容(2:1-4:54),是从第一个加纳奇迹至第二个加纳奇迹间。在这一段中,主要叙述了耶稣将自己显示给各种不同的人:

    在加纳婚宴中显示给门徒(2:1-11);

    与犹太宗教领袖尼苛德摩夜谈(3:1-15);

    在井边与撒玛黎雅妇人交谈(4:1-42);

    在加纳治好王臣的儿子(4:43-54)。

    然后结束第二段内容,这亦是第三段内容的开始。

    △第三段内容,包括自第五章开始至第十章结尾的事迹。第五章中,耶稣在安息日治好瘫子。这事引起犹太人的不满,便开始想要杀害耶稣。在以后的言论中,耶稣说了许多有关他和父之间的关系。第六章的内容,包括增饼及步行海面的奇迹,以及生命之粮的言论。这是耶稣在加里肋亚传教的高峰和转捩点。这些事件都是以逾越节为背景(6:4),以增饼及奇迹来穿插,一方面回顾旧约中的玛纳(6:30-31,38),另一方面又显示了圣体圣事(6:51-58a)。第七章至第十章的背景是帐棚节,这是个收获的节日。这几章中,叙述耶稣暗自入京,继续宣讲,并作証祂的宣讲是来自父的。祂将自己比喻为世界的光,羊群的善牧。在第十章结尾时,特明言自己是天主子,因而犹太人要用石头打死祂。

    △第十一及十二两章,是标记之书的结尾,以复活拉匝禄为中心。在这个奇迹中,当耶稣証明自己「就是复活,就是生命」时,司祭长及耶稣的敌人,决定耶稣该死。

    在标记之书中,若望用了连串「我是」来表达耶稣的身份:「我是生命的食粮」(6:25);「我是世界的光」(8:12);「我是善牧」(10:11,14)「我是复活,我是生命」(12:25)等,不但表达了耶稣的天主性,更启示了他对人类救恩的意义。

    (三)光荣之书(TheBookofGlory)(13:1-20:31)

    若望与对观福音对耶稣受光荣的看法不同。对观福音只把耶稣的复活、升天事迹,视为光荣的一页,若望则以耶稣苦难是他受光荣的开始。若望用「受举扬」一词,表达三层不同的意义:(1)耶稣自地上受举扬到十字架上;(2)耶稣自死者中受举扬到达复活;(3)复活的耶稣受举扬而升天。以上是若望神学独到之处。

    在光荣之书内容上的分配:

    13-17章——耶稣在晚餐中的训话。包括给门徒洗脚,预言出卖及告别词(教训和祈祷)。

    18-19章——耶稣受难史。若望所写的受难史与对观福音的取舍有所不同。

    20章——耶稣复活之日。若望以30-31节作为全书的结语:「耶稣在门徒前还行了许多神迹,没有记在这部书上。……」

    (四)附录(第二十一章)

    一般学者都认为若望福音在第二十章结尾时,已交待了全书的结局,故此第二十一章是由编辑者后来加进去的,内容仍是关于耶稣的多次显现,然后再加上一段结语。虽然说本章内容是后来加插的,但可以肯定,资料是来自目击者的叙述和传授。

    富于象征的福音

    若望福音是一本富于使用象征性文字的福音。这些象征性的文字,本身蕴含很深的神学意义。我们见到下列的主要例子:

    .六口石缸(2:6),「六」是个不完全的数字,因为按犹太人「七」才是是圆满。石缸是为犹太人取洁用的,它们象征犹太教。以后是由耶稣所变的酒来取代了它。这说明了耶稣是新约的满全者。

    .旷野里高举的蛇(3:14-15),原记载于旧约(户21:8-9),梅瑟在旷野里为民众高举铜蛇以治病的事迹。如今,象征耶稣在十字架上被高举时,使凡相信祂的人得到永生。

    .一粒麦子如果不落……(12:20-24),以麦子来比喻自己的死亡,并预言自己的死亡在外邦人当中所发生的效果:「吸引众人来归向我。」(12:32)在20节中所说的希腊人,是象征将要加入教会的外邦人。

    .有一个士兵用枪剌透了祂的肋膀,立时流出了血和水(19:34)。这一句除了强调耶稣应验了旧约的预言外,同时也暗示了圣体(血)和圣洗(水)两件圣事。耶稣的牺牲,是这两件圣事的根源。

    .生命之粮(6:26-71),若望用了很长的篇幅,来讲生命之粮的言论。自提庇黎雅海增饼奇迹一事开始,用了整整一章来叙述生命之粮,其中更引用了以色列人在旷野吃玛纳的事迹,以对比日后耶稣所要赐给人的永生食粮——圣体圣事。

    他说:「我是从天上降下的食粮(41)……我所要赐给的食粮,就是我的肉,是为世界的生命而赐给的(51)……你们若不吃人子的肉,不喝祂的血,在你们内便没有生命。谁吃我的肉,并喝我的血,必得永生,在末日,我且要叫他复活(53,54)……谁吃我的肉,并喝我的血,便住在我内,我也住在他内……那吃我的人,也要因我而生活。(56,57)」

    作証的福音

    在若望福音中提到「作証」和「见証」两词,约共四十次之多。序言开始就说:「曾有一人,是由天主派遣来的,名叫若翰。这人来,是为作証,为给光作証,为使众人藉祂而信……」(1:7)。其后在二十一章:「为这些事作証,且写下这些事的就是这个门徒,我们知道他的作証是真实的。」(21:24)

    若望透过福音中的各类人物和耶稣的言谈,来为所宣示的内容作见証。首先是洗者若翰为耶稣作証(1:7,33,35;3:26;5:33),其次是撒玛黎雅妇人(4:39)、胎生瞎子(9:15)、群众(12:17)和宗徒(15:27;3:11)等为耶稣作証;最后耶稣本人为自己作証(19:35;21:24),最后耶稣本人为自己作証(19:35;21:24),至于父和圣神也为耶稣作証(5:37;8:14,18;15:26)。以上各种作証,看来都是指向耶稣的,但是,各种的见証,最后都导源于「父」。祂是一切启示的根源,耶稣是启示的实行者,圣神是启示的完成者。耶稣在世所言所行的一切,都为了给我们启示父。

    结语

    看来,这一课的篇幅仍无法把若望福音完全地介绍出来,由于篇幅所限,惟有在下一课继续。下一课我们将会研读若望福音中苦难史的特色,以及作者笔下的耶稣基督。

    研讨

    .打开若望福音,对照本文内容细读一遍。

    参考资料

    *若望福音的结构神学论集16 辅大

    *若望福音中的几个神学主题神学论集25 辅大

    *圣经辞典 思高

    *若望福音及书信 光启

    *信仰旅程31 思高

    若望福音(中)习作

    甲、是非题(请在□内填上表示「是」,或表示「非」)

    □(一)福音序言中所提及的「圣言」,是指天主第二位圣子。

    □(二)「看,天主的羔羊,除免世罪者!」这句话是若翰用来描写天主圣神的。(参阅1:19-34)

    □(三)耶稣在加纳婚宴中行了第一个奇迹,这奇迹是门徒要求耶稣行的。(2:1-11)

    □(四)「人除非由水和圣神而生,不能进天主的国。」这句话是耶稣夜间会晤尼苛德摩时说的。(3:1-15)

    □(五)耶稣向撒玛黎雅妇人显示自己后,引起了撒玛黎雅人对祂的不满。(4:1-42)

    □(六)当耶稣自喻为「善牧,与父原是一体」时,犹太人认为祂犯了亵圣罪,拿起石头来打祂(第十章)

    □(七)四福音的作者都认为,耶稣自死者中复活的事迹为「光荣的一页」;而若望福音更认为「耶稣的受难是祂光荣的开始」。

    □(八)若望福音中所载的受难史,与对观福音所记的取舍上有所不同。

    □(九)附录(第二十一章)的内容,是编辑者后来加上去的,所以与若望福音的原来章节扯不上关系。同时,这些资料可能是虚构的。

    乙、选择题(在下列各题中,请以来选出最适当的答案)

    (一)耶稣在第三章中引用了「旷野里高举的蛇」这事迹,祂的用意是用来:

    □1.纪念梅瑟在旷野所发生的事。

    □2.预言自己是天主子。

    □3.象征自己被钉十字架上的事。

    (二)以色列人在旷野中吃玛纳的事迹,是用来:

    □1.对比耶稣所建立的圣体圣事。

    □2.提醒犹太人不要忘恩负义。

    □3.应验耶稣所作过的许诺。

    (三)若望福音中用了许多「人物」和「言论」,为耶稣生活言行作见証,各种见証最终的目的是:

    □1.証明福音内容是真实的。

    □2.指出耶稣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给我们启示天父。

    □3.指出耶稣的无限伟大。

    (四)所谓「标记」是:

    □1.耶稣用来称呼自己的奇迹的。

    □2.福音作者用来称呼耶稣的奇迹的。

    □3.指耶稣的生平事迹。
十二、若望 3、若望福音(下)
    若望(3)

    若望福音(下)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25603800)

    若望将死亡和受举扬二者联结在一起,就是说,当死亡来临时,亦即耶稣受光荣的时刻,十字架成了凯旋的冠冕。

    前言

    十二宗徒当中,能够称为「耶稣所爱的那个门徒」,又唯一能寿终而逝的,就只有若望一人。无论在耶稣心目中,和同伴们的眼里,若望是特别得到耶稣的宠爱,以致在师傅离世前将圣母付托给他。因此,若望对主耶稣的爱和认识,都有过人之处。我们也相信,他在福音中所表达的耶稣基督,是他信仰生活中的实际经验。

    若望笔下的苦难事迹

    若望记载的耶稣苦难,与前三福音的内容很接近,但他在叙述中加插了耶稣的许多言论教训。同时,他也选择了一些堪具代表性的事件来评论。若望将苦难事迹,视为走向天父凯旋胜利的开始。耶稣知道自己即将要死,亦知道怎样的死去,但他仍然自由地接受此时刻的来临。「谁也不能夺去我的性命,而是我甘心情愿舍掉它。」(10:18)这一切不但应验先知的话,更应验了耶稣自己说过的:「当我地上被举起来时,便要吸引众人来归向我。」(12:32)

    若望很重受苦天主子的尊贵地位。在耶稣被捕时,已显示出他的神威来,他用「我就是」这句话,使在场的士兵倒退下来。此外,这句话,也是旧约圣经中天主告诉梅瑟「我是自有者」的同一称号。作者让人知道,耶稣的被捕是他自愿的;同时,若望将死亡和受举扬二者联结在一起,就是说,当死亡来临时,亦即耶稣受光荣的时刻,十字架成了凯旋的冠冕。

    △山园被捕(18:1-11)

    若望没有记载耶稣在山园向天父的祈祷内容,相反地,他把言一段话放在耶稣荣进耶路撒冷的事迹中:「现在我心神烦乱,我可说甚么呢?我说:父啊!救我脱离这时辰罢?但正是为,我才到了这时辰。……」(12:27-28)

    △大司祭前受审

    若望没有提及过无酵节这回事。耶稣被送到亚纳斯那里的事,只有若望记述了。受审过程中,耶稣曾多次用「我向来公开」、「我给他们讲」、「我常常……」等第一人称的肯定语气,来回答大司祭的问话,以显示出他来自天主的无上权威。唯一可惜的事,是伯多禄三次在人前否认了他。

    △比拉多前受审(18:28-19:16)

    这是若望福音苦难剧中最重大的一幕。若望不厌其烦的把比拉多多次进出总督府、奔走于耶稣和犹太民众间的事,列写出来。在此,我们更见到耶稣是无罪的,比拉多也想释于他,无奈由于人性的软弱,终于判决了耶稣死刑,使他受了不必要的毒打。若望的苦难史,描写得细腻详尽,且特强调了耶稣是犹太人君王这事实,他藉比拉多的三次问话,带出这主题来。

    △耶稣死于苦架(19:17-37)

    耶稣的罪状牌再一次明示他是君王,若望也用了详尽的描写。耶稣的长袍是无缝的,这是大司祭长袍的式样。若望要指出耶稣不但是君王,同时是司祭,十字架下玛利亚与若望的一幕,也是若望所独有。它不单令我们记起加纳婚宴中的一幕,同时也带领我们回到创世纪厄娃背叛天主的事情上。而且,在另一个重要关头上,我们见到另一个女人出场所扮演的重大角色。「有一个兵士用枪剌透了他的肋膀,立时流出了血和水。」这节是若望所独有的。耶稣许下过他将赐生命的泉源,他说:「从他心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7:38)现在他被光荣了,被举扬于十字架上,从他内流出的血和水,就是带给我们救恩的生命。在教会内,这亦暗示了圣洗和圣体两件圣事。

    △安葬坟墓(19:38-42)

    所有福音均提到阿黎玛特雅人若瑟。他是一位富裕的公议会会员,捐赠了他的新坟墓。只有若望同时提到另一个人尼苛德摩,他也来了,带了大量的香料来敷抹耶稣的遗体。此处与马尔谷、路加所叙述的妇女,携带香料上坟一事颇有出入。不过,若望在这里说及在耶稣死后,如尼苛德摩等怯弱的人,亦勇敢地为耶稣的死而行动,这意味耶稣的死在引领着人类归向祂。

    若望笔下的耶稣

    若望不同于保禄。保禄经验中的耶稣,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就是归化前与归化后的两个极端。至于若望,从未有如保禄般的历程。他追随耶稣多年,和他一齐生活,成为祂的密友。从耶稣的言行中,他认识祂是个有血有泪的人,不过同时具备先知的能力。直到耶稣被钉死又复活后,若望在信德的光照下,才猛然领悟到这位师傅是真的「天主子」!

    △耶稣是人

    若望笔下的耶稣,是一个真实的人,具有人性各方面的需要:耶稣会疲倦,也感到口渴,祂曾在井边向撒玛黎雅妇人取水喝(4:5-7);他有一个家,故可带门徒前往(1:38),同时尼苛德摩亦夜访过祂(3:2);祂有很多朋友,男的和女的都有(11-12);祂会哀伤和哭泣(11:33,35);祂在发怒时曾推翻了圣殿内贩卖者的摊子(2:15)。此外,耶稣又是个懂得心理的人,祂对撒玛黎雅妇人和犯奸的罪妇的态度,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若望曾说:「耶稣认识众人;他并不需要谁告诉祂,人是怎样的,因为祂认识在人心里有甚么。」(2:24-25)

    △天主的人

    一个有趣事实,在若望福音中,无论人们询问耶稣甚么问题,祂只有「父」一个答案:你从何处来的?「从父那里来」。你将往何处?「往父那里」。你做什么?「做父的工作,承行父的旨意」。你说甚么?「没有一样是我自己的,一切来自父」。耶稣是完全自由的,祂是完整的一个人,但同时,祂的一切又与天父连在起,完全和父相通。

    △天主的启示者

    由于耶稣常与父同在,是天主的圣言和智慧,自然的,祂是启示天主给人类的最佳中保。在福音中,耶稣不但用言语和教训,来告诉我们有关天父的秘密,并且以行动、以奇迹、以征兆和生活见証,来启示天父的一切(14:9)。

    △人子

    人子一辞,在福音中出现时,是耶稣的自称。若望福音中共出现了十六次之多,都有它要传达的思想。综观若望福音笔下的「人子」,是耶稣表明自己的身份时常用的:是「自天降下而仍在天上的」(3:13);是「生命之粮」(6:26-53);是「世界之光」,最后会被高举钉死的(8:12-30)。至于在福音序言内,已很清楚的指出了耶稣的德性和一生的命运:「圣言成了血肉,寄居在我们中间」(1:14)。耶稣是自愿从天而降的天主子,祂以人子自称,以打破天人间的隔膜,让人知道天主赐给人类的是自己的儿子,和人一齐生活,体验世间的生活,而且切切实实的经历了受苦死亡的事迹,并到达无上光荣的境界。

    △天主子

    耶稣能给我们启示父,因为祂是天主子。在若望福音中,耶稣很喜欢用「我就是那一位」来强调祂和父间的关系(8:24,28,58;13:19),此外,亦因为「天主子」这名号,耶稣被定为犯了亵渎罪而处死:「我们有法律,按法律他应该死,因为他自充为天主子。」(19:7)

    △信徒的生命

    耶稣取了肉躯来到人类中间,是为了服务。祂是牧者,祂给所有认识、追随祂的人生命。祂是他们的朋友,他们的真光,祂是复活和生命。

    结语

    综观若望笔下耶稣的一生,可概括于以下两大章节中,就是「圣言降生成人」(1:1-18)和「大司祭的祈祷」(17)。前者指出耶稣的本性本体,祂是自天而降,进入世界的天主圣言;祂来是为使人类重获生命,凡接受祂的人都得到恩宠。后者是降生圣言,在将完成使命之前,向天父祈求,祂以大司祭的身份,首先为自己祈求,然后为一切父所托给祂的人代祷。虽然耶稣仍在此世(13节),但祂的任务已过去了(4节),现在祂是以人类的代表的身份向天主祈祷。事实上,在耶稣做完这伟大的祈祷后,便走上苦难死亡的道路,将自己完全的交付出来。

    在福音结尾时,若望说:「耶稣在门徒前还行了许多其他的神迹,没有记在这训书上。这些所记录的,是为叫你们信耶稣是默西亚、天主子,并使你们信的人,赖祂的名获得生命。」(20:30-31)

    这是若望的心意,他重复了序言中所提过的,祝福那些因信德而接受福音的人。至此,福音的主旨已被圆满的完成了。至于福音中的一些显示耶稣神性的事件,都能加强我们的信德,使我们获享永生。

    研讨

    .细读若望福音十八、十九两章耶稣苦难史。

    参考资料

    *圣经辞典 思高

    *若望福音及书信 光启

    *若望福音结构神学论集16 辅大

    *若望福音中的几个神学主题神学论集25 辅大

    *HowtoReadtheNewTestament E.Charpentier

    *信仰旅程31,32,33 思高

    若望福音(下)习作

    甲、是非题(请在□内填上表示「是」,或表示「非」)

    □(一)苦难事迹是四部福音都有记述的,而且内容亦都接近。不过若望仍有其独特的地方,就是在铺叙当中加插了一些言论教训。

    □(二)在苦难史中,十字架是痛苦的象征,但同时也是凯旋的冠冕。

    □(三)若望笔下的耶稣,是一个会疲倦、感口渴的真实的人。

    □(四)若望和耶稣一齐生活多年,一开始,他便感觉到耶稣与众不同,是天主子的第二位圣子。

    □(五)耶稣推翻圣殿内贩卖者的摊子,并对犹太人说祂能在三天内把拆毁的圣殿重建起来。耶稣的意思是指自己的身体,将来自死者中复活起来。

    乙、选择题(在下列各题中,请以来选出最适当的答案)

    (一)「人子」一辞,在福音中是:

    □1.犹太人对耶稣的称呼。

    □2.若望笔下的耶稣。

    □3.耶稣的自称。

    (二)耶稣被判死罪,是因为:

    □1.祂推倒圣殿中的贩卖摊子。

    □2.祂与大司祭、比拉多争吵。

    □3.祂自充为天主子。

    (三)若望宗徒何时领悟到耶稣的「天主子」地位

    □1.在耶稣召叫他们为门徒

    □2.在耶稣行奇迹时。

    □3.在耶稣复活后。

    (四)「有一个士兵用枪剌透了祂的肋膀,立时流出了血和水。」这句话中的「血」和「水暗示了教会」

    □1.坚振圣。

    □2.圣洗和圣体圣事。

    □3.圣洗圣事。

    (五)比拉多想释放耶稣,因为他知道:

    □1.耶稣是天主子。

    □2.耶稣是犹太人的君王。

    □3.耶稣是无罪的。
十二、若望 4、若望书信(下)
    若望(4)

    若望书信(下)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25603800)

    若望在三封书信中,告诉我们,如果要报答及回应天主对我们的爱,那便要全心全意地去爱每一个兄弟姊妹。

    前言

    在介绍宗徒书信时,我们先后讨论了保禄和其他宗徒的作品,若望的三封书信,则留待与他的其他的作品一齐讨论;因为这三封书信,无论在文笔或题材上,均与第四福音有极密切的关系,而在新约中,这三封书信亦自成一集,称之为若望一书、若望二书和若望三书,其中以若望一书最长,且与福音内容最接近。

    作者及写作时间

    按历来的传授,均认为若望的三封书信是若望宗徒所写。我们可以从书信的内容来証明这传授的可靠性,因为这三书信的语言、词汇、观念、语气和整个笔调,几乎与若望福音相同。虽然,三书信内都未见提及作者的名字,但在后二书中,作者自称为「长老」。初期教会曾有人怀疑是出自当时某一位长老的手笔,因而怀疑这两书信是否出自若望。及至从内容思想的查据上探索时,就觉得它们与福音的作者是同一个人。至论若望一书内所讨论的主题和重点,更是与福音同出一源。例如本书说:「天主是光」(1:5;参阅若8:12;9:5,12:35);「天主是爱」(4:8,16;参阅若3:16;14:21,23);「天主是生命」(1:1-2;4:9;5:20;参阅若1:4;6:35,40,48,51;11:25;14:6)等等,都与福音内容相吻合,使人相信是出自同一的作者。

    至于着作年代,一般推敲,认为是与若望福音同时期。有认为若望一书的完成,比福音的最后定稿还要早些。因为一书中的内容表达,比之福音序言中所说的较为逊色,看起来晦涩得多,因而学者认为不可能出于福音之后。至于若望二书和三书,内容则简短,在早期教会中不如一书常被引用,但学者们考証过,若望二书在第二世纪时是出名的作品,而若望三书则在第二世纪才出名。在第四世纪教会举行的两次大公会议,都承认并接纳这两封书信。

    若望一书

    在若望的三封书信中,若望一书是最长、最深的,也最具代表性。这书虽然称为书信,但却没有一般书信的格式,即信前没有提及发信人,信尾也没有致候辞与祝福。学者们认为:可能这封信是托人带到某一教会,请他们看完后,再转与其他教会传阅,故此未在信上注上收信和发信人的名字。但是,作者在书写中,却七次用了「(我的)孩子们」来称呼收信人,可见他心目中有一班特定的对象。

    △内容大纲

    本书没有明显的分成段落,作者不断的重覆同样的主旨。看来,好像是把心中突起的灵思,匆匆记下来。以下的大纲将原书分为三段,另加上序言和言论:

    (一)序言(1:1-14)这段文字,好像是若望福音的初稿。我们说它是「初稿」,因为序言的文体,不如若望福音所表达的清晰。但序言中的主旨明确,作者表明他要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为「生命的圣言」作见証。

    (二)第一段——在天主的光中行走(1:5-:27),包括了关于守爱德的命令,远离世俗,提防假基督的出现等,都是教导人要在光明中行走,与耶稣一起,远离黑暗的世界。

    (三)第二段——以天主子女的身份行走(2:28-4:6)。此段的内容有很多是重复了第一段的思想。以下是它们间相同的段落:

    在光中行走(1:5-7)相等于天主子女(2:28-3:3);反对罪恶:(1:8-2:2)相等于(3:4-10);遵守诫命:(2:3-11)相等于(3:11-24);抗拒世界:(2:12-27)相等于(4:1-6)。

    (四)第三段——爱和信(4:7-5:12)。天主是爱,故此应以爱的行动来回应;信德是得胜世界的力量。如果我们爱天主,便要设法征服一切阻碍来回应天主的爱。

    (五)结论——信友的崇高地位(5:13-21)。与若望福音一样,保証他的孩子们可共享天主永久的生命。最后,再一次表明耶稣的天主性(20-21)

    △神学主题

    在若望一书的短短五章中,我们发现作者笔下的天主,与若望福音中所提及的极之相同,且用字也差不多:

    (一)天主是光(1:5;1:7;2:10,11):「天主是光,在祂内没有一点黑暗。」「凡爱弟兄的,就是存留在光中。」我们见到天主神性的爱,是光辉夺目的,没有丝亳隐晦;另一方面,若望将人性的爱提升,使爱天主的爱和爱人的爱合而为一。他要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包括分享天主的光,都使之发挥,散布到弟兄的爱上,这就是信仰与生活的整合的实际行动。

    (二)天主是父(3:1,10):「请看,父赐给我们何等的爱情,使我们得称为天主的子女。……」「天主的子女和魔鬼的子女,在这事上可以认出:就是凡不行正义的,和不爱自己弟兄的,就不是出于天主。」我们被称为天主的子女,完全是天主的恩赐。至于能否堪称为天父的子女,那就要看看我们的行为如何了。

    (三)天主是爱(4:7-21):这是若望一书的中心主题。若望将天主所有的本质和属性,归于一个「爱」字上面。他认为,天主不但是爱,还赋与一切受造物以生命和动态的原动力。「可爱的诸位,我们应该彼此相爱,因为爱是出于天主;凡有爱的,都是生于天主……假使有人说:我爱天主,但他却恼恨自己的弟兄,便是撒谎的;因为那不爱自己所看见的弟兄的,就不能爱自己所看不见的天主。」爱天主和爱人的诫命,在这里说得很清楚。事实上,这也是我们各人的经验之谈。我们对于接触得到和看到的事物,才容易产生感情,才知道去爱,所以,天主要求我们要从爱弟兄上来表对天主的爱。

    若望二书

    若望的第二封书信很短,只有十三节。这封信具书信的格式,有收信人的名字,也有致候辞和结尾语。这是「长老」即若望写给一位「蒙选的主母」的信,这名称可能是指某地方教会和她的信友。本书内容与一书的中心思想相同,它劝勉信友要彼此相爱,应相信耶稣降生成人的道理,同时亦要提防假学士的出现。

    △内容分段

    除了致候辞和结尾语外,本书只有两大段。前段开始时,若望先赞美教会信友的守法美德,然后阐述相亲相爱的中心思想。第二段则回到实际生活情况中,现时出现了许多迷惑人的人地事物,这些相反真理的假基督,使人远离天主,失落天恩。

    若望三书

    与弟二封信一般,亦是非常简短,共有十五节。收信人是「加约」,发信人是「长老」。我们不知道加约是谁,像是一位普通信友,然而,后来传统认为他是一位主教。若望给加约一人写信,可能是他的教会,有位名叫秋约勒斐的教长,滥用神权,诽谤若望,不承认他的地位。

    △内容分段

    全书共分四段。首尾两段分别为致候辞和结尾语。内文两大段中,第一段赞美加约,因为他对弟兄的爱护、尤其是善待旅客,照顾他们在旅途上的需要等,若望表示非常欣赏,认为这是爱主、实践真理的具体行为。第二段是责狄约勒斐的一番话。狄约勒斐大概是当时教会的领袖,据若望信中所说的:这个人否认若望的权威,并出言诽谤,他既不招待传教士,也禁止别人招待,而且处罚那些招待了传教士的人。若望以行为的善恶,来判断是出自天主,而在同样的考验中,德默特琉就不同了,他成为若望极力推荐的传教士。

    综观三书的内容,与一书和二书有点不同,但细看内文时,则又觉得思想内容,总离不开若望宗徒所宣示的天主是爱。

    结语

    我们概括地读了若望宗徒的三封书信,我们相信他所传递的讯息是真实的。他是耶稣的爱徒,把自己常以「主所爱的那个门徒(见若望福音)来称呼自己,由此,可感受到他对基督的那份至真至挚的情怀。因此,从他而来的讯息并非理论或空想,而是活生生的、真实的、具体的力量。他告诉我们,如果要报答及回应天主对我们的爱,那便要全心全意地去爱每一个兄弟姊妹。」

    「谁若有今世的财物,看见自己的弟兄有急难,却对他关闭自己怜悯的心肠,天主的爱怎能存在他内?孩子们,我们爱,不可只用言语,也不可只用口舌,而要用行动和事实。」(若一3:17-18)

    研读、分享

    .比较若望福音和若望一书中序言两者间的异同。

    参考资料

    *若望福音及书信 光启

    *基督见証人进修课程 思高

    *圣经辞典 思高

    *信仰旅程39 思高

    甲、是非题(请在□内填上表示「是」,或表示「非」)

    □(一)若望的三封书信,无论内容、词汇、观念、语气和整个笔调,均与若望福音相近。

    □(二)若望认为:我们每个都有罪过,问题在于我们会否承认过错。(若一1:8-10)

    □(三)若望认为:我们被称为天主的子女,是一份恩赐,故此,能否堪当承受这名份,不在于我们的行为。

    □(四)若望认为:生活中爱天主远比爱人更容易实践。

    □(五)若望三封书信的中心思想,都是环绕「天主是爱」的主题。

    乙、选择题(在下列各题中,请以□来选出最适当的答案)

    (一)「天主是光,在祂内没有一点黑暗。」(若一1:5-7)所以,我们:

    □1.应常警惕,脱离黑暗范围,以生活行动来实践真理。

    □2.决不会再跌入黑暗势力中。

    □3.常在光中行走的人,就不必履行真理。

    (二)天主爱人的至大凭据是:(若一4:7-10)

    □1.给我们创造了万物。

    □2.不断宽恕我们。

    □3.打发圣子降生救赎人类。

    (三)我们从天主那蒙受了爱人的命令,这命令是:(若一4:19-21)

    □1.爱天主的人,也该爱弟兄。

    □2.凡爱天主的人,必得到弟兄的爱。

    □3.先爱弟兄,然后爱主。

    (四)若望教导我们的一切,都是他自己具体的真实经验,他不停强调的一点是:

    □1.爱天主最重要。

    □2.爱人是最难的。

    □3.爱天主爱人是分不开的。
十二、若望 5、默示录(上)
    若望(5)

    默示录(上)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25603800)

    默示录的作品,主要是在于揭示历史将来的趋势,揭示天主对人类的计划。

    前言

    在介绍宗徒书信时,我们先后讨论了保禄和其他宗徒的作品,若望的三封书信,则留待与他的其一般读圣经的人都觉得,在新约二十六卷书中,以「默示录」最难懂,又不知从何手来研读这一本书。有人说:幸好它是圣经中的最末一本,看不下去时便停下来算了。如果真的由于默示录难懂而忽略了它,那真是太可惜了。事实了上,默示录有许多教训值得我们听取和学习的;没有了它,圣经的形象便失去了许多光彩。另一方面,默示录本身的表达形式和方法,在圣经中也有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是其他书所不能代替的。

    默示文学

    在耶稣降生前后三百年间,巴勒斯坦地方流行默示体裁的文学。「默示」一词,源自希腊字「APOCALYPTIC」,意指揭开布幕,那就是将一些被遮蔽不显露的东西,使之显示于人前。默示的作品,主要是在于揭示历史将来的趋势,揭示天主对人类的计划。

    △圣经的默示作品

    默示文体是先知们所喜用的体裁,他们以它来描述上主的日子、默西亚的来临、末世与天主的审判等类似的题目。旧约先知的作品中,已有好些章节是带有默示文体色彩的,例如厄则克耳、依撒意亚、岳厄尔、匝加利亚和达尼尔等先知的作品中,都有部份章节是用默示体来写成的。默示文体的作者,通常都导源于先知文学,将先知书中所特有的神视、比喻和象征加以发挥,加以补充,加以神秘化,使人在遭遇困难的时候,得到安慰,信仰得以坚固。

    在全部圣经中,唯一完全以默示体裁写成的作品只有一部,就是若望的默示录。

    △默示作品中的希望

    有人称默示作品为希望的文学,这些作品能使在身处困难黠暗中的人,得到希望。事实上,在默示文体全盛的时期,便是正当教会满布暗淡的时代,亦即天主子民遭受政治屈辱和宗教迫害的时刻。按传统的教导,人民相信天主会在现世报答善人的行为。但是,放在眼前的,则是虔诚忠信者的失败和牺牲,甚至许多人成为殉道者:于是,人们便会问:天主在这些人身人上的计划难道失败了?恶人真要战胜一切吗?对于这些问题的答案,就是默示作品的特有表达形式。

    默示作品就是针对这些对天主失去信心的人民而作的。默示的世界观,包含了两种事实:被恶势力所支配的现在,和完全受天主控制的将来。虽然现在受邪恶的控制,但根据默示的观念,现在的一切都是朝向一个神圣的计划发展。从现实看来,邪恶处于得胜的地位,但是,天主的计划,只有祂自己才知道,是一个秘密、一个超越历史模式的行动。这行动的结局,是要经由启示来显示给人的。至于人能否接受到这启示,便要看人的信德了。

    若望默示录

    若望默示录是新约圣书中唯一的先知书。「若望默示录」的题目,并非出于原着,但从本书序言看来,意思是说:耶稣基督给若望的默示。很明显的,写这书的人叫若望,但是否就是福音中耶稣称为爱徒的那位若望?依教会传统,把这书放在若望宗徒作品中,作为出自同一个人的手笔。然而,在对比了福音和默示录之后,发现这两部书的风格和思想都非常不同,明显是出自不同的人的手笔。故有人认为,此作者是初期教会中的另一个若望。作者在撰写此书时,正为信仰基督而被放逐到爱琴海的一个岛屿上。他自以为当先知的使命,故猜想他不该是宗徒的若望,因为若望宗徒是和地方教会一齐,与长老、执事们同处理教会事务;而先知的角色,常是远离人群去聆听天主的话,再将它传达给人们的。

    无论如何,即使默示录非出自若望宗徒手笔,但肯定的,它是出于一个接近宗徒圈子的人,深受宗徒教导的影。毫无疑问的,默示录是一本教会认可的经书。

    △内容结构

    默示录全书共有二十二章,可分为三个部份。

    第一部份是第一至三章,先是基督复活后的神视(1:9-20),然后是给七个教会的七封信。

    第二部份自第四章至十九章的内容,详列有关人类历史的写照,同时也是教会历史的写照:首先,四、五两章,是若望在天堂的神视,是整个人类历史和善恶交战的序幕;然后整个历史的演进,以七印、七号角、七异兆和七金盂来表示,并以巴比伦的毁灭来结束此部份(4:1-19:10)。

    至于第三部份,包括了基督的胜利和新天新地的来临(19:11-22:5)。

    △神学重点

    默示录虽然为一切信友而写,但无可否认,有很多难明的地方;不过它的内容不外是重述圣经的基本教训。作者按当时的难题和需要,选择了某些主题来发挥。其中以下几点最为显着:

    1.天主对恶人及善人的确定性

    由于当时的环境,信友受到迫害;因此对审判和处罚恶人的篇幅特别多。受难的教友,将以更远大的眼光来看他们的命运。至论义人的得救,在第一个「七」中,说明信友也要受审判;只有那些在七灯台中,忠于基督的人们才能接受赏报。

    2.基督与教会的一体性

    若望以基督在七灯台中,手持七颗星的图像,来述说他和教会的关系(默.1:13,16)。在致七个教会书中,表示出耶稣与教会的一体性:他对作者说话的声音、他对诸教会的直接讯息、他打开七个命运的印玺、在审判时为他的选民辩护等,所有这些都是他为教会时时刻刻所作的,显示基督为教会、在教会内不间断的临在,直至末世的来临(默.2:1-3:22;6:1-8:1;21:2-9,17)。

    3.末世的光荣

    为了安慰受迫害的信友,作者将新耶路撒冷的辉煌,以及天堂的光荣景象,放置于眼前。书中使用了一些具体的象征,来表达末世的光荣凯旋时刻,以激起信众渴望基督的来临(21:1,12:10,22:16-20)。

    4.天主的绝对超越性

    在默示录中,作者藉着标志、象征、闪族的文学方法,说明天主的无限成全;只有天主拥有完美的智慧、能力、无所不在、正义、永恒和尊严的属性。

    5.世界一切都在天主控制下

    自然界与天使、善与恶的力量,都在天主意愿下扮演各种角色。战争、天灾人祸的出现,一面是天主的惩罚,一面也是天主给罪人悔改的机会。因此,人无论在顺或逆境中,都能体验到天主的临在(5:1-2,6:1-8)。

    6.魔鬼势力必败

    审判已开始,魔鬼的势力必受到挫败。虽然,在创世以来,亚当犯罪后,天主容许魔鬼骚扰人类,但这些侵犯必会过去,是不会持久的(12:9,13-17)。

    7.善人必得赏报

    天主对忠于教会的人,许下应得的赏报:「凡在主内死去的人是有福的……」(14:13)。这点显示出德行与末世的光荣间,有一种功德与赏报的关系(2:7,11,17,26;3:5,12,20;14:13)。

    8.地狱惩罚魔鬼和恶人

    默示录中多次提及地狱。地狱不但对付魔鬼,同时也惩罚恶人(20:5;2:11)。

    9.基督与天主的同等性

    旧约中所说的天主属性,和默示录中所描写基督属性,可以贯通。「坐于宝座上的那位和羔羊……」这便是将父和子放在平行的位置上来赞颂(5:13;7:10;19:12,16)。

    10.救恩史的连续及救赎工程尚未完成

    作者不断引用旧约书中的章节,以表示天主不断地干预人的历史,来完成救恩。另一方面,天主的救赎工程,要等到基督再来临时才能圆满完成;到了那时候,罪恶才被完全征服。现在,我们是在期待这个时刻的来临。

    11.信友在希望中受苦

    这是救赎工程尚未完成的必然后果,因为所有忠于基督的人,必坚守天主的话而生活。这种忠信必会引来痛苦,以及恶势力的敌对(15:2-4;16:1;21:5-6;20:13)。不过,只要抱希望坚忍下去,他的痛苦终将得到天主的辩白和光荣(9:1-10;14:1-5;5:6;21:4-7)。

    总结

    总括看来,表面上,默示录是一封冗长的书信,有收信人和发信者的名字;但从其内文内容来看,却充满了独特的默示色彩,满是象征的事物;就因为这些奇异的象征事物,给我们默示将来敌远景,催毁我们现世短暂的社会价值观,指出这世界永垂不朽的价值,是基督的福音精神。

    分享

    .分享一下你对若望福音和书信的感受;你觉得这些书的内容能和生活经验扯上关系吗?

    参考资料

    *约书的故事 真理学会

    *若望默示录 光启

    *基督见証人进修课程 思高

    *圣经辞典 思高

    默示录(上)习作

    甲、是非题(请在□内填上表示是」,或表示「非」)

    □(一)教会已肯定默示录的作者是宗徒若望,是他在年老时所得到的神视。

    □(二)圣经中使用默示体写成的作品很普遍,在先知书中常见到部份章节,是用默示文体写成的;至于完全用默示体裁写成的经书,只有默示录一部。

    □(三)默示文学在当时受到人们的关注,是因为这些作品常表达种希望,一个在天主手中的将来世界。

    □(四)默示的世界观,与现实生活实况成强烈的对比,因此,人们对于未来不抱乐观的态度。

    □(五)旧约有许多先知书,新约也有不少,而其中一部就是默示录。

    乙、选择题(在下列各题中,请以来选出最适当的答案)

    (一)默示作品的主要目的:

    □1.安慰困苦中的人。

    □2.引証已发生的事实。

    □3.揭示天主对人类未来的计划。

    (二)默示录一书的内容,使用了许多象征性的用语来表达事物,确实有许多坐明的地方,至于它的内容,不外是:

    □1.一些怪异的神视。

    □2.关于因果报应的劝言。

    □3.一些圣经的基本教训。

    (三)在默示录中,曾经多次用一些具体的象征来表达末世的光荣时刻,其用意是:

    □1.让信友明了这日子快要来临。

    □2.激起信友对这光荣日子的渴望。

    □3.激起信友对基督来临的渴望。

    (四)「凡在主内死去的人是有福的」(14:13),所谓「凡在主内死去的人」,是指那些:

    □1.忠于天主和教会,常有善行表现的人。

    □2.领了洗礼入教的人。

    □3.在教会内死去的人。

    (五)天主对人类的救赎工程到何时才能圆满?

    □1.世界上的罪恶完全灭尽了的时候。

    □2.基督再来临的时候。

    □3.每一个人都能弃恶扬善的时候。
十二、若望 6、默示录(下)
    若望6

    默示录(下)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25603800)

    默示录能唤醒我们基督徒的希望,它激励我们不断以信仰的眼光来批判这个世界。

    前言

    上一课,我们对默示录这本书作了初步的介绍,并略述了全书的神学主旨。现在,我们要进入全书的内容章节中,把一些特别的,常出现于书中的名词或字句,抽出来讨论。由于默示录使用的象征事物非常多,故不可能逐字逐句的加以解释。故此,本文中亦只能取其较重要的部份来研读。

    全书内容

    导言(1:1-8)

    七封信(第一个七)(1:9-3:22)

    七印玺(第二个七)(4:1-8:1)

    七号角(第三个七)(8:2-11:18)

    七异兆(第四个七)(11:19-15:4)

    七个盂(第五个七)(15:5-16:21)

    七个看见(第六个七)(17:1-20:15)

    结局——圣城耶路撒冷(21:1-22:5)

    最后的証言(22:6-20)

    结束的祝福(22:21)

    导言(1:1-8)

    在序言中,对基督的默西亚工程,做了全面性的探讨。启示的方法,是按次进行的,就是经由天主至耶稣、天使、若望、诵读者、听者。凡遵守书中所载的人,是天主所祝福的。

    第四节中,是书信式的致候辞。若望这名字第二度出现。收信者是在小亚细亚的七个教会,虽然在第十一节中列出了七个教会的名字,但我们知道,这是个象征的数字,它代表整体。故此,若望的这封信,不是只为特殊的团体;它直接给小亚细亚整个教会,间接给任何地方、时间的信友。

    第五至八节中,提及基督工程的过去,现在及将来,因为祂爱我们,把我们从罪恶中解救出来;不单在过去和现在如是,将来还有更伟大的恩赐:「看,祂乘云彩降来,众目都要瞻望祂!」

    七封信(1:9-3:22)

    默示录中用了一连串的「七」字。七是一个象征圆满的数目,而六则表示不圆满。在默示录中的「七」共有六个,这表示在基督第一次来临后,天主国的工程尚未圆满,一直要到祂第二次来临时,才达于完全圆满的地步。

    这七封信没有一般书信常用的问候词和最后的致候词,但都以固定的形式写成,而且长度也大致相同;内容也在鼓励信友们,不向外来的压迫和内心的诱惑屈服,忠于基督到底。这七个教会为:厄弗所教会、斯米纳教会、培尔加摩教会、提雅提辣教会、撒尔德教会、非拉德非雅教会、劳狄刻雅教会。

    七印玺(4:1-8:1)

    默示录的另外五个「七」,其形态和所强调的,均与第一个很不相同,后者是很具象征性和默示性的,内容强调对恶人的惩罚,而不是现今及将来超性救恩的恩赐。

    作者首先揭示天堂的至圣至高的堂煌景象。天主的超越,如不用一些可感触的事物来表达,人是无法领悟的。所以在开始时即用了四个活物、二十四个长老、众天使等来描绘。特别在叙述他们的形状和态度时,更显示出威严和神秘。二十四这数字,只在此出现,可能指旧约中十二支派的选民,因而这二十四长老,坐在宝座上代表一个圆满永恒的教会。四个活物,代表天主的受造物,前后有眼,代表天主无间断地关注照顾这个世界。开启七印。每次都用:「当羔羊开始……我听见……」的方式来叙述,其后便见到各种不同的景象,同时也出现了许多的天灾人祸,但这些过后必又呈现一片升平景象。

    七号角(8:2-11:18)

    七号角是回应七印玺的计划,可视为事件发生的延续。当开启了七印后,一切计划完全揭露了;然后便是天使的出现,天朝神圣都在等待天主计划的实现。吹号角是传令的表示,乳香代表祈祷。天主垂允人的祈祷,便开始对付那些恶徒。以后每吹一次号角,便出现一些灾祸,而每次受害得最轻的是善人。吹第七号角时所出现的种种现象,表示要期待的光荣胜利日子终来到了,是世界终穷的时候了。

    七异兆(11:19-15:4)

    这段章节是默示录全书的中心思想。第一异兆中关于「女人与孩子」的描写,作者是取了旧约的背景,如圣咏104中所说的雅威「身披光明,好像外氅」;在雅歌和创世纪(37:9)中亦有类似的描写,作者都引用了。女人与红龙的关系,正好比喻了当日的厄娃受蛇诱惑失足后,圣母玛利亚的新厄娃出来挽回危机,以至产生蛇与她势不两立的局面。弥额尔战胜红龙,表示最后胜利必属于天主的。第二及第三异兆,分别描写海上和地上的怪兽,牠们是恶势力的代表。第四异兆中的羔羊和十四万四千人,与前两兽成对比的画面:羔羊站在稳固的山上,龙不安地在海中流动的沙上。第五、六异兆中的三个声音都出自三位天使的口,这些讯息都是未来的瞻望。第七个异兆中的玻璃海,以天主的光荣及受难基督信友的最后凯旋来结束这个七。

    七个盂(15:5-16:21)

    这是唯一只有黑暗一面的七。在这七中,没有对比的景象发生,以平衡天主的可怕审判。天主的义怒载在七个盂中。天使把它们倒在不同的地方上,然后便出现各类的恶果来。

    七个看见(17:1-20:15)

    这个七绝不像前五个七,可将自己分化成七个不同的行动,这个七是以作者在叙述时所用「我看见」(17:3,18:1,19:11,20:1,4,11)和「他们看见」(18:9)来作分界的。前导神视中见到一个淫妇,这里用了很长的篇幅来描写,意在指责罗马城。

    第一个景象见到的是两位带有讯息的天使,宣布巴比伦的灭亡。

    第二个景象是诸君王、商人、船员的哀悼,为这座伟大的城哀悼痛兽。

    第三个景象是巴比伦的沉寂。

    第四个景象是教会由于巴比伦的败亡而欢腾。教会内上下无不欢乐,二十四长老及四个活物在这里再度出现。这是教会最后欢腾的景象。

    第五个景象是战胜兽及假先知。所有大军聚集一起,要与圣这作战,但未经宣战已被投入了火中。第六个景象是龙被带上锁链。撒殚的被锁被困、被放和被罚,讲述同一回事,指出因耶稣的权能、降生救赎而打破了撒殚的权势。

    第七个景象是公审判。若望写出了审判的庄严可怕场面。其时天地万物都消逝,只有人齐集在天主面前受审。

    结局——圣城耶路撒冷(21:1-22:5)

    着名的「新天新地」图像,是天主许诺给人来世的福乐、真福与平安。作者的意象来源是取自依撒意亚先知书:「看,我要创造新天新地;先前的事不再被记忆,不再……」(依65:17-20)继续是天上耶路撒冷的神视和永远的福乐。作者用类似地堂的福乐来比拟天堂的永福。

    最后的証言(22:6-20)

    作者用三段话来作証。三段话分别发言的是耶稣、天使和若望自己。作者再一次强调书中的预言是真实的,也明言了耶稣的身份。「圣神和新娘」的回应,「圣神」并非指天主圣三的圣神,而是指教会得自基督的产业,令教会生活的超性恩宠;「新娘」是指教会。这是说:领受天主恩赐的教会内各肢体一齐呼喊:「主耶稣!请来吧!」这确实是一帧大团圆的图画。

    结束的祝福(22:21)

    「愿主耶稣的恩宠与众圣徒同在!阿门。」这句说话,极不似默示大学的结语词。而在各手抄本中差异颇大,可能没有一个是真实可靠的。也许,以「主耶稣,请来!」作结,更似默示的体裁!

    结语

    新旧约全书,以默示录作结。「主、耶稣,请来吧!」每年将临期,我们都不断重覆的唱这首歌,用这句话来祈求。也就是说,我们怀着希望地等待基督的再度来临。至于那时是怎样的,有甚幺事情会发生?默示录作品中说了,也描绘了许许多多的图像来。这部为信友而写的书,无可否认,有许多难明之处。书中所使用的象征语言,表达方式,以及大量的旧约典故等等,都不是我们所易于了解的。然而,在信仰的光照下,这部书很能唤醒我们基督徒的希望,它激励我们不断以信仰的眼光来批判这个世界;至于为一些信德脆弱的人来说,它又是希望的泉源。它使人放眼于超现世的事物。它告诉我们,只着眼这个世界是不足够的,应对更远的未来思考,并提出建设性的疑问来。

    反省分享

    .你觉得「默示录」的内容,能带给你希望吗?它对你的生活有何影?为甚幺?

    参考资料

    *约书的故事 真理学会

    *若望默示录 光启

    *基督见証人进修课程 思高

    *圣经辞典 思高

    默示录(下)习作

    甲、是非题(请在□内填上表示是」,或表示「非」)

    (一)在默示录中很喜欢使用「七」的象征,书中共用了六个「七」来描绘所发生的事物。

    (二)在序言中,提及收信者是在小亚细亚的七个教会,所以,这是一封私人信件。

    (三)「七」字在圣经中是表示不吉祥,反之,「六」是圆满的象征。

    (四)在七异兆中,所描写的「女人与红龙」事迹(12:1-6,13-18),这女人比喻圣母玛利亚,她站出来和蛇对抗。

    (五)弥额尔与红龙决斗,结果红龙得胜。红龙是势力的代表。

    乙、选择题(在下列各题中,请以来选出最适当的答案)

    (一)在七印玺中,出现了二十四长老,二十四这个字是指:

    □1.旧约中的二十四支派。

    □2.新约中的二十四支派。

    □3.旧约中的十二支派和新约中的新选民。

    (二)默示录全书的中心思想,主要集中在:

    □1.七看见

    □2.七异兆

    □3.七号角

    □4.七印玺

    (三)在每段「七」的内容中,都分别有黑暗和光明的描写;同时,最后得胜的,往往是光明的一面;但是,唯一只有黑暗的「七」是:

    □1.七异兆

    □2.七个盂

    □3.七封信

    □4.七号角

    (四)所谓「新天新地」是:

    □1.作者想像出来的境界。

    □2.指地堂的福乐。

    □3.天主许给人来世福乐的写照。

    (五)每次唸「主耶稣,请来吧」的时候,是:

    □1.期待着耶稣第二次的来临。

    □2.要求耶稣早日降世。

    □3.表示默示录全书结束。
十三、旧约导读 1、旧约这本书
    旧约导读(1)

    旧约这本书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25603800)

    「凡受天主默感所写的圣经,为教训、为督责、为矫正、为教导人学正义,都是有益的……」(弟后3:16)

    前言

    今天想买一本圣经是相当容易,凡有基督信仰传到的地方,都必定有圣经。所以,圣经成了一本大众化的书本;同时,价钱也非常便宜,甚至,在某些教会中,圣经是免费赠送的。可能是得来容易,以致往往被人糟蹋,或束诸高阁,而未加好好的研读,这实在是非常可惜。

    目前,圣经已译成了一千多种文字,此数目亦在不断的增加中。世界上的一些较大的民族,都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读圣经,我们可以说,天下没有任何一本书能像圣经般的广传于世。然而,另一方面来说,天下亦没有第二本书像圣经般的受到那么多迫害。犹太人领受并保存圣经,可是,亦有犹太太人要消灭圣经,因为圣经揭露了他们的罪行:约在公元前六○四年,有人为约雅金王宣读耶肋米亚先知的预言,王一听了便大怒,将它抛在火盆里烧毁,因为先知的话严厉地审判了他。(见耶36:9-26)至于现时代亦发生了同样的事迹:很多时候,拥有权柄的政府禁止它,不准收藏圣经。虽然这样,经过了几十年或几百年,圣经仍然传留下来,不但没法消灭,而且销售量日益增加。

    究竟圣经的吸引力在那里?是一本怎样的书?为何发挥如此大的影响力?

    为何称「圣经」?

    「圣经」一词在中文,含有「神圣经典」之意。在我们中国传统中,将一些典章和重要的书籍称为「经」。一般来说,凡被列入经类的着作,必有其一定的地位,被视为治国、修德、做人的大典与准则。教会将英文「TheBible」译为「圣经」,亦相当有意义。

    今天我们看到的圣经是一本书。但是,圣经并非一本单一书籍,而是由许多册不同类的书组成的。这一组被基督徒们承认,作为修德、生活规范的书籍,经编订及集合起来,而称之为「圣经」。

    △新旧约

    圣经包含古经和新经两大部份。古经亦称为旧约,新经则称为新约。新旧约的命名是取自「盟誓之约」。所谓旧约是指天主与以色列民族立约的记录,新约则指耶稣基督与全人类立约的记录。新旧约的分界,凡在耶稣降生前所写成的圣经,均称为「旧约」,在耶稣降生以后所写成的则称为「新约」。事实上,新旧约的内容,都是记载天主和人类相互间关系的事迹。

    △分类

    新旧约全书共有七十三卷,其中旧约四十六卷,新约二十七卷。现时新旧约各书的编排,是将内容性质来归类的。旧约内容包括梅瑟五书、历史书、先知书和训诲文学四大类;新约则有四福音、宗徒大事录、书信和默示录等书。

    这里我们只介绍旧约的目录,新约部份留待新约导论时介绍。现时我们天主教所依据的旧约目录,可分列为:

    一、梅瑟五书:创世纪(创)、出谷纪(出)、肋未纪(肋)、户籍纪(户)、申命纪(申)。

    二、历史书:若苏厄书(苏)、民长纪(民)、卢德传(卢)、撒慕尔纪上(撒上)、撒慕尔纪下(撒下)、列王纪上(列上)、列王纪下(列下)、编年纪下(编下)、厄斯德拉上(厄上)、厄斯德拉下(厄下)、多俾亚传、(多)、友弟得传(友)、艾斯德尔传(艾)、玛加伯上(加上)、玛加伯下(加下)。共十六卷。

    先知书:包括四大先知:依撒意亚(依)、耶肋米亚(耶),〔哀歌(哀)相传为耶肋米亚作品、巴路克(巴)、巴路克是耶肋米亚的徒弟〕、厄则克耳(则)、达尼尔(达);十二小先知有:欧瑟亚(欧)、岳厄尔(岳)、亚毛斯(亚)、亚北底亚(北)、约纳(纳)、米该亚(米)、纳鸿(鸿)、哈巴谷(哈)、索福尼亚(索)、哈盖(盖)、匝加利亚(匝)、玛拉基亚(拉)。

    四、训诲文学:约伯传(约)、圣咏集(咏)、箴言(箴)、训导篇(训)、雅歌(歌)、智慧篇(智)、德训篇(德)。

    △书写原文

    圣经是用希伯来文、亚剌美文和希腊文写成的旧约经书差不多全用希伯来文书写,只有两部晚期的作品智慧书和玛加伯下,是用希腊文写成;此外,尚有某一些片段。即达2:4-7:28、厄上4:8-6:18,7:12-26、耶10:11和创31:47等,是阿剌美文写成。至于新约,除玛窦原文为阿剌美文外,其余全部为希腊文。

    希伯来语是闪族在西北区所用的方言之一,此外尚有阿剌美文、客纳罕语、腓尼基语及摩阿布语。耶稣的祖先,是使用希伯来语,充军后便惯阿剌美语。希伯来语只用于书写上,故此旧约是用希伯来文写成的,希腊文的旧约是公元前三世纪译成的。希腊文是罗马统治时,受希腊文化影而成为当时的通行文字,新约各书全以希腊文写成。

    △章节编排

    当我们阅读圣经时,可以见到在一些句子之后,有一个小号数,类似一般书的注脚,但这些数字,在每隔几句便出现,且顺序的排列下去。这些数码,我们称它为「节数」。用意是帮助人易于翻阅,查考内容。由于圣经包含了七十多本书,若无章节指示,查阅起来相当费时。

    据说发明这章节编排的人,是英国坎特布里(Canterburry)的总主教StephenLangton,他于1226年首先想出这一方法来。直至1551年,一位名叫RobertEstienne的出版商,将全部圣经加上章节,印行出版,成为今天我但所见的圣经。

    章节的划分,通常是没有顾及经文的内容,也不按上文下理而分的。所以,在阅读时,不要因为章节的分割而阻碍了我们对圣经的了解。它只是一种方便人查经的工具而已。

    旧约的难题

    圣保禄宗徒教训当时的人说:「凡受天主默感所写的圣经,为教训、为督责、为矫正、为教导人学正义,都是有益的……」(弟后3:16)

    保禄在这里所指的「圣经」是旧约,因为新约尚未形成。他提出旧约是在默感下写成的这句话,是要强调旧约圣经的实在价值,叫我们不要忽略。事实下,今天我们也是甚少尝试找出旧约圣经的用处来。一般来说,使用旧约时,也是因为它被新约引用到的缘故。究竟是甚么原因,使我们对旧约提不起兴趣呢?

    △不同的素材

    旧约内容众多,篇幅比新约长三倍,主题上又没有一个明显、统一的方向。事实上,旧约包含着好几种没有融合一起的素材,它们虽不是互相冲突,但也不是纯一节整体。旧约内容都朝着一个焦点——耶稣基督,但这个焦点是在旧约范围以外的(在新约才出现)。因此,在阅读时较难集中,难以一气呵成的往下看。

    △讯息难明

    我们深信圣经中的每一个事迹,都有其特别的讯息教训,但旧约中的人物众多,跨越的时代背景又相当复杂,故此很难掌握到个中要旨。另外在一些圣祖的事迹中,出现了相反伦理道德的行为,在得不到专人指导讲解时,便可能成为反面的教材。因此,在梵蒂岗第二届大公会议之前,是不鼓励人读圣经的;也由于同的理由,所有天主教出版的圣经,都要附有注释的。

    旧约的价值

    旧约是以色列民族的历史。为一个无信仰的人来看,它只是近东某一国家民族的历史事迹,和其他国家的历史没有甚么不同;但为一个基督徒看来,这虽属于以色列民族的历史,同时亦是天主和整个人类的历史。当我们读圣经时,我们是在面对面的和天主谈话,它不单述过去的事情,而且继续的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出现,启迪、教训我们,就好像昔日天主在圣经中,和先知圣祖谈话一样。而我们的生活也将成为圣经故事中的一部份。

    结语

    旧约圣经实在太多姿采了,若纯以一种研究的方法来读它,是无法钻探出个中全部宝藏的。每一种方法,或迟或早都会把我们领向基督,但我们不可妄图找捷径,而应该让圣神带领我们,按步的研读祈祷。最主要的是肯拿出时间来细读。最后,我们必会发现,天主比我们想像中更好、更伟大!

    希望这个单元有助我们去发掘这宝藏!

    参考资料

    *圣经辞典 思高

    *旧约的讯息 天道书楼

    *圣经十讲光启/ 真理学会

    *救恩史 示

    旧约这本书习作

    甲、是非题(请在□内填上表示是」,或表示「非」)

    □(一)圣经这本书常遭到破坏和攻击,因为它有警世的作用,常揭露犯罪者的罪行。

    □(二)将「TheBible」译名为「圣经」,因为这是一部可作为修德、生活规范的书籍。

    □(三)新旧约全书共有七十三卷,其中半数是旧约,半数是新约。

    □(四)为了方便查阅经文,便将圣经的内容,按照上文下理的意思来划分成章节。

    □(五)新旧约的内容都是朝着耶稣基督这个焦点而记下来的。

    □(六)旧约是以色列民族的历史,同时也是天主和整个人类的历史。

    乙、选择题(在下列各题中,请以来选出最适当的答案)

    (一)旧约的内容包括:

    □1.梅瑟五书、先知书和书信。

    □2.四福音、宗徒大事录、书信和默示录。

    □3.梅瑟五书、历史书、先知书和训诲文学。

    (二)圣经的原文:

    □1.全是希伯来文。

    □2.是希腊文和希伯来文。

    □3.是希腊文、阿剌美文和希伯来文。

    (三)圣经中将内容分割成章节,目的

    □1.在帮助人更深入了解经文内容。

    □2.在帮助人查阅内容。

    □3.在分割经文的内容。

    (四)保禄说:「凡受天主默感所写的圣经,为教训、为督责……都是有益的」。保禄所说的圣经是指:

    □1.旧约。

    □2.新约。

    □3.新旧约。

    (五)为甚么天主教出版的圣经,都附有注释的?

    □1.使人更留心经文的内容。

    □2.帮助人更准确的领悟经文的含义。

    □3.籍以有别于基督教出版的圣经。

    (六)圣经包含有新约和旧约。新旧约之分:

    □1.是以天主和人类立约的时期为界。

    □2.是以耶稣降生的前和后的事迹为分界。

    □3.只是名称上的不同,其内容是不变的。
十三、旧约导读 2、旧约的形成
    旧约导读(2)

    旧约的形成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25603800)

    家族和宗教礼仪是培育以色列人传统的摇篮。

    前言

    当我们坐下来阅读旧约圣经时,有没有想过它是怎样形成的?又或注意到它的作者是谁?通常,每本书都印上出版日期和作者的姓名,以鉴别这本书的年代,和说出该书的作者是谁。至于圣经,从来没有写上作者的名字。我们说,圣经的首要作者是天主,而人是天主的合作者,因为,圣经是天主以灵感推动人,将祂的讯息藉着人手表达而写下来的。有关「作者」和「灵感」的问题,我们在新约导言「圣经这本书」一文中讨论过,故此不再重覆。这一课,我们要介绍的旧约圣经的形成过程。这四十六本书的成书时间,各在不同的时代中完成。

    启示的流传

    我们的教会,是个启示的宗教。我们相信天主的启示是千真万确的。天主的启示不单为当时的以色列人,同时也为所有的人类。今天,我们是藉着圣经,得知天主的启示,可是,在圣经还没有成书之前,天主的启示便要经过传统而流传下去。也有称之为「圣传」的。启示流传的方法很多,但都与当时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发生关系。诸如历史、法律、文学、传记、诗歌、宗教礼仪、典章制度等,都可成为启示流传的一个形式。

    △口传

    以色列民族的初期传统,甚为模糊;不过从他们的祖先亚巴郎、依撒格和雅各伯的历史事实,可以看到他们是深信天主的选民。亚巴郎、依撒格和雅各伯,生活于公元前十八世纪到十七世纪间,他们度着一种半游牧的生活。虽然那时候已有文字和羊皮纸,但书写的技巧并不普遍,而且保存困难,带也不方便,所以他们的故事,大部份是用口传的方式留下来的。

    「口传」的方法也有技巧。首先,他们不是信口胡诌,他们有一定的方式和规则。至于资料的取舍,也有高度的选择性,没有意义的事情,很快就会被淘汰;能保存下来的,都是有意义和重要的事情。然后,在代代相传的口传中,为使这些事件的意义更明确和清楚起见,往往于留传的过程中,会加上一些细节的描述或反省,使人对这事件更深入。由于当时人的生活环境单纯,生活习惯简单,所以他们的记忆力特别强,很能够清晰无误的记诵下来。他们也喜欢使用诗歌或故事的形式来记诵事件。日后,这些都成为圣经文学体裁的一部份。

    在初传的阶段中,培育以色列人传统的摇篮,是他们的家族和宗教礼仪。在家族中,不难推想到亚巴郎的子孙,坐在埃及三角洲的白屋中,静听着长者讲述祖先的事迹。至于在以色列的宗教礼仪和集会中,他们也是一次一次地重述天主昔日对祖先所做过的奇迹异事。他们这样做,不仅是对天主表示信仰,而且给当代人表示,誓守天主与以民所缔结的盟约,是以色列民族应有的责任。

    各书形成的经过

    上一课我们提及过旧约内容可分为四大类,即梅瑟五书、历史书、先知书和训诲文学。以下将各书的形成经过,作撮要式的介绍。

    △梅瑟五书

    梅瑟五书是一本大书,共分为五部份,按每本的内容而命名,分别为创世纪、出谷纪、肋未纪、户籍纪和申命纪。按今日学者们研究所得,梅瑟五书自口传阶段至成书,其间所取用的资料,共有四个来源:即雅威典、厄罗因典、申命纪典和司祭典(以后再作详细介绍)。学者又认为:当日在以色列人宗教集会的敬礼中,梅瑟和民长们主持演讲训诲的时候,三番四次的讲论着某些主题,渐渐这些内容便成为了后来书写时所使用的骨干。这亦即是梅瑟五书的原始资料。

    △历史书

    旧约中的历史书共有十六部。其中若苏厄书、民长纪、撒慕尔纪、列王纪等书,是经申命纪派学者,搜集各种不同支派的传统和民间故事,加以整理而编篡成书的,所以圣经学家称它们为「申命纪传统的历史书」。至于其他诸书的内容,也不是顺序的将整个以色列民族历史故事,因为他们是历史中的代表性人物,故将之放在历史书中。这几部书是多俾亚传、友弟德传和艾斯德尔传。至于编年纪则收集了以色列自亚当厄娃直至充军为止,所流传下来的历史资料而编成的。虽然称为「编年纪」,但内容的叙述,不是按事件发生先后次序而写的。

    总观历史书所记下的重点,是放在:天主怎样在以色列人的历史中与他们交往,实践祂对他们所许下的救恩。

    △先知书

    先知是神人间的代言人。旧约中的先知,都蒙受了召唤,能清楚知道神的旨意,要他通传给人类。所以,先知的职务就是代表天主向人说话。通常,先知们都有班徒弟跟随左右,以执行使命。至此,我们不难想到弟子们在追随、聆听师传训话之时,常会将内容笔录下来。也有些先知自己写下天主要他通传的话。然而,大部分的先知书,都是在死后弟子们编辑成书的。

    △训诲文学

    训诲文学中包含了约伯传、箴言、训道篇、智慧书、德训篇、雅歌和圣咏。前五本是近东地区智慧文学的典型,是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流行的作品。所谓智慧文学,是人从生活经验中体悟出来的做人道理,教人如何活一个丰盛的人生。旧约中的训诲文学,是按以色列人民的信仰,给与一套特殊的、富宗教意味的智慧文学。至论圣咏,是收集了以色列民族八九百年来零零散散的宗教诗篇而成,很能反映出当时的民族传统精神来。雅歌则是连缀了几首男女对唱的情歌而成。其中有些情歌的来源,非常古老,但也有些是后人所写的。

    总括来说,旧约形成的过程,非常复杂,除了极少部分的书外,都是经过口传、初步写作、修改、编辑或再度修改等步骤。每一部书都是在以色列民族历史中逐渐形成的。

    附表

    附表所示是旧约各书的成书过程,不过,其中有些书的成书年代,是学者推测出来的。

    图中所示:

    直线——代表写作期

    虚线……代表口传传统期,开始编排资料。

    虚线直线…—…作品不大肯定,此时期是推测而得的。

    在600与500间的斜纹格子,是以民被充军到巴比伦的时刻。

    在1000与700间的两个方格是代表南北分裂后的北国。

    JEDP分别代表梅瑟五书的四个源流:

    J—雅威典

    E—厄罗因典

    D—申命纪典

    P—司祭典

    这四个源流在充军后,经整理编订而成了梅瑟五书:创世纪、出谷纪、肋未纪、户籍纪和申命纪。

    参考资料

    *HowtoReadtheOldTestament

    *圣经十讲 光启/真理学会

    *圣经辞典 思高

    *救恩史 示

    旧约的形成习作

    甲、是非题(请在□内填上表示是」,或表示「非」)

    □(一)旧约圣经在未成书前,是透过历史、法律、文学、诗歌、宗教礼仪和典章制度等不同方法流传下来的,我们称之为「圣传」。

    □(二)以色列民族的历史,大部分是以口传的方法留下来的。通常,每一个家庭都能信口胡诌的传诵下来。

    □(三)将以色列民族联结起来,使传流保存不变的力量,是他们的家族和宗教礼仪。

    □(四)训诲文学的内容,不过是当时人的历史事迹和生活写照。

    □(五)先知的任务,是把神的话通传给人,所以先知们的工作,就是坐下来写书,然后拿给人看,他自己却永不露面。

    □(六)梅瑟一生的事迹,都写在梅瑟五书内。

    乙、选择题(在下列各题中,请以来选出最适当的答案)

    (一)梅瑟五书成书期间,采用那些资料来源:

    □1.雅威典和厄罗因典。

    □2.申命纪典和司祭典,

    □3.以上四个源流均使用到。

    (二)所谓「申命纪传统的历史书」是指:

    □1.梅瑟五书。

    □2.若苏厄书、民长纪、撒慕尔纪和列王纪。

    □3.以上五本都是。

    (三)多俾亚传、友弟德传和艾斯德尔传是属于:

    □1.先知书。

    □2.历史书。

    □3.训诲文学。

    (四)旧约中训诲文学的特质是:

    □1.以色列人民富宗教意味的智慧文学。

    □2.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流行的作品。

    □3.收集了以色列民族数百年来的作品。
十三、旧约导读 3、旧约时代的历史背景
    旧约导读(3)

    旧约时代的历史背景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25603800)

    前言

    旧约是以色列民族的历史。构成历史的经纬,不外是时空和人事。换言之,历史是指在某一时空环境下所发生过的事情,而每件事件是离不开人物的。所以,如果想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除了明白个别事件发生的过程外,对事件与事件间的连串,也是相当重要的,这样才能对整个历史有概括的认识。

    每次打开旧约圣经来阅读时,最感到困难的,是无法将各书中的人物和发生事件综合起来,无论怎样细读,也理不出个脉胳来,这也是旧约有时叫人看不下去的原因之一。

    旧约时代的历史背景,这是个很大很广的题目,这课文只能作非常简单的介绍,以帮助我们对旧约的时代背景,有一个概括的印象。

    古代的中东

    创世纪共有五十章。我们读创世纪时,会发觉在前十一章的叙述过程,都非常简单,当进入后编(十二章)圣祖史的内容时,便写实得多,也较详尽仔细。通常在慕道班中,亚巴郎是旧约历史的一个重要人物,一是不会漏掉的,且称他为圣祖。至于在亚巴郎之前的祖先和历史又怎样的呢?究竟在亚巴郎领导下的大民族的先祖,是在那里发迹的呢?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便需要对古代中东的历史了解一下了。

    远在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在中东地区,已有两个既有组织又文明的大国。一个是在北面的美索不达米亚,另一个是在南面的埃及。这两个国家的所在地,与以色列民族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此两地区的权势盛衰,都直接影到以色列民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问题。

    这两个国家发展的早,是由于地理环境优越所致。首先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是幼发拉底和底格里斯两河流所经之地,而埃及的尼罗河,同样供给了埃及许多丰富的资源,这是它们得天独厚的先决条件。因此,远在公元前三千年,它们已开始建立王朝,并且拥有军队,向外扩展领土,人民的生活已有组织和规律。

    圣祖时代前的埃及

    约在公元前三千年,埃及已统一成为一个大帝国。在这之前,埃及原分南北两个独立国,后来北国势力巨大,南国终被其统一并同化。这是埃及统一后的第一王朝。这朝代的君王,开始挖掘西乃半岛的矿区,同时亦与东方各民族建立外交关系。到了第二王朝时代,埃及已是一个声势浩大,相当有规律的国家。交通、经济、工业各方面都非常发达。由于国家富强,它的经济影响力,已进入了巴力斯坦及叙利亚的沿海,这时期约在公元前3000至2600年之间。第三、第四王朝,是埃及文化大放光彩的时期,不论在文学、艺术、建筑、政治、外交和军事方面,都有巨大进步,此时期亦为巨型金字塔的建筑时代。第五王朝的君王,特热爱宗教,崇奉太阳神,因此建筑了不少太阳神庙,成为此王朝的时代建筑。每次以武力向东方发展时,都势如破竹,所向无敌。当他们取回战利品时,也输入了被掳民族们的宗教神明,太阳神便是其中的一个。

    公元前1991至1778年间,是埃及第十三王朝时代,堪称为全盛期。当时教育普及,文学和艺术的造诣都相当高。另一新改革,是自此开始了王位世袭的政权。色索斯黎三世(Sesostri

    III)国王时期最为兴盛,国泰民安,税收也合理,成为中东最强的国家。势力范围伸展到叙利亚和巴力斯坦地区。又由于生活富庶,政治开明,吸引了不少外来的民族,前来埃及通商和定居;当时就有不少来自巴力斯坦的闪族系的民族,定居下来。

    如此辉煌的年代,到了公元前1778年时,已到尽头时刻,遭受四周诸藩属小国的抗衡。最后,这伟大的王朝终告灭亡。自此之后,两个世纪之久,埃及一蹶不振,成为埃及历史上的黑暗时代。

    圣祖时代前的美索不达米亚

    根据最古老的历史记载,有两种不同的民族,统治着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即叔默尔(Sumer)和闪系(Semites)民族。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位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间,此两条大河南下直入波斯湾。这是一块肥沃的冲积平原,面积约三万平方公里,物产丰富,自古以来,即文化发达,经济富裕。叔默尔民族,心闪族更早来到此地,居住于平原的南方。闪族自阿剌伯半岛向北移动,进入这美好地带,其后更吸收了叔默尔民族的文化,自据于北方一带。

    △叔默尔和闪族王朝

    在公元前3000至2400年间,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仍未有一个真正统一的王朝,而是个各自为政、各据一方的局面。到了后期,开始侵略事件,较强的便吞并了较弱的一方。其中以拉加士(Lagas)王国最强大,先后征服其他小国。厄阿纳通王(Eannatum)挟此威力,再不断向外发展,成为此区域中最大的王国。可惜,他的继位人不善治国,只维持了二十年。便被闪族人推翻,在阿加得(Accad)建立了新国。阿加得王很快便征服了整个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安全占领了叔默尔人的城镇。此外,更打败南方的厄蓝人(Elam)和波斯湾沿岸的各小国,并率兵向西直达地中海,成为史前的最有势力的王国。此盛大王国传了几个精明国王之后,终于到了不振之势,到了撒尔卡里撒黎(Sarka-Iisarri)的时代,各地人民纷纷起义,撒氏国王在无法平乱之际死去。强大的闪族帝国便如此灭亡了。

    △乌尔第三王朝(叔默尔再兴起)

    在公元前2200至2075年间,有一种野蛮民族名古提人,入侵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建立了古提政权。但由于他们的文化低落,故维持了一百年,便被高度文化的叔默尔人所同化,在公元前2075年,叔默尔人再次夺得政权,建立乌尔第三王朝。这时期是叔默尔人文化的黄金时期,商业和政治都首屈一指,它的影力远达南方的埃及。

    这王朝持续了一百多年,到了末期,由于内忧外患的夹攻而终告灭亡。当时入侵的外敌,有阿摩黎人和厄蓝人。他们是当时两个较有势力的民族。

    △巴比伦王朝

    阿摩黎人和厄蓝人相争之下,阿摩黎人略占上风,征服了许多叔默尔人的城镇;厄蓝人由于后劲较差,只好向帝国的北方地区发展。在厄蓝人向北发展之际,却遇到一个劲敌——巴比伦人。

    这个民族原是藉藉无闻的弱小者,但此时开始发扬光大,励精图治,而成为一支强悍善战的部落,阻挡了厄蓝人的去路,将他们打败。这些巴比伦人,原是阿摩黎人中的一个民族,在乌尔第三王朝灭亡之际,在北方建立自己的势力。

    巴比伦的新国王,先在境内铲除亚述势力,然后向外发展,扩充版图,使国势越来越富强。初时,只有厄蓝人与他们对敌,后于公元前1685年时完全将之消灭。

    圣祖时代前叙利亚及巴力斯坦

    叙利亚和巴力斯坦,在公元前三千年以前的历史,不甚详细,远逊于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地区。这两个地区的文化和建筑,极为相似,学者们认为,这是一个强大民族入侵上述地区后所造成的结果。这个民族大致来自北方高加索地带,南下与来自阿剌伯半岛的闪族人民发生冲突。这些闪族人,定居叙利亚和巴力釿坦已有一段日子。这些人大概就是圣经中所称的客纳罕人。

    虽然,在叙利亚和巴力釿坦居住的大部分人是闪族人,但由外族入侵所带来的外来民族也不少。到公元前二十四世纪时,大批移民来到,属于闪族的阿摩黎人,很快便在这里修建起城市来,此时期史家称之为古铜器时代。到了公元前2100至1600年间,在叙利亚和巴力斯坦,有一种新兴文化。这文化的来源,是东北方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亦即是乌尔第三王朝的文化;当时,巴力斯坦亦受到影。后来,当这王朝衰退时,巴力斯坦的文化及生活,都随着退步,甚至变成了游牧人民出没的地方,当时是公元前1900年间。

    当乌尔王朝在历史绝迹时,南方的埃及是第十二王朝,这是埃及最强盛的时代。当埃及以武力向外发展时,首当其冲的是巴力斯坦,很快的,这弱小国家便落入埃及手中,且学习了埃及的文化和文字。埃及人建造了许多庙宇来敬礼埃及的神明。

    埃及第十二王朝时代到达了顶峰后,便日渐走下坡,到了色索斯黎三世国王末年时,可以说大势已去。此时,巴力斯坦和叙利亚,几乎成了真空地带,于是便有大批外来民族拥到,在此建家园。这些人,大致上都属于阿摩黎族的,从巴力斯坦的北方及东北方,迁徙而来。不久之后,更有一种血统完全不同的新民族,亦趁机进入巴力斯坦,此时埃及已无能为力。

    这批民族进入叙利亚及巴力斯坦后,开始十分有纪律地来组织和整理自己的家园,建立了不少新市镇,此时约在公元前1840年后。

    结语

    我们用了整整一课来讨论古代中东的历史概况,因为它与我们旧约中圣祖的历史有莫大的关系,而整个以色列民族的历史事迹,就发生在这一地区中。以下的附图,指出古代近东各王国的分布情形。其中亚兰即叙利亚,而巴力斯坦位于埃及和叙利亚之间,亦即客纳罕地方。这几个地方,是旧约事迹发生的重要地点,以后会多次出现于课题中的。

    古代近东王国

    参考资料

    *旧约时代的历史 思高

    *圣经辞典 思高

    *HowtoReadtheOldTestamentbyCharpentier

    旧约时代的历史背景习作

    甲、是非题(请在□内填上表示是」,或表示「非」)

    □(一)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是圣祖时代以前的两个大国。

    □(二)美索不达米亚在中东地区的南面,而埃及则在北面。

    □(三)这两个国家所以富强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地理环境优越之故。

    □(四)埃及在未统一之前,分为南北两个独立国,于公元前三千年时,已统一为大帝国。

    □(五)客纳罕人,可能就是定居于叙利亚和巴力斯坦的闪族人。

    □(六)所谓「圣祖时代前」的事迹,在圣经中是指梅瑟时代的事迹。

    □(七)巨型的金字塔,是在埃及第十二王朝时建筑的。

    乙、选择题乙(在下列各题中,请以来选出最适当的答案)

    (一)在叙利亚和巴力斯坦居住的人,大部分是:

    □1.闪族人。

    □2.埃及人。

    □3.厄蓝人。

    (二)公元前三千年,中东的两个大国分别为:

    □1.埃及和巴力斯坦。

    □2埃及的南国和北国。

    □3.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

    (三)埃及第五王朝最着名的事迹:

    □1.建造金字塔。

    □2.文化大放光彩。

    □3.热爱宗教,建筑了不少太阳庙。

    (四)两种统治着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民族是:

    □1.闪族和叔默尔。

    □2.闪族和阿摩黎人。

    □3.埃及人和叔默尔。

    (五)旧约圣经事迹发生的地点,常出现在:

    □1.埃及和波斯湾一带。

    □2.叙利亚和巴力斯坦一带。

    □3.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一带。
十三、旧约导读 4、以色列民族简史
    旧约导读4

    以色列民族简史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25603800)

    前言

    上一课介绍了旧约时代以前,古代中东的历史背景;这些地区和民族的盛衰兴旺,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以色列民族的发展。旧约四十六卷书的内容,就是记述了以色列民族的历史事迹。不过,以色列的历史和一般国家的历史却有些出入,因为天父要藉着以民的生活历史,来启示给人类祂的救恩计划。这个启示的过程,是一条漫长的路,经过一千九百多年的时间,由亚巴郎(以色列民的祖先)直到耶稣来临的日子中,天父一步一步的实践和启示祂的计划。

    救恩史和以色列民的历史是并进的。天主透过这个民族所发生的事件和人物,来告诉我们祂的爱、祂的计划、以及祂对人的期望。为了帮助我们对救恩史有一个连贯的概念,这一里先来介绍一下旧约各书中所包含的内容,和它的代表人物。以下我们把救恩史的内容,分为七个时期来介绍。

    (一)许诺时期

    从亚巴郎(公元前1850年)到梅瑟(公元前1250年)。

    这时期的事迹,记载在梅瑟五书中的创世纪内,包括了以下的主题:

    (1)创造天地(第一至十一章)。主要说明天主可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

    (2)亚巴郎的蒙召。从亚巴郎的蒙召事件上,我们见到天主的救恩计划,具体地在人间实现出来。以后是亚巴郎的努力回应和对主信赖的行动。

    (3)依撒格。亚巴郎晚年时生了依撒格,使他继承父亲的产业。创世纪中对依撒格的事迹,没有很详细的记录。

    (4)雅各伯夺取长子祝福。依撒格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厄撒乌和小儿雅各伯。雅各伯以诡计夺得长子的祝福,而成为天主救恩计划中的承继人。

    (5)若瑟在埃及。雅各伯有十二个儿子,若瑟是他最疼爱的一个。由于兄长们的嫉,把若瑟卖到埃及去。由于埃及王赏识若瑟的为人,于是若瑟便在那里成家立室,后来更把父亲和兄弟们接到埃及定居。因此,雅各伯的后裔(即亚巴郎的后裔),便留居埃及,直到梅瑟时代才返回祖家。

    从上面的简述中,我们知道,这阶段的重点落在亚巴郎和天主间的盟誓上,这是救恩史实践的第一步,天主和人类开始盟誓上的承诺,而这承诺一直代代延传,至新约基督降生救赎时,就完满地实践出来。

    (二)出谷时期

    这一阶段是自梅瑟到若苏厄间的事迹。时间约介于公元前1250至1200间。这是以色列人逃离埃及,在外流荡的时期。

    雅各伯的后裔,也就是以色列民,因为雅各伯曾改名叫以色列,他们在哥笙过了近二百年的安定生活。当时,埃及人称他们为希伯来人(Hebrews),这字有侨民的意思。后来,埃及发生了政变,埃及法郎辣默色斯二世(RamessesII)在位五十年间,大兴土木。以色列人被迫做苦工,过着奴隶一般的生活。就在这段日子中,他们找到自己共同的根,他们不再愿意寄人篱下;他们团结起来逃出埃及。

    梅瑟和若苏厄是此时期的重要人物,是他们从天主手中领命,带领以色列人到达福地的。在「出谷」的事件中,有两件重要的事情:一是以色列民从埃及的奴隶生活中获得释放;另一是天主在西乃山与以色列人民订立盟约。

    (三)民长时期

    梅瑟带领以色列人离开埃及,还未到达目的地,梅瑟便去世了。之后,便由若苏厄领导他们,来到约旦河边,天主帮助他过了河,进入客纳罕的地方;期间亦经过许多艰苦的岁月,最后才占取了这地方。在征服了福地后,以色列的十二支派便各据一方,各自有自己的土地、传统及组织。不过,在遇上困难时,他们便会组织起来,同心抗敌,但始终没有一个中央政府组织,他们唯一共有的标记,便是会幕和约柜,这是以色列人的信仰标记。

    民长时期是指若苏厄死后至撒乌耳为王期间的事,时为公元前1200至1030年。所谓民长,不是人民推选出来,也不是世袭的领袖。他们在以色列人遇到困难时,感受到自己有一特别使命,要站起来为人民服务,渡过难关。故可以说,他们是些志愿军。民长纪中记录了十二个民长的事迹,其中比较出名的是基德红和三松,而撒慕尔先知更被称为最后一个民长。

    (四)君主政体时期

    △撒乌耳

    民长时期之后便是君主时期。当时以色列人希望能有一位世上的君王来统治他们,便跑去向撒慕尔请求立王。撒慕尔征得上主首肯,便立了撒乌耳为以色列人民的首任君王。撒乌耳为王初期,还算不错,可惜后来便一意孤行,多次与天主发生冲突,后来天主要撒慕尔废了他,另立达味为王,而撒乌耳则自杀而死。

    △达味

    撒乌耳的死代表以色列民族一个时代的结束。达味时期是以色列民族的一个转捩点。达味上场,统一了以色列民,建立了一个中央政府来统驭全体,并以耶路撒冷为首都。达味属于犹太支派,是叶瑟的后裔,他精明能干,建立了一个井井有条的王国,使达味成为以色列民族中的一个伟大君王。可惜,在达味晚年期间,他亦做了一些糊涂事,他贪恋属下的妻子而害死属下,幸而,他亦知错悔改,做了补赎。当时,有一位先知叫纳堂的,到达味前提醒他,指出他的不是之处,而达味毅然接纳劝谏,忏悔己罪,日后成了一位圣王。

    △撒罗满

    撒罗满是达味的儿子。达味死后,他继承了王位,撒罗满在任期间,国家经济富裕,加上他有过人的智慧,所以是个精明的君王。他在位时完成达味的志愿,建造了一座宏伟的圣殿,人称之为「撒罗满圣殿」。撒罗满晚年时,亦如父亲般犯了错,他敬拜邪神。当他到达光辉政治的尽头时,人民对他不满,宗教信仰上又遇到危机。他的去世带来以色列民的混乱。

    (五)南北分裂时期

    君主政体到了撒罗满死后,国家发生分裂,北方以色列国比较强大,共有十个支派,由厄弗辣因支派的雅洛贝罕领导;南方是本雅明和犹大两支派组成,称为犹大国,由勒哈贝罕领导。

    实行君主政制时,以耶路撒冷为中心,人民习惯到耶路撒冷朝圣,奉献祭祀,表示他们承认达味王朝。如今,政治分家后,他们也要在北国保持宗教上的独立,所以雅洛贝罕便铸造金竹来代表天主,另立神像。

    △北国以色列(公元前931-721年)

    北国共有十个支派,其政治、经济和人口都比南方强。但是,政治上却动荡不已,在短短的二百一十年中,共经历了十个朝代,十九个君王,起初也没有一个固定的首都。宗教方面,最突出的是先知的兴起。其实,以色列的历史中,一直都有先知的出现,而此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厄里亚、厄里叟、米该亚、亚毛斯和欧瑟亚五人。至于一些比较着名的君王有:敖默黎王(OMRI),公元前885-874年,他是北国的第六个皇帝。阿哈布王(AHAB),公元前874-853年。耶胡王(JEHU),公元前841-814年。雅洛贝罕二世(JEROBOAMII),公元前783-743年,北国是在他手中被亚述所亡的。

    △南国犹大(公前931-583年)

    南北分裂,虽然北国较强,占着优势;但南国的优点是稳定,人民生活贫富悬殊不大。此外,当亚述吞并北国时,南国便大为警惕,立即向亚述纳贡。当时是阿哈次王(AHAZ)、希则克雅王(HEZEKIAH)、默纳舍王(MANASSEH)和亚孟王(AMON),时间约在公元前735-638年间。到公元前640年间,约史雅王为王时,曾经一度振奋图强。当时亚述为敌,但亦愿与它合作来对付巴比伦,于是派兵前往亚述。埃及的军队要途经巴力斯坦,才可到达亚述,约史雅便出兵阻止埃及军队,战争中约史雅死去,由其无能的儿子约雅金继位,结果被埃及国所控制,终于在公元前598年时,巴比伦王拿步高包围了耶路撒冷,不久约雅金便去世,儿子约雅律(又名耶苛尼雅)登基,不到数月,便向巴比伦投降。

    南国的先知计有依撒意亚、米该亚、索福尼亚、纳鸿、哈巴谷和耶肋米亚。

    (六)充军时期

    公元前598年,巴比伦王拿步高令犹太人不战而降,犹大的家族、臣仆及技工人员,都充军到巴比伦。当时巴比伦王对待他们的方法不算残暴,这是第一次充军。公元前587年,拿步高第二次攻打耶路撒冷,因当时犹大王是巴比伦王所立的,他却反抗巴比伦王,故此在第二次充军时,所掳回的人民,便饱受残酷的对待。此时,耶路撒冷城和圣殿,完全被烧毁。到第三次充军时,犹大国内只剩下最贫穷的农夫,实际上犹太国已完全被毁灭了。

    当时在充军的人中,有厄则克耳先知在内。巴比伦王善待了他。他与犹太人定居于革巴尔河附近。他一边联络这些生活异地的人,一边培育他们、鼓励他们。由于巴比伦的文化和社会结构,均比犹大为高,他们学习了不少巴比伦的文化,和使用他们的亚拉美语,故此,由充军至耶稣时代,犹太人都惯用亚拉美语而不用希伯来语。

    △未来的希望

    表面看来,犹大是完结了,像北国的十个支派一样消失了。但是,充军却给犹大国起了积极的作用,使以色列民接触到更多的文化,因而明白到梅瑟的天主,同时是整个人类的天主。到了公元前539年,巴比伦王倒台了,波斯国的居鲁士是战胜者,他的温和政策,释放所有被掳者回国。于是以色列人便回国重建家园。

    (七)回国、亚历山大、罗马

    △回国后的以色列人要重建家园,第一件事是重建圣殿,成立宗教团体。在公元前515年圣殿完工。这是第二所圣殿,第所圣殿是撒罗满王兴建的。第二所圣殿一直保留到耶稣时代。黑落德王再把第二所圣殿扩建,直到公元七O年被罗马毁灭。

    △在波斯统治下过了一段安逸的生活后,犹太人又陷于战乱中。公元前333年,亚历山大帝征服了整个中东,将希腊文化带进犹太人的生活中,渐渐的不大使用希伯来文,只认希腊文。圣经的「七十贤士译本」,就是此时期自希伯来文翻译过来的。亚历山大死后,他的将军分裂,把王国分成希腊、埃及和叙利亚三部分。

    △当犹太人被埃及统治时,得到很大的自由。到了公元前198年,叙利亚军队击败埃及,用暴力强迫人接受希腊文化和宗教,当时犹太人中起了分歧。以玛加伯为首的一派,想摆脱埃及王安提约古四世的统治,而借助于新与的罗马国。犹大便成了罗马的保护国。后来由于内战发生,其中一派甚至请求罗马来攻打自己的同胞。公元前63年,罗马将军庞培出兵攻占了耶路撒冷。自此,罗马人正式统治了整个巴力斯坦。至公元前40年,罗马委任黑落德为犹大王,黑落德杀死了犹大最后一个王。如今,巴力斯坦成为罗马的殖民地。

    结语

    以上短短的简单介绍,使我们认识到整个以色列民族的历史进程。我们发现这个被天主特选的民族,不断的遭受外族异民的侵袭,在考验、逃亡中,保存自己的信仰,准备救主的来临。

    参考资料

    *救恩史 示

    *旧约时代的历史 思高

    *圣经辞典 思高

    以色列民族简史习作

    甲、是非题(请在□内填上表示是」,或表示「非」)

    □(一)天主藉着以色列民族的历史,给我们启示祂对人类的爱和救恩的计划。

    □(二)「创世纪」一书,顾名思义,全部内容都是关于天主创造天地的事迹。

    □(三)「出谷纪」的内容,主要是记述埃及人在逃离埃及的事迹。

    □(四)梅瑟和若苏厄是出谷时期的主要人物。梅瑟在安抵福地,完成任务后才去世。

    □(五)以色列人到达福地后便安定下来。当时,他们没有君主制度,在遇到困难时,只有一些志愿军站起来为人民服务。这些人被称为民长。

    □(六)撒乌耳和达味,都是当时的民长。

    □(七)达味和撒罗满,都是天主所特选的人物,他们二人都得到人民的爱戴和天主的庇佑,故此,从未做过任何相反天主的恶事。

    □(八)以色列民族南北分裂后,以色列国在北方,而犹大国则在南方。

    乙、选择题(在下列各题中,请以来选出最适当的答案)

    (一)南北国分裂后的情况:

    □1.北方以色列较强,南方犹大较弱,所以犹大国很快便被亚述吞灭了。

    □2.南方较强,北方较弱,但都同时被亚述吞灭了。

    □3.北方虽然强大,却首先被亚述国吞灭了。

    (二)以色列人先后共三次充军到巴比伦,其后果:

    □1.使以色列人一蹶不振,全军覆没。

    □2.使以色列人失去祖先的信仰。

    □3.使以色列人接触到外界的文化,扩大了信仰的领域。

    (三)以色列人回国重建家园后,便立即:

    □1.建造圣殿。

    □2.选出君王。

    □3.准备报复事宜。

    (四)为以色列人建立一个有系统的中央政府的人是:

    □1.撒乌耳。

    □2.达味。

    □3.撒罗满。

    (五)在「出谷」事件中的两件大事是:

    □1.杀死埃及人的长子和逃出埃及。

    □2.逃出埃及和西乃山上订立盟约。

    □3.到达福地和建立家园。
十四、梅瑟五书 1、梅瑟五书、创世纪
    梅瑟五书(1)

    梅瑟五书、创世纪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

    前言

    我们介绍了以色列民族的历史后,现在要进入旧约各书的内容中。由于旧约每本书的性质、记事内容和所概括的年代非常繁琐,不可能像四福音般有一个完整的顺序,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先介绍以色列民族的历史,然后才进入各书正文内容的原因。故此,希望读者在遇到史实述上的疑难时,可再翻阅前一单元的课本来对比一下。这一课﹐我们首先介绍梅瑟五书和创世纪的内容。梅瑟五书置于圣经之首,以创世纪来打开天人间的序幕。

    梅瑟五书

    梅瑟五书是旧约全书的前五卷,即创世纪、出谷纪、肋未纪、户籍纪和申命纪五本。犹太人称此五书为「托辣」(TORAH),即「法律」之意,因为五书的内容,多半是以色列民的法律,因此,他们有时候亦称它为「法律书」。由于这本书的来源和内容,都与梅瑟一生有密切的关系,故被称为「梅瑟五书」。

    △梅瑟五书源流

    梅瑟五书的源流共有四个。按梅瑟的内容包括历史及法律两部份。其中法律及历史资料,是自梅瑟时代流传下来。一个由梅瑟开始的传统,保存了他的精神、训诲和演说。这传统在梅瑟死后仍然以口述方式继续流传着。后来,经师和司祭遂于不同时代和地方,开始搜集以下这些传统:

    (1)雅威典:是第一个搜集的传统作品。这文件写于耶路撒冷,约于公元前950年完成。圣经学家称之为「雅威典」,因为此文件常以「雅威」来称呼「天主」,并以「J」来代表此文件。

    (2)厄罗因典:大概于公元前750年,在北方的以色列国编成。圣经学家称之为「厄罗因」,是由于从亚巴郎时代开始至梅瑟期间,「上主」被称为「厄罗因」。代表符号是「E」。

    (3)申命典:开始于北国而完成于耶路撒冷。申命典的传统,只存在于申命纪中,这传统的思想,在全部旧约中有强大的影响力,但创世纪、出谷纪和肋未纪这几本书,则不受其影响。圣经学家以「D」来代表「申命典」。

    (4)司祭典:约于公元前587至538年,犹太人充军巴比伦时期完成,以「P」代表这传统。

    △梅瑟五书作者

    传统上以梅瑟为创世纪前五卷的作者。不过,这里所谓作者的定义,与一般现代作品的作者有所不同。古代人对作者的观念非常广,当说及某人是某书的作者时,并不需要书中的每字每句,自始至终,全是出于他的手笔,只要书中的主要部分是他的创作,便足以称他为作者;甚或,作者可以授意与人,笔录成书,书中语句虽是他人所写,但着作仍归授意的人。

    从五书的内容来看,梅瑟是出谷纪、肋未纪、户籍纪和申命纪的主要人物,因为各书皆以梅瑟的生平、由生至死,作其历史架构;并且这些书的主要内容,皆集中于「出谷」、盟约和法律等,而梅瑟也正是这些历史事件的中间人物或中心人物;以致日后在礼仪上的发展和法律上的推行,都是源于这些历史事实。因此,虽然各书的成书日期,在梅瑟去世后数世纪,但仍以「梅瑟五书」为名,这是可了解的。不过,五书中至今仍未有一本书明言记载梅瑟是作者的。梅瑟五书大约在公元前四百年左右,已被犹太人视为是天主的圣言,而形成圣经最初开始的一部分。

    创世纪

    △名称:

    「创世纪」是梅瑟五书的第一部。创世纪一名,来自希腊七十贤士译本,犹太人原惯用每书的首字来作书名的,到了七十贤士译经时,则取每书的内容大意作为书名。因为创世纪所载的,是关系于世界的创造、人类的由来,及以色列民族起源的事迹,因而命名为「创世纪」。

    △主题内容:

    创世纪内容明显的分为两部分:前编(1-11章)是救赎史的前导,说明天主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创造者;并指出以色列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后编(自12章起)为救赎史。正式展开的第一幕是天主召叫亚巴郎,其后是圣祖代代相传的事迹;至于救赎史的结束,则在新约默示录所记的主的再度来临(默22章)。

    △结构:

    从内容编排来看,本书的结构颇严密,在事上是经过一番计划安排的。前编主要交待世界和人类的来源,十一章的内容可分为六大段:

    (1)天地万物的创造(1:1-2:25)

    (2)原祖违命受罚(3:1-24)

    (3)杀弟的罪(4:1-24)

    (4)人类的败坏引致世界万物的毁灭(6:1-8,14)

    (5)天主与诺厄订立和平盟约(9:1-17)

    (6)世界各民族的发展和分散(10-11)

    后编所记述的是以色列人代代相传下来的事迹,说出他们如何保存着天主特选民族的身份。我们可从下列事迹见到每一个时期的代表人物:

    (1)亚巴郎事迹(12:1-25:8)

    (2)依撒格事迹(25:19-26)

    (3)雅各伯和厄撒乌(25:27-36:43)

    (4)若瑟及其兄长(37:1-45:28)

    (5)雅各伯随儿子迁往埃及(46:1-50:14)

    (6)若瑟逝世(50:22-26)

    △作者:

    关于本书作者的问题,可参阅上文「梅瑟五书」作者的部份。按一般说法,相传为梅瑟所编的。

    △历史性:

    创世纪是从宗教信仰观点来述人类的起源和救赎史的开端,所以不能用近代史的眼光和科学的论点来评价。特别是史前史部份,有许多特殊的地方,不能视为一般的历史;至于后编(十二章起),因着今日科学昌明,经过学者的研究,发现近东与以色列民族有关的民族,在公元前二、三千年的社会情况、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等,与创世纪中所述的情况,有许多吻合的地方。另一方面,圣经学者们也公认圣经的记述,与古代巴比伦或埃及的文件所载的内容,亦有相同的地方。

    △神学思想:

    创世纪既不能从字面上作科学的解释,究竟在宗教意义上又扮演什么角色呢?创世纪的主要神学思想,可归纳为以下数点:

    (1)世界宇宙万物和人类皆出自永远存在天主的创造,这是人类的起源。

    (2)人是按天主肖像而造成,故成为万物之灵。

    (3)天主创造了一男一女,互相补足,所以婚姻制度是出于天主,并该保持一夫一妻制。

    (4)罪的开始。自然界的祸患和人类的堕落,是由于第一对人类——原祖的失足而开始的,亦因而需要救赎的出现。

    (5)天主的仁慈,许下要救赎人类,因而开始了救恩的计划。

    (6)天主拣选了一些人,如诺厄、亚巴郎等来准备默西亚的来临。

    △创世纪中的创造史(1:1-2:25)

    打开创世纪的第一、二章,可以见到有两个创造的版本,这是来自两个不同的源流之故:第一个述版,是「司祭典」传统,采取像诗篇般的形式,将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六天),第七阶段是安息时刻。每一段都使用「天主说」作开始,结束时刻则用「过了晚上,过了早晨……」一语。

    有一点要补充的,是古希伯来人计算日子,是由傍晚到另一傍晚称为一天。每一次当天主造了一样东西后便说:「天主看了认为好」,这表明万物的存在是和谐一致的。

    至于在第二章所记述的创造过程,无论描写、用字上都很不同。可见作者的文笔生动,富想像力的一面,这是「雅威典」的特色之一,它喜用拟人的手法来描写上主,说他像个陶匠,用泥成人。

    △人类堕落故事(3:1-24)

    这一段述也是取自雅威典的。为了交待「天主所做的一切都是美善的,为什么会有罪恶的出现?」这问题,在创世纪第三章有一个很具体的记述:这是来自人的选择,当人离开「上主」时,便等于选择了罪恶。继而发展下去,便是连串的破坏和谐,那就是人与人间所生的冲突、战争;最后,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协调,也随之遭到破坏了,以致上主要起来处罚人类,将人逐出乐园。

    △创世纪的准确性

    有关创世纪内容准确性,特别是前十一章内所述的,许多人都提出疑问,说没有历史根据,和与科学不符。

    近代的科学,已分为专门的科学,如对于天文、地质、人类等科学,都有精密的专门知识。这些研究的结论与创世纪内容,照字面意义的描述,发生许多冲突,是现今学者无法接受的;因此,科学家们便认为创世纪为宗教神话。而事实,科学家和圣经的作者,站在两个不同的角度,来探究宇宙万物的来历和人类的原始历史:前者由自然科学的观察及经验,来推寻宇宙和人类的起源,并将人只当作大自然的一份子;后者则以信仰为起点,特别注意宇宙,尤其是人对天主的关系。如果我们能了解这点,便不会怀疑和否定创世纪的历史价值了。

    结语

    有关创世纪内容的研究,尚有许许多多的问题要澄清的。由于篇幅所限,无法在这里交待清楚。为使我们对创世纪的内容有一个扼要、概括的认识起见,我们可以打开创世纪,从第一章往下看,会发现有些故事情、人物性格和生活点滴,是很动人的。这是我们研读旧约史书要行的第一步。

    研读‧讨论

    细心阅读创世纪第一、二章,找出其隐含的中心思想,并比较一下,天主创造人类的过程与创造其他万物时有何不同。

    参考资料

    *圣经辞典 思高

    *梅瑟五书概论 思高

    *信仰旅程 思高

    *救恩史 示

    *创世纪研经导读 天道书楼

    梅瑟五书‧创世纪习作

    甲、是非题(请在□内填上ˇ表示「是」,或x表示「非」)

    □(一)梅瑟五书是新约全书中的五本书。

    □(二)梅瑟五书是梅瑟写下来的五本法律书,故此内容全部是法律条文。

    □(三)梅瑟五书内容的主要人物,是以色列民族。

    □(四)出谷纪、肋未纪、户籍纪和申命纪,是梅瑟五书的四个源流。

    □(五)犹太人称梅瑟五书为「托辣」即「法律」的意思。

    □(六)创世纪的内容,是关于世界的由来和人类起源的事迹。

    □(七)创世纪是一部伟大的史实,所记载的一切都是依照历史事实,和符合科学理论的。

    □(八)梅瑟是创世纪中的主要人物。

    乙、选择题(在下列各题中,请以ˇ来撰出最适当的答案)

    (一)创世纪内容可分为:

    □1.历史书和法律书两大类。

    □2救赎史前导和正文两部份。

    □3.六大段。

    (二)天主与诺厄订立和平盟约的标记是:(创‧9:1-17)

    □1.祝福诺厄和他的儿子们。

    □2.永不再以洪水来毁灭大地。

    □3.把虹霓放在云间。

    (三)天主创造万物的过程共分为:

    □1.六个阶段。

    □2.两大阶段。

    □3.七天。

    (四)亚巴郎和依撒格是:

    □1.两兄弟。

    □2.两父子。

    □3.两叔姪。

    (五)雅各伯和厄撒乌是:

    □1.两兄弟。

    □2.两父子。

    □3.两叔姪。
十四、梅瑟五书 2、出谷纪‧肋未纪
    梅瑟五书(2)

    出谷纪‧肋未纪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

    礼仪庆典是我们信仰表达上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方式。

    前言

    上一课简单地介绍了创世纪的内容后,继续要讨论的,是梅瑟五书中的出谷纪和肋未纪。出谷纪的内容,是紧接着创世纪的事迹发展下去的;至于肋未纪这部书,无论在结构文字、以及内容上,都与前两本书极不相同。

    出谷纪

    出谷纪是梅瑟五书中的第二本书,内容紧接创世纪,继续记述以色列子孙的事迹。本书的主要人物是梅瑟,他接受了天主的召叫,带领以色列人民逃离埃及。

    名称

    「出谷」是从希腊文「Exodus」翻译过来的,有「出离」的意思。希伯来人亦喜欢使用书本的首句首字来命书名,因而称之为「Exodus」,中文将之译为「出谷纪」或「出埃及纪」。这一译名更适合本书的含意,因为天主将以色列子民,由埃及的奴役生活中拯救出来,就是要把全人类自罪恶中救出来的一个预象。

    主题内容

    主题方面,本书清晰可见的两个主题:其一是天主拯救为奴的以色列子民出离埃及,准备进入福地,以实践天主向他们祖先所许下的诺言;其次为天主在西乃山上与以色列人建立盟约,使他们成为天主在世上建立神国的特选民族。

    内容方面,本书共有四十章,大致上可分为上、中、下三编。

    上编(1-18章):记述以色列子孙在埃及所受的压迫,天主要实践祂对亚巴郎和其他祖先所许下的诺言,于是召选了梅瑟为民族的救星,领导他们出离埃及,来到西乃旷野;一路上,以民经验到上主大能的呵护,以奇迹助他们脱险,令他们坚心信赖天主的照顾。

    中编(19-24章)颁布约书和下编(25-40章)制定宗教敬礼,可称为全旧约的中心:记载天主在西乃山上,将自己启示给以色列子民,给他们颁布十诫和法律,藉梅瑟与他们立了盟约,使他们成为特选的民族。从那时起,天主作他们的君王和领袖,并任命肋未的子孙,代表百姓举行祭献天主的大礼。

    历史背景

    本书虽然是以色列子民的重要史书,但是却没有提及当时的时代背景,例如当时在埃及谁当国王,是甚么王朝等重要史实,没法在记载中找明确的指示。因此,对于以色列人出离埃及事迹所发生的年代,也只能推测出来,由于学者众多,各持意见不一,至今尚未达到一致的看法。其中有一派学者认为出谷事迹发生在公元前1250年左右,当时压迫以民的法郎,是辣默色斯二世(RamsesII),到以色列要求离开,而放他们离去的是默乃弗大(Mernepta)。

    以色列人出离埃及的近因,按圣经记载,是由于埃及人的压迫;而埃及人之所以压迫以民,是有政治性目的的。我们从埃及历史知道,当若瑟与其父兄入住埃及,受到优厚的款待时,当日的执政者是亚洲的希克索斯人(Hyksos)。后来,到第十八王朝的创立人阿摩息斯一世(Amosis)执政,他将希克索斯人逐出埃及时,以民是游牧民族,仍然住在埃及,人口繁盛,布满了整个三角洲地带。至第十九王朝时,埃及的势力渐失,另一小亚细亚的赫特人(Hittits)兴起,且日渐强大,致使埃及人对以民不信任,怕他们联合赫特人起来反抗埃及人,因为以民也是亚洲人(出‧1:9‧10)。埃及法郎辣色斯二世,为防御敌人侵入国土,遂在三角洲地带大兴土木,居于此地的以民,便受奴役之苦。以民在水深火热中呼求上主,上主便派遣梅瑟带他们出离埃及。

    作者

    关于「梅瑟五书」的作者问题,在上一课我们已作了介绍。出谷纪内容所载,是梅瑟一生的事迹,不难令人想到,这些资料的来源和记述,很可能是出自梅瑟的。梅瑟身为宗教领袖和政治的领袖,凡事都亲历其境,这些经验是无法遗忘的,况且上主命令他将这些事写在书上,传于后代(出˙17:14,27:4,34:27)。因此,梅瑟记下这些事迹和定下法律书的条文及规则等,都是与他的职守有关。所以,如果说出谷纪是梅瑟所记,或至少来自他的口传所得时,这是可以接受的。

    神学思想

    圣经学家认为本书在旧约中的地位,一如福音之于新约一般重要。出谷纪所包含的神学观念,不但影响了全部旧约,同时可以自成为出谷纪的神学。

    它主要的神学思想:有关天主超然存在、天主的具体临在、天主对以民的慈爱、照顾、召选和拯救,及逾越节、盟约、法律、约柜、会幕、玛纳、庆节、旷野等等观念,都在书中出现。至于这些宗教观念的最主要思想,可总括为二:

    一是上主是以色列人应敬拜的独一无二的真神;

    二是以色列人民是上主所特选的民族,并与其订立盟约。

    肋未纪

    肋未纪是梅瑟五书中的第二部。内容详述司祭的职务和祭礼法规,全书共有二十七章。这本在现代人看来有点琐碎和繁杂的礼规条文,在当年却是以色列子民修身成圣的宝鉴,换言之,有点像我们经学中的三礼—周礼、仪礼和礼记般,无论日常民生活的守则,或是时节庆典的礼规等,都丝毫不苟地清清楚楚的写下来。

    名称

    如果按希伯来人惯例,取本书首字为名时,应称为「Vaicra」,意即「召叫」,是指天主召叫梅瑟训示以色列民祭祀之法。犹太经师又称本书为「司祭法典」或「祭祀法典」,因为本书内容所论的,皆为有关司祭和祭祀的法律。「肋未纪」一名,原出于七十贤士译本之后,拉丁通行本继续使用,遂通行于教会内。称之为「肋未纪」的原因,是由于选民的司祭,皆出自雅各伯之子肋未支派的族人。

    主题内容

    本书所记载的是一切祭祀和礼仪的条文,以帮助以色列人善尽选民的义务。以色列人被天主拣选为特选的民族,梅瑟在西乃山上接受了十诫和约书,并将他们立为「司祭的国家,圣洁的国民」(出‧19:6),因此,以色列人应该以圣洁的生活来事奉天主。但是,人本性上的需要是多方面的,除了心灵上的认同外,更需要外在的标记行动,特别是团队的精神来支持。所以,礼仪典章便成了信仰表达上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方式。通过各种祭祀仪式,及不同节日的庆典,来表达人对天主的虔敬心意。本书的内容就是为此目的而作,当中除了记述为恭敬天主当守的庆节,举行的各种祭礼仪式外,还制定了祝圣司祭的仪式,以及司祭的义务和权利等。

    总括本书大致可分为四段:

    (1)祭祀的法律(1-7)

    (2)司祭受职礼(8-10)

    (3)洁与不洁的规定(11-16)

    (4)圣洁的法律(17-26)

    至于最后一章(27)可视为附录,讨论誓愿和献仪的事。

    作者

    本书与前两书一样,以梅瑟为其直接或间接的作者。虽然部分学者认为,本书是在以民充军期间所编成的一部「司祭经卷」,但从内容来看,当中所使用术语,所论及的题材,都是属于梅瑟时代的。因此,可以断定,梅瑟在旷野为以民规定一些条文,将之写在册上,作为法规。后世的立法者或司祭,以这些条文为准绳,按时代与环境的需要,加以增删或修改。可以说,肋未纪中的法律条文,或直接间接的出于梅瑟之手。

    重要意义

    肋未纪虽然是记述些琐碎的礼仪,而且这些礼仪也已成过去,但它仍有其不被忽视的价值:

    (一)我们知道以民是天主特选来祭祀自己的民族,但他们怎样崇拜、举行祭礼的过程,就只记载于肋未纪中。所以,这是一部认识以色列人宗教史的专书。

    (二)本书内所记的一切礼仪法规,虽然暂时性的,但在当时能激发人的信仰和希望,以期待默西亚的救赎之恩。救主一来救赎全人类,旧约的一切都似乎要过去,不过,本书为新约教会仍有其价值,因为「你们应是圣的,因为我、上主、你们的天主是圣的。」(17:26)这不但向旧约的司祭说的,也屡次向全体百姓说的;过去是这样,今天也是这样。

    结语

    出谷纪和肋未纪,在以色列民族史中占着极重要的地位。前者给我们启示了天主和以民之间的关系,当中更反映出天主的慈爱和美善;至于后者,使我们看到遵守生活规范的重要性,活一个圣善的生活,需要一些礼规和社会性的团体守则来支持,作为生活的准绳,这点令我们看到,今天在教会中也同样有许多共同遵行的规则,而这些礼规典章是因时制宜,随时空环境而转变的。

    研读‧分享

    .细读出谷纪1-18章,找出「出谷」过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按你自己的看法)。

    参考资料

    *圣经辞典 思高

    *出谷纪释义 思高

    *肋未纪释义 思高

    *救恩史 示

    *信仰旅程3、4、5思高

    梅瑟五书2出谷纪˙肋未纪习作

    甲、是非题(请在□内填上ˇ表示「是」,或x表示「非」)

    □(一)出谷纪和肋未纪是梅瑟五书中的两部,出谷纪的内容,紧接着创世纪的事实;肋未纪的内容,则为祭祀礼规的生活条文。

    □(二)出谷纪中记载:「梅瑟逃到米德扬」,这是因为他不敢接受天主的召叫,故此躲藏起来。

    □(三)「出谷纪」亦即「出埃及纪」。

    □(四)以色列人脱离埃及奴役生活的事迹,暗示了天主要将全人类从罪恶中拯救出来。

    □(五)天主救出了以色列人后,以色列人便全心去信赖王主,从无反悔。

    □(六)肋未纪是出谷纪的续编,继续描写以色列人的生活事迹。

    □(七)礼仪典章是人表达信仰的一个外在标记,这些行动是我们对天主表示虔敬的一个重要方式。

    □(八)「你们应是圣的,因为我、上主、你们的天主是圣的。」这句话不单向旧约的司祭说,同时也向我们每一个人说。

    乙、选择题(在下列各题中,请以ˇ来选出最适当的答案)

    (一)出谷纪一词是指:

    □1.天主逐出亚当、厄娃二人,到涕泣之谷中。

    □2.天主派梅瑟带领若瑟全家到埃及去。

    □3.埃及人追赶以色列人。

    □4.天主派梅瑟带领以民离开埃及。

    (二)天主拯救以色列子民,是因为祂:

    □1.要对抗埃及人。

    □2.要显示祂的威严。

    □3.要实践祂许下的诺言。

    □4.要以色列人知道祂的大能。

    (三)天主对梅瑟说:(第三章)

    □1.你这样对色列子民说:那「自有者」打发我到你们这里来。

    □2.你告诉埃及人,是我打发你去拯救以色列人。

    □3.你们祖先的天主,打发我们到你们这里来。

    (四)梅瑟五书的第三部称为「肋未纪」,原因是:

    □1.以民中司祭的职务常由肋未族人出任的。

    □2.本书的作者是肋未族人。

    □3.取用了本书的字首为名。

    (五)肋未纪是:

    □1.以色列人礼仪的典范,只作短暂性的用途。

    □2.一部被现代人所忽略的琐碎礼仪书。

    □3.一部认识以色列人宗教史的专书。
十四、梅瑟五书 3、户籍纪‧申命纪
    梅瑟五书(3)

    户籍纪‧申命纪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

    天主所特选的民族,不是因为他们特别好,比其他民族优越,只是因为天主爱他们,所以领他们出险。

    前言

    许多人读旧约,都没有恒心把全书读完。通常读创世纪时是兴致勃勃的,至出谷纪时已感疲惫,肋未纪时便迷失了;能读到户籍纪和申命纪的为数不会多,纵或有亦已感到麻木,难以读完全书,这是一件很可惜的事。许多人忽略梅瑟五书的内容,以为熟读新约便可以了,却不知道如果不能好好的掌握梅瑟五书,就不可以完全明白大部份新约圣经中的内容,因为新约书中的许多教义是根源于旧约的,例如救赎、血祭、盟约、召唤……等字汇,均渊源于梅瑟五书。户籍纪和申命纪,同是旧约中重要的部份,是以民生活经历中的重要记载。

    户籍纪

    户籍纪为梅瑟五书的第四部书,内容述选民由西乃山起程,在梅瑟领导下经历了三十八年的旷野生活。同时,也记载了一些有关祭献和特殊的规定。

    名称

    户籍纪原名为「在旷野里」,是取本书希伯来文的第四字为名,是要说明本书所记的事迹是发生于旷野的。此书名包括了本书的主题。后在七十贤士译本中称本书「Arithmoi」,即「数目」的意思,英文称之为「Number」,中文译为「民数纪」或「户籍纪」,因为本书内数次记述了户口调查和士兵登记的事。

    主题内容

    出谷纪中天主命令梅瑟带领以色列民族离开埃及,至于户籍纪的内容,可视为出谷纪的续篇。全书共有三十六章,分为上、中、下三篇。如取其原先的标题「在旷野里」为书名时,则更符合本书的内容,因为本书所记的皆是些在旷野中发生的事迹。其中可分为两段行程;首段是自西乃山启程前往卡德士;第二段是从卡德士启程前往约但河东阿布高原区。这两段路程就是以民四十年的旷野生涯了。这期间,他们调查了自己的户口,也记载了天主给以民所颁布的法律,例如肋未人的职务,检验妇女犯奸淫的仪式,献身的规条,祝圣祭坛礼仪,大庆节的祭献等等条文,均视为法律的一部分。而这些与法律有关的问题,散见于历史资料中,看来杂乱无章,没有条理。但是,如果细心注意时,可发现本书的布编排,是按照地理原则来处理的。其分为三编的内容如下:

    ‧上编(1:1-10:10):

    在西乃旷野起程的准备功夫。包括有调查户口,然后是连串的职务和规则,如肋未人职务,安营起营的秩序和记号,各种圣洁法律,各种献仪等。此段时间共为十九天。

    ‧中编(10:11-21:35):

    流落卡德士旷野。这是一段颇长的日子,共三十八年之久,过着流浪的生活。其间清楚的记述了以民对天主的不信和不忠的行为,他们大声抱怨天主,反抗梅瑟,因而遭到天主的惩罚,在外流浪,不得进入福地;与此同时,梅瑟也制定了一些法规来对付他们。

    ‧下编(22:1-36:13):

    在约旦河东的遭遇。这时候亚郎已去世,继续由梅瑟带领前行。内容包括以民战胜阿摩黎人的事迹,论及祭祀和庆节、誓愿的法律等。

    作者

    从户籍纪内容来推断,是一部堆积而成的文件,经过作者按地理先后顺序而编排出来的。正如前几本书一般,传统上梅瑟为此书的作者,然而,并不否认内容上有许多记载,如法律条文、甚或事迹的增减,是经过后人的手笔整理,不过这并不影响梅瑟是此书基本资料源首要作者的说法。

    神学思想

    本书的中心思想,主要说明天主和选民双方对盟约的基本态度。天主应允要照顾、保护选民,在旷野中天主以云彩和火柱来领路,又降下食粮养活他们,这些特别的保护和奇迹,原应可以加强选民的信心的,可惜以民不明白自己的使命,经不起考验,多次起来抱怨天主,反抗梅瑟,以致天主降怒于他们,罚他们不得进入福地;他们那一代中的人,只有极少数的忠信者才有机会抵达福地。

    综合本书重要主旨有二:

    (一) 上主是至高唯一的真神,是至仁慈。信实的,以其大能的手拯救以色列人;但对于背叛的子民,会予以处罚。

    (二) 对宗教敬礼和生活守则的恪守不渝,好能与天主接近。

    此外,本书所载的以色列子民历史,不但为日后旧约经书有大影响,同时,对新约的研究亦有大帮助。

    申命纪

    申命纪是梅瑟五书的最后一本,可以视为梅瑟五书的结论,是梅瑟向百姓谆谆训诲的最后训词。本书的其中一个特点,是没有历史的记述,全书所述的事迹,是以民进入福地前一个月内所发生的。

    名称

    一如其他各书,取其第一句为名时,应为「这些话」。不过犹太经师称之为「Mishne」即「重申前命」之意;七十贤士译本称为「Deuteronomion」,意思是「第二法律」或「重申前命」,中文将之称为「申命纪」。事实上,这名称和本书的内容极为吻合,因为本书内所述的法律,多半不是新法律,而是重申梅瑟在西乃山所立的法律。

    主题内容

    学者们称申命纪为梅瑟的遗嘱,因为本书所记,是梅瑟死前一个月在摩阿布平原向以色列子民所讲的三篇演词。梅瑟回顾四十年来在旷野的经历:天主对选民的爱护与仁慈,却换来选民对天主的无信和不忠,因而受到惩罚……梅瑟以此告诫以色列子民,务要恪守盟约的法律,善用天主的恩赐,选民的祸福存亡,全系于自己手中。

    本书共有三十三章,除了导言(1:1-5)和结论(31-34章)外,共有三篇演讲词:

    第一篇(1:5-4:10)是选民过去的历史回顾;

    第二篇(5:1-28:69)讨论各种法律,包括伦理、礼仪、民法三种,这是神权政体之下的以民,应遵行的法律;

    第三篇(29-30章)是对以民命运预先提出的诚恳警告,预示他们存亡的关键,全系于守法与否。

    作者

    本书内容所表达的风格、文笔、以至思想,都与前四本书很不相同,因而使人怀疑是否出自同一作者——梅瑟之手;故此,对本书的作者及写作年代,都起了大争论。直至近代学者们经过深思熟虑的研究后,才给了一个客观的说法:谓申书的写作背景,应是梅瑟时代,但在成书之后,由于客观环境的需要而补充或删减了某些内容,但基本上仍可视为梅瑟的作品。

    中心思想

    本书的思想很接近新约,它的特点就在于把天主与人彼此间的爱情,作为宗教的基础和目标。天主所特选的民族,不是因为他们特别好,比其他民族优越,只是因为天主爱他们。这份爱全表现于日后的生活中:天主和他们立约,照顾他们,用奇妙的方法带他们出险;亦出于爱的缘故,天主绝不容许他们背离祂,所以在他们背约时惩罚他们。但在惩罚当中,天主仍流露着祂的爱。可以说,申命纪中隐含着天主至大的爱的法律。面对天主如此伟大的爱,以民必须以生活来配合这个爱,必须以爱还爱来恪守诫律,这是申命纪的中心思想。

    价值重要性

    学者们咸认为申命纪在文学、宗教、政治等各方面,都对后期的圣经作者发生着巨大的影响力。梅瑟五书亦称为「托辣」,意即「法律」,但在五书中特别指名为「托辣」的,却是「申命纪」(申‧17:18,31:26)。以民对法律向来尊敬,尤其后期的犹太人更是如此,因为他们知道,只有法律可以使他们团结在一起,只有法律可以确保他们不致丧亡。因此,本书被收藏于上主的约柜旁(31:26);同时每隔七年应向全民众宣读一次(31:11)。可见,申命纪在以民中的地位和价值。无怪先知们引用申命纪特别多,差不多在每卷先知书中都可以读到申命纪的思想。

    总结

    在简略介绍了梅瑟五书的每一部内容和思想后,我们不难看出,这部将宗教信仰、民族历史共铸一炉的以色列民族史,是建基于天主在人类历史某一时期中,亲自介入人类历史的行动。在梅瑟五书内,我们找到人类历史的行动。在梅瑟五书内,我们找到人类所共有的大问题,如世界、生命、痛苦、死亡等大问题,都在以民历史中出现。为了使我们对这些关键性的人物和事件更清楚起见,下一课,我们将逐一介绍。

    研读‧分享

    ‧细读户籍纪10:11-21:35的内容,描写一下以色列民对上主的生活态度。

    参考资料

    *圣经辞典 思高

    *户籍纪释义 思高

    *申命纪释义 思高

    *民数纪研经导读 天道

    *信仰旅程6、7 思高

    梅瑟五书(3)户籍纪‧申命纪习作

    甲、是非题(请在□内填上ˇ表示「是」,或x表示「非」)

    □(一)户籍纪原名为「在旷野里」,此名字与本书内容极相称。

    □(二)以色列人民的四十年旷野生活事迹,都记载于户籍纪中。

    □(三)户籍纪的内容,可分为两段:前段记述以民自埃及到西乃山路程;后段则记载了自西乃山进入福地的事迹。

    □(四)天主用了许多奇迹异事来照顾以色列人在旷野中的生活。

    □(五)以色列人没有辜负天主的恩赐,忠心的实践诺言。

    □(六)后来,全体以色列人都抵达福地。

    □(七)申命纪是一本法律书。

    □(八)申命纪内容是以民进入福地前,天主再和他们立约的过程。

    □(九)天主拣选以色列人民,因为他们是一个优秀的民族。

    □(十)从梅瑟五书中,我们看到人类面对生、老、病、死等问题的缩影。

    乙、选择题(在下列各题中,请以ˇ来选出最适当的答案)

    (一)在梅瑟五书中,特别称为「托辣」(即法律)的一本书是:

    □1.肋未纪。

    □2.申命纪。

    □3.户籍纪。

    (二)以下那一本书隐含着天主至大的爱的法律:

    □1.肋未纪。

    □2.户籍纪。

    □3.出谷纪。

    □4.申命纪。

    (三)申命纪被称为「梅瑟的遗嘱」,因为是:

    □1.梅瑟在去世之前写下这些法律。

    □2.梅瑟死前,在摩阿布平原给以民发表了的三篇演词

    □3.梅瑟不能进入福地,便给以民重述诫律以作警戒。

    (四)从梅瑟五书的内容中,我们看到天主:

    □1.是一个至高无上的真神,祂虽爱护自己的子民,但决不纵容他们。

    □2.是一个公正严明的主宰,对不忠者处以永罚。

    □3.是一个宽大为怀,从不发怒的主宰。
十四、梅瑟五书 4、梅瑟五书——人物(上)
    梅瑟五书(4)

    梅瑟五书——人物(上)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25603800)

    亚巴郎在信德的光照下,逐步的去了解天主的救恩计划,因而被称为「信德之父」。

    前言

    我们都知道,基督降世的救赎计划,旧约时代是准备期,整个以色列民族的历史,也就是人类救赎的历史。谈到历史,当然不可以没有历史人物,因为他们是各阶段史实的灵魂,是这些人将时空中所发生的一切连结起来的。另一方面,天主为实现这救赎计划,在每一阶段中选了一些人来帮助完成这计划。这些人可称之为耶稣的祖先,以下我们便介绍他们每一个人的故事;同时,也看到天主为我们人类所准备的一切,是如此的奇妙,不可思议!

    创世纪前编

    创世纪前十一章是救赎史的前导。内文提及的人物不多,而重点也不在这些人身上。

    △加音和亚伯尔(创.4:1-26)

    亚当生了加音和亚伯尔,后来加音杀死亚伯尔之后,亚当生了另一个儿子舍特。舍特是亚巴郎的祖先。从这一章内容来看,假定人类已进入了文明时代,因为已有了耕种、畜牧和懂得制造器具。同时,也告诉人,当时人类除了加音和亚伯尔外,还有其他的民族存在。至于这一章的中心恩想,目的要告诉人,罪恶所带来的分裂和祸患。

    △诺厄(创.9:18-10:32)

    诺厄和洪水的事迹,描写人类的极度堕落,至天主无法容忍,于是便以洪水来灭世。诺厄是天主从众多人中拣选出来,自他开始了一个新人类。这里,诺厄有如新亚当,代表整个人类,所有的生物及整个宇宙,与上主订立盟约,上主说:「我把虹霓放在云间,作我与大地之间立约的标记。」(创.9:13)

    △诺厄的三个儿子(创.9:18-10:32)

    诺厄的三个儿子是闪、含和耶斐特。作者旬在表明他们是整个人类的祖先:闪的子孙是美索不达米亚人,含的子孙是埃及人和客纳罕人,耶斐特的后代则是欧洲人。在今天看来,当然还有其他的民族,但为创世纪的作者来说,就只认识以上这些民族。至于,作者想强调的点,是所有人类都源出于同一祖先。

    △巴贝耳塔(创.11)

    巴贝耳塔的故事,是要告诉人,世上为什么有不同的语言出现,这是人类自己造成的,以致日后出现种族间的分散,无法沟通,间接上,这也是人类的骄傲所带来的。

    △特辣黑——亚巴郎的父亲(创.11:10-32)

    作者在本编末段,交待了亚巴郎的祖先是谁,是出自闪族的特辣黑。

    总观全编内容要交待的一件事,就是说出人类的始祖亚当、厄娃的起源,如何传接下来,直至亚巴郎儿上。亚巴郎代表着一个民族,他承接了上主与整个人类(原祖时代),以及与诺厄(洪水)所订立的盟约;日后,这盟约便由亚巴郎继续传下去。

    创世纪后编

    亚巴郎的事迹,是天主救世工程的序幕,自此之后,便见到在每一时期中,天主所拣选的特选人物,如何协助实现天主救恩的计划。

    △亚巴郎(创.12-25)

    ‧蒙召——「上主对亚巴郎说:『离开你的故乡、你的家族和父家,往我所指给你的地方去。我要使你成为一个大民族,我必祝福你,使你成名,成为一个福源……』」(12:1-3)天主主动召叫亚巴郎,要他立即动身(4-9),回应天主的召噢。至于天主许诺给亚巴郎的是:一个固定的地方(客纳罕),一个后裔(日后的以色列民族),和一个祝福(这祝福与整个人类有关)。

    ‧立约——上主与亚巴郎立约,许下他的子孙繁盛,使他成为万民的父亲。这盟约不但对亚巴郎而立,同时延及后代的子孙儿上;最后,上主以割损礼作为盟约的标记。所谓割损礼,是割去男性生殖器官的包皮,是早在亚巴郎时代之前已流行的风俗习惯,但为亚巴郎和他的后裔(以色列民)来说,割损礼有宗教上的意义(15:1-21,17:1-14)。

    ‧生子——亚巴郎一百岁时,妻子撒辣给他生了一个儿子,取名依撒格。这是上主许下「他后代子孙繁多」诺言的初步实现(21章)。在这过程中,天主以三位客人接受亚巴郎的款待的方式,再次作出许诺。当时,撒辣(亚巴郎的妻子)已到了不育的老年,但上主所许下的终究应验了,这表示依撒格的确是上主实践诺言而赐给亚巴郎的儿子。

    ‧试探——亚巴郎被称为「信德之父」,实有他的至大原因。这一章记载了天主对亚巴郎的考验,要他把独生子杀死,作为祭品奉献给天主。在这段动人的记述中,我们见到亚巴郎的绝对服从,马上按照上主的吩咐行事,这足以显示出他真是一个具有完备信德的人,因为亚巴郎深信天主必然遵守祂的诺言,虽然,表面看来,祂的命令是朿反祂所许的诺言,但亚巴郎总觉得:「上主自会照料一切的。」

    △依撒格(创.25-27)

    亚巴郎老年时为儿子依撒格完婚。他去世后,天主一直照顾依撒格,祝福他和他的后代。依撒格的妻子黎贝加,生了一对双胞兄弟,长子叫厄撒乌,弟弟名雅各伯。虽然雅各伯是次子,但他以诡计夺得属于长子的祝福(创.27)。这件事也表示了天主选择人时,是不一定按照人的传统习惯来办事的。

    △雅各伯(创.28-37)

    ‧离家出走——雅各伯骗去长子的祝福后,为了害怕厄撒乌要报复,黎贝加便安排他到舅父家寄居,他舅父在哈兰,即亚巴郎的故乡。雅各伯在那里住了二十年,娶了他舅父的两个女儿。

    ‧返回家乡——那天,雅各伯带领妻儿和财产,离开哈兰,返回客纳罕,在旅途中却发生了一件奇事。一天夜,雅各伯和一个奇妙人物(天使)搏斗至天亮,后来这人给雅各伯一个新名字,称为「以色列」,意思是「上主的力量」此后,圣经中便称雅各伯为以色列,称他的后裔为以色列人。他有十二个儿子,他们就是以色列十二支派的来源。

    ‧十二支派——雅和伯的十二个儿子的名称如下:勒乌本(Reuben)、西默盎(Simeon)、肋未(Levi)、犹大(Juda)、依撒加尔(Issachar)、则步隆(Zebulum)、若瑟(Joseph)、本雅明(Benjamin)、丹(Dan)、纳斐塔里(Naphtali)

    加得(Gad)、阿协尔(Asher)。

    雅各伯在救恩史中扮演一个重要角色,他的第四个儿子、犹大的支派,日后在以色列遭遇亡国,十一支派都消失时,只犹大支派继续存在。

    △若瑟(创.37:2-36,39:1-50:26)

    若瑟是雅各伯的儿子,因为父亲疼爱他,故此兄长们常想法欺负他。一次,他们把若瑟卖给一位商人,向父亲假称若瑟被野兽吃了。想不到,若瑟被带到埃及,在那儿几经波折之后,竟当上了埃及国的高官。后来,和地闹飢荒,若瑟的兄弟和父亲雅各伯便搬到埃及去,这样,以色列人便开始在埃及定居下来。上主一直与他们同在,照顾他们,所以,他们的后代愈来愈昌盛。

    若瑟年老时,在埃及去世,而他的子孙继续在那里生育繁殖,所以,人口一天比一天多。直到有一天,一位新的埃及领导人上台时,因害怕以色列人的势力日形强大,而想尽方法要打击他们,于是,便发生了救恩史中的一件伟大事迹——出埃及。这事件将留待下一课中详述。

    结语

    亚巴郎

    ↓

    依撒格

    ↙↘

    厄撒乌雅各伯

    (以色列)

    ↓

    (十二支派)

    若瑟(寄居埃及)

    在创世纪的后编中,两个着墨较多的人物,是亚巴郎和若瑟;而亚巴郎和若瑟两人的生活历程极不一样,但是,两人都在天主的照顾下完成天主托给他们的使命,实现天主救恩的计划。

    亚巴郎在信德的光照下,学习着逐步的去了解天主的救恩计划;天主也使自己在亚巴郎身上的计划,逐渐明朗化。在这一过程中,亚巴郎成了人类的模范,被称为「信德之父」。

    若瑟的故事,共占了创世纪的十三章篇幅,描绘上非常生动仔细。若瑟的父亲雅各伯,是一个信任天主、但又信任自己能力的人,他懂得为自己铺路,敢作敢为。至于若瑟,我们见到一个聪明绝顶的老实人,他智慧过人,但从不为自己的前途操心,把生命中的一切全交在天主手中。若瑟的际遇,可视为以色列人历史的缩影;因为天主常与若瑟同在,所以,无论在任何恶劣环境的低点中,也能提升到高处的顶点上。若瑟的一生,给现世人类带来鼓舞,正如我们常说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无论何时,人类均不应向现实的恶劣环境低头。

    研读

    ‧细读创世纪中若瑟的事迹。

    参考资料

    *信仰旅程1、2 思高

    *救恩史 示

    *圣经—创世纪

    梅瑟五书——人物(上)习作

    甲、是非题(请在□内填上ˇ表示「是」,或x表示「非」)

    (一)天主要亚巴郎奉献独生子,亚巴郎就服从天主的指示,在山上把依撒格杀死了,然后祭献给天主,天主也就收纳了亚巴郎的祭品。

    (二)雅各伯是依撒格的长子,向来得到父亲欢心,于是,依撒格便祝福了雅各伯。

    (三)犹大是以色列十二支派中的一个支派,是依撒格的儿子。

    (四)天主用洪水灭世后,与诺厄立下盟约,以天上的虹霓作为大地与上主间立约的标记。

    (五)雅和伯与天使搏斗后,改名为以色列。

    乙、选择题(在下列各题中,请以ˇ来选出最适当的答案)

    (一)谁人被称为「信德之父」?

    □1.亚当

    □2.以色列

    □3.亚巴郎

    □4.若瑟

    (二)若瑟是怎样去到埃及的?

    □1.被兄弟们出卖

    □2.因逃难原故

    □3.因逃避哥哥的杀害

    (三)「离开你的故乡……到我所指给你的地方去……我要使你成为一个大民族……」

    这些话是上主对谁说的?

    □1.依撒格

    □2.亚巴郎

    □3.雅各伯

    (四)以色列十二支派中,那一支派没有遭到灭亡之害,而能保存下来?

    □1肋未

    □2若瑟

    □3犹大

    (五)「割损礼」是天主与谁立约的标记?

    □1.亚巴郎

    □2.诺厄

    □3.雅各伯
十四、梅瑟五书 5、梅瑟五书——人物(下)
    梅瑟五书(5)

    梅瑟五书——人物(下)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

    前言

    梅瑟是梅瑟五书中的另一个主要人物,亦是以色列民族出谷事件的领导人。出谷纪一书,固然以梅瑟为中心人物;肋未纪和申命纪所载的礼仪、法律条文,都和梅瑟有关连;至于户籍纪的内容,全记载了以色列民在梅瑟领导下的三十八年旷野生活状况。

    天主为每一个祂所预选的人﹐都定下了一套计划。梅瑟的一生,正揭示了天主对人类的奇妙安排、化工。

    雅各伯的后裔在埃及

    雅各伯的子孙在埃及定居后,在哥笙度着游牧民族的安定生活,人口昌盛。由于埃及人害怕以色列人口日渐强大后,会起来反对自己,于是便开始迫害他们,强迫他们做苦工。当时,以色列人过着如同奴隶般的生活﹐他们受苦的哀声上达天主面前,天主便给他们安排了一个领袖,带他们脱离困境。

    梅瑟

    △童年(出˙2:1-10)

    梅瑟是以色列肋未家族的孩子,出生时,他母亲不想杀死他,便把他放在篮子里,然后将篮子放在尼罗河的芦苇丛中,刚巧被公主发现,见他可怜,便收养了他。在梅瑟姐姐的安排下,请了梅瑟的生母做他的乳娘,所以梅瑟很清楚自己的身世。

    △逃往米德杨(出˙2:11-25)

    成长中的梅瑟,看见同胞受苦,自己郄置身于宫廷的富贵生活中,因而内心常感到矛盾。有一次,梅瑟为了维护自己的同胞而打死了一个埃及人。事后﹐他很害怕,便离开埃及,逃到米德杨去;后来更在那里成家立室,安顿下来。

    △蒙召及使命(出˙3:1-15)

    梅瑟的被召叫,正如亚巴郎一样,在他的日常生活中与上主相遇:「一次,他赶羊往旷野里去,到了天主的山曷勒布。上主的使者从荆棘丛的火焰中显现给他天使便由荆棘丛中叫他说:『梅瑟!梅瑟!』」他答说:『我在这里。』天主说:『不可到这边来!将你脚上的鞋脱下,因为你所站的地方是圣地。』又说:『我是你父亲的天主、亚巴郎的天主、依撒格的天主、雅各伯的天主。』梅瑟因为怕看见天主,就把脸遮起来。

    上主说:『我看见我的百姓在埃及所受的痛苦,听见他因工头的压迫而发出的哀号;我已注意到他们的痛苦。所以,我要下去拯救姓脱离埃及人的手,领他们离开那方,到一个美丽宽阔的地方你来,我要派你到法郎那里,率领我的百姓以色列出离埃及。』梅瑟对天主说:『我是谁,竟敢去见法郎,率领以色列人出离埃及?』上主回答说:『我必与你同在;几时你将我的百姓由埃及领出来,你们要在这座山崇拜天主,你要以此作为我派你的凭据。』(出‧3:1-12)

    这段记述中,很清楚的看到梅瑟被天主召叫的过程,就在他做着日常的工作中,天主显现给他,要他放下日常的工作,去做天主托付给他的事。当时梅瑟的反应,是自觉能力不足,很难完成任务,但天主立即向他保证:「我必与你同在」。天主在召叫人去为他完成使命时,祂常与人同在;换言之,被遣派者决不是单独的行事,面对困难时,天主大能的手常在扶持他们,这些事实,都可在圣经中找到証明。

    △「雅威」

    这事发生之后,梅瑟便返回埃及国。同时,天主也派了他的哥哥亚郎做他的助手,因为亚郎较有口才。其次,上主也启示给梅瑟祂的名字:「天主向梅瑟说:『我是自有者。』(出.3:14)天主训示梅瑟说:『我是雅威。我曾显现给亚巴郎、依撒格和雅各伯为『全能的天主』,但没有以『雅威』的名字将我启示给他们。」(出.6:2-3)

    「雅威」(Yahweh)这名字,在圣经中表达出一个特殊的意义,这是神向人启示自己的一个最完整的名字,祂是亚巴郎、雅各伯、梅瑟……所遇到的天主。其实,「雅威」是一个动词,意思是「我是」;或可作「我是自有者」和「我是永在者」之意。按照后来犹太人的传统,以色列民很尊重这名字,认为不可公开地宣讲这奇妙的名字,于是用了四个字母——YHWH来代替它。

    以民离开埃及

    出离埃及的经过,都记载于第七章至十八章内。作者很详细地记下了天主给法郎显现能力的九个灾难,但它们仍未能令法郎屈服,于是,天主便打击埃及人的长子,使他们在一夜间死去。(出.12:29-32)至于以色列人的长子,却安然无事。这一夜遂成为以色列民的一个庆节,纪念他们「出谷」的日子;他们起程的夜间,庆祝了逾越节,以纪念天主从埃及人手中救出了他们,使他们由奴隶中而成为自由人。

    △逾越节

    这原是个家庭的庆节,由父亲主持;直到梅瑟时代,仍然在家里举行的。后来,以色列人把崇拜的仪式,都集中在耶路撒冷,于是这节日便变成了朝圣的庆节,在圣殿中举行,耶稣时代的犹太人,往耶路撒冷过节,即过逾越节。

    旷野中生活

    以色列人脱离埃及军队的追杀,离开了埃及人的环境范围后,并非立即到达天主预许的地方,而是要经过漫漫长路,在旷野中渡过三十八年的艰苦旅程。事实上,当以民抵达福地时,已是由他们下一代的子孙来承继产业。

    在这漫长的岁月中,我们见到人性的一面,而上主却一直遵守祂的盟约,在各种环境、灾难中,挽救他们。以下是以民在旷野生活中所发生的重要事件。

    △天降粮食

    在出谷纪和户籍纪中,都记下了天主自天降下食粮来养活以色列人。事实上,这一群没良心的百姓,自离开埃及后,每当生活中出现困难和考验时,他们便跑到梅瑟面前,诉说宁愿留在埃及,抱怨天主不照顾他们,为了满足他们的要求,天主使磐石流出水来给他们止渴(出.17:1-

    7,户.20:1-13);以鹌鹑和玛纳饱飨他们的口福(出.16:1-36,户.11:31-

    35)

    ,一连六天都降下大量的食物,第六天他们可收集双倍的粮食,因为第七天是安息日,要停止工作。有一些不听命的百姓,第七天也去收取食粮时,什么也没有找到。

    △铜蛇(户.21:4-9)

    当以色列人由曷尔山沿红海起程不久,百姓便抱怨梅瑟及天主。上主便打发火蛇来咬死他们;后来他们知错求饶时,上主便叫梅瑟做了一条铜蛇,凡瞻仰铜蛇的人,都会痊愈。在新约中,耶稣以此作为自己被钉在十字架上的预像:「正如梅瑟曾在旷野中高举了蛇,人子也照样被举起来,使凡信的人,在他内得永生」(若.3:14-15)

    △颁布十诫(出.20:1-17)

    十诫的内容是梅瑟法律最早的核心,远在梅瑟颁布之前,已散见于其他民族的法律中,因此,并非梅瑟首创;不过,梅瑟借用了这些旧法律,来表达以色列民出埃及,和在西乃山上与「雅威」上主订立盟约的精神。

    「十诫」原为「十句话」,可知内容是很简短的。圣经以拟人的手法,强调是天主亲自颁布的说话(法律)。至于十诫的性质,肯定的是宗教性的法律,特别前三条诫命中所强调的,是独一无二的真神的信仰,是天主自己才能启示出来,别人是无法想像到的事。至于后面七条有关爱人的条文,都是一些生活上具体应守的伦理法则。由此可以推想到,这些条文,或多或少的在各民族中实行着。现在,经过西乃山上颁布十诫之后,以色列人更清楚自己对上主「雅威」应守的法律是甚么。

    △立约仪式(出.24:1-18)

    在颁布十诫和一些法律后,上主要和以民举行立约仪式。在这之前,天主与诺厄、亚巴郎立过约,也举行了立约的仪式,订下盟约的标记。不过,天主和他们立约时,都是单方面的,是天主许下保护他们的诺言。如今,西乃山的盟约,很明显的,是天主和以色列民共同遵守的:天主要使祂的预许,在以色列人身上兑现,而以色列人必须要遵守天主藉着梅瑟所颂布的一切诫命。

    △梅瑟的晚年

    梅瑟领导以色列人在旷野中漂泊,到了晚年却没有进入福地。圣经上指出,这是梅瑟咎由自取,因为在卡德士地方,百姓口渴,抱怨梅瑟,上主指示梅瑟以手杖击石,但梅瑟却心中怀疑,因此,受到天主的责斥及不得进入福地的惩罚。(户.20:10-12)但是,上主却使梅瑟去世之前,见到这福地:「上主对梅瑟说:『你到摩阿布去,上这座阿巴陵山,即面对耶里哥的乃波山上去,观看我要给以色列子民作产业的客纳罕地……』」(申.32:49)

    梅瑟遂上了那山,见到上主所赐的福地,他在山上祝福了那块地,然后便在山上去世了,享年一百二十岁(申.34:1-12)。在他逝世之前,指定了若苏厄继承他作以色列的领袖。

    结论

    梅瑟五书是以色列民族的历史,同时也是他们的宗教宪法。以下是本书的以几个重点﹕

    (1)「雅威」上主是以民的唯一真神﹔他们不可拜偶像。

    (2)「雅威」上主主动的介入亚巴郎等人的生活中,与他们建立盟约,并带领他们出离埃及,重获自由。

    (3)以色列民自愿与上主建立盟约,遵守诫命,上主亦以此作为他们功过赏罚的准则。

    (4)「盟约」把以色列十二支派团结来,成为一个子民。他们的至高领袖是「雅威」上主。

    (5)在梅瑟五书中,有关期待默西亚的观念,仍未十分明颢。

    阅读

    将与梅瑟有关的章节细读一遍,可参考课文附上的圣经章节。

    参考资料

    *信仰旅程 思高

    *救恩史 示

    *出谷纪释义 思高

    *户籍纪释义 思高

    *圣经辞典 思高

    梅瑟五书——人物(下)习作

    甲、是非题(请在□内填上ˇ表示「是」,或x表示「非」)

    □(一)梅瑟接受天主的召叫,于是逃到米德杨这地方去。

    □(二)梅瑟在牧羊的时候,上主的使者发显给他,给他一个使命,叫他拯救以色列人离开埃及。

    □(三)当时,梅瑟听了使者的话,便马上答应下来。

    □(四)「雅威」,是天主向人类启示自己的一个名字,意思是「我是自有者」。

    □(五)梅瑟使用了九大灾祸来打击埃及人。

    □(六)逾越节原是以色列人的家庭庆节。

    □(七)以色列人在旷野中渡过了四十八年的时光。

    □(八)以色列人患了重病,上主令梅瑟高举铜蛇,治好了他们

    乙、选择题(在下列各题中,请以ˇ来选出最适当的答案)

    (一)「十诫」是在那里颁发的?(出.20:1-17)

    □1.旷野

    □2.西乃山

    □3.客纳罕地

    (二)梅瑟自幼即在埃及宫廷中成长,因为他是个:

    □1.埃及的贵族。

    □2.弃婴,而被公主收养过来。

    □3.被卖往埃及的以色列人。

    (三)以色列人出离埃及这一夜发生的事迹,后来演变成宗教上的:

    □1.复活节

    □2.帐棚节

    □3.逾越节

    (四)梅瑟高举铜蛇的事迹,象征着以下那一事件:

    □1.基督被钉十字架上来使人获救恩

    □2.凡仰望天主的人得救恩

    □3.天主对人的无限宽恕
十五、旧约史书 1、史书概论、若苏厄书
    旧约史书1

    史书概论、若苏厄书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25603800)

    若苏厄再三劝告以色列人要忠于上主。

    前言

    梅瑟五书的内容,给我们交代了以色列民族史中「许诺」和「出谷」两个时期的事迹,关于民长时期的事迹'都编入了「历史书」中。为了使我们对旧约历史书有一个概括的认识,这一课便先来谈谈旧约史书的一些普遍性问题。

    旧约史书的种类

    我们中国历史中,各按其体裁与性质的不同,而有所谓正史、别史、纲鉴、本纪和传纪之分。至于以色列民的历史,依其各书的书写性质不同,亦有国志、编年纪和传纪等不同的形式。

    旧约史书共有十六部之多,前后包括的时期,大约十一个至十二个世纪,即自若苏厄带领以色列人进入客纳罕福地,至阿斯摩乃王朝(公元前1230年——公元前63年)止。这十六部书,就其内容和性质来说,可分为三大类:

    (1)通史:包括若苏厄书,民长纪,撒慕尔纪上、下和列王纪上、下等六部书。内容概述以色列民进入客纳罕福地至充军到巴比伦间的历史。

    (2)宗教史:以宗教的角度去取材,特别注重宗教事迹的历史,可称为宗教的史书。包括编年纪上、下,厄斯德拉上、下,其间事迹有达味王朝,犹大王国,以及选民在流徙和回国复兴期间的历史。

    (3)传记:叙述个人或一家族的事迹,虽然不属于以色列民的全国历史,却能见到当时的社会民情和生活状况。包括有卢德传,多俾亚传、友弟德传、艾斯德尔传及玛加伯上、下等。

    旧约史书写作目的

    旧约史书的内容及表达方式,虽然与一般史书相近,但是,却有它独特不同的地方。旧约史书的作者,在搜集史料内容时,都是抱着宗教信仰角度来取材的;所以,无论在事件资料上,或描述技巧中,都可以见到一个共同点,就是以色列人与上主间的关系;甚至,当讲述某人物或某时代的历史时,也是只注意与宗教有关的事,其他的便轻轻带过,甚至略去不谈。因此,我们注意到,史书的主角是天主和祂的子民,旧约所载的历史,就是他们间发生的事迹。

    作者在书写时,忠实地记下了上主对以色列民族履行的种种恩惠和盟约;而对以民背约反抗的行为,亦丝毫不隐瞒地尽述人前。由此看来,以民作者撰写史书的目的,是要教训后代子孙,要他们勿忘记自己的责任。在「旧约导论」中,我们说过,以色列民族史也就是全人类救恩的历史,它揭示了天主和人类间的关系;同时,圣经是一本在天主默感下写成的史书。书中所记的一切,并非来自作者的智慧,而是出于天主的启示,可见,其写作的目的,是要训示人们宗教上的真理和道德规诫。

    旧约史书中的以民历史

    以色列民族的历史,记载于旧约的十六部史书中,由于这些史书,不是一部按年份顺序而写的编史,往往,同一时期的事迹'会分载于不同的几本书内。为了帮助我们易于阅读起见,以下的附表,将八个时期的事迹、人物列举出来,读者可按「史书章节」栏内列出的经书章节,找到该时期的史实。此外,一些传记如友弟德、艾斯德尔等个别的事迹,亦按其时代背景和内容寓意,而编入适当的时期中。

    若苏厄书

    在旧约史书中,若苏厄书紧接于梅瑟五书,叙事上可视为梅瑟五书的续篇。事实上,若苏厄承接了梅瑟所留下来的任务,领导以色列人民进入福地。若苏厄书的内容就是记述了这些事迹的。

    名称

    若苏厄(Joshua),希伯来文作:Joshuah,意思是「上主的拯救者」。本书称为「若苏厄书」,是因为书中所记事迹的主人翁是若苏厄,因而以此为名。

    教会自初即将本书列为旧约史书第一部。但犹太人把这书与旧约的其他较古的史书:民长纪、撒慕尔纪和列王纪同称为「前先知书」。原因是,这些书是先知们的着作。从内容看来,这些书不仅是历史着作,同时,也是为了教训人,向人宣示天主的旨意而写的。

    作者与写作时代

    若苏厄(JOSHUA)是梅瑟的侍从,曾与梅瑟一起登上西乃山,他与另一个名叫加肋布的人,是离开埃及那一批人中,能进入福地的人。若苏厄被上主拣选,由梅瑟立他为人民的领袖,以继承梅瑟未完成的使命。

    关于作者的问题,传统上,一般教父们都认为是若苏厄所写的。但是,内容中的事迹,有许多是发生在若苏厄死后的,定非出自他的手笔,如若苏厄逝世(24:29-31),对他的赞颂(4:14)等都可以看出,不是出自他本人的着作。此外,从本书的某些事件的叙述上,和所使用的辞汇上,例如称客纳罕地为约但河西(5:1;9:1;12:7)等语,可显示出本书作者引用了最古的历史资料,而这些资料可能是由当事人或若苏厄所写下的。

    从本书的内容来推敲写作的年代时,应该在撒罗满时代之前,因为革则尔尚在客纳罕人手中(16:10;列上﹒9:16);甚至可能在达味之前,因为耶路撒冷尚在耶步斯人手中(15:63;18:16,28),漆冬还是尼基的京城(11:8;13:4-6;19:28),至达味时代,提洛才起而代之。

    主要神学思想

    本书的主要神学思想,是要说明天主怎样实践了祂许给圣祖们的诺言,怎样忠于自己与以民所订立的盟约,以奇迹异事帮助若苏厄战胜了客纳罕地各民族,占领了他们的土地,作为基业。

    本书中虽然记述了许多赞美若苏厄丰功伟绩的事,但实际上是描述天主的胜利,是天主将客纳罕人交于以色列人手中的,不然,他们是得不到胜利的。所以,在本书后部,常强调应遵守盟约,服从天主的法律,事奉唯一的真神。

    主题结构内容

    本书主题,主要在証明天主怎样实践了许给圣祖们的诺言,以奇迹异事,帮助以色列人战胜客纳罕地各民族,而进入了福地的事迹。本书资料丰富且叙事繁杂,幸而前后一贯,结构严谨。全书按其内容发展,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1:1-12:24)记述以色列人在若苏厄带领下攻占了福地。其内容首先说明本书的宗旨;忠于法律是获致幸福的必备条件。若苏厄按上主的指示,挺身指挥以色列人联结起来,抵抗外敌,最后占据了全部迦南地。在这部分结束时,我们看到若苏厄的战绩和所有被他们击败的国王名单(11:16-12:24)。

    第二部分(13:1-21:45)描写进入福地后,划分土地的情形:河东支派所得的地(13章),河西支派所得的地(14-19章)。最后开出避难城及司祭所得的名单(20:1-21:42)。

    第三部分(22:1-24:33)记述全部土地分配好了之后,若苏厄不厌其烦的再三奉劝以色列人要忠于法律。本书结尾的两章内容,记载了若苏厄的遗训他重述天主的恩惠,劝诫以民热心事主。并和百姓立约,将诫命典章写在法律书上。若苏厄逝世后被埋在自己产业的土地上。

    结语

    若苏厄书交待了梅瑟五书中未完成的任务,就是带领以色列民安抵福地,这个任务原托给梅瑟的,现在由若苏厄来完成。若苏厄书中发生的事迹,为我们信友来说极具意义,它预兆着信友必须经过奋斗的生活,才能得享安乐和幸福;它更告诉我们,任何的一切事都在天主手里,所以,常与天主在一起,这点才是最重要的。

    反省、分享

    *回想一下,过去的生活经验中,可有如同若苏厄书中般的经验吗?

    参考资料

     圣经辞典 思高

     旧约史书上册 思高

     神学论集(7) 光启

    旧约史书1

    史书概论﹒若苏厄书习作

    甲、是非题(请在下列各题中填上表示「是」,或表示「非」)

    口(一)旧约史书的内容与一般史书相近,尤其在书写取材上,更是没有分别。

    口(二)旧约史书的种类与一般史书大同小异。

    口(三)若苏厄书曾被列为史书中的第一部。

    口(四)所谓「宗教史」类的史书,是指特别注重宗教事迹的历史。

    口(五)若苏厄的事迹'是特别记载了以色列人逃离埃及法郎手中的过程。

    乙、选择题(在下列各题中,请以来选出最适当的答案)

    (一) 民长时期的历史都编入了:

    口1.梅瑟五书中。

    口2.历史书中。

    口3.先知书中。

    (二)以民历史中的「君王时期」是指

    口1.拿步高至居鲁士间的一段日子。

    口2.若苏厄至撒乌耳间的时期。

    口3.撒乌耳至撒罗满间的时期。

    (三)教会内有所谓「前先知书」,包括了:

    口1.民长纪、撒罗尔纪、列王纪和若苏厄书。

    口2.达尼尔,依撒意亚和若苏厄书。

    口3.梅瑟五书和若苏厄书。

    (四)若苏厄是以民中的一个:

    口1.伟大领袖。

    口2.民长。

    口3.先知。

    (五)史书共有十六部,其间所载事迹的时期:

    口1.自出埃及至梅瑟去世止。

    口2.自出埃及至阿摩乃王朝止。

    口3.自进入福地至阿摩乃王朝止。

    《附表》

    时代分期 史料内容 史书章节

    (一)圣祖前期 创世

    

    亚巴郎BC1850 创1-11章

    编上1-9章

    (二)许诺时期 亚巴郎BC1850

    

    梅瑟BC1250 创世纪12-50章

    (三)出谷时期 梅瑟BC1250

    

    若苏厄BC1200 出谷纪肋未纪

    户籍纪申命纪

    (四)民长时期 若苏厄BC1200

    

    撒乌耳BC1030 若苏厄卢德传

    民长纪撒上1-13章

    (五)君王时期 撒乌耳BC1030

    

    撒罗满BC931 撒上13-31章撒下

    列上1-11章

    编上编下1-10章

    (六)分裂时期 撒罗满BC931

    

    充军巴比伦BC587 列上12-22章

    列下1-20章

    编下11-28章多俾亚

    (七)充军时期 拿步高BC587

    

    居鲁士BC538 列下21-25章

    编下29-36章

    (八)回国时期 居鲁士上谕BC538

    

    亚历山大帝BC333 厄斯德拉上下

    友弟德艾斯德尔

    玛加伯上下
十五、旧约史书 2、民长纪、卢德传
    旧约史书2

    民长纪、卢德传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25603800)

    「民长」是当选民遭遇迫害时,天主派来拯救人民的英雄。

    前言

    若苏厄带领以民进入福地后,并给各支派划分了土地。待一切安排好了之后,若苏厄便召集全民举行大会,重新订立以民与「雅威」上主所立的盟约,原因是现时进入福地的人全是新一代的以色列民,当年离开埃及时的人已全部去世了,所以,若苏厄召集他们,重述这个民族过去的历史。

    若苏厄书的全部内容都是环绕着上述事迹记述下来的。待若苏厄死后,以色列民族的历史便进入了另一个阶段——民长期。以下我们便介绍此时期的史书和它的重要史实。

    民长纪

    名称

    民长纪(又称士师记),这是一部记述以色列人在若苏厄死后,大约由公元前1200年至1050年间,所经历的大事的书。「民长」按希伯来语原意,是指「拯救者」或「管理者」,是天主在选民遭遇迫害时,所拣来的拯救人民的英雄。这些英雄人物的大部分事迹都记录于民长纪中。

    作者及写作年代

    对于作者及写作年代这两个问题,至现在仍未有一个确定的答案。一般认为,就本书内容与文笔看来,全书是由数段不同的史料编辑而成,是以每段不同的史料,能出自不同的作者,以及不同的时代。这里,我们只能探求一下,全书是何时编辑而成的。在本书第三部分中,作者一再感叹:「那时在以色列没有君王,各人任意行事」(17:6;21:25)这固然是作者在编纂时加上的一句话,这说明作者已认识王朝的幸福,且暗示了这王朝尚未有完全的内部的团结,故此作者加上了19-21章附录中的两段故事。从这一点推断,本书应在撒乌耳为王不久,即撒慕尔晚年时代编纂的。

    内容结构

    民长纪全书共有二十一章,可分为三大部分,就是引言、正文和附录等。

    (一)引言(1:1-3:6)——这段可视为连结若苏厄书,交待当时以民的宗教政治情形的史实。时若苏厄已去世,各支派各据一方,安顿下来。但是,他们的信仰日渐低落,甚至有人随从外教人的习俗,敬奉邪神,上主便使他们陷于四周的敌人手里。经过一段惨痛的时期,上主动了怜悯的心,兴起民长来拯救他们。

    (二)十二民长的事迹(3:7-16:31)——这是全书的正文,交待每个民长的功业事迹。六位较大民长的事迹为敖特尼耳、厄胡得、德波辣、基德红、依弗大、三松等;六个较小民长的事迹是沙默加尔、托拉、雅依尔、依贝赞、厄隆和阿贝冬等。

    (三)附录(17:1-21:25)——两篇附录放在全书的结尾。第一篇记述丹族抢去米加的神像并建立圣所,形成宗教分裂的现象。第二篇记述本雅明族基贝亚人,因轮奸一个肋未人的妾侍而引起战争,使本雅明支派几乎灭绝。

    中心思想

    本书内文中,常出现一些重复的刻版式文体,如「以色列子民行了上主视为恶的事」(2:11;3:7,12;4:1;6:1;10:6;13:1),「上主对以色列大发忿怒」(2:14;3:8;10:7),「于是上主把他们交在某仇敌手中,几年之久」(2:14;3:8;4:2-3;6:1;10:7;13:1),「以色列遂向上主呼吁」(3:9,15;4:3;6:6;10:10),「上主派遣民长拯救以民」(2:16;3:9,10,15),「境内平安了多少年」(3:11,30,5:31;8:28;11:33)等,从上述重复出现的内容看来,可以看到本书的中心思想,不外要说明天主常实践了西乃盟约,而背约的常是以色列民;至于以民的得救或遭难,全在乎他们对盟约的忠守或背弃。

    关于记述民长时期的史书,尚有卢德传和撒慕尔纪上下篇,由于卢德传的内容发生于民长时代,而主角卢德又与达味王有血统关系,故此,卢德传被排列于民长纪与撒慕尔纪之间。以下我们便要介绍卢德传。

    卢德传

    名称

    卢德传是记述卢德生平事迹的一篇小传,严格来说,也不是卢德的一生事迹,只是她生平事迹中最精彩最重要的一段,这一段亦足以代表了她的为人和她一生的价值。

    作者及写作年代

    卢德传的作者是谁,至今仍是一个谜。有人认为卢德传原是民长纪的一篇附录,故应出于同一的作者,但是关于民长纪的作者是谁,也是个仍在争论的问题,故此,卢德传的作者问题亦成为无法解答的事件。

    至论本书的写作年代,亦与作者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找不出作者是谁时,也很难决定年代;不过,因为有书的存在可作参考,对其年代问题的查考上,就比较容易。从书中的描述及其内容,我们约可推算出:此书当在达味为王后,撒罗满以前问世的。因为,此书开始首句为「当民长执政时代,国内发生了饥荒。」可推知卢德事迹不可能发生于民长期以前;而在「她们就给他起名叫敖贝得;他就是达味的父亲叶瑟的父亲」(4:17)这句的内容看来,此书应在达味登基之后,或至少是在民长时代晚期;然后,在达味族谱中(4:18-22),只数到达味,而未附上撒罗满的名字,可知,此书成于撒罗满之前。

    内容结构

    卢德传是旧约圣经中的一部优美作品,极具文学色彩,可视为一篇以史实编成的戏剧,因为全篇内容极具戏剧形式,除了叙事生动之外,对话部分几占全书的四分之三。卢德传共有四章,其内容分配如下:

    第一章——卢德同婆母归故乡:卢德的丈夫是一个由白冷逃避饥荒,而来到摩阿布定居的犹太人,婚后不久便去世了,那时候,卢德的婆母也守了寡。老人家在丧夫失子之痛中,决定要独自返回白冷。卢德不肯改嫁,坚持要陪伴婆母返白冷,她们二人便在初收时节到了自冷。

    第二章——往田间拾麦穗;因她温柔勤劳的美德取得了一富亲波阿次的欢心。

    第三章——夜访波阿次:婆母有心要波阿次娶卢德,便劝她夜访波阿次,向他提婚。

    第四章——卢德与波阿次终成夫妇:波阿次答应卢德的请求,后来结成夫妇。婚后生了敖贝得,就是达味的祖父。

    写作目的

    有人觉得,本书没有什么写作目的可言,祇是一篇关于卢德这位伟大女性的故事。不过,也有人觉得卢德传的寓意深长,有其特定的写作目的。在综合了各方面的意见后,可归纳如下的不同说法:

    (1) 为纪念达味王的族谱,并将其先祖的特殊事迹,载于民族史籍。

    (2) 为反对当时领袖厄斯德拉及乃赫米雅巖禁同外方女子结婚的命令(此事迹日后记载于厄斯德拉书内)。

    (3)为督促人善尽为兄弟立嗣的义务(当时规矩是,兄长去世了,其兄弟应迎娶他的嫂嫂为哥哥立嗣)。

    (4)为提倡家庭伦理道德的伦常美德,例如孝顺,牺牲的精神,并且要依赖上主的照顾等。

    (5)以卢德传来証明救援之恩,是普及全人类的,尤其指出,在耶稣的祖先中,就有外邦人摩阿布女子卢德。

    事实上,上述的几种目的,都可以互相并存的,彼此间毫无冲突,换言之,作者写作此书时,可能同时怀有一种或多种的目的。

    历史性价值

    本书除了给我们指出许多做人处世的榜样外,在历史性的层面上,亦有其不可磨灭的价值。本书作者在刻划故事时,是根据当时的真实情况的,例如在犹大区久旱之后的荒年,人民便到别处求生;在白冷收割大小麦时,常有穷人来拾取麦穗;为弟兄立嗣的习俗;吃饭的方式;主人夜宿禾场;在城门口当着长老面,举行公开买卖及婚娶的仪式等,都完全符合当时的实况。故此,若从历史角度上来看本书时,亦有其当然的价值。

    研读‧讨论

    *细读民长纪中三松的事迹(13-16章),并分享自己的感受。

    参考资料

    圣经辞典 思高

    旧约史书上册 思高

    救恩史示

    旧约史书2

    氏长纪﹒卢德、传习作

    甲、是非题(请在下列各题中填上表示「是」,或表示「非」)

    口(一)「民长」的意思是指拯救者或管理者,是由人民推选出来的领袖。

    口(二)有关民长的事迹主要记载于民长纪中。

    口(三)民长纪中共记载了二十位民长的事迹。

    口(四)以色列人卢德,是个伟大的女性。

    口(五)卢德传是一篇很优美的文学作品,故此祇可从文艺角度来欣赏。

    口(六)卢德传其中的一个写作目的,是指出天主救恩是普及全人类的。

    口(七)卢德的再婚,是当时的社会习俗。

    口(八)卢德传的作者是卢德自己。

    乙、选择题(在下列各题中,请以来选出最适当的答案)

    (一)民长纪的作者:

    口1.是若苏厄。

    口2.是撒乌耳。

    口3.集合不同时期的史料而编成书。

    (二)民长时期的以色列人处于一个:

    口1.宗教低落,信仰不稳的时刻。

    口2.热心事主,知恩图报的时刻。

    口3.政治、经济和宗教都相当平稳的时刻。

    (三)卢德传的内容:

    口1.是虚构的作品。

    口2.发生于若苏厄时代。

    口3.发生于民长时代。

    (四)卢德再婚后所生的儿子,是谁的祖父:

    口1.撒罗满。

    口2.撒乌耳。

    口3.达味。

    (五)民长纪成书的日期当在:

    口1.撒乌耳死后。

    口2.撒慕尔选立达味为王时。

    口3.撒乌耳登基不久,撒慕耳的晚年。
十五、旧约史书 3、民长的事迹
    旧约史书3

    民长的事迹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25603800)

    三松奋力屈身,大殿随之倒塌。(民﹒16:30)

    前言

    民长时期所跨越的时间约为二百年(BC1200-BC1030),即自若苏厄至撒乌耳之间的事迹。记述此时期历史的作品有若苏厄书、民长纪、卢德传和撒慕尔纪上篇的前十三章。此书前十三章的内容主要是述撒慕尔蒙召和早期的事迹。撒慕尔不但是先知,同时也是最后的一位民长。换言之,他的生平应放在民长期内来介绍。不过,我们愿意把他的事迹放在君王时期内,在介绍过撒慕尔纪这本书才介绍他的生平,会更为清晰。

    这一课,要介绍的重要人物有四位,他们的事迹都可在上述列举的书中找到。

    若苏厄JOSHUA

    若苏厄是厄弗辣因支派族长厄里沙玛的孙,即农的儿子(编上﹒7:27;户﹒1:10)。当以色列子民离开埃及时,若苏厄年约三十岁(出﹒33:11),梅瑟选他作自己的侍从,并交给他兵权,率领以色列子民反击阿玛肋克人。梅瑟死前立他为全以色列民的领袖带领人民进入福地,当时他年约七十岁。若苏厄自从身负重任之后,便领导以民占领和划分福地,四十年之久,身经百战,终于完成使命。

     过约但河立石为纪

    若苏厄和以民过了约但河后,上主便命令他们,每支派派出一人做代表:「《你该由百姓中,挑选十二人,每支拣一人,从约但河中取十二块石头,在你们中间作为纪念;这些石头,为以色列子民将作永远的纪念。》」(苏﹒4:1-9)

     划分许地

    当若苏厄年老时,上主指示他,给十二支派划分许地,使各人有自己的产业。于是,雅各伯的十二个儿子的后裔(此十二支派中没有若瑟的名字,因为雅各伯把若瑟的两个儿子厄弗辣因和默纳协认作自己的儿子,与其他十一个儿子有同等的权利,得到土地的分配而肋未支派因为专责祭祀事务没有分得土地。)便各自分得所许的土地。至于若苏厄也从他们手中分到一分产业。

     重订盟约

    若苏厄是个忠于上主的人,他秉承梅瑟的教训,领导以民忠于上主,遵守盟约。为了使新一代的以民遵守祖先的约誓,于是他便召开以色列民大会,重新订立以色列与「雅威」上主所立的盟约。当年离开埃及时的成员,经过几十年的奔波流浪生活,差不多都去世了,所以,能进入福地的,除了若苏厄和加肋布外,就没有别的人了。因为这新一代的以民,没有和「雅威」上主立约的经验,也没有亲口对「雅威」说过「我愿意」,所以若苏厄召开会议,首先向他们重述当年祖先们的历史,然后提醒他们上主是唯一要事奉的真神,当下百姓便答覆说:「我们必定事奉上主,我们的天主,必听从他的声音。」(苏.24:24)

     若苏厄逝世

    若苏厄交待了一切以后,便完成了上主所托的事,而各支派亦返回自己原来的地方去。若苏厄年老去世时,享年一百一十岁。

    在民长纪中记下了十二位民长的事迹,现在我们把一些较着名的民长事迹介绍出来,以帮助我们更了解民长时期以民的生活。

    以色列人虽然已占领了客纳罕,但在他们的领土上,依然常遭到敌人的侵犯,特别是受到客纳罕的土人和培肋舍特人的袭击。每次当以色列人发生危机:无论是个别支派受到外侮,或是一些支派疏忽了信仰的实践时,也就是十二支派联盟合一的时候。危机解除后,各支派又回复各自独立的生活。他们中从未设立一个中央政府的组织,唯一联系大家的,是会幕和约柜,它代表着以民的信仰,他们的王便是「雅威」上主。至于「民长」,是他们遭遇危难时,领导大家齐心抗敌的英雄。

    德波辣(DEBORAH)(民.4-5)

    德波辣是一位女先知,也是民长,她丈夫是拉丕多特。当时,以色列民北方的各支派,长年受到客纳罕人的压迫,德波辣便召来了巴辣克,命他联合以民的各支派起来抗敌。

    巴辣克召集了一万个则步隆和纳斐塔里的子弟兵,以及其他支派的辅助军,前去抗敌。他们的军队与敌军交战,上主暗中协助他们,以军大获全胜,把敌军的将领息色辣也杀死。

    战胜后,德波辣和巴辣克同作了一首凯旋歌,来赞美歌颂上主,因为祂把客纳罕人交在他们手中。德波辣因此事而被称为「以色列的母亲」。

    这一役是以民各支派之间彼此互相合作的表现,是西乃山盟约的结果。至于德波辣,她是众民长中,任期最长的一位。

    基德红(GlDEON)(民.6:14:35)

    基德红是以民第五位民长。民长中除撒慕尔外,他是最重要的一位。基德红是约阿士之子。

    其时,以民安享一段升平的日子达四十年之久,因为生活安稳舒适,渐渐,他们便容易离弃天主,陷于拜邪神的敬礼中;天主便准许四方敌人来围攻他们。于是,米德杨人、阿玛肋克人,以及旷野中的游牧民族纷纷来破坏以民的庄田、生命和财物,基德红的两个兄弟就是这样死去的。以民痛悔己罪,向天主求救,天主便打发天使告诉基德红,他被上主选作民长。

    基德红接受了上主的召叫后,第一件事是拆毁邪神的祭坛,给上主另建一个祭坛。

    当米德杨人过来侵略以民时,基德红便从二千多壮丁中选了三百战士,分为三队,承夜偷袭。他们点着火把,喊声四起,米德杨人在不备之际,于惊慌中,自相残杀,各自逃命。最后,两位米德杨的首领都被杀死。不久,米德杨人又再度来侵犯,这次的率领者正好是杀死基德红弟兄的凶手,基德红便出征抗敌,终把他们消灭了。

    此时候,基德红的声望大增,人民妄图要把他拥立为王,基德红没有接受,但是,他却向人民取了抢来的金银财物,作了一个「厄弗得」(此处指似神像的东西),安置在城中。后来,很多以色列人在厄弗得像前行淫犯罪。

    基德红在世时,以民境内平安了四十年。直至德红死后,他的后代又去跟外方邪神为友,行相反天主的恶事。

    三松(SAMS0N)(民﹒13:1-16:31)

    三松是六位大民长中最后的一位,他的一生很富传奇性。他是一位特殊的民长,从未带领过兵士打仗;他的胜利全靠天主神力的助佑。

    三松是丹支派的玛诺亚的儿子,当上主使者向他母亲预报他的诞生时,便知道这是一个不寻常的孩子。

    三松天生力大无穷,这神力来自他的头发,所以,使者对他母亲说:「你将怀孕生子,剃刀不可触及他的头,因为这孩子自母胎就是献于天主的」(民﹒13:5)。三松在年青时便空手杀了一只雄狮,他做了二十年的民长。每次对敌,他是以个人的智慧和英勇作为来抗战的:例如他使用计略,捉了三百只狐狸在尾巴缚上火把,放入培肋舍特人的庄田内,烧掉他们的庄稼;又曾以驴骨打死了一千培肋舍特人;又一次,当敌人埋伏围攻他时,他将一扇城门拔起,背到对面的山顶上。

    三松一生的英勇行为,最后却败在一个女子手中,成为敌人的阶下囚:三松爱上了一个名叫德里拉的女人,这个女人被培肋舍特人收卖,要探听出三松力大无穷的秘密。三松抵挡不住德里拉的甜言密语,便透露了自己的力量全在于头上的七根发辫,如果把它剪去,便像常人般无异。这一夜,德里拉找人剃去三松的头发,并约好培肋舍特的酋长来捉他,三松被割去双眼,锁着铜鍊,在监里推磨。过了一段时间,他的头发慢慢长出来之后,三松的力量便回复过来。一天,培肋舍特人在神庙中举行祭献,他们把三松带出来,要他表演把戏,藉此来羞辱他。三松立心要报复,便双手各抱着庙中的两根支柱,说:「让我的性命和培肋舍特人同归于尽!」然后奋力屈身,大殿随即倒塌下来,压死了庙内的所有人。经上说:「他在临死时所杀的人,比一生所杀死的还多。」(民.16:31)

    关于三松的事迹,不少解经学者认为是一连串民间怪事幻想构成的;但是,同时却承认这个记载具有历史核心。因为他的历史背景,多与当时的情形完全相符,应发生在公元前十二至十一世纪之间。当然,非公教学者们,会认为它是单纯的神话记载。

    结语

    民长中共载有十二位民长的事迹,然而,这一课文只介绍了四位较重要的民长,其他的八位事迹,可以在民长纪书中读到。

    从这些民长的故事内容看来,他们的任务,首在领导人民抵抗敌人,并负责治理以民,帮助他们走回正途,有时候,民长亦是处理民间诉讼事宜的当然人物。民长一经天主召选,大多数是终身职的,直到他们去世为止。

    研读

    *细读基德红和三松的事迹,并比较其异同。

    参考资料

    ﹒圣经辞典思高

    ﹒救恩史示

    ﹒旧约史书上册思高

    旧约史书3

    民长的事迹习作

    甲、是非题(请在口内填上表示「是」,或表示「非」)

    口(一)民长纪中共记载了十二个民长的事迹,他们是从十二支派中各自推选出来的。

    口(二)若苏厄是最后的一位民长。

    口(三)民长时期,以色列民尚未有君王,他们的君王是上主天主。

    口(四)当年梅瑟带领以民逃离埃及,几经辛苦才抵达福地。不过,能够进入福地的,只是他们的子子孙孙,因为当年的成员都年老去世了。

    口(五)若苏厄虽然领导以民向福地前进,但亦因年老之故,未及抵达便去世了。

    乙、选择题(在下列各题中,请以来选出最适当的答案)

    (一)跟梅瑟一齐离开埃及的是谁?

    口1.基德红。

    口2.若苏厄。

    口3.德波辣。

    (二)为以色列人立石留念,分划土地的民长是:

    口1.三松。

    口2.基德红。

    口3.若苏厄。

    (三)领导以民打败米德杨人的民长是谁?

    口1.三松。

    口2.基德红。

    口3.若苏厄。

    (四)若苏厄召集以民与上主重订盟约的原因,是

    口1.因为以民犯罪背弃天主。

    口2.因为他即将去世。

    口3.要提醒他们祖先与上主间许下的盟约。

    (五)联系着以民,令大家团结一起的是

    口1.他们的中央组织。

    口2.他们的宗教信仰。

    口3.他们的民长。
十五、旧约史书 4、撒慕尔纪﹒列王纪
    旧约史书4

    撒慕尔纪﹒列王纪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25603800)

    上主喜爱达味,以神力助他战胜培肋舍特人。(参阅撒上.17:40-54)

    前言

    自民长时代进入君王时代间,有一个过度转接的时期,这时期的事迹记载于撒慕尔纪上的前部,而以撒慕尔为其中核心关键人物。从这一课开始,我们将进入君王时代的事迹中,而第一本要介绍的书是撒慕尔纪;之后,便是列王纪。

    撒慕尔纪

    名称

    撒慕尔纪是取撒慕尔先知的名字SAMUEL为名,因为本书所载的事迹,是关于撒慕尔的身世:诞生,蒙召和成为民长等事迹,此外,又记述了他所立的两个开国国君撒乌耳和达味的历史,因为这些都是和他有密切关系的事情,所以就把这书称为撒慕尔纪。

    撒慕尔纪没有把达味事迹写完,他的老年时期都记在列王纪内,因此,有人认为他们原是属于同一本书的。七十贤士译本将本书与列王纪上下合称为「列国纪」,而圣热罗尼莫则改称为「列王纪」,分为列一、列二、列三、列四。今日圣经学者通用的为撒上、撒下、列上、列下。

    编着问题

    本书的原文,在旧约各书中是最多残缺的。因此,如果读者留心阅读时,不难发现书中内容,屡次出现资料重复,次第零乱,记述矛盾,而且还有是增编或补遗的地方。因是之故,若要讨论本书的编着过程和成书日期时,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甚而,直到今天,学者们仍未有一个一致的定论。在综合各学者不同的意见中,我们只可得到以下的结论:撒上、撒下是一本约在公元前第九世纪,由多种不同时代和出处的史料所编真而成的经典。

    内容纲要

    本书所记载的历史是由民长末期直到王国的创立、统一和奠定,前后约共一百多年的历史,BC1070/970年),包括撒慕尔、撒乌耳和达味等的生平事迹。全书的内容分段如下:

    (一) 撒慕尔史(撒上1-12章)

    (二) 撒乌耳史(撒上13-31章,撒下1章)

    (三) 达味史(撒下2-24章)

    撒慕尔史:

    ﹒诞生。

    ﹒蒙召被立为先知。

    ﹒执行民长职务。

    ﹒给撒乌耳傅油,立他为王。

    ﹒告别民众训辞。

    撒乌耳史:

    ﹒撒乌耳为王后,因越职献祭,而被撤慕尔责斥,预言上主会废弃他。

    ﹒撒慕尔受上主之命,给达味傅油。

    ﹒撒乌耳嫉达味,要把他杀死。

    ﹒达味逃往旷野,避开撒乌耳的追捕。

    ﹒达味放弃报仇的机会,没向撒乌耳下毒手。

    ﹒撒慕耳称赞达味。

    ﹒撒乌耳阵亡。

    达昧君王史:

    ﹒受傅为犹大王。

    ﹒建都于耶路撒冷,统一全国。

    ﹒达味在上主的照顾下,功积盖世。

    ﹒达味贪恋女色而陷害忠良。

    ﹒经纳堂先知指责后,达味承认己罪。

    ﹒撒罗满诞生。

    ﹒达味的儿子们自相残杀。

    ﹒达味逃亡、平乱。

    ﹒达味的凯歌、谢恩歌。

    ﹒达味的最后遗言。

    重要价值

    本书是一本历史叙事体,圣经作者采用史实说教体裁来传达天主的旨意,和宗教的道理。因此,作者毫不讳言的,把当事人的功过成败事迹,尽录出来,以收警世的效果。从这百多年的历史中,要以色列人知道,天主已开始实践自己对圣祖们的诺言,赐给他们一个君王(创﹒17:6,35:11,46:3);并指出这君王与王权的永恒性(撒下﹒7:16),因此,天主喜爱的达味君王(撒上﹒16:18)便成了默西亚的预像(耶﹒30:9,则34:23-29,欧﹒3:5)而他的王国正象征默西亚的神国(咏﹒110,89:20-38,72)。

    至于本书在历史和文学上的价值,也是不容忽视的,因为书内的许多记载是如此的逼真,如此的细腻,若非是真实的事迹时,实难虚构上来。而本书中的人物,性格鲜明且深入,在文学造诣上有其不朽的价值,曾有圣经学者称此书为「希伯来叙事艺术的杰作」。

    列王纪

    名称

    列王纪是紧接着撒慕尔纪,继续叙述君王时代的事迹,有将它与撒慕尔纪合并为一书的。

    列王纪的首两章事迹是上接撒慕尔纪,讲述达味王晚年的事,故此,有认为应列入撒慕尔纪一书中;不过,有些史家则不赞同此说,而认为这两章的内容,在附带记述达味的死亡,藉以交待撒罗满如何应天主的预许,继承王位。至于文体方面,撒慕尔纪和列王纪是截然不同的,而写作的用意亦有出入的地方。

    此书称为「列王纪」,实与其内容非常吻合,因为书中记述撒罗满王及南北两国的君王事迹。

    内容纲要

    列王纪所载的内容达四百多年(BC970-587)即从达味逝世开始,至南北国分裂,沦亡为止。全书可分为三大部分:

    (一) 撒罗满史(列上1-11章)——主要叙述达味去世后,撒罗满在位间的事迹:他从上主得到智慧、,使以色列众支派合成为一个强大的民族,人民安居乐业;可惜到了晚年沉迷女色,敬拜邪神,致使江山不保,分裂为二。

    (二) 犹大以色列两国史(列上12-列下17)——这是南北分裂后的两国史实。以色列民在达味和撒罗满统治下的时期,曾享受了一段为期不长的太平盛世。但在撒罗满死前,以色列国已处于动荡中;至撒罗满死后,国家便分裂为北国的以色列和南国的犹大。他们的分裂,最初是政治上的分裂,其后更演变为宗教上的分裂局面,更种下了日后北国灭亡的祸因。这部分所记述的,就是南、北两国历代在位国王的历史,此期间亦有许多先知出现,以协助并唤醒以色列人的民心。

    (三) 自犹大国晚年史(列下18-25章)——这是犹大国最后的一百五十年历史。自犹大王希则克雅起,直到犹大灭亡,君臣及人民被掳到巴比伦为止

    着作年代

    作者在编辑本书时,曾引用了一些古时的文献:如撒罗满实录(列上﹒11:41),以色列列王实录(列上﹒14:19)和犹大列王实录(列上﹒14:29),除此之外,尚有其他的历史资料来自如圣殿档案、列王年鉴等等多方面的来源。

    至于本书的编着年代问题,在列下.25:27-30中记载了巴比伦王厄威耳默洛达客(BC562-560)改善了以民的充军生活以后,便结束了这本书。由此揣度出列王纪以现存的形式,大概编于公元前562-538(复国)年间。可是,在形成现存的形式之前,已经过了几次修订或删改。

    关于最后编着者是谁这问题,教会的许多圣师和学者,均认为是出自与耶肋米亚先知书同一人的手笔,故可推断可能是耶肋米亚先知,或至少是一个深染耶肋米亚先知思想的人。

    神学思想

    本书作者抱着神学观点来评断人事,主要用意在教训以色列民,并重申天主给祖先所许下的诺言,使之一一应验出来。总括来说,列王纪的神学思想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以民南北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天主不忠于祂的盟约;反之,是因为以民的君王不断对天主不忠,破坏这盟约。

    二、天主是「言出必行」的,他的圣言是以民历史的领导人;他说的话,必定会应验。作者在此强调天主「言出必行」的道理,是为了再激起读者的信心,叫他们在目前的困境中,仍深信天主必会实践祂的盟约。

    三、天主给达味许下的王权,永远常存(撒下7:8-16),必要应验。目前虽然处于国家沦亡、君王倒台、以民充军的可怜境况中,但都阻不了言出必行的天主,对达味所许下的诺言。作者曾经在书中多次重复的提及达味,和天主对他许下的誓言。

    结语

    有关君王时期的历史,除了撒慕尔纪及列王纪有详细的记述外,尚有载于其他的史书,散见于各章节中的,这些史书的内容将在下一课介绍。

    研读、反省

    *细读撒慕尔先知蒙召的经过,它与我们现实的生活有关系吗?

    参考资料

     圣经辞典 思高

     旧约史书上册 恩高

     教恩史 示

    旧约史书4

    撒慕尔纪﹒列王纪习作

    甲、是非题(请在下列各题中填上表示「是」,或表示「非」)

    口(一)撒慕尔是第一位君王,他又是一位先知。

    口(二)列王纪一书是记述各个君王的事迹,其所跨越的时期共四百多年之久。

    口(三)犹大、以色列南北分裂的事,是在达味为王末年时发生的。

    口(四)撒乌耳因嫉达味,而设法要杀害他,结果达味得天主的助佑反败为胜,杀了撒乌耳,成了君王。(撒上.18,19,24章)

    口(五)达味是天主特别拣选的人,所以他一生遵行上主的旨意,从没有犯罪,因而被称为达味圣王。(撒下.11,12章)

    口(六)撒慕尔纪和列王纪两书内容一气呵成,有密切的连贯性,因此,有人认为他们是原属于一本书的。

    乙、选择题(在下列各题中,请以来选出最适当的答案)

    (一)「撒慕尔纪」这书的得名是由于:

    口1.作者是撒慕尔本人。

    口2.内容所述事迹都是与撒慕尔有关的。

    口3.撒慕尔是一个大先知。

    (二)撒慕尔纪的内容包括:

    口1.撒慕尔、撒乌耳、撒罗满的事迹。

    口2.撒慕尔和撒乌耳的事迹。

    口3.撒慕尔以及撒乌耳、达味两人的事迹。

    (三)撒慕尔纪的中心要旨是

    口1.提醒以色列人,天主已实践祂对他们祖先的诺言,给他们立君王。

    口2.让人们看到天主的伟大、大德大恩。

    口3.向以民显示祂的尊严。

    (四)列王纪的内容是记述

    口1.达味和南北国各君王的事迹。

    口2.撒罗满的事迹。

    口3.撒罗满和南北国君王的事迹。

    (五)在以色列民危殆时,常有先知出现。先知出现最多的时期是在:

    口1.达味为王时。

    口2.撒罗满犯罪时。

    口3.南北国分裂时。

    (六)列王纪的神学思想,最主要的一点是:

    口1.指出天主是言出必行,决不会食言的守诺者。

    口2.指出天主常护佑以民,他们犯罪也不会受罚。

    口3.指出天主是不会计较人对他是否忠信的。
十五、旧约史书 5、编年纪、厄斯德拉
    旧约史书5

    编年纪、厄斯德拉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25603800)

    天主是万物的主宰,祂给百姓的一切,必要履行。

    前言

    旧约的每一部史书,或多或少的都有一两个中心人物为对象;例如民长纪中的基德红和三松;列王纪中的达味和撒乌耳等,都是该段历史事迹的主线人物。至于,现在我们要介绍的两部史书编年纪和厄斯德拉,则采用了一种编年史的体裁,所涉及时间空间和历史人物非常广博,故此,难在书中找出一位代表的中心人物来。事实上,这两本书亦可视为其他史书的补遗。

    编年纪

    名称

    编年纪一词在希伯来文中,有「日事录」的意思,至于希腊文,七十贤士所拟的名称「PARALEIPOMEN0N」,照字面可释「史事补遗」,即补其他史书的缺漏。现代中译本则多使用「编年纪」这名称,也有称之为「编年史」的,至于编年史一词是包括了编年纪上下和厄斯德拉上下四本书的。

    作者及写作年代

    从编年纪的内容看来,大半史料来自旧约的其他经书,如撒慕尔纪、列王纪和创世纪等。学者们多同意编年纪成书的时代,是在巴比伦充军之后,约为公元前三百年左右,一犹太神学家合力编纂成书的。他们便被称为是编年纪的作者。当时,所用的言语是希伯来语,但其中有些部分用的是当时巴力斯坦通行的阿刺美语。这一语言日后竟成了耶稣的家乡语。

    内容结构

    编年纪原为一本书,但在很早前已分为两卷。本书可分为四篇,上下各分前篇和后篇。

     编年纪上:

    前篇(1-9章)——可称为导言,由亚当开始,记述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以及以色列各支派的源流,但内容偏重犹大肋未及本雅明三支派的族谱;至于在犹大支派中,又偏重达味的家谱。

    后篇(10-29章)——可称为达味王本纪,特别记述和他有关的事迹,当中更专载对达味有荣誉的事情,对他的缺点和罪过,甚至他的灾难也只字不提;反之,对他的丰功伟业,如制定恭敬天主的大礼,整顿肋未人的职务,尤其是建圣殿一事,则大书特书。

     编年纪下:

    前篇(19章)——可称为撒罗满王本纪。记述撒罗满王的功绩。尤其歌颂他在建筑华丽圣殿上的功绩。

    后篇(10-36章)——记述犹大国自南北分裂至充军期的历史。在述中偏重于君王对圣殿,对司祭们的关系,以及全体人民对宗教敬礼所持的态度,并依据这个观点来评判一切历史的得失。最后,将亡国和充军的大祸,归咎于百姓,尤其是君王与司祭背弃天主的罪。

    史料来源及历史性

    编年纪上下所依据的史料是自创世纪至列王纪,以及先知书如耶肋米亚的正经史料,还有一些是不属正经史料的,可能来自民间兴盛流传的文艺传奇和口传等。

    作者用这方式来收集研究古代史料,目的不在于探究其原来的意义和背境,而是为解释当时的信仰,以巩固自己的信仰,向对自己信仰挑战的人辩护,维护自己的宗教。

    中心思想

    编年纪的作者,在编写此书时,特别注意几个神学的问题,这些问题构成了犹大宗教的特征。

    (1)天主的临在性——天主是万物的主宰,祂给百姓的一切,必要履行。编年纪作者虽然指出雅威与圣祖、梅瑟立了的盟约,但他更强调天主与达味所立的盟约;因而,我们可以说,西乃山所结的盟约是撒慕尔纪和列王纪的中心思想;而与达味所结的盟约,许给达味的诺言,是编年纪的中心思想。

    (2)天主权威的普遍性——作者多次提及天主权威的普遍性:天主的照顾伸展到万国,雅威是所有民族的天主(编下﹒20:6),他自己审判这些民族(编下﹒20:12),他自己击败他们,也扶持一心寻找他的人(编下﹒20:29;16:9)。天主看顾人是按照百姓或君王的生活态度,守法的精神来回报的。

    (3)全以色列以耶路撒冷为中心——选民对雅威敬拜的一个中心的地方,是耶路撒冷圣殿。圣殿便成为了犹大宗教的核心。

    本书作者不是写一部有系统的神学,而是写一部宗教史,使人民在充军之后,对上主保持忠贞的信仰。

    总观编年纪的作者,将天主所拣选的君王,置于一个理想的地位,把达味和撒罗满的功勋推崇至极,天主所拣选的理想君王与自己的子民共成一体。要知道,编年纪的作者是在公元前三百年写下这些史料的,那时候的犹太人已有二百多年没有君王了。如果作者有意向当时人讲述君王的事迹时,当然不会隐瞒达味等人的人性弱点;可是编年纪的作者,并无意回顾已往岁月的犹太君王,他只向前看,期待那位要来的理想的「达味君王」(即基督)的出现。

    厄斯德拉

    名称

    本书分为上下两卷,原来只是一部。编年纪一书,广义上包括了厄斯德拉上及下。厄斯德拉书名的来源,始于希腊七十贤士译本的一些大字抄本,书头有ESDRAS,而在第十一章开始时,因有「哈加里雅的儿子乃赫米雅的言行录」(即在厄下第一章之首句)一语,于是便自此章起分巷,将第一至十章称为厄斯德拉,第十一章至二十三章称为乃赫米雅。但是,现代各译本多称之为厄斯德拉上及厄斯德拉下。

    作年代及作者

    本书既然与编年纪原为一本书,故其写作年代及作者等问题与编年纪一样,约在公元前三百年左右,一群神学家合力编成的。

    现代学者们根据以下的证据,来断定两书原为一书的说法:

    (一)两书相分的痕迹——厄上1:1-3内容与编下结尾36:22-23的内容完全相同,如果编年纪是一独立作品,绝不能在36:21内容中停下来,而厄上1:1-11正好是编年纪中断下来的继续叙述,由此可见,这两书原是一脉相连的作品。

    (二)厄斯德拉上下,无论在用字、术语、特色、风格、以及历史的特征,并宗教与道德观念上,都与编年纪相同,这更不能不共认此二书是同出于一个作者,一个编辑和一个时代。

    内容结构

    本书是充军后的复兴史,记载了几位伟人的事业。但本书仅是一种片断的记载,只将重要的事迹记录下来,对各伟人的生卒,以及使此间的关系,只字未提。书中所抄录的文献,更或有错乱的地方。

    全书内容可分为以下五段:

    厄斯德拉上:

    (1)前篇(1:1-6:22)——记述以色列民归国,复兴祖业。

    (2)后篇(7:1-10:44)——富于教导性的厄斯德拉小传。

    厄斯德拉下(乃赫米雅):

    (1)上篇(1:1-7:72)——乃赫米雅初次来到耶路撒冷。

    (2)中篇(8:1-10:40)——记述教会团体的内在建设:恢复已废弛的西乃盟约,行礼仪祈祷。

    (3)下篇(11:1-13:31)——记录了各种零星名册:各族长、司祭、肋未人的名单,以及神职人员的供养问题等,最后记下乃赫米雅二次回圣京后的种种宗教改革。

    史料来源

    本书大部分的史料,取自厄斯德拉和乃赫米雅两人的回忆录;其次是官府的文告和各家族私藏的族谱与圣殿中的档案资料。这些史料的来源,在本书中十分清楚地可以划分出来:

    (1)阿刺美语文献:厄上共有三段为阿刺美语写成的(4:7-24;5:1-6:18;7:12-26)。

    (2)族谱:本书内,关于各种名册族谱的内容相当多。这些资料大概是圣殿的档案和私家所藏的珍本。

    (3)厄斯德拉回忆录:作者写厄斯德拉事迹时引用了厄斯德拉所写的「回忆录」,因而常有「我」等语。

    (4)乃赫米雅回忆录:有关乃赫米雅事迹的,都引用了乃赫米雅的回忆录。

    结语

    旧约史书中的编年纪和厄斯德拉的内容,较不为教友们所认识的原因,除了因为重复梅瑟五书及其他史书的事迹外,要因内容夹杂着支离破碎、或冗长的人口统计,至令人感到单调无味。但由于此两书的书写目的在于从宗教角度上取材,故忽略了个人传记方面的资料,也不打算详述它们。因此,有人称这两本书为旧约史书中的宗教史。

    参考资料

     旧约史书上册

     圣经辞典 思高

     救恩史 示

    旧约史书5

    编年纪、厄斯德拉习作

    甲、是非题(请在下列各题中填上表示「是」,或表示「非」)

    口(一)编年史的内容完全与民长纪、若苏厄书相同的。

    口(二)编年纪作者把达味和撒罗满两人的功勋,推崇备至,以强调天主所拣选的理想君王与人民共成一体。

    口(三)厄斯德拉(下)亦即乃赫米雅,是同一本书。

    口(四)厄斯德拉上、下均是以厄斯德拉为中心人物的。

    口(五)厄斯德拉的内容完全引用自厄斯德传的资料。

    乙、选择题(在下列各题中,请以来选出最适当的答案)

    (一) 编年纪上下与厄斯德拉上下:

    口1.原是一本有连贯性的书。

    口2.是四本各自独立的史书。

    口3.是两本互不相关的君王史。

    (二) 编年纪史料的内容

    口1.是作者道听途说得来的。

    口2.是取自民间流传的口传。

    口3.是依据旧约正经的一些史料和非正经的口传。

    (三) 目编年纪作者在收集史料时,他的重点是

    口1.以宗教角度着眼,写出以民宗教的特征来。

    口2.在于歌颂达味和撒罗满两人。

    口3.探究古代以色列民的历史。

    (四) 厄斯德拉与编年纪的作者

    口1.就是厄斯德拉和乃赫米雅。

    口2.是一群犹太的神学家。

    口3.各有其人。

    (五) 厄斯德拉的成书年代与编年纪相同:

    口1.在撒罗满时代。

    口2.在充军巴比伦之后。

    口3.约为公元前五百年左右。
十五、旧约史书 6、君主的事迹
    旧约史书6

    君主的事迹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25603800)

    撒罗满是一位智慧过人的君王,常用高度的判断力来审讯案件。

    前言

    从撒乌耳到撒罗满期间是君王的时代,也是以色列民结束游牧生涯,各自为政的时期。旧约史书透过一些代表性的人物,给我们勾划出君王政体的图像。这时期除了几个着名的君王外,尚有先知,也是不可忽略的人物。这一课,我们便介绍一下此时期内的代表人物。

    撒慕尔SAMUEL

    撒慕尔不是君王,可是与君主政体的成立有着密切的关系。撒慕尔属于肋未支派,母亲在晚年才生下他,而视他为上主的恩赐,所以,撒慕尔自小便被奉献给上主,由司祭厄里抚育成人,撒慕尔是在圣所内接受了上主的召唤的。

    蒙召

    撒慕尔是司祭、先知和最后的一个民长。他在极年青时便蒙天主的召唤(撒上﹒3:1-12)。日后,撒慕尔负起先知的职责,向人民宣讲上主的话。当时全以色列人都承应他是天主的先知。他的主要工作是要帮助以色列民,明白他们的衰落、失败是与他们忘记「雅威」上主的盟约有着关系。以色列民听从撒慕尔的指示,重振自己的民族精神。

    撒慕尔也是以民的最后一位先知。

    成立君主政体

    由于常受到外来者的欺侮,以民觉得民长制度不能面对这局面,便跑到撒慕尔前要求为他们立一个君王。当时撒慕尔的反应,认为这是背弃天主的行为,因为他们的君王是上主。但是,上主却应允人民的要求,叫撒慕尔为他们立君王,结果撒乌耳中了签,成为以民的第一位君王。(撒上9:2-11:24)

    撒慕尔是以民历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是以民黄金时代的开路先锋,因为他将当时宗教散漫、道德低落、内部分裂和外受欺侮的境况挽救过来,从民长时代进入君主政制。为以民打开一条康庄大道。

    撒乌耳SAUL

    撒乌耳是以色列的第一个君王(BC1030-1010),属于本雅明支派。他之所以被立为君王,实是当时以民游牧生活定居后的自然倾向,需要有一个领导人,需要有更完备的制度及生活保障。

    被选为王

    撒乌耳是一个民长式的君王,他的职位并非来自世袭,也不是由革命取得。而是当以民遭遇困难时,「雅威、上主便降在他身上上主的惊吓降在民众身上,因而他们好像一个人一齐出征。」(撒上.11:6-7)。这次战争的成功,令人民接受了撒乌耳,拥立他为君王。

    政制

    撒乌耳为王后,并未改变以民十二支派联盟的组织。以色列仍保持没有一个中央政府,没有税制、没有中央军队、没有皇宫、没有大臣的制度方式。撒乌耳的生活很是简单朴实。当时以民的军队是由自愿者组成的(参阅撒上﹒13:2;14:52)撒乌耳在内政方面,曾极力团结各支派,但所得的结果并不理想,仍然各自为政,祇是在表面上团结起来。

    背命受罚

    撒乌耳取得以色列王权后,便向四邻进攻。有一次他出兵攻打敌人时,没有遵从上主的指示行事,结果遭受责斥。

    撒乌耳和撒慕尔亦起了多次冲突,在撒慕尔纪上篇记录了好几个例子:

    (一)撒上13:7-15——培肋舍特人侵袭以色列民,在以民还击之前,本应由撒慕尔举行祭献,但撒慕尔迟到了好几天,撒乌耳便自行主持全燔祭。

    (二)撒上14:18-23——撒乌耳出征前,向一位司祭问卜,但司祭仍未有答覆前他便离去。

    (三)撒上14:31-35——以色列军打败培肋舍特人,夺得他们的牛羊后,连肉带血吃,犯了梅瑟的诫命。

    (四)撒上15——在圣战中,撒乌耳却保留了敌人的君王和肥美牲畜的生命。

    在此冲突的结果,引出撒慕尔以下的一番话:「听命胜于祭献,服从胜过绵羊的肥油脂因为你拒绝了上主的命令,上主也拒绝你作王。」(撒上15:22-23),最后撒乌耳和撒慕尔分手,「以后撒慕尔至死再没有见撒乌耳。撒慕尔为了撒乌耳很是伤心,因为上主后悔立了撒乌耳作以色列的君王。」(撒上15:34-35)

    与撒慕尔决裂,等于与以民的十二支派决裂,等于与「雅威」上主决裂,而撒慕尔的离去,也等于「雅威」上主的离去。

    阵亡

    由于撒乌耳被废,上主命撒慕尔另外祝圣一位君王,他就是达味。亦因为如此,致令撒乌耳想尽方法要除掉达味,但上主一直保护着达味。反之,撒乌耳落在培肋舍特大的手中,被砍下头来,挂在城墙上。

    达味DAVlD

    达味是继撒乌耳之后的君王。他是叶瑟的后裔,属犹大支派的人。

    生平

    撒乌耳被天主摈弃之时,达味是个英俊有为的青年。天主命撒慕尔暗中给达味傅油,立他为国王(撒上16:4-12)。其后,达味成为国王撒乌耳的随从,因为他智勇双全,多次立功而受到重用,亦由于达味锋芒过人而招致了撒乌耳的嫉,多次被追杀。达味得撒乌耳的儿子约纳堂的帮助,避居玛红旷野。撒乌耳亲自领兵追杀达味,但却因为要迎战培肋舍特人而折回。这一夜,达味在山洞中见到撒乌耳,本可以一刀便将他杀掉。达味却因为他是上主傅过油的君王,而不敢下毒手,只割下了他的一块衣服做証物。第二天,当撒乌耳知道这事后,便十分惭愧的放声大哭,并称赞达味的为人(撒上23,24,26章)。

    达味为王

    当撒乌耳一死,犹大支派便在赫贝龙拥护达味为王。「以后,犹太人来,在那里给达味傅油,立他作犹大家族的君王。」(撒下2:4)但是北方的其他支派,没有立即承认达味为他们的君王,因为撒乌耳的军长阿贝乃尔已拥立了撒乌耳的儿子依市巴耳(ISHABALL)为王。但是不久,这军长与依市巴耳发生磨擦,便改投奔达味,承认他为北方的君王。这时候,达味要求阿贝乃尔交还他的前妻米加耳给他,她是撒乌耳的女儿,在达味逃亡时改嫁了,达味为了巩固他和撒乌耳家族的关系,要求得回米加耳。从此达味坐上皇座,再没有任何障碍。这时的达味才卅七岁,已是全以色列的君王。

    失足跌倒

    在圣经中,对达味的失足跌倒,丝毫没有隐瞒,而且生动地描述了他的罪恶,与及他从罪恶中皈依的过程。

    达味喜欢属下乌黎雅的妻子巴特舍巴,和她发生关系,巴特舍巴后来怀了孕,达味为遮瞒此事而杀死乌黎雅,继而娶了巴特舍巴为妻。纳堂先知借用一个故事来谴责达味,使达味知过忏悔,而巴特舍巴所生的儿子出生后不久便夭折。其后,巴特舍巴为达味生了第二个儿子,他便是后来的撒罗满王(SOLOM0N)。(撒下12章)。

    达味所犯的过错,不但自己受罚,同时亦祸及其子孙,引发了家族中一连串的严重罪行。以上的事迹,圣经中都一一记述下来,读者可以在撒慕尔纪下篇读到全部的事迹。

    撒罗满SOLOMON

    撒罗满是达味的儿子。由于达味宠爱撒罗满的母亲,故立了撒罗满为继承人。撒罗满的领导才能不及父亲,不过,在他为王时,国家升平,在国际间的地位也相当稳固。撒罗满的主要任务是在保存父亲所征服的领土,在外交上实行和平共存,通商互惠的政策;同时撒罗满又是一个聪明的政治家,利用当前的环境,与各国友好保持交往,藉着国际贸易关系,给国家带来大量的财富。

    建筑圣殿

    达味在位时要建造一所圣殿,结果这愿望由撒罗满来完成。这座宏伟的圣殿,建筑了七年之久,是按照梅瑟法律中有关会幕的图则建成,包括庭院、圣所、至圣所三部分。约柜便是放在至圣所内的。这座圣殿在公元前587年被巴比伦王拿步高破坏,所以充军归来时,以民的第一件事便是重修圣殿

    过人的智慧

    撒罗满有过人的智慧。在列上记载了:一次撒罗满在梦中见到上主,得到允许,赏赐他所求的一切,撒罗满便求上主:「求你赐给你的仆人一颗慧心,可统治你的百姓,判断善恶;否则,谁能统治你这样众多的人民呢?」(列上.3:9)果然,撒罗满是一位智慧过人的天才君王,曾几次,运用高度的判断力来审讯案件,令坏人无可遁形。

    晚年

    由于撒罗满和其他国家通商,他的妻妾中有不少是外国公主。于是在娶她们的同时,也输入了外国的艺术及神明。圣经上说:「当撒罗满年老的时候,这些妻妾迷惑了他的心,勾引他去崇拜别的神」(列上11:4)他晚年时,政治到了颠峰便走下坡。故此在他死后,以色列便呈现了一片混乱。

    结语

    介绍了三位着名的君王后,下一课便进入「传记」体的史书内容。当然,以色列民族中,尚有许许多多的君王,特别在南北分裂之后,犹大和以色列南北各据一方之际,这些君王的事迹可散见于列王纪和编年纪中。由于事迹琐碎,人物众多之故,无法在这里逐一介绍。

    参考资料

     圣经辞典 思高

     救恩史 示

     旧约史书上下 思高

    旧约史书6

    君王的事迹习作

    甲、是非题(请在下列各题中填上表示「是」,或表示「非」)

    口(一)撒慕尔和撒乌耳二人关系密切,同是以色列民族的君王。

    口(二)撒慕尔自幼便蒙天主的召选,成为天主所特选的代言人。

    口(三)所谓「民长式的君王」,是指国家体制组织仍然停留在民长时期的阶段,不过人民因为撒乌耳为他们立了功,而推举、拥立他为王。

    口(四)撒乌耳死后传位给达味。

    口(五)达味死后传位给撒罗满。

    口(六)达味被称为圣王,因为他的一生都无可指责。

    乙、选择题(在下列各题中,请以来选出最适当的答案)

    (一)谁人完成建造圣殿的计划:

    口1.达味。

    口2.撒乌耳。

    口3.撒罗满。

    (二)撒慕尔是一位先知,他执行使命时,是以色列子民的

    口1.最兴盛的时代。

    口2.最低落的时代。

    口3.宗教和道德都上轨道的时代。

    (三)下列叙述中,那一句最符合圣经的记载:

    口1.撒慕尔是第一位君王,而达味是撒罗满的儿子。

    口2.最后的一位君王是撒罗满,最后的一个民长是达味。

    口3.最后的民长是撒慕尔,最有智慧的君王是撒罗满。

    (四)撒慕尔按上主的指示,立了谁为君王?

    口1.撒乌耳和撒罗满。

    口2.达味和撒慕尔自己。

    口3.撒乌耳和达味。

    (五)达味年轻有为,自幼便被上主所选,他是:

    口1.叶瑟的后裔,属犹大支派。

    口2.撒乌耳的后裔。

    口3.以色列民族以外的人。
十五、旧约史书 7、传记(上)多、友、艾
    旧约史书7

    传记(上)多、友、艾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25603800)

    前言

    艾斯德尔被召进王宫,王爱她超过所有妃嫔。

    旧约的十六部史书,我们已介绍了「通史」和「宗教史」(见本单元概论)两部分的书籍,现在进入「传记」的内容。属传记的史书共有六部,其中卢德传已连同民长纪一书内介绍了。这里要研究的有多俾亚传、友弟德传、艾斯德尔传及玛加伯上、玛加伯下五本。

    多俾亚传

    名称

    多俾亚是人名。本书开头时已指出:「这是托彼特的言行录」。托彼特和多俾亚是两父子,也是此书的两位主角。「托彼特」此名若译自拉丁文时,译文为「多俾亚」)但此书是由希腊文译过来的,称其父为托彼特,儿子为多俾亚,若依此译名为书名时,本书应称为「托彼特传」,但全教会一向惯用「多俾亚传」这名称。

    作者

    对于本书的作者及写作年代,至今尚无一个肯定的说法,只能从本书文字内容中猜测。就经文来看,本书作者不是托彼特或多俾亚,而是后人参考他们的记录文件或口传而编着本书的。至论本书十二章中有「你们该把所遇到的一切事写下来」(12:20)的这句话,可能只是写了一些回忆式的文字,并非要写下整本书来。至于本书编着的年代,当在公元前第三世纪,即玛加伯时代以前写成的,而写作地点大概是在巴比伦,但亦有人认为是在巴力斯坦。

    内容

    叙述两个敬畏天主的人,托彼特和撒辣的事迹。他们都是虔守诫命,热心助人的义人。可是,同遭受着极大的磨难;托彼特清贫、埋尸,却换来失明的苦痛,此时,不但邻近的人耻笑他,连他的妻子也出言抱怨,说他行善不但没受赏反而遭惩罚;撒辣是个孝顺,心地善良的女子。可是她的先后七个丈夫,一一在初婚之夜就死了,众人都谩骂耻笑她,令她痛苦不已。托彼特和撒辣都曾哀求上主赐予早死。后来,天主听到他们俩人的祈祷而派遣辣法耳天使来帮他们,安排了托彼特的儿子多俾亚与撒辣成婚。从此全家蒙受上主的祝福,不缺一切。

    主题思想

    本书的内容显然是一段教训世人的事迹。特别在记述过程中,含有浓厚的训导色彩。从两位主角的遭遇,我们见到公义的天主是绝不放弃虔信者对祂的依靠并以更大的赏报赐给他们。作者的目的,除了告诉人冥冥中有一位主宰外,还向世人介绍一位热心敬主守法的模范,使居于外邦人中的人们,看到他们的榜样,遵守梅瑟的法律,走向修德的道路。

    友弟德传

    名称

    友弟德是友弟德传的女主角,本书的命名就是取故事中人物名字为名,一如多俾亚传、卢德传等。从名称看来,这是一本名人传记,但若参考书中内容时,其历史成分亦占相当大的篇章,因此,这书在旧约史书中,既是一部史书又是一部传奇性的名人传记。

    作者及写作年代

    友弟德传的原文早已遗失,而现时所有蓝本是希腊文,但从希腊文的用字与结构方面来看,学者们仍可看出它应是从希伯来文译过来的。既然原文是希伯来文,便可推知其作者是一个希伯来人。以一个希伯来人来叙述自己民族的光荣事迹,自然是感人和传神的。此外,本书的作者对巴力斯坦地理比较熟悉,故叉可推知可能是一个居于巴力斯坦的犹大人所写。由于无法回答作者是谁这问题,故此,对成书年代亦无法肯定,只知道是在书中所述的事迹发生后的一段很长很长的时间才写成的,可能于公元前二世纪时完书。

    内容结构

    本书共有十六章,内容分为前后两部分:

    前部(1:1-7:32):叙述亚述王拿步高大败玛待王阿法撒得后,直下西征,所到地方捷捷胜利,抵达以色列境内迫使以民投降。其时以色列子民见自己四面受敌,便要求投降;

    后部(8:1-16:25):叙述天主怎样藉一名叫友弟德的寡妇,解了以民被困城中的围,使以色列人获胜。在这部份,作者先交待友弟德的家世与为人,然后使用计谋救众人脱险;在结束前亦交待了友弟德的晚年及生活。

    史实问题

    有关本书内容的历史事实问题,引起不少争论。本书开始就说:「拿步高在尼尼微大城为亚述王第十二年,那时阿法撒得在厄克巴塔纳为玛待王」,书中先后提及拿步高这名字二十多次,但根据古史文献来看,在亚述各王朝内,根本无拿步高王。其次自亚述建都尼尼微以来,从未曾与玛待人交战过。再者,书中所述事迹发生的时间是在以民充军归来之后,其时应约在公元前538年左右,事实上,此期间尼尼微早已化为瓦砾。

    为了解释上述的疑难,学者们有两种说法:

    (一) 寓意说——根据这一学说,本书内容并非史实,而是采用了历史体的形式,来激励以民,每当遇到强敌入侵时,要一心倚靠天主,祂必会予以救援。

    (二) 隐名说——认为本书所载均为史实,只是为了当时的特别缘故,作者姑隐真人姓名,而代以犹太人尽知而又曾灭亡了犹大国的拿步高。同时在叙事时,采用了较自由的记事文笔,藉着以民不同时代的史料,汇集一齐,来叙述天主如何拯救一心依恃他的百姓。

    艾斯德尔传

    名称与经文

    本书一如友弟德传,以书中主角为书名;而这位女英雄亦是拯救犹太人免于灭亡的救星。本书自古便流传着两种不同的经文:较短的希伯来文(基督教圣经译本取用)和较长的希腊文(天主教圣经译本取用)两种。现时,思高圣经学会的圣经,将希腊文所特有的段落,按次加入了希伯来文中间,每次以「补录」两字标出,使读者注意。

    内容结构

    叙述天主如何在波斯帝国薛西斯王朝内,藉摩尔德开和艾斯德尔拯救犹太民族免于灭亡的厄运。全书共有十章,经文间加插了六段补录的内容。

    内容和结构大致如下:

    小引:交待当时的政治实况及摩尔德开的梦境。

    第一段(1-2章):艾斯德尔入宫被选为后。

    第二段(3-6章):哈曼意图消灭犹太民族,艾斯德尔设法拯救自己的民族。

    第三段(7-9章):艾斯德尔控告哈曼,要王置他于死地,犹太人得以保存性命后,便起来复仇。

    结论:述说摩尔德开成为薛西斯的总管大臣,梦境终于实现。

    历史价值

    本书内容所提及的一些事实,好像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是一个编造的故事。因为圣经的其他书籍中所记载的波斯王,对犹太民族是相当宽容厚待的;另一方面,君王绝不可能让犹太民族杀死本国七万多的人民。

    不过,另一方面来看,本书内容是十分写实的,例如描述波斯国的政治风俗习惯,朝廷内的荒唐生活等,足见作者对实况甚为熟悉,然而仍不能証明此书是一部历史的书。诚然,不否认本书叙述上有其历史的根据,例如「普陵节」的庆典,在玛加伯下已有记载。如此推论出来,一般认为艾斯德尔传是围绕着一个历史的核心,以自由记述故事式而编成的。

    宗教价值

    如果将本书与其他希伯来文经书相比较,艾传很少提及天主的名字,也未有提及祈祷和盟约等事情(仅在补录经文中出现)。不过,从内容中亦可隐约见到它的宗教思想:犹太民族被选而成为一个独特的民族,常受天主的照顾,决不被屈侮于世俗强权之下,只好投靠上主的庇佑。

    至论本书内容所提及的「复仇」事迹,甚相反今日的基督徒信仰,但是该明白,此书的时代背景是在旧约时代,那时尚未接受基督真理的光照;再者,此书大概写于玛加伯时代,此时期的犹太人正处于另一次亡国灭种的危机中,作者愿以此书来激励同胞,保卫自己的宗教和国家。

    反省‧分享

    *多俾亚父子一生的事迹,对我们面对生活的考验时有何帮助。

    *细读友弟德传一遍,注意她的为人。

    参考资料

     圣经辞典 思高

     旧约史书下册 思高

    旧约史书7

    传记(上)习作

    甲、是非题(请在下列各题中填上表示「是」,或表示「非」)

    口(一)多俾亚传的作者是多俾亚,因为是他的自传。

    口(二)多俾亚传的内容是述多俾亚父子两人的事迹,他们是热心助人的义人。

    口(三)撒辣是一个善良的寡妇,却七次守寡,这是天主对她的不公平表现。

    口(四)友弟德是个智勇双全的女子。

    口(五)艾斯德尔传中,有许多事迹好像是不可能发生的,故此这是一本完全虚构的传记。

    乙、选择题(在下列各题中,请以来选出最适当的答案)

    (一) 艾斯德尔传中,过分地刻划报仇的事迹。今天看来,极相反基督徒精神,是不可接受的。不过,艾斯德尔传却有其可容忍的地方:

    口1.因为是作者故意安排的。

    口2.因为它的时代背景是旧约,尚未得到基督的光照。

    口3.因为它强调旧约「以牙还牙」的精神。

    (二)友弟德传、多俾亚传和艾斯德尔传的共同点:

    口1.都是旧约史书中的杰出女英雄。

    口2.都是犹太民族的救星。

    口3.从个人生活事迹中,反映出天主救世的计划和当代的历史背景来。

    (三)在传记中,有两人因抵受不了磨难而向天主求早死的,他们是:

    口1.多俾亚父子。

    口2.托波特和撒辣。

    口3.友弟德和艾斯德尔。

    (四)艾斯德尔传中,有「补录」的章节,是因为:

    口1.作者后来增加的材料。

    口2.将希腊文所有的段落插入经文中。

    口3.将希伯来文所有的段落插入经文中。
十五、旧约史书 8、传记(下)玛加伯书
    旧约史书8

    传记(下)玛加伯书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25603800)

    玛加伯英勇抗敌,解救了耶路撒冷,重新祝圣圣殿。

    导言

    玛加伯是旧约史书中最后的一本。这本书的主角称为玛加伯,但不同于前几部书般,只记述个人的传记,事实,此书是一部断代的宗教战争史。

    名称

    「玛加伯」是玛塔提雅第三子之名,书中上卷常用其全名称他为「犹大玛加伯」。以玛加伯取名的书共有四卷,前两卷属于正经,后两卷为伪经。卷三是一篇民间故事,卷四是一部伦理书;卷一及卷二便是我们要讨论的玛加伯上下。「玛加伯」的希伯来文原意是「执鎚者」,引申为「犹大有攻打敌人的勇气」的意思。玛加伯一生英勇破敌,可称得上名符其实。

    本书称为「玛加伯」,是因为书中所记的都是玛塔提雅五个儿子,为国家为宗教的奋斗历史,尤其是犹大玛加伯的战绩举世闻名,在犹太民族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时代背景

    公元前331年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占领了波斯和近东各国,建立希腊帝国,并在所到各地推行希腊文化,意欲把古代东方和希腊的文化艺术共冶一炉。于是,每到一地,便竭力将希腊的文武制度,以及言语和风俗,传播在被征服的民族当中。因此,犹太民族也受了这外教文化的影响,而使其宗教受到考验。

    亚历山大逝世后,由于四位大将军争夺帝国大权而纷起干戈来,结果酿成四分五裂,各据一方的局面。犹太地区首先属于统治埃及的仆托肋米王朝管理,迨后于公元200年又属于统治叙利亚的色娄苛王朝管辖,此时的君王本着亚历山大的遗志,尽力推行希腊文化,以改变犹太人的宗教和法律。因此,不少犹太人背弃信仰,叛离祖国。公元前167年,犹大玛加伯五兄弟带头,集合了忠于宗教,热爱祖国的志士,团结起来,展开捍卫宗教信仰的圣战。血战了三十余年,终于恢复了祖国的政治和信仰的自由。

    玛加伯上

    内容

    「加上」所记,为犹太人在玛加伯兄弟五人的领导下,所经过的几十年为本族宗教自由而战的历史。全书共分为绪言及上、中、下三篇:

    绪言(1-2章):描述犹太人在叙利亚王朝统治下所遇到的难题,并面对被消灭的危机,因此,犹太人开始起来反抗。

    上篇(3:1-9:22):记载犹大玛加伯英勇抗敌的过程,战胜叙利亚的三个王国,解救了耶路撒冷,重新祝圣圣殿;并为保卫本族独立而与罗马结盟。但他自己却在一次战争中阵亡。

    中篇(9:23-12:53):叙述约纳堂被选为领袖后,成功的解救了犹太民族,但他自己却遇难被捕

    后篇(13:1-16:24):息孟运用战争和外交手腕,达成本族和宗教的完全独立;然不幸地,为自己的女婿所暗杀。他儿依尔卡诺继父作犹太总督。

    作者及年代

    本书原文为希伯来文,但现在所存者为希腊译文。从内文所载的地理情况和宗教法律等问题来看,知道作者是一位住在巴力斯坦的热心犹太人。着作时代应该在公元前63年之前,即罗马占领耶路撒冷以前,因为文中所见,作者对罗马尚怀着好感。学者的推断,本书大概写于公元前一百年左右。

    由于本书出版年代与所发生的史实相近,可作为认识犹太民族此时期的史实証件,尤其是,作者采用了圣殿和国家档案内所保存的公文,故此,其可信性甚高。

    主题思想

    本书作者对天主有一过于超然的概念,不敢直接称呼天主的名字,而只称天主为「天」(3:18,19,60)或「以色列的救主」(4:30);其次,作者认为犹太人的宗教好像全在于遵守法律及盟约的规条上(2:19-22,27;3:21),以致不惜用武力去攻打异族来保护法律。至论宗教的内在价值:按作者的思想:真正宗教的存在,全然有赖犹太民族的生存,为此,作者认为为着本国的自由而从事战争,与热心事奉天主是有同一的积极义务。

    玛加伯下

    内容

    此书虽称为「玛加伯下」,但实际上与「加上」毫无关系。它实为另一作者所编的犹大玛加伯英雄事迹。

    内容可分为三部分:绪言、前编、后编。

    绪言(1-2章):抄录了两封耶路撒冷的犹太人寄给侨居于埃及的弟兄们的书信。内容是催促侨胞过帐棚节,其后是一篇序言,交待本书所采用的史料和着作目的方法等。

    前编(3:1-10:9):记述犹大玛加伯如何率领人民抗敌,怎样争取了宗教的自由。

    后编(10:10-15:37):记述玛加伯怎样维护宗教的自由。

    假若将全书内容作一仔细的分析时,会发现每个事件都与耶路撒冷圣殿发生关系的,可分为以下五个段落:

    1.(3章)说明如果有热心的大司祭负责尽职守,圣殿必受到天主的保护,不会受亵渎。

    2.(4-7章)在不法的大司祭管领下,圣殿未免遭受亵渎,但虔诚的犹太人舍生致命作补赎,天主又会怜悯他们。

    3.(8-10章)天主因犹大玛加伯及其他忠信者的祈祷,使犹太人战胜敌军,收复耶路撒冷,建立圣殿的新祭坛。

    4.(10:10-13:26)记述犹大依赖天主的助佑,得胜周围的敌人,使他们承认犹太人民的宗教自由,而且对圣殿表示尊敬。

    5.(14:1-15:36)犹大因卖国的大司祭阿耳基慕的煽动,又发生战事,但亵渎天主及圣殿的尼加诺尔终不免战败阵亡,犹太人因此赞颂天主。

    作者及年代

    本书原文是希腊文。据2:23所载:作者是依照一位基勒乃人雅松所写的五卷史书,来编辑了本书,作为犹太人在犹大玛加伯领导下为宗教自由作战的历史的撮要。至于,谁是此书的编辑者,无法确定,但可推知是一位侨居于亚历山大里亚的犹太人。至于成书的年代,应在公元前124年以前、因为在本书开始的两封邀请信中,第一封信尾有「现在,盼望你们也过『基色娄」月的帐棚节。书于一八八年」字旬,圣经注明指出「一八八年」即公元前一二四年。故此,推论此书的成书日期是在公元前一二四年后。

    主题思想

    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宗教思想。由宗教观点来看,加下远超越加上。他有一些新的观念:如论复活、来世、永生、为亡者代祷等观念,都是在旧约其他经书内,从未提及或欠明确的指示。

    在作者的宗教概念中,天主的住所是举世闻名的圣殿;天主是掌管天地的主宰和审判者,没有人可以违法;但对守法者却加以照顾呵护。死亡不是人生的终结,现世的痛苦可以换来永生的福乐。

    史书总结

    旧约史书,以玛加伯下作结。由于每一本史书的作者不同,以及写书角度不一的缘故,很难把各书间的内容连贯起来,而且,有部分事迹的内容同时出现于两本书内。这些都容易使人混淆和难以集中。幸而,我们读旧约历史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寻找史实的真相,更重要的是领悟宗教思想的寓意,和透过信仰的角度,找出天主的启示来。从众多圣祖及圣徒的生活事迹中,反映出基督徒要走的道路,或是成功,或是失败,都不是最重要,要紧的,必须要把握的,只有一点,就是透过这些得与失的际遇,而找到天主,永不离弃祂,承认祂是照顾我们的主宰。

    反省‧分享

    *从玛加伯传所载的英雄事迹中,你觉得他们对国家民族以至宗教的热忱如何?你对这热忱有何反应?

    参考资料

     圣经辞典 思高

     旧约史书(上册) 思高

    旧约史书8

    传记(下)习作

    甲、是非题(请在下列各题中填上表示「是」,或表示「非」)

    口(一)玛加伯上和玛加伯下原为一本书,因为太长而将它分为二。

    口(二)玛加伯一书是玛加伯的自传。

    口(三)取名「玛加伯」的书共有四卷,前两卷属正经,后两卷属伪经。

    口(四)玛加伯上和玛加伯下两书之间,是没有连贯性的。

    乙、请从所介绍的传记人物中,选出一位你最深刻的并述说他对你信仰生活的影响。
十六、先知书 1、先知书导论
    先知书1

    先知书导论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 (25603800)

    前言

    梅瑟是以色列民族的救星、立法者、中间人、领袖;但也是一位先知。梅瑟自被召叫开始,便完全的无条件的委身于任务中,这种献身于真理的精神,正是一个先知的基础。所以,梅瑟可称得上是一位杰出的先知。

    若苏厄书、民长纪、撒慕尔纪上下、列王纪上下,通称为「前先知书」,其中记述了一些实堪称为先知的人物︰如德波辣、撒慕尔,纳堂等人。在列王纪中,亦记载了厄厘亚和厄里叟等初期大先知的事迹。「前先知书」便因此而得名。

    旧约先知书共有十八部,是以先知们的名字为书名,内容是有关该先知的事实。这些先知书被称为「后先知书」。

    先知的意义

    指「先知」(PROPHET)的名词,在旧约里有三个之多(1)Nabi译作「先知」,(2)Rohe及(3)Hozeh均译作「先见者」。后来普遍的用上了「先知」这名词。

    「先知」一词,实不恰当,未能表示出这些人的特殊使命来。因为,他们的任务不在于「预言」未来的事,为此原文称其为「天主的人」,「先见者」,「受神恩者」或「上主的使者」等。除这些译名中,另有一个最为适当的是「发言者」或「代言人」,因为这名称与原来希腊文名词Prophetes的固有意义︰「代替天主或神明讲话的人」相吻合。不过,先知一词中国教友已习惯使用了几百年,如要更改起来也不容易。

    先知的任务

    先知是天主委派的最高导师。其目的要他们以自己的任务和预言督导君民,使他们保持并奉行天主藉梅瑟所颁赐的盟约﹔其次是促使君民准备接受基督赐与世人的新约。换言之,是维护并教授天主的法律,给百姓指点法律的意思和精义﹔督促他们遵守法律,矫正他们的过犯,指示他们朝拜上主要有至诚,保全祖先传下来的信仰的完整性。因此,我们不难发现,何以先知们在政治与社会等问题上,常有无比的势力。与此同时,发表有关默西亚的预言,准备迎接默西亚,将他介绍给世人。

    先知任务最旺盛的时期,始自撒慕尔;那时以色列民族建立了君王政体,以民自此便开始远离天主。为使君王不陷于独栽专政,横行霸道,为提醒他们只是代理天主行事,一切权力仍然是属于天主的;天主便派遣先知来指导、训诲、斥责及惩罚他们。当时的先知有撒慕尔、纳堂、加得、厄里亚、厄里叟、依撒意亚、耶肋米亚等人和其他的一些先知们。

    先知的蒙召

    每个先知都是天主召叫的,圣经中都清楚记着他们蒙召的经过情形(见出.三、四章;亚.七章;依.六章;耶.一章;则.一章等处)。这种委任,为他们是意想不到,且甚为难做的,所以,有时候他们会拒绝接受。

    这些蒙召的人能清楚办别出,何者是来自天主使命,以及何者是发自内心所生出思想。天主的神降在他们身上,使他们亲自听到天主的话;上主并将自己的话放在他们口中,藉神视以显露自己的意旨和计划。这一默感启示的神秘方式是超然的事,在这些人身上发出一种不能抗拒的使命感,致使他们历尽艰难,也要起来宣讲、发言。在圣经中,我们常听到先知们的开场白说:「上主这样说,」「上主对我说,」「上主晓谕我说,」结尾时又加上:「这是上主万军天主的断语。」

    先知书

    所谓先知书,是先知们将自己的神谕记录出来。这些先知称为「着述的先知」,亦即先知书中所载的四大先知,和十二小先知。有时天主命令他们录之于书。记录的用意,是将最重要的言论留传后世,作为他们超然使命的証据。当同代的人顽强无信时,先知们便只有寄望下一代的人民身上,更作为他们警惕之用。这些记录出来的言论,不但与旧约民族有关,同时也关乎新约的信徒。所以,先知书实有其恒久而高的价值。

    将先知言论和任务集成一本书的过程,是相当复杂的。其形成过程,简单来说,可分为三个阶段︰先知本中,他的门徒,和最后的编辑者。

    大多数的先知都是宣讲者,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神谕,有时也解释神谕的意义。先知们都有些徒弟,他们把老师的言行,以及口传的言论,收集成书。有时为了使老师的言论能配合时代所需增添了自己的注释。最后的编辑者,是在充军之时,或以后,将先知门徒弟所保存的书籍收集一起,按照序编排起来,有时也加上按语,或插入一些较晚才出的预言,使人看来,好像是出自原先知着作一样。因此,可了解,在某先知书中时常会有其他先知的资料包括在内。

    先知书书目

    旧约先知书包括四大先知和十二小先知书。四大先知书为依撒意亚、耶肋米亚(亦包括巴路克,附于耶肋米亚之后),厄则克耳和达尼尔。十二小先知书包括欧瑟亚,岳厄尔,亚毛斯、亚北底亚、约纳、米该亚,纳鸿、哈巴、索福尼亚、哈盖、匝加利亚和玛拉基亚等。

    先知书的文体

    先知书内容有其较独特和常用的体裁,是和一般史事述不同。首先最常见的是充满象征的隐喻笔法,这是因为天主常用象征神视,将自己启示给先知,故此言语中充满譬喻;另外的两个原因是来自以民的心理特性和他们的施教固有方式。以民的心理好具体而忌抽象,故此,启示的内容便多以比喻象征说出来。以下是先知书内容常用的表达笔法︰

    1) 历史的记载︰天主的启示,亦透过人类的历史事迹,大多数来自先知的弟子所撰述,行文与史书相同。

    2) 宣讲的纲要︰此类纲要构成先知着作的主要部分。其体裁是演说的体裁。此类演说体裁,在希伯来人则带有如诗节般的对偶、音韵内抑扬顿挫的节奏感。故此,说先知的言论如诗一般是没有错的。这些言论的收集大都出自先知,间亦有来自其门徒。

    3) 神视的描写︰大多出于先知的手,在这类描写之后,有时附有神视的解释。

    4)诗歌︰有许多先知的神谕,是用诗体写成的。差不多在每个先知的着作内都有,在诗歌内,先知给自己的预言,披上了一件诗的外衣。

    总括来说,先知书的文学是旧约文苑中的奇花。隐藏着以色列的宗教精神,向人类传递信仰的喜讯,以准备主耶稣的福音。为认识耶稣的祖先的历史,先知们的着作是不可忽略的。

    先知与选民的关系

    在天主的选民和他们的先知之间,有一种特殊的爱与恨的关系。有些人见到先知受苦,被监禁,甚至被处死,而甚感快乐;另有些人却害怕先知;虽然不伤害他们,但也不听从他们的劝苦;但也有一些人,当他们听先知说话时,正听到他们心中所思所想的一些话,但是他们自己不敢说出来,现在先知们替他们说了出来。事实上,也有一些人常追随着先知,时时听从他们的每一句话,并按照他们英雄行事的态度去生活。

    先知们受迫害虽是家常便饭,但决不抛弃或离弃他们的民族。他们虽见到选民的罪行,但决不否认自己是选民的一份子。

    先知是选民的批判者,但选民也是先知的批判者。经过了几个世纪,选民才完全接受了先知,并承认先知为受大主默感的人。

    这一个单元,我们将给各位介绍每一本先知书的内容及背景。

    分享

    *分享某一个先知的事迹,并说出你对他的印象。

    参考资料

    *圣经辞典 思高

    *先知书上册 思高

    *信仰旅程11思高

    先知书导论习作

    甲、 是非题请在□内填上ˇ表示「是」,或x表示「非」)

    □ (一)先知的出现,都集中在后先知书的时期,所以,在这之前,没有先知。

    □ (二)当天主召叫先知时,他们都很清楚自己的使命,高高兴兴的接受。

    □ (三)将自己神谕记下来的先知,就是旧约先知书中的四大先知和十二小先知。

    □ (四)先知所记录的言论是关乎旧约的事迹,所以与新约时代没有关系。

    □ (五)先知书的形成,要经过先知本人的记录,门徒的搜集和后人的编辑等过程。

    □ (六)先知书的文体瑰丽,具诗篇的色彩,成为旧约中的最佳文学作品。

    乙、选择题在下列各题中,请以ˇ来选出最适当的答案)

    (一)先知书内容喜用「象征的隐喻」笔法,因为

    □ 1. 不想一般人易于理解

    □ 2. 以保持先知的独特性

    □ 3. 天主亦使用象征神视来启示自己

    □ 4. 这是以色列人施教的方式

    (二)「先知」PROPHET这名词的最适当的译名是︰

    □ 1. 先见者

    □ 2. 预言者

    □ 3. 受神恩者

    □ 4. 代言人

    (三)选民对待先知的态度

    □ 1. 完全接纳他是上主所派遗的

    □ 2. 处爱与根的特殊关系人,因个别而有不同反应

    □ 3. 时常与先知作对,做相反他教训的事

    丙、写出四大先知和十二小先知的书名来。
十六、先知书 2、依撒意亚书
    先知书2

    依撒意亚书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 (25603800)

    前言

    南国犹大的先知中以依撒意亚最为着名,与他同时期的尚有亚毛斯、欧瑟亚和米该亚三人。四人都是约同于公元前750-740年之间蒙召作先知的。

    在研究先知的着作时,我们先要了解其时代历史背景,特别是国家安危面临的考验。

    历史背景

    要认识当时以色列民的历史背景,可阅读列下15-20章及编下26-32章的记载。撒罗满王国之后,分为南北两国﹕北是以色列国﹔南面是犹大国。在公元前八世纪,亚述国占据小亚细亚,迫近巴力斯坦边境,威胁以色列及犹大进贡纳税。以色列王为脱离亚述势力起见,与利亚(大马士革)联盟,并邀请犹大国王阿哈次同来参战,但遭阿哈次拒绝。因此,以色列和利亚一齐进攻犹大,以致犹大王反要求助于亚述来帮忙攻打以色列。结果导致以色列的沦亡,而犹大自己更要纳重的税项。

    约二十年之后,犹大国阿哈次的继位者希则克雅,低估了亚述的武力,拒绝纳贡,遭亚述的进军蹂躝,占据了四十六座城镇和一些村庄。亚述新王散乃黑黎布直逼耶路撒冷,幸在上主的保护下,亚述王只取了贡物便退兵,而耶路撒冷和犹大都得以幸免祸害。

    依撒意亚生平

    依撒意亚(Isaiah)是阿摩兹的儿子,约生于公元前770-765年之间,他的名字解说「上主施救」,他的妻子是「女先知」(8:3),并有两个儿子。依撒意亚是一个犹大人,自幼受良好的教育,具有诗人的才华。

    公元前740年,依撒意亚在神视中蒙召为先知(6:1-13),任职于耶路撒冷,四十年间,与北国的欧瑟亚、南国的米该亚同时出任先知职,历经了三代君王。

    依撒意亚的先知工作,可分为四个阶段:

    (1)纳堂执政时,依撒意亚在场目睹国内的奢侈淫靡、崇拜邪神,剥削贫民等罪恶。依撒意亚宣布雅威的日子快要来临,劝以民悔改,不从者必遭惩罚。

    (2)阿哈次时代。阿哈次不加入反对亚述的行列,而引起了利亚厄弗辣因之役。此时依撒意亚到处出力宣讲欲挽救这政治危机。他劝阿哈次不要投靠亚述,而应以忠于西乃盟约去博取天主的保护。可惜阿哈次没有听从劝告。

    (3)阿哈次晚年时代。先知预言北国的沦亡,同时也宣告亚述帝国的灭亡。

    (4)希则克雅时代。希则克雅受到埃及的唆使,加入反对亚述的联盟,因而遭受报复,几乎失落整个犹大国。当时希则克雅求先知代祷,先知预言了亚述的惨败。

    依书的内容结构

    按近代学者们的意见,将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预言(1-39),记载了依撒意亚在亚述时代所讲的许多预言,这些预言通常是没有按照时代的先后,及逻辑的层次编纂成;此外,还有一个「历史附录」(39:5-8)。此历史附录可视为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的连接环,因为此段载有依撒意亚论以民充军巴比伦的预言,使读者更易于了解第二部份以巴比伦为主题的预言。第二部分是「安慰书」(40-66)。安慰书又分为两段:前段描写天主藉波斯王居鲁士,将百姓由充军的苦患中释放出来(40:1-49:3),并藉「上主的仆人」解救他们于罪恶(49:14-55:13);后段颂扬默西亚要建立的神国,及「以色列圣者的熙雍」,即是要作为万民中心的新耶路撒冷(56:1-66:24)。

    全书内容大致列表如下:

    I) 预言集

     1. 前言(1)

     2. 向犹大宣示的神谕(2-6)

     3. 厄玛奴耳书(7-12)

     4. 论外邦的神谕(13-23)

     5. 依撒意亚大默示录(24-27)

     6. 论以色列及犹大的神谕(28-33)

     7. 依撒意亚小默示录(34-35)

     8. 历史附录(36-39)

    II) 安慰书

     前段 1. 上主是教主(40-48)

     2. 新熙雍(49-55)

     后段 1. 劝勉悔改(56-59)

     2. 新耶路撒冷(60-66)

    神学思想

    依撒意亚的神视(第六章),可作为他神学思想的根源。他一世的最大分野线,是在受召为先知时所看见异象的时候,从此结束他的青年期,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依撒意亚一生总未忘记此一时刻。此一时刻所见到的要义,或是关于天主的,或是关于以民的,或是关于以民的,或是关于他们将来的命运都深印于依撒意亚脑海中。在神视中,先知彻悟天主是全能的,圣善的,创造万物和人类历史的主宰者,至于选民的使命,应该是充满义德,忠信诚实,敬畏上主的人民,可是他们的生活却与使命背道而驰,远离天主。先知也看到他们的未来命运,因执迷不悟而遭到天主的惩罚,受到外邦人的欺侮。最后,亦因着天主的仁慈:纵使这些人背叛祂,天主却不令他们灭绝,并使他们再产生一个圣善守法的后代,要与这后代缔结新约。这就是依撒意亚宣布的三项要义。

    作者问题

    有关本书作者的问题,无论在旧约或新约中(见德.468:25-28,玛.3:3,8:17,路.4:17等处)或在古时犹太教和基督教会的传说内,都以后两部同为依撒意亚的着作。同样,一九四七年在死海西岸谷木兰山洞中所发现的依撒意亚,其希伯来文抄卷和希腊译本,均以依撒意亚为全书的作者。当然,这并非说先知亲笔写了一切;在书中他说过:「证件已绑好,训诲在我们徒中已封缄」(8:16)可见他曾委托他的门人弟子,将自己的预言暂为收藏。可能在充军的末期,先知的后辈子弟将这些预言宣布出来,并稍事修改,为使人更易了解,或为更适应当时的环境,这都不妨称依撒意亚为全书的作者。

    至于一些反对依撒意亚书1-66章为先知书作者的人,将此书分为三部分:1-39章;40-55章;56-66章。第一部分称为依撒意亚一书,并以此为先知的着作;其余的40-55章称为第二依撒意亚,认为是被掳期间,由一位居于巴比伦被掳的以色列民中的不知名作者写成;第三部分56-66章称为第三依撒意亚,是充军回国后由一位或多位作者写成的。

    关于「默西亚」的预言

    在众多先知中,影响新约教会最深刻的一本书,是依撒意亚先知书,因为他曾论及默西亚的诞生(7:14,9:6,11:1)他超绝的本性和使命(7:14,9:5,11:4,42:1-7)和他赎罪救世的大业(53章)。因此,依撒意亚堪称为「旧约中福音的宣传者」。以下我们选择了先知在书中关于默西亚的预言略作分析:

     厄玛奴耳(7:14,8:8,9:6)

    「……吾主要亲自给你们一个征兆:看,有位贞女要怀孕生子,给他起名叫厄玛奴耳。」(7:14)

    「厄玛奴耳啊!他展开的两翼,将掩盖你广阔的疆土!」(8:8)

    「有一个婴孩为我们诞生了……他的名字要称为神奇的谋士、强有力的天主、永远之父、和平之」(9:5)

    「征兆、童女生子、神奇谋士、强有力天主」以上的名称都是先知用来描写「厄玛奴耳」;孩提时期的默西亚,诞生时即赐予「厄玛奴耳」的名字,意思是「天主与我们同在」,这喻寓了他是人类的救星,带给人们福乐,是使人畏惧的天主。所以在「8:8」及「9:6」两段中,先知用了许多有力字眼来描写默西亚。

     苗芽、嫩枝(4:2;11:1;6:13)

    「那一日,由上主所发出的苗芽,必成为以色列遗民的光辉与荣耀;地上的果实必成为他们的夸耀与光彩。」(4:2)

    「由叶瑟的树干将生出一个嫩枝,由它的根上将发出一个幼芽。」(11:1)

    「……圣善的苗裔将由这余干产生」(6:13)

    先知以「苗芽、嫩枝」来代表默西亚。「叶瑟」是达味的父亲。先知不但说默西亚是达味的后裔,还说他将是生于微贱的达味后代的一位,因为「嫩枝」、「幼芽」不是生于茂盛的树,而是生于一个被砍倒的树干上。

     主的仆人(42、49、50、52、53各章内)

    作者用了相当长的章节来描绘「上主仆人」的威严,本书内共有四首「咏『上主仆人』……」的诗歌,从这些诗歌的内容,及历代的传统解释,多认为这位「上主仆人」应指默西亚;其余的章节,则说出默西亚的特性来。

     基石(28:16)

    「看,我要在熙安放一块石头,一块精选的石头,一块宝贵的角石作基础,信赖的人必不动摇。」(28:16)

     「以基石」「角石」来比喻默西亚,给人一份稳固靠的信赖。在新约的「玛21:42」中亦以「匠人弃而不用的石头」来形容默西亚。

    结语

    依撒意亚所宣布的讯息,丰富而又圆满,我们在这里所提及的,只是个简略的概要,但是,仍可以看出先知宣示的一贯神学思想来:天主仁慈的召唤;以民虽违命,但天主却将这召选伸展下去到达味的后代;终于,这圣善的后代在耶路撒冷出现,完成使命,他就是默西亚。

    反省、阅读

    *细读依1-39章的内容。

    *分享个人对依撒意亚先知的印象。

    参考资料

    ‧圣经辞典 思高

    ‧先知书上册 思高

    ‧以赛亚书研经导读 天道书楼

    ‧信仰旅程11,12 思高

    依撒意亚书习作

    甲、 是非题(请在□内填上ˇ表示「是」,或x表示「非」)

    □ (一)依撒意亚是在BC740一次神视中被召为先知的。神视中有「色辣芬」出现,「色辣芬」是魔鬼的名号。(见6:1-12)

    □ (二)依撒意亚在职其间,经历了三个君王,而工作则分为四个阶段。

    □ (三)依撒意亚之外,尚有依撒意亚一书、二书、三书等,这些书与原依撒意亚书全无关系。

    □ (四)依撒意亚书的内容分为「预言集」和「安慰书」两部分。

    □ (五)依撒意亚是南国先知中最着名的一,和他同时期的尚有亚毛斯、欧瑟亚和米该亚。

    乙、选择题(在下列各题中,请以ˇ来选出最适当的答案)

    (一) 撒罗满王死后,以色列民族:

    □ 1. 成为统一的犹大民族

    □ 2. 分为以色列国和犹大国

    □ 3. 由依撒意亚先知带领他们

    (二)「看,有位贞女要怀孕生子,给他起名叫厄玛奴耳。」这句话是谁说的?(7:14)

    □ 1. 上主

    □ 2. 阿哈次

    □ 3. 依撒意亚

    (三)上题这句话的意思是指着谁说的?

    □ 1. 上主

    □ 2. 默西亚

    □ 3. 依撒意亚

    (四)依撒意亚先知一生的转捩点︰

    □ 1. 自出生便被主召唤时

    □ 2. 晚年时候

    □ 3. 受召神视时

    丙、分享一件你较为熟悉的依撒意亚先知的事迹,并说出个人的感受。

    欢迎读者写下对「依撒意亚书」的疑问,并连同完成了的习作寄交下列地址;寄回习作后,你将获得「耶肋米亚书」慕道函授课程。
十六、先知书 3、耶肋米亚书
    先知书3

    耶肋米亚书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 (25603800)

    前言

    耶肋米亚先知书是众多先知书中最长的一本。与耶肋米亚同时期的先知有索福尼亚、哈巴谷、纳鸿和厄则克耳。耶米亚是四大先知中之一,他蒙召为先知凡四十年之久,其时适为选民历史上最惨痛的阶段,耶肋米亚善尽了他难尽的职务。

    历史背景

    希则克雅继位犹大王时,依撒意亚结束了先知的任务。此时期的政治最受称赞,因为希则克雅为人忠诚正直,可称得上是达味以后的最好君王(列下18)。至于他的儿子默纳舍,却是个人所公认的坏君王,他的作风正与他父亲的相反。之后是儿子阿孟继位,阿孟和默纳舍一不好,在位不久便被部分将领杀死。后来,百姓推选了达味的一位后代约史雅为王(列下21)。当时约史雅只得八岁,明显的,大权是落在耶路撒冷的司祭和先知们手中。在约史雅二十五岁时,即开始了犹大王国的种种改革(列下22-23),他是一位正直虔诚的国王,全国人民对他抱着很大的希望。

    公元前612年,亚述首都落入巴比伦人手中,亚述力图补充军力与巴比伦决战。609年亚述与埃及联手攻打巴比伦。亚述与埃及原为世仇,约史雅王要阻止埃及与亚述联合,便出兵和埃及交战,结果,阵亡战场。当时他只得三十九岁。后来便立了他的儿子约雅金为王。

    约雅金是个暴君,生活奢华,强迫人民纳重税。耶肋米亚先知认为他这个人应当「埋葬他,如同埋一匹死驴。」(耶.22:19)他逝世的那一年,巴比伦人已兵临耶路撒冷城门下。

    耶苛尼雅继位为王(列下24)不到三个月,耶路撒冷即被占领,国王和成千累万将军被充军去,其中厄则克耳先知亦在内,此为第一次充军。巴比伦人立了傀儡漆德克雅来统治在耶路撒冷和犹大的余民。漆德克雅是个好人,有善意,可惜没有魄力和勇气。他和耶肋米亚是好朋友,亦时常保护他。可是,他无法管制反巴比伦的爱国分子的行为,他们拒绝给巴比伦纳税,于是激怒了巴比伦人,他们便入城大肆杀戮,将圣殿夷为平地,城内所有人都被掳去充军,巴比伦立了革达里雅为犹大省长来管理留下来的犹大人。不久之后,他为一些机会主义者所杀,这些人因怕巴比伦人回来复仇,便一行逃往埃及,当时也挟持了耶肋米亚先知一起去(列下.24:18;25:30)。

    耶肋米亚生平

    耶肋米亚JEREMIAH,意思是「上主高举」,生于耶路撒冷以北四公里左右的一个阿纳托特村庄。父亲名叫希耳克雅,是阿纳托特的司祭(耶.1:1)。耶肋米亚被召为先知时年约20-30岁间,当时他曾以自己太年青来推辞先知职责。这事发生于犹大王约史雅第十三年,即公元前626年。

    耶肋米亚自幼接受良好的宗教教育,过着简朴的乡村生活。这在他的着作上可以清楚的看到︰先知不时以热切留恋的心情提到他家乡的田园、牧场、山上的橄榄及平地上的无花果树。可是,在被选作上主的先知后,便毅然放弃田园生活,搬到腐化败坏的首都耶路撒冷,执行先知的任务,而开始他一生充满痛苦、侮辱、误会、恫吓,甚至受体刑及监禁的悲惨生活。

    耶肋米亚一生的事迹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 自蒙召至约史雅王逝世(627-609)。

    (二) 从约史雅逝世至约雅金被掳(609-597)。

    (三) 从漆德克雅为王到耶路撒冷毁灭(597-587)。

    (四)耶路撒冷被毁灭之后,包括他被挟持到埃及的一段时间。

    耶肋米亚的故事就此结束,我们知道在那里去世?埃及?或返回耶路撒冷?

    作者问题

    耶肋米亚先知书共有五十二章,是一本大书。由于本书的写作既无顺序的历史,又无理论的逻辑发展,可推知此书由许多本不同的短集子组合而成。虽然大部份内容出自先知手笔或由他口述,其弟子执笔,至于另一些没大关系的部分,是由后人所加添的。

    以上的说法颇有根据,因为如果我们细读一下第36章,便看出︰

    1. 耶肋米亚在公元前605或604年间将神谕及预言编成两个集子,笔之于书。第一个集子被君王烧掉,第二个内容丰富的集子却保存下来。

    2.同一章又告诉我们先知在书写时,叫了巴路克为助手或秘书,这也可以解释,为何这本书有不少地方,是以第三者的口吻编写的。至于书中所载的一些关于耶肋米亚先知生平的细小事迹,亦可能是由巴路克记下来的。

    全书内容结构

    如上文说,耶肋米亚书是一部颇大的作品。将全书五十二章作一概括的划分时,按其章节编排顺序,可分为下列几个重点︰

    一、 序言(1︰1-19)关于先知蒙召的经过。是耶肋米亚于年老时的一段回忆(1:4-10),他想起当年接受召唤时曾有所怀疑,事情过后,他看到上主对他的照顾和鼓励。

    二、 有关犹大的神论(2-29章)

    (1) 伦理丧亡,预告惩罚(2-6章);

    (2) 对圣殿的迷信和宗教的形式(7-10);天主不再宽恕违犯盟约的百姓(11-17);陶工及陶器的象征,先知的悲痛(18-20)。

    (3) 攻击王室、长官、宗教人士,尤其是假先知(21-23)。以无花果的象征说明犹大的厄达(24)。

    (4) 预言七十年的充军及关于各民族的神谕(25);关于圣殿的言论,先知的被捕和释放;先知乌黎雅的悲惨死亡(26);耶肋米亚与假先知的冲突(27-28)。给充军同胞的书信,假先知们的抗议(29)。

    三、 关于默西亚时代的预告(30-33)

    (1) 以民的回归及复兴;新盟约(30-31)

    (2) 购买田产象征以民必然的复兴(32)

    (3) 以民将安享默西亚时代的和平(33)

    四、 耶京被困期间的神谕(34-40:6)

    (1) 漆德克雅国王及人民撕毁协议的神谕34)

    (2) 勒加布人忠义的美表(35)

    (3) 约雅金王焚毁先知的预言集(36)

    (4) 先知受监禁以及漆德克雅国王的交换(37-38)

    (5) 耶京失陷;先知被救(39:1-40:6)

    五、 耶京失陷后的神谕(40:7-45:5)

    (1) 巴比伦所委任的总管被犹太人所杀(40:7-41:18)

    (2) 犹太人挟持先知逃亡埃及;先知在埃及(42-44)

    (3) 附录︰先知安慰巴路克(45)

    六、 关于异民的神谕(46-51)

    七、 历史的附录(52)关于犹大灭亡,耶京被毁,圣殿被劫,朝臣被杀,耶苛尼雅国王获释(52)。

    耶肋米亚的讯息

    耶肋米亚先知一如其他的先知,给当时的人指出一条生路,也劝勉以色列人及早回头,寄以希望;然而更重要的是耶肋米亚活行动来教导他人。往往,这些含有象征性的行动的影响力比先知亲口宣布的预言还要大,因为耶肋米亚是个亲近天主,时常祈祷的人。当上主的话传给他之时,在他还没有宣示给人民之前,他自己已于生活中实践出来了。可以说,这是先知的行为。除此之外,自耶肋米亚书中,我们得到以下的讯息︰

    一、 真实的宗教--上主要的是真诚的信赖和献礼。一切虚伪的行为,有口无心的奉献,上主是摈弃于外的。当时的人民以为只要遵守宗教规诫,上教堂,献圣仪,守安息日等便可以得到上主的保佑祝福。他们事奉上主不是以爱为出发点,而是在寻求安全庇护。先知在此告诉人民︰「以色列的天主这样说︰改善你们的生活和行为……不要信赖虚伪的话说︰这是上主的圣殿……」(7:3-11)

    二、 重订新约--宣讲的高峰是31章内的「重订新约」。先知指出无论多大的过犯,上主都可宽恕,可以使一切复新,因为上主是慈悲仁爱的,祂视以色列子民为宠儿(31:20)。

    「看,时日将到……因为我要宽恕他们的过犯,不再记忆他们的罪恶。」(31:31-34)

    二、 先知的个人经验--耶肋米亚个人与上主间的关系,很可视为为我们与主交往的典范。他和我们每个人一样有个性、有软弱、有不足的地方……。以下是先知在书中的记述︰

    (1) 从先知书的一些记述中,我们得到不少关于耶肋米亚的个人资料︰他的性格、他对事物的反应、对信仰的执着或怀疑、对主的服务或躲避等,都在他的述内容中无遗的表达出来。除了圣保禄外,相信耶肋米亚的生平,是圣经中墨较多的一个了。有空时,可读读以下的章节︰12:1-5;20:7-8看看能否更了解先知的为人,同时也反省一下自己的的信仰实况。

    (2) 另一个典型的实例︰先知的召叫(1:4-19)。从记载中,我们见到一幅活生生的图画,天主与人的交往过程︰事件是在祈祷中发生的,这是天人交往的亲密时刻。先知的反应是那么的真和人性化,他一如常人般表示出惧怕和对自己无信心。于是以「我还年轻」为藉口,来拒绝回应;最后,上主以「有我与你同在,协助你」来鼓励支持他,他才接受下来。此后,耶肋米亚便以一生的岁月,来完成上主所托付给他的事务。

    结语

    耶肋米亚的一生,若从人的角度来看,可算是失败极了。四十年,几乎没有人听从他,他被自己的同胞拒绝、憎恨和逼迫,他虽不遗余力的警告百姓,但犹大仍遭灭亡。可是,从信仰的角度来看,耶肋米亚是成功的,因为他遵守上主的旨意,宣扬祂的讯息。他实实在在是个忠信的仆人。他给以民留下的是一份无限的希望︰南北两国必将复合,一个新而永久的王国--默西亚王国会建立起来(30-33章)。

    反省、阅读

    *细读本课内文所引用过的章节内容。

    *分享你对耶肋米亚先知被召过程(1:4-19)的感受。

    参考资料

    ‧圣经辞典 思高

    ‧先知书中册 思高

    ‧信仰旅程13 思高

    ‧耶利米书研经导读 天道书楼

    ‧HowtoReadtheOldTestament E.Charpentier

    耶肋米亚书习作

    甲、 是非题(请在□内填上ˇ表示「是」,或x表示「非」)

    □ (一)耶肋米亚年纪很大才写下记录,而事实上他在被召叫时,年纪也是相当大的。

    □ (二)耶肋米亚在担任先知职务期间,先后经过了多位君王,共四十年之久。

    □ (三)耶肋米亚和依撒意亚是同时期的先知,一个在南国,一个在北国。

    □ (四)耶肋米亚一生经过不少艰难困苦,在他年老之日,回忆起过往的事迹,便坐下将事迹一一记述出来,而成了这本伟大的着作「耶肋米亚书」。所以,我们相信,这本书全出自先知的手笔。

    乙、选择题(在下列各题中,请以ˇ来选出最适当的答案)

    (一) 从耶肋米亚一生的事迹中,我们见到

    □ 1. 他彻底的失败。

    □ 2. 他对上主的忠心。

    □ 3. 他对强权的无能妥协。

    □ 4. 天主对人的作弄。

    (二) 耶肋米亚向以民宣示的天主,是一个怎样的神?

    □ 1. 一个从不计较人们行为真伪,只要求人有信德的神。

    □ 2. 一个非常公正不苛,严厉非常的神。

    □ 3. 一个要求人以爱为出发,以行动来回应信仰的神。

    (三) 耶肋米亚在面对上主的召唤时,他最初的反应是︰

    □ 1. 勇毅非凡,唯命是从。

    □ 2. 畏惧退缩,尝试推辞。

    □ 3. 充满信心,承担使命。

    丙、细读本书第十二章,从先知与上主的对话中,可见到他和上主之间的交往关系,试简述你个人的感受。
十六、先知书 4、哀歌、巴路克书
    先知书4

    哀歌、巴路克书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 (25603800)

    前言

    哀歌和巴路克书在旧约中紧随耶肋米亚之后。因为这两本书都和耶肋米亚有点渊源。哀歌一书,传统上认定为耶肋米亚所作;巴路克则是耶肋米亚的弟子,同时做过他的秘书(见耶32:12-16;36:4-32)。这一课我们同时介绍哀歌和巴路克这两本书。

    哀歌

    名称

    圣经上为哀悼耶路撒冷京城于公元前587年失陷敌手的悲惨事迹,有一个集子,称之为「哀歌」(BookofLamentations)。哀歌这本小书是由五篇诗歌组成,希伯来人以其第一词「厄卡」(Ekah)为名时,意即「怎么」?亦有称为「克诺特」(Qinoth),意即现今所称的「哀歌」,希腊译本及拉丁通行本皆以此为名。

    哀歌此书在原文上的位置,是属于杂集,为五卷经中的第三部(「五卷经」是以民在节日上诵读的五部经书,包括雅歌、卢德传、哀歌、训道篇和艾斯德尔传),置于卢德传和训道篇之间,是每年「阿布」月(即七、八月间)九日斋期应公开诵读的一本书,以纪念耶京的毁灭。七十贤士译本则将它放在先知书中,位于巴路克及耶肋米亚先知的书信中间。拉丁通行本却将它置于耶肋米亚书之后及巴路克之前,亦即现时中译本所取用的。

    作者

    从本书内容看来,哀歌的作者无疑是当时耶路撒冷毁灭时的见証,与同胞共同身历这大难的人。本书在原文版本无提及作者姓名,七十贤士译本亦未见提及作者是谁,祇是在书首加上一句小引,注明本书是耶肋米亚先知的作品。到了拉丁通行本便将这句外加的小注,正式作为本书的标题︰「耶肋米亚先知的哀歌」。此后,在教会的传统上,便以哀歌为耶肋米亚的作品,然而,目前大多数的学者皆认为,这本小书是由不同作者作品汇集而成,并非出自一人的手。第二、四两篇的作者似乎目睹耶京的灭亡,于事后记述下来,当是最好及最早的作品。有人认为,可能是耶肋米亚的作品,因为敌军破城之后,全城百姓均遭大难,只有耶肋米亚受到拿步高的款待。其他三篇的作品,无论从词藻或内容上,都可以看得出,是出自三个不同作者的手笔。以上种种说法,都是一种假想,没有真凭实据作依归的,读者可以自由的跟随或放弃,完全与天主的默感是毫无关系的。

    本书内容

    本书内容没有按照历史次第的时间编辑,祇是随着心灵的感发。诗歌的意见,确把耶京惨状的要点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

    第一篇︰描述耶京被劫,以民充军以后的空虚凄凉,死气沉沉的景象。

    第二篇︰述说圣城被人破坏的情形。城墙、宫殿、堡垒、房舍和祭坛都被人毁坏焚烧,百姓吓得目瞪口呆,哭泣悲伤。

    第三篇︰痛悼百姓在劫后余生所处的悲惨环境,同时承认这一切是来自天父之手,乃是为了百姓的益处,故此劝勉百姓回头迁善。

    第四篇︰追述以民近来的厄运,尤其是当敌人破城而入时,百姓的慌张失措,东避西藏的情形。

    第五篇︰向上主诉苦,陈述敌人极尽凶狠的来难为上主百姓。最后,哀求上主尽速结束义怒,免除百姓的灾难。

    宗教上的价值

    哀歌一书,具有非常崇高的宗教思想,它使国破家亡,离乡背井,几乎陷于绝望中的劫后余生,重新振作起来。由于耶路撒冷的毁灭,圣殿和约柜被焚,犹大国的灭亡,君国和神权政体的瓦解,这一切在选民的历史上成了一个转捩点,而能从纯宗教的信仰角度来面对磨难和挑战。作者在书中,怀着坚固的信仰和依恃的心情,劝勉百姓,令他们明了上主惩罚的目的,而真心悔改,归向天主,耐心期待祂的救恩。

    今天,圣教会每年圣周内,都咏唱哀歌,作为人类认罪的忏悔辞,因为人类的救主耶稣为了人的罪,受苦而死。

    巴路克书

    名称

    巴路克(BARUCH)是位先知,是和耶肋米亚同时代的人,曾经做过他的秘书,堪称作耶肋米亚的忠实弟子。由于本书小引有「以下是巴路克在巴比伦所写的书上的言论」句子,故一般均认为此书的作者是巴路克,因而称之为「巴路克书」。至论能否証实确是出自先知手笔,此问题至今尚未得到圆满的解答,但按近代学者提供的较为充足的论証,主张本书的第一部分是在充军之地写的,其他两部分是日后写的。

    作者生平

    巴路克一如耶肋米亚,面对一个政治动荡的大时代,目睹国家、同胞所受的迫害。关于他的生平,耶肋米亚书内容的记载中,可找到以下的有关资料﹕巴路克是乃黎雅的儿子(巴.1:1),可能出身于贵族,因为父亲的另一个儿子色辣雅(即巴路克的兄弟)曾与犹大王漆德克雅同往巴比伦(耶.51:59)。他是耶肋米亚的心腹及秘书,曾受托保管先知购地的契约(耶.32:12-16)。当耶路撒冷失陷后,以民的残余部队将革达里雅杀害之后,因怕巴比伦王拿步高的报复,强行将巴路克及耶肋米亚掳往埃及(耶.43:6)。至于,后来的生活情形,则完全没有记述,有人猜测他死于埃及,但在巴书中则记载他在耶京失陷第五年,出现于巴比伦,安慰受难的同胞,最后返回犹大,鼓励在该区留居的以民,并将巴比伦人抢去的圣殿器皿,带回一部分(巴.1:1-14)。

    内容结构

    本书内容仅有五章,在这五章中,除了第一章开始时的一段历史引言外,可将内容分为三部分,至于结尾时,加上一篇附录「耶肋米亚书信」。

    全书大致分段如下﹕

    (一) 引言(1:1-14)述朗诵本书因由及其后果在听众心中所引起的反应。

    (二) 充军者的祈祷(1:15-3:8),以散文体写成,包含一篇诚挚的忏悔录和一篇诚恳的祈祷词。是先知领导充军的同胞,承认自己的罪过,恳求仁慈上主的赦免及哀求早日脱离充军的痛苦。

    (三) 先知的劝言(3:9-4:4),以诗体写成,先知以此来劝告以民应回心转意,重新走向幸福的泉源--智慧法律。

    (四) 安慰书(4:5-5:9),以先知的身份,预言天主必要实践自己的许诺,来安慰受苦中的百姓。

    (五) 耶肋米亚(6:1-72),这是一篇附录,内容主在抨击讥讽异民神祇的虚假无用,并警戒以民不要陷入邪神的敬礼。

    总括全书所含各部份的文体及主体都非常清晰,各有其独特的风格,可见全书自不可能写于同一时期。学者们认为第二部份「充军的祈祷」是写于同一时期。其后的三部份是较晚的作品;不过无法找出是属于何年代的作品。本书的希伯来文本已失传,所以犹太人及大部分的基督派,不将本书收于正经内。但巴路克和耶肋米亚书信都收在各种古译本内,故此,天主教自古以来,依据古犹太侨民在埃及所用的希腊译本,也视此二书为圣经。

    神学观及价值

    本书篇幅虽小,但关于天主性体的神学却相当丰富。书中论及天主性体的有:惟一性(3:36),全能性(3:4),永在(3:3),圣洁及智慧(3:12;4:22;5:5);其次说出天主拣选以色列民作自己的百姓;而对罪恶方面的分析非常清楚(1:15-3:8),这篇祷词可视为教会祈祷的典型。此外,从本书内容,我们知道以色列人到了充军之地,纔忆起耶肋米亚先知苦口婆心的劝告,纔悔不当初;于是努力改过自新,归向上主,以准备再度蒙受天主的恩惠眷顾,恢复自由,回国复兴。

    总结

    从耶肋米亚到巴路克的着作内容看来,他们两人是处于一个失败无助的环境中;完全得不到人民的支持和信任。可钦佩的,是耶肋米亚先知的那份自信和不屈的责任心;他觉得自己是预定宣讲雅威讯息的那个人(1:4-10),虽然在失败中经验到孤单,但他仍要宣讲。他的宣讲除了预言犹大似乎无可挽回的灭亡之外,却亦带给人们许诺中的希望。

    耶肋米亚生于一个时代的未期;但他的讯息却指向一个新的年代,人民的醒觉性要在他死后才兑现(巴路克书内容),才悔悟过来。

    反省阅读

    --细读巴路克第六,分享你的感受。

    --巴路克「安慰书」(4﹕5-5﹕9)的主要目的是甚么﹖

    参考资料

    .先知书中册 思高

    .圣经辞典 思高

    .以色列的历史和宗教 真理学会

    哀歌、巴路克书习作

    甲、 是非题请在□内填上ˇ表示「是」,或x表示「非」)

    □(一)哀歌和巴路克书的作者都是耶肋米亚本人。

    □(二)哀歌的内容是先知预言耶路撒冷的灭亡而写下的作品。

    □(三)巴路克和耶肋米亚同时期,并成为耶肋米亚的得力助手。

    □(四)巴路克和耶肋米亚被掳到埃及后,相传巴路克死在埃及,但巴书中则说他曾返回巴比伦,其后返回犹大。

    □(五)「耶肋米亚的书信」(巴.第六章)的主要内容在抨击异民神祇的虚假无用。

    乙、选择题(在下列各题中,请以ˇ来选出最适当的答案)

    (一) 哀歌一书的内容︰

     □1. 歌颂耶路撒冷城的宏伟壮大。

     □2. 缅怀耶路撒冷城被毁灭的悲哀事迹。

     □3. 痛悔以色列民的罪过。

    (二) 哀歌的内容,在今日教会的礼仪中常被引用咏唱,作为认罪忏悔之用,特别在以下的节日中常咏唱︰

     □1. 将临期内

     □2. 圣周内

     □3. 复活期内

    (三) 以色列子民触怒天主遭惩罚的原因:(参阅巴.4:5-9)

     □1. 以民不听先知的劝告

     □2. 给恶魔献祭而背离天主

     □3. 没有遵守天主的诫命

    (四) 哀歌的体裁原属于诗歌体,却被编于先知书内,其原因︰

     □1. 相传是巴路克的作品

     □2. 相传是耶肋米亚所作

     □3. 所歌颂的事迹发生在耶肋米亚时代

    (五) 哀歌一书的价值在于︰

     □1. 能写出当时以民真实的情怀

     □2. 以纯宗教信仰角度来描述战争苦况

    □3. 能唤醒人于面对失败,破灭的苦况中,仍要不灰心,不失望的重新振作起来,投奔上主,期待祂的救恩
十六、先知书 5、厄则克耳书
    先知书5

    厄则克耳书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 (25603800)

    厄则克耳先知再三强调︰天主使犯罪者国破家亡、流离失所,是为了叫他们改邪归正,承认雅威是他们的主宰。

    前言

    谈到充军时期的先知,一定要介绍厄则克耳。这些在充军期间蒙召的先知,一直在充军之地任先知的职务,所以有「充军的先知」之称号。此名号给我们说出了厄则克耳一生的特殊使命。为了使我们更了解他的言论和教诲,明白他书中的寓意,便首先介绍一下他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充军时期的生活状况。

    历史概况

    公元前598年,拿步高攻打耶路撒冷,犹太人不战而降,犹太王的整个家族、臣仆、公卿、太监、贵族、勇士、工匠和铁匠等都被充军到巴比伦,这是犹太人第一次的充军。说及这次充军,拿步高王对他们非常宽大,不愿加害他们。

    公元前587年,拿步高再次攻打耶路撒冷,把第二批犹太人充军巴比伦。这次以色列人却遭到残暴的对待。原因是当时的犹大王漆德克雅本来是巴比伦所立的傀儡王,但他却起来背叛了巴比伦。后来巴比伦人立革达里雅为犹大遗民的首领,但不久革达里雅被犹太人谋杀,巴比伦再把第三批的犹太人充军到巴比伦。以上就是历史上的三次充军事迹。

    厄则克耳生平

    厄则克耳EZEKIEL大约生于公元前623年(书载厄则克耳三十岁时是充军后的第五年,按“充军后第五年”即公元前592年。见则1:2),此时为南国(犹大)约史雅的王朝,他父亲是步齐,属司祭家族。公元前597年,南国人第一次充军到巴比伦时,厄则克耳是在充军者行列中,当时是与耶苛尼雅王在一起的。年青的厄则克耳住在耶路撒冷,大概是在受训的司祭间,到了巴比伦定居之后,才蒙召为先知。

    厄则克耳和犹大人定居于巴比伦后,他主要的工作是联络被充军的人,继续培育他们,帮助他们信德成长。在巴比伦的厄则克耳就好像埃及中的梅瑟,常鼓励、支持落难中的以色列人,使他们时常抱持着一个希望,等待回国的日子的来临。由于厄则克耳有过人的学识和才华,他到了巴比伦后,有机会接触和吸收到巴比伦的文化,而更充实了他的写作内容。所以他所讲的预言中,常用上了与巴比伦文化有直接关系的抽象比喻。

    总观厄则克耳的任务可分为两个阶段︰由南国灭亡为分界(公元前587年)︰第一阶段为期七年(593-587),蒙召后即展开工作,向人民预告主的惩罚,呼吁他们回头,写「警告书」;第二阶段约为十五年(587-571),当耶路撒冷毁灭后,先知安慰亡国的同胞,预告王国的复兴,写「安慰书」。有相传厄则克耳先知是殉职而死的。

    作者问题

    关于厄则克耳的原作者问题,学者们意见纷纭,有说书每字每句都是来自先知的手笔和由他编成;有认为是从先知的日记摘要辑成的,因全书十四次注明了事情发生的日期;亦有人只将诗体的部分,即十六篇神谕视为先知的作品,而其余部分是出自另一位生活于巴比伦的人的手笔或说是另一位先知;此外,尚有许许多多不同的说法。

    时至今日,大多数学者都承认厄则克耳书,大体上是厄则克耳先知的作品,但不是一气呵成的,而是于日后搜集成书。至于是谁搜集这些资料的,有说是先知自己,也有说是他的门徒,或一些后期的编辑者。

    全书内容结构

    厄则克耳书全书共有四十八章,除了序言外,可分为三大部份(也有学者将之分为二大部分或四大部分的)︰即警告书、异邦神谕和安慰书等,其内容如下︰

    (一)、序言(1:1-3:27)蒙召作先知的神视。在蒙召的记载中,先知写下了几个神视:我们见到先知蒙召被派遗到以色列人那里,他的任务是为这个「民族」服务,亦即为天主的选民,无论在充军之地的,或者是留在巴力斯坦的。神视中的异像,无非在显示天主的伟大和庄严,使得先知不敢使用一些直接指天主的形象。「人子」这一名词,表示出人与天主之间的距离很大很大。最后,也提醒先知,他的工作是艰苦的,随时会受到迫害,也得不到人们的信赖和支持,不过,这一切都不重要,只要他奉命行事就是了。

    (二)、警告书(4:1-24:27)又称为毁灭的神谕,可分为四组﹕

    A. 判决的象征行为(4-5)。用了四个象征的行为,说出天主要消灭以民,因为他们背叛天主。

    B. 判决的神谕(6-7)。说出上主对以色列人的愤怒已到了终极,已到惩罚的定局。第七章以诗体形式写成。

    C. 指责崇拜偶像(8-11)。先知在神视中,看见人民在圣殿内崇拜各种邪神,以及受惩罚的情景,天主藉此神视告诉以民,祂处罚人是有根据的,因为祂对于那些无罪的人,常加以保护。

    D. 警告以民各类罪过(12-24)。先知运用了许多神视,象征寓言来指控以民的过犯。

    (三)、异邦神谕(25:1-32:32)。前一部所述的全是针对以民的行为的,这一部份是关于以民邻国灭亡的预言︰

    A. 判决以民邻国(25)。指出阿孟、摩阿布、厄东和培肋舍特的灭亡。

    B. 判决提洛(26-28)。预言提洛的灭亡并指出提洛王的骄傲自大必自讨苦吃。

    C. 判决埃及(29-32)。使用七篇神谕来预言埃及的命运。

    (四)、安慰书(33:1-48:35),是有关以色列复兴的预言。

    A. 预言以色列的复兴(33-39)。

    B. 描述复兴后的以色列面貌(40-48)。

    神学思想

    「他们要承认我是上主」这句话在厄则克耳书中出现了五十多次。从圣经学者立场来看︰学者们以这句话为厄则克耳书的代表性。指出天主的尊严和上主的光荣。

    从厄则克耳蒙召时所见的神视中,上主的威严,神圣不可侵犯的图像,深深刻在先知的心灵上。所以,先知是从「上主的威严」的角度,透视以民的历史;另一方面,在以民的历史中,又不断发现天主的尊严。

    天主之所以惩罚以民,是因为他们犯罪亵渎了他的圣名(20章),先知列举了以民历代不忠受罚的事(16,20,30章),也说明天主的审判是公义的︰谁犯罪,谁该受罚,若人知过悔改,天主必仁慈宽恕(18章)。

    先知再三强调的一点︰天主惩罚犯罪者,使他们国破家亡,流离失所,是为了叫他们改邪归正,承认雅威是他们的主宰。他们归正之后,天主就由各地将他们领回,使南北统一,那时有新圣殿、新礼仪、新圣城。

    结语

    读厄则克耳书的内容,发觉书中的他,有时候表现出是个狂热的死硬派的人物,极为执着;有时又是个具有诗人天才的神秘家;一下子又是个组织宗教活动的务实派人物。实在的,厄则克耳并不是一个普通的人物,他富有感情,看事深刻,对上主有很深的体验,致使在他内产生一股狂热的牧灵心火︰要带领他的民族组织起来逃过大难。另一方面,厄则克耳富有创造的想像力,同时也热爱秩序;充满动力,同时也推崇纪律;勇敢地道出严峻的真理,同时也如一个好牧者一样,说出宽慰人心的话。

    我们透过如此的一个独特的人物的生活经验,认识上主的伟大和爱情。这一份关系不但维系于当日以民身上,同时也延续于今日所有的天主子民中;赏善罚恶的天主,永远仁慈地等待着浪子的回头,也想尽方法令他们改过。

    反省

    *在今日的基督徒身上,能找到如以色列民族时代般的信仰经验吗?为什么?

    参考资料

    ‧圣经辞典 思高

    ‧救恩史 示

    ‧先知书中册 思高

    ‧信仰旅程14 思高

    ‧以色列的历史和宗教 真理学会

    厄则克耳书习作

    甲、 是非题(请在□内填上ˇ表示「是」,或x表示「非」)

    □ (一)厄则克耳先知被充军之后,便失去了自由,结果老死他乡。

    □ (二)厄则克耳书是厄则克耳于充军期间得到神视,一气呵成写下来的。

    □ (三)厄则克耳蒙上主召叫时,是个年青有为的青年。蒙召后便被充军到巴比伦。

    □ (四)「安慰书」是先知写给亡国的同胞的,以安慰受苦中的人,并预言国家终有复兴的一天。

    □ (五)厄则克耳被充军到巴比伦后,不但没有埋没他的天才,而且因吸收了巴比伦的文化,丰富了他的写作内容。

    乙、选择题(在下列各题中,请以ˇ来选出最适当的答案)

    (一) 犹太人第一次充军的日期约在﹕

    □ 1.公元前985年

    □ 2.公元前598年

    □ 3.公元前518年

    (二) 厄则克耳蒙上主召唤的地点是﹕

    □ 1.巴比伦

    □ 2.犹大

    □ 3.耶路撒冷

    (三)厄则克耳蒙召后,他的任务是﹕

    □ 1.坐下来撰写书本劝告国人

    □ 2.拯救以色列人脱离巴比伦

    □ 3.为散居于巴比伦和巴力斯坦的犹太人服务

    (四)「警告书」是厄则克耳写的,用意是﹕

    □ 1.警告巴比伦人勿再欺负以民。

    □ 2.警告以民勿再犯罪以激怒上主。

    □ 3.警告邻近各国人民,预言灭亡的日子将来临。

    (五)犹太人共经历了三次充军,充军后生活安定,没有遭受压迫的,是在那一次的充军期﹖

    □ 1.第一次

    □ 2.第二次

    □ 3.第三次
十六、先知书 6、达尼尔书
    先知书6

    达尼尔书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 (25603800)

    达尼尔书的内容,环绕着一个中心思想︰天主是宇宙万物的统治者。

    前言

    四大先知中,先后介绍了三位,这一课我们要介绍最后一位大先知达尼尔。

    读达尼尔的书,并不如上述三位先知般,对自己的蒙召经过和使命,有详尽的记述。反之,达尼尔这故事中的主角,是否实在存有其人,倒是一个颇为争论的问题。甚至有人否应他是一个先知。

    究竟达尼尔的内容是甚么?他的讯息可靠吗?以下我们从达尼尔书内容的时代背景说起。

    历史背景

    要明白达尼尔的事迹,祇能从达尼尔书的内容中略知一二。根据先知书的内容,达尼尔是介乎拿步高(605年)至居鲁士三年间(536年)。按照史料记载,拿步高是巴比伦王中最卓绝者,他恢复已衰微国势,是个贤明的治国者他对待充军到巴比伦的犹太人宽大为怀,至于后期遭受压迫的,是因为他们起来反叛他之故。

    公元前605年拿步高远征埃及,这正与耶肋米亚和厄则克耳两先知的预言相吻合。拿步高晚年时国泰民安,不过他在去世前已有许多不利于巴比伦的征兆。终于他在公元前五六二年逝世。其后,儿子即位,不过数年间便三易君王,至公元前五五四年纳波尼杜即位时,巴比伦帝国只得个表面的空壳。至五三八年终为属臣居鲁士所吞并,新巴比伦帝国经历八十八年后,宣告毁灭。

    居鲁士是个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他对待所有属国都能安抚怀柔,对于各战败国的宗教文化,都能尽量保留,许以他们相当大的自由,制定公平的法律,统一全国的政治和经济,奠定了波斯帝国最坚固的基础。

    达尼尔生平(DANIEL)

    达尼尔的事迹,只有达尼尔书记载着这人物,因此,人们怀疑是否有达尼尔这个人物﹖亦有人以为本书作者造了达尼尔这名字,虚构了这个人物,以其生活事例来申明天主是至公至义的审判者。因此,取名为「达尼尔」,此名字的意思是「天主是我的审判者」,以配合其寓意。由于达尼尔是个幻想的人物,所以没有提及他的父亲和家乡。另一方面,有学者反对上述的说法,认为在圣经其他书中未有提及达尼尔者,并不能视为「虚构」的証据,反之,在犹太史书中,犹太人常以达尼尔为一个历史人物,史家若瑟夫在他的犹太古代史中,有两篇完全记载达尼尔的事迹。按若瑟夫认为﹕达尼尔是伊撒尔人中最大的先知之一。

    按照达尼尔书所载,达尼尔原属王室贵族后裔,在拿步高于公元前六O五年攻陷耶路撒冷时,被掳往巴比伦,在该地与其他三青年特蒙王上垂青,被选充当宫廷里的侍从。王上令他们受加色丁人(指巴比伦)的教育,享受王室里的待遇,但是,达尼尔和他的同伴们,坚守犹太人有关饮食的教规,不愿因吃王上的佳肴而沾污自己。天主又赐达尼尔特殊的智慧,使他能详梦,解释神视。达尼尔先后为拿步高王解梦﹔为贝耳沙匝解释神视,其后帮达理阿王治理朝政。

    按达尼尔书载推算,他的公开生活约于公元前605年至536年之间,共七十年之久。

    全书内容结构

    本书不是达尼尔的传记,而像是一部达尼尔文集,原因本书可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前编为历史的记述,后编为神视的记述。

    前编 历史述(1-6章)

     达尼尔与三同伴在巴比伦王拿步皇宫里,得到很好的款待。不过,他们不为舒适生活所动,各人坚守信仰,忠于教规。(第一章)

     拿步高做梦,达尼尔为他详解梦境,因而极得王的欢心,达尼尔和同伴都获升职。(第二章)

     拿步高立偶像,令全国人参拜,下令说凡不俯伏拜的,应当立刻投在烈火中。三位青年忠于上主,不拜偶像,于是便被投入火中。他们获得天主的庇佑,虽在火中却安然无恙,于高声唱歌赞美天主。拿步高王因着他们的奇迹而皈依了上主,且向全国发告书承认至高天主所行的神迹何其伟大。(第三章)

     拿步高以自传体裁发表诏书,述说自己神经错乱和痊愈的始末。(第四章)

     拿步高的儿子贝耳沙匝王使用圣殿的器册来饮宴作乐时,墙出现怪手写字,王召叫达尼尔来为他讲解墙上的字句。达尼尔责斥君王的罪过,并说贝沙匝王的王国即将被毁灭。(第五章)

     达理阿承受了王位,立达尼尔为监察史。由于达尼尔任高位而受到他人嫉视的陷害︰指使王立下禁令说「凡不向大王,而向任何神祇祈求的,应将他投入狮子园中……」,结果达尼尔不肯背叛天主而被投入狮子园中。在天主护佑下,达尼尔丝毫未受损害。第二天达理阿王来到时,看见达尼尔时就赞美天主,并下令戮他的人投入狮子园中。(第六章)

    后编 神视述(7-12章)

    第二部份是默示录文体,主要记述了达尼尔的四个神视,它们有着同一主题,说出人所成立的国度,会渐次消灭,至历史结束,上主的国来临。四个神视共针对四个强国,即巴比伦、波斯、希腊和色屡苛。

     第一个神视——四巨兽(第7章)。相似狮子的代表巴比伦,熊表示波斯、豹表示希腊、第四巨兽表示利亚(色屡苛),最为凶猛、可怕。后来,第四个巨兽被天上审判者夺去统治权。当时达尼尔看见从天上来的,一位相似人子者人子象征将来的默西亚。

     第二个神视——公绵羊与公山羊(第8章)。这个神视同样像征着上述的同一主题。公绵羊代表波斯国,控制整个世界,直至一只山羊(希腊国)的来到……。

     第三个神视——七十星期(第九章)达尼尔在祈祷时,他研究耶肋米亚先知书25:11-12和29:10中所论耶路撒冷将废弃七十年的预言时,天使加俾额尔给他解释说七十年代表七十个星期,而所谓「一星期」不是指七天,而是指七年,所以七十个星期就四百九十年。这个神视要强调的是过了这段时间以后,犹太民族将获得正义与平安。

     第四个神视——可怕的启示(第10-12章)达尼尔再次看见安提约古四世之前的强国如何一个接一个的被毁灭。达尼尔特指出在上主的计划中,安提约古四世必要败亡︰「此时已了末日,已没有任何人能援助。」(达11:45)

    附录 (13:14章)

    这两章是达尼尔生平事謮的补遗,证明异邦的邪神不外是空虚。内容述年青的达尼尔为苏撒纳申和拜耳假神,揭穿司祭的秘密。

    本书的三种语言

    本书共用了三种语言,希腊语部分为「三青年的赞美歌」,(3:24-90),和苏撒纳(13章)和贝耳、大龙(14章)这三部分。这三段的原文早已失掉,与只存七十贤士和忒敖多削译本;希伯来文部分为1:1-2:4a和8-12章;阿剌美文部分为2:4b-7:28。有关这使用不同语言于同一本书中的问题,学者们至今仍没找到满意的答案。其中一个比较可取的解释为︰作者在着述此书时,认为当时人中,不少是通晓阿剌美文的,为了存真起见,便把所搜集到的以阿剌美文写的史料(2-7章),不加翻译的引用到着作内。其中开端的2︰1-4a,因为要使人易于接受,将之列为正经,于是便译为希伯来文(传统上,以希伯来文字写成的才入正经)。至于希腊文部份内容,按一般学者的意见,认为原文是带有闪族语(但未知是阿剌美文或希伯来)的语风。而13章有关苏撒纳的故事,有的古卷放在本书的前面第一章处,这是由于苏撒纳故事发生在达尼尔青年时,所以将该事件置于书首,这是为了配合时间顺序之故。

    总括学者意见认为︰达尼尔书非一作者在一气呵成之下所写,而是由一位编辑者,搜集了已在民间所流行有关达尼尔的片断,记述编写出现存的达尼尔书来。时间大约在玛加伯时代,即公元前一六五年左右成书。

    神学思想

    本书虽然分为历史和神视两种记述,并且于书末又附有苏撒纳、贝耳和大龙的故事,但是,全书的内容都环绕着一个中心思想︰天主是宇宙万物的统治者,有灵无灵之物,无不服从天主的旨意。由于本书的另一神学思想,是作者以默示录体启示给世人有关未来默西亚神国的建立,且预示其过程要接受一般极困难的时期,而最后胜利必会来临。

    总观,此书是玛加伯时代下,以色列子民在遭受压迫磨难中的安慰和希望,为当时犹太人来说,是极具鼓励性的。至于为新约时代的信友来说,也是一本安慰人心的宝书。

    结语

    纵然达尼尔存在着不少待解决的问题,但它书中的思想和话语却多次被耶稣引用。耶稣于宣讲中常引用达尼尔书的话来描述末世纪时来临的预像,和默西亚(人子)光荣来临的一面。

    阅读

     细读本书附录十三、十四两章的内容,从中认识达尼尔的为人。

    参考资料

    ‧ 圣经辞典 思高

    ‧ 先知书下册 思高

    ‧ 救恩史 示

    ‧ 以色列的历史和宗教 真理学会

    达尼尔书习作

    甲、 是非题(请在□内填上ˇ表示「是」,或x表示「非」)

    □ (一)达尼尔是个虚构的人物,故此书中所说的一切都是无所根据的。

    □ (二)达尼尔曾侍奉了三个巴比伦王,他们都是残暴不仁的君王。

    □ (三)达尼尔从上主那儿得来详梦和解释异像的能力。

    □ (四) 达尼尔书后编中的四个神视,都是环绕着同一个人心思想--只有上主的国度永 存不灭。

    □ (五) 在达尼尔书中,多次记述「拒绝邪神」的事迹,而每次天主都从敌人手中救出自 己的子民,这証明了异邦邪神的虚假不实。

    乙、 简答题

    (一)当拿步高王要把三青年投入烈火中时,他们怎样回答拿步高王。(参阅3:17-18)

    (二)达尼尔为什么遭人陷害?结果如何?(达.6:1-25)

    (三)在附录「苏撒纳事迹」中,苏撒纳为什么宁死也不受屈辱?她说了什么?是什么力量支持了她?(达.13:22-23)
十六、先知书 7、十二小先知(一)(约纳、欧瑟亚、亚毛斯)
    先知书7

    十二小先知(一)(约纳、欧瑟亚、亚毛斯)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 (25603800)

    前言

    旧约十八部先知书中前面已介绍了六部,余下的称为十二小先知书。先知书有「大」、「小」之分,并不是因为他们的作品高下,而是因为他们的作品分量多少的缘故,这又与他们的使命无关,因为所有先知都是被天主所召选,作为祂的代言人。

    十二小先知的着作,早在公元前二世纪已订为一集,因为在德训篇49:12有以下的记述︰「愿十二先知的骨骸,从自己的茔地再放异彩,因为他们曾安慰了雅各伯,以自己坚固的信仰拯救了他。」

    十二小先知所处的时代,是从公元前八世纪至四世纪。有属于北国的,也有在南国的,各按其需要服务人群。十二小先知书的内容,虽然短少,但对于研究以色列的历史、宗教、礼仪、启示演进、默西亚论等,都有很大的贡献。因为它为旧约史书补充了许多资料。以下我们将他们分为︰(1)以色列国(2)犹大国以及(3)充军后不分国;并依其年份顺序来介绍。这课我们将介绍约纳、欧瑟和毛斯三本先知书。三人都是属于北国以色列的先知。

    约纳先知书

    约纳生平

    有关约纳生平事迹的记载,从列下.14:25︰「雅洛贝罕收复了以色列边境的疆域,从哈玛特渡口直到阿辣巴海,正如上主以色列的天主,藉他仆人加特赫斐尔人阿米泰的儿子约纳所说的话。」的一段话,可知道约纳是阿米泰的儿子,是位先知,曾预言雅洛贝罕二世(783-743B.C.)要收复为阿兰人所占领的失地。由此,更可推知,约纳先知与亚毛斯和欧瑟亚两位先知是同时代的人。学者们多认为,约纳先知就是约纳书中的主角。

    约纳书内容结构

    约纳书的文件和内容,与一般先知书很不相同,既没有神视,也没有预言;像一部人物传记,也似一本虚构的寓意小说,所以甚难给这书的文体下一确定的意见。

    内容上,本书大概可分为两部分,全书共有四章,而每一章的内容都甚短。第一部份(1-2章)描述先知初次受命时抗命,险遭祸害,但仁慈的上主救了他,先知在海中大鱼腹中三天三夜,然后获救。第二部分(3-4章)先知再次受命,他依上主的话往尼尼微城宣讲。结果全城的人忏悔,得上主的宽惩。这件事却令约纳生气,抱怨天主。最后,天主再以实例来开导他。

    本书的作者与写作年代

    虽然,传统上均主张约纳先知是本书的作者;但是,目前的学者对现存的约纳书,再无人相信是生活于第八世纪的约纳先知所着的,因为本书的内文,有许多地方均証明这些说法的不可能性︰

    a. 历史的论据︰本书称「尼尼微曾是座大城」,「需三天的行程」,有「十二万多不能分辨自己左右手的人」(意指小孩子,换言之,此城人口应有百多万),据考古学家报告,连尼尼微城在极盛之时也没有这幺多人口。本书内称「尼尼微君」,在亚述帝国时,均称之为「亚述王」的。故此,此书可能在BC612年之后而写,因为尼尼微城在BC612年时被攻陷,成为废墟,渐被人遗忘,而作者在书中以尼尼微「曾」是一座大城的夸大语气来描写它。

    b. 语言及思想上的証据︰无论在语言或用字上,均具有晚期流行的阿剌美文语风,而所使用的名词也是只见于较晚期的作品中。至于思想,主要在彰显天主的博爱主义,反击犹太人的偏狭民族主义。看来,应该在充军后,约在赫米雅和厄斯德拉时代,公元前第五至第四世纪写成的。因此,认为是由一位信仰坚定的作者,以约纳先知为主角,编写了本书。

    神学思想

    从本书的内容和文体看来,本书作者的目的,不在记述史事,而是在于训诲读者,使读者明白「上主是慈悲宽仁的。」祂普爱众人,施恩于所有的人,不分种族。以色列民族在人类的历史中,正承担为万民得救的使命;而耶稣的诞生,才能真正的完成这一使命。新约中耶稣以约纳作为他从死者中复活的预像(玛.12:38-42),而复活的耶稣,是为所有的人,提醒人类悔改得救的神恩。

    欧瑟亚先知书

    欧瑟亚生平

    欧瑟亚(Hosea)是以色列国的先知,不但与约纳、亚毛斯同时代,而且和亚毛斯同处于一个地区,在同一时期内讲预言,看到同样的事件发生,然而,两人处事的态度和看事物的角度却不尽相同,这是由于二人的生活背景不同,所受的教育水平不一的缘故。其中影响欧瑟亚最大的一件事,是透过他自己的婚姻生活而体验到上主的爱。

    欧瑟亚执行先知任务大约共有二十六年(750-724)。他在雅洛贝罕第二时,开始宣讲,共经历了六个国王,其中四个是被杀而死的。

    欧瑟亚是个生性热情,信仰笃实,内修生活稳固的人,他所宣讲,教导的一切,都是从生活实况中悟出来。故此,欧瑟亚实在是一个以自己的生活来表示天主慈爱的先知。

    内容结构

    本书共有十四章,分为前后两编︰

    前编(1-3章)讲述先知与淫妇结婚的象征意义。

    后编(4-14章)记述先知的神谕︰先知再三痛斥以民道德的堕落,宗教及政治的混乱,并预言天主必会降罚警戒他们;但是,同时富于慈爱的天主,愿意他们改过迁善;如此,天主必赏赐他们丰厚的恩宠,助他们复兴。后编可分为三段︰(1)4-6、(2)7-11、(3)12-14;每段的内容大同小异;都在述以民背离天主;上主的惩罚;上主的仁慈及以民的复兴情形。

    神学思想

    本书的中心思想,不外在阐明上主对自己选民的爱。为说明这一点,书中引用了两个比喻︰一个是夫妻间婚姻的比喻,上主比作丈夫,以民比作妻子(2:18);另一比喻是父子关系的比喻,上主为慈父,以民为子女(11:1)。以夫妻之热情来代替上主对以民的爱情,以父子间的情谊来说明上主的慈爱。在先知的预言中,还有另一个比喻说,上主对以民所怀的爱情,犹如母亲对自己的婴儿所有的爱情一般︰「是我教了厄弗辣因迈步,双臂抱着他们……是我用仁慈的绳索,爱情的带子牵着他们,对他们有如高举婴儿到自己面颊的慈亲,俯身喂着他们。」(11:3-4)

    上主对以民的爱情和以民对立的不忠不孝(4:1),这两思想便是织成欧书的全部教义的经纬。

    作者问题

    除了一些小补注或编辑者增添的语句外,均认为是出于欧瑟亚先知手笔。欧瑟亚行文的特色是「简洁」,对所论的问题,有时只暗示几句即收笔;有时对于一些突发性的问题,在寥寥数语后便停止下来。由于经文太简洁,又因辗转传抄时有心无心之误,以致现在的经文,出现意义不明,文字残缺的地方甚多。可以说,欧瑟亚是旧约各书中最多残缺的一本书。

    亚毛斯先知书

    亚毛斯生平

    亚毛(Amos)的生平事迹,分别在本书1:1及7:14提及,自我介绍说,他只是一个牧人,一个修剪野无花果的人,他并非先知的门徒,意思是指他未受过正规训练,但却得到上主清楚的召叫,要他去向以色列人讲预言。所以,他的工作不是倚靠人的力量,而是佑靠神的能力来完成。

    亚毛斯生于南国,天主却召叫他去向北国以色列人宣讲。这时北国的君王,雅洛贝罕二世乘亚述帝国及大马士革衰弱之际,将国土大事拓展。及至国势日强之后,当经济、文化、政治处于黄金盛世之时,也就是宗教道德最低落的时刻。亚毛斯先知便在公元前760-750间执行他先知的职务。

    内容结构

    本书大致上分为三编:

    第一编(1-2章):除了题名及导言外,发表了惩罚阿兰、培肋舍特、提洛、厄东、阿孟、摩阿布、犹大及以色列的神谕。

    第二编成(3-6章):包括五个相反以民的神谕,其中三个是以「你应听」作开端,两个以「祸哉」开始。

    第三编成(7-9章):有五个神视,即蝗灾、旱灾、铅垂线、一筐熟果、圣所被破坏的神视。最后加一个复兴的预言。

    神学思想

    亚毛斯是天主正义的辩护者。他认为施行公义审判的天主,决不会宽恕犯法的选民,正如祂未曾宽恕过犯罪的选民;但是,审判及惩罚的最后目的,仍然是为了成就天主救赎万民的计划。

    结语

    亚毛斯的讯息是严肃的,他喜欢描写上主的日子为审判和惩罚罪人的日子。由于他为人正直,不善词令,对于一切恶事恶行,直言不讳,尽力攻击,所以,他常强调上主对各人的赏罚,只按正义及道德的生活水准为凭。今天,在我们看来,仍有其一定的真理。

    反省‧分享

    *细读亚.9:9-15「复兴的预计」,谈谈自己的感受。

    参考资料

    ‧ 圣经辞典 思高

    ‧ 先知书下册 思高

    ‧ 以色列的历史和宗教 真理学会

    ‧ 信仰旅程11 思高

    ‧ 小先知书讲义上册 天道书楼

    ‧ 救恩史 示

    十二小先知(一)习作

    甲、 是非题(请在□内填上ˇ表示「是」,或x表示「非」)

    □ (一)约纳先知是个虚构的人物,在圣经各书中,均找不到有关他事迹的记载。

    □ (二)欧瑟亚和亚毛斯生活于同时期,而且在同一地区服务,但是,他们对事物的态 度,和行事的方式均很不相同,

    □ (三) 欧瑟亚内修生活稳固,他所宣讲的一切都是自己的亲身体验;至于亚毛斯,是个未受过训练的先知,他是倚靠天主的助力来完成任务的。

    □ (四)欧瑟亚书中以婚姻来象征天主与选民间的爱。

    □ (五)母亲对自己婴儿的爱情也是欧瑟亚用来描写天主的慈爱的素材。

    □ (六)亚毛斯原是北国的人,上主却叫他到南国履行先知的职务。

    乙、选择题(在下列各题中,请以ˇ来选出最适当的答案)

    (一) 亚毛斯强调自己的先知职是(7:10-16)

    □ 1. 来自人民的推举

    □ 2. 上主所派遗的工作

    □ 3. 出自内心的一分正义感

    (二) 亚毛斯在职期间,以色列国处于一个︰

    □ 1. 国势增强,道德文化极盛的时期

    □ 2. 宗教道德最盛的时期

    □ 3. 政治全盛,但宗教低落的时期

    (三) 曾经在海里被大鱼吞进腹中,过了三天三夜的先知是谁?

    □ 1. 约纳

    □ 2. 欧瑟亚

    □ 3. 亚毛斯

    丙、问答题

     「当以色列尚在童年时,我就爱了他;从在埃及时,我召叫他为我的儿子」(欧11:1)这段话有什幺意思,是预言谁的,请简述之。
十六、先知书 8、十二小先知(二)
    先知书8

    十二小先知(二)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 (25603800)

    前言

    属于南国犹大的先知有六位之多,他们是米该亚、索福尼亚、纳鸿、哈巴谷、亚北底亚和岳厄尔等。他们中,以米该亚最早,他与依撒意亚先知同时期,故此有着一个与依撒意亚的相同生活背景。这课,我们将从米该亚先知开始,遂一介绍。

    米该亚书

    米该亚生平

    米该亚MICAH,是十二小先知中的第六位。「米该亚」原意是「谁是似上主」。

    「犹大王约堂、阿哈次和希则克雅年间,上主的话传给摩勒舍特人米该亚……」(1:1)从上句所引,我们知道米该亚是在约堂、阿哈次和希则克雅为犹大王年间,执行先知的职务,其时约为BC738-693年。摩勒舍特位于巴勒斯坦南部,由此可推知米该亚是犹大国的先知。

    米该亚出身于农家,自幼身处于淳朴贫苦的生活环境中,由于身处于一个变幻多端的时代中,令他深思远虑,对事物观察入微。当他想到自己的同胞在宗教、社会和道德生活上令人哀痛的状况,是应该由南北两国的首领来负责时,他觉得自己要起来宣布上主的惩罚以唤醒人的觉悟,于是便毅然站出来执行先知职责。

    米该亚一生固然是在犹大尽职,作上主的代言人,但他没有忘记在北国以色列居住的同胞,亦曾大声疾呼,企图挽救北国即将丧亡的命运,可惜已无能为力。结果北国按照先知的预言灭亡了,这无形中增加了先知不少的权威,更打动了犹大王希则克雅起来从事宗教改革。

    米该亚书的内容结构

    全书共有七章,内容多以神谕为主,可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份(1:2-2:13)主要是宣告上主将要来审讯以民;敌人的大军要来蹂躏以民及假先知的出现。

    第二部份(3:1-5:14)先知向以民报告上主的恩许,就是他们终获最后胜利和默西亚君王的预许。

    第三部份(6:1-7:6)先知针对北国以色列发表言论。

    第四部份(7:7-7:20)预告敌人将要失败,以民将获最后胜利。

    神学思想

    本书内容简短,神学方面的贡献不大,先知视唯一真神的存在,及其宗教是理所当然的事实,故此没有加以引伸描述。书中比较强调的,是有关上主的固有特点,尤其是上主正义的震怒和宽容大方的仁慈。如果说米该亚先知是一位神学家,不如说他是一位伟大的伦理学家更为恰当。因为米该亚先知尽力强调及主持社会人间的正义公道︰指出上层阶级的人仕剥削穷人所犯的不正义罪过。另一方面,有关默西亚的预言上,他具体地指出了默西亚要诞生的地方︰「厄弗辣大白冷!你在犹大郡邑中虽是最小的,但是,将由你为我出生一位统治以色列的人,他的来历源于古,远自永远的时代。」(5:1)

    作者问题

    今日学者,大都将第一部份归为米该亚先知的作品(1-2),因为所述的内容及环境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完全相符合。至于第二及第四,关于恩许的部份(3-5;7:7-20),所述说的恩许与充军之后的真实处境有出入,故学者们提出疑问,不敢全肯定是先知的作品。然而,最大问题的是在第三部份(6:1-7:6),各人的见解争论不一︰有认为是先知本人所写;有认为是出自先知同时代南国的另一位先知的手笔;更有人提出是出自北国另一先知。对于上述种种推论,确实难下定论。

    索福尼亚书

    索福尼亚生平

    按照索福尼亚书1:1所载,我们知道索福尼亚(Zephaniah)先知出身于贵族,很可能是犹大热心国王希则克雅的后裔。他执行先知职务时,约在约史雅(BC638-608)宗教改革以前,且持续至宗教改革之后。其时默纳舍及其子阿孟所有的伤风败俗的遗毒尚未消除(列下21),耶路撒冷还在继续崇拜各种偶像,宗教及政治的领袖不顾天主,不关心正义道德,只是骄奢淫佚,尽情享乐。按时间来说,索福尼亚至少有一段时期是和耶肋米亚一同担任了先知的任务。

    索福尼亚的内容结构

    索福尼亚书全部祇有三章,而所讨论的中心思想是「上主的伟大日子」。

    从内容看来,除了「题名」(1:1)外全书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警告(1:2-18)先知宣布上主的日子,即大审判快要来临,将消灭地上的一切生物,尤其要消灭犹太人民中不忠于自己而敬拜邪神的叛徒,并且描述这伟大的日子来临时的情景。

    第二段︰规劝(2:1-3:8)先知在此规劝以民,趁着那日子尚未来到之前,及早回头,诚心寻求上主;同时,先知更对四周异民讲述预言,最后申斥耶路撒冷。

    第三段︰预许(3:9-20)至公义的上主,在审判之日,决不会令善良的人受苦。所有遗留下来的善人,要与上主一同喜乐,聚集到祂的面前,安享荣誉和称赞。

    神学思想

    本书并无特殊的神学思想。从内容来看,它的中心思想与依撒意亚的很相近︰是要求人内心的皈化,革新生活,以良善谦逊的心依赖天主。显然的,这些思想是受同期先知依撒意亚的影响,此外,亦与耶肋米亚的教训极相似。

    纳鸿书

    关于纳鸿(Nahum)的生平,除了书中所提及的几点外,其他的地方完全没有可根据的资料。「纳鸿」意即「安慰者」或「上主安慰」。从本书第一章题名︰「关于尼尼微的神谕,厄耳科人士纳鸿的神视录」一语,可以知道,纳鸿是厄耳科人士。然而,这地方在那里却无从查考。由于提及「尼尼微」,并在书中预言尼尼微的倾覆,可以推知他执行先知任务的时间,应约在663-612年间,换言之不能早于663年龄(这一年发生的事记在书中)而晚于612年(这一年尼尼微被毁)。因此,纳鸿大概曾与耶肋米亚、哈巴谷和索福尼亚等同期作先知。

    从着作中显示,纳鸿是一个具有活泼信仰,富有爱国情操且备口才及幻想的大诗人。

    纳鸿书结构内容

    这是一篇关于尼尼微未来灭亡的诗歌。主要内容为先知纳鸿宣告上主的大公无私、正义公平。祂要打击消灭祂的敌人,但对虔敬的人,祂是仁慈无量的。全书内容分段约为︰

    一、 引言(1:2-9)一篇类似圣咏的引言来描写天主的公义。

    二、 先知的正式神谕,同时也是本书的核心,可分为三部份或三篇诗歌︰

    a. 第一篇(1:12-14;2:1,3)先知报告欺压以民的亚述国不久便要灭亡,邀请众人唱歌称谢上主。

    b. 第二篇(2:2-14)述尼尼微的陷落被困,宣告亚述国的彻底灭亡。

    c. 第三篇(3:1-19),内容关于先知申说亚述被消灭的原因,是由于它曾经狠心蹂躏践踏其他弱小的民族,以致它一败涂地,永无翻身之日。

    本书内容的真实性

    本书内容中正文(三篇诗歌)的真实性是毫无疑问的,是大家一致公认的,并且还强调先知的预言,确是在亚述灭亡之前所发表,这点由本书的内容、先知的感触,以及心理方面的反应均可証明。至于引言部分,则有不少人怀疑其真实性,因为它的文笔和和三篇正文的很不相同,至于文章的结构、词句的凑合,以及刻意按照希伯来文字母的顺序排列等,都显示出造作之嫌。故此,很多学者均以为它连同标题,为后人所加上的。

    神学思想

    本土神学思想在透过对尼尼微的神谕,来提醒人民上主的威严和仁慈。述中,先知不同于其他作者,他只述说亚述的不是,而丝毫不提及以民的罪过。可见纳鸿先知在此一心鼓励同胞们,要大家信赖天主,依靠祂的助佑,然后必得复兴。先知的预言在公元前六一一年应验了。

    阅读.反省

    *任选米该亚、索福尼亚或纳鸿三书中的一本来细读,反省一下它对现代人的影。

    参考资料

    ‧ 圣经辞典 思高

    ‧ 先知书下册 思高

    ‧ 小先知书讲义下册 天道书楼

    ‧ 以色列的历史和宗教 真理书楼

    十二小先知(二)习作

    甲、 是非题(请在□内填上ˇ表示「是」,或x表示「非」)

    □ (一) 米该亚虽然身在犹大,常挂念着以色列的同胞,企图挽留他们。

    □ (二) 索福尼亚和纳鸿都是北国以色列的先知。

    □ (三) 纳鸿是一个具备活泼信仰,和爱国的大诗人。

    □ (四) 米该亚出身于淳朴贫苦的农家,而索福尼亚则是贵族的后裔。

    □ (五) 索福尼亚的思想与依撒意亚很相近,都是要求人内心的皈化,革新自己,回归天主。

    乙、选择题(在下列各题中,请以ˇ来选出最适当的答案)

    (一)「厄弗辣大白冷!你在犹大郡邑中虽是最小的,但是,将由你为我出生一位统治以色列的人,他的来历源于古,远自永远的时代。」以上这段话出自那一本先知书中?

    □ 1. 米该亚

    □ 2. 索福尼亚

    □ 3. 纳鸿

    (二)上题所引书中的的话,提及那时出生的统治以色列者是谁?(参考圣经原文并注解)

    □ 1. 若翰洗者

    □ 2. 达味

    □ 3. 默西亚

    (三)讲述尼尼微城将要毁灭的先知是谁?

    □ 1. 米该亚

    □ 2. 纳鸿

    □ 3. 索福尼亚

    (四)那一位先知特别关心社会正义,为穷人被剥削而指责上层社会人仕的不当。

    □ 1. 米该亚

    □ 2. 索福尼亚

    □ 3. 纳鸿

    (五)以「诗歌」体裁来表达其神视的先知是谁?

    □ 1. 米该亚

    □ 2. 索福尼亚

    □ 3. 纳鸿
十六、先知书 9、十二小先知(三)(哈巴谷、亚北底亚、岳厄尔)
    先知书9

    十二小先知(三)(哈巴谷、亚北底亚、岳厄尔)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 (25603800)

    前言

    介绍完米该亚、索福尼亚和纳鸿三本先知书后,这一课将介绍南国的另三位先知及他们的作品。哈巴谷、亚北底亚和岳厄尔三位先知,论年份,是比米该亚等先知稍后;论内容,都是非常短少的,尤其是亚北底亚,是先知书中最短少的一本,全书只得一章。然而,这些先知们在其生活时代中,却都当一个重要的角色。

    哈巴谷

    哈巴谷生平

    哈巴谷(Habakkuk)生平除了本书外,其他经典没有记载。不过,在达.14:33-39曾提及一位名叫哈巴谷的犹大先知,他曾被天使提到巴比伦去,给被囚在狮子圈中的达尼尔先知送食物。但依据学者们的研究,哈巴谷是在充军前写这书的,决不可能活到达尼尔的时代。按达尼尔是在居鲁士为波斯王时,受到朝廷特别的厚待。

    哈巴谷着作年代

    关于本书着作年代,学者们有许多不同的意见。近代学者从本书内容来推断,认为先知所描写的时代及情况,与犹大王约雅金(公元前608-598)的战乱时代相符合。如果此一假设是对的话,哈巴谷应与耶肋米亚同时,在纳鸿之后奉行他的先知职务。

    按2:2「上主回答我说︰你写出这神视,清楚地刻在版上,使人能流利诵读……。」看来,先知似乎在这时候,撰写了自己全部的着作,由此,可以推断全书的着作是公元前600与590年之间完成。

    哈巴谷书内容结构

    哈巴谷书和其他先知书不同的地方,是在于他以默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疑问,希望静听天主的答覆;先知在神视中,默观天主威严的降临,来执行公义的审判。

    全书自内容看来,可分为两大段︰

    第一段包括第一、第二两章,写的是神谕;第二段是在第三章内,是先知的祷词。至于从本书的内容来说,则另有一个论题,就是先知与天主的对话。以下是对话的内容︰

    第一次对话(1:2-11)︰先知抱怨天主,问祂为什么仍容忍那些违法残害同胞的人,而不惩罚他们。上主答覆先知,说加色丁人的军队已被派遣来惩罚国内的恶人。

    第二次对话(1:12-2:20)︰先知责怪天主,使凶恶的异民残害本国人民,不分好坏的全遭压迫。天主答覆先知,说审判恶人的时候必会来到,义人如能恒心到底,终会获救。至论第二段的内容(3:1-19),是先知的一篇祈祷文,内容连接上一段,求上主迅速惩罚恶人;结尾时,先知以赞美歌辞,表示自己坚定的信仰,称颂天主的救恩。

    神学思想

    哈巴谷先知书和其他的先知书显然不同的地方,是先知们多为奉天主的命令,对不遵守诫命者提出警告和劝戒,并预报天主的赏罚;但是,哈巴谷先知则一面质问天主,和祂讨论关于公义的问题,一面又祈求天主要执行自己的答案。本书目的在给那些怀疑天主公义的犹太人释难,安慰他们,并劝他们要常依赖天主,因为天主必要救护信赖自己的人。

    亚北底亚书

    亚北底亚生平

    亚北底亚(Obadiah)是拉丁文音译过来的;若依原文,应作「敖巴狄雅」,意即「上主的仆人」。关于他的生平事迹,除知他有这篇简短的预言外,其余一切无从考证。但按「敖巴狄雅」这名字,在旧约书中同此名的人有十二人,曾被认为与他有关连的两个人︰其中一个是以色列王阿哈布的家臣敖巴狄雅(列上.18:3-19);另一个是指犹大王约沙法特的官员敖巴狄雅「编下.17:7」,然而从他们的年份及职份上来看,均无法証明是同一个人。

    至于关于亚北底亚先知的时代问题,有三个意见︰

    (1)充军以前,约在公元前九至八世纪;

    (2)在充军前后,即公元597年左右;

    (3)在充军后,即公元前五世纪之初。最后,学者们根据本书1-9节内容的记载与耶.49:11-22的内容极相似,以及本书11-14节所述的史事,有认为是指耶路撒冷被巴比伦攻陷时的情形。由于耶路撒冷失陷于公元前587年,故此,此书可能于公元前六世纪末和五世纪初间完成。

    亚北底亚书内容结构

    亚北底亚书全书只有二十一节,是先知书中最短的一本。此书篇幅虽然短小,意义却深长。全书结构条理井然,以上主报复自己百姓的仇敌厄东为主题,然后加以引伸,终以最后的胜利作结。

    全书共分为三段,首先是题名与小引︰亚北底亚的神视︰上主已派遣一位使者到万民中间,号令万民奋起与厄东交战。然后是三段内文,述内容如下︰

    第一段--厄东的浩劫(2-9),厄东成为人间最可轻视的,虽然有高山峻岭作保障,但也终于智穷才尽,任人宰割。

    第二段--厄东遭浩劫的原因(10-15b),由于厄东对自己弟兄残暴不仁,不但不与兄弟同甘共苦,反而趁火打劫,到头来便遭恶报。

    第三段--以民复兴、厄东灭亡(15a-21),上主的日子近了,到了这日子,厄东便告消灭,雅各伯家的人民如火焰烧毁厄东,并吞劲敌,收复失地。王权终归于上主。

    神学思想

    本书有很重的民族主义色彩,并强调以色列民是特选的民族,是上主的百姓,所以凡迫害、反对他们的,便是在反对天主的计划。这书便是针对着这一思想来描写厄东的灭亡。事实上,作者是借用了厄东来指天主神国的一切敌对者而言的。

    岳厄尔

    岳厄尔生平

    岳厄尔(Joel)解说「上主是天主」,关于他的生平,圣经中没有任何资料,只在岳书︰「上主的话传结培突耳的儿子岳厄尔」(1:1)句子中知道他是培突耳的儿子。学者们只能从岳书内容中来推断他的年代。综合来说有下列资料可作参考︰(一)岳书中使用了一些希伯来罕有而有阿剌美文气味的字句,其中有些字句的结构,仅见于旧约后期经典中。(二)书中不提及北国以色列和其敌人利亚、亚述、巴比伦,却提及厄东、提洛等在公元前五至四世纪对以民的侵犯事迹,事实上充军期后厄东成为犹大的死敌。(三)全书的对象是熙雍、犹大和耶路撒冷,且按充军期后的习惯,称犹大为「以色列」,而书中亦好像暗示以色列已不存在。从上述的理由,学者们推断岳厄尔是南国的先知,大概生于公元前四百年左右。

    岳厄尔书内容

    岳厄尔书共有四章,除开始之前言(1:1)外,可分为两部份︰

    第一部份包括(1)蝗虫成灾(1:20)

     (2)上主的日子(2:1-17);

    第二部份包括(1)预许较好的时代(2:18-27)

     (2)默西亚时代的境况(3:1-4:21)

    本书内容,是以蝗虫连年之害为起点,描述预言「上主的日子」。这蝗虫之害究竟是事实,还是象征?学者们认为它可能是史实,不过又用象征当时压迫巴力斯坦的四个王国,并预言上主的日子。

    本书的神学思想

    岳厄尔的神学思想,着重于「上主的日子上」。在这日子来临时,上主以尊威和全能摧毁所有敌对者,而拯救信奉他的人民。这个日子是默西亚时代的开始。先知在书中指出以下三个重点来︰(1)这日子来临时将有巨大灾祸;(2)这日子的来临是福是祸,完全掌握在人的生活态度上,如果人们的生活态度不改善过来,仍继续现况时,这日子便成为可怖的时刻;但如果真心回头,归向上主,这日子便成为获得祝福的日子。(3)上主的日子来临之时,凡呼号祂名的人必能得救,反之与天主为敌者,必遭灭亡。

    阅读、反省

    *细读本文三位先知书的内容,并比较他们中心思想的异同。

    参考资料

    ‧ 圣经辞典 思高

    ‧ 先知书下册 思高

    ‧ 小先知书讲义上册 天道书楼

    十二小先知(三)习作

    甲、 是非题(请在□内填上ˇ表示「是」,或x表示「非」)

    □ (一) 达尼尔先知书中提及一个犹大先知给达尼尔送食物,这位先知也就是小先知中的哈巴谷。

    □ (二) 哈巴谷书是旧约先知书中最短的一本,全书只有一章。

    □ (三) 亚北底亚全书的主题是描写上主保护自己的百姓,而向厄东报复。

    □ (四) 岳厄尔先知是犹大的先知,而哈巴谷和亚北底亚则属于北国的。

    □ (五) 哈巴谷先知以蝗虫灾害来象征当时压迫巴力斯坦的四个王国。

    □ (六) 哈巴谷书是约于公元前600与500年间写成的。

    乙、选择题(在下列各题中,请以ˇ来选出最适当的答案)

    (一) 描写「上主日子来临」为中心思想的先知是︰

    □ 1.哈巴谷

    □ 2.亚北底亚

    □ 3.岳厄尔

    (二) 富含民族主义色彩,一直强调以色列民族为特选的上主百姓的先知是︰

    □ 1.哈巴谷

    □ 2.亚北底亚

    □ 3.岳厄尔

    (三) 亚北底亚先知书约于那一个时代完成︰

    □ 1.公元前九至八世纪间

    □ 2.在公元前587年左右

    □ 3.在公元前六至五世纪间

    (四)「上主日子」的来临,指上主威严地来临……,这是个︰

    □ 1.上主毁灭大地的时代

    □ 2.上主祝福全人类的日子

    □ 3.赏善罚恶的时代。
十六、先知书 10、十二小先知(四) (哈盖、匝加利亚、玛拉基亚)
    先知书10

    十二小先知(四)(哈盖、匝加利亚、玛拉基亚)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 (25603800)

    前言

    这一课要介绍十二小先知的最后三位。哈盖和匝加利亚同时期,而玛拉基亚则较他们晚,约在一百年后才出现。这三位先知都是充军期后出任先知任务的,特别是哈盖和匝加利亚二人,当公元前520年以民重建圣殿的工程时,担当着他们的精神领袖。

    波斯王居鲁士在公元前539年占领了巴比伦后,立即颁布了谕令,恩准充军于巴比伦的犹太人回国。当时回国的人约为五万人左右。此时,耶路撒冷和圣殿已荒废了七十年。于是重建圣殿成了当急之务。而开始了工程后,却受到了敌对他们的撒玛黎雅人的阻扰,因为他们惧怕犹太人战后会强大起来,成为他们的威胁。再加上旱灾和能源的贫乏,致使以民对重建的工程心灰意冷,建设工程停顿下来达十八年之久。后来直至公元前520年,哈盖和匝加利亚两位先知站出来,鼓励人民,宣布天主必与百姓同在,工程必能成功的。于是首领和百姓便奋然兴起,重修圣殿。

    哈盖书

    哈盖生平

    「哈盖」(Haggai)按希伯来文,原指「上主的节日」或含欢乐的意义。哈盖充任先知时是在波斯王达理阿一世的第二年,即公元前520年。至于何时地人,父亲是谁等资料,均无从查考,由其书中内容推断,他出任先知时,年纪已相当大就是了。

    哈盖书内容

    哈盖书只有两章,包含了四篇演说,是先知书中除亚北底亚外,篇幅最短少的一部书。内容由四篇演词组成︰

    第一篇演词(1:1-11)︰发长于公元前520年六月廿四日劝以民重修圣殿,并责斥领袖则鲁巴具耳和耶叔亚,要他从速动工修建圣殿,并说明因为他们和民众的讲求生活舒适,只顾修补自己的房屋而对天主的圣殿毫不关心,故此他们遭到旱年,不得收获。

    第二篇演词(2:1-9)︰发表同年于七月廿一日预言所建的圣殿,将享有的光荣,远超过昔日撒罗满所建的圣殿的光荣,上主必由这圣殿内颁赐和平。

    第三篇演词(2:10-19)︰发表于同年九月廿四日,说明天主所以不喜悦百姓的祭献,是由于他们的疏忽冷淡,犹如不洁的人,但只要他们热心从速修建天主的圣殿,仍必得天主的降福。

    第四篇词(2:20-23)︰发表日期与第三篇演词相同,先知向则鲁巴贝耳保证,天主会特别照顾他,因为他是远味的后裔,上主以他为未来默西亚的预像:向他保证个别的召选与祝福。

    按全书的内容,只有一个主题,就是劝充军回国的人重建圣殿。

    主要思想

    哈盖致力实现的理想是重建圣殿。他所持的理由是,犹太人需要有一座圣殿,做他们团结的中心;其次,圣殿使他们想到天主和他们祖先所立的盟约;最后,圣殿是未来默西亚的预像。

    匝加利亚书

    匝加利亚书生平

    「匝加利亚」(Zacharias)是个很普遍的名字,意思是「上主已记忆」。旧约中称为匝加利亚的人约三十多位。据学者们研究,匝加利亚和哈盖同时,但较年幼。书上记载,他是依多的孙,贝勒基雅的儿子。匝加利亚大概出身于司祭家族。他自充军回来以后,便与哈盖一同鼓励回国的同胞从速修建圣殿。可以说,新圣殿的得以修成,要归功于哈盖和匝加利亚两人。

    匝加利亚书内容

    本书共有十四章,按内容可分为前后篇。前篇(1-8章)包括了八项含有象征意义的神视和几段先知劝告百姓的训辞,大致安排如下︰开始时先知劝百姓悔改(1:1-6),然后是三个神视(1:7-2:9),跟着下来是两段劝告以民归故乡的言论(2:10-17);第四个神视(3:1-7)之后有一段关于默西亚的预言(3:8-10);之后,是第五、六、七、个神视(4:1-6:15)。至于以后的几段话,都是劝逸的言。后篇内容(8:1-14:21)自第八章开始,内容似乎与前篇有点脱节,无甚关联,含末世性的体裁,环绕着以民复兴归故里,上主审判万民;默西亚等预言,最后是耶京获享太平,万民前来朝圣。

    因为前后两篇的区别如此大,故学者们对此书的一贯性争论颇大,有认为后篇非出自匝加利亚的手笔,而是在他以后的另一位或多位作者所作。从两篇内容看来,却有一个共同的相联中心思想,就是指出「天主用那些卑微的遗民,来实践拯救万民的计划。」

    神学思想

    本书的中心思想如上面指出的:天主拯救万民的计划是透过那些卑微的遗民而成就。根据这神学的观点来探讨人类的历史,认为在人类的历史中,常有撒殚(反对者)的势力,企图破坏天主的计划,但是,天主会派遣祂的使者来完成祂的计划,而最后完成计划的人是出自达味的后裔的默西亚。

    玛拉基亚书

    玛拉基亚生平

    十二小先知中最后的一位是玛拉基亚(Malachi),「玛拉基亚」这名称是从希腊文及拉丁文Macachias直译过来的,意思是指「上主的使者」。

    从本书内容来看,玛拉基亚执行先知任务时是在耶路撒冷圣城,时间约于公元前400年左右,较匝加利亚和哈盖两位先知为晚。

    时代背景

    公元前四百年当为乃赫米雅或厄斯德拉的时代。那时候犹太人返回耶路撒冷,重建圣殿的工作,在哈盖和匝加利亚两先知的催促下已大工告成。当年二位先知所激起的宗教热潮,此时已退落,对期待默西亚的希望渐冷淡下来。由于这种信仰上的退化,直接的影响到道德生活,尤其是表现在婚姻生活上。当时,人民将法律置诸脑后,与外邦女子通婚,有的竟离了婚,而与外教女子结婚。但是,危害百姓最深的,却是司祭。当时没有君王,司祭不但在宗教上总揽大权,同时在政治上也占大势力,而他们的生活又染满尘俗恶习,放荡不已。

    在如此的一个时代背景下,难怪玛拉基亚书中满含严厉言词,谴责司祭的生活。

    本书内容结构

    玛拉基亚书共有三章,从内容看来,可分成五篇神谕︰

    (一) 这篇神谕(1:6-2:9),首先责斥司祭的渎职罪,预言天主要废除他们的祭献,而悦纳万民的纯洁献品。

    (二) 这一篇神谕(2:10-16)责斥人民婚姻上的罪恶,警告怀疑天主正义的人,并预言公义审判者即来临。

    (三) 这一篇神谕(2:17-3:6)责斥人民抱怨天主并预言盟约的使者即将来临。凡诚心向主的人,天主必垂顾他们。

    (四) 这一篇神谕(3:7-12)说出守法律的人,在受审判时,必得赏报。

    (五) 这最后的一篇神谕(3:13-24),说明上主审判之日必定善恶分明,赏罚分明;同时在审判之前,厄里亚先知要再度出现,劝化选民,以免全体民族遭受毁灭。

    本书中心思想

    本书所述说的训言和宣讲的道理,是针对当时人民的宗教低落而言,所以书中的一切伦理劝谕,在今天看来仍然有很大的、可取的、发人深省的地方,有永恒不变的价值。固守婚姻伦常的家庭,和善尽职务的司祭,常是安定社会的基础。

    总结

    有关十二小先知书的介绍,至此告一段落。环视十二先知所带给以色列民的讯息,不外是强调天主的公义、仁慈;祂对待自己的百姓又爱又怒;既爱每一位人,又不忍心见他们失足,于是﹐先知便成了中间人,为天主作谏。在以色列人历史过程中,我们发现人心的不可靠,反覆无常,以遭天主以罚来惩治;然而,每当重要关头之际,先知都会保証;只要人回头归向天主,祂会立即降福于他们。

    

    阁读、分享

    *细读玛拉基亚全书,分享自己的感受。

    参考资料

    ‧ 圣经辞典 思高

    ‧ 先知下册 思高

    ‧ 小先知书讲义(下册) 天道书楼

    十二小先知(四)习作

    甲、 是非题(请在□内填上ˇ表示「是」,或x表示「非」)

    □(一)哈盖、匝加利亚和玛拉基亚三位先知,都是充军期后出任先知的,他们三人都是同时期,一齐生活过的。

    □(二)哈盖书的主要内容是规劝四周的犹太人,要回头改过。

    □(三)匝加利亚书中共包含了八个神视,都是些象征意义的训辞。

    □(四)玛拉基亚书中包含了五篇神谕,内容与匝加利亚相似。

    □(五)先知书的内容不外是劝诫众人戒恶趋善,宣扬天主的慈爱﹐给人带来希望。

    乙、选择题(在下列各题中,请以ˇ来选出最适当的答案)

    (一)书中满含责斥司言词的先知书是﹕

    □ 1.哈盖

    □ 2.匝加利亚

    □ 3.玛拉基亚

    (二)传说出于司祭家族的那位先知是︰

    □ 1.哈盖

    □ 2.匝加利亚

    □ 3.玛拉基亚

    (三)「天主用那些卑微的遗民,来实践拯救万民的计划。」这思想出自︰

    □ 1.哈盖

    □ 2.匝加利亚

    □ 3.玛拉基亚

    丙、举出你较喜爱的一位先知来,并略述你对他的感受。
十七、训诲文学 1、训诲文学导论
    训诲文学1

    训诲文学导论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25603800)

    前言

    每个人都有智慧,知道怎样生活,甚至也懂得教训别人,发表意见,可是这些言论多未有记录下来;至于一些被称为智者的言论教诲,却一一辑成语录,流传于后世,在中国,每一个朝代都有一些具代表性的人物,他们的语录被收集在一起,而成为智慧的文学,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四书五经、箴言等大部份便是这一类的作品。

    这一单元,我们要介绍的「训诲文学」,便是属于希伯来民族智者留下来的智慧文学,是旧约书中的一部份。旧约中的训诲文学,亦称为智慧文学,也有称之为智慧书的,共包含了七本着作,就是圣咏集、约伯传、箴言、训道篇、雅歌、德训篇及智慧篇。在我们进入这些着作之前,我们先来谈谈有关智慧文学的一些普遍问题。

    智慧是甚么?

    有人认为,智慧是知识的获得,一种领悟的能力;也有人认为智慧是人处理生活的一种艺术,能帮助人更积极地善渡生命的岁月。至于圣经作者思想中的智慧,有甚更深一层的意义。智慧按其本身来说,是一种秩序或称之为和谐。所以,无论何时何地,凡有良好的秩序,事物各显其功能时,便有智慧的存在。对人来说,当人知道如何正确地去处理生活中的事务时,这人便是个明智的、有智慧的人。一个人的生活富有或贫穷都不是问题,只要人无论在顺境或逆境中,都能知道如何去生活;这样的人,才算有智慧。人最高的智慧,是在于他能正确地处理他和天主之间的关系,可以说,这是智慧书内容所要表达的。换言之,智慧的最终目标,是要达到人与天主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万物间的良好和谐秩序。

    旧约中智慧的意义

    旧约中所讲的智慧,是希伯来民族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领悟得来的。由于他们是天主的特选民族,他们自祖先开始。即接受天主所启示的讯息,在此教诲下生活成长;因此,从他们生活经验中所得的智慧之言,就已包含着天主的启示。所以旧约中所谓的智慧,有以下的意义:天主是智慧的根源,人的智慧是天主恩赐的。所以犹太人把天主的启示,当作为最高的智慧,而梅瑟的法律及其他的经书,被视为智慧的宝藏。至于在智慧篇中,作者更将自然科学和超性的智慧,都当作是天主的恩赐。事实上,在旧约各书中,我们也看到天主如何将这恩赐赏给世人,如若瑟和达尼尔详述梦境的知识(创.41;25,达.1;17)就是个例子。天主的智慧在人心中所发生的效能,是使人认识天主,这点为个人和团体都有益处:天主赐智慧给个人,但也赏赐智慧给全体选民(德.24:12-13)。

    有关智慧的来源,圣经作者指出了以下的途径:来自祖先的传统(出.13:8-10;申.4:9;约.8:8-10);来自自己的经验(约.12:12;15:10);由于学习(箴.9:9;13:14);来自天主的恩赐(创.41:16,38-39;智.7:7-14)。

    旧约中的智慧文学

    旧约中的智慧文学,在旧约圣经中占着相当大的份量,共有七本书之多。同时,这些书的内容,触及人生活的每一部份,自生到死,自爬虫走兽到宇宙星宿,以及各种彼此间的关系等,都包罗万有的记述下来,以下我们将谈谈它的特色。

    △旧约智慧文学的特色

    旧约中智慧文学的内容自成一格,与其他经典的内容,如历史、先知及法律回然不同。一般来说,决定一本书为智慧书的因素有二:其一是这本书是写于充军至耶稣降生期间的时期;其二是写作的目的不只是为以色列人民,也是为全世界人类;并且所讨论的内容,特别注重伦理道德,而不是专以教理神学为出发点的。智慧书的另一特点,就是它们大部份是以简短的格言方式来教训人。此外,要注意的,是智慧文学上所强调的智慧,主要不在于理智、明悟、学问方面的智慧,而是人生处世,关于做人方面的实际准绳。换言之,是人格道德的表现;所训诲的对象是单独的个人。

    △智慧文学的表达形式

    智慧文学的体裁形式,有点儿接近东方文化,喜欢使用诗歌、骈体文或故事的形式来述事。以下我们归纳出八个常用的表达形式:

    (1) 对仗的语法——如同我国诗歌般使用对仗的笔法。不过,我们是透过押韵的技巧来对仗,将一个思想用两句重复的话说出来;圣经中的对仗,是用在内容方面,而不太注意声韵及音节的长短。使用此形式的要算箴言和圣咏两书最为显着。

    (2) 数目字法——这种方式表达出人们对次序的渴望。许多民族都有这个特点,同时,数字形式可便于记忆,适合作为教学材料之用。(可参考箴.6:16-19)

    (3) 自传式法——在智慧书中,作书屡次把对智慧的领悟,当作自己个人的发现,这种方式可增加教学者和聆听者的兴趣。(箴.24:30-34;德.33:16-18)

    (4) 长篇训诲诗——智慧文学中有不少长篇的训诲诗。约伯传中就有四首训诲诗,可算是典型的例子,其他的如圣咏和箴言篇中也可找到。

    (5) 对话式——这方式在近东的作品中是最普遍的,可是,在智慧文学的作品中,却不多见使用这对话式的方法,只有约伯传中使用了。

    (6) 故事及寓言式——使用这类型的特征,是想简单地透过故事来解释,以带出想要说的主题。(箴.5:15-20;12:1-6)

    (7) 训诲式的述——这一类型,一般是不计较文学修饰的,直截公然说出事件的可见后果,如约伯传的述部份就是。作者在述的结尾(约.1:22),或者述之中(箴.7:6-23),加入一些有训诲意味的片段。

    (8) 祈祷式——作品中的一些祷词,带有智慧文学的说法及主题,如训诲圣咏(咏一、卅七、四九、一一九首)。这些圣咏一方面向天主祈祷,另一方面训诲学生,然而这些都是祈祷。

    圣经中的智慧文学作品

    圣经中的智慧文学作品,可分为两大类:其中一类以箴言为代表,风格较保守,但实际、乐观,且富教育意味;另一类以约伯传和训道篇为代表,风格比前者为激进、悲观,而富理论及个人性色彩。在文体上,前者多用简短的押韵箴言,后者则多使用独白和对话。由于每本书的内容和表达形式,有时候同时出现了上述两者的风格,所以不容易将其归纳于某一类中。当中只以约伯传较为鲜明,是属于第二类的作品,因其内容含纯理及激进的色彩,对传统善恶报应观念,采取质疑的态度;至于文体方面,采用了对话方式来带出主题。例如另一本书训道篇,看来虽属于第二种的智慧文学作品,但是它的内容真义却叫人甚难把握。圣咏中有十多首的内容和表达形式,与智慧文学有关的,例如1,33,35,37,49,73,91,111,112,119,127,128,133,139等。这些圣咏各自表达着智慧文学的某些特色:例如咏73,虽然有约伯的意识,但是却以崇拜之情来代替内心的焦虑;又如咏111,128,其内容与箴言书「敬畏上主」的主题相似;至于咏49又隐含了箴言中智慧女士在高处吶喊的方式。最后智慧文学的语法「……的人是有福的」在咏1及32中亦常出现。

    撒罗满与智慧文学

    达味的儿子撒罗满,是一位智慧过人的国君,我们从列王纪上篇读到他明智的断案事迹。自古以来,便相传撒罗满留下了三千篇箴言和五千篇诗歌,并认为雅歌、训道篇、智慧篇及一些圣咏,均出自撒罗满之手。这传统的说法,今天的学者知道这并不可能,但是,却承认撒罗满与智慧文学实有密切的关系。以撒罗满的名字与智慧文学相提并论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智慧文学肇始于撒罗满时期的宫廷时代,当时王朝扩张,朝臣增多,必须训练写作及管理的人才,也需要参考邻国的文化制度,这些都是促使智慧文学在宫廷中发展的原因。撒罗满是一个智者,同时更热衷于智慧文学,是他授意、赞助、保护及鼓励智慧文学的发展,所以,以色列的智慧文学,以撒罗满为始祖,而常把智慧作品归属于他,成为智慧文学一贯的传统。

    事实上,在撒罗满登基之前,以色列人早已有了智慧文学的作品,不过由于撒罗满是君王,同时又热爱智慧文学,他又是个伟大明智的智慧之士,所以,便与智慧文学结上了密切的关系。至于将智慧文学及撒罗满以后的智慧作品,都归入他的名下,其意义就如将圣咏集归于达味,把法律给梅瑟一样。

    结语

    圣经中的训诲智慧作品,是圣经其他各书中最具文学作品色彩的着作,既带着优美的纯文学格调,又具有悠远深奥的人生哲理,面对这些伟大的神圣着作,非三言两语、甚至穷终生,也无法将它完全明白过来。因此,在未来的几个主题中,只能作极其简单的介绍而已!

    反省.分享

    *分享一下你对「智慧」的看法。以及现代人中怎样才算是个「有智慧」的人。

    参考资料

    *圣经辞典 思高

    *智慧书 思高圣经学会

    *信仰旅程 思高

    *约书的故事 真理学会

    训诲文学导论习作

    甲、是非题(请在□内填上ˇ表示「是」,或x表示「非」)

    □(一)旧约智慧文学的作者,写书的目的是为以色列人而写的。

    □(二)智慧文学的内容,可谓包罗万有,涉及人类生活的每一部份和阶段。

    □(三)智慧文学的作品,都是用故事形式来表达的。

    □(四)智慧文学的作品,可分为两大类:一种是以箴言为其代表,另一种则以约伯传为代表。

    □(五)智慧文学的作者是撒罗满,所以,他有智慧君王之称。

    乙、选择题(在下列各题中,请以ˇ来选出最适当的答案)

    (一)智慧的最终目标是:

    □1.要求人善渡此生。

    □2.无论在顺境或逆境中,都懂得如何去生活。

    □3.达到人与神、人与人及万物间的和谐。

    (二)选出下列书中,那一组是全属于训诲文学:

    □1.约纳、哀歌、匝加利亚。

    □2.雅歌、哀歌、圣咏。

    □3.箴言、训道篇、约伯传。

    (三)智慧的来源是:

    □1.自经验中得到。

    □2.天主。

    □3.经学习而得的。

    (四)智慧文学的作品,大约成书于:

    □1.犹太人充军之前。

    □2.充军至耶稣降生期间。

    □3.抵达福地至南北国分裂期间。

    (五)旧约中所记载的智慧,是怎样得来的:

    □1.来自祖先的传统。

    □2.来自天主的启示。

    □3.来自自己的经验和学习。

    □4.来自以上各项的总合。
十七、训诲文学 1、约伯传
    训诲文学2

    约伯传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25603800)

    约伯是一无论在任何环境都全心信赖天主照顾的人。

    导言

    约伯传是世界着名文学作品之一,同时又是训诲文学中最为人熟悉的一本书,因为其他智慧书的内容较为理论化,以哲学式的言词来反映人生的问题,而约伯传则较为个人化,通过约伯的遭遇,唤醒我们对人生苦痛问题的反省,也向传统对「善恶赏罚」的解释提出挑战。约伯传对于那些力图要寻找出苦难问题的人来说,提供了莫大的贡献,如果有人身受伤痛与绝望,而希望明白个中原因,研究约伯传定必有帮助。

    约伯这个人

    历代以来,许多人都在争论约伯其人的历史真实性:是否真有约伯这个人?或只是一个比喻性的人物?也有人认为约伯传内的记录,是一些比喻的集成,以描写以色列国所受的苦难。以上的说法,受到不少的挑战和反驳,一直以来,许多学者都认为:在历史的时空里,有过一个如约伯般的人物存在,且确实的生活过。于是,一些学者从本书的内文中,找出一些可供支持这论点的根据来。圣经中的以下章节,均提到约伯这个人,可视为一个历史性的人物:

    纵然诺厄、达尼尔和约伯也在那里……」(则‧14:20)。

    「……遵行各样正道的约伯……」(德‧49:11)此外在新约中,雅各伯也指出「约伯的坚忍,你们听见了;」(雅‧5:11)。显然,雅各伯是基于一个信念,相信约伯曾在世上生活过,且是一个忍耐的典范,才会说了以上的一段话。

    此外,作者在记述约伯的事迹时,把姓名、出生地以及他复原后的子女,他的三位朋友所属的地方也记下来,而且把各人的个性描写得极其详尽。至于从约伯与他的朋友的对话中,可以见出作者力图保存着他们的习俗语气,因为在提到「天主」的名字时,他们不用「雅威」,而改用闪族普遍使用的「厄耳」、「厄罗阿」或「厄罗音」(此点在原文才能看出);还有一点,从约伯的生活状况来看,学者们认为他是列祖时代的人。从上述各点看来,约伯可不是个虚构的人物。

    内容结构

    本书以约伯为主角,描写这位敬主爱人的模范,如何受到莫明的考验,从一坚忍的服从者,而变为一个消极的反抗者,最后又皈依而重投天主怀里。约伯传全书共有四十二章,可分为六个段落:

    一、序幕(1-2章)──以记事体写约伯的身世及家庭状况;然后是约伯受试探,他的朋友来探望他。

    二、约伯的诅咒及与友人的辩论(3-37章)──这是本书最主要的部分,亦视为本书的主体。内容写约伯和三位朋友的争辩对话。他的朋友按传统的观念,来判断约伯行了恶事,所以受罚,故此,劝告约伯要承认自己的过错,在天主台前痛悔,求宽恕。约伯却肯定自己没有过错,却不明白为何要受罚。

    三、上主的训言(38-41章)──受造之物是天主的化工,宇宙万物都能启示天主的意旨。

    四、终结(42章)──是本书的结尾。天主驳斥约伯的朋友,并恢复约伯的世福,加倍赏报他。

    文章体裁

    约伯传一书,单从文学上来说,很难列于某一类型的体裁;说它是史书吧!全书只有序幕和结论的部份,以记载史实的体裁写出来;说它是抒情诗歌吧!它虽有优美音韵的诗篇,然而,它却满含讨论人生问题的哲理,是属于哲理成分的题材;有人将它视为一本戏曲,可是若将它与希腊戏曲相比一下,却又有相当大的分别。

    对于本书的写作成书,有以下的一种推想:此书是根据一件事实来执笔,此事实原本是以散文形式来记述的,后来一位诗人兼思想家,以诗体形式来表达,但他又保持了它原有的中心哲理,最后成了这伟大的着作──约伯传。约伯传虽然不是一本全然相似希腊戏曲的作品,却仍保持了闪族戏曲的特质;我们若以纯文学观点来看约伯传,它是希伯来文学的巨着,是世界文学伟大诗歌中的一篇作品。

    作者问题

    由于约伯传全书内的文章体裁如此多样化,令人想到此书可能出自多人手笔,非由一人写成。关于这个问题,教会至今未发表过官方的指示;根据学者们各自研究的心德,有认为32-37章厄里乌的言论;28章智慧的赞词;38-42章天主的训言和1-2章等,内容归于另一作者。现有的约伯传形式,是在旧约时期,约公元前第六至第五世纪,一位无名氏所编写。对于上述的立张,亦有人持不同的意见,认为了智慧的赞词和以散文写的三段外,全书是出于一个作者的手笔。

    关于作品的年代,亦盛传着好几个说法,自梅瑟时代至公元前三世纪中的每个世纪,都是个可能的时期。有人将它归入梅瑟名下,也有人将它归于撒罗满;至于比较可靠的说法,应该是在耶肋米亚以后写成的。因为它内容中的许多地方,明显地显示出作者是受了耶肋米亚的影响。

    中心思想

    约伯传的作者,在写此书时,不是站在以色列民族的立埸上说话,而是站在整个人类的立场上说话立论,他的对象是整个人类把人生的许多基本难题拿出来讨论,成为大众的问题,就是一般人所提出的﹕「为甚么有痛苦﹖」

    假若从全书各部内容来看约伯,觉得他面对痛苦时所持的态度,前后很不一致。序幕中的约伯,是一个坚忍的虔信者。上主赏赐他家财万贯,子孙众多,是当时人所公认的一个蒙受天主祝福爱戴的人。而文中又说,约伯之所以得到祝福,是因为他为人「十全十美……敬畏天主」(1﹕1)﹔然后,大难来临,夺走了他的子女、家财和一切,以致饱受肉体的痛楚,连妻子也起来攻击他,这时候的约伯,仍持守忍耐,承认一切荣华富贵,均来自天主,如今天主取回,也是应该的。可见约伯是一个全心信赖天主照顾、不论好歹都归于天主的人。

    故事发展下去时,怎知约伯改变了。他在极度痛苦中说出抱怨自己、诅咒生命的话来。约伯开始怀疑人存在究竟有什么意义。经过三次与友人的辩论,友人均肯定灾祸是对罪恶的惩罚,他们劝勉约伯认罪悔改,而约伯则坚持自己是无辜的,他坚信自己是清白的。然后,一直在旁的好友厄里乌,给他们指出一个更深的解释︰厄里乌认为天主藉着痛苦,使人更接近祂,以便施以救援。故可以说,痛苦是天主对人的试金石。

    最后,天主亲自出现来教训约伯。天主让约伯看到宇宙万物,一切都在显示天主的荣耀,在天主眼中,任何受造物都是天主所爱护和重视的。天主的话,使约伯领悟到自己并不是这宇宙的中心,人类也不是天主所唯一关怀的受造物。至此,约伯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无知,和自我中心主义。他自觉对天主的信心不够,他对自己的反抗行为忏悔,破坏了天主和他之间的和谐。约伯终于忏悔,他走出自我,重投向天主。

    总括全篇主旨,给我们指出痛苦的原因︰推翻了痛苦因罪恶而起的传统观念;并且指出一个全心追求真理,信靠上主的人,不论在任何环境,好的、坏的情况下,都要能不失忍耐,不失方向地站稳脚步。从约伯的转变过程中,也提醒了我们,人不可过于自持,而要不断的皈依天主,在不断的挣扎和寻求中找到天主,加深自己和祂的关系。

    结语

    「赏善罚恶」的天主形象,今天,最成为外教人向我们信仰挑战的一个问题:为甚么恶人可以享受无比的福乐和富裕舒适的生活;至于一些好人,却往往受苦,朝不保夕的饱受折磨。天主的公义在那里?

    以上的问题,约伯传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人生的「福」与「祸」,并非单凭「富」与「贫」来做准则。富有的人并非就是幸福的人,耶稣自己也亲口说过:「仗恃钱财的人,进天主的国是多么难啊!骆驼穿过针孔,比富有的人进天主的国还容易。」(谷‧10:25)至于,最重要的一点,是给我们指出:天主的计划和旨意,是没有人知道的;同时,人也没有权利过问神的一切行动。唯一可以做的,是全心的倚靠信服祂的大能,上智的安排。并且自个人内心的挣扎疑虑的行动中,学习忍耐,虚心受教,以至在天主前完全妥协下来。这样,我们的信仰生活,才能日益更新、成长。

    反省、分享

    *细读约伯传32-37章的内容,找出厄里乌的中心思想来。

    *分享你对约伯为人的感受。

    参考资料

    *圣经辞典 思高

    *约书的故事 真理学会

    *约伯记研经导读 天道书楼

    *智慧书 思高圣经学会

    *神学论集 光启,真理学会

    *信仰旅程 思高

    约伯传习作

    甲、是非题(请在□内填上ˇ表示「是」,或x表示「非」)

    □(一)约伯本来是个敬畏天主的义人,但由于一时误入歧途而受罚。

    □(二)约伯传的内容,给我们指出:天主是赏罚公平的神,人的苦难是因自己作恶而来。

    □(三)在约伯受苦的时候,唯一支持了解他的人,是他的妻子(参阅约第二章)。

    □(四)约伯传的作者在写这书时,他心目中的对象,是向着全人类的。

    □(五)约伯传全书的主旨,给我们解答了痛苦的意义在那里。

    乙、选择题(在下列各题中,请以ˇ来选出最适当的答案)

    (一)当魔鬼第一次试探约伯时,他的反应是:(第一章)

    □1.抱怨天主。

    □2.质问魔鬼。

    □3.赞美天主。

    (二)约伯曾和三位朋友争辩多时,朋友们的主张是:

    □1.约伯应该忍耐,无论任何大考验也不要跌倒。

    □2.因为约伯犯了罪,所以唯一的解决是赶快痛悔改过。

    □ 3.善有善报,故此约伯不必害怕。

    (三)约伯对于三位朋友劝告的反应:

    □1.撕裂自己的衣服,求主赦罪。

    □2.抱怨天主不来拯救自己。

    □3.强调自己没有犯错,不明白为何要受罚。

    (四)终于,约伯醒悟过来,是因为:

    □1.天主亲自来训诲他。

    □2.他朋友厄里乌的劝告打动他。

    □3.他终于抵受不了折磨。

    (五)约伯传结束时,天主怎样对待约伯:(第四十二章)

    □1.宽恕了他的罪,不计较一切。

    □2.赏回他所有的财富。

    □3.加倍的赏给他一切。
十七、训诲文学 3、圣咏集
    训诲文学3

    圣咏集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25603800)

    导言

    在旧约圣经各书之中,圣咏是被使用最多、最广的一本。无论感恩祭内的经文,或任何礼仪庆典中的祈祷文,都广泛地引用圣咏来祷告﹔至于神父、修女们每天诵念的日课,更是全以圣咏来组成的。故可以说,圣咏在教友的心目中,除了福音外,是最熟悉、接触最多的一本书。但是,另一方面来说,一般人对圣咏的认识、了解,郄不是那么的深入,这一课,我们便要介绍圣咏集这本书,希望有助于我们使用圣咏作祈祷时,更能投入。

    名称及来历

    圣咏集(BookofPsalms)是由一百五十篇赞美歌或感恩诗所辑成的诗歌集,可以称为犹太人的「诗经」。这部圣咏集,犹太人称之为「赞美歌」(Thehillim)﹔希腊译本作Psalmos或Psalterion前者指一种弦乐的音调﹔后者是一种弦琴,而将之指为歌咏之意。所以,现今一般都应用此名称来专指圣咏集。

    圣咏集的来历,如同我国歌谣和民歌一般,很难清楚知道其出处及来源,因为它是传统文化传承下来的东西,同时是经历了一段时间才保存下来的,我国诗经的成书过程就是个例子。曾有人认为达味王曾作了一些圣咏,他亦可能收集了一些别人的作品。在选民的历史中,各个不同时代都有圣咏小歌集的出现,后来,有人将它收集起来而成为今天的圣咏集。

    从上述的来源看来,可知圣咏集的作者不可能是一个人。此外,在现今每篇圣咏标题后都有注明是谁的作品。按标题所记出来的人名,就有厄堂一篇(84)、梅瑟一篇(90)、撒罗满两篇(72,127)科辣黑后裔十一篇(42-49,84,85,87,88)、阿撒夫十二篇(50,73-83),而达味为数最多共有七十三篇,亦因此称圣咏集为「达味圣咏集」。

    圣咏的标题

    圣咏中附有小标题的作品共有一百零一篇。小标题的内容,分别指出作者是谁,或写作的背景,或咏唱时应用的曲调及伴奏乐器,甚而也有指明适用于甚么礼仪的;至于没有小标题的作品,则有四十九篇,犹太人称这些诗篇为「孤儿诗」。至论这些标题内容的可靠性,学者们认为并非出于原着,但都是相当的古老,因为当圣咏集译成希腊文时,译者对于许多标题,已不能详知其意,而只能照音译出。

    学者们综合了标题的内容性质,而将它们分为三大类:

    (一)历史性的标题:原文含有历史背景的标题共有十三篇。这些内容虽然不可作为确实无误的史实,但对了解诗文内容,却相当有帮助。

    (二)音乐性的标题:共有八十多篇,说明了使用何种乐器和曲调运用等的指示。

    (三)礼仪性的标题:虽然有许多圣咏写作时,不是为礼仪的应用而作,但在充军之前,已有许多圣咏被用于礼仪中,而充军之后,几乎全部圣咏皆选为礼仪之用。

    篇数次第与结构

    圣咏集的希伯来原文和希腊文译本、拉丁通行本等,篇数均为一百五十篇,但是在次第上,希腊与拉丁译本相同,而与原文比较,则稍有出入,其不同的地方可对照如下:

     希伯来原文本希腊与拉丁文译本

    1-8 1-8

     9-10 9-

     11-113 10-112

     114-115 113-

     116- 114-115

     117-146116-145

     147- 146-147

     148-150 148-150

    现时思高出版的中译本,是按原文编排的,而将希腊本不同的篇号附列出来,以阿拉伯数字标出。

    一百五十篇圣咏,在七十贤士译本(是旧约最古的译本)译成之前(约在公元前三世纪),已分为五卷。这分法大概是仿效梅瑟五书而分的,以适应礼仪上的用途:卷一包括1-41;卷二包括42-72;卷三包括73-89;卷四包括90-106,卷五则为107-150。每卷的最后一节均为光荣颂,作为全卷的完结词,但是卷五的完结词,是第150篇,全篇是一首光荣颂。

    诗篇的体裁

    圣咏是古希伯来民族的诗篇,无论在其取材或表达形式上,都带着浓厚的民族色彩,归纳起来便成为希伯来诗篇的独特点。

    我国古诗注重协调、平仄押韵的格式,但希伯来诗却走词句并行或思想并行的路线,而不大注重声韵高低的技巧。以下是常出现于圣咏诗篇的三种并行体:

    (一)义并行体──是将第一行的意义,以不同的言词重述出来,或使用类似的意义来完成第一行的意义:

    「列国万民,请赞美上主,一切民族,请歌颂上主!」(咏‧117:1)

    「高天陈述天主的光荣,穹苍宣扬他手的化工;」(咏‧19:2)

    (二)反证并行体──这种并行体与前者恰恰相反,其中第二行,用反托的词句,来完成第一行的意义:

    「他们必将倒地丧命。我们却将挺身立定。」(咏‧20:9)

    「邪恶的人,必要受许多的痛苦;仰望上主的人,必有慈爱围护,」(咏‧32:10)

    (三)综合并行体──是将一个思想以渐进的方式,引申后一句,将前一句的思想,表达出来,加以完成:

    「他像植在溪畔的树,准时结果,枝叶不枯,所作所为,随心所欲。」(咏‧1:3)

    「这是上主所安排的一天,我们应该为此鼓舞喜欢。」(咏‧118:24)

    在并行体文的诗节中,不只有行对行的并行体,而亦有段对段的并行方式,即是将一首诗,分作前后两个乐章来相对并行,如圣咏第一篇就是。

    内容分类

    关于圣咏的分类法,学者们意见甚为不一致﹕有人主张以纯文学的观点来分类,而分为抒情的、事的、戏剧的不同种类﹔至于另一派学者,主张从内容体裁来分类,较配合使用上的要求。以下是按内容分类而列出的几种类型﹕

    (一)、赞美诗——以上主为中心,赞扬祂的伟大、全能、公义、慈爱、美善和光荣的属性。这些圣咏,通常是邀请人一起赞颂作开始的,有时候也附加一些赞颂的理由。

    (二)哀祷诗——在一百五十篇圣咏中,至少有五十篇属于哀祷诗。这些圣咏都是求天主施救的祈祷。在这些诗篇中,直向天主呼唤,亦喜欢以「被迫害、受压迫、受凌辱」等词来形容自己的处境,以期得到怜悯。哀祷诗多数是穷苦和受压迫者的祈祷。

    (三)感恩诗——圣经中的感恩和赞美是不能分离的,二者常是紧紧相连。唯一可区别的,感恩诗中常提到自天主那里所得到的恩惠,许多时在诗篇之首便说出要感谢、赞颂的因由,如「上主,我称扬你,因为你救拔了我」(咏‧30﹕2)。感恩诗是用来向天主抒发知恩报爱、孺慕依恃之情的。

    (四)咏史诗——使用历史事迹(如出谷等)和人物(如亚巴郎、梅瑟等),来唤醒天主对自己人民的种种伟大事业,以及天主对待善人和恶人赏罚的公平。

    (五)训诲诗——内容在颂赞法律的伟大,表示对法律的倾慕,同时也包括伦理的训诫,和行善避恶的警告。

    (六)王国诗——是与选民历史中的王国角色有关的事迹,如庆祝国王登极,为国王祈福,为胜利祈祷,以及胜利后的感恩等。同时,这些诗篇多数包含着预言成分,用以歌颂未来君王——默西亚和他的神国的。

    上述各类的诗篇,无论如何分类,天主常是歌咏的中心对象。

    圣咏集的价值

    圣咏集的内容包罗万有,无论为神学的、伦理的、道德的,以及宗教生活上的一切,都是取之不竭的宝藏,它是天主赐给其子民的一本最宝贵的祈祷手册。不管在任何情况之下,或罪人向天主求怜,或为义人受迫而代祷,或因胜利而谢恩,或向主表达信望爱三德等等,都能在圣咏中找到适当的祷词。所以,无论在甚么环境,也不管是个人的或教会的,以圣咏作为就地取材的祈祷词,是再适合没有的了。

    结语

    圣咏集既是一本诗歌,且带着浓厚的民族色彩,所以,在阅读时,很可能感到陌生和难起共鸣,这是可以想像得到的﹔希望透过学习,明白到它的结构形式后,可减少些这方面的障碍。圣奥斯定也提醒信友在念圣咏时,该注意以下三件事:

    (1)有些圣咏是指默西亚而言的,故所说的话是默西亚的话。

    (2)有些圣咏是指天主的神国──圣教会而说的,故其中的声音也就是教会的声音。

    (3)有些圣咏是我们自己的声音,所以我们读圣咏时,是同耶稣一齐、在教会内发出自己的祷告─心声。

    反省、分享

    *分享一上你对圣咏的感受,它有助于你的祈祷生活吗?

    参考资料

    *绝妙祷词──圣咏 光启

    *信仰旅程 思高

    *圣经辞典 思高

    *圣咏集 思高

    *神学论集 光启

    圣咏集习作

    甲、是非题(请在□内填上ˇ表示「是」,或x表示「非」)

    □(一)圣咏集共有一百零一篇之多。

    □(二)圣咏集是以色列民族的古老歌谣,是出自多人的作品,后来收集而成书的。

    □(三)圣咏集中以达味作品最多,故有人称它为「达味圣咏集」。

    □(四)圣咏常被应用于教友聚会的礼仪中,作为信友向天父的祷告。

    □(五)圣咏的作者在写作时,很注意诗篇的体裁,使用了押韵的形式。

    乙、选择题(在下列各题中,请以ˇ来选出最适当的答案)

    (一)附有标题的作品共百多篇,从其内容性质而分类时,以那一类为数最多?

    □1.历史性标题

    □2.音乐性标题

    □3.礼仪性标题

    (二)有些诗篇的内容,是谈及法律和伦理训诲的,我们称之为:

    □1.哀祷诗

    □2.训诲诗

    □3.咏史诗

    (三)有些诗篇谈及选民历史王国的事,并有预言默西亚神国成分的,这些是:

    □1.咏史诗

    □2.训诲诗

    □3.王国诗

    (四)圣咏之适用于教会内的各类礼仪中,是因为:

    □1.它是现成可用的东西。

    □2.它内容丰富,适用于任何主题的祈祷内容。

    □3.它是当年以色列人民的祈祷心声。

    (五)圣奥斯定指出圣咏的内容可分为三方面来看,就是要分辨出下列三个对象而言的:

    □1.默西亚、圣神、圣父

    □2.圣父、圣子、教会

    □3.默西亚、教会、信友自己
十七、训诲文学 4、箴言
    训诲文学4

    箴言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25603800)

    前言

    在与长者们谈话时,常听他们抛来一两句格言、谚言之类的警世教训。这些中国传统文化宝藏,诚可作为世世代代的座右铭。当找们细读旧约训诲文学作品的箴言时,会发现其中有许多妙语是和我国俗谚相通的。例如:「与智慧人往来,可成智慧人;与愚昧人作伴,必受其连累。」(13:20)相等于我们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又「有情吃疏菜,胜于无情食肥牛。」(15:17)那便是我们的「有情饮水饱,无情吃饭飢。」;另一句「贫穷的人为亲朋所厌;富贵的人则高朋满座。」(14:20)这就是「穷在路边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的写照。如上述般的警句,我们读起来颇有亲切感,且易起共鸣。这一课,我们就要探讨一下「箴言」这部作品。

    名称意义

    箴言一书,又称为「撒罗满的箴言」。至于原文箴言Mashal,此字的原来字义为何?学者们仍未找到,只能根据它的字根,提出「相似」及「管理」两个意思,然后引伸作为有类比、格言、警句、谚语等等意义。由于本书内容,多为指示人生处世、做人大道的劝言,所以,中文译为「箴言」,概括了上述的各种含意。

    作者问题

    前面说过箴言一书又称为「撒罗满的箴言」,这是传统上的古老说法,今日的学者,己知道箴言一书不可能全部出自撒罗满的手笔。传统上产生如此的说法,是基于本书的标题(1:1),及本书之卷二(10:1-22:16)和卷四(25:1-29:27),都标明是撒罗满的作品,而这两卷的内容,共占了全书的大部份篇幅,故此将该书称为撒罗满的箴言。

    今日的学者,甚至认为卷二、卷四两个集子,亦不能单凭标题来订定是撒罗满的作品,因为其他的着作,如训道篇、雅歌等,也曾暗示作者为撒罗满。至论为何有此说法,这是因为智慧文学肇始于撒罗满宫廷时代,当时王朝扩张,朝臣增多,在训练写作及管理人才时,常参考邻邦的文化制度,这些都是促使智慧文学在宫廷中发展的原因。至于撒罗满本身是一位智者,又热衷于智慧文学。在他的授意和鼓励下,智慧文学便得以发展开来,以致后人常把智慧文学作品,归于他的名下,形成此一贯的传统说法。

    按现代学者们认为,卷二和卷四两个集子的内容,和撒罗满格外有关系,而且是最早被人编辑成集的作品。至于它们是否真正出于撒罗满之手,则是见仁见智的问题了。

    内容结构

    箴言一书,是由许多个集子汇集而成,每个集子都有自己的标题,例如撒罗满的箴言,智者的训言,阿古尔的格言,和肋慕耳的格言等,可以清楚的看到新集的开端。这是个表面上的划分,同时也不切合实际的分卷。近代学者们对本书的分析,意见很不一致,有人主张分九卷,有人强调分八卷,按思高圣经辞典则分为七卷,而作以下的分法:

    卷一:(1:1-9:18)包括题名及目的、十大呼吁、六首诗篇及一些独立箴言。其中的十个呼吁写成对话录形式,可说是接近散文的写法。

    卷二:(10:1-22:16)是全书中最长的一卷,称为撒罗满的箴言,由375个独立箴言组成;内容是教训各阶层的人善尽职责,修德避恶。

    卷三:(22:17-24:34)包括智者的金言,嘱人避恶、躲避淫乱等。「智者的箴言」(24:23-34)一段可视为上段的附录。

    卷四:(25:1-29:27)是撒罗满的第二箴言集,共有128个独立箴言,与上述撒罗满的第一箴言集共同构成全书的主要部份。

    卷五:(30:1-33)只有一章,称为阿古尔的格言,是个很短的集子。1-14节由四个独立的小片段给合而成;15-33节则是数字箴言。

    卷六:(31:1-9)只有一段,是肋慕耳母亲诫子训言。

    卷七:(31:10-31)是一篇对贤妇的赞美诗。

    总观上述各部份,都有自己的独立来源、形成背景及特色,伦理教导的重点和宗教背景也不同。

    箴言的体裁

    箴言是圣经内「诗书」之一,这种训诲诗与散文不同。诗体的文字尚辞藻,富于寓意,一言一语都具有表像。至于音韵和句法型式,都有其独特的艺术;此外,思想的组成和文字句法的组合,亦有格律可言的。例如,一个主要的思想,在论述时,可以透过两句或两句以上的同格律的句子来表达;有时是自浅而深的寓意,有时是加重语气的重复论述:有补充的、有平行的、有对峙的、也有说明的。

    箴言既是训诲诗,所以也有它文学上的特殊地方。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作者喜欢以父亲劝勉和规劝儿子的语气,勉励读书。此外,本书作者亦喜爱用拟人化的方式,来传述一个观念,例如智慧和愚昧(见八章),就很技巧地被拟人化了。这都是箴言篇中常有的例子。

    箴言书的写作目的

    在本书序言(1:2-7)中说:「是为教人学习智慧和规律,叫人明了哲言;接受明智的教训--仁义、公平和正直,使无知者获得聪明,使年少者获得知识和慎重,使智慧者听了,增加学识;使明达人听了,汲取智谋,好能明了箴言和譬喻,明了智者的言论和他们的隐语。」这一段是最后的编辑者在全书集成后加上去的。换言之,这是编者按全书的内容,缩写而成的一段小引。

    箴言源于朝廷文学,但其写作对象,不限于某些特定阶层的人,而是针对一般的人,其主要目的,是要每个人善渡人生,以获得现世生活的幸福。为了达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本书给予清楚的伦理指导,所给予的教训,都是一些平日处世待人接物之道。此外,本书又处处表扬及彰显智慧,以使人认识它、追寻它而得享现世福乐。

    箴言的特色

    箴言书内的各卷,虽来自不同的源流,且经过多次的编辑,但全书各篇间仍然有一些共同的特色,现分述如下:

    (一)没有提及以色列重要的主题救恩史:旧约其他书的内容,都环绕着一些史实,如出埃及、在旷野等事迹,但本书却全不提,也不提及天主与人订立的盟约,而提到天主时,都是称「雅威」。

    (二)语调乐观:本书语调乐观,肯定人有能力走幸福的道路;靠着智慧的追寻,必能在今世便得享幸福的生路。

    (三)以人为本位:箴言所强调的是一般的个人,而非作为国家团体、或以色列民族。当埃及智慧导师所反映的经验时,这是普通人的经验,而非特定的神修家。所以智慧的内容,都是从人出发,从人的角度来谈人;不过,这里所指的人,该是一个虔敬、信仰天主的人,而不是一个否认天主的人。

    (四)融合外邦的智慧:本书反映出以色列智慧受到外邦的影响,无论文学写作型式与主题,或有关社会与伦理观念,都受到影响。然而,虽然如此,本书却仍不失其以色列信仰有关智慧的特色。

    (五)反映希伯来的风格:箴言书中的词汇,采取了申命纪的字汇。特别是一至九章,发挥了申命纪的思想,强调现世的赏报。箴言将智慧与愚人相比,如同圣咏、先知书中把正义与邪恶相比一样。

    (六)肯定先知的教训:箴言引用了许多先的教训,来肯定天主临在和照顾,它把先崇高的理想大众化,应用于人的生活中,使它不成为空谈。

    (七)基本上现世赏报的观念:箴言有一种基本上赏报的观念,例如善人兴盛、幸福、恶人遭殃、受罚等。

    结语

    总观箴言一书,可称为训诲诗中的代表作,它的教导方式和先知、法律书等极不同,是用一种平易近人的口吻来劝诫人,用忠告、劝诫、警语、勉励等方法来说话,给人一种亲切感。箴言的伦理观,指向个人修身处世之道,强调家庭伦理,应如何对待穷人,及君王对人民的关系。今日我们研读箴言篇,更可以拿我们中国的谚语来互相对比,从中自会发现许多有趣的、相匹对的内容。

    反省、分享

    *箴言书的内容很少提及上主和以民关系的事迹。你觉得在阅读箴言时,会加深你和天主间的关系吗?

    *在你阅读箴言时,你会慢慢咀嚼每一句话吗?又或许它们会令你感到不耐烦?为甚么?

    参考资料

    *箴言 辅大神学丛书

    *圣经辞典 思高

    *智慧书 思高

    *见証月刊91、92

    *信仰旅程17 思高

    箴言习作

    甲、是非题(请在□内填上ˇ表示「是」,或x表示「非」)

    □(一)「箴言」这名称是按书中内容含意而取名的。

    □(二)「箴言」一书的内容,是取自民间的俗语教诲,所以是没有作者可言。

    □(三)所谓「撒罗满箴言」,是指另外的一本由撒罗满写成的作品。

    □ (四)箴言一书的对象,是为朝廷中的特定阶层人仕而写,所以此书是源于朝廷文学的。

    □ (五)箴言一如旧约的其他书一般,以天主和以民间所立的盟约,为全书的中心思想。

    □(六)箴言中引用了许多先知的教训来教导人。

    乙、选择题(在下列各题中,请以ˇ来选出最适当的答案)

    (一)箴言所讲述的一切,是以谁为本位?

    □1.天主。

    □2.人。

    □3.以色列民。

    (二)总观箴言全书内容的论调,处处表现出:

    □1.上主是深不可测的。

    □2.乐观进取的寻求精神。

    □ 3.天主和以色列子民的不变关系。

    (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说法:

    □1.也是箴言书所倡言的。

    □2.只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观念。

    □3.只是用来安慰在急难苦痛中的人。

    (四)箴言书传说为撒罗满王所写的有:

    □1.全本书。

    □2.他卷一和卷二。

    □3.卷二和和卷三。

    (五)箴言的体裁是属于那一类型?

    □1.诗书体。

    □2.散文体。

    □3.史书体。
十七、训诲文学 5、雅歌.德训篇
    训诲文学5

    雅歌.德训篇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25603800)

    前言

    在圣经各书中,最具辩论性、拥有最多不同的解释的圣经章节者,除了「雅歌」之外,也没有那一本称第一的了。雅歌一书,无论是文学类型、内容故事、以至遣辞用字上,都使人提出疑问:这真是一本圣经?事实上,这本被称为「歌中之歌」的作品,一直都收入智慧文学集内,成为圣经中最具代表的一首情歌,而且,常作为文学家、诗人和圣经学家争相讨论的一篇作品。至于德训篇,则是智慧文学中最有内容、最充实的一本作品。

    雅歌

    名称及作者

    「雅歌」的希伯来原名是「歌中之歌」(SongofSongs),意即最美妙的诗歌,而中文译为「雅歌」,亦相当恰当。

    按照传说:雅歌是以民放逐之后的作品,也有认为是撒罗满所着。事实上,雅歌一书存着许多问题,至今仍未得到答案的。如谁人写了这书?在甚么时候写成的?起初如何解释这书等。关于作者方面,或可以说,撒罗满很可能写了其中一部份诗句。本书最初的形成,必定与撒罗满有关,但由目前在圣经中的形式来说,在诗歌中有部份语句的迹象显示,应晚于撒罗满很多。学者将本书的着作时代,最早安置在撒罗满时代(公元前960),最晚则安置在公元前230年。

    文学类型

    雅歌的文学类型,亦是个颇具争论性的问题。这篇作品,无论在内容或写作行文看来,都与圣经中的其他作品极不相同。所以,这文学之谜,令人十分费解。表面上看来,是一部男女恋爱的诗歌;书中的人物主角,是新娘和新郎。有人认为雅歌是一部戏剧,因为内容用了许多对话的形式写成。不过,这一说法郄不容易成立,因为在以色列文学中,找不到以戏剧形式写成的作品。此外,从内容看来,似乎又缺乏戏剧的色彩,没有高潮起伏、冲突和结局的剧情,因为,在雅歌中的新娘和新郎,似乎常保持着某种高潮状态。

    在犹太与基督信仰的传统中,常以雅歌为一个比喻:以新郎代表雅威,新娘代表以色列子民,以说明天主与选民之间的爱。亦有很多圣经学者认为:雅歌不但是一比喻,而且在每一句经文中都隐藏着内涵,实在是一篇寓意的诗歌。

    以上的两种说法,都有其弱点,首先,比喻通常都只有一个中心思想作为核心讯息,但在雅歌中,却很难找出一个有秩序的结构来表达这个核心讯息;其次,在内文中仅一次提到上主的名字(8:6),但依希伯来语风,这「上主的火燄」,是指熊熊的烈火。此外,行文中更没有谈论上主与以色列子民之间的爱情。最后,认为雅歌隐含着寓意的说法,即指在每一细节中,都可找到隐意的,这与近代圣经批判原则相违背,因此,大多数圣经学者都放弃此说法。事实看来,主张这种解释的人所作的注解,很容易掺入主观的见解,很少有两个圣经学者能彼此同意的。

    总观各种说法,在今天看来,都未能独立成为定理。按一般学者的折衷意见:雅歌是一篇歌颂男女爱情的诗集,是由一些爱情诗篇组成,亦可能出于婚礼庆典;然后,经过了几次的编辑才完成。今天,这些诗集能够存留在圣经中,一方面是由于对人间的爱的美妙表达,另一方面,因为这些美妙的诗歌,实在能强烈地表白出上主与选民之间的爱。

    内容结构

    本书内容共有八章,分为六幕。

    第一幕:(1:2-2:7)互相倾慕。

    第二幕:(2:8-3:5)互相追求。

    第三幕:(3:6-5:1)爱情的成熟。

    第四幕:(5:2-6:10)爱情的试探和巩固。

    第五幕:(6:11-8:4)爱情的享受。

    第六幕:(8:5-14)爱情的完满。

    雅歌对现代人的影响

    细读雅歌内容时,可看到不少描写爱和性的章节,但内中却没有丝毫淫荡的色彩。这种坦诚的态度,在旧约中屡见不鲜。雅歌这本书,实在教导我们如何以种很恰当的态度来赞美、歌颂夫妇间爱的交流所带来的喜乐,实可称之为妇之爱的诗集。

    此外,一些人主张雅歌是一篇寓意的诗篇,用来讲明天主无限的爱;祂对以色列选民无尽的爱。同时,在引申中,也可视为描写耶稣对他的净配圣教会的爱。现在思高出版的中译圣经,就是以这基础来注释的。

    德训篇

    书名

    德训篇是旧约七本「智慧书」或「训道书」之一,亦是最长、内容最丰富的一本。此书原着题名为「箴言」,希伯来文为“MISHELE”。希腊拉丁教父时代,称之为「息辣之子耶稣的诸德智训」,简称为「德训」;有些古抄本则称为「息辣智慧」或「息辣之子耶稣的诸德智训」。拉丁教会中称它为「教会经典」,是初期教会望教者必读的书。现今中译为「德训篇」,亦相当配合其用意。

    作者与写作时代

    本书的作者,按希腊译本是「息辣之子耶路撒冷人耶稣」(50:29);他是一位研究智慧之学的经师(51章);而希腊译本序言中更指出作者的孙在公元前133年到了埃及,以后便把祖父耶稣的着作翻译成了希腊文。因此,可推断本书原文的着作时代为于公元前200到170年之间。从本书的内容和思想看来,也极配合犹太民族公元前二世纪的历史背景。

    由上述内容看来,德训篇的原文,应该是希伯来文,而后为其孙子翻译成希腊文而已。至于为甚么犹太人渐渐不把本书当作圣经,和希伯来文的失传等原因,尚找不到确实的答案。幸而,七十年前在开罗的古会堂内,以及最近在死海西岸,一共发现了德训篇的原文三分之一。这两地所发现的希伯来残卷,証实了当初犹太人无论国内或国外,都以本书为正经。

    现时思高圣经学会出版的中译文,是根据希腊七十贤士译本,同时借镜希伯来原文残卷。但是,由于拉丁通行本又与七十贤士译本颇有出入,因此,圣经学会将这两本译本同时译出:相同之处用大字,拉丁通行本多加的字句,则用小字排印,以示分别。

    内容结构

    德训篇共有五十一章,是智慧书中最长的一本书。全书内容以「智慧」为道德和宗教的中心,并以此作为宗教、国家、社会、家庭制度,个人处世接物的规则。全书与箴言作为根据的。由于本书内容是祖传箴言的集大成,因此,缺乏有系统的结构。全书的内容,按类别的不同而将之分入下列五大项:

    (一)论智慧:包括智慧的起源(1:1-10);智慧的效果(4:12-22);专务智慧(6:13-37;38:25-39:15);智慧的美妙(14:22-15:21);智慧的真伪(19:18-27);智慧的比较(19:15-20:30);智慧的分别(21:12-31);颂扬智慧(24:1-47);劝人寻求智慧(51:18-38)。

    (二)论上主的化工并人对天主的本分:上主的智慧(16:24-18:14);上主的照顾(33:7-15);报复罪人(16:1-23);默想上主的化工(39:16-42:14);依恃上主(2:1-15);祈祷与献祭(34:21-35:26);呼求上主的仁慈(36:1-19);戒绝谗谤与攻打私欲(22:23-23:6);敬畏上主方为智者(1:11-25);真正的护佑何在(34:1-20);赞美上主的化工(42:15-43:37);赞美犹太民族的先烈(44:1-50:26);息辣之子的祈祷(51:1-17)。

    (三)论当戒之恶:诱惑(2:1-6);当戒避的事(1:26-40,4:31-6:4,7:1-19)躲避罪恶(21:1-11);口舌与奸邪之罪(23:7-38);口舌的不慎(19:1-17);罪的恶果(26:25-28:30);懦怯(4:23-33;41:16-24;42:1-8)。

    (四)论当行的善:明智应有的条件(8:1-22;11:31-12:19;18:15-33);娱乐的规则(36:20-37:29);端庄(3:19-26);节操(11:7-30);善用财货(13:30-14:21;31:3-11);借贷与作保(29:1-35);救济贫乏(3:33-4:6);友谊(6:5-17;22:24-31);劝勉家长(33:16-33);教育子女(30:1-13);宴会(31:12-32:17);殡葬(38:16-24);讲究卫生(30:14-31:2;37:30-38:15);孝敬父母(3:1-18)。

    (五)论人品:善人与恶人的区别(32:18-33:6);硬心与智人(3:29-32);妇女(9:1-13;25:17-26:24);来往之道(4:7-11;7:20-40;9:14-23;13:1-29;22:1-23);依恃与失望(2:14-21);王侯当有的智慧(9:24-10:22);光荣的事(10:23-116;25:1-16)。

    总观德训篇,它是一部乐观主义的经典,但却在写实主义制度之下表达出来。从内容看来,这智慧只论到天主是造物主,而未提及救恩史的事迹;这里只关心个人的命运,而忽略了选民整体性的前途;只许下给弟子成功和幸运却不谈先知所预言的得救问题。

    反省、分享

    *细读雅歌一遍,分享你的感受。

    *细读「善人与恶人的区别」(德32:18-33:6)你同意它的说法吗?

    参考资料

    *圣经辞典 思高

    *智慧书 思高

    *见証月刊97、98

    *神学论集39

    雅歌、德训篇习作

    甲、是非题(请在□内填上ˇ表示「是」,或x表示「非」)

    □(一)「雅歌」是圣咏中的一篇代表作。

    □(二)「雅歌」是一部戏剧作品,是按戏剧形式写成的。

    □(三)「德训篇」是智慧文学的作品,与箴言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四)「德训篇」的内容,主要在阐述做人处世,理家治国的道德规范。

    □(五)「德训篇」的内容,也详述了天主对以色列人民的救恩。

    乙、选择题(在下列各题中,请以ˇ来选出最适当的答案)

    (一)雅歌的着作年代,据学者们认为是在:

    □1.公元前960至230之间。

    □2.撒罗满之前。

    □3.撒罗满之后。

    (二)「息辣之子耶稣」是那一部书的作者:

    □1.雅歌。

    □2.智慧篇。

    □3.德训篇。

    (三)德训篇的原文是:

    □1.希腊文。

    □2.希伯来文。

    □3.拉丁文。

    (四)传统中以雅歌为一个比喻时,新郎和新娘代表些甚么?

    □1.新郎代表天主,新娘代基督。

    □2.新郎代表亚当,新娘代表厄娃。

    □3.新郎代表雅威,新娘代以色列民。

    丙、德.3:33-34的标题是「要怜悯賙济穷人」请简述你对此标题受。
十七、训诲文学 6、训道篇.智慧篇
    训诲文学6

    训道篇.智慧篇

    香港教友总会慕道函授课程香港西湾河大石街一号(25603800)

    前言

    训道篇、智慧篇和德训篇三本书的内容和体裁都很相近,同为训诲文学中谈论「智慧」最多、最直接的作品。这一课我们首先介绍训道篇和智慧篇这本书,他们间有许多相似或共同的地方,另一方面,却又各有自己的特色。

    训道篇

    书名

    「训道篇」此书名在希伯来文称为「科厄肋特」(Koheleth),因为书中所记都是「科厄肋特」的训言和思想,所以,本书即以此为名。至于「科厄肋特」究竟有甚么意义,学者们的意见颇多,且不一玫,不过深究下来,一致是指「召集会议」或「召集会议者」的意思,其后再引申成为「会议中的发言人」之意。希腊文译为【Ecclesiastes】即含有发言人的意思。中文方面称之为「训道篇」,亦极合原文的意义。

    作者问题

    本书开始时说:「达味之子耶路撒冷的君王『训道者』的语录」(1:1)

    根据上述内容,自称为达味之子耶路撒冷君王的,只有撒罗满王。那么「训道者」的语录,便是撒罗满的语录了。教会内自十六世纪以前的圣经学者,均认为本书的作者是撒罗满王;可是,自十六世纪以后,此说法便受到大挑战了,因为学者们的研究显示:本书内容与撒罗满时代的社会背景不符,所用文字是属于晚期希伯来文,据语言学者的意见,本书当是公元前二世纪中叶的作品,最早也只会是公元前三世纪的作品,而撒罗满则生于970-931之间;因此,作者应另有其人。篇首所说的达味之子耶路撒冷的君王等,只是个化名罢了。

    内容结构

    本书内容是一部讨论人生哲学的着作。作者不只思想丰富,而且对人生也有极深刻的认识和经验。至论本书的结构体系,却显得较为杂乱,难以将它作系统性的分段,以致学者们的分法不下数十种之多。以下我们选用了一个较为简单的分段法,共分为六段:

    小序:书名与命题(1:1-11)

    第一段:论知识与快乐的虚幻(1:12-2:26)。

    第二段:人一生的努力所得,仍不外一个「空」字,徒劳无益(3:1-22)。

    第三段:描述社会上的怪现象(4:1-5:8)。

    第四段:描述钱财的虚幻(5:9-7:12)。

    第五段:此段是全书的中心,在这里作者証明连美德也不能使人有福(7:13-9:10)。

    第六段:人的天资与奋斗,不能保证人一定会成功(9:11-11:6)。

    全书总结:盛赞作者科厄肋特的智慧,说他所言所写,都是至真的劝谕,因而劝勉众人要重视他的作品。最后两节总结全书的意义,在于敬畏天主,遵守诫命,因为人所言所行,都逃不了天主的审问(11:9-14)。

    中心思想

    训道篇的人心思想,剖析了人生的大问题:无论富有或贫穷,成功或失败,快乐或痛苦,都不能把人完全束缚起来,因为这些都不是绝对永恒的,而是转瞬即过的际遇。作者要我们知道,在这世界上,没有甚么是值得我们以全力去争取的。但是,对于有节制的快乐,他认为可以使我们的生活容易忍受。

    总括来说,本书的真理,在于说出了大多数人对生命的那份感受。一个人,无论有信仰或无信仰,都会感受到「空虚」的冲击,唯一的方法,就是把握生活人的剎那,好好的面对,并肯定这一切都是好的,并有它积极的意义。

    智慧篇

    书名及作者

    本书又称为「撒罗满的智慧」。其内容主要是讲论智慧的,所以,不难想像将它与撒罗满王扯上关系。这种假托古人名义着书立论的方法,在近东一带颇为普遍。至于本书的真正作者是谁,却没法找到正确的答案。不过,从本书内容它所使用的语言来看,不可能是写于撒罗满时代。学者们的研究指出:本书的原文是希腊文,因为文中有不少的词句造形是完全出于希腊文,而非是希伯来文翻译过来的东西。由此可推断出,作者是一位十分熟识希腊文其风俗习惯的人,同时,亦是一个对旧约极有认识的人。今日的学者认为:智慧篇是出一位作者的手笔,他该是一个诗人和宣讲家。

    写作目的

    本书写作的主要目的有二:

    一、 为建树团体的信仰;

    二、为天主选民以外的人仕,用可了解和易于接受的方式来介绍信仰。作者说明一切受造物都是好的,有如其他的智慧文学作者所教导的一样。他特别集中思想于历史上的一件伟大的事件──出谷。如此,他将信仰中的两个大主题「创造与救赎」连合在一起。

    内容结构

    一般学者将本书分为三大部份,内容大致如下:

    第一部份(1-5章)──作者本人自己在说教,一面申述正义的重要性,和人对正义应有的态度;一面又唤醒帝王官长,要追求正义。这里所说的正义,是实际生活上的智慧。所谓「追求正义」,是前编的中心思想(1:1);至于追求正义,须具有一个正直不偏的心,因为智慧不进入欺诈骗者的心中(1:2-2:22);然后,作者更举出义人和恶者两者间的不同,作比较,加以对照(3,4,5章)。

    第二部份(6-9章)──讲论智慧的性质与获得智慧的必要。在人类中的智慧,就是圣善的生活;没有这种圣善的生活,便不能进入永远的生命。

    第三部份(10-19章)──主题为「智慧的伟大成就」,点出天主在人类历史中的行动:自亚当开始,述到出谷和征服客纳罕地。可是,13-15三章的内容,却中断了整段的述,直至16章再连接回来。故这部份内容,显示出作者极其关心出谷的事件,并以它为中心。

    神学思想

    智慧篇这本书,是旧约作品最晚的着作,所以对一些道理、思想都较为进步,且接近新约的风味。原来全部旧约,就是新约的准备。智慧篇既是晚期的作品,也是最接近新约,是为世人准备接受新约的一本书。

    智慧篇内所讲论的天主,打破了国家种族的观念,将创世纪中神与人及万物间的事迹,以咏史诗的形式述出来。作者指出天主是不死不灭的,而人是按祂的肖像来造成(参阅创.1:26-28),所以,人应该分享天主的不死不灭性。但事实上,人却失落了这份恩典(2:23-24)。这里指出:只有有圣德的人,才能进入天主原有的计划中。这计划是天主早就为人类准备好的(3:1-4);至于义人受苦,甚至死亡,只是一种暂时的试探,是一个净化的过程,最后「恩泽与仁慈,必归于祂所选拔的人」。对于人类的起源,堕落等事迹,作者也在本书内交待了。

    结论

    训诲文学的作品,在介绍了智慧篇之后,便全部结束了。在研读了旧约各书后,我们可以见到,这些训诲文学作品的内容,确实自成一格,与其他经典的内容,如历史书、先知书和法律书等,迥然不同。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当时的作者,已多少受了外教哲学思想的影响,这一点尤以智慧篇一书为甚(可参阅原文),不过,在谈论与宗教有关的智慧观念上,作者却没有跟随教外哲学思想的潮流,相反,却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立场。作者并在圣神的默感下,甚至发挥了比教外哲学更为高尚的思想,使人对「智慧」有了更为清晰和深刻的认识。

    最后,智慧书的另一特点,是它们大部份的内容与表达方式,甚相似于我们中国的成语或格言。此外,亦有不少是以训诲诗、挽歌、赞词的方式表达的。假若我们将训诲文学的作品和中国格言相对正时,会发现许多意义相仿的警世格言。若有空时,我们不妨找找看,定有意外的收获。

    反省、分享

    *谈谈你对「训诲文学」的感受,它对你的信仰有帮助吗?

    *七本书中,你最喜欢那一本?为什么?

    参考资料

    *圣经辞典 思高

    *智慧书 思高

    *信仰旅程17,18,19 思高

    训道篇.智慧篇习作

    甲、是非题(请在□内填上ˇ表示「是」,或x表示「非」)

    □(一)训道篇是旧约智慧书中最晚的一部作品。

    □(二)训道篇是一部谈论智慧的人生哲学作品。

    □(三)训道篇是由一位熟悉希腊文化的人所执笔的。

    □(四)训道篇是一部思想进步,和最接近新约思想的作品。

    □(五)训道篇的作者,指出世间的一切,无论成败、得失、福祸等事情,都不应束缚着我们,因为一切都会过去的。

    乙、选择题(在下列各题中,请以ˇ来选出最适当的答案)

    (一)称为「撒罗满的智慧」的这一本书是指:

    □1.智慧篇

    □2.德训篇

    □3.训道篇

    (二)智慧篇的写作目的是:

    □1.建立团体的信仰。

    □2.向外方人介绍信仰。

    □3.上述1+2两者的合并。

    (三)智慧篇中有一个很集中的历史思想:

    □1.天主创造了人类。

    □2.天主救赎了人类。

    □3.天主创造并救赎了人类。

    (四)圣经学者们研究所得:「达味之子耶路撒冷的君王训道者」(训1:1)这句话是:

    □1.指训道篇的作者是撒罗满王。

    □2.指达味圣王。

    □3.训道篇作者的一个化名。

    (五)智慧篇中认为善人受苦、受磨难是:

    □1.天主对罪恶的惩罚。

    □2.天主对人类所定下的一个计划。

    □3.人类成长的一个净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