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分享技巧
作者:主的猪
自 序      
第一部份:定位 与 前言
A)圣经分享是甚么?要熟识圣经才可进行吗? B)其它前提 C)如何成立圣经分享小组  
第二部份:聚会流程
D)怎样分享?(「三回合」分享方法 及 其变化) E)整个分享聚会的程序 及 变化 F)怎样开始?(包括 开始祈祷 及 读经) G)怎样结束?(包括 总结及决志、小组汇报 和 结束祈祷)
第三部份:技巧、检讨 及 部份书藉介绍
H)聚会开始之前的准备 I)怎样带领? J)基本分享技巧 K)认识「分享的层次」
L)令人舒服 及 令人不舒服 的回应--浅谈「同理心」 M)怎样处理各种困难? N)怎样写引导性问题? O)引导性问题的再思--「事实、含义、应用」
P)怎样检讨是次分享? Q)该找那段圣经(或查经聚会材料)来做分享? R)介绍《圣经辞典》及一些中文圣经注释书籍  
自 序
    做圣经分享不仅可以丰富我们对圣经的领会,又可以帮人持守阅读圣经的习惯,也是善会里的上佳神修活动,它更可建立团体,使教友增加归属感,帮助人将圣经带入生活中!

    但是,有时做圣经分享并不容易,若没有适当的方法,怎样入手也成问题!要「挖东西来讲」的圣经分享,能够闷不堪言!怎样才可使「圣经」与「生活」扯上关系?遇上组员不开金口,或滔滔不绝,或离题万丈...等等,怎办?!

    针对上述的问题,小弟主持过几次「圣经分享」工作坊,并写下一些讲义(也适合于「信仰分享」),一直以来小弟都希望可以把它上网,与教友分享,现在,承蒙Anthony和Thomas兄弟帮忙,制成这个网页,但愿拙作能为那些想做圣经(或信仰)分享的弟兄姊妹,提供一些即学即用的方法和技巧。

    读者若认为拙作合用,又不是为了从中取利,请随便引述、转载;更欢迎连结。小弟自知拙作并未涵盖所有圣经(或信仰)分享技巧,希望这网页能抛砖引玉,并请各位不吝赐教、指正和补充,小弟的电邮是[email protected]

    祝好!

    香港天主教圣神修院神哲学院宗教学部

    毕业同学

    主的猪上

    20/5/2004于香港
第一部份:定位 与 前言 A)圣经分享是甚么?要熟识圣经才可进行吗?
    1.平时一班朋友出来,天南地北无所不谈,这天谈到「教养子女」,这就是「带孩子经分享」,那天说的是「汽车」,那就是「汽车分享」,今次相聚谈谈某段圣经,这就是「圣经分享」了。同样,朋友闲谈时会说「某人」如此如此,我们其实也可这样说「天主」或「天主的(某端)道理」,这便是「信仰分享」了。「圣经分享」就是这么轻松愉快悠然的事,别将「圣经分享」看作是生活以外的一件特别事情啊!否则,你会不自觉地自设关卡,把圣经(或信仰)分享弄得十分困难,进行时也很生硬,气氛严肃,参加者战战兢兢,生怕讲错说话,于是,自然人人垂下头,不敢多言。

    2.在小弟印象中,「圣经分享」和「查经」是有些分别的。「圣经分享」倾向于谈论圣经与生活的关系,例如:今次分享的圣经,我们怎样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出来,或这段圣经对我做人(或对我的生活)有甚么启迪;「查经」则是较理性地查考某一段圣经本身要传达的意思,或对某个圣经课题(例如:信德、救恩、谦逊、圣神...)的内容、讯息和教导作出探讨,它常会用上工具书,例如:圣经辞典、经文汇编(它列出圣经中不同的字的所有章节,许多网页上的「搜寻」就类似网页上的「汇编」)...。若是「研经」,就比「查经」钻研得更深入,也用上更多资料。

    3.虽然「圣经分享」和「查经」在本质上有分别,不过,这两个名称有时是互换的,有些小组说今次一起「查经」,原来是「圣经分享」,有些说自己「圣经分享」,其实却在「查经」。本文所说的主要是「圣经分享」,即「圣经与生活」那种。

    4.当然,不管你用甚么方法来分享圣经,都可以加入「查经」(较理性地查考)的元素,比方,在读完圣经之后,便读出其注释,并查考相关的经文,有需要时还查阅《圣经辞典》,看看某个特别的词语究竟有何意思,然后才「圣经分享」。注释书可见下面「介绍《圣经辞典》及一些中文圣经注释书籍」一项,查考相关经文的例子就是雅5:17引述了列上17-18厄里亚先知的事迹,读这段雅各布伯书时,也查考相关的列上17-18。

    5.对一段圣经的理解,可以有不同的层次。如果教会要根据某段圣经定出教义,这就要对那段圣经作出十分深入的探讨,有严谨的释经才成;但是,信友平时「灵修」阅读圣经,是天主与我们的「亲子时刻」,我们就像小孩子坐在父母的大腿上听他们说故事般听天主说话,与天主谈心聊天,在这「灵修」层次中,基本上我们只消像阅读报章杂志般,看得明那段圣经上的文字便行。要这样「看得明」实在也不太难,比方,谁若看了「耶稣复活后显现给多默宗徒」那段圣经(若20:24-29),相信总不会把它懂成「耶稣在治病,或驱魔,或吃饭」吧!我们分享圣经时,对圣经的理解,只要有这个「灵修」层次便成。当然,参加者对圣经认识越多(包括当时背景、经文解释等),则大家所分享的东西会越丰富。

    6.无论是圣经分享或查经,有神师在场当然最好,但若没有神师,或小组内所有参加者未读过神学,或不熟识圣经,其实也一样可以进行,因为今天的天主教《圣经辞典》和中文圣经注释书虽不及基督教多,但在某程度上已足够一般教友使用。

    7.若查经,它可谓有较重的学习味道,当然,做得多了,大家便可以由「不太熟识」圣经,渐渐到「较熟识」圣经。一般的教友若进行「查经」,应拿着天主教的《圣经辞典》和中文圣经注释书来做会比较好,否则,当有一人说出某一项他认为是对的圣经教导时,其它人或许不太敢完全接受他的讲法,但若有《圣经辞典》等书藉「押阵」,大家就放心接受了。
第一部份:定位 与 前言 B)其它前提
    1.管见认为,圣经分享技巧不仅组长一人要熟识,所有组员也应该认识,这样分享会更流畅,大家获益更多,团体成长得更快更好;而且即使组长功力平平,或当日不在状态,大家也可互相补足;又那怕出席人数众多,需要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分享,因为「全国皆兵」,个个都可以带组。

    2.天主教香港圣经协会出版的「天梯」小册子,已介绍了许多圣经分享的方法,本文只介绍「三回合」的分享步骤,及其它在分享时所用到的技巧。

    3.管见认为,圣经分享不该儿戏,但不儿戏并不等于严肃!别以为分享「圣经」就要正经得正襟危坐,不苟(兼不敢)言笑,若是如此,明明不沉闷的都会弄得沉闷!分享圣经(或信仰)时,就像一班朋友出来聊天,只不过今次的话题是圣经而已,它就是这么自然,甚至可以幽默搞笑。

    4.圣经分享本身不是「闷事」,但即使闷也不用怕!闷又如何?做晨运时不断重复某些动作,够闷了吧!但对身体有益!学功夫要练扎马,够闷了吧!但这样,功夫才练得好!不断圣经分享(及每日定时读经、祈祷),我们的人生路就行得更轻快、更有活力、生命更丰盛。

    5.为甚么我们要分享圣经呢?管见认为,我们不是为分享而分享,而是为认识和学习圣经,并互相丰富我们对圣经的领会,从而改变生命!具体而言,分享圣经至少有以下6样好处:

    1.帮助教友继续阅读圣经,因为分享较有趣味,又有小组支持,便容易持守看圣经的习惯;

    2.集思广益,每个参加者对圣经的领会将会更丰富;

    3.弥撒讲道较难配合「每一个」教友的情况,但圣经分享却可以;

    4.滋养教友的灵性生命,例如:某甲的分享可以鼓励某乙继续追随上主,某乙的做法启发了某丙如何在生活中实践福音;C的作证让大家「看见」天主怎样眷顾人,同时又安慰了某丁,使他在困难中仍有平安,某丁的分享可以提醒某戊一些他所忽略了的道理...;

    5.透过分享,得知别人跟自己一样,都有类似的困难,自己的问题原来人人都有,自己便不觉孤单,担忧也自会减少,在讨论中更易找到出路;

    6.联系教友,增进彼此认识,促进(和学习)互相支持和包容、彼此相爱和服务。
第一部份:定位 与 前言 C)如何成立圣经分享小组
    1.你若是发起人,大概你是看到圣经分享的好处、重要性和意义,在求主指引和帮助你成立小组之后,你可将这些「好处、重要性和意义」给你的教友分享,若有三几个人认同它,又愿意这样做,小组基本上便可开始。

    2.当然,在筹组时(正式开始之前),你们最好先商讨以下几件事,这有助小组日后运作得畅顺。你可先用电邮发给各人参考,然后安排一次聚会,讨论这些问题。

    1.你为甚么想参加这「圣经分享小组」,及对它有甚么期望?或问:你希望从小组里得到甚么?希望在参加这小组后,自己有何转变?小组要有甚么目标或特色?聚会时要做和不要做甚么?

    l澄清彼此的期望,就不会有「入错局」的人进来,愿意参加的朋友就较少会中途退出,小组(或团体)就较容易建立。

    2.你们希望在3年(或若干时间)之后,这个圣经小组会发展成怎样呢?而你们又为甚么要发展成这个的样子呢?

    l大家制订出共同的目标,并承诺会委身于此,就容易齐心和专注,大家清楚要去那里,大家就能朝向同一方向(或目的地)迈进,这样,也就容易合作,组成团队。(由上述的第1点和这个第2点,可写出小组的「远景和使命」。)

    3.需不需要先学一些有关「圣经分享」的技巧或「基本功」呢?

    l有些人只是「有心」去做,却不懂「怎样」去做!小组开始时(或久不久)有些支持,或大家都有共同的训练,各人都掌握圣经分享的方法,那就事半功倍了。

    4.每次由谁带领分享?

    l例如:轮流负责?...

    5.聚会中会选用甚么经文?

    l例如:顺序看四福音?跟着《信仰旅程——新旧约圣经自修课程》的脉络?由该月带领者自行选经?跟当日弥撒的读经?...

    6.是否每月聚会一次(或两次)?每月第几个星期几?

    7.在何处聚会?

    l请各位组员先行询问自己的堂区能否借出地方?需不需要收费?若可在某君家中举行,则该先征求家人的同意。

    8.若有其它人想在成立之初(或中途)加入,可以吗?

    9.日后会否「开枝散叶」,分头带组,或当小组成员超过15人时,便分为两个小组?

    3.此外,亦可先「试办」一两次,让被邀请加入的朋友有亲身的体验,以决定愿不愿意继续参加。

    4.邀请人参加小组时,可列明「时限」,例如:本小组为期三年,或两年。期满后,可再定小组的新目标。到时若不想继续,或仍未到期,但已发展到要分为两个小组,大家可以一起欢聚,吃个告别宴,来个happyending。退出小组或分道扬镳不是甚么坏事,况且日后仍有许多见面的机会,大家仍是兄弟姊妹。

    5.补充一点:除了圣经分享之外,平时组员们不妨互相联络,或大家一起出外吃饭、游玩,这不仅可以增进情谊,而且,大家熟落了,分享时也较容易进行。

    6.下面除列出上述筹组时的讨论问题,以便各位使用外,还有范例一则,供各位参考:

    筹组「圣经分享小组」的讨论题目

    1.你为甚么想参加这「圣经分享小组」,及对它有甚么期望?或问:你希望从小组里得到甚么?希望在参加这小组后,自己有何转变?小组要有甚么目标或特色?聚会时要做和不要做甚么?

    2.你们希望在3年(或若干时间)之后,这个圣经小组会发展成怎样呢?而你们又为甚么要发展成这个的样子呢?

    3.需不需要先学一些有关「圣经分享」的技巧或「基本功」呢?

    4.每次由谁带领分享?(例如:轮流负责?...)

    5.聚会中会选用甚么经文?(例如:顺序看四福音?跟着《信仰旅程——新旧约圣经自修课程》的脉络?由该月带领者自行选经?跟当日弥撒的读经?...)

    6.是否每月聚会一次(或两次)?每月第几个星期几?

    7.在何处聚会?(请各位组员先行询问自己的堂区能否借出地方?需不需要收费?若可在某君家中举行,则该先征求家人的同意。)

    8.若有其它人想在成立之初(或中途)加入,可以吗?

    9.日后会否「开枝散叶」,分头带组,或当小组成员超过15人时,便分为两个小组?

    范例:圣经小组筹组会议纪录

    时间:24/3/2004晚上7:15-10:15

    地点:葵芳新都会广场上海大饭店

    出席者:Julia,Josephine,Jacqueline,明,芳,Dennis,Louis,安,Michael

    缺席者:Agatha

    有关日后发展和运作的结论

    远景和使命:

    l我们愿意以轻松愉快的分享,在团体内彼此交流,藉此帮助各成员持之以恒地阅读圣经,好能增进对圣经的认识,领会天主的爱,并将所学的与人分享,带领其它圣经小组,建树天主的教会。

    培训与支援:

    l先由谢有雄兄弟给小组主持为期三堂的「如何分享圣经」工作坊,学习有关的分享方法和技巧,然后便可正式开始,自行运作。之后,每隔数月,谢兄弟将会「探班」,作出支持,并再教导其它进阶的技巧。

    聚会主持人:

    l每次圣经分享将由组员轮流带领。在完成四、五月间的「如何分享圣经」工作坊之后,小组正式开始,并于工作坊中定出首次聚会主持人。

    选用经文:

    l聚会中将跟随《信仰旅程》的脉络和所选的圣经(由第一册,即旧约开始),暂定每月一本,顺序进行分享。

    聚会时间:

    l基本上是每月第三个星期一,晚上8至10时,若遇上当天是特别的节日,才再商议。

    聚会地点:

    l葵芳圣斯德望堂,若堂区不能借出房间,则改在明仔家中。

    成员:

    l现以是届「活用圣经」课程学员为基本成员,新朋友可于小组成立之初加入,若在「如何分享圣经」工作坊之后的新加入者过多,则新朋友可成立另一小组。
第二部份:聚会流程 D)怎样分享?(「三回合」分享方法 及 其变化)
    1.这是一个简单易用、可使圣经与生活互相配合、不易离题、能引发热烈讨论的分享方法,它亦可以混合其它圣经分享方法,一起使用。

    2.所谓「三回合」,即「分享」分三个部份(或回合)进行,这三个回合顺序为(1)挑经句,(2)讲理由,(3)作见证。所有参加者说完一个回合之后,才分享下一个回合的内容。以玛5:43-48为例:

    1.第一回合:挑经句--在读完这段圣经之后,小组用「三回合」分享「我最喜欢的一句」(若只挑一句里面的两三个字也成)。大家在这环节(第一回合)只需说出自己最喜欢的经文(连同章节,以便其它组员找到),也许某甲挑了「你们当爱你们的仇人,当为迫害你们的人祈祷」,某乙选上「他使太阳上升,光照恶人,也光照善人」,...。待所有人都说完了,这个回合便分享完了。若有人挑不到经句,便说:「我挑不到。」他仍可继续参与以下两个回合的分享。如果大部分人都挑同一句经文,这也不成问题,因为在接着的两个回合里,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理由」和「见证」。

    2.第二回合:讲理由--所有人分享了自己的经文(即第一回合)之后,大家便说出自己为甚么喜欢这一句,可能某甲说他之所以喜欢这句圣经,是因为它正好提醒了他应怎样面对近日发生的一些事情,某乙是因为觉得他挑的那句很有意思,...,大家说了理由,这个回合便告完结。在「讲理由」中,大家暂时不用说生活例子,好像上述某甲、某乙那样说便成,所以这个回合与「挑经句」一样,每人三言两语便说完。

    3.第三回合:作见证--大家在第一回合说出了所挑的经句,在第二回答所有人也分享完挑这经句的理由,到现在(第三回合)便说一个与自己所挑的圣经有关的生活事例。它可以是一个生活例子印证了所挑的圣经,亦可以是这句圣经教我今日如何生活。在这回合中,各人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过程中可能引起其它人的共鸣或一些联想,大家亦可就着某一点(某一项共鸣或联想),自由地继续谈论、分享。

    3.「三回合」可以有变化,它可转为「两回合」,例如:那句圣经能帮你实践福音精神?(之后,在下一回合)请分享一个生活实例;它亦可转为「四回合」,例如:若在上述第三个回合中,众人只轮流作出自己的见证,没有就着某人的见证作交互分享,则可加上第四回合:「听完各人的见证后,你有甚么领会、或回应?」

    4.「逐个回合做分享」这个「框架」很有用,它除可用于圣经分享外,也可用来做其它分享,只要在每个回合换上合适的(分享)题目便行,例如:(第一回合)甚么、谁、那个,(第二回合)感受体会,(第三回合)影响。

    5.参考图表:

    

    第一回合

    

    第二回合

    

    第三回合

    分享你一次感受很

    深的读经经验

    

    那一段圣经?

    

    (「讲理由」改为...)这次的读经感受和体会

    

    (「讲见证」改为...)这次读经对我的影响

    分享你一次难忘的祈祷(或礼仪,或与主相遇)经验

    

    (简单讲述)那次祈祷(或礼仪,或与主相遇)是怎样的?

    

    这次祈祷(或礼仪,或与主相遇)的感受和体会

    

    这次祈祷(或礼仪,或与主相遇)对我的影响

    分享你一次爱人(或助人)的经验

    

    爱了(或帮了)谁?

    

    过程如何?

    

    有何感受和体会

    

    第一回合

    

    第二回合

    

    第三回合

    

    第四回合

    分享你一次阅读属灵书藉(或参加团体聚会)而甚有得益的经验

    

    那一本书(或甚么团体聚会)?

    

    书内说了甚么(或聚会做了甚么)?

    

    看这本书(或参加这团体聚会)觉得怎样(即有何感受和体会)?

    

    这本书(这个聚会)对我的影响

https://books.ziliaozhan.win/files/article/attachment/0/292/14286/34.jpg(117K)
第二部份:聚会流程 E)整个分享聚会的程序 及 变化
    1.几乎任何圣经分享的聚会,其程序都离不开「开始祈祷」、「读经」、「分享」、「生活应用」(有时它已包括在「分享」中)、「总结」、「决志」、「结束时的祈祷」等环节。

    2.你只需在上述「三回合」的前面加上「开始祈祷」和「读经」(两个部份),后面加上「总结及决志」和「结束时的祈祷」(又是两个部份),基本上这就已经是一次完整的分享聚会了,见下表:

    三回合的分享(或七步法)

    1.祈祷唱圣歌,或邀请上主的临在

    2.聆听圣经

    安静一回,从读经中挑一句

    重复诵念和默想

    3.第一回合分享:挑经句

    分享自己最喜欢(或最触动,

    或最吸引,或不喜欢)的一句

    4.第二回合分享:讲理由

    说出自己为甚么挑这一句

    5.第三回合分享:作见证

    不是说教,而是分享一个与自

    己所挑的圣经有关的生活事例

    6.总结及决志

    领略到甚么?印象最深是甚么?我

    (或团体)会做甚么来活出(或实

    践)刚才领略到的圣言呢?

    7.祈祷自发性祈祷,天主经

    (另见附页--三回合的分享/七步法及评估指引)

    3.熟习圣经分享方法(例如:三回合)之后,便可以「执生」,自行因时制宜地重复、调动、加插不同的环节(例如:在祈祷后,先玩一些有助大家彼此认识和熟落的「破冰」游戏),甚至有时在特殊情况下(例如:时间不够),删减某些环节(当然最好不要这样做)。

    4.比方,如果大家所分享的东西与是次所读的圣经内容相近,例如:是次选用希12:5-13,有些组员分享他的体会时谈及患难时虽很辛苦,但该忍耐仰望主(配合第5节),或困苦也可带来成长等好效果(配合第11节),那么,不妨在结束聚会的祈祷之前先读那段圣经一遍,然后才作自发性祈祷。

    5.以下是一个加插了「破冰」、「查经」元素及「小组汇报」的聚会程序,它是由于聚会人数众多,所以在三回合分享时,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大约5至6人一组),三回合分享完荜,各小组作出自己组内的「总结及决志」,然后小组汇报,接着,大伙儿便一起祈祷。这个聚会的程序,与上述的七步法不同之处,是加入了「破冰」(第2点)、「读经」(第3点)、「了解经意」(第4点)和「小组汇报」(第10点)。

    三回合的分享

    1.祈祷唱圣歌,或邀请上主的临在

    2.破冰玩个游戏使大家熟落,好能易于分享

    3.读经读出今天要分享的经文

    4.了解经意

    如对经文中某些词句不太明白,

    便即读出相关的圣经注释

    5.聆听圣经

    安静一回,从读经中挑一句

    重复诵念和默想

    6.第一回合分享:挑经句

    分享自己最喜欢(或最触动,

    或最吸引,或不喜欢)的一句

    7.第二回合分享:讲理由

    说出自己为甚么挑这一句

    8.第三回合分享:作见证

    不是说教,而是分享一个与自

    己所挑的圣经有关的生活事例

    9.总结及决志

    领略到甚么?印象最深是甚么?我

    (或团体)会做甚么来活出(或实

    践)刚才领略到的圣言呢?

    10.小组汇报

    各小组只说出一些较为特别、

    或很想给其它人分享的东西

    11.祈祷自发性祈祷,天主经
第二部份:聚会流程 F)怎样开始?(包括 开始祈祷 及 读经)
    1.不妨在开始之前,略述是次圣经分享的主题和做法,好让大家对今次的程序有个概念。做了这个简介之后,通常是「开始祈祷」和「读经」了。

    2.祈祷,简单来说就是跟天主说话,就像你跟朋友聊天一样。「开始祈祷」可以是大家一起唱歌祈祷,亦可以由某人领祷,例句:

    1.「天主,多谢你让我们有机会相聚一起,分享你的圣言,求你临在这聚会中,带领我们,我们将以下的时间交托给你,你是『我们的天父,愿你的名受显扬...。亚孟。』(或...我们将以下的时间交托给你。因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亚孟。)」

    2.「主啊!多谢你一直带领着我们,祈求你继续祝福这个圣经小组,使我们今次的分享,得蒙你的教导和指引,我们为你即将赐给我们的恩典,而感谢你,赞美你。圣母玛利亚,请你为我们祈祷,『万福玛利亚,你充满圣宠...。亚孟。』(或...而感谢你,赞美你。以上所求是因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之名,求你俯听我们的祈祷。亚孟。)」

    3.这些祷文(开始祈祷)的结构通常是:

    1.叫声天主+

    2.感谢祂赐我们聚会+

    3.求主带领+

    4.天主经(或圣三光荣经,或圣母经--请圣母为我们代祷),或「因我们的主耶稣...」。

    4.有些人误将带领祈祷当作分享或讲道理,他与众人划十字圣号之后,便给大家讲一段说话,然后邀请大家念天主经,最后就是一起念天主经,例句:「因父及子及圣神之名,亚孟。天父,我前天参加某神父主持的讲座,他教我们...,我觉得它很有道理,希望你们都会这样做,那么,生活就会开心一点。现在,我想请你们与我一起念篇天主经。我们的天父,愿祢的名...。亚孟。」管见认为这个「做法」并不相宜。

    5.「亚孟」意即:我相信、我希望如此、我同意、我赞成。

    6.若在圣经分享中唱歌祈祷,不一定要全首合唱,可以第一段由弟兄唱,第二段由姊妹唱,重唱的部份才一齐唱。唱歌可以有以下的变化:

    1.唱完之后,组长可请大家再唱一次,例如:要唱得轻快些、或唱得更有虔敬依赖之情等等(视乎那首歌的内容而定);

    2.第三次唱,可以是一边唱,一边默想歌词的内容,或组长特别提出某句歌词请大家唱时默想和留意;

    3.第四次唱,可以综合前几次的「练习」,大家一边唱一边默想,并怀着虔敬之心,用这首歌去赞美上主(或向上主表达爱慕之情等等)。

    7.以上都是祈祷的一些格式或表面的方法,人们若只是「念口簧」般诵念或咏唱出来,就会「有姿势无实际」。祈祷是亲近天主,虽然天主是看不见的,但我们相信眼前也有祂的临在,祂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渴望祂、爱慕祂,想与祂一起,我们向祂朝拜、或凝视着祂、或向祂「打开自己」、或聆听和默想祂的圣言、或向祂作出回应...。此外,我们向祂倾诉心曲时,就按着现在的情况,把心里的说话向祂诉说出来,内容可以是颂谢、赞美、感恩、求恩、代祷(或转求)、忏悔...,例如:自己现正面对一些危机(有「危」险,也是「机」会),便向主倾诉这些危机,如果也感谢主赐给自己这个危机,便感谢祂赐给自己这个危险,若想求上主帮助,便求祂帮助...。

    8.「因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之名,求你俯听我们的祈祷。」这类结语,它相等于基督教朋友祈祷后所说的:「我们这样祈求是靠主耶稣之名而求」。在私人祈祷中(包括小组聚会的祈祷,例如:某课程或慕道班的开始和结尾祈祷),如果祈祷结尾时不念天主经或圣母经或圣三光荣经,可用此句作结;若是教会的正式、公共祈祷(例如:弥撒中的集祷经、献礼经、领圣体后经),结尾时则要用此「结语」。

    9.圣经分享时的读经,可以是:

    1.一人诵读全段;

    2.或由弟兄(或坐在左边的,或组长)读双数的章节,姊妹(或右边的,或群众)读单数;

    3.或每人轮流读一节;

    4.或全体一齐读;

    5.或像弥撒中诵读「耶稣受难始末」般,由某人担任叙述,不同的人负责其它角色...。

    10.读完圣经之后,可以有些少静默时间,让人自行阅读经文。

    11.若有需要,可以在读经之后(或之前)简单讲述这段圣经的意思,甚至加入「查经」,即读出这段圣经的注释,查考相关的经文,从《圣经辞典》找出某个特别的词语的意思...,然后才进入「圣经分享」。
第二部份:聚会流程 G)怎样结束?(包括 总结及决志、小组汇报 和 结束祈祷)
    1.每次分享都会有许多讯息分享出来,所以最好做总结,以免水过鸭背。总结不是训诲,而是大家的分享及意见的总和。

    2.做总结的方法可以是组长在大家分享时,在纸上写下一些重要的词句(KEYWORDS),写的时候可以分开几处来写,以便将各组员的分享分类,同类的就归在一处写下(例如左上角一堆,右下角一堆),这样,做总结时会较容易。

    3.总结亦可由大家做,即每人简单说出他在今次聚会中所学到、所领略到或印象最深的东西,之后,如有需要组长可再补充。

    4.总结之后最好加上(个人或团体的)「决志」,即是找一个具体的行动,来实践刚才所领略到的圣言。以下的问题可帮你在(三回合)分享之后,反省到如何「决志」,或如何把圣经的讯息具体地生活出来:

    1.我有甚么态度要改变?

    2.我要做些甚么?

    3.我要「不做」些甚么?

    4.我对别人要有那种服务?

    5.与那个人的关系我要改善?

    5.如果人数众多,聚会将人们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分享,在各小组做完总结(及决志)后,接下来便做小组汇报了,在此环节,各小组可以将刚才所分享过的都全部汇报出来,亦可以只说出一些较为特别、或很想给其它人分享的东西,若没有甚么特别的东西,便由下一组汇报。

    6.聚会结尾时,可以静默片刻,请大家在这次丰富的分享中,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的或对自己有用的讯息,在心中保存起来。

    7.祈祷,如上面所说过的,就是跟天主谈话、亲近主、渴慕主、向祂倾诉心曲...。结尾时的祈祷,大家可以按着刚才所分享的,开声与天主谈谈(即作出自发的祈祷,各人的祈祷不用太长,祈祷时无需顺序,谁想祈祷,就开声祈祷),或一起唱首圣歌,或念天主经。

    8.做这结尾祈祷时,除了自发之外,也可以传蜡蠋或传十字架,传到那个组员便由那个组员祈祷,若他不开口祈祷,便把蜡蠋传给下一个组员;每个人也可以为自己右边的(或左边的,或缺席的,或遇上困难的,或某一个)组员祈祷,当然也可为社会、教会、其它人祷告。

    9.如何结束这祈祷呢?祈祷的弟兄姊妹祷告完之后,在结束时加上一句:「为此,我们同声祈祷。」然后众人齐声答道(或咏唱):「求主俯听我们。」或「天主,听我祷声,天主,我等仰望。」或其它短句。若那弟兄的祈祷不是求恩,而是感恩,我们的答句可改为:「感谢主,赞美主。」

    10.组长在最后一段祈祷之后,可以做一个总结的祈祷,并与大家一起念天主经(或圣三光荣经等)来结束整个聚会,例句:

    1.「天主,多谢你赐给我们今次的聚会,求你帮助我们在生活中实践你刚才所给我们的教导,我们依靠你,因为你是『我们的天父...。亚孟。』(或...我们依靠你。因祢的圣子(或:以上所求是靠祢的圣子),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祂和祢及圣神,是唯一天主,永生永王。」)」

    2.「天主,无论我们是开声祷告,抑或心中默祷,你都乐意俯听,我们感谢你,赞美你,『愿(一切的)光荣(都)归于父、及子、及圣神,起初如何...。亚孟。』(或...赞美你。因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亚孟。)」

    11.这些祷文(结束祈祷)的结构可以是:

    1.叫声天主+

    2.感谢祂俯听我们祈祷(或带领了我们聚会)+

    3.求主助人实践圣经的训诲+

    4.天主经(或圣三光荣经,或圣母经--请求圣母为我们代祷),或「因我们的主耶稣...」。
第三部份:技巧、检讨 及 部份书藉介绍 H)聚会开始之前的准备
    1.做该次圣经分享之前,组长应事先准备经文及分享题目,切勿「空枪上阵」。

    2.可将是次分享的圣经章节,预先通知各组员。

    3.预早安排座位(围圈而坐)、圣经、歌书,场地不宜嘈吵凌乱,或太冻太热。

    4.不妨有些茶点。

    5.(每个人)热情款待参加者,一起聊天交谈。

    6.介绍及欢迎新朋友。

    7.如果小组是新成立的,最好在最初几次聚会中玩些互相认识的游戏(即所谓「破冰」),并有名牌,让各人写下他喜欢别人怎样称呼自己。

    8.圣经分享之前,大家可以闲谈、看相片、签生日咭等等,但圣经分享开始时,这一切便应暂且放下,待分享完了再继续。

    9.大家应该守时。如果组员经常迟到,宜先查看「聚会时间」本身是否有问题,例如:人家必定在晚上8时,追完某个电视剧集之后,才动身前来聚会,若你们分享的时间由8时开始,便一定有人迟到!又或聚会时间实在订得太早,人家放工后(或晚饭后)根本就赶不及准时前来。若是如此,也许要改动聚会时间。如果只是一、两个组员「惯性」迟到,则可私下向他重申守时的重要性,若大部份组员都是如此,则找个机会,给大家强调守时。

    10.至于有人「间中」迟到,我们无需介意,不妨说句:「欢迎!」之后,请他找个位置安坐,并给他简单讲述现在的进度,例如:「我们刚祈了祷,现在我们正开始读圣经...。」

    11.分享时经常会用圣经祈祷、及将圣经讯息应用在生活上,如果大家平日甚少灵修(包括祈祷,阅读圣经,信仰生活反省),即使学了「怎样写引导性问题」也不容易想出有关的问题来引导大家。但若每日有灵修,大家对圣经和祈祷有些「根底」,那么,圣经分享就容易许多,效果也更明显。
第三部份:技巧、检讨 及 部份书藉介绍 I)怎样带领?
    1.每人可先有些少时间,写下自己对这段圣经所领会的东西(或做个简单的问卷),然后才分享。因为已有「数据」在手,这样分享起来会容易些,避免了「分享时不知说甚么」的情况。

    2.组长应给予清楚的指示,例如:「请翻开某书某章某节」(待所有组员找到后才开始读经),「(在读经后,或发觉人们霎时未想到甚么东西时)现在我们静一、两分钟,想一想这篇圣经,然后才(分小组)分享」,「结束时的自发祈祷用那一句作答句」...。若没有清楚的指示,组员不知道静默要多久,便难安心默想圣经;静的时候又不知是在等人还是要做甚么,气氛便会沉闷;不知那一句作祷文答句,到时各有各的,便会引起小小混乱。

    3.有时,当大家不知如何结束某个情况(或段落)时,组长可先说个「好」字,然后再用「我们继续分享下去」或类似的说话,转换话题。

    4.小组分享时,组长的带领和干预(GUIDANCE)是多是少,主要视乎小组及组员的成熟程度而定,如果大家都未熟悉怎样进行圣经分享或经常离题,则组长需多给予些指示和带领,相反,若组员已驾轻就熟,组长则可让小组自由发挥。小组成立初期,大家未熟落,多数需要组长清楚的提示,但日子久了,组员互相认识,亦习惯一些分享方法和程序,提示和带领也就可以相应地减少。通常,最终的目标都是组长的角色渐渐淡出,让小组成为一个无需组长太多带领,仍能自动自发的团体。

    5.如有同辈或资深者不被你(组长)带领,可事先问大家容不容许别人「引导」(意指GUIDE着大家,不是指「教导」),藉此重申「游戏规则」;亦可先一齐填写问题、问卷;或轮流做组长,轮流带组。
第三部份:技巧、检讨 及 部份书藉介绍 J)基本分享技巧
    1.分享时大家应围圈坐着,若是四人小组,应像打麻雀那样相对而坐,不应变成「一字长蛇阵」。多余的椅子可搬开。

    2.如果团体有十多人,分享时可先分成两、三个小组进行,这样,每个人都可以有较多的时间发言,接着大组汇报(参上述G项「怎样结束」)。每个小组较理想的人数是六人一组,人数太少,人们容易觉得好像要被迫分享似的,而且内容不太丰富,但若人数太多,每人又不够时间发言。

    3.尽量声线不要太沉,太沉的声音有助产生沉闷感觉。

    4.任何人说话时不应只望着某一个人,像只是给他分享、或答他的问题似的,应眼望所有的人,因为是向全组人发言、分享。

    5.人家说话时,其它人应望着他(甚至坐姿是向着说话的人略为倾前),偶尔点头,或用「唔」、「哦」、「嗯」、「喔」、「对呀」、「是啊」、「没错」、「我明白」、「真有意思」等说话来表示明白或听到,在适当的时候,亦可以问:「接着如何?」「之后呢?」「你觉得怎样?」「真的?」「你想不想谈谈它?」「关于这东西,你可否再告诉我多一点细节?」或说:「我对你说的很感兴趣」「我很想听听你的想法」,若对方分享一些令人惋惜的事,你可以摇头、叹息,「唉」、也不妨问:「这件事令你很不开心,是吗?」。这是互动!如果你说话时,人家望着别的东西,或左顾右盼,或神游太虚、或坐立不安,或打呵欠,或双手迭在胸前,或抖动双脚,或挖鼻孔,或剔牙,或弄其它事情,或不时皱眉,或常咬咀唇,或经常看表...,你也没兴趣再说下去。注视着说话的人,也是对他的一份尊重--尊重别人,是基督徒的爱德和品格哩!

    6.先叫对方的名字。

    7.人家的分享若有精彩之处,任何人都不妨表示欣赏,例如:「David,我觉得你这一点很重要,提醒了我...。」「慧仪,你这个看法很好,我从未想到。」

    8.小心,大家别把「分享」变成「讲道理」或解释一些东西,「教训」的口吻亦用不着。以下是一些分享变成说教的例句,

    1.「我们做事之前,应该要看清楚,之后才好动手,如果看不清楚,怎样做呢?」

    2.「人生在世就要努力工作,由婴孩开始,就要学习怎样适应社会,长大之后便该在社会工作,我们要不怕辛苦,努力进取才是。」

    3.「作为一个基督徒,真的不要怕别人怎样看自己,要勇敢地活出信仰,应该多祈祷,多读圣经,多依赖天主,多信靠祂,并且应该以祂的旨意作为我们生活的方向,努力实践祂的教训。」

    4.「做人是有希望的,因为我们是基督徒,所以我们可以从信仰中找到天主,因为我们懂得依靠祂,所以我们可以得到力量。」

    5.「妈妈把我们从小养育到大,所以她是很伟大的。」(试比较这一句:「妈妈把我们从小养育到大,我觉得她很伟大。」那句的说教味道较重?)

    6.「大雄,我要你知道,祈祷(或传福音)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不祈祷,就...。」

    9.如需帮助大家在某个课题上继续倾谈下去,可用以下的问题和说话:

    1.(对于这一点,)谁想作出补充?

    2.大家有甚么意见?

    3.不知我们有没有漏掉了甚么重点呢?

    4.就着这一点,大家还联想到甚么?

    5.让我们来讨论它。
第三部份:技巧、检讨 及 部份书藉介绍 K)认识「分享的层次」
    1.分享也是人际的沟通,它有不同的层次,现由浅至深,列表分述如下:

    层次

    

    含意和举例

    

    信仰/圣经分享时的例子

    1.寒暄/泛泛的分享

    

    这是最肤浅的层次,有点陈腔滥调,如:你好吗?你去那儿吗?今日的天气真好!吃饭了么?

    

    如左

    2.事实/消息的分享

    

    说些不会威胁到自己的数据,它只是谈论事实或别人的东西,可谓在传播消息,说话中没透露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如:自己的名字,职业,近期新闻,奥运消息,计算机信息,服装潮流,旅游经历,闲话家常,说些是是非非,在此排队多久...。

    

    从圣经可找到的答案;又例如:谁死在十架上救了我们?答曰:耶稣!耶稣显圣容时,有那几位宗徒在场?

    3.意见的分享

    

    在这层次,真正的沟通开始了!我们在此层次愿意透露自己的想法、看法和意见,但没加上感受,这已有些少冒险,因为人们未必认同,若别人真的不接受,我们很容易会马上退回前两个层次,因为那里较为安全,如:我觉得这牌子的洗头水不好用。我喜欢看中医多过看西医。我认为买钢琴要买五万元以上的才好。我认为今次大选,某某会胜出。教会内近年来积极提倡关社,你对此有甚么看法?

    

    你对这段圣经有甚么看法?伯多禄这样做,你以为怎样?同意吗?

    4.感受/价值判断的分享

    

    即向别人表明自己的情绪、感受或价值取向,这种分享能跟别人建立更深的关系,这层次是较多开放自己,也是真正达致与别人有个人的分享,如:今日发生这件事,我很惊!他这样做,怎么成?!我觉得你很不尊重我。

    

    你的见证,令我很感动!我看见你时常阅读风水掌相的书藉,我真担心你会远离了天主。

    5.坦诚/亲昵的分享

    

    虽然自己所说的,别人可能不认同,或不接受,但仍敢放胆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意见,这是自我敞露,大家开诚布公,没有任何藩篱,能畅所欲言。

    

    某甲说:「若有神父还俗,我固然不想,但我都会尊重他的决定。」又例如:某乙表示基督徒可以感到愤怒,这不是犯罪。某丙分享他在性方面的挣扎。

    2.三回合的分享其实也很配合这个由浅入深的「分享层次」,第一回合「挑经句」所讲的最不「埋身」,第二回合「讲理由」深入了些,但仍不是怎样剖白自己,第三回合「作见证」才较深入和详细地分享自己的经历。
第三部份:技巧、检讨 及 部份书藉介绍 L)令人舒服 及 令人不舒服 的回应--浅谈「同理心」
    1.毛病--若某甲分享了一些东西,引起我共鸣或使我联想起另一些东西,我可以把它说出来,与大家分享,这种响应是好的,但若是就着他所分享的,拿来讨论、纠正,这种响应则尽量避免!尤其是当人说了他的苦况或不开心事,大家切勿立即:

    1.给他一堆忠告或建议,例如:「看开点啦!」「算了吧!不做都做了!」「放松点!」「别再多想了!」「想些开心的事吧!」「忘记它吧!」「我建议你先准备好,然后...」「下次小心点咯!」「迟些才做吧!」「还有甚么不高兴?生气有用吗?下次不跟他合作好了!」「多依赖主吧!祂会帮你的。」「为甚么你不这样、那样,...」,「其实你可以...」,「不用理睬他们!跟他说多两句都浪费气力。」「你手痛,涂点药油啦!」「你不如求天主帮帮你...。」

    2.或给他解释事情,例如:「女人是这样的啊!」「他因为不懂,所以才这样做,结果就令你...」,「你不高兴也没用!事情是要这样做的,没法子!」「你知不知为甚么会这样,是因为你...」「痛苦都好有意思的,天主容许这些事出现是因为...」,「噢,你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吧!」「你之所以觉得不舒服是因为太疲倦了,又多东西赶着要做。」

    3.或支持他,安抚他,好能减低他的感觉,例如:「没所谓啦!个个人都俾人激过啦!」「今日许多人都失业,不是只有你一个才如此。」「某甲前阵子都死了爸爸啦,某乙最近都死了爸爸啦,某丙都死了爸爸啦...。」「其实你都算好啦,我比你还黑!...(接着说了2小时?)。」「你的困难,耶稣都经过...。」「放心好了,总会有出路的。」「啊仔,情况并非如此坏啊!」

    4.或像打探消息似的问他一大堆问题(探索),即俗语所谓「八料」,例如:儿子告诉今天被单车撞得大腿很痛,我却只顾问他:「车有多快?谁驾驶的?是那款单车?他有响按吗?你为何不躱避他?...」;太太说她发现原来家姑与她煮豉油鸡的方法不同,我却只顾问她:「鸡是用新鲜鸡吗?在那里买?多少钱一只?...」一对公教夫妇,丈夫抱怨其妻在圣堂帮手太多,以致陪他的时间较少,我却只顾问他:「她入了那几个善会?在那房间开会?开会时说甚么?那些善会多久一次圣经分享?」

    5.或批评、判断他的做法,例如:「为何你这么差呀!...」「你这样做当然不成啦!...」,「谁叫你(这样做)...」,「一早已告诉你不要这样做啦!」「你真傻!信他?!」「你都廿多岁了,还这么胆小,蟑螂都怕?!...」「你是个大男人,怎么如此软弱!」「这样不成的!...你别这么没信德!...」「你又小题大做了。」「这是正常的,...这样很有效哩!」「啊!你上了他的大当了!」

    2.上述五种响应方式,都是没有「同理心」(或称为「同感心」,EMPATHY)的。「同理心」,简言之就是「改换说法」,即你以关怀、体贴别人的态度,聆听了对方的心声(尤其是内心感受)之后,用自己的说话把它重新表达出来,或回答他的感受,如此(即你用同理心响应了对方之后),他就知道他真的被人「聆听」了,他会觉得你很明白他,觉得你好似感同身受般那么了解他,与他有所共鸣。

    3.人家作出分享(不论是开心或不开心的),通常是希望有人「聆听」自己--有人了解、接纳、认同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要人加以判断(不论是对错、优劣、好坏...等判断),亦不是要人给予忠告、建议、解释、同情(「同情」并不等于「同感」)...,实在,人家给他的意见,多半他自己也晓,而且若不先以同理心响应他,即使别人好言相劝,通常都无济于事,有时还会弄巧反拙,因为若没有同理心地响应,他多数会(有点)不舒服,甚至很激气。乔布被他三位朋友如此「慰问」之后,就痛苦地说:「你们叫我的心悲伤,说话苦恼我,要到何时?」(约19:2)。

    4.但若说话者觉得他(整个人--包括感受)已被人聆听,自己的感受已被人了解、接纳、认同(注意!认同的是「感受」,不是「事情」),那么,大多数人都能自行找到出路,而且即使聆听者跟他持不同见解,亦没甚么问题,例如:说话者觉得某甲欺负了他,他很愤怒,想报复,聆听者用同理心认同和响应了他的「感受」之余,聆听者仍可不认同「在事实上」某甲是欺负了他,也不赞成他报复的意欲和行为。

    5.较有同理心的回应,例句如下(常是「你觉得...」):

    1.「唔怪之得你咁开心啦!(或惊喜、轻松、满足、舒服、畅快、欣慰、兴奋、自在、自豪、愉快、快活、心旷神怡、满意、感到充实、平静、放心、释放、解脱、陶醉、欢喜、高兴、快乐、雀跃、悠然自得、得意洋洋、泰然自若、感到骄傲、有成功感、觉得被信任、觉得好安全、觉得受重视...)」

    2.「哗!这样你份工不是做得没有意思!...」

    3.「在这个情况中,的确不容易捱过去。(或的确不容易『做』、『面对』,或的确『很辛苦』...)」

    4.「志成,我感受到你很挂心!(或矛盾、肉赤、焦虑、害怕、惊惧、怯、苦恼、烦恼、烦闷、烦、疲累、委屈、冤枉、激气、愤怒、不安、不岔、不舍得、不自在、不舒服、心酸、酸溜溜、狼狈、扫兴、惶恐、慌乱、慌张、紧张、震惊、呕心、刺激、激动、难过、难堪、灰心、失落、失望、绝望、痛苦、哀伤、悲伤、偒心、抑郁、郁闷、孤单、孤立、内疚、后悔、迷茫、混乱、彷徨、疑惑、困惑、麻木、遗憾、踌躇、厌恶、厌腻、厌倦、疲惫、担心、忧愁、尴尬、丢脸、愕然、沮丧、无奈、空虚、莫明奇妙、无所适从、患得患失、羞耻、惭愧、泄气、被打击、无聊、心情沉重、觉得左右为难、觉得不知所措、觉得被抛弃、觉得被忽略、觉得被拒绝、觉得被利用、觉得被威胁、觉得被出卖、觉得无助、觉得无辜、觉得无能为力...)」

    5.「珍,见你这个样子,你一定很想念你妈,是不是呢?」

    6.「看来你都赶得几急,亦觉得几困难,而且好像几羡慕我,因为看来我做得到。」

    7.「你觉得爸爸妈妈偏心爱妹妹,不爱你,是吗?」

    8.「志强,是的!我们遇到少许风浪就很容易惊怕起来,要全然信靠天主,的确不是一下子就学会。或许我们可以...」

    9.「我知道(或我看得出来,)对你来说祈祷并不容易。说真的,有时我跟天主也没有话说。」

    10.「欣欣,如果我身处在你的情况中(或如果我是系你),我都会好像你一样想死。...」(也许我不赞成人自寻短见,但这句说话没给对方作任何对与错、符不符合信仰等判断)

    11.「你一定是觉得这碗中药很苦,不想喝了。(先接纳他的感受)但是,现在你有病,喝了它才会痊愈。你忍耐一点吧!」(这是认同感受,但不认同事情)

    6.以同理心响应之后,如果仍想给他提供意见,便先要问他说:「我有些建议,不知可不可以跟你说呢?」或「我对你这件事,有一些看法,想跟你分享,不知现在适不适合说出来呢?」若当事人表示可以,那么,基本上无论你所分享的是忠告、建议、解释,都可以说出来,若他表示不可以,则(此刻)千万不要说。

    7.同理心是好的,不过,我们并非每时每刻都要用它,实在「每时每刻用同理心」是很难的,也未必需要这样做,所以,别要求学过同理心的朋友经常用它来回应你。一般来说,大家闲话家常时,你给了忠告、解释云云也没多大问题,有时,若搞笑地响应,虽然当中夹杂些忠告、解释等,人们都能接受;但是,若对方作出较深度的、或较有感受的分享时,你最好就用同理心了;亦有些人对别人的说话较为敏感,容易受伤,较需要别人的明白和接纳,你与他们相处时,也得多用同理心。

    8.顺道一提,若在医治祈祷(或代祷)的场合里,当事人(被覆手者)都已经接受人们为他祈祷,我们用了同理心之后,可以问他想不想别人给他祈祷,或邀请他向主祈祷,例句:「国明,听你这么说,你都很辛苦呀!」(用了同理心,对方可能也点头同意)接着便说:「你想不想我们为你祈祷?」或「不如我们现在就为你祈祷,求主帮助你,好吗?」或「不如我们现在就将这一切交托给天主,求祂医治你,好吗?」
第三部份:技巧、检讨 及 部份书藉介绍 M)怎样处理各种困难?
    M1)组员不开口,怎办?

    1.聚会时,大部份人作出了分享,但有少数人从头到尾都没说过一句话,即使如此,管见认为这次圣经分享都没甚么大问题,至少小弟可以接受,而且不当作是甚么一回事,无需紧张。很奇怪,若你(尤其是当你是组长时)不紧张,处之泰然,则你更有能力带领是次分享,而且整个聚会的气氛亦会因为你的「不紧张」而变得「不会紧张」。

    2.组员不开口(或认为自己不会分享)的其中一个常见原因是「怕」--怕讲错东西被别人笑,怕别人说自己所分享的见解和生活经验很肤浅,怕别人说自己表达不太流畅,甚至怕别人笑自己发音不正...,所以,组长(及整个小组)怀着友善、开放、接纳、尊重的态度(例如:有人说错了话,大家都不取笑他),便能促进组员投入、乐于分享。试想,如果人家一说话,或说了些不中听的东西,组长就说:「别吵!」「闭咀!」,或很不耐烦地说:「行啦!行啦!」别人若一失言,或分享了自己羞愧的事,便遭人笑骂,或被批评一番,换了你是参加者,你都没兴趣分享和参加啦!但团体若是接纳我和别人所分享的,我就敢慢慢尝试。

    3.不用怕!组长可以主动邀请某个组员分享。除非组长自己也怯于邀请他人分享,或像老师考问学生一般、或杀气腾腾地叫人回答,否则,只要「大大方方地」及「友善地」邀请,组长和组员便不会尴尬,气氛亦不会变得紧张。此外,如果人家不想分享或想迟些才分享,我们便需「尊重」他,不要勉强,自己亦不用觉得尴尬,说句:「OK!你未有甚么分享,没问题,一阵间想到之后再给我们分享吧。」然后转问别人便成。

    4.记着!千万别说:「若再没有人说话,我就抓人出来分享啦!」或「等我抽个人来问问先!」这类说话常能给组员带来「惊栗」的效果。

    5.可以先由组长首先带头分享;或在分享中停顿太久,组长自己可作分享,以保持气氛。

    6.各人先与邻座的组员作二人分享。

    7.可先做些「问卷」之类的东西,例如:填充、是非题、选择题、开放式问题(OPENENDEDQUESTION,另见下面N项和O项)、画图...,然后大家跟着自己所答的来分享。透过做问卷,组员已有分享的内容,不会脑海中一片空白,所以较容易说话。

    8.亦不用怕「静」,人思考是需要时间和静默的(所以不妨先做「问卷」),而且有些弟兄姊妹本身是较慢热的,有些则喜欢聆听他人多过表达自己的看法。曾见过一些教友在分享中很少说话,但每人所分享的他都听了进去,他根本是很投入的,只是不大说话而已,所以「静」并不一定表示沉闷或有问题。如有需要,组员可以大大方方地给予类似的指示说:「也许大家需要一些时间先想一想,我们静一会儿吧!」或「大家一时想不起来吧!那么,我们静一、两分钟,先想一想。」

    9.若是因为引发分享的问题很难或很空泛,以致「无言以对」,则改问一个较简单、或较具体、或他们较为熟悉、或在经文中可找到答案的问题。

    10.有些人是「慢热型」的,也有些人是较难分享自己的事情、看法和感受,我们要尊重他的「节奏」,无需勉强。有时,将「某某,你对这段圣经有甚么看法?」改为「某某,你同不同意他们(指刚才作出分享的人)对这段圣经的看法?」他们反而容易说话,因为像是说「别人」的东西。在他回答了「同意」或「不同意」后,才再问:「可不可以说说为甚么你同意(或不同意)?」(这相当于第二回合:讲理由)之后,可再问他说:「有没有类似的生活例子呢?」(这相当于第三回合:作见证)

    11.当胆怯害羞的组员发言分享,大家不妨表示欣赏;若说一句:「志雄,你讲的这一点提醒了我xxx。」「你刚才所讲的这一点,我觉得很重要。」也能鼓励那组员多发言。

    12.不开口的组员若是心不在焉,组长可问他是否很疲倦,或感到不舒服、或有烦恼...,如有需要,可让他休息一下,或先行回家,或诉说心事(回应方法请参「令人舒服及令人不舒服的回应--浅谈『同理心』」及「有人在分享中出了情绪(例如:哭了出来),怎办?」)。如果他的烦恼颇大,说将出来会阻碍(甚至中断)圣经分享的进行,小弟也乐意放下圣经分享,因为这就是对一个苦恼中的弟兄的支持和关怀,也就是上主教我们的「爱」!

    13.聚会前或小息时有些茶点或游戏,聚会后或平日的聊聊,对营造整个友善的分享气氛都有帮助。

    14.当然,如果小组已聚会了一段时间,有些人仍是甚少分享,那么,组长不妨私下鼓励他,但最后仍要尊重他的「节奏」。

    15.组内的分享,大家有责任保密。而且,我们若将别人分享的东西传扬开去,他们下次就不敢再分享了。的确,正如德27:17所言:「谁泄漏朋友的秘密,就失了信任,他再不会找到一个知心的朋友。」

    16.「尊重」别人的节奏,「容许」组员讲错东西,「接纳」某君说话不流畅、发音不正,「聆听」对方诉说其困扰苦恼...,就是基督徒爱德的具体表现,组员们这样做时,正是彼此相爱、互相支持关怀鼓励;对方也会因为你的尊重和接纳,而有机会慢慢成长;这个小组也很温暖哩!

    M2)有人滔滔不绝或私下交头接耳或出现「助教」,怎办?

    1.分享之前,可先重提「游戏规则」,例如:发言请简洁;希望每个人都能分享;我们是给大家分享的,所以分享时别只望着主席,却该眼望众人;...。

    2.如有需要,可用以下方法截断别人滔滔不绝或太长的分享:趁他稍作停顿(例如在呼吸时),或说完了一段说话时,组长立即接上,简略说出他的意思(例如:「少娟,这段圣经的思想很好,所以你觉得对你很有帮助」),或说出自己的看法(例如:「你刚才所说xxx,我也有同感,...」),然后询问他人的意见(例如:「其它人又觉得怎样呢?」),藉此把发言时间交给别人。

    3.截断某人之后,他若转跟邻座的人私下分享(有时也会有两三人私下交头接耳),组长若预计他们只是闲谈几句便完,则只需静默片刻,甚至不予理会,继续分享(藉此引领那两三人重新投入大伙儿的讨论),若他们仍说个不停,邻座的朋友可以轻轻拍拍他们,提醒提醒,组长亦可以有礼貌地对他们说类似的话:「不好意思,打扰你们一阵,某君正在分享一些东西,也许我们先听听他怎么说。」或「你们正谈论的东西很好,不过,或者先返大组,与大家一起分享,之后再说你们的。」

    4.另一个处理私下交头接耳方法是向他们询问一个问题,不过,为免他们尴尬,那问题该是他们能够回答的,例如:分享之前大家已对某东西写下一些看法,那么,请他们分享所写下的,他们就该可回答了。

    5.若某组员不断重复他的说话或论点(大概是他觉得没有人听到他所说的,或不被了解),组长也可用自己的说话,简单地(但应准确)重述他的大意,然后邀请其它人发言,例句:「美婷,如果我没理解错的话,你的意思是说...。好!也许我们又听听其它人有甚么分享。」

    6.为免某人「垄断」分享,组长可以大方地点名邀请(可以作出分享的)其它组员发言。

    7.如有组员「抢着」发言,组长可以向大伙儿说:「我都想听听各位(或其它尚未发言的人)的看法。」若他还想再说,则可特别邀请某位组员分享,例如:「伟文,你有甚么看法?」亦可以在邀请大家分享时,只环顾其它组员,故意不看他,但做出来时要做得自然一点,以免令他难下台。

    8.对于「助教型」的组员也可用上述的方法,即不注视他及截断他的分享,组长亦可向各组员问道:「大家在这段圣经(或耶稣身上)学到甚么?或有何启发、领会?」又可请他负责做「总结」,这样,可帮他多留心别人的说话。

    9.可再分若干小组来进行分享,让其它人有较多机会表达他们的看法。经常私下交头接耳的,可以分开入不同的小组。

    M3)分享离题或问非所答,怎办?

    1.小小离题(包括说笑、胡闹)并无大碍,容让它吧,无需特别处理。若情况严重,则可用以下方法应付。

    2.离题的朋友分享完(或胡闹完),自己便接上,切题地发言。

    3.待离题者稍一停顿,组长可以插入说:「你刚才所说的###都是很重要的,不如我们留在开会(或在聚会完毕后)再谈,现在我们先分享xxx(是次的主题)。」或「今日我们主要是看看『如何祈祷』,或者我们尽量集中在这一点上。」将带回主题上去,无需「不好意思」。

    4.有时,用半带着说笑的口吻说:「先说xxx,先说xxx。」也行。

    5.如果许多人都常离题,那么,组长便需要多些带领和干预(GUIDANCE),例如:组长点名邀请人发言;组长在大家分享完一条题目之后,才抛出第二个讨论题目...。

    6.即使人家离题,或问非所答,或说了些「无厘头」的东西,组长仍要有礼貌地多谢他、接纳他,然后问其它人还有甚么补充或分享。

    7.若有组员问非所答,最简单的处理方法就是把问题再问一次。如有需要,可用以下的问题,帮他将其论点与圣经(或大家的分享)扯上关系:

    1.「不知你从圣经那一处找到这个说法(或看这一点)?」

    2.「我们说的是...,而你说的是...,我不太清楚两者有何关联,可否请你讲解一下呢?」

    8.如果某教友经常「问非所答」(或凡事钻牛角尖),大家应尽量接纳他,他也是我们的弟兄啊!「接纳他」能帮他渐渐改善,但这是要时间的——也许是一段颇长的时间。「你们应彼此协助背负重担」(迦6:2)。

    9.如果许多人都有「问非所答」的现象,也许是组长的引导性问题不清晰或太过空泛,组员把握不到要点,这样,组长便要问得(再)具体些。例如:「税吏匝凯因何改变?」(见路19:1-10)可改成「匝凯是否因耶稣对他的态度而转变呢?若是,耶稣的态度是甚么?」或将「耶稣的榜样,我们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实践、应用呢?」改成「耶稣对罪人匝凯也接纳,祂这份态度,我们如何在生活中实践、应用出来呢?」

    10.分享时,组员联想到另一篇圣经,如与是次分享的经文(或主题)无关,则无需分享出来,若有关联,则不妨分享。此外,也视乎这次圣经分享是用那种方法而定,例如用「注视耶稣方法」分享某段福音,因它只集中于该段福音中对耶稣的「观察」,大概就不适宜分享另一段圣经(例如圣咏或书信)。

    M4)有人发出疑问或传出错误道理,怎办?

    1.当有人发出(或遇上)某个问题时(例如:不明白经文中某个字的意思,或不明白耶稣为甚么会这样做),组长可以向大家说:「大家帮他想一想。」或「大家觉得这有甚么意思呢?」

    2.如对经文中某个词句的意思不清楚,而渐渐由分享演变成讨论某字的意思,甚至「释经」,这个情形若是三言两语便找到它的意思,不致把这次分享带离了分享范围,便没问题,若要长长的讨论,则不太适宜。但完了这次聚会之后,值得大家翻阅一些圣经诠释或请教他人,好找到它的真正意思。

    3.若有人说了他心中一个疑问,可能它与是次的主题或圣经无关,例如:忽然问:「不信主的人能否得救?」大家可先问他想不想别人回答,抑或只是想将这个疑问给大家「分享」一下。

    4.若某君说了一些骤听起来「好像」是错的道理,我们可先请他解说清楚、澄清一下,例句:

    1.「你的意思是...?」

    2.「淑仪,请你举个例子,好让我更清楚你的意思。」

    3.「对不起,我不太明白你的意思,请你再说一遍。」

    4.「立德,这个看法都几新颖、特别,我不太清楚(或我未听过),不知你可不可以讲多些少呢?」

    5.「喔,这个结论真是出乎我意料之外,我完全没有想过,你能告诉我,你是怎样推演出这个结论吗?」

    5.如有需要,可用自己的说话简单覆述他的意思,然后与他核对一下,例句:

    1.「妙娴,你是不是说...?」

    2.「我怕懂错你的意思,想跟你核对一下,好吗?你的意思是不是...?」

    3.「如果我没理解话的话,你是说...,对吗?」

    6.如果有人「真的」传出了错误的道理,我们可以婉转地、温和地说出那正确的道理,分享那正确的看法,例如说:

    1.「以前我听神父讲这段圣经的意思是...。」

    2.「我有另一个看法,我觉得它的意思是...。」

    3.「在我印象中,这好像是...。」

    7.此外,如果那错误的东西是知识上的或客观上的错误,例如:当时是四个人,而不是三个人,这些错误可以澄清,亦不会得罪人。越接近客观的、知识上的错误,越应纠正;越接近个人价值取向的、个人感受的,越应尊重(但你可以有另一个取向、观感)。

    8.组长应先备课,了解一下所分享的圣经的意思。

    M5)有人在分享中出了情绪(例如:哭了出来),怎办?

    1.遇上这个情况,小组实在不用怕,其实,大家应在心中多谢这位哭了出来的组员,因为他信任我们,愿意将自己在我们面前真实地呈露出来!

    2.如果有这些「场面」,反映出这个小组颇为成功,大家的关系相当好。

    3.只消让他有些时间和空间去舒解情绪或诉说心中的说话,即使大家甚么也没做,只是静默地注视着他、专心地聆听着他,那么,当事人也会感到一份很大的支持和关心。

    4.哭不是弱者的表现,而是情绪的流露。对于他的流泪痛哭,我们应该接纳,并且先让他哭了一会,待他情绪舒解了,才好发言响应。

    5.大家在发言响应之前,如果他的泪水已涓涓而流,甚至痛哭流涕,需要纸巾抹脸,除非他看不到,否则,大家只需把纸巾放在他面前,让他自行取来使用便可。太早递纸巾或发言响应,都会阻碍他出情绪,反而令他更加辛苦。

    6.组员发言响应时,该用同理心来响应,请参阅上述L项「令人舒服及令人不舒服的回应」一项。

    7.在适合的时候,身旁的人或一个与他关系良好的人(最好不是异性),可伸手轻轻搭着他的肩膊;待他哭完之后,可给他一杯暖水,并让他安静一会。若当事人接受,大家可以为他祈祷。

    8.如果令他出情绪的那件事情,对当事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例如:非常难受或十分挂虑等等),那么,即使大家因要聆听他的诉说,并给予支持,以致今次圣经分享不能继续下去,也是值得的。我们不是希望圣经分享小组最终能达到彼此分享分担、互相关怀支持的地步吗?当然,这也不是说次次圣经分享都要如此中断。

    9.若果他哭了一会便没事了,困扰他的那件事可以暂且放下,我们便可继续进行圣经分享。如有需要,我们可用类似的说话先问他说:「现在好了点么?(对方答:「好。」)...如果在这里我们继续圣经分享,你觉得怎样?」若他表示没问题,那就当然可以分享下去了,如果他的心情仍未平复,大家不妨继续聆听和支持他,或用他觉得舒服的方法来处理(例如:回家休息)。

    10.假如某甲哭了,令到某乙也紧张起来,有点过敏或过激的反应,组长可指示先处理谁的情况,例句:「多谢某乙你的回应,我们都关心你的情况,也许我们先让某甲哭一会儿,然后才看看你的。」在处理完某甲的情况后,组长可以对某乙说:「某甲哭的时候,我见你有点激动,你想不想说说你这份激动是代表甚么?」或「某甲哭的时候,我见你有点激动,如果你这份激动会说话,它会说甚么?」
第三部份:技巧、检讨 及 部份书藉介绍 N)怎样写引导性问题?
    1.应问些与经文有关,能帮人走近天主、认识主道、体会主恩的问题,像「匝凯走上棵甚么树?」这类不太能够加深天人关系的问题,不用提出。

    2.太简单的问题不适宜问,例如:是非题——耶稣是不是死在十字架上?因为若不是人家没兴趣答,便是转个弯以为这个问题另有甚么深意!

    3.太深的也不适合,例如:「荣福直观」与「直接神视」有何分别?因为太难,答不出来。

    4.问题要清楚,意思不含糊。

    5.问题最好是开放式的(OPENENDEDQUESTION),即不是答「是」或「否」便完了,而是能引发讨论和分享的,例如:你认为幸福是甚么?应怎样面对痛苦,才是较为积极的方法?

    6.常用的问题主要是以下7个W及1个H(8个「何」),但最重要的是你先有主题——即你清楚今次想带大家去看甚么,这样才容易写出引导性问题。

    1.WHO何人?——在这段圣经中,谁给人好榜样?我最喜欢那个圣经人物?

    2.WHEN何时?——耶稣何时出外祈祷?自己何时最适合祈祷?

    3.WHERE何处?——耶稣在那里行此神迹?何处容易接近天主?静的地方?

    4.WHAT何事(或甚么)?——看了这段圣经之后,我对天主(或教会的使命,或祈祷...,甚至自己)有甚么新的认识?他这句说话的意思是甚么?从这几节圣经,我们得知甚么?耶稣受若翰的洗,有甚么意义?承行天主的旨意有甚么困难?有何障碍?

    5.WHICH那一方面?——祈祷、圣经、教义、伦理、传教,那一方面我最弱?

    6.WHY为何?——为甚么原祖父母想吃禁果?为甚么我们会这么懒看圣经?

    7.WHEREFORE何果?——原祖父母吃禁果后,后果如何?耶稣这样做,有甚么效果?群众有何反应?

    8.HOW如何?——怎样才可以(或才容易些)平息怒气?耶稣如何治好百夫长的仆人?耶稣如何处理这个难题?

    7.另一些例句:

    1.你最喜欢那一句(或那一段)圣经?那一个圣经故事?

    2.那一句圣经(最)能够帮你、鼓励你宽恕别人(或使你对天主更加信赖...)?你有甚么困难?甚么情况下你容易宽恕他人(或信赖天主)?

    3.这句圣经怎样帮到你(例如:帮你跨越某个难关)?在那一方面?

    4.你有没有经历过主的爱(或祝福)?过程(或情形)是怎样的?请分享。

    5.你(或他们)接触了主之后,有甚么转变?

    6.在这篇圣经里(或在你近期所看的圣经中),你感受(或印象)最深的是甚么?为甚么呢?它对你的(基督徒)生活有甚么影响?

    7.你觉得在这次聚会(或这篇圣经)中,天主对你说了甚么?你从中学到、领会到甚么?

    8.在这一个星期(或这一个月),我会学习(或实践)那一句圣经的教导?

    9.刚才大家所分享的圣经讯息,有那些可以应用在我们的生活中?例如:应改善甚么生活态度?要避免甚么毛病?怎样做?

    10.若要实践这段圣经的教训,我们可做甚么?又有甚么困难呢?如何克服它?

    11.忙碌过后,耶稣在何时及何地祈祷?(清晨及山上)祂为何要在「清晨」及在「山上」祈祷?

    8.其实,还有一个很好的问句,就是用「如果」(或「万一」)开始,例子如下:

    1.如果那四项功能没有其中一项,那会怎样?如果只有信德而没有爱德,成吗?如果信与爱的先后次序倒转了,怎样?

    2.如果耶稣今日来到你家里,你会像玛尔大般款待祂吗?

    3.如果你有朋友像当年的伯多禄和安德肋宗徒那样,要放下一切,来跟随耶稣,你会有怎样的反应?

    4.如果慈善的撒玛黎雅人仍像当年照顾那遭遇强盗者一样,照顾今日的露宿者,人们会有何反应?

    5.如果你守斋40天之后,魔鬼叫你运用一切本来就是属于你的权利或能力,来饱餐一顿,你会照做吗?

    6.如果天主不立即应允你的祈祷,在一段时间之后才按你所求的赐给你,如何?

    7.如果全世界只得你一个人,你认为耶稣肯为你死在十架上吗?

    8.如果我(或万一我不)照足圣经所说的去做,情况会如何?

    9.万一天主不肯救赎世界,我们的命运将会如何?

    9.参考图表:

https://books.ziliaozhan.win/files/article/attachment/0/292/14297/35.jpg(93K)
第三部份:技巧、检讨 及 部份书藉介绍 O)引导性问题的再思--「事实、含义、应用」
    1.上述的引导性问题(8个「何」)可以分成「事实」、「含义」和「应用」三个层次。

    2.「事实」可谓描述的层次,是找经文中的客观数据、DATA,常用的字是「谁」(WHO)、「何时」(WHEN)、「何处」(WHERE)、「何事/甚么」(WHAT)、「那一方面」(WHICH),有时也会用「为何/有甚么成因」(WHY)及「如何」(HOW),例如:

    1.路15:1-3指出耶稣之所以会说亡羊、失钱及荡子的比喻(为何/成因),是因为法利塞人和经师对祂与众人接近,颇有微言。

    2.谷1:25-26记载耶稣驱魔之事「如何」发生,祂只消说一句话便成!

    3.咏131用「甚么」来形容人与天主的关系呢?它用幼儿与母亲的关系。

    3.「含义」则是解释和思考层次,它触及这个「事实」有甚么意思,有时也会澄清一些概念,它常会问「有甚么后果」(WHEREFORE),也会问「甚么」(WHAT)、「为何/有甚么成因」(WHY)和「如何/怎样」(HOW),例如:

    1.信德除了「相信」之外,还包含「甚么」意义?

    2.「为甚么」西默盎能常受(大概也顺从)圣神的感动,以致在平凡的婴孩(耶稣)身上,看出祂就是期待已久的默西亚?

    3.「为甚么」我(们)要做(或不做)十一奉献?

    4.「怎样」才算是「跟随基督」?

    5.在谷1:25-26,耶稣只消说一句话便能驱魔(在「疆尸先生」等电影中,道士却要连番恶斗才可把鬼怪驱赶),这反映出「甚么」?

    6.在咏131的作者心目中,幼儿与母亲的关系是「怎样」的?或说,幼儿「如何」依赖母亲?

    4.「应用」就是讲到「自己/我们」,即是把「事实」和「含义」所探讨的应用到自己/我们的身上,较常用的字是「甚么」(WHAT)、「如何/怎样」(HOW),例如:

    1.有「甚么」榜样我可效法?

    2.我在自己的具体处境中「如何」爱仇,或「如何」(具体地)跟随基督?

    3.在今日的社会中,保禄的教导可以「如何」实行出来?

    4.(谷1:25-26)我该依赖「甚么」--那只消说一句话便能驱魔的大能耶稣,还是依赖财富和权势?我们又可「怎样」依赖祂?

    5.(咏131)依靠上主时,我们怎样才像幼儿依靠母亲般依靠主?是否纯粹祈祷便够,不需任何行动?如果不是,那么,在行动中怎样依靠上主?

    6.刚才所分享的,对我们的生活有甚么启迪(或用途)?

    7.其它方法可参考拙作「活用圣经」课程中的「用圣经指导生活的方法」(可见于http://www.catholicworld.info/biblemethods/C.html)。

    5.在小组分享时,「事实、含义、应用」亦可像三回合般进行,即大家先反省第一回合「事实」,完成后才进入第二回合「含义」,完成「含义」之后才进入第三回合「应用」。

    6.若每个回合用上三、四个问题,各回合的问题能互有关联,内容就已很丰富了。
第三部份:技巧、检讨 及 部份书藉介绍 P)怎样检讨是次分享?
    1.以下10条问题,颇能帮助我们检讨:

    评估指引

    1.聚会进行得畅顺吗?开始时及

    过程中有没有骚扰?

    2.读经之前,每人都找到经文吗?

    3.聆听、诵念和默想圣经的时间

    太长、适中,还是太短?

    4.每人都有机会发言吗?

    5.有没有离题、滔滔不绝、

    噤若寒蝉等情况?

    6.是个人分享,还是给别人说教?

    7.是交错地「互相」分享吗?

    8.分享是否太过笼统、空泛?

    9.结束的祈祷畅顺吗?与刚才

    所分享的东西有关联吗?

    10.带领者有甚么地方做得好?

    有甚么地方可以做得更好?

    2.若将上述「评估指引」连用第5章的「三回合分享」影印下来(底面影印便行),制成书签,既可放在圣经里,又可在分享聚会中使用。
第三部份:技巧、检讨 及 部份书藉介绍 Q)该找那段圣经(或查经聚会材料)来做分享?
    1.基本上,任何一段圣经也可以,不过,某些章节的确是较难做分享的,例如:族谱、旧约中有关祭献的礼仪、某些法律的条文、默示录...;

    2.某段圣经若对组员来说是太难的话(例如:容易引起问题和困惑,或需要许多圣经知识或背景数据),也不宜选用,换言之,要视乎组员们的对圣经的认识「程度」;

    3.所挑的圣经应是完整的一段,若是「无头无尾」,组员就难掌握它的内容,于是便难以分享,例如:斐3:12-16,大概许多教友都不知第12节所说的「这目标」是甚么,故此,该提前几节,至少由第10节(甚至第7节)开始。

    4.可先选教友们较熟的经文,例如:四部福音;

    5.可跟当日弥撒的读经;

    6.可用一些常用的金句;

    7.可找一段与小组现时的需要相配合的圣经来做分享;

    8.可以连续地分享圣经中某一卷书,今次分享路加福音第一章,下次分享路加福音第二章,如此类推,直至整卷路加福音分享完毕后,再看另一经卷。如果小组每月聚会一次,组员更可各自在该月内看同一段圣经(例如:一月阅读路1-3章,二月阅读路4-6章...),或各自在该月内跟着香港思高圣经学会翻译的《信仰旅程——新旧约圣经自修课程》的指引来读经(例如:一月读第一册《信仰旅程》,二月读第二册...),然后在每月聚会中用三回合分享「该月我最喜欢的一句圣经」、或「该月我印象最深的一段经文」...(这相等于「挑经句」),接着「讲理由」,「作见证」,甚至在第一回合(「挑经句」)之前,加多一个回合(分享题目),那就是「整体来说,我这个月的读经情况如何?」(例如:很投入,颇为松散,有时有很深刻的领体,暂时未摸索到一个固定而又适合自己的读经时间和地点,...)。

    9.可分享一段各自喜爱的圣经,例如:五个人分享时就有五段不同的经文,用「三回合」来分享。

    10.可按不同的主题(例如:信德)或不同的人物(例如:伯多禄),先从(香港思高圣经学会编着的)《圣经辞典》、经文汇编等工具书找出若干段相关的经文,然后一起用三回合,分享这几段圣经,例如:先问「在这几段圣经中,那一句最能加强我的信德?」或「在他的信仰历程中,有甚么好榜样?」或类似的问题,这相等于「挑经句」,接着「讲理由」,「作见证」。如果相关的经文有很多,则可用两、三次聚会来分享。

    11.可以跟某一本查经聚会书籍来做,例如:

    1.(香港)公教教研中心出版的《建设小团体——基基团聚会手册》,原分上下两册,现合并并修订为一册,名为《活力小团体》;

    2.(香港)教区教友培育办事处出版的《主日福音分享聚会数据》、《召叫.教会》、《圣事》、《萌——我的信仰第一年》及其它神修系列聚会数据单张、圣经分享单张,它们可在该其网页的「培育数据室」找到,即可于http://www.dolf.org.hk/formationdatamain.htm下载;

    3.(台湾)上智出版社出版的《挑战课程》(共三册)...。这些书籍(或单张)各有不同的主题,配以相关的圣经、生活反省和题目,并列出整个分享聚会的步骤和过程。每本书都有许多「课」,可供多次聚会顺序使用,如遇上某课较长,可把它分作两次聚会;

    12.我们可以用基督教所写的查经(或研经)材料吗?管见认为,我们可以参考她们的「方法」,此外,如果她们的材料是论及「信徒生活」(尤其是指伦理生活)的,基本上都没甚么大问题,但若是涉及「教义和礼仪」,则要小心,因为她们的理解与天主教的是有些分别,而且,即使是基督教自己,由于她们宗派甚多,有时她们对同一课题(例如:洗礼、圣餐、甚至救恩--人如何得救)的理解,也各有不同。
第三部份:技巧、检讨 及 部份书藉介绍 R)介绍《圣经辞典》及一些中文圣经注释书籍
    1.《圣经辞典》,思高圣经学会(http://www.sbofmhk.org/)于1975年编着,当你不明白圣经上某词语时,可在这部《圣经辞典》查到它的意思。

    2.思高圣经学会约于1940-60年代给整部圣经,编写了一套既详尽又易读的中文圣经注释,这套书旧约共有八册,分别是:《梅瑟五书》、《旧约史书》上册、《旧约史书》下册、《依撒意亚》先知书上册、《耶肋米亚.厄则克耳》先知书中册、《达内尔.十二小先知》先知书下册、《智慧书》及《圣咏集》,新约则有三册,分别是:《福音》、《宗徒经书》上册及《宗徒经书》下册。此外,该会韩承良神父于1980年代开始,陆续重新注释圣经各卷,并加入圣经学界的新资料,以单行本发行。

    3.《信仰旅程——新旧约圣经自修课程》(全套共四十册),思高圣经学会约于1980年代翻译及出版,它给圣经内差不多每一部书的主要经文,提供深入浅出的注释及有关的历史、文化及生活背景资料,而每册结尾的部份还给读经小组建议不少分享题目。

    4.《天道人语》(全套共廿四册),思高圣经学会约于1980年代翻译及出版,这套书比《信仰旅程》较为精简,也是深入浅出地讲解圣经内新旧约各书的内容、重点及有关背景,有助读者了解经文的意义。

    5.《救恩史──从耶稣到亚巴郎》,示编委会于1987年出版,此书分「旧约」、「耶稣基督」及「教会」三个阶段(或时代)来介绍圣经,「旧约」和「耶稣基督」的部份比《信仰旅程》及《天道人语》更精简概括地介绍整个旧约和四福音的内容及有关背景,「教会」的部分则从礼仪年弥撒读经的安排来讲论。

    6.《清泉掬水》(全套共三册),香港天主教圣经学院师生于1995-1997年编写,是三年主日及节(庆)日弥撒内所选读的福音经文释义。

    7.《荒漠燃荆》(全套共三册),香港天主教圣经学院师生于1998-2000年编写,是三年主日及节(庆)日弥撒内所选读的第一篇圣经经文释义。

    8.《驼铃牧心》(全套共三册),香港天主教圣经学院师生于2001年起编写,是三年主日及节(庆)日弥撒内所选读的第二篇圣经经文释义。

    9.《圣经中的制度和习俗》,由思高圣经学会出版,是韩承良神父于1982年编着的佳作,书内介绍以民的各种制度和习俗,逐项讲解,详细清楚。

    10.思高圣经光盘,除有全本中文圣经(思高版)和《圣经辞典》外,并具备「搜寻」和「串珠」功能。

    11.以上介绍的,只是天主教内其中几套中文圣经注释而已,其余的可在香港的公教进行社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