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主日福音默想
作者:整理于网络
圣经:玛 2:1-12 圣经:玛 3:13-17 圣经:若 1:29-34 圣经:玛 4:12-23
圣经:玛 5:1-12 圣经:玛 5:13-16 圣经:玛 5:17-37 圣经:玛 5:38-48
圣经:玛 6:24-34 圣经:玛 7:21-27 圣经:玛 4:1-11 圣经:玛 17:1-9
圣经:若 4:5-42 圣经:若 9:1-41 圣经:若 11:1-45 圣经:玛 26:14-27:66
圣经:若 20:1-9 圣经:若 20:19-31 圣经:路 24:13-35 圣经:若 10:1-10
圣经:若 14:1-12 圣经:若 14:15-21 圣经:玛 28:16-20 圣经:若20:19-23
圣经:若 3:16-18 圣经:若 6:51-58 圣经:玛 11:25-30 圣经:玛 13:1-23
圣经:玛 13:24-43 圣经:玛 13:44-52 圣经:玛 14:13-21 圣经:玛 14:22-33
圣经:玛 15:21-28 圣经:玛 16:13-20 圣经:玛 16:21-27 圣经:玛 18:15-20
圣经:玛 18:21-35 圣经:玛 20:1-16 圣经:玛 21:28-32 圣经:玛 21:33-43
圣经:玛 22:1-14 圣经:玛 22:15-21 圣经:玛 22:34-40 圣经:玛 23:1-12
圣经:玛 25:1-13 圣经:玛 25:14-30 圣经:玛 25:31-46 圣经:谷 13:33-37
圣经:玛 2:1-12
    圣经:玛2:1-12

    释经

    1-2节:才诞生的犹太人君王在哪里?

    1当黑落德为王时,耶稣诞生在犹大的白冷;看,有贤士(希腊文:magoi)从东方来到耶路撒冷,说:2「才诞生的犹太人君王在哪里?我们在东方见了他的星,特来朝拜他。」

    「当黑落德为王时」(1节)。这是大黑落德。黑落德于公元前4年逝世,他的三个儿子──黑落德阿尔努赫、黑落德斐理伯,和黑落德安提帕──将继承父亲。大黑落德的确在很多方面是伟大的君王。他保持和平。他兴建圣殿。他有时是慷慨的。

    然而,黑落德确实是多疑的;他谋杀敌人,不管是真实的或是想像的。「他谋杀自己的妻子玛黎安乃;他的岳母亚历山大辣;他的长子安提帕特;以及他的儿子亚历山大和阿斯托步罗。罗马皇帝奥古斯都曾说过,做黑落德的猪(希腊文:hus)比做他的儿子(希腊文:huios)更安全。黑落德临近死亡时,把耶路撒冷的一群精英拘捕和囚禁,并下令他死去的时候,也要杀死他们,好使当他逝世时,有人会流泪」(Augsberger)。屠杀无辜婴孩(2:16-18),是仿效法郎杀害以色列人的婴孩(出2:1-10),所以十分配合黑落德的性格。

    「有贤士从东方来到」(1节)。我们对于从东方而来的贤士(希腊文:magoi)所知道的很少:

    ──他们大概是古波斯的一个司祭阶级的成员,可能是琐罗亚斯德(Zoroaster)的追随者。

    ──我们称他们为三王,但玛窦称他们为贤士。「君王」一词可能是源自咏72:10,讲述塔尔史士的众王将献上礼品,舍巴和色巴的君王,也都要前来进贡。也参阅依60:6,描述舍巴的人满载黄金和乳香而来。

    ──我们认为他们是占星家,因为他们观察星象(2节),而占星学曾被视为一个富有学识的职业。Magoi一字也见于宗8:9-24和13:6-11,被翻译成术士。从犹太人的角度来看,术士观看星星来找寻一些只有合法地来自天主的答案,或者利用邪魔的力量来行法术。它们不是来自天国,对于玛窦的目的尤其有用,因为他显示出默西亚如何把救恩带给外邦人。

    ──最重要的是,这些贤士是外邦人。玛窦福音是很犹太化的,但他在福音的开端介绍这些外邦的朝拜者,给我们预备耶稣对门徒所说的最后的话:「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成为门徒」(28:19──万民的希腊文是ethne,也可翻译为「外邦人」)。我们很惊讶这些外邦人跟随著星星来找寻耶稣,但熟识圣经的司祭和经师却无心寻找默西亚,即使他们认为默西亚只是在距离五里以外的白冷诞生(参阅5节)。天主的人民忽视默西亚,但异教徒却急于寻找他。

    玛窦将称赞一个罗马百夫长(8:5-13)和一个客纳罕妇人(15:21-28)。他也在耶稣的族谱内包括妇女,其中包括名誉备受质疑的妇人。他清楚指出,那些使人与人之间分离的障碍,并不使他们与天主的爱分隔。正如厄弗所书的作者将在稍后说:「他……拆毁了中间阻隔的墙壁,就是双方的仇恨」(弗2:14)。那项工作在耶稣诞生时开始。主显节挑战我们顾及那些我们可能视为不值得重视的人,以及我们教会如何以基督徒的爱心来接触他们。

    ──我们以为有三位贤士,因为他们献上三份礼物,但可以是任何人数的。

    「才诞生的犹太人君王在哪里」(2节)。讽刺的是,这些人竟询问黑落德(其官方称衔是犹太人的君王)关于一个诞生为犹太人君王的婴孩。他们似乎是一无所知,这样的要求会引起黑落德的警觉。「犹太人君王」这个称衔将在本福音的结尾再出现,比拉多问:「你是犹太人的君王吗?」(27:11)──兵士戏弄他说:「犹太人的君王,万岁」(27:29)──以及在他头上的罪状牌写著说:「这是耶稣,犹太人的君王」(27:37)。

    「我们在东方见了他的星」(2节)。学者已尝试认出那颗引领贤士的星。哈雷彗星曾于公元前11年出现,而木星和土星于公元前7年一起照亮。然而,关于这颗星的看法仍未有共识,而看来也不可能有共识。这颗星并不好像其他星星一样,它来到婴所在的地方,就停在上面(9-10节)。这是超性的,而不是自然事件──这是来自天主的标记,因为他有能够使星晨在它们的轨迹停下来。

    「特来朝拜他」(希腊文:proskunesai)(2节)。玛窦使用proskunesai这个字十三次。「这个字本身可说明向一个权威人士表示敬意,或朝拜神明。在此,这两个意义看来是合并的」(Gardner)。

    3-6节:在犹太的白冷

    3黑落德王一听说,就惊慌起来,全耶路撒冷也同他一起惊慌。4他便召集了众司祭和民间的经师,仔细考问他们:默西亚应当生在哪里。5他们对他说:「在犹太的白冷,因为先知曾这样记载:6『你犹大的白冷啊!你在犹大的群邑中,决不是最小的,因为将由你出来一位领袖,他将牧养我的百姓以色列。』

    耶稣和黑落德之间的分别是不可能再大的。

    ──耶稣诞生在马槽;黑落德住在王宫里。

    ──耶稣是无助的婴孩;黑落德拥有很大的势力。

    ──耶稣将证实是富于怜悯的人;黑落德是残暴的。

    「黑落德王……就惊慌起来」(3节)。为什么君王会害怕一个婴孩?也许这是出于他的多疑。正如上文所指出,黑落德杀害任何可能影响他王位的敌人──即使他自己的亲人。也许他的非法性的感觉加强使他更加多疑。他的阿拉伯后裔,并按照罗马的意思来统治。他的父亲因支持凯撒大帝而获得权力,并于公元前47年获凯撒提名为犹大总督。他的家族统治了该地区达一百五十年之久。犹太人希望有自己的君王,所以对他怀恨。只要有少许机会,他们都会推翻他的。即使黑落德不是虔敬的人,但他忧虑有一位天主授予的君王在附近出生。

    「全耶路撒冷也同他一起惊慌」(3节)。「全耶路撒冷」似乎是分为两群人。较小的一群是有权势的精英,他们的权力是归因于黑落德(包括一些宗教领袖),他们担忧,黑落德一旦被另一位君王取代,他们便会失去权力。较大的一群是平民,他们害怕黑落德在盛怒中可能会做什么事。玛窦亦可能暗示犹太人即使在这初期,已反对耶稣。

    「召集了众司祭和民间的经师」(4节)。在3-4节,玛窦聚集耶稣将会面对的反对者──全耶路撒冷、司祭和经师。

    ──盖法是大司祭(玛26:3,57;若18:13,24),但这个名字与他的岳父亚纳斯息息相关;亚纳斯可能是盖法之前的大司祭(若18:13;路3:2)。当耶稣要被钉十字架时,我们将再次看到亚纳斯和盖法(若18:13,24)。

    ──经师是犹太法律的专家。我们将经常在玛窦福音看到经师;他们几乎在每个场合都与耶稣发生冲突。

    「在犹太的白冷」(5节)。白冷位于耶路撒冷以南五里,是达味出生的地方。玛窦提出犹太的白冷,是要区别加里肋亚的白冷,该处位于纳匝肋以北几里。白冷是一个小镇,地位卑微,适合作耶稣谦逊诞生的地方。然而,这也是一个自豪的城镇,因为它给予犹太人最伟大的君王。我们值得注意,达味王的出生也是谦逊的。他是牧人,一个很卑微的职业。当撒慕尔要求达味的父亲叶瑟叫来他的儿子,好能决定谁是天主所拣选为君王的人。但是叶瑟甚至没有想过包括他最幼的儿子达味。唯有当撒慕尔取消其他儿子的资格,叶瑟才叫来达味。即使达味不能穿上盔甲,却只用投石器来面对哥肋雅,因而初次声名大噪。他更成为以色列最伟大的君王。谦逊的开始──伟大的结束!现在,这个谦逊但自豪的市镇要把默西亚赐给以色列。

    「你在犹大的群邑中」(6节)。所引述的经文是米该亚先知书(5:1)和撒慕尔纪(撒下5:2)。相比其他福音作者,玛窦对于经文的应验更感兴趣。他在这里不但表明耶稣在白冷出生,也表明宗教领袖理应明白发生了什么事,但他们却没有理会。

    「决不是最小的」(6节)。玛窦在此改变了米该亚的措辞。米该亚讲述白冷「在犹大群邑中虽是最小的」,但玛窦把用字改为「决不是最小的。」他的目的是「显示这预言已应验,把白冷从一个颇为不重要的市镇改变为一个备受尊敬的城邑……犹太读者可能已知道原文的用词,亦可能承认玛窦在引述经典时没有弄错,而是提出一个解释」(Blomberg,64)。

    贤士首先从大自然得到提示;他们在东方看到一颗星。然而,有关的资料并不完整。他们需要经典来获得更完圆的资料。他们必须来到耶路撒冷,即犹太民族的宗教中心,由圣经引领他们到白冷。「另一方面,仅仅认识圣经并不足以带领人达致真正的基督徒朝拜。司祭和经师熟悉圣经,但他们却错失默西亚」(Long,19)。

    7-8节:给我报信

    7于是黑落德暗暗把贤士叫来,你细询问他们那星出现的时间;8然后打发他们往白冷去,说:你们去仔细寻访婴孩,几时找到了给我报信,好让我也去朝拜他。」

    黑落德关注那星出现的确实时间,因为这有助他追寻婴孩的下落。他决定将白冷境内所有两岁及两岁以下的婴儿杀死(16节),好能肯定消除所有可能威胁他王位的婴孩(参阅2:16-18)。这使人想起,当贤士来到他的家时,耶稣可能已经是两岁。然而,黑落德始终是徒劳的,因为天主警告贤士和若瑟,而若瑟一家逃往埃及(2:13-15)。

    9-11节:给他奉献了礼物

    9他们听了王的话,就走了。看,他们在东方所见的那星,走在他们前面,直至来到婴所在的地方(希腊文:oikan),就停在上面。10他们一见到那星,极其高兴喜欢。11他们走进屋内,看见婴儿和他的母亲玛利亚,遂俯伏朝拜了他,打开自己的宝匣,给他奉献了礼物,即黄金、乳香和殁药。

    「直至来到婴所在的地方(希腊文:oikan),就停在上面」(9节)。星星不会停在它们的轨道上。这不是自然现象,而是天主的标记。贤士在屋里找到耶稣(11节)。玛窦提及屋子,有别于路加描述耶稣在马槽诞的版本(路2:1-20)。可能至少有两个解释。

    ──首先,耶稣所出生的马槽(路2:7)很可能是这屋子的一部分,而贤士可能是来到这屋。

    ──其次,有些学者认为,自从耶稣诞生后,已过了一段日子,可能长达两年(参阅16节)。那么,这屋子可能是若瑟一家在耶稣出生后居住的地方。

    「极其高兴喜欢」(10节)。我们要注意这些外邦人的喜乐跟黑落德与耶路撒冷的恐惧之间的对照。本应极其喜乐地接受基督的人反而感到害怕。那些本来最不可能关注犹太人默西亚的人却喜乐地接受他。

    「遂俯伏朝拜了他」(11节)。贤士跪向耶稣,「不知不觉地预尝那一天,一切屈膝叩拜,一切唇舌明认耶稣基督是主(参阅斐2:10-11)」(Hare,13)。

    「给他奉献了礼物,即黄金、乳香和没药」(11节)。黄金、乳香和没药表达耶稣的未来。黄金是给予君王的礼物。乳香是用作圣殿举行朝拜(出30:34)──给予司祭的礼物。大司祭用没药作为傅油(出30:23)。没药也用来安葬遗体,而尼苛德摩将带著没药及沉香调和的香料,准备安葬耶稣(若19:39-40)。

    咏72:10-11谈及众王都要崇拜「君王」(72:1),向他屈膝跪拜和献上礼品。依60:1-6提及黄金和乳香等礼物。「事实上,这些有关众王献上礼品的旧约平行文导致后来人们以为贤士是君王的想法」(Hagner)。

    黄金、乳香和没药不但是昂贵的礼物,但它们也是方便携带的。不久之后(2:13),有天使将告诉若瑟逃避黑落德。若瑟将不能携带很多财物,但他可以携带黄金、乳香和没药,在沿途变卖,作而前往埃及的旅费。也许这些礼物是天主为这个旅程所给予的眷顾。

    12节:在梦中得到启示

    12他们在梦中得到启示,不要回到黑落德那里,就由另一条路返回自己的地方去了。

    尽管黑落德竭尽所能,都不能使天主拯救世界的计划中途改变。天主启导这些贤士知道黑落德的意图,好能在回家时逃避黑落德。

    「路」一字是hodos,是玛窦用来形容「窄路」(7:13-14)和「正义之路」(参阅21:32)。Bruner在此发现,「与基督相遇这事实不但意味著一种新的形而上关系(朝拜),而且也是新的道德、物质或社会关系:它意味著『走另一条路』」(Bruner,50)。

    参考书目

    Abbey,MerrillR.andEdwards,O.C.,Proclamation,Epiphany,SeriesA(FortressPress,1980)

    Augsburger,MyronS.,ThePreacher'sCommentary:Matthew(Nashville:ThomasNelsonPublishers,1982).FormerlyknownasTheCommunicator'sCommentary.

    Barclay,William,GospelofMatthew,Vol.1(Edinburgh:TheSaintAndrewPress,1956)

    Bergant,DiannewithFragomeni,Richard,PreachingtheNewLectionary,YearA(Collegeville:TheLiturgicalPress,2001)

    Blomberg,CraigL.,NewAmericanCommentary:Matthew,Vol.22(Nashville:BroadmanPress,1992)

    Boring,M.Eugene,TheNewInterpreter'sBible,Vol.VIII(Nashville:Abingdon,1995)

    Brueggemann,Walter;Cousar,CharlesB.;Gaventa,BeverlyR.;andNewsome,JamesD.,TextsforPreaching:ALectionaryCommentaryBasedontheNRSV——YearA(Louisville:WestminsterJohnKnoxPress,1995)

    Bruner,FrederickDale,Matthew:Volume1,TheChristbook,Matthew1-12(Dallas:Word,1987)

    Burgess,JosephA.andWinn,AlbertC.,Proclamation2:Epiphany,SeriesA(Philadelphia:FortressPress,1974)

    Craddock,FredB.;Hayes,JohnH.;Holladay,CarlR.;Tucker,GeneM.,PreachingThroughtheChristianYear,A(ValleyForge:TrinityPressInternational,1992)

    Gardner,RichardB.,BelieversChurchBibleCommentary:Matthew(Scottdale,Pennsylvania:HeraldPress,1990)

    Hagner,DonaldA.,WordBiblicalCommentary:Matthew1-13,Vol.33a(Dallas:Word,1993)

    Hamm,Dennis,LettheScripturesSpeak,YearA(Collegeville:TheLiturgicalPress,2001)

    Hare,DouglasR.A.,Interpretation:Matthew(Louisville:JohnKnoxPress,1993)

    Harrington,DanielJ.,S.J.,SacraPagina:TheGospelofMatthew(Collegeville:TheLiturgicalPress,1991)

    Hedahl,SusanB.,Proclamation6:Epiphany,SeriesA(Minneapolis:FortressPress,1995)

    Hendriksen,William,andKistemaker,SimonJ.,NewTestamentCommentary:ExpositionoftheGospelAccordingtoMatthew,Vol.9(GrandRapids:BakerBookHouse,1973)

    Hoezee,ScottinVanHarn,Roger(ed.),TheLectionaryCommentary:TheologicalExegesisforSunday'sText.TheThirdReadings:TheGospels(GrandRapids:Eerdmans,2001)

    Hultgren,ArlandJ.LectionaryBibleStudies:TheYearofMatthew:Advent,Christmas,Epiphany(Philadelphia:FortressPress,1977)

    Johnson,ShermanE.andButtrick,GeorgeA.,TheInterpreter'sBible,Vol.7(Nashville:Abingdon,1951)

    Long,ThomasG.,WestminsterBibleCompanion:Matthew(Louisville:WestminsterJohnKnoxPress,1997)

    Morris,Leon,TheGospelAccordingtoMatthew(GrandRapids,Eerdmans,1992)

    Pilch,JohnJ.,TheCulturalWorldofJesus:SundaybySunday,CycleA(Collegeville:TheLiturgicalPress,1995)

    Senior,Donald,AbingdonNewTestamentCommentaries:Matthew(Nashville:AbingdonPress,1998)

    Soards,Marion;Dozeman,Thomas;McCabe,Kendall,PreachingtheRevisedCommonLectionary:Advent,Christmas,Epiphany,YearA(Nashville:AbingdonPress,1993)
圣经:玛 3:13-17
    圣经:玛3:13-17

    释经

    第3-7,28章:背景

    第3章以洗者若翰宣讲悔改并在犹大旷野施洗作开始(3:1-12)。他拒绝法利塞人和撒杜塞人前来接受洗礼,因为他们不配(3:7-10),并企图拒绝替耶稣施洗,因为耶稣是超越的(14节)。

    在1-12节,洗者若翰作为卓越的先知,在耶稣面前被贬为一个附属的人物。

    接著这个有关耶稣受洗的叙述,就是他在旷野中受诱惑(4:1-11),他开始传教生活,以及召叫首批门徒(4:12-25)。那么,他的受洗是准备那接著发生的事──「不是防止冲突,而是准备面对它和控制它」(Lueking,19)。

    在本福音里,耶稣的职务由他的受洗作开始,并由他委托门徒给万民授洗作结束(28:19)。玛窦在构思他的福音时,揭露洗礼对他和初期教会的重要性。

    13-17节:耶稣受洗

    玛窦采用马尔谷福音作为其中一个来源,亦加添其他来源的资料。玛窦给马尔谷有关耶稣受洗的简述加添两项重要的材料:

    ──首先,他指出,「耶稣由加里肋亚来到约但河若翰那里,为受他的洗」(13节),清楚显示耶稣是主动的。

    ──其次,「若翰想要阻止他」,但耶稣坚持受洗「以完成全义」(14-15节)。

    若翰不是首个施洗的人。犹太人为改信他们的信仰的人施洗,但不为其他犹太人施洗。「没有犹太人想到天主选民中的一份子,又是亚巴郎后裔,确有天主救恩的,是需要接受洗礼的」(Barclay,52-53)。

    13-15节:以完成全义

    13那时,耶稣由加里肋亚来到约但河若翰那里,为受他的洗;14但若翰想要阻止他说:「我本来需要受你的洗,而你却来就我吗?」15耶稣回答他说:「你暂且容许吧!因为我们应当这样,以完成全义。」于是若翰就容许了他。

    「那时,耶稣由加里肋亚来到约但河若翰那里,为受他的洗」(13节)。玛窦没有给我们叙述若翰在授予悔改的洗礼之前的事迹,但路加叙述了天使向若翰的父亲匝加利亚预报若翰诞生(路1:5-24),平行于向玛利亚预预报救主降生(路1:26-38)。他告诉我们,怀了孕的玛利亚探访她的亲戚(路1:36),即怀了孕的依撒伯尔(路1:39-45)。他也告诉我们依撒伯尔充满圣神,称呼年纪和辈份比她少的玛利亚为「吾主的母亲」,并承认「你请安的声音一入我耳,胎儿就在我腹中欢喜踊跃」(路1:43-44)。因此,我们知道,依撒伯尔和若翰从起初已知道耶稣在天主前享有特别的地位。尽管圣经没有叙述耶稣和若翰的童年,但我们可以假定在耶稣前来受若翰的洗礼以前,他们已熟悉的。

    在玛窦成书的时候,若翰的门徒仍出现,而且有时与耶稣的门徒发生冲突。玛窦早已表明耶稣比若翰更伟大。我们发现四部福音都强调这一点(谷1:7;路3:16;若1:6-9,15,19ff)。

    「但若翰想要阻止他」(14节)。「为什么以圣神和火施洗的那一位屈服于仅以水施洗的那一位?事情不应是倒过来的吗?」(Gardner)。

    我们好像若翰一样,对于耶稣亲自来受洗感到惊讶。若翰宣告悔改的洗礼(3:2),而那些受洗的人承认自己的罪过(3:6)。耶稣无需悔改,也没有罪要承认。

    「你暂且容许吧!因为我们应当这样,以完成全义」(15节)。这些是耶稣在本福音首次讲的话,显示出它们的重要性。

    义德是本福音的主题:

    ──「饥渴慕义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要得饱饫」(5:6)。

    ──「除非你们的义德超过经师和法利赛人的义德,你们决进不了天国」(5:20)。

    ──「你们先该寻求天主的国和它的义德」(6:33)。

    ──「若翰来到你们这里履行了正义,你们仍不相信他」(21:32)。

    「我们应当这样」(15节)。要注意「我们」一词。这是对的,不但是耶稣完成全义,若翰也完成全义。在耶稣受洗时,两人都承行天主旨意。

    耶稣所讲的「以完成全义」有什么意义?在本福音,义德是承行天主旨意。尽管这需要遵守梅瑟法律,但耶稣在山中圣训中清楚指出,真正的义德不但是死守法律。它要求超越法律的文字而遵守法律背后的精神(5:21-48)。

    在本福音,耶稣经常谈到「法律和先知」(5:17;7:12;11:13;22:40)和大体上谈及先知(5:12;13:17,57;23:29-37;26:56)。先知的角色是帮助人从法律的文字走向法律背景的精神,从而达致真正的义德。

    耶稣藉著忠信地遵守他在天主救恩计划中的角色而完成全义:

    ──该计划的最初阶段是要求耶稣空虚自己,降生成人,与人相似(参阅斐2:7)。

    ──这阶段要求耶稣接受一个为罪人悔改的洗礼。这样的洗礼会不适合耶稣,除非耶稣在受洗时与他要求拯救的罪人等同。

    ──天主计划的最后部分将包括耶稣「听命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斐2:8)。

    ──但在这时候,即耶稣开始其公开传教生活的时候,计划要求耶稣接受若翰的洗礼,好使他会领受圣神的傅油和天主自高天的说话,宣告耶稣是他唯一的子。由于耶稣比若翰优越,这要求谦抑自下,正如他在降生成人和在十字架上谦抑自下。

    「于是若翰就容许了他」(15节)。正如14节指出,若翰对于这个角色逆转感到不安,但他的「以完成成义」的这份,就是服从耶稣,而他也做了。在本福音,耶稣的话具有能力。他召叫若翰给他施洗,而若翰也做了。他命令魔鬼离开,而魔鬼也离开(4:10-11)。他召叫渔夫跟随他,而他们也照样做了(4:19-22)(Bruner,86)。

    「耶稣受洗是他传教生活的第一个行动,是他要来完成的救赎计划的第一步。他没有罪过,但处身那些没有义德的人当中。他没有罪过,但接受一个为罪人的洗礼。在这行动中,世界的救主处身世界的罪人当中」(MacArthur)。

    16-17节:这是我的爱子

    16耶稣受洗后,立时从水里上来,忽然天为他开了。他看见天主圣神有如鸽子降下,来到他上面;17又有声音由天上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

    「耶稣受洗后」(16节)。玛窦没有描述洗礼本身,甚至随后的末世标记(天开和圣神降下)。

    「他看见天主圣神有如鸽子降下,来到他上面」(16节)。在福音的大逆转中,耶稣下到水里(16节暗示这个行动:他从水里上来),而圣神降下(下来)到他上面。耶稣开始生活时,使自己空虚,取了人的形体(斐2:7)。现在圣神降下,与耶稣在他现世的家里相遇。

    在耶稣受洗后,立即受诱惑(3:13-17),魔鬼将引耶稣到圣殿顶和高山上,将以荣华富贵来试探他。然而,尽管魔鬼的行径是骄傲地事奉自己,但天主的行径却是谦虚地服事他人。天主的道路并不简单。在本福音,耶稣将召叫我们从那导向生命的窄门和狭路走,并警告我们,宽门和大路导入丧亡(7:13-14)。他将告诉我们,在先的要成为在后的,在后的要成为在先的(19:30)。

    「有好几段经文谈及圣神降下到天主所拣选的仆人身上,给他傅油或装备他的召叫(参阅依11:2;42:1;61:1)。因此,当圣神降下,来到耶稣上面,我们便知道他是准备开始他的默西亚职务」(Gardner)。

    四部福音都叙述圣神降下,赋予耶稣权能来开始他的传教生活。诺厄的故事(创8:8-12)确立了鸽子是和平的象征,是平安而不是权力的象征。然而,耶稣将藉著这位温柔的圣神的能力而攻击魔鬼的势力(Hare,22)。

    「在传统的地中海文化里,社会是强调名誉与羞耻……耶稣放弃他合法的荣誉来包含别人的羞耻」(Keener,84)。耶稣受洗的谦虚「是预尝要来的大奥妙──即天主子将受苦,并死在十字架上,为完成人类的救恩」(Soards)。

    「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17节)。这些话源自咏2:7(「你是我的儿子,我今日生了你」)和依42:1(「请看我扶持的仆人,我心灵喜爱的……」)。这些话证实耶稣的位格和以他的受洗作开始的传教生活。

    马尔谷导报这声音是对耶稣说,「你是我的爱子。」玛窦的「这是我的爱子」使人想起一个公开的宣告,若翰和也许其他人都听到的。这声音清楚显示耶稣是许应的那一位。达味之子(1:23;2:15)也是天主子。

    在耶稣显圣容,即对观福音唯一的另一个场合,是天主直接对人讲话。天主以类似的话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你们要听从他」(17:5)。类似的证明在耶稣诞生时出现,即天使对牧人说:「今天在达味城中,为你们诞生了一位救世者,他是主默西亚」(路2:11)。

    「正如门徒以圣三之名授洗(28:19),同样,父、子和圣神也一起出现在耶稣的受洗……正如基督徒在圣洗中被宣称为天主的子女,耶稣在受洗时也被宣称为天主子」(Boring,161)。

    参考书目

    Abbey,MerrillR.andEdwards,O.C.,Proclamation,Epiphany,SeriesA(FortressPress,1974)

    Augsburger,MyronS.,ThePreacher'sCommentary:Matthew(Nashville:ThomasNelsonPublishers,1982).FormerlyknownasTheCommunicator'sCommentary.

    Barclay,William,GospelofMatthew,Vol.1(Edinburgh:TheSaintAndrewPress,1956)

    Bergant,DiannewithFragomeni,Richard,PreachingtheNewLectionary,YearA(Collegeville:TheLiturgicalPress,2001)

    Blomberg,CraigL.,NewAmericanCommentary:Matthew,Vol.22(Nashville:BroadmanPress,1992)

    Boring,M.Eugene,TheNewInterpreter'sBible,Vol.VIII(Nashville:Abingdon,1995)

    Brueggemann,Walter;Cousar,CharlesB.;Gaventa,BeverlyR.;andNewsome,JamesD.,TextsforPreaching:ALectionaryCommentaryBasedontheNRSV——YearA(Louisville:WestminsterJohnKnoxPress,1995)

    Bruner,FrederickDale,Matthew:Volume1,TheChristbook,Matthew1-12(Dallas:Word,1987)

    Burgess,JosephA.andWinn,AlbertC.,Proclamation2:Epiphany,SeriesA(Philadelphia:FortressPress,1980)

    Craddock,FredB.;Hayes,JohnH.;Holladay,CarlR.;Tucker,GeneM.,PreachingThroughtheChristianYear,A(ValleyForge:TrinityPressInternational,1992)

    Gardner,RichardB.,BelieversChurchBibleCommentary:Matthew(Scottdale,Pennsylvania:HeraldPress,1990)

    Hagner,DonaldA.,WordBiblicalCommentary:Matthew1-13,Vol.33a(Dallas:Word,1993)

    Hamm,Dennis,LettheScripturesSpeak,YearA(Collegeville:TheLiturgicalPress,2001)

    Hare,DouglasR.A.,Interpretation:Matthew(Louisville:JohnKnoxPress,1993)

    Harrington,D.J.,SacraPagina:Matthew(Collegeville:TheLiturgicalPress,1991)

    Hedahl,SusanB.,Proclamation6:Epiphany,SeriesA(Minneapolis:FortressPress,1995)

    Hendriksen,William,andKistemaker,SimonJ.,NewTestamentCommentary:ExpositionoftheGospelAccordingtoMatthew,Vol.9(GrandRapids:BakerBookHouse,1973)

    Johnson,ShermanE.andButtrick,GeorgeA.,TheInterpreter'sBible,Vol.7(Nashville:Abingdon,1951)

    Keener,CraigS.,TheIVPNewTestamentCommentarySeries:Matthew,(DownersGrove,Illinois:InterVarsityPress,1997)

    Long,ThomasG.,WestminsterBibleCompanion:Matthew(Louisville:WestminsterJohnKnoxPress,1997)

    Lueking,F.Dean,inVanHarn,Roger(ed.),TheLectionaryCommentary:TheologicalExegesisforSunday'sText.TheThirdReadings:TheGospels(GrandRapids:Eerdmans,2001)

    MacArthur,JohnJr.,TheMacArthurNewTestamentCommentary:Matthew(Chicago:TheMoodyBibleInstitute,1985)

    Morris,Leon,TheGospelAccordingtoMatthew(GrandRapids,Eerdmans,1992)

    Pilch,JohnJ.,TheCulturalWorldofJesus:SundaybySunday,CycleA(Collegeville:TheLiturgicalPress,1995)

    Senior,Donald,AbingdonNewTestamentCommentaries:Matthew(Nashville:AbingdonPress,1998)

    Soards,Marion;Dozeman,Thomas;McCabe,Kendall,PreachingtheRevisedCommonLectionary:Advent,Christmas,Epiphany,YearA(Nashville:AbingdonPress,1993)
圣经:若 1:29-34
    圣经:若1:29-34

    释经

    19-51节:背景

    「那连系1:19-51的主题,就是为耶稣作证……作证是第四部福音的中心主题……因此第四部福音,耶稣的整个故事充满审讯的中心情景;证人被召,提供见证,而证言不断受到耶稣的敌人质疑和拒绝,直至最终经历最后的审讯。耶稣藉这一切表现为天主启示的见证人;他对从父的所见所闻作证(3:32),并支持他作出最终的见证──即父的见证;父藉著若翰,藉著他给予耶稣履行的工作,以及藉著旧约而为耶稣作证(5:31-47)」(Beasley-Murray,29)。

    此外,29-42节给了耶稣一系列称衔,发展一套强而有力的基督论。洗者若翰称耶稣为天主的羔羊(29,36节);在我以前的人(30节);圣神停在他身上(33节);天主子(34节)。若翰的门徒称耶稣为辣彼(38节)。安德肋称他为默西亚(41节)。43-51节继续给予称衔。纳塔乃耳称耶稣为辣彼、天主子、以色列的君王(49节)。耶稣以宣称自己为人子来完成基督论(51节)。

    29-34节:天主的羔羊

    29第二天,若翰见耶稣向他走来,便说:「看,天主的羔羊(希腊文:idehoamnostoutheou),除免世罪者!30这位就是我论他曾说过:有一个人在我以后来,成了在我以前的,因他原先我而有。31连我也不曾认识他,但为使他显示于以色列,为此,我来以水施洗。」32若翰又作证说:「我看见圣神彷佛鸽子从天降下,停在他身上。33我也不曾认识他,但那派遣我来以水施洗的,给我说:你看见圣神降下,停在谁身上,谁就是那要以圣神施洗的人。34我看见了,我便作证:他就是天主子。」

    「第二天」(29节)。这福音以序言(1:1-18)、一段很长的神学陈述开始。然后,洗者若翰作证自己不是默西亚(1:20),但来「修直上主的道路」(1:23)。他也证明要来的那一位是如此伟大,以致「当不起解他的鞋带」(1:27)。「第二天,他见耶稣向他走来」(29节)。

    我们再一次遇见洗者若翰与耶稣的关系。即使在若翰死后和耶稣复活后,若翰的名声仍继续吸引门徒(宗18:25;19:1-5)。虽然本福音在成书的时候,洗者若翰已死了几十年,但圣史仍详细确立和再确立耶稣是较伟大的,而洗者若翰是较微小的。

    ──序言说,若翰「不是那光,只是为给那光作证」(1:8)。若翰呼喊说,「这就是我所说的:那在我以后来的,成了在我以前的,因他原先我而有」(1:15)──清楚指出耶稣的先存。

    ──当若翰面对司祭和经师时,他喊说:「我不是默西亚」(1:20)。他进一步声称自己不是厄里亚,而是「我是在旷野里呼喊者的声音:修直上主的道路吧」(1:23)。他当不起替要来的那一位解鞋带(1:26-27)。

    ──若翰宣告耶稣是「天主的羔羊,除免世罪者」(29节)。

    ──他确立耶稣优越的权威,说:「有一个人在我以后来,成了在我以前的,因他原先我而有」(30节)。

    ──洗者若翰说,他施洗的目标是「为使他(耶稣)显示于以色列」(31节)。

    ──他称耶稣为天主子(34节)。

    「看,天主的羔羊(希腊文:idehoamnostoutheou),除免世罪者!」(29节)。「重要的元素是『天主的』。根据圣经的思想,唯有天主才除免或宽赦罪过」(Moloney,58)。

    「天主的羔羊这」句词言使人想起:

    ──逾越节羔羊,它的血拯救以色列免受死亡,并为他们脱离埃及而作准备(出12)。「在若望福音,其中最重要的构想是逾越节的主要情景……逾越节……是一个整部福音的一个神学基础」(Brochet)。由于快将庆祝逾越节(2:13),所以,逾越节羔羊

    「在犹太教,逾越节羔羊并不被视为赎罪的牺牲,但初期教会很快在圣体圣事的光照下重新阐释逾越的象征意义(例如:格前5:7-8)。的确,在第四部福音,耶稣被钉十字架与宰杀逾越节羔羊连系起来。例如,第四部福音的作者把耶稣在钉十字架时,他的腿没有被打断一事(19:33)跟出12:46有关逾越节羔羊的教导(13:36)连系起来」(O'Day,528)。

    ──天主给亚巴郎的羔羊来代替把依撒格献祭(创22:8-13)。

    ──依撒意亚先知书受苦仆人诗歌中的羔羊,描写一人藉著牺牲而救赎他的人民。「他受虐待,仍然谦逊忍受,总不开口,如同被牵去待宰的羔羊;又像母羊在剪毛的人前不出声,他也同样不开口」(依53:7)。这肯定成为教会对基督的理解重要的部分,而「洗者若翰也许是第一个见到这点的人」(Barclay,64)。

    ──每日为赎人的罪而在圣殿献祭的羊。洗者若翰的父亲是司祭(路1:5),他当然熟悉这些祭献。

    ──默5的羔羊「已得胜了」(默5:5)。二十四位长老要歌唱赞扬这羔羊,「惟有你当得起接受那书卷和开启它的印,因为你曾被宰杀,曾用你的血,从各支派、各异语、各民族、各邦国中,把人赎来归于天主」(默5:9)──天使也重复赞颂(默5:11-12),还有「天上、地上、地下和海中的万物」(默5:13)。这得胜的羔羊「粉碎世上的恶势力。默示录的图象,即被宰杀的羔羊十分切合我们在洗者若翰的末世宣讲所认识的」(Brown,59)。

    ──耶肋米亚的「驯服被牵去宰杀的羔羊」(耶11:19)。

    我们无需在这些意义中选择。它们汇合在若翰的「天主的羔羊,除免世罪者」这句话里。「正如在第四部福音时常出现的,用新的方式来使用旧的象征」(Moloney,59)。

    「有一个人在我以后来,成了在我以前的,因他原先我而有」(30节)。洗者若翰比耶稣大数个月(路1:36),但耶稣成了在他以前的,因他原先若翰而有。这是间接指称耶稣的先存,是圣史在序言中提出的(1:1-5)。

    「连我也不曾认识他」(31节)。若翰与耶稣是亲戚(路1:36),自童年以认识对方的,但若翰现在才认识耶稣的真正身份。唯有天主的启示才使他能够认识。「对基督的认识往往是启示的机会,是天主的恩赐」(Brueggemann,106)。

    「但为使他显示于以色列,为此,我来以水施洗」(31节)。若翰的角色是向别人揭示他所得的启示。他开始他的职务时,对耶稣的理解还未完整,而且由于死亡,也看不见耶稣的整个使命。然而,他的职务是重要的,因为他向以色列显示基督。

    「若翰又作证说:『我看见圣神彷佛鸽子从天降下,停在他身上」(32节)。本福音没有详细叙述耶稣的受洗,只讲述若翰看见「圣神彷佛鸽子从天降下」(32节)。

    圣神停(meno)在耶稣身上(32节),这是重要的。Meno这动词经常出现在本福音,而且被翻译成「住在」(15:1-11)。它形容一个深入和持久的关系,而不是短暂或偶尔的关系。耶稣与圣神之间的关系是深入而持久的,他也给予门徒那个与圣神的关系(20:22)。

    「那派遣我来以水施洗的,给我说:你看见圣神降下,停在谁身上,谁就是那要以圣神施洗的人」(33节)。看见圣神和听到声音,这使若翰最终明白耶稣是谁。这节经文把只以水施洗的若翰跟以圣神施洗的耶稣对比。「以水施洗基本上是具有消极的意义:它是洁净。但以圣神施洗是积极的。它是赋予在天主内的新生命」(Morris,134)。

    「我看见了,我便作证(希腊文:memartureka,源自martureo):他就是天主子」(34节)。为作真正的证人,人必须看见或经验他要作证的东西。若翰可以成为真正的证人,因为他曾看见圣神和听到声音。

    参考书籍

    Abbey,MerrillR.andEdwards,O.C.,Proclamation:Epiphany,SeriesA(Philadelphia:FortressPress,1974)

    Barclay,William,TheDailyStudyBible,"TheGospelofJohn,"Vol.1(Edinburgh:TheSaintAndrewPress,1955)

    Beasley-Murray,GeorgeR.,WordBiblicalCommentary:John(Nashville:ThomasNelsonPublishers,1999)

    Bergent,DianneandFragomeni,Richard,PreachingtheNewLectionary,YearA(Collegeville:LiturgicalPress,2001)

    Borchet,GeraldL.,NewAmericanCommentary:John,Vol,25A(Nashville:BroadmanPress,1996)

    Brown,Raymond,TheAnchorBible:TheGospelAccordingtoJohnI-XII(GardenCity:Doubleday,1966)

    Bruce,F.F.,TheGospelofJohn(GrandRapids:WilliamB.EerdmansPublishingCo.,1983)

    Brueggemann,Walter;Cousar,CharlesB.;Gaventa,BeverlyR.andNewsome,JamesD.,TextsforPreaching:ALectionaryCommentaryBasedontheNRSV——YearA(Louisville:WestminsterJohnKnoxPress,1995)

    Burgess,JosephA.andWinn,AlbertC.,Proclamation2:Epiphany,SeriesA(Philadelphia:FortressPress,1980)

    Campbell,CharlesL.,inVanHarn,Roger(ed.),TheLectionaryCommentary:TheologicalExegesisforSunday'sText.TheThirdReadings:TheGospels(GrandRapids:Eerdmans,2001)

    Carson,D.A.,ThePillarNewTestamentCommentary:TheGospelAccordingtoJohn(GrandRapids:WilliamB.EerdmansPublishingCo.,1991)

    Craddock,FredR.;Hayes,JohnH.;Holladay,CarlR.;andTucker,GeneM.,PreachingThroughtheChristianYearA(ValleyForge:TrinityPressInternational,1992)

    Gossip,ArthurJohnandHoward,WilbertF.,TheInterpreter'sBible,Volume8(Nashville:Abingdon,1952)

    Hedahl,SusanB.,Proclamation6:Epiphany,SeriesA(Minneapolis:FortressPress)

    Moloney,FrancisJ.,SacraPagina:TheGospelofJohn,Vol.4(Collegeville,MN:TheLiturgicalPress,1998)

    Morris,Leon,TheNewInternationalCommentaryontheNewTestament:TheGospelAccordingtoJohn(Revised)(GrandRapids:WilliamB.EerdmansPublishingCo.,1995)

    O'Day,GailR.,TheNewInterpreter'sBible,VolumeIX(Nashville:Abingdon,1995)

    Sloyan,Gerald,"John,"Interpretation(Atlanta:JohnKnoxPress,1988)

    Smith,D.Moody,Jr.,AbingdonNewTestamentCommentaries:John(Nashville:Abingdon,1999)

    Sweet,Leonard,"UsedbytheLord,"Homiletics,Jan.14,1990

    Williamson,Lamar,Jr.,PreachingtheGospelofJohn:ProclaimingtheLivingWord(Louisville:WestminsterJohnKnoxPress,2004)
圣经:玛 4:12-23
    圣经:玛4:12-23

    释经

    3-8章:背景

    耶稣的受洗(3:13-17)和受试探刚在本课之前,所以,这是耶稣传教生活的开始。山中圣训(5-7章)紧接在后,并构成耶稣在福音里最长的训导。

    玛窦把山中圣训安排在耶稣传教生活的开始并非偶然,因为他要强调耶稣的训导职务。第4章藉著强调耶稣把我们带入光明(4:16),藉著呼吁我们悔改(4:17),藉著告诉我们有关首批门徒的蒙召(4:18-22),并藉著把耶稣的训导职务安排在宣讲和治病职务之前(23节)而准备我们聆听山中圣训。

    12节:耶稣开始传道

    12耶稣听到若翰被监禁以后,就退避到加里肋亚去了。

    玛窦把耶稣传教生活的开始跟若翰的被捕连系在一起。「听到」一词使耶稣远离若翰──耶稣从远处听到若翰。耶稣不是若翰的门徒,却是要来的那一位,而且经已来到。

    若翰是关键人物,是旧约最后一位和新约的引入者。「所以,当若翰被捕和从幕前消失时,这是一个神学提示,即时期已来到,地球的构造板块经已移动,应许默西亚时代的地震经已开始,动摇世界的基础」(Long,41)。

    有人会指责耶稣退避到加里肋亚,为免遭受若翰的同样命运。但是,加里肋亚也由那逮捕若翰的黑落德统治,所以,耶稣不能在那里逃避危险(Soards)。玛窦清楚指出,耶稣往加里肋亚,是为应验先知的话(14节)。

    加里肋亚地方很小,但人口众多,所以,它提供机会让很多人聆听耶稣的讯息。加里肋亚被外邦人环绕,而它的很多居民都是外邦人。主要的贸易路线都经过加里肋亚,而该处时常受到侵略因此,加里肋亚与外邦人有较多来往,而且比犹大的居民更乐于接受新事物(Barclay,66-67)。玛窦对外邦人深感兴趣,并以耶稣命令门徒使万民(ethnos,可翻译为「万民」和「外邦人」)成为门徒作结束。

    13-16节:另一次应验了先知的话

    13后又离开纳匝肋,来住在海边的葛法翁,即住在则步隆和纳斐塔里境内。14这应验了依撒依亚先知所说的话:15『则步隆地与纳斐塔里地,通海大路,约但河东,外方人的加里肋亚,16那坐在黑暗中的百姓,看见了浩光;那些坐在死亡阴影之地的人,为他们出现了光明。』

    他「离开纳匝肋,来住在海边的葛法翁」(13节)。葛法翁位于纳匝肋东北约三十公里,位于加里肋亚海北岸。我们不知道耶稣为什么迁往葛法翁。也许是因为伯多禄的家在那里(玛8:14)。也许是因为葛法翁比纳匝肋较大,而且位于主要的贸易路线之上。也许是因为从葛法翁横渡约但河,便来到十城区、外邦人的地区,因而有很多外邦人。耶稣将在葛法翁履行很多传教工作(玛8:5-15;9:9;13:2;谷1:21;2:1-12;若4:46-54),而葛法翁将被称为「自己的城」(玛9:1)。然而,他将宣布审判当地(玛11:23-24)。

    「这应验了依撒依亚先知所说的话」(14节)。玛窦很关注显示耶稣应验了先知的话。「这是玛窦所引用的十句应验中的第五句」(Hagner)。

    「则步隆地与纳斐塔里地」(15节)。耶稣引述依9:1-2。则步隆和纳斐塔里是北方的省份(葛法翁在纳斐塔里,而纳匝肋在则步隆),两地于公元前732年,即其他省份失陷前十年,落入亚述王提革拉特丕肋色尔三世手里。「依撒意亚宣告,首先感受到天主愤怒的领域,也将是首个在默西亚诞生时领受救恩消息的领域(依9:1-7)」(Leuking,23)。现在,玛窦告诉我们,先知的预言应验了。

    「通海大路」(希腊文:hodonthalasses)(15节)。这「通海大路」是连接大马士革(葛法翁东北面)与凯撒肋雅(葛法翁西南面,临于地中海)的罗马大道,因而是主要的贸易路线(Hagner)。

    「那坐在黑暗中的百姓,看见了浩光」(16节)。「『光』对『黑暗』,一贯地出现在圣经,所指的是认识或服从天主对忽视或不服从他的启示」(Blomberg,87)。耶稣传教的对象一直坐在黑暗里,但耶稣的来临给他们带来光明。

    17节:你们悔改吧!因为天国临近了

    17从那时起,耶稣开始宣讲说:「你们悔改吧!因为天国临近了。」

    耶稣明确采用洗者若翰的同一说话(3:2)。耶稣宣讲的核心与若翰宣讲的核心是一致的。「耶稣本身是初期教会宣讲的主题,他本身宣讲的主题就是天国」(AbbeyandEdwards,21)。

    悔改表示思想的转变──朝向新的方向──准备天国的生命。学者对于背后的情感有不同的意见。Boring表示,这不涉及哀伤或悔恨(Boring,167),但Johnston却指出,「在七十贤士本,悔改一词代表一个希伯来字,其意思是『为一个人的罪过而悲哀』」(Johnston,7)。也许这两个概念都不是相差很远。我们不容易改变生活的方向,除非我们不满我们现时的生活,并对其未来抱有希望。为罪而感到难过,给我们提供那引发改变的不满。

    玛窦一贯地采用「天国」一词。耶稣在此应许天国临近了。随著本福音展开,耶稣将告诉我们更多有关天国的事物。

    耶稣告诉我们,天国临近了。我们从圣人的生命中瞥见天国,因为对他们来说,天国确实已来临。我们看见他们静默的力量,感到他们温柔的接触。耶稣告诉我们天国已临近,就是告诉我们,我们能够居在这王国里。我们只要悔改──远离那些充塞我们生命的偶像──让天主统治。

    18-22节:召叫伯多禄、安德肋、雅各伯和若望

    18耶稣沿加里肋亚海行走时,看见了两个兄弟:称为伯多禄的西满,和他的兄弟安德肋,在海里撒网,他们原是渔夫。19他就对他们说:「来,跟随我!我要使你们成为渔人的渔夫。」20他们立刻舍下网,跟随了他。21他从那里再往前行,看见了另外两个兄弟:载伯德的儿子亚各伯和他的弟弟若望,在船上同自己的父亲载伯德修理他们的网,就召叫了他们。22他们也立刻舍下了鱼船和自己的父亲,跟随了他。

    在山中圣训,耶稣将以权威教训众人(7:29)。他在此展示权威,因为他召叫门徒,而他们便立即服从──正如他向疾病展示权能。

    「他看见了两个兄弟」(18节)。在上周的福音课,我们有若望有关伯多禄和安德肋蒙召的叙述(若1:35-42),但安德肋首先被提及,然后叫他的弟弟西满。玛窦的叙述展示这两兄弟蒙召时是在一起的,并首先提及伯多禄的名字,正是本福音暗示伯多禄将具有的重要性。

    玛窦有关这次召叫的叙述是很简略的。耶稣召叫两对兄弟,是看来他是从未见过的,邀请他们成为他的门徒。这些人立即回应,留下他们的渔网、渔船和父亲,然后跟随耶稣。「我们在此遇到耶稣的首个奇迹,即他具有德能的说话使人跟随他,使人成为门徒……藉著宣讲者、传教士、老师、家庭、朋友,以及无名的基督徒服务者的言行,人子的声音继续讲话并产生信德」(Boring,169-170)。

    「跟随我」(19节)。这叙述是不寻常的,因为辣彼不寻找学生,而是那些希望跟他们学习的人寻找他们。然而,耶稣采取主动!他来寻找我们。

    这邀请是成为门徒或学习者。「耶稣召叫这些人,不是为了经验个人的救思,而是学习……他没有说:『跟随我,我要拯救你们的灵魂。』……他的应许不是他们的救恩,而是别人的救恩」(Bruner,127)。

    「作辣彼的门徒,要求每天与老师紧密接触;一个人藉著榜样和规条而形成自己的性格,并学习法律」(Johnson,276)。耶稣给这些人机会每天在近处观察他。藉著这样做,他们将学习比他的思想更多的东西。他们将熟悉他心情。他们将无意识地重复他谈话的态度──他的姿态──他与人的交往。他们将看到他如何解决问题和面对反对。他们将慢慢地但肯定地在思想、言行等各方面相似耶稣。学习有关耶稣的事实是不足够的。我们必须花时间与他在一起。成为门徒不是头脑的事,而是心灵的事。

    耶稣召叫了那一类人?「他们是……纯朴的劳动者,没有什么资历,随便什么人都会说他们并没有什么前途。耶稣所拣选的,就是这些平凡的人。耶稣所需要的,是愿意把自己献给他的平凡的人」(Barclay,72-73)。

    「我要使你们成为渔人的渔夫」(19节)。把渔人改变为渔人的渔夫是扭转文字。

    在本福音有其他关于福传的比喻。「有一章经文描述多个关于天国的比喻,其中耶稣把天国比作撒在海里的网,网罗各种的鱼(13:47-50)。耶稣在派遣门徒之前也引用类似的比喻,呼吁工人出外和收庄稼(9:35-38)。两段经文都展望一个深远的事业,就是吸引人进入天国的领域」(Gardner)。

    「们也立刻舍下了鱼船和自己的父亲,跟随了他」(22节)。他们的鱼船父亲都是现世的保障。当然,他们的鱼船代表生计──赚取生计的方法──大概是舒适的生活。他们的父亲代表他们与家庭的连系、宝贵的连系。家庭涉及灵性的责任(「应孝敬你的父亲和你的母亲」──出20:12),也充当一种安全网,是我们现时期望政府提供的。如果这些渔夫受伤或失业,他们的家庭会帮助他们复元。如果他们庆祝婚礼或哀悼亡者,他们家庭的参与将是高峰。为跟随一位周游各地的辣彼而离开鱼船和父亲,就是支配自己的生命。

    23节:耶稣的训导职务

    23耶稣走遍了全加里肋亚,在他们的会堂内施教,宣讲天国的福音,治好民间各种疾病,各种灾殃。

    耶稣施教、宣讲和治愈。「施教一般涉及伦理或护教的指导,而宣讲的目的是带来皈依」(Keener,100)。

    要注意这些动词的次序。首先是施教。这配合玛窦强调耶稣的训导职务。「对玛窦而言,耶稣的施是比他的奇迹具有更大的意义。的确,施教甚至先于宣讲天国的福音。首部福音不是福传的手册,而更是有关教会生活的论文……有太多基督徒的生活不符合他们宣认……为了教会的健康,必须完全强调耶稣有关在天国生活的训导」(Hare,31)。

    要谨记,山中圣训正在幕后等候,只是等待玛窦完结第4章,好让耶稣上台,而他的教导将使我们赞叹不已。

    耶稣在会堂内施教。只有一座圣殿,位于耶路撒冷;但每条村庄都有会堂。这是人们聚集崇拜和学习的地方。施教是会堂生活的中心。礼仪包括祈祷、读经,和演讲。会堂长可以邀请任何合资格的人演讲。那么,会堂很自然是耶稣开始训导职务的地方。耶稣在会堂决定开始他的职务,「这是尊重已确立的职务和聚会的地方」(Bruner,129)。

    本章的最后两节经文(24-25节)没有包括在本课里,是强调耶稣的治愈职务,及其对人产生的效果。有很多来自远近地方的群众跟随耶稣。

    参考书目

    Abbey,MerrillR.andEdwards,O.C.,Proclamation,Epiphany,SeriesA(FortressPress,1974)

    Barclay,William,GospelofMatthew,Vol.1(Edinburgh:TheSaintAndrewPress,1956)

    Bergant,DiannewithFragomeni,Richard,PreachingtheNewLectionary,YearA(Collegeville:TheLiturgicalPress,2001)

    Blomberg,CraigL.,NewAmericanCommentary:Matthew,Vol.22(Nashville:BroadmanPress,1992)

    Boring,M.Eugene,TheNewInterpreter'sBible,Vol.VIII(Nashville:Abingdon,1995)

    Brueggemann,Walter;Cousar,CharlesB.;Gaventa,BeverlyR.;andNewsome,JamesD.,TextsforPreaching:ALectionaryCommentaryBasedontheNRSV——YearA(Louisville:WestminsterJohnKnoxPress,1995)

    Bruner,FrederickDale,Matthew:Volume1,TheChristbook,Matthew1-12(Dallas:Word,1990)

    Burgess,JosephA.andWinn,AlbertC.,Proclamation2:Epiphany,SeriesA(Philadelphia:FortressPress,1980)

    Craddock,FredB.;Hayes,JohnH.;Holladay,CarlR.;Tucker,GeneM.,PreachingThroughtheChristianYear,A(ValleyForge:TrinityPressInternational,1992)

    Gardner,RichardB.,BelieversChurchBibleCommentary:Matthew(Scottdale,Pennsylvania:HeraldPress,1990)

    Hagner,DonaldA.,WordBiblicalCommentary:Matthew1-13,Vol.33a(Dallas:Word,1993)

    Hamm,Dennis,LettheScripturesSpeak,YearA(Collegeville:TheLiturgicalPress,2001)

    Hare,DouglasR.A.,Interpretation:Matthew(Louisville:JohnKnoxPress,1993)

    Hedahl,SusanB.,Proclamation6:Epiphany,SeriesA(Minneapolis:FortressPress,1995)

    Johnson,ShermanE.andButtrick,GeorgeA.,TheInterpreter'sBible,Vol.7(Nashville:Abingdon,1951)

    Keener,CraigS.,TheIVPNewTestamentCommentarySeries:Matthew,(DownersGrove,Illinois:InterVarsityPress,1997)

    Leuking,F.DeaninVanHarn,Roger(ed.),TheLectionaryCommentary:TheologicalExegesisforSunday'sText.TheThirdReadings:TheGospels(GrandRapids:Eerdmans,2001)

    Long,ThomasG.,WestminsterBibleCompanion:Matthew(Louisville:WestminsterJohnKnoxPress,1997)

    Morris,Leon,TheGospelAccordingtoMatthew(GrandRapids,Eerdmans,1992)

    Pilch,JohnJ.,TheCulturalWorldofJesus:SundaybySunday,CycleA(Collegeville:TheLiturgicalPress,1995)

    Senior,Donald,AbingdonNewTestamentCommentaries:Matthew(Nashville:AbingdonPress,1998)

    Soards,Marion;Dozeman,Thomas;McCabe,Kendall,PreachingtheRevisedCommonLectionary:Advent,Christmas,Epiphany,YearA(Nashville:AbingdonPress,1993)
圣经:玛 5:1-12
    圣经:玛5:1-12

    释经

    5-7章:山中圣训

    玛窦福音是教学的福音。他以山中圣训(5-7章)作为耶稣传教生活的开始,是五个主要训诲部分的第一个(也参阅10:5-11:1;13:1-53;18:1-19:1;24:3-26:1)。他以大任命作为耶稣传教生活的结束,其中耶稣吩咐他的门徒去使万民成为门徒(matheteusate),教训他们遵守他所吩咐他们的一切(玛28:19-20)。因此,在本福音里,耶稣的工作都是以强调教训作为开始和结束。

    山中圣训几乎肯定是一系列教训,而不是在一个背景下所讲的道理:

    ──为一个环境听众来说,这是太长和太复杂。它以书写形式比说话的来得更好。

    ──山中圣训约一半的篇幅可在路加福音找到平行文,部分在路加的山中圣训,其余的分散在整部福音里。「玛窦福音的特征就是搜集耶稣的教训……把耶稣的教训归纳在一种模式之下;路加所采用的方式,是将耶稣的教训分散地记载在福音的各处」(Barclay,80)。

    这篇道理是耶稣的就职演讲,他藉此展示他对天国的生活的看法。在山中圣训里,耶稣概述天国藉以统治的原则。这不是一套为得现世成就的规则,而是瞥见那管理天国的规则。天国是映像世界,在那里一切看来是逆转的──贫穷的人是有福的──温良的人要承受大地。

    我们无需等待在永恒中看见天国,因为它已在我们中间。耶稣宣告,「天国临近了」(玛3:2;4:17;10:7;也参阅12:28)天国是天主统治的地方。每当一个人选择事奉天主,天国便临近了。这世界赏报自私的、具野心的行为,但耶稣祝福神贫的、哀恸的、温良的人。

    3-12节:真福八端

    在真福八端里,耶稣颠倒世界。我们相信自尊心;耶稣却祝福神贫。我们寻找快乐;耶稣祝福那哀恸的人。我们看到积极进取的人的成功;耶稣祝福温良的人。我们喜爱饮食;耶稣祝福饥渴慕义的人。

    每端真福都以makarios这希腊字作开始,一般翻译为「有福的」或「快乐的。」「有福的」是较为可取的,因为它具有宗教的含义──福乐是天主的恩赐。我们在使用「快乐的」这形容词时,通常是庆祝我们的权力或我们的欲望得到满足,往往是与真福矛盾的。

    首四端真福(神贫的、哀恸的、温良的、饥渴慕义的)形容人的心灵与天主相连系。其余的真福(怜悯人的、心里洁净的、缔造和平的、为义而受迫害的)形容一个人与别人的关系。

    「耶稣列出作为属于天国的人的特征,也是耶稣自己作为天国的仆人和天父的儿子(11:27;20:28)的特征。耶稣是良善心谦的(11:29);他为不悔改人的人而哀恸(11:20-24);他怜悯人(9:13,27;12:7;20:30);他缔造和平(5:43-45;26:52)。如果他是谦卑的,那么,他的门徒更必须怎样,因为他们要效法他的行径(10:24-25;23:8-12),相对于现世宗教名人的典型例子(23:5-7)」(Keener)。

    路加福音所载真福的版本(路6:20-26)与玛窦的截然不同。路加只包括四端真福,是较短的和较物质的。在路加福音,耶稣说,「你们贫穷的是有福的」,相对于玛窦的版本──「神贫的人是有福的。」路加也以真祸与真福作对比──即是说,第一端真福与「但是你们富有的是有祸的,因为你们已经获得了你们的安慰」(路6:24)成对比。

    1-2节:耶稣就上了山

    1耶稣一见群众,就上了山,坐下;他的门徒上他跟前来,2他遂开口教训他们说:

    「耶稣一见群众,就上了山」(1节上)。山往往是与天主相遇的地方,而最明显的是梅瑟在西乃山上(出19-34)。玛窦在本福音包括很多梅瑟的象征,尽管他视耶稣比梅瑟更伟大。梅瑟和耶稣两人:

    ──的童年都受到一个恶统治者颁布的谕令所威胁(出1-2;玛2:13-15)。

    ──遭到自己的人拒绝(出2:14;玛13:55-58)。

    ──出离埃及(出2:15;玛2:15)。

    ──经过水里(出14;玛3:13-17)。

    ──在旷野受试探(出16ff;玛4:1-11)。

    ──上山(出20;玛5:1;17:1-8)。

    ──在下山时,面对他们的跟随者的罪过/缺点(出32;玛17:9-21)。

    这看来耶稣好像上山,部分是为了逃避群众,而他向门徒讲出这篇道理。然而,群众无意中听到,并「惊奇他的教训,因为他教训他们,正像有权威的人,不像他们的经师」(7:28-29)。

    「坐下;他的门徒上他跟前来」(1节下)。坐下是辣彼训导的传统姿势。耶稣坐下,标志著开始上课的时候。耶稣的门徒上他跟前来,说明他们附属的角色。

    「他遂开口教训他们」(2节)。这句开场白是故意写下的,标志讯息的重要性。路加在开始叙述时称,耶稣「下山,站在一块平地上」(路6:17)。

    3节:神贫的人是有福的

    3「神贫(希腊文:ptochoi)的人是有福的(希腊文:makarioi),因为天国是他们的。

    「神贫的人是有福的」(3节上)。天主以恩宠的调子开始十诫──使人想起天主把以色列人脱离奴役。第一条诫命──「除我之外,你不可有别的神」(出20:2)──是基础的,即不忠于第一条诫命的人不甚倾向于尊重任何诫命,但忠于第一条诫命的人将尝试尊重所有诫命。

    同?,耶稣以祝福的恩宠调子来开始真福,而第一端真福跟第一条诫命都是基础的。神贫的人,即那些依靠天主的人,也倾向为一个没有天主的世界哀恸──以温良的精神接触别人──饥渴慕义──等等。

    Ptochoi解作赤贫。真正的贫穷是残酷的事。它打破人。他们受苦。他们每天面对自己的无助,知道即使一个小小的仁慈行动都会使事物不同。他们焦急地期待一个答应帮助的姿态或眼神。他们渴望一点点仁慈。他们渴望一点点尊严。

    神贫的人站在天主前,是好像那样的。他们知道,他们手上没有任何东西是天主需要的,心里没有任何东西迫使天主接纳他们。他们带来自己的贫穷,希望得到食粮。他们带来自己的心碎,希望得到修补。他们带来自己的罪过,希望获得宽恕。他们带来自己的哀伤,希望得到安慰。他们带来自己的疾病,希望得到治愈。他们不是来谈判,因为他们没有任何东西可提供。他们的ptochoi──神贫──已打破他们,使他们成为肥沃的土地,好能接受天主的祝福。

    耶稣告诉我们,「我实在告诉你们:富人难进天国」(19:23)。天主使我们朝向天主,但财富和权力使我们内向。我们越多财富,我们便越爱财富──我们越信任财富──我们越少感到需要天主的帮助──我们进入天主的临在时越骄傲自豪──因而越少可能领受天主的救恩。然而,门徒问,「这样,谁还能得救呢?」

    耶稣注视他们说:「为人这是不可能的,但为天主,一切都是可能的。」

    「因为天国是他们的」(3节下)。「天国是耶稣所应许所有美好事物的包含一切的参考准则」(Gardner)。

    在第二至第七端真福(4-9节),所应许的是未来──「将要」。在第一、第八和第九端真福(3,10及11节),应许是现在──「是」。神贫的人(3节)和受迫害的人(10-11节)现在拥有祝福。

    4节:哀恸的人是有福的

    4哀恸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要受安慰(希腊文:paraklethesontai)。

    这端真福的根源是依61:1-4,天主给一个人傅油,「治疗破碎了的心灵……安慰一切忧苦的人。」「从经文的语境,这篇后充军预言显然是向那些为以色列的荒废而哀恸,以及为那带来惩罚的不服从而哀恸的人讲的」(Hare,38)。「他们好像西默盎(参阅路2:25),『期待以色列的安慰』,因为在一个新时代里,再没有哀伤的」(Gardner)。

    「天主真正子民的其中一个特点,就是他们为天主子民现时的状态和天主在世的计划而哀恸」(Boring,179)。

    真福的应许是「他们要受安慰」(希腊文:paraklethesontai)。这希腊文字跟parakletos一词相关,而parakletos在若望福音翻译成护慰者(4:16)。护慰者是在有需要时的助佑者或安慰者。

    有信德的人为世界的现状,而非为世界的未来难过。有信德的人按照天国将临和天主将纠正一切的应许而生活。有信德的人将在来来,即天主纠正一切的时候受安慰,但也在现时因天主的应许而受安慰。

    5节:温良的人是有福的

    5温良(希腊文:preis,源自praus)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要承受土地。

    「温良」一词使人想起羞怯,是耶稣无意传递的概念。为了解这端真福,我们必须参考上下文的希伯来文及希腊文原文。

    耶稣引述咏37:11。在该篇圣咏里,信徒把自己的土地失落在恶人的手里,但圣咏的作者安慰他们,作恶的人「有如青草,快要枯槁」(2节)。他呼吁他们「信赖上主,致力善行,你必安居乐土,享受康宁」(3节)。他答应,「再过片刻恶人就不知所在……但善人将继承乐土,必将乐享平安幸福」(10-11节)。这篇圣咏给那些身处逆境但仍忠信的人许诺,他们的土地将被恢复,不是因为自己的力量,而是作为来自天主的产业。

    在咏37,「温良」的希伯来文是anawim。Anawim是用来形容梅瑟:「梅瑟为人十分谦和(anawim),超过地上所有的人」(户12:3)。梅瑟在焚烧的荆棘丛展示他的谦和。他害怕看见天主(出3:6)。他说,「我是谁,竟敢去见法朗?」(出3:11)。他问,「他们必然不肯相信我,也不肯听我的话」(出4:1)。最后,他在绝望中说,「吾主,……我不是个有口才的人……我原是笨口结舌的人」(出4:10)。

    但是,他在天主前虽然谦逊,但在面对法郎则一点也不怯懦。他在行动时不犹豫,即使他的行动带来灾难,足以毁灭埃及人。当以色列民制造金牛,而梅瑟为他们的性命而恳求天主(出32:11-14),他的温良再一次出现。即使在天主前,他并不怯懦,他能言善辨地请求天主饶恕人民的性命。当以色列民面对天主的愤怒,他的心灵温良地对待他们。但是,当他发现人民在山脚喧哗跳舞时,便愤怒得摔碎约板。他强迫以色列民把金牛,投在火中焚烧,捣成细末,撒在水面上,然后饮用──有效地把黄金变成粪土。他是谦和(anawim)的,但不是软弱或犹豫不决。

    真福里「温良」的希腊文是praus。耶稣形容自己为「良善心谦的」(11:29)。玛窦形容耶稣是君王,「温和地骑在一匹驴上」(21:5)。耶稣受审讯时表达出他的温良(praus),他拒绝替自己辩护。

    然而,我们很难称耶稣为软弱或怯懦。他用绳索做了一条鞭子,把众人连羊带牛,从殿院都赶出去,倾倒了换钱者的银钱,推翻了他们的桌子。他与法利塞人唇枪舌剑。他对疾病和魔鬼施行权威。他具有权威地教导人。

    如果梅瑟和耶稣是温良(anawim及praus)的模范,他们的行为使人想起这些字的真意义。梅瑟或耶稣都不是追求个人的富足。然而,当持守原则或保护弱小者时,他们就很坚强。重要的是,他们不是靠人的力量,而是靠天主的力量行事。这样的人能够静默地、充满信心地行事,而靠著天主的助佑,他们当然会成功。

    令人惊讶的是,温良的人将承受大地。我们假设天主会赐给他们天堂,但耶稣给他们应许大地。「承受」一词就是提示。天主赐给他们产业,这恩赐是他们永不能为自己赢得的。

    6节:饥渴慕义的人是有福的

    6饥渴慕义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要得饱饫。

    在耶稣时代,人们很少吃肉,而且时常饥饿──有时挨饿。饥饿与口渴是使人不得不接受的!饥饿的人只能想到食物!口渴的人只能想到水!饥饿与口渴完全是人的焦点。

    「饥渴慕义的人是有福的。」完全集中于正义的人是有福的!饥渴个人圣德的人是有福的!渴望生活在正确关系的世界里的人是有福的!渴望临现人间如同在天上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要得饱饫。」天主将赐予他们所渴望的东西!他们的梦境要成真!当他们的梦境成真的,梦想不会是空洞的。他们不会发现生命仍是空虚的!他们不会没有明确的未来!他们将不再渴望什么!「他们要得饱饫!」

    7节:怜悯人的人是有福的

    7怜悯人(希腊文:eleemones)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要受怜悯。

    「怜悯」一字的希腊文文是eleemones,「所指的是怜悯的具体行为,而不仅是怜悯的态度」(Boring,179)。Eleemones以同情心开始,然后是行动。希伯来文的怜悯是chesedh,「意即进入人内心的深处,使我们可以藉他的眼光来观察,藉他的见解来思想,并以他的感觉来感觉事物」(Barclay,98)。耶稣向那些感受别人痛苦并以行动舒缓别人痛苦的人宣告祝福。

    耶稣应许,「他们要受怜悯。」「新约中一直不断的教训我们,唯有怜悯人的,才能得着恕你们的过犯」(Barclay,98)。

    ──在本福音,耶稣教导如何祈祷,「宽免我们的罪债,如同我们也宽免得罪我们的人」(6:12)。

    ──他两次引述欧6:6,呼吁仁爱而不是牺牲(9:13;12:7)。

    ──他给予不宽恕仆人的比喻,谴责未能怜悯的人(18:21-35)。

    ──他谴责经师和法利塞人严格遵行什一奉献,却忽略公义、仁爱和信义(23:23)。

    这是天主的本性,向我们显示仁慈,但天主要求我们把它传开去。「服从耶稣的伦理的首个测验,并非服从是否使人在伦理上更坚定,却是否使人在人性上更温良──怜悯」(Bruner,146)。

    如果怜悯人的人真的要受怜悯,那么,那些已受怜悯的人更倾向施予怜悯。他们具有所需的怜悯,便能够同情那些需要怜悯的人。在那意义上,怜悯是循环的,所以,问题是如何推动这怜悯的循环。当我们还是罪人的时候,天主已藉著爱我们而施予怜悯(罗5:6-8)。基督给我们显示仁慈,派遣我们进入世界,使怜悯活下去。

    8节:心里洁净的人是有福的

    8心里洁净的人(希腊文:katharoi)是有福的,因为他们要看见天主。

    耶稣采用咏24:3-4:「谁能登上上主的圣山?谁能居留在他的圣殿?是那手洁心清的人。」

    心里洁净的希腊文是katharos,具有两个既相似又不同的意义:

    ──它解作清洁──不肮脏。耶稣警告,「因为由心里发出来的是恶念、凶杀、奸淫、邪淫、盗窃、妄证、毁谤」(15:19),并祝福不受这些邪恶玷污的洁净心灵。

    ──它也解作无杂质──不掺杂──不与外来的物质混合。心里洁净就是完全奉献给天主。它好比在地里发现宝藏,于是卖掉一切,来买了那块地。它好比卖掉一切来买一颗宝贵的珍珠(13:44-46)。心里洁净的人不仅有信德,而是拥有坚定不移的信德,导向忠信的生活。

    洁净的心的相反,就是分心。它企图侍奉两个主人,但最终要恨这一个,而爱那一个。耶稣警告,「你们不能事奉天主而又事奉钱财」(6:24)。雅各伯说,「你们要亲近天主,天主就必亲近你们。罪人们,你们务要洁净你们的手;三心两意的人,你们务要清洁你们的心」(雅4:8)。

    应许是心里洁净的人要看见天主。对于专心一致的天主之仆而言,这是适合的赏报。鲁益师(C.S.Lewis)指出:「我们害怕天堂是诱饵,而且,如果我们让天堂作我们的目标,我们将不再公正无私。事实并非如此。天堂没有提供一个唯利是图的灵魂所渴望的东西。告诉心里洁净的人将看见天主,这是安全的,因为唯有心里洁净的人才想看见天主」(C.S.Lewis,TheProblemofPain)。

    9节:缔造和平的人是有福的,

    9缔造和平的人(希腊文:eirenopoioi,源自eirene)是有福的,因为他们要称为天主的子女。

    和平的希腊文是eirene,而玛窦以希腊文记录真福。然而,耶稣说阿拉美语,即一种希伯来文。希伯来文是shalom,而我们就是透过这个字来理解这端真福。Shalom不只是没有纷争,而是存在和谐与弟兄友爱。

    耶稣不是祝福那些避免冲突的人,而是缔造和平的人。

    应许是缔造和平的人将称为天主的子女。「天主的子女」是「虔敬的人」的另一种说法。

    10节:为义而受迫害的人是有福的

    10为义而受迫害的人是有福的,因为天国是他们的。

    初期的基督徒因为不同的理由而受迫害。犹太人,其中包括扫禄,迫害基督徒,指他们是异端者。犹太人和罗马人指控基督徒很多不道德的行为。在最后晚餐中,耶稣曾说:「这是我的身体……这是我的血,」导致基督徒被指为食人者。爱宴(Agape)与彼此亲嘴问安则被指控为不道德行为。默示录文学被指控为煽动言论。基督徒拒绝称「凯撒是主」,则被指控为叛国(Barclay,108-110)。本福音成书时,基督徒正受到迫害。本福音有助他们恰当地看待迫害。

    耶稣并非称所有受迫害的人为有福,而是「为义而受迫害的人。」如果我们经验迫害,我们必须反问,这是否因为我们是正义的,抑或纯粹是容易受伤。真的正义带来迫害。耶稣说,这样的正义也得到祝福。

    要注意「为义」(10节)和「为了我」(11节)之间相似的地方。

    应许是「天国是他们的。」这是重复第3节的应许。

    11-12节:你们是有福

    11几时人为了我而辱骂迫害你们,捏造一切坏话毁谤你们,你们是有福的。12你们欢喜踊跃罢!因为你们在天上的赏报是丰富的,因为在你们以前的先知,人也曾这样迫害过他们。」

    「你们是有福」(11节)。耶稣改变真福的形式,直接向他的听众讲话。这里采用「你们」(复数),使人想起耶稣直接指向信仰团体(教会),而不是个人。

    「几时人为了我而辱骂迫害你们,捏造一切坏话毁谤你们」(11节)。基督徒可预料福音的敌人任意使用各种武器:嘲笑(利用幽默作为嘲弄)──迫害(身体或精神虐待──甚至谋杀)──以及毁谤(假指控)。这些武器看来会击败基督徒,但天主继续在那些在逆境中见证基督徒信德的人心里工作。

    正如上述所指出,对玛窦的教会而言,迫害不是学术的事。耶稣在此把他们的痛苦放置在语境,把它跟大先知连系。先知忠信的宣讲给他们带来迫害。最近的例子是洗者若翰,因反对黑落德娶兄弟的妻子而被斩首。接著的例子是耶稣。如果教会反对邪恶,就不可期待免于受苦,但能期待获得祝福。

    参考书目

    Abbey,MerrillR.andEdwards,O.C.,Proclamation,Epiphany,SeriesA(FortressPress,1974)

    Allen,RonaldJ.inVanHarn,Roger(ed.),TheLectionaryCommentary:TheologicalExegesisforSunday'sText.TheThirdReadings:TheGospels(GrandRapids:Eerdmans,2001)

    Barclay,William,GospelofMatthew,Vol.1(Edinburgh:TheSaintAndrewPress,1956)

    Bergant,DiannewithFragomeni,Richard,PreachingtheNewLectionary,YearA(Collegeville:TheLiturgicalPress,2001)

    Blomberg,CraigL.,NewAmericanCommentary:Matthew,Vol.22(Nashville:BroadmanPress,1992)

    Boring,M.Eugene,TheNewInterpreter'sBible,Vol.VIII(Nashville:Abingdon,1995)

    Brueggemann,Walter;Cousar,CharlesB.;Gaventa,BeverlyR.;andNewsome,JamesD.,TextsforPreaching:ALectionaryCommentaryBasedontheNRSV——YearA(Louisville:WestminsterJohnKnoxPress,1995)

    Bruner,FrederickDale,Matthew:Volume1,TheChristbook,Matthew1-12(Dallas:Word,1987)

    Burgess,JosephA.andWinn,AlbertC.,Proclamation2:Epiphany,SeriesA(Philadelphia:FortressPress,1980)

    Craddock,FredB.;Hayes,JohnH.;Holladay,CarlR.;Tucker,GeneM.,PreachingThroughtheChristianYear,A(ValleyForge:TrinityPressInternational,1992)

    Gardner,RichardB.,BelieversChurchBibleCommentary:Matthew(Scottdale,Pennsylvania:HeraldPress,1990)

    Hagner,DonaldA.,WordBiblicalCommentary:Matthew1-13,Vol.33a(Dallas:Word,1993)

    Hamm,Dennis,LettheScripturesSpeak,YearA(Collegeville:TheLiturgicalPress,2001)

    Hare,DouglasR.A.,Interpretation:Matthew(Louisville:JohnKnoxPress,1993)

    Hedahl,SusanB.,Proclamation6:Epiphany,SeriesA(Minneapolis:FortressPress,1995)

    Johnson,ShermanE.andButtrick,GeorgeA.,TheInterpreter'sBible,Vol.7(Nashville:Abingdon,1951)

    Keener,CraigS.,TheIVPNewTestamentCommentarySeries:Matthew,(DownersGrove,Illinois:InterVarsityPress,1997)

    Long,ThomasG.,WestminsterBibleCompanion:Matthew(Louisville:WestminsterJohnKnoxPress,1997)

    MacArthur,JohnJr.,TheMacArthurNewTestamentCommentary:Matthew(Chicago:TheMoodyBibleInstitute,1985)

    Morris,Leon,TheGospelAccordingtoMatthew(GrandRapids,Eerdmans,1992)

    Pilch,JohnJ.,TheCulturalWorldofJesus:SundaybySunday,CycleA(Collegeville:TheLiturgicalPress,1995)

    Senior,Donald,AbingdonNewTestamentCommentaries:Matthew(Nashville:AbingdonPress,1998)

    Soards,Marion;Dozeman,Thomas;McCabe,Kendall,PreachingtheRevisedCommonLectionary:Advent,Christmas,Epiphany,YearA(Nashville:AbingdonPress,1993)
圣经:玛 5:13-16
    圣经:玛5:13-16

    释经

    基督徒与世界的关系

    13「你们是地上的盐,盐若失了味,可用什么使它再咸呢?它再毫无用途,只好抛在外边,任人践踏罢了。14你们是世界的光;建在山上的城,是不能隐藏的。15人点灯,并不是放在斗底下,而是放在灯台上,照耀屋中所有的人。16照样,你们的光也当在人前照耀,好使他们看见你们的善行,光荣你们在天之父。」

    玛窦记完了「真福八端」以后,由13-16节按闪族行文的体例,又并列了耶稣有关宗徒和门徒所说的两段话。按路14:34,35;11:33,这两段话是在其他两个机会上说的。

    13节:你们是地上的盐

    13「你们是地上的盐,盐若失了味,可用什么使它再咸呢?它再毫无用途,只好抛在外边,任人践踏罢了。

    「你们是地上的盐」这一句是隐喻,但以下的话,立刻便转为比喻。盐有两种性能:可以调味,可以保持饮物不朽,因此谷9:50说:「盐原是好的」。但「盐失了味」(这是很可能的事,特别是盐,若制的不纯,会因潮湿而失了咸味),不能使它再咸,或恢复它调味的本来力量,因而成了完全无用的东西。按路14:35说它对土壤和粪料也全无益处。人只有像抛别的废物一样,抛在路上任来往的人践踏(近东的人常是如此)。

    身为耶稣门徒负有传教使命的人,如果失了克制自己的勇气,退缩不前,甚而背弃了耶稣,宛如失了效能的盐一样,为己为人有什么裨益呢?将来也难免不被耶稣抛弃于天国之外。耶稣在这里用「盐」的比喻,劝勉门徒答应他坚决的要求。

    这个隐喻和比喻是说明门徒应用善言善表,教导感化别人,免为恶习所腐化。但是更警戒门徒,不要自己腐化;否则,不但自己成了无用之人,而且还要受人的轻视,并遭受永罚。愿所有基督信徒,慎之勉之。

    14-16节:你们是世界的光

    14你们是世界的光;建在山上的城,是不能隐藏的。15人点灯,并不是放在斗底下,而是放在灯台上,照耀屋中所有的人。16照样,你们的光也当在人前照耀,好使他们看见你们的善行,光荣你们在天之父。」

    耶稣又说了另一隐喻和所转成的比喻

    「你们是世界的光」(隐喻),因为你们就像「建立在山上的城」。按巴力斯坦的城市村庄多建立在山顶上。又说他们像点著的灯。点灯不是为放在地窖里(路11:33),

    「并不是为放在斗底下」按「斗」是当时罗马的干粮器名,此处只是指任何遮盖器,而是放在高处。灯的功用是为了光照;同样,门徒们的使命是为向全人类传扬世界的真光--基督,并把基督的教训传与世人。

    「放在灯台上,照耀屋中所有的人。」(按巴力斯坦平民的房屋大抵只有一间)。这隐喻和比喻的意思是说明门徒应当藉善行的榜样,光照别人,好信仰真道。

    「好使他们光荣你们在天之父。」这是玛窦初次记述耶稣称天主为我们的父,以后耶稣多次用了这甘美的称呼,尤其他在「天主经」内(6:9)曾教导我们以这甘美的称呼来祈求天主。

    耶稣自己就是天主的光,是光照普世的光。这光已灿然出现,烛照普世。

    参考书目

    Abbey,MerrillR.andEdwards,O.C.,Proclamation,Epiphany,SeriesA(FortressPress,1974)

    Allen,RonaldJ.inVanHarn,Roger(ed.),TheLectionaryCommentary:TheologicalExegesisforSunday'sText.TheThirdReadings:TheGospels(GrandRapids:Eerdmans,2001)

    Barclay,William,GospelofMatthew,Vol.1(Edinburgh:TheSaintAndrewPress,1956)

    Bergant,DiannewithFragomeni,Richard,PreachingtheNewLectionary,YearA(Collegeville:TheLiturgicalPress,2001)

    Blomberg,CraigL.,NewAmericanCommentary:Matthew,Vol.22(Nashville:BroadmanPress,1992)

    Bruner,FrederickDale,Matthew:Volume1,TheChristbook,Matthew1-12(Dallas:Word,1987)

    Burgess,JosephA.andWinn,AlbertC.,Proclamation2:Epiphany,SeriesA(Philadelphia:FortressPress,1980)

    Craddock,FredB.;Hayes,JohnH.;Holladay,CarlR.;Tucker,GeneM.,PreachingThroughtheChristianYear,A(ValleyForge:TrinityPressInternational,1992)

    Gardner,RichardB.,BelieversChurchBibleCommentary:Matthew(Scottdale,Pennsylvania:HeraldPress,1990)

    Hagner,DonaldA.,WordBiblicalCommentary:Matthew1-13,Vol.33a(Dallas:Word,1993)

    Hamm,Dennis,LettheScripturesSpeak,YearA(Collegeville:TheLiturgicalPress,2001)

    Hare,DouglasR.A.,Interpretation:Matthew(Louisville:JohnKnoxPress,1993)

    Hedahl,SusanB.,Proclamation6:Epiphany,SeriesA(Minneapolis:FortressPress,1995)

    Keener,CraigS.,TheIVPNewTestamentCommentarySeries:Matthew,(DownersGrove,Illinois:InterVarsityPress,1997)

    Morris,Leon,TheGospelAccordingtoMatthew(GrandRapids,Eerdmans,1992)

    Pilch,JohnJ.,TheCulturalWorldofJesus:SundaybySunday,CycleA(Collegeville:TheLiturgicalPress,1995)

    Soards,Marion;Dozeman,Thomas;McCabe,Kendall,PreachingtheRevisedCommonLectionary:Advent,Christmas,Epiphany,YearA(Nashville:AbingdonPress,1993)
圣经:玛 5:17-37
    圣经:玛5:17-37

    释经

    新法律成全旧法律

    17-48节,圣史描述耶稣有如一位成全旧法律的立法者。耶稣在发言之前,先定了一个基本原则说:「你们不要以为我来,是为废除法律或先知。」「法律」和「先知」此处是代表全部旧约和旧约的一切诫命与礼仪。「法律」即是希伯来文的「托辣」(Torah),亦即梅瑟五书。「先知」即希伯来文的「乃彼因」(nebi'im),此处是指所有其他的旧约经书。耶稣身为默西亚,不是来废除旧约,而是来成全,使旧约臻至完美成全的地步。旧约的法律包括教条部分,教规部分,教礼部分。耶稣藉著以后的启示补充了教条部分;藉著法律的真正解说及新诫命,补充了教规部分;最后他以圣事代替预像,补充了教礼部分(罗10:4;迦3:24;哥2:17;希10:1)。以下所列的六个例子,都是属于教规部分的。

    17-19节:一撇或一画也决不会从法律上过去

    17「你们不要以为我来是废除法律或先知,我来不是为废除,而是为成全。18我实在告诉你们:即使天地过去了,一撇或一画也决不会从法律上过去,必待一切完成。19所以,谁若废除这些诫命中最小的一条,也这样教训人,在天国里,他将称为最小的;但谁若实行,也这样教训人,这人在天国里将称为大的。

    18,19节虽然可能是耶稣在另一种光景上说的(参见路16:17),但玛置于此处十分适当。「我实实在在告诉你们」「实在」二字,福音中常见于发言的起头,而且是单单出于耶稣口中(「实在」,按若常作:「实实在在」)。「实在」二字彷佛是一种神圣的套语,暗含著起誓的意思。「即使到天地过去了」,即是几时有世界(24:35),「一撇或一画也决不会从法律上过去」,是说:法律既然是来自天主,连最细小的一节也决不会失效。凡法律上所载的必须一一遵守(按路该处的语法虽不同,意义则一)。按「一撇」(yod),为希伯来文最小的一个字母,相当拉丁的「i」字母;「一画」是区别一字母与另一字母所有的勾,或撇等记号。所说「废除了」,是说:忽略不守,或废除了「这些诫命中最小的一条」。「最小的一条」,暗示上节说的一撇或一画;「也这样教训人」,就是教人也同样做去。「在天国里他将称为最小的」:按此句为希伯来语风,等于说这种人虽不被拒默西亚国之外,但他要成为最小的一个,丝毫没有价值。相反地,那恪守不渝,并教训人也守这些小诫条的人,要在默西亚国成为大的(如圣女婴孩耶稣德肋撒)。

    你们的义德要超过经师

    20我告诉你们:除非你们的义德超过经师和法利塞人的义德,你们决进不了天国。

    关于经师和法利塞人对法律的曲解,尤其关于他们纯外表守法律的事,耶稣隆重声明说:「除非你们的义德超过经师……」就是说你们除非更真诚更完备地恪守法律,你们的义德不会是内在的,因此也就不能进入默西亚国。关于经师是怎样的人物,参见思高圣经原著译释版系列:《福音》新约时代历史总论3.3。

    21-37节:耶稣举出旧法律需要补充,并由他加以成全的例子

    21你们一向听过给古人说:『不可杀人!』谁若杀了人,应受裁判。22我却对你们说:凡向自己弟兄发怒的,就要受裁判;谁若向自己的弟兄说「傻子」,就要受议会的裁判;谁若说「疯子」,就要受火狱的罚。

    耶稣由21节开始举出旧法律需要补充,而当由基督加以成全的例子。耶稣每举例以前,常用类似的话说:「你们一向听过给古人说……我却对你们说。」「一向听过」,是指在会堂内所听过的法律的讲解。「古人」,是指最先接受法律的古以色列人。第一个例子:「不可杀人!」(21节,参见出20:13;申5:17)违犯这法律的人,「该处以死刑」(出21:12;肋24:17)。判处死刑,必须经过法庭,或经过犹太人的议会,或其他地方法庭的裁判(参见思高圣经原著译释版系列:《福音》新约时代历史总论3.2)。「我却对你们说」,或译:「我告诉你们」,是说耶稣是真正的及新的立法者。旧法律用外面的刑罚仅能约束人外面的行为,但是新法律却约束人的内在行为,它的刑罚是灵性的。这个真理在本节内按照希伯来语风,以三句并行而渐进的句子表达出来:(1)向一个人「发怒」,已经是走向「杀人」的第一步(若一3:15);「要受裁判」,就是要到天主的审判台前去受审。(2)「谁若对自己的弟兄说傻子」(按「傻子」原文作「Raca」,即「糊涂」,「无头脑」的意思)。谁若在争吵时骂这样的话,是重重地得罪人,因此「要受议会的裁判」,即受比上边更严厉的裁判。(3)「谁说疯子」(这骂话大概是希伯来文的「Nabal」即「坏蛋」,「无神派」的意思)。谁若说这样的骂话,得罪人尤甚,因此「要受火狱的罚」。「狱」原文作「gehenna」,本是耶路撒冷城西南的一山谷名,希伯来文作「Ge-Hinnon」,旧约中常称本希农(列下23:10;耶19:6)或称希农山谷(厄下11:30),是古来向摩肋客(Molech)神行祭献,行人祭的地方(列下23:10)。在那里抛弃被杀凶犯的尸体,或死了的禽兽,并在那里焚烧城中的垃圾,因此犹太人把这地方看作可怖和可诅咒的地方,为此把这山谷名转借为「地狱」的意思(18:9)。

    23-28节:耶稣为反对「发怒」加了两个劝言

    23所以,你若在祭坛前,要献你的礼物时,在那里想起你的弟兄有什么怨你的事,24就把你的礼物留在那里,留在祭坛前,先去与你的弟兄和好,然后再来献你的礼物。25当你和你的对头还在路上,赶快与他和解,免得对头把你交与判官,判官交给差役,把你投在狱里。26我实在告诉你:非到你还了最后的一文,决不能从那里出来。

    耶稣为反对「发怒」加了两个劝言:第一个劝言强调同仇人和好的责任。耶稣如此重视对人的爱德,以致他把对人的爱看得比祭献还重要,「先去与你的弟兄和好……再来献你的礼物」。

    第二个劝言是教训我们对争讼应当和解。这对于我们的灵魂也有莫大的裨益,是人得罪天主后所应取的待人的态度(6:14,15;谷11:25,26)。耶稣讲这些劝言,的确就像一个闪族人,喜欢藉用日常生活习见的比方,生动具体地刻划出来:若是你同一个人走路,在路上同他发生了争吵(多是为了钱的问题);还在路上,你要设法同他和解,不要等到他把你解送到官府,因为很可能为了他的控告把你下在狱里,迫使你还钱,直等你交还了最后的一文。按「一文」原文作「quadrans」,是罗马时代钱币单位中最小的铜钱名。参阅思高圣经原著译释版系列:《福音》附录3。在这个比方中有「判官」,「差役」,「狱」,是法庭所用的名词,本来是指受审过堂的事,这里不过只是广义地贴在人死后所受的审判上。

    27-28节:第二个例子:耶稣将禁止奸淫的旧法律恢复它原有的纯全

    27你们一向听说过:『不可奸淫!』28我却对你们说:凡注视妇女,有意贪恋她的,他已在心里奸淫了她。

    「不可奸淫!」(27节,参见出20:14;申5:18)。此处所引的旧法律仅禁止奸淫的外面行为,但出20:17也曾禁止人心里存不洁的欲望。但是日后关于不洁欲望的禁令渐渐淡忘,不以之为坏。耶稣时代的法利塞人只把奸淫的罪限于交媾已遂的行为,耶稣在这里又把这诫命恢复它原有的纯全,说:「我却对你们说:凡注视妇女,有意贪恋她的。」就是说:愿意由她得邪乐的,已在他心中犯了奸淫。此处虽论男人说的,女人不用说,自然也应当遵守。

    29-30节:克制及谨守五官作为戒避不贞洁的罪恶和贪愿的方法

    29若是你的右眼使你跌倒,剜出它来,从你身上扔掉,因为丧失你一个肢体,比你全身投入地狱里,为你更好;30若你的右手使你跌倒,砍下它来,从你身上扔掉,因为丧失你一个肢体,比你全身投入地狱里,为你更好。

    耶稣提出克制及谨守五官作为戒避不贞洁的罪恶和贪愿的方法。耶稣所用的言词虽然十分严格,但不应照字面去懂,该看他的用意。「若是你的右眼……右手使你跌倒,」就是若引诱你犯罪,「剜出它来,从你身上扔掉。」耶稣说这话,一定不是命人割去自己的肢体,而是藉「眼」和「手」来指示我们所珍爱的东西,教训我们为保存永远有价值的事物,宁愿丧失我们所珍爱的东西:因为丧失一个肢体比带著那个肢体下地狱更好。对这两个比方,耶稣在别的光景上又讲过一次(18:8,9)。

    第三个例子:写休书

    31又说过:『谁若休妻,就该给她休书。』32我却给你们说:除了姘居外,凡休自己的妻子的,便是叫她受奸污;并且谁若娶被休的妇人,就是犯奸淫。

    「谁若休妻,就该给她休书。」(31节,参见申24:1-4)。为减少由离婚所生的恶果,梅瑟曾规定休妻的人,「该给她休书」。为了被休人的利益,休书上应写明休妻的原因。耶稣的时代,霞玛依派(SchoolofShammai)讲解这项法律相当严格,他们坚持只能在妻子犯奸淫的事上才可写休书。但是希肋耳派(SchoolofHillel)则比较宽弛,主张以任何理由皆可以休妻(如妻子做饭时放盐过多,又如只要丈夫见到另一个比妻子更美的妇人等等)。然而新的立法者耶稣在这里完全否定了任何休妻的事。他说:「凡休自己的妻子而另娶的,即是犯奸淫。」(路16:18)「便是叫她受奸污」(32节)。为什么呢?因为婚约决不可解除,因此丈夫若是另娶的,就是犯奸淫,同时也是使前妻犯奸的原故。这端道理在新约中不但清楚,而且非常明白(谷10:10-12;路16:18;格前7:10,11等)。

    「除了姘居外」(19:9作:「除非因为姘居」)这句话有什么意义呢?按「姘居」希腊文普通译作「邪淫」或「奸淫」的意思。一些学者的意见:原文的「休」字(或译作「解除」),在一个情形上,决不能有「离婚」和「分居」两种意义。学者朋息尔汪(Bonsirven)主张「姘居」一词在此处为法律名词,与犹太经师所用的「zenut」意义相同,即「私娼」之意,指假的、无效、违法、不规矩的婚姻;换句话说:就是本处所说的「姘居」(concubinate,cfr.Bonsirven,LedivorcedansleNT,Paris,1948)。所以耶稣对婚姻的不可解除性,在这里并没有定下一个例外,只不过用「除了姘居外」的插句(玛19:9「除非因为姘居」),提到了不法的结合(这种结合就外表上看,许多人以为是婚姻)。如有这种情形,不但能,而且应当分离(因此,不能说是离婚,因为实在不是婚姻)。

    33-37节:第四个例子:「不可发虚誓」

    33你们又一向听过对古人说:『不可发虚誓!要向上主偿还你的誓愿!』34我却对你们说:你们总不可发誓:不可指天,因为天是天主的宝座;35不可指地,因为地是他的脚凳;不可指耶路撒冷,因为她是大王的城市;36也不可指你的头发誓,因为你不能使一根头发变白或变黑。37你们的话该当是:是就说是,非就说非;其他多余的,便是出于邪恶。

    「不可发虚誓」(33节,参见肋19:12),「要向上主偿还你的誓愿」(户30:3;申23:22)。旧法律禁止发虚誓,命令人严守向天主所发的愿。这法律一定很好,但犹太人为规避这两条诫命,在发誓及誓愿上故意避去天主的名字,用受造物的名字来代替(如天、地、耶路撒冷、我的头)。耶稣斥责他们这个习惯,遂教训自己的门徒「总不可发誓」,也不要用那些受造物的名字,并说出不要用那些名字的理由:因为天主是万物的创造者,用那些名字发誓,等于实在发了誓。

    「天」是「天主的宝座」(依66:1);「地」是天主的「脚凳」(仝上);耶路撒冷是「大王的城」即天主或默西亚的城(咏48:3;匝9:9);「你的头」是天主造的,属于他(对你的头,你没有什么权柄)。应当知道,此处耶稣并不禁止人应用发誓,而是禁止人滥用发誓;如有充足及重要的理由,仍是准许发誓的(罗1:9;格后1:23;默10:6等)。

    耶稣为叫人避免发虚誓的危险,劝人说话要简单诚实:「你们的话该当是:是就说是,非就说非」(亦见雅5:12),就是照实情承认或否认。「其他多余的,便是出于邪恶」。按「邪恶」亦可译作「恶者」,即说谎的始祖魔鬼,因为他教训人,引诱人说谎话。所以我们人应当学著不说谎言,这样,便没有发誓的必要了。

    参考书目

    Abbey,MerrillR.andEdwards,O.C.,Proclamation,Epiphany,SeriesA(FortressPress,1974)

    Allen,RonaldJ.inVanHarn,Roger(ed.),TheLectionaryCommentary:TheologicalExegesisforSunday'sText.TheThirdReadings:TheGospels(GrandRapids:Eerdmans,2001)

    Barclay,William,GospelofMatthew,Vol.1(Edinburgh:TheSaintAndrewPress,1956)

    Bergant,DiannewithFragomeni,Richard,PreachingtheNewLectionary,YearA(Collegeville:TheLiturgicalPress,2001)

    Blomberg,CraigL.,NewAmericanCommentary:Matthew,Vol.22(Nashville:BroadmanPress,1992)

    Bruner,FrederickDale,Matthew:Volume1,TheChristbook,Matthew1-12(Dallas:Word,1987)

    Burgess,JosephA.andWinn,AlbertC.,Proclamation2:Epiphany,SeriesA(Philadelphia:FortressPress,1980)

    Craddock,FredB.;Hayes,JohnH.;Holladay,CarlR.;Tucker,GeneM.,PreachingThroughtheChristianYear,A(ValleyForge:TrinityPressInternational,1992)

    Gardner,RichardB.,BelieversChurchBibleCommentary:Matthew(Scottdale,Pennsylvania:HeraldPress,1990)

    Hagner,DonaldA.,WordBiblicalCommentary:Matthew1-13,Vol.33a(Dallas:Word,1993)

    Hamm,Dennis,LettheScripturesSpeak,YearA(Collegeville:TheLiturgicalPress,2001)

    Hare,DouglasR.A.,Interpretation:Matthew(Louisville:JohnKnoxPress,1993)

    Hedahl,SusanB.,Proclamation6:Epiphany,SeriesA(Minneapolis:FortressPress,1995)

    Keener,CraigS.,TheIVPNewTestamentCommentarySeries:Matthew,(DownersGrove,Illinois:InterVarsityPress,1997)

    Morris,Leon,TheGospelAccordingtoMatthew(GrandRapids,Eerdmans,1992)

    Pilch,JohnJ.,TheCulturalWorldofJesus:SundaybySunday,CycleA(Collegeville:TheLiturgicalPress,1995)

    Soards,Marion;Dozeman,Thomas;McCabe,Kendall,PreachingtheRevisedCommonLectionary:Advent,Christmas,Epiphany,YearA(Nashville:AbingdonPress,1993)
圣经:玛 5:38-48
    圣经:玛5:38-48

    释经

    38-42节:不要抵抗恶人

    38你们一向听说过:『以眼还眼,以牙还牙。』39我却对你们说:不要抵抗(希腊文antistenai)恶人;而且,若有人掌击你的右颊,你把另一面也转给他。40那愿与你争讼,拿你的内衣的(希腊文chitona),你连外衣也(希腊文himation)让给他。41若有人强迫你走一千步(希腊文milion),你就同他走两千步。42求你的,就给他;愿向你借贷的,你不要拒绝。

    「你们一向听说过:『以眼还眼,以牙还牙。』」(38)这是一个报复的定律。可能这说法有点暴力,但是它代表原始对公平的保证或是对报复的限制。在这定律下,被侵犯者可以向那犯错的人报复,不在乎于这两人的关系,至少在理论来说,使一个普通人可以向那些富有者或有权势者索偿。同样地,也可以限制报复时带来的伤害,就是说那受害人的一只眼睛受伤,他不能把犯事人处死,而只能使那人的一只眼睛受伤,作为补偿。因此,这定律是尝试规范惩罚的过程。

    这报复的定律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中最早的法律制度,我们可以把它追溯至汉默拉比法典(CodeofHammurabi),即一位巴比伦王在公元前十八世纪,编写了法典,把它刻在石柱上,而该柱在1901年被发掘出来,并放于大英博物馆内。因此可以推算这报复的法则在汉默拉比成书以前,已经沿用了一段时间,在人类开始纪录历史前,已经植根了一段时间。

    旧约圣经也加进了这法则,指出「若有损害,就应以命偿命,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手还手,以脚还脚,以烙还烙,以伤还伤,以疤还疤。」(出21:23-25;肋24:19-20;申19:21)。但是经过了相当的时间,这法则经过一段时间以后,以色列人把它加以改良,让犯罪者以金钱作为赔偿。(Hare,55).

    「我却对你们说:不要抵抗(希腊文antistenai)恶人」(v39)这项原则使耶稣和那些寻求以武力把罗马人逐出的犹太狂热者有分歧。这「并不代表我们要把邪恶的胜利在社区出现。耶稣是指个人的复仇,不是社会的秩序。」(Morris,126;雅4:7;伯前5:8-9)

    「抵抗」(anistenai)这字时常用于法律上,并且是支持基督徒在解决相互的问题时,不用时常互相控告(格前6:5-7)。教会是「被召叫在凯撒与罗马爪牙中见证神圣天国的临在和特性」(Allen,38)。报复是与天国不乎。

    为了向我们展示这意思,耶稣以四个例子作解释,教导我们如何面对别人的触击,起诉,迫使我们同走一千步,或乞求。

    「若有人掌击你的右颊,你把另一面也转给他。」(v39b)被人掌击右颊,严格来说是较被人掌击左面颊更严重。被掌击右颊代表袭击者是使用他的左手(他在洗手间清洁的用手)或是他使用右反手,是尤其富侮辱性的。

    被人狠狠的掌掴是一个使人震惊的经验,引起肾上腺素上升,会出现想立即报仇的念头,一个男人受了这辱,有报仇的想法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耶稣却要我们对抗人的本能反应。他告诉我们不应设法因维护我们的荣誉,而横征暴敛的复仇。他告诉我们要使自巴成为软弱,而不是使自己因怒气而来来回回。这或许是比较被动,但却是展示基督徒的价值观,而不是跟随那些粗暴的行径。

    「那愿与你争讼,拿你的内衣的(希腊文chitona),你连外衣也(希腊文himation)让给他。」(v40)在这里是耶稣绘了一幅诉讼的图画,是把人的内衣也拿掉。

    「内衣」(chitona)是一套轻便的衣服,像衬衣(但像长袍),是最接近皮肤的。而himation则是外衣,也是长的外套。「人与斗篷有不可分割的权利,不能永久地从他身上被拿走」(Morris,128;cf.申24:10-13)。把内衣和外衣也除掉,使人赤裸裸,是耶稣使用了一个夸张的语言,指出如果我们拆除纷争所得到的,比所需要的还多。

    「若有人强迫你走一千步(希腊文milion),你就同他走两千步。」(v41)罗马人的milion代表了一千步,若等于一英哩,即五千步或一千五百米。罗马的法律准许兵士或政府人员要求人帮他们背负物品步行一哩,就好像基勒乃人西满被强迫背耶稣的十字架(27:32)。这是圣经内的唯一地方,使用罗马字千步(million)而不是斯塔狄(stadion)。在这章节中使用千步(million)是对的,因为罗马士兵可要求路人替他们背负重担走千步(million)而不是斯塔狄(stadion)。

    这些工作是非常压迫的,需要有很好的身体,可以背负20磅的重量走一哩,同时也感觉不太好受,也不能保证会否超出40磅,或是在下一段路中被另一个士兵看中。如果你是赶办一些重要的事情,就必被阻碍。如果你穿着得体往赴约的话,当到达目的地时,必已汗流浃背。这也关乎个人的名誉,可以想像被那些占有权力的官员,在法律要求下要你当这些工作,是多么令人咬牙切齿。但耶稣告诉我们不要让这怨气毒害我们,而宁可多做一点。

    「求你的,就给他;愿向你借贷的,你不要拒绝。」(v42)同样地,这原则也要求我们付出的要多于要求的。但是「奥斯定明确指出这文是说,若求你的,就给他,而不是把所有要求的都给他。」(Blomberg)

    「就好像耶稣在玛窦福音第5章所说的,是不妥协及震动….虽然他说的像法律条文,但也是诗句…像真福八端,彰显了天主的价值观,以及对人类的关系开创了一个新的起步点及承诺」(Brueggemann,154)

    43-46节:爱你的敌人

    43你们一向听说过:『你应爱你的近人,恨你的仇人!』44我却对你们说:你们当爱(希腊文agapate)你们的仇人,当为迫害你们的人祈祷,45好使你们成为你们在天之父的子女,因为□使太阳上升,光照恶人,也光照善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

    在38-42节内,耶稣为我们描绘了作为敌人的具体例证,就是那些伤害我们(v38)、掌击我们(v39)、控告我们(v40)及强迫我们(v41)的。在每一个境况,他都为我们提供方法,即把「另一面也转给他」、「连外衣也让给他。」、「同他走两千步」。现在他转向另一个看来更被动的原则,就是爱的原则。

    「你们一向听说过:『你应爱你的近人,恨你的仇人!』」(v43)梅瑟五书要求以色列人不可复仇,不可心怀怨恨,应爱人如己。(肋19:18)他也禁止住在他们中间的外方人受压迫。「对与你们住在一起的外方人,应看作你们中的一个同乡,爱他如爱你自己」(v19:33-34)。

    在旧约中没有要求以色列人憎恨他们的仇人。憎恨仇人是与生俱来的,因此如果天主希望以色列憎恨仇人,也不需要有甚么诫命。天主在某些情况曾命令以色列打击敌人(民31:7,申7:2;13:15;20:17;撒上15:3),但这是为避免异教的沾污,而不代表是仇恨。

    「我却对你们说:你们当爱(希腊文agapate)你们的仇人,当为迫害你们的人祈祷」(v44)耶稣在这里使用了复数来形容敌人,意谓这诫命是非常宽广的范围。

    在希腊文中有三个字是形容「爱」的,分别是eros,philos,andagape(Barclay也提到storge这第四个字),这令很多英文语系的人在了解圣经上产生混淆,因为在他们的字系中「爱」这字是十分广泛,包含了所有希腊文的意思。

    Eros,这字没有用于新约圣经,是罗曼蒂克式的或是有关性的爱。Philos是偶意用于新约圣经内的,是形容兄弟之爱。Agape(音uh-GAH-pay)是时常用于新约圣经的。Agape是「神圣的、无私的爱,无论路途多远,也希望得到。」(Myers,26)因此Agape这字是行动性的多于感性的。一个人如果是出于Agape的爱,或许被爱者不会热烈感到,但那爱人的会以被爱者的一切利益为依归,也会以一切行动协助他。

    Agape就是天主对我们的爱,也是母亲对儿女的爱,让一位战士可以为了保护他的同伴而跌倒。让一个成人冒险保存一个淹没的孩子的爱。这种Agape式的爱(神对世人的爱),是耶稣希望我们在面对敌人时表现出来,如果有这份爱,就是把另一面颊转向给人(v39),付出多于需求(v40),多行二千步(v41),慷慨的施予也变成可能的了。(v42)

    「好使你们成为你们在天之父的子女」(v45a)Agape的爱或许会使敌人因羞愧而续渐成为朋友,但耶稣实际不希望这是我们爱敌人的动机。Agape的爱不是一种方法去改善你现在的情况,反之而是帮助另一些人去改善他们的状况。

    耶稣召叫我们向敌人显示这份爱,「好使你们成为你们在天之父的子女」(v45)。因为显示这份爱,使我们成了天主的子女,但耶稣不是要我们为得这份救恩的保证而爱我们的敌人,而是因为这份懂得真诚的爱敌人的行为,我们才是真正的天主的子女。

    例如:一个慈祥而慷慨的父亲有两个儿子,其中的一个跟随父亲一样,也成了一个慈祥而慷慨的人,他是父亲的亲儿子。而第二个儿子却不肯跟随他的父亲的道,反而成为一个心胸狭窄的人,他是一个迷失了的儿子。我们可能预测父亲会喜欢他真正的儿子,而不是他迷失了的儿子。父亲或许也爱那迷失了的儿子,也许甚而喜欢他生活上的某一面,但他不会喜欢他的心胸狭窄。

    耶稣召叫我们成为天主的真正子女,像父亲一样,爱我们的敌人,以取悦天父。

    「因为□使太阳上升,光照恶人,也光照善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v45b)在每天的工作中,我们也看到这情况。太阳不会只把阳光照射正义的农夫,而不照耀不义的邻居。雨水不会只降在生产产物的地上,它是不管谁人的土地而落下。因此太阳同时照射正义的人,也照射不义的人。一些勤劳、诚实、仁慈、有礼的人会得到成功,但是一些歹徒也能得到财富和健康长寿,在他们的葬礼上,也有不少人哀伤,我们有可能总结说世界是没有公义的,但是天主在永恒的世界中必回报正义。

    富裕的人时常把财富标记为天主对他们的应同。但这诗歌却说「它是不必如此的话!」

    46-47节:你们若只爱那爱你们的人

    46你们若只爱那爱你们的人,你们还有什么赏报呢?税吏不是也这样做吗?47你们若只问候你们的弟兄,你们做了什么特别的呢?外邦人不是也这样做吗?

    「你们若只爱那爱你们的人,你们还有什么赏报呢?税吏不是也这样做吗?」(v46)耶稣提醒我们,若我们只爱那爱我们的人是没有启发的,因为罪人也爱那爱他的人,故此当我们只爱那爱我们的,我们也只是和罪人一样,不要期望得到天主的喜悦。

    「你们若只问候你们的弟兄,你们做了什么特别的呢?外邦人不是也这样做吗?」(v47)犹太人的问候语shalom(即平安),是转送天主的祝福,也是一个比较敷衍的问候。人只会把祝福送给亲人,没有要求回报,也没有展示特别精神上的要求。就是外邦人,被假定为精神上是文盲的,或是道德上已经破产的,也会向家人说好的话。天主期望他的儿女,比普通人做的要多,就是爱他的仇人。

    48节:成全

    48所以你们应当是成全(希腊文teleioi完美、全部、完整、成熟、实现),如同你们的天父是成全的一样。

    在这里耶稣以一句困难的句子总结这片断。他看似是要求我们不可犯罪,把尺规提高至不可能到达的地步,而又要求我们要跨越到这完满的境界。看来我们是没法满足耶稣在这片断所订立的标准。听起来好像是诱捕我们到没法逃命的角落,但这又与他要把我们从罪恶中解救出来的使命不一致。

    但「成全」这字应翻译为成熟的、全部的,即没有界限的爱。耶稣不是希望使他的听众,因这很难达到的理想而沮丧,但却希望挑战他们,去遵守天主的旨意,更肖似他。(Blomberg)

    Hare发现这动词是将来式的,而句子应被翻译为「你将是成全的」。他把这句子与肋19:2相提并论,「你们应该是圣的,因为我,上主,你们的天主是圣的。」这不是我们已经达到的,而是天主希望我们可以达到的。「世人的成圣当然不能与天主的神圣性一样,但是是相像的。就像我们是在神圣的图像中,让我们模仿天主道德上的真□」(Hare,61)

    但天主也向我们承诺,透过天主的恩宠,没有可能的事也成为可能的。「在新天新地,天主会重建所有的关系。耶稣命令门徒要以有效的新天新地的力量生活。」(Allen,40).

    参考书目

    Allen,RonaldJ.,inVanHarn,Roger(ed.),TheLectionaryCommentary:TheologicalExegesisforSunday'sText.TheThirdReadings:TheGospels(GrandRapids:Eerdmans,2001)

    Blomberg,CraigL.,NewAmericanCommentary:Matthew,Vol.22(Nashville:BroadmanPress,1992)

    Brueggemann,Walter;Cousar,CharlesB.;Gaventa,BeverlyR.;andNewsome,JamesD.,TextsforPreaching:ALectionaryCommentaryBasedontheNRSV——YearA(Louisville:WestminsterJohnKnoxPress,1995)

    Craddock,FredB.;Hayes,JohnH.;Holladay,CarlR.;Tucker,GeneM.,PreachingThroughtheChristianYear,A(ValleyForge:TrinityPressInternational,1992)

    Gardner,RichardB.,BelieversChurchBibleCommentary:Matthew(Scottdale,Pennsylvania:HeraldPress,1990)

    Myers,AllenC.,TheEerdmansBibleDictionary(GrandRapids:WilliamB.EerdmansPublishingCompany,1987)
圣经:玛 6:24-34
    圣经:玛6:24-34

    释经

    惟独事奉主依恃主的照顾

    24节:一人不能兼事二主

    24「没有人能事奉两个主人:他或是要恨这一个而爱那一个,或是依附这一个而轻忽那一个。你们不能事奉天主而又事奉钱财。

    耶稣用比较法教训我们一个十分重要的真理:犹如一个仆人不能事奉两个不能妥协的主人。这个仆人必须表示或反对这一个,或拥护那一个(原文的「恨」或「爱」为希伯来语风,意义是「反对」或「拥护」),或至少应照顾这一个,而疏远那一个(即依附及轻忽之意);同样,「你们不能」同时「事奉天主而又事奉钱财」(按「钱财」原文作mammona,为阿拉美语,指财产金钱等,此处拟人化了,即指「财神」),天主与财神彼此是不能相容的。在这个问题上,是没有中间路线的:必须在爱慕事奉天主与爱慕事奉财神之间,选择一条路线,因为天主和财神都要求人整个献身于自己。

    25-26节:论对急需应依靠天主的劝言

    25为此,我告诉你们:不要为你们的生命忧虑吃什么,或喝什么;也不要为你们的身体忧虑穿什么。难道生命不是贵于食物,身体不是贵于衣服吗?26你们仰观天空的飞鸟,它们不播种,也不收获,也不在粮仓里屯积,你们的天父还是养活它们;你们不比它们更贵重吗?

    由上边的话,圣史转到耶稣论对急需应依靠天主所有的劝言(25-34节,参见路12:22-31;参见思高圣经原著译释版系列:《福音》附录4:耶稣生平年表135)。「为此,我告诉你们」,耶稣用这承上起下的句子,隆重地说:你们不要对养生的日用品过于操劳,常挂虑你们「吃什么」,「穿什么」。饮食和衣服,固然是最需要的东西(弟前6:3):饮食可以养生,衣服可以蔽体,但是切不可过于忧虑。为什么呢?首先我们看看我们自己:我们有性命,有身体:这些是谁赐与的?不是天主吗?若是天主给了我们那高尚的(性命身体),那次要的(饮食衣服),也自会给我们。

    27节:忧虑,无济于事

    27你们中谁能运用思虑,使自己的寿数增加一肘呢?

    本节似乎是离题的一个插话,但为说明我们人的忧虑,无济于事,却是十分恰当的。人的寿数完全系于天主(按「寿数」拉丁通行本译作「身量」(statura),按原文亦有此意,但此处译为「年纪」或「寿数」,意义更觉切当)。没有一个人能延长自己的寿数,到了他该死的时候,连一会儿的工夫也不能延长(按「一肘」等于四公寸半,但此处是指「一会儿的工夫」。参照咏39:6)。我们可以焦思急虑,但在人的寿数上,我们却一无所能。那末我们为什么还要挂虑怎样养生呢?天主必要照顾!

    28-30节:穿戴的论证

    28关于衣服,你们又忧虑什么?你们观察一下田间的百合花怎样生长:它们既不劳作,也不纺织;29可是我告诉你们:连撒罗满在他极盛的荣华时代所披戴的,也不如这些花中的一朵。30田地里的野草今天还在,明天就投在炉中,天主尚且这样装饰,信德薄弱的人哪,何况你们呢?

    我们应当留心观察「田间的百合花」。植物学者潜心研究过本处的百合花,但也不能断定是那一种花。大概是泛指花卉,就如上边泛论飞鸟一样。这些植物不但微小,而且寿命也极短促「今天还在,明天就投在炉中了」。它们「不劳作,也不纺织」谁装饰它们呢?不是天主吗?他给它们穿戴的十分华丽,即连撒罗满在极荣华时所穿戴的,也不及它们中一个所穿戴的。天主既如此照管那些小花卉,不是更要照管我们的穿戴吗?我们不是更该有信德吗?所说撒罗满的「荣华」,即指他的荣华富贵(参阅列上10)。

    31节:不可过于忧虑

    31所以,你们不要忧虑说:我们吃什么,喝什么,穿什么?

    此处又重提本段起头所说的话(25节),虽然是一种重述,但为阐明本段的道理,却非常有力;所以我们对饮食衣服,决不可过于忧虑。

    32节:对「外邦人」的论证

    32因为这一切都是外邦人所寻求的;你们的天父原晓得你们需要这一切。

    你们要观察一下「外邦人」,他们一定忧虑这一切;那些人的确可怜,他们对天父没有依恃心,也不知道天主的照顾。但是我们比他们更该齐全,不应当过于忧虑,因为我们清楚知道:我们的天父知道我们的需要:这样的信心足使我们放心。

    33节:该寻求天主的国和它的义德

    33你们先该寻求天主的国和它的义德,这一切自会加给你们。

    本节实为本段道理的中心,耶稣隆重地结论说:「你们先该寻求天主的国。」(「天主的」一词,梵蒂冈和西乃二古卷无。)这国已在你们中间(路17:21),你们是蒙召进这国的。为此应当勉力使这国在你们中间实现。「它的义德」(路加无),即是这国所固有的义德,这义德基于完全无缺的善工(5:20;6:1)。「这一切自会加给你们」:「这一切」即饮食衣服,若同我们先要寻求的相比较,这一切自然都是次要的东西。如果我们先寻求了那首要的,那次要的天主自会加给我们。

    34节:两句格言

    34所以你们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明天有明天的忧虑!一天的苦足够一天受的了。」

    最末一节(路加无)有两句断语,似乎是两句格言:即「明天有明天的忧虑」与「一天的苦足够一天受的了」二句。玛窦将这两句同上文联在一起作为全段的结论。意思是说:我们不要为将来挂心(按原文「明天」一词,即是「将来」的意思)。我们该每天劳作度日,但不必忧虑。今天,天主既然照顾了我们,明天,他还要照顾。不要焦思急虑,自寻苦恼。每天有每天的苦,今天的苦已足够我们受的了。

    参考书目

    Abbey,MerrillR.andEdwards,O.C.,Proclamation,Epiphany,SeriesA(FortressPress,1974)

    Allen,RonaldJ.inVanHarn,Roger(ed.),TheLectionaryCommentary:TheologicalExegesisforSunday'sText.TheThirdReadings:TheGospels(GrandRapids:Eerdmans,2001)

    Barclay,William,GospelofMatthew,Vol.1(Edinburgh:TheSaintAndrewPress,1956)

    Bergant,DiannewithFragomeni,Richard,PreachingtheNewLectionary,YearA(Collegeville:TheLiturgicalPress,2001)

    Blomberg,CraigL.,NewAmericanCommentary:Matthew,Vol.22(Nashville:BroadmanPress,1992)

    Bruner,FrederickDale,Matthew:Volume1,TheChristbook,Matthew1-12(Dallas:Word,1987)

    Burgess,JosephA.andWinn,AlbertC.,Proclamation2:Epiphany,SeriesA(Philadelphia:FortressPress,1980)

    Craddock,FredB.;Hayes,JohnH.;Holladay,CarlR.;Tucker,GeneM.,PreachingThroughtheChristianYear,A(ValleyForge:TrinityPressInternational,1992)

    Gardner,RichardB.,BelieversChurchBibleCommentary:Matthew(Scottdale,Pennsylvania:HeraldPress,1990)

    Hagner,DonaldA.,WordBiblicalCommentary:Matthew1-13,Vol.33a(Dallas:Word,1993)

    Hamm,Dennis,LettheScripturesSpeak,YearA(Collegeville:TheLiturgicalPress,2001)

    Hare,DouglasR.A.,Interpretation:Matthew(Louisville:JohnKnoxPress,1993)

    Hedahl,SusanB.,Proclamation6:Epiphany,SeriesA(Minneapolis:FortressPress,1995)

    Keener,CraigS.,TheIVPNewTestamentCommentarySeries:Matthew,(DownersGrove,Illinois:InterVarsityPress,1997)

    Morris,Leon,TheGospelAccordingtoMatthew(GrandRapids,Eerdmans,1992)

    Pilch,JohnJ.,TheCulturalWorldofJesus:SundaybySunday,CycleA(Collegeville:TheLiturgicalPress,1995)

    Soards,Marion;Dozeman,Thomas;McCabe,Kendall,PreachingtheRevisedCommonLectionary:Advent,Christmas,Epiphany,YearA(Nashville:AbingdonPress,1993)
圣经:玛 7:21-27
    圣经:玛7:21-27

    释经

    13-17节:宽门和假先知

    我们的福音课是包含在较大的单元(13-27节)之内:

    ──耶稣警告提防那导入丧亡的宽门和大路。他呼吁我们通过那导入生命的窄门和狭路(13-14节)。我们不但受到明显的罪恶(滥用性、金钱和权力)所诱惑,并且在建设王国时,容易受诱惑而取捷径。

    ──耶稣警告提防假先知,他们是外披羊毛,内里凶残的豺狼,可凭他们的果实辨别他们(15-18节)。在玛窦的时代,教会不但要抵抗外在的迫害,也要抵抗内在的假先知。

    ──耶稣警告,凡不结好果子的树必要砍倒,投入火中(19节)。

    ──耶稣警告,唯有那承行我在天之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天国(21-23节)。

    ──耶稣警告,不实行耶稣的话的人,就好像建在沙土上的房屋──坍塌的很惨(24-27节)。

    上述的每一个警告,都把两种人作对比──那些选择正确或错确道路的人──那些结好果子或坏果子的人──那些承行或未能承行天父旨意的人──以及那些在磐石或沙土上建房屋的人。「两条道路的观念,在广泛的犹太经文中反映出来(参阅申11:26;30:15-20;咏1:6;耶21:8……以及整部箴言)……耶稣讲道的结尾留下这传统的烙印。对玛窦来说,人有两条路可行,有两种建屋的方法,就在此时此地。他们最终将导向相对的结果(参阅第25章结尾的比喻)。拣选正确的道路,因而是最重要的事」(Gardner)。在我们一生里,我们作出导向生命或死亡──救恩或审判──的选择。

    21-23节:不是凡向我说『主啊!主啊!』的人

    21不是凡向我说『主啊!主啊!』的人,就能进入天国;而是那承行我在天之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天国。22到那一天有许多人要向我说:『主啊!主啊!我们不是因你的名字说过预言,因你的名字驱过魔鬼,因你的名字行过许多奇迹吗?』23那时我必要向他们声明说:我从来不认识你们;你们这些作恶的人(希腊文:anomian),离开我吧!

    耶稣形容看来具有伟大职务的人。他们不只称耶稣为主,但亦因耶稣之名达致一些惊人的成就。他们说预言,驱魔,并为了基督的事业而完成大事。「我们想起征兆和奇事可能出自天主以外的来源,包括魔鬼的世界和人为的制造」(Bloomberg,131)。

    其分界线在于我们是否承行天主的旨意(21节)。「山中圣训的教导不是用来钦佩,而是要服从的」(R.T.France,quotedinBloomberg,133)。

    我们众人太过容易忙于从事教会的工作,没有停下来反省自己是否服从耶稣──忙于从事各项计划,却忽略别人──准备讲道,却忽略祈祷──因耶稣之名做伟大的事,却忽略耶稣。

    「因此,为基督徒团体问『他们是否以基督为中心』是不足够的?……问『他们否是赢得别人走向基督』……也是不足够的。他们也必须反问:『正如耶稣所教导我们的,他们是否力求承行父的旨意,并推动别人承行父的旨意?』」(Bruner,286)。

    如果承行父的旨意是重要的,那么,什么是父的旨意?对玛窦而言,这是遵守耶稣所阐释的梅瑟法律。在山中圣训,耶稣告诉我们,这服从要求神贫、哀恸、温良、饥渴慕义、怜悯、心里洁净、缔造和平(5:2-11)。它要求我们:

    ──让我们的光照耀(5:16);

    ──遵守诫命(5:17-20);

    ──处理愤怒和解决冲突(5:21-26);

    ──维系正确的婚姻关系(5:27-32);

    ──说诚实话而不吹牛或发誓(5:34-37);

    ──以慷慨和可亲的方法行动──甚至对待我们的仇人(5:38-48);

    ──暗中施舍和祈祷(6:1-6);

    ──宽恕(6:14-15);

    ──寻求天国的义德(6:24-34);

    ──避免判断(7:1-5)。

    正如本福音继续,耶稣将更深入洞察天主的旨意。我们要表现仁爱(9:13);即使在逆境时,要说天主给我们的话(10:19-20);照顾弱小者,并寻找和拯救迷失的人(18:10-14);解决冲突(18:15-17);持守公义、仁爱和信德(23:23);给饥饿者食物,给口渴者喝的,接待客人,给赤身露体者衣穿,探访监里的人(25:31-46);并使万民成为门徒(28:16-20)。

    这引起有关藉工作而拯救的问题。我们是否因耶稣所做的,或因自己所做的而得救?我们很容易曲解耶稣所讲承行天主旨意的要求。耶稣不是鼓吹藉工作而拯救,而是结出好果子的真信仰──推动我们按照天主的旨意行动──导向忠信的行动。

    「到那一天」(22节)所指的是审判日。「预言不是仅仅或甚至基本上预测未来,虽然这也可包括在内(宗11:27-28;21:10-11),也在最广泛的意义上,是宣讲真理,甚至拥有力量」(Hagner)。

    在23节,耶稣警告,他会否认与作恶的人(anomian)之间的关系。Anomian源自希腊文「法律」(nomos),本身解作「非法的」,即拒绝耶稣所阐释的梅瑟法律。

    「在玛窦的叙述,审判和恩宠是不分开的,正如其一是来自义怒的天主,另一个是来自可亲的耶稣。审判和恩宠是天主对世界的行动的两个幅度」(Brueggemann,353)。

    24-25节:就好像一个人,把自己的房屋建在磐石上

    24所以,凡听了我这些话而实行的,就好像一个聪明人,把自己的房屋建在磐石上:25雨淋,水冲,风吹,袭击那座房屋,它并不坍塌,因为基础是建在磐石上。

    耶稣可以具有权威地谈论兴建房屋。耶稣是木匠(谷6:3),明白房屋的兴建。他在此以建筑师的身份讲话,劝告我们建屋的首个原则──建立稳固的基础。除非找到地点,便不能订下最后的计划,而没有任何东西比安全地建立在该地点上更重要的。一个稳固的基础使房屋能够抵御恶劣的风暴。

    要注意房屋不是免遭风暴的。它之所以能够幸存,不是在于受庇护。这使人想起天主不是庇护基督徒免受人生的暴风雨(疾病、意外、死亡、失业等)。尽管信仰可以减低我们的压力程度,而祈祷在某些状况能够导向奇迹的治愈,基督徒仍必须准备在人类共有的风暴和悲剧中生活。

    当然,最终的考验是「最后的考验,审判日」(Keener,167)。在那一天,天主将驱散一切虚假。那些只有信德的外表的人,将彻底地破灭,好像一间在飓风中的脆弱房屋。

    什么给我们一个稳固的基础?这就是聆听和实行耶稣的话(24节)。「正统、正直的标准,就是耶稣的话,而不是梅瑟法律」(Hagner)。

    26-27节:就好像一个愚昧人,把自己的房屋建在沙土上

    26凡听了我这些话而不实行的,就好像一个愚昧人(希腊文:moro,源自moros),把自己的房屋建在沙土上:27雨淋,水冲,风吹,袭击那座房屋,它就坍塌了,且坍塌的很惨。」

    耶稣给我们讲论聪明人,现在他讲论愚昧人。希腊文是moros。

    聪明人与愚昧人面临同一的环境──雨淋,水冲,风吹。两者之间的分别,不是在于环境,而是在于房屋(比喻人本身)。聪明人的房屋得以幸存,因为他把房屋建在磐石上(耶稣的话)。愚昧人的房屋坍塌,因为他把房屋建在沙土上。两者的分别,就是他们是否实行耶稣的教训。

    较早前,耶稣在山中圣训的讲道中提出物质的焦点,说:「所以,你们不要忧虑说:我们吃什么,喝什么,穿什么?因为这一切都是外邦人所寻求的;你们的天父原晓得你们需要这一切。你们先该寻求天主的国和它的义德,这一切自会加给你们」(6:31-33)。

    参考书目

    Allen,RonaldJ.inVanHarn,Roger(ed.),TheLectionaryCommentary:TheologicalExegesisforSunday'sText.TheThirdReadings:TheGospels(GrandRapids:Eerdmans,2001)

    Bergant,DiannewithFragomeni,Richard,PreachingtheNewLectionary,YearA(Collegeville:TheLiturgicalPress,2001)

    Blomberg,CraigL.,NewAmericanCommentary:Matthew,Vol.22(Nashville:BroadmanPress,1992)

    Boring,M.Eugene,TheNewInterpreter'sBible,Vol.VIII(Nashville:Abingdon,1995)

    Brueggemann,Walter;Cousar,CharlesB.;Gaventa,BeverlyR.;andNewsome,JamesD.,TextsforPreaching:ALectionaryCommentaryBasedontheNRSV——YearA(Louisville:WestminsterJohnKnoxPress,1995)

    Bruner,FrederickDale,Matthew:Volume1,TheChristbook,Matthew1-12(Dallas:Word,1987)

    Craddock,FredB.;Hayes,JohnH.;Holladay,CarlR.;Tucker,GeneM.,PreachingThroughtheChristianYear,A(ValleyForge:TrinityPressInternational,1992)

    Gardner,RichardB.,BelieversChurchBibleCommentary:Matthew(Scottdale,Pennsylvania:HeraldPress,1990)

    Hagner,DonaldA.,WordBiblicalCommentary:Matthew1-13,Vol.33a(Dallas:Word,1993)

    Hare,DouglasR.A.,Interpretation:Matthew(Louisville:JohnKnoxPress,1993)

    Harrington,DanielJ.,S.J.,SacraPagina:TheGospelofMatthew(Collegeville:TheLiturgicalPress,1991)

    Johnson,ShermanE.andButtrick,GeorgeA.,TheInterpreter'sBible,Vol.7(Nashville:Abingdon,1951)

    Keener,CraigS.,TheIVPNewTestamentCommentarySeries:Matthew,(DownersGrove,Illinois:InterVarsityPress,1997)

    Long,ThomasG.,WestminsterBibleCompanion:Matthew(Louisville:WestminsterJohnKnoxPress,1997)

    Morris,Leon,TheGospelAccordingtoMatthew(GrandRapids,Eerdmans,1992)

    Niedenthal,MorrisandLacocque,Andre,Proclamation,Pentecost1,SeriesA(Philadelphia:FortressPress,1975)

    Pfatteicher,PhilipH.,LectionaryBibleStudies:TheYearofMatthew,Pentecost1,StudyBook(Minneapolis:AugsburgPublishingHouse,1978)

    Senior,Donald,AbingdonNewTestamentCommentaries:Matthew(Nashville:AbingdonPress,1998)

    Tiede,DavidL.andKavanagh,O.S.B.,Proclamation2:Pentecost1,SeriesA(Philadelphia:FortressPress,1981)
圣经:玛 4:1-11
    圣经:玛4:1-11

    释经

    1-2节:被圣神领──受魔鬼的试探

    1那时,耶稣被圣神领往旷野,为受魔鬼的试探。2他四十天四十夜禁食,后来就饿了。

    「那时,耶稣被圣神领往旷野」(1节)。曾有如鸽子降下,来到耶稣上面的圣神,现在领耶稣往旷野,为受魔鬼的试探。这样看来是奇怪的!天主圣神似乎会领耶稣离开试探,而不是进入试探。耶稣马上要教导我们祈祷,「不要让我们陷入诱惑,但救我们免于凶恶」(玛6:13)。然而,我们要注意,圣神并不试探耶稣,而只是领他往旷野──与他一起往旷野──使人想起圣咏第23篇,天主与我们一起走过阴森的幽谷。圣神领耶稣──与耶稣一起。试探的是魔鬼的事。

    「为受魔鬼的试探(peirasthenai,源自peirazo)」(1节)。Peirazo一字可解作引诱或试探。引诱是诱使一个人做错事;试探则是给一个人机会戈选择对的事。引诱是希望失败;试探则是希望成功。「在玛4:1,动词显然含有这两个意思。天主透过圣神,企图试探耶稣;撒旦、天主间接的行动者,力求引诱已被任命的默……由于天主的意向必须被视为比撒旦的意向优先,这段经文是被看成有关试探天主子的故事」(Hare,23)。

    试探已在旧约中有先例:

    ──天主试探亚巴郎,要求他奉献依撒格的性命(创22:1-19)。当亚巴郎表示愿意把依撒格献给天主时,天主说,「因为你作了这事,没有顾惜你的独生子,我必多多祝福你,使你的后裔繁多,如天上的星辰,如海边的沙粒。」

    ──正如上文指出,天主在旷野中试探以色列民。「你当记念上主你的天主使你这四十年在旷野中所走的路程,是为磨难你,试探你,愿知道你的心怀,是否愿遵守他的诫命」(申8:2)。要注意,以色列也被称为天主的儿子(出4:22-23;欧11:1;申8:2-5)。以色列未能通过试探,追求其他神祗,于是结出苦果。天主惩罚他们,但没有舍弃他们。惩罚的目的是救赎,而不是毁灭。

    ──天主容许魔鬼试探义人约伯。可怕的灾难降临在约伯身上,但他仍坚持自己的信德。天主后来祝福他,恢复他的健康、财富和家庭。亚巴郎和约伯的例子给我们认识天主意向的线索。天主容许他所爱的人选择善或恶,并希望祝福正确的选择。

    耶稣的试探(peirazo)在旷野中开始,但不是在那里结束。他将会受到法利塞人(16:1;19:3;22:18)和经师(22:35)的试探,而他们众人都希望耶稣失败。

    对现今的基督徒而言,另一个问题就是魔鬼(diabolos)的存在。这样的存有是存在的吗?抑或不过是原始的神话?今天,我们很容易把邪恶视为有缺陷的社会制度的产物──贫穷、种族主义、无知等──并不大相信魔鬼的存在。然而,「教会教导魔鬼的存在,因为圣经的作者……教导这样的存在,并给我们指示,耶稣也对付这样的存在。而『门徒不是大于他的师傅的』」(Bruner,101-102)。

    难道这意味著有缺陷的社会制度不会产生恶吧?不是的!难道这意味著教会没有责任纠正这样的制度吗?不是的!它的意思不过是我们必须承认,邪恶既是个人的问题,也是社会学的问题。它不但在我们的邻居当中涌现,也在我们的心灵涌现。

    「他四十天四十夜禁食」(2节)。在本节经文中,「四十天」一词的功能是把耶稣与梅瑟相连在一起,因为梅瑟也曾禁食四十天(出34:28)。厄里亚曾禁食四十天(列上19:8),以色列民则在旷野四十年(出16:35)。

    3-4节:第一个诱惑

    3试探者就前来对他说:「你若是天主子,就命这些石头变成饼吧!4他回答说:「经上记载:『人生活不只靠饼,而也靠天主口中所发的一切言语。』」

    「你若是天主子」(3节)。在耶稣受洗后,有声音由天上说:「这是我的爱子。」现在魔鬼说:「你若是天主子」──提出怀疑──挑战耶稣要证实他的身份的真实性。

    「就命这些石头变成饼吧」(3节)。魔鬼攻击耶稣的最弱点──他身体的饥饿。这样的饥饿耗尽我们,不但在身体上,也在情绪上和灵性上。一个饿得要死的人几乎没有气力来吃东西──更没有气力拒绝食物。一个饿得要死的人几乎会不惜一切来取得食物──要活下来的推动力在我们身上建立。对耶稣而言,这试探是减轻本身的饥饿──为了小小的目的而运用他的大能。但也许这目的并不微小。耶稣必须进食──否则他会死去,而他的使命也随他而消失。试探者懂得利用具说服力的逻辑!

    也许这个试探也是为别人制造食粮。耶稣是富于怜悯的人,想喂饱饥饿的人。给饥饿者食物,这也肯定耶稣的默西亚身份,并吸引人朝向他。他们一旦得到饼,便会需要水──房屋──衣服等等。如果耶稣能把石头变成饼,只想像一下,他可能在各方面改善人的生活──也驱使他们效忠。

    「经上记载:『人生活不只靠饼,而也靠天主口中所发的一切言语』」(4节)。耶稣引述申8:3,其内容是涉及以色列民在旷野的境况。「他磨难了你,使你感到饥饿,却以你和你祖先所不认识的玛纳,养育了你,叫你知道人生活不但靠食物,而且也靠上主口中所发的一切言语生活」(申8:3)。以色列民感到饥饿,并抱怨天主疏忽,因而未能通过试探。耶稣的回应却截然不同。他既不抱怨,也不企图绕过试探。

    在不同的情况下,耶稣运用他的德能来喂饱饥饿的人(玛14:13-21;15:32-39)。耶稣没有声称我们不需要饼,而是不仅靠饼而生活。我们需要饼,但只有天主圣言才满足我们更深的需要。耶稣会提供饼,但他不会因而背离天主。在此,真正的问题是,他不能藉遵守魔鬼的带领来开始他的传教使命。内心的强烈呼唤是:「以色列!你要听:上主我们的天主,是唯一的上主。你当全心、全灵、全力,爱上主你的天主」(申6:4-5)。

    5-7节:第二个诱惑

    5那时,魔鬼引□到了圣城,把他立在圣殿顶上,6对他说:「你若是天主子,就跳下去,因经上记载:『他为你吩咐了自己的天使,他们要用手托著你,免得你的脚碰在石头上。』」7耶稣对他说:「经上又记载:『你不可试探上主,你的天主!』」

    「你若是天主子,就跳下去」(6节)。这个诱惑是试探天主,正如以色列民在玛撒所做的一样。天主已宣告耶稣为儿子(3:17)。现在,魔鬼引述咏91:11-12来挑战耶稣指望天主这样做。魔鬼再一次说:「你若是天主子……」对耶稣而言,这挑战是向自己和别人证实自己的身份,并利用他的能力。

    耶稣再次被引诱利用非法的手段来达到积极的目的。他来拯救世界,而他能够透过展现权能而很快聚集群众。魔鬼识别一种拯救人的策略,不是逐一拯救,而是整批拯救。耶稣不但能够发动他的职务,而且能拯救可能迷失的人──因他们会在得到第二次机会前便死去。再一次,要注意这具说服力的逻辑!

    对教会而言,这教训是魔鬼及其门徒会为了邪恶的目的而引述圣经。他们不是企图说服我们去做我们已知道是错误的事,而是我们以为是对的事。他们时常穿着得体,谈吐得体。他们表现友善。他们的目标似乎是合理的,而他们的逻辑似乎是攻不破的。因此,我们必须用有识别力的耳朵聆听,不但听其内容,也要观察说话的人。

    当我们看到世界被扭曲,并觉得有必要使它重拾正轨时,我们便容易受到诱惑。我们毕竟太容易决定,目的可替手段辩解。

    「经上又记载:『你不可试探上主,你的天主!』」(7节)。耶稣引述申6:16,指出一段圣经比另一段优先。没有人,即使是耶稣,有权试探天主。这样的试探显然不是出于信德,而是出于怀疑。试探天主是要求天主依从我们的领导。

    「重要的是,要注意这个试探涉及跳向安全,即被天主拯救,而不是跳向毁灭。因此,耶稣因拒绝跳下去而选择了继续面对危险和艰辛的道路」(Dunn)。

    8-10节:第三个诱惑

    8魔鬼又把他带到一座极高的山顶上,将世上的一切国度及其荣华指给他看。9对他说:「你若俯伏朝拜我,我必把这一切交给你。」10那时,耶稣就对他说:「去吧!撒殚!因为经上记载:『你要朝拜上主,你的天主,唯独事奉他!』」

    「魔鬼又把他带到一座极高的山顶上」(8节)。我们再一次想起梅瑟在高山上与天主相遇。在这高山上,耶稣面对魔鬼。耶稣来拯救世界,而魔鬼给他展示世界。

    「将世上的一切国度及其荣华指给他看」(8节)。梅瑟也从他的高山顶上看到世界的王国。在那山上,天主应许以色列民将要兴盛,但同时警告:

    「你心里不要想:

    『』这是我的力量,我手臂的能力,给我造就了这样的财富。』

    你应记得上主你的天主,

    因为是他赐给你得财富的能力,

    为实践他对你祖先起誓订立的盟约,就如今日一样。

    如果你真忘记了上主你的天主,

    而随从别的神,奉事敬拜他们,

    我今日对你们作证:你们必要灭亡,

    上主怎样由你们面前毁灭了那些民族,你们也要怎样遭受毁灭,

    因为你们没有听从上主你们天主的声音」(申8:17-20)。

    考虑以色列在罗马统治下所遭遇的困境,展示整个世界正是很有力的诱惑。犹太人怀缅达味和撒罗满的日子。在那些日子,以色列是一个细小但强大的国家。以色列军队打败很多大国。现在,以色列只是它前身的影子。罗马的税吏征收税款,罗马兵士执行征税的工作。钱币上刻著罗马皇帝的肖像。犹太人的伟大变成遥远的回忆。没有任何东西比答应获得政治和军事力量耶稣更快吸引众人。

    「你若俯伏朝拜我,我必把这一切交给你」(9节)。魔鬼指定一个很有吸引力的代价。「耶稣无需在魔鬼的脚下度过他的一生。他获得一个很好的条件:刹那间的朝拜──这是不定过去时式动词,即单一的动作」(Bruner,112)。但是,「魔鬼给予世上的一切国度,不过是拙劣地模仿天主给默西亚君王、天主子的应许:『你向我请求,我必将万民赐你作产业,我必将八极赐你作领地』(咏2:8;参阅咏73:8;默11:15)」(Dunn)。

    魔鬼的提议似乎是很吸引的,因为即使新约也承认魔鬼的权力,称他为「世界的元首」(若12:31;16:11)以及「空中权能的首领」(弗2:2)和「这黑暗世界的霸主」(弗6:12)。

    但是,尽管魔鬼使它听来好像能给予世上的一切国度,但事实却截然不同。魔鬼的建议根本不是建议,而是陷阱!

    「去吧!撒殚!因为经上记载:『你要朝拜上主,你的天主,唯独事奉他!』」(10节)。耶稣引述申6:13,提醒我们,天主是唯一朝拜的对象。在山中圣训,耶稣将告诉我们,人不能事奉两个主人(6:24),但他首先在自己的生活中展示那个原则。

    耶稣说:「去吧!撒殚!」当伯多禄谏责耶稣宣告自己将要死去时,他将用同一的话来斥责伯多禄(16:23)。我们有时要与诱惑角力,但应尽快离开。

    11节:天使前来伺候他

    11于是魔鬼离开了□,就有天使前来伺候他。

    当亚巴郎通过试探后,天主祝福了他。当约伯通过试探后,天主祝福了他。现在天主祝福耶稣。在此我们怀有希望。当面对困难时,要记住天主会祝福我们。

    在本福音结尾的部分(28:16-20),耶稣将获得试探者所答应的权柄,但这权柄不是来自试探者,而是来自天主。获得权柄的道路不是向魔鬼跪拜,而是被高举在十字架上。

    参考书目

    Barclay,William,GospelofMatthew,Vol.1(Edinburgh:TheSaintAndrewPress,1956)

    Bergant,DiannewithFragomeni,Richard,PreachingtheNewLectionary,YearA(Collegeville:TheLiturgicalPress,2001)

    Blomberg,CraigL.,NewAmericanCommentary:Matthew,Vol.22(Nashville:BroadmanPress,1992)

    Boring,M.Eugene,TheNewInterpreter'sBible,Vol.VIII(Nashville:Abingdon,1995)

    Brueggemann,Walter;Cousar,CharlesB.;Gaventa,BeverlyR.;andNewsome,JamesD.,TextsforPreaching:ALectionaryCommentaryBasedontheNRSV——YearA(Louisville:WestminsterJohnKnoxPress,1995)

    Bruner,FrederickDale,Matthew:Volume1,TheChristbook,Matthew1-12(Dallas:Word,1987)

    Gardner,RichardB.,BelieversChurchBibleCommentary:Matthew(Scottdale,Pennsylvania:HeraldPress,1990)

    Hagner,DonaldA.,WordBiblicalCommentary:Matthew1-13,Vol.33a(Dallas:Word,1993)

    Keener,CraigS.,TheIVPNewTestamentCommentarySeries:Matthew,(DownersGrove,Illinois:InterVarsityPress,1997)

    Kingsbury,JackDeanandPennington,Chester,Proclamation2:Lent,SeriesA(Philadelphia:FortressPress,1980)

    Craddock,FredB.;Hayes,JohnH.;Holladay,CarlR.;Tucker,GeneM.,PreachingThroughtheChristianYear,A(ValleyForge:TrinityPressInternational,1992)

    Gomes,PeterJ.,Proclamation6:Lent,SeriesA(Minneapolis:FortressPress,1995)

    Hamm,Dennis,LettheScripturesSpeak,YearA(Collegeville:TheLiturgicalPress,2001)

    Hare,DouglasR.A.,Interpretation:Matthew(Louisville:JohnKnoxPress,1993)

    Johnson,ShermanE.andButtrick,GeorgeA.,TheInterpreter'sBible,Vol.7(Nashville:Abingdon,1951)

    Long,ThomasG.,WestminsterBibleCompanion:Matthew(Louisville:WestminsterJohnKnoxPress,1997)

    Lueking,F.DeaninVanHarn,Roger(ed.),TheLectionaryCommentary:TheologicalExegesisforSunday'sText.TheThirdReadings:TheGospels(GrandRapids:Eerdmans,2001)

    Morris,Leon,TheGospelAccordingtoMatthew(GrandRapids,Eerdmans,1992)

    Pilch,JohnJ.,TheCulturalWorldofJesus:SundaybySunday,CycleA(Collegeville:TheLiturgicalPress,1995)

    Senior,Donald,AbingdonNewTestamentCommentaries:Matthew(Nashville:AbingdonPress,1998)

    Smith,CharlesW.F.andKoester,Helmut,Proclamation,Lent,SeriesA(FortressPress,1974)

    Soards,Marion;Dozeman,Thomas;McCabe,Kendall,PreachingtheRevisedCommonLectionary:Lent-Easter,YearA(Nashville:AbingdonPress,1993)
圣经:玛 17:1-9
    圣经:玛17:1-9

    释经

    1-9节:梅瑟与耶稣

    玛窦强调耶稣与梅瑟之间相似的地方。在本段经文也有几处相似的地方:

    ──六天以后(1节)相似梅瑟在登上西乃前,云彩遮盖著山共六天之久(出24:16)。

    ──一座高山(1节)与西乃山相似(出24:12)。

    ──三个门徒(伯多禄、雅各伯和若望)与应邀跟梅瑟一起朝拜(出24:1)、后来被选?司祭(出28:1)的三人(亚郎、纳达布、阿彼胡)相似。

    ──耶稣的容貌发光(2节)与梅瑟在跟天主相遇后而发光的面容(出34:29)相似。这尤其是强烈的平行文,因为在以色列的历史,梅瑟发光的面容具有强而有力的形象。

    ──天主在云中说话(5节)与天主从云彩中召叫梅瑟(出24:16)。

    ──天主说,「你们要听从他」(5节)与「你们应听信这样的一位先知」(申18:15)相似。

    ──门徒害怕(6节)与以色列民看见梅瑟发光的面容而害怕相似。

    ──「无信败坏的世代」(17节)与「邪恶败坏的世代」(申32:5)相似。

    1节:上了一座高山

    1六天以后,耶稣带著伯多禄,雅各伯和他的兄弟若望,单独带领他们上了一座高山。

    经文没有提及山的名字:

    ──其中的一个可能性是位于纳匝肋与加里肋亚湖之间的大博尔山,但玛窦讲述「一座高山」,而大博尔山只有580米高──而且在耶稣时代,有一座堡垒占据了该处,所以不可能是作私人聚会的地方。

    ──赫尔孟山有2800米高,但位置偏远──几乎是远至北方的大马士革──所以不可能是耶稣与门徒在下山时遇见经师的地方(谷9:14)。

    ──默龙山,1200米高,位于加里肋亚湖西北12哩,以乎很有可能是这地方(Bloomberg)。

    然而,确实的位置并不要在那里发生的事情重要。高山象征天地相遇的地方,即天主启示的地方。高山也使人想西乃山,即梅瑟与天主相遇并带来重大后果的地方。

    三个门徒,即伯多禄、雅各伯和若望,直至在革责玛尼园那时候,没有再表现为内圈。他们将在那里陪伴耶稣在整夜挣扎,直至他被捕为止(参阅玛26:36ff)。显圣容和山园祈祷耶稣与他的门徒所分享两个最密切的经验,而也是这三人见证两次事件。

    三个门徒陪同耶稣上山,正如亚郎、纳达布、阿彼胡陪伴梅瑟(出24:1-9)。我们可能想知道为什么耶稣拣选这三个门徒──伯多禄、雅各伯和若望──来陪伴他度过一生重要的时刻。伯多禄的重要性是显然而见的。若望传统上被认为是「耶稣所爱的」(若13:23),使他成为另一个显然的选择。「但若望的兄弟雅各伯怎样?难道主不是考虑周全,赐他能够包括在三次亲密的见证,而后来成为十二宗徒当中首个以自己的血作见证的(宗12:2)?」(Hendriksen,664)。

    2节:在他们面前变了容貌

    2在他们面前变了容貌(希腊文:metemorphothe)发光有如太阳,他的衣服洁白如光。

    「变了容貌」的希腊文是metemorphothe,而metamorphosis(变形)一字也源于此。我们用这个字来形容毛虫变成蝴蝶的状况。耶稣的容貌「发光有如太阳,他的衣服洁白如光。」这使我们想起梅瑟在西乃山上的情景。梅瑟与天主相遇后,他的面容发光,使百姓感到害怕,所以他要用首帕蒙上自己的脸(出34:29-35)。门徒知道梅瑟的故事,当然作出这个连系。

    新约包括其他相似的形象。保禄答应,我们曾看见上主的光荣,将「渐渐地光荣上加光荣,都变成了与主同样的肖像」(格后3:18)。默示录谈及人子的面容「有如发光正烈的太阳」(默1:16)。

    3节:梅瑟和厄里亚

    3忽然,梅瑟和厄里亚也显现给他们,正在同耶稣谈论。

    为什么是梅瑟和厄里亚?

    ──他们代表法律(梅瑟)和先知(厄里亚),是旧约最重要的人物,也是希伯来圣经最具权威的一部分。

    ──他们「二人都是先知,首先遭到人民拒绝,但获得天主维护……他们因而代表天主维护的天上的世界,从玛窦的后复活角度来看,耶稣也是属于这个世界的」(Boring,363)。

    ──他们二人都与「天主的山」(出18:5;列上19:8)相关连。

    ──「按照后来的犹太人思想,默西亚时代经常与厄里亚的回归相关连。旧约讲述厄里亚的再显现。玛拉基亚先知预言,在上主的日子来临以前,上主必派遣先知厄里亚(拉3:23)」(Lockyer,335)。除了厄里亚在耶稣显圣容的山上出现之外,耶稣还把洗者若翰看见与厄里亚一样(玛17:10-13)。

    玛窦没有给我们描述耶稣与梅瑟和厄里亚谈话的内容,但路加告诉我们,他们谈论耶稣的去世(希腊文:exodon,源自exodus),「即他在耶路撒冷必要完成的事」(路9:31),指的显然是他的死亡、复活和升天。

    4节:三个帐棚

    4伯多禄就开口对耶稣说:「主啊!我们在这里真好!你若愿意,我就在这里搭三个帐棚(希腊文:skenas):一个为你,一个为梅瑟,一个为厄里亚。」

    伯多禄建议搭三个帐棚(希腊文:skenas):一个为耶稣,一个为梅瑟,一个为厄里亚。他小心表达他的建议,称耶稣为主,承认他们正在经验的荣誉,并加上「……你若愿意」这句话。上一次伯多禄开口讲话时,耶稣严厉斥责他,而伯多禄正企图避免重蹈覆辙。

    为什么是三个帐棚(skenas)?没有人肯定知道个中原因,但有几个可能性:

    ──帐棚使人想起约柜,即以民在旷野期间,天主居住在他们当中的地方。如果天主在旷野住在帐棚里,那么,耶稣也可在山上住在帐棚里。

    ──帐棚也使人想起帐棚节。「匝14:16-19预言,地上各民族将在帐棚节上耶路撒冷来朝拜。伯多禄可能想起最后的时期正来」(Johnson,460)。

    ──或者伯多禄企图延长这山上的经验,避免再次落山走到世界里去。

    ──或者伯多禄,这个行动者,可能纯粹觉得有需要做点事。在耶稣复活后,伯多禄将展示如磐石般稳重的成熟,正是耶稣在第16章所指出他的特性。但现在还未这样!他还未具有聆听或等待的自律,却不谨慎地说话和行动。为什么是帐棚?它们只不过是他脑海中突然出现的东西──正如上述所指,是没有理由的──但他脑海出现的第一件事──行动的计划,假如耶稣准许,伯多禄便会忙碌起来了。他很乐于忙碌。这是在失控情况下的一种控制的方法。我们将在平息风浪(14:28-31)和山园祈祷(26:51)看到。在耶稣显圣容时,伯多禄的行动计划既容许他找到自己舒适之处,也容许他尊敬耶稣。

    接著下来发生的事,明显表现出伯多禄的建议是被误导的。他的错误是什么?他的错误可能在于企图延长这短暂的经验,也可能在于他「把耶稣视为相对的人物,是三人中的一个。然而,焦点是在于耶稣,他在天主的光辉中被看见,并且由天主显现的光辉宣告为独生子」(Hagner)。

    5节:云中有声音

    5他还在说话的时候,忽有一片光耀的云彩遮敝了他们,并且云中有声音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你们要听从他!」

    云彩再一次使人想起梅瑟在西乃山上的经验,「云彩就把山遮盖了……上主从云彩中召叫了梅瑟……上主的荣耀在以色列子民眼前,好象烈火出现在山顶上」(出24:15-17)。天主经常在云彩中显现(出13:21-22;34:5;40:34;列上8:10-11)。

    天主所讲「你们要听从他」这句话,使我们想起梅瑟给以色列民的话:「上主你的天主,要由你中间,由你兄弟中,为你兴起一位像我一样的先知,你们应听信他」(申18:15)。

    「他(伯多禄)还在说话的时候……」这声言打断了伯多禄的话──否则,天主怎能找到插话的机会?天主重复他在耶稣受洗时所说的话(3:17),并加上「你们要听从他。」这几句话总结了耶稣显圣容的意义。在这山上,天主启示耶稣为天主子──爱子──天主所喜悦的──以天主的权威教导那一位──我们要听从的那一位。

    6节:非常害怕

    6门徒听了就俯服在地,非常害怕。

    害怕是面对天主或天使的普遍反应(14:6;28:4-10;路1:13;1:30;2:10;8:35)。「害怕上主」是圣经的普遍短语,具有敬畏天主的意思。犹太人如此敬畏天主,以致避免称天主的名字。

    7节:不要害怕

    7耶稣遂前来,抚摩他们说:「起来,不要害怕!」

    这相似达10:5-12,天主以爱的接触和鼓励的话来安慰害怕的达尼尔。其后,耶稣将触摸一个癞病人,并以「你洁净了吧」(8:3)这句话来洁净他。他将触摸两个瞎子的眼睛并治愈他们(9:29)。耶稣的接触不但安慰门徒,也给他们再保证,这是真实的耶稣,而不只是异象。

    「不要害怕」是经常出现的圣经主题。害怕是普遍的人性经验,但圣经包括天主的保证:天主的子民无须害怕天主或人(出14:13;苏11:6;列下19:6;厄下4:8;依40:9;43:1-7;玛14:27;28:10;谷5:36;宗18:9;默1:17-18)。

    8节:任谁都不见了,只有耶稣独自一人。

    8他们举目一看,任谁都不见了,只有耶稣独自一人。

    每部对观福音都包括这节经文(谷9:8;路9:36),可见其重要性。天主承认梅瑟和厄里亚,在启示的时刻让他们与耶稣一同显现,但声音只谈到耶稣。梅瑟和厄里亚已离去,只留下耶稣一人。我们记得感谢梅瑟和厄里亚,但最终只有耶稣才是救主。

    9节:不要告诉任何人

    9他们从山上下来的时候,耶稣嘱咐他们说:「非等人子由死者中复活,你们不要将所见的告诉任何人。」

    在前一章,伯多禄承认耶稣是默西亚,而耶稣称赞他的洞察力。然后耶稣「严禁门徒,不要对任人说他是默西亚」(16:20)。然后,耶稣告诉门徒,「必须上耶路撒冷去,要由长老、司祭长和经师们受到许多痛苦,并将被杀,但三天要复活」(16:21)。现在耶稣指示伯多禄、雅各伯和若望,「非等人子由死者中复活,你们不要将所见的告诉任何人。」

    为什么要保密?重要的是选择时间!耶稣一旦公开揭示为默西亚,事情会迅速发展。耶稣仍要工作,而且,如果他揭示得太早的话,那工作便会受到妨碍。

    更甚的是,门徒还未明白耶稣当默西亚的意义。他告诉他们,他将在耶路撒冷受苦和死亡,但门徒却不理解。他们的心里仍带著旧有的默西亚模式。唯有在复活后,他们才开始明白。唯有在复活后,门徒才能够宣讲基督,因为在那时候,他们才明白他。

    真正令人惊讶的,是门徒很快忘记这次事件。伯多禄、雅各伯和若望已看见耶稣在光荣中显现,但他们的勇气在十字架下消失。伯多禄将三次否认耶稣。

    参考书目

    Abbey,MerrillR.andEdwards,O.C.,Proclamation,Epiphany,SeriesA(FortressPress,1974)

    Allison,DaleC.inVanHarn,Roger(ed.),TheLectionaryCommentary:TheologicalExegesisforSunday'sText.TheThirdReadings:TheGospels(GrandRapids:Eerdmans,2001)

    Barclay,William,GospelofMatthew,Vol.2(Edinburgh:TheSaintAndrewPress,1957)

    Bergant,DiannewithFragomeni,Richard,PreachingtheNewLectionary,YearA(Collegeville:TheLiturgicalPress,2001)

    Blomberg,CraigL.,NewAmericanCommentary:Matthew,Vol.22(Nashville:BroadmanPress,1992)

    Boring,M.Eugene,TheNewInterpreter'sBible,Vol.VIII(Nashville:Abingdon,1995)

    Brueggemann,Walter;Cousar,CharlesB.;Gaventa,BeverlyR.;andNewsome,JamesD.,TextsforPreaching:ALectionaryCommentaryBasedontheNRSV——YearA(Louisville:WestminsterJohnKnoxPress,1995)

    Bruner,FrederickDale,Matthew:Volume2,TheChurchbook,Matthew13-28(Dallas:Word,1990)

    Burgess,JosephA.andWinn,AlbertC.,Proclamation2:Epiphany,SeriesA(Philadelphia:FortressPress,1980)

    Craddock,FredB.;Hayes,JohnH.;Holladay,CarlR.;Tucker,GeneM.,PreachingThroughtheChristianYear,A(ValleyForge:TrinityPressInternational,1992)

    Gardner,RichardB.,BelieversChurchBibleCommentary:Matthew(Scottdale,Pennsylvania:HeraldPress,1990)

    Hagner,DonaldA.,WordBiblicalCommentary:Matthew14-28,Vol.33b(Dallas:Word,1995)

    Hamm,Dennis,LettheScripturesSpeak,YearA(Collegeville:TheLiturgicalPress,2001)

    Hare,DouglasR.A.,Interpretation:Matthew(Louisville:JohnKnoxPress,1993)

    Hedahl,SusanB.,Proclamation6:Epiphany,SeriesA(Minneapolis:FortressPress,1995)

    Hendriksen,William,andKistemaker,SimonJ.,NewTestamentCommentary:ExpositionoftheGospelAccordingtoMatthew,Vol.9(GrandRapids:BakerBookHouse,1973)

    Johnson,ShermanE.andButtrick,GeorgeA.,TheInterpreter'sBible,Vol.7(Nashville:Abingdon,1951)

    Keener,CraigS.,TheIVPNewTestamentCommentarySeries:Matthew,(DownersGrove,Illinois:InterVarsityPress,1997)

    Lockyer,HerbertSr.,Nelson'sIllustratedBibleDictionary(Nashville:ThomasNelsonPublishers,1986).

    Long,ThomasG.,WestminsterBibleCompanion:Matthew(Louisville:WestminsterJohnKnoxPress,1997)

    Morris,Leon,TheGospelAccordingtoMatthew(GrandRapids,Eerdmans,1992)

    Pilch,JohnJ.,TheCulturalWorldofJesus:SundaybySunday,CycleA(Collegeville:TheLiturgicalPress,1995)

    Senior,Donald,AbingdonNewTestamentCommentaries:Matthew(Nashville:AbingdonPress,1998)

    Soards,Marion;Dozeman,Thomas;McCabe,Kendall,PreachingtheRevisedCommonLectionary:Advent,Christmas,Epiphany,YearA(Nashville:AbingdonPress,1993)
圣经:若 4:5-42
    圣经:若4:5-42

    释经

    背景

    耶稣本来从犹太往加里肋亚去,不一定要经过撒玛黎雅(Samaria);因为尚有其他的路可走,如由耶里哥过约但河,沿河北行也可到达加里肋亚。不过经过撒玛黎雅是一条最普通的近路,故此耶稣选了这条路。耶稣从他所在的贝特商以南,上了阿克辣巴(Akraba)的山地,而进入舍根(Shechem)协根的平原(即以后所称的撒玛黎雅平原)。撒玛黎雅城就建在这平原西北的山上,是古时北国以色列的京城,在当时称为色巴斯忒特(Sebaste),现今阿剌伯人还保存此古名叫做色巴斯铁(Sebastye)。耶稣到了息哈尔,离此村约半公里有一口「雅各伯泉」,或「雅各伯井」,这井约有三十多公尺深。从这井向东北看,可见到赫巴耳山,向西南望,可见到革黎斤山(申27:4;,11-13;苏8:33)。圣祖时代的古城舍根(创12:6;48:22;苏24:32;民9;列上12章等)即在撒玛黎雅城西北约十公里处。可见耶稣所到的地方都是弥漫著宗教历史的色彩,尤其是与圣祖时代有重要关系的纪念地方(创12:6;33:18;34:4;37:12;48:22;苏24章等)。撒玛黎雅人和犹太人在宗教问题上,自古以来就结下了不解的仇恨。原因是当公元前721年北国被亚述王撒尔贡(Sargon)消灭后,大部分的人民都被充军异地,只有少数的人民留居在故乡。他们和那些由外方移来的民族互通婚姻,遂形成一种混血民族,他们的宗教因而成了一种混和式的宗教。这种形式的宗教造成了犹太人与撒玛黎雅人的分裂。因此当他们由巴比伦充军归国后,坚拒撒玛黎雅人参加修建圣殿的工作,但撒玛黎雅人不甘受此侮辱,遂决意要破坏他们修建圣殿的工作,以图报复,便在波斯朝廷控诉犹太人,惜朝廷的努力,终于阻止了修建圣殿的工作。自从公元前第四世纪撒玛黎雅人和犹太人在宗教问题上分裂后,便各自为政,撒玛黎雅人极力主张崇拜天主的真正地方,不是达味和撒罗满所选择的熙雍山(Mt.Sion),而是远在他们二位以前,先祖亚巴郎、依撒格、雅各伯所选择的革黎斤山(Mt.Gerizim)。他们之所以如此主张,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只认梅瑟五书为「圣经」,其他经典都不能和梅瑟五书有同等价值;另一方面也是出于报复之心。以上所述,全是为帮助读者明了本章所记述的事。这事是一件历史上的事迹,是圣史曾亲眼看到而加以记述的。至于耶稣和撒玛黎雅妇人的对话,我们毫不怀疑,做耶稣爱徒的若望,或是询问了自己的老师,或是询问了那位撒玛黎雅妇人,才有如此确实的记载。他把当时的一切情形,描写得如此详细,绝对不是一件凭空捏造的事实。他所描写的,都是他所看见,所听见的。

    5-10节

    5于是到了撒玛黎雅的一座城,名叫息哈尔,靠近雅各伯给他儿子若瑟的庄田,6在那里有「雅各伯泉」。耶稣走累了因行路疲倦,就顺便坐在泉傍;那时,大约是第六时辰。7有一个撒玛黎雅妇人来汲水,耶稣向她说:「请给我点水喝!」8那时,他的门徒已往城里买食物去了。9那撒玛黎雅妇人就回答说:「你既是个犹太人,怎么向我一个撒玛黎雅妇人要水喝呢?」原来,犹太人和撒玛黎雅人不相往来。10耶稣回答她说:「若是你知道天主的恩赐,并知道向你说:给我水喝的人是谁,你或许早求了他,而他也早赐给了你活水。」

    为什么有时称那泉为井?──因为按古时的传授是雅各伯挖成的,故称为井;又因为那里里面的水是自然涌出来的,故又称为泉。并且圣史还如1:39一样,记述「那时大约是第六时辰」(即中午),又描写耶稣的疲倦状态说:「就顺便坐在泉傍」。我们不要忘记这行路疲倦了的耶稣,就是若所极口颂扬的永远天主的圣言。7节「有一个撒玛黎雅妇人….」:不是说这妇人是撒玛黎雅城里里的人,因为从「雅各伯泉」到撒玛黎雅城相去才在十余公里以上,她不能从那么远的地方来打水,也不能那么迅速地再回城,又那么迅速地再回到耶稣那里里(28-30节)。这只是说她是属于撒玛黎雅民族的一个妇女。不论这妇人的品行是多么放荡,她的生活是多么不道德,但她对于撒玛黎雅人和犹太人在宗教问题上的关系,却知道得非常清楚(德50:25)。这妇人并无意拒绝耶稣要水喝的这点小事,只不过愿意这个犹太人知道,向她要水喝的人是与他势不两立的敌人。至于这妇人怎样认出耶稣是犹太人来,这或许是由于耶稣所著的服装,也许是由于他说话的口音而看出来的。耶稣回答撒玛黎雅妇人的话,非常美妙:「若是你知道天主的恩赐赏赐」(10节),意思是说:如果你知道向你要水的这人,是降生为人的天主子,以色列人所久已期望的默西亚,你一定先向他要求活水喝了。

    11-12节

    11那妇人问说:「先生,你连汲水器也没有,而井又深,你从那里得那活水呢?12难道你比我们的祖先雅各伯还大吗?他留给了我们这口井,他和他的子孙以及他的牲畜,都曾喝过这井里的水。」

    「活水」二字(如3:3的「由上」二字)含有双关的意思:一是指流动的水,如江河泉等的水,其他不流动的水,如池塘的水不能算是活水。但「雅各伯泉」的水是涌出来的,所以算是活水。可是因为井太深,不如地面上的泉水那么容易得到,没有打水器具,居然随口给人应许这样活水的人,可能不是一位平常的人。为此那妇人尊称耶稣为「主」(等于说「先生」),;但她又在怀疑,莫非这个人超过我们的祖先雅各伯?二是指各样的圣宠神恩,特别是指耶稣要赐给人的天主圣神(7:39,38)。这位妇人当然不会立时明白这样深奥的道理,耶稣只不过用「活水」做个引子,领她按步就班地明白天上的事理。「水」在旧约上多次用来表示天主的恩赐和智慧(箴13:14;14:27;德15:2-3等),或默西亚时代的幸福(匝14:8;则47:1;岳3:18等);有时竟用「水」或「活水」来表示天主自己(咏36:9;耶2:13;17:13)。在歌雅4:15竟以神秘的新妇比于「从黎巴嫩里巴嫩下来的活水泉」(参见默7:11;22:1)。

    13-14两节

    13耶稣回答说:「凡喝这水的,还要再渴;14但谁若喝了我赐与他的水,他将永远不渴;并且我赐给他的水,将在他内成为涌到永生的水泉。」

    耶稣说明了他要赐给人的「活水」的德能:无论谁喝了他所赐给的「活水」便永不会再渴;并且这「活水」在他内要成为「涌向永生的水泉」,换句话说,谁领受了耶稣所赐给的圣神,他的灵魂就再不会感到饥渴,并且圣神在他内要引他到永生的活泉──天主圣父那里里去。殉道的圣依纳爵(AdRomanos.7.2)把这活水形容得很美妙:「我的情欲已被钉死了,在我心内再没有爱世物的火焰,而只有活水,它从里里面向我说:到天父那里里去罢!」德24:29所说的「凡食我的,还要饥饿;凡饮我的,还要饥渴。」似乎与耶稣所说的这话相冲突。其实不然,因为旧约作者的意思是说:谁领受那与法律具体化了的天主的智慧,总感到不满足。但吾主耶稣却远远超过法律,谁得了他所赐给的天主圣神,必会感到满足(参阅6:35;默7:16;依49:10)。

    15-18节

    15妇人说:「先生,请给我这水罢!免得我再渴,也免得我再来这里汲水。」16耶稣向她说:「去,叫你的丈夫,再回这里来。」17那妇人回答说:「我没有丈夫。」耶稣说:「你说:我没有丈夫,正对;18因为你曾有过五个丈夫,而你现在所有的,也不是你的丈夫:你说的这话真对。」

    撒玛黎雅妇人到现在还没有明白耶稣所说的「活水」的真意义,一味向耶稣要求喝了不会再渴的「活水」,免得她再辛辛苦苦地到这里里来打水。但以寻觅亡羊为己任的救世主,似乎非藉著这个机会找回这个可怜的亡羊不可,就直截了当地给了她一个意想不到的打击,说出了她的恶行:「你曾有过五个丈夫,而你现在所有的,也不是你的丈夫。」(18节)这些话可能只是撮要,吾主耶稣给这妇人所说的话也许还更多些,因为她对她的同乡人们说:「有一个人说出了我所作过个的一切事」(4:29)。所说的五个丈夫并不是象征的说法,因为他们既不是象征撒玛黎雅人所认为圣经的梅瑟五书,也不是象征他们所崇拜的的五个邪神,其实按列下17章所载撒玛黎雅所崇拜的共有七个神;更不是象征巫术士四西满所说的五德(宗8:9-11)。这妇人也不是象征撒玛黎雅民族或举世人类崇拜偶像的恶习,她确实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女人,那末她所有过的五个男人也应确实是有血有肉的男人。圣史的道理───耶稣确实是世界的救主(42节),绝不能以这些凭空的象征为依据,而是依据实有的事实。在这可怜的女人身上他看到了异民对福音所有的态度,正如他在尼苛德摩身上看到了法利塞人对福音所有的态度一样。

    19-24节

    19妇人向他说:「先生,我看你是个先知。20我们的祖先一向在这座山上朝拜天主,你们却说:应该朝拜的地方是在耶路撒冷。」21耶稣回答说:「女人,你相信我罢!到了时候,你们将不在这座山,也不在耶路撒冷朝拜父。22你们朝拜你们所不认识的,我们朝拜我们所认识的,因为救恩是出自犹太人。23然而时候要到,且现在就是,那些真正朝拜的人,将以心神以真理朝拜父,因为父就是寻找这样朝拜他的人。24天主是神,朝拜他的人,应当以心神以真理去朝拜他。」

    撒玛黎雅妇人最先猜想耶稣要显奇迹(11,15节),故称他为「先生」;现在听到他说出自己的隐密,便称他为「先知」。但她不愿这位犹太先知考问她的浪漫生活,便立刻转变话头,提出了撒玛黎雅人和犹太在宗教上的争辩问题。耶稣看出这妇人羞涩不安的神态。就温和地给她讲明了真宗教的精神。既然这妇人承认耶稣是先知,耶稣便先叫她相信自己,然后给她讲明真宗教的精神究在何处。23节「时候来到」:即言如今圣言已降生为人,非但犹太人和撒玛黎雅人,而且全界整个人类,都要以心神以真理来朝拜天父。「以心神以真理」朝拜天主,是说要以儿女孺慕的心情,诚心正意地朝拜天主,因为真正的敬礼全在于以赤子的诚心,向往爱慕天主(若一3:18;若二3:,4;若三2:,3;弟前2:1)。这样,宗教就纯洁化了:敬礼不是外表的礼节和仪式,而是内心的爱情和诚实(依1:11;29:13;耶6:20;亚5:21-26;咏50:7-23等处)。如果我们细心研究新约的精神,吾主耶稣的话含有一层更深的意义:「真理」表示他所启示的「真道」,而「心神」原文只作「神」,是表示天主圣神。的确,天主的儿女之诚实崇拜是在基督内,是由圣神引动的。

    25-26节

    25妇人说:「我知道默西亚──意即基督──要来,他一来了,必会告诉我们一切。」26耶稣向她说:「同你谈话的我就是。」

    在耶稣的时代,撒玛黎雅人和犹太人一样,都在等候著默西亚的来临。但撒玛黎雅人既然只认梅瑟五书为圣经,所以他们所希望的默西亚便是第二个梅瑟(申18:15),即是一位大先知,也是一位强有力的领袖。撒玛黎雅人称呼所等候的默西亚为「塔厄布」(Taeb)意即「归来者」,即暗示默西亚就是要归来的梅瑟。他来到后,就要澈底解决一切宗教的问题。26节耶稣给撒玛黎雅妇人清清楚楚地说明了要来的默西亚就是他自己。

    27-29节

    27正在这时,他的门徒回来了,他们就惊奇他同一个妇人谈话;但是没有人问:「你要什么?」或:「你同她谈论什么?」28于是那妇人撇下自己的水罐,往城里去向人说:29「你们来看!有一个人说出了我所作过的一切事:莫非他就是默西亚吗?」

    当时的犹太人及撒玛黎雅人和古时的我国人一样。严格遵守「男女有别」的名教,甚至在街市上连丈夫也不可和自己的妻子交谈。如今耶稣不但和一个女人谈话,而且和一个敌国的女人谈话,门徒看到这种光景,自然不免要惊奇,因为这确是一件异乎寻常的事(27节)。撒玛黎雅妇人听了耶稣的话,心中非常感动,遂急忙回城里里去,请同城的人来看她所遇到的默西亚(28-29节)。她的一片热心,真可与耶稣第一批门徒的热心先后媲美(1:35-51),她更给后世的人遗留下善与人同的芳表,教训世人:若自己找到了耶稣,不要私心自承,独自享受这种天恩,还要引领那些尚未信仰耶稣的人,来归依耶稣。

    30-38节

    30众人从城里出来,往他那里去。31这其间,门徒请求耶稣说:「辣彼,吃罢!」32他却回答说:「我已有食物吃,那是你们所不知道的。」33门徒便彼此问说:「难道有人给他送来了吃的吗?」34耶稣向他们说:「我的食物就是承行派遣我者的旨意,完成他的工程。35你们不是说:还有四个月才到收获期吗?看,我给你们说:举起你们的眼,细看田地,庄稼已经发白,可以收割了。36收割的人已领到工资,且为永生收集了果实,如此,撒种的和收割的将一同喜欢。37这正如俗语所说的:撒种的是一人,收割的是另一人。38我派遣你们在你们没有劳过力的地方去收割;别人劳了力,而你们去收获他们劳苦的成果。」

    耶稣由有形的活水引撒玛黎雅妇人明白了涌向永生的无形的活水,现在要由这物质的肉身食物,引他的门徒了解精神的灵魂食物;换句话说,愿意门徒深刻明了灵魂若没有精神的食粮,就如肉身不吃物质的食粮,必不能生活。耶稣且说明了,灵魂的食粮就是承行天主的旨意。既然天主的旨意是要耶稣实行救赎的工程,而耶稣已经救了这位撒玛黎雅妇人,为此他说他已有了食粮。「还有四个月才到收获期。」是当时流行的一句成语,它的意义是说:由播种到开始收获至少为四个月,但在耶稣看来,收获的时期已经来到了。耶稣指那发白的庄田───在五、六月间任何一日的中午稼穑常放射银色的白光,也许耶稣当时也看见了撒玛黎雅城里里的人向他蜂拥来,遂给他的门徒说:「举起你们的眼来,细看田地,庄稼已经发白,可以收割收获了。」救赎人类的时期已经来到,我们工作罢!工人工作的目的在乎收获,并收集果实为获得永生。永生是这项工作最后的结果,所以非但收获者要喜乐,连播种者也要喜乐。虽然「撒种的是一人,收获的是另一人」,但收成终究归于这两等人,为此他们都要喜乐。往日的先知和前圣先贤好像撒种的工人,而耶稣的门徒却成了收获的工人,这就是说新约的宗徒负起了旧约的先知的劳苦。劳苦的时间虽不同,但劳苦的田地却相同,田地的主人也相同,各人应得的工资都是丰厚的。喜乐是劳苦的结果,永生是他们的终向。换句话说:旧约和新约是分不开的,吾主耶稣是两者中的中保,引人达到永生即是天父和圣子的大志鸿愿。

    39-42节

    39城里有许多撒玛黎雅人信从了耶稣,因为那妇人作证说:「他向我说出了我所作过的一切。」40这样,那些撒玛黎雅人来到耶稣前,请求他在他们那里住下;耶稣就在那里住了两天。41还有更多的人因著他的宣讲论,信从了他。42他们向那妇人说:「现在我们信,不是为了你的话,而是因为我们亲自听见了,并知道他确实是世界的救主。

    撒玛黎雅人听到耶稣的话便信仰了耶稣,只就这点来说,已远超过耶路撒冷的人了,因为他们不但听了耶稣的话,而且见了耶稣所显的许多奇迹,但他们仍是怀疑不信(2:23-25)。耶稣在撒玛黎雅人那里里住了两天,给他们讲了天国的道理,结果有不少的人相信了他,并承认他是「世界的救主」(若一4:14)。耶稣在撒玛黎雅所撒的福音种子,在他复活后,大都发芽、生长、而结了信德的果实。

    参考书籍

    Abbey,MerrillR.andEdwards,O.C.,Proclamation:Epiphany,SeriesA(Philadelphia:FortressPress,1974)

    Barclay,William,TheDailyStudyBible,"TheGospelofJohn,"Vol.1(Edinburgh:TheSaintAndrewPress,1955)

    Beasley-Murray,GeorgeR.,WordBiblicalCommentary:John(Nashville:ThomasNelsonPublishers,1999)

    Bergent,DianneandFragomeni,Richard,PreachingtheNewLectionary,YearA(Collegeville:LiturgicalPress,2001)

    Borchet,GeraldL.,NewAmericanCommentary:John,Vol,25A(Nashville:BroadmanPress,1996)

    Brown,Raymond,TheAnchorBible:TheGospelAccordingtoJohnI-XII(GardenCity:Doubleday,1966)

    Bruce,F.F.,TheGospelofJohn(GrandRapids:WilliamB.EerdmansPublishingCo.,1983)

    Brueggemann,Walter;Cousar,CharlesB.;Gaventa,BeverlyR.andNewsome,JamesD.,TextsforPreaching:ALectionaryCommentaryBasedontheNRSV——YearA(Louisville:WestminsterJohnKnoxPress,1995)

    Burgess,JosephA.andWinn,AlbertC.,Proclamation2:Epiphany,SeriesA(Philadelphia:FortressPress,1980)

    Campbell,CharlesL.,inVanHarn,Roger(ed.),TheLectionaryCommentary:TheologicalExegesisforSunday'sText.TheThirdReadings:TheGospels(GrandRapids:Eerdmans,2001)

    Carson,D.A.,ThePillarNewTestamentCommentary:TheGospelAccordingtoJohn(GrandRapids:WilliamB.EerdmansPublishingCo.,1991)

    Craddock,FredR.;Hayes,JohnH.;Holladay,CarlR.;andTucker,GeneM.,PreachingThroughtheChristianYearA(ValleyForge:TrinityPressInternational,1992)

    Gossip,ArthurJohnandHoward,WilbertF.,TheInterpreter'sBible,Volume8(Nashville:Abingdon,1952)

    Hedahl,SusanB.,Proclamation6:Epiphany,SeriesA(Minneapolis:FortressPress)

    Moloney,FrancisJ.,SacraPagina:TheGospelofJohn,Vol.4(Collegeville,MN:TheLiturgicalPress,1998)

    Morris,Leon,TheNewInternationalCommentaryontheNewTestament:TheGospelAccordingtoJohn(Revised)(GrandRapids:WilliamB.EerdmansPublishingCo.,1995)

    O'Day,GailR.,TheNewInterpreter'sBible,VolumeIX(Nashville:Abingdon,1995)

    Sloyan,Gerald,"John,"Interpretation(Atlanta:JohnKnoxPress,1988)

    Smith,D.Moody,Jr.,AbingdonNewTestamentCommentaries:John(Nashville:Abingdon,1999)

    Sweet,Leonard,"UsedbytheLord,"Homiletics,Jan.14,1990

    Williamson,Lamar,Jr.,PreachingtheGospelofJohn:ProclaimingtheLivingWord(Louisville:WestminsterJohnKnoxPress,2004)
圣经:若 9:1-41
    圣经:若9:1-41

    释经

    1-5节:他看见了一个生来瞎眼的人

    1耶稣前行时,看见了一个生来瞎眼的人。2他的门徒就问他说:「辣彼,谁犯了罪?是他,还是他的父母,竟使他生来瞎眼呢?」3耶稣答覆说:「也不是他犯了罪,也不是他的父母,而是为叫天主的工作在他身上显扬出来。4趁著白天,我们应该做派遣我来者的工作;黑夜来到,就没有人能工作了。5当我在世界上的时候,我是(希腊文:eimi)世界的光。」

    「辣彼,谁犯了罪?是他,还是他的父母,竟使他生来瞎眼呢?」(2节)。门徒的问题假设痛苦的是由罪恶引致的。这可能是父母的罪过。出20:5说:「我,上主,你的天主是忌邪的天主;凡恼恨我的,我要追讨他们的罪,从父亲直到儿子,甚至三代四代的子孙」──这思想在出34:7;户14:18以及申5:9等重复。

    或者,这可能是瞎子的罪过。如果是这样的话,他的罪就是必然在母胎中出现,因为他是生来的瞎子。按照当时的犹太人思想,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反省到雅各伯和厄撒乌在母胎中的博斗。

    瞎子和他的父母肯定习惯听到瞎眼是罪过的结果。他们可能假设那人之所以瞎眼,不知怎样是他们的过错。他们甚至可能对于导致瞎眼的个别罪过有自己的理论。他们每次听到有人提出罪过与痛苦之间的连系时,他们会更加感到痛苦。

    「也不是他犯了罪,也不是他的父母,而是为叫天主的工作在他身上显扬出来」(3节)。耶稣否认那人的痛苦是由罪过导致的。他的情况反而是一个机会,让耶稣治愈那人,从而揭示天主的工程。我们应记得,天主的工程可能藉著逆境而揭示的,我们的信仰在逆境中可能是令人信服的见证。

    然而,我们也不应忘记,罪过与痛苦之间是有连系的。在这瞎子的情况中,那不是真实的,但时常是真实的。并非所有的痛苦是罪过导致的,但所有罪过都导致痛苦。耶稣给显示我们,罪与痛苦并非总是相关的,也并非从不相关的。当我犯时,便会伤害自己和最亲近的人。

    耶稣表示,罪恶不是这瞎子的疾病的原因。门徒以为事情是这样,但他们是错的。

    「我们应该做派遣我来者的工作;黑夜来到,就没有人能工作了」(4节)。「我们」一词包括门徒,也及于今日的教会。我们必须有一份迫切感,因为当我们不能工作,时间便来了。在末世意义上──基督第二次来临──这是真实的,但在另一个意义上,这也是真实的。例如,有一个邻居最近突然去世。我曾经常与他交谈,但从没有给他见证我的信仰。现在,机会已失去,不会再回来。有一天,我也会死亡的。不论我行什么善,都必须在我还生活和能够的时候去做。

    「当我在世界上的时候,我是世界的光」(5节)。光明与黑暗是本福音有关善与恶的象征。本福音的序言宣告,圣言把光明带给众人。「光在黑暗中照耀,黑暗决不能胜过他」(1:4-5)。

    「当我在世界上的时候」暗示什么要来──耶稣的苦难。他将要死亡,而黑暗将降临在他的门徒身上。由于复活和圣神的恩赐,黑暗将是暂时的──但毕竟是可怕的。

    「我是(希腊文:eimi)世界的光」(5节)。在本福音有几句「我是」(egoeimi)──使人想起天主在出3:14的回应:「我是自有者。」在本节经文里,我们发现eimi而不是egoeimi,但意思是相同的。较早前,耶稣用egoeimi来宣告他是世界的光(8:12)。

    耶稣是世界的光,他来启迪人认识天主。这瞎子代表一个机会,让耶稣展示他带来光明的使命。他将把身体的光明带给一个瞎子,正如他会把属灵的光明带给世界。

    6-7节:他去了,洗了,回来就看见了

    6耶稣说了这话以后,便吐唾沫在地上,用唾沫和了些泥,把泥抹在瞎子的眼上,7对他说:「去,到史罗亚水池里洗洗罢!」──史罗亚解说「被派遣的」──瞎子去了,洗了,回来就看见了。

    我们要注意,那人没有表达信德或要求治愈。他的角色是被动的,直至他在史罗亚水池洗。

    当时的人相信唾液的医治用途。在此,在耶稣的手里,民间药方变成身体的治愈和属灵的启示的媒介。

    在很早以前,希则克雅王在面对亚述攻城时,从克德龙谷开凿一条长长的隧道,让水源进入耶路撒冷,以保护城中的食水供应(编下32:2-8,30;依22:9-11;列下20:20)。史罗亚水池是位于城内隧道尽头的蓄水池。

    作者指出,史罗亚解作「派遣」(apestalmenos──与apostle同一字根)。在本福音,耶稣是被派遣的那一位。他说:

    ──「你们认识我,也知道我是那里的;但我不是由我自己而来,而是那真实者派遣我来的,你们却不认识他;我认识他,因为我是出于他,是他派遣了我」(7:28-29)。

    ──「那么,父所祝圣并派遣到世界上来的,因为说过:我是天主子,你们就说:你说亵渎的话么?」(10:36)。

    ──「看见我的,也就是看见那派遣我来的」(12:45)。

    耶稣「吐唾沫在地上,用唾沫和了些泥,把泥抹在瞎子的眼上」(6节)。耶稣利用泥土,使人想起创世的故事,天主从地上的灰泥带来生命(创2:7)。耶稣治愈瞎子,这行动是创造的,而不只是恢复的。那人生来瞎眼,从没有享受那可以恢复的视力。耶稣反而从exnihilo(空虚)创造视力,正如天主从空虚中创造世界。

    「到史罗亚水池里洗洗罢」(7节)。耶稣指示那些在水池里洗洗,使人想起纳亚曼和厄里叟的故事(列下5:9-14)。在两个例子,洗涤是必要的,治疗者没有陪同病人到水池,而治愈只在那人服从后发生的。

    「瞎子去了,洗了,回来就看见了」(7节)。那人被治愈了。不但他的眼睛被治好了,但第二个奇迹也出现。当耶稣治愈这人的眼睛,他也给予他精神的能力来理解他所看见的东西(Hoezee,521)。

    8-12节:

    8于是,邻居和那些素来曾见他讨饭的人,就说:「这不是那曾坐著讨饭的人么?」9有的说:「就是这人。」有的说:「不,是另一个很相似他的人。」那人却说:「就是我。」10他们问他说:「你的眼睛究竟是怎样开的呢?」11他答覆说:「名叫耶稣的那个人,和了些泥,抹在我的眼上,给我说:你往史罗亚去洗洗罢;我去了,洗了,就看见了。」12他们又问他说:「那个人在那里?」他说:「我不知道。」

    「这不是那曾坐著讨饭的人么?」(8节)。那人的邻居认出他,但也有人没有承认他。有人以为他是那个瞎子,有人以为他不过相似那瞎子。我们容易理解他们的混淆。一生的瞎眼是没法治好的,所以,这不可能是那瞎子。此外,他们已习惯看见他在路边讨饭。

    「不,是另一个很相似他的人」(9节)。那人看来已截然不同,因为他已看见了。我们的眼睛是心灵之窗。我们不但用眼睛来看其他人,而他们也透过我们的眼睛来我们。这人的眼睛是呆滞的和没有生命的。他的姿态和行为是一个讨饭的乞丐的行为。现在,他的眼睛已开了,而且充满光明。他感到惊讶和兴奋。他不再蹲伏在路上,或犹豫地在人群中行动,他不再是他们所认识的那人。难怪他们未能认出他来。

    「名叫耶稣的那个人,和了些泥」(11节)。群众的混淆给予那人机会,做耶稣的见证人。他的邻居问他是谁,并且发生了什么事──而他告诉了他们。这是四个质问的首个,其余三个则由法利塞人提出(15-17;18-23;24-34节)。

    13-17节:那天正是安息日

    13他们便将先前瞎眼的人,领到法利塞人那里。14耶稣和泥开他眼睛的那天,正是安息日。15于是法利塞人又诘问他怎样看见了。那人就向他们说:「他把泥放在我的眼上,我洗了,就看见了。」16法利塞人中有的说:「这人不是从天主来的,因为他不遵守安息日。」有的却说:「一个罪人怎能行这样的奇迹?」他们中间便发生了纷争。17于是,他们又问瞎子说:「对于那开了你眼睛的人,你说什么呢?」瞎子说:「他是一位先知。」

    「于是法利塞人又诘问他怎样看见了」(15节)。这是第二次质问──法利塞人的第一次。首先,他们问那人发生了什么事。当他告诉他们时,他们便把注意力转到安息日之上。从他们的角度来看,那人的情况是属于慢性的,而不是急性的。即使延迟到安息日结束才治愈,也不是生死攸关的。由于这是安息日,不论耶稣或瞎子都可心一起等待安息日结束。因此,法利塞人认耶稣已违反法律,在安息日履行不必要的工作。揉搓(把泥混和唾沫)是安息日禁止的其中一项行为(O'Day,653)。治病也是。把泥放在眼上也是(Barclay,52)。

    「一个罪人怎能行这样的奇迹?」(16节)。这是若望的讽刺语的一个例子。治愈瞎子是指向基督的一个神迹。瞎子明白那一点,但法利塞人拒绝看见──瞎子看见,但法利塞人看不见真理。

    我们怎能知道一个奇迹是指向真先知或假先知。按照瞎子的情况,法利塞人应用一个简单的测试。如果治愈违反天主的法律,它必定不是来自天主。然而,那规则导自他们作出错误的结论,因为他们依赖辣彼对法律的解释,而不是法律本身来决定什么是许可的和不许可的。换句话说,耶稣违反的,不是天主的法律,而是人对法律的解释。另一个问题是法利塞人的骄傲;他们自以为拥有光明,他们拒绝耶稣的光明。

    然而,法利塞人本身就这事也意见分歧。有人说:「一个罪人怎能行这样的奇迹?」他们继续质问那个瞎子的意见。在11节,那人认出治愈者是耶稣。现在,他对耶稣的理解显露出来,他回答:「他是一位先知。」在38节,他将采取最后的一步,称耶稣为主。

    18-23节:

    18可是犹太人不肯相信他先是瞎子而后看见了,等到叫了复明者的父母来,19问他们说:「这是你们的儿子么?你们说他生来就瞎么?怎么他现在竟看见了呢?」20他的父母答覆说:「我们知道这是我们的儿子,也生来就瞎。21如今他究竟怎么看见了,我们却不知道;或者谁开了他的眼睛,我们也不知道。你们问他罢!他已经成年,会说自己的事了。」22他的父母因为害怕犹太人,才这样说,因为犹太人早已议定:谁若承诺耶稣是默西亚,就必被逐出会堂。23为此,他的父母说:他己经成年,你们问他罢!

    「这是你们的儿子么?你们说他生来就瞎么?怎么他现在竟看见了呢?」(19节)。这是法利塞人提出三次质问中的第二次。法利塞人质问过那人后,便质问他的父母。第四部福音把质问者识别为「犹太人」,其意思是「犹太人权威」。父母也是犹太人──因此他们关注会被逐出会堂,因为这意味著遭到团体排斥,并与天主隔离。厄上10:8更认为一个人的财产会被充公。

    「他己经成年,你们问他罢」(21节)。由于父母感到害怕,所以很小心地──胆怯地──回应。他们肯定,这是他们的儿子,而他是生来瞎眼的,但他们不知道谁给他开眼。他告诉那些权威的人士,如果他们想得到答案,就应问他们的儿子发生了什么事。

    那是值得注意的!父母当然因为自己的儿子生来瞎眼而感到莫大的悲哀。他们可能感到内疚,假设他们要为儿子的残疾负责。他们要特别照顾他,保护他。眼见他在路上讨饭,他们必定感到痛苦。现在,他们突然看见儿子复明,却未能享受这个奇迹。他们发现自己陷于犹太权威人士与那个治愈儿子的人之间的争论。面对可能被逐出会堂,他们便遗弃儿子,说:「他己经成年,你们问他罢。」

    24-25节:有一件事我知道

    24于是法利塞人再把那先前瞎眼的人叫过来,向他说:「归光荣于天主罢!我们知道这人是个罪人。」25那人回答说:「他是不是罪人,我不知道;有一件事我知道:我曾是个瞎子,现在我却看见了。」

    这是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质问,即法利塞人的第三次质问。「归光荣于天主罢!」这句话,是一个技术词语,呼吁人真实,尤其在承认罪过方面(Howard,617)。权威人士要求那人肯定他们发现耶稣是罪人。

    法利塞人说,「我们知道」──是尼苛德摩所用的同一说话(3:2)。「知道」一词在本章节中重复出现了十一次。它是重要的,因为这是一个有关看见和知道的故事。法利塞人假设他们知道耶稣是罪人,但他们确实不知道他是谁,或者他从那里来(29节)。

    26-34节:

    26他们又问他说:「他给你作了什么?怎样开了你的眼睛?」27他回答说:「我已经告诉了你们,你们不听;为什么又愿意听呢?莫非你们也愿意做他的门徒么?」28他们辱骂他说:「你去做他的门徒好了!我们是梅瑟的门徒。29我们知道:天主曾给梅瑟说过话;至于这人,我们不知道他是从那里来的。」30那人回答说:「这真奇怪!你们不知道他是从那里来的,他却开了我的眼睛。31我们都晓得天主不俯听罪人,只俯听那恭敬天主,并承行他旨意的人。32自古以来从未听说:有人开了生来就是瞎子的眼睛。33这人若不是由天主来的,他什么也不能做。」34他们却向他说:「你整个生于罪恶中,竟来教训我们?」便把他赶了出去了。

    「我已经告诉了你们,你们不听;为什么又愿意听呢?莫非你们也愿意做他的门徒么?」(27节)。这人嘲弄质问者,表现出很大的勇气。他的一生都活在黑暗里,并突然发现自己受到质问者注意。大多数人会被压倒,但这人却说:「他是不是罪人,我不知道;有一件事我知道:我曾是个瞎子,现在我却看见了。」他拒绝被拖进一些他不知道的意见,并有信心地表明他所知道的。他的见证的能力反映在当权者的愤怒。他们竟发现输给一个乞丐。尽管他们能够详细提出法律的细节,却被他的个人作证驳倒。

    「你去做他的门徒好了!我们是梅瑟的门徒。我们知道:天主曾给梅瑟说过话;至于这人,我们不知道他是从那里来的」(29节)。这节经文描述在本福音成书时,法利塞人与教会之间的冲突。法利塞人自认为梅瑟的门徒,而本福音的读者「知道圣史给这样的姿态提供什么答案。这就是:如果犹太人确实明白梅瑟写了什么,他们便会掌握他对耶稣的描述(5:39-40)。在最后一天,梅瑟本身将是他们的指控者(5:45-46)」(Carson,374)。

    「这真奇怪!」(30节)。这段经文充满讽刺语:

    ──瞎子看见,但那些有眼睛的人选择不看真理。

    ──当权者要求那人藉谴责耶稣为罪人而归光荣于天主,但那人藉著为基督作见证而归光荣于天主。

    ──当权者继续质问,企图在那人的证言中发现漏洞。他的反应则是询问他们是否愿意做耶稣的门徒。

    ──当权者表示,梅瑟的权威是来自天主,但他们不知道耶稣从那里来──暗示他必然不是来自天主。那人在回应时却指出一个显明的真理:「这人若不是由天主来的,他什么也不能做!」

    ──当权者暗示,一个人不能同时是梅瑟和耶稣的门徒,而必须选择其中一人。第四部福音的讯息是,一个人只可能藉著忠于耶稣而忠于梅瑟。

    ──当权者重申「我们知道」,却重复披露他们的无知(和他们的盲目)。

    ──当权者指控那人企图教训他们。读者意识到他能够这样做,但他们拒绝学习(或看见)。

    「我们都晓得天主不俯听罪人」(31节)。我们必须谨记背景。先前的瞎子推翻他的质问者,这是嘲弄。在别处,圣经给我们肯定,天主确实聆听和宽恕那些承认罪过的罪人(若一1:9)。

    「便把他赶了出去了」(34节)。他们把他逐出会堂,或者纯粹叫他离开?如果是前者,那么,逐出会堂是永久的或是暂时的?22节使人觉得,他们把他逐出会堂,但学者在这一点上却意见分歧。大多数人认为这是驱逐,但Brown却说:「这是纯粹逐离他们的面前」(Brown,375)。任何驱逐将是激烈的谴责,而永远的驱逐将是宗教、社会,以及财等方面的灾难。

    35-38节:

    35耶稣听说他们把他赶出去了,后来遇见了他,就给他说:「你信人子么?」36那人便回答说:「主,是谁,好使我去信他呢?」37耶稣对他说:「你已看见他了,和你讲话的就是!」38他遂说道:「主,我信。」遂俯伏朝拜了耶稣。

    「耶稣听说他们把他赶出去了,后来遇见了他……」(35节)。在人需要的时候,耶稣便来到他那里。金口若望说:「犹太人把那人赶出会堂;会堂的主却找到了他」(Barclay,57)。

    「初期阅读若望福音的读者无疑在耶稣的再现找到很大的希望。他们很多人遭会堂排斥」(Brueggemann,217)。

    「你信人子么?」(35节)。首先,他治愈那人,而现在他问那人是否相信──其意义是:「你信任我吗?」在这语境内,人子所指的是「天主降生的启示,他把他的生命赐给世界」(参阅3:13-14;6:53;6:27;12:23;13:31…)(Borchet,323)。

    「主,是谁,好使我去信他呢?」(36节)。法利塞人先倾向于不相信耶稣,这人则先倾向于相信。他曾经验耶稣的怜悯和德能。现在,耶稣只要填满空白之处,所以那人知道要相信谁。当耶稣承认自己是人子,那人承认他的信仰并朝拜他──他属灵的眼睛开启的最后一步。

    「他遂说道:『主,我信。』遂俯伏朝拜了(希腊文:prosekunesen)耶稣」(38节)。Prosekunesen可解作「表现很大的顺从/尊重」或「朝拜」。学者就这个意思上意见分歧,但语境似乎是倾向于「朝拜」。

    39-41节:

    39耶稣遂说:「我是为了判别,才到这世界上来,叫那些看不见的,看得见;叫那些看得见的,反而成为瞎子。」40有些和他在一起的法利塞人,一听了这话就说:「难道我们也是瞎子么?」41耶稣回答说:「你们如果是瞎子,就没有罪了;但你们如今说:我们看得见,你们的罪恶便存留下来了。」

    耶稣没有强迫瞎子或当权者相信或不信。他行动的方式揭示天主的光荣,并让人自行选择。瞎子的回应是相信,而当权者的回应是不信。我们想起耶稣对尼苛德摩的话:

    天主竟这样爱了世界,甚至赐下了自己的独生子,使凡信□的人不至丧亡,反而获得永生,因为天主没有派遣子到世界上来审判世界,而是为叫世界藉著□而获救。那信从□的,不受审判;那不信的,已受了审判,因为他没有信从天主独生子的名字(3:16-18)。

    耶稣没有夺去法利塞人的视力,他们之所以盲目,是因为他们拒绝看见。他们骄傲,假设自己看得清楚,并拒绝任何与他们信念不一致的事物。耶稣没有审判他们,但他们经已被审判,因为他们没有相信天主子。

    这个「审判的原则……见于整部福音。这个标记证实一个试探,显示出那些看到治愈的人的信德或无信」(Howard,619)。

    法利塞人抗议:「难道我们也是瞎子么?」他们当然是瞎眼,因为他们拒绝不看。耶稣告诉他们,他们更好是瞎眼,因为这样,他们就不需为他们的罪负责。「但你们如今说:我们看得见,你们的罪恶便存留下来了。」他们把瞎子描述为罪人,他们的证据就是他的痛苦。耶稣现在把他们描述为罪人,证据是他们拒绝看见耶稣、世界的光。

    参考书目

    Barclay,William,TheDailyStudyBible,"TheGospelofJohn,"Vol.1(Edinburgh:TheSaintAndrewPress,1955)

    Bergent,DianneandFragomeni,Richard,PreachingtheNewLectionary,YearA(Collegeville:LiturgicalPress,2001)

    Borchet,GeraldL.,NewAmericanCommentary:John,Vol,25A(Nashville:BroadmanPress,1996)

    Brown,Raymond,TheAnchorBible:TheGospelAccordingtoJohnI-XII(GardenCity:Doubleday,1966)

    Brueggemann,Walter;Cousar,CharlesB.;Gaventa,BeverlyR.andNewsome,JamesD.,TextsforPreaching:ALectionaryCommentaryBasedontheNRSV——YearA(Louisville:WestminsterJohnKnoxPress,1995)

    Carson,D.A.,ThePillarNewTestamentCommentary:TheGospelAccordingtoJohn(GrandRapids:WilliamB.EerdmansPublishingCo.,1991)

    Craddock,FredR.;Hayes,JohnH.;Holladay,CarlR.;andTucker,GeneM.,PreachingThroughtheChristianYearA(ValleyForge:TrinityPressInternational,1992)

    Gomes,PeterJ.,Proclamation6:Lent,SeriesA(Minneapolis:FortressPress)

    Gossip,ArthurJohnandHoward,WilbertF.,TheInterpreter'sBible,Volume8(Nashville:Abingdon,1952)

    Gower,Ralph,TheNewMannersandCustomsofBibleTimes(Chicago:MoodyPress,1987)

    Hoezee,Scott,inVanHarn,Roger(ed.),TheLectionaryCommentary:TheologicalExegesisforSunday'sText.TheThirdReadings:TheGospels(GrandRapids:Eerdmans,2001)

    Kingsbury,DeanandPennington,Chester,Proclamation2:Lent,SeriesA(Philadelphia:FortressPress,1980)

    Madsen,GeorgeH.O.,LectionaryBibleStudies,TheYearofMatthew,Lent-Easter,StudyBook(Minneapolis:AugsburgPublishingHouse,1977)

    O'Day,GailR.,TheNewInterpreter'sBible,VolumeIX(Nashville:Abingdon,1995)

    Sacks,Oliver,"ANeurologist'sNotebook:ToSeeandNotSee,"TheNewYorker,May10,1993.

    Sloyan,Gerald,Interpretation:John(Atlanta:JohnKnoxPress,1988)

    Smith,CharlesW.F.andKoester,Helmut,Proclamation:Lent,SeriesA(Philadelphia:FortressPress,1974)

    Smith,D.Moody,Jr.,AbingdonNewTestamentCommentaries:John(Nashville:Abingdon,1999)
圣经:若 11:1-45
    圣经:若11:1-45

    释经

    1-6节:他看见了一个生来瞎眼的人

    1有一个病人,名叫拉匝禄,住在伯达尼,即玛利亚和她姊姊玛尔大所住的村庄。2玛利亚就是那曾用香液傅抹过主,并用自己的头发擦干过他脚的妇人,患病的拉匝禄是他的兄弟。3他们姊妹二人便派人到耶稣那里说:「主啊!你所爱的病了!」4耶稣听了便说:「这病不致于死,只是为彰显天主的光荣,并为叫天主子因此受到光荣。」5耶稣素爱玛尔大及她的妹妹和拉匝禄。6当他听说拉匝禄病了,仍在原地逗留了两天。

    「有一个病人,名叫拉匝禄,住在伯达尼」(1节)。拉匝禄是厄肋阿匝尔的一种形式,解作「天主助佑了。」我们不应把这个拉匝禄跟路16的拉匝禄混淆。

    「住在伯达尼,即玛利亚和她姊姊玛尔大所住的村庄」(1节)。玛利亚与玛尔大也见于路10:38-42。耶稣在那次场合正在他们的家里,并将在若12:1-8再次来到他们的家里。在那次场合中,玛利亚将用珍贵的油来傅抹他,并用自己的头发来擦干他的脚──耶稣把这次傅油解作预备他的安葬(12:8)。

    福音提及超过一个伯达尼。这是犹大的伯达尼,位于距离耶路撒冷两哩。

    「他们姊妹二人便派人到耶稣那里说:『主啊!你所爱的病了!』」(3节)。玛利亚和玛尔大派人告诉耶稣拉匝禄病了,但没有清楚要求他要来伯达尼。也许他们的通知已暗示她们的要求。也许她们相信耶稣可治愈远方的拉匝禄。然而,她们知道耶稣是关心的,也希望他会治愈他所爱的拉匝禄。

    「这病不致于死,只是为彰显天主的光荣,并为叫天主子因此受到光荣」(4节)。拉匝禄的病是为彰显天主的光荣,这里有两个意义:

    ──首先,当耶稣复活拉匝禄,人们会因奇迹而光荣天主。

    ──其次,在本福音,耶稣的光荣包括十字架。45-53节清楚显示,拉匝禄的复活导致耶稣的死亡,换句话说,是导向他的光荣的另一个说法。

    耶稣表示,拉匝禄的病不致于死。拉匝禄将会死亡,但耶稣会复活他。讽刺的是,拉匝禄的治愈/复活将导致耶稣的死亡(46-53节)。

    「耶稣素爱玛尔大及她的妹妹和拉匝禄。当他听说拉匝禄病了,仍在原地逗留了两天」(5-6节)。耶稣不但爱拉匝禄,也爱玛尔大和玛利亚。这样,我们感到惊讶,他却延迟了两天才起程。即使他有力量使拉匝禄从死者中复活,但是,如果拉匝禄死亡,玛利亚和玛尔大将是悲伤。但是,为什么耶稣没有立即去到她们那里?这里有两个理由:

    ──第一,耶稣不能及时阻止拉匝禄的死亡。他只是延迟了两天才前往伯达尼(6节),但他抵达伯达尼的时候,拉匝禄已死了四天(39节)。如果耶稣立即起程──早两天──拉匝禄已在抵达伯达尼前已去世了两天。

    拉匝禄可能在传信者来到耶稣那里之前已去世。耶稣「到约旦河对岸,若翰先前施洗的地方去了」(10:40)──从伯达尼是一天的旅程。假设传信者要花一天的时间来耶稣那里──耶稣也延迟了两天──而耶稣也花一天的时间来伯达尼──看来拉匝禄刚在开始前往耶稣那里时已去世。

    ──第二,耶稣同样爱玛尔大、玛利亚和拉匝禄,这个疾病有一个来自天主的目的。这「是为彰显天主的光荣,并为叫天主子因此受到光荣」(4节)。耶稣的迟延,是为突显光荣,剔除拉匝禄不过是昏迷这可能性。当耶稣最后来到伯达尼的时候,拉匝禄的死亡、耶稣的奇迹,抑或天主的参与等不会显得含糊不清。

    7-16节:我要去叫醒他

    7此后,才对门徒说:「我们再往犹太去罢!」8门徒向他说:「辣彼,近来犹太人图谋砸死你,你又要往那里去么?」9耶稣回答说:「白日不是有十二个时辰么?人若在白日行路,不会碰跌,因为看得见这世界的光;10人若在黑夜行路,就要碰跌,因为他没有光。」11耶稣说了这些话,又给他们说:「我们的朋友拉匝禄睡著了(希腊文:kekoimetai),我要去叫醒(希腊文:exupniso)他。」12门徒便对他说:「主,若是他睡著了,必定好了(希腊文:sothesetai)。」13耶稣原是指他的死说的,他们却以为他是指安眠睡觉说的。14然后,耶稣就明明地向他们说:「拉匝禄死了。15为了你们,我喜欢我不在那里,好叫你们相信;我们到他那里去罢!」16号称狄狄摩(希腊文:Didumos)的多默便向其他的同伴说:「我们也去,同他一起死罢!」

    「我们再往犹太去罢」(7节)。耶稣「说:『往犹太去』,而不是『往伯达尼去』,因为这是前往那不信、且要把他钉十字架的犹太的入口,所以那是重要的事」

    (Morris,480)。门徒抗议耶稣的决定。最近在耶路撒冷,犹太人企图用石头砸死他,但他走脱了(10:31-39)。门徒不想他(和他们)再陷于危险之中。

    「白日不是有十二个时辰么?」(9节)。犹太人和罗马人把白日分为十二个时辰──所以冬天的时辰会比夏天的时辰短。尽管可以靠灯光来行动,但晚间总是为休息的,而不是为工作或旅游的。人们早睡早起,好能完全善用日光。耶稣要工作,而且必须趁白日时工作。

    在此推论我们要在有限的时期内与基督、世界的光建立关系。如果我们坚持一生在黑暗中行走,便会被判永远的黑暗。所以耶稣说:「赶紧做那最重要的事;趁还有世界的光,赶紧与天主和好;因为黑夜一到,一切就都太迟了」(Barclay,99)。

    「人若在白日行路,不会碰跌,因为看得见这世界的光」(9节)。在本福音,耶稣对光的评论有更深的意义。他就是光。那些看见光的人不会并跌,但那些在黑夜行路的人就要碰跌,因为他没有光。

    「我们的朋友拉匝禄睡著了,我要去叫醒他」(11节)。这是本福音的第三个例子,耶稣提出一个声明,但被人误解,然后再澄清那个声明为一项属灵的真理(参阅3:1-21;4:1-42)。耶稣在此告诉门徒,拉匝禄禄睡著了(kekoimetai),而耶稣要去叫醒(exupniso)他。Kekoimetai和exupniso可以从两方面理解。前者解作睡著了,但也是死亡的委婉说法。后者解作叫醒,但亦可解作拯救(O'Day,687)。

    「主,若是他睡著了,必定好了」(12节)。这是若望的反语。门徒认为,如果拉匝禄只是睡著了,他就必定好了(sothesetai)。Sothesetai可解作治愈,但也可解作得救。拉匝禄可以被治愈,但他也可以得救。

    「拉匝禄死了。为了你们,我喜欢我不在那里,好叫你们相信;我们到他那里去罢」(14-15节)。我们很惊讶听到耶稣说拉匝禄已死亡,而他感到喜欢。耶稣喜欢,不是因为他的朋友死了,而是拉匝禄的死亡将引导门徒相信。他叫门徒往拉匝禄那里。他们的目的地是个人的──拉匝禄──不只是达伯尼。

    「号称狄狄摩(希腊文:Didumos)的多默便向其他的同伴说:『我们也去,同他一起死罢』」(16节)。我们知道多默是一个多疑的人,因为他不相信门徒有关复活基督的报导(20:25),但他在此向耶稣展示莫大的忠诚,虽然是无知的忠诚。犹太人领袖企图在耶路撒冷杀害耶稣(10:31-39),而门徒尝试劝阻耶稣回耶路撒冷(8节)。由于耶稣坚持往伯达尼,多默害怕耶稣会被杀──门徒也可能被杀的。多默在信德方面得到低分,但在勇气方面得到高分。

    17-27节:我就是复活,就是生命

    17耶稣一到伯达尼,得知拉匝禄在坟墓里已经四天了。18伯达尼靠近耶路撒冷,相距约十五「斯塔狄」(希腊文:stadiondekapente),19因而有许多犹太人来到玛尔大和玛利亚那里,为她们兄弟的死安慰她们。20玛尔大一听说耶稣来了,便去迎接他;玛利亚仍坐在家里。21玛尔大对耶稣说:「若是你在这里,我的兄弟决不会死!22就是现在,我也知道:你无论向天主求什么,天主必要赐给你。」23耶稣对她说:「你的兄弟必定要复活。」24玛尔大说:「我知道在末日复活时,他必要复活。」25耶稣对她说:「我就是(希腊文:egoeimi)复活,就是生命;信从我的,即使死了,仍要活著;26凡活著而信从我的人,必永远不死。你信么?」27她回答说:「是的,主,我信你是默西亚,天主子,要来到世界上的那一位。」

    「耶稣一到伯达尼,得知拉匝禄在坟墓里已经四天了」(17节)。犹太人相信,灵魂会留在肉身附近三天,希望与身体重新结合。在第四天,灵魂最终要面对现实,于是离去。拉匝禄在坟墓里已经四天这事实,意味著他的灵魂不可能与肉身重新结合。第四天表示「没有希望。」

    「伯达尼靠近耶路撒冷,相距约十五『斯塔狄』(18节)。十五斯塔狄约相等于2.77公里。圣城看来已迫近。

    「有许多犹太人来到玛尔大和玛利亚那里,为她们兄弟的死安慰她们」(19节)。本福音采用「犹太人」来指称犹太人领袖。这些人的临在构成另一个预兆。耶稣不久将在耶路撒冷死在他们的手里。

    「玛尔大一听说耶稣来了,便去迎接他;玛利亚仍坐在家里」(20节)。她们其中一人必定与哀悼者一起。玛尔大迎接耶稣,这正好配合她在路10章的主动角色以及玛利亚的被动角色。

    「若是你在这里,我的兄弟决不会死!」(21节)。玛尔大是否责备耶稣在听到拉匝禄病倒时立即起程?抑或她对于拉匝禄病倒时耶稣不在而感到遗憾?可能是后者。玛尔大没有说:「若是你来」(好像指称他延迟了两天),而是「若是你在这里」(表示遗憾)。如果,正如上文所指,拉匝禄在传信者起程往通知耶稣时去世,玛尔大知道耶稣不可能及时来阻止拉匝禄死亡。

    「就是现在,我也知道:你无论向天主求什么,天主必要赐给你」(22节)。玛尔大表示相信不论耶稣求什么,天主都会赐给他的,但在39节,她会抗议把石头挪开,因为尸体已臭了。她好像我们一样,既相信又未能相信。

    「你的兄弟必定要复活」(23节)。耶稣告诉玛尔大,拉匝禄将要复活,而玛尔大把这话当作陈词滥调。拉匝禄已死了,这是残酷的现实。

    「我就是(希腊文:egoeimi)复活,就是生命」(25节)。这是本福音课的中心。尽管我们称这故事为拉匝禄的复活,但更重要的是,它启示耶稣就是复活和生命。「复活与生命的应许不是在遥远的事件,而经已在耶稣身上成为可能的」(O'Day,694)。这事实给我们保证,或生或死,死亡已不再向我们施予权势。

    这是耶稣在本福音中数度讲「我就是」(egoeimi)的其中一次──这些声明揭示耶稣的真正身份。耶稣是生命的食粮(6:35),也是世界的光(9:5)。他声明自己是复活和生命,就是这些「我是」陈述的顶点。「我是」当然是天主的名字──即天主在焚烧的荆棘丛中向梅瑟启示的名字(出3:14)。耶稣透过这些「我就是」的声明,用天主的名字来形容自己。

    「信从我的,即使死了,仍要活著;凡活著而信从我的人,必永远不死。你信么?」(25-26节)。这当然不是应许信者不会在肉身上死亡。耶稣所应许的,是肉身的死亡是附属于属灵生命──我们肉身的死亡是我们复活的前奏。

    「是的,主,我信你是默西亚,天主子,要来到世界上的那一位」(27节)。当耶稣问玛尔是否相信,她以三重的信德声明来回答。耶稣是(1)默西亚;(2)天主子,以及(3)要来到世界上的那一位。这是本福音中第五次和最完整的信德宣认(参阅1:49;4:42;6:69;9:35-38)。「『要来到世界上的那一位』是奇特的短语,但这不是我们在本福音中首次看到应用在耶稣身上的(参阅1:9;6:14;并参阅3:19;12:46;16:28;18:37;以及玛11:3;谷11:9)」(Smith,223)。

    28-37节:若是你在这里

    28她说了这话,就去叫她的妹妹玛利亚,偷偷地说:「师傅来了,他叫你。」29玛利亚一听说,立时起身到耶稣那里去了。30那时,耶稣还没有进村庄,仍在玛尔大迎接他的地方。31那些同玛利亚在家,安慰他的犹太人,见她急忙起身出去,便跟著她,以为她往坟墓上去哭泣。32当玛利亚来到耶稣所在的地方,一看见他,就俯伏在他脚前,向他说:「主!若是你在这里,我的兄弟决不会死!」33耶稣看见她哭泣,还有同他一起来的犹太人也哭泣,便心神感伤(希腊文:enebrimesato),难过起来(希腊文:etaraxen),34遂说:「你们把他安放在那里?」他们回答说:「主,你来,看罢!」35耶稣流泪了。36于是犹太人说:「看,他多么爱他啊!」37其中有些人说:「这个开了瞎子眼睛的,岂不能使这人也不死么?」

    「师傅来了,他叫你」(28节)。玛尔大私下向玛利亚宣告耶稣的临在,所以,与她在一起的哀悼者误会她离开家里的理由。她称耶稣为「师傅」──定冠词区别耶稣为大师傅。

    「主!若是你在这里,我的兄弟决不会死」(32节)。玛利亚对耶稣的问候很像玛尔大的问候。

    「耶稣看见她哭泣,还有同他一起来的犹太人也哭泣,便心神感伤(enebrimesato),难过起来(etaraxen)」(33节)。这是艰深的经文。第一个动词enebrimesato暗示愤怒。为什么耶稣会愤怒?

    ──也许他因遇到如此缺乏信德而感到愤怒。他毕竟在耶路撒冷附近,即他要死去的地方,以及这是他的传教生活的后期。尽管他行了奇迹,最接近他的人仍不明白。

    ──也许他因犹太人领袖──局外人──可能甚至快将把他钉在十字架上的人──闯入这私人时刻而愤怒。

    ──也许他之所以愤怒,「因为他发现自己面对撒旦的领域,而在这情况下,就是死亡所代表的」(Brown,435)。

    ──也许他感到愤怒,是因为拉匝禄的死亡和复活是预尝他本人快将经验的死亡和复活。也许这对话令耶稣对将要发生的事感到恐惧。

    ──也许耶稣不过是「分享他的朋友和邻居的悲伤」(Smith,225)。

    直至目前,本福音很少叙述耶稣的情绪。然而,在本课里,他爱拉匝禄、玛尔大和玛利亚。他心神感伤,难过起来。他流泪了。

    情绪不是有条理的。耶稣在此与一位好朋友、玛利亚交往,她正在痛苦地挣扎。她的「这种哭泣不是斯斯文文的哭,而是歇斯底里地,极其悲痛的哭泣,因为犹太人认为越是尽情的哭,越是对死者表示尊敬」(Barclay,112)。在面对如此可怕悲痛,自然的人性反应是涌出不同的情绪──痛苦、恐惧、愤怒和挫折。玛利亚的悲痛显然勾起耶稣内心一些深刻和敏感的东西。

    「主,你来,看罢」(34节)。在本福音别处,「你们来看看罢」是邀请做门徒(1:39;1:46;4:29)。「在此,这句话是指向耶稣自己」(Craddock,178)。

    「耶稣流泪了。于是犹太人说:『看,他多么爱他啊!』」(35-36节)。犹太人把耶稣的流泪解释为哀悼的朋友,但我们不应把这话当作具有权威的。尽管这节经文较福音其他地方更好意地看待「犹太人,」他们毕竟是局外人,只能看到事情的表面。在本福音,大多数重要的事刚在表面之下发生。

    「这个开了瞎子眼睛的,岂不能使这人也不死么?」(37节)。有些犹太人怀疑为什么耶稣开了瞎子的眼睛,却未能帮助他的朋友。耶稣在第4节答覆了我们,但玛尔大、玛利亚和她们的朋友没有意识到。

    38-44节:拉匝禄!出来罢!

    38耶稣心中又感伤(希腊文:embrimomenos)起来,来到坟墓前。这坟墓是个洞穴,前面有一块石头堵著。39耶稣说:「挪开这块石头!」死者的姊姊玛尔大向他说:「主!已经臭了,因为已有四天了。」40耶稣对她说:「我不是告诉过你:如果你信,会看到天主的光荣吗?」41他们便挪开了石头;耶稣举目向上说:「父啊!我感谢你,因为你俯听了我。42我本来知道你常常俯听我,但是我说这话,是为了四周站立的群众,好叫他们信是你派遣了我。」43说完这话,便大声喊说:「拉匝禄!出来罢!」44死者便出来了,脚和手都缠著布条,面上还蒙著汗巾。耶稣向他们说:「解开他,让他行走罢。」

    「耶稣心中又感伤起来,来到坟墓前」(38节)。正如在33节,耶稣感伤──愤怒(embrimomenos)。坟墓是一个山洞,前面有石头堵著,这是本故事跟耶稣的死而复活的故事其中的平行文。

    「主!已经臭了,因为已有四天了」(39节)。玛尔大抗议耶稣命令把石头挪开,因为拉匝禄的尸体经过四天之后会开始腐烂。她与玛利亚已受够了苦──难道耶稣要她们受更多苦?玛尔大的不愿意相对于她在27节所展示的信德。

    「我不是告诉过你:如果你信,会看到天主的光荣吗?」(40节)。耶稣再次提到天主的光荣──这次事件的目的。

    「父啊!我感谢你,因为你俯听了我」(41节)。耶稣的祈祷没有包括要求拉匝禄复活,但这是感恩的祈祷,因为父已俯听了他心里的祈求。耶稣满怀信心,因为他的意愿是「承行派遣我者的旨意,完成他的工程」(4:34)──而他与父是一体(17:11,21)。我们被鼓励拥有同一的勇敢,因为「我们无论求什么,必由他获得,因为我们遵守了他的命令,行了他所喜悦的事」(若一3:22)。

    「我说这话,是为了四周站立的群众,好叫他们信是你派遣了我」(42节)。耶稣的祈祷是向群众的公开见证,好使他们也可能相信。

    「拉匝禄!出来罢!」(43节)。拉匝禄按照耶稣的命令,从坟墓中走出来,身上仍缠著布条。

    我们很容把这奇迹误解为耶稣纯粹为他朋友做事──看见耶稣只是行奇迹者──但这标记有更大的目的。这是「为彰显天主的光荣,并为叫天主子因此受到光荣」(4节)。这证实耶稣是「复活和生命」(25节),亦肯定「信从我的,即使死了,仍要活著;凡活著而信从我的人,必永远不死」(25-26节)的应许。

    「解开他,让他行走罢」(44节)。虽然那些缠著拉匝禄的布条没有妨碍他走出坟墓,但会限制他的行动。此外,裸尸布条不再适合于拉匝禄,因为他不再死亡,所以耶稣命令解开他。

    拉匝禄的死亡变成暂时的,但他的生命也是暂时的。「复活不是个人免除死亡,而这不是事件的终结」(Gomes)。犹太人将密谋杀害拉匝禄(12:10),但我们没理由想信他们这样做。然而,玛尔大与玛利亚可能会在几年后,发觉必须准备再一次埋葬拉匝禄的遗体。耶稣给予拉匝禄的肉体的生命只是暂缓,但他要赐予永生。

    45节:有许多人信了他

    45那些来到玛利亚那里的犹太人,一看到耶稣所行的事,就有许多人信了他。

    我们期望本福音报导玛尔大和玛利亚感到莫大的感恩。但福音没有报导。这并不意味著没有欢欣。本福音关注天主的光荣以及信徒的信德。

    「那些……犹太人……,就有许多人信了他。」本福音在提及「犹太人」时,大多数是不喜欢他们的,但拉匝禄的复活却产生这有利的指称。

    拉匝禄的治愈/复活是促成耶稣被钉十字架的事件。接著本故事以后的事件包括公议会的密谋,玛利亚的傅油,议决杀害拉匝禄,以及荣进耶路撒冷。

    参考书目

    Barclay,William,TheDailyStudyBible,"TheGospelofJohn,"Vol.2(Edinburgh:TheSaintAndrewPress,1955)

    Bergent,DianneandFragomeni,Richard,PreachingtheNewLectionary,YearA(Collegeville:LiturgicalPress,2001)

    Brown,Raymond,TheAnchorBible:TheGospelAccordingtoJohnI-XII(GardenCity:Doubleday,1966)

    Brueggemann,Walter;Cousar,CharlesB.;Gaventa,BeverlyR.andNewsome,JamesD.,TextsforPreaching:ALectionaryCommentaryBasedontheNRSV——YearA(Louisville:WestminsterJohnKnoxPress,1995)

    Carson,D.A.,ThePillarNewTestamentCommentary:TheGospelAccordingtoJohn(GrandRapids:WilliamB.EerdmansPublishingCo.,1991)

    Craddock,FredR.;Hayes,JohnH.;Holladay,CarlR.;andTucker,GeneM.,PreachingThroughtheChristianYearA(ValleyForge:TrinityPressInternational,1992)

    Gomes,PeterJ.,Proclamation6:Lent,SeriesA(Minneapolis:FortressPress,)

    Gossip,ArthurJohnandHoward,WilbertF.,TheInterpreter'sBible,Volume8(Nashville:Abingdon,1952)

    Kingsbury,JackDeanandPennington,Chester,Proclamation2:Lent,SeriesA(Philadelphia:FortressPress)

    Morris,Leon,TheNewInternationalCommentaryontheNewTestament:TheGospelAccordingtoJohn(Revised)(GrandRapids:WilliamB.EerdmansPublishingCo.,1995)

    O'Day,GailR.,TheNewInterpreter'sBible,VolumeIX(Nashville:Abingdon,1995)

    Padzan,MaryMargaret,inVanHarn,Roger(ed.),TheLectionaryCommentary:TheologicalExegesisforSunday'sText.TheThirdReadings:TheGospels(GrandRapids:Eerdmans,2001)

    Sloyan,Gerald,"John,"Interpretation(Atlanta:JohnKnoxPress,1988)

    Smith,CharlesW.F.andKoester,Helmut,Proclamation:LentSeriesA(Philadelphia:FortressPress,1974)

    Smith,D.Moody,Jr.,AbingdonNewTestamentCommentaries:John(Nashville:Abingdon,1999)
圣经:玛 26:14-27:66
    圣经:玛26:14-27:66

    释经

    14-16节:犹达斯通敌卖主

    14随后,那十二人中之一,名叫犹达斯依斯加略的,去见司祭长,15说:「我把他交给你们,你们愿意给我什么?」他们约定给他三十块银钱。16从此他便寻找机会,要把耶稣交出。

    玛显然是拿犹达斯的忘恩图财来与这女人的知恩报爱两相对比。犹达斯本是耶稣密友中的一个,他怪这女人的作为,也怪耶稣卫护这女人而说的话,这由他以后的举动可以看出来。14节「随后」,即谓在伯达尼香液傅主以后不久,也许就是议员举行会议决定要杀耶稣的那一天(瞻礼四),犹达斯便去见了司祭长。他定然知道公议会前所发出的搜捕耶稣的命令(若11:47),大概也知道他们最后所召开的秘密会议(26:3-5),就在当天找了一个进见司祭的机会。三对观福音全标出了犹达斯的别名「依斯加略」(Iscariot),并且说明他是「那十二人中之一」。这些话说出了犹达斯的忘恩负义,同时也说出了耶稣的伤心悲痛(若13:18),此外还说出了耶稣的一个密友终于把耶稣交在自己的敌人手中。议员们到此寻找逮捕耶稣的机会,都属徒然,如今有耶稣的一个密友自来献计,这事就好办了。没有一个人比犹达斯更容易交出耶稣的,因为只有他知道耶稣这几日常祈祷的秘密地方;现今敌人们很容易「用诡计」捕捉耶稣了。由于犹达斯的前来献计,公议会不得不改变原定的计划。事态迅速的发展,使他们能在所预定的时期以前除灭耶稣(26:4-5)。为此谷路二圣史都说司祭是十分高兴(谷14:11;路22:5)。他们当然高兴,因为他们现今可以向民众声明:他的门徒背叛了他的师傅,在法庭上控告了他。由玛所记的:「你们愿意给我什么?」这句话可以看出,犹达斯是如何贪婪好财(若12:6)!「我把他交给你们」一句,言外是说,我身为门徒,能供给你们一个捉拿耶稣的绝好机会。司祭长为报酬他约定给他三十块银钱,约合一佰一十六个金「里拉」,折合美金约42元(比那女人买香液价值的三分之一略多一点)。这价钱是人杀了一个奴隶,按法律应向他的主人所赔偿的数目(出21:32;参阅玛27:9,10;匝11:12),是抵偿一个奴隶的性命最低的价钱。这为耶稣是怎样的屈辱!但他进入世界既取了「奴隶的形像」,就情愿接受这种屈辱(斐2:7)。犹达斯对这价钱竟然满意了。无疑地他就在这次来访的机会,同司祭商量了如何更容易捉拿耶稣的一切事宜(路22:4)。当时他还不知道要在什么时候下手。不管怎样,必须谨慎行事,因此犹达斯该寻找一个适当的机会,当人民不在场的时候,把耶稣交出(路22:6)。这一点是公议会向他所要求的条件(26:5)。或问:一个宗徒怎么能够背弃他的恩师耶稣?这是因为他跟随耶稣不是出于信德,而是出于自私和为我主义(若6:64);无疑地,他的心早已离开了耶稣。大约在一年以前,耶稣就已看破了他的心意,称他为魔鬼(若6:71)。贪财的犹达斯跟随耶稣,只是求自己的便宜,只为了现世的想望,以为耶稣既是默西亚,将来一定要做一个威镇世界的大君王,其他的宗徒最初虽也有这样的想望,但因耶稣的教导已渐渐改变了这种思想,或更好说,他们已多少了悟天国的超越性;犹达斯始终没有改变他的心意。最后一年,另外最近这几天来,耶稣已清楚预言自己要受死,他便看出自己的希望已成泡影,不能再盼望得到默西亚王国的地上光荣,为此犹达斯为自己的未来生活只有另谋出路;跟随耶稣既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就同耶稣的敌人携手立约,这样至少可以从他们方面获得一些利益。他这样贪财,竟不惜出卖他的恩师,圣史们不知用什么话来描述他当时的心理状态,只说:撒殚进了他的心(路22:3;若13:2,27)。基督的死仇撒殚为伤害耶稣,在这个门徒身上,实在找到了得心应手的工具。

    17-25节:最后晚餐

    17无酵节的第一天,门徒前来对耶稣说:「你愿意我们在那里,给你预备吃逾越节晚餐?」18耶稣说:「你们进城去见某人,对他说:师傅说:我的时候近了,我要与我的门徒在你那里举行逾越节。」19门徒就照耶稣吩咐他们的作了,预备了逾越节晚餐。20到了晚上,耶稣与十二门徒坐席。21他们正吃晚餐的时候,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中有一个人要出卖我。」22他们非常忧闷,开始各自对他说:「主,难道是我吗?」23耶稣回答说:「那同我一起把手蘸在盘子里的人,要出卖我。24人子固然要按照指著他所记载的而去,但是出卖人子的那人却是有祸的!那人若没有生,为他更好。」25那要出卖他的犹达斯也开口问耶稣说:「辣彼,难道是我吗?」耶稣对他说:「你说的是。」

    「无酵节的第一天」(17节)门徒们问耶稣要在那里吃逾越节晚餐。按四圣史一致的记载,所说的「第一天」即是现今的瞻礼五(星期四)。关于最后晚餐的日期,参见若13:1注1。在耶稣死的那一年,按对观福音所载,这一天应该宰杀逾越节羔羊(谷14:12;路22:7)。本来,「无酵节的第一天」是指逾越节晚餐以后相继而来的一天,即「尼散」月十五日,但日后全逾越节八日通称为「无酵节」(路22:1)。逾越节的预备日,即宰杀羔羊的日子,以后也称为「无酵节的第一天」,因为这一天午后,应当除去家内的一切有酵之物,连接八天内只许吃无酵饼(mazzssoth)。瞻礼五这天的早晨,宗徒们便问耶稣要在何处吃逾越节晚餐,因为有很多东西必须预先准备,要一直忙到晚上:应当买羔羊,备办无酵饼、苦菜、酒和节宴必需的各种果品。傍晚,即落太阳前(出12:6;肋23:5;申16:6),应把羔羊牵到圣殿,只准在那里宰杀,羊的血和内脏一定的几部分,应放在全燔祭坛上奉献。宰杀羔羊以后,应立刻将宰杀的羊抬到举行晚餐的家内,在那里不可折断或割裂羊的肢体,应将全羊悬在木棍上,用火烤熟。

    由上下经文可以知道(参见路21:37),耶稣那天早晨还在圣城外,大概在贝达尼雅一带,从那里打发几个宗徒(按路22:8为伯多禄和若望二人)进城,到一个人那里去,却没有说出这人的名字。但无疑地,这人必是耶稣的门徒。按谷14:13;路22:10耶稣也没有给二宗徒说出那人的名字,但给他们指出了一个认出那人的记号。似乎耶稣故意不提那人的名字,怕犹达斯预先知道了最后晚餐的地点,而使这晚餐或者不能举行。耶稣没有打发经理钱项照管他们费用的犹达斯去(若12:6),而打发伯多禄和若望去,似乎也是为了这个缘故。耶稣在耶路撒冷圣城中定有不少的朋友,就如富人尼苛德摩(Nicodemus)和议员阿黎玛特雅人若瑟(JosephArimathaea)等;此外逾越节这一天,由各处来耶路撒冷过节的朝圣客,在圣城中都能受到友人的款待,耶稣和宗徒们自然也能希望友人自愿接待他们。按古传说耶稣与宗徒举行节宴的地方,即是圣史马尔谷父亲的家,他的家座落在熙雍山上。这一家从此被视为吾主耶稣同宗徒所建立的「一切教会的母亲」(德敖多修Theodosius皇帝语)。这传说虽不完全可靠,但对谷14:13-15(亦见14:51,52)所记的更易于了解。由耶稣所说:「师傅说」一语,清楚地可以知道家主是耶稣的门徒和朋友。「我的时候近了」一语出于耶稣的口,无疑地是指自己受难的时候已临近了。这时刻是由圣父规定的时刻。在这受难的时刻以前,耶稣愿同自己的门徒举行逾越节晚宴。再者耶稣的这些话指明,他去受苦受难,已有先见之明,决定他受难时日的,不是他的仇人,也不是犹达斯,而是耶稣所甘愿服从的圣父的旨意。宗徒们就照耶稣所吩咐的去了,准备了为晚餐应用的一切。为纪念这个最后晚餐,第五世纪时在熙雍山上建筑了一座华丽的大殿,中世纪时交给方济会会士管理。但自1547年回教徒占据了这地方后,从此只准天主教信友进入此古大殿的前殿。熙雍山今已属以色列国,进入此大殿较前更为困难。

    到了晚上,耶稣就与宗徒举行逾越节晚餐(21节)。因为人都熟悉吃这晚餐的仪式,所以圣史都没有详细记载每一细小节目,只记载了那些有特殊意义的礼节:就如若记述了晚餐前洗脚的事,三对观福音记述了耶稣揭露负卖者的事,和晚餐后建立圣体的事。大约在下午六点钟,耶稣同十二宗徒入席吃晚餐,愿意同他所选立的十二宗徒过这次逾越节。这宴会同时也是耶稣同他三年来共甘苦的友伴临别的宴会。耶稣虽然早已渴望与宗徒有这次最后聚首谈心的机会(路22:15),但宴会一开始,他就伤心起来,因为他知道与自己同席的朋友中有一个要出卖他。在洗脚时,说话之间,已曾含混提及那要出卖他的人(若13:10,11);洗脚以后直言不讳,指出这人的忘恩负义(若13:18)。他说这话时真是心痛欲裂(若13:21)。四圣史都记述耶稣在晚餐一开始,立刻清楚说同席的十二人中,有一个要负卖他的(玛26:21;谷14:18;若13:21;路22:21照他纪事的体例,把这事放在晚餐最后的一部分)。

    耶稣要被交付给谁,这为宗徒们没有一点疑惑,因为他们都知道谁是耶稣的仇人,也知道公议会公布了逮捕耶稣的命令,但决没有想到在座的十二人中有一个要出卖他的。这件事使他们大为悲伤,每一个人都感到不安,恐怕是自己的罪过使师傅的性命陷于危险,就一一前来急切追问耶稣。

    到现在耶稣还没有说出要出卖他的人的名字,只说是自己的一个密友,且此刻正与自己同席进食的,要做出这穷凶极恶的事(若13:18;咏41:10)。对观福音全记有24节的话(26:24;谷14:21;路22:22):人子不是因有外来的胁迫或门徒的出卖去受死,而是因为他情愿顺从父在圣经中已表明的旨意去受死。然而那出卖他的门徒诚然犯了滔天的大罪。耶稣的这番话,对犹达斯是最后的规劝。但是连这次规劝也失了效用,耶稣已隐约预言了出卖他的人的未来命运。「那人若没有生,为他更好」一语与若17:12称犹达斯为「丧亡之子」的话,意义相同。「丧亡之子」一词,全新约内,除此处外,只见于得后2:3用来称呼「假基督」。

    耶稣的话虽然这样严厉,犹达斯仍然无动于中,始终假装自己无罪,及至别的宗徒前来问耶稣,他怕别人猜疑他,也恬不知耻,前来问了耶稣。25节他称耶稣为「辣彼」(师傅),这称呼在他的口里竟成了谄媚的话。耶稣低声答应他说:「你说的是」;由这话犹达斯就该知道耶稣已洞悉他这几天暗中所进行的一切了。别的宗徒都面面相觑,不知耶稣说的是谁。按若13:26,此时只有伯多禄和若望探得了出卖耶稣的是犹达斯,但他们也没想到他这末快就去作这事(若13:28,29)。犹达斯听了耶稣最后的这些话,似乎就立刻离开众人走了(若13:20)。这样,以后耶稣席间建立圣体时,他已不在场,虽然按路22:14-23好像犹达斯参加了建立圣体圣事的大典;著名的教父如金口圣若望、圣奥思定和古代的一些经学家虽多主张路此处记事的次第严守了时间的先后,但仔细对照玛、谷和若所记,上边所说犹达斯未曾参与建立圣体圣事的解说,更为可取。

    26-29节:建立圣体圣事

    26他们正吃晚餐的时候,耶稣拿起饼来,祝福了,擘开递给门徒说:「你们拿去吃罢!这是我的身体。」27然后,又拿起杯来,祝谢了,递给他们说:「你们都由其中喝罢!28因为这是我的血,新约的血,为大众倾流,以赦免罪过。29我告诉你们:从今以后,我不再喝这葡萄汁了,直到在我父的国里那一天,与你们同喝新酒。」

    前三圣史关于建立圣体圣事的记载十分简略。但是这极其简略的记载已足以证明此事实的历史性。玛在这极重要的记事以前,用「他们正吃餐的时候」一语为引子。这语句与21节所有的相同。玛用这话(亦见谷)有意把此处所述的两件事连在一起:一是犹达斯席间所表现的忘恩负义,一是耶稣乘此时机对人类所显示的至爱。(圣多玛斯在其所撰圣体瞻礼的圣歌「Verbumsupernum」内,极美妙地把这番意思表达出来:他要被一个门徒交于自己的仇敌受死之先,却把自己交给了门徒作为生命之粮。)按前三圣史的记载,耶稣是在举行逾越节晚餐中建立了圣体圣事。在本章附注中,我们曾总结说:耶稣大概是在逾越节晚餐的第四部分内,建立了圣体圣事,即在吃了羔羊的最后一块肉后,众人应喝所谓「祝福杯」内的酒时,耶稣建立了圣体圣事。路22:20(格前11:25同)明说:「晚餐以后」,耶稣把盛有自己圣血的爵递给宗徒们喝。似乎同时,即不久以前,耶稣也将变为自己身体的饼给了宗徒们吃。耶稣此时所遵行的仪式,给宗徒们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吃过逾越节羔羊的最后一块肉以后,按古传说,同席的人就再不许吃东西了。然而耶稣这一次却拿起晚餐中所剩余的饼来祝福了,或如路与圣保禄说的耶稣祝谢了饼,感谢天父赏赐了饼和酒这些自然礼物,藉它们的外形,给宗徒和后世的信徒留下更高尚的礼品。

    耶稣当著宗徒面前擘开了饼,虽然在普通晚餐中,家主有擘饼分给同席者的仪式,但是耶稣此次擘饼却有极深的意义。这由以下的经文可以知道:是表示耶稣把自己祭献过的身体交给宗徒当作食物。为此「擘饼」(fractiopanis)一语,已在宗徒时代就用来表示圣体圣事(格前10:16)。耶稣把擘开的饼递给宗徒们时说:「这是我的身体」;把杯递给宗徒们时说:「这是我的血」,所说的这两句话是最重要的:是说耶稣以饼酒的外形交给宗徒们的,已不是饼酒的原来物质,却是耶稣的身体和血。耶稣说出那两句话的同时,饼和酒的体质已完全改变,因此圣教会以transsubstantiation(实体转变)一词来表示「成圣体」和「成圣血」的事。虽然十六世纪自名为「宗教改革者」,和以后基督教的各宗派不肯承认耶稣成圣体血的话所有的真正含意,但那真正的含意不因他们的否认而被抹杀,就是路德本人也必须承认说:「经文的力量太强,我不能作别种解释。」换句话说:按耶稣的话,我必须承认此处所论的是耶稣的真体真血。当耶稣讲圣体的道理时,那末清楚地强调了吃自己血肉的必然性;宗徒们也没有把耶稣的话懂为别的意思(若6:48-50特别是53-56)。耶稣把自己的血递给宗徒们喝时,又加上一句说:「为大众倾流,以赦免罪过。」这话极清楚指出,所论的是耶稣的真正祭献。耶稣祭献自己为叫众人藉这祭献获得罪赦。此外,又因为这流出的血称为「新约的血」,主耶稣此时想起以前藉梅瑟订立盟约的仪式。梅瑟订立盟约时用牺牲的血撒在选民身上说:「这是上主与你们所立的盟约的血」(出24:8)。就像旧约是藉血订立的,这样先知所预言的新约(耶31:31-34),如今也是藉「无瑕疵,无玷污的羔羊」基督的血(伯前1:19)订立的。这新约远超过旧约,因为不仅是与选民,也是与「大众」订立的,并且也实在赦免人的罪过(希7:22;9:13,15-28)。我们此处要略为指出圣史对建立圣体的记载所有的异同。若未提及此事,似乎有两个理由:第一、因为三对观福音已记述了;第二、当若写福音的时代,举行弥撒和领圣体,是久矣通行,尽人皆知的事,不必再记。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若望在6章已极详尽记述了圣体圣事奥义。三对观福音中,玛和谷几乎完全相同。路对建立圣体所记的与圣保禄在格前11:23-25也几乎完全相同。关于对观福音在此事上所有的区别,参阅路22:15-20。至于成圣体圣血的经文格式,看来以玛和谷所记的,更合乎原有的形式,因为路所记是按圣保禄所传授的,其目的是在于更清楚给希腊读者说明新约祭献的特性和新约的建立。

    29节是说耶稣不久就要离开自己的门徒。所说「我不再喝这葡卜汁了」即在世上决不再聚会宴饮了。这欢乐的宴会,在世界穷尽,天父的国完全建立时,将要再度举行(路22:16,18)。在未来的天国中,万象都要更新(19:28),那时耶稣与宗徒要喝新酒,与他们举行永久的宴会(22:2),意谓在默西亚国中,或在天父的国中,享受那永远的福乐。此处附带讨论一下圣体圣事的主要特性:圣史们虽然对圣体的建立记载的相当简略,但由这简略的记载,可以推出几点来说明圣体圣事的主要特性。为明了这问题首先要切记新建立的圣体圣事与举行逾越节晚餐是十分密切相连的。(1)犹如举行逾越节,主要的是在逾越节羔羊的祭献;同样,耶稣建立的这新圣事,主要的还是一个真正的祭献。这由路22:19:「这是我的身体,是为你们而舍弃的」一语可以看出(参见格前11:24);由玛和谷:「这是我的血,新约的血,为大众流出来……」(谷14:24)的话更可以看出。这祭献在于基督甘心情愿舍上身体,即自己的性命,以肉与血的分离来指示这点:血倾流出来自然是表示死亡。为此圣保禄说:「你们每次吃这饼,喝这杯,你们就是宣告主的死亡」(格前11:26)。耶稣祭献自己性命的目的,是「为赦免罪过」。这是耶稣亲自说明的(26:28),这也是耶稣称自己的血为「盟约的血」所指的。因著基督的死亡建立了新而永久的盟约,这盟约是基督同众人立的,即不仅是同选民,而也是同那些「从东方和西方来……同亚巴郎……在天国里一起坐席」的人立的(8:11)。(2)圣体圣事也是宴会,好像旧约逾越节的晚餐:所谓宴会,即是分享耶稣的体血。只有那吃耶稣的肉,喝耶稣的血的人,才能得享耶稣藉自己的死所赐与的新的和永恒的生命(若6:52-58)。(3)这个祭献和这个宴会,信友应当重行(路22:19;格前11:24,25)。玛和谷虽然没有清楚说明应当重行,但由他们所记,新建立的圣体圣事与逾越节晚餐密切相连的事上也可以推知:犹如每年应重行逾越节晚餐,为永远记念选民的得救(出12:14;13:9;申16:3);同样,基督也有意要自己的门徒永远重行此礼,为记念他为拯救人类所受的死亡。(4)新建立圣体圣事,当天国终于建立(26:29),基督「再来」(格前11:26),在末日使世上善领圣体的人复活获得永生的时候(若6:54),才要结束。为此圣体圣事是为基督死后与他光荣来临之间的这一段时建期立的。在这一段时期内圣体圣事是人与基督密切结合的媒介,也是「未来光荣的左券」。

    30-35节:预言门徒逃散和伯多禄背主

    30他们唱了圣咏,就出来往橄榄山去。31那时,耶稣对他们说:「今夜你们都要为我的缘故跌倒,因为经上记载:『我要打击牧人,羊群就要四散。』32但是,我复活后,要在你们以先到加里肋亚去。」33伯多禄却回答他说:「即便众人都为你的缘故跌倒,我决不会跌倒。」34耶稣对他说:「我实在告诉你:今夜鸡叫以前,你要三次不认我。」35伯多禄对他说:「即使我该同你一起死,我也决不会不认你。」众门徒也都这样说了。

    前三圣史没有记述耶稣在晚餐厅中劝勉宗徒,安慰鼓励他们应付面临的大难,所讲的那篇冗长的言论(若14-17章)。30节玛在此处仅简略地提及他同宗徒们唱了圣咏,就出来往橄榄山去了。所唱的圣咏似乎是逾越节晚餐后应唱的第二部分(哈肋耳Hallel)圣咏(115-118)。唱完以后,耶稣就同宗徒们出了餐厅,往橄榄山去,要在那里开始受难。按玛和谷是在行路时耶稣向宗徒预言自己的苦难已经临头,门徒们临难逃散,另外还对伯多禄背主的事提出了警告。但按路22:31-34与若13:36-38,耶稣在餐厅中便已预言了伯多禄要三次背他的事。路和若的记述似乎更合乎事情发生的先后,而玛和谷却把警戒伯多禄的话与耶稣在路上向众宗徒们说的话放在一起。

    为宗徒们最猛烈的考验已来到了。耶稣走向山园时,一路心里所怀念的就是他们所要受的这次考验。耶稣已预见宗徒为了他的原故要跌倒;当他们看到他蒙难,被解去处死时,必要灰心丧气,舍离师傅而四散奔逃(若16:32;玛26:56)。虽然他们不会完全丧失信德,他们的信德却要遭受很大的打击(路22:31,32):这是为应验匝加利亚先知的预言(13:7)。按先知的预言:天主已决定了圣子的死,并准许那善牧即圣子受打击,遭杀害;善牧死后,全羊群要逃散,但逃散的羊群不久还要聚集一起,因为被杀的善牧要复活,如先前一样再在自己羊群的前面走,要在加里肋亚再聚集自己的小羊群。最后这几句话,对宗徒们十分重要。事实上,耶稣复活后显现给妇女们,叫她们告诉宗徒们快到加里肋亚去,因为耶稣在那里等候他们(28:10,16)。耶稣复活后,虽然先在圣城里显现给宗徒们(路24:36-43;若20:19,20),但耶稣最重要的显现,还是在加里肋亚;为此玛仅记载了在加里肋亚显现给宗徒的事:在那里宗徒们的信德又坚固起来(28:16,17);当耶稣在那里把自己所有的全权交给宗徒们,派遣他们往普世去传教的时候(28:18,19),圣教会终于建立起来,耶稣并在那里把宗徒和一切信友所构成的小团体,全交给了伯多禄管理(若21:15-17)。

    耶稣对宗徒们所说的话十分清楚,伯多禄就觉得耶稣这话有伤自己的情面。伯多禄所说的话虽表示他对自己师傅的一片挚爱和热诚,但也显出他过于仗恃自己。伯多禄有了前次的经验(16:22,23),本该谦逊自下;但是这时他一点也不谦虚自量,竟把自己高举在众人之上。耶稣遂用极严厉的话警告他,为使他不存半点怀疑。耶稣还更清楚给他说出他要跌倒的时间,他要比别人还要跌得更重,因为别人要逃跑,他却要否认自己的恩主和师傅,且在短短的时间内要否认他三次。小集团是溃散了,而伯多禄还要否认自己是这小集团内的一员。伯多禄这时竟也好像一个刚强成性的瞎子,一点也不管耶稣严肃的劝告,还只一味地表明自己对师傅的忠诚。其余的宗徒看他这样的态度,也随声附和,说自己也决不会背离师傅。直到最后的这一刻,他们的明悟还是昏迷不醒,一点也没想到现在已开始发生的事。但是不久以后,他们就要体验到耶稣预言的如何真确了。

    36-46节:山园祈祷

    36节:随后,耶稣同他们来到一个名叫革责玛尼的庄园里,便对门徒说:「你们坐在这里,等我到那边去祈祷。」37遂带了伯多禄和载伯德的两个儿子同去,开始忧闷恐怖起来,38对他们说:「我的心灵忧闷得要死,你们留在这里同我一起醒寤罢!」39他稍微前行,就俯首至地祈祷说:「我父!若是可能,就让这杯离开我罢!但不要照我,而要照你所愿意的。」40他来到门徒那里,见他们睡著了,便对伯多禄说:「你们竟不能同我醒寤一个时辰吗?41醒寤祈祷罢!免陷于诱惑;心神固然切愿,但肉体却软弱。」42他第二次再去祈祷说:「我父!如果这杯不能离去,非要我喝不可,就成就你的意愿罢!」43他又回来,见他们仍然睡著,因为他们的眼睛很是沉重。44他再离开他们,第三次去祈祷,又说了同样的话。45然后回到门徒那里,对他们说:「你们睡下去罢!休息罢!看,时候到了,人子就要被交于罪人手里。46起来,我们去罢!看,那出卖我的已来近了。」

    耶稣同自己的宗徒下到克德龙谷,过了溪流进了一个园子(36节,参见若18:1)。耶稣所走的这条路,昔日达味与几个忠仆离京受难时也曾走过(撒下15:16-23)。按玛和谷的记载,耶稣所进的园子,名叫革责玛尼(Gethsemane),这名字大概是「榨油池」的意思。耶稣最后这几天似乎常到这地方来(若18:2;路22:39)。耶稣此次来到这山园中,把八个宗徒留在门口,只带了三个到园子里面去,有意在那里彻夜祈祷,准备自己受难。为此革责玛尼地方已在圣教初期即被视为圣地。按圣热罗尼莫所说:四世纪末已在那里建筑了一座纪念吾主苦难的圣堂。这圣堂的遗址于1920年掘出,地上仍存留一些彩石镶嵌图像的遗迹。1924年方济会会士在原址上又建筑了一座极庄丽的圣堂,为纪念吾主山园祈祷。

    这时只有伯多禄、雅各伯和若望三位宗徒与耶稣更相接近,因为这三位宗徒受过耶稣的特别教导和栽培:他们亲眼见过耶稣施展天主的能力,复活雅依洛的女儿(9:25);亲眼见过耶稣显圣容时,所显示的天主的尊严(17:1-9);如今也叫他们看看自己所受的极端屈辱、忧闷和恐怖。这忧闷在他的面容上完全显露出来,使他的容貌大为改变。他们从未看见师傅有过这样的忧闷。他的忧闷和恐怖更在他给三位宗徒所说的话上,在他切望有他们作伴,贴近自己,恳切叮咛他们与自己醒寤祈祷的话上表示出来。事实上,并不是这样强烈的忧闷袭击了耶稣,而是耶稣自愿忍受这种极度的痛苦和恐怖。他既然取了人性,藉他所取的人性来救赎人类,也就愿意在自己的人性上,即在肉身和灵魂上受至大的苦,这样好能充分赔补人类的罪,以整个的牺牲,表白他对圣父的无限爱情。若问耶稣为什么原故这样忧闷恐怖?显然,忧闷恐怖的原因,不仅是第二天要亲受的肉身上的一切痛苦,且也是先知早已给我们答覆:「他所背负的,是我们的疾苦;担负的,是我们的疼痛」(依53:4)。耶稣说:「我的心灵忧闷得要死。」圣奥思定解释说:「我们的首脑(基督)的声音,即是我们的声音。当耶稣说:『我的心灵忧闷得要死』时,我已在他内……肢体在首脑内说话,首脑代肢体说话」。耶稣在心灵上感到了因无数的罪过给人类已招来及要招来的痛苦,感到了自己的信徒在圣教会内将要受的痛苦磨难。他另外对自己的民族的盲目和多少忘恩负义的罪,感到非常痛苦,因为他们竟要拒受因自己的死为他们所挣下的恩宠。此外这里还可加上当时撒殚对耶稣猛烈诱惑,使耶稣的灵魂畏难怕死的情况。由耶稣说的话,可以得知「这世界的君王」在耶稣受苦受难时,怎样施展了他的全部能力(路4:13;22:53;若14:30)。就像人性害怕痛苦,同样,耶稣至洁的灵魂自然更害怕这样无边的痛苦。在耶稣受难的事上,有一些我们总不能了解的奥迹:就如耶稣的灵魂既与他的天主性密切结合,不断享受天主的光荣与福乐,人而天主的基督,因有「天主的结合」本不能感受什么痛苦。但耶稣怎样能受苦呢?耶稣之能受苦,是因为他这时用他天主的权能抑制阻止了他的人性享受天主的福乐。这是耶稣用天主的权能所显的奇迹,圣保禄解释这奇迹说:「他虽具有天主的形体……却使自己空虚……眨抑自己,听命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斐2:6-8)。还有一个奥迹,即是耶稣的人性受这样多的痛苦而没有即刻死去。在这里使耶稣的灵魂和肉身能以忍受这一切痛苦的也是天主的能力。这两个奥迹毕竟还是给人类启示了天主的无限爱情。

    耶稣在山园中略略离开了三位宗徒,为在祈祷中求圣父的安慰(39节)。按路22:41耶稣与宗徒相隔的距离,「约有投石那么远」,这样三位宗徒能看见耶稣当时所做的一切。他们看见耶稣「俯首至地」。这动作是他心中苦痛的表示,同时也是他对圣父的尊威谦逊服从的表示。宗徒起初也听见耶稣「大声哀哭」向父祈祷(希5:7)。耶稣第一次的祈祷表现了他对父所有为子的依恃之心,和他的人性对苦难所有的反抗,但同时也表示了自己对圣父的旨意的谦逊服从。「杯」是借喻之词,在圣经中指为某人所决定的「命运」,无疑地,此处是指「苦难」(20:22)。耶稣第二次的祈祷,显示出他的心神已经安静,完全甘心把自己交出,服从圣父的旨意。从耶稣一再停止祈祷,到宗徒那里去寻求安慰和鼓励的事上,可以知道他这时是怎样的忧闷恐怖。此刻特别找伯多禄说话,希望他能给自己一点安慰,因为他以前坚决的许下要同自己一起受苦,即便为师傅死,也甘心情愿(35节)。但宗徒都睡著了,「他们的眼睛很是沈重」。夜已深了,他们都很疲乏,另外对「默西亚」所怀的希望似乎今夜要全成泡影的忧闷,更使他们疲乏。可是此时为他们最要紧的,是该祈祷,因很大的危险已经临近,如今正需要天主的助佑。「心神固然切愿,但肉体却软弱。」耶稣这话也承认他们的好意,只是人性(肉体)本身过于软弱,需要天主圣宠的助佑,才不至于跌倒。耶稣在这极度忧苦的时候,仍然惦念宗徒,这是因为他知道他们快要遇到的危险。

    玛窦和马尔谷没有记述天使安慰耶稣的事(仅见路22:43)。但由二圣史的话也可以看出耶稣怎样在祈祷中获得了圣父的安慰和扶持。他既获得了圣父的安慰,就再不感到要去宗徒那里寻求安慰的需要了。他第三次来到宗徒那里,见他们还是睡觉,心中虽然忧闷,却十分安静,自知已到了父把子交于罪人手中的时刻。他在再三所行的祈祷中,已把自己当作牺牲全献于父。如今既把内心无边的苦痛克胜,急愿顺受外来的苦难,遂去迎接那出卖他的宗徒所领来的敌人。

    47-56节:耶稣被捕宗徒逃散

    47他还在说话的时候,看!那十二人中之一的犹达斯来到;同他一起的,还有许多带著刀剑棍棒的群众,是由司祭长和民间的长老派来的。48那出卖耶稣的给了他们一个暗号说:「我口亲谁,谁就是,你们拿住他。」49犹达斯一来到耶稣跟前就说:「辣彼,你好!」就口亲了他。50耶稣却对他说:「朋友,你来做的事就做罢!」于是他们上前,向耶稣下手,拿住了他。51有同耶稣在一起的一个人,伸手拔出自己的剑,砍了大司祭的仆人一剑,削去了他的一个耳朵。52耶稣遂对他说:「把你的剑放回原处,因为凡持剑的,必死在剑下。53你想我不能要求我父,即刻给我调动十二军以上的天使吗?54若这样,怎能应验经上所载应如此成就的事呢?」55在那时,耶稣对群众说:「你们带著刀剑棍棒出来拿我,如同对付强盗。我天天坐在圣殿内施教,你们没有拿我。」56这一切都发生了,是为应验先知所记载的。于是门徒都撇下他逃跑了。

    犹达斯正在耶稣同宗徒进餐时离开了餐厅,去同议员商议(若13:30)。他夜间去访问他们,叫他们立刻去捉拿耶稣,一定出乎他们意料之外,因为他们已经议决只该在庆节以后逮捕耶稣(26:5)。无疑地,犹达斯如今在他们跟前坚持要立刻逮捕耶稣;原来他此时非常害怕,因为耶稣在厅中已指明他是出卖耶稣的人。但议员们似乎也愿意改变原有的决定,因为如今去逮捕耶稣是再好没有的时刻:犹达斯知道他的师傅其时在什么地方(若18:2),也知道在那里能容易逮捕他。所以他们就在耶稣山园祈祷的时候,从速作了最后的准备,出发捉拿耶稣。当耶稣祈祷回来,同三位宗徒出来的时候,犹达斯带著兵士来近了。前三圣史在犹达斯的名字上附加「那十二人中之一」一语,为表示这滔天大罪是一位宗徒行的,他竟成了「那些捉拿耶稣的首领」(宗1:16)。他率领著由犹太政教当局派来的一大队人。这些人,有圣殿中的警察和罗马士兵(若18:3,12)。按若18:12记载逮捕耶稣时罗马的一个「千夫长」也在场。当逾越节时另有一营(cohors)罗马兵(约六百人,即一军(egio)的十分之一),由凯撒勒雅开来耶路撒冷维持治安。来逮捕耶稣的虽不是全营的士兵,但大部分已前来,以防万一。公议员已多次愿意逮捕耶稣,都没有成功,此次遂请罗马兵来帮忙。他们去请罗马兵来帮忙,一定在比拉多前捏造了许多是非,叫比拉多相信是去防止暴乱。

    49节「亲吻」本是爱的表示;犹太人用亲吻也是徒弟向师傅尊敬的表示。犹达斯的亲吻本是叫士兵认出耶稣的暗号,而在别的宗徒前却是对老师忠诚尊敬的表示,叫其余的宗徒不想他是出卖师傅的人(若13:28,29)。同时他还用问安的话向耶稣祝福,以掩饰自己的丑恶。撒殚为害耶稣的确用了一个得心应手的工具(路22:3;若13:24)。

    50节耶稣此时还称犹达斯为朋友(按原文亦可译作「同事」「同僚」),好像最后给他再来一次劝告,要他反省。耶稣的话不当译为问句:「朋友,你来做什么?」(见拉丁通行本),而是一种直陈之辞,是说:朋友!你来做的事就做罢!

    仅有圣若望(18:4-9)记述了耶稣被捕前向自己的敌人显示神威的事。当士兵下手要逮捕耶稣的时刻,有一个宗徒拔剑,砍了大司祭的一个仆人。按路22:36,看来这位宗徒没有懂清耶稣在餐厅内备剑的话,自己就带了一把剑,为随时随地保护耶稣。若18:10指出砍仆人的宗徒是伯多禄,那仆人的名字是玛耳曷(Malchus),也许他是圣殿警察的头目。前三圣史没有指出他二人的名字,大概是因为怕提出名字为伯多禄有危险。若写福音时,这危险已不复存在。按路22:51,耶稣行奇迹治好那仆人的耳朵时,劝宗徒不要用任何武力。玛对耶稣此时说的劝戒的话,比其他圣史更为详细。为保卫耶稣和他的国不该用外面的武力。基督徒应该忍耐良善(默13:10)。耶稣本可以保护自己,也能立即求父派十二军(即七万二千)天使来保护自己(若18:36),但父在旧约中所表示的意思却不是这样,父在旧约中所表示的旨意,耶稣也甘愿服从(咏21;依53章;匝12:10;13:7等处)。耶稣到最后还是表现自己是自愿受难的。然而宗徒在耶稣复活后,才了解这一切该这样发生,都是出于天主的计划(路24:46)。

    耶稣向士兵说的话,也表示他屈服自己在敌人下,完全是出于自愿。55节他向士兵所说的话,与其说是向他们说的,不如说是向那些派他们来捉拿自己的人说的。为逮捕耶稣,实在不必派这么多武装士兵来,好像逮捕强盗一样,或像逮捕当时多次起来反对罗马人,意图作乱的党魁。若耶稣容许,他的敌人早就可以在圣殿内,乘他讲道时把他捉住。他们先前多少次想拿住耶稣,耶稣却使他们的计划尽归破灭(路19:47,48;若7:26;18:20)。这次耶稣再用这些话明明说出,他是自愿把自己交于「黑暗的权势」(路22:53)。

    56节前半为圣史的附注,说明耶稣为敌人所捕,自去受难,是为了该应验父在圣经中所表示的旨意。在本书引言中已经提过,玛不断的指出在耶稣的言行和受难的事迹上,应验了圣经上的话,以证明耶稣是旧约经书所预言的默西亚。耶稣一被逮捕,宗徒们就都逃散了,正如耶稣所预言的(26:31;若16:32)。他们对默西亚国所怀的虚荣观念,此时全被打破。

    57-68节:盖法初审耶稣

    57那些拿住耶稣的人,将耶稣带到大司祭盖法前;经师和长老已聚集在那里。58伯多禄远远跟著耶稣,直到大司祭的庭院,他也进到里面,坐在差役中观看结局。59司祭长和全公议会寻找相反耶稣的假证据,要把他处死。60虽然有许多假见证出庭,但没有找出什么。最后有两个人上前来,61说:「这人曾经说过:我能拆毁天主的圣殿,在三天内我能把它重建起来。」62大司祭就站起来,对他说:「这些人作证反对你的事,你什么也不回答吗?」63耶稣却不出声。于是大司祭对他说:「我因生活的天主,起誓命你告诉我们:你是不是默西亚,天主之子?」64耶稣对他说:「你说的是。并且,我告诉你们:从此你们将要看见人子坐在大能者的右边,乘著天上的云彩降来。」65大司祭遂撕裂自己的衣服说:「他说了亵渎的话。何必还需要见证呢?你们刚才听到了这亵渎的话,66你们以为该怎样?」他们回答说:「他该死。」67众人遂即向他脸上吐唾沫,用拳头打他;另有一些人也用巴掌打他,68说:「默西亚,你猜猜是谁打你?」

    耶稣被捆著(若18:12)由革责玛尼园带到大司祭盖法的庭院(路22:54),因为仅有身为公议会主席的盖法有审讯耶稣的权柄。按玛57节此处所记,经师和长老已聚集在大司祭的庭院。若是他们有意在庆节开始前处决耶稣,这案件就不宜推延,必须速决。为此大司祭派人去逮捕耶稣时,就已派人召集了公议员。事实上,谷14:53明说全体公议员此时都已前来聚会。在本章5节的注解里我们说过,公议会开会的地方原是靠近圣殿的裁判厅(beth-din)此次夜间的临时会议,却是在大司祭的府第。又因为要找控告耶稣的证人,为此先把耶稣带到盖法的岳父亚纳斯(Annas)跟前去审讯(若18:13,19-24);在亚纳斯前的预审似乎也是在盖法庭院中一个地方举行的。伯多禄和另一位无名氏门徒远远跟随耶稣,直到盖法的府第。伯多禄因那位门徒的介绍,才能进入庭院内(若18:15,16)。他在院子内杂在差役中;因为天冷(若18:18),便同他们坐在一起烤火。他来到这危险地方,并不是出于好奇,而是出于爱师傅的心,要看这案件究有什么结果。

    公议会审讯耶稣的时候,正是夜间,大约是在两三点钟前后。耶稣的死,是早已决定了(若11:50;玛26:4);但议员们为应付民众,必须遵照法律的程序,为此首先该寻找控告耶稣的证据,依照证据才能合法定他的死罪。因为他们早已定了耶稣的死罪;事实上他们又找不到任何控告耶稣的真证据,所以玛在59节内说到了他们要寻找一个「假证据」。所谓「假证据」,即是指他们想法找一项能给他们用为定耶稣死案的藉口的证据。他们虽然召集了许多证人来控告耶稣,却都不能提出一个具体而充足的证据。谷在此处另外注明:他们的证据且彼此不符(谷14:56)。最后才有两个人起来作证。按法律的规定,至少有两个证人的口供,才能定一个人的死罪(申17:6;19:15)。这两个证人显然提及耶稣很久以前所说的话(若2:19)。但耶稣从没说过:「我能拆毁天主的圣殿。」而只说过:「你们拆毁这座圣殿!」此外圣若望并特别注明,耶稣这话是指他的肉身说的。然而连这两个证人提出的证据也不完全相合(谷14:59),以致众议员都不敢宣判。因此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大司祭自己直接来审问被告;耶稣却不作声。如今更使大司祭左右为难:一方面没有证人,另一方面被告不答覆他的询问。他急于要迅速了结此案,意图能快判决,遂迫令耶稣发言,叫他自己说出相反自己的证据来。

    大司祭所用的方法不但完全出乎常例,而且也不公正,因为在法庭中不准向被告索取反对自己的证据,但大司祭却以隆重起誓的方式向耶稣索取这样的证据;他奉全能天主的名字迫使耶稣确实答覆他的问题,叫天主做他答辞的见证。于是大司祭就质问耶稣,看他是否明认自己为默西亚,为天主子。这问题对我们看来似乎太突然,与上边的事没有连系。但该知道,为犹太人却不如此。他们按匝加利亚的预言早盼望默西亚要来建筑一座富丽堂皇的新圣殿(匝6:12-15)。刚才那两个证人就说到了建筑圣殿的话。此外几天以前,耶稣也让民众庆贺自己为默西亚,为他们的君王(21:9-11)。除此以外,依照那两个证人的证言:耶稣曾把天主的能力归诸自己,说自己能在三天内重建圣殿。还有最近这几天来,当耶稣声明默西亚不只是达味之子时,已公然暗示自己是天主子(22:41-46),并且在以前常称天主为自己的父(若5:18-23;10:30-36)。盖法一定知道耶稣曾把「默西亚」和「天主子」两个名衔归于自己,且归于自己的是这两个名衔的固有意义。盖法就拿这一点来质问耶稣,看他是否实在为自己这两个名衔辩护。

    耶稣对这两种质问,都给以肯定的答覆,使听众一点都不怀疑,他实在声明了自己确是真正的默西亚和天主子(64节)。这明认为我们极其重要,因为这是在最高当局前所提供的极其清楚的明认,且是在法庭受审的这个时刻提供的。耶稣虽然明知自己要因这个明认被判死刑,仍直言不讳,并且为证实自己的明认,还举出旧约中的两个预言,即咏110:1和达7:13作为证据。这两处经文都是论及默西亚的,说明他有超人的品位。耶稣引证这些预言的意思是说:这些审判员现今看见耶稣在他们前受极大的委屈耻辱,而在他受难受死以后要亲见他坐在全能者天主的右边,共享天主的权位;最后还要亲眼见他如同审判全世界的判官,大发光荣降来审判世人。耶稣所受的光荣在他死后立刻就已开始,在他二次来临的日子才告圆满(参阅谷16:19;宗1:11;7:56)。

    大司祭把耶稣所说的话视作亵渎,假装极度愤慨和痛恨,就依照犹太人的风俗(列下18:37;加上2:14;4:39),撕裂了自己的衣服(65节)。撕裂的部分是在胸前,使胸膛的一部分裸露出来。大司祭怒气忡忡地当众控告耶稣犯了亵渎的大罪,并且声明诉讼的程序已告结束,但他还征求公议员们的同意。公议员因感于大司祭的这种举动,也都呼喊耶稣该死。犹太人如此激怒,是因为他们对一神论有极狭义的观念。但必须在法庭上审察为什么耶稣把这两个名衔归于自己;若是不信他的话,至少应当审查他所行的事,就如耶稣以前常对他们所劝告的(若5:36;10:25,32,37,38)。他们不再细审,就定耶稣的死罪,这是犹太人的审判员最大的罪过。虽然玛所记公议员宣布了耶稣的死案,虽然谷14:64明言「众人」都表示了同意,这不是说每一个议员都同意了,而是说公议会宣布了这样的定案。由路23:51得知阿黎玛特雅的若瑟此时没有表示同意;同样可以推知尼苛德摩也没有表示同意,因为他先前在议会中曾要求应依照法律审判耶稣,就是应当审查耶稣的言行(若7:50,51)。耶稣默不作声,在公议会前不再说话,这无异是再肯定自己所说的一点也不能更改,自己愿为这明认而死。由此可见耶稣被定死刑的真正罪名,是因他明认自己是真正的天主子,并且因为是天主子而把最高的权柄归于自己。按法律,一个犯了亵渎罪的人,本该立即用石头砸死(肋24:16;若10:31)。假若犹太人此时有处死人的权柄,他们会立即对耶稣施行这刑罚。但是当时处死人的权柄操在罗马人的手中,为此他们只得将耶稣解送到比拉多前,在他前控告耶稣是一个政治犯。玛对比拉多审讯耶稣的事,记述得非常简略,因为事实上,处死耶稣的弥天大罪,仍在于犹太人。此处对耶稣在公议会受的审判还有几点应加说明:耶稣的时代,公议会应当如何执行审讯程序,公议会几时才能宣判死刑,关于这两事的文献,不复存于今日。今日所有的都是些较晚的文献,是公元后二世纪的人写的。按这些文献所载:在开审时必须有两个书记:一个该写被告的理,一个该写被告的罪。为定被告的罪,至少须有两个反对被告的证人一致的证明。被告有权利延请律师来为自己辩护。此外公议会不能只审一次,就定死罪,也不得在夜间集会提审罪犯。最后,在被告定死罪的当天不得执行死刑。虽然有关耶稣时代普通审判的文献,没有流传到今天,但由耶稣受审的全部程序看来,公议会,尤其是大司祭非常不公。他们的不公另外在于不准耶稣有为自己辩护的证人,也没有执行任何法庭的调查手续。他们对耶稣所进行的全部诉讼程序,显然是为获得一个定他死罪的藉口;至于耶稣的死案早已决定了。为此玛26:59用了「公议会寻找相反耶稣的假证据,要把他处死」的话,来开始描写耶稣受审的事。

    宣判以后,有几个议员就向耶稣脸上吐唾沫,表示自己对阶下囚应有的轻视(户12:14;申15:9),也有几个用拳头击耶稣的头,用掌打耶稣的脸,如此就应验了依撒意亚先知预见的「上主的仆人」所要忍受百般凌辱的事(依50:6;53:2-7)。为了解他们戏弄耶稣所说:「默西亚,你猜猜是谁打你?」的话,应当知道犹太人所希望的「默西亚」应是一位大先知(申18:18)。他们的话实在含有一种极残酷的讽刺:他们蒙住耶稣的脸,拿他当先知;不但要他指出打他的人,而且要他如同古先知一样发现他自己的神能,惩罚自己的敌人(参见列上21:21-24;列下2:23,24;耶20:4-6)。这最后的一幕显示耶稣的敌人,趁著他们得势的时机,如何发泄他们多时郁结在心的仇恨。

    69-75节:伯多禄三次背主

    69伯多禄在外面庭院里坐著,有一个使女来到他跟前说:「你也是同那加里肋亚人耶稣一起的。」70他当著众人否认说:「我不知道你说的是什么。」71他出去到了门廊,另有一个使女看见他,就对那里的人说:「这人是同那纳匝肋人耶稣一起的。」72他又发誓否认说:「我不认识这个人。」73过了一会,站在那里的人前来对伯多禄说:「的确,你也是他们中的一个,因为你的口音把你露出来了。」74伯多禄就开始诅咒发誓说:「我不认识这个人。」立时鸡就叫了。75伯多禄便想起耶稣所说的话来:「鸡叫以前,你要三次不认我。」他一到了外面,就伤心痛哭起来。

    伯多禄由于爱师傅心切,远远随著被捕的耶稣,也进了盖法的庭院(26:58);他在那里,不久就体验到怎样应验了主向他说的预言,和警戒他不可太仗恃自己的话。四圣史都记述了他在大司祭庭院中背主的事;但所述的各有不同。为使这些差异之点互相调和,却相当困难。不过这些差异之点,却有助于证明事实的实真性。日后只有伯多禄能给信友述说自己三次背主的事。但是因为那一夜他由於太激动和太害怕,神志有些昏迷,事后自己也不能清楚指出其中的细节。伯多禄在露天的院子内杂坐在差役中烤火时(路22:55;若18:18),有大司祭的一个使女来到他跟前,按若18:17就是那在另一位门徒介绍后让伯多禄进来的看门使女。因为她对伯多禄起了疑心,──或者因他外表可疑,或者因他神色不宁(路22:56)──就问他是不是耶稣同党的人。伯多禄初次当众否认了自己的恩主,对如今正在法庭上进行的案子,装著一点也不知道。一个使女的一句话就已足够迫使伯多禄否认自己的恩主。

    伯多禄第一次背主后,就略为谨慎,知道自己不能再留在庭院内。并且按谷14:68,他在第一次背主后,已听见鸡叫,由此就更容易明白他为什么较前更为谨慎。为此他由众人能注意他的院子中退出来,躲到较为黑暗的廊子里去。他这一回避,似乎更引起人的注意。按玛,此时另一个使女走到他跟前,按谷14:69还是上次问他的那个使女,按若18:25此次是站在那里的一些人一起问了伯多禄。对这一点也容易解释,因为第一个使女问了他以后,也引起了别人的怀疑,接著一个一个的都问了伯多禄。此次伯多禄为洗脱自己,比以前更加否认,并且还起誓证明自己否认的话。他称耶稣为「人」,表示他对这个被告所怀的一种轻视。伯多禄以前多么坚决明认耶稣为默西亚,为天主子(16:16),如今却否认那为了这两项名衔被判死刑的耶稣!

    不久以后,有一些与伯多禄一起烤火谈过话的差役,也来到伯多禄跟前。纵使他们一点也不怀疑伯多禄是耶稣的一个门徒,但是伯多禄满口的加里肋亚方言也暴露了他是一个加里肋亚人。这方言在发音和一些用语上与犹太土语不同。聚集在那里的差役都是些犹太人,并且按若18:26有一个差役是玛耳曷的亲戚,作证自己见过伯多禄在山园中同耶稣在一起。伯多禄此次不能仅仅否认就能洗脱自己,为此就「开始诅咒发誓」,意思是说如果他说的:「我不认识这个人」一句话不对,就情愿承受天主的诅咒。按四圣史所记,当他第三次这样背主的时刻,就听见了鸡叫,同时也看见被缚的主耶稣由他面前走过,转身向他望了一望(路22:61)。他当下就想起了主耶稣的话(路26:34),也认识了自己如何懦弱无能。

    伯多禄此时衷心感动,不能再留在庭院中,遂急速出来,愧悔涕零。伯多禄虽然否认了恩师,犯了重罪,但仍保持信德,心中还满怀着热烈爱耶稣之情:这全是主耶稣特为他祈祷的功效(路22:32)。实在是主的圣宠把他由危险的深渊中救出。此后在受难史中,不再提伯多禄的事。无疑地,他回头以后,立刻去寻找其余的宗徒,把他们聚集在一起(路22:32;谷16:7)。众圣史都记载了伯多禄三次背主的事,由此可见这事的重要性。伯多禄由于他对主的信德和热爱超过其他宗徒,被选为教会的元首(16:18),首先就该谦逊自下,不应仗恃自己的德行(16:17,23,24;26:33,34)。对于这一点耶稣曾屡次劝告过他,只因主的劝戒对他一点不发生效力,所以耶稣让他在经验上学得教训,使他反省,为叫他日后牧放主的羊群时,怀著谦逊自下的心,善尽自己的职责(参阅若21:15-17;伯前5:1-3)。

    27:1-2:耶稣被解往比拉多前

    1到了早晨,众司祭长和民间的长老就决议陷害耶稣,要把他处死,2遂把他捆绑了,解送给总督比拉多。

    四圣史都记述了公议员聚会(谷15:1),举行宣判耶稣死案的仪式。按玛和谷,此处所述不是重新与行会议的事,而仅是把夜间会议的判决,再加以宣判。他们定了耶稣的死案后,当天早晨就把耶稣解送到比拉多衙门。他们若愿意在庆节前处决耶稣,事情就不容缓。此外他们迅速解送了耶稣的另一个原故,是怕百姓起来反抗他们。案子一交给罗马人,纵有什么叛乱发生,自有罗马人负责。(按公议会早有意思把耶稣交给罗马人处治;参见路20:20)所以他们把耶稣由盖法府第解送到当时的总督比拉多衙门(若18:28)。比拉多固然常驻留在凯撒勒雅,但每逢逾越节必来圣城防守,因为庆节期间容易发生暴乱。耶稣被捆住送去,就像一个作乱的匪徒(路23:2)。他们把耶稣解到罗马总督前的用意,也不外是愿总督以匪徒的名义把耶稣处死;可是比拉多就其职责,还该审查他的罪状。

    3-10节:犹达斯的结局

    3这时,那出卖耶稣的犹达斯见他已被判决,就后悔了,把那三十块银钱,退还给司祭长和长老,4说:「我出卖了无辜的血,犯了罪了!」他们却说:「这与我们何干?是你自己的事!」5于是他把那些银钱扔在圣所里,就退出来,上吊死了。6司祭长拿了那些银钱说:「这是血价,不可放入献仪箱内。」7他们商议后,就用那银钱买了陶工的田地,作为埋葬外乡人用。8为此,直到今日称那块田地为「血田」。9这就应验了耶肋米亚先知所说的话:「他们拿了三十块银钱,即以色列子民为被卖的人所估定的价钱,10用这钱买了陶工的那块田,如上主所吩咐我的。」

    玛记述了公议会判决耶稣并解送给总督的事后,立即记述出卖者的悲惨结局(3-5节)。显然玛有意以此再证耶稣的无罪,即连出卖他的也幡然悔悟,承认耶稣无罪,反映出公议会是多么罪大恶极,顽固不化。犹达斯原知道耶稣无罪,只因图财出卖了耶稣;当他知道耶稣在公议会被判死刑,在亲见耶稣由盖法府第被解到比拉多衙门后,他知道耶稣终不免一死,就良心发现,自知有罪,便跑去见公议员,愿意洗脱自己,把所得的银钱退还给他们。他说:「我出卖了无辜的血」,已清楚地表示他自认有罪;但司祭和长老都全不理睬他,对他且表示极端的轻视和厌恶。公议员对他这样冷落轻视,使他万分失望。公议员把全部责任都推却在他一人身上。如今他孤独一人,受著良心的谴责,跑到圣所外,当著公议员的面把钱扔在圣所内,不但对人失望,且对仁慈的天主也感到了绝望。看来,犹达斯一离开圣殿,就去上吊自尽了,他的结局与出卖达味的阿希托费耳(Ahitophel)的前后如出一辙(撒下17:23)。关于犹达斯自尽的情况,伯多禄也略有所提及,见宗1:18。

    6-7节此处所述的,又显出人民首领的假仁假义(参见23:24)。买地的事,大概是以后才办的。司祭长对犹达斯扔在圣所的钱,原不知应该如何处置。按法律,由出卖贞操所得的淫资,不应献于圣殿(申23:19)。他们按此法推论:犹达斯出卖耶稣的钱,也是不洁的,不可用于圣殿。圣良教宗对他们的态度评论的很好,他说:「圣库不收的,司祭的良心收了;流人血不怕,却怕血债」。他们视犹达斯的钱为不义之财,是承认他有罪,却不承认自己有罪。他们的盲目昏迷可说到了极点。他们用这钱买了陶工的田。按原文的意思,似乎那块田,人普通就称为「陶工的田地」。「作为埋葬外乡人用」,即作为侨居国外的犹太人来过庆节死在圣地时埋葬之所。那地日后称为「血田」,玛指出在他写福音时,已惯用这名称来称呼那块地(宗1:18)。

    玛喜欢把耶稣的史事同旧约的史事或预言相印证;在9节里他指出此事也应验了旧约中的预言。此处显然是指匝加利亚先知所说的话(11:12,13)。匝加利亚是天主派来,为作选民善牧的。他奉天主的名字管理百姓已很久了,他探询百姓如何评价自己的操劳和管理。百姓的首领——作羊群恶佣工的,估计先知所尽的劳苦只能领取三十协刻耳的工资,恰等于杀一个奴隶当赔偿的代价(出21:32)。天主对首领这样作事的态度十分气恼,就命先知把那「高代价」(讽刺语)投入圣殿的宝库内,或按玛索辣原文(MassoreticText):「当著陶工」投进去(参阅匝11:13)。玛引用此处是依照希伯来经文,但为贴在这史事上,却自由引用了这段经文:耶稣是天主派来的善牧,他救百姓所尽的劳苦工作,被百姓的首领估的太低,以致为了三十块银钱就送了他的性命。既然事实上,这钱以后买了陶工的田,玛就把论先知所记述的事,当作耶稣被出卖的预像,在耶稣受难史上,再度重演,这样完全应验了那预像所预表的。此处的难题是玛将此预言归于耶肋米亚先知,而实在是属于匝加利亚先知的事。对这难题很难给与一个圆满的解答。可能玛在原文上没有写上任何先知的名字。耶肋米亚的名字是日后抄写的人加上的,因为在他的记忆里是耶肋米亚多次曾讲论过陶工田地的事(耶18:2-4;19:1,2)。不过更可能的是:玛自己引用时是以耶肋米亚一名来概括旧约的先知书,因为古时耶肋米亚书居先知书的首位(参阅路24:44以圣咏集指旧约之第三部)。如此,玛用耶肋米亚的名字代表众先知的名字,因为他们都是天主──选民的至高善牧派来的,而都遭受了同样的命运(5:12;23:34-37)。

    11-26节:耶稣在比拉多前

    11耶稣站在总督面前,总督便审问他说:「你是犹太人的君王吗?」耶稣答说:「你说的是。」12当司祭长和长老控告他时,他什么也不回答。13于是比拉多对他说:「你没有听见,他们提出多少证据告你吗?」14耶稣连一句话也没有回答他,以致总督大为惊异。15每逢节日,总督惯常给民众释放一个他们愿意释放的囚犯。16那时,正有一个出名的囚犯,名叫巴辣巴。17当他们聚集在一起时,比拉多对他们说:「你们愿意我给你们释放那一个?巴辣巴,或是那称为默西亚的耶稣?」18原来他知道,他们是由于嫉毤巍蹁軱解送来的。19比拉多正坐堂时,他的妻子差人到他跟前说:「你千万不要干涉那义人的事,因为我为他,今天在梦中受了许多苦。」20司祭长和长老却说服了民众,叫他们要求巴辣巴,而除掉耶稣。21总督又向他们发言说:「这两个人中,你们愿意我给你们释放那一个?」他们说:「巴辣巴。」22比拉多对他们说:「那么,对于那称为默西亚的耶稣我该怎么办?」众人答说:「该钉他在十字架上。」23总督问说:「他究竟作了什么恶事?」他们越发喊说:「该钉死他在十字架上。」24比拉多见事毫无进展,反倒更为混乱,就拿水,当著民众洗手说:「对这义人的血,我是无罪的,你们自己负责罢!」25全体百姓回答说:「他的血归在我们和我们的子孙身上!」26于是,比拉多给他们释放了巴辣巴;至于耶稣,把他鞭打了以后,交给人钉在十字架上。

    11-14节当时处死刑的权柄操在罗马人手中,因此他们把耶稣解送给罗马总督。可是罗马总督在判决前,必须重新审讯。因罗马人在自己法庭上,对犹太人宗教的问题和争讼本无心过问(宗18:14-16),为此公议员在比拉多前,提出了耶稣的新罪状。路23:2曾略提到这些罪状:控告耶稣是造反的,阻止人给罗马皇帝纳税,且自称为王。按四圣史所载,比拉多一点也不理睬他们控告耶稣造反作乱的事,因为他没听说过耶稣煽动过叛乱。若是有,他一定早会知道,因为在犹太各地都有罗马人的情报员。再者公议员对所告的罪状也没有证据,不过比拉多对最后一个控告,愿再审讯:耶稣是否实在自称为王。对这个控告,罗马总督可能有所怀疑。他一定听说,如何耶稣在前几天内受人狂呼喝采称为默西亚君王,如何耶稣也自容许人如此庆祝他的事(21:9-17)。此外公议员也能证明耶稣在他们的法庭上明明自认为默西亚(26:63-67),就是说他自以为是「犹太人的君王」。耶稣站在比拉多跟前时,比拉多也只就这个名衔审问了他(对比拉多衙门的地点,详见若18:28及注)。圣史若望记述了有关这名衔的全部审讯。耶稣声明自己实在是犹太人的君王,同时也解释了他国度的性质。由这个解释,比拉多知道所论的也是犹太人的宗教问题,为此,他不能定耶稣的死刑(若18:33-38;路23:4)。公议员并不罢休,更极力控告耶稣(谷15:3;路23:5)。但耶稣对他们所控告的一切,不置一词。比拉多对耶稣这种态度非常惊异,不知该如何处置,料理此案;何况他对耶稣本人也已怀敬畏之情(若19:8)。他一听说耶稣是由加里肋亚来的,就心血来潮,知道这是一个绝好脱身的机会,便把耶稣解送给黑落德(详见路23:6-8)。但黑落德也查不出耶稣有什么罪来,遂又将他送回(路23:9-15)。

    四圣史都记述了比拉多为释放耶稣的的新企图,但这新企图反更显出他的怯懦。他明知被告无罪,却怕得罪公议员不敢直伸正义,他想另寻一个门路来脱卸自己的责任(路23:20),就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百姓身上。因为他深知百姓平日都拥护耶稣,此时必要设法营救他,何况公议员只不过是出于嫉妒才把他解送了来(27:18;谷15:10)。在罗马帝国各省内有一条惯例,凡逢庆节,为怀柔当地的人民,可使用特赦权,给当地人民释放一个重要的囚犯。在犹太每逢逾越节也必释放一个囚犯,因此比拉多乘这庆节给百姓一个自由选择的机会:或是释放耶稣,或是释放巴辣巴(按巴辣巴一名,有许多古抄卷作:JesusBarabbas;这复名是否是他原来的名称,或是出于伪经,不易断定)。按16节所记,巴辣巴是一个出名的人物,似乎是某次变乱中的领袖,且在造反时伤害了人命(谷15:7;路23:19,25)。比拉多提出这两个人来让百姓选择,自以为办得很明智,他决没想到百姓会要求释放那造反的领袖,并且他还暗示百姓,自己想要释放的人,就是那号称「默西亚」或「犹太人的君王」的耶稣(谷15:9)。当他提议叫百姓自由选择的时候,却又发生了另一变故,阻碍了人民选择的自由。

    19-20节比拉多正在与百姓商谈的时候,他的妻子差人来劝他,不要插身在耶稣的案子里,万不要负审断耶稣的责任。在昨夜她一定由丈夫探知了公议会逮捕耶稣和审讯耶稣的事。她称耶稣为「义人」,或是她曾听人谈及过耶稣的为人,或者她由梦中获得了关于他的义德的启示,因此在睡梦中,因关心这义人的命运,吃苦不少。按伪经所载:比拉多的妻子名叫客劳狄雅仆洛雇拉(ClaudiaProcula或Procla),是个归依犹太教的女子。对这传说虽不可考,但由圣经中所说的,很可能实有其事。由此,更可推知,她以前曾听人谈及过耶稣的事。玛所记的这一幕的确动人:选民的首领拒绝自己的默西亚,而一个外教女子,却劝告自己的丈夫要奉公守法。

    比拉多听取妻子报告的时候,或者他尚在犹豫莫决,不知怎样处理的时候,公议员遂抓住这个时机,去煽动百姓,攻斥耶稣;怂恿百姓要求释放巴辣巴。经验告诉我们,平民的判断力,很容易受煽动的影响。无疑地,公议员趁这绝好时机,用尽方法去打破人民拿耶稣当默西亚的美梦。给百姓指明耶稣不会满他们现世的希望,原并非一件难事。难道巴辣巴不是较耶稣为他们更有希望吗?这样一来,比拉多释放耶稣的企图,终成泡影。他抵不过百姓的鼓噪骚嚷,不得不释放了巴辣巴(26节;墶鮘路23:23-25)。

    比拉多有意再度提醒人民,要他们想起他们曾称耶稣为默西亚,为「犹太人的君王」(谷15:12)。一时慌张不知所措的比拉多,就问百姓怎样处置这位「犹太人的君王」。百姓见他如此怯懦焦急,同时又受了首领们的唆使,就要求钉耶稣在十字架上。比拉多再度声明自己在耶稣身上找不出什么罪来(路23:22),百姓反更「厉声」(路23:23)宣嚷,坚持要求钉死耶稣。

    24-25节比拉多一方面怕引起暴动,因为全百姓对他都起了反感;另一方面有妻子的劝告,不甘顺从百姓的意思。因此用了个「洗手」的象征行为,在百姓前声明自己对此案全不负责,愿藉此使自己免去神的惩罚。犹太人本有以「洗手」声明自己无罪的习惯(申21:6,7;咏26:6;73:13),希腊和罗马人也有此习惯(见拉冈热玛注释)。他洗手时说的话(撒下3:28;宗20:26)是为声明自己对处死耶稣的事不负任何责任(大多数的古抄卷24节有「义人」一词,今亦保留)。然而此时百姓却声明自愿负担这全部责任:「他的血归在我们和我们的子孙身上」(撒下1:16;3:29,30;列上2:33等处)。玛此处明明指出「全体百姓」都在场,有首领,有平民,足够代表全犹太民族发表这项声明。由于百姓这样一致的鼓噪,可知公议员已向百姓说明耶稣是亵渎天主应死的罪犯(若19:7)。百姓说的话是表示呼号天主当最高的裁判者:如果耶稣实在无罪受死,天主即可惩罚全犹太民族。历史告诉我们,这可怕的诅咒如何实现了。圣热罗尼莫注释此处说:「此诅咒直到今日仍停在犹太人身上,主的血(即流无辜耶稣之血的责任)没有从他们身上移去。」天主的这可怕的裁判已由公元70年提托进攻圣城时开始(见历史总论2.4),直到现在两千年来还持续不断。犹太人流浪世界各地的悲惨命运,也只有由他们受的惩罚上,才可以明白。新「以色列国」是不是这惩罚结束的先兆,不能断定。

    比拉多对百姓让步,释放了巴辣巴后,就叫兵士鞭打耶稣(26节)。按若19:1-6比拉多鞭打耶稣,还是有意救他免去一死(参路23:16)。按鞭打是极残酷,极野蛮的刑罚,大抵是钉十字架以前要受的刑罚。受鞭打的,浑身赤裸,被捆在木桩或石柱上受鞭打;罗马人所用的鞭子是皮制的,上面系有铅球和铁刺;多次犯人在鞭打时即死去了。耶稣于鞭打时所受的,由比拉多指给百姓看耶稣时,所说的「看,这个人!」的话上(若19:5)可以推知是怎样残酷。耶稣所受的,正应验了依撒意亚先知论「上主的仆人」所预见和预言的(依50:6;53:3等处)。三对观福音仅略提鞭打的事,但没有提及比拉多最末一次释放耶稣的企图,以及同他谈话的事(若19:6-12)。由若19:13-15可知比拉多终因怯懦而违心处决了耶稣;对这一点,三对观福音也未提及。但前三圣史特意指出犹太人,另外公议员的罪过;并由四位圣史的记载得知,比拉多终究未经正式的宣判,就定了耶稣的死罪,把耶稣交给百夫长和兵士,叫他们把他钉在十字架上。

    27-30节受人戏弄

    27那时,总督的兵士把耶稣带到总督府内,召集了全队围著他,28脱去了他的衣服,给他披上一件紫红色的外氅;29又用荆棘编了一个茨冠,戴在他头上,拿一根芦苇放在他右手里;然后跪在他前,戏弄他说:「犹太人的君王,万岁!」30随后向他吐唾沫,拿起芦苇来敲他的头。

    27-30节兵士给耶稣准备十字架刑具的时候,就趁机戏弄耶稣。他们把耶稣领进总督府,到庭院中,或到总督府前的广场上,召集了「全队」,即住在比邻的安多尼堡垒中为防守圣城的众兵士来戏弄耶稣。他们都是些外邦人,藉侮辱耶稣,发泄他们对犹太人的憎恨。他们由审讯耶稣的事上,知道他被控告为犹太人的君王,也为了这称呼被判死刑。为此以玩弄君王的恶作剧来戏弄耶稣。鞭打后,原已给耶稣穿上了他自己的衣服,如今又再给他脱去,给他换上一件紫红色的外氅,即将帅所穿的外氅当作君王的紫红袍。29节「荆棘」大概是为烧火用的,就用荆棘编了一个茨冠,戴在耶稣头上,拿一根芦苇插在他的右手内,当作君王的权杖,然后跪在耶稣前,用向罗马皇帝欢呼的话「凯撒大帝万岁」向耶稣致敬嘲笑;除戏弄之外,还用棍杖敲打耶稣的头,使茨深入耶稣的圣首内,并且用巴掌打耶稣的圣面(若19:3)。兵士演的这幕恶作剧的意义非常明显:耶稣被嘲笑戏弄,彷佛是个将帅或君王,出征胜利,凯旋归国,要受属下臣民叩拜尊敬。耶稣先受了本国人民的惨酷虐待,如今又受外邦兵士的酷刑。这一幕正与三位贤士来朝的那一幕相对□:三位贤士怎样谦恭地朝拜了这位犹太人的君王,且献了极珍贵的礼品,以表示自己臣属的心(2:1-12)。戏弄完毕,又给耶稣穿上他自己的衣服,领去受钉。

    31-38节:上山受钉

    31戏弄完了,就给他脱去外氅,又给他穿上他自己的衣服,带他去钉在十字架上。32他们出来时,遇见一个基勒乃人,名叫西满,就强迫他背耶稣的十字架。33到了一个名叫哥耳哥达的地方,即称为「髑髅」的地方,34他们就拿苦艾调和的酒给他喝;他只尝了尝,却不愿意喝。35他们把他钉在十字架上以后,就拈阄分了他的衣服;36然后坐在那里看守他。37在他的头上安放了他的罪状牌,写著说:「这是耶稣,犹太人的君王。」38当时与他一起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还有两个强盗:一个在右边,一个在左边。

    犯人大抵不背整个十字架,只背十字架的横木(patibulum)。竖木常竖在刑场上。此外犯人受鞭打之后,再背那沈重的整个十字架,几乎是不可能。十字架死刑为犹太和罗马人都是最可耻的刑罚(格前1:32;希12:2)。罗马人只准钉死背信不忠的奴隶、盗贼和造反的人。为此圣保禄说基督为我们成了「可咒骂的」(迦3:13)。犹太人古时本无此刑,仅把凶犯死后的尸体挂在竖立的木柱子上。但这高悬尸体的事,不算是刑罚,而只有一种悬尸示众,警人戒恶的意思(申21:23)。其他古民族,如腓尼基、埃及、印度、波斯、叔提雅人(Scythians)都有此刑。后来这刑罚也为罗马人所采用。史家若瑟夫记述罗马人于犹太战争时特别使用此刑。圣妇海伦娜(St.Helena)皇后寻获耶稣的十字架后,君士坦丁大帝为尊敬耶稣的十字架,在罗马帝国把十字架的酷刑废除了。执行钉死刑的地方通常选择居于要冲的高地,为叫来往的人看见,知所警惕。为此,耶稣从城里被领到城外的哥耳哥达山(Golgotha)。只有路23:27-32给我们略记述了耶稣去刑场时的情形,提及一些妇女跟随著耶稣□胸哭泣,还有两个强盗也一起被带到城外。此外,还有百夫长和一小队武装兵士押送:每四个兵押著一个犯人;到了刑场他们四人就把犯人钉在十字架上(若19:23)。由若19:17看来,耶稣亲自背了十字架;他背十字架出城后,似乎实在无力支持了,兵士就抓住一个基勒乃(Cyrene)人西满,要他帮助耶稣。基勒乃是北非一座城,那里犹太侨民很多(宗2:10;6:6,9);西满大概生在那里,此时居住在耶路撒冷。

    钉死耶稣的地方名叫「髑髅」地(我国经文的「加尔瓦略山」,即此名的拉丁Calvaria音译),大概是因为那「山」或「丘陵」具有「髑髅」或「头盖骨」的形状而得名。这地方当时一定是在城外(希13:12),但离城不远(若19:20)。按很古的传说:这地方是在城的西北,即今圣墓大殿所在地。据耶路撒冷的济利禄所说:这古传说来自宗徒时代,又据欧瑟比和圣热罗尼莫:在这同样的地方哈德良皇帝(Hadrian)立了犹丕特(Jupiter)和维纳斯女神(Venus)的像。日后圣妇赫肋纳——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eI)的母后——在那里发现了耶稣的坟墓,又离那里不远在一个井内发现了耶稣的十字架。她出资在该处建筑了一座富丽堂皇的大殿。虽然这座大殿日后也被毁了,但耶路撒冷的教友对这驰名的地方有始终不绝的口传。近代靠近圣墓大殿所出土的东西也证实了那口传。按犹太人的风俗,犯人临受刑时,给他一种麻醉汁喝,为减轻他的痛苦(参见箴31:6,7)。这饮料,即是用没药调的葡萄酒;他们也曾把这样的饮料递给耶稣喝(谷15:23)。玛此处作「苦艾调和的酒」。按「苦艾」,亦可译作「苦胆」,即泛指含苦味的酒(就如箴5:4;哀3:15之「茵陈」所指)。玛之阿拉美原文也许原作「没药」,后来希腊译者因「没药」与「苦艾」二字音极相近似,故译作「苦艾」。没药和在葡萄酒内,酒力更为加强。这含有麻醉性的酒,一定是那些哭著跟随耶稣的妇女所预备的(详见路23:17-32注)。为此耶稣不愿完全拒绝她们的好意,遂尝了一点,却不肯全喝,因为他愿意自己的神志清醒,甘心忍受种种的痛苦。

    圣史们都很简短地记述了执行钉死耶稣的惨剧,因为读者都知道刑罚,是怎样的残酷可怕。执行钉十字架的程序,大概是这样:先把耶稣的手钉在平放于地面的横木上,然后把身体与横木一记举起,安在插于地中的竖木上,最后把双足钉在竖木上。耶稣的手足一定钉穿了,因为复活后还指给宗徒们看他手足上的钉孔(路24:39;参咏22:17)。兵士行刑后,按习惯就拈阄分犯人的衣服。若更详细地记载:他们将耶稣的外衣分了四分,无缝的内衣,因为不好分开,就拈阄看是谁的(若19:23,24)。拉丁译本与许多希腊古抄卷于35节增:「这是为应验先知说的:他们分了我的衣裳,为我的长衣,他们拈了阄。」此句大概为原文所无,由咏22:19或若19:24所窜入。兵士分了衣服后,就坐在十字架旁看守。百夫长和执刑的兵士该看守被钉的,直到他断气,以防犯人的朋友来解救,或把他的身体偷去(谷15:44)。

    38节兵士遵照比拉多的命令,在被钉耶稣的头上安放了一块罪状牌,即一块木板,其上标出耶稣的名字,籍贯(若19:19),和被钉的罪案。对这一点,若19:19-22较其他圣史略为详尽。

    与耶稣同时同地被钉的,还有两个强盗。兵士为侮辱犹太人,就把耶稣置于他们中间当他们的君王。这样连外表上,也应验了先知所预言的耶稣被列于恶人中的话(参见依53:12;路22:37)。

    39-49节身悬十字架上

    39路过的人都摇头辱骂他40说:「你这拆毁圣殿而三日内重建起来的,救你自己罢!如果你是天主子,从十字架上下来罢!」41司祭长和经师与长老们也同样戏弄说:42「他救了别人,却救不了自己;他既是以色列君王:如今从十字架上下来罢!我们就信他。43他信赖天主,天主如喜欢他,如今就该救他,因为他说过:我是天主子。」44同他一起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强盗,也这样讥诮他。45从第六时辰起,直到第九时辰,遍地都黑暗了。46约莫第九时辰,耶稣大声喊说:「厄里、厄里,肋玛撒巴黑塔尼!」就是说:「我的天主,我的天主!你为什么舍弃了我?」47站在那里的人中,有几个听见了就说:「这人呼唤厄里亚呢!」48他们中遂有一个立即跑去,拿了海绵,浸满了醋,绑在芦苇上,递给他喝。49其余的人却说:「等一等,我们看,是否厄里亚来救他!」

    由39-44节叙述耶稣除受钉在十字架上的痛苦外,还受观众和过路人的嘲笑辱骂。圣史记述观众中有各级的人,因刑场临近城门(若19:20),凡是出来进去的人都能看到这幕惨剧。此外这几天,城里又满了外地来过节的旅客。路过的人「摇头」表示轻慢讥笑(约16:4;依37:22;耶18:16等处)。这样,又应验了圣咏的作者预见耶稣受苦所说的话:「凡看见我的人都戏笑我,他们都撇著嘴摇著头」(咏22:8)。戏弄耶稣的人用的是那些假见证在公议会控告耶稣的话(26:6);当耶稣悬在十字架上的时候,他们不会知道,也不能明了耶稣关于自己的肉身要复活的预言怎样能以应验(若2:19),所以拿来与耶稣开玩笑。他们还用了审讯耶稣时,耶稣自称为「天主子」的话(26:63)来嘲笑耶稣:如果他真是天主子,就显出自己有天主子的能力拯救自己,从十字架上下来罢。圣史特别指出戏弄耶稣的人中有公议员。组织公议会的三等人物──司祭长、经师和长老都有自己的代表在场,彷佛联袂举行庆祝自己对敌人的胜利。他们彼此所说的侮辱的话,比平民所说的更为毒辣;他们嘲笑耶稣救助别人的善举,又嘲笑耶稣擅自僭取默西亚的名衔,要百姓庆贺自己为默西亚(21:15,16),所以他们戏弄说:如果他真是天主所喜爱的以色列君王,如今就从十字架上下来,好叫他们马上相信。此外还说了更为轻慢耶稣的话;他们说耶稣自命为天主的爱子,如果是真的,天主就该救自己所爱的儿子(咏22:9)。在嘲笑耶稣的人中甚至还有兵士(路23:36,37)和被钉的强盗。路23:39-42却记述两个强盗中的一个,怎样到了信从耶稣的地步,作了默西亚神国中获得赏报的第一人。

    45节「从第六时辰」,即正午起,「直到第九时辰」,即今之午后三点钟,「遍地都黑暗了」。所说「遍地」,即当地人眼目所能看到的地方。三对观福音都记载了此事,由此可知,他们以此事为一超自然的现象,决不能视为自然的日蚀;因为过逾越节常是在月圆的时候,决无日蚀之可能。奥利振解释此事说:「此时有浓云密布,笼罩在犹太和耶路撒冷地域,遮蔽了太阳的光线」。这现象含有什么意义呢?按「光」在圣经上多次是天主的象征(若一1:5),也是天主启示和恩宠的象征(咏4:7;35:10;88:16等处)。黑暗指的是天主离弃了人类,因此黑暗是天主审判、愤怒和复仇的象征(岳2:10,31;3:4;亚8:9;依13:10等处)。耶稣来到世上,本为做「世界的光」(若1:9;8:12;玛4:16)。犹太人因为拒绝了这光,就把自己交给了黑暗(若8:12;12:35;路22:35)。黑暗遮蔽了全犹太地域,表示耶路撒冷和全犹太都要受惩罚;同时也象征天主在圣子临终时,对恶贯满盈的世界所有的严罚。天主此时好像离开了世界,也好像离开了那「承担了大众的罪过」的圣子(依53:12)。

    46节玛和谷只记载了耶稣悬在十字架上时所说的这一句话(路和若各另有所记)。这话引自咏22:2开头的一句,完全说出此时耶稣心灵中所受的,是怎样惨痛的苦楚。耶稣除了受神形内外痛苦及在场人的讥笑外,内心还有一个更难言的苦楚,即感觉圣父也离弃了自己。父把他全交在敌人手中了。父并没有离开他,只不过在此时收回自己的护佑,不援助他,叫圣子自觉孤独无援。在十字架上受苦,死,并不只是人,而是天主兼人(God-Man)。在十字架上他仍与天主性相结合;但天主用奇迹取消了或阻止了耶稣受天主性的影响,好叫他心灵所受的苦,达于极点,无以复加。耶稣既然愿意代人赎罪,在这极度的痛苦中,就彷佛该当感受到,体验到罪恶给人带来的这番天主的离弃之苦,与失去宠爱和失去援助的苦。耶稣的话决不是绝望的话,而只是为说出他的痛苦已到了尽头。他在这苦痛中,把自己的信赖和依恃之情完全放在圣父的手中。由耶稣在十字架上所说的其他话上,可以看出耶稣悬在十字架上时,似乎全念了咏22。在这篇圣咏中,作者——耶稣的预像,描述自己渐渐由患难中走出,专心仰望依靠天主,深信天主必要救他脱离一切苦痛,使他获得最后的胜利。

    47-49节犹太人固然明了耶稣所说的话,但仍拿这话来把他当作默西亚,以色列的君王讥笑。按他们的传说默西亚来临以前,厄里亚该先来(11:14;17:10;拉3:1;4:5,6等处)。在场的人所说的话,其用意是说:你们看,这位曾自称为默西亚的人,如今要死了,还呼厄里亚来救他。在旁站著的一个人,大概是个兵士,听见耶稣苦痛的呼声,也听见耶稣几乎同时所说出另一句话「我渴」(若19:28),对被钉者就动了同情的心。他知道凡是被钉的必感到一种难忍的口渴。为此,就拿了兵士为自己预备解渴,搀有醋的水,递给耶稣喝(若19:29)。平常因为执行钉刑为时相当长久,所以兵士随身带有搀和醋的水以解口渴。这兵士所行的,似乎不是出于恶意,而是出于怜悯与同情。但同时其他站立在旁的兵士和在场的人,仍然把他当假默西亚来嘲弄讥笑(路23:36)。

    50-56节死时和死后的异象

    50耶稣又大喊一声,遂交付了灵魂。51看,圣所的帐幔,从上到下分裂为二,大地震动,岩石崩裂,52坟墓自开,许多长眠的圣者的身体复活了。53在耶稣复活后,他们由坟墓出来,进入圣城,发显给许多人。54百夫长和同他一起看守耶稣的人,一见地动和所发生的事,就非常害怕说:「这人真是天主子!」55有许多妇女在那里从远处观望,她们从加里肋亚就跟随了耶稣为服事他。

    56其中有玛利亚玛达肋纳,雅各伯和若瑟的母亲玛利亚与载伯德儿子的母亲。

    耶稣喝了搀醋的水以后,过了一会(若19:30),就大喊一声,「交付了灵魂」(50节)。前三圣史都提及这末次的大声呼喊(参见希4:7),只有路23:46记载了耶稣最后所呼喊的话:「父啊!我把我的灵魂交托在你手中」(参见咏31:6)。这呼声,显出耶稣不是因为缺少体力而死去,而是他自愿接受了死亡。「交付了灵魂」,玛以此语有意说明:耶稣的死,不是如寻常人到时该死去的死,而是自知自愿所接受的死。这有气力的呼喊,同时也表现他有天主的威力和德能,他以生命和死亡的主宰的姿态承受了死亡。耶稣在十字架上死得那末快,是人意想不到的(谷15:44)。多次被钉的,两三天悬在十字架上还活著。但耶稣自昨晚起,直到今天上午所受的痛苦,就其程度之大来说,不难使人明了,他已是如何筋疲力尽了。不过他死的那么快,实在也是天主上智的措施,免得人打断他的腿骨(若19:33,34)。

    耶稣死前就已出现了奇异的景象,如遍地昏黑;耶稣死后更发生了许多奇事和奇迹:圣所的帐幔分裂为二,地动山崩,坟墓辟开,死人复活,出现人前。耶稣死前老早就对犹太人说过:「当你们高举了人子以后,你们便会知道『我是』那一位」(若8:28)。在这些奇迹内,就已开始明明现示他有天主性的威严,显示他是新约的建立者,自然界与生者死者的主宰。谷和路只提及帐幔分裂的事,惟独玛说到了这些奇迹。玛在自己的福音内似乎愿比其他的圣史,更为清楚指出,耶稣的敌人,终究如何得胜了他;如今他有意极力指出基督是以死获得了胜利。关于分裂为二的帐幔,是否是圣所与庭院之间的帐幔,或圣所与至圣所之间的帐幔,学者们的主张,颇不一致。大概是圣所庭院之间的帐幔,即把司祭与百姓隔开的帐幔。(因为圣所里的帐幔平常百姓看不到。再说至圣所是代表天堂,耶稣升天后,才给信友打开了天门。)帐幔的分裂表示在旧约时使人得救的方法和旧约的敬礼,因耶稣的死已被废除,旧约已告结束,今后给众人已开辟了一条到天主前去的门路(若4:21-24):因圣子的死,人人都能走向天父,与天父相亲近。新约终因十字架上所流的血盖了印玺(26:28)。地震在圣经中大抵是指天主降临的迹象(咏68;69;99:1;岳2:10),也是天主来裁判的征兆(咏18:8岳3:3)。此处地震山崩是指天主向耶稣的敌人所发的愤怒,也指惩罚已迫眉睫,犹如在死前遍地黑所指的一般。耶路撒冷的圣济利禄(卒于386年)作证,在他的时代,还能见到哥耳哥达山上崖石间的裂缝(PG33,819)。至现今仍可见到这裂缝。许多坟墓辟开,似乎是由于地震。当时的坟墓大抵是在岩石间凿成的洞穴,至少尊贵人死前,多凿此种墓穴,为葬身之用。玛此处言及坟墓辟开的事后,立即接著记述在耶稣复活后所发生的事,即许多死过的圣人(看来是指古圣先贤,如先知圣祖等)由辟开的坟墓中出来,带著肉身的形像显现给许多人。他们的身体大概不是复活起来的光荣的身体。不过大多数的教父主张是复活起来光荣的身体;他们在耶稣升天时,也带著这光荣的肉身一起升了天。不过更可信的意见是主张这些圣人在耶稣复活后暂时复活了,他们活了一个时期以后,又死了。他们的复活如福音中所记载的那三个复活起来的人一样(玛9:18-26;路7:11-17;若11:1-44)。这些圣人复活的事迹,表现耶稣的死粉碎了死亡的力量(格前15:55)。他是「死者中的首生者」(哥1:18;格前15:20;默1:5)。因为耶稣的复活已预示死人未来的复活。

    54节指出不但无灵的自然界和死过去的人,感到了耶稣死亡的影响,在场见到耶稣死亡的活人,除了那些心硬如铁,顽梗不化的人,如公议员等外,其他的人见了所发生的事,心中没有不感动的。路23:48记述一般的人大都如此。三对观福音全记述了监视兵士们执刑的百夫长因耶稣的死所受的影响。按玛,不仅百夫长,连他们兵士见了所有的奇象都起敬生畏,承认钉死的是个无罪的人,为此怕天复仇,惩罚自己。路23:47,48记载:他们在恐惧中转向天主,认罪归光荣于天主。百夫长代表其余的兵士,明认耶稣为「天主子」(谷15:39;路23:47)。他可从比拉多审讯耶稣中(若19:7),得知耶稣曾称自己为「天主子」,也可由百姓和公议员的嘲骂中得知。按谷15:30百夫长三小时之久对著十字架站著,观察了耶稣悬在十字架上的一切情形:亲眼看见他怎样的忍耐苦痛,亲耳听见他说过怎样的话。其他被钉的犯人,受这酷刑时,常是咒骂天主,咒骂人;可是耶稣却不断地祈祷。他又亲眼看见所发生的一切奇异的景象,就推出这人一定是个「义人」,是无辜的(路23:47),是因自己的正义为天主所喜爱的人。百夫长的话不应懂作他有明认耶稣为天主的意思,因路明白指出:是对耶稣无罪的声明;为此「天主子」在这里即指「天主所喜爱的」;但这声明已是信仰耶稣的伊始。外教军人和罗马政府的代表承认耶稣无罪,而十字架下的犹太人却只是一味辱骂耶稣,真是令人奇异!

    55-56节:最后还提到站在一边的热心妇女们,因为不准她们靠近十字架,所以她们就站在远处观望。在那里站著的,另外还有那些从加里肋亚跟随耶稣(路8:2,3),同耶稣一起上京来过节的妇女。所说的「载伯德儿子的母亲」(56节),大概即是撒罗默(谷15:40)。由若19:25得知,耶稣的母亲和他的爱徒其时是站在十字架傍。

    57-61节:卸下圣尸葬于坟墓

    57到了傍晚,来了一个阿黎玛特雅的富人,名叫若瑟,他也是耶稣的门徒。58这人去见比拉多,请求耶稣的遗体;比拉多就下令交给他。59若瑟领了耶稣的遗体,就用洁白的殓布将它包好,60安放在为自己于岩石间所凿的新墓穴内;并把一块大石头滚到墓口,就走了。61那里还有玛利亚玛达肋纳和另外一个玛利亚,对著坟墓坐著。

    犹太人本有意把被钉的耶稣与其他两个强盗一样看待,愿把他们的腿都打断,一起埋在葬犯人的地方,但他们的计划却因天主的措施而未能奏效。若记载:耶稣死后,他的遗体怎样完整地保存了(若19:31-37)。四圣史都记述当天晚上就安葬了耶稣。按罗马人的风俗,被钉的尸体悬在十字架上等它腐烂,叫鸟兽吃了为止。但为犹太人却不许尸体留在十字架上过夜(参见申21:22,23),怕因那悬在十字架上的可诅咒的人,沾污了圣地。为此当天晚上把耶稣卸下安葬了。在耶稣的仇人实行自己的计划以前,早有一个贵族出身的好人自动来料理殓葬耶稣的事(57-58节)。四圣史都记述了他的名字,因为这人对耶稣和圣教的历史有很大的关系。他名叫若瑟,是阿黎玛特雅人。阿黎玛特雅(Arimathaea)恐是今之楞提斯(Rentis),在耶路撒冷西北约三十五公里(撒上1:1)。他早就是耶稣的门徒(见若19:38),是个善良公正,全心渴望天国来临的人(路23:50,51;谷15:43)。他又是公议会中的一个议员,曾反对公议会设计谋害耶稣(路23:50,51;谷15:43)。他是富人,又是贵族出身(谷15:43),因此为他去进见比拉多并不是一件难事,因为只有公议会的贵族人才有资格与罗马总督交涉。直到现在,若瑟很是胆怯,不敢公然明认自己是耶稣的门徒(若19:38)。但耶稣的死,以及他死时和死后所发生的一切奇异的景象感动了百夫长和罗马军人,自然也感动了他,因而不再害怕了。如今他对耶稣的信德已经坚定不移,遂去总督府谒见比拉多,要他交还耶稣的遗体(谷15:43),一点也不把耶稣的仇人放在眼里。比拉多查明耶稣已死(谷15:44,45),就下令叫兵丁把耶稣的遗体交给若瑟。且按谷15:45所说,比拉多把耶稣的遗体「赐给了」这位贵族人。平常犯人的朋友求领死者的遗体,是必须缴出一笔相当大的款子。

    圣尸卸下后,若瑟就用当晚买来的白麻布裹好(谷15:46)。此时还有另一位议员来协助若瑟,这人也是暗作耶稣门徒的人,同若瑟一样曾反对过公议会谋杀耶稣所设的计划(见若19:39,40;3:1,2;7:50-52)。因为安息日已开始,两个善心人来不及行所有殓葬的礼,没有时间洗净和用香液傅好耶稣的圣尸(26:12;若12:7),就匆匆把圣尸裹好,安放在若瑟为自己凿的新坟墓内。因若瑟是一位出自富家贵族的人,他在山崖中为自己凿的坟墓,必定相当宽大。按当时贵族的风俗,坟墓前还有一小前厅通往坟墓,厅前有一小门,用一块圆滑的大石堵著(谷16:3)。从若19:41可知这坟墓离受刑的刑场很近。

    若瑟等安葬耶稣的时候,在离坟墓不远,有两个妇女坐在那里观看他们在什么地方安放了耶稣(谷15:47):一个是玛利亚玛达肋纳,另一个也叫玛利亚;无疑地,她是雅各伯和若瑟的母亲(27:56;谷15:43)。两位妇女观看的用意,按路23:55-56是愿意知道他们把耶稣安葬在什么地方。一切完毕了,她们立刻就走了,当晚就买下了香料,好在安息日一过,就来傅抹耶稣的遗体;因为殓葬圣尸过于仓猝,她们愿意以后再仔细重行一次。

    62-66节:派兵把守

    62第二天,即预备日以后的那天,司祭长和法利塞人同来见比拉多63说:「大人,我们记得那个骗子活著的时候曾说过:三天以后我要复活。64为此,请你下令,把守坟墓直到第三天;怕他的门徒来了,把他偷去,而对百姓说:他从死人中复活了。那最后的骗局就比先前的更坏了!」65比拉多对他们说:「你们可得一队卫兵;你们去,照你们所知道的,好好看守。」66他们就去,在石上加了封条,派驻卫兵把守坟墓。

    四福音只有玛记述,耶稣虽然死了,但他的仇人还不肯罢休的事(62-66节)。似乎他们为了耶稣临终时所发生的一切奇迹,并为了阿黎玛特雅人若瑟所行的,十分气恼。为此公议会的代表——司祭长和经师,在耶稣被钉的次日早晨就去见比拉多。62节「第二天,即预备日以后的那天」这说法十分奇特,照所说的可知,此日一定为安息日。玛为什么不直接说安息日,而用这说法呢?也许玛不愿再称这一天为安息日,因为耶稣的仇人这一天绝对没有遵守安息的诫命(12:12);也许因为「预备日」,是主死的日子,玛和初期的信友将此日视为十分有关系的日子,所以不再注重安息日了。63节「我们记得」一句,是他们又该请求比拉多原谅之辞,因为昨天烦他屈就了自己的意愿,今天又来向他有所请求。他们称耶稣为「骗子」(若7:12,47),是说他自以为是默西亚,曾一度欺骗煽动过百姓的人(路23:14)。自从他们意识到目前所发生的一切以后,仍不免有点心寒。他们记得,耶稣在他们跟前明明预言过自己要受难(路13:33,34),并且还说了自己死后第三日要复活(玛12:29,40),耶稣向他们所说重建圣殿的话也使他们放心不下(26:61;若2:19)。他们当然不信耶稣的话,但怕他的门徒来偷去他的尸体,然后散布谣言,说耶稣真复活了,应验了他以前所说的话。那位尊贵的议员若瑟现已归依了耶稣,如果平民听说耶稣复活了,更该怎样呢?那太危险了:百姓必要掀起暴动,反抗他们钉死了耶稣。他们向比拉多解释,只三天把守坟墓就够了,因为三天过后,耶稣门徒的希望自必全成泡影。

    65节比拉多的答覆,十分简短。他再不愿同他们商讨,只为满足他们的愿望,给他们派去了一小队兵去把守坟墓。这些兵是比拉多日前派去逮捕耶稣的(若18:12),现在可担任此职务。对其余的事,公议员自己去看应怎样谨慎办理,以免发生意外。事实上,他们办的很是细心周到:派兵去看守,不许任何人接近坟墓;这还不够,他们并不全心信赖兵士,为此在「石上加了封条」,大概是在墓门的圆石两边,又拴上绳索,在两边绳索的结上,再盖上火印(参见达6:18)。他们如此谨慎仔细,满以为安全保险了。然而天主上智的措施,正以人的这番狡猾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耶稣仇人的这番至矣尽矣的谨慎,日后正是耶稣真实复活最坚固的凭证。他们防守的如此谨慎森严,偷圣尸是绝对不可能的事,因此更证明耶稣光荣的肉身实在由封闭的坟墓中出来了。此外还应注意,玛此处把守坟墓的记述,是为下边记述公议员编谎的伏笔(28:11-15)。因为这一段另外是耶稣复活最有力的铁证,所以唯理派学者尽全力想抹煞这一段;他们说:此段所述不是实在的史事,而是为驳斥公议员的流言(28:11-15),并为辩护耶稣的复活而伪造加添的。对这一点,我们仅用一句话答覆说:玛所记载的这段事迹,如若不是一件具有历史性,或有见证可证明的事,是谁也不敢捏造的,并且公议员的谎言决不是耶稣门徒捏造另一个谎言所能推翻的。

    参考书目

    DictionnairedelaBible(Vigouroux)

    SupplementauDB(Pirot)

    EnchiridionSymbolorumetDefinitionum

    DictionnairedeTheologieCatholique

    EncyclopediaBiblica(Cheyne)

    EnchiridionBiblicum

    EnchiridionLocorumSanctorum(Baldi)

    ADictionaryoftheBible

    Migne,PatrologiaGraeca

    Migne,PatrologiaLatina

    RevueBiblique

    RivistaBiblica

    StrackHLundBilleberckPKommentarzumNeuenTestamentausTalmudundMidrasch

    TheologischesWoerterbuchzuN.T.(Kittel)

    VerbumDomini
圣经:若 20:1-9
    圣经:若20:1-9

    释经

    1-2节:一周的第一天,清晨

    1一周的第一天,清晨,天还黑的时候,玛利亚玛达肋纳来到坟墓那里,看见石头已从墓门挪开了。2于是她跑去见西满伯多禄和耶稣所爱的那另一个门徒,对他们说:「有人从坟墓中把主搬走了,我们不知道他们把他放在那里了。」

    人们相信死人的灵魂会存留在坟墓里三天,所以他们通常在埋葬后的首三天探访墓穴。安息日的规定禁止在安息日前往墓园,因此,玛利亚玛达肋纳能够前往的最早时候,使是我们星期六的日落后,即安息日的结束和一周的第一天。传统上,我们把这次探望安排在主日黎明,但若望只告诉我们,这是一周的第一天,天还很黑。

    没有福音(参阅玛28:1;谷16:2;路24:1)讲述这是钉十字架后的第三天,反而是一周的第一天。也许它们想强调耶稣复活所引入的新日子。本福音数次使用「黑暗」一词,一般是谈及灵性的黑暗(1:5;3:9;8:12;12:35,46)。也许若望在第1节使用「黑暗」一词,是反映玛利亚玛达肋纳在这一刻认知上的黑暗。在16节,耶稣将照亮她,但这一刻,她的世界仍是黑暗的。

    玛27:56与谷15:40叙述玛利亚玛达肋纳有撒罗默和雅各伯的母亲玛利亚伴同。路24:10则叙述玛利亚玛达肋纳与约安纳和雅各伯的母亲玛利亚在一起。若望只提及玛利亚玛达肋纳,但在2节,玛利亚说:「我们不知道」,暗示她可能与其他人在一起。

    若望没有告诉我们前往坟墓的目的,但谷16:1却说,妇女们「买了杳料,要去傅抹耶稣。」若瑟和尼苛德摩考虑到安息日临近,时间紧迫,他们已做了可以做的事。玛利亚来确保耶稣的遗体已预备妥当,她来是哀悼,并向一个人表示敬意,因为这人的死亡已使她非常伤心。耶稣曾经从她身上驱逐七个魔鬼,所以她非常敬爱耶稣。

    那堵住墓门的石头已「从墓门挪开了」(1节)。对观福音描写它己经滚开了,而玛窦说有一位天使把石头滚开(玛28:2)。在玛28章,天使告诉妇女,耶稣已复活了。在谷16章,使者是一名身穿白衣的少年人。在路24章,妇女们进入坟墓,却找不到耶稣的遗体。在此,若望既没有叙述使者,也没有叙述玛利亚进入坟墓。也许她进去,也许她从打开的墓门推断耶稣不见了。她甚至没有考虑到耶稣可能从死者中复活。在逻辑上,她推论有人从坟墓中把耶稣的遗体搬走。想像当发现亲人的坟墓被人玷污,会有什么情绪的反应。玛利亚玛达肋纳一直感到悲伤。现在却感到震惊──惊悸。

    玛利亚玛达肋纳的反应是告诉伯多禄和耶稣所爱的门徒,「有人从坟墓中把主搬走了,我们不知道他们把他放在那里了」(2节)。她看,却是看不见。她根据自己的经验,假设人的身体不会纯粹消失。大概当权者为了擦去人们对耶稣的回忆,于是把他的遗体搬走。或者,也许盗墓贼偷走遗体,因为在那时代,这是普遍的问题。

    玛利亚去见伯多禄,在某程度上,因为他是宗徒之首。此外,伯多禄与耶稣所爱的门徒留在附近,而没有跟其他门徒一起逃走(18:15-18,25-27;19:26-27)。这两人临在坟墓附近是重要的,因为它为空墓确立两位合法见证人(梅瑟法律所要求的人数)。身为女人,玛利亚玛达肋纳没有作为见证人的合法身份。

    3-10节:看见了放著的殓布

    3伯多禄便和那另一个门徒出来,往坟墓那里去了。4两人一起跑,但那另一个门徒比伯多禄跑得快,先来到了坟墓那里。5他俯身看见放著的殓布,却没有进去。6随著他的西满伯多禄也来到了,进了坟墓,看见了放著的殓布,7也看见耶稣头上的那块汗巾(希腊文:soudarian),不同殓布放在一起;而另在一处卷著。8那时,先来到坟墓的那个门徒,也进去了,一看见就相信了。9这是因为他们还不明白,耶稣必须(希腊文:dei──神圣的命令语)从死者中复活的那段圣经。10然后两个门徒又回到家里去了。

    看见伯多禄与耶稣所爱的门徒(一般认为是若望)之间的互相影响是有趣的。他们一起跑了一会儿,但后来那爱徒超过伯多禄,并首先来到坟墓。也许,那爱徒较年轻,能够跑得更快。也许他被他的爱推动。他一旦来到坟墓,便俯身一看,却没有进去(5节)。伯多禄往往比较冲动,越过了他,进了坟墓,看见了殓布(6节)「也看见耶稣头上的那块汗巾(希腊文:soudarian),不同殓布放在一起;而另在一处卷著」(7节)。

    在这个故事里,汗巾和殓布具有三个功能:

    ──首先,它们提供耶稣复活的可见证明。遗体已不见了,但殓布提醒我们耶稣的遗体曾经在那里。

    ──第二,它们提供证据,指出耶稣的遗体没有被偷走。盗墓贼不会留下珍贵的殓布,盗墓贼和犹太人权威没有时间从遗体除掉殓布,因为这会延迟他们逃走,也增加被人发现的风险。

    ──第三,它们具有神学的功能。当耶稣复活拉匝禄,拉匝禄从坟中出来时仍缠著布。耶稣要吩咐旁观者解开他,好使拉匝禄能恢复现世的正常生活(11:38-44)。然而,当耶稣脱离坟墓时,没有阻碍,也许标志「他的复活进入天主永恒秩序的生命」(Beasley-Murray,372)。

    「那时,先来到坟墓的那个门徒……一看见就相信了」(8节)。相信什么?这给人的印象是,他相信耶稣从死者中复活,但若望没有告诉我们那一点。在下一节,若望反而告诉我们,「他们还不明白,耶稣必须从死者中复活的那段圣经」(9节),暗示那爱徒也许不相信耶稣已从死者中复活。有些学者认为他不过相信玛利亚报告耶稣遗体不见了这事实,但是,如果跟「一看见就相信了」这郑重的语气比较,以及跟耶稣后来对多默说:「因为你看见了我,才相信吗?那些没有看见而相信的,才是有福的」(20:29),就似乎是无关紧要的。

    看来是爱徒看见殓布和坟墓时,唤醒爱徒心里某种很难于阐释的刚开始的信仰。他发觉自己身处希望与信德之间,不明白所发生的事,但深深感到这事必定是奇妙的。

    在第9节,「必须」(希腊文:dei──神圣的命令语)一词「是重要的……因为他们来看先预言的复活,但没可能发生。天主的手已在此。它必须发生」(Morris,737)。

    无论如何,那爱徒比伯多禄看得更清楚,因为伯多禄是看,却看不见。他又比多默更乐于相信,因为多默要求无可辩驳的证据(20:25)。

    参考书目

    Barclay,William,TheDailyStudyBible,"TheGospelofJohn,"Vol.2(Edinburgh:TheSaintAndrewPress,1955)

    Bergent,DianneandFragomeni,Richard,PreachingtheNewLectionary,YearA(Collegeville:LiturgicalPress,2001)

    Brown,Raymond,TheAnchorBible:TheGospelAccordingtoJohnI-XII(GardenCity:Doubleday,1966)

    Brueggemann,Walter;Cousar,CharlesB.;Gaventa,BeverlyR.andNewsome,JamesD.,TextsforPreaching:ALectionaryCommentaryBasedontheNRSV——YearA(Louisville:WestminsterJohnKnoxPress,1995)

    Carson,D.A.,ThePillarNewTestamentCommentary:TheGospelAccordingtoJohn(GrandRapids:WilliamB.EerdmansPublishingCo.,1991)

    Craddock,FredR.;Hayes,JohnH.;Holladay,CarlR.;andTucker,GeneM.,PreachingThroughtheChristianYearA(ValleyForge:TrinityPressInternational,1992)

    Gomes,PeterJ.,Proclamation6:Lent,SeriesA(Minneapolis:FortressPress,)

    Gossip,ArthurJohnandHoward,WilbertF.,TheInterpreter'sBible,Volume8(Nashville:Abingdon,1952)

    Kingsbury,JackDeanandPennington,Chester,Proclamation2:Lent,SeriesA(Philadelphia:FortressPress)

    Morris,Leon,TheNewInternationalCommentaryontheNewTestament:TheGospelAccordingtoJohn(Revised)(GrandRapids:WilliamB.EerdmansPublishingCo.,1995)

    O'Day,GailR.,TheNewInterpreter'sBible,VolumeIX(Nashville:Abingdon,1995)

    Padzan,MaryMargaret,inVanHarn,Roger(ed.),TheLectionaryCommentary:TheologicalExegesisforSunday'sText.TheThirdReadings:TheGospels(GrandRapids:Eerdmans,2001)

    Sloyan,Gerald,"John,"Interpretation(Atlanta:JohnKnoxPress,1988)

    Smith,CharlesW.F.andKoester,Helmut,Proclamation:LentSeriesA(Philadelphia:FortressPress,1974)

    Smith,D.Moody,Jr.,AbingdonNewTestamentCommentaries:John(Nashville:Abingdon,1999)
圣经:若 20:19-31
    圣经:若20:19-31

    释经

    1-21章:背景

    本福音是一个交织丰富的织绵,从互相关系的思路中衍生它的丰裕。例如:

    ──在序言里,圣史说:「在起初已有圣言,圣言与天主同在,圣言就是天主。圣言在起初就与天主同在。万有是藉著□而造成的;凡受造的,没有一样不是由他而造成的」(1:1-3)。现在,多默称耶稣为「我主!我天主!」(28节),再次确认耶稣的天主性。很多学者认为第21章是后来加插的。如果这是真的,那么,本福音是由开端(第1章)和结束(第20章)有关耶稣的天主性的声明所构成

    ──耶稣给门徒应许:「我必不留下你们为孤儿;我要回到你们这里来」(14:18)。现在,他在复活后回到因耶稣被钉十字架而觉得自己是孤儿的门徒那里。

    ──耶稣同时又说:「我把平安留给你们,我将我的平安赐给你们;我所赐给你们的,不像世界所赐的一样。你心里不要烦乱,也不要胆怯」(14:27)。现在,耶稣出现在门徒面前,他所讲的第一句话就是:「愿你们平安!」(19节)。一周以后,当他再次遇到门徒和多默时(26节),重复给予他们平安。

    ──耶稣在死前祈祷说:「父啊!时辰来到了,求你光荣你的子,好叫子也光荣你」(17:1)。现在,耶稣已在十字架上受到光荣,并以复活的救主身份来向门徒显现。

    ──较早前,圣史说:「……圣神还没有赐下,因为耶稣还没有受到光荣」(7:39)。现在,耶稣已受到光荣,他把圣神的恩赐赐给门徒(22节)。

    这些例子说明本福音课如何与整部福音相关连。

    19-31节:耶稣向门徒显现

    「若望给予简单地、直接地叙述这次耶稣复活后的显现,反映他对此事的信心。如果他不是那么肯定,便会修饰叙述」(Lindberg,61)。耶稣的两次显现相隔一周,第一次是在复活的晚上,第二次是在methhemerasokto,字面的意义是「八天以后。」

    耶稣向门徒讲话三次。「每一次,他的说话都给予聆听的门徒力量」(Althouse,107)。

    ──「愿你们平安!就如父派遣了我,我也同样派遣你们」(19,21节)。

    ──「你们领受圣神罢!你们赦免谁的罪,就给谁赦免;你们存留谁的,就给谁存留」(22-23节)。

    ──「把你的指头伸到这里来,看看我的手罢!并伸过你的手来,探入我的肋旁,不要作无信的人,但要作个有信德的人」(27节)。

    本福音告诉我们,门徒聚集一起,而不是有那几位门徒。在路加福音(路24:36-49),这是十一门徒「及同他们一起的人」(24:33)。在若望福音,考虑到多默不在,所以应该是十个门徒和同他们一起的人。

    本福音给我们显示,信德以不同的方式出现在不同的人身上。耶稣所爱的门徒一看见空墓便相信了(8节)。玛利亚在上主叫她的名字时相信(16节)。门徒必定看见复活的主(20节)。多默说,他必须触摸钉孔(25节)──虽然当他看到复活基督时,那需要便消失了(28节)。人们找到不同的途径来相信。

    19-23节:首次显现

    19正是那一周的第一天晚上,门徒所在的地方,因为怕犹太人,门户都关著(希腊文:kekleismenon,源自kleio)稣来了,站在中间对他们说:「愿你们平安!」20说了这话,便把手和肋膀指给他们看。门徒见了主,便喜欢起来。21耶稣又对他们说:「愿你们平安!就如父派遣了我,我也同样派遣你们。」22说了这话,就向他们嘘了一口气,说:「你们领受圣神罢!23你们赦免谁的罪,就给谁赦免;你们存留谁的,就给谁存留。」

    「正是那一周的第一天晚上」──这是复活节的晚上,是门徒看见空墓和玛利亚见过耶稣的同一天。门徒在耶路撒冷的一间房子会面,「因为怕犹太人,门户都关著」。把门户关著,反映出门徒害怕,但也展示复活基督的德能,因为他不被石墓或关著门户所牵制。

    令人惊讶的是,门徒是害怕的,因为伯多禄和「另一个门徒」已看见空墓(6-8节),而「另一个门徒」一看见就相信了(8节)。玛利亚玛达肋纳已跟复活基督讲话,并把她的经验报告给门徒(14-18节)。然而,即使「另一个门徒」一看见就相信了,但不清楚他相信的是什么,「他们还不明白,耶稣必须从死者中复活的那段圣经」(9节)。此外,门徒仍因耶稣被钉十字架这件事而饱受创伤,并害怕耶稣的敌人可能以他们为下一个目标。

    他们的恐惧使我们感到失望,因为他们的行为,就好像他们的领袖已死。他们的死惧「当然把他们处于治好的瞎子的父母和阿黎玛特雅人若瑟等秘密门徒(9:22;19:38)的同一阵营……显然地,连原本的『爱徒』都沦落到这恐惧的可怜状况」(Howard-Brook,456)。

    对于这些害怕的门徒,耶稣赐予他的平安,甚至是他已应许的(14:27)。门徒尽管受到世界迫害,但会有平安;这个世界将恨他们,正如它恨耶稣(15:18-25)。这段经文采用希腊文和平(eirene)一词,但观念是犹太人的shalom,超过没有冲突而已──是整全、天主的恩赐。「在犹太人的思想,平安与喜乐是末世时期的标记,当天主的干预会在人类生命和世界带来和谐。若望看见这时期的实现,就是耶稣回来,向人倾注他的圣神」(Brown,1035)。

    一方面,耶稣通过关著的门户而进入,这表示他的身体已具有不同的质素。另一方面,他的伤口确定他身体的复活,而他的门徒清楚认出他的身体。路加叙述耶稣与门徒一起吃饭(路24:43)。这里是奥迹:耶稣复活的身既好像我们的,又不像我们的。保禄讲论复活的身体是不可□坏的、光荣的、强健的、属神的(格前15:42-44)。然而,我们不可太过抓住「属神的」一词,因为耶稣的身体也显然是实在的。「当然,重要的是,被钉十字架的那一位已复活了」(Sloyan,224)。

    本福音成书的时候,教会正面对幻象论和玄识论的严重问题,两者都认为物质是邪恶的,所以耶稣不可能是真人。提及耶稣受伤的手和肋膀,就是驳斥那种二元论。

    门徒见了主,便喜欢起来。为他们而言,这是转捩点。他们将永不再害怕和怀疑。

    耶稣第二次把他的平安赐给门徒,并说:「就如父派遣了我,我也同样派遣你们。」正如父派遣耶稣到世界上来,照样耶稣也派遣他的门徒到世界上去(参阅17:18)。这相等于玛窦福音的大使命(玛28:19-20)。它反映一个原则,就是被派遣的那一位的权威跟派遣他的那一位的权威是相同的──君王的使者以君王的权威来讲话。天主临在耶稣的工作,耶稣将临在门徒的工作。

    然而,派遣这些门徒到世界上会是无用的,因此,耶稣准备他们,向他们嘘气(希腊文:enephusesen)。正如天主给人吹了生命的气息(创2:7),耶稣向门徒嘘了生命之神。这圣神的恩赐更新这些门徒的生命,正如天主的气息赋予死人的枯骨新生命(则37:9)。门徒一直是害怕和困惑的──为逃避危险而隐藏在关著门户的房子。现在,他们找到力量,可以站起来,打开门户,出去并开始宣讲。

    「你们领受圣神罢」(22节)。我们怎能使这次赐予圣神跟宗2章的圣神降临叙述一致?

    ──有些学者表示,两个叙述是不可相容的,而22节就是若望福音的圣神降临。

    ──其他学者指出缺乏定冠词──耶稣说,「你们领受圣神罢」,而不是「你们领受这圣神吧」──认为门徒领受一些比圣神完全恩赐较少的东西。

    ──其他人说,若望知道圣神降临,但以这方式来写故事,「因为他特明的神学观,把圣神的降临跟耶稣的死亡/显扬紧密相连……换句话说,若望的叙述是神学的,而不是按先后次序排列的」(Carson,651)。

    ──然而,其他人说,「新约和基督徒经验一样,坚持只有一次赐予圣神,这是错误的。圣神反而继续以新的方法来展示自己……若望诉说一种圣神的赐予,而路加诉说另一个」(Morris,748)。

    「你们赦免谁的罪,就给谁赦免;你们存留谁的,就给谁存留」(23节),这使人想起玛16:19,耶稣告诉伯多禄:「凡你在地上所束缚的,在天上也要被束缚;凡你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被释放。」玛18:18把同一的权威赋予门徒,其背景是要解决教会的冲突。

    辣彼有「束缚」和「释放」的权威,即他们可解释法律,决定什么是许可的或不许可的,但他们不赦罪。耶稣在此开始新的事业。「这种讲话的模式清楚显示出『释放与束缚』的公式,描述……法官宣布被带到他面前的人是否有罪或无辜,受到指控的『束缚』或『释放』」(Schlatter,quotedinBeasley-Murray,383)。

    「在若望福音,罪是神学的弱点,而不是伦理上或行为上的过失(相对于玛18:18)」(O'Day,847)。罪是未能看到真理──拒绝接受复活的基督。耶稣派遣门徒到世界上去,由圣神赋予力量,宣讲复活的基督。有人会接受他们的证言,其他人会拒绝。他们的回应将决定他们会否发现自己身处那些罪过得赦免的人当中,或那些罪过被存留的人当中。

    24-25节:我除非看见他,我决不信

    24十二人中的一个,号称狄狄摩的多默,当耶稣来时,却没有和他们在一起。25别的门徒向他说:「我们看见了主。」但他对他们说:「我除非看见他手上的钉孔,用我的指头,探入钉孔;用我的手,探入他的肋膀,我决不信。」

    多默是门徒作见证的第一个人,因为当耶稣向他们显现时,他并不在场。他们给多默说的话(「我们看见了主」),基本上是玛利亚告诉他们与耶稣相遇的同一说话(「我看见了主」)。多默并不相信门徒,但门徒也不相信玛利亚。在亲眼看见耶稣之前,他们还是沮丧的、被击败的一群。因此,多默不是唯一的怀疑者,也不继续是怀疑者。他一旦看见其他门徒所看见的,便展示很大的信德。

    「当耶稣首次显现给门徒时,多默并不是与门徒在一起。因此,他拒绝相信。这为我们也应是一种警告。当我们没有在其他信徒的团契中而强化自己时,是很难相信的」(Gossip,798)。

    多默作出一个惊人的要求:「我除非看见他手上的钉孔,用我的指头,探入钉孔;用我的手,探入他的肋膀,我决不信」(25节)。较早前,耶稣谴责那些要看到神迹和奇事才相信的人(4:48)。多默甚至要求更多。「如果复活的耶稣符合他的准则,他才会准备放弃自己的不信……多默要求耶稣是『可接触的』。……他坚持耶稣复活的身体会满全他的要求」(Moloney,537)。

    如果我们想起多默在耶稣准备前往耶路撒冷时所说的话──「我们也去,同他一起死罢」(若11:16),也许能够理解他的不情愿。多默对耶稣是热诚的,但看见自己最坏的恐惧已实现了。耶稣被钉十字架的事件使他伤心。多默曾相信,但耶稣辜负了他的信念(或似乎是),所以,我们可理解为什么多默会迟于再次相信。也许,这是为什么耶稣在26-29节对多默显示出如此大的怜悯和敏感性。

    26-29:第二次显现

    26八天以后(希腊文:methhemerasokto),耶稣的门徒又在屋里,多默也和他们在一起。门户关著,耶稣来了,站在中间说:「愿你们平安!」27然后对多默说:「把你的指头伸到这里来,看看我的手罢!并伸过你的手来,探入我的肋旁,不要作无信的人,但要作个有信德的人。」28多默回答说:「我主!我天主!」29耶稣对他说:「因为你看见了我,才相信吗?那些没有看见而相信的,才是有福的!」

    八天以后(希腊文:methhemerasokto),这八天是由主日到下一个主日计算在内的,这再一次是一周的第一天。耶稣再一次向他们显现。门户再一次关著(26节),但再没有提及害怕。除了没有恐惧外,其他一切跟前一个主日相同的。耶稣在上一周向门徒显现,把他们的恐惧转化成信德。耶稣再一次赐予他的平安。这情景跟一周前的情景十分相似。

    耶稣没有因多默未能相信而责备他,却给予那些使他能够相信的事(27节)。多默曾要求看见和触摸复活的主,而耶稣容许他这样做。福音没有提及多默是否真的触摸耶稣的伤口。只要看见受伤的、复活的基督己足够了。

    耶稣说:「不要作(kaimeginou)无信(apistos)的人,但要作个有信德(allapistos)的人。」我们以为这是怀疑主义者的故事,但是,除□我们把apistos翻译成怀疑,否则这个字是没有那个意思的。

    多默在回应耶稣时,作出「第四部福音最卓越的基督论宣告」(Brown,1047)。他宣认,「我主!我天主!」(28节),远远超越在本福音其他地方所找到的名号或宣认。「所以,最怀疑耶稣复活的人向从死者中复活的主作出最伟大的宣认」(Beasley-Murray,385)。正如上文所述,如果第21章是后来加插的,那么,正如很多学者认为,本福音的开端和结尾都是坚称基督的天主性。

    耶稣的回应是祝福「那些没有看见而相信的」人(29节)。在圣经时代,祝福具有重大意义。「其中特别的意义……就是父亲祝福儿子,把自己的财产和权力传给下一代(创27;48:15-16;49)……一个人可能藉著特殊的使命或藉著度可作模范的生活而『成为祝福』(创12:2;咏37:26;依19:24)。依撒格给予雅各伯的祝福是不能取消的(创27:33-35),但是,倘若未能忠信地生活,祝福便会变成诅咒(拉2:2),正如诅咒也可转成祝福(申23:5;民17:2;厄下13:2)」(Myers,162-163)。「天主……藉著赋予生命、富饶、果实来祝福人(创1:22,28)。他最大的祝福,就是使我们脱离邪(宗3:25-26)和赦免我们的罪过(罗4:7-8)」(Lockyer,185)。

    「那些没有看见而相信的」(29节)。这是耶稣最后的真福或祝福。这些话将鼓励初期的基督徒,也鼓励我们,因为我们是在那些没有看见而相信的人当中。曾经看见耶稣的初期基督徒,并不比很多没有看见耶稣的后期基督徒占优势。然而,我们要注意,耶稣没有说,后来的基督徒比「看见」的门徒更有福,只表示他们也是有福的。

    30-31节:这些所记录的,是为叫你们信

    30耶稣在门徒前还行了许多其他的神迹,没有记在这部书上。31这些所记录的,是为叫你们信耶稣是默西亚,天主子;并使你们信的人,赖他的名获得生命。

    在29节,耶稣宣告那些相信的人是有福的。在30-31节,若望说,「……这些所记录的,是为叫你们信耶稣是默西亚……」若望撰写这福音,好使我们,他的读者,能获享应许的祝福。

    在本福音,耶稣的奇迹称为神迹(标记)。这些神迹给予人相信的理由,但很多人见过的人仍不相信(6:36)。选择是我们的。

    大多数学者同意这些章节以其原本的形式为本福音作结论。圣史说明他写作的目标──我们会相信的。他已达到这个目标。数以百万计的基督徒透过阅读本福音而增强他们的信德,而数以百万的其他人,至少部分地,藉著福音对基督的作证而相信。

    参考书目

    Althouse,LaVonne,"WordsofPower,"ClergyJournal(May-June,1996)

    Barclay,William,TheDailyStudyBible,"TheGospelofJohn,"Vol.2(Edinburgh:TheSaintAndrewPress,1955)

    Beasley-Murray,GeorgeR.,WordBiblicalCommentary:John(Nashville:ThomasNelsonPublishers,1999)

    Borchert,GeraldL.,NewAmericanCommentary:John12-21,Vol,25B(Nashville:BroadmanPress,2002)

    Brown,Raymond,TheAnchorBible:TheGospelAccordingtoJohnXIII-XXI(GardenCity:Doubleday,1970)

    Bruce,F.F.,TheGospelofJohn(GrandRapids:Wm.B.EerdmansPublishingCo.,1983).

    Brueggemann,Walter;Cousar,CharlesB.;Gaventa,BeverlyR.andNewsome,JamesD.,TextsforPreaching:ALectionaryCommentaryBasedontheNRSV——YearB(Louisville:WestminsterJohnKnoxPress,1993)

    Carson,D.A.,ThePillarNewTestamentCommentary:TheGospelofJohn(GrandRapids:Wm.B.EerdmansPublishingCo.,1991).

    Craddock,FredR.;Hayes,JohnH.;Holladay,CarlR.;andTucker,GeneM.,PreachingThroughtheChristianYearB(ValleyForge:TrinityPressInternational,1993)

    Gossip,ArthurJohnandHoward,WilbertF.,TheInterpreter'sBible,Volume8(Nashville:Abingdon,1952)

    Howard-Brook,Wes,BecomingtheChildrenofGod:John'sGospelandRadicalDiscipleship(NewYork:Maryknoll,1994).

    Hultgren,ArlandJ.inVanHarn,Roger(ed.),TheLectionaryCommentary:TheologicalExegesisforSunday'sText.TheThirdReadings:TheGospels(GrandRapids:Eerdmans,2001)

    Krenz,EdgarandVogel,ArthurA.,Proclamation2,Easter,SeriesC

    Lincoln,AndrewT.,Black'sNewTestamentCommentary:TheGospelAccordingtoJohn(London:Continuum,2005)

    Lindberg,PaulH.,LectionaryBibleStudies:TheYearofLuke:Lent/Easter,StudyBook(Minneapolis/Philadelphia:AugsburgPublishingHouse/FortressPress,1976)

    Lockyer,Herbert,Sr.(ed.),Nelson'sIllustratedBibleDictionary(Nashville:ThomasNelsonPublishers,1986)

    Moloney,FrancisJ.,SacraPagina:TheGospelofJohn(Collegeville:TheLiturgicalPress,1998)

    Morris,Leon,TheNewInternationalCommentaryontheNewTestament:TheGospelAccordingtoJohn(GrandRapids:Wm.B.EerdmansPublishingCo.,1995).

    Myers,AllenC.(ed.),TheEerdmansBibleDictionary(GrandRapids:WilliamB.EerdmansPublishingCo.,1987)

    O'Day,GailR.,TheNewInterpreter'sBible,VolumeIX(Nashville:Abingdon,1995)

    Palmer,EarlF.,TheBookThatJohnWrote(Vancouver:RegentCollegePublishing,1975)

    Sloyan,Gerald,"John,"Interpretation(Atlanta:JohnKnoxPress,1988)

    Smith,D.Moody,Jr.,AbingdonNewTestamentCommentaries:John(Nashville:Abingdon,1999)
圣经:路 24:13-35
    圣经:路24:13-35

    释经

    13-35节:概述

    本福音约在第一世纪末成书的。当时的教会主要由没有亲眼见过基督的基督徒组成。本故事把他们(和我们)与基督连系起来;基督仍透过阅读和解释圣经(27节)以及主的晚餐(30-31节)而启示。后来的门徒没有因为未能见过耶稣而处于劣势(Madsen,66)。

    本故事重复天使在玛默勒向亚巴郎和撒辣显现的故事(创18:1-15)。在两个故事里,主人都未能认出他们的客人是重要的,但仍殷勤款待。在两个故事里,殷勤款待导向启示──导向祝福。

    「路加福音把复活的叙述分为三个部分:坟墓、厄玛乌、相聚会的门徒。这编排尤其注意到路加的象征性地埋。第一个故事证实耶路撒冷是死亡和不信的地方(24:11)。然后,厄玛乌的故事──失望地离开耶路撒冷(24:17)──确立要把一句话带回耶路撒冷(24:33,35)……耶路撒冷所渴望已久的救赎(2:38)……以令人惊讶的方式发生,是从耶路撒冷以外而来的,正如耶稣自己是从耶路撒冷以外而来的」(Lathrop)。

    本故事涉及很多礼仪语言,包括「拿起饼来,祝福了,擘开,递给他们」(30节);「主真复活了」(34节);以及「分饼」(35节)。复活基督透过讲述故事、解释圣经,以及擘饼而启宗。

    13-16节:他们中有两个人往厄玛乌

    13就在那一天,他们中,有两个人往一个村庄去,村名厄玛乌,离耶路撒冷约六十「斯塔狄(希腊文:stadioushexekonta)。」14他们彼此谈论所发生的一切事。15正谈话讨论的时候,耶稣亲自走近他们,与他们同行。16他们的眼睛却被阻止往了,以致认不出他来。

    「就在那一天」(13节)。「那一天」所指的是第一节所记载「一周的第一天」。这是复活节下午──刚是耶稣从死者中复活的几个时辰后。

    「他们中,有两个人往一个村庄去,村名厄玛乌,离耶路撒冷约六十斯塔狄」(13节)。「他们中,有两个人」所指的是「那十一门徒及其余的众人」(9节)。宗徒的名单从没有提及克罗帕,所以,这两个人是在「其余的众人」中,而不是在十一宗徒中。Bergant认为,他们是夫妇,部分是因为他们正如夫妇一样,一起殷勤款待(Bergant,170)。

    我们对厄玛乌的认识不多,只知道它距离耶路撒冷约六十斯塔狄。耶稣的显现都是在耶路撒冷附近发生的。

    本故事没有告诉我们,这两人为什么前往厄玛乌,尽管他们殷勤款待耶稣──他们邀请耶稣同他们住下──那么,厄玛乌好像是他们的家。Beuchner说,「厄玛乌是我们前往,这两人曾经前往,企图忘记耶稣,忘记他一生最大失败的地方」(摘自TheMagnificentDefeat,quotedinVawterandCarl,34)。家提供那种庇护。

    「他们的眼睛却被阻止往了(ekratounto),以致认不出他来」(16节)。问题不在于耶稣的显现已改变,或者厄玛乌的门徒是否心烦意乱。这个动词是被动式,说明这两个门徒是被动的。天主正阻止他们看见那明显的事物。

    17-24节:独有你不知道吗?

    17耶稣对他们说:「你们走路,彼此谈论的是些什么事?」他们就站往,面带愁容。18一个名叫克罗帕的,回答他说:「独有你在耶路撒冷作客,不知道在那里这几天所发生的事吗?」19耶稣问他们说:「什么事?」他们回答说:「就是有关纳匝肋人耶稣的事。他本是一位先知,在天主及众百姓前,行事说话都权力。20我们的司祭长及首领竟解送了他,判了他死罪,钉他在十字架上。21我们原指望他就是那要拯救以色列的。可是──此外还有:这些事发生到今天,已是第三天了。22我们中有几个妇女惊吓了我们;她们清早到了坟墓那里,23没有看见□的遗体,回来说她们见了天使显现,天使说他复活了。24我们中也有几个到过坟墓那里,所遇见的事,如同妇女们所说的一样,但是没有看见他。」

    「一个名叫克罗帕的,回答他说」(18节)。这是新约唯一提及克罗帕的地方。这段经文充满反语。克罗帕假设耶稣「独有在耶路撒冷作客,不知道在那里这几天所发生的事」(18节),但事实上,耶稣是唯一真正了解这些事件的人。克罗帕本身才是无知的。

    克罗帕简洁地以这几节来概述福音,说:

    ──耶稣是「一位先知,在天主及众百姓前,行事说话都权力」(19节)。这是真的,但又不是全部真相。耶稣是先知,在4:24和13:33也这样形容自己──但他也不只是先知。他是一位好像梅瑟的先知。宗7:22形容梅瑟是「行事说话都权力。」申34:12说,梅瑟「在全以色列眼前……行……大能作为。」现在,克罗帕形容耶稣是「一位先知,……行事说话都权力」(19节)。

    ──「司祭长及首领竟解送了他,判了他死罪,钉他在十字架上」(20节)。这里没有提及罗马当局或群众。路加坚持犹太人领袖要对耶稣的死负责。

    ──「我们原指望他就是那要拯救以色列的」(21节)。「我们原指望。」这是悲伤的话──希望变成了绝望。对这些门徒来说,「以色列的得救,其意思是以色列从他们的仇敌,即罗马人得以解放。然而,对路加来说,耶稣的确拯救了以色列,并带来天国。耶稣就是藉著他的死亡而完成救赎并为这新的盟约盖印(路22:20)」(Stein,611)。

    ──「这些事发生到今天,已是第三天了」(21节)。讽刺的是,虽然每过一天都使他们越益失望,但路加的读者知道,耶稣曾预言自己在第三天复活(9:22;13:32;18:33;24:7)。对那些知道故事怎样结束的人而言,提及第三天,本身正是充满希望的。

    ──「我们中有几个妇女惊吓了我们,」说「她们见了天使显现,天使说他复活了」(23节)。Tannehill指出,「妇女的报告制造了惊吓,而不是信德」(Tannehill,354)。

    ──「我们中也有几个到过坟墓那里,所遇见的事,如同妇女们所说的一样,但是没有看见他」(24节)。

    我们必须羡慕这两个厄玛乌的门徒。犹太人领袖杀害了耶稣,而门徒因害怕自己变成下一个被杀害的人,所以躲藏起来。厄玛乌的门徒可能对于他们与耶稣之间的关系三缄其口──也许除非有信任的朋友在一起。然而,他们在这里,竟向一个他们认为是完全陌生的人公开地谈论耶稣。

    25-27节:从梅瑟及众先知开始

    25耶稣于是对他们说:「唉!无知的人哪!为信先知们所说的一切话,你们的心竟是这般迟钝!26默西亚不是必须(希腊文:dei)受这些苦难,才进入他的光荣吗?」27他于是从梅瑟及众先知开始,把全部经书论及他的话,都给他们解释了。

    「唉!无知的人哪!为信先知们所说的一切话,你们的心竟是这般迟钝!」(25节)。训诫门徒未能相信先知的话(25节)。先知「同时指称耶稣的传教使命(14:16-30),也指称他的受苦、死亡复活(26-27,44-47节)。因此,路加认为圣经足以产生信德(参阅16:31)」(Craddock,Interpretation,286)。

    「默西亚不是必须(希腊文:dei)受这些苦难,才进入他的光荣吗?」(26节)。Dei一字使人想起天主的命令──天主所规定的事物。耶稣暗示天主规定默西亚要先受苦,然后才进入他的光荣。尽管这对于首批门徒并不是显然易见的,但厄玛乌的门徒视耶稣为先知,提醒我们,先知是遭受迫害(6:23-26)和被杀的(11:47-49;13:34)──耶稣亲自说的。天主的方法不是我们的方法。天主拣选十字架的愚妄,因为「天主的愚妄总比人明智,天主的懦弱也总比人强」(格前1:25)。我们不应惊讶天主──拣选年轻的达味以及基德红的小军队以及小小的以色列──也会选择十字架。

    「他于是从梅瑟及众先知开始,把全部经书论及他的话,都给他们解释了」(27节)。路加没有告诉我们,耶稣用了那些经书来揭示自己。这可能包括申18:15;咏110:1;118:21-23以及达7:13-15。

    我们会怀疑,耶稣是否明显地把先知的受苦和死亡与自己的受苦和死亡相关连。先知当然充作钉十字架──也是天主期待我们的谦逊、牺牲的服务的模范。

    圣经是启示基督的有力媒介。基督徒受到圣经的指引和强化。非基督徒藉阅读圣经而得说服。基德红讲述人民的生活因阅读圣经而改变。读经在我们的礼仪中占显著的位置,因为它有力地见证基督。

    28-32节:他们的眼睛开了

    28当他们临近了他们要去的村庄时,耶稣装作还要前行。29他们强留他说:「请同我们一起住下吧!因为快到晚上,天已垂暮了。」耶稣就进去,同他们住下。30当耶稣与他们坐下吃饭的时候,就拿起饼来,祝福了,擘开,递给他们。31他们的眼睛开了,这才认出耶稣来;但他却由他们眼前隐没了。32他们就彼此说:「当他在路上与我们谈话,给我们讲解圣经的时候,我们的心不是火热的吗?」

    「当他们临近了他们要去的村庄时」(28节)。这听来厄玛乌的门徒好像已抵达他们的家。耶稣继续前行,要离开他们。按照习俗,他们须邀请耶稣留下来吃晚餐,耶稣也要拒绝,除非他们坚持。正如上文指出,这故事提醒我们想起亚巴郎在玛默勒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招待天使(创18:1-15)。

    「当耶稣与他们坐下吃饭的时候,就拿起饼来,祝福了,擘开,递给他们」(30节)。这些几乎是路加用来形容耶稣在最后晚餐的行动的说话(22:19)。要尤其注意四个动词:拿起、祝福、擘开、递给。耶稣在喂饱五千人时采取同样的行动(9:12-17)。按惯例,主人在家中履行这些行动,而主礼在崇拜礼仪中履行这些行动。耶稣是客人,但在这次吃饭时同时成为主人和主礼。

    「他们的眼睛开了,这才认出耶稣来」(31节)。较早前,「他们的眼睛却被阻止往了,以致认不出他来」(16节)。现在,他们的眼睛开了。展示圣经是预备他们认出他来,然后就是擘饼。这是天主遮蔽他们的眼睛,也是天主揭开他们的眼睛。同桌用膳「是路加的主要的主题。耶稣复活后的多次显现,路加以用膳来描述(24:41-43;宗1:4;10:41;也参阅若21:9-15)」(Bock,385)。他们一认出耶稣,他却隐没了。

    Culpepper说,这故事是对应富翁与拉匝禄的比喻(16:19-31)。在那个比喻中,拉匝禄躺卧在富翁的大门前,但富翁既不理会他,又不把饼分给他。他们在死后的情况逆转了,富翁乞求天主派遣拉匝禄给他一点水。其讽刺的是,富翁因未能帮助拉匝禄,自己也失掉了祝福。「我们幻想一刻。如果富翁与拉匝禄分享饼,那么,他们发现什么?」(Culpepper,482)。相反地,厄玛乌的门徒殷勤款待耶稣,其赏报就是得到复活的主私人接见。我们从不知道,藉著殷勤款待,我们会得到什么祝福,而相反地,我们会失去什么祝福。

    「他于是从梅瑟及众先知开始,把全部经书论及他的话,都给他们解释了」(27节)。耶稣以透过圣经来揭示自己作开始(25-27节)。在一会儿,他将在感恩祭中完成他的启示(30-31节)。基督仍藉著圣言和圣事启示自己。

    「当他在路上与我们谈话,给我们讲解圣经的时候,我们的心不是火热的吗?」(32节)。当时,这两个门徒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但耶稣准备他们接受那随著擘饼而来的启示。

    33-35节:他们遂即动身,返回耶路撒冷

    33他们遂即动身,返回耶路撒冷,遇见那十一门徒及同同他们一起的人,正聚在一起,34彼此谈论说:「主真复活了,并显现给西满了。」35二人就把在路上的事,及在分饼时,他们怎样认出了耶稣,述说了一遍。

    「他们遂即动身,返回耶路撒冷」(33节)。厄玛乌的门徒急于与耶路撒冷的门徒分享他们的故事。「要回到耶路撒冷,得要走七哩的路程,」而且时间已晚,但「他们实在不愿意只是自享好消息」(Barclay,310)。

    「主真复活了,并显现给西满了」(34节)。厄玛乌的门徒一抵达耶路撒冷,便遇见那十一门徒及同同他们一起的人,正聚在一起,彼此谈论耶稣向伯多禄显现。「我们必须……查究为什么路加特别叫人注意西满。无容置疑,这是说明西满已在否认耶稣及忏悔后得以完全复原(22:55-62),因而承认西满不仅真是『复活的见证人』(宗1:22),也是见证人团体的领袖(参阅22:31-34)」(Green,851)。

    「二人就把在路上的事,及在分饼时,他们怎样认出了耶稣,述说了一遍」(35节)。厄玛乌的门徒只跟其他门徒分享他们的见证。「唯有在稍后,他们将领受『自高天而来的能力』之后,便会在非信徒前作见证(47-48节;参阅宗1:8)」(Nickle,261)。

    参考书目

    Barclay,William,TheDailyStudyBible,TheGospelofLuke(Edinburgh:SaintAndrewPress,1953)

    Bergant,Dianne(withRichardFragomeni),PreachingtheNewLectionary,YearA(Collegeville:TheLiturgicalPress,2001)

    Bock,DarrellL.,TheIVPNewTestamentCommentarySeries:Luke,Vol.3(DownersGrove,Illinois,IntervarsityPress,1994)

    Brueggemann,Walter;Cousar,CharlesB.;Gaventa,BeverlyR.;andNewsome,JamesD.,TextsforPreaching:ALectionaryCommentaryBasedontheNRSV-YearA(Louisville:WestminsterJohnKnoxPress,1995)

    Craddock,FredB.,"Luke,"Interpretation(Louisville:JohnKnoxPress,(1990)

    Craddock,FredB.;Hayes,JohnH.;Holliday,CarlR.;andTucker,GeneM.,PreachingThroughtheChristianYear,A(ValleyForge:TrinityPress,1992)

    Culpepper,R.Alan,TheNewInterpreter'sBible,VolumeIX.(Nashville:Abingdon,1995)

    Gilmour,S.MacLeanandScherer,Paul,TheInterpreter'sBible,Volume8.(Nashville:Abingdon,1952)

    Green,JoelB.,TheNewInternationalCommentaryontheNewTestament:TheGospelofLuke(GrandRapids:WilliamB.EerdmansPublishingCompany,1997)

    Johnson,LukeTimothy,SacraPagina:TheGospelofLuke(Collegeville:LiturgicalPress,1991)

    Lathrop,Gordon,Proclamation6:Easter,SeriesA

    Madsen,GeorgeH.O.,LectionaryBibleStudies:TheYearofMatthew,Lent-Easter,StudyBook(Philadelphia:FortressPress,1977)

    Nickle,KeithF.,PreachingtheGospelofLuke(Louisville:WestminsterJohnKnox,2000)

    Ringe,SharonH.,WestminsterBibleCompanion,Luke(Louisville:WestminsterJohnKnoxPress)

    Snow,JohnH.andFurnish,VictorP.,Proclamation:Easter,SeriesA(Philadelphia:FortressPress,1975)

    Soards,Marion;Dozeman,Thomas;andMcCabe,Kendall,PreachingtheRevisedCommonLectionary,YearC:AfterPentecost(Nashville:AbingdonPress,1994)

    Stein,RobertH.,TheNewAmericanCommentary:Luke(Nashville:BroadmanPress,1992)

    Tannehill,RobertC.,AbingdonNewTestamentCommentaries:Luke(Nashville:Abingdon,1996)

    Vawter,Bruce,C.M.andCarl,WilliamJ.III,Proclamation2:Easter,SeriesA(Philadelphia:FortressPress,1981)

    Wilson,PaulScott,inVanHorn,RogerE.,TheLectionaryCommentary,TheThirdReadings:TheGospels(GrandRapids,Eerdmans,2001).
圣经:若 10:1-10
    圣经:若10:1-10

    释经

    1-10节:概述

    耶稣在本篇经文中利用两个比喻来形容自己。他是由门进入的牧人,而看门的人给他开门(2-6节),他也是门,羊经过门而进入救恩,也经过门来到羊场(7-9节)。

    耶稣说,贼和强盗用另外的方法进入羊栈(1节)。贼和强盗是「在我以先来的」(8节),「无非是为偷窃、杀害、毁灭」(10节)。

    如我们视这些比喻为寓言,尝试订出明确的意义,它们是令人感到混乱的。如果耶稣是那位由门进入的牧人,他又怎可能是门?在此我们必须接纳一些含糊的地方。耶稣是牧人──那是有效的形象──但他也是门──另一个有效的形象。

    1-6节:耶稣是善牧

    1我实实在在(希腊文:amenamen)告诉你们:凡不由门进入羊栈,而由别处爬进去的,便是贼,是强盗。2由门进去的,才是羊的牧人。3看门的给他开门,羊听他的声音;他按著名字呼唤自己的羊,并引领出来。4当他把羊放出来以后,就走在羊前面,羊也跟随他,因为认得他的声音。5羊决不跟随陌生人,反而逃避他,因为羊不认得陌生人的声音。」6耶稣给他们讲了这个比喻,他们却不明白给他们所讲的是什么。

    「我实实在在(希腊文:amenamen)告诉你们」(1节)。"Amen"对于所说的话表示强烈的肯定。在若望福音,耶稣曾用「实实在在」廿三次来强调(在对观福音,耶稣往往运用一次「实在」)。在本福音,实实在在「从不是用来开始一个言论,而是跟进先前的教训。它说明以下的陈述是重要的,但亦与先前的陈述相关连。那么,在理解本段经文时,必须与先前的瞎子复明的故事连系」(Morris,446)。

    「凡不由门进入羊栈,而由别处爬进去的,便是贼,是强盗」(1节)。这使人想起则34:11,15-16,其中天主责备以色列的牧人(宗教领袖);他们只喂养自己而不是他们的羊群。天主阻止他们的剥削,并担当牧人的角色。耶23:1-4亦强调同一点。旧约的一些经文提及天主是牧人,而人民是羊群(咏23:1;77:21;79:13;80:2;95:7;100:3;依40:11)。

    犹大地区很多地方是贫瘠的,属于石质土,较适合于放牧多于耕作,所以牧羊是普通的职业。收集羊毛是重要的,所以,牧人有时与同一只羊工作好几年,彼此发展密切的关系。

    「羊听他的声音;他按著名字呼唤自己的羊」(3-4节)。「自己的」(3-4节)反映出牧人与羊之间的个人性质。牧羊不仅是他的一份职业,而羊也不仅是资产。

    「按著名字」(3节)。「对于圣经作者,起名的概念是极之重要的,因为名字是宣称生物的本质。当亚当给生物,甚至厄娃起名,他确定每个生物的本质(创2:18-23)。此外,把亚巴郎改称为亚巴辣罕,把雅各伯改称为以色列,就是识别一个人在本质或情况等方面的转移(参阅创17:4-7;32:26-30)」(Borchet)。

    值得注意的是,唯有当基督呼叫玛利亚玛达肋纳的名字时,她才认出复活的基督(20:16)。G.A.Smith描述他曾在犹大观看牧人的工作。「我们有时在犹大的水井旁边休息,享受中午的时间,有三或四个牧人与他们的羊群来到水井。羊群彼此混在一起,我们怀疑牧人怎样得回自己的羊群。但是,牧人给羊饮过水,而他们自己玩耍后,他们便逐一朝著不同的方向走上山谷,而每个人喊出特别的叫声;然后,每只羊从羊群中走到自己的牧人那里」(G.A.Smith,HistoricalGeographyoftheHolyLand,quotedinBeasley-Murray,168)。

    「引领出来」(3节)。在羊栈内,羊得到围墙的保护。当牧人领它们出离羊群,牧人就是它们的保护──如果这是一位善牧,它们就得到所需的一切保护。

    「耶稣给他们讲了这个比喻(希腊文:paroimian)」(6节)。Paroimian可以翻译为「比喻」或「谚语」(O'Day,667-688)。「这是本福音里耶稣所讲最接近比喻的地方」(Sloyan,125)。作者告诉我们,「他们却不明白给他们所讲的是什么」(6节)。「他们」所指的是谁?是法利塞人吗?是门徒吗?大概是前者,因为耶稣在9:41是向法利塞人说话,尽管「在若望福音,理解的角色通常是保留给门徒的」(Johnston,525)。

    7-10节:耶稣是门

    7于是耶稣又对他们说:「我实实在在告诉你们:我是(希腊文:egoeimi)羊的门;8凡在我以先来的,都是贼和强盗,没有听从他们。9我就是门,谁若经过我进来,必得安全;可以进,可以出,可以找到草场。10贼来,无非是为偷窃、杀害、毁灭;我来,却是为叫他们获得生命,且获得更丰富(希腊文:perisson)的生命。

    「我实实在在告诉你们:我是(希腊文:egoeimi)羊的门」(7节)。耶稣改变比喻。他先前是牧人,现在是门。Bruce认为门的比喻是一个较短的比喻,加插在较长的牧人比喻里(Bruce,225)。

    「我是(egoeimi──天主的名字──参阅出3:14-15)羊的门(希腊文:thura)。」在本福音,耶稣将用「我是」来确认自己为「生命的食粮」(6:35;6:51)──「世界的光」(8:12;9:5)──「天主子」(10:36)──「复活和生命」(11:25)──「道路、真理、生命」(14:6)──「真葡萄树」(15:1)。

    「凡在我以先来的,都是贼和强盗」(8节)。耶稣所讲的是谁?当然不是信仰的伟大人物!在本福音,耶稣以肯定梅瑟(5:45-46)和亚巴郎(8:56),但否定的犹太人的宗教领袖(5:39-40,47)。正是后者──在第9章驱逐瞎子的法利塞人,以及富裕的撒杜塞人──是贼和强盗。

    「我就是门」(9节a)。「『我就是门』(10:7,9)一句的重复,就是强调唯独耶稣才是通向永生的道路。在第四部福音,这是重要的主旨,无疑地有助确立若望团体的特别身份是有别于会堂的」(Brueggemann,289)。

    「谁若经过我进来,必得安全」(9节b)。这是羊栈的目的──在危险的世界作为安全的避难所。它保护羊免受盗贼,也拯救它们免于自己的愚笨。

    「可以进,可以出,可以找到草场」(9节c)。这配合耶稣较早前所讲给予「活水」──「涌到永生的水泉」(4:10,17)和「存留到永生的食粮」(6:27)。离开羊栈的目的,就是寻找食物。羊在羊栈内吃干草──去年的收割──又干又没有味道。为寻找多汁的青草地和清凉的流水,它们必须离开羊栈。耶稣这扇门就是通往草场。

    「贼来,无非是为偷窃、杀害、毁灭」(10节a)。贼只集中于满足自己的需要,不顾及别人的福祉。

    「有各式各样假冒的恩宠和假安全以及假装的牧人,还有误导的门」(Marty,427)。9:41的法利塞人就是贼和强盗的其中一个例子,但也不乏其他。耶稣警告人要提防假先知(玛7:15-23)。本福音成书时,即第一世纪末,教会正在与假基督(若一2:18-22)和假先知(若一4:1-6)博斗。宗20:29-35警告人要提防凶暴的豺狼进不顾惜羊群。斐3:18-19警告有很多人,大概是教会的成员,「是基督十字架的敌人。」伯前5:1-5劝勉长老「牧放羊群……是出于贪卑鄙的利益,而是出于情愿。」

    我们虽然获委托圣言和圣事,但要时常谨记,魔鬼,即耶稣所称的杀人凶手(8:44)尤其努力使我们倒下来。我们必须提防诱惑,免得发现自己列入贼和强盗之列。

    「我来,却是为叫他们获得生命,且获得更丰富(希腊文:perisson)的生命」(10节)。耶稣不像贼,他集中于羊的福祉。不管是来或去,耶稣的羊都是安全的,也喂养得很好。他们获得生命,且获得更丰富(perisson)的生命。「希腊文perisson一字解作『远超过所需要的。』若望希望他的读者知道,耶稣的恩赐是生命,且超乎我们最美妙的梦想」(Borchet)。

    参考书目

    Barclay,William,TheDailyStudyBible,"TheGospelofJohn,"Vol.2(Edinburgh:TheSaintAndrewPress,1955)

    Beasley-Murray,GeorgeR.,WordBiblicalCommentary:John(Nashville:ThomasNelsonPublishers,1999)

    Bergent,DianneandFragomeni,Richard,PreachingtheNewLectionary,YearA(Collegeville:LiturgicalPress,2001)

    Borchet,GeraldL.,NewAmericanCommentary:John,Vol.25A(Nashville:BroadmanPress,1996)

    Brown,Raymond,TheAnchorBible:TheGospelAccordingtoJohnI-XII(GardenCity:Doubleday,1966)

    Bruce,F.F.,TheGospelofJohn(GrandRapids:WilliamB.EerdmansPublishingCompany,1983)

    Brueggemann,Walter;Cousar,CharlesB.;Gaventa,BeverlyR.andNewsome,JamesD.,TextsforPreaching:ALectionaryCommentaryBasedontheNRSV——YearA(Louisville:WestminsterJohnKnoxPress,1995)

    Craddock,FredR.;Hayes,JohnH.;Holladay,CarlR.;andTucker,GeneM.,PreachingThroughtheChristianYearA(ValleyForge:TrinityPressInternational,1992)

    Gossip,ArthurJohnandHoward,WilbertF.,TheInterpreter'sBible,Volume8(Nashville:Abingdon,1952)

    Howard-Brook,Wes,BecomingChildrenofGod:John'sGospelandRadicalDiscipleship(Maryknoll:OrbisBooks,2001)

    Johnston,ScottBlack,inVanHarn,Roger(ed.),TheLectionaryCommentary:TheologicalExegesisforSunday'sText.TheThirdReadings:TheGospels(GrandRapids:Eerdmans,2001)

    Madsen,GeorgeH.O.,LectionaryBibleStudies:TheYearofMatthew,Lent-Easter,StudyBook(Philadelphia:FortressPress,1977)

    Moloney,FrancisJ.,SacraPagina:TheGospelofJohn(Collegeville:TheLiturgicalPress,1998)

    Marty,PeterW.,"TheDoortoAbundantLife,"TheChristianCentury,April17,1996

    Morris,Leon,TheNewInternationalCommentaryontheNewTestament:TheGospelAccordingtoJohn(Revised)(GrandRapids:WilliamB.EerdmansPublishingCo.,1995)

    Myers,AllenC.,TheEerdmansBibleDictionary(GrandRapids:WilliamB.EerdmansPublishingCompany,1987)

    O'Day,GailR.,TheNewInterpreter'sBible,VolumeIX(Nashville:Abingdon,1995)

    Sloyan,Gerald,"John,"Interpretation(Atlanta:JohnKnoxPress,1988)

    Smith,D.Moody,Jr.,AbingdonNewTestamentCommentaries:John(Nashville:Abingdon,1999)

    Snow,JohnH.andFurnish,VictorP.,Proclamation:EasterSeriesA(Philadelphia:FortressPress,1974)

    Vawter,Bruce,andCarl,WilliamJ.III,Proclamation2:Easter,SeriesA(Philadelphia:FortressPress,1981)
圣经:若 14:1-12
    圣经:若14:1-12

    释经

    1节:你们心里不要烦乱

    1「你们心里不要烦乱;你们要信赖天主,也要信赖我。

    「你们心里不要烦乱。」有很多事令门徒感到烦乱:

    ──耶稣谈及出卖和死亡(13:21-30),他自己也「心神烦乱」(13:21)。甚至犹达斯也在出卖之际(13:30)。门徒可以想像潜在的危险──不但为耶稣,也为他们自己。

    ──耶稣说:「我同你们在一起的时候不多了……我所去的地方,你们不能去」(33节)。对舍弃一切、跟随耶稣的门徒来说,当听到耶稣说要离开他们时,必然感到极之迷惑。

    「你们要信赖天主,也要信赖我。」虽然面对将要死亡的未来,但他没有注视自己的烦恼,反而安慰他的门徒。他面对即将来的临灾祸时,他的忠告是信德──「你们要信赖天主,也要信赖我。」「在文法上,这两个动词可被视为预示的或命令的」(Howard,698),所以可以从四个不同的方法来翻译耶稣的说话:

    ──「你们信赖天主」(事实)。「也要信赖我」(命令)。

    ──「你们信赖天主」(事实)。「也信赖我」(事实)。

    ──「你们要信赖天主」(命令)。「也信赖我」(事实)。

    ──「你们要信赖天主」(命令)。「也要信赖我」(命令)。

    最后的一句最可能是耶稣的意向。

    在我们感觉敏锐的世界,值得注意耶稣承认门徒的害怕,却没有赞成。耶稣没有使他们的害怕成为焦点,反而呼吁他们信赖。

    耶稣呼吁门徒信赖,不是因为他们所处的境况,而是尽管处于这样的境况──担保所希望之事的担保,确证所未见之事(希11:1)。这种信德带领亚巴郎跟随天主,却不知道他的目的地(希11:8-12)。天主祝福亚巴郎的信德,赐给他一个大民族──以色列──天主子民。耶稣将祝福门徒的信德──这个信德仍未完全出现在这桌上──给他们带来教会──新以色列──天主子民。

    耶稣呼吁门徒信赖,不但信赖天主,也要信赖他。「信德和信任天主仍然是对成为门徒的合理要求,但是,『信赖我』可能涉及一个风险,跟一个被注定的人连系,是超乎他们所准备付出的」(Moloney,393-394)。

    我们值得注意耶稣的忠告!当我们服从耶稣的忠告,信赖天主和耶稣,我们的忧虑便会失去它们的力量。的确,如果「一切协助那些爱他的人」(罗8:28),我们还害怕什么?若是天主偕同我们,谁能反对我们呢?(罗8:31)。那种信德战胜恐惧。

    2a节:在我父的家里

    2a「在我父的家里(希腊文:oikia),有许多住处(希腊文:monai)。」

    「在我父的家里」这句话,比较「天堂」一词是较亲切和较没有限制。凡与自己的父亲保持爱的关系,都在父的家里享有拒绝给大多数人的特权。耶稣在父的家,并应许我们将来要在父的家。

    O'Day警告,我们不应把「我父的家」作为天堂的同义字。「这个有关父的家的指称,需要首先从天主与耶稣互相住在对方之内的背景来阅读,这种『住处』从福音的开端已再三强调(例如:1:1,18)。在整部福音,场所一直是关系的象征」(O'Day,740)。

    「有许多住处(希腊文:monai)。」「其中心意思并不是每个房间的规模盛大,而是有充足的预备,有超过足够的空间,让耶稣的每个门徒在父的家与耶稣在一起」(Carson,489)。

    「住处」(monai)一词亦与关系有关。希腊文monai是meno这动词的名词,在本福音常翻译为「住」、「存留」。耶稣用meno一词来形容亲密的关系。

    ──「并且你们也没有把他的话存留(menonta)在心中,因为你们不相信他所派遣的那位」(5:38)。

    ──「谁吃我的肉,并喝我的血,便住(menei)在我内,我也住在他内」(6:56)。

    ──「你们住(meinate)在我内,我也住在你们内。正如枝条若不留在葡萄树上,凭自己不能结实;你们若不住(menete)在我内,也一无所能」(15:4,也参阅5-10节)。

    但是,尽管我们不应把monai局限于只解作天堂,但也不应排除天堂作为其中一个意思:

    ──「14:2-3的独特语言明白地谈及一个地点(『地方』、『我父的家』、『许多住处』)」……那区别这样的一处「地方」,就是天主的临(『我在那里,你们也在那里』)(Brueggemann,297)。

    ──耶稣「描述一座偌大的房子,有很多辅设的住处……这样是按照希12:22所载的『永生天主的城,天上的耶路撒冷』的形像而描述,这象征在默21:0-22:5所载天主之城的神视得以阐释」(Beasley-Murray,249)。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天堂上有住处,提供给所有得救赎的人」(AlanRichardson,quotedinMorris,567)。

    2b-3节:我必再来接你们到我那里去

    2b我去,原是为给你们预备地方;如不然,我早就告诉了你们。3我去了,为你们预备了地方以后,我必再来接你们到我那里去,为的是我在那里,你们也在那里。

    耶稣不是要遗弃他的门徒。迫近的死亡是天主计划的一部分,却不是终幕。耶稣将回来聚集他的门徒,但他要首先为他们预备地方。

    天主子在父的家为我们预备地方,这是何等特别的待遇!当有客人来临时,我们也尽量使一切美好。我们会清洁房子,做最好味的菜式。我们可想像耶稣在父家为我们预备地方。他预备的时候,将是充满喜乐地期待我们前去。「我们不可辜负天父;让所有给我们预备的房间空置。因为天主愿意他的家人聚集在家里,连一个也不失掉」(Gossip,699)。

    这几节经文有不同的阐释──耶稣的应许藉著他复活后的显现再次实现──或者,耶稣在我们死亡时再来。这两个阐释在某意义上是真的,但其更深入的意义是末世性的,即耶稣将在时间终结时再来。

    Brown指出,当时正是逾越节,而出谷纪可能是耶稣应许预备地方的背景。「在申1:33,天主说,他将一路走在以色列前面,替他们找地方;申1:29说:『不要畏惧,不要害怕』──这个命令好像耶稣所说的『你们心里不要烦乱。』按照这个类型学,耶稣将走在门徒前面,进入许地,给他们预备地方」(Brown,626)。

    4-7节:我是道路、真理、生命

    4我去的地方,你们知道往那里去的路。」5多默说:「主!我们不知道你往那里去,怎么会知道那条路呢?」6耶稣回答说:「我是道路、真理、生命,除非经过我,谁也不能到父那里去。7你们若认识我,也就必然认识我父;现在你们已认识他,并且已经看见他。」

    「我去的地方,你们知道往那里去的路」(4节)。耶稣已告诉门徒他将要走的道路(8:21-30;10:11;12:23-24),但只有在回想时才清楚明白他的意义。我们不能抱怨门徒未能理解他的死亡会是怎样,同时,他以什么方式回到天父,又以什么方法受到光荣。

    「主!我们不知道你往那里去,怎么会知道那条路呢?」(5节)。耶稣复活后,他将不相信那些声称看过复活基督的人的证言,也敢于说出自己不相信(20:24-31)。他在此不明白那条路,也敢于要求澄清。

    耶稣回答:「我是道路、真理、生命。」这是本福音多次的「我是」(egoeimi)言论的其中一次(6:35;8:12;9:5;10:7;11;11:25;15:1)──「我是」就是天主的名字(出3:14)。

    ──耶稣是「道路。」如果我们问路,而有人告诉我们怎样走,我们也可能会迷失的。然而,如果那人领我们到目的地,我们就确保能走到那里。对我们来说,那人就成了道路。耶稣不但给我们指向父,而他本身就是道路(Barclay,183)。

    ──他是「真理。」真理使我们获得自由(8:32)。耶稣是活生生的真理,并会把我们交在真理之神的手里(14:7;15:26;16:13)。耶稣是魔鬼的相反,而他在谈及魔鬼时说:「在他内没有真理」(8:44)。

    ──他是「生命。」对犹太人来说,妥拉是生命之书。它给人指示什么是赋予生命的信仰,以及如何实践。现在,耶稣成了赋予生命者。他说:「我来,却是为叫他们获得生命,且获得更丰富的生命」(10:10)。

    正如我们以关系来定义「住处」,耶稣把生命定义为关系。他在大司祭的祈祷中说:「永生就是:认识你,唯一的真天主,和你所派遣来的耶稣基督」(17:3)。

    「除非经过我,谁也不能到父那里去」(6b节)。有很多基督徒因这声明的排他性而生气。但学者提出深思的反省:

    ──「假如这看来是令人生气的排他性,那么,我们要谨记,提出这声明的,就是降生成人的圣言、天父的启示者。假如天主除了他的圣言(降生成人与否),没有与人类沟通的途径,那么,人类除了同一圣言外,也没有接近天主的途径;圣言成了血肉,寄居在我们中间,为了提出这样的接近天主的途径。在福音序言的光照下,耶稣的主张便被理解为包括的,而不是排他的。一切真理是天主的真理,正如一切生命是天主的生命;但天主的真理和天主的生命在耶稣身上降生」(Bruce,298-9)。

    ──「第一个假设是没有道路通往天父,而耶稣已开创一条道路(希10:20),自己更成为那条道路;另一个假设是有很多通往父的道路,而若望福音里的耶稣封闭所有道路,除了他自己以外;前者大概比后者更为准确」(Smith,269)。

    ──「真正的问题也许不是教会以外的人是否得救,而是教会内的人是否意识到自己是与众不同的」(Brueggemann,299)。

    ──「第四部福音并不关于回教徒、印度教徒、或佛教徒等的命运……这几节经文是某信仰团体的宣认,深信它在降生成人内所领受的真理和生命」(O'Day,745)。

    8-10节:谁看见了我,就是看见了父

    8斐理伯对他说:「主!把父显示给我们,我们就心满意足了。」9耶稣回答说:「斐理伯!这么长久的时候,我和你们在一起,而你还不认识我吗?谁看见了我,就是看见了父;你怎么说:把父显示给我们呢?10你不信我在父内,父在我内吗?我对你们所说的话,不是凭我自己讲的;而是住在我内的父,作他自己的事业。

    「把父显示给我们,我们就心满意足了」(8节)。在很早以前,梅瑟曾祈祷:「求你把你的荣耀显示给我」(出33:18),但天主回答说:「我的面容你决不能看见,因为人见了我,就不能再活了」(出33:20;也参阅约9:11;23:8-9;咏18:11;97:2)。

    「谁看见了我,就是看见了父」(9节)。本福音的序言给我们预备了这项陈述,说:「来没有人见过天主,只有那在父怀里的独生者,身为天主的,□给我们详述了」(1:18)。

    ──耶稣在较早前声称,他的工作和说话都是父的工作和说话:「当你们高举了人子以后,你们便知道我就是那一位。我由我自己不作什么;我所讲论的,都是依照父所教训我的」(8:28)。

    ──他也呼吁他的门徒透过他的工作而看见他与父的合一:「假使我不做我父的工作,你们就不必信我;但若是我做了,你们纵然不肯信我,至少要信这些工作,如此你们必定认出父在我内,我在父内」(10:37-38)。

    ──现在,他更清楚地陈述这事:「谁看见了我,就是看见了父。」

    「你不信我在父内,父在我内吗?」(10节)。再次注意对关系的强调。耶稣与父合而为一,这是扎根于犹太人的理解,即使者具有派遣者的权威,并以此权威来说话(Brown,621;Moloney,399;Vawter&Carl,44)。唯有当使者与派遣者保持密切的关系,了解派遣者的心思意念,并忠信地遵守派遣者的旨意,这才是可行的。

    「我对你们所说的话,不是凭我自己讲的;而是住在我内的父,作他自己的事业」(10节)。本福音指耶稣的奇迹为神迹(标记)(2:11;4:54;6:2等)。这些神迹肯定耶稣属神的权威,并指向那住在耶稣之内,而他的工作由耶稣履行的父。

    11-12节:你们因我的名无论求父什么

    11你们要相信我:我在父内,父也在我内;若不然,你们至少该因那些事业而相信。」12我实实在在告诉你们:凡信我的,我所做的事业,他也要做,并且还要做比这还大的事业,因为我往父那里去。13你们因我的名无论求父什么,我必要践行,为叫父在子身上获得光荣。14你们若因我的名向我求什么,我必要践行。」

    「你们要相信我:我在父内,父也在我内」(11节)。教会要求人相信整套教义,但在基督徒信仰的中心,就是相信一个人。我们藉相信耶稣来开始信仰生活──相信耶稣与父是一体──相信耶稣是在父内,而父也在耶稣内──相信耶稣是天主子。如果我们相信这一切,其余的基督徒教义便会连贯得很好。如果我们不相信这一切,基督宗教也根本没有意义。

    耶稣在此作出两个重要的应许。首先,「凡信我的,……要做比这还大的事业」(12节)。考虑到耶稣行了许多神迹(2-11章),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应许。然而,当我们考虑到耶稣在世的传教职务是局限于几年的光境,而且在一处很小的地方进行,这应许是可理解的。他的门徒将要得到圣神赋予的能力,走遍世界各地。他们会一直这样做──至少两千年。这应许的实现将在五旬节开始;届时伯多禄和宗徒们将为三千人施洗(宗2:41)。

    第二,耶稣答应:「你们因我的名无论求父什么,我必要践行」(14节;也参阅玛7:7-11;18:19;21:21;谷16:17-18;若一5:14-15)。这引导我们反问:因耶稣的名祈求是什么意思。对很多人来说,这不过表示「因耶稣之名,亚孟」──一句公式的结束语──来祈求他们所想的一切,希望藉此保证耶稣会依从他们的渴望。

    耶稣的意向并非如此。这里所强调的,也是关系。正如使者以派遣者的权威说话(参阅上文;8-10节),唯有当我们与耶稣发展亲密的关系、了解他,并服从他的旨意,「因耶稣的名祈求」才是可行的。为了报复、财富、权力,以及其他自私或卑鄙的要求,都在耶稣的应许之内。

    参考书目

    Barclay,William,TheDailyStudyBible,"TheGospelofJohn,"Vol.2(Edinburgh:TheSaintAndrewPress,1955)

    Beasley-Murray,GeorgeR.,WordBiblicalCommentary:John(Nashville:ThomasNelsonPublishers,1999)

    Bergent,DianneandFragomeni,Richard,PreachingtheNewLectionary,YearA(Collegeville:LiturgicalPress,2001)

    Brown,Raymond,TheAnchorBible:TheGospelAccordingtoJohnXIII-XXI(GardenCity:Doubleday,1970)

    Bruce,F.F.,TheGospelofJohn(GrandRapids:WilliamB.EerdmansPublishingCompany,1983)

    Brueggemann,Walter;Cousar,CharlesB.;Gaventa,BeverlyR.andNewsome,JamesD.,TextsforPreaching:ALectionaryCommentaryBasedontheNRSV——YearA(Louisville:WestminsterJohnKnoxPress,1995)

    Carson,D.A.,ThePillarNewTestamentCommentary:TheGospelAccordingtoJohn(GrandRapids:WilliamB.EerdmansPublishingCo.,1991)

    Craddock,FredR.;Hayes,JohnH.;Holladay,CarlR.;andTucker,GeneM.,PreachingThroughtheChristianYearA(ValleyForge:TrinityPressInternational,1992)

    Fackre,GabrielinVanHarn,RogerE.(ed.),TheLectionaryCommentary:TheThirdReadings:TheGospels(GrandRapids:WilliamB.EerdmansPublishingCompany,2001)

    Howard,WilbertF.,andGossip,ArthurJohn,TheInterpreter'sBible,Volume8(Nashville:Abingdon,1952)

    Howard-Brook,Wes,BecomingChildrenofGod:John'sGospelandRadicalDiscipleship(Maryknoll:OrbisBooks,2001)

    Lathrop,Gordon,Proclamation6:Easter,SeriesA(Minneapolis:FortressPress,1995)

    Moloney,FrancisJ.,SacraPagina:TheGospelofJohn(Collegeville:TheLiturgicalPress,1998)

    Morris,Leon,TheNewInternationalCommentaryontheNewTestament:TheGospelAccordingtoJohn(Revised)(GrandRapids:WilliamB.EerdmansPublishingCo.,1995)

    O'Day,GailR.,TheNewInterpreter'sBible,VolumeIX(Nashville:Abingdon,1995)

    Sloyan,Gerald,"John,"Interpretation(Atlanta:JohnKnoxPress,1988)

    Smith,D.Moody,Jr.,AbingdonNewTestamentCommentaries:John(Nashville:Abingdon,1999)

    Snow,JohnH.andFurnish,VictorP.,Proclamation:Easter,SeriesA(Philadelphia:FortressPress,1975)

    Vawter,BruceandCarl,WilliamJ.III,Proclamation2:Easter,SeriesA(Philadelphia:FortressPress,1981)
圣经:若 14:15-21
    圣经:若14:15-21

    释经

    15-21节:概述

    本言论在最后晚餐上(13章)出现,并表现耶稣尝试预备门徒接受即将发生的一切。他提出两个重要的概念:

    ──第一,「如果你们爱我,就要遵守我的命令……接受我的命令而遵守的,便是爱我的人」(15,21节)。耶稣把爱与服从连系在一起。我们需要宣讲这个连系。我们很容易只谈论天主的爱,却不提及我们服从的责任。

    ──第二,「我也要求父,他必会赐给你们另一位护慰者,使他永远与你们同在……我必不留下你们为孤儿」(16,18节)。这是耶稣应许赐给我们圣神;圣神将在现世成为天主每日与我们同在。

    看来更适于以24节来结束这段经文。「那不爱我的,就不遵守我的话」(24节)反映「如果你们爱我,就要遵守我的命令」(15节),标志这段经文的开端和结尾。

    15-17节:父必会赐给你们另一位护慰者

    15如果你们爱我,就要遵守(希腊文:teresete)我的命令;16我也要求父,他必会赐给你们另一位护慰者(希腊文:parakletos),使他永远与你们同在;17他是世界(希腊文:kosmos)所不能领受的真理之神,因为世界看不见他,也不认识他;你们却认识他,因为他与你们同在(希腊文:menei),并在你们内。」

    「如果你们爱我,就要遵守(希腊文:teresete)我的命令」(15节)。这段经文在开始和结束(15,21节)时,都把爱与服从连系起来。我们的服从是我们爱的标记。在本福音,忠于耶稣的话是门徒身份的一个明确记号(8:31,37,51;12:47-48)。

    Teresete翻译为「遵守」(15节),解作实行或实践。即使在本福音里,「命令」是复数的,但耶稣只强调一条命令:「我给你们一条新命令:你们该彼此相爱(希腊文:agapate,源自agape)如同我爱了你们,你们也该照样彼此相爱。如果你们之间彼此相亲相爱,世人因此就可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13:34-35)。耶稣所命令的agape的爱,不是情感,即不可以命令的,而是爱的行动,是可以命令的。

    爱的命令是没有限制的,对比于梅瑟法律,是十分详细而精确的。我们很容易判断是否忠于梅瑟法律所禁止的奸淫,但我们怎样知道自己是否实践爱的要求?耶稣的「命令不仅是道德的规条;它们包含在与他爱的结合当中的整个生活方式」(Brown,638)。它们「包括父的整个启宗,不仅是伦理指示;……耶稣的爱人将在它们的指导和它们的力量的光照下生活」(Beasley-Murray,256)。

    「我也要求父,他必会赐给你们另一位护慰者(希腊文:parakletos)」(16节)。这是耶稣受洗时降在他头上的圣神(1:32),虽然那里所用的字是pneuma,而这里所用的字是parakletos。这是耶稣首次给门徒许下圣神。

    新约只用过parakletos这个字五次,其中四次在本福音,所指的是圣神(14:16,26;15:26;16:7),一次在若一2:1,所指是耶稣。Parakletos可以解作一位律师,替你的案件辩护,或者是一位证人,代表你作证。它可以指称一个在别人有需要的时候给予安慰、劝告或力量的人。其字面的意思是「召唤来的一个人;然而由于召唤的理由不同,使得含义也因之而异。……Parakletos是一位在困境之际受召唤来帮助的人」(Barclay,194)。Parakletos已翻译成护慰者、顾问、安慰者、调解人,但每个翻译只表达parakletos的一方面。

    耶稣提及圣神为「另一位另一位护慰者」,暗示耶稣也是另一位护慰者。然而,作为另一位护慰者,耶稣受到降生成人──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他只可能在某时间出现在某地方,并在某时间让有限的人看见。此外,他正迈向他的受光荣──他的死亡、复活和升天──所以,他将要离开门徒。新的另一位护慰者将永远与门徒在一起。

    即使护慰者圣神要来到世上帮助我们,耶稣仍在天上作我们的护慰者。「但是,谁若犯了罪,我们在父那里有正义的耶稣基督作护慰者」(若一2:1)。「在此,已升天的主被视为在天廷的护慰者,为自己的事业辩护;圣神则被理解为来自天上的护慰者,支持和代表门徒面对敌视的世界」(Beasley-Murray,256)。对于若望的教会来说,这必然是受欢迎的字,因为他们正遭受迫害,并有时感到被耶稣遗弃。

    这位护慰者「是世界(希腊文:kosmos)所不能领受的真理之神,因为世界看不见他,也不认识他」(17节)。「有趣的是,看见圣神与真理连系,因为我们刚才听到耶稣形容自己为『真理』(6节),我们也在较早前认识到,那朝拜父的,必须以心神『以真理』去朝拜(4:23-24)。真理显然与神性密切连系」(Morris,577)。

    在本福音,「世界」(kosmos)对天主怀有敌意,即:

    ──「他已在世界上;世界(kosmos)原是藉他造成的;但世界(kosmos)却不认识他」(1:10)。

    ──世界(kosmos)爱「黑暗甚于光明,因为他们的行为是邪恶的」(3:19)。

    ──世界(kosmos)拒绝真理,因为他们选择追随魔鬼、「撒谎者,而且又是撒谎者的父亲」(8:44)。

    ──「天主竟这样爱了世界(kosmos),甚至赐下了自己的独生子,使凡信□的人不至丧亡,反而获得永生」(3:16)。尽管本节经文承认天主爱世界,但也告诉我们,这世界因拒绝相信耶稣基督而注定丧亡。

    护慰者「与你们同在(希腊文:menei)」(17节)。「同在」一词关乎深入的、持续的关系。耶稣说:「谁吃我的肉,并喝我的血,便住在我内,我也住在他内」(6:56)。他谈及「住处」(14:2),并呼吁门徒「住在我内,我也住在你们内」(15:4)。他对门徒说:「如果你们遵守我的命令,便存在我的爱内,如我遵守了我父的命令而存在他的爱内一样」(15:10)。

    18-20节:我必不留下你们为孤儿

    18我必不留下你们为孤儿(希腊文:orphanous);我要回到你们这里来。19不久以后,世界就再看不见我,你们却要看见我,因为我生活,你们也要生活。20到那一天,你们便知道我在我父内,你们在我内,我也在你们内。

    「我必不留下你们为孤儿」(18节)。Orphanous形容一个孩子的父亲已去世,但也形容一个门徒的师傅已去世。

    「我要回到你们这里来」(18节)。耶稣要回到门徒那里。在此,「回到」所包含的是什么──耶稣复活后的显现,护慰者的来临,抑或耶稣的第二次来临?大多数学者赞同这「回到」是因著耶稣在复活后的显现而实现,但Bruce说:「耶稣所应许回到他的门徒那里来的不同阶段之间的区别,是一个『消失的区别』。他所应许回来的每个阶段,都包含在以下的保证:『我要回到你们这里来』」(Bruce,303)。「你们」是复数的。「天主临在的应许是给予团体的,而不是给予个人的」(O'Day,749)。

    「不久以后,世界就再看不见我,你们却要看见我」(19节)。在耶稣死后,世界再看不见耶稣,但门徒要看见他。「一个关于耶稣复活的事项有时被人忽略:他在死后只显现给那些爱他的人」(GeorgeA.Buttrick,SermonsPreachedinaUniversityChurch)。同样,世界(kosmos,反对天主的世界──选择黑暗的世界)今天不能看见基督,因为他们的眼睛已瞎了,看不见真理──被他们自己的选择所蒙蔽的。唯有透过信德的目光,我们才能看见基督──而且一直是这样。

    较早前,耶稣警告:「光在你们中间还有片刻。你们趁著还有光的时候,应该行走,免得黑暗笼罩了你们……应当信从光,好成为光明之子」(12:35-36)。然而,有那些爱黑暗的人,因为黑暗掩护恶行(参阅3:19)。耶稣召叫我们在光明中生活。

    「因为我生活,你们也要生活」(19节)。「耶稣的生命是基督徒生命的基础和泉源这个主题……是新约的教义所共有的(罗5:10;格前15:22)」(Brown,646)。

    「到那一天,你们便知道我在我父内,你们在我内,我也在你们内」(20节)。要注意父、子,以及那些在基督内的人之间紧密交织的关系。在他随即接著的大司祭祈祷中,耶稣将祈求:「愿众人都合而为一!父啊!愿他们在我们内合而为一,就如你在我内,我在你内,为叫世界相信是你派遣了我。我将你赐给我的光荣赐给了他们,为叫他们合而为一,就如我们原为一体一样。我在他们内,你在我内,使他们完全合而为一,为叫世界知道是你派遣了我,并且你爱了他们,如爱了我一样」(17:20-23)。

    21节:那些爱基督的人的祝福

    21接受我的命令而遵守的,便是爱我的人;谁爱我,我父也必爱他,我也要爱他,并将我自己显示给他。

    「21节的首两句以倒转的方式重申15节,并显示出爱和遵守诫命是同一生活方式的两个不同方面」(Brown,646)。

    我们宁愿以为天主的爱是无条件的,但本节确立两领受天父之爱的条件──遵守耶稣的诫命和爱耶稣──这两个条件是如此互相依赖,以致耶稣把它们结合在一起,犹如是一条诫命一样。那些爱耶稣的人将遵守他的诫命。天主与耶稣爱那些爱耶稣并遵守他诫命的人,而子应许向他们启示自己(也参阅3:16-18)。

    教会的顶峰是一个爱的团体,而那份爱赋予它很大的力量。藉著成为爱的团体,教会使世界相信天主的爱。任何逻辑的论据好像仁慈的行动具说服力的力量。对基督的爱和对别人的爱,赋予教会伟大的力量。我们不能说服世界(kosmos)相信,但经常可能藉著爱使世界(kosmos)相信。那么,服从爱的诫命,就是做门徒的先决条件。

    参考书目

    Barclay,William,TheDailyStudyBible,"TheGospelofJohn,"Vol.2(Edinburgh:TheSaintAndrewPress,1955)

    Beasley-Murray,GeorgeR.,WordBiblicalCommentary:John(Nashville:ThomasNelsonPublishers,1999)

    Bergent,DianneandFragomeni,Richard,PreachingtheNewLectionary,YearA(Collegeville:LiturgicalPress,2001)

    Brown,Raymond,TheAnchorBible:TheGospelAccordingtoJohnXIII-XXI(GardenCity:Doubleday,1970)

    Bruce,F.F.,TheGospelofJohn(GrandRapids:WilliamB.EerdmansPublishingCo.,1983)

    Brueggemann,Walter;Cousar,CharlesB.;Gaventa,BeverlyR.andNewsome,JamesD.,TextsforPreaching:ALectionaryCommentaryBasedontheNRSV——YearA(Louisville:WestminsterJohnKnoxPress,1995)

    Burridge,RichardA.,inVanHarn,Roger(ed.),TheLectionaryCommentary:TheologicalExegesisforSunday'sText.TheThirdReadings:TheGospels(GrandRapids:Eerdmans,2001)

    Carson,D.A.,ThePillarNewTestamentCommentary:TheGospelAccordingtoJohn(GrandRapids:WilliamB.EerdmansPublishingCo.,1991)

    Craddock,FredR.;Hayes,JohnH.;Holladay,CarlR.;andTucker,GeneM.,PreachingThroughtheChristianYearA(ValleyForge:TrinityPressInternational,1992)

    Howard,WilbertF.andGossip,ArthurJohn,TheInterpreter'sBible,Volume8(Nashville:Abingdon,1952)

    Lathrop,Gordon,Proclamation6:Easter,SeriesA(Minneapolis:FortressPress,1995)

    Moloney,FrancisJ.,SacraPagina:TheGospelofJohn(Collegeville:TheLiturgicalPress,1998)

    Morris,Leon,TheNewInternationalCommentaryontheNewTestament:TheGospelAccordingtoJohn(Revised)(GrandRapids:WilliamB.EerdmansPublishingCo.,1995)

    O'Day,GailR.,TheNewInterpreter'sBible,VolumeIX(Nashville:Abingdon,1995)

    Sloyan,Gerald,"John,"Interpretation(Atlanta:JohnKnoxPress,1988)

    Smith,D.Moody,Jr.,AbingdonNewTestamentCommentaries:John(Nashville:Abingdon,1999)

    Williamson,Lamar,Jr.,PreachingtheGospelofJohn:ProclaimingtheLivingWord(Louisville:WestminsterJohnKnoxPress,2004)
圣经:玛 28:16-20
    圣经:玛28:16-20

    释经

    16节:十一个门徒就往加利肋亚

    16十一个门徒就往加利肋亚,到耶稣给他们所指定的山上去了。

    「十一个」提醒我们犹达斯的背叛。原本宗徒的人数与犹大的十二个儿子和以色列的十二个支派相关。昔日是十二个宗徒,现在只有十一人。路加叙述拣选玛弟亚成为宗徒而恢复原来的人数(宗1:12-26),但玛窦叙述只授予十一人伟大的使命。「『十一』这数字是跛行的……耶稣所派遣往世界的教会是会犯错的、是不完美的。然而,耶稣正是利用这样的教会来完成他完美的工作……耶稣采用这不完美的数字,并赋予它一个完美的圣召」(Bruner,1090)。

    门徒往加里肋亚。□稣在耶路撒冷的邻近地区出生,但若瑟和玛利亚从埃及回来后,带他退避到加里肋亚,因为他们害怕黑落德的儿子阿尔赫劳尔继承去世的父亲,作了犹太王(2:22-23)。因此,耶稣在偏远的地区,在远离圣殿的地方成长。「因此,对玛窦来说,加里肋亚是一个远过圣城的『纯正』的阶段,因而代表以外的外邦人世界」(Pfatteicher,12)。耶稣的传教生活主要在加里肋亚度过,而他返回那里授予门徒使命。

    门徒「到耶稣给他们所指定的山上去了。」在本福音,重要的事都在山上发生:山中圣训──最后的一次试探──显圣容。我们不知道这山的名称,而它的地点也是不相关的。其意义更在于神学的多于地理的,标志这授予使命的重要性。

    耶稣告诉玛利亚玛达肋纳和另一个玛利亚,说:「你们去,报告我的兄弟,叫他们往加利肋亚去,他们要在那里看见我」(28:10)。正当妇女不准在法庭上作见证人,耶稣却拣选她们作他复活的见证人。正当按照习俗是男人给予命令而女人服从,耶稣让这些妇女命令男人前往加里肋亚。男人必然怀疑女人的证言。首先,她们不过是妇女。其次,人很难相信一个死人再复生的!至于这个命令,是前往加里肋亚,路途也很远。正如妇女因履行命令而值得表扬,男人也是一样的。起程往加里肋亚,这确是信心的跳跃。

    17节:虽然有人还心中疑惑

    17他们一看见他,就朝拜了他,虽然有人还心中疑惑。

    自从耶稣被捕,门徒舍他而去之后(26:56),这是首次在本福音发现门徒聚在一起。唯有玛利亚玛达肋纳和另一个玛利亚见过复活的基督。我们只可推测门徒上山时的想法,但我们知道,当他们最后看见耶稣时,会发生什么事──「就朝拜了他,虽然有人还心中疑惑(希腊文也解作『犹豫』)」。

    我们不应对于门徒的反应──不管是朝拜或疑惑──感到惊讶。门徒朝拜耶稣,这是理所当然的。他们知道他已被处决和埋葬。他们知道受难日已是终结。现在,他们看见耶稣再活著,在疑惑以外肯定他是默西亚。他们亲眼看到他们的老师是生命的主,甚至在死亡之上施展德能。

    但是,我们也不应惊讶有些人疑惑。在他们的经验中,没有任何事物是准备他们现在所看见的东西,也许除了拉匝禄复活之外,但本福音没有记载(参阅若11)。较早前,耶稣指出,「如果他们不听从梅瑟及先知,纵使有人从死者中复活了,他们也必不信服」(路16:31)。现在,耶稣的门徒看到从死者中复活的耶稣,也经验一丝疑惑。

    耶稣没有责备门徒。他理解他们的疑惑,但向他们的信德说话。他明白他们的弱点,但叫他们履行他的工作。「世界使命不是交托给天使或完美的信徒,而是交托给朝拜/摇晃的门徒团体」(Boring,503)。

    门徒将成长到耶稣给予他们的角色。尽管在宗徒大事录中,他们的品行并非全无瑕疵,他们在面对极大的反对时仍继续前行。耶稣拣选平凡的人来履行不平凡的使命,这完全配合天主在历史中的工程。天主拣选了年轻的达味,而不是他的魁梧的兄长。

    18节:天上地下的一切权柄

    18耶稣便上前对他们说:「天上地下的一切权柄都交给了我。

    「耶稣便上前。」大多是恳求者走向权威,门徒走向老师,病人走向治疗者。耶稣在此的角色却是相反的,也许是为了克服他们的疑惑,也许是展示他本身是可亲的,也许指示他期望门徒实践大使命的那一种「外展的」行为。

    较早前,耶稣声称,「我父将一切交给了我」(11:27)。他现在声称,「天上地下的一切权柄都交给了我。」这句话的模式是达7:14:「他便赐给似人子者统治权、尊荣和国度,各民族、各邦国及各异语人民都要侍奉他;他的王权是永远的王权,永存不替,他的国度永不灭亡。」

    玛窦时常谈及权柄(7:29;8:9;9:6;10:1;21:23,24,27)。天主将权柄交给耶稣,而耶稣现在,并在最后审判的时候施行他的权柄。他的权柄跨越天地。耶稣的权柄是应用于每时每地的。「曾经受苦和受侮辱的耶稣,现在得到天主的辩护」(Senior,346)。「他是宇宙的行政长官,完全控制世界」(Bruner,1094)。

    这权柄清楚确立耶稣有权命令他的门徒服从,以及他能够赋予他们力量。「门徒得到他们的使命的证明,但更甚的是,耶稣应许赋予他们履行使命的力量」(Brueggemann,344)。

    19节: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成为门徒

    19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成为门徒,因父及子及圣神之名给他们授洗,

    耶稣命令他的门徒「使万民成为门徒。」在希腊文,「使成为门徒」是唯一的命令动词。去、授洗、教训是分词,从属「使成为门徒。」他们的使命是「使成为门徒。」为完成那个使命,门徒必须去、授洗,和教训,所以,这些分词都含有命令的内容──但在这使命中,唯一的命令动词是「使成为门徒。」

    门徒是学生或追随者──投身于学习老师要教训的一切。门徒不但要学习师傅所教导的,也要实践师傅所宣讲的。换句话说,不是纯粹学习,也要活出。因此,「教训他们遵守我所吩咐你们的一切」(20节),就是耶稣的大使命的自然成分。

    看一看耶稣在这使命中包括或不包括人什么东西。他没有命令门徒去宣讲──传播福音──赢得世界。「这里所用的,是一个较耗时的、较低调的动词,几乎是一个学究的字『门徒。』……唯有宇宙的创造者能做皈依、胜利、带来忏悔,或感动某人决定等大事情──一切权柄唯有属于他。但是,门徒可以、必须,并会完成『使别人成为门』的小事情,即是说,他们将与人们共渡美好时光──坚信不久之后,宇宙的创造者会在这些人的心里创造受洗的决定」(Bruner,1097)。

    他们要「使万民(ethne)成为门徒。」Ethne一字最常翻译为「万民」,但说希腊语的犹太人则用这字来指称外邦人。较早前,耶稣嘱咐门徒「外邦人的路,你们不要走;撒玛利雅人的城,你们不要进」(10:5)。现在,耶稣解除这个禁令。门徒首先在犹太人中间工作。现在,他们将把使命扩展到外邦人。

    外邦人在本福音担当主要的角色。耶稣的族谱包括外邦妇女──卢德和辣哈布(1:5)。贤士是「从东方」而来的外邦人(2:1)。天主能够从石头给亚巴郎兴起子孙来(3:9)。耶稣退避到外邦人的加里肋亚(4:15)。一个罗马的百夫长所表达的信德,是超过耶稣在以色列所找到的任何东西,促使他提出,「将有许多人从东方和西方来,同亚巴郎、依撒格和雅各伯在天国里一起坐席」(8:10-11)。耶稣在外邦人的境地驱逐两个魔鬼(8:28)。尼尼微的外邦人将定这一代人的罪(12:41)。耶稣赏报一个怀有大信德的客纳罕妇人(15:28)。「天国的福音必先在全世界宣讲,给万民作证,然后结局才会来到」(24:14)。人子将按照他们对人类的需要而审判万民(25:31-46)。一个罗马的百夫长宣称,「这人真是天主子!」(27:54)。

    门徒听到「使万民成为门徒」的召叫,但未能理解它的含意。唯有在后来,他们才完全理解个中意义。在宗徒大事录最初的篇章,他们将接纳外邦人,但只有犹太人改宗。唯有经过辩论和天主作出戏剧性的干预(宗10),他们才开始接外邦人加入教会。本福音成书时,有关的问题早已解决。

    在最初期的教会,是因耶稣之名施洗(宗2:38;8:16;10:48;19:5;罗6:3;迦3:27)。到了稍后的时期,才采纳圣三的洗礼经文(「因父及子及圣神之名」),而玛窦所叙述的大使命正反映出这后期的传统。「因……之名」受洗,说明了新的关系、重新、收纳为义子。因父及子及圣神之名受洗,说明那涉及圣三所有面貌的新关系。

    20节:看!我同你们天天在一起

    20教训他们遵守我所吩咐你们的一切。看!我同你们天天在一起,直到今世的终结。」

    「教训他们遵守我所吩咐你们的一切。」在本福音,耶稣具有一个重要的教导职务(4:23;5:2;7:29;9:35;11:1;13:34;21:23;26:55)。现在,他支持他的门徒继续那个职务。

    我们的责任不止于带领人们决定追随基督。我们必须继续这个使人成为门徒的过程,教训耶稣曾教训过的,并且教训他们遵守那些训导。生活在现世的时候,我们中没有人会完全明白或遵守,所以,对于学习的要求是从来没有终止的。

    「教训是另一个耗时的动词……门徒──花时间与人在一起,谨慎地与他们一起工作,温柔地带领他们」(Bruner,1102)。在本福音,耶稣以教训来开始他的传教生活(山中圣训),并且藉著委托他的门徒教训万民来总结他的传教生活。强调教训,这并不是偶然的,却标志玛窦对于门徒身份的理解,教训占了重要的位置。

    我们不可遗漏「遵守」一词的重要性。我们的教训必须多于传递资讯。我们也必须说服万民去服从耶稣。在此,教训(所强调的是传递讯息)和宣讲(所强调的是说服)之间的界线是模糊的。

    我们也不该遗漏「我所吩咐你们的一切」这句话的重要性。耶稣不许我们挑挑拣拣所我们将要相信或遵守的事物。

    「看!我同你们天天在一起,直到今世的终结。」本福音以先知的话开始:「看,一位贞女,将怀孕生子,人将称□的名字为厄玛奴耳,意思是:天主与我们同在」(1:23)。它以耶稣应允同我们天天在一起这许诺作结束。「从前雅威与他的百姓在一起,现在耶稣与他的子民──教会──在一起。耶稣虽然不是以身体临在他们中间,但不会离弃他们。他将在他们中间,虽然是看不见的,并会赋予他们力量去实践他所交托给他们的使命」(Hagner)。「玛窦常常期待那伟大的日子,即从不遗弃自己人民的耶稣,将在他天上的光荣中,以可见的方式来审判世界,并且再一次说:『我父所祝福的,你们来吧!承受自创世以来,给你们预备了的国度吧!』(25:34)」(Johnson,625)。「门徒不仅为耶稣工作,也与他一起工作」(Soards)。

    「在路加福音,有关耶稣的最后一句话是关于分离……然而,在玛窦福音却是相反的,最后的一句话应许耶稣继续临在」(Hare,335)。「教会不是『独自前进』或拥有本身的权柄。它的使命和授权继续来自它的上主的亲临,因为上主具有一切权柄」(TiedeandKavanagh,16)。

    参考书目

    Barclay,William,GospelofMatthew,Vol.2(Edinburgh:TheSaintAndrewPress,1957)

    Bergant,DiannewithFragomeni,Richard,PreachingtheNewLectionary,YearA(Collegeville:TheLiturgicalPress,2001)

    Blomberg,CraigL.,NewAmericanCommentary:Matthew,Vol.22(Nashville:BroadmanPress,1992)

    Boring,M.Eugene,TheNewInterpreter'sBible,Vol.VIII(Nashville:Abingdon,1995)

    Brueggemann,Walter;Cousar,CharlesB.;Gaventa,BeverlyR.;andNewsome,JamesD.,TextsforPreaching:ALectionaryCommentaryBasedontheNRSV——YearA(Louisville:WestminsterJohnKnoxPress,1995)

    Bruner,FrederickDale,Matthew:Volume2,TheChurchbook,Matthew13-28(Dallas:Word,1990)

    Craddock,FredB.;Hayes,JohnH.;Holladay,CarlR.;Tucker,GeneM.,PreachingThroughtheChristianYear,A(ValleyForge:TrinityPressInternational,1992)

    Gardner,RichardB.,BelieversChurchBibleCommentary:Matthew(Scottdale,Pennsylvania:HeraldPress,1990)

    Hagner,DonaldA.,WordBiblicalCommentary:Matthew14-28,Vol.33b(Dallas:Word,1995)

    Hanson,K.C.,Proclamation6:Pentecost1,SeriesA(Minneapolis:FortressPress,1995)

    Hare,DouglasR.A.,Interpretation:Matthew(Louisville:JohnKnoxPress,1993)

    Harrington,DanielJ.,S.J.,SacraPagina:TheGospelofMatthew(Collegeville:TheLiturgicalPress,1991)

    Johnson,ShermanE.andButtrick,GeorgeA.,TheInterpreter'sBible,Vol.7(Nashville:Abingdon,1951)

    Keener,CraigS.inVanHarn,Roger(ed.),TheLectionaryCommentary:TheologicalExegesisforSunday'sText.TheThirdReadings:TheGospels(GrandRapids:Eerdmans,2001)

    Long,ThomasG.,WestminsterBibleCompanion:Matthew(Louisville:WestminsterJohnKnoxPress,1997)

    Morris,Leon,TheGospelAccordingtoMatthew(GrandRapids,Eerdmans,1992)

    Niedenthal,MorrisandLacocque,Andre,Proclamation,Pentecost1,SeriesA(Philadelphia:FortressPress,1975)

    Pfatteicher,PhilipH.,LectionaryBibleStudies:TheYearofMatthew,Pentecost1,StudyBook(Minneapolis:AugsburgPublishingHouse,1978)

    Senior,Donald,AbingdonNewTestamentCommentaries:Matthew(Nashville:AbingdonPress,1998)

    Soards,Marion;Dozeman,Thomas;McCabe,Kendall,PreachingtheRevisedCommonLectionary:Lent-Easter,YearA(Nashville:AbingdonPress,1993)

    Tiede,DavidL.andKavanagh,O.S.B.,Proclamation2:Pentecost1,SeriesA(Philadelphia:FortressPress,1981)
圣经:若20:19-23
    圣经:若20:19-23

    释经

    19-23节:首次显现

    19正是那一周的第一天晚上,门徒所在的地方,因为怕犹太人,门户都关著(希腊文:kekleismenon,源自kleio)稣来了,站在中间对他们说:「愿你们平安!」20说了这话,便把手和肋膀指给他们看。门徒见了主,便喜欢起来。21耶稣又对他们说:「愿你们平安!就如父派遣了我,我也同样派遣你们。」22说了这话,就向他们嘘了一口气,说:「你们领受圣神罢!23你们赦免谁的罪,就给谁赦免;你们存留谁的,就给谁存留。」

    「正是那一周的第一天晚上」──这是复活节的晚上,是门徒看见空墓和玛利亚见过耶稣的同一天。门徒在耶路撒冷的一间房子会面,「因为怕犹太人,门户都关著」。把门户关著,反映出门徒害怕,但也展示复活基督的德能,因为他不被石墓或关著门户所牵制。

    令人惊讶的是,门徒是害怕的,因为伯多禄和「另一个门徒」已看见空墓(6-8节),而「另一个门徒」一看见就相信了(8节)。玛利亚玛达肋纳已跟复活基督讲话,并把她的经验报告给门徒(14-18节)。然而,即使「另一个门徒」一看见就相信了,但不清楚他相信的是什么,「他们还不明白,耶稣必须从死者中复活的那段圣经」(9节)。此外,门徒仍因耶稣被钉十字架这件事而饱受创伤,并害怕耶稣的敌人可能以他们为下一个目标。

    他们的恐惧使我们感到失望,因为他们的行为,就好像他们的领袖已死。他们的死惧「当然把他们处于治好的瞎子的父母和阿黎玛特雅人若瑟等秘密门徒(9:22;19:38)的同一阵营……显然地,连原本的『爱徒』都沦落到这恐惧的可怜状况」(Howard-Brook,456)。

    对于这些害怕的门徒,耶稣赐予他的平安,甚至是他已应许的(14:27)。门徒尽管受到世界迫害,但会有平安;这个世界将恨他们,正如它恨耶稣(15:18-25)。这段经文采用希腊文和平(eirene)一词,但观念是犹太人的shalom,超过没有冲突而已──是整全、天主的恩赐。「在犹太人的思想,平安与喜乐是末世时期的标记,当天主的干预会在人类生命和世界带来和谐。若望看见这时期的实现,就是耶稣回来,向人倾注他的圣神」(Brown,1035)。

    一方面,耶稣通过关著的门户而进入,这表示他的身体已具有不同的质素。另一方面,他的伤口确定他身体的复活,而他的门徒清楚认出他的身体。路加叙述耶稣与门徒一起吃饭(路24:43)。这里是奥迹:耶稣复活的身既好像我们的,又不像我们的。保禄讲论复活的身体是不可□坏的、光荣的、强健的、属神的(格前15:42-44)。然而,我们不可太过抓住「属神的」一词,因为耶稣的身体也显然是实在的。「当然,重要的是,被钉十字架的那一位已复活了」(Sloyan,224)。

    本福音成书的时候,教会正面对幻象论和玄识论的严重问题,两者都认为物质是邪恶的,所以耶稣不可能是真人。提及耶稣受伤的手和肋膀,就是驳斥那种二元论。

    门徒见了主,便喜欢起来。为他们而言,这是转捩点。他们将永不再害怕和怀疑。

    耶稣第二次把他的平安赐给门徒,并说:「就如父派遣了我,我也同样派遣你们。」正如父派遣耶稣到世界上来,照样耶稣也派遣他的门徒到世界上去(参阅17:18)。这相等于玛窦福音的大使命(玛28:19-20)。它反映一个原则,就是被派遣的那一位的权威跟派遣他的那一位的权威是相同的──君王的使者以君王的权威来讲话。天主临在耶稣的工作,耶稣将临在门徒的工作。

    然而,派遣这些门徒到世界上会是无用的,因此,耶稣准备他们,向他们嘘气(希腊文:enephusesen)。正如天主给人吹了生命的气息(创2:7),耶稣向门徒嘘了生命之神。这圣神的恩赐更新这些门徒的生命,正如天主的气息赋予死人的枯骨新生命(则37:9)。门徒一直是害怕和困惑的──为逃避危险而隐藏在关著门户的房子。现在,他们找到力量,可以站起来,打开门户,出去并开始宣讲。

    「你们领受圣神罢」(22节)。我们怎能使这次赐予圣神跟宗2章的圣神降临叙述一致?

    ──有些学者表示,两个叙述是不可相容的,而22节就是若望福音的圣神降临。

    ──其他学者指出缺乏定冠词──耶稣说,「你们领受圣神罢」,而不是「你们领受这圣神吧」──认为门徒领受一些比圣神完全恩赐较少的东西。

    ──其他人说,若望知道圣神降临,但以这方式来写故事,「因为他特明的神学观,把圣神的降临跟耶稣的死亡/显扬紧密相连……换句话说,若望的叙述是神学的,而不是按先后次序排列的」(Carson,651)。

    ──然而,其他人说,「新约和基督徒经验一样,坚持只有一次赐予圣神,这是错误的。圣神反而继续以新的方法来展示自己……若望诉说一种圣神的赐予,而路加诉说另一个」(Morris,748)。

    「你们赦免谁的罪,就给谁赦免;你们存留谁的,就给谁存留」(23节),这使人想起玛16:19,耶稣告诉伯多禄:「凡你在地上所束缚的,在天上也要被束缚;凡你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被释放。」玛18:18把同一的权威赋予门徒,其背景是要解决教会的冲突。

    拉彼有「束缚」和「释放」的权威,即他们可解释法律,决定什么是许可的或不许可的,但他们不赦罪。耶稣在此开始新的事业。「这种讲话的模式清楚显示出『释放与束缚』的公式,描述……法官宣布被带到他面前的人是否有罪或无辜,受到指控的『束缚』或『释放』」(Schlatter,quotedinBeasley-Murray,383)。

    「在若望福音,罪是神学的弱点,而不是伦理上或行为上的过失(相对于玛18:18)」(O'Day,847)。罪是未能看到真理──拒绝接受复活的基督。耶稣派遣门徒到世界上去,由圣神赋予力量,宣讲复活的基督。有人会接受他们的证言,其他人会拒绝。他们的回应将决定他们会否发现自己身处那些罪过得赦免的人当中,或那些罪过被存留的人当中。

    参考书目

    Barclay,William,TheDailyStudyBible,"TheGospelofJohn,"Vol.2(Edinburgh:TheSaintAndrewPress,1955)

    Beasley-Murray,GeorgeR.,WordBiblicalCommentary:John(Nashville:ThomasNelsonPublishers,1999)

    Bergent,DianneandFragomeni,Richard,PreachingtheNewLectionary,YearA(Collegeville:LiturgicalPress,2001)

    Brown,Raymond,TheAnchorBible:TheGospelAccordingtoJohnXIII-XXI(GardenCity:Doubleday,1970)

    Bruce,F.F.,TheGospelofJohn(GrandRapids:WilliamB.EerdmansPublishingCo.,1983)

    Brueggemann,Walter;Cousar,CharlesB.;Gaventa,BeverlyR.andNewsome,JamesD.,TextsforPreaching:ALectionaryCommentaryBasedontheNRSV——YearA(Louisville:WestminsterJohnKnoxPress,1995)

    Burridge,RichardA.,inVanHarn,Roger(ed.),TheLectionaryCommentary:TheologicalExegesisforSunday'sText.TheThirdReadings:TheGospels(GrandRapids:Eerdmans,2001)

    Carson,D.A.,ThePillarNewTestamentCommentary:TheGospelAccordingtoJohn(GrandRapids:WilliamB.EerdmansPublishingCo.,1991)

    Craddock,FredR.;Hayes,JohnH.;Holladay,CarlR.;andTucker,GeneM.,PreachingThroughtheChristianYearA(ValleyForge:TrinityPressInternational,1992)

    Howard,WilbertF.andGossip,ArthurJohn,TheInterpreter'sBible,Volume8(Nashville:Abingdon,1952)

    Lathrop,Gordon,Proclamation6:Easter,SeriesA(Minneapolis:FortressPress,1995)

    Moloney,FrancisJ.,SacraPagina:TheGospelofJohn(Collegeville:TheLiturgicalPress,1998)

    Morris,Leon,TheNewInternationalCommentaryontheNewTestament:TheGospelAccordingtoJohn(Revised)(GrandRapids:WilliamB.EerdmansPublishingCo.,1995)

    O'Day,GailR.,TheNewInterpreter'sBible,VolumeIX(Nashville:Abingdon,1995)

    Sloyan,Gerald,"John,"Interpretation(Atlanta:JohnKnoxPress,1988)

    Smith,D.Moody,Jr.,AbingdonNewTestamentCommentaries:John(Nashville:Abingdon,1999)

    Williamson,Lamar,Jr.,PreachingtheGospelofJohn:ProclaimingtheLivingWord(Louisville:WestminsterJohnKnoxPress,2004)
圣经:若 3:16-18
    圣经:若3:16-18

    释经

    16节:天主竟这样爱了世界

    16天主竟这样爱了世界(希腊文:kosmos),甚至赐下了自己的独生子,使凡信他的人不至丧亡,反而获得永生。

    对本福音而言,这是令人惊异的句子,「通常具有消极的世界观,不是因为世界是固有地邪恶,而是因为世界拒绝耶稣」(Brueggemann,228)。天主怎能爱这样的一个世界?路德说,「如果我是上主、天主,而这些恶劣的人还是如此悖逆,我会把世界砸至粉碎」(quotedbyGossip,510)。奇迹就是天主没有!天主赐下了他的儿子,「使凡信他的人不至丧亡,反而获得永生。」路德称这节经文为「福音的缩影。」天主的动机是爱,而天主的目标是救恩。然而,天主不是给世界提供救恩,而是机会。那些确实领受永生的人,是那些相信天主子的人。

    对于尼苛德摩来说,这也是令人惊异的。他明白天主爱以色列──天主的选民──而是觉得难于相信天主爱世界。

    这节经文的措辞很相似亚巴郎的故事的措辞。天主吩咐亚巴郎:「带你心爱的独生子依撒格往摩黎雅地方去,在我所要指给你的一座山上,将他献为全燔祭」(创22:2)。亚巴郎预备服从这命令,但天主的使者阻止他祭献自己的儿子。然而,天主却对自己的要求很严格。天主以降生成人来开始赐下他的儿子,但要求十字架。

    「获得永生。」「获得」是现在式,暗示信徒此时此刻拥有它,而不是要等待一些未来的产业。这是若望的「实现末世论」──经已领受的恩赐──永生作为现在与天主开始的关系。

    17节:为叫世界藉著他而获救

    17因为天主没有派遣子到世界上来审判世界,而是为叫世界藉著他而获救。18那信从他的,不受审判;那不信的,已受了审判,因为他没有信从天主独生子的名字。19审判就在于此:光明来到了世界,世人却爱黑暗甚于光明,因为他们的行为是邪恶的。20的确,凡作恶的,都憎恶光明,也不来就光明,怕自己的行为彰显出来;21然而履行真理的,却来就光明,为显示出他的行为是在天主内完成的。

    第17节指出天主派遣子的目的。这不是要审判(希腊文:krine)世界,而是拯救世界。

    耶稣在17节的说话与9:39有所冲突;耶稣说:「我是为了判别,才到这世界上来。」然而,「不信的人,因拒绝天主的爱,于是把他的爱转为审判」(Bultmann,quotedinSmith,99)。「那些接纳他的宽恕的人和那些拒绝宽恕的人之间是无可避免地分开的;但后者是自我审判。他们的自我审判的责任不能归咎于『世界的救主』(若4:42;若一4:14)」(Bruce,90)。

    有一个似是而非的说法是耶稣的救世工程所固有的。如果天主必须派遣子来拯救世界,世界就必需要得救。此外,唯有当世界接受所提供的救恩,子的工作是有效的。若望这样说:「那信从他的,不受审判;那不信的,已受了审判,因为他没有信从天主独生子的名字」(18节)。

    「因为他没有信从天主独生子的名字」(18节)。「按照闪族语的用法,『名字』所指的,是一个人的本质;天主子的名字叫耶稣,意谓『拯救者』」(Williamson,37)。那些未能相信救主的名字的人没有得救,却「已受了审判。」「完成式动词(已受了审判)所指的是那人已身处的状态」(Ridderbos,139)。「人们对耶稣的反应构成他们的判断;他们对他的判断同时也是对自己的审判」(Lincoln,155)。

    「当耶稣谈到『生命』、『光明』和『黑暗』时,序言的语言又恢复(18-21节;参阅1:4-8)」(Moloney,96)。

    正如我们在16节清楚知道耶稣的目的──他来是为拯救世界──同样,我们也清楚知道「世人却爱黑暗甚于光明,因为他们的行为是邪恶的」(19节)。这样的人「憎恶光明,也不来就光明,怕自己的行为彰显出来」(20节)。在此令人想起的形象是险恶的,但却是真实的。它们提醒我们黑暗的街道是危险的──在这些地方会有非法勾当──人们穿着深色的衣服,使自己在黑夜中不被人看见。然而,事实上,每人的内心都或多或少喜爱黑暗-我们有些不想与人分享的秘密。「唯有在虚假的世界里,孩子才能亮灯而没有制造阴影」(Craddock,159)。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众人都是生活在阴暗中。

    这几节经文清楚指出「行动与存有之间是息息相关的……相信不仅是关乎思想的肯定,而是关乎生命的投入」(Borchert,186)。尽管我们的救恩有赖基督在十字架上为我们所完成的一切,但是,除非我们接受它──除非我们信从「信从天主独生子的名字」(18节),它不能成为有效的。

    「然而履行真理的,却来就光明,为显示出他的行为是在天主内完成的」(21节)。「这奇怪的措词清楚指出,喜爱光明的人不是内在优越的人。如果他喜爱光明,这是因为所行的一切,都是『藉著与他结合的天主』,因而是藉著他的德能而完成的」(Carson,quotingWestcott,208)。

    参考书目

    Barclay,William,TheDailyStudyBible,"TheGospelofJohn,"Vol.1(Edinburgh:TheSaintAndrewPress,1955)

    Beasley-Murray,GeorgeR.,WordBiblicalCommentary:John(Nashville:ThomasNelsonPublishers,1999)

    Borchert,GeraldL.,NewAmericanCommentary:John1-11,Vol,25A(Nashville:BroadmanPress,1996)

    Brown,Raymond,TheAnchorBible:TheGospelAccordingtoJohnI-XII(GardenCity:Doubleday,1966)

    Bruce,F.F.,TheGospelofJohn(GrandRapids:Wm.B.EerdmansPublishingCo.,1983).

    Burridge,RichardA.inVanHarn,Roger(ed.),TheLectionaryCommentary:TheologicalExegesisforSunday'sText.TheThirdReadings:TheGospels(GrandRapids:Eerdmans,2001)

    Carson,D.A.,ThePillarNewTestamentCommentary:TheGospelofJohn(GrandRapids:Wm.B.EerdmansPublishingCo.,1991).

    Craddock,FredR.;Hayes,JohnH.;Holladay,CarlR.;andTucker,GeneM.,PreachingThroughtheChristianYearB(ValleyForge:TrinityPressInternational,1993)

    Gaventa,BeverlyR.,inBrueggemann,Walter;Cousar,CharlesB.;Gaventa,BeverlyR.andNewsome,JamesD.,TextsforPreaching:ALectionaryCommentaryBasedontheNRSV——YearB(Louisville:WestminsterJohnKnoxPress,1993)

    Gossip,ArthurJohnandHoward,WilbertF.,TheInterpreter'sBible,Volume8(Nashville:Abingdon,1952)

    Howard-Brook,Wes,BecomingtheChildrenofGod:John'sGospelandRadicalDiscipleship(NewYork:Maryknoll,1994).

    Lincoln,AndrewT.,Black'sNewTestamentCommentary:TheGospelAccordingtoJohn(London:Continuum,2005)

    Moloney,FrancisJ.,SacraPagina:TheGospelofJohn(Collegeville:TheLiturgicalPress,1998)

    Morris,Leon,TheNewInternationalCommentaryontheNewTestament:TheGospelAccordingtoJohn(GrandRapids:Wm.B.EerdmansPublishingCo.,1995).

    O'Day,GailR.,TheNewInterpreter'sBible,VolumeIX(Nashville:Abingdon,1995)

    Palmer,EarlF.,TheBookThatJohnWrote(Vancouver:RegentCollegePublishing,1975)

    Ridderbos,Herman(translatedbyJohnVriend),TheGospelofJohn:ATheologicalCommentary(GrandRapids:WilliamB.EerdmansPublishingCompany,1997)

    Sloyan,Gerald,"John,"Interpretation(Atlanta:JohnKnoxPress,1988)

    Smith,D.Moody,Jr.,AbingdonNewTestamentCommentaries:John(Nashville:Abingdon,1999)

    Williamson,Lamar,Jr.,PreachingtheGospelofJohn:ProclaimingtheLivingWord(Louisville:WestminsterJohnKnoxPress,2004)
圣经:若 6:51-58
    圣经:若6:51-58

    释经

    第六章:引言

    本段是有关耶稣在葛法翁(即他成年时的家乡〔玛4:13〕)会堂时说的〔59节〕生命之粮言论〔22-58节〕的尾声。这言论的铺排首先有增饼奇迹(1-15节),接著是步行水面(16-21节)。耶稣在家乡讲述这段言论,使他的听众很难接受,更被视为夸张及带有挑衅性。耶稣的乡里要求他行一个有效的奇迹,他们期待的标记就如梅瑟在旷野中行了玛纳的奇迹般〔31节〕。耶稣纠正他们──「并不是梅瑟赐给了你们(过去式)那从天上来的食粮,而是我父现今赐给你们(现在式)从天上来的真正的食粮」〔32节〕。耶稣更自称为生命之粮〔35节〕。

    群众对耶稣的浮夸不满。这个本地的小伙子,他们的邻孩,怎能自称为生命之粮〔41节〕?他的父亲又怎能给他们生命之粮。他们知道他的父亲若瑟只是一个木匠,绝不是能制出天上神粮的面包师傅。

    耶稣以更大胆的言论来回应。以民在旷野中吃了玛纳,但只维持了他们数年的生命,而这些人亦早已死了。耶稣却说「我是从天上降下的生活的食粮;谁若吃了这食粮,必要生活直到永远」〔51节〕。也难怪群众难以接受!

    51-52节:我是生命之粮

    51我是从天上降下的生活的食粮;谁若吃了(希腊文:phage)这食粮,必要生活直到永远。我所要赐给的食粮,就是我的肉(希腊文:sarx),是为世界的生命而赐给的。」52因此,犹太人彼此争论说:「这人怎能把他的肉,赐给我们吃呢?」

    「我是从天上降下的生活的食粮」〔51节a〕。这「生命之粮」与耶稣赐给撒玛黎亚妇人的「活水」〔4:10〕成一平行。「谁若吃了(phage)这食粮,必要生活直到永远」〔51节b〕。Phage(吃了)是希腊文esthio(吃)的不定过去式,是一个一次的行动。在这脉络中,吃这食粮,代表了一个「一次而永远」接受或相信基督的行动。

    「我所要赐给的食粮,就是我的肉(sarx)」〔51节c〕。耶稣并未因他的言论可能来反感而回避,相反,他更提到了肉(sarx)。

    ──这是献祭的说法─以自己的肉作为其他人的牺牲品可说是最亲身直接的祭献。于本章节来说,耶稣代表了全世界不只是以色列民(见3:16-17)。他的牺牲是自愿的也是替代的。

    ──这献祭的说法提醒了我们若翰洗者的之前提到耶稣为「天主的羔羊,除免世罪者」〔1:29〕。也使我们联想起为救以民出埃及而牺牲了的逾越节羔羊〔出11-12〕,以民至今仍每年纪念这个祭献。也使我们想起依撒以亚先知书53章中的那受苦的上主仆人,他「为了承担大众的罪过,作罪犯的中保」〔依53:13〕。

    ──「在圣经中,天主的救赎工程时常与吃喝关连?经中再没有可比得上依55的感人,天主说的话就如雨和雪降下,滋润大地,使她能出产食粮〔10节〕。这是尾随著一个公开邀请:『啊!凡口渴的,请到水泉来!那没有钱的,也请来罢!请来买不花钱,不索值的酒和奶吃。』〔依55:1〕」(Smith,159-160)

    可是,「肉」一词是具有挑衅性的,使人联想到吃人的恐怖行为。尤其是为一个要将肉类分清为洁与不洁的,并且要严守饮食规则的文化来说更具挑衅。为犹太人来说,吃肉的首要考虑就是要知这肉是否受禁止。没有一个虔诚的犹太人会吃人肉。

    53节:你们若不吃不喝

    53耶稣向他们说:「我实实在在告诉你们:你们若不吃(希腊文:phagete)人子的肉(希腊文:sarka──源自sarx),不喝他的血,在你们内,便没有生命。

    「我实实在在告诉你们」这句子强调了之后的内容。「你们若不吃(希腊文:phagete)人子的肉,不喝他的血」。耶稣在这里自称为人子。「一方面,他是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然而,他也是受天主委派的那位〔27节〕,天降的生命之粮,也是那位来到世上,然后又『升到他先前所在的地方去』〔62节〕」(Carson,296)。

    这里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耶稣所说的,究竟是属于圣体圣事性的(指向最后晚餐),还是属于降生成人/祭献性质的(指向道成肉身及十架苦难)。这问题是重要的。耶稣所强调的是否圣体圣事的参与?学者的意见不一,并提出数点意见,当中有三点不认同圣体圣事的参与:

    一、51节c的「肉」(sarx)一字并不寻常。在建立圣体圣事的所有记载里〔玛26:26;谷14:22;路22:19;格前11:24〕,用的是「身体」(soma)──而非「肉身」(sarx)。但RaymondBrown却质疑这论点的可靠性,因为在希伯来文或阿拉美语中,并没有如我们所理解的「身体」这字;一些学者坚持的是耶稣在最后晚餐所说的是阿拉美语的:「这是我的肉」(Brown,285)。

    二、「肉」这字使我们联想起的并不是最后晚餐,而是道成肉身——「圣言成了血肉,寄居在我们中间〔1:14〕。6章51-58节所强调的可能是降生成人,而非圣体圣事。

    三、在47节中,耶稣确立了信靠为得到永生的条件。在53节中,他的说法更改为,吃他的肉,喝他的血,成为了得到永生的条件。如果我们视这吃与喝作为参与圣体圣事,这像是说任何人,不论任何的条件(例如是否相信,还是是否领洗了),只要他吃这饼及喝这酒便能得救。基于新约中的其他经文,这论点很难使人信服。

    其他倾向于圣体圣事性的解释──认为耶稣所说的起码有一部分是指最后晚餐的参与:

    6章51节的背景源于群众向耶稣索求一个如玛纳(天降神粮)般的奇迹〔31节〕。耶稣却以自称为「生命之粮」〔35节〕,并且是「从天上降下的生活的食粮」〔51节〕作为回应。他又说:「我所要赐给的食粮,就是我的肉,是为世界的生命而赐给的」〔51节c〕。这说法似乎带有圣体圣事的意味。

    若望福音没有记载有关最后晚餐的建立,反而记载了给门徒洗脚的故事〔13:1-20〕。有学者认为若6:51-58相等于最后晚餐的建立。

    ──在生命之粮言论的开端,若望提出逾越节临近〔6:4〕。这具有重大意义,因为逾越节包含了祭献和进食逾越节羔羊。早前在福音中,洗者若翰宣称耶稣为「天主的羔羊,除免世罪者」(1:29)。而在对观福音中,主的晚餐等同于逾越节晚餐。这个逾节的背景明显地支持了耶稣的言论是带有圣体圣事性的。

    我的结论是6章51-58节中交织著降生成人、祭献及圣体圣事的性质,并且在51节c更将重点转向为圣体圣事性的。如果这是正确的,我们为这篇福音作讲道时,我们应当着重于主的晚餐的参与。

    另一重点是信靠及饮食规则作为得到永生的条件的关系。耶稣首先确立了信靠为条件〔40节〕,然后又确立饮食规则为条件〔53节〕。究竟这两条件是否独立运作的?我们能得救是因信靠,还是应守饮食规则,抑或两样都要?O'Day认为两个条件是相辅相成的。「在第四部福音中,参与圣体圣事和信德是平行的,并不是一个二选一的行动(O'Day,608)。

    另外,还有两点有关福音写作时期的须知事项,这可能影响了作者去强调吃耶稣的肉及喝他的血:

    首先是幻象派及唯识派两个异端的影响,这两派都认为肉身是邪恶的,并否认耶稣基督是有一个肉身的。6章53节及接著的内容强调他肉身的本质,用意可能就是去抗衡这些异端。

    第二就是将基督信徒由犹太人中辨别出来。紧守主的晚餐的基督徒很可能被禁止进入会堂。作者强调主的晚餐为得到永生的条件,可能就是想要把那些骑墙派推下来。参与主的晚餐不但对个人的信仰生活重要,而且是为信仰作一个可见的证明。如保禄说:「的确,直到主再来,你们每次吃这饼,喝这杯,你们就是宣告主的死亡」(格前11:26)。

    54-55节:谁吃并喝必得永生

    54谁吃(Greek:trogan)我的肉,并喝我的血,必得永生,在末日,我且要叫他复活,55因为我的肉,是真实的食品;我的血,是真实的饮料。

    「谁吃(trogan)我的肉,并喝我的血,必得永生」(54节a)。耶稣本来用的「吃」(phage)是比较文雅的,但现在用的「吃」(trogan)却是粗糙的,这字本有动物咀嚼的意思。如sarx(肉)一字般,trogan也具挑拨性,用意是使人注意。本言论余下来的地方,耶稣都用了trogan。「『咀嚼』这个指示就如它字面的意思,但是,所吃的肉却不如此」〔Howard-Brook,165〕。

    就如以上提过,遵守法律的犹太人会认为吃人肉的言论使人憎恶。肋17:10-14血也严禁饮血。「必得永生」(54节a)。耶稣承诺的不只是永生(现已有的──已实现的末世)还有复活(未来的──最后的末世)(Brown,292)。

    耶稣的血和肉是真正的食粮。真正滋养我们的精神食粮。而玛纳则只维持肉身的生命。

    在我们的文化中,我们被不同物质的广告充斥著,由牙膏至跑车都有,它们都声称能满足最深切的需要。可是,这些都是空泛的承诺,最终只令人失望。不过,当我们相信耶稣,吃他的肉和饮他的血时,他强化我们,使我们得到的滋养是无可取替的。

    虽然圣体是如此重要,它只是其中一个使我们能体验天主临在的途径。「我们的灵性生活可从不同的方法透过信德得到,不只是限于祭台上,还有宣读及聆听圣言、个人或团体的祈祷和默想」(Bruce,160)。

    「在末日,我且要叫他复活」〔54节b〕。「经文中连续提及基督将于末日要信众复活,这确是有趣。也许永生的生活比未来的岁月更为丰盛,可肯定的是,为时的生命一定更为卓越的;」〔Morris,336〕。

    「因为我的肉,是真实的食品;我的血,是真实的饮料」〔55节〕。言论的初期,耶稣对那些经验过增饼奇迹的五千群众说:「我实实在在告诉你们:你们寻找我,并不是因为看到了神迹,而是因为吃饼吃饱了。你们不要为那可损坏的食粮劳碌,而要为那存留到永生的食粮劳碌,即人子所要赐给你们的」〔24-25节〕。他们祖先在旷野中吃的玛纳并不是真正的食粮,并没有为他们带来生命〔49节〕。耶稣在山上给五千群众的饼也不是真正的食粮,因为只为他们解了当时的饿。反之,耶稣的体血才是真正的食粮,因为「谁若吃了这食粮,必要生活直到永远」(51节)及「必得(现在式)永生」(54节)。

    56节:谁吃便住

    56谁吃(Greek:trogan)我的肉,并喝我的血,便住(Greek:menei──源自meno)在我内,我也住在他内。耶稣对那些吃和喝的人的承诺就是他们住在耶稣内,耶稣也住在他们内。「住在」或「寄居」这个概念在福音中是重要的;

    ──耶稣承诺门徒真理之神会与他们同在,并在他们内〔14:17〕。

    ──耶稣邀请门徒:「住在我内,我也住在他内」〔15:4-7〕─把「住在」比作葡萄树与枝条的关系。

    ──耶稣说:「如果你们遵守我的命令,便存在我的爱内,如我遵守了我父的命令而存在他的爱内一样」〔15:10〕。

    ──在大司祭的祈祷里,耶稣为信徒祈祷:「愿众人都合而为一!父啊!愿他们在我们内合而为一,就如你在我内,我在你内,为叫世界相信是你派遣了我」〔17:21〕。虽然祷词中并没有「住」(meno)这字,但带有深厚的意味。

    ──保禄谈到「在主内」时,也以不同的文字表达了相同的意见〔罗8:1;格前15:18;格后5:17等〕。

    57节;那吃我的人,也要因我而生活

    57就如那生活的父派遣了我,我因父而生活;照样,那吃(Greek:trogan)我的人,也要因我而生活。

    无论在旧约或新约中的,「生活的天主」一词颇为普遍,但这是「生活的父」唯一的一次出现。耶稣建立的就是一个能传递生命的权力系统。生活的父派遣了耶稣,而耶稣因父而活。同样地,那些吃他的人(信靠他/接受他/参与他的生命的)会得到生命。就如父给耶稣生命,而耶稣给我们生命。「只有基督能直接进入天父。信众得到生命唯以基督为中保」(Morris,337)。

    58节:谁吃这食粮,必要生活直到永远

    58这是从天上降下来的食粮,不像祖先(hoipateres──父亲──祖先)吃了「玛纳」仍然死了;谁吃(Greek:trogan)这食粮,必要生活直到永远。」

    如早前提及,首先提到玛纳(梅瑟给予的天降神粮)的是群众〔31节〕。耶稣纠正他们。给予他们那食粮的并不是梅瑟,而是天主。玛纳并不是真正由天降下的神粮,只是其中的一种(预示)。耶稣自称为生命之粮〔35节〕及生活的食粮〔51节〕。耶稣已提醒群众玛纳绝不是生命之粮,因此他们的祖先在旷野中吃过玛纳,却死了〔49节〕。耶稣在这里再次重申,他们祖先的死亡是肉体的死亡,但是,「一个晚期的犹太传统相信在旷野中死亡的一代不但是再没有灵性上的生命,而且,在未来的世界也不会有他们的地方。」(Brown,284)

    耶稣承诺的是永生〔54节〕,一个现能而享有的灵性生活,并不是肉身生活的永久延续。在大司祭的祈祷中,耶稣以信徒与父和子的关系作为永生定义:「永生就是认识你,唯一的真天主,和你所派遣来的耶稣基督」〔17:3〕。

    参考书目:

    Barclay,William,TheDailyStudyBible,"TheGospelofJohn,"Vol.1(Edinburgh:TheSaintAndrewPress,1955)

    Borchert,GeraldL.,NewAmericanCommentary:John1-11,Vol.25A(Nashville:BroadmanPress,1996)

    Brown,Raymond,TheAnchorBible:TheGospelAccordingtoJohnI-XII(GardenCity:Doubleday,1966)

    Bruce,F.F.,TheGospelofJohn(GrandRapids:Wm.B.EerdmansPublishingCo.,1983).

    Brueggemann,Walter;Cousar,CharlesB.;Gaventa,BeverlyR.andNewsome,JamesD.,TextsforPreaching:ALectionaryCommentaryBasedontheNRSV——YearB(Louisville:WestminsterJohnKnoxPress,1993)

    Carson,D.A.,ThePillarNewTestamentCommentary:TheGospelofJohn(GrandRapids:Wm.B.EerdmansPublishingCo.,1991).

    Craddock,FredR.;Hayes,JohnH.;Holladay,CarlR.;andTucker,GeneM.,PreachingThroughtheChristianYearB(ValleyForge:TrinityPressInternational,1993)

    Gossip,ArthurJohnandHoward,WilbertF.,TheInterpreter'sBible,Volume8(Nashville:Abingdon,1952)

    Howard-Brook,Wes,BecomingtheChildrenofGod:John'sGospelandRadicalDiscipleship(NewYork:Maryknoll,1994).

    Lincoln,AndrewT.,Black'sNewTestamentCommentary:TheGospelAccordingtoSaintJohn(London:Continuum,2005)

    Morris,Leon,TheNewInternationalCommentaryontheNewTestament:TheGospelAccordingtoJohn(GrandRapids:Wm.B.EerdmansPublishingCo.,1995).

    O'Day,GailR.,TheNewInterpreter'sBible,VolumeIX(Nashville:Abingdon,1995)

    Sloyan,Gerald,"John,"Interpretation(Atlanta:JohnKnoxPress,1988)

    Smith,D.Moody,Jr.,AbingdonNewTestamentCommentaries:John(Nashville:Abingdon,1999)
圣经:玛 11:25-30
    圣经:玛11:25-30

    释经

    25-27节:启示给小孩子

    25就在那时候,耶稣发言说:「父啊!天地的主宰!我称谢你,因为你将这些事瞒住了智慧和明达的人,而启示给小孩子。26是的,父啊!你原来喜欢这样。27我父将一切交给了我;除了父外,没有人认识子;除了子和子所愿意启示的人外,也没有人认识父。

    耶稣称天主为父,以及「天地的主宰」(25节),因而同时捕捉了天主养育万物和庄严的两面。

    经文的焦点由那些拒绝耶稣的人转移到那些接纳他的人。天主把真理「瞒住了智慧和明达的人,」却将真理启示给「小孩子」(25节)。说话的语气也改变了。在6-19节,耶稣对「这一代」表达出挫败和愤怒的情绪,但在25-27节,他的情绪是乐观的和感激的。耶稣的情绪并不是建基于任何成功,而是建基于天主的权威,以及父与子之间的亲密关系。

    「你将这些事瞒住了智慧和明达的人,而启示给小孩子」(25节)。「在此是没有专断的。它反而是真实的,因为在极大程度上,智慧的人倾向于骄傲和自满,尤其不接纳新的和出乎意料的事物。例如,我们不难看到大多数经师和法利塞人都列入这类人当中」(Dunn)。

    这反映出耶稣的个人经验。那些在高位的人拒绝耶稣,但普罗大众──包括税吏和罪人──却涌向他。在那些拒绝耶稣的人和那些涌向他的人之间的截然不同是永存不废的。耶稣越吸引被社会拒绝的人,社会便越拒绝耶稣。「耶稣走近他传教生活的转捩点。耶稣与其吸引整个以色列,他反而越益集中于他的门徒,藉著建设这个由『小子』组成的小团体而履行他的使命」(Long,130)。

    「是的,父啊!你原来喜欢这样」(26节)。「智慧和明达的人」拒绝耶稣,而「小孩子」相信他,这并不出乎意外的。「天主的计划──即福音本身──就是祝福神贫的人、哀恸的人、温良的人、饥渴慕义的人、如同小孩一样的人、弱小的人」(Bruner,431)。

    这规则也有例外的。尼苛德摩是法利塞人,他夜里来访耶稣(若3)。耶稣被钉十字架后,来自阿黎玛特雅的富人若瑟为他准备了安葬的墓穴,并把耶稣的遗体包好(27:57-60)。法利塞人加玛里耳则劝告公议会要小心审判门徒,免得成了与天主作对的人(宗5)。塔尔索的扫禄是法利塞人(宗23:6;26:5),后来却成了伟大的基督徒传教士和新约多封书信的作者。

    这些例外展现福音甚至可以是富人和有权势的人的喜讯,但对于拥有很多个人资源的人,不管是富有的人或是天才,则很难承认自己需要基督。基督祝福谦卑的恳求者,而富人和有权势的人则很难是谦逊的人或恳求者。

    「释经者应知道这段经文是统一的,而27节是核心」(Buttrick,388)。27节被称为「来自若望天堂的雷电,」因为它的语言似乎更配合耶稣在若17章的祈祷,更甚至于本福音的其他部分。耶稣祈祷说,「我父将一切交给了我;除了父外,没有人认识子;除了子和子所愿意启示的人外,也没有人认识父。」「父与子之间关系的排他性提醒读者,他们没有能力彻底认识天主……认识天主,这唯独是一份不可思议的恩赐……因此,『小孩子』得到天主的喜欢。他们不以知识自居」(Brueggemann,395)。这些小孩子不自满,所以乐于迎纳天主。他们没有宗教的保证,所以乐于领受恩宠。他们不拥有智慧,所以乐于向耶稣学习。

    为了解父与子之间的亲密关系,我们可想像耶稣必定享受他与其木匠父亲之间的关系。尽管圣经没有记载很多有关耶稣童年的事迹,但若瑟必定从小就教导耶稣木工工作。到了耶稣长大成人,他的知道传授也完成了。耶稣认识各种工具、不同的木材、技巧,以及度量衡。如果若瑟知道,耶稣也会知道。若瑟和耶稣一起工作,也会容易沟通的。他们将以相同的态度来评估问题和找出解决的方法。他们二人是夥伴。

    现在,把这段关系倍增至无限,就是天父与子的关系。「我父将一切交给了我;除了父外,没有人认识子;除了子和子所愿意启示的人外,也没有人认识父」(27节)。

    28-30节:你们背起我的轭,跟我学罢

    28凡劳苦和负重担的,你们都到我跟前来,我要使你们安息。29你们背起我的轭,跟我学罢!因为我是良善(希腊文:praus)心谦(希腊文:tapeinos)的:这样你们必要找得你们灵魂的安息,30因为我的轭是柔和的,我的担子是轻松的。」

    这些都是最受读者爱戴和引述的经文,因为我们众人都感到负担,需要安息。

    这几节经文原来的语境,是特别向那些被犹太法律重压的人说的。天主颁布法律,是指引犹太人穿越人生的道德丛林,但出于好心的人却不断修饰法律,直至它本身成了丛林。宗教专家对于遵守法律而自豪,但他们却不能避免违反。普罗大众则没有机会完美地遵守法律。

    「你们背起我的轭,跟我学罢」(29节)。「辣彼时常谈及法律的轭(Aboth3:5)或诫命的轭(Berakoth2:2),但常是赞美的。他们说,接受这个轭,就是摆脱现世君主政体和世界挂虑的轭」(Johnson,390)。他们也有自己的论点。我们不能选择完全不事奉任何主人,但只可选择会事奉那个主人。法律的轭总比世界的轭好,因法律的轭是由天主默感的。然而,在经师和法利塞人的手里,法律的轭变得跟世界的轭一样沉重。

    「相对他的敌人(23:4),耶稣按照法律原本的宗旨来解释法律(5:17-48;11:27;12:8)──例如,他以奉献于天主而不是以遵守普遍规则来解释安息日的法律(12:7),以忠于一个人的妻子而不是用来拒绝妻子的法律漏洞来解释休妻法(19:4-8)」(Keener,221)。「在某些时刻,耶稣对法律的解释将是更宽大的(安息日的遵守),在其他时刻,更相比法利塞人的解释来得更严厉(休妻),但在整体上,法律的遵守将因为他强调『法律上最重要的公义、仁爱与信义』以及爱的双重诫命(22:37-40)而得以简化」(Hare,128-129)。

    耶稣没有建议我们不用背起任何轭,而是接纳他的轭,因为他的轭是chrestos,──「易于处理的,即温和的、愉快的(相反于严苛的、艰难的、尖锐的)」(Thayer,671)。一个手工精良的轭能把重量平均分布,使担子变得轻松。一个合适的轭是根据牛颈的轮廓,好能不磨伤牛颈。「据传说耶稣是全加里肋亚最好的制轭者,全村的人都到他的木匠店里来买手艺最精良的牛轭」(Barclay,19)。

    一个牛轭通常把两只牛联系在一起工作。当耶稣邀请我们背起他的轭,跟他学习时,他就是邀请我们与他共负一轭──让他引领──让他帮助我们走过艰难的地方──让他有机会给我们指示如何完成。

    「因为我是良善(希腊文:praus)心谦(希腊文:tapeinos)的」(29节)。梅瑟是谦和的(户12:3),而耶稣祝福温良的人,应许他们「要承受土地」(5:5)──这应许看来是反直觉的。看来是勇敢的和有力的人承受土地。也许温良的人要承受天堂,但我们怀疑他们竟会承受土地。然而,耶稣的应许是基于天主的救恩工程,而不是世界的道路。正如耶稣藉著温良地服从天主的旨意,甚至死在十字架上而改变世界,同样,藉著天主的恩宠,良善的人──那些降服天主的人──将发现自己拥有力量,能够越超自然技能和能力。

    「这样你们必要找得你们灵魂的安息(anapausin)」(29节)。耶肋米亚呼吁以色列「观察探问旧路;那一条是好路,就在那路上走,你们的心灵必获安宁。」但以色列拒绝耶肋米亚的劝告,说:「我们偏不走」(耶6:16)。现在,耶稣对那些背起他的轭的人作出同样的承诺。

    Aanpausin「表示暂时的休息、暂缓,例如兵士的休息」(Thayer,40)──使我们振作精神,迎接未来的工作。耶稣没有邀请我们游手好闲地躺卧在安乐椅上,而是邀请我们为有目的的生命而作门徒的休息。他没有给老昃看钟等下班的人应许早的下班时间,而是给门徒提供精力、远见和目的。

    尽管经文的语境与犹太法律的担子有关,但并不表示不应及至于我们在今天所经验的疲累和担子。即使我们不是遵守犹太法律,我们仍感到疲累。我们被很多事情重压著:

    ──忙碌

    ──担忧工作、婚姻、金钱、健康、子女、保障和老年

    ──艰难的抉择

    ──批评或反对

    ──寂寞

    ──以及其他千千万万的事情

    耶稣关注我们的担子,正如他关注昔日被法律重压的犹太人。他的应许也是真实的「凡劳苦和负重担的,你们都到我跟前来,我要使你们安息。」耶稣仍那样做!耶稣仍给我们安息!

    参考书目

    Barclay,William,GospelofMatthew,Vol.2(Edinburgh:TheSaintAndrewPress,1957)

    Blomberg,CraigL.,NewAmericanCommentary:Matthew,Vol.22(Nashville:BroadmanPress,1992)

    Boring,M.Eugene,TheNewInterpreter'sBible,Vol.VIII(Nashville:Abingdon,1995)

    Brueggemann,Walter;Cousar,CharlesB.;Gaventa,BeverlyR.;andNewsome,JamesD.,TextsforPreaching:ALectionaryCommentaryBasedontheNRSV——YearA(Louisville:WestminsterJohnKnoxPress,1995)

    Bruner,FrederickDale,Matthew:Volume1,TheChristbook,Matthew1-12(Dallas:Word,1987)

    Craddock,FredB.;Hayes,JohnH.;Holladay,CarlR.;Tucker,GeneM.,PreachingThroughtheChristianYear,A(ValleyForge:TrinityPressInternational,1992)

    Gardner,RichardB.,BelieversChurchBibleCommentary:Matthew(Scottdale,Pennsylvania:HeraldPress,1990)

    Hagner,DonaldA.,WordBiblicalCommentary:Matthew1-13,Vol.33a(Dallas:Word,1993)

    Hare,DouglasR.A.,Interpretation:Matthew(Louisville:JohnKnoxPress,1993)

    Johnson,ShermanE.andButtrick,GeorgeA.,TheInterpreter'sBible,Vol.7(Nashville:Abingdon,1951)

    Keener,CraigS.,TheIVPNewTestamentCommentarySeries:Matthew,(DownersGrove,Illinois:InterVarsityPress,1997)

    Long,ThomasG.,WestminsterBibleCompanion:Matthew(Louisville:WestminsterJohnKnoxPress,1997)

    Morris,Leon,TheGospelAccordingtoMatthew(GrandRapids,Eerdmans,1992)

    Senior,Donald,AbingdonNewTestamentCommentaries:Matthew(Nashville:AbingdonPress,1998)

    Thayer,JosephHenry,AGreek-EnglishLexiconoftheNewTestament(NY:AmericanBookCompany,1889)
圣经:玛 13:1-23
    圣经:玛13:1-23

    释经

    1-2节:许多群众集合到他跟前

    1在那一天,耶稣从家里出来,坐在海边上,2有许多群众集合到他跟前,他只得上船坐下,群众都站在岸上。

    经文所提及的海边,没有说明是那个地方,部分是因为玛窦没有过于关注地理细节,部分是因为加里肋亚海在耶稣的传教生活担当如此重要的位置,所以是不言而喻的。有许多群众集合,但这语境并不说明他们与耶稣的关系。耶稣上了船,这是向群众讲话的好地方,是老师的传统姿势。

    3-9节:有个撒种的出去撒种

    3他就用比喻给他们讲论了许多事说:「看,有个撒种的出去撒种;4他撒种的时候,有的落在路旁,飞鸟来把它吃了。5有的落在石头地里,那里没有多少土壤,因为所有的土壤不深,即刻发了芽;6但太阳一出来,就被晒焦;又因为没有根,就枯干了。7有的落在荆棘中,荆棘长起来,便把它们窒息了。8有的落在好地里,就结了实: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9有耳的,听罢!」

    尽管撒种的比喻不如荡子的比喻和迷失的羊的比喻那么安慰人心,但也是耶稣最广为人知的比喻之一。传道员引用这比喻来警告人不要成为贫瘠的土地,并鼓励他们要作结出丰富果实的土地。

    种子通常随著撒种者走过田野而散播的。按照今天的标准,田间的面积是较为小的,而撒种的过程是不明确的。有些种子自然地落在不毛的土地里。田间里的小径交错,并且因多人践踏而挤压得很硬。不少土地是薄薄的泥土,覆盖在石头上的。在白天,石头吸收热量,然后在晚间把热量释放,使种子快速生长(5节)。田边会长有荆棘,而野草的种子随风吹到刚?好的土地上。由于撒种者是看不见,所以野草的种子将要萌芽,把好种子窒息。

    这撒种的人知道一切,但「仍没有节制地撒种,尽量撒多一点种子,他没有觉察到风险,正如天主赋予人类浩大的仁慈」(Long,147)。这故事指出天主的慷慨大方。教会也是慷慨的,向遥远的森林的原始部族,也向贫民区的青少年宣讲福音。有时候,撒种的人甚至殉道。有时候,撒种者花了一生的时间传教,但看不到实质的回应。耶稣向我们保证,我们无须担忧自己的努力会白费。正在发生的事情,是我们不能看到的。不但种子在地下工作,天主也在工作。天主将带来收成,而且是丰富的收成。

    这比喻中的收成是如何计算的?生产的多少要视乎所种植的农作物,但是,Jeremias在他的《耶稣的比喻》一书里指出,在第一世纪,农产品的一般收成是七至十倍。三十倍将是非常大量的,而一百倍更是惊人的(见于Hare,152-153;参阅Keener,238)。即使采用现代耕种方法和工具,美国在五十年代的小麦平均产量是十五至二十倍(Johnson,409)。那么,耶稣所讲有关收成的言论,似乎是为了鼓励门徒,因为他们正在努力工作,但只看到少许成果。这比喻给我们保证,天主是在表面下工作,而在适当的时候,便会展现工作的成长。假如我们看不到即使的效果,也无须沮丧失望。

    收成的量由三十倍至一百倍,所有都是出自栽种在好土地里的好种子。如果收成只有三十倍,也不用挑剔种子或土地。我们的责任是栽种和浇灌,至于使之生长的,则是天主(参阅格前3:7)。

    10-17节:

    这几节经文没有包括在今天的读经,但是,如加以理解也是有用的。耶稣?:「为此,我用比喻(希腊文:parabolais)对他们讲话,是因为他们看,却看不见;听,却听不见,也不了解」(13节)。

    玛窦采用希腊文parabolais一字。「在玛窦的希腊文背后……是源自希伯来文圣经的,即mashal一字,……这字一方面代表很多种比喻的言言,也用作词意隐晦的说语……在则17:7……,mashal好像一个谜,其目的是激起内心深入理解,而不是以实例来传达一个简单的概念」(Hare,146-147)。

    为理解这几节经文,我们可以想起耶稣正面对人们的拒绝。在14-15节,他引述依6:9-10;先知谈及百生的心迟钝了,并向天主的真理闭了眼睛──而耶稣的意思是要说明,那些拒绝他的人也是这样。他们看,却看不见;听,却听不见,也不了解,因为他们没有兴趣去看或了解。他们向耶稣关闭了自己的心。因此,耶稣要以比喻的隐晦语言来向信徒讲话──使那些选择黑暗的人看不到光明。

    18-23节:那么,你们听这撒种者的比喻罢

    18「那么,你们听这撒种者的比喻罢!19凡听天国的话,而不了解的,那恶者就来把撒在他心里的夺去:这是指那撒在路旁的。20那撒在石头地里的,即是指人听了话,立刻高兴接受;21但在心里没有根,不能持久,一旦为这话发生了艰难和迫害,就立刻跌倒了。22那撒在荆棘中的,即是指人听了话,却有世俗的焦虑和财富的迷惑,把话蒙住了,结不出果实。23那撒在好地里的,即是指那听了话而了解的人,他当然结实,有结一百倍的,有结六十倍的,有结三十倍的。」

    「那么,你们听这撒种者的比喻罢」(18节)。耶稣给这比喻一个题目──撒种者的比喻。马尔谷福音是玛窦叙述这比喻的原始来源,但马尔谷福音没有包括题目。看来耶稣不会正式地给予比喻一个题目,所以,可能是玛窦加插的。

    「凡听天国的话,而不了解的」(19节)。耶稣把种子看作「天国的话。」耶稣在传教时,他的话都是铿锵有力的,并召叫门徒也这样作。说话好像种子一样,看似是脆弱的。但是,它们的力量是隐藏起来。然而,正如一粒生长的种子能使石头破裂,同样,天主的话也能改变生命。「天主的话可以完成这事……因为它可渗透人心……其他的方法会失败,但天主的话却能够深入人心,并在那些看不光明和生命和天主的深处工作」(Wallace,5)。

    在解释时,寓言转移了。直到目前为止,比喻是关于四种泥土──不同的人对种子,即「天国的话」有不同程度的接受。在18-23节,种子是人,落在四种不同的土地里。有些学者认为,这种不一致性意味著耶稣提出3-9节中的比喻,而玛窦的教会加插18-23节的解释。他们引证玛窦的教会──在不同的环境中挣扎──将从这解释中找到莫大的安慰。「事实上,一种解释即使对于初期教会的生活状况具有某种适应性和价值,也不一定意味著不能追溯至耶稣」(Morris,344-345)。

    「凡听天国的话,而不了解的,那恶者就来把撒在他心里的夺去:这是指那撒在路旁的」(19节)。即使种子是播在心里,也可能找不到住处。人并不了解。在这语境下,了解是超越知性的同意。它要求更深入的程度,即深入人心,藉信德而生活。如果未能这样作,种子/话便容易遭受恶者的攻击。「有些土地变硬了……有些聆听者因生活,因他们的失望、周遭的环境而变得冷漠。他们不能听,因为他们不让自己聆听」(Pfatteicher,60)。

    「那撒在石头地里的」(20节)。有些种子撒在石头地里,即覆盖了薄薄一层泥土的石头。种子从下面的石头吸取热量,并迅速发芽。然而,它不能好好地扎根石头地里,所以很快凋谢和枯死。耶稣告诉我们,这些人起初高兴地接受天国的话,但当遇到艰难时便跑掉。

    但是,这里的问题比渐强和渐弱的热诚更重要。基督徒时常面对反对。「预料迫害的出现,常是玛窦的重要主题(参阅5:11-12;10:16-25)。耶稣的跟随者必须准备这可能发生的事件,并必须坚持到底(参阅23:34-36;24:9-13)」(Hagner)。

    「那撒在荆棘中的」(22节)。第三粒种子撒在长满荆棘的泥土里(22节)。它结不出果实,因为它很快被「世俗的焦虑(hemerimnatouaionos)」和「财富的迷惑(heapatetouploutou)」蒙住了。怀有信德的人必须集中在耶稣身上;他教导我们不要「忧虑(merimnate)」吃什么或喝什么或穿什么,因为「你们的天父原晓得你们需要这一切。」耶稣劝勉,「你们先该寻求天主的国和它的义德,这一切自会加给你们」(6:25-33)。信德缓减我们的忧虑,而不必要追求财富,因为耶稣已向我们保证,天主要眷顾我们──天主知道我们的需要──天主将看顾我们。耶稣给我们显示如何避免窒息信德的事件,好使信德成长。

    「世俗的焦虑」(22节)。今天的人忧虑什么?如果要列出清单,其中的可能性将几乎是没有终止的。在个人的层面上,我们关注金钱,以及金钱可买到的东西──债务和还款的问题──工作和事业的提升──健康──忙碌──娱乐时间(如何获得和如何享受)──别人与我们的关系──以及其他许多问题。在宏观的层面上,我们关注恐怖主义──战争──罪与罚──伦理与政治领导──经济──以及其他许多大问题。

    「财富的迷惑」(22节)。我们时常受到诱惑,以为金钱能解决所有问题,但这不是真实的。

    「那撒在好地里的,即是指那听了话而了解的人,他当然结实,有结一百倍的,有结六十倍的,有结三十倍的。」这是需要统计知识的人所称的「底线。」是的,我们在路旁──在石头地里──在荆棘中浪费了很多气力。是的,有些种子──也许是大多数种子──将永不结出什么东西。然而,这并不要紧,因为那些听了话而了解的人(谨记于心并靠之而生活)将结出奇迹般的丰硕果实。

    「有关好地的经文中最后的动词是『结果和实行』(思高圣经译作:结实)(karpophoreikaipoiei)。『实行』一词是山中圣训及其他地方时常提出的一个重要的字(参阅7:21,24,26;12:50)。在玛窦福音(相对于保禄),实行在救恩方面是重要」(Burner,496)。

    「比喻提供清楚地提醒我们,即使对福音作出外表上最热诚的回应,也不保证那人是真正的门徒。唯有经历时间的考验,在困难中坚持不懈,躲避财富的迷惑和世俗的焦虑(6:25-34),以及尤其是结出适当的果实(不断服从天主的旨意),才能证实(信德的)宣认是真实的」(Blomberg)。

    参考书目

    Barclay,William,GospelofMatthew,Vol.2(Edinburgh:TheSaintAndrewPress,1957)

    Bergant,DiannewithFragomeni,Richard,PreachingtheNewLectionary,YearA(Collegeville:TheLiturgicalPress,2001)

    Blomberg,CraigL.,NewAmericanCommentary:Matthew,Vol.22(Nashville:BroadmanPress,1992)

    Boring,M.Eugene,TheNewInterpreter'sBible,Vol.VIII(Nashville:Abingdon,1995)

    Brueggemann,Walter;Cousar,CharlesB.;Gaventa,BeverlyR.;andNewsome,JamesD.,TextsforPreaching:ALectionaryCommentaryBasedontheNRSV——YearA(Louisville:WestminsterJohnKnoxPress,1995)

    Bruner,FrederickDale,Matthew:Volume2,TheChurchbook,Matthew13-28(Dallas:Word,1990)

    Craddock,FredB.;Hayes,JohnH.;Holladay,CarlR.;Tucker,GeneM.,PreachingThroughtheChristianYear,A(ValleyForge:TrinityPressInternational,1992)

    Gardner,RichardB.,BelieversChurchBibleCommentary:Matthew(Scottdale,Pennsylvania:HeraldPress,1990)

    Hagner,DonaldA.,WordBiblicalCommentary:Matthew1-13,Vol.33a(Dallas:Word,1993)

    Hanson,K.C.,Proclamation6:Pentecost1,SeriesA(Minneapolis:FortressPress,1995)

    Hare,DouglasR.A.,Interpretation:Matthew(Louisville:JohnKnoxPress,1993)

    Johnson,ShermanE.andButtrick,GeorgeA.,TheInterpreter'sBible,Vol.7(Nashville:Abingdon,1951)

    Keener,CraigS.,TheIVPNewTestamentCommentarySeries:Matthew,(DownersGrove,Illinois:InterVarsityPress,1997)

    Leuking,F.DeaninVanHarn,Roger(ed.),TheLectionaryCommentary:TheologicalExegesisforSunday'sText.TheThirdReadings:TheGospels(GrandRapids:Eerdmans,2001)

    Long,ThomasG.,WestminsterBibleCompanion:Matthew(Louisville:WestminsterJohnKnoxPress,1997)

    Morris,Leon,TheGospelAccordingtoMatthew(GrandRapids,Eerdmans,1992)

    Niedenthal,MorrisandLacocque,Andre,Proclamation,Pentecost1,SeriesA(Philadelphia:FortressPress,1975)

    Pfatteicher,PhilipH.,LectionaryBibleStudies:TheYearofMatthew,Pentecost1,StudyBook(Minneapolis:AugsburgPublishingHouse,1978)

    Senior,Donald,AbingdonNewTestamentCommentaries:Matthew(Nashville:AbingdonPress,1998)

    Soards,Marion;Dozeman,Thomas;McCabe,Kendall,PreachingtheRevisedCommonLectionary,YearA(Nashville:AbingdonPress,1993)

    Wallace,RonaldS.,ManyThingsinParables(Edinburgh:OliverandBoyd,1955)
圣经:玛 13:24-43
    圣经:玛13:24-43

    释经

    24-30节:好种子与莠子的比喻

    24耶稣给他们另设了一个比喻说:「天国好像一个人,在自己田里撒了好种子;25但在人睡觉的时候,他的仇人来,在麦子中间撒上莠子(希腊文:zizania),就走了。26苗长起来,抽出穗的时候,莠子也显出来了。27家主的仆人,就前来对他说:主人!你不是在你田地里撒了好种子吗?那么从那里来了莠子?28家主对他们说:这是仇人做的。仆人对他说:那么,你愿我们去把莠子收集起来吗?29他却说:不,免得你们收集莠子,连麦子也拔了出来。30让两样一起长到收割的时候好了;在收割时,我要对收割的人说:你们先收集莠子,把莠子捆成捆,好燃烧,把麦子却收入我的仓里。」

    「他的仇人来,在麦子中间撒上莠子」(25节)。耶稣所提及的莠子(zizania),初期十分相似麦子,几乎不可能分辨二者。随著植物成熟,莠子的根与麦子的根互相缠住,使它们几乎不可能分开──企图拔出莠子,会连麦子也拔出来。然而,必须把莠子与麦子分开,因为莠子既苦涩又有轻微毒性。假如在碾磨前不除去莠子,便会毁坏面粉。一般的解决方法,是在打谷后,把它们分布在平面上,然后分开麦粒,再让人亲手除去莠子,因为莠子在那阶段已转为另一种颜色。

    在正典的著作中,唯有玛窦福音记载这个比喻(尽管在伪经的多默福音中发现类似的比喻)。玛窦非常关注伦理行为,因为在玛窦的时代,教会正面对严重的伦理堕落。玛窦以山中圣训(耶稣的基调演说)作为叙述耶稣传教生活的开始,阐明他的传教生活的主题。山中圣训的很多内容都是关注伦理道德的。例如:

    ──盐若失了味,再毫无用途,只好抛在外边,任人践踏罢了(5:13)。

    ──耶稣来不是废除法律或先知,而是为成全(5:17)。

    ──除非我们的义德超过经师和法利塞人的义德,我们决进不了天国(5:20)。

    ──凡向自己弟兄发怒的,就要受裁判;谁若说「疯子」,就要受火狱的罚(5:22)。

    ──凡注视妇女,有意贪恋她的,他已在心里奸淫了她(5:28)。

    ──等等!

    耶稣在圣训的高峰说:「不是凡向我说『主啊!主啊!』的人,就能进天国;而是那承行我在天之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天国」(7:21)──这为一个藉恩宠而得救的教会来说,是令人不安的说话。

    玛窦清楚相信耶稣提出高的道德标准,而且因基督徒未达致那些标准而感到不安。他「因教会又好又坏的状态而感到很大的困扰;教会包括很多热诚地称耶稣为『主啊!主啊!』,却拒绝遵循他的伦理训导的人(7:21-27;也参阅13:47-50及22:11-14)」(Hare,155)。

    然而,玛窦也包括不同的角度。他知道经师和法利塞人在犹太人当中代表高的伦理标准,引起耶稣的大部分问题。最坏的不是低下阶层的人批评耶稣并密谋杀害他,而是这些圣洁的人当中的精英(9:3,34;12:2,10,24;26:4)。因此,玛窦减轻他对纯洁的关注,并包括耶稣的话:「你们不要判断人,免得你们受判断」(7:1)──这话跟莠子的比喻有共同之处。

    但是,在这比喻中,耶稣呼吁我们要忍耐和怀有信德──对那些未能达致标准的人忍耐(这是比喻本身所关切的事──24-30节),并相信天主会在适当的时候处理他们(这是解释所关切的事──36-43节)。耶稣呼吁我们要抑制我们的行动,免得我们制造更多问题──免得我们把好的跟坏的一起破坏──免得我们「连麦子也拔了出来。」

    「耶稣与罪人同桌吃饭并责备法利塞人时,指出这些原则……在此,重要的是,我们不是要放弃努力保持教会纯洁(18:15-20)……而是天主在现世仍是模糊的,唯有在未日,才把天主的真正子女领入他们得以确认的光荣中,并把坏人从他们当中驱逐」(Keener,244)。

    我们可想起,昔日叫耶稣解释这比喻的门徒,也包括负卖耶稣的犹达斯(26:47ff),否认耶稣的伯多禄(26:69ff),怀疑耶稣的多默(若20:24ff),以及更关心个人野心多于天国的雅各伯和若望(20:20-23;参阅谷10:37)。最后,唯有犹达斯才会失落──而笔者相信,如果他请求复活的基督宽恕他的话,即使他也可得救。

    耶稣在此赞成的忍耐的原则,有助于每个关系。丈夫要容忍不完美的妻子,妻子要容忍不完美的丈夫。父母要容忍不完美的子女,子女要容忍不完美的父母。上司要容忍不完美的佣员,员工要容忍不完美的上司然而,这并不表示父母和上司不应指导和训练他们要照顾的人。

    我们不是蒙召要容易那不能容易的。有时必须果断地终止某段关系──尤其是虐待的或暴力的关系──但我们必须实际地面对人的状况。我们是身处罪人当中的罪人。如果我们有太多要求,太快责备,或太容易终止关系,我们一生可能要面对旋转不息的关系,或长期的寂寞。我们希望领受恩宠,也必须愿意伸展恩宠。

    教会也要对教会以外的人应用忍耐的原则。教会在昔日最大的罪过,包括宗教裁判所,就是基于要净化世界的意图。当我们利用暴力传扬福音,也就是向福音施以暴力。

    我们也要注意,玛窦包括责备罪人的方法(18:15-20)耶稣命令教会在邪恶面前要面对它。面对在个人的层次开始。如果那未能解决问题,过程便会扩大,直至涉及整个教会。如果罪人坚持不听,「你就将他看作外教人或税吏。我实在告诉你们:凡你们在地上所束缚的,在天上也要被束缚;凡你们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被释放」(18:17-18)。

    31-33节:生长的比喻

    31耶稣给他们另设一个比喻说:「天国好像一粒芥子,人把它撒在自己的田里。32它固然是各样种子里最小的,但当它长起来,却比各种蔬菜都大,竟成了树,甚至天上的飞鸟飞来,在它的枝上栖息。」33他又给他们讲了一个比喻:「天国好像酵母,女人取来藏在三斗面里,直到全部发了酵。」

    芥子的比喻与酵母的比喻把天主的微小与它的伟大效果作对比。

    教会不是天国的同义词,但教会是天国的展现。我们不应该期望天国征服一切──「天国的形式永远是小的,面积总是好像种子般小的,由天主所计划、藏于瓦器,而不是藏于金器的宝贝,好使福音的卓越力量总是属于天主的,而不是属于人的(格后4:7)」(Bruner,504)。

    31-32节:芥子的比喻

    这个比喻给人带来希望,应许伟大的成果是来自微小的开始。耶稣想鼓励首批门徒,因为他们面对可能使人畏缩的事,而这比喻继续鼓励今天的门徒。教会的大多数工作都在不幸的环境中完成。我们的使命看来是大得无法抵抗的,但资源却看来是太小的。但是,耶稣应许天主的德能使一切成为可能的。

    的确,开始是小的。在玛窦的时代,门徒已遇到重大的反对。基督的门徒的微小行动似乎不甚可能抵挡庞大的反对势力,但要注意!天主利用那愚妄的来羞辱那有智慧的。天主利用懦弱的来羞辱那坚强的(格前1:27)。

    也许芥子的比喻的教训是,基督徒应怀著期望来生活,知道天主从微小的开始带来伟大的东西──我们不应期望天国的伟大犹如世界给伟大的定义。「一位良善心谦的君王(11:25-30)、骑著驴驹而不是骑著战马的君王(21:1-9),可以由一个以香草而不是大树所象征的天国作代表」(Boring,309)。这比喻「斥责我们对伟大的崇拜」(Buttrick,416)。

    「飞鸟在树上筑巢栖息的形象,是来自旧约的末世性象征,即天下万国都来栖息在一棵树,即天国的树枝上(达4:12;则17:23)」(Hultgren,80)。

    33节:酵母的比喻

    好像芥子一样,酵母相比它所发酵的面团是小的。好像芥子一样,酵母虽然细小,但具有很大的潜质。

    三斗面粉所制成的饼,足以供应给一百至一百五十人。比喻的要点是,即使小量的酵母都有能力影响大量面粉。天国也是如此。我们按照基督的规则生活,这规则看似是微不足道的,但要注意!藉著基督的德能,我们可以作出很大的分别!「这里的一句话,那里的一杯凉水,在关乎良心的事上坚持──让他们做自己的事,不强迫,不推动。把石投在水中;泛起的涟漪远至我们看不到的地方」(Craddock,382)。

    这个比喻鼓励我们不要与世隔绝,而是参与其中。酵母唯有与面团混合才发挥作用。否则,它是无用的。那些要事奉耶稣的人也是如此。耶稣叫我们走到世界各处,使人成为门徒,给他们授洗,并教导他们(28:19-20)。

    在这比喻里,耶稣正面地提及酵母。犹太人时常用酵母来比喻邪恶或不洁(玛16:6;格前5:6-8),而且在准备庆祝逾越节时,要把家中的酵母除掉。也许耶稣的目的,是让听众吃惊,然后聆听他。

    34-35节:结论

    这两节是圣史就耶稣所讲的比喻作一结论。不过在本章43节后,尚记述三个比喻,圣史没把这结论的话,放在本章最末的一比喻之后,却在前四个比喻之后,显然本章所记述的七个比喻,不是在同一天或同一时机上讲的。谷4:33所载,意义与措辞几乎完全和本处相同。谷4:33显然是耶稣所讲比喻的结论,因按谷4:35耶稣乘船渡海走了。为此本章44-50等节所记述的另三个比喻,是圣史依据他纪事的体例,把耶稣所讲的比喻都编辑了在一起。此外,由这两节,可以推知圣史有意暗示给读者,从这时候起,耶稣在他的传教生活上,开始了用比喻讲道的新阶段:(1)可说以前耶稣没有用比喻讲过道,否则,宗徒们便不致如此惊奇,而追问耶稣所以用比喻讲道的理由(见10节);(2)在此处说:「不用比喻就甚么也不给他们讲什么」,接著又用先知的话说:「我要开口……」此句出于咏78:2,原文本作:「我要开口说讲述比喻,我要说出古时古代的谜语。」今圣史侧重在世间隐而不露的事,所以圣史写作:「我要……说出由创世以来的隐密事。」

    36-43节:比喻的解释

    36那时,耶稣离开了群众,来到家里,他的门徒就前来对他说:「请把田间莠子的比喻给我们讲解一下!」37他就回答说:「那撒好种子的,就是人子;38田就是世界;好种子,即是天国的子民,莠子即是邪恶的子民;39那撒莠子的仇人,即是魔鬼;收获时期,即是今世的终结;收割者即是天使。40就如将莠子收集起来,用火焚烧;在今世终结时也将是如此:41人子要差遣他的天使,由他的国内,将一切使人跌倒的事,及作恶的人收集起来,42扔到火窑里;在那里要有哀号和切齿。43那时,义人要在他们父的国里,发光如同太阳。有耳的,听罢!」

    「那时,耶稣离开了群众,来到家里」(36节)。耶稣来到家里,离开人群。门徒在那里要求耶稣解释比喻,正如撒种者的比喻一样,耶稣向他们解释比喻的意义。玛窦透过私下的环境和解释来强调教会,以及本福音的读者的「内部人士」的地位。

    耶稣的解释是寓言性的(即解释中的事情具有隐藏的或象征的意义)。他说:

    ──那撒好种子的,就是人子

    ──田就是世界

    ──好种子是天国的子民

    ──莠子即是邪恶的子民

    ──仇人是魔鬼

    ──收获时期是今世的终结

    ──收割者是天使

    耶稣不是把田看成以色列或教会,而是世界。「传统的解释敦促基督徒不是判断团体的成员,这并非不正确,而是太过狭窄。不只是基督徒要抑制判断教会内的人。15:12-14所提及要拔掉『莠子』的警告是与法利塞人有关;它们不是天父『种植』的,但天父会在适当的时候处理它们。耶稣的门徒不是要企图拔掉它们,而是任由它们」(Boring,310-311)。

    有两个撒种者──人子和魔鬼。耶稣因而叙述在我们中间有邪恶临在。今天,我们对于魔鬼的观念感到不安,而且在宣讲时,往往忽略魔鬼。然而,「被忽略的魔鬼会从后门溜进。魔鬼不会因为我们他不再存在而真的不再存;他以不同形式存在于普及或政治文化」(Bruner,507)。

    「人子要差遣他的天使,由他的国内,将一切使人跌倒的事,及作恶的人收集起来,扔到火窑里;在那里要有哀号和切齿」(41-42节)。耶稣提出这样的描述,是要警告作恶的人。那些处于火的危险中的人,是「使人跌倒的事(pantataskandala)和作恶的人(touspoiountastenanomian)」(41节)。

    ──Skandala是那些使人跌倒的人──诱惑者──破坏信德的人──那些在信仰旅途上阻碍别人的人──绊脚石(参阅16:23;罗14:13;16:17;若一2:10)。耶稣说,如果我们使别人跌倒,倒不如沉在海的深处更好(18:6)。

    ──作恶的人是那些实践anomia──字面是a(没有)nomos(法律)──即违法的的──那些违背天主法律的人──那些度不道德生活的人──那些不关心耶稣想他们做什么的人(参阅7:23;23:28;24:12)。考虑到耶稣给最大诫命──即爱天主和爱近人──的解释,anomia也必定包括那些不爱天主和不爱近人的人。耶稣警告这样的人要受地狱之火的危险。

    「扔到火窑里;在那里要有哀号和切齿」(42节;参阅达3:6)。我们对这话可能感到不安。我们愿意恩宠,不是法律──爱,不是要求──肯定,不是责备。我们想听到,「耶稣爱你,我也爱你,」但是,耶稣却警告,「在那里要有哀号和切齿」(42节;参阅8:12;13:50;22:13;24:51;25:30)。

    我们需要承认自己将事奉罪恶或基督──不洁或正义(罗6:16ff)。我们不能不事奉任何主人,但可自由选择要事奉那个主人。

    但是,喜讯就是,「那时,义人要在他们父的国里,发光如同太阳」(43节)。这美丽的形象来自达12:3,并答应忠信的人能期待奇妙的赏报。

    这个比喻告诉我们两件事:「首先,不要为作恶的人而烦燥不安,因为他们的临在或他们的前途不是你们的责任;其次,天主将在历史结束时带来正义,而圣人最终脱离压迫。比喻……因而不是威胁而是安慰的话」(Craddock,372)。

    参考书目

    Barclay,William,GospelofMatthew,Vol.2(Edinburgh:TheSaintAndrewPress,1957)

    Bergant,DiannewithFragomeni,Richard,PreachingtheNewLectionary,YearA(Collegeville:TheLiturgicalPress,2001)

    Blomberg,CraigL.,NewAmericanCommentary:Matthew,Vol.22(Nashville:BroadmanPress,1992)

    Boring,M.Eugene,TheNewInterpreter'sBible,Vol.VIII(Nashville:Abingdon,1995)

    Brueggemann,Walter;Cousar,CharlesB.;Gaventa,BeverlyR.;andNewsome,JamesD.,TextsforPreaching:ALectionaryCommentaryBasedontheNRSV——YearA(Louisville:WestminsterJohnKnoxPress,1995)

    Bruner,FrederickDale,Matthew:Volume2,TheChurchbook,Matthew13-28(Dallas:Word,1990)

    Craddock,FredB.;Hayes,JohnH.;Holladay,CarlR.;Tucker,GeneM.,PreachingThroughtheChristianYear,A(ValleyForge:TrinityPressInternational,1992)

    Gardner,RichardB.,BelieversChurchBibleCommentary:Matthew(Scottdale,Pennsylvania:HeraldPress,1990)

    Hagner,DonaldA.,WordBiblicalCommentary:Matthew1-13,Vol.33a(Dallas:Word,1993)

    Hanson,K.C.,Proclamation6:Pentecost1,SeriesA(Minneapolis:FortressPress,1995)

    Hare,DouglasR.A.,Interpretation:Matthew(Louisville:JohnKnoxPress,1993)

    Johnson,ShermanE.andButtrick,GeorgeA.,TheInterpreter'sBible,Vol.7(Nashville:Abingdon,1951)

    Keener,CraigS.,TheIVPNewTestamentCommentarySeries:Matthew,(DownersGrove,Illinois:InterVarsityPress,1997)

    Leuking,F.DeaninVanHarn,Roger(ed.),TheLectionaryCommentary:TheologicalExegesisforSunday'sText.TheThirdReadings:TheGospels(GrandRapids:Eerdmans,2001)

    Long,ThomasG.,WestminsterBibleCompanion:Matthew(Louisville:WestminsterJohnKnoxPress,1997)

    Morris,Leon,TheGospelAccordingtoMatthew(GrandRapids,Eerdmans,1992)

    Niedenthal,MorrisandLacocque,Andre,Proclamation,Pentecost1,SeriesA(Philadelphia:FortressPress,1975)

    Pfatteicher,PhilipH.,LectionaryBibleStudies:TheYearofMatthew,Pentecost1,StudyBook(Minneapolis:AugsburgPublishingHouse,1978)

    Senior,Donald,AbingdonNewTestamentCommentaries:Matthew(Nashville:AbingdonPress,1998)

    Soards,Marion;Dozeman,Thomas;McCabe,Kendall,PreachingtheRevisedCommonLectionary,YearA(Nashville:AbingdonPress,1993)

    Wallace,RonaldS.,ManyThingsinParables(Edinburgh:OliverandBoyd,1955)
圣经:玛 13:44-52
    圣经:玛13:44-52

    释经

    44-52节:多个比喻

    这里有五或六个(视乎我们怎样计算51-52节)天国的比喻。这些比喻不是有系统地描述天国,而是给我们显示一连串不同角度的简单印象。每个比喻让我们一瞥天国,加深对它的了解。

    这些比喻是成对的:

    ──芥子的比喻和酵母的比喻,就是把微小的开始跟它们的大效果作对比,强调天主行动的德能。它们是向群众讲的。

    ──宝贝的比喻和珍珠的比喻与一些具有高价值并激发人为它投身的物件有关。它们是向群讲的。

    ──撒网的比喻和莠子的比喻(24-30节)强调天国现时是向众人开放,但当大审判来临时,坏人要与好人分开。

    44-46节:喜乐的比喻

    44「天国好像是藏在地里的宝贝;人找到了,就把它藏起来,高兴地去卖掉他所有的一切,买了那块地。」45「天国又好像一个寻找完美珍珠的商人;46他一找到一颗宝贵的珍珠,就去,卖掉他所有的一切,买了它。」

    宝贝的比喻和珍珠的比喻,二者都是有关发现、喜乐与行动的比喻。比喻中的商人积极地寻找珍珠,而另一人则不过绊倒在田里的宝贝上。然而,他们二人都承认所发现的东西具有莫大的价值,所以卖掉了自己的一切,好能买到那东西。两个比喻都没有暗示牺牲,或者放弃珍贵的东西,或者作出很难的决定。即使卖掉一切都不是悲哀的,因为他们为所发现的喜乐和拥有这宝贝的前景而震撼。他们好像门徒和保禄一样;门徒舍弃了一切来跟随耶稣(4:18-22;19:27-30),保禄则「将一切都看作损失,因为只以认识我主基督耶稣为至宝」(斐3:8)。他们不像那富少年「忧闷的走了」,因为他不能忍受舍掉自己的财富(19:16-26)。

    在此可学得两个教训:

    ──第一,福音给我们的要求。恩宠不是免费的,却要求回应。我们不可犹豫不决──企图事奉两个主人(6:24)。拒绝付出代价的,就得不到宝贝。的确,本章以撒种的比喻作开始(13:1-9),其中种子在三种土地里都不能持久生长。耶稣说:「你们不要在地上为自己积蓄财宝,因为在地上有虫蛀,有锈蚀,在地上也有贼挖洞偷窃;但该在天上为自己积蓄财宝,因为那里没有虫蛀,没有锈蚀,那里也没有贼挖洞偷窃。因为你的财宝在那里,你的心也必在那里」(6:19-21)。

    ──第二,是喜乐,而不是责任,推动这些人行动。他们之所以卖掉一切来买那宝贝,不是因为他们应该这样做,而是因为他们的内心要求。在表达福音时,我们也应强调喜乐──宣讲喜讯而不是恶耗。责备只会说服少数人。被召叫喜乐,总使我们乐于回应。

    44节:宝贝的比喻

    在耶稣时代,人们埋藏宝物是普遍的做法,因为当时没有银行来保管财物。细小的村落更不能防止强盗抢掠,而兵士也可以随时拿走他们需要的东西。把财物埋在地里是最安全的,但也没有保障。一个人会死去,把宝贝的秘密带到他的坟墓里。人们可能离开家园,并发觉自己不能再返回。犹太辣彼的法律指示:「这些找到的东西属于找著的人──如果一个人找到分散的水果,分散的金钱……这些都属于找到的人」(Barclay,94)。

    宝贝的比喻是一个简单的故事,指出天国具有极大的价值。

    45-46节:珍珠的比喻

    「在古代的世界中,珍珠在人的心目中有一个特殊的地位,人们渴望拥有一粒可爱的珠子,不仅因为它在金钱上的价值,也是因为它的美丽」(Barclay,96)。「根据古代的记述,珍珠的价值可以相等于现时的数以千万元计」(Keener,246)。

    商人买东西是为了再把它卖掉,但是,在这个短短的比喻中,我们知道这个商人买了珍珠,是为了拥有它所带来的欢乐。

    47-50节:撒网的比喻

    47「天国又好像撒在海里的网,网罗各种的鱼。48网一满了,人就拉上岸来,坐下,拣好的,放在器皿里;坏的,扔在外面。49在今世的终结时,也将如此:天使要出去,把恶人由义人中分开,50把他们扔在火窑里;在那里要有哀号和切齿号。

    这个比喻的要点基本上与莠子的比喻(24-30节)的要点是相同的:

    ──审判不是属于门徒,而是属于天主

    ──审判将要来到

    在这比喻中,拖网网罗了各种鱼,包括好的和坏的。肋11:9-12禁止吃没有鳍和鳞的鱼,所以渔夫会丢弃没有用的鱼。在加里肋亚海四周的村落,可以时常见到渔夫把他们的渔获分类,丢弃没有用的鱼。

    「网一满了」(48节)是「呼应……『在今世的终结时』(49节),因而暗示末世的圆满……邪恶的、假门徒,将接受末世的审判……玛窦不倦地警告他的读者要认识审判的事实,因而认识做真正门徒的重要性。这是世界和教会同时需要的告诫」(Hagner)。

    「要注意『坐下』这句话:区分是安静的、深思熟虑的事,不容出错」(Buttrick,422)。「比喻提及最后审判,是提醒听众和读者,做门徒不是『假装』的游戏,而是生死攸关的事」(Brueggemann,424)。

    「这个比喻再次鼓励教会在传扬福音时采纳开放和自由的手法」(Long,158)。这方法跟法利塞人的方法截然不同,因为他们充当为看门人和判官。开放的手法同时网罗了不合意的和合意的人,但本比喻是要告诉我们,这正是天主的方法。一些不合意的人会长大成为真正的天国子民,而一些看来是有前途的人却最终负卖天主。天主不是要我们负责拒绝乌合之众,却在今世终结时,把分隔邪恶的与正义的人的工作交托给天使。

    这比喻不是叫我们忽视罪恶。因此,在几章以后,耶稣会为那些未能改进的罪人,确立责备他们和逐出他们的程序(18:15-20)。

    51-52节:新与旧的宝贝

    51这一切你们都明白了吗?」他们说:「是的。」52他就对他们说:「为此,凡成为天国门徒的经师,就好像一个家主,从他的宝库里,提出新的和旧的东西。」

    在本福音,明白是重要的,而且在本章较早时已提出过(13:10-17)。「『明白』……是真正门徒的基本质素」(Senior,158)。门徒大胆地答说:「是的」,不禁使我们怀疑。耶稣所提出的问题,通常都得到肯定的答案。然而,门徒只明白一部分。唯有在复活后,他们的眼睛才真正张开。

    「凡成为天国门徒的经师」(52节)。耶稣把他的门徒与经师──那些合资格教授圣经的人──作比较。「玛窦可以认为耶稣的门徒好像其他经师一样,被赋予智慧、权威、对法律的正确认识,以及某程度上的先知默感」(Blomberg)。这些门徒「汲取古代以色列丰富的圣经传统(旧的)。但他们在天主藉耶稣的讯息和传教生活(新的)所作最后的自我揭示的光照下,解释这旧的话」(Gardner)。

    经师藉著研究圣经而成为天国门徒的经师。这是一个虔诚的和守纪律的人的形象,小心谨慎地留心天主的圣言。这是玛窦对门徒的期望。耶稣说,这样的人「好像一个家主,从他的宝库里,提出新的和旧的东西。」家主从宝库里提出新的和旧的东西──这是一个倒转的次序──强调新的东西的卓越。

    由于没有阐释旧的和新的东西是什么,所以,旧的可能是希伯来圣经,而新的是基督的教训。「其实耶稣说的是:『你们能够明白,因为你们有一个好的传统……可是你接受了我的教导,你不但可以得到你原来已知道的,还可以得到你从来不知道的知识』」(Barclay,100)。「基督徒经师……必须能够一起运用旧的和新的东西,好能阐明和理解天国的讯息,并把它应用到现在。基督徒经师的旧的和新的东西,两者为福音是不可或缺的」(Hagner)。

    参考书目

    Barclay,William,GospelofMatthew,Vol.2(Edinburgh:TheSaintAndrewPress,1957)

    Bergant,DiannewithFragomeni,Richard,PreachingtheNewLectionary,YearA(Collegeville:TheLiturgicalPress,2001)

    Blomberg,CraigL.,NewAmericanCommentary:Matthew,Vol.22(Nashville:BroadmanPress,1992)

    Boring,M.Eugene,TheNewInterpreter'sBible,Vol.VIII(Nashville:Abingdon,1995)

    Brueggemann,Walter;Cousar,CharlesB.;Gaventa,BeverlyR.;andNewsome,JamesD.,TextsforPreaching:ALectionaryCommentaryBasedontheNRSV——YearA(Louisville:WestminsterJohnKnoxPress,1995)

    Bruner,FrederickDale,Matthew:Volume2,TheChurchbook,Matthew13-28(Dallas:Word,1990)

    Craddock,FredB.;Hayes,JohnH.;Holladay,CarlR.;Tucker,GeneM.,PreachingThroughtheChristianYear,A(ValleyForge:TrinityPressInternational,1992)

    Gardner,RichardB.,BelieversChurchBibleCommentary:Matthew(Scottdale,Pennsylvania:HeraldPress,1990)

    Hagner,DonaldA.,WordBiblicalCommentary:Matthew1-13,Vol.33a(Dallas:Word,1993)

    Hanson,K.C.,Proclamation6:Pentecost1,SeriesA(Minneapolis:FortressPress,1995)

    Hare,DouglasR.A.,Interpretation:Matthew(Louisville:JohnKnoxPress,1993)

    Harrington,DanielJ.,S.J.,SacraPagina:TheGospelofMatthew(Collegeville:TheLiturgicalPress,1991)

    Hultgren,ArlandJ.inVanHarn,Roger(ed.),TheLectionaryCommentary:TheologicalExegesisforSunday'sText.TheThirdReadings:TheGospels(GrandRapids:Eerdmans,2001)

    Johnson,ShermanE.andButtrick,GeorgeA.,TheInterpreter'sBible,Vol.7(Nashville:Abingdon,1951)

    Keener,CraigS.,TheIVPNewTestamentCommentarySeries:Matthew,(DownersGrove,Illinois:InterVarsityPress,1997)

    Long,ThomasG.,WestminsterBibleCompanion:Matthew(Louisville:WestminsterJohnKnoxPress,1997)

    Morris,Leon,TheGospelAccordingtoMatthew(GrandRapids,Eerdmans,1992)

    Niedenthal,MorrisandLacocque,Andre,Proclamation,Pentecost1,SeriesA(Philadelphia:FortressPress,1975)

    Pfatteicher,PhilipH.,LectionaryBibleStudies:TheYearofMatthew,Pentecost1,StudyBook(Minneapolis:AugsburgPublishingHouse,1978)

    Read,DavidH.C.,"LifeUndertheRuleofGod:DiscoveringtheKingdom"(asermon)

    Senior,Donald,AbingdonNewTestamentCommentaries:Matthew(Nashville:AbingdonPress,1998)

    Soards,Marion;Dozeman,Thomas;McCabe,Kendall,PreachingtheRevisedCommonLectionary,YearA(Nashville:AbingdonPress,1993)

    Tiede,DavidL.andKavanagh,O.S.B.,Proclamation2:Pentecost1,SeriesA(Philadelphia:FortressPress,1981)

    Wallace,RonaldS.,ManyThingsinParables(Edinburgh:OliverandBoyd,1955)
圣经:玛 14:13-21
    圣经:玛14:13-21

    释经

    13-21节:增饼奇迹

    这是唯一四部福音都有记录的奇迹(参阅谷6:35-44;路9:12-17;若6:1-14),可见它对初期教会是何等重要。至于喂饱四千人的奇迹,则记录在玛15:32-39和谷8:1-10。这六个叙述「看来是源自同一传统,但有不同的形式」(Johnson,429)。

    这些奇迹使人想起厄里叟在列下4:42-44的增饼奇迹。在那个故事里,厄里叟只有二十个大麦饼,但喂饱了一百人。当他命令仆人把饼分给众人吃时,仆人抗议,说:「我怎能将这一点东西摆在一百人面前呢?」厄里叟再次命令他,并许诺:「众人吃了,还有剩余。」仆人于是把饼分给众人;众人都吃了,并且还有剩余,全应验了上主的话。这两个故事之间的连系,因若6:9所提及大麦饼而更形紧密。我们值得注意,厄里叟和耶稣都需要其他人(厄里叟的仆人和耶稣的门徒)来完成他们的奇迹。

    这些增饼的故事也使人想起旷野中的玛纳(出16;户11)。好像梅瑟一样,耶稣渡过水面而来到荒野地方。好像梅瑟一样,他被饥饿的群众围绕著。「玛窦显然想把耶稣描述为与梅瑟极相似的人物,但超越梅瑟,因为他带来新的时代」(Pfatteicher,79-80)。在若望福音里,耶稣更明显地作出这个连系,在增饼奇迹后的「生命之粮言论」中提及玛纳(若6:31,49)。

    增饼奇迹是一个怜悯的故事。耶稣看见一大夥群众,便对他们动了怜悯的心,治好了他们的病人(4节)。这也是有关圣体的故事。「圣体的主要意义见于第四部福音,但在对观福音也是显而易见的」(Craddock,391)。

    13-14节:耶稣对他们动了怜悯的心

    13耶稣一听说这消息,就从那里上船,私下退到荒野地方;群众听说了,就从各城里步行跟了他去。14他一下船,看见一大夥群众,便对他们动了怜悯的心,治好了他们的病人。

    玛窦详细说明耶稣退到荒野的原因。

    ──可能是由于恐惧。黑落德以为耶稣是由死者中复活的洗者若翰,并说:「为此,这些奇能才在他身上运行」(14:1-2)。黑落德可能因此推断,必须连耶稣也要杀掉。「退到」(希腊文:anechoresen)一词在先前的章节出现过五次,而每次都是为了回应危险的处境。贤士由另一条路返回自己的地方(2:12);耶稣避到埃及去(2:14);若瑟退避到加里肋亚(2:22);耶稣听到若翰被监禁以后,就退避了(4:12),以及当法利塞人密谋杀害他时,他也退避(12:14)(VanHarn,82-83)。但是,尽管耶稣有感到恐惧的理由,但我们看不见他在别处表现得成惶成恐,所以没理由相信他是因为恐惧而退到荒野。

    ──可能是因为时间的选择。在另一个场合上,耶稣选择不去耶路撒冷,因为「时候还没有成熟」(若7:8)。耶稣来接受死亡,但这仍未是耶稣死亡的时候。

    ──可能因洗者若翰的死而悲伤。若翰是耶稣的亲属,甚至超越亲属的身份。他来是为耶稣预备道路,并且在耶稣的要求下,给耶稣施洗。即使耶稣可以从更大的范围来看若翰的死亡,但黑落德提到若翰的死,肯定会使他感到悲伤。如果他对群众动了怜悯的心(14节),他也可以为朋友的死去而哀伤。耶稣在家乡纳匝肋遭拒绝后(13:54-58),又有黑落德提到他──一个消极的处境强调另一个消极的处境。耶稣当然需要时间独处──需要哀伤的时间──治愈的时间──准备的时间。

    本来耶稣有充分的理由对前来打扰他独处的群众发怒。他反而对他们动了怜悯的心,并治好了他们的病人。

    15-17节:我们这里什么也没有

    15到了傍晚,门徒到他跟前说:「这地方是荒野,时候已不早了,请你遣散群众罢!叫他们各自到村庄去买食物。」16耶稣却对他们说:「他们不必去,你们给他们吃的罢!」17门徒对他说:「我们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五个饼和两条鱼。」

    正如耶稣在14节对群众动了怜悯的心,门徒也在15节动了怜悯的心。他们本身也肯定是饥饿的,并可以想像群众所面对的困境,除非有人采取行动。他们与耶稣对话的态度是不寻常的。他们没有称耶稣为主,却解释了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这地方是荒野,时候已不早了,」──并发出命令:「请你遣散群众罢!」他们假设耶稣太专注于传教,所以未能察觉到天色渐暗。他们觉得有责任把他带回现实──促请他作出合理的行动。

    门徒关心群众,但也关心耶稣。如果处理不当,群众会很快变成暴民。即使事情没有过头,但是,倘若群众饿著离去的话,对耶稣所产生的善意也会消失。门徒也关心自己。在危机中,耶稣想他们做点事,而他们不能想像能做什么。

    当耶稣说,「你们给他们吃的罢,」的时候,「你们」一词在希腊文中是强调的。「基督没有在不要人性工具的情况下行增饼奇迹。饼不是好像玛纳般从天而降,而是透过某些人的工作和仁慈」(Buttrick,431)。门徒的服从对于这奇迹是重要的,正如我们的服从对于现今的天国是重要的。基督采纳我们的贡献,不管是微不足道的,但已足够的了。

    「耶稣时常采纳我们带给他的东西,并使之增加……当梅瑟坚持需要标记来取得支持,天主问他手里拿著什么,然后改变了那东西(出4:1-3),甚至利用牧人的棍杖来把海水分开(出14:16)。当一个寡妇需要金钱时,厄里叟问她家里有什么;她回答只有一点油,所以,厄里叟命她借来一些器皿,把油倒在器皿里和增加,直至所有器皿都装满了油(列下4:1-7)。虽然天主从无中创造了宇宙,但他通常拿我们生活中平凡的东西,并为了他的荣耀而改变它们」(Keener,254)。

    门徒回答说:「我们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五个饼和两条鱼。」他们不是强调有什么,而是没有什么。他们看不见机会,却只看到问题。门徒有五个饼和两条鱼──足够一个家庭享用──但群众很多。他们不但正确地评估了食物的供应,对于耶稣的评价也有他们的道理──要使他面对现实。「请你遣散群众罢!叫他们各自到村庄去买食物。」在情况变得恶劣之前,行动吧!

    「门徒们怀疑耶稣的能力……这使他们危险地接近旷野的那一代的罪恶;昔日,他们曾问:『难道天主能够在旷野设宴吗?』」(Bruner,531)。

    18-21节:众人吃了,也都饱了

    18耶稣说:「你们给我拿到这里来!」19遂又吩咐群众坐在草地上,然后拿起那五个饼和两条鱼,望天祝福了;把饼擘开,递给门徒,门徒再分给群众。20众人吃了,也都饱了;然后他们把剩余的碎块收了满满十二筐。21吃的人数,除了妇女和小孩外,约有五千。

    「你们给我拿到这里来!」在门徒的手里,五个饼和两条鱼并不是很多,但那里耶稣的双手。如果耶稣能够触摸癞病人并治愈了他,那么,他也许能够使这不多的食粮成为有用的东西。门徒把五个饼和两条鱼加起来就是七。他们必须学习数到八。他们必须把耶稣包括在他们的方程式里(Bruner,528)。

    「拿起那五个饼和两条鱼,望天祝福了;把饼擘开,递给门徒,门徒再分给群众」(19节)。门徒带来那五个饼和两条鱼后,耶稣立刻行动。他所做的事,超乎分担群众的痛苦;他甚至给他们食粮。首先,他命令他们坐在草地上。然后,他望天祝福了;把饼擘开。然后把饼递给门徒(没有鱼)。到此为止,都没有显示发生任何奇迹。

    当耶稣把饼祝和分送的时候,他所做的,就是一个犹太男人在饭前,定会为家庭所作的行动。

    门徒把饼分给群众,而「众人吃了,也都饱了」(20节)。这是首次指明有特别的事情发生了。「奇迹的陈述的确见于……观察到……『众人吃了,也都饱了。』最后的动词(xortazein)的意义,跟完全满足有细微差别;在5:6,它的使用经已跟末世意义相连系。在这意义上,奇迹就是预见默西亚时代;在那时候,饥饿的人要得饱饫(路1:53;6:21)。默西亚祝福也见于食物的充裕」(Hagner)。

    「众人吃了,也都饱了;然后他们把剩余的碎块收了满满十二筐」(20节)。「十二筐剩余的碎块,好像十二门徒本身一样,也可能象征以色列的十二支派,使人想起赐予全体以色列民的眷顾」(Gardner)。在玛纳的奇迹里,以色列民不准留下碎屑,但是,比梅瑟更伟大的耶稣,却在众人吃饱后,让门徒收集十二筐碎块。

    经文没有提及群众感到惊讶。也许他们不知道发生了奇迹。此外,也没有提到门徒感到惊讶──况且,他们确实知道耶稣把他们带来的一点点食物增加。

    从动词中显然见到具有感恩祭的特色。耶稣拿起、祝福、把饼擘开,递给门徒,门徒再分给群众。「显然只有饼(而不是鱼)特别交给门徒来分给群众(14:19)。群众有秩序的安排、呼求和祝福、擘饼的礼仪行动、整件事件与洗者若翰的死平行──这一切都是明白的暗示,指向主的晚餐」(Brueggemann,433)。

    Boring描述玛窦有关增饼奇迹和26章最后晚餐两个叙述之间相似的地方:

    14:15「到了傍晚」

    26:20「到了晚上」

    14:19「坐在」(希腊文:anaklithenai)

    26:20「坐席」(希腊文:anekeito,与anaklithenai有同一字根)

    14:19「拿起那五个饼」

    26:26「拿起饼来」

    14:19「祝福了」

    26:26「祝福了」

    14:19「把饼擘开,递给门徒」

    26:26「擘开递给门徒」

    14:20「吃了」

    26:26「吃」

    14:20「众人」

    26:28「大众」

    即使在众人吃饱后,感恩祭的主题仍继续。门徒不但把饼分给众人,还收集剩下的碎块。有些学者视此举为看管珍贵的食物,但是,认为此举是尊重(如果是预期的)耶稣的身体,则更为合理。

    这个故事有若干解释:

    ──这是一个丰裕的奇迹。耶稣拿了小量食物,并因天主的德能而增加了很多倍。

    ──它与以色列民在旷野获赐玛纳的故事的相似之处是重要的。「犹太人传统相信默西亚会重复这个赐予充裕食物的奇迹,而规模则更加伟大……我们再次看到耶稣正从那些将要跟随他的人当中,创造一个新的以色列,并预示默西亚宴席(参阅22:1-13;26:29)。因此,他必定是默西亚」(Blomberg)。

    ──有些学者认为,故事的感恩祭语调使人想记这是感恩祭圣餐,只涉及一部分象征性的食物。然而,这见解很难符合「众人吃了,也都饱了」,因为后者似乎是强调食物的充裕。

    ──有些学者指出,若6:9包括了一个男孩,认为他慷慨的行动感动其他群众把自己带来的食物分享──以致众人都吃饱了。在这计划中,那里根本有食物,只是需要一点火花来激励众人慷慨分施。然而,这个解释有几个问题。首先,在四部福音中,只有一部提及那个男孩。如果他的行动是理解这故事的关键,那么,对观福音的叙述肯定会包括他。第二,这个解释似乎是出于对超性事物感到不安。如果我们通过解释而消除圣经中的超性事物,便会所余无几。第三,玛窦的叙述显然是强调很多群众,所以需要大量食物,而这伟大的奇迹正好满足他们的需要。

    参考书目

    Barclay,William,GospelofMatthew,Vol.2(Edinburgh:TheSaintAndrewPress,1957)

    Blomberg,CraigL.,NewAmericanCommentary:Matthew,Vol.22(Nashville:BroadmanPress,1992)

    Boring,M.Eugene,TheNewInterpreter'sBible,Vol.VIII(Nashville:Abingdon,1995)

    Brueggemann,Walter;Cousar,CharlesB.;Gaventa,BeverlyR.;andNewsome,JamesD.,TextsforPreaching:ALectionaryCommentaryBasedontheNRSV——YearA(Louisville:WestminsterJohnKnoxPress,1995)

    Bruner,FrederickDale,Matthew:Volume2,TheChurchbook,Matthew13-28(Dallas:Word,1990)

    Craddock,FredB.;Hayes,JohnH.;Holladay,CarlR.;Tucker,GeneM.,PreachingThroughtheChristianYear,A(ValleyForge:TrinityPressInternational,1992)

    Gardner,RichardB.,BelieversChurchBibleCommentary:Matthew(Scottdale,Pennsylvania:HeraldPress,1990)

    Hagner,DonaldA.,WordBiblicalCommentary:Matthew14-28,Vol.33b(Dallas:Word,1995)

    Hare,DouglasR.A.,Interpretation:Matthew(Louisville:JohnKnoxPress,1993)

    Johnson,ShermanE.andButtrick,GeorgeA.,TheInterpreter'sBible,Vol.7(Nashville:Abingdon,1951)

    Keener,CraigS.,TheIVPNewTestamentCommentarySeries:Matthew,(DownersGrove,Illinois:InterVarsityPress,1997)

    Long,ThomasG.,WestminsterBibleCompanion:Matthew(Louisville:WestminsterJohnKnoxPress,1997)

    Martin,ClariceJ.,Proclamation6:Pentecost1,SeriesA(Minneapolis:FortressPress,1995)

    Morris,Leon,TheGospelAccordingtoMatthew(GrandRapids,Eerdmans,1992)

    Pfatteicher,PhilipH.,LectionaryBibleStudies:TheYearofMatthew,Pentecost1,StudyBook(Minneapolis:AugsburgPublishingHouse,1978)

    Senior,Donald,AbingdonNewTestamentCommentaries:Matthew(Nashville:AbingdonPress,1998)

    Soards,Marion;Dozeman,Thomas;McCabe,Kendall,PreachingtheRevisedCommonLectionary,YearA(Nashville:AbingdonPress,1993)

    VanHarn,RogerinVanHarn,Roger(ed.),TheLectionaryCommentary:TheologicalExegesisforSunday'sText.TheThirdReadings:TheGospels(GrandRapids:Eerdmans,2001)
圣经:玛 14:22-33
    圣经:玛14:22-33

    释经

    22-23节:他私自上山祈祷去了

    22耶稣即刻催迫门徒上船,在他以先到对岸去;这其间,他遣散了群众。23耶稣遣散了群众以后,便私自上山祈祷去了。到了夜晚,他独自一人在那里。

    耶稣催迫(希腊文:enankasen)门徒上船,先到对岸去。门徒不是反叛,又不是愚勇,而是服从。他们在海上经历的艰难不是他们自己造成的,而是源于他们依从耶稣的命令。Cranfield评论:「如果教会或个人因服从基督的命令而处于危险或绝望中,就无须害怕」(quotedinBlomberg)。

    「耶稣遣散了群众以后」(23节)。在增饼奇迹后(13-21节),耶稣与其留下来讨好群众,反而遣散了他们,并上山祈祷去了。「祈祷……是他的传教使命的中心」(Keener,256)。高山标志著为耶稣是重要的时刻。他在较早前已尝试独处,但群众打扰了他(14:13)。他现在找机会祈祷。玛窦告诉我们,他是「私下」祈祷的,强调他独自一人祈祷。

    玛窦只有在这里和在革责玛尼园(26:36),叙述耶稣祈祷。两次都是艰难的时刻。在这里,黑落德已对耶稣虎视眈眈(14:1-12)。在革责玛尼,耶稣将准备接受死亡。

    若6:15告诉我们,耶稣退避,因为群众「强迫他,立他为王。」所以,他可能先打发门徒离开,好使他们不会被卷入群众立他为王的事件中(Morris,380-381)。

    24-27节:放心!是我。不必害怕!

    24船已离岸几里了,受著波浪的颠簸,因为吹的是逆风。25夜间四更时分,耶稣步行海上,朝著他们走来。26门徒看见他在海上行走,就惊骇说:「是个妖怪。」并且吓得大叫起来。27耶稣立即向他们说道:「放心!是我。不必害怕!」

    船已离岸几里,即他们已差不多在海的中央。坐在小船上,离岸很远,又遇到风浪,的确是令人惊慌的事,但不论是玛窦或若望,都没有告诉我们,门徒害怕风浪。然而,他们必定感到筋疲力尽,因为这是四更时分(希腊文:tetartedephulaketesnuktos),即凌晨三时至六时,而门徒刚才离开群众(在增饼奇迹后),便立刻上船,再遇到风浪。他们不但一直醒著很多小时,而且在海中把水从船里舀出,确是令人疲惫不堪的工作。

    「在圣经文学里,海时常代表魔鬼势力的住处。在默示录,天主最终管治,而海也没有了(21:1)」(Craddock,400)。对海施以命令,这是天主的特权。旧约圣经描述天主步行海面,或为以色列民而在水中开辟道路(约9:8;38:16;咏77:19;依43:16;51:9-10;哈3:5),但从没有一个人步行海面。藉著在海上行走,「耶稣不但做了天主能做的事,而且以天主的声音说:『是我』」(Boring,328)。

    耶稣步行海上,朝著门徒走来。玛窦确定耶稣就是厄玛奴尔──天主与我们同在(1:23)──而这故事加强了那个角色。正如上文所指,在选写本福音的时候,玛窦的教会正受到迫害的风暴。这些基督徒没有反抗,却忠信地事奉天主。因此,门徒在海上的故事,正好反映出玛窦的教会的情况。它持守一个恩许:在风暴中,耶稣朝著基督徒走来──风暴没有占上风──基督与我们一起,并救赎我们。

    当门徒看见耶稣,便害怕起来。暴风虽然是危险的,却是熟悉的。门徒知道在暴风中会发生什么事,也知道如何保持船只浮在海上。但他们对于有人步行海面则全不知晓,所以吓得以为是妖怪。

    耶稣用「放心!是我。不必害怕!」这三句话回应他们。

    ──耶稣的第一句话是「放心」(希腊文:tharseite)。在福音的其他地方,耶稣也用这句话来鼓励瘫子(9:2)和患了血漏病的女人(9:22)。

    ──第二句话是「是我」(希腊文:egoeimi,即「我是」)。这是天主的名字(出3:14)。「在玛窦的故事里,『是我』这句话正好编排在两幕剧的中间……先前约有九十个希腊字,接著又约有九十个希腊字」(Bruner,534)。这句话也接近本福音的中央(廿八章里的第十四章),并处理福音的核心问题──耶稣的身份。他是天主子(4:3,6;8:29;14:33;26:63;27:40,54)。他是厄玛奴尔──天主与我们同在(1:23)。

    ──在本福音里,天主用了第三句,即「不必害怕」(希腊文:mephobeisthe)来安慰若瑟(1:20),以及前往空墓的妇女(28:5,10)。耶稣用这句话来安慰正要前往传教的十二门徒(10:26,28,31),也在显圣容时安慰门徒(17:7)。

    奥思定说:「载著门徒的船就是教会,正受到试探风暴吹得颠簸不停;至于逆风,就是教会的敌人魔鬼,不停地奋力阻止教会抵达安息。但是,更伟大的是,『他为我们转祷』」(quotedinGardner)。这故事安慰玛窦的教会,他们即使身处迫害中,也不必害怕,因为耶稣与他们在一起。当我们面对疾病、死亡、迫害或其他烦恼的时候,这句话也同样给我们安慰。它准备我们面对逆境。逆境不是天主不悦的标记,顺境也不是天主中悦的标记。财富不相等于天主的宠爱,贫穷也不相等于天主的不宠爱。疾病不是缺少信德的标记,健康也不是怀有信德的标记。耶稣说,天主「使太阳上升,光照恶人,也光照善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5:45)。人生的风浪可以是祝福的途径。当事情转坏时,我们的心灵更能接纳耶稣。一颗破碎的心常常是门,基督能够藉此而进入我们之内。当我们面对烦恼时,他来到我们中间,说:「放心!是我。不必害怕!」

    28-31节:小信德的人哪!你为什么怀疑?

    28伯多禄回答说:「主,如果是你,就叫我在水面上步行到你那里罢!」29耶稣说:「来罢!」伯多禄遂从船上下来,走在水面上,往耶稣那里去。30但他一见风势很强,就害怕起来,并开始下沉,遂大叫说:「主,救我罢!」31耶稣立刻伸手拉住他,对他说:「小信德的人哪!你为什么怀疑?」

    这是唯一的福音叙述伯多禄与耶稣的故事:

    ──它一部分是伯多禄的故事。伯多禄是一个冲动的人,他的自发性与稳定并不配合。他好像跌在石里的种子,很快便会萌芽,但亦很快凋谢。他在看清之前已跳下来,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危险,然后又感到踌躇。我们必须注意,伯多禄因看见复活的耶稣而改变。在耶稣复活后,伯多禄开始成为磐石,正如他的名字一样。

    ──它一部分是一个试探天主的人的故事。伯多禄开始时说:「如果是你」,正是重复魔鬼的试探:「你若是天主子,就叫我在水面上步行到你那里罢」(4:3,6)。门徒告诉师傅要做什么。

    ──它一部分是一个向师傅请求准许的门徒的故事。伯多禄要求一个命令,并且在师傅命令后,立刻行动。

    ──它一部分是一个桥梁的故事,把26节惊慌的门徒的失望与32节值得尊敬的门徒的信德连接起来。

    ──这是玛窦的教会的故事。这个教会感到害怕和混乱,尝试在痛苦中掌握到某些东西。

    ──这是每个基督徒的故事。我们在怀疑与信德之间来回,有时集中于风暴,有时集中于耶稣。

    对伯多禄而言,这是既软弱又有力量的时刻。他怀疑,但愿意相信。他害怕,但从船里出来并走入风暴里。他开始步行,但发觉自己因强风而分心。他开始下沉时,遂呼喊:「主,救我罢!」──甚至在害怕时也表达他的信德。

    没有福音告诉我们,伯多禄走得多远,但是,当他犹豫时,他是十分接近耶稣的,以致耶稣能伸手拉住他。耶稣说:「小信德的人哪!你为什么怀疑?」这是唯一的地方,耶稣向一个门徒说「小信德的人」,而不是向群众说的。要注意,耶稣先拯救伯多禄,然后才责备他。

    「要注意,尽管耶稣因伯多禄的小信德而失望,但伯多禄行动时,比其他门徒怀著更大的信德──他正在学习」(Keener,256)。「伯多禄在此是一个既有信德又缺乏信德的榜样……他缺乏信德,是因为他不够专注:他因强烈的风势而分心。他的心越来越受到环境影响,而不是受到他对耶稣德能的信德所影响,所以,他再次充满恐惧」(Hagner)。

    32-33节:船上的人便朝拜他

    32他们一上了船,风就停了。33船上的人便朝拜他说:「你真是天主子。」

    他们一上了船,风就停了。正如耶稣对海具有天主的德能,他也对风具有天主的德能。这个故事既然是比喻玛窦的教会,所以,静止的风就是应许,迫害绐终会停止的。

    门徒朝拜耶稣,说:「你真是天主子。」「耶稣位格的奥秘开始弥漫」(Bruner,535)。在本福音里,我们听到有声音从天上(3:17)──从伯多禄的宣认(16:16)──以及藉著百夫长在十字架下(27:54)──宣告耶稣是天主子。耶稣的身份是本福音的一个重要的主题。

    正如上文所述,本故事的结局跟马尔谷福音的结局截然不同,在那里,门徒最终仍是不明白,心里还是迟钝。

    参考书目

    Barclay,William,GospelofMatthew,Vol.2(Edinburgh:TheSaintAndrewPress,1957)

    Bergant,DiannewithFragomeni,Richard,PreachingtheNewLectionary,YearA(Collegeville:TheLiturgicalPress,2001)

    Blomberg,CraigL.,NewAmericanCommentary:Matthew,Vol.22(Nashville:BroadmanPress,1992)

    Boring,M.Eugene,TheNewInterpreter'sBible,Vol.VIII(Nashville:Abingdon,1995)

    Brueggemann,Walter;Cousar,CharlesB.;Gaventa,BeverlyR.;andNewsome,JamesD.,TextsforPreaching:ALectionaryCommentaryBasedontheNRSV——YearA(Louisville:WestminsterJohnKnoxPress,1995)

    Bruner,FrederickDale,Matthew:Volume2,TheChurchbook,Matthew13-28(Dallas:Word,1990)

    Craddock,FredB.;Hayes,JohnH.;Holladay,CarlR.;Tucker,GeneM.,PreachingThroughtheChristianYear,A(ValleyForge:TrinityPressInternational,1992)

    Gardner,RichardB.,BelieversChurchBibleCommentary:Matthew(Scottdale,Pennsylvania:HeraldPress,1990)

    Hagner,DonaldA.,WordBiblicalCommentary:Matthew14-28,Vol.33b(Dallas:Word,1995)

    Hanson,K.C.,Proclamation6:Pentecost1,SeriesA(Minneapolis:FortressPress,1995)

    Hare,DouglasR.A.,Interpretation:Matthew(Louisville:JohnKnoxPress,1993)

    Johnson,ShermanE.andButtrick,GeorgeA.,TheInterpreter'sBible,Vol.7(Nashville:Abingdon,1951)

    Keener,CraigS.,TheIVPNewTestamentCommentarySeries:Matthew,(DownersGrove,Illinois:InterVarsityPress,1997)

    Long,ThomasG.,WestminsterBibleCompanion:Matthew(Louisville:WestminsterJohnKnoxPress,1997)

    Morris,Leon,TheGospelAccordingtoMatthew(GrandRapids,Eerdmans,1992)

    Pfatteicher,PhilipH.,LectionaryBibleStudies:TheYearofMatthew,Pentecost1,StudyBook(Minneapolis:AugsburgPublishingHouse,1978)

    Senior,Donald,AbingdonNewTestamentCommentaries:Matthew(Nashville:AbingdonPress,1998)

    Soards,Marion;Dozeman,Thomas;McCabe,Kendall,PreachingtheRevisedCommonLectionary,YearA(Nashville:AbingdonPress,1993)

    Thayer,JosephHenry,AGreek-EnglishLexiconoftheNewTestament(NY:AmericanBookCompany,1889)

    VanHarn,RogerinVanHarn,Roger(ed.),TheLectionaryCommentary:TheologicalExegesisforSunday'sText.TheThirdReadings:TheGospels(GrandRapids:Eerdmans,2001)
圣经:玛 15:21-28
    圣经:玛15:21-28

    释经

    21-28节:客纳罕妇人

    21耶稣离开那里,就退往提洛和漆冬一带去了。22看,有一个客纳罕妇人,从那地方出来喊说:「主,达味之子,可怜我罢!我的女儿被魔纠缠的好苦啊!」23耶稣却一句话也不回答她。他的门徒就上前求他说:「打发她走罢!因为她在我们后面不停地喊叫。」24耶稣回答说:「我被派遣,只是为了以色列家失迷的羊。」25那妇人却前来叩拜他说:「主,援助我罢!」26耶稣回答说:「拿儿女的饼扔给小狗,是不对的。」27但她说:「是啊!主,可是小狗也吃主人桌子上掉下来的碎屑。」28耶稣回答她说:「啊!妇人,你的信德真大,就如你所愿望的,给你成就罢!」从那时刻起,她的女儿就痊愈了。

    「耶稣离开那里,就退往提洛和漆冬一带去了」(21节)。「在1-20节,耶稣在意识形态上显然已离开以色列;现在,他再次在地理上离开」(Blomberg)。他从加里肋亚海岸的革乃撒勒,来到提洛和漆冬,分别是在加里肋亚以北廿五及五十哩。他要走很远的路,而我们也不知道他为什么要往那里。这是他所周游最北面的地方,也是在本福音里,除了孩提时逃避黑落德(2:13-23),以及前往加达辣(8:28-34)之外,这是他离开犹太/撒玛黎雅境的唯一一次。这是他三次治愈外邦人的其中一次(8:5-13,28-34)。

    我们不清楚耶稣是否确实进入了提洛和漆冬,抑或纯粹到外邦人地区的边界。马尔谷描述他进了一家(谷7:24),但没有说明它的地点。玛窦没有告诉我们,耶稣为什么要前往这地区。群众先前已打扰他寻求独处,但他又似乎不是要在外邦的领域寻求属灵的更新。也许天主带领他到那里,好使我们欣赏到这个充满信德的客纳罕妇人的故事。

    「有一个客纳罕妇人」(22节)。「『客纳罕』一词使人无可避免地联想到原先住在巴肋斯坦,但被犹太人迫迁的外邦人,从而把这个妇人跟天主的子民相对比」(Hagner)。

    那妇人「从那地方出来喊说(希腊文:ekrazen):『主,达味之子,可怜我罢!我的女儿被魔纠缠(希腊文:kakosdaimonizetai)的好苦啊!』(22节)。妇人称耶稣为「主」和「达味之子」,这是犹太人对默西亚的称呼。我们很惊讶听到这些话竟出自一个客纳罕妇人的口。耶稣刚才听到门徒说这些话(14:33)。

    ──她的话与法利塞人和经师的话形成对比;他们刚才批评耶稣容许门徒吃饭时没有遵守洗手礼。他们是要暴露和破坏耶稣的声誉。但是,这个妇人只说尊敬和信德的话。

    ──她有清晰的异象,相对于门徒缺乏异象(14:13-33)。

    这妇人好像撒玛黎雅妇人一样,是双重的局外人──外邦人和女人。「考虑到耶稣本国的人没有认识到他,甚至他的门徒仍未称他为默西亚(16:13-20),这个出自客纳罕妇人的称呼,是最不平凡的。也许这正是玛窦要表明的重点;……信德的宣认首先出目外邦的妇人」(Craddock,408)。

    妇人所说「主,可怜我罢」(希腊文:Eleesonmekyrie),使人想起弥撒中的「上主,求你垂怜」(Kyrieeleison)。Boring指出,她的话是「所有基督徒的宣认,反映出教会的礼仪,采纳圣咏的祈祷语言」(Boring,336)。

    「耶稣却一句话也不回答她」(23节)。「在整部福音里,凡是呼求他怜悯或拯救或治愈的人,耶稣都立刻回应的。他对客纳罕妇人所表现的沉默是令人震惊的」(Reid,92)。

    「打发她走罢!因为她在我们后面不停地喊叫」(23节)。门徒们因妇人不停喊叫而感到不快,于是要求耶稣打发她走,正如他们在较早前要求耶稣遣散饥饿的群众一样(14:15)。这妇人称耶稣为主,但门徒要求耶稣打发她走时,却没有这样称呼他。我们不知道他们是否想耶稣摆脱她,抑或给予她所想的,然后让她离去。不管结果怎样,只要她不再烦扰他们,他们便会感到愉快。尽管耶稣没有打发她走,却回答门徒:「我被派遣,只是为了以色列家失迷的羊」(24节)。耶稣不容许自己被转移。他要拯救一个民族,他肩负一个特别的责任,就是先向犹太人传教。然而,我们是失望的。我们想耶稣治愈妇人的女儿!

    但是,最坏的情况仍要出现场!她叩拜他说:「主,援助我罢!」(25节)。现在,耶稣当然会变得温和吧!不!这对我们来说是很困难的!耶稣竟说:「拿儿女的饼扔给小狗,是不对的」(26节)。这些话出自耶稣的口中,听起来就好像耶稣刚才所形容的不洁的话(11节)。

    「如果知道这个故事是从犹太人的观点来叙述是有助的……玛窦的叙述时常重复一个主题,就是福音首先是属于以色列的。虽然犹太的宗教领袖再三受到严厉的判断,但本福音的作者想绝对地清楚指出,天主没有遗弃犹太人,天主仍忠于盟约,而耶稣是首先向以色列传教的」(Brueggemann,449-450)。

    这个客纳罕妇人求耶稣跨越一个威胁到他的界限。耶稣在复活后,他将在委托门徒传教时,向外邦人打开大门(28:18-20)。在此之前,他必须给予以色列人每一个机会──但是,这个客纳罕妇人正在心碎!他藉著降生成人,亲自担负我们众人都要奋力面对的人性张力。现在,他必须选择一个善,而背向另一个。这是作为人的问题。

    「是啊!主,可是小狗也吃主人桌子上掉下来的碎屑」(27节)。妇人注意到耶稣所用的词语,不是指流浪街头的狗(希腊文:kuon),而是指家养的宠物(希腊文:kunariois)。宠物不但属于家庭,正如牲畜一样,更是家庭的一份子。它们附属于家庭的成员,享有其他动物所没有的特权。虽然它们不能同坐席,但可以亲密地伏在主人的脚下。家庭在吃饭时,也很难抗拒向宠物?一点儿食物的乐趣。

    这个妇人向耶稣呼吁:「是啊!主,可是小狗也吃主人桌子上掉下来的碎屑」(27节)。她一方面承认耶稣是主,而她的地位卑微,但也声称拥有合法的,假如是适度的特权。她不但相信耶稣能治好她的女儿,也相信他会治好她的女儿。

    耶稣称赞她,给她回答说,「啊!妇人,你的信德真大,就如你所愿望的,给你成就罢!」(28节)。「这妇人犹如葛法翁的百夫长(8:5-13),阐明外邦人的信德使以色列蒙羞(参阅11:21)。妇人的女儿也好百夫长的仆人或儿子,在耶稣说『给你成就罢』这话时立刻痊愈(参阅15:28;8:13)」(Gardner)。

    耶稣在躲避敌视的宗教领袖,和刺激执拗的门徒后,耶稣发现这个充满信德的妇人是一份喜乐!他乐于让她驳倒,这明显相对于他如何对待那些势权的人。「从那时刻起,她的女儿就痊愈了」(28节)。

    参考书目

    Barclay,William,GospelofMatthew,Vol.2(Edinburgh:TheSaintAndrewPress,1957)

    Bergant,DiannewithFragomeni,Richard,PreachingtheNewLectionary,YearA(Collegeville:TheLiturgicalPress,2001)

    Blomberg,CraigL.,NewAmericanCommentary:Matthew,Vol.22(Nashville:BroadmanPress,1992)

    Boring,M.Eugene,TheNewInterpreter'sBible,Vol.VIII(Nashville:Abingdon,1995)

    Brueggemann,Walter;Cousar,CharlesB.;Gaventa,BeverlyR.;andNewsome,JamesD.,TextsforPreaching:ALectionaryCommentaryBasedontheNRSV——YearA(Louisville:WestminsterJohnKnoxPress,1995)

    Bruner,FrederickDale,Matthew:Volume2,TheChurchbook,Matthew13-28(Dallas:Word,1990)

    Craddock,FredB.;Hayes,JohnH.;Holladay,CarlR.;Tucker,GeneM.,PreachingThroughtheChristianYear,A(ValleyForge:TrinityPressInternational,1992)

    Gardner,RichardB.,BelieversChurchBibleCommentary:Matthew(Scottdale,Pennsylvania:HeraldPress,1990)

    Hagner,DonaldA.,WordBiblicalCommentary:Matthew14-28,Vol.33b(Dallas:Word,1995)

    Hanson,K.C.,Proclamation6:Pentecost1,SeriesA(Minneapolis:FortressPress,1995)

    Hare,DouglasR.A.,Interpretation:Matthew(Louisville:JohnKnoxPress,1993)

    Johnson,ShermanE.andButtrick,GeorgeA.,TheInterpreter'sBible,Vol.7(Nashville:Abingdon,1951)

    Keener,CraigS.,TheIVPNewTestamentCommentarySeries:Matthew,(DownersGrove,Illinois:InterVarsityPress,1997)

    Long,ThomasG.,WestminsterBibleCompanion:Matthew(Louisville:WestminsterJohnKnoxPress,1997)

    Morris,Leon,TheGospelAccordingtoMatthew(GrandRapids,Eerdmans,1992)

    Pfatteicher,PhilipH.,LectionaryBibleStudies:TheYearofMatthew,Pentecost1,StudyBook(Minneapolis:AugsburgPublishingHouse,1978)

    Senior,Donald,AbingdonNewTestamentCommentaries:Matthew(Nashville:AbingdonPress,1998)

    Soards,Marion;Dozeman,Thomas;McCabe,Kendall,PreachingtheRevisedCommonLectionary,YearA(Nashville:AbingdonPress,1993)

    Thayer,JosephHenry,AGreek-EnglishLexiconoftheNewTestament(NY:AmericanBookCompany,1889)

    VanHarn,RogerinVanHarn,Roger(ed.),TheLectionaryCommentary:TheologicalExegesisforSunday'sText.TheThirdReadings:TheGospels(GrandRapids:Eerdmans,2001)
圣经:玛 16:13-20
    圣经:玛16:13-20

    释经

    13-14节:人们说人子是谁?

    13耶稣来到了斐理伯的凯撒勒雅境内,就问门徒说:「人们说人子是谁?」14他们说:「有人说是洗者若翰;有人说是厄里亚;也有人说是耶肋米亚,或先知中的一位。」

    「耶稣来到了斐理伯的凯撒勒雅境内」(13节)。斐理伯的凯撒勒雅,位于加里肋亚海以北二十哩的赫尔孟山附近,处于外邦人世界的边界,主要是外邦人的城市。在最初,它是以崇拜巴耳神和牧神(Pan)见称。在耶稣时代,这里有一座凯撒庙。耶稣似乎要退到那里,以避开加里肋亚的群众,好能准备他的门徒踏上前往耶路撒冷的旅程(由19:1开始)──一个将以他的死亡和复活结束的旅程。

    「人们说人子是谁?」(13节)。耶稣拣选这外邦人的地方,更完整地向门徒揭示自己,也许给我们一个提示,就是他将在大委托(28:l9-20)中明确关注全世界。他没有把自己的身份告诉门徒,反而问他们,人们说人子是谁。人子是耶稣最经常用来识别自己的称呼(8:20;9:6;10:23;11:19;12:8,32;13:37,41;16:13,27;17:9,12,22;19:28;20:18,28;24:27,30,37,39;25:31;26:2,24,45,64)。这称呼的意思并不清晰。耶稣用这称呼,可能是因为它不含有与默西亚的称号有关的「包袱」。

    「有人说是洗者若翰;有人说是厄里亚;也有人说是耶肋米亚,或先知中的一位」(14节)。门徒(不仅是伯多禄)告诉耶稣人们的想法:

    ──洗者若翰,是被黑落德杀害的。若翰的出现是如此有力的,所以人们即使再看到他,也不会感到惊讶。的确,黑落德以为耶稣可能是复活了的若翰(14:2)。

    ──厄里亚先知,因为他要「在上主伟大及可怕的日子来临以前」再次出现(拉3:23)。

    ──耶肋米亚先知,因为他被人拒绝,也为耶路撒冷而哭。

    ──或先知中的一位。

    人们显然对耶稣抱有这样的想法,并认定他是先知。然而,当他们企图认出耶稣时,却从昔日的先知来考虑。是的,耶稣是先知,但他更是超越先知。他将如先知般挑战他们,但也会以新和出乎意料的方向引领他们。

    知道人们对耶稣的意见是有趣的,但是,耶稣的第一个问题纯粹是准备门徒回答第二个、最重要的问题(15节)。

    15-16节:你们说我是谁?

    15耶稣对他们说:「你们说我是谁?」16西满伯多禄回答说:「你是默西亚(希腊文:Christos),永生天主之子。」

    「你们说我是谁?」(15节)。当耶稣说「我」的时候,就是清楚指出,他是13节所提及的「人子。」

    真正的问题,就是门徒对耶稣有什么想法。当耶稣说「你们说我是谁?」的时候,「你们」既是强调的,也是复数的──不只是向伯多禄,而是向门徒们讲的(Boring,344)。人们有自由去相信他们本身对耶稣的想法,但是,耶稣谨慎地准备这些门徒去履行他的工作。他们已听过他的教训,又目睹他的奇迹。所以,他们对他的看法是重要的。

    「你是默西亚(希腊文:Christos)」(16节)。伯多禄以发言人的身份代表团体讲话。「默西亚与基督是同一个字,一个是希伯来字,另一个是希腊字,均为受傅之意,君王是藉傅油而封立的,直到今日仍是如此。默西亚,基督,受傅者是天主治理人类神圣的君王」(Barclay,151)。

    我们听到耶稣是默西亚,不会感到惊讶。本福音以「耶稣基督(默西亚)的族谱」(1:1)这句话开始,而直至现在,玛窦已几次采用「默西亚」一词(1:16-18;2:4;11:2)。我们不知道,门徒们在首次舍弃一切,跟随耶稣的时候,心里有什么想法。随著他们日复一日地跟随他,他们的明悟理应不断成长。然而,这是门徒首次承认耶稣的默西亚身份。

    「永生天主之子」(16节)。「耶稣不只是未来的审判者(人子),也不只是过去的长期期望的默西亚(基督);他是现在最重要的人,即是永生天主之子」(Bruner,571)。耶稣受洗时,我们首次听到他是天主子;天主宣布:「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3:17)。耶稣提到自己是「子」(11:27)。较早前,当耶稣步行海面和平息风浪的时候(14:33),门徒称他为天主子。

    「永生天主」正好相对于斐里伯的凯撒勒雅这地方的没有生命的偶像。

    伯多禄的声明要求承诺。「某人一旦说:『基督,』就必须跟随基督,不管将来的境况是怎么样」(Leuking,95)。

    17节:约纳的儿子西满,你是有福的

    17耶稣回答他说:「约纳(希腊文:Bariona)的儿子西满,你是有福的,因为不是肉和血启示了你,而是我在天之父。

    「约纳的儿子西满,你是有福的」(17节)。伯多禄承认耶稣是永生天主之子。现在,耶稣藉著承认西满为约纳的儿子作为回应,并给予他的祝福。在若望福音里,伯多禄的父亲是若望,而不是约纳(若1:42;21:15)。可能是「希腊文的拼写,是合法地把barJohanan(『若望的儿子』)作音译和缩写」(Blomberg)。要注意耶稣称他为西满,而西满的父亲可以透过这名字认出他来,不是耶稣刚才给他的新名字。

    「因为不是肉和血启示了你,而是我在天之父」(17节)。伯多禄不是因自己属灵的敏锐而得到这洞见。天主赐他对耶稣有这样的领悟。伯多禄的洞见是来自启宗,不是推论。

    18节:在这磐石上,我要建立我的教会

    18我再给你说:你是伯多禄(磐石)(希腊文:Petros),在这磐石(希腊文:petra)上,我要建立我的教会,阴间的门决不能战胜她。

    这民族已习惯视天主为磐石(创49:24;申32;撒上2:2;22;咏18;28;31;42;62;71;78;89;92等等)。依撒意亚也指亚巴郎和撒辣为石:「你们要细察那岩石,你们是从那上边凿下来的;要细察那石穴,你们是从那里挖出来的。你们要细察那岩石,你们是从那上边凿下来的;要细察那石穴,你们是从那里挖出来的」(依51:1-2)。考虑到这些联系,耶稣称伯多禄为磐石时,确实表扬了他。耶稣也在伯多禄身上放下很重的责任的负担。

    「在这磐石上」(18节)。天主教与基督教在解释这句话时有严重分歧。天主教徒把这句话解释为耶稣把伯多禄定为磐石,并在上面建立他的教会。他们理解伯多禄是首位罗马主教,也是历任教宗的第一位。

    传统的基督教解释是,这磐石是伯多禄的宣认,以及在这宣认背后的事实,即耶稣是基督、永生天主之子。基督教徒指出,在耶稣提及的两块磐石之间是有分别的──「你是伯多禄(磐石)(希腊文:Petros,阳性)」,在这磐石(希腊文:petra,阴性)上,我要建立我的教会。」他们认为耶稣是要作出这样的区别。然而,虽然新约是用希腊文写成,但耶稣几乎肯定采用阿拉美语的Cephas,这字本身是不甚适合上述的区别的。

    近年,基督教徒没有太不愿意承认伯多禄的特别地位,尽管他们就其意思上仍有别于天主教徒的解释:

    ──「否认耶稣在此表扬伯多禄并使他作教会的领袖,这是没有好处的」(Bruner,574)。

    ──「耶稣的意思是显而易见的:伯多禄是磐石、基础,他要在这磐石上建立教会……(然而)这不是一个关于宗座的故事;它是一个关于伯多禄和耶稣的故事,而对这段经文最合理的解释,就是耶稣确实指称伯多禄为磐石,即天主新子民的主要领袖」(Long,185-186)。

    ──「尽管希腊文的双关语必然要求把Petros改为petra,但是,自然地阅读这段经文……便会明白教会要在伯多禄这磐石上建立……尤其在过去,曾屡次企图否认这一点,支持那认为宣认本身就是磐石这观点……其主要动机似乎是基督教徒对罗马天主教徒用来证明教宗职有理的这段经文抱有偏见……但是,纵使承认本段经文的自然意义,即教会要在伯多禄这磐石上建立的,也既不确定宗座,也不认认教会,好像宗徒一?,要以耶稣作为它存在的基础。耶稣毕竟是建立者,宗徒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藉著他而做的」(Hagner)。

    ──「可幸的是,经历了多个世纪以来的争论,现在终于产生一个较合情合理的解释。一方面,有越来越多人接纳一个共识:耶稣应许要在其上建立教会的磐石,事实上就是伯多禄。另一方面,不同宗派的领袖大致上同意耶稣的话并没有决定由谁管理教会……为正确地理解经文,我们需要回忆伯多禄在16:13-20的职能。他是门徒团体的代表。因此,当伯多禄领袖束缚与释放的钥匙的时,他是代表著教会的。这就是说,19节的话并不赋予伯多禄在教会享有特别的权威,而是赋予教会在历史上享有特别的权威」(Gardner)。

    「我要建立我的教会」(18节)。正是耶稣建立教会。教会属于他。宗徒及其他基督徒是配角,但那些角色都是重要的。然而,耶稣才是主角。

    对某些学者来说,「教会」一词是绊脚石,因为他们肯定地指出,在耶稣讲这番话的时候,根本没有教会(希腊文:ekklesia)。然而,ekklesia是一个普通的字,可以指称任何的会众,所以没理由假设耶稣不用这个字,或者他不可能展望在他升天后会产生一个信友团体。

    「阴间的门决不能战胜她」(18节)。阴间是死人的住处。在此,这是「阴府或邪恶势力的比喻(参阅依38:10)」(Senior,191)。耶稣的话「暗示死亡本身袭击教会,但死亡不能压倒我们……教会将坚持下去,直至基督再来,而任何反对的势力,即使基督徒要殉道,抑或最后的假基督压迫……都不能阻止天主的目的在历史中获得最终的胜利」(Keener,272)。

    耶稣的比喻涉及门的其中一边。阴间的门阻止里面的人外出,以及外面的人闯进。它们堵塞死者,阻止他们逃走,也提防那些要救赎死者的人。然而,耶稣将以自己的复活来摧毁死亡的势力;他的复活是很多将要从死者中复活的信徒的初果(参阅格前15:23)。阴间的门抵挡不住基督的复活对它们的攻击。不但是基督,而是死者中所有蒙救?的人,将要再起来,充满信心地跨过那破烂的门。「上主的应许,并非基督徒不会走过地狱;而是地狱不会得胜,死亡的势力也没有最后决定权」(Long,186)。

    19节:我要将天国的钥匙交给你

    19我要将天国的钥匙交给你;凡你在地上所束缚的,在天上也要被束缚;凡你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被释放。」

    「我要将天国的钥匙交给你」(19节)。这些话是源自依22:22:「我要将达味家室的钥匙放在他肩上;他开了,没有人能关;他关了,没有人能开。」厄里雅金因而成了宫廷总管,负责早上开门,晚上关门,以及控制所有可通往王室的路。至于伯多禄,他的角色是在五旬节那天,为三千人开门(宗2)。虽然他起初抗拒向外邦人敞开大门,但天主将说服他接纳外邦人百夫长(宗10),而伯多禄将成为耶路撒冷议会的发言人,继续向外邦人敞开大门(宗15)。

    「凡你在地上所束缚的,在天上也要被束缚;凡你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被释放」(19节)。束缚和释放亦与教义和道德品行的裁决有关。「按照辣彼的语言,束缚和释放是宣布宣某些行为是被禁止的或准许的……其后,基督徒传统把原则发展至包括赦免或保留罪过(18:18;若20:23),但这不是原来的意义」(Johnson,453)。「释放」也暗示具有控制加入教会的权柄──以服务教义和伦理裁决为基础,从而禁止或接纳。「玛窦在此指出伯多禄为基督宗教的首席辣彼」(Hare,192),即就教义和品行作出艰难的决定。他「并不是变成小天主,但他的信德意味著他以天主的德能来负责承行主旨」(Soards)。「伯多禄是那以权威教导和解释的人,以致向别人开启天上的统治」(Martin)。在玛18:18,耶稣把这权柄及于整个门徒团体,说:「我实在告诉你们:凡你们在地上所束缚的,在天上也要被束缚;凡你们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被释放。」

    「『钥匙』成为与死亡势力交战的武器。死亡是有力的敌人,……(但)死亡在打斗时,它的一只手是绑在背后的。死亡不能通往天主的统治。凡教会束缚的,死亡不能释放;凡教会释放的,死亡不能束缚」(Brueggemann,460)。

    20节:他严禁门徒,不要对任何人说

    20他遂即严禁门徒,不要对任何人说他是默西亚。

    耶稣仍未准备门徒把他的秘密告诉世界。世界未准备听这秘密,,而门徒也未准备好准确地揭露这秘密。他们明白耶稣是默西亚,但他们以传统的战士-君王的角度来理解默西亚的身份。在21-28节,□稣要告诉门徒,可从他的默西亚身份期望些什么──他的死亡和复活──但伯多禄谏责他,结果遭到耶稣严厉的责备。在他们明白默西亚要承担什么以前,他不会容许门徒披露他的默西亚身份。直至他们看到复活的基督,他们不会真正明白的。这将会很快出现。在19:1,耶稣要展开前往耶路撒冷和十字架的旅程。

    参考书目

    Barclay,William,GospelofMatthew,Vol.2(Edinburgh:TheSaintAndrewPress,1957)

    Bergant,DiannewithFragomeni,Richard,PreachingtheNewLectionary,YearA(Collegeville:TheLiturgicalPress,2001)

    Blomberg,CraigL.,NewAmericanCommentary:Matthew,Vol.22(Nashville:BroadmanPress,1992)

    Boring,M.Eugene,TheNewInterpreter'sBible,Vol.VIII(Nashville:Abingdon,1995)

    Brueggemann,Walter;Cousar,CharlesB.;Gaventa,BeverlyR.;andNewsome,JamesD.,TextsforPreaching:ALectionaryCommentaryBasedontheNRSV——YearA(Louisville:WestminsterJohnKnoxPress,1995)

    Bruner,FrederickDale,Matthew:Volume2,TheChurchbook,Matthew13-28(Dallas:Word,1990)

    Craddock,FredB.;Hayes,JohnH.;Holladay,CarlR.;Tucker,GeneM.,PreachingThroughtheChristianYear,A(ValleyForge:TrinityPressInternational,1992)

    Gardner,RichardB.,BelieversChurchBibleCommentary:Matthew(Scottdale,Pennsylvania:HeraldPress,1990)

    Hagner,DonaldA.,WordBiblicalCommentary:Matthew14-28,Vol.33b(Dallas:Word,1995)

    Hanson,K.C.,Proclamation6:Pentecost1,SeriesA(Minneapolis:FortressPress,1995)

    Hare,DouglasR.A.,Interpretation:Matthew(Louisville:JohnKnoxPress,1993)

    Harrington,DanielJ.,S.J.,SacraPagina:TheGospelofMatthew(Collegeville:TheLiturgicalPress,1991)

    Johnson,ShermanE.andButtrick,GeorgeA.,TheInterpreter'sBible,Vol.7(Nashville:Abingdon,1951)

    Keener,CraigS.,TheIVPNewTestamentCommentarySeries:Matthew,(DownersGrove,Illinois:InterVarsityPress,1997)

    Long,ThomasG.,WestminsterBibleCompanion:Matthew(Louisville:WestminsterJohnKnoxPress,1997)

    Lueking,F.DeaninVanHarn,Roger(ed.),TheLectionaryCommentary:TheologicalExegesisforSunday'sText.TheThirdReadings:TheGospels(GrandRapids:Eerdmans,2001)

    Morris,Leon,TheGospelAccordingtoMatthew(GrandRapids,Eerdmans,1992)

    Pfatteicher,PhilipH.,LectionaryBibleStudies:TheYearofMatthew,Pentecost1,StudyBook(Minneapolis:AugsburgPublishingHouse,1978)

    Senior,Donald,AbingdonNewTestamentCommentaries:Matthew(Nashville:AbingdonPress,1998)

    Soards,Marion;Dozeman,Thomas;McCabe,Kendall,PreachingtheRevisedCommonLectionary,YearA(Nashville:AbingdonPress,1993)
圣经:玛 16:21-27
    圣经:玛16:21-27

    释经

    21节:耶稣必须上耶路撒冷去

    21从那时起,耶稣就开绐向门徒说明:他必须上耶路撒冷去,要由长老、司祭长和经师们受到许多痛苦,并将被杀,但第三天要复活。

    「从那时起,耶稣就开绐。」这句话跟4:17,即玛窦用来标志耶稣受完试探后的转变。当时,耶稣开始宣讲:「你们悔改罢!因为天国临近了。」现在,他开始向门徒说明:他要受苦和死亡。

    伯多禄刚宣认耶稣为默西亚,耶稣也因他的信德宣认而祝福他。然而,耶稣吩咐门徒不要对任何人说,因为他们仍未明白默西亚身份的意义。他们依然以为默西亚是战士-君王,好像达味一样。在21节,耶稣给他们概述应对默西亚有什么期望,而这正好是相反他们的期望。

    「耶稣就开绐向门徒说明。」他将再三告诉门徒,因为他们不能掌握到他的话。直至他们看到复活的基督,这个真理才开始突破他们先前的理解。

    「他必须(希腊文:dei)上耶路撒冷去。」Dei一字使人想到天主的旨意。耶稣必须上耶路撒冷,完成天主赋予的使命。他来是为拯救世界,而耶路撒冷对于他的使命是重要的。不去耶路撒冷,就是损害他要来做的一切。「在较早前先知们面临死亡的地点(参阅23:37),圣城将再次成为不神圣的城」(Gardner)。

    耶稣要「受到许多痛苦」(21节)。依53:4-6提出受苦仆人的概念,所以,对于门徒来说,这概念不应是完全陌生的──但它看来又似是这样。他们好像发现这个理想的政治候选人突然宣布,为达成他的目标,他必须先被刺杀(Long,189)。这概念不只是令人震惊,甚至是荒谬的。一个死人怎能救人?如果默西亚不能救自己,他怎能救人?如果死亡在某程度上是必要的,那么,为什么默西亚要接受十字架这不光彩的死亡,而不是光荣地战死沙场?

    耶稣「要由长老、司祭长和经师们」受苦。这三类人组成公议会,即犹太人的最高法院。这样,不是最坏的人要杀害耶稣,而是最好的精英要杀害他。他们没有法律权威来判处某人死刑,但会代表整个民族来决定耶稣必须死亡。他们将说服人民支持向耶稣施行死刑,也说服罗马人执行。

    「但第三天要复活。」耶稣预言自己的死亡,这是如此令人惊讶,以致好像一块磁石,吸住了我们的一切注意力。当耶稣预言他的复活时,门徒们可能已没有听到。他们仍集中于「被杀」这句话。「这也可以完全理解的。犹太著作很多时谈及死者的最终复活,但没有提到单一个殉道者的复活」(Hare,194)。

    22节:主,千万不可!

    22伯多禄便拉耶稣到一边,谏责他说:「主,千万不可!这事绝不会临到你身上!」

    「伯多禄便拉耶稣到一边,谏责他。」伯多禄刚才如此肯定地相信耶稣是默西亚,但不能明白这戏剧性的消息。他已顾及体面,把耶稣拉到一边来谏责,而不是公开谏责。伯多禄的谏责是友善的,但毕竟是谏责。

    尽管伯多禄称耶稣为主,但他待耶稣如一位需要帮助的主。他谏责耶稣,正如耶稣叱责风和海(8:26),和叱责魔鬼(17:18)一样,三处地方都采用同一个希腊字(epitimao)。伯多禄以最强烈的语言来驳斥耶稣的话。刚才把主奉为天主(16:16)的门徒,现在却违抗他。

    「当伯多禄谏责耶稣,他越过了作为门徒应有的界限。纠正老师是罕见的……而有些智者相信,即使在老师面前教授法律,也会遭到天谴……门徒『跟随』(玛8;22;9:9-10;10:38;19:21)老师,按字面的意思,他们在走路时因出于尊敬而保持在老师背后」(Keener,274)。

    我们不应因伯多禄未能明了而感到惊讶。「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基督:这为犹太人固然是绊脚石,为外邦人是愚妄」(格前1:23)。在十字架上的德能和智慧(格前1:24),要待伯多禄见过复活的基督后才看得到。

    23节:撒殚,退到我后面去!

    23耶稣转身对伯多禄说:「撒殚,退到我后面去!你是我的绊脚石,因为你所体会的,不是天主的事,而是人的事。」

    耶稣转过来与伯多禄面对面,这听来伯多禄一直在他后面。「撒殚,退到我后面去!」现在,耶稣要求伯多禄在精神上和在身体上退到他后面。

    耶稣的说话相似他结束在旷野受试探时,给撒旦的回应:「去罢!撒殚!」其中的分别是,耶稣命令撒殚离开,却便令伯多退到应有的位置,即在耶稣后面。这是门徒的位置──在师傅后面──跟随师傅。当伯多禄把耶稣拉到一边,谏责他,他就是走到耶稣前面,先发制人,企图带领耶稣走另一条路。站在耶稣面前,磐石顿时变成了绊脚石(希腊文:skandalon)。更糟糕的是,他变成了撒殚。「撒殚就是引领我们离开上主道路的力量」(Barclay,164),这正是伯多禄所做的──企图使耶稣偏离天主所给予的、要接受十字架的道路。

    「撒殚,退到我后面去!」在这次事件中,伯多禄变成了撒殚──试探者。正如撒殚企图说服耶稣走容易的路(把这些石头变成饼──以壮观的场面来表现自已──你俯伏朝拜我,我必把这一切交给你),现在,伯多禄呼吁耶稣放弃那导向十字架的狭路,而走上那导向……的大路。但是,耶稣经已教训我们,大路导入丧亡,但狭路则导向生命(7:13-14)。

    「因为你所体会的,不是天主的事,而是人的事。」那不是伯多禄的看法。伯多禄明白耶稣是默西亚,只不过企图阻止他在软弱的时刻破坏一切。伯多禄想默西亚成功。伯多禄对于使命的构想是曲解的,而他企图把自己的构想叠加在天主的构想之上。

    24-26节:谁若愿意跟随我

    24于是,耶稣对门徒说:「谁若愿意跟随我,该弃绝自己,背著自己的十字架来跟随我,25因为谁若愿意救自己的性命,必要丧失性命;但谁若为我的原故,丧失自己的性命,必要获得性命。26人纵然赚得了全世界,却赔上了自己的灵魂,为他有什么益处?或者,人还能拿什么作为自己灵魂的代价?

    「于是,耶稣对门徒说」(24节)。耶稣不再向伯多禄讲话。在马尔谷福音,他是向群众讲话。这个转变虽是微细却是重要的。玛窦描述耶稣的辣彼的角色,教导门徒认识门徒职的意义,并告诉他们,十字架就在前面,不仅为他,也是为他们的。

    耶稣叫门徒度受过训练的生活。「谁若愿意跟随我」(希腊文:theleiopisomouelthein)(24节)。这些门徒在较早前舍弃了一切,跟随耶稣。现在,耶稣邀请他们根据新的资料而重新评估自己的抉择。他们以为跟随耶稣,就是迈向光荣的道路,但他现在告诉他们,这是自我弃绝和十字架的路。

    「该弃绝自己,背著自己的十字架来跟随我」(24节)。耶稣所提到的弃绝自己并不于掌握。他首先提及弃绝自己,但这不过是开始。「只是舍弃东西并不使人成为基督徒;它只会使人空虚」(Boring,352)。耶稣也期望门徒背负十字架。十字架是一个人死亡的地方。故事的结局?

    这不是故事的结局!「谁若愿意救自己的性命(希腊文:psuchen),必要丧失性命;但谁若为我的原故,丧失自己的性命,必要获得性命」(25节)。在本福音,耶稣自起初已教导大逆转。他在山中圣训的首句话就是:「神贫的人是有福的。」现世的价值观并不适用于天国。在这里,天主赏报弃绝自己和背负十字架的人。天主的目的,不是要拒绝给我们生命,而是赐予生命。「耶稣不是反对我们的性命,而是反对过分关注自己的性命」(Bruner,593)。

    做门徒的意义是逐渐呈现。门徒在开始跟随耶稣时,并不完全理解做门徒的意义。现在,即使耶稣清楚指出有什么摆在前面,他们仍未能明白。耶稣已告诉他们,有什么展现在他们眼前,但他们仍未明白。耶稣已告诉他们,他必须「上耶路撒冷去,要由长老、司祭长和经师们受到许多痛苦,并将被杀,但第三天要复活」(21节)。无论如何,门徒不明了,而且在它发生时会感到惊讶。

    背负十字架的赏报,就是生命。耶稣说生命是什么意义?当我们首先开始背起十字架和跟随耶稣,基督徒生命就此开始,连带代价和赏报:

    ──谁愿意为基督的原故而丧失生命的,不会害怕死亡。

    ──谁认为基督比财富更加重要的,不会受物质主义的奴役。

    ──谁抗拒诱惑,会发觉自己在下一次诱惑出现时更加坚强。

    ──谁在诱惑前仍保持完整的,可以从容面对自己。

    ──谁愿意为了帮助有需要的人而牺牲自己的娱乐,将肯定自我的价值。

    但是,耶稣进一步警告我们,自私的人要度不圆满的生活。这里也有审判──天堂与地狱──的议题。耶稣给我们描述,这些人最终只会发觉已失去所拥有的一切,又得不到所需要的一切。我们想起拉匝禄与富翁的比喻(路16:19-31)──他们各自所经验的大逆转──分隔他们之间的鸿沟──富翁的绝望。

    27节:人子要同他的天使降来

    27因为将来人子要在他父的光荣中同他的天使降来,那时,他要按照每人的行为予以赏报。

    「因为将来人子要在他父的光荣中同他的天使降来」(27节)。在本福音里,人子是耶稣最普通的称号。他「要按照每人的行为予以赏报」(希腊文:tenpraxinautou)。这既是警告,也是应许。为那些企图保存生命和中饱私囊的人,这是警告。为那些愿意为了耶稣的原故事丧失性命的,这便是应许。玛25:31-46让我们知道,天主将按照我们给有需要的人的善行来审判我们。耶稣在这两段经文中清楚指出,我们的信德必须展现在善行之上。我们的救恩要视乎所作的善行。这概念重复在新约中出现(罗2:6;格后11:15;弟后4:14;伯前1:17;默2:23;18:6;20:12-23;22:12)。

    问题是:耶稣是否谈及第二次来临,抑或是其他事件。事实上,本福音可能是在耶稣复活几十年后成书的。这意味著玛窦知道,第二次降临不会在耶稣升天后不久发生的。经文所提出人子的来临,可能是指耶稣显圣容;因为显圣容就是紧接著本福音课的(17:1-8),因此,所指的也可能是耶稣复活,或五旬节,或耶路撒冷被毁。「耶稣所讲的来临,不大可能是第二次降来;他一直拒绝订下日子,而他也明确表示,他不知道末日在什么时候来到(24:36)」(Morris,434)。玛24:14也有启发性的,因为耶稣说,「天国的福音必先在全世界宣讲,给万民作证;然后结局才会来到。」

    参考书目

    Barclay,William,GospelofMatthew,Vol.2(Edinburgh:TheSaintAndrewPress,1957)

    Bergant,DiannewithFragomeni,Richard,PreachingtheNewLectionary,YearA(Collegeville:TheLiturgicalPress,2001)

    Blomberg,CraigL.,NewAmericanCommentary:Matthew,Vol.22(Nashville:BroadmanPress,1992)

    Boring,M.Eugene,TheNewInterpreter'sBible,Vol.VIII(Nashville:Abingdon,1995)

    Brueggemann,Walter;Cousar,CharlesB.;Gaventa,BeverlyR.;andNewsome,JamesD.,TextsforPreaching:ALectionaryCommentaryBasedontheNRSV——YearA(Louisville:WestminsterJohnKnoxPress,1995)

    Bruner,FrederickDale,Matthew:Volume2,TheChurchbook,Matthew13-28(Dallas:Word,1990)

    Craddock,FredB.;Hayes,JohnH.;Holladay,CarlR.;Tucker,GeneM.,PreachingThroughtheChristianYear,A(ValleyForge:TrinityPressInternational,1992)

    Gardner,RichardB.,BelieversChurchBibleCommentary:Matthew(Scottdale,Pennsylvania:HeraldPress,1990)

    Hagner,DonaldA.,WordBiblicalCommentary:Matthew14-28,Vol.33b(Dallas:Word,1995)

    Hare,DouglasR.A.,Interpretation:Matthew(Louisville:JohnKnoxPress,1993)

    Harrington,DanielJ.,S.J.,SacraPagina:TheGospelofMatthew(Collegeville:TheLiturgicalPress,1991)

    Johnson,ShermanE.andButtrick,GeorgeA.,TheInterpreter'sBible,Vol.7(Nashville:Abingdon,1951)

    Long,ThomasG.,WestminsterBibleCompanion:Matthew(Louisville:WestminsterJohnKnoxPress,1997)

    Lueking,F.DeaninVanHarn,Roger(ed.),TheLectionaryCommentary:TheologicalExegesisforSunday'sText.TheThirdReadings:TheGospels(GrandRapids:Eerdmans,2001)

    Keener,CraigS.,TheIVPNewTestamentCommentarySeries:Matthew,(DownersGrove,Illinois:InterVarsityPress,1997)

    Martin,ClariceJ.,Proclamation6:Pentecost2,SeriesA(Minneapolis:FortressPress,1995)

    Morris,Leon,TheGospelAccordingtoMatthew(GrandRapids,Eerdmans,1992)

    Senior,Donald,AbingdonNewTestamentCommentaries:Matthew(Nashville:AbingdonPress,1998)

    Soards,Marion;Dozeman,Thomas;McCabe,Kendall,PreachingtheRevisedCommonLectionary,YearA(Nashville:AbingdonPress,1993)
圣经:玛 18:15-20
    圣经:玛18:15-20

    释经

    15节:

    15「如果你的弟兄(希腊文:hoadelphossou)得罪了你,去,要在你和他独处的时候,规劝他;如果他听从(希腊文:akouse)了你,你便赚得了你的兄弟(希腊文:tonadelphossou)。

    「如果你的弟兄(希腊文:hoadelphossou)得罪了你。」「得罪了你」这句话并不见于某些较好的(较古老的、较可靠的)手抄本。如果我们剔除「得罪了你,」焦点便在于另一人的罪过上。如果我们包括这句话,所强调你就是罪过的性质──冒犯我们的罪。不管怎样,耶稣的话都是有意思的。假如我们意识到罪过,不管是否针对我,我们都有责任采取行动,并且,如可能的话,作出纠正。我们不是要说闲话或生闷气,而是正视。

    「去,…规劝他。」目的是帮助罪人抵抗罪恶。这暗示对抗的目的是要得回冒犯者,而不是把他赶得更远。正如保禄说:「如果见一个人陷于某种过犯,你们既是属神的人,就该以柔和(希腊文:praiotes)的心神矫正他」(迦6:1)。除非怀著柔和的心神,面对就似乎是弊多于利──成为另一次犯罪的机会。受得罪我们的人并不容易,所以,我们开始规劝前必须祈求恩宠。我们在邀得天主与我们一同处理之前,是不能期望有效地处理的。

    「去,要在你和他独处的时候,规劝他。」这是最谨慎的和最不具威胁的规劝。它保护冒犯者避免尴尬,在众人知道有关罪过之前,容许冒犯者改过。即使这纠正的方法要求所涉及的过错变得更广为人知,但冒犯者可被视为采取改正的行动,而不是面对过错被揭发。如果还有希望让冒犯者保持他的尊严,这第一步是可能的。

    有什么罪过得到这样的纠正?耶稣心里当然是想起严重的罪,否则,这三步过程是过火的,因为其潜在后果是开除一位兄弟/姊妹。有人会表明所有罪都是严重的,因为罪使我们与天主分隔──这也是真的。然而,有些罪更会败坏教会的名声,损害我们彼此的关系。保禄宗徒提出十分详细的指引:「其实,我写给你们的,是说:若有称为弟兄的,是淫荡的,或贪婪的,或拜偶像的,或辱骂人的,或酗酒的,或勒索人的,你们就不要同他交结;并且同这样的人,连一起吃饭也不可」(格前5:11)。「在这背景下,玛窦所描述的那个人的罪过,看来是立坏榜样的罪过,即故意藉教导而伤害其他基督徒的信仰,或者毫不悔改地和无耻地生活,相反天主的圣言和诫命」(Bruner,646)。

    那么,如果对方是得罪了我们,耶稣是否叫我们只为了大罪而正视冒犯者?我们在企图藉著面对冒犯者而解决较小的罪过时,是否受到限制?当然不是!较早前,玛窦记录了耶稣的这些话:「所以,你若在祭坛前,要献你的礼物时,在那里想起你的弟兄有什么怨你的事,就把你的礼物留在那里,留在祭坛前,先去与你的弟兄和好,然后再来献你的礼物」(5:23-24)。这情况刚好是相反的,是我们得罪了别人,但经文没有提及,我们只应在犯了严重的罪过时才采取主动。每当我们的兄弟或姊妹得罪了我们,不管是否有正当的理由,我们都应该采取主动。换句话说,我们可能没有犯任何过错,但我们的兄弟或姊妹被冒犯了,耶稣也期望我们主动地解决这情况。

    因此,如果我们的兄弟或姊妹得罪了我们,即使是微小的,但也适宜去到他/她那里。正如上文所指的,我们必须以柔和的心神,即谨慎地邀请圣神准备我们怀著爱心前去。

    在旧约和新约里,都有正对罪过的先例:

    ──「不可存心怀恨你的兄弟,应坦白劝戒你的同胞,免得为了他而负罪债。不可复仇,对你本国人,不可心怀怨恨;但应爱人如己:我是上主」(肋19:17-18)。

    ──「人子,我也这样立你作以色列家族的警卫;你听了我口中的话,应代我警告他们。为此,当我告诉恶人:『恶人,你必丧亡!』你若不讲话,也不警告恶人离开邪道,那恶人虽因自己的罪恶而丧亡,但我要由你手中追讨他的血债」(则33:7-8)。

    ──在涉及严重的性不道德的情况,保禄劝告教会「将这样的人交与撒殚,摧毁他的肉体,为使他的灵魂在主【耶稣】的日子上可以得救……你们务要把那坏人从你们中间铲除」(格前5:5,13)。

    ──在涉及游手好闲的人,保禄劝告基督徒「要远离一切游手好闲,或不按得自我们的传授生活的弟兄」(得后3:6)。

    ──「对异端人,在谴责过一次两次以后,就该远离他」(铎3:10)。

    ──「若有人来到你们中,不带著这个道理,你们不要接他到家中,也不要向他请安,因为谁若向他请安,就是有分于他的邪恶工作」(若二1:10-11)。

    ──参阅耶稣在默2:20-23的话。

    16节:另带上一个或两个人

    16但他如果不听,你就另带上一个或两个人,为叫任何事情,凭两个或三个见证人的口供,得以成立。

    这个凭两个或三个见证人的要求,是源自梅瑟法律的:「人无论犯了什么不义,什么罪恶,或什么过错,只凭一个见证,罪名不得成立;须凭两个或三个见证的口供,才可定案」(申19:15)。这保护人免受不公平的指控,也见于弟前5:19:「反对长老的控告,除非有两三个证人,你不可受理。」教会在执行纪律时要深思熟虑、谨慎和公正。

    申命纪的要求是,这两个或三个人是目击证人。然而,耶稣没有要求「一个或两个人」曾目睹原本的过失。他们反而与受冒犯的那一方前去,作为干预的证人──证实的确有作出干预并遵守有关程序。他们也增加一定程度的智慧──相比两个或三个人的劝告,我们较容易忽视一个人的意见。他们也可能有助被冒犯者从较不苛刻的角度来看对方的过错。他们甚至可能发现被冒犯的一方是真正的冒犯者。无论如何,其目的不是要埋怨某一方,而是消除罪过并使罪人复原。

    如果冲突未能在这第二次干预中得以解决,那么,「一个或两个人」将在教会面前作证人。他们的证言将有助教会了解问题并订出纠正的方法。

    17节:告诉教会

    17若是他仍不听从他们,你要告诉教会(希腊文:ekklesia);如果他连教会也不听从,你就将他看作外教人或税吏。

    「教会」(希腊文:ekklesia)所指的,可以是整个教会或地方会众。在这语境下,它所指的几乎肯定是地方的会众。

    「你就将他看作外教人或税吏。」这句出自耶稣的说话,听来是奇怪的,因为本祈祷描述耶稣向外邦人和税吏传教(8:5-13;11:16-19),甚至召叫一名税吏成为十二门徒之一(9:9-13)。然而,「在玛窦福音的其他地方,『外邦人』和『税吏』是不信者或局外人的代号,反映出玛窦的传统的犹太基督徒观点(参阅5:47;6:7,32;9:10;10:18;11:19;20:19)」(Senior,209-210)。

    「这里所设想的,不是孤立罪人,而是彻底地把关系重新定义。由这个角度来看,团体不再视那人为门徒,而是现世的某个人,仍未成为门徒的」(Gardner)。「它意味著不容许(那人)与教会分享公开的、合作的夥伴关系,甚至犹如正统的犹太人避开『卖国的』税吏或『不洁的』外邦人一样」(Bloomberg)。

    再一次,目的是恢复罪人的信德和教会的做法,但这次是透过严厉的纪律(尽管比某些宗教信仰所施行的砸石、殴打,和切断四肢的做法温和)。教会视那人为局外人──没有信仰的人──精神上已死的人。

    尽管教会看来好像是强迫冒犯者离开它的圈子,但事实上,只是公开承认冒犯者已把自己置身于局外──「除去葡萄树上经已死掉的枝条」(Keener,289)。希望冒犯者发觉自己置身于羊栈外,会激发他采取措施回归羊栈。虽然教会视冒犯者为外邦人或税吏,但玛窦的教会视外邦人和税吏为传教的对象。

    「保禄经已根据这个陈述而采用绝罚的原则(格前5:3-5,9-13;格后13:1-3),而直至目前为止,它仍是很多基督徒教会所采用的规则」(Johnson,473)。

    18-20节:凡你们在地上所束缚的

    18我实在告诉你们:凡你们在地上所束缚的,在天上也要被束缚;凡你们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被释放。19我实在告诉你们:若你们中二人,在地上同心合意,无论为什么事祈祷,我在天之父,必要给他们成就,20因为那里有两个或三个人,因我的名字聚在一起,我就在他们中间。」

    「我实在告诉你们」(18-19节)是强调说话的内容。

    「凡你们在地上所束缚的」(18节)。耶稣警告我们,我们不敢对教会很不屑。他在此把他前先给予伯多禄的权柄(16:19)交给教会。「束缚」和「释放」与禁止或准许的行动有关。它们亦与教会的成员身份有关-谁是或不是基督奥体的一部分。教会不敢任意使用这权柄,正如在接下来的那个不宽恕的仆人的比喻(18:23-35)所显示的。然而,耶稣给予教会权柄施行纪律,清楚期望他们会使用,并向他们保证,在天上也同样存在。

    Morris提出,「束缚」和「释于」都是将来完成时式。「耶稣不是赋予教会权柄,去作出一些将来要天主遵守的决定……他所说的是,教会回应天主的指引,便会作出经已在天上作出的决定」(Morris,469)。换句话说,天主容许我们,藉著圣神的工作,发现和承行天主的旨意。

    「因为那里有两个或三个人,因我的名字聚在一起」(20节)。「『因我的名字』是表示『在我的统治下』的另一种说法」(Hagner)。

    犹太人的敬礼要求有至少十个犹太成年人才组成一个minyan。米市纳说:「但是,如果有两个人坐在一起,而法律的话语又把他们连系起来,那么上主便临在他们中间」(Aboth3:2)。耶稣选择后者有关两个人的标准,没有提及成年男人。两个或三个!一个人可以单独祈祷,正如耶稣所示范的,但因耶稣的名而一起祈祷,则使祈祷的力量倍增。

    「我就在他们中间」(20节)。这「个说法非常接近辣彼的说法,即两个人一起研读梅瑟法律,则上主的光荣就在他们中间」(Hagner)。至于耶稣以「因我的名字」和「我就在他们中间」来代指,是「具有巨大的基督论含义」(Hagner)。耶稣具有天主的特权。

    在本章开始时,福音说,「人将称他的名字为厄玛奴耳,意思是:天主与我们同在」(1:23)。福音亦以耶稣应许同我们天天在一起来结束(28:20)。耶稣在此应许,那里有两个或三个人,因他的名字聚在一起,他就在他们中间。

    「基督临在的应许──即使只有两个或三个人在一起──是取自作出纪律决定的法律背境,并延伸为每个基督徒团体的祝福」(Craddock,433)。

    参考书目

    Barclay,William,GospelofMatthew,Vol.2(Edinburgh:TheSaintAndrewPress,1957)

    Bergant,DiannewithFragomeni,Richard,PreachingtheNewLectionary,YearA(Collegeville:TheLiturgicalPress,2001)

    Blomberg,CraigL.,NewAmericanCommentary:Matthew,Vol.22(Nashville:BroadmanPress,1992)

    Boring,M.Eugene,TheNewInterpreter'sBible,Vol.VIII(Nashville:Abingdon,1995)

    Brueggemann,Walter;Cousar,CharlesB.;Gaventa,BeverlyR.;andNewsome,JamesD.,TextsforPreaching:ALectionaryCommentaryBasedontheNRSV——YearA(Louisville:WestminsterJohnKnoxPress,1995)

    Bruner,FrederickDale,Matthew:Volume2,TheChurchbook,Matthew13-28(Dallas:Word,1990)

    Craddock,FredB.;Hayes,JohnH.;Holladay,CarlR.;Tucker,GeneM.,PreachingThroughtheChristianYear,A(ValleyForge:TrinityPressInternational,1992)

    Gardner,RichardB.,BelieversChurchBibleCommentary:Matthew(Scottdale,Pennsylvania:HeraldPress,1990)

    Hagner,DonaldA.,WordBiblicalCommentary:Matthew14-28,Vol.33b(Dallas:Word,1995)

    Hare,DouglasR.A.,Interpretation:Matthew(Louisville:JohnKnoxPress,1993)

    Johnson,ShermanE.andButtrick,GeorgeA.,TheInterpreter'sBible,Vol.7(Nashville:Abingdon,1951)

    Keener,CraigS.,TheIVPNewTestamentCommentarySeries:Matthew,(DownersGrove,Illinois:InterVarsityPress,1997)

    Long,ThomasG.,WestminsterBibleCompanion:Matthew(Louisville:WestminsterJohnKnoxPress,1997)

    Morris,Leon,TheGospelAccordingtoMatthew(GrandRapids,Eerdmans,1992)

    Senior,Donald,AbingdonNewTestamentCommentaries:Matthew(Nashville:AbingdonPress,1998)

    Soards,Marion;Dozeman,Thomas;McCabe,Kendall,PreachingtheRevisedCommonLectionary,YearA(Nashville:AbingdonPress,1993)
圣经:玛 18:21-35
    圣经:玛18:21-35

    释经

    21-22节:我该宽恕他多次?

    21那时,伯多禄前来对耶稣说:「主啊!若我的弟兄得罪了我,我该宽恕他多次?直到七次吗?」22耶稣对他说:「我不对你说:直到七次,而是到七十个七次。

    「主啊!若我的弟兄(希腊文:hoadelphosmou)得罪了我」(21节)。耶稣在别的地方处理教会以外的关系(「我却对你们说:你们当爱你们的仇」──5:44),但本福音课是关于宽恕基督徒兄弟姊妹。

    「我该宽恕他多次?」(21节)。伯多禄的问题是回应15-20节,即耶稣详细说明,当一个基督徒犯罪,应如何与他和好的程序。伯多禄提出一个十分实际的问题。门徒应宽恕到什么程度?

    在本故事的路加版本,耶稣说:「你们要谨慎!如果你的兄弟犯了罪,你就得规劝他;他如果后悔了,你就得宽恕他。如果他一天七次得罪了你,而又七次转向你说:我后悔了,你也得宽恕他」(路17:3-4)。在该版本中,宽恕要视乎对方忏悔而定。然而,15-20节清楚指出,如果罪人要继续在教会内生活,就必须忏悔和改变行为。至于耶稣所用来说明宽恕的比喻(23-25节),是有关两个负债者的故事,他们对仁慈的恳求构成某种忏悔。假设我们与忏悔的罪人交往,这看来是公平的。

    「直到七次吗?」(21节)。伯多禄没有听到耶稣的答案,反而提出自己的答案──七次。七次是慷慨的。辣彼的标准是三次,以亚1-2为基础──「为了……再三再四犯罪,我不收回成命」,这句话在那些篇章中重复了数次。这个观念是,天主宽恕三次犯罪,却惩罚第四次。伯多禄觉得耶稣想门徒达到更高的标准,于是把标准提高一倍,并再多加一次。

    此外,对于犹太人来说,「七」也是神圣的数字,象征「完美、圆满、丰沛、休息和完成」(Lockyer,968)。它也暗示无限──即一周的七天构成一个无尽的循环──所以,伯多禄的建议甚至比乍看时更慷慨。

    「我不对你说:直到七次,而是到七十个七次」(22节)。耶稣的答案推翻伯多禄谨慎的构思。在希腊文中,hebdomekontakishepta是含糊的,可以解作七十七或者七十乘七。无论如何,耶稣不是邀请我们保存记录,而是订立一个标准,按照这标准,记录已变得不实际。他不是给我们关于数学的教训,而是关于恩宠的教训。有谁能够一边作记录,一边真正宽恕他人七十七次──或七十个七次?有谁能够习惯地宽恕却没有变成一个宽宏大方的人?作记录不是宽恕,而是记录迈向放弃宽恕的那一天的进度。耶稣所提出的,是一个截然不同的建议。「七十个七次便是四百九十次:我们能够『在脑海中计算。』但耶稣所建议的,却是天上的算术:我们必须『在心中计算』」(Buttrick,475)。

    「七」和「七十七」这两个数字,是源自创4章的。在那里,天主宣告,凡杀加音的人,一定要受七倍的罚(15节),而拉默客却把它扩展,指出杀拉默客的受罚是七十七倍(24节)。如果玛18章所记载「七」和「七十七」的数字确实源自创4章的话,它们提出一个带有讽刺意味的转折。在创世纪,这些数字是表示惩罚和报复;在玛窦福音,它们所指的却是宽恕。

    耶稣的回应所引起很多严重的问题。难道耶稣要求我们完全任由一个毫不关心别人和毫不悔改的罪人摆布?我们可在15-20节中找到答案。在该段经文中,耶稣为我们与不悔改的兄弟或姊妹的来往勾画一个严紧的过程──一个可能导致绝罚的过程。耶稣清楚想我们认真处理严肃的问题,并在需要时施以强硬的纠正。15-20节的目标,就是是不悔改的罪人的纪律(也希望是重整)。21-35节是有关宽恕悔改的罪人。

    23-27节:把他释放了,并且也赦免了他的债

    23为此天国好比一个君王,要同他的仆人算账。24他开始算账的时候,给他送来了一个欠他一万『塔冷通』的,25因他没有可还的,主人就下令,要他把自己和妻子儿女,以及他所有的一切,都变卖来还债。26那仆人就俯伏在地叩拜他说:主啊!容忍我罢!一切我都要还给你。27那仆人的主人就动心把他释放了,并且也赦免了他的债。

    耶稣用这个比喻来加强他的宣讲。「我们要注意,这不是纯粹『去,照样做』的比喻,好像慈善的撒玛黎雅人的比喻那样。这是一个天国的比喻:『为此天国好比……』伯多禄的问题是从人性的角度来面对人性的问题。但这比喻则把宽恕扎根于天主的本性」(Hare,216)。

    「为此天国好比一个君王,要同他的仆人算账」(23节)。我们必须小心。这个比喻不是寓言,而且,如果我们太过着眼于比喻的细节,便会曲解耶稣的意思。例如,君王是代表天主,但他的一些行为──即下令仆人把妻子和儿女卖掉──都不像天主的。

    掌管的是一位君王。「天国是没有民主制度的。听来是很不惬意的,它是一个君主制度……在天国里只有一位兴盛……天国……在于天主旨意无与伦比的力量」(Brunner,59-60)。

    「他开始算账的时候,给他送来了一个欠他一万(希腊文:myrion)『塔冷通』的」(24节)。这笔债务──一万塔冷通──是多得数不清的。塔冷通是新约时代货币的最大单位,相等于六千德纳;而一个德纳又相等于一个普通工人的一天工资(20:2,13)。在希腊文中,「一万」(myrias)是最大的数字。当耶稣说:「一万塔冷通」时,他就是把最大单位的货币再乘以希腊文中最大的数字,所以,其得出的数目是难以想像的大──相等于一个工人的六千万日或二十万年的工资。「大黑落德统治范围每年收取的税款为九百塔冷通」(Boring,382)。

    但是,不管是一个塔冷通,或是一千,或是一万塔冷通,也没有什么关系,反正仆人都无望还清这笔款项。

    在本福音里,耶稣也在「天主经」中把罪看成是债。「宽免我们的罪债(希腊文:opheilemata),犹如我们也宽免得罪我们的人」(6:12)。

    「因他没有可还的,主人就下令,要他把自己和妻子儿女,以及他所有的一切,都变卖来还债」(25节)。君王下令仆人把妻子儿女和所有财物卖掉,这是当时的一个普遍的做法,但不是犹太人的做法。

    「主啊!容忍我罢!一切我都要还给你」(26节)。仆人的回应是急不暇择。他知道自己无力还债,但要争取时间。多一天的自由,就是少一天的痛苦,而且有谁知道──君王可能改变主意──或者,君王可能会死──或者有些未预见的事件可能扭转形势。

    「那仆人的主人就动心(希腊文:splanchnistheis)把他释放了,并且也赦免了他的债」(27节)。奇迹发生了。君王的决定超乎仆人的请求。他不仅给予多一点时间,甚至赦免这笔巨债。

    28-30节:把他下在监里

    28但那仆人正出去时,遇见了一个欠他一百『德纳』的同伴,他就抓住他,扼住他的喉咙说:还你欠的债!29他的同伴就俯伏在地哀求他说:容忍我罢!我必还给你。30可是他不愿意,且把他下在监里,直到他还清了欠债。

    「一个欠他一百『德纳』的同伴」(28节)。跟一万塔冷通相比,一百德纳是极微小的数量,但是用来应急的话,就是可观的数目。一百德纳相等于一个工人一百天的工资(参阅玛20:2)。但是,一个普通工人怎即时有那笔现金?

    「把他下在监里,直到他还清了欠债」(30节)。我们不能想像第一个刚才脱险的仆人是那么缺乏怜悯之心,但我们必须谨记,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一切内容都是为了效果而夸大。巨额和小额的债务,君王的怜悯与第一个仆人缺乏怜悯之间的对比。君王即使是重要的人物,日理万机,也能体会到第一个仆人绝望的境况,并愿意容许对方作出补救。但讽刺的是,那仆人只看到人家欠他的债,也不愿意宽免对方。第二个仆人在29节的恳求几乎跟第一个仆人在26节的恳求是一样的,但第一个仆人拒绝聆听。

    31-34节:把他交给刑役

    31他的同伴见到所发生的事,非常悲愤,遂去把所发生的一切告诉了主人。32于是主人把那仆人叫来,对他说:恶仆!因为你哀求了我,我赦免了你那一切的债;33难道你不该怜悯你的同伴,如同我怜悯了你一样吗?34他的主人大怒,遂把他交给刑役,直到他还清所欠的一切。

    「他的同伴见到所发生的事,非常悲愤」(31节)。「当农作物失收或其他情况迫使统治者宽免税项,他也能体谅人民的苦况而这样做……而人民倒过来也会宽免别人欠下的债务。这原则是众所周知的,第一个仆人也应理解」(Keener,292)。他的同伴「非常悲愤」(希腊文:lupeo),向主人(希腊文:kyrios)报告这不义的事件。

    「难道你不该怜悯你的同伴,如同我怜悯了你一样吗?」(33节)。「……这个比喻提供宽恕的神学的基础,来支持刚才要求伯多禄实践的宽恕的伦理;比喻将说明为什么稣可以要求我们无限地宽恕,因为我们已被无限地宽恕」(Brunner,657)。正如厄弗所书的作者说:「彼此相待,要良善,要仁慈,互相宽恕,如同天主在基督内宽恕了你们一样」(弗4:32)。

    「他的主人大怒,遂把他交给刑役,直到他还清所欠的一切」(34节)。「考虑到这笔债务的数目是如此庞大,监禁的刑期可能是终生的。这连同经文中所提及的刑役,可能暗示末世的惩罚」(Hagner)。

    我们藉天主的恩宠而得享救恩,但这个比喻警告我们,天主期望我们在与基督徒兄弟姊妹的关系中,至少一点儿的恩宠。君王「认为得蒙宽恕的人必须好像一个得蒙宽恕的人那般行动,即要宽恕别人」(Morris,476)。「假如我们的行为相反于我们领受的仁慈,不宽恕我们的兄弟姊妹,我们也置身于仁慈的范围以外」(Gardner)。

    35节:我的天父也要这样对待你们

    35如果你们不各自从心里宽恕自己的弟兄,我的天父也要这样对待你们。」

    耶稣突然不再讲述一个遥远的君王的故事,却直接向他的门徒──向我们──讲话。他重申他在山中圣训中的警告:「但你们若不宽免别人的,你们的父也必不宽免你们的过犯」(6:15)。

    「耶稣要求从心里宽恕(35节),心灵的态度怎能受理性的强制……宽恕与被宽恕本身是不能分割的」(Shuste,111)。唯有对于被宽恕抱有感激之心,我们才可能从心里宽恕别人。

    参考书目

    Barclay,William,GospelofMatthew,Vol.2(Edinburgh:TheSaintAndrewPress,1957)

    Bergant,DiannewithFragomeni,Richard,PreachingtheNewLectionary,YearA(Collegeville:TheLiturgicalPress,2001)

    Blomberg,CraigL.,NewAmericanCommentary:Matthew,Vol.22(Nashville:BroadmanPress,1992)

    Boring,M.Eugene,TheNewInterpreter'sBible,Vol.VIII(Nashville:Abingdon,1995)

    Brueggemann,Walter;Cousar,CharlesB.;Gaventa,BeverlyR.;andNewsome,JamesD.,TextsforPreaching:ALectionaryCommentaryBasedontheNRSV——YearA(Louisville:WestminsterJohnKnoxPress,1995)

    Bruner,FrederickDale,Matthew:Volume2,TheChurchbook,Matthew13-28(Dallas:Word,1990)

    Brunner,Emil,SowingandReaping:TheParablesofJesus(London:TheEpworthPress,1964)

    Craddock,FredB.;Hayes,JohnH.;Holladay,CarlR.;Tucker,GeneM.,PreachingThroughtheChristianYear,A(ValleyForge:TrinityPressInternational,1992)

    Gardner,RichardB.,BelieversChurchBibleCommentary:Matthew(Scottdale,Pennsylvania:HeraldPress,1990)

    Hagner,DonaldA.,WordBiblicalCommentary:Matthew14-28,Vol.33b(Dallas:Word,1995)

    Hare,DouglasR.A.,Interpretation:Matthew(Louisville:JohnKnoxPress,1993)

    Johnson,ShermanE.andButtrick,GeorgeA.,TheInterpreter'sBible,Vol.7(Nashville:Abingdon,1951)

    Keener,CraigS.,TheIVPNewTestamentCommentarySeries:Matthew,(DownersGrove,Illinois:InterVarsityPress,1997)

    Long,ThomasG.,WestminsterBibleCompanion:Matthew(Louisville:WestminsterJohnKnoxPress,1997)

    Lockyer,HerbertSr.(Gen.Ed.),Nelson'sIllustratedBibleDictionary(Nashville:ThomasNelson,1986)

    Morris,Leon,TheGospelAccordingtoMatthew(GrandRapids,Eerdmans,1992)

    Senior,Donald,AbingdonNewTestamentCommentaries:Matthew(Nashville:AbingdonPress,1998)

    Shuster,MargueriteinVanHarn,Roger(ed.),TheLectionaryCommentary:TheologicalExegesisforSunday'sText.TheThirdReadings:TheGospels(GrandRapids:Eerdmans,2001)
圣经:玛 20:1-16
    圣经:玛20:1-16

    释经

    1-16节:雇工的比喻

    这个比喻「纠正那支配先前的经文的奖赏概念。这比喻令我们感到不快;它挑战我们的正义感」(Hare,231)。「在一个活泼生动,甚至是招人讨厌的故事里,所描写的恩宠的性质,无可避免地让读者质疑:那个主人真是公平吗?难道工作了整天的佣工的怨言不合理吗?」(Brueggemann,494)。

    这个比喻相似荡子/长兄的比喻(路15)。在两个比喻中,给那不堪当的人显示恩宠,触怒了那些以为自己是堪当的人。然而,比喻中的荡子是那么讨人喜欢。当我们读那个比喻时,我们很高兴荡子获得仁慈的对待,而长兄的愤怒则令我们感到讨厌。

    但是,雇工的比喻并非如此。当我分担那整天工作的工人的愤怒。「天主的恩宠是如此一视同仁,取消了先前假设的特权,使所有领受者变成平等的」(Brueggemann,495)。我们不想平等!我们想成为首位!我们不想仁慈(天主所白白施予的),而是正义(我们赚取得来的)加上仁慈。如果天主平均地分施仁慈,那么,整天工作的我们将走在那些迟来的人的前面。我们将获得所赚取的一份,还要加上可观的奖金。然而,讽刺的是,相比天主的恩宠,我们所赚取得来的,却是微不足道的。

    1-7节:天国好像……

    1「天国好像一个家主,清晨出去为自己的葡萄园雇工人。2他与工人议定一天一个『德纳』(希腊文:denarioutenhemeran),就派他们到葡萄园里去了。3约在第三时辰(希腊文:tritenhoran),又出去,看见另有些人在街市上闲立著,4就对他们说:你们也到我的葡萄园里去罢!凡照公义该给的,我必给你们。5他们就去了。约在第六和第九时辰(希腊文:hektenkaienatenhoran),他又出去,也照样作了。6约在十一时辰(希腊文:tenhendekaten),他又出去,看见还有些人站在那里,就对他们说:为什么你们站在这里整天闲著?7他们对他说:因为没有人雇我们。他给他们说:你们也到我的葡萄园里去罢!

    这个比喻开始得非常好。一个家主清晨出去为自己的葡萄园雇工(1节)。即使他有管事人(8节),但仍亲自往街市去。他与可工作的人议定了合理的工资(一个德纳)之后,便聘请他们,而他们也前去工作(2节)。

    随著时间过去,家主还额外前往街市四次,并雇用工人。他约在第三时辰(希腊文:peritritenhoran)又出去(3节)。按照犹太人的计算,每一天是在日落开始的,而工作的日子由日出开始,并分为十二个时候,至于每个时辰的长短,则随著季节的变化而不同。第三时辰大概相等于现今的早上九时。他在第六和第九时辰(中午和下午三时)再出去,而他的最后一次行程,是在第十一时辰(下午五时)开始的。

    家庭似乎集中于工人的需要多于葡萄园的收成。他最后一次出去的时候,他问没有工作的工人:「为什么你们站在这里整天闲著?」(6节)。当他们回答,是因为没有人雇他们,他便派他们到自己葡萄园里去(7节)。有些认为家人是企图赶快收割,但经文没有提及这一点。

    那些较主动的工人大概很早便前往街市找工作,而那些较迟去的工人,则可能是较不进取。大多数雇主避免聘用迟来的人,除非他们极之需要。然而,这位家主雇用他看到的每一个人──充满恩宠的时刻。

    那些在早前获聘用的人都有清晰的契约。他们将获得一个德纳,即一天的工资(2节)。至于那些在第三、第六和第九时辰雇用的工作,家主答应照公义给予工资(4节)。至于在第十一时辰雇用的工人,则没有提及金钱(7节)。

    8-12节:那些最先雇的前来,心想自己必会多领

    8到了晚上,葡萄园的主人对他的管事人说:你叫工人来,分给他们工资,由最后的开始,直到最先的。9那些约在第十一时辰来的人,每人领了一个『德纳』。10那些最先雇的前来,心想自己必会多领;但他们也只领了一个『德纳』。11他们一领了,就抱怨家主,12说:这些最后雇的人,不过工作了一个时辰,而你竟把他们与我们这整天受苦受热的同等看待。

    「到了晚上」(8节)。梅瑟法律(肋19:13及申24:15)要求在一天结束的时候给予工资。

    「你叫工人来,分给他们工资,由最后的开始,直到最先的」(8节)。耶稣曾说,在后的要成为在先的(19:30),并会再说一次(20:16)。我们将在这个比喻中看到的。

    「那些约在第十一时辰来的人」(9节)。最后来的工人,即使只工作了一个时辰,却得到一个德纳,即一整天的工资。「这些『最后』的人……相似被耶稣邀请进入天国的税吏和娼妓(参阅21:31)」(Hagner)。

    我们听不到其他工人抱怨。他们察觉到家主的慷慨,急不及待想看看自己有多少工资。耶稣没有提及那些在第三、第六和第九时辰雇用的人得到多少工资,但大概是一个德纳吧。如果是这样,他们众人都享有红利,但随著管事人召来较早聘用的人,红利也变得越来越少。

    「那些最先雇的前来」(10节)。这些工作了整天的工人也获得一个德纳,正是他们议定的工资,没有额外的奖金。就在那时刻,他们抱怨了(11-12节)。他们不是抱怨应领受更多钱,而是「你竟把他们(后来的人)与我们这整天受苦受热的同等看待」(12节)。这些早起的人在一个充满竞争的世界努力工作,期望最终能领先那些没有早起的人。他们一早列队,整天在炎热的天气下工作,却发现自己与这些在第十一时辰才来的无赖在一起,不禁感到生气。

    「这个比喻是令人不安的,因为它的目的是要挑战和推翻传统的价值观,包括玛窦的宗教读者所怀有的正义感和公平感,因此,玛窦选择保存它并在这里加插它」(Boring,393)。宗教精英(包括伯多禄和十二宗徒──参阅19:27)必须知道,即使平凡的门徒,亦会领受完全的恩宠。他们也必须明白到,他们本身是恩宠的领受者,而不是为赚取奖金的工人。「人预期要毫无保留地献身于天主的旨意,而在天主这方面,则慷慨地赐予人恩宠,以致不能是应得的」(Johnson,493)。但是,「功绩的道理是多么顽固!我们多么为自己的『工作』而感到骄傲!我们是如何盲目地提出自己合法性,来抗议天主白白施予的恩宠!我们对罪人是多么没有爱心!」(Buttrick,493)。

    但是,耶稣的故事也许比乍看来是更公正的。「难道迟受雇比早受雇──把一天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花在毫无结果的等待之上──真是大成功?难道整天在炎热中辛劳工作,或忍受一阵阵的热风……真的比随著太阳下山而没有希望吃饭来得更坏?」(Shuster,114)。

    所以,我们必须问:难道在没有基督,没有信德,没有祈祷,没有希望的情况下度大部分的生命,并只在最后的日子付出作门徒的代价是更好的吗?想像那些在临终时找到基督的人受到更好的「待遇」,都反映出我们没有真正重视我们与基督之间的关系──我们重视彩虹尽头下的一缸金子,而不是认识耶稣所带来的喜乐。这样的门徒就好像只按照价格标而重视伟大的艺术,未能欣赏艺术使生命更加丰富。

    耶稣刚才说:「凡为我的名,舍弃了房屋、或兄弟、或姊妹、或父亲、或母亲、或妻子、或儿女、或田地的,必要领取百倍的赏报,并承受永生」(19:29)。做忠信的门徒,其最终的赏报就是永生,而且没有匮乏。天国不是一个零和游戏。当耶稣赐给那些较不堪当的人永生,他也没有从较堪当的人身上取走任何东西。正如一首古老的歌曲说,在天主的国里,我们所有的一切,就是「山顶上的一座房子。」我们无须作灵性的竞争,因为我们的赏报,就如能够得到的那么好。对于好竞争的人来说,这是很难学习的教训。

    13-15节:因为我好,你就眼红吗?

    13他答覆其中的一个说:朋友!我并没有亏负你,你不是和我议定了一个『德纳』吗?14拿你的走罢!我愿意给最后来的和给你的一样。15难道不许我拿我所有的财物,行我所愿意的吗?或是因为我好,你就眼红吗?(希腊文:hoophthalmossouponerosestinhotiegoagathoseimi)

    「朋友!我并没有亏负你」(13节)。家主称抱怨的人为「朋友。」尽管他们是不领情的,但他没有称他们为忘恩负义的人。他向后来的人显示恩惠,现在也给早来的人显示恩惠。

    「你不是和我议定了一个『德纳』吗?」(13节)。他们议定了惯常的工资,也获得该数目的金钱。家人没有欺骗他们,却完全按他们之间的协议支付他们。

    「拿你的走罢!我愿意给最后来的和给你的一样」(14节)。这里没有严厉的审判,唯有恩宠。家主没有因早来的工人抱怨而惩罚他们,但承认他们所接受的德纳是他们的财物。他们可自由拿走。他们所不能够做的,就是要求家主如何处理余下的金钱。如果家主选择尤其慷慨对待在第十一时辰前来的工人,他会这样做──而且他确实这样做。

    然后,家主说:「难道不许我拿我所有的财物,行我所愿意的吗?或是因为我好,你就眼红吗?」(15节)。这两个问题构成本比喻的中心。其答案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家主可按自己的意愿处理自己的金钱。第二,整天工作的工人是眼红的。他们为了领先而付出代价。他们在清早起来,在热日下工作了一整天,但是,家主拒绝认承他们的勤奋,提升他们在后来的人之上。他们是按照世界的规则,但家主是按照天国的规则。

    「我们突然清楚看到这些最先来的工人的贫乏。在比喻中的每个人都获得天国的财富……(但是)站在那里的最先来到的工人,虽然浸淫在天主的仁慈里,却坚持抓住他们小小的契约,并抱怨应该得到更多雨水」(Long,226)。如果我们仔细地观察,也会在那批不高兴的群众身上看到自己的面孔。

    16节:最先的将会成为最后的

    16这样,最后的,将成为最先的,最先的将会成为最后的。」

    这比喻的结束跟开始是一样的(19:30)。这是大逆转。「藉著恩宠,最后的成为最先的;由于傲慢,最先的要成为最后的」(Bruner,726)。

    参考书目

    Barclay,William,GospelofMatthew,Vol.2(Edinburgh:TheSaintAndrewPress,1957)

    Bergant,DiannewithFragomeni,Richard,PreachingtheNewLectionary,YearA(Collegeville:TheLiturgicalPress,2001)

    Blomberg,CraigL.,NewAmericanCommentary:Matthew,Vol.22(Nashville:BroadmanPress,1992)

    Boring,M.Eugene,TheNewInterpreter'sBible,Vol.VIII(Nashville:Abingdon,1995)

    Brueggemann,Walter;Cousar,CharlesB.;Gaventa,BeverlyR.;andNewsome,JamesD.,TextsforPreaching:ALectionaryCommentaryBasedontheNRSV——YearA(Louisville:WestminsterJohnKnoxPress,1995)

    Bruner,FrederickDale,Matthew:Volume2,TheChurchbook,Matthew13-28(Dallas:Word,1990)

    Craddock,FredB.;Hayes,JohnH.;Holladay,CarlR.;Tucker,GeneM.,PreachingThroughtheChristianYear,A(ValleyForge:TrinityPressInternational,1992)

    Gardner,RichardB.,BelieversChurchBibleCommentary:Matthew(Scottdale,Pennsylvania:HeraldPress,1990)

    Hagner,DonaldA.,WordBiblicalCommentary:Matthew14-28,Vol.33b(Dallas:Word,1995)

    Hare,DouglasR.A.,Interpretation:Matthew(Louisville:JohnKnoxPress,1993)

    Johnson,ShermanE.andButtrick,GeorgeA.,TheInterpreter'sBible,Vol.7(Nashville:Abingdon,1951)

    Keener,CraigS.,TheIVPNewTestamentCommentarySeries:Matthew,(DownersGrove,Illinois:InterVarsityPress,1997)

    Long,ThomasG.,WestminsterBibleCompanion:Matthew(Louisville:WestminsterJohnKnoxPress,1997)

    Morris,Leon,TheGospelAccordingtoMatthew(GrandRapids,Eerdmans,1992)

    Senior,Donald,AbingdonNewTestamentCommentaries:Matthew(Nashville:AbingdonPress,1998)

    Shuster,MargueriteinVanHarn,Roger(ed.),TheLectionaryCommentary:TheologicalExegesisforSunday'sText.TheThirdReadings:TheGospels(GrandRapids:Eerdmans,2001)

    Soards,Marion;Dozeman,Thomas;McCabe,Kendall,PreachingtheRevisedCommonLectionary,YearA(Nashville:AbingdonPress,1993)

    Thayer,JosephHenry,AGreek-EnglishLexiconoftheNewTestament(NY:AmericanBookCompany,1889)
圣经:玛 21:28-32
    圣经:玛21:28-32

    释经

    28-32节:你们以为怎样?

    28「你们以为怎样?从前有一个人,有两个儿子,他对第一个说:孩子!你今天到葡萄园里去工作罢!29他回答说:主(希腊文:kyrie),我去。但他却没有去。30他对第二个也说了同样的话,第二个却答应说:我不愿意。但后来悔悟过来,而又去了。31二人中那一个履行了父亲的意愿?」他们说:「后一个。」耶稣对他们说:「我实在告诉你们:税吏和娼妓要在你们以先进入天国,32因为若翰来到你们这里履行了正义,你们仍不相信他,税吏和娼妓倒相信了;至于你们,见了后,仍不悔悟去相信他。」

    耶稣提出第二条问题:「你们以为怎样?」(28节)。这些宗教领袖回避有关耶稣的权柄的问题,但他们不能回避这故事,因为故事的要点是很明显的。当他们未能回答,这故事和他们的反应谴责他们。

    这个比喻只见于玛窦福音,勾划出两个对天主召叫的回应。第一个儿子说,「主,我去」,但他却没有去。第二个儿子说,「我不愿意,」但后来改变了主意,做了应做的事。两个儿子都是违反了「孝敬父母」(出20:12)的诫命。但那一个的罪是更严重?

    31-32节清楚显示税吏和娼妓是第二个儿子,而司祭长和长老是第一个儿子。当洗者若翰呼吁人民悔改,税吏和妓女悔改了,也受了洗。他们很容易悔改,因为他们的罪过是明显的。然而,宗教领袖不愿意承认悔改的需要,并拒绝了若翰的呼吁。他们也拒绝耶稣。

    在29节,第一个儿子说,「主(希腊文:kyrie),我去」,但他却没有去。我们想起耶稣较早前在本福音说,「不是凡向我说『主啊!主啊!』(希腊文:kyrie)的人,就能进天国;而是那承行我在天之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天国」(7:21)。

    对于天主的子民来说,服从每时每地都是问题。「『教会工作』如何容易变成纯粹维持制度……我们表示要去葡萄园,但与其收割葡萄,我们把时间花在沿途的路上重新铺设石块」(Hare,248)。信友常常容易变得自满──但喜讯就是,罪人常是悔改和得救的候选人。

    「我们的比喻是针对教义的原教旨主义,即告诉人相信正确的真理是得救的途径,没有任何道德的成分。此外,也针对情绪化的宗教复兴主义,即只寻求回应,而不是生命」(Bruner,765)。

    「我实在告诉你们」显示以下说话的重要性。「税吏和娼妓要在你们以先进入天国」(31节)。税吏和娼妓是罪人的代号──那些处于可敬的宗教准则以外的人。「这些人的生活态度使他们与那种宗教仪式隔绝,而对一些好像法利塞人的人来说,这种宗教仪式就是宗教的核心」(Morris,537)。福音并不是天主忽视罪人们的行为,而是他们知道自己的罪过,所以成为悔改和救恩的候选人。相反地,宗教的精英自以为神圣,却发现几乎不可能面对自己的罪恶的现实。

    「因为若翰来到你们这里履行了正义,你们仍不相信他」(32a)。「履行了正义」是闪语的措词,相似「正义的坦途」(咏23:3)。若翰的「讯息和洗礼为全以色列揭示了成为天主正义的团体的途径……面对这项挑战,令人惊讶的事情发生了:先前拒绝的人却相信若翰(他们悔改并受洗),而先前接纳的人却漠视他」(Gardner)。

    「至于你们,见了后,仍不悔悟去相信他」(32b)。「耶稣进一步把犹太的领袖与第二个、起初不服从的儿子对照,指出他们并不像那个儿子,他们没有『后来悔悟过来』……并藉著相信若翰而作出适当的回应」(Hagner)。

    「要正确了解这个比喻有一个要点,它并不是真正去称赞什么人。它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两种极不完全之人的图画……这故事中没有一个儿子会带给父亲完全的喜乐,……可是到最后,那个顺服的儿子远比另一个儿子好得多」(Barclay,286)。

    参考书目

    Allison,DaleC.inVanHarn,Roger(ed.),TheLectionaryCommentary:TheologicalExegesisforSunday'sText.TheThirdReadings:TheGospels(GrandRapids:Eerdmans,2001)

    Barclay,William,GospelofMatthew,Vol.2(Edinburgh:TheSaintAndrewPress,1957)

    Bergant,DiannewithFragomeni,Richard,PreachingtheNewLectionary,YearA(Collegeville:TheLiturgicalPress,2001)

    Blomberg,CraigL.,NewAmericanCommentary:Matthew,Vol.22(Nashville:BroadmanPress,1992)

    Boring,M.Eugene,TheNewInterpreter'sBible,Vol.VIII(Nashville:Abingdon,1995)

    Brueggemann,Walter;Cousar,CharlesB.;Gaventa,BeverlyR.;andNewsome,JamesD.,TextsforPreaching:ALectionaryCommentaryBasedontheNRSV——YearA(Louisville:WestminsterJohnKnoxPress,1995)

    Bruner,FrederickDale,Matthew:Volume2,TheChurchbook,Matthew13-28(Dallas:Word,1990)

    Craddock,FredB.;Hayes,JohnH.;Holladay,CarlR.;Tucker,GeneM.,PreachingThroughtheChristianYear,A(ValleyForge:TrinityPressInternational,1992)

    Gardner,RichardB.,BelieversChurchBibleCommentary:Matthew(Scottdale,Pennsylvania:HeraldPress,1990)

    Hagner,DonaldA.,WordBiblicalCommentary:Matthew14-28,Vol.33b(Dallas:Word,1995)

    Hare,DouglasR.A.,Interpretation:Matthew(Louisville:JohnKnoxPress,1993)

    Johnson,ShermanE.andButtrick,GeorgeA.,TheInterpreter'sBible,Vol.7(Nashville:Abingdon,1951)

    Keener,CraigS.,TheIVPNewTestamentCommentarySeries:Matthew,(DownersGrove,Illinois:InterVarsityPress,1997)

    Long,ThomasG.,WestminsterBibleCompanion:Matthew(Louisville:WestminsterJohnKnoxPress,1997)

    Morris,Leon,TheGospelAccordingtoMatthew(GrandRapids,Eerdmans,1992)

    Senior,Donald,AbingdonNewTestamentCommentaries:Matthew(Nashville:AbingdonPress,1998)

    Soards,Marion;Dozeman,Thomas;McCabe,Kendall,PreachingtheRevisedCommonLectionary,YearA(Nashville:AbingdonPress,1993)

    Thayer,JosephHenry,AGreek-EnglishLexiconoftheNewTestament(NY:AmericanBookCompany,1889)
圣经:玛 21:33-43
    圣经:玛21:33-43

    释经

    33-41节:恶园户的比喻

    33「你们再听一个比喻罢!从前有一个家主(希腊文:oikodespotes),培植了一个葡萄园,周围围上篱笆,园内掘了一个榨酒池,筑了一个守望台,把它租给园户,就离开了本国。34快到收果子的时节(希腊文:hokairostonkarpon),他打发仆人到园户那里去收果子。35园户拿住了仆人,将一个鞭打了,将一个杀了,将另一个用石头砸死了。36他再打发一些仆人去,人数比以前还多;园户也一样对待了他们,37最后他打发自己的儿子到他们那里去,说:他们会敬重我的儿子。38但园户一看见是儿子,就彼此说:这是继承人;来!我们杀掉他,我们就能得到他的产业。39于是他们拿住他,把他推到园外杀了。40那么,当葡萄园的主人(希腊文:kurios)来时,他要怎样处置那些园户呢?」41他们回答说:「要凶恶地消灭那些凶恶的人,把葡萄园另租给按时给他缴纳出产(希腊文:karpous)的园户。」

    「你们再听一个比喻罢」(33节)。这是在三个唯一见于三部对观福音的比喻之一,其余两个比喻是:撒种的比喻(13:1-23)和芥子的比喻(13:31-32)。

    恶园户的比喻是寓言,即故事中的每个元素(人物、物件和事情)都具有隐含的或象征的意义:

    ──家主/主人是天主

    ──葡萄园是以色列民族

    ──园户是以色列人或他们的领袖

    ──仆人是先知

    ──儿子是耶稣

    ──其他的园户很可能是教会,尽管有些学者提出其他意见

    我们一旦明白这些代号,意义就变得清楚。

    ──天主与以色列订立盟约(培植了一个葡萄园)

    ──天主派遣先知(他的仆人),但遭园户(以色列民)杀害(参阅列上19:10,14;编下24:18-22;36:15-16;宗7:51-53;玛23:29-39)

    ──天主派遣他的儿子(耶稣),但也遭园户(以色列民)杀害

    ──天主消灭原先的园户(审判以色列)。从玛窦在第一世纪的角度来看,这意味著耶路撒冷在公元70年被毁,是在本福音成书前几年发生的。

    ──天主把葡萄园租给其他「按时给他缴纳出产」的园户(教会)。

    听到这个比喻的人,会想起依5:1-2的比喻:家主种植了一个葡萄园,筑了一座守望台,凿了一个榨酒池──耶稣在他的故事利用了每一个元素(33节)。

    ──在依撒意亚先知书,主人「原希望它(葡萄园)结好葡萄,却结了野葡萄」──令人失望的葡萄就是以色列民。因此,主人撤去它的篱笆,拆毁它的围墙,命令云彩不再在它上降下时雨(依5:5-6)。

    ──在耶稣的故事,其结果不是拆毁葡萄园,而是把它「另租给按时给他缴纳出产的园户」(41节)。

    「葡萄园的比喻是玛窦的基督论,把耶稣置于救恩史的背境下。耶稣跟著天主派遣到以色列的先知的行列,但作为默西亚和天主子,他具有独特和决定性的解角色……因此,耶稣向以色列实践的使命,包括他的死亡和复活,是按照圣经的权威而降下」(Senior,241-242)。

    「快到收果子的时节(希腊文:hokairostonkarpon)」(34节)。在41节,司祭长和长老说,「要凶恶地消灭那些凶恶的人,把葡萄园另租给按时给他缴纳出产(希腊文:touskarpous)的园户。」然后,在43节,耶稣说,「为此,我对你们说:天主的国,必由你们中夺去,而交给结果子(karpous)的外邦人。」

    这几节经文三次强调「果子」,反映出这个字在本福音中的重要性(也参阅3:8;3:10;7:17-18;12:33;13:23及21:19)。对玛窦而言,「果子」包含一个人的生命的产物。犹太人的领袖未能结出好果子,所以被剥夺权利,而葡萄园则交给将会结好果子的教会。

    「快到收果子的时节,他打发仆人到园户那里去收果子」(34节)。这是新的葡萄园,所以,主人不能期待最初的几年会有很多果子。然而,重要的是,他在收租(或产物的一部分)这方面表现他的勤奋,因为米市纳(Mishnah)容许人「如果能够显示出他们拥有某葡萄园三年而没有引起争议,便可以给葡萄园一个名称(Mishnah,B.Bat.3:1)。家主正在藉收租而建立自己的地位」(Morris,540)。相比集的数额,家主收租并重建自己的拥有权这事实更为重要。

    「园户拿住了仆人,将一个鞭打了,将一个杀了,将另一个用石头砸死了。他再打发一些仆人去」(35-36节)。在此,故事显得夸张,因为在现实生活,家主会派士兵来惩罚园户。然而,这是一个关于天主的恩宠的故事,所以夸张的手法是适合的。

    这暗示以色列如何对待天主的先知。他们用石头砸死匝加利亚(编下24:21)──殴打耶肋米亚,给他加上脚镣(耶20:2)──杀害先知乌黎雅(耶26:21-23)──并「杀了那些警戒他们,劝他们归顺于你(天主)的先知」(厄下9:26)。(也参阅玛5:12;23:29-37)。

    「最后他打发自己的儿子到他们那里去,说:他们会敬重我的儿子」(37节)。家主打发自己的儿子,相信园户会敬重他的儿子。然而,园户看到的是一个好机会:如果他们杀掉了继承人,他们便可继承葡萄园。如果他们在葡萄园里杀害他,那里的土地便会变成不洁,污染葡萄园的产物,所以,他们把他推到园外杀了。这个在葡萄园的谋杀,相称于耶稣死于耶路撒冷城外的哥耳哥达(27:33)──「因此耶稣为以自己的血圣化人民,就在城门外受了苦难」(希13:12)。

    「这里再没有跟耶稣与那些密谋杀害他的犹太人之间的相似之处。犹太人不承认耶稣为儿子或继承人,他们也没有预料如果除掉了耶稣,会得到些什么。他们反对耶稣,是因为视他为危险的江湖骗子,必须阻止他的欺骗。但是,比喻无需在每一点与它所象征的指示物相一致」(Hagner)。

    「那么,当葡萄园的主人(希腊文:kurios)来时,他要怎样处置那些园户呢?」(40节)。33节的「家主」(oikodespotes)变成了40节的「主人」(kurios)。「当葡萄园的主人(kurios)来时」赋予40节一个末世的特色──使我们想起基督第二次来临。

    「他们回答说:「要凶恶地消灭那些凶恶的人,把葡萄园另租给按时给他缴纳出产的园户」(41节)。在本节里,司祭长和长老因告诉耶稣应如何对待那些恶园户时,他们已是向自己施行审判。玛窦是在耶路撒冷于公元70年被毁后撰写本福音的,当然把这审判跟该次事件以及外邦人的召叫连系起来。

    42-43节:屋角的基石

    42耶稣对他们说:「『匠人弃而不用的石头,反而成了屋角的基石(希腊文:kephalengonias);那是上主的所行所为,在我们眼中,神妙莫测』的这句经文,你们没有读过吗?43为此,我对你们说:天主的国,必由你们中夺去,而交给结果子的外邦人(希腊文:ethnei)。」

    「匠人弃而不用的石头,反而成了屋角的基石」(42节)。耶稣引述咏118:22-23。被人弃而不用的石头,即被钉十字架的基督,将成为天主的新建筑物屋角的基石。在一座实质的建筑物里,「屋角的基石」所指的,可以是支持两堵墙壁的角石──或者是拱顶的基石。在旧约中,「屋角的基石」是「作为一种隐喻,来形容天主给他的人民的安慰(依28:16)。在弗2:20……教会好比一座建筑物,它的基础是宗徒和先知,而角石是基督」(Myers,238)。

    儿子和角石是双关语。耶稣是说阿拉美语,而阿拉美文的「儿子」(ben)(37-38节)与石(eben)(42节)组成头韵,把儿子和石连系起来。

    在43节,耶稣对宗教领袖说:「天主的国,必由你们中夺去,而交给结果子的外邦人(希腊文:ethnei)。」耶稣「预见一个由门徒组成的新团体,履行天主命令的工作。与其说是耶稣预示天主的工作由犹太人转移到外邦人,倒不如说他预示教会取代以色列,而教会将结合犹太人和外邦人」(Blomberg)。

    「耶稣在此所预见的新天国子民的特质,就是结出丰硕的果实……耶稣对于未来天主子民的最重要渴望,就是度门徒的生活(神学它为圣德或圣化;耶稣称它为遵守他的教导和承行天父旨意)」(Bruner,771)。

    为总结42-43节:「被人拒绝并被处死的天主子,成了一个新和忠信的团体被举扬的元首。那些反对他的人,在过程中毁灭自己,站在他的毁灭的审判之下」(Gardner)。这些经文是给我们的警告。天主要求算帐的日子将要来到,而这石头,原意是给我们提供稳固的基础,将粉碎那些未能与它建立正确关系的人。

    参考书目

    Barclay,William,GospelofMatthew,Vol.2(Edinburgh:TheSaintAndrewPress,1957)

    Bergant,DiannewithFragomeni,Richard,PreachingtheNewLectionary,YearA(Collegeville:TheLiturgicalPress,2001)

    Blomberg,CraigL.,NewAmericanCommentary:Matthew,Vol.22(Nashville:BroadmanPress,1992)

    Boring,M.Eugene,TheNewInterpreter'sBible,Vol.VIII(Nashville:Abingdon,1995)

    Brueggemann,Walter;Cousar,CharlesB.;Gaventa,BeverlyR.;andNewsome,JamesD.,TextsforPreaching:ALectionaryCommentaryBasedontheNRSV——YearA(Louisville:WestminsterJohnKnoxPress,1995)

    Bruner,FrederickDale,Matthew:Volume2,TheChurchbook,Matthew13-28(Dallas:Word,1990)

    Craddock,FredB.;Hayes,JohnH.;Holladay,CarlR.;Tucker,GeneM.,PreachingThroughtheChristianYear,A(ValleyForge:TrinityPressInternational,1992)

    Gardner,RichardB.,BelieversChurchBibleCommentary:Matthew(Scottdale,Pennsylvania:HeraldPress,1990)

    Hagner,DonaldA.,WordBiblicalCommentary:Matthew14-28,Vol.33b(Dallas:Word,1995)

    Hare,DouglasR.A.,Interpretation:Matthew(Louisville:JohnKnoxPress,1993)

    Johnson,ShermanE.andButtrick,GeorgeA.,TheInterpreter'sBible,Vol.7(Nashville:Abingdon,1951)

    Keener,CraigS.,TheIVPNewTestamentCommentarySeries:Matthew,(DownersGrove,Illinois:InterVarsityPress,1997)

    Long,ThomasG.,WestminsterBibleCompanion:Matthew(Louisville:WestminsterJohnKnoxPress,1997)

    Marty,PeterW.inVanHarn,Roger(ed.),TheLectionaryCommentary:TheologicalExegesisforSunday'sText.TheThirdReadings:TheGospels(GrandRapids:Eerdmans,2001)

    Morris,Leon,TheGospelAccordingtoMatthew(GrandRapids,Eerdmans,1992)

    Myers,AllenC.,TheEerdmansBibleDictionary(GrandRapids:WilliamB.EerdmansPublishingCompany,1987)

    Senior,Donald,AbingdonNewTestamentCommentaries:Matthew(Nashville:AbingdonPress,1998)

    Soards,Marion;Dozeman,Thomas;McCabe,Kendall,PreachingtheRevisedCommonLectionary,YearA(Nashville:AbingdonPress,1993)

    Thayer,JosephHenry,AGreek-EnglishLexiconoftheNewTestament(NY:AmericanBookCompany,1889)
圣经:玛 22:1-14
    圣经:玛22:1-14

    释经

    1-10节:婚宴的比喻

    1耶稣又开口用比喻对他们说:2「天国好比一个国王,为自己的儿子办婚宴。3他打发仆人去召被请的人来赴婚宴,他们却不愿意来。4又派其他的仆人去,说:你们对被请的人说:看,我已经预备好了我的盛宴,我的公牛和肥畜都宰杀了,一切都齐备了,你们来赴婚宴罢!5他们却不理:有的往自己的田里去了,有的作自己的生意去了;6其余的竟拿住他的仆人,凌辱后杀死了。7国王于是动了怒,派自己的军队消灭了那些杀人的凶手,焚毁了他们的城市。8然后对仆人说:婚宴已经齐备了,但是被请的人都不配。9如今你们到各路口去,凡是你们所遇到的,都请来赴婚宴。10那些仆人就出去到大路上,凡遇到的,无论坏人好人,都召集了来,婚宴上就满了坐席的人。

    这寓言的代号如下:

    ──国王是天主。

    ──儿子(2节)是耶稣。

    ──被请的客人(3节)是以色列民。

    ──首批仆人(3节)是先知。

    ──第二及第三批仆人(4,8节)是基督徒传教士。

    ──被焚毁的城市(7节)是耶路撒冷。

    ──坏人好人(10节)是教会的成员,包括正义的和不义的人。

    ──婚宴礼服(11-12节)是正义。

    这个比喻跟先前的恶园户的比喻(21:33-41)之间,有一些相似之处。在两个比喻中,天主的人物(家主/国王)提供一些美好的东西(葡萄园/婚宴)。他然后打发仆人去传递一个讯息(收果子/参加婚宴),而人民(园户/被邀的人)虐待并杀害仆人(犹太人先知/基督徒福传者)。天主的人物坚持打发其他仆人,但他们也继续遭到虐待。于是,天主的人物惩罚原来的受益人,把利益(葡萄园/婚宴)转给其他人。天主人物的儿子以不同的方式出现于两个比喻中。

    路加的版本(14:15-24)「较为简单直接,没有暴力和复杂的情节,而这些情节正是玛窦的比喻的特色」(Brueggemann,522)。

    这显然不只是一个国王与婚宴的故事。这是救恩史的故事,其中天主派遣先知和基督徒传讯者,有些被拒绝,另有些获接纳。

    「耶稣又开口用比喻对他们说」(1节)。「他们」是指司祭长和法利塞人(21:45)。

    「天国好比一个国王,为自己的儿子办婚宴」(2节)。婚宴(2节)比喻我们将在天国与基督同享的默西亚宴席(依25:6-8)。

    「他打发仆人去召被请的人来赴婚宴」(3节)。「福音……总是以天主为了我们利益的行动作开始。我们不是第一;没有采取主动;我们不是事物的中心……天主,而且唯有天主,才可准备这个婚宴」(Brunner,42-43)。

    婚宴一旦准备好,主人发出第二个通知。我们可以假设较早前已发出第一次邀请,而这是第二次通知。时候已到。

    「他们却不愿意来」(3节)。客人未能前来参加婚宴,不但导致浪费食物,也使主人家丢脸。「在最后一刻才拒绝参加宴会,为任何文化都是不礼貌的。在中东地区,此举被视为对主人的公开侮辱」(Bailey,95)。

    被邀的宾客没有提出任何理由,只是纯粹拒绝邀请。接受一个将要举行的晚宴的邀请是一回事──原则上接纳邀请。无论如何,这样的接纳没有给他们带来不便,而且获得邀请也是荣誉。但是,现在要放下工作,更衣,前往宴会,却是截然不同的事。现在,邀请要求行动,他们只看到其中的不便。

    「又派其他的仆人去,说:你们对被请的人说:看,我已经预备好了我的盛宴,我的公牛和肥畜都宰杀了,一切都齐备了,你们来赴婚宴罢」(4节)。国王透过动人的呼吁,希望说服被邀的人来参加婚宴。这个情节是夸张的。在现实,国王不会尝试说服人们参加他的宴会,却惩罚那些拒绝前来的人。然而,这是一个有关天主的恩宠的故事,所以手法可以是夸张的。

    「他们却不理」(5节)。不理会国王的邀请,此举是侮辱国王,会招致麻烦。受侮辱的国王必定惩罚犯冒他的人。

    「有的往自己的田里去了」(5节)。使他们分心的,不是坏事,而是好事。他们的问题不是饮酒或嫖妓,而是日常生活。诱惑时常用有益健康的外衣来掩饰。事实上,我们花时间在那些我们认为是重要的事。天主想成为首位(6:33)。

    「其余的竟拿住他的仆人,凌辱后杀死了」(6节)。这使人想起先知──天主的传讯者──时常被以色列民杀害(列上19:10,14;编下24:18-22;36:15-16;宗7:51-53;玛5:12;23:29-39)。有些被邀的人不理会国王的邀请,这已经是很坏的事。「其余的」甚至作出暴力的叛乱。

    「国王于是动了怒,派自己的军队消灭了那些杀人的凶手,焚毁了他们的城市」(7节)。玛窦是在耶路撒冷于公元70年被毁后撰写福音的,说明这次毁灭是天主对以色列民的审判。「法利塞人陈腐的宗教与撒杜塞人陈腐的世故并非无害」(Buttrick,515)。

    国王打发第三批仆人,吩咐他们,「凡是你们所遇到的,都请来赴婚宴」(9节)。另一个选择,就是没有宾客──空无一人的宴会厅──没有舞蹈──没有庆祝。国王藉惩罚那些拒绝邀请的人来补偿部分荣誉,但是,除非他能够以快乐的婚宴来介绝新郎和新娘,他的名誉仍是危险的。这要求宾客,且要很多宾客。如果国王不能以高尚的人来坐满礼堂,他会以「每个人」──凡是前来的人──来坐满。

    「凡是……」包括外邦人。在本福音,从起初已有多处暗示邀请将超越以色列。耶稣的族谱包括客纳罕人辣哈布,以及摩阿布人卢德。玛窦然后谈及贤士从东方来朝拜圣婴(玛2:1-12)。本福音亦以耶稣的任命──「你们要去使万民成为门徒」(28:19)。期间,玛窦包括这一系列比喻──二子的比喻(21:28-32)──恶园户的比喻(21:33-41)──婚宴与婚宴礼服的比喻(22:1-14)──都揭示以色列的不忠,以及把邀请及于外邦人。

    然而,「玛窦不认为基督徒团体……自动取代以色列作为天主的子民──因为对于以色列及犹太人基督徒团体而言,做真正门徒的准则都是相同的」(Senior,246)。保禄提出那一点,当他问,「莫非天主摈弃了自己的人民吗?」──并回答,「断然不是!」(罗11:1)。他谈及犹太人,说:「照召选来说,由于他们祖先的缘故,他们仍是可爱的,因为天主的恩赐和召选是决不会撤回的」(罗11:28-29)。

    仆人把「坏人好人,都召集了来,婚宴上就满了坐席的人」(10节)。「坏人好人」反映玛窦时代的教会,正是面对一些基督徒的问题,就是他们未能在生活中见证自己与基督的关系。玛窦也在莠子的比喻(13:24-30,36-43)和撒网的比喻(13:47-50)中处理教会内的罪人的问题。玛窦关注忠信的基督徒的生活,也见于他记录耶稣所讲的话:

    ──「我告诉你们:除非你们的义德超过经师和法利赛人的义德,你们决进不了天国」(5:20)。

    ──「不是凡向我说『主啊!主啊!』的人,就能进入天国;而是那承行我在天之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天国」(7:21)。

    ──「为此,我对你们说:天主的国,必由你们中夺去,而交给结果子的外邦人」(21:43)。

    「耶稣用(这个)比喻来解释他为什么走到罪人和不虔敬的人那里」(Johnson,515)。玛窦的教会仍是以犹太人为人,但有越来越多外邦人加入。所以,这为玛窦的教会是重要的。

    会堂并不欢迎罪人与无信仰的人。事实上,身体或精神上有残障的人也被拒绝会堂之外(Burner,776)。教会发现热心的听众,但他们在别处并不受欢迎。其结果是很多教会成员是那些被视为不理想的同伴。在很多情况下,他们是粗鲁的或没教养的。在某些情况下,他们的行为完全不肖似基督。玛窦对于这些「有罪的」人出现在教会而感到烦恼,这事实可见于本福音一些地方。

    这个比喻以故事的形式,概述天主与犹太人和教会的关系。它提醒我们,天主邀请我们参加喜乐的宴席,那么,如果我们拒绝邀请,便会错过这份喜乐。比喻承认教会充满好人与坏人。它暗示一个警告:天主要严厉惩罚那些拒绝邀请的人。我们可以假设,如果我们拒绝做真门徒的邀请,天主亦会采取同样的行动。

    11-14节:婚宴礼服的比喻

    11国王进来巡视坐席客人,看见在那里有一个没有穿婚宴礼服的人,12便对他说:朋友,你怎么到这里来,不穿婚宴礼服?那人默默无语。13国王遂对仆人说:你们捆起他的手和脚来,把他丢在外面的黑暗中;在那里要有哀号和切齿。14因为被召的人多,被选的人少。」

    「国王进来巡视坐席客人,看见在那里有一个没有穿婚宴礼服的人」(11节)。未能穿着礼服的情况并不普遍。其他客人显然是穿了礼服,而这人是没有穿着得体。

    「朋友,你怎么到这里来,不穿婚宴礼服?」(12节)。在本福音,耶稣曾三次使用「朋友」一词(20:13;22:12;26:50)。每一次都是讽刺的转折;耶稣没有用「朋友」来称呼真正的朋友。

    「那些倾向于沉迷于恩宠,把圣化跟成义分割,可能因国王的问题而感到震惊」(Craddock,475)。

    那么,宾客可在哪里得到礼服?耶稣没有告诉我们。也许宾客有时间来准备。也许主人提供礼服?无论理由是什么,其他客人显然恰当地回应,但这个客人却没有。国王显然认为这错误是严重和故意的冒犯。考虑到国王代表天主,我们也可以肯定,他的审判是真实的。「这个人好像国王邀请的首批客人一样,都是以侮辱来回应恩宠」(Keener,325)。

    在基督徒的语境下,婚宴礼服有什么意义?耶稣没有告诉我们,但可参考10节的「坏人好人」,以及玛窦所关注的义行(参阅10节),婚宴礼服相等于义行(也参阅默19:8:「这细麻衣就是圣徒们的义行」)。

    这样,问题看来就是圣化──藉著圣神的德能使圣德日益增长──义德──门徒的生活。「正如新约中其他有关衣服的比喻,这礼服也代表在领洗时穿上基督(4:24;哥3:10),属于天国的人应该穿上怜悯的心肠、仁慈、谦卑、良善和含忍(哥3:12)」(Long,247)。「门是开著的,可是门的开著,并不是为让罪人依然故我,却为要使他成为圣人」(Barclay,298)。这比喻警告我们,天主不再接纳不义的人的叛逆,正如他不会接纳拒绝邀请的人的叛逆。

    「你们捆起他的手和脚来,把他丢在外面的黑暗中;在那里要有哀号和切齿」(13节)。本福音有几处地方提及可怕末世惩罚,其特质是哀号和切齿。这都是耶稣告诉我们的(13:42,50;24:51;25:30)。

    「因为被召(希腊文:kletoi)的人多,被选(希腊文:eklektoi)的人少(希腊文:oligoi)」(14节)。「Eklektoi……一字在玛窦福音和保禄书信中的意义是相反的;在保禄的书信,这个字是用来肯定救恩……『保禄指示基督徒要度相被选者「相称」的生活,但玛窦吩咐他们生活的方式要确他们最终列于被选的人当中』」(Mohrlang,quotedinBruner,778-779)。

    「被选的人少」(14节)。「『少』(oligoi)在此很可能……理解为具有闪语的含意,即『比……更少』」(Hagner)──或者「比全部为少」(Blomberg)。这节经文「不应被视为预测得救与受罚的人的比例。其目的并非使基督徒受惊,以为统计的结果是针对他们,而是鼓励他们勉力度基督徒生活」(Hare,252)。

    参考书目

    Bailey,KennethE.,ThroughPeasantEyes:ALiteral-CulturalApproachtotheParablesofJesus(GrandRapids:WilliamB.EerdmansPublishingCo.,1976)

    Barclay,William,GospelofMatthew,Vol.2(Edinburgh:TheSaintAndrewPress,1957)

    Bergant,DiannewithFragomeni,Richard,PreachingtheNewLectionary,YearA(Collegeville:TheLiturgicalPress,2001)

    Blomberg,CraigL.,NewAmericanCommentary:Matthew,Vol.22(Nashville:BroadmanPress,1992)

    Boring,M.Eugene,TheNewInterpreter'sBible,Vol.VIII(Nashville:Abingdon,1995)

    Brueggemann,Walter;Cousar,CharlesB.;Gaventa,BeverlyR.;andNewsome,JamesD.,TextsforPreaching:ALectionaryCommentaryBasedontheNRSV——YearA(Louisville:WestminsterJohnKnoxPress,1995)

    Bruner,FrederickDale,Matthew:Volume2,TheChurchbook,Matthew13-28(Dallas:Word,1990)

    Brunner,Emil,SowingandReaping:TheParablesofJesus(London:TheEpworthPress,1964)

    Craddock,FredB.;Hayes,JohnH.;Holladay,CarlR.;Tucker,GeneM.,PreachingThroughtheChristianYear,A(ValleyForge:TrinityPressInternational,1992)

    Gardner,RichardB.,BelieversChurchBibleCommentary:Matthew(Scottdale,Pennsylvania:HeraldPress,1990)

    Hagner,DonaldA.,WordBiblicalCommentary:Matthew14-28,Vol.33b(Dallas:Word,1995)

    Hare,DouglasR.A.,Interpretation:Matthew(Louisville:JohnKnoxPress,1993)

    Johnson,ShermanE.andButtrick,GeorgeA.,TheInterpreter'sBible,Vol.7(Nashville:Abingdon,1951)

    Keener,CraigS.,TheIVPNewTestamentCommentarySeries:Matthew,(DownersGrove,Illinois:InterVarsityPress,1997)

    Klein,LeonardR.inVanHarn,Roger(ed.),TheLectionaryCommentary:TheologicalExegesisforSunday'sText.TheThirdReadings:TheGospels(GrandRapids:Eerdmans,2001)

    Long,ThomasG.,WestminsterBibleCompanion:Matthew(Louisville:WestminsterJohnKnoxPress,1997)

    Morris,Leon,TheGospelAccordingtoMatthew(GrandRapids,Eerdmans,1992)

    Senior,Donald,AbingdonNewTestamentCommentaries:Matthew(Nashville:AbingdonPress,1998)

    Soards,Marion;Dozeman,Thomas;McCabe,Kendall,PreachingtheRevisedCommonLectionary,YearA(Nashville:AbingdonPress,1993)

    Thayer,JosephHenry,AGreek-EnglishLexiconoftheNewTestament(NY:AmericanBookCompany,1889)
圣经:玛 22:15-21
    圣经:玛22:15-21

    释经

    15-17节:给凯撒纳税,可以不可以?

    15那时,法利塞人去商讨怎样在言谈上叫耶稣入圈套。16他们遂派自己的门徒和黑落德党人到他跟前说:「师傅,我们知道你是真诚的(希腊文:alethes),按真理教授天主的道路,不顾忌任何人,因为你不看人的情面(希腊文:ougarblepeiseisprosoponanthropon)。17如今请你告诉我们:你以为如何?给(希腊文:dounai)凯撒纳税,可以不可以?」

    「那时,法利塞人去商讨怎样在言谈上叫耶稣入圈套」(15节)。他们在12:14也企图这样做。他们知道耶稣是难以对付的敌人,所以总想避免不成功的对峙。我们可以想像他们提出、修饰和放弃不同的问题,直至找到一个是没有答案的。

    「他们遂派自己的门徒……到他跟前」(16节)。法利塞人派自己的问题去问耶稣。如果这些门徒──外行人──可以占耶稣的上风,那么,门徒的低微地位会增加他们的胜利。如果门徒未能占耶稣的上风──不大可能考虑到他们那极好的问题──法利塞人本人也不会感到尴尬。对法利塞人而言,这是一个好策略的行动,但也是懦弱的。

    「和黑落德党人」(16节)。我们对黑落党人的认识不多。只有这里以及谷3:6;12:13提过,而世俗文学更从没有记载。他们的名称暗示他们支持黑落德王及他与罗马人的联盟。这使他们与法利塞人产生冲突,因为他们与黑落德的关系并不惬意,亦因纳税的问题而不满他。但是,这次法利塞人与黑落德党人因反对耶稣而联合一起。

    「师傅,我们知道你是真诚的(希腊文:alethes),按真理教授天主的道路,不顾忌任何人,因为你不看人的情面」(16节)。提问者以恭维的话作开场白,告诉耶稣他是真诚的,他的教导是可靠的,而他不会为了迎合权势而限制自己的教导。这里是讽刺的,因为他们的意向只是「奉承耶稣。」这可达到两个目标。首先,他们承认耶稣的特别地位,藉此可以避免疏离在场聆听的群众。他们似乎是得体和恭敬的,看来只是就一个扰人的宗教问题而向权威寻求忠告。其次,这样奉承可能使耶稣降低他的防卫,使他容易受攻击。讽刺的是,他们原本想利用讨好的说话作为纵控的技俩,但事实上,他们所讲的却是真的。耶稣是真诚的。他的教导是可靠的。他不顾忌有权势的人。

    「可以不可以?」(17节)──换句话说,它是否符合梅瑟法律?他们承认耶稣是伟大师傅的地位,是为了迫使他回答他们的问题。

    「给凯撒纳税,可以不可以?」(17节)。问题中的税项是指人头税,即犹大于公元六年成为罗马行省后初次实施的税项。人头税比关税导致更多的反对,部分原因是缴纳关税的人可看到实际的益处,即他们获准运输和接收货物。但是,人头税并没有跟可见的利益连系,它纯粹消失于君王的钱箱里。尽管缴纳的金额不是高得令人受不了,但也非微不足道。税款是一个德纳,即一般工人的一天工资(相等于今日的100美元)。

    另一个问题是,人们要用一个德纳的钱币来纳税,而这钱币则刻有凯撒像和「提庇留凯撒,神圣大司祭奥古斯都之子」这句话。犹太人认为雕刻的图像是崇拜偶像的,而铭文是亵渎的,所以纳税的问题实际上是宗教问题。然而,德纳是犹太人普遍使用的货币,唯有热诚者才避免使用。耶稣在比喻中也提及德纳作为工人一天的工资(20:2)。正我们将会看到的,当法利塞人拿出一个刻有凯撒像的钱币时(22:19),德纳经已是随手可得的钱币,连严谨虔诚的宗教人士也普遍使用。

    玛窦是在初世纪末撰写本福音,而当时的犹太领导阶层主要由法利塞人组成。「他们与耶稣之间的辩论直接转移到玛窦的教会与会堂之间的辩论」(Craddock,482)。此外,玛窦可回望公元70年的灾难性的叛乱,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征收人头税所导致的。罗马人对该次叛乱的反应,就是毁灭圣殿、耶路撒冷城,以及当地的大部分居民。

    「给(希腊文:dounai)凯撒纳税,可以不可以?」(17节)。他们利用doumai这个字来降低他们有纳税的法律义务的重要性,使人听来是他们被要求捐献给一个有问题的基金似的。

    当然,提问者给耶稣精心制作一个只容许回答「是或否」的问题。他们的目的是要限制耶稣的选择,好使他没有选择的余地,唯有以损害自己的方法来回答。如果耶稣回答纳税是可以的,他便会使群众疏远他,因为他们憎恨纳税和那个钱币。如果他说不可以纳税,罗马人便会因他煽动群众而拘捕他。无论怎样,耶稣都会输掉,而他的敌人获胜。

    18-21节:

    18耶稣看破他们的恶意,就说:「假善人,你们为什么要试探(希腊文:peirazete)我?19拿一个税币给我看看!」他们便递给他一块『德纳』。20耶稣对他们说:「这肖像和名号是谁的?」21他们对他说:「凯撒(希腊文:Kaisaros)的。」耶稣对他们说:「那么,凯撒的,就应归还凯撒(希腊文:taKaisarosKaisari);天主的,就应归还天主。」

    「耶稣看破他们的恶意,就说:『假善人,你们为什么要试探我?』」(18节)。耶稣重塑他们的对话,使人注意他们的技俩;表面看来是一般施与受的辣彼的言论,但事实上并非如此。这是魔鬼的代理人另一次给耶稣的诱惑(参阅4:1-11)。它的目的是损害耶稣。

    恶意(希腊文:ponerian)一词也可翻译为凶恶(参阅6:13)。试探(希腊文:peirazete)一词也可翻译为「诱惑」。这是用来形容耶稣开始传教前受魔鬼试探的同一个字。

    「『拿一个税币给我看看!』他们便递给他一块德纳」(19节)。梅瑟法律禁止雕刻的肖像。法利塞人和黑落德党人是在圣殿,即圣地的范围内询问耶稣的,而他们们从口袋里取出上面刻有肖像、亵渎天主的钱币。这个行动揭露「他们──而不是耶稣──才是欺骗人的、虚伪的妥协者。时常携带著凯撒的钱币的,正是他们,而不是耶稣;袋著凯撒肖像的,正是他们;他们经已接受外教的制度」(Long,251)。「按照标准,耶路撒冷居民宁死也不容许进入耶路撒冷(Jos.Ant.18:59),但他们竟带著刻有凯撒肖像的钱币。那些憎恨凯撒肖像的人,以致把钱币视为例外,唯一的原因是他们太重视金钱」(Keener,327)。

    耶稣问:「这肖像(希腊文:eikon)和名号是谁的?」(20节)。这个德纳当然刻有凯撒的肖像并属于凯撒。法利塞人的门徒回答说:「凯撒的,」「这是归属属格……显示凯撒的拥有权──而耶稣会紧握这一点。他们回答了他们的一半问题:他们在这钱币中拥有另一人的财物。难道物归原主是错的吗?」(Bruner,783)。钱币是凯撒的政府的工具──受凯撒的控制──其价值亦由凯撒订出。它之所以供人使人,只是因为凯撒命令铸币厂铸造,由库房分配。这是凯撒的王国的一个组成部分。

    「那么,凯撒的,就应归(希腊文:apodote)还凯撒」(21节)。「归还」(21节)与那些询问耶稣的人在17节所用的"doumai"一字有关──但「归还」使人注意到这个钱币是来自凯撒。钱币刻有凯撒的肖像,是他的王国的一部分,所以适宜把它归还凯撒。身为公民(甚至是子民──正如大多数犹太人一?),我们对国家负有责任──遵从法律和纳税(参阅罗13:1-2)。「没有人应该以为,如果他从服人的法律,纳税,或同意接受任何负担,就是事奉天主少一点」(Calvin,III,p.26,quotedinMorris,,557)。其中的例外,就是当人的法律与天主的旨意产生冲突,这时候,我们便要服从天主。

    「天主的,就应归还天主」(21节)。我们是按天主的肖像(eikon)而受造(创1:26-27)。我们怀天主的肖像,所以适宜把我们自己归还天主──我们所有的一切和我们所是的一切──因为天主创造我们,而我们是天主的国的组成部分。

    耶稣没有把世界分为两个同等的王国。他清楚阐明我们对凯撒的义务跟我们对天主的义务之间的界限。他的答案承认我们对国家的义务,但肯定我们对天主有更大的义务。刻有凯撒肖像的钱钸可能属于凯撒,但一切事物(钱币、凯撒、罗马、地球、宇宙)都是来自天主,受天主的统治。凯撒的王国不过是天国的领域之内的一小点。凯撒的王国的日子是有限的,但天主的国度却是永恒的。

    这种对天主最终统治的理解是隐藏在犹太人对他们与罗马的关系的背后。「按照犹太人的宗教思想,外国的君王唯有藉天主的准许可向以色列执政。人们可以给凯撒纳税,因为这是藉著天主的旨意而凯撒可以统治。当天主选择解放他的人民时,凯撒的势力将为他毫无帮助」(Hare,254)。

    参考书目

    Allison,DaleC.inVanHarn,Roger(ed.),TheLectionaryCommentary:TheologicalExegesisforSunday'sText.TheThirdReadings:TheGospels(GrandRapids:Eerdmans,2001)

    Barclay,William,GospelofMatthew,Vol.2(Edinburgh:TheSaintAndrewPress,1957)

    Bergant,DiannewithFragomeni,Richard,PreachingtheNewLectionary,YearA(Collegeville:TheLiturgicalPress,2001)

    Blomberg,CraigL.,NewAmericanCommentary:Matthew,Vol.22(Nashville:BroadmanPress,1992)

    Boring,M.Eugene,TheNewInterpreter'sBible,Vol.VIII(Nashville:Abingdon,1995)

    Brueggemann,Walter;Cousar,CharlesB.;Gaventa,BeverlyR.;andNewsome,JamesD.,TextsforPreaching:ALectionaryCommentaryBasedontheNRSV——YearA(Louisville:WestminsterJohnKnoxPress,1995)

    Bruner,FrederickDale,Matthew:Volume2,TheChurchbook,Matthew13-28(Dallas:Word,1990)

    Craddock,FredB.;Hayes,JohnH.;Holladay,CarlR.;Tucker,GeneM.,PreachingThroughtheChristianYear,A(ValleyForge:TrinityPressInternational,1992)

    Gardner,RichardB.,BelieversChurchBibleCommentary:Matthew(Scottdale,Pennsylvania:HeraldPress,1990)

    Hagner,DonaldA.,WordBiblicalCommentary:Matthew14-28,Vol.33b(Dallas:Word,1995)

    Hare,DouglasR.A.,Interpretation:Matthew(Louisville:JohnKnoxPress,1993)

    Johnson,ShermanE.andButtrick,GeorgeA.,TheInterpreter'sBible,Vol.7(Nashville:Abingdon,1951)

    Keener,CraigS.,TheIVPNewTestamentCommentarySeries:Matthew,(DownersGrove,Illinois:InterVarsityPress,1997)

    Long,ThomasG.,WestminsterBibleCompanion:Matthew(Louisville:WestminsterJohnKnoxPress,1997)

    Morris,Leon,TheGospelAccordingtoMatthew(GrandRapids,Eerdmans,1992)

    Senior,Donald,AbingdonNewTestamentCommentaries:Matthew(Nashville:AbingdonPress,1998)

    Soards,Marion;Dozeman,Thomas;McCabe,Kendall,PreachingtheRevisedCommonLectionary,YearA(Nashville:AbingdonPress,1993)

    Thayer,JosephHenry,AGreek-EnglishLexiconoftheNewTestament(NY:AmericanBookCompany,1889)
圣经:玛 22:34-40
    圣经:玛22:34-40

    释经

    34-36节:那条诫命是最大的

    34法利塞人听说耶稣使撒杜塞人闭口无言,就聚集在一起;35他们中有一个法学士试探(希腊文:peirazon)他,发问说:36「师傅,法律中那条诫命是最大的?」

    「法利塞人……就聚集在一起(希腊文:sunechthesanepitoauto)」(34节)。这是七十贤士译本中咏2:2的同一说话:「世上列王群集一堂,诸侯毕至聚首(希腊文:sunechthesanepitoauto)相商,反抗上主,反抗他的受傅者」──为法利塞人的聚集赋予阴险的色彩。我们几乎可以想像他们密谋商议;详细安排对付耶稣、上主的受傅的下一步行动。

    「他们中有一个法学士试探(peirazon)他」(35节)。在马尔容的叙述,这问所有关最大的诫命的问题,是由一个支持耶稣意见的经师提出的,而耶稣也宣布他离天主的国不远(谷12:28-34)。然而,玛窦福音是在耶路撒冷被毁后成书的;这次事件基本上已消除撒杜塞人和热诚党人的影响力,使法利塞人的权力更加巩固。法利塞人积极迫害基督徒,而玛窦很少称赞他们。

    取代马尔谷的友善的经师(希腊文:grammateon),玛窦叙述由一个不友善的法学士(希腊文:nomikos)来提问。大致上,Grammateon和nomikos是同义词──两者所指的,都是犹太的经师。大多数经师/法学士和法利塞人都投身于「先人的传授」──从人的角度来解释天主的法律。他们备受人们尊敬,时常被称为辣彼(Myers,917)。他们对先人的传授的投身,使他们与耶稣发生冲突(15:2);耶稣称他们为了自己的传授而忽略天主的法律(15:6)。

    玛窦说,这个法学士的意图是试探(希腊文:peirazon)耶稣(35节)。我们在耶稣受试探的故事(4:1-11)里看到peirazon这个字。在本福音,唯有魔鬼和法利塞人试探耶稣。

    「师傅,法律中那条诫命是最大的?」(36节)。法学士称耶稣为「师傅」,这听来好像是尊敬的称呼,但其意图是以尊敬的语气来取得耶稣和旁观者的好感,好使法学士能以问题使耶稣窘迫。

    「法律中那条诫命是最大的?」这并非不寻常的问题。辣彼照例彼此和向门徒提出类似的问,藉此尝试探测法律的奥秘。问题不是问题的内容,而是提问的精神。

    旧约有613条诫命,而没有清楚的标准来判断那一条是最大的。法学士不理会耶稣的答案,以更多预订的问题来使耶稣采取守势,或使他犯错。

    在某意义上,由于天主赐予诫命,所以,一切诫命都是同样重要的。然而,辣彼提到有些诫命是「沉重的」,有些则是「轻松的」,而他们在不同诫命的相对重要性,以及如何向平民百姓概述诫命这方面持续辩论。「有一个辣彼告诉人,梅瑟颁布了613条诫命,但达味把它们减至十一条(咏15:2-5),依撒意亚减至六条(依33:15),米该亚减至三条(米6:8),亚毛斯减至两条(亚5:4),而哈巴谷则减至一条(哈2:4)」(Johnson,523)。

    37-40节:第一条──第二条

    37耶稣对他说:「『你应全心,全灵,全意,爱上主你的天主。』38这是最大也是第一条诫命。39第二条与此相似:你应当爱近人,如你自己。40全部法律和先知,都系于这两条诫命。」

    「你应全心,全灵,全意,爱上主你的天主」(37节)。这是源自申6:4-5(也参阅申11:3),而犹太人称它为「舍玛」(Shema)。舍玛建基于第一条诫命──「除我之外,你不可有别的神」(出20:3),但加插爱的要求。除了要求我们爱天主以外,法律还进一步命令:

    「我今天吩咐你的这些话,你应牢记在心,并将这些话灌输给你的子女。不论你住在家里,或在路上行走,或卧或立,常应讲论这些话;又该系在你的手上,当作标记;悬在额上,当作徽号;刻在你住宅的门框上和门扇上」(申6:6-9)。

    为实践这些要求,犹太儿童要牢记这些经文,而犹太人把经文藏在经匣里,然后戴在前额上,挂在门框上,每天重复背诵,作为日常敬礼的一部分。在每日朝拜的时候,都要诵念舍玛的话,所以的确铭刻在犹太人的心里。任何忠信的犹太人,都不能驳斥这条诫命是首要的。

    我们要注意,我们要爱的天主是「你的天主」──给我们的宗教责任加添了个人的幅度。我们所朝拜的,不是某些抽象的力量,而是我们的天主──我们所属于的天主,也是属于我们的天主──一位在过去以行动拯救我们,并且在现时继续拯救我们的天主──一位创造了非常复杂的我们,但连我们的头发也一一数过的天主(10:30)。

    舍玛说:要全心、全灵、全力爱天主,但耶稣说,要全心、全灵、全意爱天主。的确,全意爱天主跟全心爱天主都是可能的──但耶稣召叫我们既要全意,又要全心,还要全灵爱天主。舍玛和耶稣纯粹要求我们无条件地爱天主──以我们所有的一切,和我们整个人来爱天主。我们与天主的关系,是不容许我们半心半意的。「你既然是温的,也不冷,也不热,我必要从我口中把你吐出去」(默3:16)。

    耶稣已回答法学士的问题,也没有给法学士攻击的机会。他现在可以停下来,因为他的处境安全,但他继续说:「第二条与此相似:你应当爱近人,如你自己」(39节,也参阅罗13:9及迦5:14)。这来自肋19:18,是本福音已引述三次的经文(也参阅5:43及19:19)。当耶稣说第二条诫命相第一条的时候,他是说它们是息息相关,而且是同等重要的。爱天主自然使人爱近人,而爱近人是爱天主的一部分。若一4:20使两者的连系更显明:「假使有人说:我爱天主,但他却恼恨自己的弟兄,便是撒谎的;因为那不爱自己所看见的弟兄的,就不能爱自己所看不见的天主。」

    肋19:9-18详细说明爱近人包括什么要求。那爱近人的:

    ──葡萄摘后不应去搜;葡萄园内掉下的,不应拾取,应留给穷人(9-10节)。

    ──不要偷窃(11节)。

    ──不要诈欺(11节)。

    ──不要彼此哄骗(11节)。

    ──不要奉天主的名妄发虚誓(12节)。

    ──不要欺压剥削近人(13节)。

    ──不可把佣人的工钱留过夜(13节)。

    ──不可咒骂聋子;不可将障碍物放在瞎子面前(14节)。

    ──审判时,你们不要违背正义(15节)。

    ──不可袒护穷人,也不可重视有权势的人(15节)。

    ──只依正义审判同胞(15节)。

    ──不可毁谤(16节)。

    ──不可危害人的性命(16节)。

    ──不可心存怀恨近人(17节)。

    ──不可复仇,不可心怀怨恨(18节)。

    有趣的是,它也说明「应坦白劝戒你的同胞」(17节),使人想到在需要强硬的时候,爱便是强硬的──好使错误得以纠正,障碍得以消除。

    这几节经文清楚显示,肋未纪和耶稣所讲述的爱,是有别于我们以为爱是温馨的感觉。圣经描述的爱反而是一种与近人有关的行动──行动多于感觉。

    「你应当爱近人,如你自己」(39节)。有人推测这里是第三条诫命──爱我们自己。这正好回响著现时流行的心理学,但跟耶稣在福音里叫人肩负十字架和弃绝自己(10:38-39;16:24-26)的要求就是较不自在。爱近人如自己,这好比金科玉律:「凡你们愿意别人给你们做的,你们也要照样给人做:法律和先知即在于此」(7:12)。耶稣命令爱近人如自己,这诫命假定我们留心注意自己的利益,并吩咐我们也留心注意近人的利益。

    「全部法律和先知,都系于这两条诫命」(40节)。梅瑟法律(创世纪至申命纪)是希伯来圣经中最宝贵的部分,而先知(依撒意亚至玛拉基亚)是第二重要的。它们在是珍贵的,部分是因为它们清楚说明天主之爱的恩赐和要求。当耶稣声明法律和先知都系于这两条诫命(爱天主和爱近人),他就是说,这两条诫命概述了圣经中的最大智慧。他亦表示这两条诫命是认识天主圣意的可靠指引,即是说,如果我们爱天主,承行他所愿意我们做的事,而且,如果我们爱近人,做一些对他们有益的事,我们便可以肯定自己完全遵从天主的法律,丝毫不会违反。

    「全部法律和先知,都系于这两条诫命」(40节)。这里使人想起一个很好的图像,就是门是系于一对门铰链的。门铰把门的摆动限制于弧形之内。只要门铰是安全的,而门框保持平正,门便会可靠地运作,按照制作人的意向移动,并安全地开关。然而,如果其中一个门铰松脱,门也会一起脱离门框。因此,其中一个门铰脱掉,就等同于两个门铰一起脱掉,从而是门本身脱掉。所以,服从爱天主和爱近人这两条诫命,一起把我们的行动限于天主为我们创造、要我们踏上的正直而狭窄的路。只要我们遵守这两条诫命,便能有信心自己是在虔敬的路上。然而,如果我们选择忽略其中的一种爱,便很快发现自己身处灵性的壕沟里。

    我们要注意,耶稣在本福音里曾两次提出那综合旧约的要求的金科玉律。他强调对别人的爱德行动:

    ──他称,这金科玉律是「法律和先知」(7:12)。

    ──他也说:「全部法律和先知,都系于这两条诫命(爱天主和爱近人)」(22:20)。

    「耶稣所声称的,就是全部法律都是关于爱的,不是关于解出如何避免踩踏合法人行道上的裂缝」(Long,255)。

    「『你应当爱』的意思显然不是在两处地方行同一的事……爱近人的意思是以对方的益处、幸福、成全作为行动的主要动机……至于爱天主,则是理解为尊敬、奉献和服从的事」(Hagner)。

    耶稣在开始传教时说:「你们不要以为我来是废除法律或先知,我来不是为废除,而是为成全」(5:17)。耶稣成全法律,不是藉著强调法律的一撇或一画,而是藉著带领我们超越死记硬背地守法,从而把我们对法律的理解推至新的幅度。

    参考书目

    Allison,DaleinVanHarn,Roger(ed.),TheLectionaryCommentary:TheologicalExegesisforSunday'sText.TheThirdReadings:TheGospels(GrandRapids:Eerdmans,2001)

    Barclay,William,GospelofMatthew,Vol.2(Edinburgh:TheSaintAndrewPress,1957)

    Bergant,DiannewithFragomeni,Richard,PreachingtheNewLectionary,YearA(Collegeville:TheLiturgicalPress,2001)

    Blomberg,CraigL.,NewAmericanCommentary:Matthew,Vol.22(Nashville:BroadmanPress,1992)

    Boring,M.Eugene,TheNewInterpreter'sBible,Vol.VIII(Nashville:Abingdon,1995)

    Brueggemann,Walter;Cousar,CharlesB.;Gaventa,BeverlyR.;andNewsome,JamesD.,TextsforPreaching:ALectionaryCommentaryBasedontheNRSV——YearA(Louisville:WestminsterJohnKnoxPress,1995)

    Bruner,FrederickDale,Matthew:Volume2,TheChurchbook,Matthew13-28(Dallas:Word,1990)

    Craddock,FredB.;Hayes,JohnH.;Holladay,CarlR.;Tucker,GeneM.,PreachingThroughtheChristianYear,A(ValleyForge:TrinityPressInternational,1992)

    Gardner,RichardB.,BelieversChurchBibleCommentary:Matthew(Scottdale,Pennsylvania:HeraldPress,1990)

    Hagner,DonaldA.,WordBiblicalCommentary:Matthew14-28,Vol.33b(Dallas:Word,1995)

    Hare,DouglasR.A.,Interpretation:Matthew(Louisville:JohnKnoxPress,1993)

    Johnson,ShermanE.andButtrick,GeorgeA.,TheInterpreter'sBible,Vol.7(Nashville:Abingdon,1951)

    Keener,CraigS.,TheIVPNewTestamentCommentarySeries:Matthew,(DownersGrove,Illinois:InterVarsityPress,1997)

    Long,ThomasG.,WestminsterBibleCompanion:Matthew(Louisville:WestminsterJohnKnoxPress,1997)

    Morris,Leon,TheGospelAccordingtoMatthew(GrandRapids,Eerdmans,1992)

    Myers,AllenC.(ed.),TheEerdmansBibleDictionary(GrandRapids:WilliamB.EerdmansPublishingCompany,1987)

    Senior,Donald,AbingdonNewTestamentCommentaries:Matthew(Nashville:AbingdonPress,1998)

    Soards,Marion;Dozeman,Thomas;McCabe,Kendall,PreachingtheRevisedCommonLectionary,YearA(Nashville:AbingdonPress,1993)

    Thayer,JosephHenry,AGreek-EnglishLexiconoftheNewTestament(NY:AmericanBookCompany,1889)
圣经:玛 23:1-12
    圣经:玛23:1-12

    释经

    1-7节:不要照经师和法利塞人的行为去做

    1那时,耶稣对民众和他的门徒讲论说:2「经师和法利塞人坐在梅瑟的讲座上:3凡他们对你们所说的,你们要行要守;但不要照他们的行为去做,因为他们只说不做(希腊文:legousingarkaioupoiousin)。4他们把沉重而难以负荷的担子捆好,放在人的肩上,自己却不肯用一个指头动一下。5他们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叫人看;为此,他们把经匣放宽,衣□加长;6他们又喜爱筵席上的首位,会堂中的上座;7喜爱人在街市上向他们致敬,称他们为「辣彼」。

    耶稣向民众和他的门徒讲话时,他仍在圣殿里。他的开场白使我们感到惊讶。「经师和法利塞人坐在梅瑟的讲座上:凡他们对你们所说的,你们要行要守」(2-3a节)。

    在先前的两章里,耶稣与经师和法利塞人发生严重的冲突,说:「我实在告诉你们:税吏和娼妓要在你们(经师和法利塞人)以先进入天国」(21:31)。法利塞人是献身于个人成义的人,但耶稣告诉他的门徒:「除非你们的义德超过经师和法利塞人的义德,你们决进不了天国」(5:20)──而且,「由他们罢!他们是瞎子,且是瞎子的领路人」(15:14)──以及「你们应当防备法利塞人和撒杜塞人的酵母!」(16:11)。耶稣现在告诉他的门徒,要行他们所教导的(参阅3a)。我们应如何解释这突如其来的正面的评论?

    耶稣说,经师和法利塞人「坐在梅瑟的讲座上」(2节)。梅瑟当然是伟大的立法者,而坐在梅瑟的讲座上,就是寓意他们继续梅瑟的工作,并以他的权威讲话(Morris,571;Boring,431)。或者,当时在会堂前面设有一件称为「梅瑟讲座」的家俱。「无论如何,『梅瑟的讲座』所指的是导师的权威,他对传统的解释同梅瑟、这位卓越的立法者和导师之间是连系一起的。」

    耶稣说,「凡他们对你们所说的,你们要行要守」(3a)。尽管这些经师和法利塞人有本身的缺点,但他们毕竟看管著一个伟大的属灵宝藏,而耶稣也希望他的门徒能利用那个宝藏。这是符合耶稣较早前的讲话:「你们不要以为我来是废除法律或先知,我来不是为废除,而是为成全」(5:17)。这亦符合申命纪的法律,即要求犹太人在涉及属灵的难题时,应咨询宗教权威人士,并且「凡他们教训你的,应完全遵行」(申17:10)。

    但是,「最好的解决方法是不要把第3节的上半部理解为全盘支持经师传授,而是让步从句,为接下来的说话铺路:只要经师和法利塞人传授天主的法律,要加以留意──但是,决不可模仿他们履行其召叫的方式」(Gardner)。

    因此,耶稣的门徒要尊重这些人所担当的职位,并实行他们所教导的,至少如果他们的教导是符合梅瑟法律的。经师和法利塞人把法律扩大,加添了很多条文和规则;耶稣没有吩咐他的门徒漠视这一切。其原因可能是,耶稣要说「但是」,而他的教训的真正要旨,就在这个「但」字之后的内容。

    「但不要照他们的行为去做」(3b节)。这就是重点!这就是耶稣要说的话!经师和法利塞人的教训听来是可靠的──只要他们没有过分修饰他们的教导──但他们个人的表样是可恶的。天主召叫他们坐在高位,好使他们向那些为生计工作的人──没有机会日以继夜研读法律的人──目不识丁的人──没有机会接触珍贵经卷的人──就属灵的事宜提供专家的忠告。天主召叫经师和法利塞人作这些人的仆人,但他们视这召叫为特权而不是圣召──要受尊敬而不是服从。

    基于这错误的理解,经师和法利塞人犯了三种罪过:

    ──「他们只说不做」(3c)。谈到教导,没有东西比以身作则更为有效,也没有东西比立榜样更为有害。圣经的导师负起特别的责任,要仿效他们所教导的行为──他们个人的品行应是可见的教训。但是,经师和法利塞人未能实践他们所教导的。他们因缺乏诚恳,所以损害他们的工作。

    ──「他们把沉重而难以负荷的担子捆好,放在人的肩上,自己却不肯用一个指头动一下」(4节)。经师和法利塞人认为自己要对天主负责,执行高的标准,而不是帮助人达到那些标准。正是这种「本末倒置」的态度产生问题。从高位上观察普遍民众,他们的心态是鄙视而不是怜悯。人们的处境跟天主愿意他们达致的境界之间的距离是那么大,以致经师和法利塞人视他们为没有希望的。他们不愿意弄脏自己的双手,或浪费自己的时间,所以采取容易的方法。他们花时间来辩论法律的细节,把他们的决定加在人们的负担上。他们认为民众有责任处理他们施加的重担,却不肯用一个指头来帮助他们。

    相反地,耶稣给灵魂提供柔和的轭、轻松的担子和安息(11:29-30)。这并非意味著耶稣忽视法律,或豁免别人遵守法律,而是意味著耶稣、这位木匠,亲切地制作那合适的轭,使能有效地肩负担子。一般人可能看不出疏忽的工匠和谨慎的工匠之间的分别,但对牛来说,就非常明显的。耶稣的怜悯是最重要的。

    ──「他们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叫人看」(5a)。经师和法利塞人再次「本末倒置」,寻求自己的光荣,而不是寻求光荣天主。他们爱其职位所带来的荣誉。但是,耶稣说:「你们的光也当在人前照耀,好使他们看见你们的善行,光荣你们在天之父」(5:16)。

    法利塞人从不同的方法显示他们喜爱荣誉。「他们把经匣放宽,衣□加长」(5b)。经匣是皮制的盒子,载有一个或以上的卷轴,写上有关法律的经文:「你们应将我这些话铭刻在你们的心灵上,系在你们的手上,当作标记;悬在你们的额上,当作徽号」(申11:18)。为遵守这法律,经师和法利塞人把经匣系在他们的前额和手臂上。经匣的用途是不断提醒人记得天主的法律,包括法律的几段经文(出13:1-16;申6:4-9;11:13-21)。申命纪也要求犹太人把法律「刻在你房屋的门框和门扇上」(申11:20)──遵守法律的犹太人仍把这些载有这些法律的经匣挂在门框上。这装置说明这一家人是犹太人,也是遵守法律的犹太人。它也用作不断提醒儿童和别人谨记天主的法律。

    户15:37-41及申22:12要求在衣边做上□头,其目的是提醒人谨记天主的诫命。耶稣也在他的衣服做上□头(9:20;14:36)。经匣和衣□就好像彩色玻璃或圣像画,其目的是帮助人,尤其是尚未使用文字的人,谨记和理解属灵事物。他们不仅是好主意,而是天主的主意,由天主藉梅瑟法律而订立的。问题不在于经师和法利塞人遵守这些法律,而是他们遵守的目的,是为了寻求个人的荣誉。他们尤其把经匣放宽,衣□加长,目的是吸引人们注意他们谨守法律。

    耶稣教训门徒一个不同的生活方式。他教导我们要在暗中施舍、祈祷和禁食(6:1-8,16-18),好使「你的父在暗中看见,必要报答你」(6:18)。他谈到那些为了人们称赞而公开行仁义的人,他们「在天父之前,就没有赏报了」(6:1)。

    经师和法利塞人也「喜爱筵席上的首位,会堂中的上座」(6节)。在正式的宴会上,宾客会坐在U字形的桌子。「首席是环绕餐桌三面的躺椅的中央,而主人会坐在这位置。上宾会同主人分享他的躺椅,其他宾客则按照其重要性而坐席」(Morris,575)。我们想记雅各伯和若望的母亲要求她的儿子坐在耶稣的右边和左边(20:21)。

    在会堂里,较佳的坐位是那些最接近前面的,而最好的座席就是在面向会众的平台上。会堂举行礼仪时,会众看到平台上的人,想记他们的重要性。

    他们「喜爱人在街市上向他们致敬,称他们为辣彼」(7节)。街市是民众聚集、会面和彼此问候的地方。「按照东方的礼貌,致敬的长短和关注应相称于接受致敬人的名誉和地位……由于以色列人视梅瑟法律的导师为团体中最重要的人物,就要特别诚意和热诚地向他们致敬」(Bruner,814)。我们认为辣彼是解作老师,而这称呼正有那含意。然而,它也解作「伟人」或「师傅」,传递一种优越性──一个出身名门的、有权势的、重要的人物。

    8-10节:你们不要被称为辣彼

    8至于你们,却不要被称为「辣彼」(希腊文:rhabbi),因为你们的师傅(希腊文:didaskalos)只有一位,你们众人都是兄弟(希腊文:adelphoi);9也不要在地上称人为你们的父,因为你们的父只有一位,就是天上的父。10你们也不要被称为导师(希腊文:kathegetai),因为你们的导师只有一位,就是默西亚。

    直至目前为止,耶稣一直向群众和门徒讲话。他们揭示他谴责经师和法利塞人的目的。他利用他们作为实物教学──他的讲道的说明──负面的例子。门徒不要好像他们那样,要避免专注于个人荣誉。

    「至于你们,却不要被称为『辣彼』,因为你们的师傅只有一位,你们众人都是兄弟(希腊文:adelphoi)」(8节)。正如上文所指的,辣彼一词使人想起优越的人物。耶稣的门徒不要寻求超越自己的弟兄,而是承认在同一位师傅之下,他们是平等的。

    「这里的要点并非否认基督徒团体有导师,而是阻止门徒高举自己,超越别人,也阻止因这区别自然产生的骄傲」(Hagner)。

    「也不要在地上称人为你们的父,因为你们的父只有一位,就是天上的父」(9节)。犹太人认为亚巴郎是他们的父亲(3:9;也参阅路16:24,30及若8:53),而基督徒视初期教会的领袖为教父。耶稣说,我们只有一位属灵的父亲,那就是天上的父。

    「你们也不要被称为导师(kathegetai),因为你们的导师只有一位,就是默西亚」(10节)。这是新约唯一出现kathegetai一字的地方。B.W.Winter认为它所指的是导师──「一个在正规学校以外给学生提供私人讲授的导师」(Hagner)。

    本故事的动作是由经师和法利塞人──至耶稣的首批门徒──至玛窦时代的基督徒──以致我们。当耶稣提到经师和法利塞人,我们可坐在一旁欢呼,不受到威胁。随著耶稣把讲话的对象转向他的门徒,我们感觉到他迟早会转向我们。然后,他的言论开始转为个人的,而我们再感不到舒服。当然,在某程度上,我们知道耶稣其实是召叫我们远离寻求自我的生活,因为这样的生活好像大磁石一样吸引我们。他要我们作具有高度纪律的门徒,这要求我们超过我们愿意付出的。这段经文在开始时使我们感到安全,后来转为要求我们付出很多。我们不但避免寻求尊敬的称衔,也被要求防止人们这样称呼我们(8,10节)。

    11-12节:你们中那最大的,该作你们的仆役

    11你们中那最大的,该作你们的仆役。12凡高举自己的,必被贬抑;凡贬抑自己的,必被高举。」

    「你们中那最大的,该作你们的仆役」(11节)。我们想起耶稣的话:「有许多在先的要成为在后的,在后的要成为在先的」(19:30;也参阅20:16)。天主的国是一个颠倒的世界──好像镜子一样,镜中的一切东西都是倒转的──这里的规则相反世界的规则。

    耶稣在此(以及本福音的其他地方)解释新的规则──天国的规则。「你们中那最大的,该作你们的仆役」(11节)。这的确是十分不同的!如果你成为大的,就开始替别人擦鞋,为别人安顿床铺,并喂饱别人的饥饿的孩子。「凡高举自己的,必被贬抑;凡贬抑自己的,必被高举」(12节)。这跟世界的规则--「如果你不展示自己,别人便会代你展示──也是截然不同的。那个规则不会在天国──耶稣声经已「临近」的王国(4:17;10:7)──里得到合格,而天国为那些选择事奉天主为君王的人是经已临在。

    这些经文所强调的是末世性的。当耶稣再来,天国圆满揭示的时候,大逆转将完全实现。然而,我们无需等待基督再来才开始天国的生活。在天主为王的地方,那里就是天主的国。如果让天主作我们生命的君王,我们便是天国的一部分。

    耶稣告诉我们,「天国临近了」(4:17)。他说,「神贫的人是有福的,因为天国是他们的」(5:3)。他说,「你们先该寻求天主的国和它的义德」(6:33)。他吩咐我们「宣讲说:『天国临近了』」(10:7)。他祝福小孩子,「因为天国正属于这样的人」(19:14)。

    对今日的福音课来说,这最后的一节尤其重要,因为经师和法利塞人完全没有小孩子的「微小」。他们自负和傲慢,好像那不能穿过针孔的骆驼──或发觉很难进天国的富人(19:24)。耶稣叫我们不要像他们那样,却要做谦卑的仆人(11-12节)。

    参考书目

    Allison,DaleC.inVanHarn,Roger(ed.),TheLectionaryCommentary:TheologicalExegesisforSunday'sText.TheThirdReadings:TheGospels(GrandRapids:Eerdmans,2001)

    Barclay,William,GospelofMatthew,Vol.2(Edinburgh:TheSaintAndrewPress,1957)

    Bergant,DiannewithFragomeni,Richard,PreachingtheNewLectionary,YearA(Collegeville:TheLiturgicalPress,2001)

    Blomberg,CraigL.,NewAmericanCommentary:Matthew,Vol.22(Nashville:BroadmanPress,1992)

    Boring,M.Eugene,TheNewInterpreter'sBible,Vol.VIII(Nashville:Abingdon,1995)

    Brueggemann,Walter;Cousar,CharlesB.;Gaventa,BeverlyR.;andNewsome,JamesD.,TextsforPreaching:ALectionaryCommentaryBasedontheNRSV——YearA(Louisville:WestminsterJohnKnoxPress,1995)

    Bruner,FrederickDale,Matthew:Volume2,TheChurchbook,Matthew13-28(Dallas:Word,1990)

    Craddock,FredB.;Hayes,JohnH.;Holladay,CarlR.;Tucker,GeneM.,PreachingThroughtheChristianYear,A(ValleyForge:TrinityPressInternational,1992)

    Gardner,RichardB.,BelieversChurchBibleCommentary:Matthew(Scottdale,Pennsylvania:HeraldPress,1990)

    Hagner,DonaldA.,WordBiblicalCommentary:Matthew14-28,Vol.33b(Dallas:Word,1995)

    Hare,DouglasR.A.,Interpretation:Matthew(Louisville:JohnKnoxPress,1993)

    Harrington,DanielJ.,S.J.,SacraPagina:TheGospelofMatthew(Collegeville:TheLiturgicalPress,1991)

    Johnson,ShermanE.andButtrick,GeorgeA.,TheInterpreter'sBible,Vol.7(Nashville:Abingdon,1951)

    Keener,CraigS.,TheIVPNewTestamentCommentarySeries:Matthew,(DownersGrove,Illinois:InterVarsityPress,1997)

    Long,ThomasG.,WestminsterBibleCompanion:Matthew(Louisville:WestminsterJohnKnoxPress,1997)

    Morris,Leon,TheGospelAccordingtoMatthew(GrandRapids,Eerdmans,1992)

    Senior,Donald,AbingdonNewTestamentCommentaries:Matthew(Nashville:AbingdonPress,1998)

    Soards,Marion;Dozeman,Thomas;McCabe,Kendall,PreachingtheRevisedCommonLectionary,YearA(Nashville:AbingdonPress,1993)

    Thayer,JosephHenry,AGreek-EnglishLexiconoftheNewTestament(NY:AmericanBookCompany,1889)
圣经:玛 25:1-13
    圣经:玛25:1-13

    释经

    1-5节:新郎来了

    1「那时,天国好比十个童女(希腊文:parthenois),拿著自己的灯,出去迎接新郎。2她们中五个是糊涂的,五个是明智的。3糊涂的拿了灯,却没有随身带油;4而明智的拿了灯,并且在□里带了油。5因为新郎迟延,她们都打盹睡著了。

    「那时,天国好比」(1节)。天主的国和天国基本上是指同一的东西。玛窦在本福音都有采用二者,但更喜欢采用「天国」──犹太人不大愿意引用天主的名字,免得犯错(出20:7)。「好比」一词使人想起末世的幅度,但洗者若翰和耶稣都曾告诉我们,天国临近了(3:2;10:7)。这是真确的,部分是因为耶稣体现天国──厄玛奴耳──天主与我们同在(1:23)。这也是真确的,因为对那些愿意让天主在他生命中为王的人而言,天国临在他们的心里。

    「十个童女(希腊文:parthenois),拿著自己的灯,出去迎接新郎」(1节)。耶稣描述婚礼的准备。婚礼舒缓单调乏味和辛劳的日常生活。妇女通常要照顾子女和打理家务。她们期待些许的娱乐,例如每日走到村里的水井汲水,因为她们在那些会遇到其他村落的妇女。

    但是,村里的盛事偶然为她们沉闷的生活带来突破──婚礼、婴孩出生、成年礼──甚至葬礼。婚礼当然是最大的庆典。在婚礼上,新人连续几天都是整个村庄的中心。对于新婚夫妇来说,这是「他们一生中最愉快的一周」(Barclay,353)。对他们的亲友来说,这也是高兴的一周──不可错过的盛事!

    婚礼其中一重要的仪式,就是由新娘的娘家巡游到新人的新居。随著新郎护送他的新娘前往新居时,沿途的宾客高举火把,给他们照明(Gower,66;Keener,356)。

    对于团体的所有成员来说,婚礼是莫大的喜乐,而对应邀担任伴娘的女孩子来说更甚。能够被邀请参与婚礼是荣幸的,所以,那些答应担任伴娘的,是热诚地和负责任地参与。

    「她们中五个是糊涂的,五个是明智的」(2节)。明智的和愚蠢的童女提醒我们耶稣在7:24-27中所谈及明智的和糊涂的建筑者。在那个故事里,聪明人在磐石上建筑房屋,但愚昧人却在沙土上建筑。建在磐石上的房屋能抵挡风暴,但建在沙土上的却坍塌了,且坍塌的很惨。耶稣说,那聪明人就是「听了我这些话而实行的」(7:24)人。

    「糊涂的拿了灯,却没有随身带油;而明智的拿了灯,并且在壶里带了油」(3-4节)。明智的童女只在一点上跟糊涂的童女不同──她们有先见之明,在壶里带了油,以作补充之用。糊涂的和明智的童女都睡著了,但明智的童女首先预备新郎的到来。她们既有灯又有油,无论新郎何时来到,她们都准备好迎接他。她们是准备好了的──准备正是这比喻的要点。

    我们期望所有童女都准备好,因为新郎的来临将标志著一个盛大而喜乐庆节开始──这些童女生命中的精彩经历。「这段圣经的主题是准备,不是作最坏的准备,而是作最好的准备」(Buttrick,556)。真正的惊奇是,她们中有五个人是没有准备的──但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当我们看到一些没有准备的人,例如学生在测验没有温习时,便会摇头叹息,因他们缺乏准备而感到惊讶,但然后,我们想起自己糊涂的时刻。

    「因为新郎迟延,她们都打盹睡著了」(5节)。Jeremias「认为新郎之所以迟延,是要就财政安排而谈判」(Hagner,参照Jeremias,ParablesofJesus,172)。

    新郎迟延是这故事的关键。明智的和糊涂的童女都准备新郎的来临,但唯有明智的童女也为新郎的迟延作准备。正如上文所指,玛窦在撰写本福音时,是耶稣复活后半世纪,他正在努力面对基督第二次来临迟延的问题。在这一连串比喻中,他鼓励教会保持警醒,即使他们对于保持「警觉的状态」感到疲乏。

    这比喻包括一些寓言的元素(含有隐藏或象征意义的人、物、和事)。学者大致上认为:

    ──童女是等待基督再来的教会。

    ──新郎是基督。

    ──婚宴欢欣喜乐的场合,是基督在此为他的教会而来──羔羊的婚宴(默19:9)。

    ──新郎的迟延相称于玛利亚玛窦的教会所经历的基督再来的迟延。

    ──新郎在半夜到来,这是基督再来。

    ──关门是最后审判。

    然而,学者在他们对油的解释这方面却意见纷纭,是值得我们留意的。如果这故事的要旨是我们必须准备好油来迎接基督的来临,那么,油是什么?路德说,这就是信德。其他人认为这是虔敬、善功,或个人与主的关系。

    如果要了解油的含意,就必须察看这段经文的语境──包括这四个比喻的语境,以及整个玛窦福音较广泛的语境:

    ──在忠仆与恶仆的比喻(24:45-51),忠信的仆人,就是主人回来时发现在工作的那一位。作好准备──带备油──解作忠诚地为主工作。

    ──在塔冷通的比喻(25:14-30),忠信的仆人明智地运用托付给他们的资源。作好准备──带备油──解作好的管家──小心管理金钱和时间──慷慨对待有需要的人──宣讲圣言──可能性不断出现。

    ──在公审判的比喻(25:31-46),人子赏报那些给饥饿者食物,给口渴者饮料,接待客人,给赤身露体的者衣服,照顾患病的人和探望狱中的人──相称于耶稣在本福音提出最大的诫命──爱天主和爱近人(22:37-40)。作好准备──带备油──解作慷慨对待有需要的人。

    ──在本福音的较广泛的语境下,山中圣训(5-7章)让我们领悟基督的期望。作好准备──带备油──解作服从耶稣的教训。

    本比喻尖锐地向那些强调透过入门仪式而不要求成长的基督徒讲话。一个好的开始仍不是一个好比赛。「正如我们从宝贝和珍珠的比喻(13:44-46)学到,只是『找到』宝贝是不足够的,尽管这是首要的;还必须『卖掉一切』,买了它,好能拥有它……在玛窦福音,基督徒生活是艰辛的门徒生活……一次性的基督信仰是误导的,而且是注定是不幸的」(Bruner,896)。

    6-12节:新郎来了

    6半夜有人喊说:新郎来了,你们出来迎接罢!7那些童女遂都起来,装备她们的灯。8糊涂的对明智的说:把你们的油,分些给我们罢!因为我们的灯快要灭了!9明智的答说:怕为我们和你们都不够,更好你们到卖油的那里去,为自己买罢!10她们去买的时候,新郎到了;那准备好了的,就同他进去,共赴婚宴;门遂关上了。11末后,其余的童女也来了,说:主啊!主啊!给我们开门罢!12他却答说:我实在告诉你们:我不认识你们。

    「半夜有人喊说」(6节)。他们听到警号──新郎来了(6节)。十个童女,包括明智的和糊涂的,都起来装备她们的灯(7节)。

    「糊涂的对明智的说:把你们的油,分些给我们罢!因为我们的灯快要灭了!」(8节)。糊涂的童女看见自己没有足够的油,便要求明智明把自己的油分给她们,但明智的拒绝(9节)。我们可能以为这些明智的童女很自私,但其实她们是明智的。假如她们把油分给对方,便会很快用完,而未能照明新郎的婚宴。她们用五个火炬来照亮整个路程,总比起初用十个火炬,而后来可能要在黑暗中行走来得更好。

    「明智的答说:怕为我们和你们都不够,更好你们到卖油的那里去,为自己买罢!」(9节)。明智的童女不是小心眼的。她们没有批评糊涂的童女不作好准备,反而提出解决的方法──去商店买多些油回来──这确是可行的。今次的婚宴是村庄为期一周的盛事。糊涂的童女可以期望邻人会尽一切办法来帮助她们。

    「她们去买的时候,新郎到了;那准备好了的,就同他进去,共赴婚宴;门遂关上了」(10节)。耶稣没有说她们买到了油没有,但很可能是买得到的。然而,这已没关系,因为在需要的时候,她们没有油。巡游已结束,她们的油还有什么用处?

    她们恳求,「主啊!主啊!给我们开门罢!」(11节),但新郎答说:「我实在告诉你们:我不认识你们」(12节)。新郎的态度看来是苛刻的,但是,对于糊涂的童女严重失职,这是适当的回应。婚礼应该是这对夫妇一生的重要时刻,但糊涂的童女几乎破坏了一切──这是不能估计的冒犯──严重的侮辱。

    与这个比喻平行的,当然是耶稣的降生和被钉十字架。天主子从天降来,居住在我们中间,为我们而死。他给予我们圣经的见证和无数忠信的门徒。他派遣圣神来激励、引导和指示我们。他给我们一生来认识他。如果我们拒绝他,我们要预料门最终会关上的。

    较早前,耶稣警告,「不是凡向我说『主啊!主啊!』的人,就能进天国;而是那承行我在天之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天国。到那一天有许多人要向我说:主啊!主啊!我们不是因你的名字说过预言,因你的名字驱过魔鬼,因你的名字行过许多奇迹吗?那时,我必要向他们声明说:我从来不认识你们,你们这些作恶的人,离开我罢!」(7:21-23)。耶稣清楚说明他对我们的期望──我们要认真遵守的标准──服从我们所必须渴望的。在本比喻,他亦清楚指出,有时间给我们悔改,而且几时悔改是太迟的。当新郎来到,才去问人家借油,已太迟了;才求助,已太迟了;才祈祷,已太迟了;才读圣经,已太迟了;才领洗,已太迟了;才准备,已太迟了。当门关上时才恳求,已太迟了。不管是我们是哭泣,或是哀号,或是咬牙切齿,门仍是紧紧地关上。

    本故事的要旨,是我们必须随时准备主的来临,因为他会在意想不到的日子来临(24:36)。基督一旦来到,便再没有机会准备。那些已准备好的人将被接纳,而没有准备的人将被拒绝。

    我们应谨记,死亡也好像基督再来一样是终结的,也是预料不到的。对某些人来说,死亡就在人生最青春的时刻到来,是迅速的和出乎意料的。我们或是准备,或是没有准备──我们或是获准参加婚宴,或是吃闭门羹!

    「在玛窦福音,准备当然是度天国的生活,活出山中圣训所描述的生活质素。很多人会遵行一段日子;但是,当天国迟延,问题便出现了。作一天缔造和平的人,总不如要一年复一年地缔造和平那么费力」(Boring,451)。

    在今天教会的宣讲,「基督再来」这题目不是十分流行。但是,我们必须响起警号──帮助人作准备。未能做到这一点,就是「错过新约神学其中重要的幅度,也遗漏初期基督徒所盼望的首要事件」(Brueggemann,560)。

    耶稣越迟延,我们越难于保持准备。但是,「在教会内明智的人,就是那些准备耶稣迟延的人;他们在黑夜中仍持守信仰;即使看不见新郎来,仍事奉、希望、祈求、等待天主应许的胜利」(Long,281)。「唯独坚持到的,才可得救」(24:13)。

    13节:该醒寤

    13所以,你们该醒寤,因为你们不知道那日子,也不知道那时辰。」

    耶稣在总结时指出,我们必须不断准备,因为我们「不知道那日子,也不知道那时辰。」

    参考书目

    Barclay,William,GospelofMatthew,Vol.2(Edinburgh:TheSaintAndrewPress,1957)

    Bergant,DiannewithFragomeni,Richard,PreachingtheNewLectionary,YearA(Collegeville:TheLiturgicalPress,2001)

    Blomberg,CraigL.,NewAmericanCommentary:Matthew,Vol.22(Nashville:BroadmanPress,1992)

    Boring,M.Eugene,TheNewInterpreter'sBible,Vol.VIII(Nashville:Abingdon,1995)

    Brueggemann,Walter;Cousar,CharlesB.;Gaventa,BeverlyR.;andNewsome,JamesD.,TextsforPreaching:ALectionaryCommentaryBasedontheNRSV——YearA(Louisville:WestminsterJohnKnoxPress,1995)

    Bruner,FrederickDale,Matthew:Volume2,TheChurchbook,Matthew13-28(Dallas:Word,1990)

    Craddock,FredB.;Hayes,JohnH.;Holladay,CarlR.;Tucker,GeneM.,PreachingThroughtheChristianYear,A(ValleyForge:TrinityPressInternational,1992)

    Gardner,RichardB.,BelieversChurchBibleCommentary:Matthew(Scottdale,Pennsylvania:HeraldPress,1990)

    Gower,Ralph,TheNewMannersandCustomsofBibleTimes(Chicago:TheMoodyBibleInstitute,1987)

    Hagner,DonaldA.,WordBiblicalCommentary:Matthew14-28,Vol.33b(Dallas:Word,1995)

    Hare,DouglasR.A.,Interpretation:Matthew(Louisville:JohnKnoxPress,1993)

    Hultgren,RogerE.inVanHarn,Roger(ed.),TheLectionaryCommentary:TheologicalExegesisforSunday'sText.TheThirdReadings:TheGospels(GrandRapids:Eerdmans,2001)

    Johnson,ShermanE.andButtrick,GeorgeA.,TheInterpreter'sBible,Vol.7(Nashville:Abingdon,1951)

    Keener,CraigS.,TheIVPNewTestamentCommentarySeries:Matthew,(DownersGrove,Illinois:InterVarsityPress,1997)

    Long,ThomasG.,WestminsterBibleCompanion:Matthew(Louisville:WestminsterJohnKnoxPress,1997)

    Morris,Leon,TheGospelAccordingtoMatthew(GrandRapids,Eerdmans,1992)

    Senior,Donald,AbingdonNewTestamentCommentaries:Matthew(Nashville:AbingdonPress,1998)

    Soards,Marion;Dozeman,Thomas;McCabe,Kendall,PreachingtheRevisedCommonLectionary,YearA(Nashville:AbingdonPress,1993)

    Thayer,JosephHenry,AGreek-EnglishLexiconoftheNewTestament(NY:AmericanBookCompany,1889)
圣经:玛 25:14-30
    圣经:玛25:14-30

    释经

    14-15节:按照他们的才能

    14「天国又如一个要远行的人,将自己的仆人(希腊文:doulos)叫来,把财产托付给他们:15按照他们的才能(希腊文:dunamis),一个给了五个『塔冷通』,一个给了两个,一个给了一个;然后动身走了。

    「一个要远行的人」(14节)。要谨记:

    ──耶稣现在准备死亡──在回归天父的路上。受难的故事由下一章开始,就是公议会密谋杀害耶稣(26:1-5),以及他在伯达尼的晚宴上被傅油(26:6-13)。

    ──这个比喻是深入在耶稣的末世言论,即他敦促人要准备他的再来。

    ──玛窦撰写本福音时,是在第一世纪后期。当时的教会正在奋力面对基督再来的迟延。这比喻提醒玛窦的教会(和我们),他们(我们)获得耶稣基督的福音这伟大的宝藏,而在基督再来时,要对于如何保管这福音负责任。

    「把财产托付给他们」(14节)。主人叫来人三个仆人,把财产托付给他们:第一给了五个塔冷通,第二个给了两个,第三个给了一个──「按照他们的才能」(15节)。我们应注意他如何看待他的仆人:

    ──虽然他可以指示每一个仆人如何运用他的金钱,他却显示莫大的信任,让他们利用所出现的机会。

    ──他待三人为个体,按照每人的才能分配资源。他既没有给予琐碎的责任给最能干的仆人,从而侮辱对方,也没有把难以负担的任务交给能力最低的仆人。

    ──「然后动身走了」(15节)。正如每个主管或父母知道,动身走是最难的一步,而这要求最大的信任。

    「一个给了五个『塔冷通』,一个给了两个,一个给了一个」(15节)。学者就塔冷通的价值有不同的意见。一个塔冷通首先是重量──「是犹太制度中最重的单位。塔冷通用来量度金(撒下12:30)、银(列上20:39)、铁(编上29:7)、铜(出38:29),以及其他很多用品。」

    最后,塔冷通是解作一笔金钱──大概是六千德纳。在佣工的比喻中,我们知道一个德纳相等于一个普通工人的一天工资(20:2)。因此,六千德纳代表工人的一千个工人周(十九年左右)。即使那只领了一个塔冷通的仆人,他所得的都是可观的款项,而那领了五个塔冷通的,就是相等于几个人一生的工资。

    16-18节:但是,那领了一个的

    16那领了五个「塔冷通」的,立刻(希腊文:eutheos)去用来营业(希腊文:ergasato),另外赚了(希腊文:ekerdesen)五个。17同样,那领了两个的,也赚了另外两个。18但是,那领了一个的,却去掘开地,把主人的银子藏了。

    「那领了五个「塔冷通」的,立刻(eutheos)去」(16节)。在此有一种热诚的意义。这仆人因受托管如此大笔财富而振奋,他要做一些积极的事来证明自己。他用他的五个塔冷通来经营,并另外赚了五个。

    「用来营业,另外赚了(ekerdesen)五个」(16节)。希腊文ekerdesen一字源自kerdaino(获得,?取),是本福音在较早前用来谈论「赚得」一个有罪的基督徒(18:15)。我们适宜把这比喻视为强调宣讲福音,好能赚取人认识基督,或赚回一个迷途的门徒。耶稣告诉我们,未能这样做──把灯放在斗底下──是绝对不合情理的。

    「同样,那领了两个的,也赚了另外两个」(17节)。那领了两个塔冷通的仆人,好像先前的那个仆人一样,热诚地回应,采取主动,立刻去工作,?了另外两个。他跟第一个仆人一样,赚取百份之一百的回报。

    「但是,那领了一个的,却去掘开地,把主人的银子藏了」(18节)。然而,那领了一个塔冷通的仆人,却掘开地,把主人的银子藏了──这是保管钱财的一个可接受的方法。根据辣彼的法律,如果人把钱财埋在一处隐密的地方,他就无须为金钱的损失负责。

    我们要注意用来描述首两个仆人第三个仆人的动词:

    ──领了五个和两个塔冷通的仆人「立刻去」,而那领了一个的仆人却「去。」

    ──领了五个和两个塔冷通的仆人用了交托给他们的金钱来「营业」,而那领了一个的仆人却「掘开地。」

    ──领了五个和两个塔冷通的仆人「赚了」额外的塔冷通,而那领了一个的仆人却把主人的银子「藏了。」

    用来描述那领了五个和两个塔冷通的仆人的动词是前进的(「立刻去」──「营业」──「?了」),而用来形容那领了一个塔冷通的仆人的动词,则是倒退的(「去」──「掘开地」──「藏了」)。这分别反映两种对主人截然不同的看法。主人的信任给予首两个仆人勇敢;他们意识到主人给予他们机会。他们对主人的信任反映出主人给他们的信任。但是,正如我们在24-25节所看到的,那领了一个塔冷通的仆人却对主人有不同的看法。

    19-23节:过了多时

    19过了多时,仆人的主人(希腊文:kyrios)回来了,便与他们算账。20那领了五个『塔冷通』的上前来,呈上另外五个『塔冷通』说:主啊!你曾交给我五个『塔冷通』,看,我赚了另外五个『塔冷通』。21主人对他说:好!善良忠信的仆人,你既在少许事上忠信,我必委派你管理许多大事:进入你主人的福乐罢!22那领了两个『塔冷通』的也前来说:主啊!你曾交给我两个「塔冷通,」看,我赚了另外两个『塔冷通』。23主人对他说:好!善良忠信的仆人!你既在少许事上忠信,我必委派你管理许多大事:进入你主人的福乐罢!

    「过了多时」(19节)。「这个比喻的隐潜在主题已在开端提出;主人(人子)的不在,以及仆人(门徒)在此期间的责任」(Hagner)。

    「过了多时。」当耶稣首次说这些话时,犹太人想起主的日子──天主拯救义人和惩罚不义的人的日子──「上主的日子实在伟大,极其可怕」(岳2:11)──在这一天,「目空一切的人必被抑制,性情高傲的人必被屈服:在那一日,唯有上主受尊崇」(依2:11)──在那一天,天主要「使人苦恼……因为他们得罪了上主」(索1:17)──的迟延。「尽管预言所强调的是审判,但也有安慰的语调,指出天主看顾以色列(匝12-14)。因此,信友,尤其是受压迫的信友,等待上主日子的来临,他们的案件得到伸冤」(Myers,267)。

    然而,玛窦意识到基督再来的迟延,而他在书写耶稣的说话时想起这情况。他和教会的其他成员已等待基督再来很久──这是我们继续等待的事。然而,在比喻里,主人确实回来了,并与他们算账。这个比喻提出一个应许:耶稣不会永远迟延的,他要回来赏报忠信的人。在这比喻中,当然亦有相称的警告:耶稣将惩罚不忠信的人。

    「仆人的主人(希腊文:kyrios)回来了,便与他们算账」(19节)。Kyrios可以译成「主」──「在福音的语境下,当这称呼应用在耶稣身上时,具有基督论的意义」(Senior,278)。

    「好!善良忠信的仆人,你既在少许事上忠信,我必委派你管理许多大事:进入你主人的福乐罢」(21,23节)。主人──主以四种方法来奖赏那分别领了五个和两个塔冷通的仆人:

    ──首先,他一致对待每个仆人,尽管一个赚了五个,另一个只赚了两个。他对这两个仆人的的称赞是完全相同的(21,23节)。虽然其中一个仆人比另一个赚得更多,但他们的利润也跟他们所得的成正比例。主人显然不是善于计算的人,为数目字所着迷。我们可以肯定,他将慷慨对待所有尽自己能力的人。

    ──第二,他宣布他们是「善良忠信的。」尽管这看来是小事,但我们可以预料,这些仆人必定深深地谨记这些话,也许终生都会记得。出自一位备受敬仰的人口中的称赞,比其他东西更好。

    ──第三,他给予他们更大的责任。我们可能宁愿他让他们退休,但是,他反而增加他们的工作量。成为基督的门徒,其目标不是退休,而是服务。基督徒从不退下来,不再关心别人。这爱的职务不是负担,却有潜力带来喜乐。

    ──第四,「进入你主人的福乐罢!」「这可能带领我们超越比喻的背景……进入基督徒对默西亚胜利之宴的期待」(Hare,287)。

    在「少许事」和「许多大事」(21,23节)之间含有一种讽刺的意义,因为一个塔冷通已是一笔巨款,而五个塔冷通更是几乎不能想像的巨额。但事实上,耶稣是把我们能够向天主奉献的少许赞颂,跟他在末日时赐给我们的伟大祝福作对比。

    24-28节:可恶懒惰的仆人!

    24随后,那领了一个『塔冷通』的也前来说:主啊!我原知道你是个刻薄(希腊文:skleros)的人,在你没有下种的地方收割,在你没有散布的地方聚敛。25因为我害怕,所以我去把你的『塔冷通』藏在地下;看,你的仍还给你。26主人回答说:可恶懒惰的仆人!你既知道:我在没有下种的地方收割,在没有散布的地方聚敛;27那么,你就该把我的银子,交给钱庄里的人,待我回来时,把我连本带利取回。28所以,你们把这个『塔冷通』从他手中夺过来,给那有了十个『塔冷通』的。

    尽管我们乐于听到主人慷慨对待领了五个和两个塔冷通的仆人,但这个比喻确实显示那领了一个塔冷通的仆人的行为,以及主人对这行为的反应。

    「主啊!我原知道你是个刻薄的人,在你没有下种的地方收割,在你没有散布的地方聚敛」(24节)。那领了一个塔冷通的仆人以辩护的、防卫的语气向主人讲话,显然他知道自己的失败。他希望能藉著解释而避开主人的惩罚。他表示知道主人是个刻薄的人,在没有下种的地方收割。这使我们感到惊讶,因为我们所看到的一切,都显示出主人是慷慨的。他把财产交托给他的仆人,给予他们很大的自由度来使用。他称赞和奖励首两个仆人。我们怀疑这领了一个塔冷通的仆人为什么觉得主人是刻薄的。

    「可恶懒惰的仆人」(26节)。但是,我们即将看到主人刻薄的一面。领了一个塔冷通的仆人正确评估主人会作出刻薄的判断。在这情况下,主人称他为「可恶懒惰的,」引用仆人的说话(「你既知道:我在没有下种的地方收割」)来宣判他的不是。

    「那么,你就该把我的银子,交给钱庄里的人,待我回来时,把我连本带利取回」(27节)。主人给予每一个仆人一笔可观的金钱和难得的机会。首两个仆人运用这笔钱,并赚取双倍的回报。尽管他们善用了自己的机会,但也要冒著风险。如果他们不是信任主人,便不会如此勇敢地行动。如果他们相信主人会惩罚他们的每一个错误,他们也不会感到可自由地行动。他们满怀信心地行动,不仅对自己,也对他们的主人充满信心。

    然而,那领了一个塔冷通的仆人却怀著恐惧。他毫不喜爱主人,只关心自己的安全,也没有渴望好好地事奉主人。他把塔冷通藏在地下,假设这样会保护他免受批评。毕竟,辣彼称,把金钱藏在地下,便是终止一个人的责任。

    主人把那个塔冷通从他手中夺过来,并把他「丢在外面的黑暗中,在那里必有哀号和切齿」(30节)。

    29-30节:凡是有的,还要给他,叫他富裕

    29因为凡是有的,还要给他,叫他富裕;那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由他手中夺去。30至于这无用的仆人,你们把他丢在外面的黑暗中,在那里必有哀号和切齿。

    「因为凡是有的,还要给他,叫他富裕;那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由他手中夺去」(29节)。我们应该小心,不要把这句话理解为「富者愈富,贫者愈贫」。在所有福音里,耶稣表现出他关注穷人,尤其见于公审判的言论(25:31-46)。在那里,他称赞某些人,也谴责某些人;其分界线在于他们有没有给饥饿者吃的,给口渴者喝的,收留作客的人,给赤身露体者穿的,探望患病的和在监里的人。所以,如果说耶稣支持一套「富者愈富」的神学,这是不可思议的。在29节,耶稣是给三个仆人的故事作总结。他的要点并非在于其中一人是穷的,因为即使是一个塔冷通,都是一笔可观的金钱。他所强调的,反而是其中两人(「凡是有的」)是忠信的和多产的,第三个(「那没有的」)并非如此。

    「至于这无用的仆人,你们把他丢在外面的黑暗中」(30节)。主人虽然是慷慨的人,却没有慷慨对待这懒惰的仆人。虽然他给予这仆人的金钱比较其余两人的为少,但毕竟是一笔财富。那仆人本来可以利用这笔钱,但由于害怕和自私而没有善用。因此,主人把那笔钱从他手中夺过来,并把他丢在外面的黑暗中。讽刺的是,这个仆人只关心自己的安全,却因为他连小小的风险也不愿意冒,或连小小的努力也不愿意付出,结果是失掉他的安全。「运用的恩宠充盈,埋藏的恩宠却一事无成」(Soards)。正如耶稣在较早前说过的:「谁获得自己的性命,必要丧失性命;谁为我的缘故,丧失了自己的性命,必要获得性命」(10:39)。

    「在那里必有哀号和切齿」(30节)。这是本福音的标准公式,耶稣经常用来形容那些获得严厉审判的人的命运(8:12;13:42;22:13;24:51)。

    对玛窦来说,这里所强调的,就是「敢于公开表达福音的风险,(门徒)是否把福音收藏在安全的环境,抑或让福音在各民族中散播」(Brueggemann,570)。我们所领受的福音,是一位甚至赐下自己圣子来救赎人类的天主的福音。天主期望我们善用自己的机会──不论是大或小的机会──勇敢地宣讲福音,甚至在面对危险的时候。

    这段经文「解释人有一天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我们可能不知道确实的时间,但算账是肯定的」(LittleandAeseng,75)。

    参考书目

    Barclay,William,GospelofMatthew,Vol.2(Edinburgh:TheSaintAndrewPress,1957)

    Bauckham,RichardinVanHarn,Roger(ed.),TheLectionaryCommentary:TheologicalExegesisforSunday'sText.TheThirdReadings:TheGospels(GrandRapids:Eerdmans,2001)

    Bergant,DiannewithFragomeni,Richard,PreachingtheNewLectionary,YearA(Collegeville:TheLiturgicalPress,2001)

    Blomberg,CraigL.,NewAmericanCommentary:Matthew,Vol.22(Nashville:BroadmanPress,1992)

    Boring,M.Eugene,TheNewInterpreter'sBible,Vol.VIII(Nashville:Abingdon,1995)

    Brueggemann,Walter;Cousar,CharlesB.;Gaventa,BeverlyR.;andNewsome,JamesD.,TextsforPreaching:ALectionaryCommentaryBasedontheNRSV——YearA(Louisville:WestminsterJohnKnoxPress,1995)

    Bruner,FrederickDale,Matthew:Volume2,TheChurchbook,Matthew13-28(Dallas:Word,1990)

    Craddock,FredB.;Hayes,JohnH.;Holladay,CarlR.;Tucker,GeneM.,PreachingThroughtheChristianYear,A(ValleyForge:TrinityPressInternational,1992)

    Gardner,RichardB.,BelieversChurchBibleCommentary:Matthew(Scottdale,Pennsylvania:HeraldPress,1990)

    Hagner,DonaldA.,WordBiblicalCommentary:Matthew14-28,Vol.33b(Dallas:Word,1995)

    Hare,DouglasR.A.,Interpretation:Matthew(Louisville:JohnKnoxPress,1993)

    Johnson,ShermanE.andButtrick,GeorgeA.,TheInterpreter'sBible,Vol.7(Nashville:Abingdon,1951)

    Keener,CraigS.,TheIVPNewTestamentCommentarySeries:Matthew,(DownersGrove,Illinois:InterVarsityPress,1997)

    Lockyer,HerbertSr.(ed.),Nelson'sIllustratedBibleDictionary(Nashville,ThomasNelsonPublishers,1986)

    Long,ThomasG.,WestminsterBibleCompanion:Matthew(Louisville:WestminsterJohnKnoxPress,1997)

    Morris,Leon,TheGospelAccordingtoMatthew(GrandRapids,Eerdmans,1992)

    Myers,AllenC.,TheEerdmansBibleDictionary(GrandRapids:WilliamB.EerdmansPublishingCompany,1987)

    Senior,Donald,AbingdonNewTestamentCommentaries:Matthew(Nashville:AbingdonPress,1998)

    Soards,Marion;Dozeman,Thomas;McCabe,Kendall,PreachingtheRevisedCommonLectionary,YearA(Nashville:AbingdonPress,1993)

    Thayer,JosephHenry,AGreek-EnglishLexiconoftheNewTestament(NY:AmericanBookCompany,1889)
圣经:玛 25:31-46
    圣经:玛25:31-46

    释经

    31-33节:绵羊与山羊

    31「当人子在自己的光荣中,与众天使一同降来时,那时,他要坐在光荣的宝座上,32一切的民族(希腊文:pantataethne),都要聚在他面前;他要把他们彼此分开,如同牧人分开绵羊和山羊一样:33把绵羊放在自己的右边,山羊在左边。

    「当人子在自己的光荣中,与众天使一同降来时,那时,他要坐在光荣的宝座上」(31节)。人子在光荣中降来。经文中的称号(人子)和异像,都是源自达7:13-14。耶稣喜欢用人子来称自己(8:20;9:6;10:23;11:9;12:8,32,40;13:37,41;16:13,27-28;17:9,12,22;19:18;20:18;24:27,30,37,39,44;25:31;26:2,24,45,64)。这字词听来是谦卑的,但此间有关人子的描述则不是谦卑的。他是在权能和光荣中降来。

    这段经文包括一些基督论称号(与耶稣作为基督或默西亚──受傅者──天主所派遣来救赎人民的那一位有关的):

    -人子(31节)

    -牧人(32节)

    -君王(34,40节)

    -主(37,44节)

    此外,耶稣坐在宝座上(31节);确认天主为他的父亲(34节);并向世界宣告审判。「因此,这情景完全是属于基督论的。对玛窦而言,这基督论,而且不是一般的人道主义,使爱与仁慈的伦理有效,成为审判的末世准则。如果不理解和接受与经文息息相关的基督论和末世论,就不能合法地利用这段经文作为一般人道主义伦理的圣经『支持』」(Boring,455)。

    「一切的民族,都要聚在他面前」(32节)。耶稣所讲的「一切民族」(pantataethne)有什么含意?学者们在这一点上是意见分歧的。在旧约,ethne时常用来讲论外邦人,因此,耶稣可能是形容另一个为外邦人的审判;他们将根据「对这些最小的兄弟」所作的善行而受审判(Senior,285)。这将是答案。那些从未听过耶稣的人又怎样?它也巧妙地吻合保禄在罗2:12-15给外邦人的评论。

    然而,ethne一字也解作一般的民(21:43;24:7,9,14),而保禄亦用它来指称外邦基督徒(罗11:13;15:27;16:4;迦2:12;弗3:1)。这公审判的言论看来显示一切民族,包括犹太人和外邦人、基督徒与非基督徒,都聚在基督面前。如果耶稣想形容一个独立的外邦人审判,他肯定会清楚说明的。因此,我们假设「一切的民族」是指所有民族。

    「他(人子)要把他们彼此分开,如同牧人分开绵羊和山羊一样」(32节;参阅则34:17)。虽然对我们来说,绵羊和山羊似乎是一样的,但牧人知道两者的分别。绵羊的羊毛是珍贵的,所以牧人较为重视绵羊。

    在圣经中,「牧人」时常用来指称天主和耶稣,而「绵羊」一字则经常用来比喻天主的人民。

    「把绵羊放在自己的右边,山羊在左边」(33节)。较早前,雅各伯和若望的母亲请求耶稣叫她的两个儿子在天国里,分别坐在他左右两旁(20:20-23)。在那个语境下,右边是最受优待的位置,而左边是较次要的位置。然而,在25:31-46的公审判语境下,左边却是受到冷遇的位置。

    34-40节:凡你们所做的

    34那时,君王要对那些在他右边的说:我父所祝福的,你们来罢!承受自创世以来,给你们预备了的国度罢!35因为我饿了,你们给了我吃的;我渴了,你们给了我喝的;我作客,你们收留了我:36我赤身露体,你们给了我穿的;我患病,你们看顾了我;我在监里;你们来探望了我。37那时,义人回答他说:主啊!我们什么时候见了你饥饿而供养了你,或口渴而给了你喝的?38我们什么时候见了你作客,而收留了你,或赤身露体而给了你穿的?39我们什么时候见你患病,或在监里而来探望过你?40君王便回答他们说:我实在告诉你们:凡你们对我这些最小兄弟(希腊文:adelphonmou)中的一个所做的,就是对我做的。

    「那时,君王要对那些在他右边的说」(34节)。牧人(32节)已成了君王(34节),正如牧童达味后来成了君王。君王把父的祝福传达给那些以六种善行来救济他的人:食物、饮料、收留、衣服、看顾和探望。「在辣彼文学里,这些好事称为『善行』(gemiluthasadim)……是在旧约(申15:7-11;依58:7-10;咏37:21;41:2)以及其他古代犹太泉源所找到的」(Hultgren,151)。

    我们要注意,这六种善行的性质都是基本的。食物、饮料、收留、衣服、看顾和探望。每个人有潜质来提供这六种善行。一个人无需是富有的,才可给饥饿的人吃;无需作护士才可帮助患病的人;无需领授圣职才可探望狱中的人。较早前,耶稣吩咐一个富少年去变卖他所有的,然后施舍给穷人(19:21),但此间没有这么高的要求。耶稣在此所赏报的善行,都是每个人能够做得到的;没有要求施予者作出很大的牺牲,但确实大大减轻领受者的痛苦。

    君王邀请这些善人「承受自创世以来,给你们预备了的国度」(34节)。继承物是遗嘱或盟约所传递的遗产,是不劳而获的礼物。天主把天国当作一份自创世以来已预备了的礼物。

    「那时,义人回答他说:主啊!我们什么时候见了你饥饿而供养了你,或口渴而给了你喝的?」(37节)。要注意义人的惊讶。当君王告诉他们,他们曾给他施予这些善行时,是他们不能想像得到的。虽然他们给「这些最小兄弟」行了善事,但没想过会因此而获得赏报。他们没有计算自己的慷慨。他们施予,是因为他们被人性的需要推动,而不是为了赏报。

    君王给这些惊讶的义人解释,「凡你们对我这些最小兄弟(adelphonmou)中的一个所做的,就是对我做的」(40节)。「『一个。』这经文的个人主义使我们感到惊奇。在充满需要的世界里,「一个人」当然不是那么重要的!但是,耶稣想我们再思考。这不仅是一个人,而是『最不重要的』一个人」(Bruner,922)。

    「我这些最小兄弟(希腊文:adelphonmou)中的一个」(40节)。谁是这些兄弟?这里有三个可能性:

    1.耶稣所指的可能是任何有需要的人。

    -这符合天主爱众人并会赏报我们慷慨对待有需要的人这事实(参阅出22:22-27;箴19:17;21:13;谷10:21;路16:19-25)。

    -这也符合耶稣倾向帮助有需要的人,不管他们是谁,不管在那里遇见他们。麻疯病人(8:14)、罗马的百夫长(8:5-13)、革勒撒的附魔人(8:28-34),以及其他很多人。耶稣的善行是一视同仁的。他没有遵守一般的界限,即选择治愈谁,他反而治愈所有需要医治的人。

    -Blomberg指出,把adelphonmou解释为任何有需要的人,「是教会历史中的少数人士的意见,(但)大概是今天的大多数人的意见,尤其在那些具有强烈社会伦理的教会。」他与其他很多学者认为,耶稣所讲的adelphonmou,所指的只是基督徒兄弟姊妹──但我们不应认为耶稣不大可能祝福那些服务任何有需要人士的人。他的个人见证显示出他会祝福的。

    2.耶稣可能想把adelphonmou的意思限于有需要的基督徒──这是「教会历史中的大多数人的看法」(Blomberg)。耶稣使用adelphonmou(我的兄弟),「几乎是肯定这句话所指的并非整体的人类,而是基督徒团体内的兄弟姊妹」(Hagner)。这见解得到一个事实支持,就是新约经常采用adelphos(兄弟)一字来指称基督徒(12:50;18:15,17,21,35;23:8;28:10;若21:23;宗6:3;9:30;11:1;迦1:2;格前5:11;斐1:14)。

    于是,看来耶稣可能有意把他的祝福限于那些(包括非基督徒)帮助有需要的基督徒的人。本福音成书时,正是第一世纪末,当时基督徒受到迫害,而玛窦的目的,可能是向那些善待(或虐待)基督徒的人传达祝福(或诅咒)。

    3.耶稣可能有意把adelphonmou的意思进一步规限于宣讲福音的基督徒。这十分配合耶稣派遣十二宗徒传教时所给予的指示。他?:

    -「你们不要在腰带里备下金、银、铜钱;上不要带口袋,也不要带两件内衣,也不要穿鞋,也不要带棍杖,因为工人自当有他的食物」(10:9-10)。

    -「谁若不接待你们,也不听你们的话,当你们从那一家或那一城出来时,应把尘土由你们的脚上拂去。我实在告诉你们:在审判的日子,索多玛和哈摩辣地所受的惩罚,比那座城所受的还要轻」(10:14-15)。

    -「谁接纳你们,就是接纳我;谁接纳我,就是接纳那派遣我来的。谁接纳一位先知,因为他是先知,将领受先知赏报;谁接纳一位义人,因他是义人,将领受义人的赏报。谁若只给这些小子中的一个,一杯凉水喝,因他是门徒,我实在告诉你们,他决失不了他的赏报」(10:40-42)

    「有关耶稣与他的传讯者团结合一的想法,并非为基督徒所独有的;心反映犹太人的使者(shaliach):『某人的代表被视为某人自己』。……按照这个原则,外教人所做的善行,并不视为补赎他们的罪过,也不是证明他们效法天主,而是说明与耶稣的关系」(Hare,290-291)。

    在此,同心圆的形象会有助我们理解:

    -最外面的圆圈包括世上贫穷的和有需要的人。

    -中间的圆圈一般有需要的基督徒,尤其是被迫害的基督徒。

    -核心的圆圈包括直接参与宣讲福音,并依赖他们所服务的人支持的基督徒。

    当我们进一步深入同心圆的形象,便想到耶稣在他一生的不同时刻,曾需要他列出的六种善行。也许我们应该把他置于同心圆的中心,不是作为第四个圆圈,而是圆圈的轴心。我们不能直接满足他的需要,但能够透过满足他的代理人─他所爱的人─他的兄弟姊妹─他的adelphoi,而间接满足他的需要。

    「我父所祝福的,你们来罢!承受自创世以来,给你们预备了的国度罢!」(34节)。对于那些相信新约的训导─人藉著天主的恩宠,透过相信耶稣基督而得救─的人来说,他们会因耶稣在此没有提及信德而感到困扰。君王右边的人「承受天国」─救恩─因为他们「对这些最小兄弟」行了善事。耶稣是否制造一个漏洞,让人透过善行而获得救恩?一个拒绝基督的人能否因给饥饿者食而得救?

    在罗2:12-15,保禄给予外邦人(没有法律的人)一个例外;他们「顺著本性去行法律上的事,」证明了「法律的精华已刻在他们的心上。」他解释,「不是听法律的算为义人,而是实行法律的才称为义人。」然而,这只是针对那些不认识基督的人的处境。

    基督当然有自由拯救任何人-即使是十字架上的强盗。然而,连那强盗也恳求:「耶稣,当你来为王时,请你纪念我」(路23:42),听来很像是宣认信德。我们不应鼓励人们单靠他们的慈善(代替信德)便会得救。

    我们有责任告诉人们,基督将祝福那些善待「我这些最小兄弟」的人,并鼓励他们寻求机会来服务有需要的普罗大众,有需要的基督徒,以及从事宣讲福音并有需要的基督徒。

    41-46节:凡你们没有做的

    41然后他又对那些在左边的说:可咒骂的,离开我,到那给魔鬼和他的使者预备的永火里去罢!42因为我饿了,你们没有给我吃的;我渴了,你们没有给我喝的;43我作客,你们没有收留我;我赤身露体,你们没有给我穿的;我患病或在监里,你们没有来探望我。44那时,他们也要回答说:主啊!我几时见了你饥饿,或口渴,或作客,或赤身露体,或有病,或坐监,而我们没有给你效劳?45那时,君王回答他们说:我实在告诉你们:凡你们没有给这些最小中的一个做的,便是没有给我做。46这些人要进入永罚,而那些义人却要进入永生。」

    「然后他又对那些在左边的说:可咒骂的,离开我,到那给魔鬼和他的使者预备的永火里去罢」(41节)。正如君王因右边的人施予仁慈而祝福他们,同样,他因左边的人未能施予仁慈而诅咒他们。耶稣没有邀请他们承受自创世以来预备了的国度,反而把这些人交给「魔鬼和他的使者预备的永火里」(41节)。天主为人预备天国,但为魔鬼和他的使者预备了永火。并非所有天使都是好的(参阅罗8:38;哥2:18;伯后2:4;犹6;默12:7-9)。有些天使与魔鬼结盟的。

    耶稣说,天主自创世以来预备了的国度(34节),因为天主自起初的目的是救恩。耶稣没有说「永火」是「自创世以来」已创造的。大概永火不是天主原先的计划的一部分,而是后来为回应罪恶和叛逆而制造的。

    对于「难道我是看守我弟弟的人」这个问题,耶稣给予清晰的答案:「是的!」谁帮助有需要的人──尤其帮助基督徒兄弟姊妹──将要承受天国。凡是未能这样做的,将要受永火的惩罚。

    「离开我,到那给魔鬼和他的使者预备的永火里去罢」(41节)。这审判所提及的火与硫磺,其直接的语境(24:45ff)包括三个有关审判的比喻,其中描述人被铲除(24:51),被拒诸门外(25:10-12),并被丢在外面的黑暗中,在那里必有哀号和切齿(25:30)。较广泛的语境(21-25章)是耶稣有关审判的教训。

    这是耶稣在本福音最后的公开训诲,所以,看来玛窦最想我们谨记它。

    在这段经文和其他地方,基督告诉我们天国根据什么规则来治理,而这些规则跟我们所习惯的截然不同。他告诉我们,凡按照天国的规则生活的人,将因他的选择而获得极大的益处。

    参考书目

    Blomberg,CraigL.,NewAmericanCommentary:Matthew,Vol.22(Nashville:BroadmanPress,1992)

    Gardner,RichardB.,BelieversChurchBibleCommentary:Matthew(Scottdale,Pennsylvania:HeraldPress,1990)

    Hagner,DonaldA.,WordBiblicalCommentary:Matthew14-28,Vol.33b(Dallas:Word,1995)

    Keener,CraigS.,TheIVPNewTestamentCommentarySeries:Matthew,(DownersGrove,Illinois:InterVarsityPress,1997)

    Barclay,William,GospelofMatthew,Vol.2(Edinburgh:TheSaintAndrewPress,1957)

    Bergant,DiannewithFragomeni,Richard,PreachingtheNewLectionary,YearA(Collegeville:TheLiturgicalPress,2001)

    Boring,M.Eugene,TheNewInterpreter'sBible,Vol.VIII(Nashville:Abingdon,1995)

    Brueggemann,Walter;Cousar,CharlesB.;Gaventa,BeverlyR.;andNewsome,JamesD.,TextsforPreaching:ALectionaryCommentaryBasedontheNRSV——YearA(Louisville:WestminsterJohnKnoxPress,1995)

    Bruner,FrederickDale,Matthew:Volume2,TheChurchbook,Matthew13-28(Dallas:Word,1990)

    Craddock,FredB.;Hayes,JohnH.;Holladay,CarlR.;Tucker,GeneM.,PreachingThroughtheChristianYear,A(ValleyForge:TrinityPressInternational,1992)

    Hamann,H.P.,TheGospelAccordingtoMatthew(Adelaide,1984)

    Hare,DouglasR.A.,Interpretation:Matthew(Louisville:JohnKnoxPress,1993)

    Hultgren,ArlandJ.,inVanHarn,Roger(ed.),TheLectionaryCommentary:TheologicalExegesisforSunday'sText.TheThirdReadings:TheGospels(GrandRapids:Eerdmans,2001)

    Johnson,ShermanE.andButtrick,GeorgeA.,TheInterpreter'sBible,Vol.7(Nashville:Abingdon,1951)

    Long,ThomasG.,WestminsterBibleCompanion:Matthew(Louisville:WestminsterJohnKnoxPress,1997)

    Morris,Leon,TheGospelAccordingtoMatthew(GrandRapids,Eerdmans,1992)

    Senior,Donald,AbingdonNewTestamentCommentaries:Matthew(Nashville:AbingdonPress,1998)

    Soards,Marion;Dozeman,Thomas;McCabe,Kendall,PreachingtheRevisedCommonLectionary,YearA(Nashville:AbingdonPress,1993)

    Thayer,JosephHenry,AGreek-EnglishLexiconoftheNewTestament(NY:AmericanBookCompany,1889)
圣经:谷 13:33-37
    圣经:谷13:33-37

    释经

    33-37节:你们要醒寤

    33「你们要当心,要醒寤,因为你们不知道那日期什么时候(希腊文:kairos)来到。34正如一个远行的人,离开自己的家时,把权柄交给了自己的仆人,每人有每人的工作;又嘱咐看门的须要醒寤。35所以,你们要醒寤,因为你们不知道,家主什么时候回来:或许傍晚,或许夜半,或许鸡叫,或许清晨;36免得他忽然来到,遇见你们正在睡觉。37我对你们说的,我也对众人说:你们要醒寤(希腊文:gregoreite)。」

    「你们要当心,要醒寤,因为你们不知道那日期什么时候」(33节)。在罗马军队,守卫可能因为在当值时睡觉而遭处决。这听来是苛刻的,因毕竟反映一个严峻的事实。准备是生死攸关的事。如果守卫睡著了,敌人便可以突破防卫,杀害守卫原本要保护的人。

    灵性的醒寤跟肉身的安全同样重要。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诱惑和使人分心的事物的世界里。当我们屈服这些诱惑,我们(和我们的家人及朋友)将要承受后果。耶稣警告,「你们要当心,要醒寤!」

    「因为你们不知道那日期什么时候(希腊文:kairos)来到」(33节)。希腊文有两个形容时间的字:

    ──Chronos与按年月顺序排列的时间有关。当我们说在某特定时间行事,我们就用chronos的时间一字。

    ──Kairos与关键性的时间或决定性的时间有关──历史中关键的时刻。当我们讲论「坐失时机」,就是讲论kairos的时间。

    所以,当耶稣说,「你们不知道那日期什么时候(kairos)来到」,他是讲论那决定我们永恒的命运的关键时刻。

    「正如一个远行的人」(34节)。正如上文指出,34-36节是一个小比喻,讲述有一个主人要远行,他于是嘱咐看门的须要醒寤。「要注意『正如』一字的力量。正如一个主人要远行(尽管天主没有离开)。正如他让他的仆人负责(尽管我们不是真正负责)。但是,我们要负责任……我们是管家……默示式的希望激励我们工作,并宣布基督的光荣就是世界的希望,而信徒的职责是活出那希望,警醒著」(Bartlett)。

    「因为你们不知道,家主什么时候回来:或许傍晚,或许夜半,或许鸡叫,或许清晨」(35节)。这是罗马的每夜的四次守更:

    ──傍晚更(下午六时至九时)

    ──夜半更(下午九时至子夜)

    ──鸡叫更(子夜至凌晨三时)

    ──清晨更(凌晨三时至早上六时)

    这些都是每夜的守更。我们期望主人在白天回来,但其实是不知道的!晚间是我们最不醒寤的时候,所以,耶稣的讯息是,我们必须完全准备好自己,即使在我们最没有准备的时刻。

    「以,你们要醒寤,因为你们不知道,家主什么时候回来」(35节)。如果耶稣不知道那个时刻(32节),我们当然不知道。耶稣告诫我们「让步给现世的标准和方式,却要醒寤清醒,正如保禄再说的,因为白天已来到,在白天的光辉里,已不再需要现世暗淡摇曳的烛光」(Wright,187-188)。

    「免得他忽然来到,遇见你们正在睡觉」(36节)。就在下一章,当耶稣在革责玛尼祈祷时,伯多禄、雅各伯和若望睡著了。事实上,他将三次发现他们睡著(14:37,40-41),尽管他曾两次请求他们醒寤(14:34,38)。更不幸的是,当耶稣被捕时,他们将离弃他,逃走了(14:50)。

    参考书目

    Arthur,JohnW.andNestingen,JamesA.,LectionaryBibleStudies:TheYearofMark:Advent,Christmas,Epiphany,StudyBook(Minneapolis:AugsburgPublishingHouse,1975)

    Barclay,William,GospelofMark(Edinburgh:TheSaintAndrewPress,1954)

    Bartlett,DavidL.,NewYearB,1999-2000Proclamation:AdventThroughHolyWeek(Minneapolis:Fortress,Press,1999)

    Brooks,JamesA,TheNewAmericanCommentary:Mark(Nashville:BroadmanPress,1991)

    Brueggemann,Walter;Cousar,CharlesB.;Gaventa,BeverlyR.;andNewsome,JamesD.,TextsforPreaching:ALectionaryCommentaryBasedontheNRSV——YearB(Louisville:WestminsterJohnKnoxPress,1993)

    Craddock,FredB.;Hayes,JohnH.;Holladay,CarlR.;Tucker,GeneM.,PreachingThroughtheChristianYear,B(ValleyForge:TrinityPressInternational,1993)

    Donahue,JohnR.andHarrington,DanielJ.,SacraPagina:TheGospelofMark(Collegeville:TheLiturgicalPress,2002)

    Edwards,JamesR.,TheGospelAccordingtoMark(GrandRapids:WilliamB.EerdmansPublishingCo.,2002)

    Evans,CraigA.,WordBiblicalCommentary:Mark8:27——16:20(Nashville:ThomasNelsonPublishers,2001)

    Geddert,TimothyJ.,BelieversChurchBibleCommentary:Mark(Scottdale,PA:HeraldPress,2001)

    Grant,FrederickC.andLuccock,HalfordE.,TheInterpreter'sBible,Vol.7(Nashville:Abingdon,1951)

    Hare,DouglasR.A.,WestminsterBibleCompanion:Mark(Louisville:WestminsterJohnKnoxPress,1996)

    Hooker,MornaD.,TheGospelAccordingtoSaintMark(HendricksonPublishers,1991)

    Jensen,RichardA.,PreachingMark'sGospel(Lima,OH:C.S.S.PublishingCo.,1996)

    Klein,LeonardR.inVanHarn,Roger(ed.),TheLectionaryCommentary:TheologicalExegesisforSunday'sText.TheThirdReadings:TheGospels(GrandRapids:WilliamB.EerdmansPublishingCo.,2001)

    Lane,WilliamL.,TheNewInternationalCommentaryontheNewTestament:TheGospelofMark(GrandRapids:WilliamB.EerdmansPublishingCo.,1974)

    Marcus,Joel,TheAnchorBible:Mark1-8(NewYork:Doubleday,1999)

    Perkins,Pheme,TheNewInterpreter'sBible,Vol.VIII(Nashville:Abingdon,1995)

    Thayer,JosephHenry,AGreek-EnglishLexiconoftheNewTestament(NY:AmericanBookCompany,1889)

    Williamson,LamarJr.,Interpretation:Mark(Atlanta:JohnKnoxPress,1983)

    Wright,Tom(N.T.),MarkforEveryone(London:SPCKandLouisville:WestminsterJohnKnox,2001,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