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卷 (1985-86年) 「礼仪」一词的商榷
作者:罗国辉

当别人知道我是攻读「教会礼仪」的时候,往往都给我一个莫名其妙的反应,不单是教外人士,甚至连教友对「礼仪」两字也是知其所以而不知其所以然,故此,实在有为「教会礼仪」澄清一些观念的需要。

其实,今日天主教常说的「礼仪」乃是中译希腊文Leitourgia之教会术语;而Leitourgia这「词语」之所以成为基督徒术语,也是经过一段历史的过程。

字源

首先Leitourgia在古希腊时代的古典用法是指「公务」或「为大众(社会) 的服务」,这「公务」是一份光荣,以表达个人或某一家族对大众及国家的爱戴,但是到了希腊时代晚期(公元前三世纪后),这词语渐渐离开原来的意义,而用于某人或某一家族(社会阶层)自愿或强迫性地为某种利益而必需承担的「职责」,或借用来统称任何「服务」和「事奉」,包括纯个人性的职务,故而失去了「公共」服务的意义。这词语接着也应用于当时的宗教(特别是神秘宗教上),作为人对神祇必需的「事奉」和「礼拜」(与一般自然宗教礼拜神明的意义相同,也和一般所谓「人」对「神」的事奉和责任同义。),而这些「事奉」和「礼拜」往往是由某些受托的人物按着一定的仪式所举行,它所着重的是「一套必须的拜神仪式」,而失去了Leitourgia原本的「公务」或「社会服务」的内容。(1)

旧约七十贤士本

在圣经旧约被翻译为希腊七十贤士本(2) 期间,Leitourgia就被用了一百七十次之多,且刻意地被用于有关「肋未」和「司祭」在帐棚、会幕或圣殿里向雅威的「礼拜」(如:出:廿八-卅九;户四:八;编下卅一:2;则四十一-四十六;特别是:户十八:20-24;编下卅一:2;则四十四:15-16)而群众的服务和向雅威的礼拜则以另一词语Latreuein或Douleuein来翻译(如:出一:14;六:6)。这种分别显示当时译者刻意表达他们心目中的Leitourgia就是「上主所设立(来自法律者上),并由特选的人物 肋未和司祭所做的仪式;换句话说、即是「一套官方及专职化的礼拜」。(3)

新约

Leitourgia一词及其演变在新约当中,共用了十五次,其中作一般「服务」,或「事奉」的意思有:罗十三:6;十五:27;斐二:25-30;格后九:12;希一:7-14;用作旧约「司祭敬神」的有:路一:23;希八:2-6;希九:21;希十:11;(在希伯来书的用法是类比性的),用作属神(精神) 敬礼的有:罗十五:16;斐二:17;而唯一似乎用作狭意地指基督徒和相聚敬礼的有:宗十三:2(然而释经学家对这章节的解释各有不同,但一般的意见是如在希伯来书一样,是以旧约的敬礼的词语作类比,突出基督徒敬礼的真实性、独特性、超越性,而非旧约七十贤本里的用意。) (4)

早期教会内的应用

在教会的最初两个世纪,Leitourgia也多次用在希腊文教会文件中,如用作旧约司祭敬礼的有:初世纪的格来孟前书(5) 卅二、2;四十、2;用作爱德行动的有:第二世纪荷马牧人传(6) 比喻五、3、8;用作「事奉」天主的有:格来孟前书卅四、5,牧人传(7) 比喻七、6,比喻九、27、3;用作团体中每人的职责者有:格来孟前书四十一、1;渐渐也引申到执事、长老(司铎) 和监督(主教) 职务上,类比旧约的司祭,如初世纪的十二宗徒训诲录十五:1,格来孟前书四十四、2-6,三至四世纪欧瑟比教会史(8) 三、13、34;甚至施洗,举行晚课为称为Leitourgia,而Ancira(314) 和安提约基亚(341) 的主教会议他用之统称基督徒的庆典;早自第四世纪Serapion礼文(9) (十一、3) 已称感恩祭为Leitourgia。于是后来东方教会则保留这词语,专用于称呼感恩圣祭为神圣的Leitourgia。比如金口圣若望感恩经(10)则常将此词句用作「神圣的事奉」解。

拉丁译文

圣经拉丁通行本(11),将Leitourgia这词语的内容译为Ministerium (臣仆、司祭) ,Officium (职任) ,Munus (职守本份),Caerimonia (礼节),Opus (工作、工程),Servitus (服役事奉),Cultus (崇拜、风俗),Devotio (虔诚、奉献),Sacramentum (密事、入伍),Mysterium (神秘、密事、奥理)等等。

写于5-6世纪的圣本笃会规(12) 则称每日的「时辰礼赞」为Opus Dei (天主的工程),如十九章、四十三章、四十九章等。

约六至七世纪的罗马礼书Sacramentarium Veronense(13) 的93号祷文则称「感恩祭」为Mysteria,并解释为「实现(履行) (上主) 救赎我们的工程」。

至于一般论及「教会礼仪」的作品,自古时到十二世纪(即圣经的狭意观念形成前),常用Sacramentum (密事) 和Mysterium (密事、奥迹);从第七世纪到十七世纪,则常用Officium (职任),这词也常见于一九一七年的圣教法典(如2256、1):自十七世纪后,则常用Caerimonia (礼节);十六世纪到廿世纪,则常用Ritus (规矩、敬礼);在经院学派则常用Cultus (崇拜),而Cultus正式使用于教会文件是在一百六八年「日课经」的颁布(Bulla Quod Ad Nos)

Leitourgia的译音拉丁文Liturgies仅在十六世纪使用于受东方教会影响,的论感恩祭经文和其仪式的着作,如G. Cassander, Liturgia de Ritu et Ordine Dominicae Caenae, Quam Celebration Graeci Liturgiam, Latini Missam appelarunt 1558.

直到十八世纪之后,拉丁文Liturgia则需被用作统称一般教会「庆典」(礼仪)。然而Liturgia正式用于教会文件中是一九七四年的Auctorem Fidei,遂渐渐战为常用之教会术语,好像梵二会议的礼仪宪章也就是「Constitutio de Sacra Liturgia」(14)。

中文意译

中文「礼仪」一词作为教会术语,解作「教会庆典(敬礼)」,首先见于一六七O年,利类思译「弥撒经典」当中,用来意译Feria IV Cinerum (灰之星期三) 为「圣灰礼仪」。从此则常用于中国天主教会的作品,梵二文件Constitutio de Sacra Liturgia则译为「礼仪宪章」了。

以上是Leitourgia (中文意译为「礼仪」) 一词的字源和在教会文字、资料及文件上的应用历史;然而这名词本来的意义和后来借用的意义和译文,又是否能够表达现在教会所了解及愿意表达的内容呢?

所以,实在有必要将梵二大公会议「礼仪宪章」所了解的「礼仪」作简要之说明。



(1)Theological Dictionary of the New Testament, (ed. G. Kittel), vol. IV, Eerdmans, Michigan, 1985, pp. 215-219.

(2)The Septuagint Version of the Old Testament (with an English Translation by L.L. Brenton) London, 1974.

(3)Concordance to the Septuagint, vol. II , (ed. 'E. Hatch, H.A. Redpath), Akademische Druck-u. Verlagasanatalt, Graz-Austria, 1954, pp. 872-873. 

G. Kittel, op. cit., vol. IV, pp. 219-222.

(4)A Concordance to the Greek Testament, (ed. W.A. Moulton, A.S. Geden) Clark, Edinburgh, 1970, pp. 597. 

The Analytical Greek Lexicon, Bagster, London, 1967, pp. 250; G. Kittel, op. cit., vol. IV, pp. 222-239. 

A.G. Martimort, The Church at Prayer, New York, 1968, pp. 1-8. 

L. Eisenhofer, J. Lechner, The Liturgy of the Roman Rite, New York, 1961, pp. 1-7: 

S. Marsili, "Liturgia" Anamnesis I, Casale, 1979 pp. 33-45; Catholic Encyclopaedia, New York, 1967, s.v. "Liturgy" Dizionario Teologicio Interdisciplinare, (ed. L. Pacornio), Casale, 1977, s.v. "Liturgia".

(5)中译本见吕穆迪译,宗徒时代的教父,香港,1957,19-76页。

(6)中译本见吕穆迪译,宗徒时代的教父,326-440页(即何而马神牧启示录)。

(7)中译本见吕穆迪译,宗徒时代的教父,1-18页。

(8)英译本见(Tran. A.G. Williamson) Eusebius, The History of the Church from Christ to Constantine, Penguin Books, Middlesex, 1983.

(9)英译本见L. Deiss, Spring Time of The Liturgy, Minnesota, 1979, pp. 183-208.

(10)原文见A. Hanggi, I Pahl, Prex Eucharistica, Fribourg,1968. pp.224-225. 中译见罗国辉译,东方教会金口若望的感恩礼典,神学年刊(3),1979,香港,53-81页。

(11)泛指圣热罗尼莫(347-419) 的拉丁通行本,见圣经辞典 (思高圣经学会编著),香港,1975, 908号;此处用修订版Biblia Sacra, Vulgatae editionis, Sixi V Pont. M. Issu Recognita et Clementis VII Auctoritate Edita, Roma, 1822.

(12)Regula Monasteriorum, (ed. L. C. Mohiberg) Benedictus, Vibolone, 1981.

(13)Sacramentarium Veronense, (ed. L. C. Moniberg) Roma, 1978.

(14)见注四。

梵二礼仪宪章

梵二大公会议「礼仪宪章」开宗明义就在第二节,引用降临后第九主日(Sacramentum Veronense,93号,即今日常年期第二主日) 献礼经所说的,「礼仪」就是上主在我们身上「实行救赎的工程」。然后更进一步的在第一章五至八节里详细说明天主的「救世工程」完成于耶稣基督的降生成人、死而复活的逾越奥迹里;而教会 基督的奥体,就是救赎工程在时空里的延续和实现;故此教会以不同的方式,特别在福音的宣讲和施行圣事当中,继续实现这救恩史。事实上,在「礼仪」当中,基督实在临在于圣言的宣讲,圣事的施行,(特别是圣体奥迹),圣职的服务及奉主之名彼此相聚的天主子民中间;同时,教会也通过基督向圣父献上心神和真理的崇拜。故此「礼仪」基本上就是基督执行祂的司祭职务。

换言之,「礼仪」的本质,就包括了(一) 基督临在他的子民 教会当中,藉着有效的标记施行祂「救世的工程」;(二) 同时也是整个基督的奥体(教会),元首和肢体,一心一德向天父的公共敬礼。由这两个基本的要素就构成基督信仰中的所谓「礼仪」,即七件圣事、日课(圣经颂赞和代祷) 和准圣事。

「礼仪」一词的商榷

从以上梵二对「教会礼仪」的了解,我们可以试固分析教会历代所用有关「Leitourgia」的词语之长处和短处。

那些「官式礼拜」、「公仆职任」Ministerium, Officium, Servitus等字眼,虽然可以表达「礼仪」是教会对上主的「公共事奉」,也是对教会团体的「服务」,但是其重点只集中在「司祭、公仆职务」身上,而忽视了信众在礼仪中的主动地位和参与,(无怪乎历史中有神父「开」或「做」弥撒,教友「望」或「听」弥撒的讲话方式。事实上,「礼仪」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整个基督奥体、元首与肢体的共同行动(礼宪、14)。同时,「礼仪」也不仅有人的层面,亦有神的层面,即是天主藉着基督,以有效的标记,亲临和介入祂子民中间,施行救恩。故此,「官式礼拜」、「公仆职位」等字眼有把礼仪变成纯粹一套官式特定礼规之危险。(1947年的「天人中保」(15) 通谕的25节已经拒绝了这种「礼规主义」的错选。)那些「崇拜」、「礼拜」、「礼节」、「敬礼」的字眼,Cultus, Caerimonia, Devotio, Ritus,也相当有限,它们或许可以表达「礼仪」是教会在基督内向圣父的有形崇拜,但总是有太表面化和形式化之嫌,且忽略了「教会礼仪」并非只是人为的崇拜,而同时也是上主藉着有效标记介入和主动的「救世工程」,故此「崇拜」、「礼节」、「敬礼」、「礼拜」等字眼,也有把「教会礼仪」变成纯粹人为感性宗教仪式的危险。(事实上,1947年的「天人中保」通谕第25节也拒绝这「仪式主义」的错选」)。若称以「奥迹」或「圣事」、「密事」,Sacamentum, Mysterium,好处是包含了「教会礼仪」是上主藉着有形标记亲临在祂子民当中彼此交往的意义;但可惜是比较深奥,不经过解释,恐怕一般人很难明白。

而另外一个比较好的名词,即本笃会规里所用的Opus dei (天主的工程);这名词一方面可正面的把「教会礼仪」是「上主藉标记亲临祂的子民中间、施行「救世」工程的意义表达出来,也同时要求人的回应和参与;事实上六至七世纪的罗马礼书(Sacramentarium Veronense)93号也解释「教会的礼仪」实为(上主) 履行(实现) 拯救我们的工程」。

现在也让我们看看中文所用「礼仪」两字,是否也有不足之处。

「礼」字在说文解字中解作「履」也,足之所依;所弓事神致福也,从示从丰,丰者,行礼之器;礼有五经,莫重于祭。辞海(1980年版)「礼」则解作敬神、敬礼、仪式和规范之意。而「仪」字生说文解字中是:度也、法制也、善也、宜也;辞海则解作礼节、仪式、向往、和宜。

故此,在一般人的了解中「礼仪」就是敬神致福的仪式(16),或「敬礼」,「礼的交往」,「彬彬有礼」的做法,「礼教」,定国安邦之策;但若用之于教会,又是否能够使人明白是上主藉着有效标记,在教会里与祂子民的互相交往,即神的介入和工作,教会对上主的赞颂和回应呢?又或恐怕一般人只能偏狭的了解为人为对神的「敬礼」,或信仰之「礼法」而矣。

当然我们承认每一个词语都是有限的,比如原文Leitourgia一词也是同样不能完全表达所谓「教会礼仪」的内容;况且每个词语在应用的过程中,也藉着解释而引入新的内容,特别是教会的术语;然而,如果能够找出或创作一个内容恰当,而不会招致误会的词语,就最好不过了,这实在是需要各位教内兄弟姊妹共同寻找的。

其中一个可能的建议是以「圣礼」来代替「礼仪」一词。因为根据说文解字解释,「圣」者「通」也;按照辞海(1980) 则解作无所不通,在宗教上指属于教主的。故「圣礼」可解说来自教主,通圣之礼。此词的好处是一方面可表达出「来自上主亲临」的一面,同时保留了「礼」、标记、仪式的一面,即「敬礼」、「礼拜」、教会回应上主的意义。可惜的是「圣礼」一词已被一些基督教人士用于指天主教所谓「圣事」(圣洗、圣餐) 之意(17),故可能有天主教和基督教不同的用法和内容,容易引起混乱之嫌。

结语

从以上对「教会礼仪」一词的分析来看,我们可以见到所谓「教会礼仪」的基本要素是「上主的救世工程」和「教会的回应」,(即基督论及教会论),也同时可见中文「礼仪」一词约有限。如果我们单从「礼仪」字面的看法,去追逐于一些礼节式的新鲜感,而美其名以为是本地化,那就实在是一个误会了;因为事实上,要建立本地化的「教会礼仪」,首先是要本地的基督徒 元首和肢体,开放于上主圣言,而生活于「祂的救世工程」中,并且以心神和真理来崇拜和回应,然后从他们对「上主救世工程」的回应和经验中,以诚于中、形于外的言(文字语言的交往)和行(生活、及藉标记的交往),来表达救恩在教会和社会中的实现(18)。

谨以降临后第九主日(今之常年期第二主日) 的献礼经作为彼此之共勉和代祷:「恳祈天主,使我等以敬心时习于圣事,凡以此祭,即行救赎我之工,为尔子基利斯督,亚孟。(一六七零年弥撒经典。)

 

(15)英译本可见The Liturgy (Papal Teachings), (ed. Benedictine monks of Solesmes), Boston, 1962, pp. 313-407,特别是pp. 325.

(16)正中形音义综合大典,台湾,197 197,查「礼」,「仪」,辞渊,商务,1931,查「礼」。

(17)见辞海 (1982);宗教词典 (何继愈主论),上海,1981,查「圣事」。

(18)庞秉辉同学,在「礼仪导论」习作中的反省,实在藉得我们借镜,现撮录以飨读者: 

「……另一方面,在思索神学、教会本地化时,使我看到更多的问题,有待我们探讨,提出意见及解决。首先,我们中国人对宗教的信仰态度并不如西方人士的以「知」明「信」,而却愿以「行」体「信」。(基督教与中国思想,谢扶雅著,60页) 是故,对文字上的定义,我们并不如西方的严谨及有系统的分析,因为我们知道并体验到许多事理,尤其在宗教信仰上是不能尽以文字或言语来完全表达:「言不尽,意无穷」。而应要用中国的传统、文化,代以「行」动来体现出这「信」仰。这方面的发展应是我们教会本地化,也是「圣礼」本地化要做的事。」 

Dizionario Teologico, (ed. H. Fries) Brescia, 1967, s.v. “Liturgia”.

Nuovo Dizionario Di Liturgia, (ed. D. Sartore D. & M. Triacca) Roma, s.v. “Liturgy”.

New Dictionary of the Liturgy, (ed. G. Podhradsky), London, 1967, s.v. “Litur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