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卷 (1991-92年) 神学中的哲学--圣文德的心灵哲学
作者:周景勋

1. 引子

看,十字架怎样展示一切。所谓一切,总归于这七点:

可奇的天主 (The Admirable God)、

理性的神灵 (The Rational Spirit)、

可感觉的世界 (The Sensible world)、

可爱的天堂 (The delightful heaven)、

可怕的地狱 (The frightful hell)、

美德的应受颂扬 (The praiseworthiness of Virtue)、

罪恶的当受谴责 (The guilt of sin),

因为十字架是『真理』的锁匙、大门、道路及光辉。谁若依循上述程序接受十字架,并追随基督,他将不致于在黑暗中行走,而必能得到生命之光。(1)

基督的十字架展露了生命之光,以光照人的心灵,使人能体认「真理」。圣文德(Bonaventura, 1221-1274 A.D.) 以一种信仰的神秘经验来体悟人生的终向在于与天主的密契冥合;而这契合透过基督十字架的救赎,使他得到了生命的光照,故在心灵的体悟中,经验到天主就在人的心灵内;因此,人的知识乃以天主为中心;人的最先认识也是天主,倘若天主不存在人的心灵中,人就无法寻觅祂。(2)

圣文德的「光照」思想可说是学说的中心,乃受圣奥斯定(St. Augustine) 所影响的;更好说是:圣文德的思想是在圣奥斯定的传统下成长的。圣奥斯定的「光照」论及他的思想都是围绕着「天主」,以及人的灵魂与天主的关系上立论;圣文德更将之肯定:「天主」是内在人的「灵魂」中,所以人必须「返求诸己」,即返回心中找寻「天主」,也就是返回内心找寻「存在本身」;因为圣文德强调「人的心灵」乃「理性的神灵」(The rational spirit),「理性的神灵」乃蒙天主所光照的,人才能认识心中的天主。故此,在哲学史上称圣文德为「神秘主义的哲学家」;哲学史家纪尔松(E. Gilson) 在「圣文德之哲学」(La philosophie de Saint Bonaventure) 一书里,更认为圣文德的哲学,实与中古时期的教父思想无异,故应称为「基督徒哲学」;因为圣文德的哲学重视「天主」与超自然事物的知识;由是,哲学与神学混合为一。(3)



1.圣文德著(韩山城译),《爱的烈焰》(De Triplici Via alias Incendium Amoris),安道社会学社出版 民63年,第三章「抵达真正智慧的静观」32

2.邬昆如编著,《西洋哲学史》,国立编译馆出版 民60年,「波拿文都辣」306

3.葛慕蔺著,《西洋中世纪哲学史纲》,辅仁出版社 民66年,第十六章「伯纳文笃拉」 89

2. 哲学与信仰之光

圣文德曾写过一篇:「神学乃万学之宗」的文章,(4) 其开宗明言:「雅各伯书一章:『一切美好的赠与,一切完善的恩赐,都是由上而来,由光明之父降下来的』(17节)。这段言论涉及一切知识的由来,并暗示众多学识莫不由一切光明的泉源涌出。虽然一切知识的光明都是内在的,但可以合理地分作外在的光明,亦即有关机械的知识;低级的光明,亦即来自感官的知识;内在的光明,亦即来自哲学的知识;高级的光明,亦即出自圣宠和圣经的知识。首种光明是有关技艺的知识,次种光明是属于大自然的知识,第三种光明涉及只可以理解的真理,而最后一种光明则属于得救的真理。」这四种光明成就一切知识;这些知识乃在信仰之光下产生的,圣文德称之为「知识之光」;由四种光明中可分出六种知识之光,其乃以天主创造天地之六天作为配合,而以「圣经的知识」为首,即有圣经之光,来自感官之光、技艺之光、理性哲学之光、自然哲学之光及伦理哲学之光等六种「知识之光」。既然圣经知识居首位,故其他五种知识之光莫不以圣经知识之光为依归,莫不包括并玉成于圣经内,并藉圣经而逾越至永远之光,即集中于天主。(5)

圣经知识就是「神学」,可见圣文德认为神学是万学之宗是有他的理由的,因为神学是从最高的原因:「天主」开始,而哲学的终点只是神学的起点,更可以说:哲学乃以神学作为依归。故葛慕蔺教授在描述圣文德思想特征中表示:

(1)圣文德一生关心基督教思想及学术的统一。

(2)圣文德只撰写神学着作。至于其神学体系,显然都以神学原理、即「启示」(信仰之光)与「传统」为基础。

(3)圣文德认为理性知识(哲学知识) 乃上主所赐,但他也主张理性研究为获得信仰的积极方法之一,然而应以圣经之启示为依归,努力解释宗教的奥迹。在其着作里,哲学仍然次于神学,换言之,哲学为神学之婢。(6)

其实,圣文德在「箴言录」中曾说:神学以启示为其根据,谈论天主自己,从创世之初开始一直到祂救赎工程的结果;而哲学则从可见的(事物之) 结果追溯到「原因」:天主,故圣文德强调:「所有学术均可归结于神学」,这与前面所说:「神学乃万学之宗」是相同的意思。圣文德同时认为:倘若要寻获真理,即正确的知识,必须在信仰之光下做学问(哲学),因为信仰的活动对人的心灵有积极的影响,没有信仰之光,人必然陷于错误中。所以,Copleston在谈圣文德学说时说:「除非哲学家在信仰之光引导下,哲学在信仰帮助之下,否则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形上学和哲学系统能够完成。」(7)

圣文德在「言语录」中也说过:「除非有信仰之光的帮助,否则一个哲学家必然地陷入错误里。」(8)

当圣文德在论证人的灵魂的不朽性中,肯定灵魂的本性是天主的肖像乃论证之因时曾主张:「除非受信仰之光的启照,否则没有一种哲学是可以令人满意。」此即:「如果没有神学的帮助,哲学家也不能解释『灵魂不朽』等思想。」。其实,圣文德要说明的乃人必须先认识天主,在天主的光照下,人才能有其正的认知能力,所以他也说过:「除非我们的理智认识极其纯粹、极其现实、极其圆满和绝对的实有(天主),亦即是一切事物的理由的、全然的、永远的实有(天主),决不可能充分认识任何受造物。理智如全不知道什么是毫无缺陷的实有(天主),怎能知道某实有是有欠圆满和具有缺陷的?」(10)



4.可参阅韩山城译本,见《心灵迈向天主的旅程》(Opusculum Doctoris Seraphici : Itinerarium Mentis in Deum),安道社会学社出版 民63年 67-89

5.参阅圣文德著,「神孕乃万学之宗」,见韩山城译,《心灵迈向天主的旅程》 76-77

6.同3 89-90

7.COPLESTON F. 著(庄雅棠翻译),《西洋哲学史》第二章「中世纪哲学」,黎明文化事业公司 民77年 352

8.同上 399

9.同上 401

10.韩山城译,《心灵迈向天主的旅程》33-34

3. 真理与光照

要了解圣文德所谈论的「真理」,我们必须把握着圣文德所肯定的两个命题:

(1)心灵因天主的内在光照,才能把握永恒不变的真理。圣文德强调信仰之光助人不陷于错误中(见前一节),若从神学上言,则以「基督」为真理,可以匡正人的灵魂:「由于基督是天主的智慧及德能,是满溢恩宠及真理的降生成人的天主圣言,遂创造了圣宠及真理,意即倾注了爱德的圣宠;这爱德既出自纯洁的心,光明磊落的良心和真诚的信仰,故匡正了人的整个灵魂。」(11)

(2)客观上言,天主的存在是不可怀疑的真理,而且是本然天生地贯注在人心中,因为在「论三位一体的奥秘」中,圣文德肯定:「每一个肯定的命题肯定某样东西是真的,可是每个真理的肯定同时也肯定了所有真理的原因。甚至即使有人说人是一只驴子,这句话不管是真与否,都肯定了第一真理的存在,而且即使有人宣告没有真理,他也肯定这个否定是真的;因而也隐含了真理的基础和原因的存在。除非透过第一真理,否则没有真理能被知道,而那使得其他真理能被知道的真理,是不可怀疑的真理,既然天主是第一真理,所以天主的存在是不可怀疑的。」(12) 所以圣文德主张心灵以内在经验认识天主,即只须注意心灵的经验,就能推知天主的存在。(13) 这是因为我们的心灵正是天主的肖像,真理之光就像蜡烛似地辉耀在我们的心灵的面前,故我们可从自身便可以看见天主。(14)

我们从上面所说的两个命题,可以更详细地发挥圣文德的思想,而资料的来源乃圣文德两本着名的着作:

(1) 心灵迈向天主的旅程 (Itinerarium Mentis ad Deum)

在「心灵迈向天主旅程」一书中,圣文德提出了「判断」可以导引我们更准确地认识永远的真理;然而「判断」必须仰仗天主,因为天主是一切事物的理由、不能舛错的准绳及真理之光;一切事物在这「光」内才显得不能舛错、不能磨灭、无可疑惑、无可指摘、无可批评、无可更动、无可限制、无始无终、不可分割和昭然若揭。这是因为天主以自己的本质、万能及临在寓居在万物内之故,所以人当在静观中理解事物,在光照中判断;这是圣文德所主张的:我们的心灵是天主的肖像,故我们的心灵可以理解永恒真理,而且只有在永恒不变的神光的照耀中,得到一些确定的,必然的结论,即能记起永恒真理来。(15) Copleston神父也描述:「此光是心灵获得确定性所必需要的根源,是来到世上照启众人的光。」(16) 但,在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人的心灵透过理智理解永恒真理;真理固然永恒不变,可是,我们的理智是可变化的,那当如何解释呢?圣文德的解释很清晰且简单:「故非靠一个完全不变的光的照耀,便不可能看到辉耀着不变的光的真理; 而这不变的光决不可能是可能变化的受造物。所以,人的理智,是仗着『照耀一切世人』的光,而得悉真理的;该光便是所谓『真光』和『在起初便与天主同在的天主圣言』(若 1:1,9)。」(17) 他更引用圣奥斯定的话说:「所有真正在推理者,其知识的光莫不由永远的真理之光所点燃,莫不朝向永远的真理而迈进。」由此可知,我们的理智与永远真理如何紧相连系。(18) 这连系全出自天主,且透过哲学使人更完善地得悉并表现天主圣三的奥迹。在哲学上有自然哲学、理性哲学和伦理哲学:

自然哲学的对象是事物存在的原因,因而引人认识圣父的万能;

理性哲学的对象是事物所以可解的理由,因而引人走向圣言的上智;

伦理哲学的对象是讨论生活的法则,因而引人景仰圣神的圣善。(19)

然而圣文德在「神学乃万学之宗」的文章中更将哲学引伸与「光照」配合,即「由光明之父降下来的」(雅各伯书一章17节),故天主光照我们探研可以理解的真理者的光明是有关哲学知识的所谓内在光明。这光明乃用于:言语、事物、行为三方面的真理上:

理性哲学讨论言语方面的真理,匡正我们对事物的说明或解释。

自然哲学研究事物方面的真理,在匡正理智本身。

伦理哲学探求行为方面的真理,在匡正人的动机。

(2) 爱的烈焰 (De Triplici Via alias Incendium Amoris)

在「爱的烈焰」一书中,圣文德特别在第三章:「抵达真正智慧的静观」中讨论?「为获得真理之光辉的七阶段」,其内容不外是注解三路(The Triple way) 的思想,即

(i)炼路(Purgation) 导人进入心灵上的平安,人要经过「祈祷」,就能自然而然地获得光照和启示。

(ii)明路(Illumination) 引人进入真理。

(iii)合路(Perfective union) 渡人迈入爱。

圣文德用「甜蜜」(Sweetness) 来形容「爱」,也将「甜蜜」与「真理」放在一起,因为「真理」是藉着天主的爱?透过圣神?而启示的。

现在让我们简单地描述圣文德所说的:「获得真理之光辉的七阶段」。圣文德在开始时设下了一大前题:「透过效法基督才能获得真理之光辉」(The splendor of truth is attained through the imitation of Christ),倘若不透过基督,便不能获得真理之光辉。可见,圣文德将哲学与神学混合在一起,而以「基督」作为所有学问的中介和核心。(21) 于是,在「效法基督」的大前题下,我们窥视这得救的真理之光辉的七阶段:(22)

(1)理智的赞同 (Assent of reason)

要试想一下受难者是谁?并以理智的赞同对祂表示折服。要绝对坚信基督千真万确是天主圣子,是万有真原,是人类救主及每人的赏善罚恶者。

(2)怜悯的行动 (Movement of compassion)

要想到受难者是怎样的一位,并以怜悯的行动与祂结合,分担最无辜、最温良、最尊贵、最有爱心的基督的痛苦。

(3)惊奇的注视 (Gaze of admiration)

要记起受难者的伟大,并以惊奇的注视而深入于他内。要注视祂无限的权力,无穷的美丽,无涯的幸福及永远无限。要惊奇无限权力的受到贬抑、无穷美丽的蒙受污损,无涯幸福的遭受折磨及永远无限的被处死刑。

(4)热心的出神 (Outgoing of devotion)

要存想使祂受苦的原因,并因热心的出神而忘掉自己,因为祂受难是为了你的救赎、你的启照、你的圣化、和你的光荣。

(5)穿上基督与祂同化 (Clothing in likeness)

要默思祂受难的态度,并努力穿上基督与祂同化,祂为人类而万分情愿地受辱忍苦,对自身异常严厉,对天主唯命是从,对仇敌则十分机智。要跟随基督的榜样,努力对你的近人惯于友善,对自己惯于严厉,对天主惯于谦虚,对恶魔惯于机警。

(6)拥抱十字架 (Acceptance of the cross or embrace the cross)

要注意祂所受的苦多么重大,并以希望受苦的善情拥抱十字架。既然,万能者竟如弱者而沦为阶下囚:圣善者竟如奸宄而为人侮辱;上智者竟如愚者而为人戏弄;正义者竟如歹徒而接受酷刑;所以,你亦要愿望十字架的苦刑,愿望饱受事实上的凌辱和饱受言语上的诅咒,以及姿势上的戏弄与残酷的惩罚。

(7)真理的静观 (Contemplation of truth)

要看看祂受苦的功效,并以静观的眼目注视真理的光线。依照默示录第五章,由于羔羊的蒙难而开启了密封书卷的七个印,该书卷含有一切事物的普遍知识,其中七项,对人们而言是密封着的;但是,现已透过基督受难的功效得以显示出来:即可奇的天主、理性的神灵、可感觉的世界、可爱的天堂、可怕的地狱、美德的应受颂扬、罪恶的当受谴责。

以上的七项都是经过「十字架」而得以显露出来,因为十字架是真理的锁匙、大门、道路及光辉,谁若依循七项程序接受十字架,并追随基督,他将不致于在黑暗中行走,必能得到生命之光。(若望福音8:12)

因此,圣文德鼓励我们以「静观」天主的方式和默思真理的工夫瞻仰不可理解的天主三位一体的奥迹,而体悟一、真、善、美的天主实有:

单一归诸圣父,因为祂是原始;

真理归诸圣子,因为祂是肖像;

美善归诸圣神,因为祂是连系。(23)



11.同上 12

12.同7 361,366

13.同3 91

14.同10 参阅第三章「由深印于本性官能的天主肖像瞻仰天主」31-39

15.同上

16.同7 366

17.同14 34

18.引用圣奥斯定名著:《论真的宗教》的话 见14 35

19.同14 38

20.同5 73-74 

韩山城在译者的话中说:「由于这篇文章的内容和性质颇与《心灵迈向天主的旅程》一书非常类似和接近,故译者乃将它附在《心灵迈向天主的旅程》一书的后面。」

21.同7 349

22.以下所描述的七个阶段的内容,录自韩山城译:《爱的烈焰》一书 第三章之三28-32。

23.同1 38-40

4. 结论--获得真理在于走上「成全的路」

不论在任何时代、任何环境,一位哲学家、思想家或神学家等在做学问时,都必定有其做学问的目标或终向,藉此以发掘和创造新的学问的里程。

圣文德既是一位神秘主义哲学家,将神学与哲学并合而谈,就是将哲学溶化在他的信仰经验中,希望能获得信仰核心的天主之光照和启示,自己努力潜修,藉着心灵的回归,透过默想、祈祷与静观的工夫,踏上「成全之路」,朝向奥秘生活的目标:与天主密契冥合,逐步迈进,使灵魂享有「真理」。

「成全之路」乃心灵的历程,经过这历程的三个过程:炼路、明路、合路的领导,人可以获得心灵的安宁、和谐与平安;且在信仰的光照下,在基督内获得真理,心灵也能自由;最后便能在甘饴甜蜜的爱中,与天主相合为一:「就是便自己与超越一切本体及知识者结合为一」(24) 的境界。

为了使人达到与天主合一的境界,圣文德将「炼、明、合」三路的阶段详细的描述:

(1)炼路的阶段:

要为了罪恶而羞涩,为了审判而战栗、为了损失而嗟叹。

要为救治创伤而祈求助佑,要为对抗仇敢而克制物欲,要为争取赏报而希望殉道,并要为获取荫庇而投奔基督。

(2)明路的阶段:

要思考受难者是谁,而折服于祂并坚信祂; 

要试想受难者是怎样的一位,而与祂同苦同忧; 

要想到受难者的伟大而为之惊奇不疑; 

要考虑其受难的原因而对之倍加感激和信赖; 

要深思其受难的态度而加以取效;

要熟思其苦难的重大而热列拥抱之;

要细察其苦难的功劳而以理智和静观来瞻仰之。

(3)合路的阶段:

要为了新郎的迅速即至而时时警愓;

要为了新郎的准确来临而倍加信赖;

要为了新郎的甜蜜而燃起爱恋之情;

要为了新郎的崇高而出神并举心向上;

要为了爱悦新郎的英俊而感到休憩;

要为了新郎的充盈之爱而陶醉于愉快中;

要为其爱的勇猛而让依附之情粘结你的心;

使到热心的灵魂常在心灵说:

我追求你,

我盼望你,

我渴慕你,

我举心向你,

我接受你,

我欢欣于你,

我依附你。(25)

为能臻于成全境界?与天主合一,必须循序而进,即为抵达合路,必先经由明路;为抵达明路,必先经由炼路;若上进心志越殷切,举心向上的方式也就越有效。于是,圣文德在「爱的烈焰」一书的最后,呼吁我们要取效天使者之所为,务使我们在信仰的生命中能与真理同在?即与基督同在:

(1)先应以悲难及祈祷呼求真理;

继而应通过阅访及研究来倾听真理;

然后藉着善表及宣讲来传报真理。

(2)应以投奔及战斗来接近真理;

继而应以热忱及竞赛来捕捉真理;

然后应以轻视及刻苦自我来与真理为伍。

(3)先应以祭献及赞颂来崇拜真理;

继而应以出神及静观来惊奇真理;

最后应以亲吻及爱恋来拥抱真理。

祈愿我们在寻觅生命终向中,能懂得返求诸己,扩展心中的善,体悟寓居在我们心灵中的主,懂得常常赞美和感谢祂,亚孟。





24.同10 65

25.同1 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