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卷 (1996年) 信仰小引导
方奉天原著 陈继容编译

译者的话

三年前当方奉天神父把一册义文的《信仰小引导》(Piccola introduzione alla fede)寄给我,(1)希望我能够把该书译成中文。收到书的那一刻颇有些犹疑,除了时间的问题外,主要原因是要把一本外文的神学书译成中文,不论从任何角度看,都是件很费气力的事。除非真是一本很值得推介的书,否则犯不着吃这种苦头。然而,把书仔细看了一遍后,我立即通知方奉天神父我会做这个工作。因为,作为一个中国人,我觉得很值得把这本书介绍给我的国人;而作为一个天主教徒,我切愿通过这些文字,把自己教会信仰之本质和信息,带给一切善意寻求真理与平安的人,这是答应翻译此书之目的。

既是翻译,当然要忠于原着,这是从事翻译工作的第一守则。可是在翻译过程中,发觉很多地方实在没法直译,有些词句和章节,甚至连意译都不行,非重写不可。其中最明显的例子,是『前言』部份关于哲学家解释天主存在的论证。作者以不能再简短的摘要式几句话,来介绍圣多玛斯和圣安瑟莫的哲学思想。为了方便中国的读者,尤其是那些没有西方哲学基础的人士,能了解此段的意思,只好把这部份重写。

至于名词、称号等,都尽可能直译。因为第一,神学始终传自西方,绝对不可能被『全面中国化』,能够直译的地方,最好直译,以保持其原来意思;第二,总相信每位作者写作时对于字与句之选用,都有他非常个人的用意。若为了文化或习惯的问题,硬要将某字某句用别的字眼来代替,可能文章的意思会因此被扭曲,或至少削弱了原文的说服力。

为避免发生这种情形,读者在阅读此文时,会发现其中有很多直译的名称,特别是有关圣三的名号。例如称天主父为『爱人』(l’Amante);基督为『被爱』(l’Amato),『被生育者』(il Generato),永恒的居所(l’eterna Accoglienza);圣神为『生活的天主之超拔』(l’estasi del Dio vivente),『永恒爱情的连系』(il Vincolo dell’Amore eterno)等。作者其实刻意选用这些称谓来突出天主即是爱这一事实,为了忠于作者的原意,没有比直译更好的选择。

整篇文章的结构如下:除前言与结论外,全文依照宗徒信经的内容,分成十五个论题,各论题均以一端祷文作结束;文末并有一附录,其中罗列了数项帮助读者从事《分辨》的问题。

是否真的如某些人所想的,每种宗教都是一样,本质上大同小异,只为教人避恶行善而矣。天主教会的信仰是否也只是为导人向善,抑或她还给人带来「一点别的东西」?作者尝试以一个当代神哲学家的经验和观点,通过对《宗徒信经》--教会信仰的内涵--中各端经文的分析,给上面的问题找出答案。

喜见这篇文字能呈教于读者前,心中有无限的感恩。

宗徒信经

我信天主,全能的父,

天和地的创造者;

及信耶稣基督,

祂唯一的子,我们的主,

祂因圣神成孕

生于童贞玛利亚

受难于般雀比拉多执政时,

被钉在十字架上,死及被埋葬,

且下到冥府;

第三日自死者中复活,

升了天,

坐在全能者天主父的右边

从那里祂还会降来审判生者死者,

我信圣神,

圣而公的教会,

诸圣的共融,

罪的赦免,

肉身的复活,

永生。

亚孟!

前言── 谈论天主.爱的叙述

如何向人讲解天主、那个比我们超越无限倍的「奥迹」?如何在生活中引发与这位生活的天主相遇的经验?这经验将改变人的整个生活。应该怎样谈论天主,是从祂开始,抑或从人开始?

最后这问题的答案其实很明显,除非从天主为我们所造的一切开始:从人类的救赎开始,没有可能谈论天主。而无论是创造或救赎,均是出于天主的自由意愿及祂对人类那份无条件的爱。所以人心由于对自己的造物主的思念而显得不安,因而不停的在追寻这位造物主的面容。

这正是圣经所用的方法。圣经并不用抽象的方式讲论天主,它一开始便向我们叙述天主为我们而造的一切,从宇宙和人类的创造,到人类如何背弃天主,最后以天主对人类的拯救作结束。所以圣经其实是一部人类自己的史书。里面记载着天主怎样创造了人后再召叫他进入祂所准备的救恩和永生,人怎样背离天主,天主怎样救赎他。而这一切在人的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经验,使他不断反省天主创造的力量和祂对宇宙所拥有的权能。对人而言,这位为自己的子民造了伟大奇事、这位压抑权贵却举扬弱小的天主,不可能不同时是那位创造了日与夜、星辰、穹苍和海洋,与及一切生物的天主。因此,救恩的天主即是造物主和天上地下的主宰;圣祖的天主即是历史的天主。换句话说,圣经的天主是一位被叙述的天主。而圣经、这本记下天主为了爱自己的子民所行的一切事迹之总册,亦是一部记述以色列之信仰的书,是这民族的希望之粮。

新生的教会既出自以色列文化,很自然地亦跟随这「叙述」的传统,她更以纳匝肋人耶稣的生平和言行丰富了这叙述的内容。教会最古老的信仰宣示,即复活喜讯的宣示「耶稣是基督、耶稣是主」其实便是一种叙述。因为这些宣示要带出的讯息,是那位被遗弃和钉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稣,即是被父举扬于光荣中的基督;忍受十字架耻辱的那位被父复活起来并立为主及基督。

若问旧约及新约的天主子民为什么用「叙述」的方式来宣认他们的信仰,这其中可有特别的原因?对于这问题只有一个答案:为服从天主启示的必然态度。因为天主先选择了「叙述」这方式将自己介绍给人。天主利用一些被此互相牵连的事件和话向人叙述祂自己和祂的爱。所以我们可以说天主是位「被叙述的神」。既是这样,要讲论天主便非采用「叙述式」不可。而整个叙述的内容便是人类的救恩史。所以谁若希望以相称的方式谈论天主,一定要「叙述」祂。即是说,一定要忆述祂为了人所作的一切伟大奇事。这样从叙述中常能引发出新的和充满信与爱的事件。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当一个人叙述某件事时,他不可避免地将自己所叙述的向外宣扬,于是一件事常会牵引出另一件事来,因而往往带出不可思议的结果。「叙述」所拥有的这份改变事物的力量,可从下面这则美丽的《查思添喻言》(Parabola di Chassidim)得到证明。(2)

「那些流落他处的虔诚希伯来人都尽力在异乡保持以色列的信仰。《那时我祖父本来瘫痪,一天有人请他讲述他的老师,即那伟大的『善名先生』的故事。于是祖父开始叙述他老师如何习惯在祈祷时手舞足蹈。祖父边说边站起来,竟忘记了自己原是瘫痪。原因是他所叙述的故事在推动他,使他感到有必要让大家看看他的老师当时是怎样手舞足蹈。而从那一刻起,他的瘫痪也就不药而愈》」。这是叙述故事的唯一方法,这亦是滋养及传播信仰的唯一方法。因为正如我们刚在前面说过,叙述引发叙述,故事带出故事。这样一个传一个,一个接一个,从天主和祂为了爱了而所造的一切,到人对祂以爱还爱,接受祂的救恩,进入祂内并为祂而活。所以亚巴郎、依撒格和雅各伯的天主是位被叙述的天主。这位天主永不可能是哲人和智者们辩论题中的天主。即是说,天主不可能是一种理论或学说,只供学者专家作案头或文字上的研究之用。

当然,人在认知层面上常要求划一及清楚,因为统一及整体是人对一般事物的基本要求。为此,有关我们的信仰,即有关天主的叙述,历代的注疏者和批评家一直在找寻一个彻底的统一,好让人们可以从他们的研究成果中找到很多关于天主、关于人和历史的答案,而神学中不同类别的划分,亦显示这种研究是必需的。

尤其是当人不断要面对世上永不止息的痛苦和生命的有限时,他不得不质疑天主的存在及祂的无限美善,这时人会问:在宇宙和历史中真的有什么标记或符号能证明这位天主的存在吗?有没有任何途径能让人直探这位天主的奥迹之最深处?

于是哲学家开始探究天主的存在,他们从人所生活的世界和这世界所包容的事物开始。他们注意各种事物的变动,因果的循环,事物之偶有性,万物的等级和每一种东西存在之目的等,在云云证明天主存在的哲学论证中,较重要的是圣多玛斯(1224-1274)的「五路论证」。圣多玛斯所提出的「五路」:变动律,因果律,偶然与必然性,美善之等级,秩序与目的,均全部指向独立于「其他因」之外的「最后因」。为的是「其他因」不论怎样无穷无尽,都必有其来源而非自有,只有这「最后因」是自有的没有来源,且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所以这「最后因」亦称「第一动者」,是「第一个」,是「唯一的必要」,是「最完善的」,是「宇宙最高理性秩序安置者」──这便是天主。祂是人类避免坠入虚无的最稳固基础,是人类及整个宇宙能永恒地憩息于其中的怀抱,是万物存在的意义及其归宿。而几时当人想认识这位天主时,他不应从外面,从存在于世界上的事物入手。他应反回自我,进入自己的内心,从自己的思维开始,然后才伸展到身外的事物。至于原因,让我们看看圣安瑟莫(1033-1109)的解释,根据他的着作《本体论证明法》所说,天主是一个「最高实有」,人不能想象出有比此「最高实有」更高的「实有」(3),所以天主存在。原因是一个「最完善的实有」,不可能只存在于人的思想内,也该存在于事物中。换言之,「最完善的实有」同时存在于人的思想及外界的事物内。所以要寻找天主,人得先回到自己的思想内,然后再走出自我,在四周的事物中去发现天主。因为正是天主,这至高无上的「主体」构思并创造万有,为此祂不可能只存在于我们的思想中,祂是绝对超越我们的想象。即是说,人的思想有其极限,他不可能完全了解天主,这便是「奥迹」。

然而对一位信友来说,跟随圣多玛斯或跟随圣安瑟莫的论证都是一样,因为虽然前者带领人从外界事物去发现天主的存在,而后者则主张人只要回到自己的思想内便能找到天主。可是他们的论证并不彼此互相抵触,相反,他们的论证帮助我们发现天主正是人心中所追求的,那位无限的「自有者」,从而认出祂便是那到来寻找人,把人从自己的孤独和权力欲中释放出来的那位。

这些不同接近天主的方法让我们看到要谈论天主,除了需要叙述祂外,也需要论辩。因此我们除了忠于圣经的叙述传统外,尚要忠于人对「统一感」的追求,即哲学理性的追求。这等于说,一个全面性的认知历程,不可能缺少这两种方法之任何一种。

信经正是以叙述天主的爱作为谈论天主的方法。藉叙述父的故事宣认祂是永生之主,是天和地的创造者和主;藉叙述子的故事,使人知道祂是为我们而降生成人、死亡及复活的人类救主;藉叙述圣神的故事,使人晓得祂付给教会生命,祂更是时间与永恒共融的连系。

所以,愿意谈论天主叙述祂的爱,同时表示希望藉着论辩,和思度这叙述对人类每日生活的劳累到底有什么意义。而信经正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简短却极浓缩的指引,让我们更了解所相信的三位一体之天主的故事,并在每日平凡的生活中经验祂的临在。

生活和神圣的天主,

你透过你因爱

而完成的奇妙化工

将自己向我们一一陈述。

求你赏赐我们

在你圣神的光照下

晓得在整个宇宙及在人类的历史中认出你的善良

和你眷顾我们的记号,

请使我们懂得接纳

你为我们在你的救世行动中所行的奇迹异事,

接受被钉在十字架上、死而复活之子的爱情,

让这爱情改变和治愈我们。

祂是我们唯一的希望,

亦是我们独一、真正的神学。





2. 《查思添喻言》(Parabola di Chassidim)是希伯来神修运动其中一支的作品,查思添一字出自希伯来文chasid,众数chasidim,意即虔诚、善良。这神修运动曾出现于不同时代,而今日当提到查思添主义时,一般所指的由以色列宾依理赞(Israel ben Eliezer,约生于1700至1760),于1740年左右在保度利亚(Podolia)发起的运动。人们通常不用以色列宾依理赞的姓名称呼他,而尊称他为「善名之主」或「善名先生」(il Baal Shem Tov),这运动出现后立即在加理之亚(Galizia)、伏利尼亚(Volinia)和乌克兰(Ucraina)等一带传开。文中接着所说那位老师,指的正是以上所提的,十八世纪查思添运动的创立人以色列宾依理赞。

3. St Anselmus Augustanus, Argumntum Ontologicum, Proslogion, c.2: 『Id quo magis cogitari non potest』.

1. 我信

「宗徒们向主说:请增加我们的信德罢!」主说:「如果你们有信德象芥子那样大,即使你们给这棵桑树说:你连根拔出,移植到海中去!它也会服从你们的」(路17:5-6)。「我实在告诉你们:假如你们有象芥子那样大的信德,你们向这座山说:从这边移到那边去!它必会移过去的;为你们没有不可能的事」(玛17:20)。

可是,没有任何一棵桑树听我们的话自动移到海中,更没有任何一座山服从我们而移动过。在这世界上,信德究竟在那里?是在那些饱受暴力蹂躏,既无力自卫,复苦不得申的弱者、临终前向天主发出的哀号中吗?抑或是在那些被同类的不义和凶残所压榨的人的悲鸣中?是人的信德薄弱,还是神的冷漠无情?是人心已硬化,还是天主的心更硬?为什么天主存在的记号少得如此令人无法忍受?为什么奇迹的出现会稀罕得如此令人心痛?

同类的问题我们可以不断继续问下去,它们是那些已无法再相信天主的人的心声之回响,因为这些人的信德在面对我们上面所说的痛苦时已全部瓦解。

然而正是这些问题给予我们机会解说什么是信德和什么不是信德。首先,相信并非对一个已经清楚和明显的论证、或一件完全没有隐晦和矛盾的事件表示同意。没有人会去相信一件自己能全部拥有,且又非常有把握,可随自己的意思操纵或经营的事。相信是将自己交给「某一位」,回应这位「陌生者」的邀请;相信是将自己的一生放在「另一位」的手上,以祂为唯一真正的主。中古世纪的字源学对「相信」这词给予一非常有意义的解释「交心」,将心交出来;毫无条件地将心放在「另一位」的手上。所以,照这解释,谁相信天主,便会让自己成为这位看不见的天主的俘虏,让自己的听命服从和整个心均为祂所占有,换句话说,信德即是投降、交付、放弃、不占有、没有保障和缺乏安全。因此「相信」并非逃避不幸和危险,每日在风和日丽中生活。相信的人不怕面对坏事和困难。相反他们向这些恶事困厄挑战;谁相信便有如深夜上路的旅人,一直朝着黎明前进。可是一路上,他心中所能见的只是个晦暗的意识,犹如夜里的漆黑,就如圣奥斯定和圣多玛斯所说,他尚未拥有一个晨曦的意识,让他能在光耀中看到一切。

齐克果(4)也曾说过,「相信」好比身处一个黑暗深渊的边沿,然后听到有一「声音」在大喊说:「跳下去,我会张开双臂把你接住!」。正是在身处深渊边沿的那一刻,出现这些使人不安疑虑的问题:假如接你的不是一双手臂而是一堆锋利的尖石?又或下到去除了发现一片黑暗外仍是一片虚无的黑暗?因此,所谓相信就是要能坚忍并承受这些问题所带来的压力,不企盼任何记号,却只是对那位召唤自己的、无形无象的「至爱」交出自己的心。

相信即是接受那跟着而来的十字架,不是那个由我们自己选择,舒服且让我们有满足感的那个,而是那卑贱、隐暗,分配给我们的那个,为的是要在我们身上,为基督的身体--教会,「补充基督的苦难所欠缺的」(哥1:24)。

因此,相信的人虽然在他眼中天主的爱并不明显,却仍然宣认这爱;相信的人在完全绝望中仍存有希望。相信的人情愿把自己期待的钉在基督的十字架上,而不是反过来把基督钉在自己所期待的十字架上。当人要接近信仰时总是怀着敬畏和战栗,把鞋脱下,准备认识那不在暴风中,不在地震或烈火中,却在轻微细弱的和风中说话的天主,就如厄里亚在曷勒布圣山上所遇到的一样,相同的境遇也曾发生并继续发生在一切圣者及先知的身上(列上19:11-13)。

这样说来,岂非表示「相信」等于失去一切?等于再没有任何保证,没有后代,亦没有家园?等于对每一个记号、梦想及奇迹的完全放弃?要是这样,我们禁不住要问,这位天主竟如此妒忌自己的信众?祂的火竟如此具毁灭性?祂的夜是如此黑暗?而祂的缄默是如此彻底?

若我们对上面这堆问题的答案是个「是」字的话,我们便有如那些不惜一切代价找寻记号的人一样,走进另一个极端,把天主的温和与慈爱忘得一干二净。其实在每一条路上都有一座大博尔山在照亮着,我们实在拥有一个很大的征兆,就是复活的基督,祂仍生活在祂的教会内,以恩宠和爱支持拔涉于路上的旅人,作疑惑者的慰藉和把迷途的引回正路。基督把祂的恩宠和爱赐给我们不是要我们将它们收藏起来,不是为麻木我们的意志,叫我们不用再奋斗抵抗,却是要给予我们力量,唤醒及激励我们努力于爱的工作,每日生活在爱中。所以爱是天主在世临现的记号,更是那些不愿意或无法相信爱的力量的人一个明显的记号。

主,我信:

请增加我的信德!

你认识我的心

你看到在我内的恐惧,

请帮助我迷失般地将自己交给你。

你晓得我心中那份

希望由自己计划生活中的一切

的欲望是如此强烈,

致令我多次

回避你!

然而,我相信:

你完全了解我的愿望

和我的软弱。

请做这愿望的导航灯,

成为这软弱的力量,

请帮助我使自己的

每一个梦想、

期待与计划

都在你内覆没,

好使我只信任你而不是我自己

和这世界上那些转瞬即逝的

假定的证据。

请使我会得和你竞争

却不容许我得胜!

我的恐惧、

我的期待、

我的愿望

和我的希望的主,

求你增加

我的信德!




4.KIERKEGAARD Soren Aabye (1813-1855),丹麦哲学家,被视为存在主义之父。

2. 天主

「可爱的诸位,我们应该彼此相爱,因为爱是出于天主;凡有爱都是生于天主也认识天主,那不爱也不认识天主,因为天主是爱」(若一4:7-8)。新兴教会这席描述信德的话清楚指出,对一位信友而言,相信天主,并不单单表示相信祂的存在而矣,相信天主,犹如用口和心宣认天主即是爱。这等如承认天主并非独自一个,因为要爱最少要有两位,需要将自己向另一位开放。天主--爱,是三位的共融,即「爱人的一位」、「被爱的一位」及那份付出和被接受的爱情,亦即是父、子及圣神。因此相信天主 --爱,表示相信天主是三位一体,祂们三位是如此完美无瑕的结合着,所以祂们是真真正正地在爱中成为一体。另一方面,祂们彼此的关系又是这样真实和明显,所以祂们又实实在在的是三位在付出和接受爱情,彼此相遇并互相在爱中向另一位开放自己。

然而这端有关圣三的道理,对我们的生活及人类的历史到底有什么意义?意义可大得很。相信天主--爱,表示肯定我们之中没有人在天主前只是个数目字。因为这位三位一体的天主不但个别认识我们,而且藉着降生成人的基督,在圣神内,我们每一个人,个别地被万爱之源的父永远地爱着。

或许有人会问,上面所引述之《若望一书》的作者,他是怎样知道天主是爱呢?答案在紧接着的章节可以找到:「天主对我们的爱在这事上已显出来:就是天主把自己的独生子打发到世界上来,好使我们藉着祂得到生命。爱就在于此:不是我们爱了天主,而是祂爱了我们,且打发自己的儿子,为我们做赎罪祭」(若一4:9-10)。

这便是天主对人的无限爱情之最高表征;天主为爱我们而受苦;天主使我们的痛苦成为祂自己痛苦,祂不把我们单独留在痛苦的黑夜里,如果父曾经在圣周五伸开双臂环抱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基督,祂同样会把双臂伸向我们每一个人,不论我们有什么罪、受了什么苦或如何死去。这部对希腊人来说是「愚妄」,对犹太人来说则是「绊脚石」的宣扬十字架的福音,对一切人,及每一个人说:你不是孤独的,「我永远爱你」(耶31:3),我把你抱在怀中(咏131:2)。「我把你刻在我的手掌上」(依49:16)。纵然一位母亲能忘掉亲生的儿子,我也不会忘掉你(依49:15)。

在基督的十字架下,我们才发现天主是一股流向我们的爱,是爱的本身!而圣三就是我们得救的福音,这福音在圣周五那天无言地向我们打开。因此相信天主的人不但相信天主存在,他们更宣认他们所相信的天主是位有「位格」的天主(Dio personale),是一体,因此是唯一的,亦是三位:父、子和圣神,三位在爱中永远地互相交流。他们三位以一份恒久常新和个人的爱,爱着我们。这份爱是如此强烈地催迫着天主,以至祂愿意为人死于十字架的极刑,这可说是痛苦的极限。所以,假如祂是位只会从天上俯视人间以惩罚世人的判官天主,那我们大可以对这位神明掉头不顾。但事实并非这样,我们看到的这位天主形象卑微,无声地承受着圣周五的耻辱。面对一位如此卑下的天主,我们再不能拒绝祂。因此,我们所相信的天主是位自甘变成弱小的天主,为了我们而被舍弃;是位不愿惊吓我们,只愿向我们显示祂无限爱情与温馨慈和的天主。十字架上的天主是位仁爱的天主,祂爱人是逐个逐个地爱,因为爱总是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事。为此,十字架让我们看到圣三,即天主的本来面目是 --爱!

作为「爱」。天主三位中的第一位是耶稣的父,祂从开始便爱了我们,甚至为了我们而让自己的儿子死去:「他没有怜惜自己的儿子」(罗8:32)。父是爱的永恒之源,是仁爱最终的「根本」,是永不止息的「赠与」。「天主并非因为我们好或漂亮而爱我们,天主因为爱我们而使我们变好和变得漂亮」(路德)。天主绝不会由于厌倦而不爱我们,因为祂不是因为我们值得祂爱而爱我们,而是因为祂从开始便爱了我们,并会一直爱到底。所以为什么当你爱人时不要说:「我有天主在我心内」,却应该说:「我在天主内」(加里乔宾)。(5)因为是天主把爱感染给我们:是天主在我们内开始了我们自己永远无法开始的事-- 爱。圣奥思定曾说过:没有事情比诱导人去爱更伟大,因为诱导人的那位先要爱了被他诱导的人。(6)天主正是用这办法使我们有能力去爱:祂先爱了我们,且永不会对我们厌倦而不再爱,因为祂自己就是这份永不会终结的爱情,这爱情历久常新,永不凋零。而几时我们相爱时,是祂使我们有能力去爱。于是我们明白为什么圣奥思定说,只有新人才会唱新曲,而只有那些愿意让天主爱他们的才堪称为新人!这首新曲即是人在与「永恒的爱」天主相遇后所改变的生活。因此父是我们永恒的「爱人」,这位「爱人」从开始便爱了我们,亦正是祂这份爱在我们内带出我们的爱情故事。

如果父是「永恒的爱人」,那么子便是「永恒的被爱」,即从开始便让自己被父爱着的那位。子的这重身份让我们明白到,不单只去爱是件神圣的事,让别人爱你,接受爱情亦同样神圣;不是只有赠予才神圣,感恩也一样神圣。所以连天主也晓得说感谢!这位圣子,这位被父所爱着的,这位「永恒的居所」,是祂从开始便一直对「爱情」回答「是」。所以每一次当我们懂得说「谢谢」,即接受别人的爱的时候,正是圣神使子临于我们内。因为懂得去爱还不够,尚需要让自己被别人爱,在别人的爱前变得卑微,在自己的生命中,为接待另一位而留下空间,如此,我们才可以成为子的肖象,成为「爱的居所」。谁若不能接纳另一个人,尤其是异己者,那他也不能接受天主,亦无法成为子的肖象。就如父 -- 「永恒的爱人」把去爱的能力感染给我们,这位子 -- 「永恒的被爱」,也把「感谢」,即接受别人的爱的能力传给我们。

在「永恒的爱人」-- 父和「永恒的被爱」--子之间的是那位结合和释放的圣神。西方教会的传统,从奥思定开始,都以圣神为「永恒的爱人」 -- 父和「永恒的被爱」--子之间那份永恒爱情的「连系」。因为圣神正是这份神圣爱情的平安与合一。为此圣神进入我们内,把我们连结起来,当我们修和时,祂事实上是将我们与天主及其他人连结一起。这位圣神赐给我们共通的语言,使我们缔结和平之盟,令我们可以团结一致,因为祂是「两人之间的爱情」,是永恒仁爱的连系,由「一位」付出再由「另一位」接受。至于东方教会的传统,则认为圣神是「天主的超拔」(l’estasi di Dio),是使天主走出自我的那位。祂来是为使人明白,相爱并不表示两人彼此四目交投,而是大家都望向同一的目的(狄圣苏比利)。(7)圣神不单只将「爱人」与「被爱」即父和子结合在一起,祂更令天主从自我中走出来。所以,圣神是天主给人的礼品、是天主的爱的一个没有回头的「出谷」、是天主的生命的溢出。因此,当我们接受圣神并让祂改变我们的时候,我们再也不能仍然停留在四目交投的阶段,我们感到需要走出自我、需要「出发」、需要将这份自己接受了爱带给其他人。

而宣认天主是「三位一体」即是相信上面所说的一切,并愿意为此而献出生命,使我们的历史沉浸在圣三无限的爱情内。为此,对三位一体的天主的信仰并非是天主教会的无中生有,或蓄意要将教义复杂起来。却是教会整个信仰的中枢和心脏,因为这端教义使人确实知道天主是爱。难道我们实实在在需要向世界宣扬的,不正是这喜讯吗?

三次被称为圣的天主,

爱情的三位,

请使我用口和心

宣扬你们这神圣而永恒

之爱的故事

的无限美丽。

父,我承认你

是一切完美恩赐的源头,

是「永恒的爱人」。

子,我宣认你

是那位接受一切

并交出一切的「被爱」。

圣神,父与子授受的爱情,

永恒仁爱的「连系」,

永恒爱情的「超拔」,

请与「爱人」--父和「被爱」--子一起接受我的朝拜。

我渴望在你内把自己隐藏起来,

这样我便永远被你迷失般地爱着,

也向你学习如何去爱。



  5. GIBRAN Khalil,一位于本世纪初广受西方读者欢迎的亚拉伯诗人和作家。乔宾原藉黎巴嫩,父母均为热心的玛乐尼得教教友。他在西方受教育,成年后决定回国服务。其作品都是针对事弊,尤其是有关亚拉伯地区那时在宗教和政治上的不义,乔宾都毫不客气地予以批评,因而被迫留亡国外。他一九三一年逝世时,只有四十多岁。其殡葬礼极备哀荣,各不同教派都有派代表出席:除了他本人所属的玛乐尼得教外,尚有天主教、个别的基督教派,回教、希腊东正教、犹太教等。为表示对他的敬仰,人们把他的遗体葬在他儿时常去的圣堂Bsherri那里的萨奇海修道院中(Monastery of Mar Sarkis)。

乔宾的着作不算多,但几乎每部书都是震炫一代之作。他去世已六十多年,今日西方仍不断把他的作品重印。本文中所引用的那句话出自他的《先知》(The Prophet)一书,亦是乔宾最受欢迎的作品,另一名着是一九四七年出版的《反叛的心灵》(Spirits Rebellious)。

玛乐尼得教会的意文是Chiesa Maronita,是出自安提约基雅教会的一支,属东方礼,有自己的玛乐尼得礼仪(Liturgia Maronita)。十字军东征时玛乐尼得教会开始跟罗马教会接触,并自一二一六年起,与罗马教会保持关系至现在。由于与罗马教会的密切关系,玛乐尼得教会的礼仪曾经被大幅度的拉丁化,这种《同化》行动之最高峰期,要算罗马与玛乐尼得教会于一七三六年在黎巴嫩山一起举行的主教会议。不过,从一九四二年出版的玛乐尼得礼书所见,他们教会的礼仪已渐渐返回昔日之安提约基雅传统。

6. St Augustine of Hippo, De Catechizandis rudibus.

7. DE SAINT EXUPERY Antoine,亦即是自四十年代疯魔文坛之《小王子》一书的法藉作家。

3. 全能的父

到底我们所相信的全能的父,可该怎样容形祂呢?首先祂是天主,是耶稣之父;是一旦开始去爱便永远不会因厌倦而停止爱下去的那一位,所以我们其实应该称祂为爱的全能之父!

究竟圣父这份爱的勇气从何而来?特别是当我们一想到世界上种种的不义、罪恶和死亡的威胁等时,我们越加惊异于祂这份爱的不可思议。到底这位生活的天主怎能对我们的拒绝与逃避一再容忍、对这些软弱,偶象崇拜及手染血腥的人类仍然有信心?

对于这些问题,除非我们懂得深入探究圣父这份爱的两大特征,即天主对人的爱是无限的赠与和自发的,我们永远不会找到答案?「爱就在于此:不是我们爱了天主,而是祂爱了我们,且打发自己的儿子,为我们做赎罪祭。我们认识了,且相信了天主对我们所怀的爱」(若一4:10.16)。

父是「永恒的爱人」,祂爱人是绝对出于自发和自动,完全不受任何外界事物的牵制或引发。祂从永恒便开始爱人,并会继续一直爱下去。祂在爱中是全能的,祂永远忠贞不二:「我的救恩永远常存,我的正义永不会废除」(依51:6);祂爱的计划「永恒不变,祂心中的谋略万世常传」(咏33:11)。

正是这份永恒和信实忠诚的特质显示出天主的爱的绝对自发性、完全的付出和伟大:「人啊」,主说:「想想是我第一个先爱了你,那时你仍未来到世上,而这世界也尚未形成,可是我已爱了你,就因为我是天主,我爱你!」(圣亚丰索)。(8)而这自发的爱,这无条件的赠与,正是天主创世行动的基础:「因爱而创造,是爱所创造」:「Ipso amore creatur」,「爱情使事物存在」(庞迪)。(9)正是因为这份无条件的付出,天主爱那些迷途的羊(玛15:24;路15:4-7),爱罪人与病弱者(路5:31-32)和失足的(路19:20)。一句话,祂爱那些卑微没有人爱的人。圣保禄说得好,「天主偏召选了世上愚妄的,为羞辱那有智慧的;召选了世上懦弱的,为羞辱那坚强的;甚至天主召选了世上卑贱的和受人轻视的,以及那些无所有的,为消灭那些有的」(格前1:27-28)。

天主是父这一事实要宣扬的是「天主是爱」这喜讯。为此,永远没有任何过失,可以给祂作为放弃与忘记我们的动机和藉口,让我们跌进那个因祂的离去而引起的无限忧伤中。天主是父这事实亦解答了另一个问题,即天主为什么继续信赖人。因为这事实让我们看到天主自己本身是一种怎样不可言喻的爱情及祂如何爱了我们:天主作为父,祂对自己的爱的忠诚是无法改变和万古常新。这从下面这则精彩的通俗文学所记可见一斑。「有一个人在海边走着,偶然转过头往后望,见到沙上除了他自己的脚印外,尚有属于另一个人的脚印。于是他想:这是天主的脚印。怎知当他往前稍远再看时,却只见到一个人的脚印。于是他又想:那是当天主遗弃我的时候!可是天主却对他说:不对,那是当我把你抱在我双臂中的时候」。

然而,问题却发生在这里,我们越发现天主慈父的面容,便越觉得迷惘不安。因为面对世界因痛苦邪恶而引起的一连串问题,越感到一筹莫展。我们禁不住问:如果天主爱我们,怎会有痛苦出现?为什么祂看到世界的痛苦仍保持缄默?当祸患和恶势力蹂躏大地时,这位正义仁慈的天主何在?这位在爱中是全能的父到底跑到那里去?

「奥斯韦兹」(Auschwitz)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设于波兰的着名集中营,一个象征痛苦和死亡的名字,因为成升千上万的无辜者曾在那里被杀害。当营中一位最年轻的囚犯在那里为求生而与死亡搏斗时,只听得另一位囚犯在问:「天主到底在那里?」。即时有另一位喊叫着回答说:「看,祂就被悬在那里,在那绞刑架上」。(10)这答案包含了一切可能的解释。第一个解释是当一个无辜者死时,天主也在他内死去。因为面对世界如此巨大的苦难,没有可能相信天主的存在,为的是没有任何解释能令人接受让一个无辜者受苦甚至死去。所以根据这答案,人只是为了那将一切都化作乌有的死亡而生存。在死亡和死亡之间是生存的日子,但这日子短暂又易逝。所以全人类都注定归于虚无。一切无神论者的抗辩都归入这解释。有这种思想的人,如果他们的生存只为了等待死亡的到临好自蹈其中,他们的不幸则是在于宣称人生并没有任何事物是真的有意义。因此甚至一般人用来聊以自慰的「今朝有酒今朝醉」这套所谓哲学,也不能稍减他们那无可解脱的悲哀。剎那间的欢愉,又岂能补偿所有的伤痛,于是无可避免地,人心中每一个对生命的渴想都自行幻灭。结果是连他们的抗辩也在整个宇宙均迈向死亡这一明显事实前俯首投降。

这答案的第二个意思见诸于与上述无神论抗辩刚好相反的另一种态度:放弃。对人类的痛苦不作任何置评,对这位「神圣的陌生者」天主,祂那不可抗拒又难解的旨意逆来顺受,这正是约伯的朋友的态度。他们给约伯的解释,表面看来象在安慰他,实际上加给他更大的困扰。对约伯的朋友而言,上主的决定覆及万有,绝不顾惜任何人。于是《奥斯韦兹》那位囚犯的呼喊,可以有这第二种解释:在死亡的无辜者身上,我们见到一个没有心肝的天主与他一同死去。而这些义人和无辜者最大的不幸,是他们过份相信这位天主,相信祂会维护他们的权利,对世界的不义和痛苦作出公平的处理。约伯的朋友的态度当然不对。没错,面对那些横加于身的不幸与祸患,义人的反应是消极的,他们逆来顺受。可是他们心中始终坚信,天主不会以人类的死亡来光荣自己。

「奥斯韦兹」集中营内那位惨受迫害的囚犯的呼喊,是否尚有第三种解释:「看,祂就被悬在那里,在绞刑架上!」?有,但是这第三种解释要从圣经里找,亦正是这份天主自己的启示,给上面这段僵硬的文字抹上一层新的意义:「天主竟这样爱了世界,甚至赐下自己的独生子」(若3:16)。「祂没有怜惜自己的儿子,反而为我们众人把祂交出了」(罗8:32)。「基督由法律的咒骂中赎了我们出来,为我们成了可咒骂的,因为经上记载说:凡被悬在木架上,是可咒骂的」(迦3:13)。「因为祂曾使那不认识罪的,替我们成了罪,好叫我们在他内成为天主的正义」(格后5:21)。

因此挨着那正在死去的无辜者,与他并肩一起且在他内的,是十字架上的天主。这天主不是一位高高在上的判官,或对人间的苦难完全麻木的旁观者,祂就近在人的身旁,对他的苦难怜悯同情。就如十四世纪时的意大利文所形容的,是位将世界的痛苦变成自己的痛苦的天主,好给人类的痛苦带来意义和慰藉。那部有关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的福音,即是天主痛苦的福音。祂为了爱我们而被交于死亡。因此这部福音所宣讲的并不是一位在经历了世界的苦难和死亡之后复活,从此脱离人间,高高在上,以保持本身的超越性的天主。却是位甘愿分担人的痛苦,与他形影不离的天主,而十字架就是最佳的证明。所以,与其如无神论者般孜孜于宣判天主的死刑,我们情愿要这位被困于世界的痛苦中之天主。为此,与无神论者正好相反,我们不宣判天主的死,却宣扬死于天主圣三内。因为如此一来,当人宣认基督的苦难时,世界的苦难在基督的苦难中触到天主奥迹的最深处,把「圣三」三位,按各自的身份和方式卷入其中。结果是世界的苦难史被嵌入天主圣爱的永恒历史内,而人类的苦难所代表的那份无限尊严也得以被肯定。这尊严是如此巨大,致令这苦难要由父的永恒之子来承担。这等于说,在人类每一个痛苦事件中,天主父均临现在旁,给予受苦者补偿、慰藉和希望。

所以,十字架的福音并不操心于对「天主的沉默」这问题给予答案,因为在十字架震撼人心的静默中,不用发言,这问题便自动地被相信天主接近受苦的人这信念所克服。这位近在咫尺的天主,以只有祂自己才知道之玄秘方法召叫所有的人,要他们将痛苦变作爱情,辱骂化为呼求;将世界的痛苦史更易为一部爱的史书。祂邀请他们帮助别人背负十字架,及不论何时何地,为消灭引致人类受苦的种种不幸因素而奋斗。

真的,如果我们想知道天主是谁,我们得跪倒在十字架下(穆特曼)。(11)

父啊,请赏赐我们

认识你在爱中是全能的。

请使我们在面对你那份

爱的能力

时懂得惊叹,

就如你在天地初辟的第一个早晨开始

一直继续到永恒肇始那天的黎明,

整个宇宙将成为你的家园,

一切都在你内。

也请让我们即使在十字架下,

或甚至面对淹盖大地

的严酷苦难时,

依然宣认你爱的忠贞。

 



8. St ALFONSUS MARIA DE LIGUORI (1696-1787),教会的主教与圣师,创立赎世主修会。

9. BLONDEL Maurice (1861-1949),法藉哲学家,是现代主义的中坚份子。

10. 参看WIESEL E., La notte (Firenze 1980) 67.

11. MOLTMANN Jurgen,一九二六年生于德国安贝格(Amburgo),德藉誓反教(基督教)神学家。

4. 天和地的创造者

天主是天和地的创造者是什么意思?

在回答这问题前,让我们看看这端信德的道理是怎样形成。教会从成立之初便将创造与救赎这两件事连在一起。正如古以色列一样,教会也是从自己对天主救世主的经验而获得她对天主造物主的信德。事实上,在天主造物主身上可以看到天主、人类救主的反映,亦正是在逾越事件,即基督的苦难、死亡和复活中,宇宙的历史被当作圣三的历史而重新研究。

首先创造是父的工作,祂是每一个生命的来源,所有存在的事物,都是出于祂永不止息的源头。「上天下地的一切父道,都是从祂而来」(弗3:15)。因此对于父,我们宣认祂是全能的,是天与地和一切有形无形之物的创造者和主……」。

至于子,祂是一切受造物被造的动机,一切都是在祂内受造的,一切都是藉着祂,并且是为了祂而受造的(哥1:16)。因为,在天上和在地上的一切,可见的与不可见的,或是上座者,或是宰制者,或是率领者,或是掌权者都是在祂内受造的」(哥1:16)。「天主圣三三位之间的关系是如此辽阔,以至整个世界能居于其内」(汪诗贝) 。(12)在一切受造物的首生者」(哥1:15),即父所钟爱之子的永恒居所内,更栖息着整个受造界的使命,爱的使命。

最后,正如在圣三的生活中圣神是结合父与子的爱情,使祂们在自由和慷慨中彼此相爱,同样,圣神也把受造物和造物主结合起来。祂一方面巩固这关系,维持受造物得自造物主那份原来的美善;另方面,祂确保受造物的自主,让他永远在自由中成为有别于造物主的「另一位」。「天主的神在水面上运行……」(创1:2);「请派遣你的神,地面将创成及更新」(咏104:30)。一切都是父藉基督在圣神内所创造,一切都仍要经由基督在圣神内再回归到父那里。圣三是一切受造物的根源和家乡,是孕育「创造」之可敬和超越的「怀抱」。

因此,所有存在的事物,无论这些事物以何种形式、或在何时何地存在,因为不是自有、实有或自立体,所以均被视为是唯一、独一的天主的受造物。这位天主既是世界上我们已知的一切,可见或不可见的事物的主和父。祂亦是,如我们承认的,宇宙中那些我们尚未认识的世界的主和父。我们不可能以自己的知识尺度来量度天主全能的创造力量,因为这力量所拥有的无限可能性,不能被我们所限:天主就是天主,受造物并非天主。所以,无论何时何地与在何种情况下,都该保持造物主和受造物这重关系!而最足代表天主创造能力的深远和广阔的,是对天使界存在的信德。「天使」是提醒我们尚有一个比人类世界更超越的境界之永恒记忆,这境界在人的理智所能想象之外,因而迫使人不得不承认其理智和思想之不足与卑微。事实上,在一个成熟和自由的世界内,即今日世界所代表的,我们又再听到「天使往来的扰攘」(贝津)。(13)因为人们重新发现他们需要有一个更大和更超越的境界,去帮助他们克服由于人类理智的过份自信及人心的过份以自己为中心所带来的苦恼和困难。同样地,失足的天使、即撒旦(魔鬼)的存在,则显出受造物面对其造物主可能有的另一种极端态度,那种对造物主致命性的完全拒绝和刻意以行动反抗祂和祂的计划,却又无可避免地依然永远隶属于祂绝对的权力之下的事实。

至于降生成人之子,其救世行动亦一样惠及一切存在之物,不论是甚么或于何时何地存在。因为正如圣保禄说:「天上和地上的万有,总归于基督元首」(弗1:10)。而藉着教会、基督奥迹的传讯者、「天上的率领者和掌权者,得知天主的各种智慧」(弗3:10)。因此可以说万物都被「基督化」,因为万物不但都是藉着祂而造成,而且带着祂的印号,并指向祂的降生。在基督降生后,祂更亲自把一切都收归在自己内,好使一切都能得救。

最后,圣神的行动亦一样伸延到每一个受造物身上。这位「随意吹到那里」的圣神(若3:8)填平那分隔开造物主和受造物的空隙,以确保一切由「爱人」父在「被爱」子内所创造的,都在爱中与祂们结合一起。多得有圣神,我们才可以说何处有生命,何处便有爱,而所有一切存在的事物在天主爱情的永恒共融中,不只曾经被爱过,更将会永远蒙受眷顾。

在这种情形下,整个受造界就如一个婴儿被母亲拥抱在怀中一样,被包卷在天主圣三的怀抱内。正是这份肯定,令到信友心中对永生忠诚的天主生出无条件的信赖,相信祂能够使自己摆脱任何恐惧,帮助自己克服因面对覆盖大地的祸患时,内心由于无助而产生的绝望。「上主是我的牧者,我实在一无所缺。……纵使我应走过阴森的幽谷,我不怕凶险,因你与我同在」(咏23:1.4)。此外,这份知道自己和万物都是在圣三内的意识,尚会自然地催迫人爱护和尊重一切受造物,我们可称之为一种以关心和照料为基础的「生态神修」或「环保神修」。

以上所说的经验,事实上一直存在于信友团体内,因为在慈母教会的怀抱中,信友都体味到天主父的慈祥和忠诚,于是在与其他弟兄一起走向天主所预许之家园的路上,终于明白到维护正义和平,保护受造界与抵抗祸患是我们这段「流徙之旅」的一部份,并非为瘫痪我们的行程,而是要使我们在旅程中更为警觉,就好象进入造物主许诺的福乐与光荣之前,先接受的一项军事预习。

父,

你为了爱而创造

并为了爱而继续

赐下生命。

在你面前是你所创造的一切,

这一切都收集在你永远爱着之「被爱」--子

的爱情中。

这一切亦都被结合

和保守于

你的圣神的忠信内,

好使你的受造物中没有一个

会缺乏你父爱

的保护

和喂养。

请帮助我在一切事情上总晓得

接受、

爱惜和保守

那来自你的生命。

在屡次把人包围起来

的黑暗的日子内请让我

认出在黑夜丰饶的怀抱内

那把你结合于

子和圣神

的爱之连系。

 



12. von SPEYR Adrienne,天主教女神家。

13. 参看BERGER P.L., Il brusio degli Angeli. Traduzione di Alfonso Prandi = Saggi 95 (Bologna, il Mulino 1970).

5. 及信耶稣基督

祂唯一的子,我们的主。

教会的信仰宣认纳匝肋人耶稣,即被钉死在一根可耻的木柱上的加里肋亚先知被天主复活起来,并向世界指出祂就是主和基督。祂既是真人,亦是真天主,因为祂是永恒之父的子。

在过去,对基督的身份曾一度有趋势把重点偏放在祂的天主性上,以至把祂的人性掩蔽起来。然而,设若耶稣在世时所作的一切,只纯粹是天主子的行动,那么,正如有些学者所说,我们所相信的,只是一位昙花一现、过境式的天主,对人间的一切无知无觉。

反驳这说法的是一种走向另一极端的言论;把耶稣绝对人性化而完全摈弃祂的天主性。根据这理论,今日的世界是个处于危机的世界,似乎越来越不需要天主。然而,正是在这个人们好象已不再思念天主的「世俗之城」内,大家却渐渐发现对一位人性耶稣,人类旅途上的同伴和兄弟的需要,他们感到只有这样的一位基督才懂得与现代人沟通,因为祂是位自由的先知,是位为爱舍生的义人;祂对有权势的人构成威胁,使他们寝食难安;对穷人则跟他们一样穷,且乐意亲近他们。对持这言论的人来说,纳匝肋人耶稣最珍贵之处是使他们看到人的「完全自我满足」,不用再往一个陌生的天主的世界去寻求庇护之可能性。所以对于他们,耶稣在十字架上死的那刻是个决定性时刻,因为正是在那刻天主的形象死去,代之而起的,是一个成熟和具权威的人的形象。于是圣周五是天主死于耶稣内,让人生活的一天。以基督的十字架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这份对人的新估价所引致的结果,是人从此不再属于任何一位,不再受制于任何教条或所谓神圣。换句话说,藉着建立一个教会,耶稣使人摆脱每一个教会。于是人从此完全是自己的主人,可以昂首面对世界和历史。而「只要耶稣,不要教会」这句标语,正是对「人耶稣」的再发现,和抵抗一切能损及由祂给人类赚得的这份绝对自由的结果。

面对着这些不同的理论,首先要承认的是它们都有若干价值。如果天主真的降生成人,那么耶稣的人性不但不会与祂的天主性互相竞争或抵触。恰好相反,祂的人性该是天主向我们展示自己面貌的最核心点。正是这张福音为其作证,圣人爱慕有加的谦卑却又不能完全看透的面孔,在耶稣完全人性的生活中,让我们认识到三位一体的天主是如何接近人类,对我们的爱是何其深刻。这一切帮助我们终于明白人其实拥有一份无可比拟的尊严,而人类的伟大与希望正是建基在天主的人性上。天主接受了人性这一事实表示天主接受人类生活中所有的境遇,并使这些境遇成为祂在历史中临现和使历史进入祂内之场地。正由于天主降生成人这事实,我们才有可能向人宣扬这喜讯:「生活的人是天主的光荣」。(14) 一个善良正直和快乐的人类,是活人之天主的光荣。

对天主之人性的重新发现,无可避免地同时使人重新再检视自己的人性。这等于把注意力再放在基督的天主性上。教会的复活喜讯,一个既让人物议却又振奋人心的讯息所宣扬的,是这位卑微的、被当权者钉在十字架上、三日后复活的纳匝肋人,正是天主之子。假如没有这讯息,由耶稣基督、这位为了爱我们而把自己交出的永生之子开始,人类这份被再发现的尊严会变得一文不值外,我们所相信的原罪之赦免和对永生之光荣的希望亦变得毫无意义。

如果这位纳匝肋人只是一个「普通人」,那怕他是人类中最伟大最纯洁的,也不可能救得了我们,不可能把那来自天上的永生给予我们。即是说,死亡和罪恶都没有被消灭。人类历史中那隐晦的未来仍是个没有答案的问号,那与生俱来重重压迫着每一个人的原罪,亦不可能被赦免。这等于说历代中一切因原罪而被束缚的,都没有被赎的可能。只有如果耶稣是人又是天主、只有如果在祂内真的完成了那从未有过的天地合一,整个人类的救援才有答案。而我们也可以肯定藉着恩宠,从这一刻起,我们可以免陷于一切凶恶和罪过中;肯定良善、正义及爱情终必得胜。

只有在为我们而死的天主子身上,我们才能保证战胜私心和罪恶;才能爱和在爱中克服死亡,并肯定人生和历史的最后一句话并非不义和痛苦,而是正义和无尽的喜乐所带来的平安。藉着祂 --这位降生成人并活在我们中间的天主子,生活及献出自己的生命都是美好的,因为只要能在祂内,连承受每天的辛劳都是有意义的,甚至似乎已经幻灭的希望都仍有将来。而祂的教会,一个属于那些在已复活之主内复活的人的团体,更自愿成为生活的圣神临现之地,尤其是在宣读圣言和擘饼礼中,让圣神再次带来自由,使人类的历史能预尝天主所许诺的光荣。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为什么对于相信耶稣是人又是天主这事实仍有这许多阻力?对于宣认耶稣默西亚及天主之子的主要困难到底在那里?这些困难可归纳为四种,分别以不同形式在历史中出现:即是人对天主的概念,人自己的问题,对教会的要求与爱德生活之实践。

第一种困难,这困难出自人在未认识基督前对天主所拥有的概念。为那些欲维护天主之绝对超越性的人,基督人性与天主性合一的身份肯定引起非议。因为这位忍受十字架可耻屈辱,又遭其同时代之所谓明智之士拒绝承认为天主子的纳匝肋人,如果他真是历史之主的话,那这位天主与他们心目中一直所想像的天主实在相差得太远。他们心中所想象的,是位遥不可即,与人径渭分明,对人来说完全陌生的绝对神明,这样的一位神明不可能过人的卑微生活。然而,开解这些人心中之疑惑的,正是那一直到现在仍引起争论的喜讯:天主降生成人,为爱而使自己成为卑微的,甘愿与罪人和社会中最下层的人生活在一起。我们的天主正是透过这桩扰乱明智之士及使那些自以为是天主专家者不安的事实,来向我们表示祂是如何疯狂地爱着我们。圣经早就写得清清楚楚,不正是这「天主的愚妄」比人的智慧更明智吗?

第二种困难来自人自己。从历史的伤痕中,人不断在抗议,抗议那位降生成人的天主并没有给人消减生活的劳苦;没有消减死亡,尤其是无辜者的死亡之惨伤。当「奥斯韦兹」集中营的刽子手在杀害那些无辜者时,当各种暴政与残虐的极权主义在践踏着人的最基本权利时,当爱滋病人孤单地死在收留他们的隔离医院时,天主究竟在那里?谁若看过「奥斯韦兹」和「南京大屠杀」那种撕裂大地的苦难惨痛,他们的眼再也看不到天主!因此,似乎唯一的答案是这位天主根本便不存在(史汤达尔及尼采)。(15)然而,我们知道祂是存在的。那位为爱而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基督,正以自己谦卑的沉默面对这些质疑。因为我们的天主不在胜利利者的一边,祂亦不与那些自意为掌管着别人命运之钥的人联成一线。因为祂是位穷人的天主,甘愿在生活和痛苦中与他们厮守在一起,这位与人同在的天主并非来判决世人,而是来服务并拯救他们。圣经上说得非常明白,不正是天主这份软弱比有权势者的势力更有力吗?不正是基督苦难所带来的震撼比那些没有希望的人的话和抗议更具说服力吗?

第三种困难来自对教会的责难和非议。固然,教会作为基督无穷恩宠和爱情的守护者与传授者,屡次因她子女的罪过和不忠而蒙垢。可是,为某些人,他们最不能接受的,是众多信友在世界的不义和邪恶势力面前所表现的那种有若同谋者的沉默。于是他们问,福音所带来的那股崭新之气究竟在那里?这些人大概忘记了,基督在世上建立了这教会,正是要她世世代代负起圣人之母和罪人之慰的职责。说得更清楚一点,基督的教会永远是个圣人和罪人的教会。教会内固然不乏圣人,然而教会的门永远为罪人开着。因为等待罪人的回头,正是天主进入世界把自己交付给人类的原因。这事实肯定会令到那些对宗教与道德苛求得有如「清教徒」的人士不安,却绝对能回应与满足罪人与贫弱者的欠缺。设若天主不把自己交给脆弱和一身罪恶的人类,如教会中某些成员所表现的,祂又怎能成为接近人的天主和亲身体验人类那许多的不幸。所以,如果我们想深一层,我们便会发现,正因这教会并非只为一群经过挑选,完全毫无缺点,完美无可指摘的人士而设,相反的,天主把这个教会完全放在人的手中与权能内,而显出天主对人类爱情的无畏和挑战性。

最后一种困难来自我们的信仰对信友在爱德生活上的要求。为某一些人,他们固然非常欣赏福音的精神,亦钦佩历代的殉道者和圣贤的作证生活。然而他们自己却完全没有意思要追随福音的教导而生活,即为了爱主而甘愿牺牲和放弃一切。一个最佳的例子便是玛尔谷福音所记载的富少年。这少年人在耶稣给他指示出跟随自己的条件后,虽然心中非常仰慕耶稣,却因舍不得那庞大的财富,只好忧戚戚地丢下耶稣而去(谷10:17-22)。对于这些人,福音的评语不错是相当严厉:如果人失了自己的灵魂,就算能得了整个世界为他也没有用。可是福音也一再向这些人保证,只要他们愿意接受这份邀请和召叫,那位与人同在的天主在向他们有所要求之前,一定会先赐给他们力量和一颗喜乐的心,以完成他们被要求去做的事。我们所相信的,并非是位专作无理苛求和动轧便惩罚人的天主,却是位忍耐慈祥的天主,祂给罪人回头的机会,支援软弱者再提起步来重新在爱中开始一个新生活。耶稣这位拥有绝对人性的神之一生,正是天主对人这邀请或甚至可称作挑战的最佳写照。而对那些明白这邀请或挑战的真正意义的人而言,他们除了跟随耶稣的榜样,迷失般地成为天主爱情的俘虏,为了爱祂而舍弃一切外,别无其他选择。

可是人们不禁要问,这项对基督无条件的接纳包含些什么?是否除了相信耶稣是主外便没有其他得救之路?人对耶稣的信仰是否只是云云众多信仰中的一种?如果答案是「是」的话,那为什么需要如此迷失般地相信祂?若答案是「否」的话,那天主教会的信仰与别的宗教到底有何不同?

以上这些问题对我们之跟随基督一事具决定性的影响,因为它们显示出基督这名字所代表的「非常性」、「绝对重要性」和「必然性」。换言之,这些问题关系着基督本身对人类的救赎。首先,我们愿意从人的现状开始,即是人永远无法感到满足,总是感到尚欠缺某种东西,人心永远无法享有那份绝对的平安这事实开始。正如圣奥思定所说:「你为了自己而造了我们的心,因此一直到能在你内憩息为止,我们的心永不安宁」。(16)所以我们每一个人注定永远是个「天的追寻者」,寻求那有别于我们,比我们超越的另一位--我们称祂为天主。这份对「绝对超然」的渴想,对「另一位」的思念(何夏曼),(17)就如人心怀念那绝对完美和彻底实行的正义一样,因为这正义根本没有任何人力能实行。这被士林神学家称为「想见天主的自然愿望」,是世上每一种宗教的根及原动力。撇开每种宗教各自拥有的价值不谈,我们该承认存在于每一种宗教内那份对神的开放和为改善人生所作的努力,本身已是一种价值。因此每一个人都有责任以尊重和真正友善的态度去对待一切宗教和它们的传统。就算纯粹从历史的层面来看世上的宗教,人们也不得不承认这些宗教实在都具有积极的一面。所以几时我们需要去接近一个人或一个民族的宗教时,都应该学梅瑟走近那堆燃烧着的荆棘时所作的一样,要赤足,因为那是一块圣地(出3:5)。

然而,这并不表示历史上所有宗教都是为提升人类和光荣天主而存在。这需要我们的分辨。事实上,有不少例子让我们知道,很多人利用宗教作工具,去达成他们离间和操纵个人甚至整个民族和阶层的目的。因此,为了能正确地分辨这些宗教,需要有另一种答案的提供,这答案正是天主在历史中的自我启示 --即在耶稣基督身上。换言之,基督正是我们所要的准则,以明辨存在于人心的价值,和给予这颗心一真正机会去享有圆满的生命。天主教教会正是在纳匝肋的耶稣、主和基督身上,从祂的言行认出这准则;正是在祂内,天主毫无保留地直接跟我们说了话;正是在祂内,天主向我们述说天主父如何爱人,天主子为父所爱且我们都在子内被父爱着,与及天主圣神是爱的生活的经历;正是在祂内我们得以进入天主爱的生命中,使我们也因而变得有能力去爱。所以教会带给人类的信息--关于耶稣的宣讲,自拥有一份绝对的独一和唯一性。因为这宣讲的内容是天主降生成人,天主与我们同在。祂,这位近在咫尺的天主,是人类历史的力量、判决和希望。

因此人类对救恩的期望和他对另一位绝对神明的思念,由于耶稣基督的出现而划上句号。因为祂正是这期望和思念的最后答案。原因是祂是天和地的衔接点,是人神相遇之处,这相遇是在祂的死和复活的逾越事件中完成。基督的十字架固然让我们明白到人类的众多问题都该钉在我们的天主的启示内,然而,基督的复活却向我们保证,在那无可避免和带净化作用的死亡之后,这些问题会找到它们最真实的答案。

对于那些知道自己在黑暗中摸索,并接受跟耶稣一起死去这耻辱的人来说,基督的光为他们照亮着。为此,接受福音是个完全绝对自由的选择,而不是一件无理性的事实;是一项提议,即丝毫没有强迫性;是一份生命的恩赐。这一切要求接受的人敢于冒险和有勇气,原因是在他作出选择的那一刻,将来尚未在他的掌握之中。而这正是我们的信仰崭新之处。即天主是爱和人类在对基督的信仰中向天主开放自己。不错,我们固然可以向所有人宣扬我们的宗教这种「独一性」,这根本便是推广教会传教事业的原动力,我们却绝对不能强迫任何人接受这信仰。齐克果有句话说得非常好:从基督身上「出发的有两条路,一条会使人绊倒,另一条则直趋信仰所在。只是若不经过绊倒的可能,人永远不能抵达信仰」。

主耶稣

在你内天地

相交接,

你是盟约的人格化,

是那位使人的历史

成为天主的历史的

永恒之子,

因而使光荣的世代

为我们开放。

请赐给我们信德好相信你,

并让我们在工作的真理内

和今世的日子中

都跟随你。

愿我们能以唇

和心宣认你是

我们生命的主。

并请令我们懂得

以谦卑与温和,

以爱的感染力和放射力

成为你堪可相信的见证人。






 



14. St IRENAEUS, Adversus haereses, IV,14,1:「Gloria enim Dei Vivens homo」.

15. STENDHAL (1783-1842, Marie Henrie Beyle之笔名),法国作家;NIETZSCHE Friedrich Wilhelm (1844-1900),德国哲学家。

16. St AUGUSTINE OF HIPPO, De Confessiones, I,l: 「Fecisti nos ad te et inquietum est cor nostrum donec requiescat in te」.

17. HORKHEIMER Max (1895-1973)希伯来与德裔的美籍社会学家。

6. 祂因圣神成孕,生于童贞玛利亚

玛利亚是「奥迹」的女性肖象。要明白这句话的意思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奥迹。「奥迹」二字在圣经和历代教父的思想中是个含义非常丰富的名词。所谓「奥迹」就是指天主自永恒便已计划好之整个救世工程,一件非任何人类语言能描述的奇妙事工。这「奥迹」曾一度秘而不宣,现在却在耶稣基督身上完全彰显出来(参看罗16:25;格前2:7-9;弗1:9, 3:3, 6:16;哥1:25-27;弟前3:16)。这「奥迹」、一份隐藏在历史征兆下的光荣同时包含可见和不可见两部份。可见的是那些使这「奥迹」得以实践的事件,不可见的是在这些事件内而完成的天主的工作。而最卓越的「奥迹」当然是降生成人之「圣言」。「他出现于肉身,受证于圣神,发显于天使,被传于异民,见信于普世,被接于光荣」(弟前3:16)。由此可见,这奥迹涵盖属于天主的真理和属于人的真理,这人不但是天主所造,亦是祂所救赎,而这两种真理同时存在于这位指明自己就是「道路」、「真理」和「生命」的耶稣之内(若14:6)。

为什么我们说玛利亚是「奥迹」的女性肖象呢?因为她关系着这奥迹的满全。事实上,在「天使报喜」那一刻(或惯称的「圣母领报」),即逾越事件的序幕,已可以看出玛利亚是如何被天主的奥迹包围着,和她怎样同意藉圣神的德能把这奥迹接待到自己内。所以「天使报喜」其实是非常「圣三化」的一幕:出于父的恩宠,玛利亚将受圣神的荫庇,使她从此成为那降生成人的永恒之子的母亲。所以「天使报喜」这一幕不但让我们看到玛利亚是天主的怀抱,因为圣子居于她内;亦同时让我们看到天主三位怎样把这位贞女接纳到祂们的怀抱内。为此,对天主圣三而言,玛利亚是唯一的童贞-- 母亲--净配。

以她童贞的身份,玛利亚在天主父前是完全的接受,所以她是天主第二位--子的肖象。因为自永远,子便是「爱的居所」,祂接受父的爱,让自己被父爱着;祂是那位被「生育者」,「被爱」,是子、是那位出于「寂静」之「言」。

以她降生成人的圣子之母的身份,玛利亚从天主父--赋予生命的「爱情之源」手中白白地接受了恩典。为此,她是这位从永远便开始爱着,且不停地爱下去的父的肖象,因为她反映出父是一切受造物的绝对根源,是完全的付出,是那位「生育者」,是一切事物的「第一因」,是永恒的「爱人」。

玛利亚是天地相交的「结约之柜」,因为在她内天主将自己和人类的历史结合在一起,使她成为自己充满奇恩异宠的净配。因此,玛利亚不但自己进入父和子的共融中,更使世界藉着她的关系,也进入父和子的共融内,所以玛利亚亦成为圣神的肖象。因为圣神正是永恒的「婚盟」,无限爱情的「连系」,是天主的奥迹进入人类历史的「出口」。从上面所说的,我们可以看到这位童贞母亲、全能者的卑微使女身上,充份反映出天主三位之间的关系,在玛利亚身上印有天主三位圆满生命的印记。

再者,由于圣三的共融亦反映在教会奥迹内,因为教会本身亦是「圣三的肖象」,所以在玛利亚、主的母亲、圣三之居所的身上,教会看到自己的奥迹,即是她在天主的救世计划中的真正身份和角色。教会不但在玛利亚身上看到贞洁的信德,母爱和婚盟的模范,教会正是为了这些而被召;教会也在玛利亚身上认出母亲这身份真正的原型,即她应该成为的理想形象:圣神的殿宇,在子内受生的众子女之母,基督的身体,为服从父而在信德的路上前进的天主子民。

玛利亚,这位如此真实的受造物,这位拥有一份如此独一和不可重覆的女性型象的女人,被天主选为交谈的对象。在这交谈中,我们发现同时属于「创世」和「救赎」这两大事件之一切特色。首先,圣神荫庇着她,使人想起在创世之始「上主之神运行于水面」(创1:2);在玛利亚身上又似乎可以看到天地初造成时第一个女人的影子(参看创3:15和若望福音以「女人」一词来称呼玛利亚);她是蒙受祝福的「主之俾女」,因为「她相信全能者的话会在她身上成就」(路1:45);她是那位获全能者垂顾并在她身上行了大事的卑微婢女(路1:48-49),为此她在女人中是蒙祝福的(路1:42)。所以从这位童贞女对天使回答的「是」字,反映出受造物的尊贵,因为她藉天主圣宠的帮助,自由献身参与「永恒者」的救世计划,这使她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天主的合作人。另一方面,从玛利亚口中说出的这个「是」字,亦帮助我们看到天主的「真面目」。这位拣选了玛利亚,又获得她满怀信德地答允,毫无保留地把自己交给祂的天主,并非人类的竞争者,而是那位无需我们便把我们创造出来,没有我们出于自由选择的同意却救不了我们的「永恒者」。

「永恒者」从创造第一天的黎明便为受造界所拟下的计划在玛利亚身上展露无遗。特别是天主圣三各自在这计划中所担任的角色和工作,我们可以在玛利亚身上看得清清楚楚。首先,她反映子的身份,她接受,她是贞女,是那位在信德中聆听、接受和允诺完全相信天主的贞女。其次,她亦是母亲,是父慷慨博施者的肖象;是在爱中付出、奉献、传送生命的「生育者」。最后,她更是净配,是圣神结合能力的象征,是生活在希望中的受造物,因为她晓得将人的今生与天主所许诺的未来合在一起。因此,作为人类的一份子,玛利亚藉着自己对天主的信德、爱情和希望,反映出人类对来自天主圣三的救世计划所表示的深切同意,和这计划在玛利亚身上所留下之不可磨灭的戮印。这位贞女母亲自献成为依照天主的计划而塑造出来的人之肖象:即一个满怀信德、希望和爱情的人。这个人亦是那造他和救他的天主的肖象,并被天主召叫,为自由和无保留地分担祂救世的工作。

因此,我们从「天主圣三的肖象」玛利亚身上,学习如何去经验这位爱的天主之临在和接受祂。玛利亚在未看见前已体验了天主肉身的临在。她在听到生命之言之前,已先在自己幽暗的胎中听到祂的心跳。所以,玛利亚是先感到天主之后才听到和看到祂。玛利亚是天主的母性与女性慈蔼的一面,是五光十色的黎明吐艳前,那孕育着众生之相的黑夜。玛利亚邀请我们在自己的心坎深处,在生命的源头,在静默的死寂中,及在等待上主临现之企盼中,生活天主的经验。

可是我们一直在说的天主的经验到底是什么?玛利亚便是这问题的最佳答案。从玛利亚那里,我们看到所谓「天主的经验」即是接受。换句话说,一个人想要有天主的经验,他一定要去接受天主,把祂迎接到自己内,让祂在自己身上工作,就如祂曾经在玛利亚身上所行的一样。所以,是天主在工作,只有祂是全能的,祂的恩宠战胜人类的无限软弱,丰富祂的受造物的绝对贫乏。因此,天主工作,人类接受。而在这接受中,有人类自己的抉择及创新精神,这正是童贞受孕的真正意义。为此,基督生于童贞玛利亚,主要有下面的双重意义。一方面,是天主以自己的恩宠盖过祂的受造物的贫乏,另一方面,天主以这行动否定人类所有的自夸和自负。即是说,在玛利亚对天主的召叫所回应的「是」中,有天主回答世界上一切「巴贝耳塔」的大大的「不」字。从玛利亚口中说出的「是」,是天主压抑强者,并以自己的恩宠提升弱者的「是」。为此可以说,玛利亚藉着自己回答天主的「是」,邀请我们在各人贫乏的饿渴中,将自己放在天主的「是」内。

从基督生于童贞玛利亚这件事,我们不但看到天主对人的怜悯,亦看到玛利亚如何以爱情去回应天主那份因世界的罪恶而忧戚不已的爱情。玛利亚因爱情及信德而接受,她切愿为了世界的得救将天主的痛苦变成自己的痛苦,于是甘愿把自己献出,作为天主拯救世界的工具。所以接纳天主的召叫是天主爱中的爱,是对天主救世计划的积极回应,这回应闪耀着奉献与恩赐光芒。只有爱能接受和付出,而玛利亚教我们如何接受爱的天主,以便给世界孕育出为救世人而降生成人的「爱之言」--基督。作为母亲,玛利亚在父前为我们转求,帮助我们如她一样。作个有信德的人,期待并爱慕天主。

玛利亚,聆听的贞女,

你是「静默」,

在你的静默中

生命的「永生之言」为我们再响起来。

请帮助我们成为「圣言」的听众,

成为一块接待「将临」

的甘饴和静寂的土地。

圣子肉身的母亲,

你是父的纯净之爱

最美和光耀

的肖象;

请为我们取得

爱德之恩,

使我们在现世中

成为永恒的建筑者。

你是净配、

盟约的肖象,

是天地「结约之柜」,

请为我们求取圣神的恩典,

作为未来生命之保证

和使我们在现世中

成为正义与和平的工作者。

7. 受难于般雀比拉多执政时,被钉在十字架上、死及被埋葬且下到冥府

根据福音所载,耶稣临死前所说的其中一句话是圣咏第二十二篇:「我的天主,我的天主,你为什么舍弃我?」(谷15:34;玛27:46)。耶稣被父遗弃于十字架上,一直都是那些想为圣周五:这不可解之谜找出一个合理解释的人的一块绊脚石,亦是一切所谓「天主痛苦之神学」的中心。这些人希望能够从被钉于十字架上的耶稣那里,找出能解答人类受苦的最后意义。

由于圣咏第二十二篇是篇表示对天主之信心的圣咏,传统的释经学均在这句呼号中看到耶稣对父无条件的依赖,然而圣史路加却用截然不同的字眼来表达这份信心:「父啊!我把我的灵魂交托在你手中」(路23:46)。所以,若要理解耶稣被遗弃于十字架上的谜,我们应从耶稣自己的经验来解说这篇圣咏,而不是相反地,用圣咏来阐释耶稣在十字架上的呼喊。只有这样,此历史事件的具体性和独一性才能被保存下来,而这份具体性及独一性,是浓缩在几乎如新闻报道的几个字中:「受难于般雀比拉多执政时」。

根据玛尔谷及玛窦所记载,十字架上的耶稣称天主为「厄里」(Eli)。这称谓当然没有「父啊」二字所表现的亲切和洋溢着孺慕之情,却是充满惶恐惊惧对神的呼喊,是将死的人对这位崇高的天主之质疑:「为什么?」(希腊文作「为何目的?」),所以,玛尔谷和玛窦所记载耶稣在十字架上的呼喊,是个满是忧伤疑惑的问句,因为受苦的人在折磨痛苦中,完全看不到其目的所在。因此这句话是吐自一个有真正被弃经验的人之胸臆。纳匝肋人耶稣在十字架上那刻深切企盼的是父的临现,然而,祂在当时却只感到被父遗弃和完全的静默。耶稣以子的身份深刻体验到的这份「被弃感」,与圣咏作者所想的正好是个对比。根据后者,一切义人都有权受到上主的保护,而十字架上的耶稣,正是世界上愁苦人中最愁苦的那个,因此祂有绝对权利接受父的保护,可是祂一点也感受不到。

纵然如此,面对这被弃的痛苦,耶稣仍以奉献作为回应。不错,祂的确是被遗弃,可是祂不绝望!路加的叙述正好表现出十字架上的耶稣之痛苦的另一面,耶稣亲切地称天主为「父」;「为什么」三字亦变成一句充满信心的「交托在你手中」,于是被父所弃的感受遂变成自我遗弃于父的双臂内。被拋弃的耶稣在痛苦中深深地融入大地上一切被钉于十字架上的人之痛苦中。同时为了祂对世界的爱,祂充满信心地将自己献给父作祭品。为了爱而服从并把自己的灵魂交给父(参看若19:30),十字架上的耶稣因而与世界上那些没有天主的人,即那些因为他们自己的罪过而脱离圣神,被放逐于爱的国度之外的人团结一起。

可是父呢?难道祂真是完全置身于子的痛苦之外吗?祂「并没有怜惜自己的儿子,反而为我们众人把他交出了」(罗8:32);父「竟这样爱了世界,甚至赐下自己的独生子」(若3:16)。在子的痛苦中其实蕴含着父的痛苦。在十字架上天主以子的身份受苦,因为祂是被钉的那位;天主亦以父的身份受苦,因为祂把子交了出来;至于圣神,祂本来便是父与子共发之爱情。故此,当父与子均受苦时,圣神更是无可避免地受这痛苦感染。因此十字架其实是部圣三对世界的爱情史。不是那种被迫接受痛苦的爱情,是甘愿选择痛苦的爱情,与西方希腊思想所想象,那种被动的痛苦截然不同。因为是被迫承受的痛苦,所以是不完美的代表。可是天主是绝对的完美,因而这被动的痛苦假设天主的不能受苦性。然而,我们的天主所显示的,是种主动的痛苦,那种出于自由选择的痛苦,因此是完美爱情的完美表现:「若为朋友舍掉生命,再没有比这更大的爱情了」(若15:13)。由此可见,耶稣基督的天主,并不是一位置身于世界痛苦之外,对此痛苦毫无感觉的天主。相反,祂承担并赎回此痛苦,把这痛苦作为流溢出世界新生命的礼品和供献。

自从二千年前那第一个圣周五起,我们知道人类痛苦的历史亦即是天主与人同在的历史。天主临现于人类的痛苦中与人一起受苦,把因为爱而受苦的无限价值传给人。天主「爱的国」自愿被「放逐」到罪恶、痛苦及死亡中,以便将这一切变成祂自己的,使人类的历史和自己修和。天主甘愿接受死亡,好让世界获得生命。祂不是那位被人类的痛苦所咒骂的隐蔽对手,却是那位在受苦的人中呼喊,与他一起的非常「人性的天主」。这位天主为了人的缘故,在自己无声的苦难中,以自己的十字架拯救人(穆特曼)。祂是那使世界的痛苦变得有意义的天主,因为祂承受了这痛苦并拯救了它,这意义便是爱。

由此可见,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死亡确实是死亡的灭绝。在那可耻的木架上,是天主子为了付予我们生命而将自己交给死亡。在静默的圣周六中,基督下到死亡的最深基地并将其吞并。祂的「下到冥府」,对那些被囚的灵魂是救恩的宣布(参看伯前3:19),是祂已把整个宇宙及那些在祂降生前在历史中生活过,愿意开放自己,并期待着与天主结盟的人与父修好的保证。所以十字架带来的释放福音和圣周六的而且确给一切人提供了获得救恩的可能性。

主耶稣,

为了世界的生命而

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天主,

请帮助我们聆听

你的苦难那份

胜于万语千言的动人的静默。

这苦难让我们看到天主对人无限的爱情。

请使我们在你的死亡中认出

死亡的灭亡,

在你的被弃中看到

把你拋弃的父对人的厚爱。

此外,在施慰者

圣神的力量中,

在第九时辰

那份无边无际的痛苦中,

请使我们晓得和你在一起将自己放在

父的双臂内,

以便能在那战胜死亡

的爱的历史中

改造

我们痛苦的历史

及人生的每一种苦难。

8. 第三日自死中复活升了天,坐在全能者天主父的右边,从那里祂还会降来审判生者和死者。

如果子在十字架上将自己的灵魂交给父,以天主的身份进入被弃的深渊中(参看若19:30)。那么在复活事件中,则是父把灵魂赐还给子,藉此让世界在子内并与子一起进入与天主的完全共融。事实上,当新生的教会向外宣扬复活是圣三的工作时,所见证的正是这端信德。

新约以广大篇幅记载基督已经复活:「天主使祂复活了」(宗2:24)。在《宗徒大事录》一书中这句话连续不断出现,明显地要指出复活是由父肇始,是天主、「光荣的父」大能之行动;和指出在复活一事上,人们能看见父的「德能是怎样的伟大」(弗1:19)。父藉着复活制造了历史,介入被钉的耶稣的生活,宣称祂是主和基督:「天主已把你们所钉死的这位耶稣立为主立为默西亚了」(宗2:36)。同时父亦介入人类的历史,包括过去、现在和将来。

就过去而言,透过「解除率领者和掌权者的武装,把他们公然示众,使他们尾随于为十字架所举行的凯旋仪式」(哥2:15),父宣布「否定」世界罪恶的「不」字;宣示那位卑微被钉在十字架上者的胜利。就现在而言,祂以天主及慈悲之父而自献,这样通过祂对钉于十字架上的耶稣所说的「是」字,释放一切被罪恶和死亡囚禁的人。「富于慈悲的天主,因着他爱我们的大爱,竟在我们因过犯死了的时候,使我们同基督一起生活,且使我们同祂一起复活」(弗2:46;参看罗5:8;哥2:13)。就将来而言,祂以许诺的天主之身份出现,即那位忠信地履行了「藉众先知的口所预言的」天主(参看宗3:18-20),那位将会到来审判生者和死者的天主。由此可见,复活是父的历史,是生活的天主向祂的子,并在子内向我们--死亡的囚徒,所说的伟大的「是」字。为此,复活是教会宣讲内容的主题和教会信仰的基础,更是我们生活和工作的希望和动机。保禄说得好:「假如基督没有复活,那么我们的宣讲便是空的,你们的信仰也是空的」(格前15:14)。

除了是父的历史外,复活更是子的历史。这可从教会传统丰富的引证看出来:「基督已复活了」(参看谷16:6;玛27:64, 28:7;路24:6.34;得前4:14;格前15:3-5;罗8:34;若21:14等)。事实上在受难前耶稣曾说过:「你们拆毁这圣殿,三天之内我要把它重建起来」。对这句话,圣史若望的解释是:「耶稣所提的圣所,是指祂自己的身体」(若2:19.21)。子在复活事件中的活跃角色,跟父是此事件的肇始者并没有任何抵触。因为「耶稣是主」这宣示永远是「以光荣父」为指向(斐2:11)!基督复活起来,对祂自己个人和对整个被祂拯救的人类的命运,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祂的十字架是罪恶、法律和权力的凯旋,原因是祂曾经为了不忠的爱情而被「交付」(被犹达斯「出卖」:谷14:10);为了代表执法者对祂的憎恨而被「交付」(公议会的「解送」:谷15:1);被代表凯撒的当权者所「交付」(彼拉多把祂交给群众:谷15:15)。那么祂的复活便是罪恶、法律和权力的溃败,是自由恩宠与爱情的凯旋。在复活的基督内,生命战胜死亡。人们终于看到这位被人遗弃、被诬告为辱骂天主的人和颠覆者,竟然是生命之主(请参看宗5:12-7:25如何介绍基督怎样把人从罪恶死亡和法律中释放出来)。

就过去而言,复活的基督肯定了十字架的价值,混乱了智者的智慧(格前1:23-25),把不义之果 --仇恨的墙推倒(弗2:14-18)。就目前而言,祂自献为「活着的那位」(宗1:3)和生命的赋予者(若20:22)。就将来而言,祂是光荣之主,是新人类的初果(格前15:20-28)。所以,复活既是子的历史亦是我们的历史。因为复活的主是为了我们而战胜死亡及把生命赐给我们。至于祂的升天(宗1:6-11),正是祂会光荣再来的许诺,同时亦是祂常活着并在父前为我们转求的保证(希7:25),更是那从高处降下的施慰者--圣神在我们中间工作的肯定。

最后,复活亦是圣神的历史,因为基督是藉祂的德能而复活:「就肉身说,祂固然被处死了,但就神魂说,祂却复活了(伯前3:18)。藉着从死者中复活,耶稣被父以圣化之神的德能立为天主之子(罗1:4)。这位圣神即是父赐给子的那位,好让被羞辱的子能被举扬。于是被钉的耶稣从今开始其复活的主之新生活。圣神同时亦是基督许诺要赐下的那一位:「这位耶稣,天主使祂复活了,我们都是祂的见证人,祂被举扬到天主的右边,由父领受了所恩许的圣神;你们现今所见所闻的,就是祂所倾注的圣神」(宗2:32-33)。

在复活事件中,圣神在天主父与基督、和复活的基督与我们之间筑起双重的关系:在这事件中,圣神将父结合于从死者中复活的子,又把人与复活的子结合。使人因而开始一个崭新的生活。圣神更保证逾越事件中两个互相矛盾的现实之绝对一致。换句话说,圣神使被钉的耶稣成为得胜的基督,使那些被禁固于惊恐和死亡的人成为自由和勇敢的见证人,为生命及爱情作证。圣神祂不是父,因为祂是父所派遣的那位;圣神亦非子,因为复活的子得接受祂和把祂赐给世人;圣神是永远不会和父及子分开的那一位。在行动上,祂有别于父和子,而且是自由的,这一点可以从基督派遣门徒往训万民,并「因父及子及圣神之名给他们授洗」这句话可得到证明(玛28:19);或从初期教会在礼仪中用的致候词:「愿主耶稣基督的恩宠,和天主的爱情,以及圣神的相通,常与你们众人相偕」(格后13:13)可得知。

由此可见,耶稣从死者中复活实际上是天主圣三,即父、子及圣神的事件。在这事件中,圣三以「使子复活的父」,「被父复活的子」和「被赋予及被接受的复活与生命之神」三位所共成的一个单元出现。这位历代圣祖所相信的天主在此事件中,在自己的圣神内将生命赐给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宣称祂是主及基督。至于基督,祂从父那里接受了圣神,再把祂赐给人类,让他们可以偕同祂和父一起分享圣神内的生命。

为此,我们可以从复活事件看到在圣三内的双线行动:在圣神内从父到子,及由父经子在圣神内到达人类的行动。也是基督的行动和我们在祂内的新生命。逾越事件所显示的,是圣三如何在爱情中把自己完全向我们开放。逾越事件是救恩的赠与,使人能参与在父子和圣神内的生命。至于天主圣三,逾越事件所揭示关于祂们三位的历史,根本上便是人类的救恩史,是我们的历史。

初期的信友便是这样经验了复活事件,那些在圣周五被吓得逃跑无踪的,都变成复活事件勇敢的见证人,随时为了对那位曾经死去,现在活着,被他们宣认是生命之主的基督之爱而交出自己的生命。初期信友这种态度上的转变使我们不禁要问,在耶稣被钉于十字架上,祂完全被遗弃的那一刻,和新生教会开始她这份传教冲力的这段时间内,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而所谓逾越经验,历史中教会传教事业的起源到底包含些什么?

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得回到圣经。有些女人和男人曾经遇见复活的主,这是新约有关耶稣复活后显现的记述。对于相遇的地点与时间,这些记述有时会互相冲突。可是,有一点在所有记述中都是完全一致的,而这亦是最重要的一节,因为它让我们了解逾越经验所代表的特色。

在所有关于复活基督显现的记述中,每一次都是基督自己主动出现。这表示什么呢?表示教会的信仰并非出自人一时的极端感受,却是天主的行动,是曾作死亡囚徒的耶稣向人显示自己还活着(宗1:3)。由聆听生出信德,信德是从外而来,藉着聆听使人得救的「话」,我们与「生命之言」相遇。

其次,在全部「复活显现」记述中,均记载了门徒们如何「承认」见到复活的主。正是这份肯定推动他们充满恩宠和自由,喜悦地向人宣称:「是主!」。这改变人生的「与基督相遇」是在毫无条件之认可中,在需要冒着被迫害的危险中,和在信德的交付中完成。

最后一点,从相遇生出「使命」。与基督相遇过的人再不是未相遇前的那个。他们的生活已被改变。他们现在是活着的基督勇敢和忠信的见证人,是热爱喜讯的宗徒。说得更具体一点,这「相遇」是一种具有改造力量的接触,是充满思念和热情的新生活的源头。

对初期教会的信友来说,逾越便是与基督相遇,是复活的主向他们显现,完全改变他们的生活,使他们甘愿失却自由,将自己整个向祂开放。这正是教会心中的逾越,不是对一件远古事件的僵硬回忆,而是那位活着的基督,为更新世界,为改变那些愿意在信德中以一颗自由成熟的心接纳祂的人的生活,今日主动地再显现自己。

主耶稣

你从父那里接受了

新生命的圣神,

你为了爱我们而死去,

请让我们在你内接受

施慰者的力量,

好能活在你内。

教会初期的见证人

由于与你 -- 复活的主相遇

改变了他们的心和生活。

请帮助我们

也如此与你相遇,

让我们被你遇上,

和被你复活奥迹

的宣讲和恩赐

所改变,

并藉着你,父的至爱之子,

生活在圣神内

成为永恒「爱情」--父的子女

参与祂无尽的喜乐。

主耶稣,请来!

9. 我信圣神

「我去为你们有益,因为我若不去,『护慰者』便不会到你们这里来」(若16:7)。从上面这段话,可以看出耶稣在暗示天主许诺的实现只有在圣神的恩典中能完成。即是说,若缺乏这位降临于基督身上,再从祂那里倾注到每个人身上的圣神,人类的救赎将无法完成。在现世把我们从逾越事件分开的深渊亦无法填平。对我们而言,耶稣也只不过是个遥不可及,光辉耀目的模范而矣。他永不可能成为那进入我们内、与我们一起生活的基督。因此,是这位护慰者在实行基督的工作,使这工作在人类历史各不同阶段中进行并带来成果。祂是「真理之神」,即是那位在不同情况境遇出现的上主真理之神,是祂以自己所拥有那无穷造化的力量和炽热之情,将这些情况一一治愈和改造。

事实上,正是复活一事给我们揭示了圣神的奥秘。当耶稣在十字架上「交付了灵魂」(若19:30),祂对人类之爱表现最极致的那一刻,祂正是在圣神内把自己献给父。父亦是如此,当祂从死者中复活了耶稣基督,我们的主,并以圣化之神立祂「为具有大能的天主之子」时(罗1:4),父正是在圣神内将生命赋给被钉的耶稣。所以,在圣神内天主为创造另一个,并使他在自己爱的力量中充满生气而「走出」自我。天主亦令到一切远离祂的「再回到」自己内。圣神将天主三位的心向世人「开放」,不惜让子进入罪人流徙之地。祂也把分散的重新「聚集」起来,甚至完成了人类历史中最极致的行动-- 「逾越修和」,使人重新被纳入天主圣三之内,圣神是令人自由的恩典,亦是把人结合的爱情。实际上,教会中不论东方或西方的神学传统,对圣神均有如此的体验。

为东方的智士,圣神是「天主的超拔」,因为在祂内,父和子双方为了献身于爱中而走出自我。事实上,我们从启示的见证知道天主每次都是在圣神内完成其走出自我的行动。例如在创世行动中:「上主之神运行于水面」(创1:2);在先知的预言中:「我要将我的神倾注在一切有血肉的人身上;你们的儿子们和你们的女儿们要说预言」(岳3:1;宗2:18);在基督降生成人的奥迹中:「圣神会临于你,至高者的能力会庇荫你」(路1:35);在教会内,在第一个五旬节、圣神临于教会中:「但当圣神降临于你们身上时,你们将充满圣神的德能,要在耶路撒冷及全犹太和撒玛黎雅并直到地极为我作证人」(宗1:8)。

「圣神所代表的,是位丰盈得过剩而要向外流溢的天主;是位涌出爱情和恩宠的天主(贾西柏)。(18)正因为这样,所以祂是填满信友心灵的创造者圣神,是救援和安慰的施慰者圣神,是至高天主的恩宠,是活泉,是火,是来自天上不可见的傅油,就如教会在咏唱「求造物主圣神降临」这首歌所说的一样。

在圣神内,天主爱那些遥远、卑微、没有人爱的人。所以圣神被称为「穷人之父」,即是那些除了期待造物主天主和祂那份出人意表的爱情之外,再没有任何希望的人之依持。

为此,圣神是那些相信天主的人心中之喜乐和慰藉;是人在前路黑漆一片时对天主之忠信的绝对肯定;是信友在步向不可知的未来时对天主之许诺坚信不疑。「圣神的作用是要人远离家园,为一个完全意想不到的将来上路」(杜果)。(19)在圣神内,自天主那里溢出的爱,把人心引离自我而走向另一位……。

根据西方教会的神学反省,圣神是永恒爱情的「连系」,是将父和子结合起来的那一位:「看,就是这三位:爱人、被爱和爱情」。(20)如果是这样的话,可以说圣神是父与子所共发,因为是祂们之间那份授与受的爱情之「连系」,是祂们爱的永恒对话之「空间」和力量。

作为天主个人的爱情,圣神将信友结合于父并且令到他们彼此团结。是祂将从上降下的恩宠输入人心,是祂把天主的爱倾注在我们内(罗5:5)。感谢祂我们才懂得去爱。这位护慰者不但将暂时与永恒结合,祂亦将现在与过去和将来结合。因为在我们所庆祝和生活的感恩祭--信德的奥迹内,基督的救恩事件在我们的纪念行动中重现。「那护慰者,就是父因我的名而要派遣来的圣神,他必要教训你们一切,也要使你们想起,我对你们所说的一切」(若14:26)。圣神把现在与将来结合,让人在现在已能看到天主的未来:因为祂是初果,是保证,是那永不会令人失望的担保,是祂将信友团结起来作为教会合一的最深厚基础。祂是救恩之神,是基督的奥体 --教会的共融与源头。因为是祂把教会内不同的肢体结合起来而不影响他们之间的差异。或更好说,是祂激发及滋养各肢体之不同神恩及功能,好让他们的实效和服务获得最高的发挥。感谢圣神的行动,教会--救恩的圣事-- 成为「圣三的肖象」,成为体验父与子内那份平安丰饶经验的场地。

天主把自己这位释放和结合之神放在人的面前,祂让人选择被爱及去爱,或完全拒绝这爱。福音中基督所指「亵渎圣神」之罪,就是人彻底地拒绝这份来自天上的爱。对人的得救而言,这当然是个很大的危险,但同时是人类尊严之最高表现。因为只要这世界上仍有人出于自由选择而不肯宽恕,这表示在他的创造者天主前,人有他的自由和尊严。就如圣奥思定所说:「天主,不错,无需你便创造了你,可是若你不愿意,祂可不能救你」。的确,天主尊重并等待由人心中说出的「是」,祂是如此无限富裕,却甘愿接受做个最穷的人,为的是要让原是无限贫乏的人,能因自己的自由选择而成为富裕。而面对人这份自由,连天主炽热的爱也得却步。原因是祂不能强迫人做他自己没有选择的事。祂虽是无限慈悲,却不能宽恕一个不愿被宽恕,不愿意谦下地把自己开放给那份从上而来的恩典的人。相反,谁若愿意将自己开放给圣神轻柔的嘘气,让祂带领自己及把自己塑造,那天主的慈悲则无所不能,甚至一些人认为绝对没有可能的事也变得可能。「因为凡受圣神引导的,都是天主的子女」(罗8:14)。

天主圣神,请降来!

永恒爱情的「连系」

请来将我们结合于平安内:

让我们与天主修好,

并更新我们的五内,

请使我们在众人前

成为从天上降来的合一

之见证人及工人。

你,生活的天主之「超拔」,

「爱人」--父和「被爱」--子

的完美恩典,

在创造者和救世者的爱内

请降临使我们向

「永恒者」令人惊叹的奇工异事开放自己。

让我们这些贫乏的旅人

能预尝天国的光荣,

这光荣我们现时隐约能见却未能拥有。

穷人之父,

人灵温和之客,

甘饴之慰藉,

你是我们内在的

自由和平安,

是合一的更新和连系,

这合一战胜

死亡所带来

的痛楚和静默。




18.KASPER W.,德藉天主教神学家,生于1933年。

19.DUQUOC C.,法藉天主教神学家,生于1926年。

20. St AUGUSTINE OF HIPPO, De Trinitate Dei, VIII,X,14: 「Ecce tria sunt, amans et quod amatur et amor」.

10. 圣而公的教会

教会──现世旅途中的天主子民的诞生,并非出于某种人类的共同兴趣,或出于部份人士慷慨的推动。教会是从天上来的恩典,是由天主肇始。这个父从永远便在祂的救世计划中构思之教会,在父与以色列人立约时,祂已把她准备好,以便时期一到,她可以藉子的来临与圣神的倾注而诞生。所以教会是出于天主而非出于人。正是基于她这份特别的本质,我们永远不能只以人的角度来看教会:她是存在于天主和人之间的「奥迹」,是永恒之神在现世的居所。教会不能自己发明或制造任何事物,她只是接受,因为她本身便是份恩典:她在施恩和谢恩的行动中产生,而这行动是在一种默观式和感恩式生活内完成。

由于始自圣三,所以教会是圣三在现世的肖象,是天主爱情的共融之活生生肖象。教会因圣三之名而施行的洗礼,圣神将受洗者结合于基督内,并令到他们因接受父为他们每一个人所准备的神恩而变得丰裕。而各人所得之不同神恩,正显示他们之间的合一。这合一建基于唯一的圣神及唯一的主内,且通过各成员爱德之交谈和彼此的分工合作活于教会内,就象存在于父、子及圣神之间的永恒对话一样。所以信友的合一是圣三合一的肖象。信友在圣三内之生命的成长,和他们彼此间之共融的圆满之实践,有赖特别的滋养。这滋养来自忠实地聆听上主的话、参与感恩祭;来自给见证者盖上成年印号之坚振圣事;来自赦免在领洗后所犯的罪之修和圣事;来自把人祝圣为基督司祭及牧者的圣职圣事;来自令一男一女成为基督与教会婚盟之活圣事的婚配圣事;来自支持病弱者,并使他们分担救主苦难之救赎价值的病人傅油圣事。

作为天主在现世分施恩宠之可见场地,教会是圣神在历史中工作的记号及特别工具。因为她是基督的圣事,就如基督是天主圣父的圣事一样。而最能显出教会这份全面圣事性的是感恩祭 ── 教会整个生活的高峰和源头。因为感恩祭不但是基督逾越之纪念,且藉着这纪念行动,在不同时空内重行基督的逾越带来之救恩,所以感恩祭使人与天主修和同时令他们彼此和好。感恩祭是合一的圣事,藉圣神的力量,在感恩祭中,自唯一的饼生出唯一的基督奥体 ──教会,因此可以说感恩祭形成教会。

而感恩的教会首先是个地方教会,即在一特定时空内在主教带领下的一个特别会众,这地方教会是个绝对完整的教会。因为「至公」一词的原文Kath'olou,从字源学上解释是「完全的」、「完整的」。所以在唯一的基督圣体内及在唯一的圣神内教会是至一和至圣的。她同时亦是从宗徒传下来,她一直忠于基督交给祂的宗徒的使命:「你们要为记念我而举行这事」。同一位基督和同一位圣神再令每一个地方教会彼此连结,以形成全球各地方教会之间的普世共融。在这普世教会内,每一个地方教会都在别的地方教会身上看到自己的身份。因为她们在这些地方教会内认出那临现于圣神及圣体内之唯一的主。

然而,如果我们说感恩祭形成教会,在另一方面教会亦形成感恩祭。因为设若没有宣讲,便不可能传扬天主的话;假使没有人听主命接受祂的委托,逾越之纪念也就庆祝不成。所以圣言的宣讲和圣事的举行都需要教会的服务,即宣讲的服务,举行纪念基督十字架上之祭献的服务,及把分散世界各地之人类大家庭重新聚集在天主神圣子民共融中的服务。事实上,教会一直为她这三项使命:先知、司祭及王者使命而努力。这些服务亦伸延到每一位信友身上。因为每一个受了洗的人都藉圣神的力量成为基督的先知、司祭和王者之摹象。每一位受了洗的人都被召与所有弟兄一起在自己的生活中宣扬天主的话,庆祝感恩祭及在历史中实践天主之国的正义。这召叫以圣神所赐之神恩为基础,在不同团体内,通过各种特别职务的委派和执行而得到实践,这些职务都是为团体的某项需要而设置,并且得到团体认可和接受。因此可以说这个全面「职务化」的教会,等如是以服务为本质的全面「神恩化」教会。

最能显出教会这职务性的是由圣职圣事所授予之「三等级圣职」:主教、司铎和执事。这些职务是由宗徒及他们的继承人传下来,即我们所称的「宗徒传承」,并构成教会的圣统制。所谓圣统制是指那些为履行下面这些职务而从圣职圣事领受特别神恩的人。这些职务是宣讲圣言,以基督,教会之首的身份(in persona Christi Capitis)举行感恩祭,藉分辨及调和各种不同神恩以显示和保持基督奥体 ──教会的合一。他们的职务有别于其他任何一种职务,因为他们使基督以教会之首的身份临现,其他职务则以基督奥体的肢体之身份执行不同的工作。为此教会的「三等级圣职」是合一性职务,不是一切职务的综合,而是把其他统摄起来的职务。因此「三等级职务」,特别是主教及司铎之主要神恩是藉着执行教会委派给他们的先知、司祭和牧者之角色,分辨与协调不同的神恩。即主教在各地方教会,司铎则在主教委派给他们的地区内,懂得把适当的工作托付给适合的人,不论对内和对外,主教均是地方教会合一的记号及仆人。这地方教会由圣神在感恩祭中形成。对内而言,主教以关注,坚忍,警愓的态度,听取圣神在司祭班及整个团体所显示的一切征兆;对外来说,藉着主教团的成立,主教通过与别地主教之交往,尤其是罗马主教 ── 教宗 ── 的联系,他保持与其他地方教会,即普世教会的关系。

总括言之,以罗马,即安提约基雅的圣依纳爵所称「爱中之教会」的主教为中心之主教团,是各地方教会共融的记号和力量。而罗马主教,即教宗,他更是普世教会牧者之首,并且是他们合一的仆人。他是天主的众仆之仆(servus servorum Dei),他是在一切地方教会的感恩聚会中先知性宣扬上主的话,奉上祭品,并为了他们的益处而自献的那一位。因此,不论对个别信友或各地方教会来说,与罗马主教──教宗── 的共融,是隶属于从宗徒传下来至一、至圣、至公的教会之最后准则。

然而,圣职圣事所授之「三等级职务」并非教会职务的全部。因为如果所有领了洗的信友都同时领受了圣神,那么他们每一位都有义务把自己所领的圣神带给别人。因此在教会内存有多元性,包括短期或长线的服务。这些服务由信友按各自领受的神恩、自己的地位和能力而执行。服务的性质可以是先知性,即是负有教导功能,例如神学家、要理导师和家长,因为他们是信德最初之见证人;可以是司祭性,譬如祭台辅理和以自己的病苦作为祭品而自献的病人;亦可以是管理性,像分担团体牧民工作之人士或担任政务之人士等,圣神正是藉着这丰富的多元性服务,在教会内工作,不断更新她和使她在共融与服役中成长。

教会这份出自圣父,藉着基督在圣神内的共融,这份以圣三之共融为模式,由神恩与服务之异同而构成的共融,并非止于现世,却是指向它所发端之根源,它的家园──圣三那里。换句话说,藉着基督,在圣神内走向圣父。教会是旅途中之天主子民,朝着父所许诺的福地前进。为此,任何一种以为「已经抵步」,「已经到达终点」的假设都不能被接受。因为教会需要「永远不断更新」,她被召要继续洁净及不停地革新自己,没有任何人类的成就能满足她。正是因为这伟大的目标,教会不对世界上一切短视的现实采取对立及批判态度。再者,既然每种人类社会和环境都有教会存在,而教会尤其维护贫穷和被压迫者,她根本不可能将自己的希望与人类历史中的某一种希望认同。然而,这并非表示面对人类的历史,教会只是个旁观者,或她只是对这历史随便加以批评。正因为人类的历史同时是救恩史,因此人类的历史也就是教会的历史。所以教会对这历史之责任是沉重的,为了保守这历史,教会不惜付出任何代价。即是说,教会承担起一切人类的希望,再将这些希望在她救主基督的筛子中过一过。这等如说,教会一方面积极支持每一种真正致力于使人类获得自由的努力,可是另一方面,教会反对任何一种完全「世俗性」的目标。教会所作一切并非为任何一种现世的理想,因为她知道自己的「将来」不在此世,她目前只是这俗世之过客,她最后要「回家」。而这个使教会与她的子女成为世界之外方人和旅者的「家」,绝对不是一个与现实脱离之梦境。对教会来说,这个「家」正是催迫她为今日的世界努力争取正义与和平的动力,同时亦使她充满希望和喜乐。

「这就是基督唯一的教会,我们在信经内所承认的至一、至圣、至公,从宗徒传下来的教会,我们的救主在复活后交由伯多禄治理的教会(若21:17),也就是托给伯多禄和其他宗徒去传扬与管理的教会(玛28:18-20等),基督把她立为『真理的柱石和基础』(弟前3:15)」(《教会宪章》8)。这份对天主教教会至一性的绝对肯定,亦是天主教信仰的要素,无可避免地引起一问题:怎样处理天主教与其他基督教派的关系。譬如说,如果我们真的如此肯定天主教的确是基督所建立唯一的教会,那么怎样在天主教和别的基督教派之间建立起一种非工具性的对话?只为把这些离栈之羊「带回」羊栈。回答这问题其中一个决定性要点,我们可以在梵二的文件中找到。上面所引述的《教会宪章》第八节,接下去的一段是:「这个在今世按社会形式组织的教会,存在天主教教会内,即由伯多禄的继承人及与此继承人共融的主教所管理的教会」。这段话中的那句「存在天主教教会内」,「存在」这两字的拉丁原文是subsistit in,意思是「居于其中」,「存在」等等。梵二在这句话中用了subsistit in「存在」,而放弃另一个更简单的字est,即「是」不用,意思非常明显。梵二以一句「存在天主教教会内」代替「是天主教教会」,让人知道基督所建的教会圆满地临现于天主教教会内。然而,因为圣神亦在教会以外不断工作,为此,「在教会可见的组织以外,仍有不少圣化及真理的要素存在,它们都是教会本有的恩典,这些恩典把人推向大公的合一」(《教会宪章》8)。如此一来,天主教教会忠于自己的身份,不用放弃自己的地位,仍然可以毫无困难地承认那些与罗马没有任何关系的基督教教派,也获得圣神分施的恩宠和圣德,因此能够用一种真诚而非工具性的态度和他们交谈,带给他们自己特有的恩典,并认出上主在他们身上所做的工作,为使他们可以和我们一起在祂内成长。

正是在这精神的感召下,即是忠于自己的身份地位,也就是听命于那位生活并在我们不能见到的领域内工作的天主,教会重新发觉与以色列交谈的迫切需要,因为她知道自己和这民族有种优先和独一的关系。原因如圣保禄宗徒所说的,以民是「初熟的麦面」被基督信仰这枝橄榄树枝接上去的「圣的树根」(罗11:16-24)。重新发现和研究我们信仰中之希伯来根源,深切相信希伯来民族的信仰和宗教生活有助于我们了解教会生活之某一部份,和一同迈向天主许诺完成的满全,这几点该是教会与以色列,这个给我们产生了耶稣的民族彼此间的关系之特色。如此一来,教会、天主的新子民,不用放弃逾越讯息,仍然可以与旧的以色列民族,一起在救赎奥迹的认知中,和在对天主的希望之经验里成长,并与他们一同沐浴在天主选民之恩宠内。

最后,今日世界另一个特色是不同的宗教彼此相遇,共同携手致力于建设人类社会,及为神的临现于历史中作证。为避免这相遇和合作变成一种表面化的大混合或无用的混同,我们先要诚恳地找出存在于各宗教之共通点,和那些使一个宗教有别于其他宗教之决定性因素。然而,这共通点到底是什么?就是神主动亲近人和人对神的接待而使自己成为一个信徒。因此,可以说世界上所有宗教均有一共同特性,我们称之为「听的灵修」。「听」要求人向那位与自己说话的神完全开放自己的心,并要求人为了爱而服从,直至把自己完全放在神的手中,由祂计划自己的生活。如果这正是存在于各宗教的共通点,是建立起他们彼此间之对话的基本条件,我们同样不要忘记他们的相异处。这些相异处一般都涵盖在有关圣三的教义内。为那些相信基督的信友,「听」并非只是人面对天主的态度,而是在某种程度上,人被纳入天主内,即是人在圣神内相结合于子而站在父跟前。我们所相信的永生之主自愿藉降生的圣言和圣神之派遣进入人类历史,并以一种特恩式方法,在教会内生活和工作。这位三位一体的天主愿意以这方式让人的历史生活在祂内,并朝着天主成为万有之中的万有,这圆满时期迈进,届时整个世界将成为祂的家园(格前15:28)。

天主,至圣的三位,

教会,这出自你们

为不停赞美、颂扬

你们的光荣而拔涉于现世的子民,

她生活于你们内。

是你们三位爱的肖象,

亦是你们的对话

和服务之共融。

她一直走向你们,

她是你们与世界修和

与及带给世界历史平安

的记号和工具。

请使我们如爱我们的母亲般

爱这教会,

以满腔的热情

思慕她。

这位属于基督的无玷、不带一丝绉纹

美丽的新娘,

她是至一、至圣、至公从宗徒传下来,

是永恒「爱情」之生命

介入和闪耀于人类历史中

的场地。

11. 诸圣的共融

教会是诸圣的共融。「诸圣的共融」这句话之拉丁文Communio Sanctorum可作三种不同解释。首先可解作「置身于唯一的圣化者──圣神之内」(Communio Sancti)。其次,因为这共融是藉聆听主的话和领受圣事完成,而不论是圣言的宣讲或圣事的施行,都是在教会内进行,所以教会是使信友成圣的团体(Communio Sanctorum),是人进入神圣现实之管道。最后,领了洗的信友,运用自己从圣神那里所受之不同神恩,大家一起为整个团体的益处而努力,他们因而无形中构成一个「圣人的团体」(Communio Sanctorum),即一个被圣神护慰者抓住和圣化的人所组成之子民。

传统上「诸圣的共融」所表达的,正是这最后一项意义。换句话说,「诸圣的共融」是指教会,这个由已领洗之信友所组成的天主子民,他们一方面在共融及服务中彼此担待和共同负责,另方面时刻不忘在天主所行的奇工异事前开放自己。因着所受的洗礼,每一个信友都为了光荣父在圣神内成为基督的摹象,他被召认出和接受主为他所准备的礼品。这些礼品因为是白白的赠予,是圣宠和圣神自由想象的成果,一般被称为「神恩」。为促进整个基督奥体的成长,圣神把这「神恩」丰厚地赐给我们:「圣神显示在每人身上虽不同,全是为人的好处」(格前12:7)。因此,所有领了洗的人都责无旁贷,因为他们都从圣神那儿分得一份神恩,以促进教会的共融和服务,亦没有人有权搅分裂,因为每一个人所领受的神恩均来自同一的主,为建设唯一的奥体──教会(格前12:4-7);也没有人有权投闲置散和整日缅怀过往,因为圣神是一直不停地生活和工作,祂是天主的新事物,是未来的主。

一个开放给圣神和祂的奇迹异事的教会,同时是一个时时战胜个人与社会罪恶之顽抗的教会,这教会除了常常不忘革新和净化自己外(semper reformanda et purificanda),在分辨圣神的神恩时,她应该亲切温和,尤其那些领受了分辨和分配神恩之职的人士,即领了圣职圣事的神职:「不要消灭神恩,不要轻视先知之恩,但应当考验一切,好的应保持」(得前5:19-21)。每一位信友除了这种对天主的开放态度外,对教会亦要有责任感。因为如果他们都领了圣神,那么他们都有义务将所领的圣神带给别人,在共融及服务中为教会的成长一同努力。

然而,除了上述所说的意思外,「诸圣的共融」所指的诸圣,亦包括那些已经完成了他们的「不回归之旅」的圣人,他们现今在天主永不消逝的光耀之喜乐中生活。为我们这些仍活在世上的人,这些圣人是我们的模范和帮助。正为了在成长的历练中,我们常需要有新的榜样和助力来鼓励我们,所以教会不断册封新圣人,他们是我们现世旅途上不可或缺的良伴。因为他们不只有活在世上的经验,现在更已成为平安的专家,这份平安正是我们目下正在追求,要到将来才能享有。为此,没有别的人比他们更能妥善地把我们带领到天主那里。

事实上,有好几种动机催促教会册封圣人。第一种属神学性。上面我们曾引述圣依内利那句名言:「活人是天主的光荣」。(21)即是一个完全依照天主的意旨生活的人是天主光荣的反映。因为他虽是个脆弱不堪和能力有限的受造物,然而在这人身上,即是一个承行主旨的生活,别人可以认出天主之生命和爱情的完全实践,因此他的生活是对天主的光荣之宣认。换言之,天主在圣人身上受到光荣,因为圣人以自己的生活反映至高者天主之无限美善,他们以自己的生活向人讲述天主其实就是爱。又因为天主的爱是无限的,所以反映这爱情的可能性亦是无限的。即是说,有无数途径可以使人成圣。甚至我们可以说,每一位圣人,都是教会这首赞美天主的交响乐,其中的一个音符和新调。为此,正如信友不能停止颂唱赞美生活之天主的赞歌,教会也不能停止册封那些以自己的生活赞美光荣天主的人为圣人或真福,因为册封他们可以说是爱情的要求,是感谢和光荣众圣之圣的天主的一个必然行动。

册封圣人的第二个动机属人类学方面:圣人让我们领悟到享见天主如何是人的生命。(22)说得清楚一点,透过自己的生活,圣人让别人看到一个以天主之恩宠为滋养的生命,如何藉着这恩宠的帮助,让人的潜能得以无限地发挥,使人可以完全实践那刻铸于他心灵深处之上主的旨意。而圣人之德表,更令人看到天主召叫人那数不尽的可能性。所以,如果教会从不倦于册封圣人,其中一个原因亦是为了提醒人,让他知道自己原来拥有一份无可估计的潜能,和那千百种可以建树自己的途径,藉此使人摆脱由于任何一种意识型态之偏差所引致的近视,因为它们只晓得用压力强迫人类把自己禁固于一些字面上的,抽象和僵硬的架构内。最后,为了自由,为了人心和人类丰富的潜能,圣德反对任何形式的集团主义,极权主义和使用暴力。

第三种动机则因为我们在圣人身上看到希望。因为圣人已完成了我们尚待实践的一切工作。圣人的存在一再证明天主从无悔意地在人类生活中践行祂曾作的许诺。对那些尚在流徒之地的旅人而言,圣人向他们见证了家园的美丽,并非为引诱他们逃避现世,而是因为人常有族弃希望的倾向,更多时候会看不清自己所走这段人生旅程之价值所在。于是圣人以自己的生活给这些旅者的希望作见证,帮助他们,令他们懂得从今世的痛苦中提炼出和平与对明日的希望。教会不断册封圣人,正是要不间断地给我们心中所怀之希望一个理由(伯前3:15)。圣人身上反射着我们将抵达的目的地之光华,他们令到我们相信在人力达不到之处,天主却能予以完成。

最后则是由历史的角度观看,从历史艰辛复杂的演变,从时间及需求、痛苦和喜乐之交替,这一切都催迫着教会册封并敬礼圣人。因为每一位圣人都是教会在不同历史环境的一个特别讯息。正是对一位昨日的圣人之发现,给今日那些活生生的问题带来解决方法。同样,册封一位新圣人为一个时代,为一个特定地方的人所带来的影响,比很多别的讯息都更具说服力。教会的圣人今日仍在说话,为我们而说话,他们是天主唯一的「圣言」的声音,这「圣言」在他们身上成为事件、生命和分享,而聆听他们所宣示那既崭新又古老的讯息,需要一个能够领悟天主旨意的赤子之心。

祈祷则是最能让我们在时间和永恒中经验到诸圣共融的时刻。根据教会历代持续不断的礼仪传统,教会的祈祷之特色不在于向某一位神祇祈求,而在于在神内祈求。在圣神内,藉着基督向父祈求,承认祂是一切恩宠的根源,感谢和呼求祂。这祈祷只能藉降生成人的子、偕同祂并在祂内完成。因为正是祂与父那份从无间断之爱的对话,带给我们圣洗的恩典。基督是教会的祈祷之中保、表样和场地,「他常活着为他们转求」(希7:15)。最后,教会的祈祷只能够在圣神内完成,祂是「永恒的爱人」及「永恒的被爱」,即父与子结合之「连系」;祂亦是永恒进入时间和时间进入永恒之门。因为圣神,信友才可以祈祷说:在祂内我们呼求说亚爸,父啊!「同时圣神也扶助我们的软弱,因为我们不知道我们如何祈求才对,而圣神却以无可言喻的叹息代我们祈求」(罗8:26)。

因此我们的祈祷是一个子女的祷告,当一个信友说:「我们的天父」时,他不但用言语,而是以生活配合自己的祈祷,在生活中对主的话唯命是听。所以谁祈祷说:「藉着基督,偕同基督,在基督内,并在圣神的团结中,一切荣耀都归于你全能的天主父,直到永远,亚孟」。他整个祈祷出自父,祂是子及圣神的根源和万有的创造者,最后再藉着基督在圣神内回归父那里。为此,祈祷使人进入圣三和使圣三进入人内。祈祷的人他的生命已藏于天主内(哥3:3),另一方面永生的天主亦寓于祈祷的人之五内。因此,祈祷等如让天主父、在祂的子、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内爱我们,好让圣神临于我们中间,使我们偕同基督站于父前。

正是在如此紧密的圣三行动中,祈祷让我们深切体味到「诸圣的共融」这深厚的联系,不只把旅途中和天上的教会系于圣三内,也在现世使我们为各人的痛苦和需要彼此代祷。即是说,将自己托付给至圣无玷童贞圣母玛利亚,请圣人为我们转求,要求别人代祷同时为别人的需要大方地献上自己贫乏的祈祷和痛苦。

以上所说的请童贞圣母和圣人转求,并谦卑且恒心地为别人祈求,所有这一切行动都在天主内完成,而这样祈祷的人他的祈求会被献给天主父,并获得圣三无限爱情赐下的鸿恩。

我们的生命和我们的历史

之至高无上的主,

你在你的圣人中获享光荣。

请帮助我们以他们为榜样

并藉他们的转求

令我们迷失般地

投向你,

好能在现世旅途

的工作和日子中,

在正义和圣德中

庆祝你光荣的辉耀。

也请让我们

因为获得在你内与诸圣共融

的慰藉,

而能建树教会。

她因与唯一圣者──基督的共融,

并从圣言

和生命的圣事内

吸取滋养,

为了在服务和爱德

的交谈中

赐给我们力量,

使我们成为

生活的诸圣之共融,

成为永恒的「爱情」──天主

之卑微肖象。

 



21. St IRENAEUS, Adversus haereses, IV,14,1:「Gloria enim Dei Vivens homo」.

22. St IRENAEUS, Adversus haereses, IV,14,1:「Vita autem hominis visio Dei」.

12. 罪的赦免

所谓罪的赦免究竟是什么意思?只是纯粹简单地把罪一笔勾消?抑或天主还一直继续记着我们的罪?

要回答这问题先得立即交待一点,就是天主的记忆亦即是祂的爱和忠信之另一称谓。天主不能忘记祂的子民,因为这些子民是祂以永恒之爱拣选来,并以永恒的忠信持守这盟约。不论人怎样远离祂,不论我们这些在耶稣基督内被选和被爱的人,怎样忘记了感谢祂这爱之恩赐,天主永远忠信且永不会忘记自己的受造物:「熙雍曾说过:『上主离弃了我,吾主忘掉了我。』妇女岂能忘掉自己的乳婴?初为人母的岂能忘掉亲生的儿子?纵然他们能忘掉,我也不能忘掉你啊?」(依49:14-15)。「天主把我们刻在自己的手掌上」(依49:16)。为此,无论天主做什么,祂都不可能把我们忘掉,祂那慈祥宽恕的记忆有如一个让我们可以平安地休息的怀抱,把我们整个生活包围着。

天主这份记忆也包容我们的罪:祂宽恕我们。这不等于说天主把我们所作的一切撤消,祂只是把我们的罪承担过来。祂尊重我们,因此面对天主无条件给予我们的宽恕,需要有一颗逐步皈依的心。天主不会袭击人,祂给人绝对的自由,祂寻找人,祂等待他,爱他和宽恕他。天主宽恕的不是一个行为,而是那个对此行为负责且表示全心同意的人。为此,一个庆祝宽恕的宴会最能反映真与美:「再把那肥牛犊牵来宰了,我们应吃喝欢宴,因为我这个儿子是死而复生,失而复得了」(路15:23-24)。

所以,对罪的记忆是构成重聚之欢乐的一部份。因为一方面这记忆是天主父爱的记号,无论祂的受造物离祂多远,天主都没法忘记他。另一方面,这记忆也让我们看到回头的浪子之决心和认真。这位浪子并非若无其事地,象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的跑回父家,而是深切地知道自己的错误,而且明白这错误所呼求的,是一份无限和白白地给予的爱,这份爱将让他铭感终身:「我要起身到我父亲那里去,并且要给他说:父亲!我得罪了天,也得罪了你。我不配再称作你的儿子,把我当作你的一个佣工罢!」(路15:18-19)。

因此不能忘记并不等于不能宽恕。相反,真正宽恕人的人都不会忘记,他们只是用一种新的形式将过去存进爱的记忆中。而天主,祂正是以这种方法宽恕我们。祂没有把我们的过去毁灭,就算这过去都是些不忠和不幸的事件。他把我们这些过去存入祂心中的平安内,以便我们一生常活在祂爱的修和中。甚至那位被天主宽恕的罪人,他自己也不会忘记,过去的不忠和错误不会成为他内心的一种折磨,相反,随着日子的消逝,会令他越加认清自己所领受的恩典之伟大,而使他变得谦卑,设法以一颗热切和忠诚的赤心回报这份如此浩大的爱。他更因记忆的提示而看清楚自己的罪给予别人造成的伤害,从而令他今后不断向人传述天主在他身上所行的异事,尽力消灭仇恨,建设和平。因此宽恕和记忆永远并存,就如正义与和平彼此常交织在一起一样。

这份宽恕来自天主,并由天主自己藉着圣子降生的奥迹显示出来,再经耶稣托付给宗徒,由宗徒再以悔罪圣事的形式传给教会。因此,任何罪人都无可避免地要面对自己的罪,明确地认清其具体性和严重性。每一次当他们被宽恕时,他们同时与父和教会,即这个在时间中实践救恩的团体修好。若要明白天主这宽恕行动的伟大,我们首先要问罪是什么?罪对人和人生有何影响?

当我们谈罪的时候,我们所指的是那层存在于生活的天主和生活的人之间的个人关系。这关系因为人不再爱天主而受到破坏或甚至完全被捣碎。不要以为人和天主的关系只属边缘性,对人的生活无关重要,事实刚好相反,这关系对人的生活有绝大影响,它的存在与否影响到人生的真实性,影响着我们个人人格的成长或摧毁。所以当我们谈罪的时候,我们所触及的,是一个关系着人生成败的问题,牵涉到人生的痛苦和爱。只有那些强烈地感到人在天主前的尊严和永生之重要的人,才能明白罪是如何悲惨的一回事。而几时当人失去罪的感受时,即是说,人已失去一切真正让人成为人的东西。

罪所指的既是存于生活的天主和生活的人之间的关系,因为人拒绝天主的爱而受到破坏,这表示罪除了影响人外也影响天主。面对因为人拒绝接受祂的爱所带来的罪,天主并非如一位冷面天帝,或是只懂分辨好与坏之铁面无情的判官。我们的天主,即浪子回头譬喻里所记载的父亲,是位满怀希望,热切期待祂的受造物回家的父亲,而一旦等到这个儿子归来,祂是这样高兴地大事庆祝欢宴喜乐。

浪子回头譬喻中那位父亲的希望和喜乐,让我们知道我们的天主会因世界的罪,因我们的罪、因为被我们每一个人所拒绝而受苦。所以,祂会因为我们的回头与祂修好而喜乐。当然天主的痛苦有别于人类的痛苦,天主的痛苦并非被动、被迫接受的那种。天主的痛苦是主动,是祂自己所拣选的。当祂把人创造成一个有自由意志的受造物时,祂已经知道这个祂所造出来的人有能力拒绝祂,令祂痛苦。

所以天主的痛苦亦即是祂的爱之另一种称谓。因此,天主并非一个站在世界历史边缘无动于衷的旁观者。相反,祂自愿被卷入其中,甚至把自己的儿子也交出来:「天主竟这样爱了世界,甚至赐下了自己的独生子,使凡信他的人不至丧亡,反而获得永生」(若3:16)。「他既然没有怜惜自己的儿子,反而为我们众人把他交出,岂不也把一切与他一同赐给我们吗?」(罗8:31)。

所以,只要看看罪在三位一体之天主的心中所反映的深度,便可知罪的严重性,其实我们从基督的十字架已看到人对天主的拒绝越彻底,他在天主的爱中所划下的那道伤痕也越深和越阔。

为清楚指出拒绝天主的爱有不同程度的差别,我们可以借用教会一直沿用的办法,把罪分为死罪和小罪。当然,这划分法永远都是以天主与人之个人关系为准则。因此无论是死罪或小罪都含有深远的意义。死罪指的是人对天主的拒绝不论从任何角度看,在自觉的深度上,在人所享有的自由之多寡和事件之严重性,都扼杀了人心中全部的爱。天主是如此尊重人的尊严,以至祂甘愿为了维护这份尊严:让人完全自由而接受无尽的痛苦。相反,小罪则多因每日生活的劳累而引起,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些细微的事情上拒绝天主。这些小罪代表的是我们的软弱,更证明我们不断需要天主,呼求祂,请祂把自己的忠信赐给我们作为力量。

在分辨一项罪的等级时,我们需要清楚知道当事人的个人情况。他的内心世界,他成长的过程和他自觉性的深度。所有这一切并非为否定罪的事实,而是为了能够严谨地面对这罪,且常应以天主与人,和人与人在天主内的关系做唯一衡量罪的尺度。

正是为了这原因,教会一直没有停止过向世界宣扬修和的福音,当然教会不会无视于罪在今日世界所做成的破坏和带来的痛苦,教会的目的不是要肩负起那只属于天主的判官角色,只有祂才能洞察人心的奥秘。教会只是要让世人知道罪的严重性,并劝勉及陪伴世人走上悔改与和平之路,甚至使那些最顽硬的人也能把心扉打开,以经验天主慈悲所带来的自由。因此,我们的教会不是一个软弱、轻易放弃自己责任的教会,她是慈母教会,她慈祥而坚毅,她向人类宣扬罪所造成的伤害及修和的恩宠,并耐心地帮助人走上修好之路。

在爱的希望中等待浪子回家

的慈悲之父,

请时常不断赐给我们

体味欢庆获得你宽恕的喜乐。

请让我们进入你圣神的平安内,

因为只有祂能释放我们,

并使我们与自己的过去修和。

让我们成为你慈悲的见证人,

这慈悲在为我们被钉于十字架的圣子身上

显示无遗。

让我们藉着自己的言语和行动向人宣布

被你宽恕是件多么美好的事

并在你内开始一个爱的新生活。

也让人知道无论我们有过什么罪,

你心中那份记忆

会晓得赦免这罪和把它化成

感恩的动力

和对每一个与我们走在一起的人之体谅。

13. 肉身的复活

对一位信友而言,只有在被钉于十字架的基督身上,才能明白肉身的复活这端道理。所以基督的复活为我们的信仰,是件决定性事件,一个人的信或不信全系于这件事上:「如果基督没有复活,那么我们的宣讲便是空的,你们的信仰也是空的」(格前15:14)。从圣父于圣神内复活了被钉死的耶稣这一事实。信友明白到整个人类的历史已注定了是为光荣圣三而存在,这件历史中的历史在主基督的逾越中照耀四方!基督的复活不但是人类等待复活之最后基础,这事件更让我们了解到世界的最后归宿毫无疑问地并非死亡,而是战胜死亡的复活。就如保禄宗徒所说的:「假如死人复活是没有的事,基督也就没有复活;因为如果死人不复活,基督也就没有复活;如果基督没有复活,你们的信仰便是假的,你们还是在罪恶中,那么,那些在基督内死了的人,就丧亡了。如果我们在今生只寄望于基督,我们就是众人中最可怜的了。但是基督从死者中实在复活了,做了死者的初果」(格前15:13.16-20)。由此可见,基督逾越让我们看到,人类和世界最后的归宿是生命,不是死亡。

这未来的生命与现世的关系,就如基督的复活与十字架的关系一样:「因为我们若是信耶稣死了,也复活了,同样也必信天主要领那些死于耶稣内的人同他一起来」(得前4:14)。基督的复活是个新经验,这经验抗拒及扰乱每一种明显存在的所谓成就,使它们不得不向天主开放并进入祂内。所以基督的复活不但建立起对人类最后复活的希望,更深深地影响着尚在等待这最后复活的世人,成为他们生活之最终目的,即如保禄宗徒所说:「我将一切都看作损失,因为我只以认识我主基督耶稣为至宝;为了他,我自愿损失一切,拿一切当废物,为赚得基督,……我只愿认识基督和祂复活的德能,参与他的苦难,相似他的死,我希望也得到由死者中的复活」(斐3:8.10-11)。因此,教会所作证的信仰自基督的复活看到人类和世界之最后归宿,从而建立起自己独特的希望,以保卫基督所救赎的一切,并向人揭示在基督内生活是如何美妙的一回事,这生活始于现世,在世界终结时仍然真实地以两种不同的形式永远继续下去:或是生活在与天主共融的喜乐中,或是因为个人曾向基督所作的无可挽回的拒绝,而活在永无尽头的痛苦中。

每一个人对自己死后之终向的希望,正是来自这份肯定和信仰:与基督相遇。基督既是新生命的源头,祂不会不把那永生的未来向我们启示。当然圣经也曾论及这未来,不同的是现在把重点放在与被钉和复活的主之关系上。对于这点,最好的证明莫如路加福音所载那段耶稣在十字架上与其中一个同钉凶犯的话:「我实在告诉你,今天你就要与我一同在乐园里」(路23:43)。另一个证明来自保禄:「因为我们知道,我们几时住在这肉身内,就是与主远离── 因为我们现今只是凭信德往来,并非凭目睹 ── 我们放心大胆,是为更情愿出离肉身,与主同住」(格后5:6-8)。保禄宗徒固然愿意承担主交给他的繁重使命,然而他却毫不掩饰他渴求解脱今生的一切,好能尽早与基督在一起(斐1:23)。他话中所隐藏的是一份坚强的信念,相信死亡会立刻把我们带入一个与基督一起的境界,这境界不但是我们一直渴念的,且犹胜于现在。

正是这观点使人明白为什么教会相信谁不与基督结合为一,并在祂内进入永生表示远离祂,被摈弃于外,被逐于婚宴之外,进入死亡的悲惨中等等。即是新约中所指的「被投入永火中」(玛18:9),「扔在火窑里」(玛13:50),「到那不灭的火里」(谷9:43),「那里火也不灭」(谷9:48),「被扔到那用硫磺燃烧的火炕里」(默19:20)。这些图象对教会初期的信友并不陌生,它们道尽了那无可挽回的错误所造成的悲惨下场,即人拒绝接受天主的恩赐和这拒绝所带给人的结局,一个影响现在和死后最终命运的决定性结局。

基督复活这事件使我们不得不好好地从圣三奥迹的角度来看人类历史的终结(格前15:20-24.28)。如果万有都是在基督内,藉着祂并因祂而被创造,那么宇宙的圆满和整个受造界与父的修好都得在基督内完成并留在祂内:「因为天主乐意叫整个圆满居在他内,并藉他使万有无论是地上的,是天上的,都与自己重归于好,因着他的十字架的血,立定了和平」(哥1:19-20)。要完成这项工作,当然少不了圣神的一份,因为祂「是我们得嗣业的保证,为使天主所置为嗣业的子民,蒙受完全的救赎,为颂扬他的光荣」(弗1:14)。

因此,新约所作证的信德从现世的逾越直指向那决定性永恒的逾越。换句话说,那个为生活在今日的我们来说尚是隐晦未明和猜疑不定的未来世界,在死而复活的基督身上,在圣三启示的光照之下,我们只能稍窥其华彩。在这个我们期待于未世出现的新天新地里,人类及宇宙将完全被纳入天主的永恒爱情内,进入圣三的生命中。那时在基督最后判官的胜利中,整个受造界将豁然开朗,基督将到来审判生者死者,所有存在的都会被展示于天主充满怜爱之目光下。届时一切有别于天主的受造物都因圣神的力量与祂结合一起。所有一切将一次而永久地走进圣三的生活中,进到天主那深不可测并永不消逝的合一里,进入天主万有中之万有内。而这一连串事件的最后一项,将是触及每一个血肉之躯的末世复活,并通过人的躯体而涵盖整个存在于时空的受造界。

届时,天主的许诺,即天主给人的赏赐:正义、修好、和平与自由,将按每一个人在世时对基督的态度是接受或是拒绝而加以定断。即是说,人的最后结局可以是永福也可以是永罚。这永罚将令人绝对且永远失却爱的能力,即失去唯一可以使人获得快乐的途径。要是这样,为什么要有永罚这回事?答案是永罚的存在是必要的,因为设若没有永罚,那么整个以基督的复活为基础之希望,将只是一个虚无的幻想,因为没有事实的根据,它只是人把自己的渴望向外投射所得的幻象而矣。所以除非人能够有自由,可以在永生与永罚之间作出选择,他才能够意识到这两种选择的真实性,及憧景永生的荣福之美丽。

我们的希望既有事实根据,为了获得这希望中的事实,即永生,我们会督促自己过一个称职的生活,做好对天主、对别人、对世界的本份,并勉力于伦理和灵修上的修持。好使整个宇宙居于天主圣三内,世界变成圣三的家园。这并非为逃避现世而虚构出来的梦想,却是激发我们努力不懈的指标,和突出造物主赐给每一个人的尊严。因此,有别于任何一种轮回学说,根据这些学说人死后,他将以另一个崭新和完全不同的身份,再投生到世界重新做人(或甚至转生为禽兽)。我们的信仰相信人死后其肉身会复活。这信仰所肯定的,是每一个人所拥有的那份绝不可重复的价值与他那独一无二的个人历史。这历史只属于他,因此他得对它负起全部责任,并于最后为它作出交待。所以天主所爱和所救赎的每一个人,都拥有他自己个人独有并不可重复之心理和生理特征与个人经历。因此,当末世复活时,不只人自己会进入永生的光荣,所有与他有关的一切属于所谓「肉身界」的任何有形之历史关系和事物,都将一并被纳入这光荣内。每一个人都被召叫在自己的个人的生活和历史中,与天主建立一份永恒的忠信之约。

主,

你召叫我们参与那末来的光荣

并与我们每一个人

建立一份个人的爱之盟约。

请使我们虽然一心向着

那个你切愿

在未来和我们一起建立的新天新地,

却仍热爱这时代和这大地。

请让这份对最后归宿 ──永生

和最后家园 ──天堂

的希望

帮助我们

在每日的生活中

添上味道和色彩。

好令我们在现世的平凡里

在圣神的力量中

和在你圣子的复活内

与你一起建设一个

光荣的新时代。

而你将是这时代中

一切的万有,

届时整个世界亦将成为

你的家园。

14. 永生

教会的信仰在逾越事件中认出圣三战胜死亡的行动:「基督既从死者中复活就不再死,死亡再不统治他了」(罗6:9)。因为基督的原故,死亡再不能对任何受造物有绝对的统制权:「最后被毁灭的仇敌便是死亡,因为天主使万物都屈服在他脚下」(格前15:26-27)。而耶稣在世时所行的复活奇迹,正是这胜利的预象。所以死亡在被基督征服之后,转变成为它的反面 ──生命。就如圣保禄宗徒所说的:「『在胜利中,死亡被吞灭了。』『死亡!你的胜利在那里?死亡!你的剌在那里?》感谢天主赐给了我们因我们的主耶稣基督所获得的胜利」(格前15:54-55.57)。为此,由于基督的复活,死亡再不能统制人,它只是把人引离本身极限的那一刻,就如基督从死亡走向生命,所以这已被祂超越的死亡,只是人走向另一个生存境界的通道,是人从现世进入由复活的主所开启之未来的逾越之旅而已。

对新约来说,这个从逾越事件开始,即在死亡之后开始的新生命即是与基督成为一体。这端初期教会信仰上的定则,不单暗示人一死立刻被接进救赎之最后决定性阶段,更指出基督的复活是唯一能令人明瞭这决定性阶段的情况之钥匙。因此,不论是个人或团体的存亡都和被钉而复活的基督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为我们在基督身上看到三位一体的天主,正是在这三位一体的天主内,可以找到最后能够帮助我们明白死亡和紧接死亡之后开始的生命是什么?这生命藉着从死者中复活的基督显示给我们,并以祂的德能为基础。

从这角度来看那在死亡之后出现的生命,尚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另一个词汇:灵魂。这里所说的灵魂,是指人死后他与基督永留于天主内的位格或个人的特性,以期待于天地终穷时,与自己被再造的身体复合。所以几时采用这词时,要避免引起混乱,令人无从明白,人死后没有肉体如何仍能存在。或避免引起误解,使人以为人的内在性,即精神的和他的外在性,即肉体的,是两个互不相容的抗体,而忘了人的整体性,即人是精神和肉体的结合。这一直是教会的信仰所坚持的。可能为了这原故,今日的人在用灵魂一词时比较小心,甚至放弃不用它而偏向于采用人死后继续存在和活跃于圣三之玄奥关系中的说法。

我们的信仰所展示的死亡,尚剖白另一事件:那紧接死亡之后的审判。谁在死后能和基督一起证明他在世时的生活是个圆满的生活。象显影液一样,审判将人在世时所作的尽显无遗,将人曾作的基本抉择,即是接受还是拒绝天主之子,完全揭露出来。基督判官,祂的注视将使人能完全透视自己的一切,让他完全认清自己在天主为他所准备的爱的历史中,曾经怎样生活。这不是人的一种「自我审判」,而是一种最个人的相遇。人要面对面地见到真理本身 ──基督,人将对自己过去一生所经验的一览无遗,没有什么再能隐藏或作伪。然而,届时的基督判官不会是个暴虐的公证,为了某些不愉快事件而怒不可竭。相反,祂是天主的慈颜,帮助和鼓励那站在自己面前的人彻底地看清自己:即如保禄所说:「谁能控告天主所拣选的人呢?是使人成义的天主吗?谁能定他们的罪?是那已死或更好说已复活,现今在天主右边代我们转求的基督耶稣吗?」(罗8:33-34)。当人死后去到基督跟前时,基督让他整个进入父的爱中,使他能完全冲量和体味自己曾经对基督的接受所带来的幸福有多大,或相反的,自己对基督的拒绝所招至的是一个怎样悲惨的结局。至于圣神,审判的恩保,祂将会帮助人去面对天主的注视,让自己整个人被天主所爱,且完全洞悉自己在世时曾经怎样回报这爱情,是接受抑或拒绝。偕同基督和藉着基督,并在祂无限的宽容中,那个「脱离了自己肉体」的人将被引到父前,在圣神内获悉自己的最后归宿:自己将被纳入生命和美善的永恒之源内,或是被摈弃于这美善之源外。

除了让我们了解「审判」的真象外,我们的信仰对逾越事件的诠释更帮助我们明白教会传统对「炼狱」的训导。正如我们在上面所说的,如果人死后立即与基督相遇,面对面地站在祂跟前,接受我们所说的「审判」,即让人毫无掩蔽、赤裸裸地看清自己在世时对天主三位的爱之召唤所作的回应是接受或拒绝。然而,有时会发现人的回应并非是个完全的接受或断然的拒绝,却是接受或拒绝互相交织着,或甚至可能接受多过拒绝。在这种情况下,天主、祂既降生为人,把人的历史变成自己的历史,祂了解人,知道他的软弱,所以祂愿意再给人一个机会,让他甚至在死后,仍然可以继续完成他那尚待完结的爱之抉择,好把他迎进圣三永恒的共融中。由此看来,炼狱的教义让我们认真的看到圣经上所说的天主,的确是希望的天主,这位天主居然把人的希望一直伸延到死亡之后的生命中。至于炼狱到底是怎样的一回事,那就只能诉诸比喻或假借等手法来形容了。

除了炼狱的道理外,同样的逾越信仰亦帮助我们了解天堂和地狱,教会信仰的另外两端道理。基督以自己的复活战胜罪恶和死亡,让我们看到天主整个救世行动的目的。就是在天主的拯救计划中,永生和幸福的存在之绝对必然性,人的最后归向该是荣福的永生,与天主是无限的爱情完全协调,因为他们本来便出自爱情。于是我们明白为什么天主「愿意所有的人都得救,并得以认识真理」(弟前2:4)。保禄也说过:「因为我深信:无论是死亡,是生活,是天使,是掌权者,是现存的或将来的事物,是有权能者,是崇高或深远的势力,或其他任何受造之物,都不能使我们与天主的爱相隔绝,即是与我们的主基督耶稣之内的爱相隔绝」 (罗8:38-39)。如果事实的确如此,表示地狱只是为那些蓄意寻求它的人而存在,这些人在绝对自由的情况下,经过反省,而依然选择一种远离天主的生活方式。依此推断,我们排除没有地狱的说法。某些人以天主愿意拯救普世为根据,主张在时间的尽头,即天地终穷之际,一切人类都要与天主和好。这种以天主的救世计划之目的──拯救全人类──为根据而产生的所谓「整个受造界之最后复活论」,所带来的唯一结果是大大地削弱了造物主赐给人的自由之重要和价值,亦空虚了全人类藉着这自由而创造之历史的内容。如果一切万有,不论在何种情况下,甚至在人类蓄意反抗或屡屡犯罪之后,依然注定要接受同一的结局,那不但因拒绝天主而带来的悲惨下场人无法目睹,人因为爱天主而付出的代价和所作的牺牲亦变得一文不值。要知道,否定地狱的存在等于否定造物界的自主权,结果是把造物主的爱情也一并否定。因此,以一种看似自相矛盾的说法,我们可以肯定地下结论,设若没有地狱,天主也不可能是爱,因为祂只造了一些没有自由的生物,他们完全不能自主或有所决定,所以根本就没有可能与天主订什么约。

因此,地狱的存在是受造物自由选择的「一种结果」:自绝于造物主和救世主的爱之恩典之外。关于这个对人的永恒归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选择:接受天主或拒绝天主,耶稣基督在祂的宣讲中不断提及,而且解说得非常清楚。如果一个人在完全自觉和自由的情况下选择拒绝天主爱的恩典,他的决定将成为对他自己的判决。这些彻底拒绝天主的人之最后归宿,耶稣以犹太传统默示录式的景象来形容:火,黑暗,哭泣和切齿,被摈弃于婚宴之外,被排除于宴会之外等。这些景象或形容词所着重的,是一个无可挽回,无可补救的损失,亦即是当人处于一个永不止竭的欲望,和不能实现这欲望的矛盾斗争中的情景。因此地狱就正如「第二个死亡」(默20:6),一份永不能获得的安静,一个被不能实现的欲望之火不断燃烧的生命。

所以当一个人死后在审判中与基督相遇,痛苦地发现原来自己曾经如此彻底地拒绝祂的爱时,他将会因为自己所作的一切而陷于瘫痪,因为那时他已完全无能为力,再也不能作出任何补救。那时他在基督内和藉着祂站在无限爱情之源父的跟前,父因为爱而创造他,并在这同样的爱内召叫他。然而一切都已太晚,对这爱情他再不能作出任何回应,他已没有再爱的能力。地狱正是当人知道自己已不能再爱而感到的悲哀,是人对自己不懂感恩而至失落这恩典的无限追悔。所以,我们可以明白为何天主从不停止爱那些已被宣判的人,因为不然的话,这些人根本便没法存在。在结合与分辨的圣神内,谁曾经严峻地拒绝了天主的爱,在最后终会知道和认清天主如何爱了自己,而自己竟然一点不晓得还爱,于是从此将因为这再也无法补救的失落,而永远生活在绵绵无断期的痛苦和饮恨中。

基督的复活事件最后要向我们揭示的是天堂的事实。天堂一词来自波斯语,意指花园。这词第一次于圣经出现是在创世纪一书中,圣经作者用它形容天主在伊甸东部种植的园地(创2:8-9)。这词所指的是人所处的一 种从此再一无欠缺,充满喜乐和无限安祥的状态,这一切均受到生活的天主,活人的天主之忠信所保障。就如福音所说的:「关于死人的复活,你们不曾念过天主对你们所说『我是亚巴郎的天主,依撒格的天主及雅各伯的天主』的话吗?他不是死人的而是活人的天主」(玛22:31-32)。换句话说,天堂即是当一个人死后与基督相遇并结合在祂内,这人在天主真光的烛照下,完全看清楚自己在世时接受了天主所带来的结果之全部真相,他被迎进圣三的永恒爱情中,在子内被父永远地爱着,他自己亦自动地回爱父并在圣神内与祂结合在一起。

因此,谁曾经以爱还爱,在他们死后,子将会让他们整个进入自己内。所以别以为每一个人的个人历史毫不重要,相反,这历史对我们的永生起着决定性作用。因为不只圣三得尊重它,这历史的每一个阶段更与我们的永生有着深切的关系。为那些被迎进天堂,即进入天主无限爱情的人来说,这是他们那非笔墨所能形容的喜乐的开始。他们从此感到自己是被一份恒久常新的爱所爱着,这种感受在他们心内引发出一种无可言喻的美妙新动力。这时候,人们将看到圣三的确是每一个人和世界之最后目的和满全。只有在圣三,永恒的爱情之内,一切因爱而存在的人,才能够完成他们生存的目的。所以从圣三身上所反映的爱,正是每一个人和世界的使命。换言之,我们每一个人和整个世界都是为了爱而存在,因为只有爱能使我们的生命和历史有意义:「爱永存不朽」(格前13:8)。

生命的天主,

是你召叫我们

在一个永恒和个人的盟约之

忠信内

与你结合一起,

请使我们于现世

已生活在永生

的希望中,

并藉此而令

我们在这浮光掠影的今生

所作的每项抉择

都是重要和悦你意

好为我们预先准备

在进入永生那日

即被纳入你爱情中

那永不消逝的喜乐之内。

届时,我们将在你圣神的平安中

不停地欢唱那首

为一切复活的人而谱

的赞歌,

他们将与你的子结合在一起,

祂是我们的生命和历史的主,

是唯一战胜罪恶和死亡

的胜利者。

15. 亚孟

感谢这「亚孟」!这个从那些在我们之前相信了天主的人口中所说出的亚孟,我们才可以获得救恩的讯息,从而改变了我们的心和生活,使我们变为将来的希望之见证人。

当我们说「亚孟」时,表示愿意接受那传给我们的信仰,迷失般地把自己交给那位把我抓住的天主,使我们也成为这信仰的见证人。

在结束前,我愿意根据自己在教会的传统与信仰中所聆听的「启示之言」,再次以「宣认信仰」的方式表白这份白白赐给我,而我亦是在完全自由和满心喜乐中接受的信仰,这信仰的内容是父、子及圣神的爱。

父,耶稣基督

的天主,我信你,

我们祖先的天主和我们的天主

你竟这样爱了世界 (若3:16)

没有怜惜

自己的独生子

反而为罪人把祂交出了, (罗8:32)

你是天主,即是爱。 (若1:4, 8, 6)

你是那没有开始的爱情

之源头,

你为了爱所带来的喜乐

而毫无条件地爱了人。

你是那从永恒已开始的爱,

是一切完善的恩赐之 (雅1:17)

根源。

你为了你自己而造了我们,

在我们内印上你爱情

的思慕,

并在我们心中倾注你的爱 (罗5:5)

好给我们那受惊扰的心带来平安。


主耶稣基督,我信你,

你是被父永远地爱着的子, (谷1:11)

父更派遣你到世上来 (罗5:10)

为使罪人能与祂修旧好。 (格后5:19)

你是爱的纯净居所 (谷17:23)

你在无限感恩中去爱,

使我们明白到接受也是一件神圣的事,

因此,让自己被爱与

爱人同样神圣。

你是在起初便已存在的永恒之言 (若1:1等)

从起初便开始与父那永不停止的对话,

你是那位完全接受及完全付出 (若20:21)

的被爱者。

当你还是血肉之身时, (希5:7等)

你完全听命于父,

纳匝助的宁静岁月,

加里肋亚的春天,

往耶路撒冷的路上,

苦难的经历,

复活后的新生命。

你藉这一切把感恩的爱传给我们,

并使我们成为你的门人,

相信天主对我们所怀的爱 (若一4:16)

并期待你的再来。 (格前11:26)


我信你,圣神,

主及生命的付予者,

你在创世之初 (创1:2)

曾运行于水面,

你又临于童贞玛利亚内, (路1:35)

和降到刚受完洗的基督身上。 (谷1:10等)

你是永恒爱情的连系,

是父与子

在永恒爱情中之对话

的合一与平安。

你是天主的超拔和恩赐,

是你使天主永恒的爱

在自由中外溢。

为引发和感染爱情的那一位,

你的临现使我们成为教会 (宗1:8)

爱德的子民 (宗2:1等)

这教会的团结是世界的团结

之记号和预象。

你使我们成为自由的教会, (格后3:17)

向新事物开放

并等待你在爱中感动

而产生的奇恩奇迹。 (格前12)

你是我们五内炽热的希望, (罗8)

是你把时间结合于永恒,

把旅途的教会结合于天上的教会。

是你打开天主的心,

使其成为没有天主的人之居所,

和打开我们这些贫乏和罪人的心,

好接受天主永不止息的爱情

之恩赐。

我们在你内领受了生命的活水江河 (若7:37-39)

领受了天上的食粮, (若6:03)

和获得罪的赦免, (若20,22等)

我们亦在你内得到那将要到来

的幸福的保证。 (格后1:22)


唯一的爱之天主,

永恒的「爱人」 ── 父,

永恒的「被爱」 ── 子,

永恒爱情之合一与自由 ──圣神

我信你。

不论是工作或休息我都在你内,

谨将我的心交给你,

并请把我收藏于你内 (哥3:3)

和使我成为你的居所。 (若14:23)

亚孟!

结语

为那些因听了有关父、子和圣神的叙述而接受了信仰,相信了天主──爱情的人,他们的爱不再可能是消极,逃遁式的,却是积极的参与,就如天主先爱了我们的那份爱一样。天主毫不迟疑地为我们把手弄污,变成如我们一样的贫寒,分担我们的痛苦。我们在耶稣基督,这位取了人性的天主的生活和死亡中,完全看清天主对人的爱竟是如此伟大和具体。上主对祂的受造物说:「我对你的爱可一点都不儿戏」,这是历史上神修家留给我们的见证。拉丁美洲亦有一句相似的谚语:「谁爱便会一直让步到底」。而天主正是这样爱我们,祂将我们那充满泪水、罪恶和希望的历史当做祂自己的历史。

因此,谁相信这关于永恒的爱──天主的叙述,谁学会了在天主心中去爱,完全相信圣父在基督身上所显示的仁慈和忠信的爱情,并由圣神把这爱情倾注给我们,他没有可能再以一种「置身度外」,「与己无关」的态度去爱,因为这爱该是谦卑、平淡和适度的。

这爱应该是谦卑的,所以他不判断别人,而是接受别人,与他所爱的人团结一起,做他旅途上的同伴,即如布希奉所说,谁就算在生活中只经验过一次天主的仁慈,他再也不会希望坐在判官的高席上,而只愿意处身于他发现天主慈悲的所在,即是与贫贱的人和罪人在一起。(23)

这爱亦该是平淡的,所以他所生活和接触的,都是日常的琐事。然而,在每日平凡和单调的生活中,爱给这些不断重覆的动作和事物添上新的色彩和意义。谁能够这样去爱的话,他在所爱的人身上每日都有新的发现,他可以看透他的心,原因是爱情会使人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事物,因为有爱的人以心代目。

最后,这爱该是适度和细心的,他不会把既存的条文强加于别人身上,亦不会随便向别人提出现成的意见,方法或规劝。而是尝试与别人一起成长,尽量瞭解别人生活的担子和艰辛。所以一份适度细心的爱与一般的所谓「泛爱」是两回截然不同的事。「泛爱」主张爱所有的人而骨子里却一个也没爱到。天主可不是这样爱人,圣人也不是以这种方式去爱,因为爱情等如忠于别人的生活和历史,就算有时不得不对对方的某些事表示异议或提出劝告,认真彻底爱人的人,不会随便把爱情付出。因为真爱本来便得付出重价,且要求极高,原因是这爱愿意接受与别人一起背负他们的担子。

在天主爱的学校内,我们均柀召叫如祂爱了我们一样去爱我们的近人。无论这近人是怎样的一个人或处于何种境况,是贫是富,是喜乐是忧愁,是满怀希望或是孤独无依,我们要毫无条件地爱他整个人。一份这样的爱能充实人心和生活,使每日的争扎和疲累变得有意义和怡愉,可以说是人继续生存的唯一目的。就如基督在福音中所说的:「正如父爱了我,同样我也爱了你们;你们应存在我的爱内。如果你们遵守我的命令,便存在我的爱内,正如我遵守父的命令而存在他的爱内一样。我对你们讲论了这些事,为使我的喜乐存在你们内,使你们的喜乐圆满无缺」(若15:9-11)。

这样的爱不会忽略或排斥别人,尤其是那些有别于我们,或不受我们欢迎的人。另外,这种爱也帮助我们明白和认清谁不懂得真正去爱,或谁以为自己在爱别人,而其实他只是以一种「置身度外」的爱情去爱。要知道那爱我们的天主既把爱情感染给我们,祂当然晓得也给我们勇气、忍耐和恒心,让我们能爱那些不易爱的人。只有这样,我们心内的爱才会充实,希望也不会幻灭,结果是每日生活中的辛劳也会变得更为轻松。一份全身投入的爱情能战胜分裂和死亡,亦正是这样的爱情使我们的生活充满生气,令我们那颗不安宁的心充满幸福与平安。也正是这样的爱让我们此刻彷佛已能约略窥见永生的神妙美丽。

谁相信有关父、子和圣神之爱情的叙述,并从基督的死亡和复活看到天主为了爱人而编写的爱之历史,会自愿被卷入这历史内,受其感染。结果是天主的生命点燃他的生命,而他所听到的叙述更催迫他把这叙述继续下去,以无声却胜于千言万语的行动、具体的工作和平安的岁月所反映的真理,向人述说天主即是爱。

你们该热切追求那更大的恩赐,

我现在把一条更高超的道路指给你们。

我若能说人间的语言,和能说天使的语言;

但我若没有爱,

我就成了个发声的锣,或发响的钹。

我若有先知之恩,

又明白一切奥秘和各种知识;

我若有全备的信心,甚至能移山;

但我若没有爱,我甚么也不算。

我若把我所有的财产全施舍了,

我若投火被焚;

但我若没有爱,为我毫无益处。

爱是含忍的,爱是慈祥的,

爱不嫉妒,不夸张,不自大,

不作无礼的事,不求己益,

不动怒,不图谋恶事,

不以不义为乐,却与真理同乐;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

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爱永存不朽,

而先知之恩终必消失;

语言之恩,终必停止;

知识之恩,终必消逝。

……现今存在的,

有信、望、爱这三样,

但其中最大的是爱。(格前12:31-13:8.13)

 

23. BONHOEFFER Dietrick (1906-1945),德藉牧师及神学家。

附录──几个有助「分辨」的问题

下面的问题可以帮助那些阅读本书的朋友进行他们的神修分辨。

1. 我怎样生活这份白白赏给我的爱?我并没有等别人先爱自己便先主动地去爱人,且不期待人家的回报?我爱那位爱我爱到愿意为我而将自己的儿子交给死亡的天主吗?我是否迷失般地把自己完全交给祂?

2. 我怎样感谢别人对自己的爱?我让别人爱自己吗?我晓得以言语和行动对别人说谢谢吗?我知道感谢天主──爱吗?我肯让自己被祂爱,在祂造物主那看透人心的目光下继续等待吗?我是否愿意随时且自由地接受祂的话和祂的静默?

3. 我如何处理上主为我安排下的爱的关系?这些关系都是自由且令人觉得自由吗?是爱把我和别人联合起来,还是有其他别的因素令到别人接受我?我是否以祈祷和领受圣事来滋养这爱?在团体中我是否积极、负责和尊重每一个人的神恩?

4. 我有没有占有欲,这占有欲将使天主白白赐下的爱瘫痪下来?我是否不知感恩,而剥夺了别人因接待而带来的喜乐?我是否把别人当俘虏或战利品,以至失去自由而没法对天主和别人开放自己?在我所生活的信望爱的团体内,我所带来的是分裂抑或是建树?

5. 在我的生活中,我对圣三的认识和神修经验有几多?这些认识和经验将帮助我获得真理,并去掉我的占有欲、忘恩与封闭,令我可以随时自由地开始重新再爱一切的人。

6. 我是否愿接受天主透过圣经对我所说的话,并忠诚地奉行,而且以修和圣事及感恩祭滋养自己,为学习在爱中和在教会的共融中去爱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