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卷 (2005年) 新世纪的一盏和平灯--宗教交谈
作者:Chau, Edward(周景勋)

1. 打开话题谈宗教


当我们翻开中外古今的历史,就会发现一个自然的游戏规则:人为了生存,必须不断战斗--人与自己、人与人、人与社会、社会与社会、国家与国家等的战斗;在战斗中,人美其名谓:为了「正义、爱、救世、扶弱、成长、神……」而战,其结果就是:人亡国亡,没有万岁的人,没有万岁的国,留下的只是「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精神作为人的典范,和奸诈虚伪遗臭万年的警愓。于是,人生于世,便要面对生命变化、环境变化,和生死灭亡的挑战和考验,人对未来不能把握的事迹感到迷惘和疑惑。由是,宗教给人带来新希望,赋予力量助人克服困难,使人有勇气地和积极地面对生命种种的挑战。


宗教帮助人培养智慧、发现真理、印证价值,引导人寻觅生命正确的方向,展现生命内在的真、善、美、圣。


宗教能够提升人的成长,触动人的内在经验,明辨善恶;瞭解在善中以「德」滋润生命;「恶」则破坏人与神、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关系,形成疏离;藉此感动人要保持信心,凡事感恩,时刻警醒,不断超越,更新自我。


宗教在实况下,能够跨越民族和国界,超越时代和文化,使人与人能彼此血脉相连,实现一体之仁的互通;于是盼望着人人平等,尊重人权,自由共融。
宗教促进人走向正义、缔造和平、宽宏包容、关爱生命、珍惜大地、家庭融洽、世界和谐。


2. 文化与宗教的沟通和交谈


宗教的产生是由文化中来的,有不同的文化就有不同的宗教,这与人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形成了宗教与文化的沟通,这种沟通是一个人的行动表达,故有日常生活的沟通,即宗教与人的生活的交谈;也有面对生命发展和终极理念作反思的探讨的沟通,即宗教与团体、宗教与宗教之间的彼此了解和交谈,好能促进不同文化与不同宗教的互相交流,更拓展宗教与宗教间的交谈和合作,信徒之间的互相认识和尊重,共同提高对世界,社会的伦理道德与教育的重视和责任。
由是,天主教会在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文献中提出:

(1)各民族原是一个团体,同出一源。

(2)各民族都意识到某种玄奥的能力,存在于事物的运行及人生的事故中……此种意识与体认,以最深的宗教情感贯澈到他们的生活中。

(3)应以明智与爱德,同其他宗教的信徒交谈与合作……同时承认、维护并倡导那些宗教徒所拥有的精神与道德,以及社会文化的价值。(NAE 1, 2)


可见,每一个宗教都有其本身的文化背境,在见解上自然也有其不同之处,故在宗教交谈上,一方面要忠于自己的宗教信仰及教义,另一面也要有「开放」的精神,认识其他宗教的思想,投入了解和关怀中,互相欣赏和尊重,因为每一个宗教都有其真理的内容;故在宗教交谈中,千万不可抱着「传教」或「说服」的心态,更不可有「贬抑」和「鄙视」的批斗。大家需要赤裸裸地揭示一颗「真诚」的「心」,在「慈悲、仁爱、和平、共融」中放下偏私和执着,在生活行动上,宗教经验的分享中,宗教理念的沟通里、思想研习的欣赏里,作出交谈。由是,在沟通和交谈时,人人都必须做到:


尊重欣赏的齐开放
互助互动的全牺牲
正直诚朴的真爱人
和谐平静的常喜乐
无忧无虑的尽信靠
愉颜传讯的同欢悦
享受希望的永奉献


3. 宗教心的开拓


宗教的现象自古便成为人心中的一种自然表现,可以将生命的奥秘作一个亲切的指示。人透过自然的启迪,也透过自我生命的体验,希望打开生命与宇宙的谜。因此,自古便开始了一种将奥秘的背后揭谜的追寻,「神」的存在也由此而产生。究竟是人追寻了「神」抑或是「神」启示了人,这便成了不同宗教的争论,现存的现象也将这两种不同的体验展现成为「自力」宗教与「他力」宗教的分别。


所谓「自力」宗教,强调人透过人思维的反省与生命的觉悟,可以找到生命的终极,透过生命的修持可以将生命的有限性与局限性超脱出来,达到生命的最高境,可以与生命或宇宙根源相合为一。因此,「自力」宗教重视生命的自我修持及超越。


所谓「他力」宗教则清楚肯定人的有限性及被创造性,天地之始是有一位「神」的存在,宇宙与人的存在是由「神」生命的爱的流露,创造了一切,尤其是「人」可以分享神的生命,人有理性(理智与意志)可以继续神的创造,这一切却是「神」启示人的,神也要求人活出生命本有的真善美,故人在人世间的生命要透过自我的修练,以活出「神」的真善美(爱)的肖像,直到与神合一,分享神的永恒生命。


于是,世界中产生了不同的宗教,在时间的流逝中,也产生了宗教盛衰的现象,例如:古代的图腾信仰、祖先崇拜、生殖崇拜、万物有灵崇拜、太阳神教等宗教。现在已经是历史上所讨论的原始宗教的内容,这些内容在不同的文化中留下了不同的「神话」记载,这些「神话」变成了一些宗教上重要史料,使现代人在研究宗教上有丰富而美丽的图画。其后,在历史演变中,不同文化(民族)在阐释「宗教」上便有不同的描述,然在描述上都保存了人的「生存意识」,在生存意识中引申了人对「自然、社会、人性」的看法,即人与自然(神),人与社会(国家、民族),人与人(个人)在生存上的联系,务使人的生命有更富丰的目标,也可扩宽人的思想和人的生活范围。因此,有启示的他力宗教与自我修持的自力宗教的出现。


历史上世界宗教中,启示的他力宗教,如犹太教、基督宗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基督新教)、伊斯兰教。这些宗教的发源都在中东的地方。而自我修持的自力宗教,有佛教、道教、印度教、儒教等,其发源地都在亚洲地方。


无论是他力宗教或自力宗教,在经典中都有着「神话」的内容,而且内容常是从历史的演变中形成的,其后,便有不同的发挥和在不同时代上扩展出符合不同的时代讯息,更有在不同文化与地域下所建立的本地(本位)化的思想发展。可见思想的发展是多元化的,也是丰富的。


既然在世界上不同的文化地区,形成了不同的宗教,在不同宗教中都有不同的宗教经验,这些经验给不同的民族一个爱的动力与终极生命的希望:在不同宗教中都有真理的存在,也有不同的修持方法与内容。究竟那一个真理最真?那一种修持方法或内容最好?这是很幼稚的问题,实在不应有这种想法。我相信每一个宗教的存在都有其意义与价值,在其内有真理,其修持方法与内容也实在可以导引人走向真理和给人带来希望。


然而,为什么在世界上有这样多的宗教战争、宗教排斥、宗教分裂等现象出现呢?我相信这不是「神」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特别是人的思想问题。常美其名为「神」而做,却是为人自己的利益而做,也为了坚固人的组织、权力而做;有也有为了民族传统与思想的固执而做。在不同宗教中,都有一个共同的思想,那就是说:神是慈悲的,常怜悯人,神爱世人,不希望人毁灭,神常照顾人,保护人等……。


为什么人在不同的遭遇上,会将「神」的特性否定,为了保护自己的宗教而丑化其他宗教或排斥其他宗教美好的一面呢?


这不是「神」的心有问题,而是人的心太狭窄,因而将神的心都封闭起来,为此,我们要反省一下,「人」的「心」,好能拓展我们的「宗教心」。


心大能容
心虚能受
心平能论
心潜能观
心定能应
大其心能容天下事
虚其心能受天下……
同样地宗教心也必须是「大、虚、平、潜(静)、定」的,务使能:-
容纳其他的宗教是人类历史中的一员
承受而尊重其他的宗教
平心地与其他的宗教作出交谈
静心欣赏其他宗教的「真善美圣」的生命
定心地以开放的态度与其他宗教作出心灵上的感应


这样不但能透过互相认识,互相欣赏,互相尊重,互相交流沟通,还可以进一步地作出互相共融,互相……。好能因其他宗教的「真善美圣」的精神,丰富充实自己的思想与精神,以拓展「神」的大同。


为此,我们首要的是先打开自己的宗教心,不要被自己的宗教所束缚,而是一个包容一切的宗教心,更好说是一个「空虚」的宗教心,好能学习和吸纳一切的宗教精神。当然,人心是有限的,不能认知一切,正如庄子所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养生主)
但若我们有「登假于道」的心,在生命中努力发挥内在生命的「真善美圣」,自然地,便不会排斥一切,而是在有限中,按部就班地打开自己和接纳、包容、尊重、欣赏宇宙和一切的宗教现象,以充实和丰富自己的宗教体验。
……因为「麦子不死空自留
     麦子死了百倍收」
我们也当将自己宗教的麦子种在其他宗教(文化)的园地里,我们的麦子必先死在其他宗教的园地里,让麦子有机会生长出来,以收成果。这也是降生神学的启示,因为基督降生在犹太文化中,透过犹太文化和宗教开显了救赎的行动,基督更死在犹太的法律中,才能有复活,富丰了犹太的法律,使之有所转化……。

4. 宗教交谈在香港


自从一九七二年开始,香港天主教教区已故徐诚斌主教成立「教区非基督徒联络委员会」(现称「教区宗教联络委员会」),便开始了「拜访」、「邀请」其他宗教的宗教交谈活动;至一九七六年的四年间,香港不同宗教团体的交往已逐渐频密,各宗教的开放也宽大;于是,大家深切地盼望能深入的交谈,除了「互访」外,也进而在认识不同宗教的思域上作交谈;因此在一九七七年初,六宗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道教和孔教)选派代表筹备「宗教思想交谈会」,其目的如下:


为不同信仰的六宗教教友善信提供更广博知识,藉以增加大家对各宗教之教义、始创、演变及其文化背景等之认识和了解;因此,交谈会是以促进互相尊重、彼此瞭解及共同欣赏为目的。
「宗教思想交谈会」的举办,至今还是宗教领袖们所鼓励和支持的,也得到各宗教的教友善信所认同和参与。


在一九七七年成立「宗教思想交谈会」后,大家更希望在接触上不可停滞于形式或思想上的交谈,若能落实对香港社会作出一些具体的贡献,发挥宗教间的互动与齐心合作,将宗教上的爱和慈悲精神作具体的推动,使能多元化地服务和影响社会,那就更好了!于是,六宗教的代表各回自己的宗教团体,向宗教领袖们提出「宗教领袖」们的合作的理念。结果,顺利地获得宗教领袖们的回应,愿意支持和携手合作,为社会大众树立一个共融交谈的见证,同时也委任了由各宗教派代表组成的筹划小组,为成立「宗教领袖座谈会」而努力。


一九七八年六月十六日在筹划小组精细的安排下,「宗教领袖座谈会」由香港佛教联合会、香港孔教学院、中华回教博爱社、香港基督教协进会、香港天主教教会和香港道教联合会的领袖共同成立和举行第一次的会议,为香港的宗教历史创造了宗教合作的首页。1


二十七年了,香港六宗教领袖明察时代的需要和新时代的和平精神,打破宗教间的分歧和思想的局限,跳出自己的框框,真诚地直接交谈,本着和衷共济的宏旨,互相尊重、携手合作,为社会的演变谋求福利;二十七年来的和平共处、共融见证,不但树立了宗教友谊,更自然地达成了以下的共识和认同:
放弃偏见,互相接纳;
彼此欣赏,促进交谈;
宗教研究,分享对话;
宽容精神,共融相处;
社会福利,携手合作;
道德教育,齐心推广;
和平正义,共同卫护。


事实上,今日的社会不是封闭性的社会,而是开放性的社会;不是专权的社会,而是自由民主、尊重人权的社会;宗教亦然,在开放和创新的动力下,透过自由的和平交谈,好能舍短取长,丰富宗教间的内涵意识;交谈不在于转化或归化或同化其他的宗教,而是互相间的对话、聆听、陈述、欣赏、沟通,共同在「真、善、美、圣」的光明中,帮助社会大众寻找真理,为人类谋求幸福,为社会带来共融与和谐,为人的生命开启成全的路,为人性注入尊严和公义,为世界建立和平等。


透过宗教与宗教的交谈,大家能体验到在真理中的自由、在幸福中的平安、在仁爱与慈悲中的尊贵、在和谐中的美善,故宗教自由与生存自由是不能分割的,也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人生命的权利,更好说是人生命的一部份,因为宗教团体是导引人进入真生命的团体,告诉人进入自我心灵内的安宁,好能在物质的社会中找寻生命的平衡,而不致成为物质的奴隶,放弃人本质的善性;反之,能将仁爱、慈悲、宽恕、正义、真朴、清静带给人,建树和平的义务。


5. 宗教交谈使宗教走向一体关系的共同道路


在思想多元化的挑战下,二十一世纪的思想转型,使人的心也自然倾向物质的资讯科技,和经济的开拓;虽有病毒和流感的侵袭,人的心依然未能由「物质化」转化过来,「金钱」是人生命的核心,也是现代人心中追寻的偶像;「宗教」的「神圣性」也随着人心的自我安慰而变得「世俗化」;「宗教」也渐渐变成人的私自喜好和选择,而局限在私人的感受上;自然而然的,宗教的活力有减退的现象,未能保持:「道德的盘石」、「爱和正义的守护者」、「和平的缔造者」的美名;再加上现代化的科技追寻,国与国所倡议和采用的措施使社会结构起了大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精神和道德价值受到极大的冲击,以经济观点来衡量和教育人的生命质素,使人的精神发展得不到正确的方向启导,宗教也被人滥用,做成暴力和控制人心的手段。世界上有些国家更以宗教作为政治化的工具,进行恐布行动,伤害人的生命;也有国家自行制定宗教法则,分化和控制宗教的内部权力和组织,以政治手段破坏宗教的统一性和神圣性;法国哲学家巴斯噶说过:「以宗教为动机去行恶的人(国家的领导者),没有比他们作恶作得更彻底,更得意。」同样地,以宗教为政治手段去控制人心、破坏宗教的神圣性、统一性和共融性的人,没有比他们作分裂和破坏宗教本质作得更彻底和可怕。因此,作为宗教人应该从俗世化中为宗教寻回其神圣性,从分裂的破坏中建立强有力的团结和共融,好能发放宗教信仰的生命智慧和信念,宗教与宗教间进行交谈和沟通,维护宗教的尊严,推动宗教的道德和心灵修养,给人的生存价值和道德价值作坚定的维系,与政治划清界线。


我相信:每个宗教有责任在这昏乱的世界里,专制和极权的破坏宗教神圣性和统一性的分化思想和政制中,保持宗教的超越面和神圣性本质,发挥廿一世纪的宗教气息,我称之为宗教的正气,它能弥漫和覆盖宇宙,充塞人性,支撑人灵,带领人作正确的反思,宗教与宗教间和衷共济,求同存异,为人世间注入和平,提升人性尊严,重整道德水平,和强化心灵环保。由是,宗教交谈可以联系着不同宗教的「真善美圣」的内涵,加上宗教在不同文化中所表达的修持精神,作为互补和合作的研究;甚至透过宗教交谈,发挥宗教信仰对精神生命的提升,使人人的心灵互联起来,在爱的互动中建立和平共融的新社会,也在互爱的奉献中展现了信仰的互通,培育人的「亲和力」与「包容力」,肯定了宗教与宗教间的大和谐与心灵的充实及喜乐。于是,我们可作跨一步的宗教交谈的反思:


5.1 认识和肯定不同宗教的存在价值。
5.2 在交谈中共同追求真理与正义。
5.3 宗教交谈是促进思想与生命追索的合一,因此, 宗教交谈在人的思想中化成爱的使命。
5.4 不同宗教在交谈的分享中,因着其他宗教的「真 善美圣」而产生净化的作用,可补充个别宗教的不足,使之趋向完善。
5.5 交谈的理想在于大家能「和衷共济、求同存异」 地创造接纳异己者的「共融性」。
5.6 在人性尊严上,宗教交谈探求生命的超越性,好 能在互爱中建立「一体的关系」。


由上所言,我在心底浮现了一个希望:盼望着宗教与宗教之间能摒除分争的成见,在互认中认同每一宗教的存在价值,大家可从人的心灵净化上作共识,从社会与世界的和谐上作沟通与努力,从大自然的微妙启发上互相关注和爱护,因为宗教带来的是生命的转化,使人寻得真理和真我。因此,我们要承认自己仍有不足处,需要医疗,也需要革新,而不同宗教便可以互补不足;每一个宗教的真理可以丰富其他的宗教。于是,世界性的宗教交谈是必须的;虽然,在廿世纪的末期,宗教交谈已经在不同地区、部份宗教团体、学术上的研究有所接触和讨论,却不能普遍流传,依然未能互相爱慕和尊重、互让和互谅、互相欣赏和接纳,故也不能同心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繁荣。
由是,在新世纪的开始,宗教间的交谈和合作可塑造一股相融的气氛,所谓「盈虚有序如明月,聚散无常似白云」,又「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霜雪无私坠」,人心若能如天、地、日、月、霜、雪的相融相合,自然能和谐共融,反之则互相伤害和破坏,宗教间亦然,历史上的教训可作为我们的借镜和反思。因此,宗教间要建立一份「亲和力」,好能「求同」;也要造就一份「超越力」,好能「存异」;在求同存异中,宗教间能发挥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也能在互相充实和调协的合作中,为社会引发正确的道德、福利、教育等方向,使「人性、社会、自然」在不同宗教文化的交谈下,能有适宜的整合,跃进大一统的秩序中,庄子天下篇有言:「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源于一。」



1.周景勋神父,「为香港宗教历史注下结谊与交谈的光辉史实-- 六宗教的脉膊互动」,《神学年刊》vol.19,香港 圣神修院神哲学院(1998)58-64。

6. 宗教交谈给新纪元一个正确的导向和光照


新纪元(New Age)作为现时代文化潮流的新发展,从后现代主义对信仰的假定,认为信仰在于人的取向而不在于真理,重视个人的灵性成长,其内容涵摄面很广阔但空泛,且拒绝接纳一个有位格的神;其理论基础对达尔文的进化论普遍地接受,不多考虑宗教和超性体验,一切都顺任自然,爱只是生命的能量,人在转化的灵性旅程上寻求对宇宙、神和自然奥秘的认知,知识相等于生命的救赎;所以,认为一切都靠自力就可达到自我的实现,完美的价值是自我所创造的,否认基督信仰中的恩宠论,连生命的神圣能力都是人扩展心灵的效果,只执着自我满全的私人境界;由是,新纪元强调心灵的修养,称之为「灵修」,乃指整体真实生命取得和谐的内在经验,「神内在于我」,故神是非位格的能量,是生命的力量,是生命的大意识(a great conscionsness)。
新纪元的思想自开始至今已有四十年了,其所关注的:如妇权、环保、灵性、人的潜能发展、适度的科技(Appropriate Echnology)、简朴生活、反中央集权(Decentralist)、世界新秩序(World order)等,都是以人本主义出发,很吸引现代人的需求,暗地里,新纪元的思想隐藏着反宗教、反基督、反传统的文化。


教会的宗教交谈的推展也在梵二之后积极地落实,使宗教间能凝集一股合作的力量,以缔造更好的「自然、社会、人性」关系,且能从多元化的宗教事实中,连结成为「相关的合一」(relational unity),这正好是面对新纪元所关注的「人」的生活问题,宗教交谈正好配合时代的挑战,以及新纪元给宗教及社会带来的冲击,作适当的回应,希望将宗教信仰所关注的「心灵提升」和「道德理念」融化在社会文化中,给社会作深入的鼓励、唤醒人的生存意识和道德意识,好能提升人格、发扬人性的精神价值,寻觅生命的源头活水,以及在神的光照下为世界的发展提供新的方向,故宗教团体本着神圣性使命作出呼吁:


6.1 宗教是文化的一部份,宗教交谈可强化宗教间的具体合作,帮助物质化的人心重拾文化的精髓,教育下一代对「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寻根意识,以及对伦理道德的重视。


6.2 宗教维系人的生命,使人活出生命的博爱与慈悲,好能建树家庭成为爱的殿堂,尤其在性滥交、堕胎、离婚率高涨的时代,家庭价值被淡化,传生接代的神圣性被贬抑,社会的共融失去和谐,宗教间当加强对话,共建社会素质与家庭良缘。


6.3 宗教与宗教间齐心举办「心灵成长」与「宗教面面观」等研讨会或讲座,助人积极建设丰盛的人生,活在真实中以追求真正的幸福。


6.4 宗教领袖同心合力呼吁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与国之间放下政治意识心态的执着,放下极权主义和暴力行为,放下侵略和压榨的思念,为和平与环保共同努力,建设共融和谐的美丽世界。
6.5 宗教有着其本身的魅力,随了保持其传统的神圣性及本质外,在与人交谈中,开发吸引人的魅力沃土,使人在紧杂忙碌的生活中,找到心灵轻松的喜悦自在。宗教交谈乃帮助人由自发创新走向自觉的创新,使人从宗教的神圣性中,选择「真善美圣」的依据,也使人超越简单的物质利益霸绊,而获得全新的生活内容,甚至为了信仰可以牺牲一切。


6.6 宗教交谈开拓社会的文明,帮助人在精神发展中作开放式的自我推进,提高人的心灵素质,在物质经济主导的社会中,稳定人的道德价值和人性尊严,关注青少年的心灵培育、监察传媒的诚信与健康报导、推动人人(特别是国家社会)关怀贫病智障弱小者。


6.7 宗教可推动文化和社会的教育--心灵智性的教育,开导人活出一个正确而光明的人生观。


7. 宗教交谈的力量:将危机变为转机


旧约圣经中,申命纪的三十章15-20节记载着梅瑟在训示以色列子民时,提出雅威大义,内容如下:--
你看,我今天将生命与幸福,死亡与灾祸,都摆在你面前。……我今天指着天地向你们作证:我已将生命与死亡,祝福与诅咒,都摆在你面前;你要选择生命,为叫你和你的后裔得以生存……。


在训示中,实在展现了天主对以色列子民的要求,似是只有一条抉择的路:就是要求以色列子民抉择祝福,即抉择上主是他们的天主;若不抉择天主,就等于离开天主,一定会受到诅咒而失去了生命。在这情况下,骤眼看来,人是没有自由的;但在深层的意义下,说出了自由的根基在于「真理」,因为「真理使人自由」(若11:32)而不是罪恶或放纵使人有自由。


为现代人来说,我们是否也处于「现代性」的祝福或诅咒两者间的选择呢?2 现代人若不抉择真理和仁爱,就是抉择「现代性」的诅咒,因为只有真理使人自由,仁爱使人活出道德的善生命;没有真理和仁爱,便没有自由和道德。存在主义的沙特(Jean-Paul Sartre)有宿命论式的吊诡名言:「自由的诅咒」,以束缚人心,因为人若活在放纵中,乃将自己陷入一个无法逃脱的危机中;同样地,人若只抉择物质而忽略心灵的自由,也陷于另一个危机中,使人离开真善美的本性,孟子称无善心的人为「非人也。」宗教往往要在变化中唤醒人心,助人作出生命的转化:?


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顺自然地转变
天气的变化使人活在适应中
不适应的人就会在困苦里病病
植物的生长也随着春夏秋冬的转化而变
动物也在生生中成长
…………
人有灵性和肉身
肉身的变化是生命的过程--
 生老病死使生命感觉一片苦与乐
由生开始经过病与老走向死亡
其意义何在!
是心灵的转化--
心灵的变化是生命的修为
有德与无德可给人作评价
有德者怀仁义礼智信……
无德者如禽兽
在修为中
人的理想是与天地相合
     与道通合为一
人之活与不活在于心性修养
有德者是活着的活人
无德者是活着的死人
故--人需养心以德
    必须寡欲以致无欲
在诚中展示言行一致
     心口如一的真
   返朴归真
   虚静无为
揭开天地人的互通
人立于天地间而为「王」者
必能博施济众地成为大化之「圣」
基督宗教则强调信、爱、望与正义可以为人揭开一个新天新地,将危机化为转机,因为基督宗教肯定:
信  乃宗教的主体意识
爱  乃宗教的入世精神
望  乃宗教的末世力量
正义 乃宗教的终极目标
圣奥斯定(St. Augustine)在《天主之城》(De Civitate Dei)书中强调了人在信、爱、望和正义上建立一个永恒不朽的幸福,即天国的实现;到中世纪圣多玛斯(St. Thomas Aquinas)时,更强调天主是爱的伟大,且以爱和正义为一个和谐的原则,也是道德行为的标准,且在天主教会的法律中,可以改善人的生活,助人追求永恒的生命,是入世的终极关怀的动力。因为「宗教」所注重的乃「帮助人寻找生命的终极目标,充实人的精神生命,培养人的生活品格,提高人性的伦理道德情操,劝人为善和教人避恶,也即是助人『求真、求善、求美、求圣』。」3可是,现代人对「宗教」有淡而无味的感觉,也有反感的迹象;这也展现了现代人不太注重精神生命的培育,只走向物质享受和个人主义的胡同里,对正义是自由、平等、共生和智慧的思想不作反省,对永恒不变的爱不作许诺,什么是幸福?什么是诅咒?有自己的解释,因此,「人不为己天殊地灭」的解释变成了「人不为自己的金钱与物质利益切想,天殊地灭」与原意的「修德积福」有很大的出入;那是祝福吗?那是诅咒吗?也是现代人的抉择吧了。


现代人可能将宗教信仰扭曲成为字面意义的解释,也有人可能把他们的恐惧投向别人身上,有权势的人亦可能把赚钱变成一种崇拜,完全不考虑这样做可能为他人带来痛苦,这些都是危机与矛盾。一个不断转变的世界,是由于人普遍地信任我们的共同生命的超越根源而成为可能,人要在危机和矛盾中作反省,使人在面对威胁与失望时,仍能不时奋力地保存自己的信心;在被欺骗和压倒时,仍能努力再挖掘,寻找出路。于是,在现代社会中,我们看到社会与人性的危机引起了与宗教信仰的对抗,同时也使人认识到为解决精神问题,也必须与宗教交谈,而宗教与宗教之间也必须有密切的交谈,好能为社会,为人类的正义作出引导性的指引和共负责任,为有危机的社会找到希望及赋予生存的意义。4我们深信宗教能在人与人之间建立尊重和共同利益,制造一种信任,使人感到安全,愿意在不同的境遇中带着希望彼此服务和交谈,使人的生命获得意义,且能与生命之源结合,常以开放与勇气的态度活出生命的信心,化解危机与矛盾。


诚如台湾中华民国宗教哲学研究社巨克毅教授在《论宗教关怀与社会正义》一文中说:「今日人类正处于人性剥落的逆流危机之中,人类正面对历史上最严厉的考验,是否能面对挑战迎向末来,或是沉陷物欲堕入深渊,这是人类必须自悟的重要关键时刻。笔者认为极救人心,引导社会,建立一完善幸福的人生与正义社会,今日必须依靠宗教力量。不论是东西方宗教皆肯定人类是根源于上帝的广大无边的包容爱心所生,人心即道心亦是上帝心,人有善性有良心亦来自宇宙上帝的无限心,这就是人类宗教的积极精神,此一精神动力用之于社会,用之于世间,则可救人救世,自度而度人。当代人类尚能自悟自觉,以宗教的关怀态度,入世精神,牺牲自我救赎众生,则可建立一人间理想正义的社会。宗教绝对是人类社会的希望,亦是人类末来的拯救力量。」5


8. 结语:天高地厚的爱--宗教交谈的体验


宗教交谈是新世纪的一盏和平灯,可以光照人心,发散温暖的气息,连结每一个人的心灵,发扬「和衷共济,异中求同」的精神,使宗教人活出爱的共融,为世界揭示新希望和契机,作者愿意以一个基督徒的经验,与大家分享:「天高地厚的爱」的诗篇:
上主的爱如天之高地之厚
包容祂所创造的万事万物
乘载祂所创造的万事万物
一切都在祂内死而复生
成为新的受造之物
好的受造物在爱中显得更美善
不好的事物本身是好的
只因受造物不按照爱的指示而生活
自己犯了罪而为不好
在主内,因着主的宽恕
蒙恩宠而转化为美善的
…………
上主的宽赦和上主的忘怀是一体的
当上主宽赦人的罪时
上主也忘掉人的过去
为什么人偏偏要强迫上主记得自己的罪呢
当人不断犯罪时
人就在强迫上主记得罪的存在
人若不再犯罪
罪就不产生能力
自然地会慢慢的消失
可是,人太软弱了
上主才与人订立的救赎的计划
要人体验上主的大爱在于将子牺牲
以感动人心
凡体验到的人,也愿意转变的人
才能把握真理
活在真理的自由中……获得永恒的生命
不再做罪恶的奴隶
这就是上主爱的力量
人愿意悔改归依基督
在基督宝血覆盖下更新
接受圣神的洗礼和傅油
能在宝血恩宠和圣神恩宠下的人
才能有力量从心灵深处
将魔鬼驱逐
若只作一次的修和圣事
可以将魔鬼驱逐
但心灵的脆弱处没有圣神和宝血的保护
很容易会被魔鬼重新占有
魔鬼又会用外在的力量加以打击
加以诱惑
人在贪瞋痴三毒的祸害下
一次又一次的堕落
又在新纪元美丽的谎言下
一次又一次的失去了自己的判断
还以为是追上潮流
   走在时代的尖端
   带领人寻觅健康的新天地
殊不知
人在魔鬼美丽的圈套里被束缚着
失去了认识真理的能力
这个世代--
 需要圣神的充沛和医治
 需要圣体的滋润和疗养
这个世代--
 需要宗教的交谈
 需要生命的共融
 需要道德的重整
 需要教育的醒觉
 需要世界的和平



2.所谓「现代性」本是以「启蒙」为目的,希冀解放人类免于外在的支配;但是,此一目标并未完成。然而,我们更清楚地认识「现代性」乃指:
「『现代』世界所具有的特殊性质,其与传统世界的表现特征大不相同。不同学者赋予现代性许多不同的涵义。从哲学角度分析,则现代性包含三种不同含义:第一是主体性(subjectivity),肯定人做为自己的主人,在认知、权利、价值方面拥有绝对至上的力量。
第二表象(representation),人透过建构种种表象,以认识外在的客观世界,因此表象是一种代表,亦是一种表演的文化特质。
第三是理性化(rationality),透过有规则的方式控制活动的进行,此种规则益愈走向『工具理性』方式。」
参阅:沈清松,「从现代到后现代」,《哲学杂志》第四期,台北 业强出版社 1993年4月 10-15。
若从知识角度分析,则现代性是指:--
「第一.知识的理性化与世俗化,
第二.科学知识的无限扩张,
第三.知识的权威性之增加。」
参阅:布莱克(C.E.Black)(郭正昭译),《现代化的动力》,台北 环宇出版社 1974年9月再版 4-6。

3.周景勋,「思维上的突破--宗教交谈」,《神学年刊》vol.17,香港 圣神修院神哲学院(1996)121。

4.安博(Rex Ambler),《大地神学(Global Theology)》,香港公教真理学会出版(1990)82-103。

5.巨克毅,「现代与后现代思潮的反思」,附录《论宗教关怀与社会正义》,台北 中华民国宗教哲学研究社出版 1999 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