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唯有天主能支撑我们——领圣体


我工作单位内有一个圣经分享团体,每周聚会一次,为下一个主日的读经作准备。有一次,分享若望福音有关"生命之粮"的章节,这引起了我们对感恩祭宴中领圣体意义的热烈讨论。艾米是一位年轻人,迫切希望加深信仰的知识,渴望与上主更为亲近;她谈到自己在领圣体时的内心挣扎:"我看到其他人,特别是老教友,领圣体时非常虔诚,有些人看起来仿佛已到了入迷状态。但我却一点也没有感觉。这使我十分烦恼。我确信,如果我有更大的信德,也会有所感动。"她的话使我产生共鸣,我佩服她的坦白。尽管我有与她类似的体会,但我永远没有勇气像她那样坦诚相告。我并不想给予她任何神学上的解释,只是对她说:绝不是只有她一人有这种想法;但是,我又补充说:"领圣体并不是为获得某种感觉;或许对我们来说,怀着对耶稣基督的饥渴感,自愿前来领圣体,这就足够了"。我不知道,我的一席话是否能对艾米产生任何影响,但我清楚地知道,这次讨论对我自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现在,每当我自愿前去领圣体时,都会想起这次交谈。就在领受圣体圣血前一刹那,我总会对耶稣说,我渴望得到祢充满爱情的拥抱。我仍然没有自己立刻得到升华的感觉,但是当我领了圣体,回到座位上时,能充分地意识到,只有当我允许耶稣基督来拥抱我,来喂饱我的饥饿,来解除我的口渴后,人的转变才可能实现。有了这样的意识,转变也就开始了。
(帕普罗茨基)

我们之所以能平安地走出去,"去爱上主并为祂服务",是因为我们进入了与天主及与他人的共融中。感恩经和分享基督的平安,直接引领我们进入分享共融圣事本身,也就是进入我们习惯上所称的"领圣体"。通过分享基督的体血,天主拥抱了我们,增加了我们在平安中走出去的力量。
你是否知道,每个信徒在主日都有责任参与感恩祭宴和领受基督圣体?大部分人都会把它与天主十诫的第三诫(守瞻礼主日)联系在一起,实际上,它与天主十诫的第一诫(欽崇天主在万有之上)更为相关。真的就是这样,你感到奇怪吗?尽管天主十诫的第三诫教导我们应牢记天主的日子(主日)是神圣的,主日参与感恩祭宴就是牢记这一点的最恰当的方法;除了朝拜天主,我们还避免不必要的劳动,让主日在喜乐中,完成仁爱工作,让自己的身体和心灵得到休息,以记住主日是神圣的(参阅《天主教教理》2185)。

另一方面,天主十诫第一诫告诉我们:
我是上主你的天主,是我领你出了埃及地、奴隶之所。除我之外,你不可有别的神。不可为你制造任何仿佛天上,或地上,或地下水中之物的雕像。不可叩拜这些像,也不可敬奉,因为我,上主,你的天主是忌邪的天主;凡恼恨我的,我要追讨他们的罪,从父亲直到儿子,甚至三代四代的子孙。        
(出20:2-5)

天主在这儿告诉我们,天主十诫的基础是建立在承认唯有天主是我们得以成全的根源上。其它,一样也不是!再没有一个(人或神)可以是!我们的美貌、金钱、财产、地位、朋友、家庭、地理位置、声望、权力,或者能力,全都不可能!
唯有天主!
这关乎到我们参与感恩祭宴、恭领圣体的全部内涵。从我们走进圣堂参与感恩祭宴的那一刻起,就接受邀请和挑战,承认唯有天主能支撑我们。说它是一种挑战,是因为在一星期的其它日子里,我们将受到无数诱惑,使我们误以为某些东西也能够支撑我们。逐渐地,我们会陷入某些花言巧语中:如果我们买了某件新衣服、驾驶某辆车、保持某个身段、居住在某个高级住宅区、有某种样式的房子、有某种类型的工作、能赚到多少钱、发生多少次性关系、达到某层次的声望、发挥某程度的权力,……我们就会非常快乐。
感恩祭宴带给我们的信息是清晰明了的:我们没有能力在最深的层次上支撑自己。感恩祭宴的信息就是圣灰礼仪给我们的信息:若不是天主的仁慈,我们仅是尘土而已,根本没有能力来支撑自己。每年我们至少需要有一次——圣灰礼仪——听到这个信息,来敲醒我们懵懂的心,张开我们模糊的眼。每一个主日,当我们领圣体时,要不断提醒自己,那些东西的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好,但如果我们相信它们中的任何一样真能使我们得以满足,能支撑我们的话,那我们就偏离了正确的轨道。我们把自己与真正的根源——爱我们的天主——分隔开了 !
为什么钦崇唯一的天主在万有之上是我们应遵守的第一条诫命呢?这是有理由的。当一位经师问耶稣,什么是第一条诫命,也就是最大的诫命时,耶稣回答时总结了天主十诫中的第一诫:

第一条是:以色列!你听着!上主我们的天主是唯一的天主。你们应当全心、全灵、全力、全意爱主、爱你们的天主。 (谷12:29 -30)

在另一场合,当一位富少年问耶稣,为获得永生,他应该做些什么时,耶稣告诉他把自己所拥有的一切都卖了 ,把金钱送给穷人,然后来跟随耶稣基督(参阅玛19:16-26)。耶稣并不是说,为获取永生,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把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全部卖掉,而是对这一位年轻人提出挑战,因为这位年轻人显然认为他的金钱是获得成全的根源,因此,耶稣要他意识到,唯有天主是一切的根源。当教会教导我们,感恩祭宴是我们生命的"源泉和高峰"(《天主教教理》1324)时,她提醒我们,唯有临在感恩祭宴中的天主,是我们得以成全的根源。当我们能按照第一诫生活的时候,那么其它各条诫命都会得以落实。如果我们真正意识到唯有天主是我们得以成全的根源,就一定能尊敬祂的圣名,保持主日的神圣,并能爱我们的邻人就像爱我们自己一样(第四到第十条诫命)。
共融,是从最根本上承认:唯有天主是我们的根源,唯有天主是我们所需要的一切。

我的朋友和同事安娜,称我是"草食动物",因为在工作时,我常常吃零食。这习惯已无法改掉,……因我总觉得肚子饿。我书桌的抽屉简直就像是一个小小的零食店,里面有胡桃夹心饼干、麦片条、葡萄干、脆饼干、麸皮薄饼,以及各种糖果;这些东西帮助我度过一天。在我这年龄的人,必须关注饮食;尽管我经常感到饥饿,但只能吃一些对我有益的食物,否则卡路里大量堆积,我无法再像年轻时那样,让它尽快消耗掉。有许多零食是我极其喜欢的,比如甜饼干、油炸饼、果汁软糖等等。但这些零食虽可以让我在肚子饿时得到满足,但最终对我的身体只会造成伤害而没有好处。
(帕普罗茨基)

耶稣在荒野里受到的第一个诱惑,就是要祂把石头变成饼来满足祂的饥饿,这并非偶然;同样地,耶稣也选择食物和饮料作为把自己通传给我们、临在我们中间的途径,这也绝非偶然。耶稣知道,我们不管吃了多少食物和饮料,最终仍会不断感到饥渴。同样的道理,不管我们如何设法来填饱空虚,我们的心灵永远会感到饥渴——这就是歌唱家布鲁斯,斯普林斯廷(Bruce Springsteen)在他创作的歌曲"饥饿的心",(Hungry Heart)中,极其生动地表达的。问题是,我们将选择什么来满足这永不满足的饥饿,和这难以抑制的口渴?我们有多种选择。在我们的生命中,有许多东西可以给我们带来短暂的满足,问题是大部分这样的选择都是不健康的。天主十诫的第一条诫命教导我们,唯有天主是我们应选择的"食物"。

在我做教师的那些岁月里,我对学生的任何小动作或妨碍课堂秩序的事,绝不放过。有一年的情况特别糟,我疲惫不堪,以至于医生恐吓我,如果到周末情况不见好转的话,就要送我住院检查。我害怕被送进医院,因此决定回家——回父母家去放松和休息一下。当我一走进家门,父亲看到我脸色不好,就对我说,不管事情多糟,妈妈会照顾我的。妈妈看见我时,睁大了眼睛,她对我说,不用担心,她会照顾我的。这时候,我才真正意识到,我的脸色一定难看极了。一会儿,妈妈为我准备了一席大餐;我长期以来不振的食欲一下子大开。妈妈命令我"多吃点!"她对我说,菠菜里有铁质,番茄酱里有钾,而牛排里有蛋白质。饭后,我就回房睡觉,一觉睡了 15小时。我被妈妈叫醒吃第二顿大餐,妈妈兑现了照顾我的承诺。她不断对我说:"多吃点!"再次,我吃饱了又睡了一大觉。我提前结束休假回学校去上课。当我在那个周末遇到那位医生时,他端详了我一会,然后作出评论:我看上去100%恢复了;我的感觉也正是这样。
不管我们受到多大的折磨,感恩祭宴总能治愈我们。它不单为健康的人有用,它尤其能把那些因心灵病痛而受到打击的人领回到天主面前。    
(格拉西)

若望,埃尔德雷奇(John Eldredge)在《愿望之旅》(The Journey of Desire)一书中陈述,我们内在的饥渴和愿望若要得到终极的满足,有三种选择。我们可以选择忽视或压制内在的愿望,或者用他的话来说,就是选择让内在的愿望"死去"。有些人常认为,这就是基督宗教带给我们的信息——我们蒙召压制一切愿望。许多人选择的是第二种途径,即沉浸在愿望中。当我们企图满足内在的饥渴、战胜内在的痛苦时,很容易沉浸在任何一种能给我们带来暂时满足的欲望中。最后一种,也就是第三种选择,是基督徒唯一可行的选择,就是成为活着的饥渴之人。埃尔德雷奇肯定地说"基督徒蒙召度‘神圣的渴求'的生活"。"神圣的渴求"这个词汇,他是借用了罗纳尔德,罗尔海泽(Ronald Rolheiser)论基督徒灵修的那本书名《神圣的渴求》(The Holy Longing)。从本质上来说,我们总是不断地努力,为满足一种永远不能得到满足的饥渴。不论是压制还是沉浸,都只是简单地加剧我们的内在饥渴,使我们的健康更加恶化。唯有天主能满足我们心中的愿望,允许我们成为"活着的饥渴之人"。领圣体是我们把自己的愿望导向天主的一个行动,也是天主赐给我们生命之粮和救恩之杯的一个行动。毫无疑问,我们是有福的,因为我们蒙召来分享主的圣宴!

主礼:请看天主的羔羊,请看除免世罪者。被邀请来赴圣宴的人是有福的。
信众:主,我当不起祢到我心里来,只要祢说一句话, 我的灵魂就会痊愈。

当我们承认唯有天主可以满足我们的饥渴时,生活就得到了平衡。圣奥斯定有一句名言:"上主,只有安息在祢内,我们的心才能得到安息。"我们承认,这种内在的安息就是最终对天主的渴望。同样地,这一承认使我们能战胜诱惑,不允许以任何事物来取代天主,而成为我们得到满足的根源。
作为一个孩子,可能在领圣体的时候产生一种迫切的期待,希望像"大力水手"(Popeye)一样,一吃了菠菜,就可以刹那之间就转变。但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们知道,利用这种方法来邀请我们领圣体,好像把圣体看作一件产品,而我们是消费者。自然啰,作为消费者,我们期待立刻得到满足。但是我们知道,圣体绝不是一件"产品",它是一个拥抱——不是瞬间的拥抱,而是一生永久的拥抱。
通过领受圣体,我们被天主拥抱,祂治愈我们内心的伤痛,并使我们得到满足。领受真实临在圣体中的耶稣,到底是什么意思?在新约中,说到"身体"的时候,并不单单指肉体,而是指整个人,整个存有。不过,在希伯来文中,并没有一个特指"身体"的词,也不能像希腊文那样,用"soma"来指身体,用"sarx"来指肉体,从而把两者加以区分。一个活着的存有,并不是指"有着一个身体的人";"身体"和"人",被看作是同等的,都是指人。换句话说,当耶稣把祂的身体奉献给我们的时候,祂奉献给我们的是祂的全部存有,是完整的祂。同样地,在犹太人的思想中,"血"代表了活人的全部生命。正因如此,禁止人们浪费血——因为只有天主可以支配生命。当耶稣把祂的血奉献给我们的时候,祂邀请我们去"耗尽"祂完全的生命。从本质上来说,领受圣体,就是与耶稣一起成为"耗尽"的。我们的存有和生命,共融在耶稣的存有和生命之中。耶稣真实临在于饼酒中的意思,就是相信我们确实领受了耶稣实实在在的存有和生命,并不是仅仅美好地记起这一切。
同时,我们领受圣体,并不是只有天主在拥抱我们,邻人也在拥抱我们。领圣体,并不只是"我和天主"之间的体验。事实上,我们被邀在同一张桌上吃,从同一个杯里饮,这已经是一个强有力的表达:我们彼此之间共融!平时,我们与另一些人一起坐在餐桌旁用饭,并不是仅指人们坐在一起而已。与人共同用餐,就是与他人进入一种友谊关系。通常情况下,我们不会用人家已喝过的杯子来喝水,除非我们与这个人有着一种亲密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分享共融之杯,就和那些人建立了亲密的关系。我们与天主的共融,是通过爱自己的弟兄姐妹来实现的。领圣体迫使我们意识到,天主不仅临在饼酒之间,也临在于我们每天所遇见的每个人的体内。天主派遣祂的唯一圣子、耶稣基督成为人,因为祂"如此爱了世界"(若3:16)。通过领受圣体,我们为了这世界的利益而把自己交托在天主的爱内——这个爱渴望全人类获得正义。我们在感恩祭宴中朝拜天主,除非这能引导我们善待邻人,否则就毫无意义了。正因如此,当经师向耶稣请教第一条(最大的)诫命是什么时,耶稣回答以后,紧接着说:"第二条是,你应当爱你的近人,如同你自己一样。再没有别的诫命比这两条更大的了" (谷12:30)。
神学家保禄•莱克兰德(PaulLakeland)在《平信徒的解放》(The Liberation of Laity)一书中提醒我们:"我们知道,只有天主知道祂怎样在行动。"我们并不是通过某种私人启示来认识天主,而是通过天主圣子、耶稣基督的行动来认识祂。耶稣做了什么?祂使盲者复明;祂释放囚徒,治愈病者;祂使失望者充满喜乐和希望;祂宽恕罪人,给所有的人带来新生命。我们作为基督的门徒,就要追随祂的芳踪,通过我们的行动来使他人认识天主。领圣体并不是召叫我们与大众隔离,只与天主相处;相反地,它召叫我们行动。圣雅各伯在书信中向我们提出挑战:"你们必须按真道行事,听而不行,是自欺而已"(参阅雅1:22)。
领受隐藏在饼酒形象中的耶稣基督,使我们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承诺:我们要"按真道行事"。领受在圣体中显现给我们的基督,就是表达我们与天主子民团结一致,因我们相信,通过圣洗圣事,我们都成了基督奥体的一部分。领受杯中的基督圣血,就是表达我们愿意把自己交托给教会的传教事业。耶稣在革责玛尼山园里受到诱惑,请求放弃祂的承诺:"请免去我这爵吧!"(路22:42)但是,耶稣最终仍然为承行天父的旨意交托自己。我们从这杯爵中饮基督圣血,就标志着愿意交托自己去承行天父的旨意。主日领受圣体,表达我们承诺与天天遇见的每个弟兄姐妹共融。领圣体之后,我们即刻奉派遣,通过爱我们在每天生活中遇见的近人,来践履爱天主的工程。感恩祭宴并不只是一个加油站,以便我们加足能量到世界上去耗尽体力,做天主的工作。它更多是召叫我们像天主一样,走出去拥抱人类:鼓励大家像天主的儿女一样生活,并在他们陷入困境时向他们提出挑战。圣体召叫我们意识到天主的临在正展现在整个世界上,并且让我们牢记祂派遣了自己的唯一圣子来成为我们中的一个。

一周中的其它六天

联系到我们的日常生活,感恩祭宴中的领圣体向我们提出了以下的邀请和挑战:
* 意识到唯有天主是我们得以成全的根源;
* 承认我们只依赖天主;
* 区分我们生活中各种潜在的爱好倾向;
* 与我们最深层的希望和欲望接触,并请求天主来完成它们;
* 导引我们的欲望,以便它们能健康地得到实现;
* 意识并战胜所受的诱惑;
* 意识到耶稣临在我们自身以及我们所遇到的一切人身上;
* 把我们自己交托给教会的传教事业;
* 肯定世界上有美善存在,并能向他人提出挑战,使大家像弟兄姐妹一样生活。

******************************************

其实,我今天吩咐你的这诫命,为你并不太难,也不是达不到的。这诫命不在天上,以致你能说:"谁能为我们上到天上,给我们取下,使我们听了好能遵行呢?"也不在海外,以致你能说:"谁能为我们渡到海外,给我们取来,使我们听了好能遵行呢?"其实,这话离你很近,就在你口里,就在你心里,使你遵行。
(申3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