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课:天主子民的教会,众人的教会
第五十一课:天主子民的教会,众人的教会


教会是救主耶稣建立的,她“在基督内,好像一件圣事,就是说教会是与天主亲密结合,以及全人类彼此团结的记号和工具。”(教会宪章.1)她负有向万民传布天父拯救人类计划的任务,并在圣子的派遣和圣神的圣化与推动下,为建立正义、仁爱、和平的天国而努力。

她是基督的奥体、天主的子民;她是有形可见的,但也是精神的。她的奥迹特质和她多样化的内容,使她在教会的历史中,依不同的时空需要,而呈现不同的面貌。有时她较具制度化的特质,有时她又有较多的精神上共融的倾向。

下表大概可以代表了教会在梵二前后的不同风格和面貌。如果我们能保留教会的基本架构,又能努力向着同心圆模式迈进,那么,教友的角色便会显得较为突出,而且也能较易引发教友服务教会与社会的潜能。





1.教会--教会原指“聚会”(Assembly, Congregation),教友在聚会时便构成了教会。因此教会是动的而非静的,是人而不是教堂,是充满活力而非沉沉欲睡的。在活泼的弥撒中,在真诚的圣经分享中,教会的形像最鲜明。

2.甲、乙--梵二前的教会,其外形是“金字塔”式的教会,那主要是一个由上而下的、不平等的权力架构。梵二后的教会,则是“同心圆”式的教会,那主要是一个共融、较平等的友爱联系。在乙中,我们还看到教会团体的“因散而聚”模式:教友们进到教会,在基督内聚会,然后出去,为了完成生活、实践使命而出去,然后再带着一切的成、败、得、失,再次聚会。我们不是为了聚而聚,而是为了散而聚。

3.A.主体意识--显然是乙教会的教友,比甲教会的教友有更强的“我是教会”的主体意识。

4.A.b.决策--教会如要引发教友的活力,必须设法和教友一起“共负责任”,引进一些共同决策的行动。

5.A.a.乙互动--在共融的教会中,最重要是教友与神父,及教友与教友间彼此的互动关系,这才是个充满活力的教会。

6.B.e.圣神--人人都有不同神恩,“我也有圣神!”所以必须善用来建设教会与社会。

7.B.f.教义--信仰是一种动力,一种人生观。教义是把这些动力以文字表达出来。教义因时代、地域、文化而有不同;对不同年龄的人来说,也有分别。例如:爱人如己是教义,但如何爱人如己?则小孩子与成年人,中国人与美国人,现代人与古代人,都有不同的领悟和表达方式。传授教义必须正确、认真,但却须具有弹性和灵活性。

8.B.f.乙--信仰在彼此分享中,可以更易搞清其内容,及彼此启发去学习实践。实践后又再加反省,反省后又以更有效的方法去实践。

9.B.g.礼仪--礼仪并非一成不变的,教会团体可以按不同情况去变化礼仪,使之更具活力和感染力。

10.C.j.--目前的堂区太大,很难照顾每个教友的需要;基基团由十多人至数十人组成,更易使教友产生归属感和投入感。

11.C.m.乙--整合式的神修观,就是使信仰与生活,宗教与社会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相提升、合而为一。

12.C.n.--天堂较具“地域”意味,天国则代表一个完美的境界,但这境界要经过一个过程才能到达。我们在现世已可以开始创造这个天国的境界,使人间越来越充满正义、仁爱与和平。

13.D.o.乙--牧职团由神职人员及教友牧职组成,集体领导、共负责任。

14.D.p.乙--新的教会领袖不应与他的团体脱离,他们来自团体,有时甚至是由团体派他们去受训。

15.D.q.乙--教会为世界而存在,本地基督徒应扎根信仰、投身社会、认同祖国、放眼世界。

圣经金句背诵

但是,人若不信他,又怎能呼号他呢?从未听到他,又怎能信他呢?没有宣讲者,又怎能听到呢?若没有奉派遣,人又怎能去宣讲呢?所以信仰是出于报道,报道是出于基督的命令。(罗10:14,15a,17)

讨论与分享

1.如果你明显见到一位教会的牧者滥用职权,变得独裁,你会怎样做?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教友应如何与神职人员“互动”才算恰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你看到教会有某些问题,你会如何提出?如何参与协助解决?如果你在教会内郁郁不得志,你会离开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录 至一、至圣、至公、从宗徒传下来的教会

天主教传统认为,基督的教会必须同时具有下列四个特征:至一、至圣、至公、从宗徒传下来。

1.至一:基督的教会必须是统一的、合一的、主张相同的,不能是四分五裂、互相矛盾的。当然,这个“一”并非指“合模”或“齐一”(Uniformity),而是指在信仰上、精神上、爱德上、心灵上的一心一德,共融相通。既在“一”中有多元性,在多元性中也不妨碍合一。这个“至一”的教会,同时也要成为人与神,及人类彼此合一的标记和工具,达到真正的世界大同、“天人合一”。

2.至圣:基督的教会是圣的,因为创立教会的基督是圣的,他也给人提供了成圣的机会和方法。但教会同时亦承认自己是“罪人的教会”、“旅途中的教会”,它愿意不断的自我净化、不断为自己的罪及为别人的罪而忏悔,使自己终能成为基督无玷的净配。

3.至公:基督的教会是大公的,为全人类的。它不囿于时间、地域、文化、政治、和经济的体系。它不愿划地自限,反而要由一点开始,像光芒一样向四方八面扩散,使接触到它的人,都能够感受到这光的照耀,因而奔向基督。小圈子的、内向的、陶醉在自己营造的气氛中而站不起来的集团,不是基督的教会。

4.从宗徒传下来的:基督选了十二使徒,把教会建立在他们之上,把传教的使命交给了他们。使徒们到处建立地方教会,又选定了自己的继任人,去管理教会,教会就这样一代代的传下去。十二徒中,以伯多禄为首,后来在天主教会中,也以教宗为首。到二零零三年时,现任的若望保禄二世已是宗徒长伯多禄的第264位继任者了。

综合了上述四大点,天主教相信自己就是基督所建立的教会。



※教友是教会的主体

一、基督新教和佛教在传教上比我们略胜一筹,那是全靠他们的“平信徒”积极参与。天主教如要全面发展,也要释放教友的潜力和活力。

二、虽然某些人被立为导师、管理者…,可是论地位,论全体信友共有的建设基督奥体的工作,在众人中仍存着真正的平等。(教会宪章.32)

三、教友要在世俗事务中,照天主的计划,以福音的精神,从内部圣化世界。为使一切世俗事务得按基督的意志而进行,就要“靠”与这些事务密切相连的教友们,去发扬领导。(教会宪章.31)

四、教友的司祭、先知、君王职务,都是直接源于基督,他们要为基督作见证,并广扬天主之国。所以他们是为天主而不是为神职人员工作。

五、只有教友才能深入社会中的千家万户及所有阶层,作地上的盐和光;也只有教友能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步步地把福音的种子有效地种在他们的心灵内。教会的前途就在教友的手中。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