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课:信仰团体聚会是第一优次
第五十二课:信仰团体聚会是第一优次


基基团的生存和发展,有赖团员对它是否感到有“切身的需要”(felt need)。侨居异地的工人有时能迅速凝结起来,便是因为他们感到需要团体的帮助,甚至支援。只有当我们的教友感到真的“需要”基基团时,基基团才会有前途。

“需要”本来是一种感觉,但理性的认知和分析,也可以帮助人产生这种感觉。下面让我们看看,信仰团体对于个人信仰的成长确实是一种需要,而且是不可或缺的一种“需要”。

一、信仰必须成长

信仰不是一些教规、信条和教义;它是一种灵性的视力,是对人生、宇宙的看法,是价值观念的转变,是与基督的关系(对他的信仰和皈依)。这样的信仰不是一个两极化的“有”或“没有”的问题;它的重点不是有没有,而是有多少、有多深。换句话说,信仰不能一次过获得,它是一些种子,必须慢慢“成长”起来,由没有到有,由浅到深,由半信半疑到坚信不疑,由半勉强的信到喜喜乐乐的皈依。这是一个过程,一个一生连绵不断的成长过程,一直向永恒和无限伸展,没有终结,如下图所示:






.请你回顾一下你信仰成长的历程,你是在进步还是在退步呢?在成长还是在萎缩呢?原因是什么?请指出一个有助你信仰成长的积极因素,一个使你信仰萎缩的消极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信仰必须在实践中成长

上述信仰是一种生活,它必须透过实践和行动才能成长。举例来说,如果我们要增加爱主爱人的心,我们便必须实践爱主爱人的行为。我们只能透过爱的实践,才能明白爱的意义,而且只有这样做,才可以爱得越来越真诚、越来越深入。

即使是对主的信心,也必须在实践中,在经历无数次的考验中,才能渐渐巩固,并发现到主与我们同在,他在一切遭遇中并没有遗弃我们,因而信任他是我们生命中最可靠的、最堪寄讬的天主。

宋儒说“力行方有真知”,我们也可以说“力行方有真信”。

.你能举出一个生活实例,说明你对信仰有更深一层的了解,是因为你有过实践的经验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信仰团体有助信仰的成长

我们生活的环境千变万化,实践信仰的方式也千变万化。在这些变化中实践信仰绝非易事,我们必须获得团体的鼓励和支持,彼此在互助、互爱、互相启发中前进。团体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新情况和新需要,并发展出一套新的处理方式,以发挥信仰的活力。

.请举出一个团体帮助你信仰成长的生活实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信仰团体使信仰更具体、更落实

信仰是一种理想,一个方向,必须“降生”成为具体的行为;但行为的具体性并不是千篇一律的,它的内容会因时间、地点及其他具体情况的不同而有异。举例来说:我们应否教导小孩子信任陌生人?这不是一个“该信任”或“不该信任”的二分法问题,而是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信任多少的问题。例如:孩子年纪越大,越有判断力,便可以多信一些;在民风纯朴的乡间,比在复杂的大都市又可以多信一些;在平静的时代,又可以比在流行把小孩绑票的时代多信一些。但实际上要信任多少?只有父母们可以作具体的判断,尤其是当家庭间经常聚会,经常互相交换资料、讯息时,他们便是最有资格去判断该对陌生人信任到何种程度的人。

.除“应否信任陌生人”外,请另外举一个例子,说明信仰不是“应否”的问题,而是“如何”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行前定则不困

能够在生活中准确掌握情况,并对不同情况作恰当的回应,也需要知识和练习。明朝刘基在他的《尚节亭记》中说:“行前定则不困。平居而讲之,他日处之裕如也。”意思是说:每逢一件事,如果我们在事前能预先作多方面的认识,又能事先作周详的计划,就不会被它困住;如果我们平素对一件事有了研究,到了他日遇到类似事件时,就会处理得绰有余裕。加上不断的练习,不断的实践,那么,即使面对棘手的问题,也不会弄到进退维谷,或陷入无可奈何的困境中了。

.你认为在处理信仰问题上,上述原则也用得着吗?我们需要在事前累积许多信仰的知识和经验,以便事到临头能更有效地实践信仰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互相支持的团体

走道德、信仰的路不容易,长久地孤独一个人走更不容易。信仰团体的好处之一,是可以互相勉励,彼此支持以不致冷淡下来。今天我热心了,可以给颓丧的你打气;明天你重新站了起来,又可以扶起我这个摇摇欲坠的人。而且,一起走信仰的路,总比一个人走轻快得多、也容易得多。

.请你分享你所领悟到团体生活的一个益处或乐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停、看、听

安全过马路的守则是停、看、听;信仰生活的重要点也是停、看、听。信仰小团体的聚会正好给我们提供停、看、听的机会。

我们实在太忙,忙到没有喘息的机会,更找不到时间去回顾我们的信仰生命。我们在大部分时间内都是身不由己,随着千千万万的人群,往一个大家都不太清楚的方向走去。
不少人只是在日复日地消磨光阴,也在日复日地浪费青春和生命。他们不知生从何来,死后何往,及在这生与死的中间如何把握生命,活一个更丰盛的、值得永恒地回忆的生活。

信仰团体的聚会,就是一个停、看、听的机会。我们停下来,一起去看人生、看世界;我们也尝试去听:听自己良心的呼声、听上主的召唤、听世界的叹息、听大自然和人生的奇妙低吟。

.你认为自己需要“停、看、听”的机会,以保持自己对生命、对信仰的警觉性吗?请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把信仰聚会当第一优次

以下是你每年为聚会所花的时间(假设每次聚会时间为1.5小时,一年有8760小时)

  全年所花时间 占全年时间之百分率
每月聚会一次
每月聚会两次
每周聚会一次 18小时
6小时
78小时  3 0.20%(千分之2)
0.41%(千分之4)
0.89%(千分之9)


上表告诉我们:即使我们每周聚会个半小时,我们为自己信仰扎根所花的时间,也不过是全年时间的千分九而已(还不到百分一!)如果我们只是每月才参加一次聚会,我们所奉献的时间便只有千分之二!如果我们缺席几次,百分率便会更低。如果我们把迟到、早退的时间都计算在内,我们在聚会中的实际有效聚会时间又会更低……!

所以,如果我们决心参加信仰团体的聚会,我们便必须把它当作第一优次,准时参加、永不缺席。

其实,当我们把信仰聚会当作第一优次时,我们同时也在把生活(家庭生活、事业、学业……)放在第一优次,因为良好的信仰聚会,正是提升生活的最有效工具!!

.你出席信仰聚会的百分率大概是多少?你认为有需要决志提高你自己的出席率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圣经金句背诵

1.因为爱德是全德的联系。还要叫基督的平安,在你们心中作主;你们所以蒙召存于一个身体内,也是为此,所以你们该有感恩之心。要让基督的话充分地存在你们内,以各种智慧彼此教导规劝,以圣咏、诗词和属神的歌曲在你们心内,怀着感恩之情,歌颂天主。(哥3:14b-16)

2.是他在我们的各种磨难中,常安慰我们,为使我们能以自己由天主所亲受的安慰,去安慰那些在各种困难中的人。(格后1:4)



附录 善会能成为基基团吗?

善会如要成为基基团,必须改善下述四种活动的质素,使会员能在团体中自我培育,逐渐具备基督的精神。

1.神修--善会必须藉着经常的聚会,或藉着有计划的周年活动,使会员掌握祈祷、圣经、礼仪的意义、精神和方法,而且能经常实践。即是说,要鼓励会员经常祈祷和读经,主动而虔诚地参与礼仪,并把上述活动视为自己的生活方式。孟子认为“有所守”的人,才能“有所为”。基督徒也必须坚守宗教生活习惯,久而久之,自能潜移默化地获得基督的精神,使基督的精神充盈自己的生命,涌流在自己的血液中。

2.神学--今日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对天文、地理、政治、心理等,无所不知,所以也一定不能是宗教知识上的文盲。我们除要懂得最基本的宗教知识(如教义、神修等)外,还必须有能力反省自己的信仰生活,并把所反省的结果加以整理、变为文字、成为“本地神学”。我们要知道,神学并非一门死的学问,它不是神父、修女们的专利品,真正的神学不单可以使我们明白我们现在宗教行为的意义,还可以为我们的未来,指出明确的方向。面对一个动荡而瞬息万变的大时代,我们更该对自己的宗教有真知灼见,以发挥“地盐世光”的信仰活力。

3.共融--善会一般来说都是为了服务堂区而存在。许多会员从来不会向其他会员披露自己的内心、情绪、喜与忧,或成功与失败。真正的基基团却是一个互相分享、支持、分担重担的团体。在这里,我们可以真正体会到“分享了的快乐,是双重的快乐;分享了的痛苦,是一半的痛苦”的真正意义。这样的团体,在现代疏离、迷失了个人、互相猜忌、彼此践踏的社会中,尤其显得十分重要和珍贵。

4.使命--基基团不是一个“自恋型”的团体,团员们都知道自己是“因散而聚”的,他们也明白“发于中,形于外”的道理,所以他们会在信仰的推动下,去找寻时代的讯号,探究周围环境的需要,而作出基督徒式的回应--使平等、正义、和平、友爱的天国精神,弥漫人间。具体一点来说,他们使命的范围是家庭、工作间、教会和世界。在实践使命中,他们不单满全了信仰的要求,也完成了自己的人格,成为生机勃勃的教会的中坚分子、健全社会的活细胞。

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在《救主的使命》中,十分推崇基层团体,他说:“在新兴教会里有一种快速成长的现象,即是‘教会基层团体’……情况正在显示这是基督徒的陶成和往外传教的良好所在……他们在家庭层次或在相似的局限场所,相聚在一起祈祷、阅读圣经、学习教理、讨论人和教会的问题……他们保持与堂区团体的结合,成为基督徒生活的酵母,照顾贫穷者和被忽视者,并致力于社会的改变……面对不同的文化,而置身于本土化的进程;透过本土化,教会变成一个更可理解的标志、更有效的传教工具。”

在这个角度下,建设基基团,或教宗所说的“教会基层团体”,实在是今日牧民工作的重点之一。



※敬能慑心,勤无废事;
恕以成德,俭可助廉。


※急急忙忙苦追求,寒寒暖暖度春秋;
朝朝暮暮营家计,昧昧昏昏白了头。
是是非非何日了?烦烦恼恼几时休?
明明白白一条路,万万千千不肯修。(罗洪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