炽热的心 邀请陌生人
    当他们聆听陌生人时,这两个悲伤的旅人内在发生了变化。他们不仅感知一线新的希望、新的喜乐触碰到他们内心最深处,连他们的脚步也变了,不再犹豫不决。陌生人给了他们新的方向敢。“回家”不再意味着回到那仅剩的去处。家不再只是一个必要的避难所,一个在他们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的当儿,可以爱留多久就留多久的地方。陌生人赋予了他们的旅程新的意义。他们空荡荡的家现在成了一个可以欢迎人的地方,一个接待客人的地方,这个地方让他们得以继续这段在不期而遇的情况下所展现的对话。

    当你只感觉到你的失落时,环绕着你的每样事物都向你述说着你所失落的一切。树木、花儿、流云、山丘与溪谷,全都反映出你所失落的,他们全成了哀悼者。当你最亲爱的朋友死了,整个大自然都在述说着他的凋零。风呢喃着他的名字,叶茂低垂的树枝为他哭泣,大丽花和石竹洒了遍地的花瓣覆盖他的遗体。但是当你继续前行,而有人走在你身旁,帮你打开心扉,看到那神秘的真相——你朋友的死亡不仅是结束,也是新的开始;不只是命运残酷的捉弄,也是通往自由的必经之路;不只是丑陋可怖的毁灭,也是走向光荣的苦难;那时你将能渐渐认出一首响彻整个宇宙的新歌,而回家正应和了你心最深处的渴望。

    在陌生人说的话当中,有两个字鲜明地留在两位旅人的心里——“光荣”。他说:“默西亚不是必须受这些苦难、才进入他的光荣吗?”他们的内心和脑海里原充满了死亡和毁灭的影象,现在却出现了“光荣”这两个字。它们似乎不太协调,然而,由陌生人口中说出时,这两个字却叫他们的心炽热了起来,让他们瞧见前所未见,仿佛他们过去只看到覆盖在土壤上的堆肥,却从未看到从这泥土里生长出来的树上果实。光荣、光明、光辉、美、真理——这一切似乎都不大真实,太遥不可及了!但是现在空中出现了新的声音,田野里出现新的颜色。回家成了一件好事。家呼唤着我们,家是与朋友同饮共食的地方。

    那么,那陌生人呢?他难道还不是朋友吗?他使我们的心火燃烧,点亮了我们的双眼、开启了我们的双耳。他是我们在旅程中的同伴!家现在成了可以邀请这位朋友来的好地方。所以,他们说:“夜幕就要低垂,天色已晚了……请同我们一起住下吧!”陌生人并未期待受到邀请,他也未曾乞求一个落脚住宿的地方。事实上,他好像还要继续前行呢!但是他们坚持请他进去,甚至强留他住下,他接受了,并进去同他们住下。

    我们或许不习惯将感恩祭当作是一份邀请,邀请耶稣与我们同住。我们比较容易将感恩祭当作是耶稣邀请我们到他家里,与他同桌共饮。但是耶稣愿意受到邀请。如果没有邀请,他会继续前行到其他地方去。要了解到耶稣从不强迫我们接受他,这是非常重要的。除非我们邀请他,否则耶稣终将是个陌生人,一个充满魅力、深具聪明才智的陌生人,或许我们曾经跟他有过饶有趣味的谈话,但耶稣终究还是个陌生人。

    即使耶稣曾助我们一扫悲伤的阴霾,并教我们了解到生命并非如我们所想像的那般微不足道,他仍可能只是我在路上意外相遇的一位令人惊叹的人物,不过是碰巧与我们同路,和我们聊上一段——一个不寻常的人物,我们可能会向家人和朋友们谈论起他来。

    在记忆中,曾经有许多次遇到令我心火炽热的人,但是我并没有邀请他们来家里坐坐。有时候是在长途旅行的飞机上与这样的人相遇,有时候则在火车里,或是在一场宴会中。之后我会向我的朋友说:“让我告诉你今天我遇见了什么人,是个很有魅力的人。他讲了一些令人惊叹的事,我简直没法相信我所听到的。他像个密友般地了解我。是的,他可以解读我的心思,说起话来仿佛他早就认识我似的。好特别,他真是与众不同,教人啧啧稀奇。我真希望你也曾遇见他!但是他一路走去,未作停留……我不知道他到哪里去了!”

    或许这些陌生人都很风趣,能激起共鸣,带来启发,但是我并没有邀请他们进来坐坐,所以实际上等于什么也没发生。我也许得到一些新帖子,但是我的生活基本上还是老样子。没有邀请,一份显示渴望有持久关系的邀请,我们所听到的好消息——福音——不可能结出常存的果实。我们所听到的仍将是一则“消息”罢了,就像每天轰炸着我们各式各样讯息一般。

    尽管我们与人有一些很好的机会相遇,但却无法发展出深远的关系,这可说是当代社会的特色之一。因此,我们的生活充满了忠告、良言、出奇的想法、致胜的点子,但是它们只是在许多想法和观点上,锦上添花地多添上一笔罢了,反倒叫我们“无所适从”。在这样一个资讯泛滥的社会里,就算是最重要的相遇也能被简化为“一件有趣的事”,和其他有趣的事情相提并论。

    唯有一份“请来与我同住”的邀请,能使一次有意义的相遇升华为一份转化人心的关系。

    感恩祭中最关键性的时刻之一,就是邀请的那一刻,而在我们生活中也一样。我们究竟会说:“遇见你真好,谢谢你的洞见、劝勉和鼓励。希望你后半程的旅途愉快。再见!”还是,我们会说:“听你说话之后,我的心转变了……请到家里来坐坐,瞧瞧我住的地方,认识认识我的生活!”请求对方来看看的邀请,会使得一切大不相同。

    耶稣是个很有意思的人:他的话充满了智慧。他的临在使人心暖。他温文而仁慈令人深深感动。他传达的讯息富于挑战性。但是,我们邀请他来家里坐坐了吗?我们愿意他穿过外墙,进到我们最私密的生活里来认识我们吗?我们愿意将他介绍给所有与我们一起生活的人吗?我们愿意他在每天的生活中看见我们吗?我们愿意他触碰到我们最脆弱的地方吗?我们愿意他进到我们家中的后厢房,那些我们宁可安全地锁起来的房间吗?在天色已晚,白日将尽时,我们真的想要留他与我们同住吗?

    感恩祭需要这样的邀请,聆听他的话之后,我们能说的应该远超过这话:“这真有意思!”我们必须大胆地说:“我相信你,我将自己整个人、身、心、灵都托付给你。我不想对你保留任何秘密。你可以看到我做的每件事,听到我说的每一句话。我不愿你再是个陌生人。我要你成为我最亲密的朋友,我愿意你认识我,不仅只是那个走在路上和旅途同伴谈天的我,更是独自面对内在最深感受和想法之际的我。最重要的是,我也愿意认识你,不仅作为我旅程中的伙伴,更是我灵魂上的伴侣。”

    要说这话并不容易,因为我们是胆怯的人,我们不会轻易地将自己全然托付于他人。我们害怕完全开放自己,害怕受伤,同时又强烈地渴望着彼此认识、相互交往。

    我甚至对自己隐瞒了部分的自我!有些想法、感受、和情绪是如此扰人,以致我宁可闭目掩耳继续生活,就当它们根本不存在。

    如果我无法信任自己,又怎能信任别人呢?然而我最深的渴望仍是一份爱与被爱的关系,而这份关系只有在我愿意去认识与被认识时才可能产生。

    耶稣使以善牧的形象将自己显示给我们,这位婶牧亲密地认识我们、爱护我们。但我们愿意与他熟识吗?我们愿意他自由地走进我们内在生活的每一斗室吗?我们愿意让他们既瞧见我们光明美善的风采,也看到我们晦暗乖戾的面容吗?或者我们宁愿他继续前行,不要进到家里来呢?最终,问题是:“我们真的相信他,并将我们生命的每一部分都托付给他吗?”

    在读经和讲道后,当我们说:“我信天主父、及子及圣神,我信圣而大公教会,诸圣的相通,罪过的赦免,肉身的复活,永恒的生命”时,我们便邀请耶稣进入我们的家中,并将我们自己托付给他,引领我们在基督之道上一路前行。

    宣读信经在感恩祭礼仪中,甚至在以感恩祭的精神生活时,都是重要的一刻。信经不仅只是教会信条的总结,它是信仰的表白。而“信经”正如它的希腊文pistis的意涵,乃是信赖的行为。宣读信经意味着重大、肯定地答复:“我愿意”。它向我们解释有关他的经文的那位说:“我愿意”。这意味深长的“我愿意”不仅是针对他所说的话,也是对向我们说话的那位而发。就是这句“我愿意”,最终将我们带到桌旁。若我们能说:“我愿意相信你,并将我们的生命交托给你”,我们就不只是走在路上与他相遇而已;我们大胆地开放了自己,与他共享圣宴。

    这两位一道旅行的朋友邀请,或者更确切地说,强留陌生人与他们住下。“请留下作客吧!”他们愿意待他为客。他们邀请陌生人把生疏放一边儿去,成为他们的朋友。这便是真正的好客之道——提供一个宾至如归的地方,好让陌生人成为朋友。原本是两个朋友与一个陌生人,但如今栽种里的是三个朋友,共享一张餐桌。

    餐桌是亲密的地方,围绕在餐桌旁,我们能发现彼此。它是我们祈祷的地方,它是我们问:“你今天过得如何?”的地方,它是我们同饮共食,并说:“来,再多吃点!”的地方,它是追忆过往、谈论新事的地方,它是有欢笑有泪水的地方。同时,餐桌也是能让人万分伤痛地感觉到疏离的地方,在餐桌旁孩子们可以感受到父母之间紧张的关系,餐桌也常是兄弟姊妹彼此宣泄怒气和嫉妒的地方,餐桌也是人们交相指责,而杯盘可以变成武器的地方。围绕在餐桌旁,我们可以辩识出在这里的是友谊与团体,或者是仇恨与分裂。正由于餐桌是家庭成员亲密相处的地方,当这亲密关系不复存在时,它也成为这最令人伤痛的事实被揭穿的地方。

    在他受难前的傍晚,当耶稣与他的门徒一同围坐在餐桌旁,他同时揭露了与门徒间既亲密也疏离的关系。他分享了饼酒,作为友谊的标记,但他也说:“看,出卖我者的手同我一起在桌子上。”

    当我追忆年少的日子,我回想得最多的便是我们一家共餐的时刻,特别是特殊节庆的餐宴。我记得圣诞节的装饰、生日蛋糕、复活节蜡烛、以及一张张微笑的脸。但我也记得有人怒言相向、愤而离席的场面、泪水掺杂着尴尬的情景,以及感觉上永无止尽的沉默。

    当我们同寝或共饮之际,是最容易受到伤害的时刻。床与餐桌是家人表达亲密关系的地方,同时也可以是两个令人感到痛苦的地方。或许,在此我们得以表达家庭亲情、团体共融、个人友谊、同时藉此殷勤好客、真诚慷慨之情也得以实践。

    耶稣接受了旅途同伴的邀请,走进了他们的家,与这两位同伴同桌坐下。他们将上坐让给耶稣,好让耶稣居中而坐,而他们分坐两旁。他们目不转睛地看着耶稣。耶稣也专心地注视着他们。亲密、共融之情油然而生。于是呢,不寻常的事发生了。不够灵敏的眼睛,或许还看不出端倪来。耶稣原是接受这两位门徒的邀请来作客,但他一进到两门徒的家,就变成了主人!作为主人,他邀请他们一同进入完全共融的圣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