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命的创造 第四章   澄清求祷者与耶稣现有的关系
    心灵治愈的祈祷是让耶稣的爱进到一个人过去受伤的记忆中。所以,在作完准备阶段的祈祷后,祈祷者应澄清求祷者与耶稣现有的关系。如果求祷者与耶稣有良好的关系,那么,后来治愈祈祷的进行,大半都很顺利。但假如求祷者和耶稣间有阻碍,就必须先排除这些阻碍,才能使耶稣的爱顺利进入求祷者过去受伤的记忆中。所以,在作完准备阶段的祈祷后,我常引领求祷者作下列的祈祷:

    耶稣,我来到祢的面前,把这个祈祷托付给祢。请祢派遣圣神来引导现在的祈祷,好使我的祈祷蒙祢悦纳;并让我实际体会祢的爱及在我生命中赐予的救恩。耶稣,我赞美祢、感谢祢。

    耶稣,我现在把我整个生命对祢开放,请按祢的仁慈,在我过去的记忆中工作;耶稣,借着圣神的德能,请祢进入我生命任何一个时期、任何一个事件、任何一个记忆中,也按祢的方式来处理它们。请解除我心灵的束缚,治好我所受的创伤,整合我的人格,使我能在祢的大爱中,得到医治。耶稣,我赞美祢、感谢祢。

    作完以上祈祷后,我再次提醒求祷者坐得舒服:心情要轻松。因为并不是靠求祷者费力或紧张才得到治愈:如果他轻松的话,耶稣会更容易进入他的生命中。然后,我会请他闭上眼睛,回到自己现在居住的地方(无论是宿舍、家里或租的房子)。平常我会稍微安静一下,让他有点时间回到住的地方。差不多半分或一分钟后,求祷者会告诉我他是否已回到自己所住的地方。此时,我会问他现在在房里作什么?求祷者通常会按个人的习惯、心情和那时实际的状态,有不同的回答。例如,有人看到自己在书桌旁看书,或躺在床上,或看报纸,或看到自己在看电视等等。(到现在为止,他所看到的可说是一种记忆的浮现。)然后,我会对他说:「现在你听到有人在敲门,你把门打开,看见耶稣站在门口。」同样地,我会给他一点静默的时间,等求祷者告诉我他实际看到了什么。

    平常会有三种不同的情况展现,一个是耶稣出现在他的房门口;或者是一片空白,没有什么出现;另外一个是有别的人物出现,但却不是耶稣。

    可能读者立刻会感到疑惑。第一,求祷者是否在被催眠状态下;第二,耶稣或其它人物的出现是否是求祷者想象的结果。现在我就回答这两点。

    首先,对于求祷者是否在被催眠的状态下,我可以肯定的说「不是』。因为当我希望他回到自己住的地方时,我不是说:「你看自己正在作某事。』只有他告诉我看到自己在作什么事时,我才明白他所想的是什么。我决不有意或无意识地控制他记忆浮现的内容。

    当我请他开门,看到耶稣站在门口时,我并不知道耶稣是否会来。因为从经验中证实,耶稣是否来,或其它人物的出现,完全看求祷者与耶稣或与其它人物现有的关系而定:并非出于我的控制。假使我以催眠来控制求祷者意识的话,那么,我就会说:『你看到耶稣站在门口』时,祂就会在门口出现,但事实不然。

    第二,耶稣的出现是否是求祷者想象的结果。有些求祷者最初也常感到分不清楚是否真实的看见或是想象得来的。但求祷者经验的时间长一点,通常他就体会出,并非出于自己的想象。其理由如下:

    ㈠耶稣的来与不来,不由他自己决定。有些求祷者十分地渴求耶稣来,可是,尽力想像,耶稣却不出现。

    ㈡看到耶稣的方式,不由他来决定。有些人看到耶稣,是以他通常所熟悉的形象现出。例如,在他家里挂的耶稣圣心像,或教堂里挂的图像出现。但许多时候,耶稣出现的方式是人想象不到的,例如,耶稣以牧羊人,或以君王的方式出现。

    ㈢耶稣出现清晰的程度,也不由人来决定。有些求祷者看到的是很模糊的形象,有些却看到耶稣的身体或祂穿的衣服,可是,耶稣的脸部却看不清楚。或者看到耶稣面容发光和有光圈,但五官的表情却无法分辨。但有些求祷者却能清楚看到耶稣整个形象。

    ㈣求祷者所能作的,是接受或拒绝耶稣来。平常祂非常尊重我们。如果有人拒绝耶稣出现,祂不会出现。但求祷者接受了,耶稣并不由人的意志来控制。假使求祷者欲以意志控制耶稣,祂就会隐去。这种解释,并不能令人清楚明白,所以,我举出几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

    我看到耶稣站在门口,就请祂进来,坐在家里的沙发上。祂身穿白衣服,但他的面容我却看不清楚。不过,我体会祂非常慈祥温和。然后,祂同我谈话,祂说的走什么我并不清楚,只感到祂很高兴与我交谈,我心中也非常高兴……。

    我看到耶稣在我门口,祂就像我家里挂的圣心像一样,面孔很温和,很爱我的样子。我们一起进到客厅,这时,我向祂跪下,不久,耶稣把我拉起来,要我坐着与祂谈话。但我就是不肯起来,坚持跪在祂前;而耶稣也一再表示要我起来(这时,我问他为什么不愿起来。他发觉因为在过去的生命中,没有其它依靠,他整个生命的希望,全都寄托在耶稣身上。可能在他的心理上,也对耶稣有一种不健全的依赖。)……

    我看见耶稣在我卧室门口,祂站着不动(我对他说:「现在你请耶稣进到你房间来。」)我请耶稣进来,但祂还是不动。我再三请祂,最后,祂进来了。我的房间很小,空间只摆一张床,另有一张书桌和一把椅子。可是,书桌零乱不堪,我感到不好意思请耶稣坐书桌前的椅子上,就请耶稣坐在床上,当耶稣坐下后,面无表情,我也不知所措来回地走着,与耶稣好像没有什么交往。(在此情形下,我就带他作如下的祈祷:耶稣,感谢祢用一种有形可见的方式进到我的生命中。但我与祢之间好像有一层隔阂,使我无法舒畅的与祢来往。耶稣,请让我明了这层隔阂是具体的什么,并请祢清除它。)

    现在,我看见耶稣在讲道理,但讲什么我就听不到了。后来,我听见天主经的两句话「宽恕我们的罪,如同我们宽恕别人一样。」神父,我突然想起,有一、两个人曾经得罪过我,但我没有真正宽恕他们。(我就请他在耶稣前真正宽恕这一、两个人)神父,现在我可以跟耶稣自然地交往了。我坐在他的身边,耶稣很慈祥地看着我,我开始体会到他的爱……。

    通常在此情况下,求祷者会很清楚知道他与耶稣实际交往如何,以及他用何种态度面对耶稣。以下就是一个相当有趣的例子:

    有一位修女因身兼数职,工作繁忙,因而有时疏忽祈祷。当我带引她回到自己住的地方时,她看见耶稣站在她门口,她也招待祂进去,并请祂坐下。这时,她对耶稣说:「请等一等。」于是,她看到她埋首在自己的工作中。大约一、两分钟后,耶稣起身告辞,她让祂走了。过后,我指出:「你与耶稣现有的关系,不正是如此吗?你一向就是把自己的工作看得比和耶稣交往更重要。』后来,这位修女发了一个痛悔,然后,再请耶稣进到她房间中,她就和耶稣愉快地交谈起来。因着这次的经验,她的灵修生活已有相当的改变。

    通常,我发现只要耶稣出现,就表示求祷者与耶稣有着基本的联系,也正反映出他和耶稣现有关系的状况。有时,耶稣虽出现,但他和耶稣却没有交往,自管自的事,这就表示一个人在理性上相信了耶稣,但在具体生活中,他却和耶稣有些阻碍。这种阻碍并不严重到和耶稣断绝的程度:只是使他没有和耶稣直接交往。另一种情况,虽然耶稣出现,是以一种模糊的景象,尤其耶稣的穿著和脸部,更是不清楚,这表示求祷者对耶稣的认识不够。这时,祈祷者要带领求祷者作一次对耶稣信德的祈祷:

    耶稣,感谢祢用有形可见的方式把祢显示给我。虽然我领了洗,也相信祢,但我对祢的认识很少。耶稣,请派遣圣神来领导我,也籍着福音让我能更深地认识祢,和祢建立一个真正的关系。耶稣,我赞美祢、感谢祢。

    当然,每位求祷者和耶稣所有的困难不尽相同,但要看求祷者实际状况而定。平常祈祷者尽可能针对个人的需要,带他向耶稣作祈祷。通常求祷者会看到自己和耶稣的关系上有改变,但仍需在他后来具体的生活中不断地努力。当他和耶稣关系较清楚后,就可进到更深一步的心灵医治的祈祷上了。

    如果求祷者和耶稣现有的关系良好,有时,耶稣出现后,只作些普通的事。例如,耶稣跟他一起谈天、并降福他等等。但有时,也会作较特殊的事。例如,耶稣告诉他某项讯息,要求他做某件事。一般而言,五、六分到十几分钟后,耶稣会表示要离去。求祷者也许心里不太愿意,却无法阻止祂。这时最好让耶稣离去,并请祂作更深一层的医治。

    这里我要提出两种特殊的状况。一是祈祷者要求祷者回到自己住的地方,出现的景物是一些象征图像。在这种情形下,应求耶稣显示这些象征的意义,并按耶稣的指引进行祈祷。

    另一种情形是,他无法回到自己的住处,而也无过去的记忆浮现。这时,也要求耶稣指出造成这种情形的阻碍何在,并针对它予以消除。

    当祈祷者要求祷者回到现在的住处时,出现的既不是图像,也不是过去记忆的浮现,而是混乱一片。这与下一章要讨论的主题有关,所以,下一章我会详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