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份:技巧、检讨 及 部份书藉介绍 L)令人舒服 及 令人不舒服 的回应--浅谈「同理心」
    1.毛病--若某甲分享了一些东西,引起我共鸣或使我联想起另一些东西,我可以把它说出来,与大家分享,这种响应是好的,但若是就着他所分享的,拿来讨论、纠正,这种响应则尽量避免!尤其是当人说了他的苦况或不开心事,大家切勿立即:

    1.给他一堆忠告或建议,例如:「看开点啦!」「算了吧!不做都做了!」「放松点!」「别再多想了!」「想些开心的事吧!」「忘记它吧!」「我建议你先准备好,然后...」「下次小心点咯!」「迟些才做吧!」「还有甚么不高兴?生气有用吗?下次不跟他合作好了!」「多依赖主吧!祂会帮你的。」「为甚么你不这样、那样,...」,「其实你可以...」,「不用理睬他们!跟他说多两句都浪费气力。」「你手痛,涂点药油啦!」「你不如求天主帮帮你...。」

    2.或给他解释事情,例如:「女人是这样的啊!」「他因为不懂,所以才这样做,结果就令你...」,「你不高兴也没用!事情是要这样做的,没法子!」「你知不知为甚么会这样,是因为你...」「痛苦都好有意思的,天主容许这些事出现是因为...」,「噢,你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吧!」「你之所以觉得不舒服是因为太疲倦了,又多东西赶着要做。」

    3.或支持他,安抚他,好能减低他的感觉,例如:「没所谓啦!个个人都俾人激过啦!」「今日许多人都失业,不是只有你一个才如此。」「某甲前阵子都死了爸爸啦,某乙最近都死了爸爸啦,某丙都死了爸爸啦...。」「其实你都算好啦,我比你还黑!...(接着说了2小时?)。」「你的困难,耶稣都经过...。」「放心好了,总会有出路的。」「啊仔,情况并非如此坏啊!」

    4.或像打探消息似的问他一大堆问题(探索),即俗语所谓「八料」,例如:儿子告诉今天被单车撞得大腿很痛,我却只顾问他:「车有多快?谁驾驶的?是那款单车?他有响按吗?你为何不躱避他?...」;太太说她发现原来家姑与她煮豉油鸡的方法不同,我却只顾问她:「鸡是用新鲜鸡吗?在那里买?多少钱一只?...」一对公教夫妇,丈夫抱怨其妻在圣堂帮手太多,以致陪他的时间较少,我却只顾问他:「她入了那几个善会?在那房间开会?开会时说甚么?那些善会多久一次圣经分享?」

    5.或批评、判断他的做法,例如:「为何你这么差呀!...」「你这样做当然不成啦!...」,「谁叫你(这样做)...」,「一早已告诉你不要这样做啦!」「你真傻!信他?!」「你都廿多岁了,还这么胆小,蟑螂都怕?!...」「你是个大男人,怎么如此软弱!」「这样不成的!...你别这么没信德!...」「你又小题大做了。」「这是正常的,...这样很有效哩!」「啊!你上了他的大当了!」

    2.上述五种响应方式,都是没有「同理心」(或称为「同感心」,EMPATHY)的。「同理心」,简言之就是「改换说法」,即你以关怀、体贴别人的态度,聆听了对方的心声(尤其是内心感受)之后,用自己的说话把它重新表达出来,或回答他的感受,如此(即你用同理心响应了对方之后),他就知道他真的被人「聆听」了,他会觉得你很明白他,觉得你好似感同身受般那么了解他,与他有所共鸣。

    3.人家作出分享(不论是开心或不开心的),通常是希望有人「聆听」自己--有人了解、接纳、认同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要人加以判断(不论是对错、优劣、好坏...等判断),亦不是要人给予忠告、建议、解释、同情(「同情」并不等于「同感」)...,实在,人家给他的意见,多半他自己也晓,而且若不先以同理心响应他,即使别人好言相劝,通常都无济于事,有时还会弄巧反拙,因为若没有同理心地响应,他多数会(有点)不舒服,甚至很激气。乔布被他三位朋友如此「慰问」之后,就痛苦地说:「你们叫我的心悲伤,说话苦恼我,要到何时?」(约19:2)。

    4.但若说话者觉得他(整个人--包括感受)已被人聆听,自己的感受已被人了解、接纳、认同(注意!认同的是「感受」,不是「事情」),那么,大多数人都能自行找到出路,而且即使聆听者跟他持不同见解,亦没甚么问题,例如:说话者觉得某甲欺负了他,他很愤怒,想报复,聆听者用同理心认同和响应了他的「感受」之余,聆听者仍可不认同「在事实上」某甲是欺负了他,也不赞成他报复的意欲和行为。

    5.较有同理心的回应,例句如下(常是「你觉得...」):

    1.「唔怪之得你咁开心啦!(或惊喜、轻松、满足、舒服、畅快、欣慰、兴奋、自在、自豪、愉快、快活、心旷神怡、满意、感到充实、平静、放心、释放、解脱、陶醉、欢喜、高兴、快乐、雀跃、悠然自得、得意洋洋、泰然自若、感到骄傲、有成功感、觉得被信任、觉得好安全、觉得受重视...)」

    2.「哗!这样你份工不是做得没有意思!...」

    3.「在这个情况中,的确不容易捱过去。(或的确不容易『做』、『面对』,或的确『很辛苦』...)」

    4.「志成,我感受到你很挂心!(或矛盾、肉赤、焦虑、害怕、惊惧、怯、苦恼、烦恼、烦闷、烦、疲累、委屈、冤枉、激气、愤怒、不安、不岔、不舍得、不自在、不舒服、心酸、酸溜溜、狼狈、扫兴、惶恐、慌乱、慌张、紧张、震惊、呕心、刺激、激动、难过、难堪、灰心、失落、失望、绝望、痛苦、哀伤、悲伤、偒心、抑郁、郁闷、孤单、孤立、内疚、后悔、迷茫、混乱、彷徨、疑惑、困惑、麻木、遗憾、踌躇、厌恶、厌腻、厌倦、疲惫、担心、忧愁、尴尬、丢脸、愕然、沮丧、无奈、空虚、莫明奇妙、无所适从、患得患失、羞耻、惭愧、泄气、被打击、无聊、心情沉重、觉得左右为难、觉得不知所措、觉得被抛弃、觉得被忽略、觉得被拒绝、觉得被利用、觉得被威胁、觉得被出卖、觉得无助、觉得无辜、觉得无能为力...)」

    5.「珍,见你这个样子,你一定很想念你妈,是不是呢?」

    6.「看来你都赶得几急,亦觉得几困难,而且好像几羡慕我,因为看来我做得到。」

    7.「你觉得爸爸妈妈偏心爱妹妹,不爱你,是吗?」

    8.「志强,是的!我们遇到少许风浪就很容易惊怕起来,要全然信靠天主,的确不是一下子就学会。或许我们可以...」

    9.「我知道(或我看得出来,)对你来说祈祷并不容易。说真的,有时我跟天主也没有话说。」

    10.「欣欣,如果我身处在你的情况中(或如果我是系你),我都会好像你一样想死。...」(也许我不赞成人自寻短见,但这句说话没给对方作任何对与错、符不符合信仰等判断)

    11.「你一定是觉得这碗中药很苦,不想喝了。(先接纳他的感受)但是,现在你有病,喝了它才会痊愈。你忍耐一点吧!」(这是认同感受,但不认同事情)

    6.以同理心响应之后,如果仍想给他提供意见,便先要问他说:「我有些建议,不知可不可以跟你说呢?」或「我对你这件事,有一些看法,想跟你分享,不知现在适不适合说出来呢?」若当事人表示可以,那么,基本上无论你所分享的是忠告、建议、解释,都可以说出来,若他表示不可以,则(此刻)千万不要说。

    7.同理心是好的,不过,我们并非每时每刻都要用它,实在「每时每刻用同理心」是很难的,也未必需要这样做,所以,别要求学过同理心的朋友经常用它来回应你。一般来说,大家闲话家常时,你给了忠告、解释云云也没多大问题,有时,若搞笑地响应,虽然当中夹杂些忠告、解释等,人们都能接受;但是,若对方作出较深度的、或较有感受的分享时,你最好就用同理心了;亦有些人对别人的说话较为敏感,容易受伤,较需要别人的明白和接纳,你与他们相处时,也得多用同理心。

    8.顺道一提,若在医治祈祷(或代祷)的场合里,当事人(被覆手者)都已经接受人们为他祈祷,我们用了同理心之后,可以问他想不想别人给他祈祷,或邀请他向主祈祷,例句:「国明,听你这么说,你都很辛苦呀!」(用了同理心,对方可能也点头同意)接着便说:「你想不想我们为你祈祷?」或「不如我们现在就为你祈祷,求主帮助你,好吗?」或「不如我们现在就将这一切交托给天主,求祂医治你,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