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母敬礼正文三
    圣母敬礼正文三

    4圣母敬礼的神学原则

    敬礼在信友生活中,自古以来极受重视,因此教会当局肩负监督之责。敬礼的对象是天朝神圣,或救恩史中的奥迹,但一切敬礼的重点常指向天主圣三。敬礼的构成要素除了信仰之教义部分,也包含信仰之情感部分。二者构成个别的敬礼,并流行于普世教会或地方教会之中,教义有其基础,并指导敬礼,但情感应时加调整,不致泛滥为情感主义甚至流入迷信。[1]

    4.1圣母敬礼的整体对象

    圣母在救恩计划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她与天主圣三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她也成为教会的母亲和教会的典型,这一切都反映在圣母敬礼中,此部分将以三个片段来说明:一、圣母敬礼与救恩史、二、圣母敬礼与天主圣三、三、圣母敬礼与教会。[2]

    4.1.1圣母敬礼与救恩史

    “愿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的天主和父受赞美,他在天上,在基督内,以各种属神的祝福,祝福了我们”(弗1:3)。这几句话启示了天父的永恒计划,即祂在基督内的救赎计划。这普世的计划包括所有依天主的肖像而造生的人:男人和女人(创1:26)。犹如所有的人都包括在天主“在起初”的创造工程中一样,大家也都自起初就包括在天主的救恩计划中,此救恩在“时期一满”在基督最后来临时要被完全启示出来。[3]

    基督的来临完全把天主的永恒救恩计划启示给了我们,此计划是从永远就与基督相连的(罗3:24,迦3:13,哥1:12—14,格后5:18—19)。此计划包括了天主“自起初”所创造的一切,但特别为那“女人”——圣母玛利亚保留特殊地位,她是父将救恩工作托付于祂者的母亲。[4]

    “他的倩影在上主于我们原祖违命后所做的预许里已有兆可寻。同样的,她就是那要怀孕生子的童贞女,她生一子名叫厄玛努耳。”(LG55)

    根据圣母在救恩史中的地位,圣母敬礼在教会历史理所当然的显得特殊。

    4.1.2圣母敬礼与天主圣三

    救恩史是天主圣三与人类相遇并交往的过程。此过程是在人类历史中,并在天主父所派遣的祂的唯一子与圣神内进行并完成的。救恩是父借着子在圣神内的自我通传,那么,“充满恩宠者”的圣母与天主圣三自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1987年教宗若望保禄二世所颁布的《救主之母》通谕中在论到“基督奥迹中的玛利亚”时,把新约中有关降生成人的天主圣子耶稣基督与圣母相处的每一时刻,都详细的加以注解:“在天使报喜的事件中,在圣母访亲的事件中,在献耶稣于圣殿的记述中,在圣家逃往埃及的事件中,在纳匝肋的隐居,在加纳婚宴的事件中,在耶稣关于谁是祂的真亲属的答复中,圣母侍立于耶稣的十字架下的时刻……等等。”[5]

    因此在表现圣母敬礼时,要特别强调基督论的一面,这也合乎现时代特别注重“基督问题”的时代精神。同样在圣母敬礼中也应反映出天主的计划,这样可使圣母敬礼更坚强,而且也使之成为完全认识天主子的有效工具,同时也可以增加对于基督的崇敬,因为按照教会现在一再以权威重新强调的永久意旨,“给予婢女的,也与上主有关;给予母亲的,也归还于圣子;献给母后的卑微敬意也成为归于国王的荣耀。”[6]

    在论到关于圣母敬礼的基督论的一面时,也应加入我们信仰的第一件重要事实:即圣神的工作。在教宗保禄六世于1974年2月2日所颁布的《敬礼圣母》的劝谕中几乎把圣母一生所有重要时刻都与天主圣神的圣化工作相连。玛利亚的无染原罪、玛利亚童贞生育的行为、玛利亚为圣神的宫殿、圣母圣心的信望爱、圣母侍立在十字架下受苦的毅力、在玛利亚的谢主曲中、五旬节在晚餐厅的祈祷中,[7]都是天主圣神在圣母身上出现的时刻。同样地,我们也可说“敬礼圣母也是敬礼常常庇荫圣母的天主圣神”。[8]

    梵二大公会议称圣母为“圣父特别宠爱的女儿”,(LG53)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在他的《救主之母》通谕中说:“圣母从受孕伊始就属于基督,分享得救恩和圣化的恩宠,并分享那始于永生天父‘爱子’的爱,圣子经由降生而成了她自己的儿子”。[9]如果一切敬礼是因主耶稣基督在圣神内归于父的话,那么圣母敬礼更将明显地归于圣父了。

    4.1.3圣母敬礼与教会

    在若望保禄二世于1987年3月25日所颁布的《救主之母》通谕的第二部分“在旅途教会中心的天主之母”中把圣母在教会信仰旅程中的临在自五旬节在晚餐厅圣神降临,教会正式诞生那一刻,直到今天都细腻地指点出来。在通谕的第三部分“圣母中保”中把圣母玛利亚为教会之母和教会的典型的职务解释清楚,而这一切都与圣母敬礼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明确地决定圣母敬礼在教会所有的敬礼中的特殊意义,因为她是母亲,她是耶稣的母亲,也是教会的母亲,因此从一开始“教会经由耶稣而注视圣母,就像教会经由圣母而注视耶稣”一样。[10]再者,敬礼也应与生活相结合,如此,圣母敬礼要求教会的灵修生活以圣母为标准、为典范、为楷模。最后,圣母继续不断的临在于旅途中的教会,而对于圣母的敬礼,就是偕同圣母一起参与基督的逾越奥迹,并在圣神内归向父。[11]

    根据以上圣母敬礼与救恩史、与天主圣三、与教会三节所述,显示出圣母敬礼的广、宽、高、深,这是在救恩史中的旅途教会的敬礼,使它依赖圣母,在信仰旅程中实践基督复活的逾越奥迹;使它效法圣母而以“谢主曲”的精神成为救恩的圣事。[12]

    4.2圣母敬礼的特点

    传统神学为表达圣母敬礼的特色,提出新的名词“玛利亚——天主之母,充满恩宠者”,她堪受一切特殊敬礼,在敬礼的本质上稍逊于对天主的崇拜,但高于对天使圣人的敬礼,我们称之为“超级敬礼”。梵二并未使用这个名词,但也承认圣母应受到“特别敬礼”,并具有“绝无仅有的特征”。但这种特别的敬礼又和对天主圣三的钦崇礼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圣母敬礼特别能促进认识、爱慕、光荣基督,因为一切都是为祂而存在,天主圣父乐意使充分的圆满住在祂内(LG66)。总之,由于圣母在救恩史中的特殊位置,以及她与天主圣三的密切关系,和她为教会之母和教会典型的职务,圣母敬礼理当视为对最完美的受造物和最完美的被救赎者的特殊敬礼。对于这个敬礼,我们应遵循梵二大公会议的指示,避免一切虚妄的夸大和心地的狭隘(LG67)。教会对于圣母敬礼应当是“独特的”,而非以量度来衡量,更应凸显出圣母的品质、德性、身份及职务。

    4.3现代圣母敬礼应有的重要性

    教会敬礼应和礼仪一样适合于不同的时代,配合当地的文化,为此教会的敬礼应随时代和文化的进步而不断地革新。因此敬礼的结构、经文与象征、歌唱与诵祷都需表达出个性,为能加深祈祷,推动灵修,甚至培育信友团体。在教宗保禄六世所颁布的《敬礼圣母》的劝谕中,指出了敬礼圣母的四大标准:一、从圣经方面、二、从礼仪方面、三、从“合一”方面、四、“合乎女性”方面[13]、本文也将跟随这四个方面,并从教会的本质——福传关怀——一併进行论述。最后,并指出一些应当避免的错误。

    4.3.1有关圣经方面

    现代的信友纷纷拿起手中的圣经,并希望能从圣经中得到自己灵性生命所需的生命之粮,而且在信友的敬礼中,都有一种普遍需要,即任何一种崇拜都应有圣经的出处,以圣经作为其基础,并作为基本的祈祷手册。教会也鼓励信友,多读圣经,学习耶稣基督的高超的知识,并从中得到真正的启示及无可比拟的榜样。当然,敬礼圣母也不能脱离信友敬礼的普遍趋势,因此神圣礼仪应当充满天主的圣言,祈祷也当伴随着圣经阅读。

    事实上,圣母敬礼的整体对象包括了天主的救恩计划,圣母与天主圣三的密切关系,以及圣母在教会中的职务,因此大量的从圣经中汲取丰富的资源,祷词和圣歌尽可取自圣经。“这也将保证,信友在敬礼上智之座时,也得到天主圣言的光照,并且依照降凡的智慧的热诚而生活。”[14]

    4.3.2从礼仪方面

    “礼仪是信友以生活表达基督的奥迹,和真教会的纯正本质并昭示给他人”(SC2)。礼仪也被视为基督司祭及圣化者职务的施行和实现。它动态地临现于礼仪庆典中,以大司祭的职务借着教会向天父所作的崇拜及圣化人类。至于敬礼则是教会仿效礼仪而为天主子民所提供的宗教性的虔诚行动。二者固有区别但也当极力配合。“这些敬礼应依照各礼仪季节与圣礼仪相配合。它们从礼仪中得到启示,而且因为它的高尚,使得教民都转向它。”[15]虽然这是一项明智而清楚的章程,但实施起来却也并非易事,特别是有关于敬礼圣母的事,因为对正式的表达圣母敬礼方面特别繁复。这就需要各个地方教会团体领袖的努力,及牧灵的敏感,而对于信友方面来说,应愿意接纳这些准则以及从信友崇拜真正的性质中所推演出的观念。因此,信友崇拜的真正本质发生改变或变得晦暗时,需要对长期以来所坚持的一些习惯进行或多或少的改变。

    关于这方面,在实际的牧灵工作中,有两种使梵二会议所颁布的章程失效的态度。首先,一些人士反对教会训导当局正式推荐的所有热心敬礼,并把它们全部删除,如此将使信友的祈祷生活产生某种真空。这些人士忘掉了大公会议的教导,热心敬礼要与礼仪相配合,而非除掉它。再者,有些人士不分辨礼仪与牧灵规范,任凭敬礼泛滥,甚至将热心功课加入到教会最崇高的礼仪——感恩祭中,这使得基督的礼仪失掉了其高峰的意义,而成为举行热心敬礼的机会。如此,处在这两种极端下的人,应努力从大公会议所规定的规则中得到指示,即热心功课应与礼仪和谐而不可与之相混淆。至于明智的牧灵行为则是一方面应指出并强调礼仪行为的特性,另一方面也要增强热心功课的价值,以便使之适合教会内各团体的需要,并使之有助于礼仪。[16]

    4.3.3从合一方面

    在基督宗教中,并非所有的非天主教信友的基督信徒在有关圣母的教义方面与天主教不合,即使与天主教在那些关于圣母的教义上不合的其它派别对于圣母并非丝毫没有特殊的敬意。例如:天主教信友热心恭敬圣母,并宣布她为“教友的希望”,是与东正教会的弟兄相联合,因为在他们的教会中,圣母敬礼表现在优美的韵律及坚强的信理上。在与英国教会方面天主教会则与其联合一起,因为他们教会中的古典神学家们,早已注意到圣母敬礼的圣经基础,而现代的神学家们也在日渐推崇玛利亚在信友生活中的地位的重要性。天主教信友也与基督新教的弟兄们联合一起,因为他们十分热爱圣经,而根据圣经自然也敬爱耶稣的母亲。[17]

    天主教会敬礼圣母的教理基础,未被许多基督教派所接受,这是合一途径中的障碍,不过“既然同样的至高者的能力庇荫纳匝肋的贞女,而且今日仍然是同样的能力在大公运动中工作着,并使它发挥效力,那么我们该满怀信心和希望,这位天主曾在她身上行了大事的婢女渐渐得不但不是基督信仰的人“合一”的阻碍,反而是走上“合一”路途的联络点”。[18]使我们分离的弟兄们更明了玛利亚在基督奥迹与教会奥迹中的地位。身为天主教会的信友,敬礼基督之母及信友之母,应常常恳求圣母转求她的圣子基督,使所有因天主圣三之名而受洗的人,联合在天主的唯一子民中,使基督的门徒们重新获得信仰的完全共融。但是天主教会在大公合一的新时代中的愿望是,不但不抹杀圣母敬礼的唯一性,同时也要十分慎重避免过激,免得使其他基督教的弟兄对于天主教会的真正道理发生误解,同样教会也希望,任何违反天主教会正确作法的敬礼,均予以取缔。[19]

    4.3.4合乎女性

    圣母敬礼是以耶稣的母亲为对象,但依循降生之律,圣母如同基督生活在具体时空中,必须接受时代与环境的具体文化与生活方式,由于当时的文化与生活方式为今日的我们来说并不理想,甚至含有若干不合人性之因素,致使有些人对于圣母敬礼不感兴趣。但今日我们跟随耶稣基督,并非指祂当时社会的生活方式,而是祂的福音精神。同样的,我们敬礼圣母也并非指两千年前犹太妇女在时空中的生活方式,而是圣母作为贞女之纯洁与献身,作为母亲的爱情与牺牲,作为基督“门徒”的忠诚与勇敢,这一切浓缩为圣母的精神或心灵。因此如果有人认为圣母的生活方式与现代人不合,而以为敬礼圣母是多此一举的,落伍的,那么他是犯了不必要的错误。[20]

    为了避免对于圣母的误解,教宗保禄六世要求要以圣经与人类学为根据,即以人类学的观念及问题与福音中表现的圣母互相比较,去发现圣母作为妇女而不失尊严,因为她与天主交谈,不只在于解决偶发性事件,而对于世界性的重要问题——圣言降生,予以积极的及负责的同意;作为贞女,她并不鄙视和唾弃婚姻地位的任何价值,而是一种完全献身于天主爱心的勇敢和选择;作为母亲及家庭妇女,她并不是胆小怕事,唯唯诺诺,或虔诚的使人憎恶的妇女,相反,她是一位毫不犹疑地要求天主,为贫苦及受压迫者伸冤,把有权势者从高座上推下来的妇女。现代妇女积极于争取团体事务的决定能力,并在内心怀着喜乐之情,景仰圣母,无不视圣母为现代男女所期待的明镜。因为她们从这位出身于主的贫苦谦卑人中的玛利亚身上,看出了一位饱经贫苦、战斗及流亡之苦的勇毅的妇女。而且玛利亚不只是一位只关心她的圣子的母亲,也是一位协助加强使徒团体对于基督信徒,并在基督的十字架下成为全世界之母的妇女。她也给人们树立了一个作基督徒的楷模:即,一方面建设暂时的世界,同时欣勤地迈向天主及永久的世界;同时她也为解放被压迫者的正义及救助需要者的爱德而工作,并为在人心中,建起基督的爱作积极的见证人。[21]

    4.3.5福传关怀

    教会的敬礼一如教会礼仪一样,都必须顾及教会的使命——福传。尤其是在面对其当地的文化与风土人情时,使人们对圣母的真实生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说明敬礼圣母的理由,消除外人对敬礼圣母的误解,以为天主教会是“玛利亚教”的印象。其实圣母敬礼在今天的世界也体现出天主教会尊重女性的立场,圣母玛利亚并非一位被动的、懦弱的、向现实低头的母亲,她积极地参与基督的救世工程,为贫苦及受压迫的人伸冤,投身于解放被压迫者的正义,及救助需要者的爱德的工作中的伟大女性,并鼓励信友效法她跟随耶稣。[22]

    如果天主教会在中国的敬礼圣母中,“能同时彰显她对自己对天主圣三的崇敬,以及服从圣父的旨意,接受降生成人的耶稣基督,那将正确地宣扬玛利亚的角色”。[23]

    最后,我们不得不承认,不论在历史中,或在今天,由于敬礼的情感部分能越过信仰的教理及历史的真实而产生某些偏差。[24]这种现象在我们周围也存在着,例如:过分夸大的提高圣母,犹似女神,给人造成天主教为“玛利亚教”的错觉;再者,在举行感恩祭的礼仪中,有信友到圣母像前喃喃有词,或在礼仪中诵念玫瑰经;或以一种没有内容的事件性的狂热,而与福音所要求的,持久的及实际行动的精神背道而驰,这对圣母敬礼有害无益,纠正这样的错误及偏差,将使圣母敬礼更有力及更正统化。我们也应遵循梵二大公会议的教导,避免敬礼中歪曲道理的内容及形式的过分夸大,及贬低圣母的表现和任务的人的心胸狭小的态度。

    结论

    以上我们对于圣母敬礼的由来及发展做了一个简单的了解,教会对于圣母敬礼也给了信友们一些指导,以避免使圣母敬礼导入任何的偏差或使圣母敬礼陷入迷信。教会敬礼圣母是教友崇拜的一部分,这敬礼是深深的建基于启示的圣言上,并且也有教理基础。它是基于玛利亚的身份,即天主之母、圣父爱女、圣神宫殿,也正因天主所赏赐的这些特恩,使她远超过一切受造之物。同时,对于圣母的敬礼也是基于她在基督救赎工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敬礼圣母还可以使人忆起她在天主子民中的使命及特殊地位,即她是信徒的模范及众信友之母,而且还可以使人记起她现在在天上仍为耶稣在十字架上所托付于她的教会及教会的全体子民不停及有效的转求。对圣母的敬礼还可以使人记起玛利亚的光荣,而且也使我们全人类分享她的光荣,因为玛利亚也是人类中的一员,她是天主最完美的受造物,毫无任何瑕疵。事实上,我们对于圣母敬礼的最后的最根本的理由便是钦崇及赞美天主那不可测量及自由的圣意,因为天主是爱,祂依照祂那爱人的计划完成一切。因此圣母敬礼的最终目标是对造物主天主的崇拜。

    圣母敬礼在不同的时代也有着不同的敬礼方式,同样在不同的国家根据其不同的风土人情对圣母玛利亚的敬礼方式也不尽相同,这也就使得对圣母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敬礼形式,也使得圣母敬礼更加的多元化,并更具有活力。但同时各种圣母敬礼的形式都应遵守教会对圣母敬礼所给予的一些原则与指导,以避免使得圣母敬礼有过份的虚妄与夸大,并避免使圣母敬礼流于迷信和偏差。

    最后,圣母敬礼不是一种静态的理论,而是一种活的动态性的热心敬礼,并伴以祈祷与爱德的事工。因此我们要避免只注视那些空泛的理论,而要注目天主救恩计划中圣母玛利亚的特殊使命与职务,及她对天主话的绝对服从和对众人极大的爱情,因此,我们要全心身的投入到圣母的圣怀中,以她做我们的指引者,使我们每个人都能在体验到天主对我们的呼召时能够毅然决然的放下自我,如同圣母一样,对天主的旨意表示绝对的服从,使我们能够像圣母玛利亚那样回应天主说:“看,上主的仆人,愿照你的话成就于我吧”!(路1:38)

    附录

    附录一:

    圣母颂(InPraiseoftheVirginMother)

    圣伯尔纳多(St.BernardofClairvanx)撰

    如果你没有秋风浪打击,不要把眼转离这颗星(圣母)。

    如果诱惑的风浪升起,

    如果你被困恼的石头弄破——请看这颗星。

    如果你被骄傲、野心、仇敌的风浪打击时,请向圣母求助。

    如果忿怒、贪婪,或肉欲的引诱使你心苦恼,请向圣母求救。

    如果你被无数的罪恶所困,

    在你失望和困扰时,想一想圣母。在危险中,在心急中,在疑惑中,想一想圣母。

    让她的圣名不离开你的心和口。

    你会接受他的协助。

    不要停止跟随她的芳表……

    如果她扶持你,你不会趺倒。

    如果她保护你,你不必害怕。

    附录二:

    向佘山圣母诵

    教宗本笃十六世撰

    至圣童贞玛利亚,降生圣言之母,又是我们的母亲,您在佘山圣殿被尊称为“进教之佑”,整个在中国的教会满怀热爱瞻仰您,今天我们投奔您台前,求您护佑,请垂顾这天主子民,并以母亲的关怀带领他们,走上真理与仁爱的道路,使他们在任何境况下,都能成为促进全体人民和谐共处的酵素。

    您在纳匝肋顺从主旨,说了“是”,让永生天主子在您贞洁的母胎中取得肉躯,使救赎工程从此在历史中展开,您又恳挚地奉献自己协助这工程,让痛苦的利刃刺透您的心灵,直到最后的重要时刻,在加尔瓦略山上,十字架下,当您圣子牺牲自己,使世人获得生命时,你伫立在祂身旁。

    从那时开始,为一切在信仰中追随您圣子耶稣并跟着祂背十字架的人,您以一种崭新的形式,成了他们的母亲。希望之母,您在圣周六的黑暗中,仍怀着坚定不移的信心,迎接复活节的黎明,请将这分辨的能力赏给您的子女,使他们在任何处境中,即使是最黑暗的时刻,仍能见到天主亲临的标记。

    佘山圣母,请援助那些在日常劳苦中,仍继续相信、希望、和实践爱德的中国教友,使他们永不惧怕向世界宣讲耶稣,并在耶稣跟前为世界祈祷。您以塑像的形态,矗立于佘山圣殿顶,高举张开双臂的圣子,向世界展示祂对世人的深爱。请帮助天主教友常作这大爱的可信见证人,并使他们与教会的磐石伯多禄结合在一起。

    中国之母,亚洲之母,现在直到永远,请常为我们祈求。阿们。

    附录三:

    奉献中国于圣母诵

    刘钦明主教撰张雅各神父译

    吁玛利亚!天主之母,亦为我等之母,今将我等神形,我等能力,我等生命,我等言行,我等所有,并中华全国人民,以孝爱之真情,全献于尔至甘至爱之圣心,求尔为众司铎及传教者之母,使之皆以恒心热爱,广扬天主圣教。又求尔为教友之母,使之皆能日进于德,时见增广。并求尔为教外者之母,使之皆能出离暗冥,而得信德之光。

    恳求怜视中国亿兆人民,皆尔圣子圣血所赎,赖尔大功之转求,赐之同归耶稣圣心,以得生命圣德之源,而共成一牧一栈。

    进教之佑!为我等祈。

    玛利亚圣宠之后!为我等祈。

    在天中国之后!为我等祈。

    书籍:

    贝克、亚历山大、华奇著,李蕙英译,《丁道尔旧约圣经注释:俄巴底亚书、约拿书、弥迦书》,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99年9月。

    陈终道著,《小先知书讲义》上册,香港:天道书楼有限公司,1983年8月。

    邓继强著,《圣母庆节及其神学》上海:光启出版社,1998年12月。

    发尔沃著,杨成斌译,《圣神时代的黎明》,石家庄:河北信德室,2000年7月。

    傅和德著,《旧约诠释》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8月。

    河北信德室编辑,《天主教圣月》石家庄:河北信德室,1999年7月。

    莫德著,刘良淑译,《丁道尔旧约圣经注释:以赛亚书》,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2001年10月。

    “示”编辑委员会编著,《救恩史》,石家庄:河北信德室,1999年8月。

    思高圣经学会译,《信仰旅程之二:历史与先知》石家庄:河北信德室,1993年12月。

    神学丛书之十五,《圣母论》,上海:光启出版社,1991年9月。

    宋稚青编著,《中华圣母敬礼史话》台南:闻道出版社,2005年3月。

    田春波编著,《圣母学》,石家庄:天主教河北省神哲学院。

    天主教献县教区编辑,《献县教区——我们共同的家》,献县:天主教献县教区,2003年10月。

    王美秀、段琦、文庸、乐峰等著,《基督教史》,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5月。

    信德室汇集,《玫瑰经荟萃》,石家庄:河北信德室,2000年10月。

    香港教区圣母年筹委会及教区礼仪委员会编著,《敬礼圣母汇编》,香港:香港教区圣母年筹备委员会,1987年12月。

    伊婉尔著,尧若译,《圣女加大利纳拉布莱》,石家庄:河北信德室,1998年12月。

    张春申著,《救主耶稣的母亲——圣母论》,台北:光启文化事业出版,2002年9月。

    期刊:

    穆宏志著,“新约中的圣母”,《神学论集》,第78期,第469——495页,台北:光启出版社,1989年1月。

    姚景星著,“上海朝圣地——佘山圣殿简史”,《神思》,第77期,第44——48页,香港:思维出版社,2008年5月

    岳云峰著,“敬礼圣母的历史发展”,《神学论集》,第78期,第497——520页,台北:光启出版社,1989年1月。

    邹保禄著,“圣母敬礼的演变——为庆祝圣母年而作”,《神学论集》,第73期,第457——466页,台北:光启出版社,1987年10月。

    张春申著,“圣母敬礼的神学原则”,《神学论集》,第78期,第553——561页,台北:光启出版社,1989年1月。

    张春申著,“圣母论在梵二后的动向”,《神学论集》,第122期,第471——478页,台北:光启出版社,2000年1月——

    [1]参张春申著,《救主耶稣的母亲——圣母论》,第99页。

    [2]参张春申著,“圣母敬礼的神学原则”,《神学论集》,第78期,第553——554页。

    [3]若望保禄二世著,《人类救主》通谕,第7号。

    [4]参若望保禄二世著,《人类救主》通谕,第7号。《救主耶稣的母亲——圣母论》,第100页。

    [5]若望保禄二世著,《救主之母》通谕,第8—24号。

    [6]《敬礼圣母》劝谕,第25号。张春申著,“圣母敬礼的神学原则”,《神学论集》,第78期,第554—555页。

    [7]《敬礼圣母》劝谕,第26、27号。

    [8]《救主耶稣的母亲——圣母论》,第101页。

    [9]《救主之母》通谕,第10号。

    [10]《救主之母》通谕,第26号。

    [11]张春申著,“圣母敬礼的神学原则”,《神学论集》,第78期,第555页。

    [12]同上,第555页。

    [13]张春申著,“圣母敬礼的神学原则”,《神学论集》,第78期,第558页。

    [14]同上,第557页。《敬礼圣母》劝谕,第30号。

    [15]《敬礼圣母》劝谕,第31号。

    [16]同上,第31号。

    [17]同上,第32号。

    [18]同上,第33号。

    [19]参张春申著,“圣母敬礼的神学原则”,《神学论集》,第78期,第558页。

    [20]同上第558—559页。

    [21]同上,第558—559页。《敬礼圣母》劝谕,第37号。

    [22]《救主耶稣的母亲——圣母论》,第105页。

    [23]同上,第105—106页。

    [24]同上,第10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