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划 尼罗河(Nile River, Nilus)
    尼罗河的「尼罗」二字,导源于希腊文「Neilos」,拉丁文译作「Nilus」,遂有今日尼罗之称。古埃及人称H'P或Hapi,即尼罗河神之名(见下),今阿剌伯人称为「Ennil」,今日的埃及人,也有称为「ElBahr」,即「这海」之意(参阅鸿3:8;希伯来(人))。

    《圣经》上只在《拉丁通行本》一次用了尼罗这一名称,即依23:3。希伯来文有数处称为「Shihor」,如依23:3;耶2:18。而耶2:18,圣热罗尼莫则译作「混水」(Aquaturbida)。希伯来文通常称尼罗为「Yeor」,不过Yeor这一名称,通常指尼罗河外,而也广义地有「大河」之意,因而这一名词也曾用来指底格里斯及幼发拉的河(如达12:5-7)。此外,若这名词用为复数,即Yeorim,则泛指尼罗河及其支流(如列下19:24;咏78:44;依7:18;19:6;37:25;则29:3,9)。

    此外,《圣经》上也多次明说:埃及的河,如创15:18;依18:2;19:5。尼罗河为世界上最长的大河,全长由最远的发源地至地中海。约为四千○五十哩。发源于非洲中部坦干伊喀湖东四十哩处,一个名叫拉味龙加(Lavironga或称Nyavaronga)之尽端,由那里然后汇集坦干伊喀西北群山之河流,而流入维多利亚湖里(海拔为三.七一五尺)。然后由维多利亚湖流出经乌干达与由厄得瓦湖(EdwardLake)及亚耳贝湖(AlbertLake)流出的水合为亚耳贝尼罗,后经苏丹南部北流形成一片沼泽地带,名为山地尼罗河(Bahrel-Jebel)。在该处大部水量因蒸发而消失之后,又往下流,直至加尔通处(Khartum),蓝色尼罗与白色尼罗相汇合而为一。白色尼罗即由上述之源流而来,称为白色尼罗河,由于水呈石灰色;而蓝色尼罗则由厄提约丕雅西部群山中之河流汇集而流至加尔通,称为蓝色尼罗,由于水色青蓝。之后由加尔通,形成一「S」字形,而成为狭义的尼罗河,直到阿算(Aswan)或希腊文称厄肋番廷(Elephantine)。

    此一区域即旧时所称为努比亚地区(Nubia),中间共有六个大水闸:第一个即在阿算(Aswan),第二个在哈耳法谷(Wadihalfa),第三个在德耳哥(Delgo),第四个在默洛委(Merowe),也即《圣经》内所提及的雇士(依11:11;20:3-5;则30:4,9;鸿3:9;耶46:9;依18:1;45:14;咏68:32)的首都,第五个在阿特巴辣(Atbara),第六个在加尔通。由阿算直到地中海,实可称为真正造福埃及的尼罗河。由阿算直到地中海,全长约六百哩,不只是埃及的财富源泉,而且可说是埃及的生命所系,它不止因每年河水的泛滥(由六月中到八月底九月初)使土地肥沃,而且河水可供灌溉,若运用适当,一年可获得不祇一次的收成(埃及在阿算藉苏联的经援已经修筑一更大的水坝,这样使尼罗河的水更能充分利用为溉灌)。此外,尚能供小型船只航行,是以为埃及的商业,交通也有莫大的利益。末后经诺夫,也称门非斯,即今开罗附近,形成一三角形——即希腊文之△字,因而该区按该希腊字名叫德耳达(Delta),而注入海。旧时原分七个支流而流入海,后因河沙淤塞,今只剩下两个:即亚历山大里亚城东之洛色达(Rosetta)及赛得港(Portsaid)西边的达米厄达(Damietta)。

    古埃及人以为尼罗河乃哈丕神的所赐,是以在城中建有哈丕神庙、至该庙进香顶礼者,终年不绝。由《圣经》上的观点来说,以民与尼罗河发生关系,最早可追溯至古圣若瑟以及梅瑟的史迹(见创41;出:1-8)。之后先知们多次提及埃及,因而也就提及尼罗河(见依19:7;23:3;耶46:7,8;则29:9;亚8:8;匝10:11;鸿3:8)。末后,以民以巴力斯坦南部的理想境界,即尼罗河末段之德耳达地区,《圣经》上称为埃及河或埃及小河(创15:18;户34:5;苏15:4,47;列上8:65;列下24:7;依27:12;则47:19;48:28),也即今日之赫黎斯平原,即由迦萨至苏彝士运河三分之一的一段路程。

    见埃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