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划 纳匝肋 [纳匝肋人](Nazareth)
    纳匝肋[纳匝肋人](Nazareth[ofNazareth,Nazarenus])

    城名,意谓「花开争艳」,这很可能是由于它周围的山坡田地,满布美丽的野花而得名,现今它的阿剌伯名亦证实此说。它虽然被称为城市,但实际上只是加里肋亚省的一个小村,平平无闻,《旧约》上从未道及过它的名字,甚至在《新约》时代,它也只是一座毫不受人重视的小村(若1:46)。但它之所以举世闻名,完全是由于圣母玛利亚在这个小村中,领受了天使的报告,完成了天主圣子降孕成人的奥迹(路1:26;2:4)。圣家自埃及归来后,定居于此(玛2:23)。耶稣三十年之久,在此度过了他隐居的生活(路2:51;见玛21:11;路4:16;若1:46;宗10:38),耶稣由此地开始了他的传教生活(玛4:13-16),但不见容于本城(玛13:54-58)。

    基于上述理由,耶稣被称为「纳匝肋人」(玛2:23;26:69,71;谷1:24;10:47;14:67;16:6;路4:34;18:37;24:19;若18:5,7;19:19),他建立的教会被称为「纳匝肋教派」(宗24:5)。(见「纳匝肋人」)。

    纳匝肋在现今海法(古名约培,见宗10:8)之东三十七公里,距加里肋亚湖之西约二十二公里,周围环山,风景优美。考古学家曾数度考掘此地,其中以方济会士巴加提(B.Bagatti)神父的功绩为最。考究的结果证实:此地在公元前九○○年,即已是一座小农村,发现有贮藏五谷、葡萄、橄榄油的地下室、水井、磨石及简陋的居室,公元四世纪初,曾于圣母领报的地方,建有一座圣堂,被阿剌伯人所破坏。天主教人士重于一七三○年再建圣堂于原址。一九五五年,因此圣堂已破旧不堪,方济会士将之拆除,另外建筑了富丽堂皇伟大壮观的「圣母领报大殿」于同一地基之上,乘拆除旧堂之便,巴加提神父重新在圣堂地基周围挖掘考究,使第四世纪的大堂旧址出土,并证实了数次圣堂的修建地基,就是原来圣母的家居(路1:28)。

    在纳匝肋之南二公里处,有一个名卡夫匝(G.el-Qafzah)的山头,高三百公尺,相传这就是当时纳匝肋人,想谋杀耶稣的山崖(路4:29)。但巴加提却主张这个崖不应距离村庄如此之远,而是就在现今大殿近处的十公尺高的一个山坡,而当时的村庄就建筑在这山坡之上。至于耶稣进入的那座会堂(路4:16),早已无迹可寻,所有者大都是在十字军东征之后的建筑,这一点仍待考古学者们的努力。

    在《福音》上耶稣多次被称为「纳匝肋人」(玛2:23;29:69,71;谷1:24;10:47;14:67;16:6;路4:34;18:37;24:19;若18:5,7;19:19)。保禄则被称为「纳匝肋教派的魁首」(宗24:5);但自从「基督徒」之名,在安提约基雅首被利用广传之后(宗11:26),「纳匝肋教派」之称,已完全消迹。无疑的,「纳匝肋人」及「纳匝肋教派」,皆直接与纳匝肋城有关,前者是由于耶稣生长、隐居于纳匝肋三十年之久,后者是指耶稣的门徒而言。

    至于玛2:23所言:「如此应验了先知们所说的话:他将称为纳匝肋人」,好似直接与《旧约》的预言有关,但若细查《旧约》,却没有这样的话,故此学者们多作下列不同的解释:

    1. 依11:1指默西亚为「嫩芽」,而「嫩芽」与纳匝肋在希伯来文字源学上相同,故得名。

    2. 纳匝肋与「纳齐尔」(纳齐尔条)同,「纳齐尔」之意,是「祝圣与天主的人」,此名耶稣当之无愧,但二者之关连,却没有科学上的依据及证明。

    3. 广意的解释,即是如同纳匝肋是一座平平无闻,且受人轻视的小村;同样耶稣按照「上主的仆人」的预言(依49;50;52),也竟是被人轻视的人物。

    上述不同的解释,恐都不能使人满意;我们应注意的是:《玛》的文件有不少地方是与犹太经师们的解经方式很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