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不同群体的死亡教育
    现今绝大部份的临终过程是发生在医疗机构中间,已经不像古代大部份是发

    生在家里。民间习俗要在家里断气,不然会变成孤魂野鬼。因此常在剩最后一口气时,压着呼吸球回家,在家里把管子拔掉。前面所有的临终过程却在医院,所以绝大部份医护人员都会接触到死亡。

    (一).医护人员的死亡教育:有下列五项要点:

    (1)领悟医学的极限:

    医学并不能使人长生不死,死亡也并非医学的失败。

    (2)从自身的参考架构来领悟死亡:

    学生写遗嘱,希望他们从自身的参考架构,领悟死亡,反省死亡,从他死、

    你死到我死的经验反省生命,领悟死亡。

    (3)认知如何照顾临终病人与家属:

    我们必须增进知识与技术来照顾好临终病患及其家属。

    (

    4)澄清面对遗体的态度:

    由医护人员面对遗体的态度,可以看出他们对生命、对人及对死亡的态度。

    作遗体护理时,我们应该把他当活人看待,跟他讲话,引导家属在旁边跟他告别,讲安慰的话,比如孩子对爸爸说:爸爸你是一个好爸爸,我们以你为荣,我们永远记得你,永远爱你,你的一生很有意义等等。因听觉是最后消失的。有一位肺癌病人,他临终时,因肋膜积水,而插了一条胸管引流积水。病人去世后拔掉胸管,流出许多水,请住院医师来缝合胸管拔除后的洞口。医师在缝合时,看到护理长在旁边清洗遗体并跟遗体说:「伯伯,我帮你脸擦干净,迭你上路」。医生听了好感动,他也就开始说:「伯伯,我要把你的伤口缝起来,对不起喔!如果你感觉痛的话,忍耐一下,两针就好,现在缝第一针,现在缝第二针⋯」。这个病人的太太跟儿子本来在旁边哭,看到他们二个人的态度也就一起跟父亲讲话及告别。二个礼拜之后,丧事办完了,妈妈带着儿子回来道谢,

    特别指明感谢护理长和那位住院医师,说他们永远无法忘记,在先生去逝时,旁边的人士怎样对待遗体,这是以前的医学及护理教育里所欠缺的一环,但却是很重要的。希望医学及护理院校能从对待遗体的态度教育着手,一起来尊重生命。

    (5)借着认识死亡更重视以「人」为本位的医学:

    人是什幺?生命为何?借着认识死亡更重视以人为本位的医学,是我认为医

    学教育里非常重要的课题。

    (二).病人的死亡教育:有下列四项要点:

    (1)借着同理心,使病人不至感觉孤独无依,幽谷伴行,陪伴他、关心他、爱他,你才可以教育他,教育并不是「说教式」的,而是借着关怀,陪他成长。

    (2)借着症状缓解使病人不至痛苦,而可致力于灵性的成长。如果身体上有

    痛苦,或整天呕吐、痛,根本没有办法提升到灵性的层面。他所有的注意力及精神,都放在身体的痛苦上。所以我们今天的安宁照顾为什幺首先要缓解他的症状,因为若症状不缓解,病人根本没有办法好好准备他的死亡。缓解痛苦以后,就能慢慢借着各种治疗,像:意义治疗法、怀旧治疗法、宗教咨询等协助他灵性成长,准备死亡。

    (3)发现和体验生命的意义:唯有活得丰富,体会生命意义时,才能坦然迎

    接死亡。

    (4)认知生命的终极意义与出路:此时牵涉到宗教信仰,只有正信的宗教,

    才能使人获致平安。

    (三)对病人家属的生死教育,有下列三项要点:

    (1)爱结与依恋的松弛与转换:家属为什幺会哀伤呢?就是因为有爱结,这

    是英国相当有名的学者提出的哀伤理论。「爱结」就像二只手握在一起,一只手失落了,另一只手就会感到哀伤及空虚。如夫妻感情很好,结婚多年,其中有一位去世,另外一位很容易生病,二年之内去世的或然率也会高过这个年龄层的一般比率。所以家属的生死教育是对爱结的松弛与转换,他可以去握另一只手,另外一只手并不一定是人,也可以将爱与精力投注「转换」到其它的理想与事、物上面。

    (2)困着更领悟生命,而将生命做更好的利用:

    家里有一个所爱的亲人去世了,他不但不悲观消极,反而因着死亡让他更参

    透,领悟生命,更好的过每一天,也借着这样的机会他可以净化价值观。

    (3)净化价值观:

    借着死亡的启示而净化生命中何为重要,何者不重要的价值次序。

    (四)一般民众的生死教育:

    (1)死亡准备:

    在今天这样意外频传的时代,实际上每个人平时就应做好死亡准备。死亡准

    备分为物质与精神贰个层面:

    物质准备:预立遗嘱、预立委托人、交代丧葬、遗物、遗言等。平时就做好

    这些准备,心里会坦然无惧,万一碰到真的死亡来临,家人也不至于慌乱了。

    精神准备:发展心理学家Erikson认为,人成长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即为

    「统整」。若一个人到老,或即将死亡时,回头一看,感到过去生命毫无意义,白活了,一片混乱与失望,这是人生最大的悲剧。因此,对死亡的精神准备,就是要对生命的重新评量与统整,以使对生命满怀满足。

    (2)人生观、价值观之反省及确立生死教育其实就是完整的人格教育,反省及确立自己的人生观及价值观,才能丰富生命内涵,超越死亡的腐朽。

    (3)面对拥有及失落的态度与处理

    人生中的失落就像是许多的「小死亡」,如何处理这些「小死亡」将为将来

    面对真正死亡的态度奠基。好的生死教育是从学习面对拥有及失落的态度与处理着手。

    (4)丧葬习俗与文化的建立

    从丧葬习俗可看出一个文化对死亡的态度。台湾社会的丧葬习俗最混乱,没

    有礼仪规则,随葬仪社摆布。有些人甚至标新立异,在丧车上跳脱衣舞,在葬礼中播放录像带,不伦不类。导正丧葬礼仪的正规化,庄严肃穆,是社会民间及政府该注意的时候了。

    (5)死后世界的信念:

    死后世界的信念,是属于宗教的领域。医学、心理学都无法给我们一个死后

    世界的信念。傅伟勋教授的著作〔生命的尊严与死亡的尊严〕言及构成宗教的十大要素:1.「开创人格:像基督宗教的开创人格是耶稣基督,佛教的开创人格是释迦摩尼。2.基本的圣典:基督宗教有圣经,佛教有佛经,一定要有基本经典,否则就会以讹传讹。3.终极关怀。4.终极真实。5.终极目标。6.终极承担与献身。7.解脱进路:就是得救的方法,基督宗教与佛教这些正信的宗教都有解脱进路。8.世界观:宗教也给我们一个世界观,告诉我们世界是怎幺来的一个宏观。9.人生观。10.精神共同共同体:如教会或佛教的团体是一个精神共同体。宗教的十项要素中,有五项是与「终极」有关的,可见对人生终极问题是一定会牵涉到宗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