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尊重——爱的核心
    为更深地发掘爱的重要课题,并从另一个角度切入这个主题,我想引用文立光的一首长诗。你们也许知道,文立光是前加拿大总理之子,二次世界大战时担任海军军官,战後在大学教哲学。他为了和两位身心障碍者共同生活而放弃一切,成为他生命的转捩点。为他们他必须付出所有的时间与精力。当然,他并不知道,也从未想到,这个决定後来竟开启了普世性的运动。他想做的只是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这两人,他们需要日常生活运作的大量照料。文立光的出版品,尤其是《耶稣,爱的礼物》1(Jesus,theGiftofLove),这本书,己成为我个人生活最重要的一本书。

    和他的其他作品一样,这本书中文立光与智障成人相处的经验占有核心地位。多年来他一直与这些人朝夕相处,对这些经验有很深的反省。他的基本信念就是,我们都是残障者!有些人的障碍在头脑,有些人在内心,有些在眼睛,有些有膝盖,而有些在心理,但我们确实都有障碍。文立光从不接受这种说法:「在方舟团体里——方舟是这个运动的名称——正常人与残障者共同生活。」这种说法否定了他亲身经验所得到的基本信念,和他使命的核心相抵触。下面我直接引用文立光的话,清楚表达了他的信念基础。

    我们都在孩子的时候受了伤。

    第一次经验到痛苦

    是在孩提时代的那一天

    我们发现自己不是父母想要的小孩,

    父母气我们

    因为我们和他们的计划不合

    没办法达到他们对我们的期待

    在他们不想被打扰的时候

    我们的哭闹打扰了他们

    做了惹他们心烦的事。

    当时我们那麽小,那麽脆弱

    那麽需要爱与了解。

    我们没办法明白

    这种裂痕来自父母的疲乏、空虚、

    内心的痛苦和创伤

    他们无法承受听到我们的哭声

    而这并不是「我们的」错。

    我们只有逃开,逃进梦想、计划、理想中

    当小孩子受了伤

    他们会封闭自己

    躲在未曾说出的愤怒、叛逆与悲伤後面

    沮丧地生闷气。

    或者,他们会退缩到梦境中

    这个裂痕好似利刀

    刺入脆弱的心

    渴望交融

    它带来可怕的孤独、愤怒、内在的痛苦

    罪恶感和羞愧

    孩子们觉得自己伤害了父母

    让他们失望

    没有一个孩子了解而能承受这内在的痛苦

    他们不能判断也不能责怪自己的父母

    也实在离不开父母

    因为他们需要生存

    所以压抑隐藏愤怒

    而责怪自己

    然後觉得自己不好

    不可爱

    和别人格格不入

    人们都企图使自己摆脱

    这些内在的痛苦

    因此也远离了现实

    尤其远离在现实生活中

    引发或唤醒了内在痛苦的人

    在爱内、在建立关系上

    我们都是如此破碎

    我们很难了解别人

    很难企盼他们的成长及内心平安

    我们只会骤下判断或责怪他们

    把他们推开

    害怕他们

    我们彼此伤害

    企图控制或利用别人

    或者逃跑、躲起来

    因为我们还小,所以就把这些痛苦

    深藏起来

    在一个被遗忘的世界中

    用坚固的藩篱围绕它

    正是在这被遗忘的世界

    充满最初的痛苦、排斥和迷惘的世界

    对爱与共融的渴望

    受了伤

    此后,关系危险不安

    所以我们再也不活在现实中

    而活在梦境中、在意识形态中、在幻想中

    在理论、在目标中

    在带来成功与掌声的东西中

    我们内心的藩篱既深又牢固

    使我们远离痛苦

    我们活在过去

    活在未来

    活在梦境中。

    我们都是受伤的人,因此我们都是自己的负担,也是别人的负担。让我再说一次:我们是自己的负担,也是与我们来往的人的负担。不能逃避,只能接受这一点。一定要让别人治愈我们,接受治愈、改正及更深的自我认识。我们也要接受别人是受伤的人,容忍他们,为他们的治愈而有所贡献。不计一切代价避免屈就的态度。

    不是成全,而是不成全推动我们的爱。圣女大德兰说过,让她收获最多的是她的敌人,虽然她的确享受许多温暖亲切和光荣的友谊,不过她仍如是说。她的重点是,她懂得去爱,因为爱是一切和持久的。从她的敌人那里,她学到最多的是如何去爱。有时我们不得不和令我们神经紧绷、让人难过的人一起生活或合作。天主如何看待这个情形?天主说这会是、也该是一个恩宠,「而且我们也知道:天主使一切协助那些爱祂的人,就是那些按祂的旨意蒙召的人,获得益处」(罗八28)。天主希望我们与为难我们的人相处而得益。这会成为一件美好事。圣女小德兰,尤其在她生命快结束时常说,一切都是恩宠。为难我们的人,就像我们能相遇,都是恩宠,对我们双方及其他人都是一个特殊的礼物。唉,福音或《罗马人书》并没有指示我们如何去做,怎麽能做到,我们必须有创意和见地。圣保禄肯定一切都有益,可以支撑我们的信心——毕竟这是最神圣的保证!因此我们可以满怀信心地开始,天主保证「这是可行的」。

    让我们以更务实的方法来说明这个主题。如果一个人不良於行,我们可能会推测他的腿不好或臀不好,使他不能正常走路。对这样的人我们很自然地想帮助他,或对他表现出耐性。不过常有的情况是,有些人在心理上不良於行。我们同样可以确定某些地方出了差错。也许只是小事,但这个缺憾却让他不得不这样行动。为了生存,为了适应生活,他不得不跛行。

    有趣的是,对於生理上不良於行的人,我们通常都给予充分的了解和善意。但对於心理上不良於行的人却毫不宽贷,不能忍受这个人如此拖拖拉拉,他一定要改。我们有时用不智的方法施加压力,甚至是更残酷的,可能连自己也没察觉。唯一能让我们表现慈悲一些的,就是这个人承认自己心理有问题的时候。唯有如此世界才会正常,我们又能以自己的优越感来展现同情心了。真奇怪!我们不会对一个不良於行的人要求他先坦承自己无能。如果我们反过来自省如何改善这个情况,相信会有更多收获。这是天主所愿的。

    「世间最伟大的事是尊重,因为这是爱的核心。」有一次度假时,我在乡村教堂的圣体翕上看到这句话。这段话困扰了我,因为它听起来像滔滔不绝的广告词。离开教堂後,我在树林中走了很长一段路,我不太喜欢这句话,它却一直喋喋不休。最後我已失去耐心,只好自问究竟世间最伟大的事是什麽。答案呼之欲出:世间最伟大的是爱。这时我才明白,这句话说的也是爱,它用一个很清楚的方法,指出尊重是爱的核心。这个了解转换了我的心情,我开始用一种正面的态度来思考这段话。我大感惊讶,原来我发现了宝藏。现在我相信,没有尊重,不会有爱。我们可以给人一笔钱,但如果不尊重他,给钱对他是一种侮辱,因为没有爱。同样,在我们跟人的来往中也是如此:没有尊重,不会有爱。这一点适用於所有的关系,不论我们面对什麽样的缺陷,生理的或心理的,或我们和这个人的关系有多坏。每个人都应得到我们的尊重,我们的爱由此而澄清。

    在耶稣公开生活中,他提到对近人的爱,虽然这是第二条诫命,但和爱天主的第一条诫命是相当的:「你应全心,全灵,全意,爱上主你的天主。这是最大也是第一条诫命。第二条与此相似:你应当爱近人,如你自己」(玛廿二37-39)。第二条诫命和第一条如此紧密相连,真是美好。但也有悲哀的一面,因为我们慈悲的尺度也正是我们爱自己的尺度,这的确是天生的限度,我们无法爱近人多於爱自己。更可悲的是,有些人对自己也爱的不够。依据容格的精神,我们能够分辨自我与自爱,前者是因利己之爱而对别人不够开放。自爱则比较成熟,比较能爱近人。放纵自己是一种利己主义的表现,也是自爱尚未正常发展的记号。所以,溺爱孩子的父母通常是寻求自己的益处,胜於孩子真正的益处。

    福音引用《肋未纪》的话召叫我们,爱自己的近人如爱自己。真正爱自己的人也一定懂得爱近人。如果自爱不够成熟,与人来往时,很容易偏向寻求自我肯定,和强烈的自我价值感。在这种情况下,传达爱的时候会带著掩藏在无私背後,大量的利己主义。

    耶稣走向生命终结时表现的确不凡,他超越了自爱的标准,事实上,他跨了极大的一步。他的教导确实新颖。「我给你们一条新命令:你们该彼此相爱;如同我爱了你们,你们也该照样彼此相爱,如果你们之间彼此相亲相爱,世人因此就可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若十三34-35)。慈善的尺度不再是「爱你的近人如你自己」,而是「爱你的近人如同我爱了你们」这有多麽不同!毋须太多反省即可知道,这个挑战完全超乎我们的能力。彼此相爱,如同基督爱了我们!我们要为彼此洗脚吗?当我们遭遇不正义时,要为迫害我们的人祈祷说:「父啊,宽恕他们吧,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做的是什麽」?我们也应称犹达斯「朋友」吗?这一切显然完全超乎我们的能力。

    当然,耶稣非常清楚,他这个最後命令对我们的要求,是我们自己无法完成的。「如同我爱了你们,你们也应彼此相爱。」唯有赐予这样的爱,我们才做得到。这里触及福音一个非常核心的要素;主是爱,也是所有爱的泉源。我们应做的是,开放自己的心灵,让天主的爱流入,充满我们,流溢出去。然後,当我们的心充满天主的爱,它自然会向外流溢,把我们领受的再传出去。天主的爱因我们而流动,它经由我们,成为我们对近人的爱。也是这股爱之流,从唯一而同一的源流涌出来。

    回想一下第六章最後所提约旦河的比喻。如果我们内心封闭,会变成像死海一样,盐分太高,在附近或其中都没东西能生存。但是如果我们开放心灵,天主的爱可以流入流出,就能变得像加里肋亚海一样充满生命与活力。我们爱人的爱必须来自天主的赐予,我们领受并且传递。这是我们的工作,让我们的心胸宽阔,领受开放於这份爱。

    我故乡荷兰的地理,提供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比喻。莱茵河到了都比斯代(WijkbijDuurstede)村时改称为雷克(Lek),小学时我即知此事,但我的想像中一直以为那里有特殊的自然景象。後来我正好有机会去游览,发现这个地方毫不起眼,非常朴实,只有一个记号,上面写著该河由此处称为雷克。耶稣爱近人的新命令,也比我们想像的更简单。只是一条爱之河,源自天主,透过我们再流到近人。当河流汇入我们心中时,它的名字改变了。最初,它是天主对我们的爱,之后,成为我们对近人的爱。说得更简单一点:耶稣要求我们付出的爱,他早已给了我们。便是按福音生活的基本架构。如果我们只靠自己的力量活出福音,在很多方面都会完全超出我们的能力,但活出福音精神的艺术正好在於让天主在我们内透过我们工作。无疑地,这要求我们完全献身,但同时也有不为世界所知的轻松和平安。

    《格林多前书》第十三章中,圣保禄咏唱出爱之歌,提供了一种爱的现象学。保禄以描绘耶稣的形象,严谨地形容了爱像什麽:「爱是含忍的,爱是慈祥的,爱不嫉妒,不夸张,不自大」(格前十三4)。如果把「爱」换成「耶稣」,也完全适合:「耶稣是含忍的,耶稣是慈祥的,他不嫉妒,不夸张,不自大,他不作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他不动怒,不图谋恶事,不以不义为乐,却与真理同乐;他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在耶稣身上我们体验到什麽是爱。最好能经常注目看耶稣,从他身上学习爱之流,天主切愿它在我们内成长。保禄在另一处说:「我生活已不是我生活,而是基督在我内生活」(迦二20)。我们也可以照样说:「我爱已不是我爱,而是基督在我内爱。」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就是爱,单单爱是一切而持久的。我们从耶稣身上才学到真正的爱是什麽,唯有他能唤醒我们的爱,使之开花结果少。

    他人也受了伤

    祢怜悯我们双方的无能为力

    为此,请给我善念

    看到别人的需要

    不要使我心怀创伤

    犹如不断占据我心悲哀的宝藏

    他人也受了伤

    祢看清为了什么

    我们听不见内心的讯息

    让我别为了深沈的痛苦、自己的小罪

    与祢讨价还价

    而把它们看作我还不配领受的益处

    他人也受了伤

    当我寻求他人的临在时

    而祢,天主,和我们在一起

    我要开始注视他

    这个让我觉得非常气愤的人

    以你的眼光去看他

    主请恢复我粉碎的信心

    当我不能宽恕时

    在我内去宽恕

    我祈求祢的平安

    终能消弥一切敌意

    主,请祢对我们两人说:

    愿你们平安

    今天以及每一天,直到永远2。

    注释:

    1(NewYork,NY:Crossroads,1994),pp.66-68.

    2SabineNaegeli,DeiNachtistvollerSterne(Freiburg,i.Br,.Germany:Merder,1997),p.82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