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自觉 【第六章:“错误认知”的黑夜】
    阿德勒是出生在维也纳的心理学家,也是佛洛依德早期的合作者,在这个比喻故事中,他的思想和经验可以给我们帮助。“自卑感”这个名词,是阿德勒第一个用在《个体心理学》上的名词……这个创新观点,对佛洛依德的思想与看法有所冲突和回应。在我们的叙述中,要观察旅人生命中的情绪痛苦,必须正确地了解阿德勒的“自卑感”理论。

    按照阿德勒的理论,受到自卑感之苦的旅人,也许会以优越感作为伪装。阿德勒在做这研究时,发现所有人天生都有基本的自卑感。我们发现自己在所处的世界中,弱小、全然无助——一如初生婴儿。我们在力气、感觉运动能力(sensorymotorability)和人类各方面发展的潜能上,都自觉不如人。儿童在这方面的理解,很自然地产生一种自卑感。

    孩童会发现自己很依赖所生活的环境。如果一个孩童没人要、被人憎恨、受到排斥,那么,孩子自然会按他处理这次经验的能力,在情绪方面下了判断。孩子的决定是顺着这些思路:“我能应付这事!”或“我应付不了,除非我……”。如果孩子的身体有缺陷、有疾病,或有官能异常,也会面临同样的情绪判断。阿德勒还出示了另一种环境条件,当这种情况存在时,会让孩子作出同一个必须的判断,那就是纵容孩子。纵容是一个孤立的过程。纵容是使孩子不与现实接触,或把孩子带离这样的接触,而使孩子与经验和现实的接触隔离。纵容是一种挥霍爱情的过程,过分关注孩子,以至于把孩子与任何现实的接触,都排除在外。结果造成孩子处在被动接受的感情状态,只等别人主动的回馈。

    任何时候,一位做母亲的如果太溺爱孩子,她的行为、思想、动作甚至言语,对孩子来说,太过多余的话,那么这孩子就很可能成为一个寄生剥削者(parasiteexploiter),他指望别人能满足他需要的一切……他会表现自我本位的倾向,认为压迫他人、得到别人的纵容,是理所当然的。

    我们的旅人此时面对的判断,与前面所提的一样,但其发展却复杂得多。这位年轻的旅人,充满了排斥和愤怒,无法完全不接触到压力。在接触到压力时,孩子会立即问自己:“我能应付得来吗?”回答不是“我可以应付”,就是“我应付不来,除非……”接下来的决定是以某种替代方案呈现:“我应付不来,除非我做某件事。”所谓“某件事”,通常是顺着“成功……胜过它”的思路。我们的旅人对严重的自卑感有激烈的反应,而说:“我绝对不让自己再度陷入这样的情境。”这是一种很重大的情绪决定,可以动员旅人的情绪、智力和才能,进入战斗位置。这使一切潜能进入“备战状态”或战斗位置,是为应付旅人对内在自我的感受。这些感受的真正对象其实在孩童之外……在现实中。因此这里所说的战斗,不是为应付现实——即对外在世界的感受。我们的旅人本有应付现实的全套机制,然而他却动员全部的能量,经由间接的方法去应付现实——就是努力建立“比你更高”的城堡……或比现实更高的城堡,这真是一个重大的错误。我们的旅人着手建立一个大大高过现实的城堡(也就是旅人所遇到的、给他威胁感的现实),以至于“他人”被比了下去,在这年轻人建造的高大城堡之前,感到惊叹与胆怯。这样,在我们的旅人没有直接表达对“他人”感受的情形下,有威胁性的“他人”就被击败,落荒而逃了。我们的年轻旅人成功了,他已对付了这威胁,而且得到胜利。在此要再次提醒大家注意,孩子犯了重大的错误,他有“错误认知”。孩子没有直接表达感受,如:“我很生你的气,因为你说了这个或那个,或你做了这事或那事”。孩子间接地表达了感受。这是承载情感重担的方式,却未在现实中将之归于该负责的人。问题在这里:极大的能量,都用来努力维持在环境中的优越感,其实是要表达受到了敌视。为动员一个人全部的能力和力气所需要的情感能量,拖累了个人能供给的心灵力量。旅人在这方面精疲力竭,未能表达敌视的感受而持续产生挫折感,因为他所选择的是间接的表达。这种情况带来的结果和意义,所造成的问题,会在本章稍后的部分中讨论。

    在这里,阿德勒加入了他自己的理论。他说,在此是“生活方式”(styleoflife)的形成。阿德勒所指的“生活方式”是一个概括性的概念,包括个人目标、个人对自我和对世界的看法,以及在特定环境下,自己追求目标的独特方法。在我们谈到的例子中,旅人的个人目标是:在任何环境下,都要比别人优越。旅人对自己的看法是,如果不持续不断地“努力、努力、努力”达到完美,他就无法与现实抗衡。旅人对世界的看法则是,这世界是一个竞争对手,是必须征服的对象,必须强迫这世界才能给孩子爱。我们旅人努力达到目标的独特方法,则与他具有的独特才华和能力有关。这就是一项习惯……一项反覆养成的习惯开始了。

    现在阿德勒假定,在孩子心理生活方式的形成上,个人具有创意的能力,是另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阿德勒认为一个人有创意地对四周的刺激产生反应,就塑造出他自己的情绪生活方式。阿德勒的理论是,只要我们把表现于外的“症状”视为一件艺术品,就能了解每个人所选择的“症状”。我们必须避免批判,只检视每个人如何在人生之路上做一名艺术家。在此,我们的旅人认为他神秘地选择的才华和能力,可以使他达到所希望的目标——即优于那具有威胁性的环境。

    选择情绪生活方式的创意,表达出孩子带给他人的印象,这与客观事实或环境关系不大,而与孩子如何看待它们有关。从两个处在完全相同的现实或环境中的同胞手足,就可以看出来。他们两人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反应。

    情绪生活方式,会塑造对旅人的一切刺激,及所有的影响。一项习惯就因此养成。这也是阿德勒把他的心理学叫做个体心理学的原因。一个人的行为和习惯,来自人对自己的看法。阿德勒把解读现实世界的“知觉框架”(perceptualframework)称作“统觉基模”(schemaofapperception)。此一统觉基模解读现实,而且在接受生活经验之前,先加以诠释。其诠释总是与生命的原始意义一致。即使这意义严重地错误,即使我们处理问题和责任的方法,总是使我们陷于不幸和苦恼,对生活的诠释也不会作罢。那是一样习惯。因此一个人对自己和对现实的看法是活跃的:它确实自我影响……它是一项活泼的媒介。因此一个人的“统觉基模”是一种防卫,一件活跃的情绪工具。它根每一种心理防卫一样,在检查到知觉范围内的资料时,积极运作。对我们的旅人来说,那是一个坏习惯。

    “统觉基模”根据一个人对自我和世界的看法,不断地保护、排除、挑选和容纳各种资料。一个人所处的情况,通常叫做“世界”或“生活”。我们会发现一旦在“生活”,身在这个“世界”,就有它的活动,它的方向、它的需要和要求,简而言之,有它的使命。我们会发现自己必须“达成生活中的使命”……满足“世界的需求”。佛洛依德假定生活的两个基本使命,一是工作,另一是爱。阿德勒还加上了职业和友谊之爱。阿德勒注意到一个人与“生活”的交会。他注意到成功的人,就是那些有相当程度的决心生活,能够满足他们对爱、工作和友谊需要的人……而“失败者”则不然。阿德勒研究那些无法完成生活使命、满足生活需求的人,发现他们都缺少他后来称之为“社会兴趣”的特质。在他的研究中,他发现无法完成生活中的使命及满足需求的人,共同的特征是缺乏社会兴趣。因此阿德勒在其理论中提到,人的性格必须包含社会兴趣,才能满足生活中的使命和需求。要对身边其他人的感受、处境、需要及希望加以注意、关怀,并随时愿提供协助,就必须具有社会兴趣。占据一个人精力的,百分之五十是为满足个人需要和兴趣所做的努力,另外百分之五十则是满足身边其他人的需要和兴趣。社会与兴趣是一种感觉,人感到自己是全人类的一分子,是世界的一分子,并觉得他人……另一个人……有如自己的亲骨肉。为别人做的,就等于为自己所做。那是一种归属感。

    阿德勒用一个德文字gemeinschaftsgefühl(合作感)来描述这个特质。也就是社会感、团体感、同胞感、同舟共济的感觉、群体的直觉、团体利益、社交能力、社会兴趣。阿德勒把社会兴趣视为性格动向的温度计。他认为社会兴趣是一天生的潜能,也就是说,每一个人生来就具有社会兴趣和感受的能力。每一个人都受托在自己的生命中发展这特质和能力。阿德勒认为,旅人因这自卑感而遭受痛苦。而他时时要令自己出类拔萃,以消除这无时不存在的自卑感。那是以“非真我”面对世界的痛苦反应,在这种情形之下,旅人不会因此而得到所渴望的爱,以及所期盼的解答。

    问题讨论

    孩童有依赖他人的天性,如果孩子在内心深处决定“我再也不要让自己处在这种情境中”,这是不是一项坏习惯的开始呢?为什么?

    以间接的方法来应付现实,是一项坏习惯吗?试讨论之。

    以间接的方法来表达情绪,是精力的消耗吗?试讨论之。

    防卫机制何以实际上是一个积极的媒介?

    错误认知的“自我概念”,何以是个黑夜?试讨论之。

    间接地表达感受,是一项坏习惯吗?

    你的生活方式就是你对自己和对世界的看法、你个人的目标、你在你的环境中为达到目标所付出的独特努力。天主是否对这样的培养有兴趣?

    灵修生活也包含将坏习惯改为好习惯。试讨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