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城之旅(二) 亚西西的「穷人」
    倪院长今天的兴致特高,一路上他由在大陆受迫害的种种谈起,继而提起他给哥哥敷油的经过。现在他又把话题转到老年人的问题上去了。

    倪神父当日虽在罗马担任耶稣会总会院的院长要职,但是对于牧灵工作的心火仍很大,只要时间许可,还经常到各修院去辅导修女们的灵修生活。在谈话中他告诉我,他有一次给一个修会的修女们领避静,而这个修会的主要工作是专门于晚间到人家家里去照顾年老的病人。她们的生活真是晨昏颠倒:白天睡觉,晚间两人一伙到家中去看顾病人。

    修女们曾感慨地告诉神父说:在她们所照顾的病人中,固然有不少病人是孤苦伶仃,没子没女;但是却有很多老年人虽有子女,只是子女不尽孝道,让父母经年累月缠绵病榻,偶尔回家探望一下罢了。因此修女们说,这些子女把责任完全推给她们,顶多是替有病的父母付一些医药费而已;美其名是有专人照顾,而实际上是没有善尽孝道。

    我认为这种批评是有它中肯之处。因为病人的需要固然是医药方面的治疗;但是精神的治疗更属重要。因为医药只能治肉体的病,而心病却需要心药来医。一个老年人心里明白,留给他的岁月已不很多;他自己也了解「人生自古谁无死」的大道理;他甚至对于死亡的事实,也早已接受。可是,即使如此,他仍然是有所畏惧的;那就是深怕死于孤独之中。

    记得三年前夏天,我到荣民总医院给一位年近七十的老先生讲道,并且在他临终前给他付了洗。最后他死于肺癌。管理太平间的那位先生曾非常感慨地说:「我在医院服务多年,也目送过许多遗体到殡仪馆去,可是就从来没见过这么凄凉的场面。当他的遗体被送往殡仪馆的时候、不但没有朋友在场,连一个亲人也没有。」

    听到这样的话,你不是也会感到一阵鼻酸么?这位先生有妻有女,而且还是一位巨富,可是他却走的多么孤独与凄清啊!

    我们中国人是最重视孝道的民族,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此一优良的传统与美好的德行近年来已面临着很大的考验。

    我国是「以农立国」,所以过去一直是大家庭制度。但是今日,我们早已由农业社会步入工业社会;再加上受到西方的影响,女权也业已逐步提高,所以小家庭制度在我们的社会里就逐渐盛行。因此,过去「五代同堂」的大家族现象已变成了历史的陈迹。许多年轻人在成家立业之后,就与父母分居,让老俩口自己生活。比较有孝心的,还能常回家探亲团聚;孝心较差的就一年难得有几次回去探望了。过去我们中国人常喜欢以「含饴弄孙」四个字来形容晚年所享的乐趣。但是今天又有多少老年人真能享有这种乐趣呢?我想,在我们今日的社会中,有不少老年人,特别是婆婆奶奶们,不但享受不到「含饴弄孙」的乐趣,恐怕还必须「茹苦含辛」地替上班的媳妇照顾养育孙子呢。常见到她们一大把年纪了,还得替孙子喂乳换尿布,心里实在有说不出的感触,也真为她们叫屈。

    我们一路谈着谈着,慢慢地,车子终于驶进了亚西西。

    亚西西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古朴而富有灵气。在绵亘无垠的翠绿山岗上,矗立着幢幢古色古香的房屋,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显得鲜活而有朝气。走在古老的小街上,给人一种「时光倒流」的感觉。

    我们这次来,既然不是纯观光,而是朝圣,所以我们下了车就径往圣方济大堂去参观了,因为亚西西之所以名闻遐迩,实与圣五伤方济有着不可分的关系。

    在但丁著名的「神曲」中,有这样的一段:「在他年轻的时候,毅然地离开悭吝的父亲,爱上一个女人;这个女人,从未有人愿意开门迎接她,就好象不迎接死神一样。在主教的法庭和他父亲的面前,他与她结合了。后来天天相爱,更加亲密。」这段描述,就是圣人与神贫夫人爱情故事的最好写照。

    圣方济原是一个有钱的布商的儿子,但是他却无意继承父亲的衣钵。他自幼就有怜贫好施的心肠,从不拒绝任何人的乞求。他以贫穷人的痛苦为自己的痛苦,以爱慕贫穷为世上最大的珍宝。

    有一天,他欢宴好友,席散之后,全体照例在街上逛,并且大声高歌。惟独圣人默默尾随在后,一脸痴相。原来,他此刻完全沉浸在来自上天的甘饴神味之中。等他出神状态消失之后,朋友曾取笑他说:「你刚才在想什么?是不是在想意中人呢?」他回答他们说:「不错,那意中人是全世界女人中最高贵、最富有、最美丽的。」原来,他所说的意中人,就是「神贫」之德。

    他每次在路上遇到乞丐,一定给与赒济;如果身边没带钱,也会把帽子、鞋子赠送给他;如果再碰到其它乞丐,他就会跑到隐蔽处,把内衣脱下来给他。

    但是他这种超乎寻常的济贫爱德,却激怒了他的父亲,终于在他二十五岁那年,把他送进监狱,并在主教法庭控告他。结果他放弃所有继承权,并且在众目睽睽之下,把身上所穿的衣服全剥下来交还他的父亲,宣称此后惟以天主为父。当日站在一旁的主教目睹此状,觉得怪难为情的。所以就把自己的外套脱下来,给他披上。这幅情景,曾被一位画家把它画在教堂内的一面墙上,作为纪念。

    他离开父亲之后,潜心修德祈祷。不久之后,创立了一个新的团体,要求会士彻底实践神贫的理想;而此一神贫理想乃是根据福音中基督的要求。

    在玛窦福音第十九章里记载了这样的一则故事说:有一个人来到耶稣跟前说:「师傅!我该行什么善以获得永生呢?」耶稣对他说:「你为什么问我关于善呢?善的只有一个。如果你愿意进入生命,就该遵守诫命。」他问耶稣说:「什么诫命?」耶稣答说:「就是: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见证,应孝敬父母,应爱你的近人,如爱你自已。」那少年人对耶稣说:「这一切我都遵守了,我还缺少什么呢?」耶稣回答他说:「你若愿意是成全的,就去变卖你所有的一切,分施给穷苦的人,这样,你将获得天上的宝藏,然后来跟随我。」少年人一听这话,就满脸愁容地走了,因为他拥有许多产业。

    圣方济深知圣经上所记载的这位富少年之所以没能跟随耶稣,乃是由于财富之为害。因此,他毅然地放弃一切,跟随耶稣的召唤,度一个彻底神贫的生活。他常以玛窦第八章里,耶稣当日对那位表示愿意跟随祂的经师所说的话来警惕自己。耶稣说:「狐狸有穴,飞鸟有巢,但是人子却没有枕头的地方。」

    耶稣贵为万物的主宰,但是祂却拣选一对靠干粗活为生的夫妇作父母;并且诞生在极度贫寒的马棚里。祂不但生于贫穷,而且也活于贫穷,因祂连枕头之地都没有,一生完全依靠别人的接济图个温饱;最后祂更死于贫穷,被一丝不挂地悬在十字架上。

    耶稣之所以选择贫穷,主要的是在教训我们:财富原非不好,只是人不应该把财富视为最终目的,否则财富将会变成我们走永生道路的一大障碍。福音上那位富贵少年的故事,即是一个绝好的证明;国人「鸟为食亡,人为财死」的俗语也是在表达同一个真理。

    俗语说:「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财富也是一样,它可以助人行善立功;但也可以叫人犯罪远离天主。知道这个道理的人不少,但是真能像圣方济视富贵如浮云者,又有几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