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 因信成义--靠信德还是靠善行得救? D7 回应「一次得救永远得救」(2):圣经怎样说真信徒
    A)「多段圣经」看来也不能证明「假信徒」从未「真信」过

    1.误解者引述多段圣经,认为逼迫丶苦难丶试探丶诱惑等等是为能炼净信徒,让「真」「假」信徒得以区别出来,许多「挂名」的基督徒在很多原因下(例如患难)会倒退!(见「(D6)回应『一次得救永远得救』(1):澄清意思」第9点)

    2.小弟不排除世上有挂名的基督徒,例如有些人在领洗入教时,可能口里说真心信主,内心却只为将子女送进教会学校读书而已。别说遭受患难或逼迫,即使要挂名的假信徒切实地奉行信仰(有时实践福音精神并不容易,会「蚀底」),他们都会退缩,不依信仰而生活。我亦同意那能忍受试探,为主受苦的是真信徒,我也不排除苦难能炼净信徒,并能区别真的信徒和挂名的假信徒。「(D6)回应『一次得救永远得救』(1):澄清意思」第10至20点所列的「多段圣经」大致上都有这样的意思。

    3.可是,这也不代表那些在苦难中倒退的信徒,从未「真信」过!那「多段圣经」看来也不能证明假信徒从未真信过,它们只能区别或指出谁是真丶假信徒,及指出真丶假信徒的结局而已。

    B)从其他圣经却可见,真信徒会背弃主(或信仰),以致失落救恩,或倒转来说,那背弃主(或信仰)的,也曾是真信徒

    4.那「多段圣经」既肯定能为主忍受试探逼迫的是真信徒,那麽,小弟绝对有理由相信B君和D君在未背弃信仰以前的10年是「真信」的(B君和D君这案例可见於「(D6)回应『一次得救永远得救』(1):澄清意思」第2及第3点),只不过是他们後来背弃了信仰,以致失落了救恩。

    5.小弟这样的理解可以从12宗/使徒得到证明。犹达斯/犹大卖主,其馀11个宗/使徒也好不了多少,在主被补受难时,11宗/使徒都撇下祂,背弃祂,逃跑了,伯多禄/彼得更三次否认祂。後来,犹达斯/犹大後悔了,抛下30块银钱,然後上吊自尽。耶稣复活後显现给11宗/使徒及其他门徒,11宗/使徒重拾信仰/信德(参阅玛/太26-28,谷/可14-16,路22-24,若/约18-20)。

    6.若按误解者「一次得救,永远得救」的讲法,12宗/使徒於主受难时背弃了祂,那麽,在主受难之前,他们的信就不是真信,而是假信,他们的真信始於主复活以後。

    7.若这讲法是对的,那麽,伯多禄/彼得要补选玛弟亚/马提亚代替犹达斯为宗/使徒(宗/徒1:25)时,就应选个由耶稣复活以後信主的人了,但是,圣经记载他提出的选人标准却是追溯到洗者若翰的时代(见宗/徒1:21-22),而且,众弟兄也这样接受了,主也这样选了,可见,主和伯多禄/彼得等人都认为由洗者若翰至主受苦时这段期间,他们的信仍是真的,并非假信。这与「一次得救,永远得救」的讲法(背弃信仰/主以前的「信」是假的)是不同的。

    8.况且,按照误解者的讲法,假信徒从未得过救恩,换言之,他并未得救。那麽,「愿意所有的人得救」(弟/提前2:4)的天主拣选人(天主教常说「召叫」,在这里,说「拣选」或「召叫」,也分别不大)作祂「信徒」时必定是指「真信徒」了,否则,祂岂不是拣选他去丧亡?!圣经清楚记载12宗/使徒是由耶稣拣选的(谷/可3:13-19,路6:12-16),那麽,即使他们日後背弃了主,但从起初他们就已是「真信徒」了,只不过这12个「真信徒」後来背弃过主罢了。(当然,「真信徒」背主之後,并非永远丧亡,永无翻身之日,他们是可以悔改,再与天主和好的。)

    9.误解者认为「犹大从来没有真信,一直都是半信半疑,他从来没有得着救恩。他只是外表上跟随主,为的是一些个人利益,不是真心真意信的。圣经说他是贪钱的。」(见「(D6)回应『一次得救永远得救』(1):澄清意思」第7点)无疑,犹达斯/犹大的确是贪钱,也出卖了主,最後,他後悔了(玛/太27:3)。不过,正是由於他後悔,所以显出他曾「真信」耶稣。理由很简单,如果他从未真信过,从开始到主受难时都是挂名的假信徒,只为一些个人利益,好像那些想将子女进入教会学校读书的人一样,冀望从主身上得到一点好处而已(够「假」了罢),那麽,他卖主後,就应该高高兴兴地花掉那30块钱才是(钱虽然不算多,只能买一个奴隶),怎会为这区区之数後悔得要上吊!他既後悔,就反映出他曾「真信」过,并且真心跟随过主。那麽,他就是曾真信过(「一次得救」),现在背弃了主,丧亡了(不能「永远得救」)!

    10.除了12宗/使徒的例子外,在保禄/保罗书信中也不乏真信徒失落救恩的例子。

    11.保禄/保罗视格林多/哥林多城的教友为真信徒,他在格/林前6:11就对他们说:「你们因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之名,并因我们天主的圣神,已经洗净了,已经祝圣了,已经成了义人。」能称为义人(已经「因信成义」了),当然是「真信徒」了。但保禄/保罗在格/林前5:1-5判决一个犯淫乱的格城教友时,他并非地说此人从未真信,却是把这已因信成义丶已经加入教会的信徒(见格/林前5:1)逐出教会,并声言这样做是「为使他的灵魂在主耶稣的日子上可以得救」(见格/林前5:5),可见这个「真信徒」是曾经得救,现在却由於犯了严重的罪,以致失落了救恩,保禄如此严惩他,其目的是希望他将来可以重获救恩!故此,又怎会像误解者所说「一次得救,永远得救」呢?

    12.「多段圣经」其中一段是宗/徒20:29-30,这段圣经所说的事:即「就是你们(指教会丶信徒)中间,也必有人起来说悖谬的话,要引诱门徒跟从他们,」的确发生了,「有些人竟摈弃了良心,在信德上遭了船破之灾;其中有依默纳约/许米乃和亚历山大,我已把他们交给撒殚,为叫他们学习不再亵渎。」(弟/提前1:19-20)「这些人的言论如同毒癌,愈烂愈大;其中就有依默纳约和非肋托,他们离开了真理,说复活已是过去的事,颠覆了一些人的信仰。」(弟/提後2:17-18)

    13.这些「起来说悖谬的话」的人,保禄/保罗亦没说他们是假信或从未真信,却说他们「在信德上遭了船破之灾」丶「离开了真理」,这就表示(也许可说「假设」吧)他们曾有真理和信德,而且这真理和信德都是真的,否则,何来「破」及「离开」?

    14.而「颠覆了一些人的信仰」亦反映出那些人曾经有过的信仰/真信,已被「颠覆」,若那是假信或从未真信,保禄/保罗就应说「显露了他们的假信」,或「显露了他们的信仰不是真的」,不会说他们被「颠覆」了。不是真信,何来「颠覆」?若是假信,还能说是「颠覆」了它吗?

    15.在弟/提前6:10和6:21,保禄/保罗也提及「有些人曾因贪求钱财而离弃了信德」,「有些人自充有这知识,但终於失落了信德」。这两处所讲的「信德」也理应是「真信」,否则,就应说成类似「有些人因/终於……显露出他原来是假信」。难道保禄/保罗是说:「有些人曾因贪求钱财而离弃了『假信(德)』」和「有些人自充有这知识,但终於失落了『假信(德)』」吗?这句说话不合常理嘛(是常理还是逻辑,我都搞不清了,姑且就说常理吧)!既然曾有「真信」,然後「失落了」丶「离弃了」,这跟误解者「一次得救永远得救」的理论是不吻合的。

    16.若误解者仍认为凡背弃了丶失落了信仰的就从未做个「真信徒」,他当然可以坚持自己这种「真信徒」的定义,但这已不是圣经所说的了

    本文最後修改日期:2001年9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