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受与三要
    长期思考人生的问题,总会有些心得。加上自己习惯以语言及文字表达思想,所以免不了组合一些观念,既有助于传播,又能方便大家一起观摩。我最近谈的较多的是「三受」与「三要」。

    关于三受,是指忍受、接受与享受。我的灵感得自《耶鲁通讯》上的一篇短文,内容是耶鲁校长在新生入学时所说的一句勉励之语。他告诉同学们,上了大学之后要做三件事,就是:「学习、理解、品味」。学习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必须放弃某些娱乐,调整作息时间,专心致力于课堂听讲与书本内容。付出辛劳的代价之后,才能收获「理解」的果实。理解是自己明白了道理,化客观的知识为主观的想法,可以用自己的话重述这一套知识。至于品味,则是在活泼的应用中,感受印证的喜悦。《论语》第一句话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悦)乎?」孔子的意思是:「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并在适当的时候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

    以前念这句话,实在不易认同,总觉得那是唱高调。现在不妨从三受的角度省思。首先忍受学习时的种种不便与压力,譬如学生必须念书与考试;其次,能否接受的关键,在于自己学习的方法与态度。我在翻译这段话时,特别根据整部论语的精神,把所学的范围界定于「做人处事的道理」,然扣紧古人对「时」字的用法,不指「时常」而指「时机」,亦即任何道理都需要在「适当的时候」才有练习及印证可能。这时,再问自己「不也觉得高兴吗?」何以会觉得高兴?两个可能的理由:一是增加了对外的掌控能力,从实际操作到合理解说;二是增加了对内的自信与期许,可以以此为基础更上一层楼。

    三受除了对念书求知有效,也可以应用于处世态度。现在的青少年很懂得「享受」,但是未必是通过「忍受」的试炼与「接受」的检证,心灵犹如无源之水,一遇阳光曝晒就无法负荷。前教育部长林清江先生在探望因抢劫而坐牢的大学生时,特别提醒他:要培养「延迟满足欲望」的能力,人的欲望出于本能的直接反应或反射,若是随顺欲望,则与一般的动物没有差别了。延迟满足欲望,其实是一切人格修养的起步。若是能够忍受,则内在自制自约的力量将随之成长,对自己的主动权与主控权也一并提升。忍受之后,必须理解那是怎么回事,才会心平气和地接受。因此,社会上的讲理风气仍有改善的空间。台湾有这方面,似乎重视「气」,如超人气与民气可用等说法,都显示了说「理」尚未得到足够的注意。真正的享受,仍须回归心灵的自主性上。有自主,才有自由可言;若无自由,何来人生的丰富趣味?

    如果「受」字有被动的含意,那么「要」字显然是主动的。三要是指:需要、想要与重要。先从需要谈起。

    需要是生物本能的表现,如果只是了维持生命,则所求十分有限。耶稣曾说:「所罗门王最盛时的华美衣冠,也不及田野中的百合花。」我们可引申为:若是一切只是顺其自然,将会减少许多纷争。自然的原本是好的,上帝创造万物之后说:一切都很好。人的本能需要也不例外。试以个人的一段经验为例。

    有一次,我到洪建全基金会演讲,正逢中午前后。由于时间不多,我就在附近一家普通的自助餐店解决民生问题。点完菜之后一算,竟然才二十九元。我一面吃一面想起几个月前朋友请客的事,当时他点的是套餐。我大快朵颐之后,忍不住问他花了多少钱。答案是五千八百元。这是我个人此生一顿饭所消费的最高纪录了。屈指一算,这两者差距,正好是两百倍。换言之,我居然一次吃掉了两百顿午餐。

    因此,二十九元的午餐代表「需要」,五千八百元的套餐代表「想要」。想要是无边无际的,常常一受刺激就蠢蠢欲动,跃跃欲试。这一点可以由「广告」之横行泛滥及无往不利得到说明。广告唤醒了消费欲望,使它像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也越滚越快,最后一路奔向无底的深渊。

    西谚有云:「依需要而活,没有人是贫穷的;依想要而活,没有人是富足的。」当然,人若完全没有想要的东西,生命也将陷于停滞。因此必须分辨所想要的是否「重要」。谈到人生中什么是重要的,难免见仁见智。

    思考的方法大致如下。任何人都会想到两个问题:一、怎样活下去?二、怎样活出自己,前者是我的存在之「必要条件」,亦即我若少了它,将不再存在;后者则是我的存在之「充分条件」,亦即我若少了它,将不再是我。试问:我们应该如何抉择?当我活不下去时,「活着」当然是重要的;但是,当我活着时,就要自问如何活出自己的生命意义了。少了这一层意义,我只是芸芸众生之一,甚至与万物没有差异。因此,人生中真正重要的,必定是心灵方面的素质。谁能发挥心灵的力量,从事心灵的修养,在追求真善美与圣的道路上奋勇向前,谁就因而把握了生命的重点,同时也使自己跨入重要的领域。

    以三受来面对人生的挑战,以三要来提升自己的心灵世界,如此或许可以走出一条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