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与闲暇之间
    自从九二一地震之后,心灵重建成为大家关注的题材。心灵何以需要重建?因为地震带来严重的灾难与普遍的威胁,使人们长期以来所依存的价值观动摇了。过去的价值观包括:年轻人好好念书,以求顺利升学与就业;成年人努力工作,赚钱之后尽情享受;简而言之,就是追逐现实世界的荣耀与快乐。并且,为了这个目的,甚至可以不择手段。

    地震造成重大损失,提醒人们生命之脆弱、命运之无常,以及世间快乐之虚幻。这个时候,所谓的「心理创伤症候群」就会浮现出来。因此,心灵重建,就是要帮助大家恢复原状,继续像地震之前那样安安稳稳地过日子。但是,「恢复」二字所指的,并非设法忘记创伤,而是要接受这一经验,发展出更具韧力的健康心灵。事实上,一个心灵如果忽视人间的灾难、不幸、命运、死亡,怎么可能算是健全的呢?

    那么,如何重建心灵?必须兼顾以下三方面。首先,「现在」有事做;其次,「未来」有展望;然后,要领悟一套新的价值观。本文先就前二方面加以引申。

    「现在」是指眼前这段时间。「有事做」是指忙碌而言。︽国语︾有一句话:「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老百姓辛勤工作就会省思,一省思就会出现好的念头,劳苦与省思是两回事,为何连在一起?因为劳苦使人面对当前情况,询问自己「为什么这么辛苦?」「为谁辛苦为谁忙?」只要找出答案,譬如:这是为了将来的前途;然后,「善心」就会涌现,亦即肯定自己这样做是值得的。

    不过,忙碌在今天的意义已经模糊了。许多年轻女性以「闲闲美黛子」自称,这个名词用台湾话来念,意思是「闲闲没事做」。有些学生也在网路上宣称,自己将来毕业之后,最理想的工作环境是:「钱多事少离家近,午觉睡到自然醒。」古人对于闲暇不太放心,譬如前面所说的《国语》继续说:「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若是游手好闲就会放纵自己,忘记善心,引发了恶心。从社会新闻可知,许多年轻人由于没事好做,变成没好事做,然后做了坏事。若是真正安排他们去做事,则新的问题是:何必那么辛苦过日子?好像找不到非做事不可的理由。

    新世纪的忧郁症,主要的病因是觉得人生索然无味。一个人找不到「值得奉献的理想」,亦即无法界定奋斗的目标,然后生命日趋无聊,变成得过且过,甚至「今朝有酒今朝醉」。由此看来,不论理由是什么,一个人有事可忙,也算是一种快乐。忙碌使人忘记烦恼;忙碌使人活在当下。不过,在忙碌的间隔中,难免会在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如此忙碌是否值得?这要看自己所忙碌的是什么而定了。张三以为值得的,李四可能毫不在乎;反之亦然。有没有客观的判断标准呢?很抱歉,如果真是这样的标准,我们还是可以询问:是谁决定的?或者,它是有效吗?因此,重要的不是忙碌是否值得的判断标准,而是自己要省思自己是否心甘情愿。

    忙碌虽然引发上述一系列不易答复的问题,我们还是要肯定:治疗心灵创伤的第一步,就是让人忙碌。忙碌其实是一种短暂的逃避,希望争取一段时间来理解与化解自己遭遇的不幸。

    那么,对未来呢?要有展望。创伤是过去造成的,能够承受创伤而活下去,这件事本身就肯定了自己的生命力比以前更为坚强。此时展望未来,将会有所选择。选择是指看到灾难的筛检作用,因而认清了什么是「可得可失」、「可有可无」,以及什么是人生里面真正重要的。譬如,房子再大再美,若是盖在地震带或断层带上,则毫无保障可言;或者,房子里面的装潢再漂亮,若是建筑时偷工减料,也将潜伏危机。又如:在世间累积财富,并无万全之策,因此若是为了财富而牺牲亲情、友情、爱情,岂非一大错误了。

    省思上述问题之后,我们对未来生活的取舍也将更为明智。如果遭遇了灾难,又未能由之记取教训,不是双重的损失吗?谈到选择性,我们就找到了由忙碌回归闲暇的秘诀。懂得如何选择,才能使自己忙得不烦与不累,并且依然拥有闲暇的乐趣。闲暇提供的不是放纵自我的借口,而是领悟人生深刻意义的契机。

    宗代哲学家程颢写过一首诗,内容是:「闲来无事不纵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回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这首诗一开头说到「闲」,但是并不表示无聊或乏味,而是能让心灵充分运作,对万物与四时加以欣赏,领悟生命的活泼动力,然后归结于儒家对「自我」意义的肯定,不为富贵与贫贱的际遇所影响,保持心灵的自主与自重。当然,最后一句中的「男儿」,现在应该同时指称男女而言,亦即那是人人皆可企及的目标。

    在忙碌与闲暇的交替之间,心灵可以重建,并且应该重建得比以前更为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