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世代中的心灵价值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已经警告世人:在二十一世纪中,自杀将成为人类的第三大死因。自杀的理由容或是多样的与复杂的,但是通常离不开「人生没有意义」这样的判断。面对此一庞大的威胁,我们要立即着手因应,而最好的办法则是从事心灵改革的工程。

    所谓心灵改革,是指调整或重塑一套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省思「正确」的依据时,传统文化资源是我们参酌的重点。在全球化世代中,各个族群的传统文化由于互相交流而彼此增益,也由于互相对照而更能突显自身的特色。在「存异求同」的原则下,我们将会发现人类的心灵是最有价值的资产,因为其中蕴含了丰富潜能,只要善加开发,就能使人活得有乐趣、有尊严、有意义,然后自能化解了自杀的阴影。

    在寻求心灵价值的任务上,中华文化(以儒家与道家为其代表)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观点。我们可以如此描述之:如果一个人想要活的有意义,他必须对生命的四个领域采取适当的态度;这四个领域是:自我,人群社会,自然界与物质,以及宗教信仰的超越世界。我们可以归结为以下四点:一,对自己要「约」;二,对别人要「恕」;三,对物质要「俭」;四,对神明要「敬」。以下分别说明之。

    一、对自己要「约」

    处于资讯化的时代,人的注意力由于过多的讯息而模糊焦点,以致在语言及行动上逐渐失去了自主性与自我性,沦为群众之一。加以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消费能力的提高,更使个人陷于欲望的轮转与扩大中,无暇顾及内心的需求。因此,对待自己要以约束为原则,经常省思自己的言语及行动,看看是否符合规范,亦即是否「守法而重礼」。在遵守法律的同时,我们更应推崇礼仪、礼节、礼貌,使自己成为「文质彬彬」的君子。

    约束自己,才会谨慎选择自己所要的,也才会对于选择的结果善加珍惜。约束自己,才会有较多的时间与精力去从事照顾心灵的工作。这是发现心灵价值的第一步。

    二、对别人要「恕」

    人不能脱离群体而生活,但是在与群体相处时,又很容易出现各种紧张的情况,形成复杂的人际关系。人们由于信仰、种族、语言与生活习惯的差异,彼此要互相了解已经相当困难,如果再加上现实利害的考量与历史恩怨的纠结,这个世界如何可能期望和平?

    针对这一点,孔子的建议是「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出于自觉与感通的双重作用,先察觉自己的主动能力,再运用同理心把自己当成别人来设想,然后就会尊重别人一如尊重自己。因此当我们界定人是社会的动物时,意思是:个人将在社会中,发挥正面的作用,以求贡献于社会,并且也藉此完成了个人的天职。恕的原则不仅适用于个人与个人之间,也适用于群体与群体之间。

    三、对物质要「俭」

    物质是指有形可见的一切资源,包括自然界以及生活上的物质用品。现在各国均已警觉环境保护的重要,对自然资源与野生动物寄以特殊的关切。但是,另一方面,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简朴生活的呼声依然十分微弱。

    选择简朴生活的理由中,除了自然生态岌岌可危之外,还有贫富差距的考量。在全球贫富差距高达六十倍的情况下,只有倡导简朴生活,才能使贫困者对富有者不致怀有太深的怨恨,也才能使富有者愿意分享其资源。然后,最重要的理由是:物质上的享受容易使人忘记心灵的需求,限于内心空虚的困境。只有简朴生活,才会使人积极享受心灵世界的产品,从事求知、审美、信仰与爱人的活动。

    四、对神明要「敬」

    仔细追溯各个文化传统,皆可发现其中有丰富的资料,谈到人与神的亲密关系。这种关系在宗教里,固然形成具体的表达方式,但是就算不谈特定的宗教,每一个人也都对于生死、命运、痛苦、罪恶感到迷惑难解,因而对于超越的神明世界觉得敬畏与向往。

    对神明敬畏,就是对人的生命源头与生命归宿表示敬畏,也就是对人的生命过程以及它们带来的责任表示敬畏。缺少这种敬畏,人无异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动物之一,而人类社会也不过是都市丛林的写照而已。有了这种敬畏,人就会谦虚而谨慎,以诚恳态度面对生命中的一切遭遇,修养身心以求淬炼得更为完美。

    以上所论四点,涵盖了人类生命的四个领域,是自古以来人们所无法回避的。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因应这四方面的挑战,不断激发心灵潜能,使自己由成长趋于成熟。人生的意义,并不是「有没有」的问题,而是「如何」去实现的问题。只要确定这个观点,就是心灵改革的第一步。我们相信,任何文化传统中都有某些普世价值,中华文化亦不例外。它是一套人文主义,但是并不是封闭的个人主义,而是由个人出发,向着群体开放,向着自然界开放,并且向着超越世界开放。只有兼顾这四方面,人的心灵才能进行全方位的运作与发展,也才能真正肯定人生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