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修院教育的情况和礼仪的改革
    一、修院的重建

    1980年中国天主教主教团成立后,许多教会人士意识到中国神职人员的严重老化,急需培养新一代年轻接班人,于是在全国陆续成立了七所跨省修院和五所省修院,分别是:

    上海佘山修院:华东六省一市(江西、江苏、福建、浙江、安徽、山东、上海)

    沈阳修院:东北三省(辽宁、吉林、黑龙江)

    北京修院:北京、天津

    西安修院:西北五省(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

    中南修院:湖南、湖北、广西、广东、河南、海南

    四川修院:西南三省(云南、贵州、四川)

    全国修院:

    以及石家庄、济南、呼和浩特、太原和吉林修院

    二、重办修院困难重重

    修院停办长达25年之久(57-82),在这期间教会遭受了沉重的打击,教会书籍所剩寥寥无几,重办修院困难重重,主要有以下方面:

    师资:师资和教科书严重缺乏,一些老神父只能靠记忆讲授或翻译一些拉丁文作品,根本不成系统。再有一些政治和社会学科,时间较为紧迫。

    修生的士气、生活意义和对独身的看法方面:许多结过婚的神职在修院教书,这无疑对修生是不好的表样,再加上许多院长徒有虚名很少实际投入工作,行政大权落入一些对修生不感兴趣的爱国会人手中,导致修生学习士气不高,对神职人员的奉献生活理解不深。

    毕业之后面临巨大挑战:他们在应付四方面的问题,政府与爱国会的压力、与老神父的代沟问题、年轻人之间的利益问题、地下教会的攻击怀疑和不信任。

    三、修女的培育情况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有修女7463人,其中国籍修女5192人。从49年开始外籍修女陆续被驱逐,国籍修女也有不少人离开中国。剩余的修女在五、六十年代所受的打击不亚于神父们,她们有的坐监或被发沛,有的在工厂做工,有的在家中度独身生活。再加上会院停办得早,重办起来比男修院更为困难。

    1985年7月14日武汉首次开办修女院,之后河北、上海、陕西、山西陆续开办修女院。

    1、女修会的分类

    教区性修会,隶属于当地主教;跨教区修会,如陕西的耶稣圣心会;国际性修会,不公开状态。

    2、录取条件

    年满18岁的未婚女青年;父母亲同意且由本堂神父推荐;身体健康、品德优秀

    3、困难

    许多女修院的设备极其简单,又缺少好的计划方案,几乎没有一个会院有完全的会规和具体的生活方式,本来传统上她们应向天主和会长发服从愿,但她们中大多向主教发愿。另一方面她们受到的神学教育远不及男修生,主教们多把精力放在了神父的培养上,忽略了对她们的教育,繁重的牧灵任务也使得神父们很少有机会给修女上课,虽然修女们表示非常愿意学习教会知识,丰富修会生活。

    4、贡献

    她们主要从事慈善事业如开办诊所,这样即补充了当地医疗的不足又可从事传教与牧灵工作。另外她们也缝制祭衣和制作其它宗教用品。

    四、“请进来,走出去”政策

    为了弥补修院教育师资的严重不足,修院领导采取了许多措施,“请进来,走出去”就是其中一项。1987年上海金鲁贤主教首次聘请海外神职到佘山修院讲学,同一年派四位修生到美国就读。之后其它修院也开始有海外教师讲学。官方陆续向美国和德、法、爱尔兰、比利时、意大利等欧洲国家派送修生。同时与海外进行短期交流也是一项重要措施。

    五、出版事业

    1983年上海教区恢复光启社,设备完全由德国进口,目前这是中国教会最大的出版社。

    1991年河北成立信德室,出版各种教会书籍,并办有中国教会最大的报纸――信德报。

    1993年北京主教团由香港赞助首次印刷圣经1000本。

    全国各地也开始举办报纸和杂志,这丰富了教会的信仰生活,也提高了教友素质。

    六、礼仪改革

    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教会没有参与“梵二”会议,也没有能按“梵二”的精神去行。结果直到80年代中后期一直沿用拉丁文礼仪,在修院的教育中拉丁课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直到上海修院聘请海外教师,中国教会才得知“梵二”的一些情形,开始推选礼仪改革尤其是用中文举行弥撒。

    89、9佘山修院开始举行中文弥撒,全国各地纷纷仿效,但所有这些都是在地方进行。

    北京方面,91年姚顺神父和刘国志神父到菲律宾参加礼仪培育三个月。92、5在全国修院进行了为期二十天的礼仪培育,40多位神父参加,由罗国辉神父主持。

    92、9主教团正式在全国推行礼仪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