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教会第二阶段 第一节 亚略异端
    前言:天主圣三与基督降生为教会奥迹的关键,教会始终宣称耶稣即是天主又是真人。克莱孟教宗和安城的依纳爵曾详细阐述过。从未有人怀疑过。直到公元二世纪末,才有人怀疑,耶稣是否真是天主?是否与天父同性同体?

    “一位一体论”:

    1、萨培理异端:认为天主只有一个是圣父,他创造天地,当他救赎世界时又变成圣子,当以恩宠分施者的身份出现时则为圣神。把天主三个位格看作天主的三个角色,否认天主内在的区分性,没有位格区分,只有形式区分。此异端又可称为“形式说”、“圣父受难说”。

    2、附属派:为保证天主内在区别不损伤天主的唯一性,把圣子隶属于圣父,没有圣父大,又称为一位一体论。(此两者为亚略异端的前驱)

    3、亚略异端:亚略出生于约公元三世纪末,其生活非常简朴,像隐修士,善长演讲,其非常固执,而不幸陷入异端,为教会带来很大危害,开始在埃及传播亚略学说。公元318年教会在埃及召开了会议。其说:“如果耶稣圣子存在以前,圣父就已存在,此间有一段时空,所以说耶稣是受造物,而不是与圣父同性同体,不是永恒的,只能称为天主的义子。如果这样,表明天主圣子没有降生,那耶稣的被钉也就没有无限的功劳。非洲主教们想把亚略开除教籍,可其主教想劝其回头,可他不听,反而责斥主教。他在非洲不受欢迎,而去了小亚细亚,他的学说扩展至希腊、罗马帝国。有主教、神父、执士、修女信从了他的异端,形势严重。非洲主教于公元320年召开会议,遣责亚略异端,公开把亚略开除教籍。亚略在前所在地方站不住脚而去了欧美弟亚的主教欧瑟比。                                 ***

    尼西亚大公会议:君士坦丁看到东方教会所面临的危机,就提议召开教务会议。公元325年5月20日,共348位来自亚、欧、非的主教来到尼西亚召开尼西亚第一次大公会议,每位主教都有神父陪同着。SYLVESTOR因病重而未去,派两神父去了,会议召开近一个月,最后决定把亚略开除教藉,并定下尼西亚信经,其中有二位主教拒绝签字。

    ***

    4、亚略的反应和圣亚纳大削:君士坦丁想通过大公会议来使教会统一,解决亚略异端,可这正是序幕。其妹妹是亚略的忠实信者。在君士坦丁的面前说话,使欧瑟比从外召回,并做了总主教,他又把在外的亚略召回,可亚略在启程时,得病而死。反对亚略异端最甚者为圣亚纳大削,他后来当了亚历山大里亚的主教,亚略攻击主教,毁谤他。君士坦丁听信谄言,亚纳大削为维护真理而被放逐五次,共17年。在教史上被称为“被放逐的教父”最后于公元373年逝世,享年78岁。

    5、卡帕多西亚的三位教父:

    A、圣巴西略:生于凯撒肋亚,是隐修院之父,是主教、作家、圣师。“教会本身是一个标记,在教会当中,修道又是一个记号。隐修生活必须向别人献出爱,修道者自己认识天主,而且要让天主为人所认识。修道者生活不是完全转向另一个世界,是此世界一部分。注意自己道德修养,并转向社会通过教会而关注所有的人,强调服从克苦。“东方隐修院之父”

    B、尼斯的额我略:没有读过书,结过婚,后妻子死了,经其妹劝解后当了神父,去了尼斯,不负重望当了主教。公元381年,第一次君士坦丁会议突出为亚略异端的反对者,司铎和教友有本质的区别、标记。其被称为“教父之父”。写有《论童贞》一书。

    C、纳西盎的额我略:公元329—387年雅典留过学。公元369年被祝圣为主教,戴尔陶西在公元380年把基督教立为国教,并把君士坦丁堡主教罢免,立纳西盎额我略为君士坦丁堡总主教。主要神学思想是“天主圣三”父—不受生;子—受生;圣神—生发。东方教会特别强调天主唯一、至一性、“一体三位”西方教会强调三位间的区别“三位一体”。

    6、君士坦丁堡大公会议——亚略异端的结束

    公元381年5月召开了大公会议,约有150位主教出席,大都来自东方。首先绝罚了马塞道尼异端——圣神不是天主,是受造物;其次是完善了尼西亚信经,“圣神由圣父、圣子所共发”,并加入“我信圣神”。因教宗未参加,所以不接受,直到第六世纪才慢慢接受。原因是整个规定为教会所接受,有些信条是教会不可接受的。如规定安提约基雅、耶路撒冷、亚里山大里亚为君士坦丁管辖,称第二个罗马,所以教会只接受其信仰方面的内容。此会议维护天主圣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