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中世纪的教会公元590——1517年 附录:前七次大公会议(为东西方教会所共同接受)
    第一次:325年尼西亚(小亚细亚)大公会议

    背景:亚略异端宣称圣子是由圣父从无中所造生的,被收为义子。故与圣父没有同一的性体,由此否定耶稣的天主性,引发争议。

    发起人:君士坦丁

    与会人员:教宗圣西尔物斯德肋(St .Sylvester)的两位代表、帝国内外(如波斯、亚美尼亚、哥德)的主教381人。

    主要成果:会议谴责亚略异端、制定《尼西亚信经》“耶稣基督,天主的独生子,出自真天主的真天主,由圣父所生而非圣父所造,与圣父是同性同体的”、并将亚略和两位拒绝签字的主教放逐。

    第二次:381年君士坦丁堡大公会议

    背景:尼西亚会议后,亚略异端并未消失,许多.人包括主教暗中还是亚略信徒。君士坦丁的继位者公斯当斯二世与瓦伦斯,都是亚略信徒。在他们的支持之下,异端蔓延日日夜广。直皇帝戴奥陶西毅然自任为尼西亚信仰的保护者时。

    发起人:戴奥陶西

    与会人员:教宗没有参加、共有186位主教

    主要成果:会议再次谴责亚略异端,重申《尼西亚信经》。强调信徒必须接受天主圣三的道理,否认者不但受到天主之罚,也将受到法律之罚。会议同时谴责马采道尼异端(他们否认圣神是天主)在《尼西亚信经》中加上“我信圣神……由圣父所发”。到第六世纪时,西方教会开始加上“和子共发”。

    第三次:431年厄弗所(小亚细亚)大公会议

    背景:聂斯多略异端,主张耶稣基督是两性两位(two nature, twoperson)由此而不定圣母为“天主之母”的道理。

    发起人:皇帝戴奥陶西二世与圣济利禄

    与会人员:教宗的代表圣济利禄(亚历山大里亚的主教)和其它160多位主教

    主要成果:会议将聂斯多略订为异端,并开除教籍。断定耶稣基督虽有两性,但只有一位,那就是天主第二位。玛利来即是这一位的母亲,就应得“天主之母”的尊号。

    第四次:451年加采东大公会议

    背景: 欧迪克(君城一隐修院的院长)反对聂斯多略异端走向了另一极端“一性论”主张耶稣的人性已被天主性吸收了。这一学说遭君城主教维翁的强烈谴责,但却得到亚历山大里亚主教迪奥扫禄的支持发。在其劝说下,皇帝戴奥陶西二世于449年召开厄弗所会议(不是大公会议),130位主教参加,支持一性论,放逐佛雷维翁,教宗代表也受到迫害。教宗良一世称这次会议为“强盗会议”。

    发起人:教宗良一世与皇帝玛森五世

    与会人员:共六百位主教其中有西方主教四位

    主要成果:强调耶稣基督“两性一位”即是真天主又是真人,二性结合于一位,但二性没有改变、混淆。会议肯定前三次大公会议的决定。强调教宗的首席权,可悲的是非希腊礼的东方教会没有接受,造成历史上的第一次大分裂,称“东方教会”。

    第五次:553年君士坦丁堡大公会议

    背景:“三章”(写于431-451年之间)引发的争议。有人怀疑“三章”有聂斯多略思想,造成教会人士的争议与分裂。皇帝犹第安为了保持合一,遂将“三章”订为异端,东方主教表示同意。但教宗认为皇帝没有这个权力,这应教会内部决定。皇帝将教宗骗到君城并软禁了教宗,教宗被迫同意,回到罗马后遭到整个西方教会的反对,教宗收回了自己的同意,为解决此事,召开第五次大公会议

    与会人员:东方主教、教宗没有参加

    主要成果:会议为了维护合一,而谴责了“三章”但事实上并未起到作用,合一后不久又复分裂。

    第六次:680年君士坦丁堡大公会议

    背景:基督“一意论”。610年君城主教主张耶稣基督有二性但在他之内只有一个意志。

    发起人:

    与会人员:

    主要成果:会议谴责“一意论”称这是“一性论”的另一种说法。宣称耶稣基督有两个意志,他的人性意志常服从他天主圣子的意志,但是二者并不混淆,也不冲突。

    第七次:787年尼西亚大公会议

    背景:“圣像敬礼”之争

    发起人:女皇依莱娜与教宗哈德良一世

    与会人员:教宗哈德良一世的代表

    主要成果:阐明敬礼圣像的意义。我们敬礼圣像所代表的神和人,而非敬礼圣像本身。

    注:第二次(381)与第四次(451)大公会议,在教会纪律方面强调君城主教的地位仅次于罗马而高于其它宗主教区,始终遭到教宗的强烈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