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基督教弟兄姊 妹的分享 I2.介绍一些基督新教的宗派
(本文的作者大黄傻猫GARFIELD,自小返圣公会学校,信主后在浸信教会受浸,一直是浸信会会友,现在教主日学。承蒙允许刊载此文,特此鸣谢!)



基督教,按香港通俗的说法,其实指新教或者更正教(Protestantism),而当中包括了一些十六世纪反抗罗马教廷的国家教会、后来的福音派和灵恩派,以及一些脱离传统宗派的独立教会(例如平安福音堂、追随中国著名信徒倪柝声路线的香港教会、香港神的教会等)。新统计,自十六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以来,全球有二万个宗派。


大体来说,新教,Protestants,其实最早是只有马丁路德(MartinLuther)在十六世纪宗教改革(Reformation)运动产生的群体。他们又名抗议宗,或者名抗罗宗,天主教的书教「誓反教」。这个运动很快席卷欧洲。马丁路德其追随者发展的宗派,主要代表是「信义宗」(又叫路德会,Lutheran,虽然路德本人不想他们用这个称呼,「信义宗」是华人给的名字,很贴切)。香港有信义宗联会和香港路德会。另外礼贤会(Rheinish)、崇真会也是「信义宗」信仰。


后来,瑞士宗教改革家慈运理(UlrichZwengli)倡导。他原本也想和路德合作,但是路德不赞同慈运理更激进的改革,而且在圣餐理解上面分歧很大。结果两人分道扬镳。后来改革宗(ReformedChurch),是由加尔文(JohnCalvin)承继慈运理路线发展的。在香港比较少。他们以长老会为主(Presbyterians),或者称荷兰改革教会(Reformed Church of Netherlands)。今日他们的世界联合会World Alliance of Reformed Churches WARC(www.warc.ch)正和天主教、信义宗对话,寻求了解。


还有差不多时期的循道宗(Methodist),大家在湾仔看见的「红砖屋」就是他们香港一个大堂会。这个是英国的约翰卫斯理发展的。


安格拉甘(Anglican Church),或者Episcopal Church,又称圣公会,是英国国教,大致保留很多天主教的传统,路线比较接近信义宗、和天主教。


信义宗、圣公会和天主教因为礼仪多,属于礼仪教会(Liturgical Church),其他教会把崇拜礼仪简化,是非礼仪教会。


有些区分以他们作为「信条教会」(Confession),指那些以信经(Creeds)为信仰告白的教会,罗马天主教、信义宗、改革宗、圣公会、循道会都是「信条教会」。在美国发展的成为「宗派」,例如长老会、浸信会、宣道会。华人习惯不把两者区分,通称为「宗派」。


至于,浸信宗起源说法比较多,比较多人认同的说法,是他们起源自英国的分离派和清教徒。而他们对于浸礼的观念很受宗教改革时期的「重浸派」影响。


福音派(Evangelicals)是比较后来的发展,香港有宣道会、中华基督教会、播道会、中国布道会等。当然,灵恩运动(Pentecostal Movement)是更加后期。


浸信宗是笔者所属于的宗派,我比较熟识,和其他宗派很不同,主要因为她重视堂会独立自治,没有所谓宗派总会去决定所有浸信会的信仰观点路线,崇尚自由。而教会体制属于会友和教会领袖共治,民主体制。他们是自由教会,Free Church,不太注重教制,内分不同派别。例如美国(浸信宗发扬光大之的)美北代表是American Baptists,比较开明。美南(主要代表是Southern Baptists Convention)属于保守。


由于美国主张政教分离、宗教自由,所以很多其他的基督教会分出来。香港很多基督教(新教)都是北美州,特别是美国福音派宣教士建立的。


中华基督教会背景比较特殊,她是由巴陵会、公理会、伦敦会、长老会及宣道会等十一个宗派中国的差会组成。组成原因是因为二十世纪初,中国因为五四运动掀起了反教运动,基督教被指为洋教,为了摆脱洋教的名字,而且支持中国教会的「自治、自养、自传」( 「三自」并非共产党的发明),教会需要「本色化」,在一九二七年第一届中华基督教会总议会在上海圣玛利亚女校举行,出席代表八十八人,其中中国代表六十六人,西国宣教士廿二人,正式代表十一个宗派,五十三个区会。便奠定了中华基督教会合一组织之基础。本会组织采四级制:即全国之「总议会」,省级行政区性之「大会」(或称协会),地区性之「区会」,及基层之「堂会」。(参考中华基督教会香港区会网页)

本文最后修改日期:2001年6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