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把感恩祭宴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你是经常参与教会活动的天主教徒吗?
可能你会依据你是否参与主日感恩祭宴来回答这个问题。那好,我改变一种提问方法:
你是怎样实践你所领受的洗礼的?
这个问题看来就比较难回答了,是吗?意识到每个主日早晨去参与感恩祭宴,是一回事;而意识到每一天都应实践自己的信仰,又是另一回事了。事实上,每主日去参与感恩祭宴,是有意义的,但如果不把它与一星期中其余六天的生活结合在一起去理解,那意义就不会很大。我们之所以把参与感恩祭宴放在首位,那是因为通过洗礼,我们已把自己交托给某件事和某一位。不幸的是,我们中许多人搞不清楚我们在洗礼时真正承诺的是什么,也不知道要实践我们的洗礼到底意味着什么。其结果就是,主日去参与弥撒圣祭,有时候看来好像颇有意义;而往往又会希望在主日早晨睡个懒觉,这想法好像也挺有吸引力的。
这儿有一份令人难堪的记录: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大约有75%的天主教徒每周至少参与一次弥撒圣祭,而今天只有35%的人这样做了(根据杰姆•戴维森【James D.Davidson】的文章“美国天主教徒和美国天主教:对事实、趋向、影响的综合调査”)。或许,我们把参与弥撒圣祭人数的减少归咎于社会的转型;但还有一个事实,在其它基督宗教团体中,并没有显示出同样存在着这惹人注目的、人员大幅减少的情况(戴维森)。那么,天主教会在过去五十年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从而导致了参与感恩祭宴的人数大大减少?
有些天主教徒很快下结论说,参与弥撒人数的减少,可追究到梵二大公会议后的礼仪改革,特别是,当弥撒从拉丁文转到本国语言后,参与的人数就减少了。而另一些捍卫礼仪改革的人认为,参与弥撒人数减少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并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对新礼仪的教导不足。在美国,天主教发生较大变化是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的,特别是由于多元化的广泛兴起(只有少数天主教徒像他们的父执辈一样生活在信徒群居之处),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尊重主教的权威,并且在教会的教导中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强调天主的判官形象。事实是,在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许多堂区成了大量外来移民的社会经济活动中心,但与此同时(大部分梵二之前的天主教徒并不像今天的天主教徒那样,善于把感恩祭宴与自己的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许多人之所以去"望"弥撒,只是因为害怕"不"去望弥撒会导致的后果!
梵二大公会议一方面继续教导信徒,主日参加感恩祭宴是应尽的责任,同时强调每个信徒要积极参与,而较少强调不参与所要受到的惩罚。许多天主教徒首次意识到,自己以前从没有想到要把弥撒圣祭与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因此,当有些天主教徒发现自己不参加主日弥撒并没有受到天主的打击时,就不再把它放在心上。另一些人慢慢地,且无情地,把主日早上的时间花在逛商场、陪孩子去参加课外辅导,或者睡个懒觉,读读报纸,看看电视上。
因此,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继续威吓信徒不参加感恩祭宴就要受惩罚,让他们感到害怕?或重新恢复梵二之前的礼仪? 如果用这些方法来设法解决,依然未找到问题的症结。天主教会在过去五十年的改革过程中,有一个问题一直存留着,那就是,天主教徒没有把自己所信仰的内容、所举行的崇拜或礼仪庆典,与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换言之,真正的问题不仅是信徒缺少对感恩祭宴的理解,更坦率地说,是他们不知道“要像一个已付过洗的天主教徒那样生活"到底是什么意思。因此,要解决这问题,并不只是想方设法来改善一些外在事务,比如提髙唱经班的演唱质量,提高神父的讲道水平,或者把祭台装饰得更合适等;尽管在这些领域内作些提高和改进,往往是极有必要的。若要解决这问题,我们应帮助信徒认识到天主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并不是脱节的;我们应帮助信徒更清楚地理解到参与感恩祭宴给自己带来的好处,而不是集中在不参与弥撒所造成的可怕后果上;要解决这问题,我们应帮助信徒理解洗礼是对我们生活之道的一种交托,它需要通过举行圣体圣事来得到支撑和养育。
本书在提及感恩祭宴时,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我们已有好多相当合适的书籍。本书谈论的是生活之道:主日早晨的一小时如何能够并应该使一周内其它的167个小时"生活、行动、生存在祂内"(宗17:28)。这是我们的责任:这个责任并不仅仅是主日应该去参与感恩祭宴,而且是我们该怎样活出一个天主教徒的生活之道:我们在入门圣事的洗礼中交托了自己,还要在入门圣事的感恩祭宴中使之达到完美!

你在做什么?
当人们相遇或希望初步了解对方时,通常会问这个问题:"你在做什么?"当我们问这问题时,其实我们想说的是:"你是做什么的?"为回答这问题,我们往往都从自己的职业去加以说明,如"我是工人","我是老师","我是律师","我是护士"等。我们这样回答时,人们就对我们是如何利用自己的时间有了一个初步认知。
但如果我们回答:"我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是否会使人们——包括我们自己——对我们利用时间的方法有所认识?我们应该非常小心谨慎:说自己是蒙召的基督徒,往往这是一种"自我肯定"。我们付洗成为一个天主教徒,就意味着我们蒙召像基督一样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我们中的许多人,都是从小就领洗的;对于这些人,或许他们从来也不会有意识地自问:"作为一个基督徒,我应该做什么?"不管怎样,我们每一次去参与感恩祭宴,是奉命"这样做,为纪念我(耶稣基督)"。当弥撒结束时,神父或者执事会说:"平安地去吧,去爱上主并为祂服务"。因此,很清楚,我们奉派遣去做一些事!问题在于我们去"做什么"?
在最后晚餐时,耶稣为建立圣体圣事说了这些话:"这是我的身体,为你们而交出的;你们举行这个来纪念我"(路22:19 )。若望福音告诉我们,在最后晚餐时,耶稣离席,给门徒们洗脚,并且说:"我给你们立了榜样,叫你们照我给你们所做的去做"(若13:15)。当耶稣对我们说,为纪念祂这样去"做"时,祂的意思远远超过仅仅要求我们完成所熟知的弥撒礼节。耶稣要求我们不仅要擘饼,而且要把我们自己献给他人,就像他把自己献给了我们一样。本书的目的不是简单地晓示我们该如何参与感恩祭宴,而是向我们揭示该做些什么,以及怎样来准备自己,以便走出去按照耶稣基督所要求的那样去做一些事。
在四部福音的每一页中,我们都能看见耶稣基督一次又一次地强调:做祂的门徒,就是要去"做"一些事:
"你们凡愿意人怎样给你们做的,你们就照样给人做。"  (玛7:12)
"不是向我说'主啊!主啊!'的人,就能进天国,而是承行我在天之父的旨意的人。"(玛7:21)
"我切实告诉你们,凡你们没有为这些最小中的一人做,就是没有为我做。" (玛25:45)
"凡奉行天主旨意的,就是我的兄弟姐妹和母亲。"  (谷3:35)
"爱你们的仇敌。仇恨你们的,你们要待他们好。"  (路6:27)
"你们为什么称我'主啊!主啊!'而不照我的话做呢?"  (路6:46)
"我切切实实告诉你们,凡信我的,也必做我所做的事业;而且做得还要大。" (若14:12)
"你们如果奉行我所命的,就是我的朋友。"(若15 :14)
当我们在弥撒中听到这些话,"你们要这样做,为纪念我" 时,这是在提醒我们,当我们受洗时,我们已承诺像基督的追随者那样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或许,我们常常不知道弥撒要派遣我们出去做些什么,其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我们并不理解在受洗的时候,我们已经承诺要做的是什么。当我们交托自己愿意成为基督教会的一份子时(如果我们在婴孩时就接受洗礼的话,我们的父母亲或其他人已为我们作出了这一交托),我们已经开始进入到基督徒生活之道的过程中。在这儿所说的"生活之道"与初期教会的成员所说的"此道"或"主的道"(宗9:2,19:9、23,22:4,24:14、22)的意思并不完全一致。我们在生活道路上,像一个学徒一样从自己的良师益友身上学习怎样来做;我们的双亲、兄弟姐妹、代父母、配偶、亲戚和朋友都是我们的导师、我们的榜样。一个学徒就是一个学习者,为了学到手艺,把自己的全副精力与某个师傅紧紧地捆绑在一起。圣体圣事是一件入门圣事,它使我们继续维持自己的学徒身份,学习活出一个基督徒生活之道的技能和艺术,然后受派遣把所学到的实践出来。
我们蒙召去活出怎样的生活之道呢?正如主礼(可以是主教、神父或执事)在为我们举行洗礼后的傅油仪式中所说的:
全能的天主,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之父,已从罪恶中解救了你们,并借水及圣神重生了你们。现在祂更给你们傅上救恩的圣油,显示你们已成为祂的子民和基督奥体的肢体,分享祂司祭、先知、君王的光荣职位,以获得永生。
作为基督的门徒,我们蒙召爱天主和他人,并为天主和他人服务,分享耶稣基督的司祭、先知和君王职。这意思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蒙召做以下这些事:
作为司祭:向其他人展现基督,在我们的一生中赞颂、朝拜天主,在祭献中奉献我们自己和我们的生活,帮助其他人接近天主,为整个世界的需要祈祷,并使我们的行动作为天主对整个世界的需求所作出的回应。
作为先知:代替被压迫者发言,清晰而大声地宣讲天主圣言,承担见证者的使命,向人们传扬福音和教理问答,为那些灰心丧气的人带去希望,向大众和教育机构的诚意提出挑战,毫不怕惧地指出社会的非正义行为。
作为君王:保护脆弱者并为他们服务,为那些不能自给自足的人提供帮助,爱仇敌,为他人献出自己的生命,为正义而战,活出自己的尊严并尊重他人的尊严,更新心灵破碎者的生命,展现天主的旨意。
在感恩祭宴即将结束,神父或执事说:"平安地去吧,去爱上主并为祂服务"时,我们奉派遣去为他人行使司祭、先知、君王的使命。如果我们能理解这是对我们的召叫,是我们接受的天命,那么,我们将更深刻地理解我们在弥撒中所做的是什么,也更能理解感恩祭宴是如何准备我们、给我们力量以便我们走出去做这些事;同时,感恩祭宴也向我们提出挑战并激励我们这样去做。
主日是休息天,礼仪(liturgy)这个词来自于希腊语leitourgia,它的意思是"子民的工作"。礼仪确实是一件"工作",或者说是我们所做的一件事。但同时,我们"做"这件事时,不是仅仅局限在圣堂里的那一个小时内,它也是在我们离开圣堂进入到日常生活中时,要继续从事的一项"工作"。星期一早上,我们已经充足了电,精神饱满地稳步向前,准备好把我们在感恩祭宴中所开始的工作继续做下去:愿意将自己交托给天主所赋予的使命:"在平安中,爱天主和他人,并为他们服务"。
在受洗时,神父或执事用圣油祝圣了我们。这是我们分享基督的司祭、先知、君王职位的一个标记。庆祝感恩祭宴,强固和更新了我们在受洗时的承诺。感恩祭宴和它的每一部分都为我们出去行使"司祭职、先知职、君王职"提供了所需要的一切。本书将区分和描述什么是基督徒蒙召去做的和去成为的,什么是作为一个基督徒需要活出的质量和技能;以及感恩祭宴(它的每一部分)是如何授予、装备、激发、挑战我们,以回应天主对我们的召叫:去爱上主并为他服务。
—————————————————————————
※ ①本书用词得到台湾辅仁大学礼仪中心主任钱玲珠老师斧正, 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 ②“感恩祭宴”的名称
由于感恩圣事意涵丰富、深刻,很难只用一个词汇来涵摄所有的意思,因此,从初期教会开始,对于耶稣在祂十字架上作出祭献的前夕所建立的圣事,就有了各种不同的称呼。教廷在1992年出版的《天主教教理》一书中,以“感恩礼”、“主的晚餐”、“擘饼”、“感恩聚会”、“神圣的祭献(圣祭)”、“神圣的礼仪”、“共融(领圣体)”、“神圣的弥撒”等,来称呼这件圣事,好展现这圣事的不同面向。
教廷于2003年出版的《弥撒经书总论》修订版,也以“弥撒”、“感恩庆典”、“感恩祭”等词汇称之。华语教会的礼仪学者,有时也称之为“共融的圣事”,或“感恩祭宴”等。
本书在选用多个译名的基础上,首选“感恩祭宴”一词。因为,英文的Eucharist(thanksgiving,感恩),源于希腊文eucharistein(祝谢)和eulogein(祝福)。而“主的晚餐”本身, 既预示了第二天基督在十字架上的祭献,同时,又有基督和门徒们餐宴、共融之意,因此,以“感恩祭宴”能清楚表达感恩、祝福、祭献,以及共融餐宴之意。
钱玲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