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课:全人的祈祷
第二十九课:全人的祈祷



真诚的祈祷是全人、整个人、整个生命的祈祷,它触及人的全部,是整个人的问题,使人赤裸裸地面对上主。它是人对自己、对世界、对神的一种深沉的意识、直觉与体验。这是由“身外”到“身内”的祈祷,由单单注意某些“事件”到意识到自己整个“存在”的祈祷。人不单关注一些身外事,更关注自己的整个存在。

一、感恩

真正的感恩不单是“杀鸡酬神”式的感谢,更是为了上主所赐的宝贵生命而满怀感恩之心,深感上主所赐生命的丰盈,自觉受之于上天、父母、社会的实在太多,所以即使遇到困难,仍能一生充满感恩心。他又自觉到自己对父母、家庭、教会与社会的重要,肯定自己那种独一无二、无可取代的身份;这种自豪感,亦是他充满感恩心的基础。

以下各点,都是感恩的好动机:

1.感谢上主赐给我们某些具体的恩典,如考试合格、旅途平安、病愈、突破困境、健康、温暖的家庭……。

2.感到自己本身是“带恩者”,自己是别人、家庭、社会、教会的恩赐。意思是:如果天主要降福我的父母,便会赐给他们一个好儿女;要降福一个社会,便会赐给它一些好公民;要降福一个人,便会赐给他一个好朋友……。而我正是一个好儿女、好公民、好朋友。我自己便是天主给世界的大恩典;我给别人带来幸福、希望、喜乐、“救恩”。我为了自己是这样的一个有用的人,而充满感恩心。

3.我能够以身为教友为荣,以身为学生、中国人、本地人为荣,我对自己是个好丈夫、好妻子、好朋友感到自豪……这分对自己身份的认同感,也是感恩的泉源。

4.我能够衷心接纳我的家庭、国家、民族、自我、肤色、文化、性别、高矮、肥瘦、我过去的历史、经验和遭遇。我知道这一切为我都是恰到好处的,是上主的恩典,是上主为我“量体裁衣”而设计了的。我能够站得起来,也愿意站起来,由现状出发,由这里开始,迎向未来。这种接纳自我的能力,也会使我充满感恩心。

5.我如果有活力充沛的经验,也会衷心感谢上主。这可以表现在工作中、在奋斗中、在服务中、在为别人而牺牲中、在运动中、在承担责任中、在祈祷中、在默想中,甚至在静坐中。争取对自己活力充沛的体验,可以保障我们持续地感谢上主。

6.惜福、惜缘之心,也是感恩的泉源。我们珍惜所拥有的一切(惜福),也珍惜所遇到的每一个人(惜缘)。我们愿意善用和发挥主赐给的恩典,如天赋、才能、爱心、时间、金钱等等,也愿意怀着极大的敬意,诚恳地与人交往,珍惜这种“缘分”。如果能做到这些,我们要感谢的实在太多了,那有时间抱怨呢?

二、求恩

求恩不是求神拜佛,也不是和神的交易。它是一种极深的信仰行为,相信上主爱我多于我爱自己,他在我未懂得祈求前已知道我的需要。所以向主求恩不是企求不劳而获,不是求取廉价的成功,更加不是贪婪,而是对主完全的依赖和信靠。求恩也是人自觉贫乏虚无,感到“力不可终恃、才不可终恃”,因而感到对主的“需要”。

以下各点,都是求恩的好动机:

1.求上主赐给我们一些特殊的恩典或帮助,例如:求赐病愈,求赐考试合格或面试成功,求赐克胜困境的勇气,求使某个愿望得以实现等等,这些都是求恩的祈祷。

2.自觉无能为力,无可奈何,因而怀着信心投奔上主,把一切交讬在他手中,求他依照他大能的安排,使一切都能圆满解决。这是另一类的求恩祈祷。

3.“力不可终恃、才不可终恃”的自觉,或者孔子“五十而知天命”的经验(参考第七课:人神的相遇),也是求恩的良好动机。我们感到生命有限,常有不可为、不能为、或者为而无所成的痛苦经验。我们已深深感到人是那么渺少,即使古往今来的人的力量加在一起,也不过是沧海一粟。我们不是神,也无法与神相比;也许向神开放,纵身跳入他的怀抱中,是我们唯一的机会;就像一个溺水的人,会尽力伸手去抓着一切能救他的东西。于是这种对神的绝对开放与投诚,便会升华为诚挚而恳切的求恩祈祷。

4.一个人如果渴求在生命中有所突破,或者心中有一些高超的、愿意变为事实的理想,也会渐渐酝酿而成为热切的求恩祈祷。

三、悔罪

悔罪不是恨错、自怨自艾,也不单是为某些错误行为而烦恼,而是人在圣洁的上主面前那种无能、卑陋、软弱的自觉,并深深感到人与神、人与人间那种“割离”的事实是那么的严重和不幸。每一件过失不外都是在重新提醒我们这一“割离”的事实。悔罪也包含对上主的信赖:当那位比我更伟大的主愿意接纳我时,我便没有不接纳自己的理由。所以悔罪也是一种迈向完美的催迫力。

以下各点都是我们应悔罪的理由

1.我们为自己的失足、犯罪而忏悔,也为世界的罪忏悔。

2.面对真、善、美、圣的理想,我们很易生出无能为力的感觉。我们都有类似保禄宗徒的经验:“我不明白我作的是什么……愿意的善,我不去行;而我所不愿意的恶,我却去作。”(罗7:15,19)这都是值得我们悔罪的理由。

3.我们都有堕落的倾向,有时甚至会觉得自己很“卑鄙”。例如,即使是好朋友遭遇不幸或失败,我们于悲伤之余,有时也难免会渗入一丝丝的幸灾乐祸心理。所以我们的悔罪,与其说是为了某个罪而忏悔,倒不如说是为了我们混身都是罪而忏悔,来得更贴切。没有基督的救恩,我们根本抬不起头来。这种悔罪其实是包含了对自己真我的全面认识,和对天主仁慈的全然信靠。

四、代祷

代祷不是单念一些经文,而是基于对主的信赖,和对人、对世界的关怀。我们关怀世界,所以亦自然向上主诉说。代祷是否“有效”,并不是代祷的本质。

代祷也可包含下列各点:

1.为所爱的人、所关心的事代祷。代祷内容很广泛,弥撒中的信友祷文一般至少有四方面:为世界、为教会、为弱小者、为自己团体。更具体点说,代祷的对象可包括:社会领袖、教宗、主教、神职人员、病人、难民、教师、工人、老人……。我们当然可以为自己的父母、子女、亲人、朋友祈祷,甚至也可以为其他国家的人,或为和我们素未谋面的陌生人祈祷。

2.关心世界:一个肯为世界代祷的人,首先应是一个关心世界、认识世界的人,他愿意和世界一起成长,关心世界的动向和变化。这样,他为世界的代祷,便变成了他内心关爱之情的外溢。

3.悲天悯人、民胞物与的胸襟,或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也是代祷的必要条件。我们有一副慈悲的心肠,深信四海之内皆兄弟,愿意学习去把别人的快乐与痛苦,变成自己的快乐与痛苦,使发生在他人身上的种种,自己也会感同身受。能够这样,我们的代祷,就是一首爱的诗歌,是人性伟大的流露。

4.基督徒应向别人开放,并拥有一种社会的责任感,及历史的承担感。我们深爱着别人,也迫切渴求某些不当的事件能被重新纳入正轨。如果情况不如理想,我们甚至会与上主争辩、质问、抗议。我们并非不信任上主,我们不过是在表达我们心中的真情实感,和对世界的关切之情。能做到这点,我们的代祷便是真诚的。

五、祈祷与生活

1.祈祷与生活相辅相成

“祈祷是生活的流露;生活是祈祷的实践。”真正的祈祷必须是口诵心维,心口如一。所以“是”甚么人,才“说”甚么话;是甚么人,才作甚么样的祈祷。反过来说,真诚的祈祷也会渐渐催迫人去实践祈祷的内容。举例来说:如果我一向爱邻人,视别人如兄弟姊妹,我才可以自然地、毫不勉强地在唸天主经时向上主说:“‘我们’的天父……”因为他是‘我们’的天父,而不单是‘我’的天父。但这并不等于说,只有视人人为兄弟姊妹的人才配称上主为‘我们’的天父,因为只要人肯真心祈祷,那么,祈祷的内容迟早会有一日在他身上实现,使他渐渐把别人当作兄弟姊妹,以便毫无愧色地称上主为‘我们’的天父。

2.祈祷使人由内转变

真正的祈祷必须是自由、自发的祈祷。如果一个人在上主面前忏悔,那是他自觉到自己的软弱和无能;如果他决心定改,那绝非是有人强迫他认错;如果他真心为别人祈福,他是由心底里爱人。所以祈祷本身就是一种“情”的流露、“情”的活动、“情”的训练,使我们能“寄情于天地,尽性于人间。”。

3.祈祷锻炼意志

如果人不是故意利用祈祷去自欺欺神,那么,每一次祈祷,都是人在上主面前的庄严许诺和誓愿。不断的祈祷其实就是不断的许诺、不断的定志。在这意义下,祈祷可以使人意志渐趋坚定,终至于迸发出行动的火花。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德肋撒修女能够以无比坚定的意志和牺牲精神,去为印度穷人中最穷的人服务,她在为那些遭人遗弃的垂死老人洗涤污秽、包扎伤口时,仍能微笑地忍受那些中人欲呕的臭味,并能在这些比猪狗还不如的人身上看到基督,据她自己说,这都是由于她毕生祈祷所积聚的功力所致。

4.祈祷助人“慎独”

热心祈祷的人,无时无刻不相信神的鉴临,许多老百姓也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一个以神为中心的人,不但相信要向“他”交代,并且有一天还要在他面前清算自己一生行为的“账目”。这种人不必父母、师长或警察的监视,自然便能够自律;即使在隐密处也能够“慎独”,不敢自欺,“不欺暗室”。

5.祈祷有助改善人际关系

如果我们是忠实的信徒,我们都知道要爱仇,为仇人祈祷;要宽恕,为自己不喜欢的人祈祷;要善尽家庭一分子的责任,为家庭祈祷;要祝福朋友,为朋友的成就而感谢主。这样,我们便能培养宽恕,负起家庭责任,和不嫉妒的美德,我们的利他心也会因此加强。我们更知道,一个信徒应该时时祝福,而不该事事诅咒。

6.祈祷创造共融的团体

印度的德肋撒修女说:“祈祷之家,上和下睦”(A family that pray together, stay together.) 时常一起祈祷的团体,也会成为共融友爱的团体。因为维持这个团体生命的,正是那全能大力、永恒不变的上主。

7.祈祷使人跳出自我

祈祷以神为中心,人只占第二位。这在一个自私自利,事事以自我为中心,以家族为本位的社会中,或在一个狭隘的国家主义与种族主义盛行的时代,无异是一剂对症的良药。当人跳出自我时,他不但能“见到”神,还能见到在自己周围,有许多和自己同样平等、同样有人性尊严和权利的兄弟姊妹。

8.祈祷恢复人的主动

心理学家佛洛姆 (E. Fromm)说:许多人认为自己的行为是一种“主动”的活动 (Action),其实大部分人的行为不过是“被动” (Passion) 而已。真的,人的行为受到很多限制,大多是身不由己的,例如:“朝九晚五”、吃饭睡觉、与人周旋,或看甚么电视、玩甚么游戏、在甚么场合说甚么话等等,几乎都是一些不得不作、不得不想、不得不说的“反应”,我们有时连停下来想一想“为甚么我要这样作”的机会都没有。习惯了被动以后,当我们能重新主动时,我们反而十分害怕,这就是为甚么许多人不敢独处,在静默中感到恐惧的原因。我们逃避静默、逃避独处、逃避反思、逃避自己。祈祷正是给人面对自我的一个绝佳机会。在祈祷的静默中,人要面对上主,或更好说,要在上主内面对自我。他要由一连串的被动引力中挣脱出来,稍作停顿,寻回自我和那属于自我的宝贵自由。他要穷究生命的意义,了解工作的目的,知道自己正在作甚么。这便是祈祷。

六、祈祷能改变现状吗?

如果天主愿意,他当然能改变现状,但天主通常只是间接介入人类的历史,他要人去和他合作。所以祈祷通常并不直接改变现状。但祈祷能直接改变人、和人的心;而人则是改变现状的动力。

七、祈祷的姿态



祈祷一定要有良好的身心准备。保持身心轻松、深呼吸、闭上眼睛、排除杂念等,都是祈祷的良好状态。坐着、跪着、站着、双手合什、高举双手(弟前2:8)、伸开双手、俯首、叩首至地(玛26:39)……都是好的祈祷姿态。但祈祷一定要表里一致,身心统一,切勿好像耶稣所说的:“这民族用咀唇尊敬我,他们的心却是远离我。”(玛15:8)

八、圣经金句背诵

1.应常欢乐,不断祈祷,事事感谢:这就是天主在基督耶稣内对你们所有的旨意。(得前5:16-18)

2.你们如果住在我内,而我的话也存在你们内,如此,你们愿意什么,求罢!必给你们成就。(若15:7)

3.所以我们要怀着依恃之心,走近恩宠的宝座,以获得仁慈,寻到恩宠,作及时的扶助。(希4:16)

讨论与分享

1.当我感谢时,我通常是为了一些身外的东西而感谢,或者是为了“自己”而感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祈祷与生活”的八大点中,你最认同那一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分享你一次印象最深刻的祈祷经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觉得每次祈祷前收敛心神、调整身心,是重要的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

孔子病重,子路请求祈祷。孔子道:“有这回事吗?”子路答道:“有的。诔文说过:‘替你向天神地祇祈祷。’”孔子道:“我早就祈祷过了。”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王孙贾问道:“‘与其巴结房屋里西南角的神,宁可巴结灶君司命’,这两句话是甚么意思?”孔子道:“不对;若是得罪了上天,祈祷也没用。”

孔子热爱生命,一生为发扬人性的光辉而奋斗。他信神,但他是为了提升生命而信。所以他认为自己一生都在按天道而行,亦即一生都在祈祷;他并不需要在有病时才祈祷。他也认为人必须修己以邀天福,否则,得罪了上天,祈祷也没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