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路上 11、清楚的呼召
    〖呼召〗

    (十二月十三日,星期五)

    昨天不但是魏士凯离开的日子,也是收到加拿大黎明之家一封长信的日子,他们邀请我加入。

    这封信是在魏士凯离开的同一天到达,对我有重大的象征意义。于八月十五日,魏士凯便会完结替我做的工作,然后去读地址学;伊根邀请我在八月二十九日开始与黎明之家一起生活。一些事情步向终结,一些新事情正要开始。我体会到剑桥生活的阶段将要结束,而我正好收到邀请向新方向前进。

    伊根这样写:“这封信是黎明之家委员会发出的,请你考虑来黎明之家与我们一起生活……我们真的感到你的天赋才能会叫我们得益,但同时也觉得黎明之家对你会是个好地方。我们会让你有个家,以及有一个爱你、和叫你成长的团体,好能在你的卓越才能上——写作和演说——支持你。”

    这封信令我深受感动,这是我一生第一次得到明确的呼召。自从正式授任神父之职以来,酥油的工作都是我自己主动的成果。梅宁嘉诊所(MenningerClinic)、圣母大学、耶鲁哈佛、拉丁美洲等地的工作都是我自己选择的,全是十分令人满意的工作,但都是我自己的选择。虽然以前我是直接向阿尔费恩(Alfrink)和威利百兰斯(Willebrands)两位枢机主教负责,如今又是直接向西蒙尼(Simonis)枢机主教负责,他们却从来没有要求我担起某一件特定的工作。每次他们都同意我的选择,并且支持我。

    但是这一次,有一个团体向我说:“我们呼召你来一起工作,供应我们所需,也从我们得到回报。”我知道伊根的邀请并不是给我提供一份工作,而是一个真诚的呼求,请我与贫穷人一起生活。他们没有金钱可供给,没有漂亮的宿舍,没有什么声望。这是一件完全新鲜的事情,这是一个实际跟从基督的呼召。要脱离那着重功绩、成就和荣誉的世界,而去信考耶稣,并且单单信靠祂。

    黎明之家的辅助员和弱智人士都曾一起商议此事——这呼召是发自整个团体的,也是经过大量祈祷和思想之后作的呼召。若我要求一个具体的信号证明是耶稣的旨意,这便是了。

    我有不少犹豫的理由,在一个陌生国家与弱智人士同住并不是即时叫人雀跃的事。然而,我感到伊根的信并不是普通一封要求我做一点事的信。我向耶稣祈祷,求祂指示我应走的路,这便是祈祷的回应。我常常祈祷说:“主啊,请向我显明祢的旨意,我便遵行。”而这就是答复,比我敢于冀盼的还要具体、还要明确。

    未来几个月将要用于寻求一个忠诚的答案上。我一定要和荷兰的西蒙尼枢机主教商量,取得准许,去接纳伊根的呼召。我一定要祈求力量和勇气,好能真正的向耶稣顺服,即使祂召我去自己不愿意去的地方。

    〖活在目前〗

    (十二月十八日,星期三)

    刚于上星期买了一些塞尚(PaulCézanne;1839-1906,法国画家)油画的复制明信片,后来又收到一份圣诞礼物,是里尔克(RainerMariaRilke,1875-1926,奥地利诗人)著的《谈塞尚信札》,这是可喜的巧合。打从读过《致年青诗人的信》起,便感到与里尔克有着颇深的联系。现在他要向我介绍塞尚,我喜欢塞尚的画,却可惜未有仔细的看过全套,里尔克会协助我去看的。

    当里尔克写信给妻子可莱拉(Clara)时,谈到塞尚绘的圣维克多山(MontSainte-Victoire),他说:“自梅瑟以后从来未有人看过这么伟大的山……只有圣人才能与天主联合得像塞尚和自己的画一般融洽。”对里尔克来说,塞尚实在是位密切灵修者,他帮助我们以新的方法去看现实。他把塞尚描写成一位这样的画家:他“如此纯洁地把现实缩为一堆颜料,以致现实反而重新披上一个新的面貌,是超乎颜色的境界,却不带任何前尘往迹。”

    照里尔克的想法,塞尚能够完全活在那时那刻,所以能看出现实的真面貌。在也是里尔克对自己的期望。他因自己没能够全然活在眼前时刻而蒙损,以致不能看得清楚。他这样写:“人生活得太差了,因为人总是带着未完成事务、无力地、心烦意乱的便走进当下处境。回想过往,生命中没有什么时间不是犯这过错,甚或更糟的。相信唯一一段无损的时间就是卢德(里尔克的女儿)出世后那十天,我寻到现实,甚至是最细微的枝节,竟是如此难以形容的,正如它一直都必然如此。”

    里尔克从塞尚的画看出他是个活得“一点也没有失落”的人——完全活在那时那地、真正看见现实,这是里尔克自己追求的境界。

    很高兴遇上里尔克和塞尚,因为他俩把我带得更近一点那处——真实的生活与真实的看见共存之地。

    〖光荣与虚荣〗

    (十二月十九日,星期四)

    方舟团体有很多小型的“成长小组”。有些小组专研和平、或是冲突解决、或是医学上的问题。另外有些小组关注灵性、政治和经济。范尼云叫我领一组读若望福音的,今晚是第三次聚会。

    我们谈到“光荣”这个词,我渐渐了解到这个词在若望福音里占的地位有多重要。有天主的光荣,就是通往生命之正确的光荣。又有人的光荣,就是导向死亡之虚荣。整卷若望福音就是道出我们如何受引诱,总是爱虚荣多于从天竹而来的光荣。

    这意从来没有给我太大的影响,直至我觉悟到人的光荣常常带有某种竞争成分在内。人的光荣得自被认为比别人更好、更快、更美、更有权势、更成功。在生命的记分牌上分数越高,得到的光荣也越大,这光荣也与我们往上爬得多高挂钩。在发迹的阶梯上爬得越高,荣誉也收集得越多。但容一的光荣,也产生黑暗。人的光荣,建立于竞争上,引致敌对;敌对蕴藏着暴力之开端;而暴力则是通往死亡之路。因此,人的光荣可见是虚荣、是假的荣誉、是致死的光荣。

    然则我们又怎样去看天主的光荣,并且接受天主的光荣呢?在若望福音里,若望向我们展示,主如何选择了在自己的羞辱里向我们显出祂的光荣。这就是福音,却也是叫人不安的信息。天主因着自己无限的智慧,选择了向我们显出光荣的方式,并非藉着竞争,而是通过祂的慈爱;也即是,通过与我们一起受苦。主选择的是俯就,每次当耶稣提及得光荣,祂都是指自己受羞辱以至于死而说的。耶稣是藉着十字架的路去光荣天主,又因而从天主那里得光荣,更把天主的光荣向我们表露。复活的光荣绝不能与十字架的光荣分割,复活的主永远向我们显露自己的伤痕。

    因此,天主的光荣与人的光荣刚好成对比,人藉着向上爬去争取光荣,天主藉着向下俯就而显露自己的光荣。如果真的想见到天主的光荣,你必须与耶稣一起向下迁移。这便是与贫穷的人、受欺压的人、弱智的人一起生活之最根本的理由,就是这些人让天主的光荣透过他们,向我们显露。他们指示我们通往天主的路、通往救恩的路。

    这就是方舟给我的教训之开端。

    〖成为朋友〗

    (十二月二十一日,星期六)

    拿丹和我逐渐成了好友。经历到新友谊的诞生是赏心之事,我常常认为友谊是天主赐我最大的恩赐之一,也是想像中最能给予人生气的恩赐。自从来到特鲁斯里,我遇到不少极伟大、肯关心别人、又有爱心的人,他们给我带来极大的喜乐。我知道一天当我离开这里,我们会带着感恩和钟爱来彼此记念,但是要继续保持长久互爱互助的关系就很难了。所以,这真是个美丽的经历:发觉从众多的人中,有一个人冒出来,渐渐成为朋友,生命中一个新友伴,无论我去到哪里,一个新的同在都永不消失。

    拿丹是个加拿大人,父母是浸信会教友,在卡加利附近创办了一个小退修中心,叫“君王的羊栏”。两年前,拿丹加入了天主教会,不久后便来到特鲁斯里的方舟,与弱智人士一起生活工作。他是个爱心丰富的人,我见过他与家中的朋友一起,他对那些极度心灰意冷的人所表露的慷慨关怀,教我十分感动。这一切都源于他会照顾过自己的一个弱智亲兄弟,但后者已逝世多年。

    过去几个月间,我们逐渐认识对方。我从来也不知道我们的关系对我有多重要,直至他离开一个月,往加拿大探家人和朋友,我就十分思念他,冀盼着他回来。

    两天前他回来了,今夜我们一起到外面吃晚饭。我觉得需要告诉他,我是多么想念他。我告诉他,他不在时,我才知道自从相识以来,我对他产生了友情。他的反应是强烈肯定我俩的友情,我们谈及过去的经历和未来的计划时,渐渐但到天主把我们拉在一起是有原因的。拿丹希望九月去多伦多读神学,并且打算住在黎明之家。我心中洋溢着感恩和喜乐,因为天主不但召叫我去一个陌生的国家和新的团体,祂也赐我新的友谊,好叫我更容易顺从祂的召叫。

    〖一起聆听〗

    (十二月二十二日,星期日)

    今天为了预备过圣诞节,我们读了福音书中的圣母去见表姊的经文。最近几个月,玛利亚探访依撒伯尔的故事成为我心爱的一段经文。

    玛利亚听到那既伟大又惊诧的消息,说她将要成为“至高者的儿子”的母亲。这个消息实在太不可思议,同时又把玛利亚寒微的生命也彻底的打岔了,她发觉自己变得孤伶伶的,若瑟或亲友们又怎会明白她的处境呢?她可以和谁分享这内心深藏、却又是自己仍然莫名其妙的消息?

    天主并不想玛利亚孤单地怀着祂赐的新生命,天使说:“你的亲戚依撒伯尔,她虽在老年,却怀了男胎,本月已六个月了,她原是素称不育的,因为在天主前没有不能的事。”(路一36-37)

    天主赐予玛利亚一位亲密的人间朋友,她可以分享那看似无法表达的事。依撒伯尔,一如玛利亚,刚经历过天主的介入,并且要以信心作回应,她能够与玛利亚作伴,是别人无法办得到的。

    因此,我们可以理解到为何“玛利亚就在那几日起身,急速往山区去了,到了犹大的一座城。”(路一39),探望依撒伯尔。

    这个简单而又神秘的相遇深深地打动了我。处于这个不信、多疑、讲求实际、冷嘲热讽的世界,两个女人相遇,并且互相肯定从天主得到的应允,于人是不可能的事,但竟然发生在她们身上。天主在她们身上开始了历代以来应允了的救赎。天主决定了透过这两个女人去改变世界历史的进程。有谁会明白呢?有谁会相信呢?有谁会让这事发生呢?但是玛利亚说:“愿照祢的话成就于我罢!”而她立即了解到至于依撒伯尔能够肯定她对天主的顺从。玛利亚和依撒伯尔同住了三个月,互相鼓励对方忠诚的接受将为人母的这个恩赐。玛利亚使依撒伯尔更完全地领悟自己将要成为“至高者的先知”之母(路一76),而依撒伯尔则让玛利亚逐渐更了解到要成为“至高者的儿子”之母(路一32)。

    玛利亚和依撒伯尔都不用孤单地等待,她们可以一起等候,从而互相帮助,加深对天主的信心,在天主没有不能的事。故此,天主在历史上最完全而剧烈的介入,是在群体中彰显和得着认同的。

    这个故事教训了我友谊和群体的意义。除非我住在团体中,而那群人又能肯定,以及加深加强天主恩惠在我的生命里尽情工作呢?我们不能孤独地过这种新生活。天主不是想用祂的恩惠去孤立我们,相反地,祂要我们培养新友谊,并形成新的团体——一个个圣洁之地,好让祂的恩惠得以长成结果子。

    在教会里,常有新的生活因为二人相遇而出现。戴伊从没有声称《公教工人》月刊(theCatholicWorker)是她一人的贡献,她总是说那是她与摩林相遇之成果。范尼云从没有声称自己独力开创方舟团体,他常常指出,与斐理伯神父的相遇才是方舟团体真正的开始。在这等相遇中,二人(或更多的人)能够互相肯定大家的恩赐,彼此鼓励(让他们成就那事)。就这样,新的希望临到世界。

    依撒伯尔帮助玛利亚成为上主之母,玛利亚又帮助了依撒伯尔成为自己儿子耶稣基督的先知——洗者若翰——之母。天主或会别的选召我们,但祂总是希望我们聚在一起,让祂的选择进到成熟阶段。

    〖圣诞祈祷〗

    (十二月二十三日,星期一)

    主啊,要接受祢的道路真是困难。祢降临时是细弱、无权无势的婴孩,还要离乡背井,在异地出生。祢为了我要在自己的土地上像个陌生人一样生活;祢为了我要在城墙外头像个罪犯般牺牲、被同胞撇弃、被朋友误会,更要感到被天主遗弃。

    当我预备庆祝祢的降生之际,我尝试叫自己在这个世界觉得被爱、被接纳,以及安居,同时我也试着克服那一直向我攻击的疏离和分隔的感受。但是如今我在想,这个无家可归的深沉感觉,岂不是比较间或有的归属感更能带我亲近祢?我在哪里更能真正庆祝祢的生辰呢?在舒适的家中,还是在一所不熟悉的房子内?混在笑脸相迎的友人中,还是在不认识的陌生人之间?满心幸福的感觉时,还是落在孤单的感受中?

    我毋须逃避那些与祢最接近的经历,正如祢并不属于这个世界,我也不属于这世界。每次我有这种感觉的时候,我便有理由感恩,并能更抱紧祢,而且更多尝到祢的喜乐与平安。

    来吧,主耶稣,在我最贫乏的地方和我一起吧,相信这就是祢将会找到马槽和发射光芒的地方。来吧,主耶稣,我愿祢来。

    〖预备!〗

    (十二月二十四日,星期二)

    斐理伯神父在讲道中一直提醒我们,圣诞节前的日子应该用在深入的祈祷中,预备自己的心迎接基督降临。我们必须真的预备好迎接祂,基督想诞生在我们心中,但我们必须要敞开自己,有意愿和接受的心志,而且要真的欢迎祂。为了预备好自己,我们有耶稣降临期,以及特别是圣诞节之前那几天。

    纵使不是每天,我也常常告诫自己:“今日我要用多些时间单单祈祷、满心期待地等候,静静地坐着。”可是,一天总有千百样小事情争夺我的注意,而时间就此耗掉了。当一天过去后,我便感到既气馁又愤怒,对自己尤其失望。

    特别是今日!我原以为今早可以完全空出来作祈祷之用,如今已是黄昏,我不知道时间去了哪里。不知怎的,圣诞节外在的事务——礼物、包装、短访——纷至沓来,一天就像水流过筑得差劲的堤坝般流走了。要记着安德肋神父的话,紧急与重要之别,真是困难啊!

    我常想:“生命就好象一天,溜走得真快。倘若我对日子这么不留心,又怎能对生命着意呢?”我知道还未完全相信紧急的事情原可以等一等,让我先去处理真正重要的事情。这最终牵涉到那份深而坚强的信念,只要我真的相信预备我们的心要比预备圣诞树来得重要的话,到一日将尽时,我便不会感到如此气馁了。

    但愿我在圣诞节前夕有更好的东西可以记下来,然而,宁愿写真实的好过不实的虔敬。天主要降临,祂要临到这一个不安、有点焦躁的心。我把一切挫折和慌乱都呈现给祂,并相信祂会为我处理一切。

    〖“枯燥无味”的圣诞节〗

    (十二月二十五日,星期三)

    圣诞节又到了,晚上的弥撒好有节日气氛:大量的青绿树枝、红灯、和穿着白袍的辅祭少年。教堂挤满了人,歌声甜美,子夜弥撒斐理伯神父讲道动人。黎明弥撒由我用英语主持,就在范妈妈的饭厅举行,简单而安静。上午十一时的白天弥撒欢乐而丰富,再加上可敬的斐理伯神父说了很多动听的话。

    斐理伯神父解释说,圣诞的奥秘是这么的深,因此教会需要用上三堂弥撒去表达出来。这经历触及我们内心最深处,我们在家中和在团体内的生活,以至整个创造秩序。

    白天弥撒后有盛宴,以及交换礼物。下午小睡了一会儿,跟范妈妈和科克谈了一回,然后写了一点东西。科克刚从加拿大的黎明之家来到。

    足以营造一个美好的圣诞的元素已经齐备,但是我的心不在,我觉得自己以不信者的眼光去看这一切,奇怪为什么人人都这么忙碌兴奋。灵性上,这是危险的态度,能引起某种讥诮、讽刺和消沉的心态。但是我并不想抱这种态度,也没有选择这种心态,我只是发觉自己处于这个精神状态,却不能自拔。

    但是,在这一切当中,我仍然看到——虽然没有感觉到——这一天最终或被证实是恩典也未可料。不知为何,我觉得这些诗歌、音乐、美好的感受、美丽的礼仪、精致的礼物、盛大的筵席,以及大量的美言,都不足以构成圣诞节;圣诞节是向超乎情感与感觉的说“好的”;圣诞节是向盼望说“好的”,这盼望建立于天主的主动,与我所想所感无关;圣诞节是相信世人的救赎是天主的工作,不是我的工作。事物永不会看来是恰倒好处的,或是令人觉得是这样的,如果是的话,一定是有人在撒谎。世界并不完美,而今日我在自己的不快中经历到这事实。然而,有一婴孩正是在这个破碎的世界诞生了,祂的名字是至高者的儿子、和平之君、救主。

    我仰望祂祈祷:“感谢祢,主啊,不论我的感觉和思想如何,祢已降临了,祢的心胸比我的伟大。”或许一个“枯燥无味”的圣诞节,一个没有多少感受或思想的圣诞节,会使我更接近“主与我们同在”的奥秘,这需要单纯赤裸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