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我给你们立了榜样」
    在《若望福音》中我们看到「正在吃晚餐的时候……耶稣因知道父把一切已交在他手中,也知道自己是从天主来的,又要往天主那里去,就从席间起来……」(十三3)这段话巧妙地托出激励耶稣的使命感。天父把一切交於耶稣权下,他是使者(shaliach)来自天主并要回归天主。就像他派遣我们一样,他的使命结出常存的果实,爱的果实。正因如此,他此刻走向最後的结局。「耶稣爱了世上属於自己的人,就爱他们到底。」我们可以说,在最後晚餐及所有一切,耶稣的使命完成了。我们可以从圣体圣事体会其完满。

    前三部福音,亦即对观福音,以及圣保禄,都对最後晚餐做了可互相对照的叙述。但《若望福音》却截然不同。因此圣经对这同一事件提供了两种观点。有了双眼,才能看到单眼未见的深度和广度。我们可以祈求恩宠,来了解这两方面要启示给我们的奥秘深度。

    我们从《路加福音》开始。「无酵节日到了,这一天,应宰杀逾越节羔羊。耶稣打发伯多禄和若望说:『你们去为我们预备要吃的逾越节晚餐吧!』他们问他说:『你愿意我们在哪里预备?』他回答说:『注意!你们进城,必有一个拿水罐的人与你们相遇,你们就跟著他,到他所进的那一家,对那家的主人说:『师傅问你:我同我的门徒吃逾越节晚餐的客房在哪里?』那人必指给你们一间铺设好了的宽大楼厅;你们就在那里准备。』他们去了,所遇见的,正如耶稣对他们所说的一样,他们便预备了逾越节晚餐』」(路廿二7-13)。

    真是奇怪的开始。路加并不是形容耶稣未卜先知,而是希望带出耶稣对自己苦难的凛然态度。苦难和死亡并非耶稣的宿命,空虚自我的奥秘并非被迫加诸於他。耶稣是被预备的,或更好说,他自我预备著。在我们刚念的这段圣经中,提到四次「准备」。他清楚地、有意地走向自己生命的最後一夜。「他说:『我渴望而又渴望,在我受难以前,同你们吃这次逾越节晚餐。』」他心甘情愿走进去。稍後,他又说到:「这是我的身体,为你们而舍弃的。」如果耶稣没有交出自己,他的苦难不会结出果实。容格语意深长的话「我们只能改变我们所接受的」,正好适用於此。耶稣接受自己的苦难,因而转化了它。如果他没有拥抱苦难,没有交付自己,他只会像个痛苦失意的人死去而已。这是圣体圣事的的精髓,耶稣预备交付自己。

    空虚自己是圣爱的表现。圣三是空虚自己的奥秘。自私的爱寻求自身,在物质层面,甚至在感觉、认同和权力上,充满占有和依附。自私和主宰欲是爱沉重的对手,不论在何种背景中:家庭、婚姻、修道、独身或任何地方。真正的爱会像耶稣一样交付自我,他空虚自己接受不公的审判、酷刑的痛苦、受辱死亡。

    降世是耶稣生命的主题,「他虽具有天主的形体,并没有以自己与天主同等,为应当把持不舍的,却使自己空虚,取了奴仆的形体,与人相似,形状也一见如人」(斐二6-7)。他降世到纳匝肋的若瑟和玛利亚家中,听他们的话。他下到约旦河将世人的罪揽到自己身上,他贬抑自己听命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

    「这是我的身体……这是我的血……」圣体是完全自我空虚的标记:一小块饼和一小杯酒,如此而已。圣体完全符合耶稣的生命,一点都不成问题,但却是最大的奥秘。我们应当尽量解决问题,而奥秘不能也不该解决,否则会失落宝贵的东西。我们居住在奥秘内,奥秘为我们提供一个家,给我们安全和依靠。没有奥秘的人是可怜的人,真正无家可归。圣体是深邃的奥秘,我们居住其中,从这个奥秘,我们能延伸耶稣的使命,圣体是典型的基督,是一幅全身像,可以做为我们的指引和鼓舞。

    对观福音在最後晚餐的叙述中,路加提到了其他福音没有记载的事:「在他们中又起了争论:他们中数著谁最大」(路廿二24)。多迂腐的争论!完全有违圣体的意义。当耶稣发现门徒们对自己的精神、心境完全不解时,他对如此渴望的最後晚餐,必然感到相当痛苦。他的惜别宴毁了。他的生命意义连自己最亲近的朋友都错过了。门徒们清楚向他表示,他们的理想和他的完全不同,简直是南辕北辙。「在他们中又起了争论:他们中数著谁最大。」

    想想一个人心心念念的一次盛宴,竟然没有一位宾客了解其中的意义。必然是寂寞而失望的。你有过类似的经验吗?你自己是否也曾带来这样的失望?路廿二24的含意很深。我们得诚实面对,有多少争执的根本问题,不就在於谁最大?「我的经验比较多。我的消息比较多。我受的教育比较好。我比较有见解。我知道的多。」相同的问题,还有更多变形。当然,这一切都会用冠冕堂皇的话加以包装,以掩饰真正的想法。不过前面的分析中,归根究柢,在於我们认为自己比别人了不起。这个立场与圣体圣事完全不合,完全背道而驰。一旦想要掌控,就不配得圣体,会丧失活力。其实,要以耶稣的精神举行圣祭,并不容易。

    从教理和神学方面,我们知道圣体是圣事,而且是七件圣事中最重要的。圣事具有效力(exopereoperato),意思是与施行圣事者的神圣性无关。的确如此。但领受圣事则在於我们。圣事的效果受到领受者态度的影响。带著困惑与痛苦,我们每人或是个别,或是全体,都得了解,仪式、象徵,甚至圣事本身也会无效,变得空洞。唯有我们的内心确实接受,圣事才能保持活力。若非如此,就会凋谢,甚至更糟,成了致命的(亦即导致死亡)。前一章提到,缺乏基本整合的问题,与这一点有关。如果我们能完全真实地活在圣体圣事内,每个人才能很有效果地庆祝圣体圣事。如果我们敷衍了事,最後礼仪变成空洞的例行公事,只是一个接一个的动作而已。

    耶稣传递给我们一样无比珍贵的东西,就是完全交付的他自己。这一点要求我们给予最大的尊重和爱。当然我们都有过在礼仪中分心走意的经验,好像几乎无法避免。可是在分心走意背後,我们更应该严肃面对一个问题:我的生活方式是否与圣体的精神一致?我有没有在参与圣体圣事(前、後或当中)时,卷入一场争执——只是在内心,或者也包括外在行为——争论我们当中谁最大?这会使圣体圣事蒙尘。争执或圣体,只能有一者存在。

    三下清晰有加的锣声,宣告了最後晚餐是核心而关键的事件。首先是路加所说的:「称为逾越节的无酵节近了」(路廿二7)。接著是。无酵节日到了。(路廿二7),终於,「到了时候,耶稣就入席,宗徒也同他一起。」节庆、日子、时辰——此刻,耶稣一生中最重要的时辰到了,就是他时常提及的时辰。

    宴席的主菜是一岁无残疾的羔羊。旧约对逾越节晚餐有十分严谨的指示,为我们清楚说明最後晚餐的过程如下:「肉切不可吃生的或水煮的,只许吃火烤的。头、腿和五脏都应吃尽……也不可将骨头折断」(出十二9,46)。整只羊必须端上桌,这可不能等闲视之。伯多禄和若望首先被派去烤这头羔羊。当其他门徒看到桌上的羔羊,会回忆起过去出埃及时的种种奇迹;而耶稣看到羔羊时,同时看到了未来,也就是马上来临的这一夜。当耶稣看到羔羊时,他深信不疑,自此刻开始,他自己要成为羔羊,像第四首仆人的诗歌所述:「如同被牵去待宰的羔羊1」(依五三7),或像耶肋米亚先知所说的:「我好像一只驯服被牵去宰杀的羔羊」(十一19)。如今,若翰洗者所宣布的时辰已到,「看,天主的羔羊,除免世罪者!」(若一29)耶稣整个行动所代表的,就是待宰羔羊的记号。

    圣保禄说:「的确,直到主再来,你们每次吃这饼,喝这杯,你们就是宣告主的死亡」(格前十一26)。这句话正应用在每一场感恩祭中,尤其是圣周五之前的最後晚餐。接著,就预先宣告主的死亡。当耶稣拿起面饼,清楚说道:「这是我的身体」时,就是擘开他自己的身体。这是苦难的起点,也是教会奥体的起点。耶稣完全明白自己在做什麽。也许他的手在擘饼时,微微颤抖。我们也该试著意识到自己参加感恩祭时在做什麽。

    我们的礼仪不只要回忆过去,更应该展望未来。感恩祭提醒我们耶稣已死,为忠实完成自己的使命而死;但也同时确认正是这一位耶稣复活了,而且将来还会再来。在感恩祭的核心,我们郑重地宣告这个讯息:「我们每次吃这饼、饮这杯,就是传报你的圣死,期待你光荣的来临。」感恩祭的宴席指向天国的宴席。正如耶稣的生命完成於感恩祭,感恩祭也完成於永恒的天国之宴。

    耶稣受派遣订立新约。感恩祭是活的盟约:耶稣永远临在我们中间。「这杯是用我为你们流出的血而立的新约。」旧约的核心永远是「我是你们的天主,你们是我的子民。」这个盟约在更亲密的关系中多次更新,甚至被比拟为婚姻关系那麽亲密。天主与自己的子民在一起,就像新郎与新娘一样。新约在更亲密的关系中达於满全,「谁吃我的肉,并喝我的血,便住在我内,我也住在他内」(若六56)。

    现在我们默想一下第四部福音中的最後晚餐。若望在第一节立刻为我们提供了进入感恩祭奥迹的关键。「耶稣既然爱了世上属於自己的人,就爱他们到底」(若十三1)。这是耶稣爱的极致。耶稣永远是为了别人,现在他就要完成他的使命了,把自己完全交付给我们所有的人。若望对成圣体一事只字未提,却描述了洗脚的一幕。显然,若望福音认为洗脚是感恩祭的特色及本质,而对观福音则认为成圣体那一段才是。这是不同的两个角度,放在一起,好让我们看出爱的奥迹之深刻。

    接著若望说:「耶稣因知道父把一切已交在他手中,也知道自己是从天主来的,又要往天主那里去,就从席间起来,脱下外衣……」(若十三3-4)。洗脚始於耶稣的自我谦下,他完全明白才这样做的。他非常清楚,父已把一切交在他手中了,也知道自己从天主那里来,又要往天主那里去。就因为这种意识,使他能做到如此深刻的自我谦下。记住这点很重要,稍後我们会听到耶稣对跟随他表样的要求。若自我价值观太强,我们必须自我谦下。不能做到这一点,就无法自由地接受较低下的位置;若被强迫接受,又会引起内在的破坏。真正的谦逊须以诚心的自我接纳为先决条件。如果自我接纳的程度低落,自我谦下的自由选择能力也会受限。

    也许了解这个主题最佳的方法就是:耶稣并不逃避冲突。他耐心承受许多冲突,仍旧自由而勇敢。我相信之後他也能高枕无忧。他的确能适应冲突。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种恩宠。发生冲突时,有些人马上觉得怨恨和不公。耶稣从来不会如此。在解决冲突上,他是极为杰出的——清楚而坚定不移。在为门徒洗脚而如此谦下这方面,他也是最好的表样。在耶稣身上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特质,都扎根於他圆满的自我意识。耶稣知道如何达到自己的目标,无论他人怎麽阻挠;他都能谦让而贬抑自己。一般会有这样的危险:野心者选择不向冲突屈服,而是还击;温和的人则学到自己得低头,曲膝,为别人洗脚。如此一来,他们都没有发现自己真正的召叫。这时我们需要的是分辨神类。仅靠言语是不够的,即使圣经的话也不够。我们需要圣神,祂照亮我们、引领我们,教导我们明了天主的话,因而更亲近天主。恶神狡诈又老练,甚至会引用圣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至於我们的阴暗面往往对讯息作出错误解读。没有任何东西可取代圣神。耶稣正是以这个神空虚自己,为门徒洗脚的。

    宗徒们,居首位的伯多禄,对此事甚感困惑和不安,所以他们都不知要如何回应。耶稣所做的一点也不合乎他们的世界观。伯多禄惊愕地问:「主!你给我洗脚吗?」耶稣坚持:「我所做的,你现在还不明白,但以後你会明白的。」伯多禄强硬地反抗道:「不,祢永远不可给我洗脚!」而耶稣,也立场坚定:「我若不洗你,你就与我无分。」接受耶稣的爱确实不容易,不论是那崇高的理想,还是那份自我谦下。让自己完全被耶稣所爱也不容易。我们内心就是想反抗。可是耶稣说:「如果你不让我爱到底,你就不属於我。」

    让我们以最深的崇敬默观耶稣为门徒洗脚。首先是伯多禄,他顺从了,因为他要属於耶稣,这是他的优先考量。然後耶稣走向雷霆之子,若望和雅各伯,他们会催促耶稣降天火烧掉整个村子,因为没有人接待他们。也是这两个追求名利的小子,在人後要求在天国占首位。耶稣那时回答说:「你们不知道你们所求的是什麽。」现在他们隐约发觉天国竟是如此——洗脚和空虚自我!

    我们看耶稣走向玛窦,如同奴隶般伺候他。玛窦从前是个有钱人,有许多仆从为他洗脚。但此刻却是老师为他洗脚,让他极为不安。

    耶稣也走向犹达斯,没错,耶稣为犹达斯洗脚!简直太不可思议了。犹达斯心里在想什麽?耶稣怎麽想的?耶稣的爱真是无限包容。他不排除任何人,甚至包括那一夜准备背叛他,将他交於敌手的人。

    耶稣是父的肖像,「谁看见我,就是看见了父。」我们从耶稣身上知道天主的样子。天主是那接受一的招待者,天主为所有的人准备地方,不是只为没有罪恶的理想世界的人,而是为叛逆恶毒的杂乱世界中的每一个人。这是天主的待人之道,天主这样爱人到底。这个爱彰显在背叛、憎恨与排斥的环境中。耶稣在这个残破的世界中生活并付出爱。这样的爱不能不止於十字架。

    现在轮到我了,耶稣问我可否为我洗脚。我很清楚,如果我接受了,我就要分享他的喜乐与痛苦,他的胜利与冲突,他的生活与死亡,我准备好了吗?我准备好穿上他的外衣了吗?我准备好活出他的精神了吗?我准备好像他那样爱人了吗?这与真正的感恩祭有关。

    在对观福音中,耶稣说「这样做,为纪念我,」《若望福音》中他说:「你们也照我给你们所做的去做。」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的举行感恩祭:若我们要跟随他,照他所做的去做。为此,我们也要给别人洗脚,甚至为「我们的犹达斯」洗脚。「你们也照我给你们所做的去做」。

    《玛窦福音》在一开始就提出了真福八端(玛五1-11),若望则只有两条。我们先看第一条,「你们既知道了这些事,如果实行,便是有福的」(若十三17)。这是爱的真谛,出现在极具挑战性的上下文中,紧接在洗脚之後。福音结尾,我们看到信德的真谛:「那些没有看见而相信的,才是有福的」(若廿29)。爱德和信德这两端真福,我们都可以在感恩祭中发现。这是信德的奥迹,也是爱德的奥迹,爱的极致。我们在这两方面应不断增长,而这也会发生在感恩祭中。

    主,天主

    祢不是遥不可及

    祢来世所寻找的地方

    既不突出

    也不高高在上

    你走众生之路

    与面饼一样平凡

    一样不引人注目

    也像它一样

    不可或缺

    我们祈求你

    赐我们力量走这条路

    让我们为了他人

    如同种子一样多产

    如同面包一样滋养

    今天以及每一天,直到永远。

    注释

    1可参考NewAmericanBible,此节在十二章6节之後。